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矿业管理论文

矿业管理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4-03 10:01:5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矿业管理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矿业管理论文

篇1

矿业单位的生产必须要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转,才能使生产得以正常进行,对机电设备的维修和预防,就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和方式,不在事后再补救,就是一种先进的思想,它强调从开始就有有合理的安排,有计划的从根本上预防事故的发生,防止事故的出现,再出现事故时也可以及时补救。

2.机电设备的事后处理

在矿业单位的生产运行中,事故的出现是时常会发生的,在做好任何预防工作的前提下,事故发生后还是要做到及时处理,机电设备的事故发生是想不到的,所以在平时就要做好十足的准备,在平时准备好事故发生的处理和应急方案,在事故发生后方能及时补救。但是其实机电设备的事后维修就是亡羊补牢之事,并不是很优秀的做法,不出事故不管,出了事故后才补救,是非常不理智的做法,这样的做法纵容了平时不小心爱偷懒的一些毛病,而且事后维修对于设备来讲也是事后补救,不仅耽误了正常的生产运行,影响了矿业单位的正常盈利,还会浪费不少经济,损失严重,但是如果长期采用事后维修的这种方式,时间长了,就会增加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维修时间长,费用高,是很不经济的方式。

3.机电设备的技术改造

在不断进步的生产和发展中,不断采用先进的技术,不断地进行技术更新和技术改善,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都是非常的重要的,采用正确的先进的技术,利用合理正确的方式对设备进行设备改造,弥补一些平时时常出现的问题毛病,改正设备的缺陷,弥补不足,提高设备的正确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提高设备的运转率,所以在平时注重机电设备的技术改造,也是非常必要的,对于矿业生产是不可忽视的。要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完善设备维修和管理,提高矿业单位的生产效益。

4.机电设备的预防和维修

预防维修就是在早期加强设备的检查和管理,是在设备的故障发生前期,以设备的检查为重点,更早的排除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减少了事故发生后维修的时间,也大大降低了故障的发生概率,机电设备的维修和预防,不仅有定期维修和状态维修,还包括了设备检查和检测和诊断技术。是非常有针对性和事先性的。保障了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矿业的稳定发展。

5.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

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是对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测维修。设备的正常运行确实需要全面的规范的生产维护,维护生产,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才是真理,在日常的生产中要市场不短的对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测。以生产为重点才是企业之本。全体人员设备综合效率和完全有效生产率为目生产为目标,在每天的生产工作过程中尽心尽力,企业的进步就在眼前。日常的经验表明,可以有计划的进行生产和设备的维修保护是一个企业保障设备正常运转的重中之重,积极预防设备的事故发生,在事故发生前后做到有理可循,有条不紊,这样不仅是一个企业中人人必备的,还是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永不改变的真理,做好每天的工作,积极预防和维修设备是很必要的。

二、机电设备维修方式的种类

机电设备故障维修的方式有很多,故障维修,就是在企业的设备发生故障后立即对设备进行检测和维修的方式,又称事后维修。还有一种常常用到的维修方式就是定期维修。有计划的定期对设备进行安全监测和维修是非常重要的,做好这一点,不仅可以减少设备的事故发生还可以保障生产的正常进行,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预防方式。做好这一点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还有的就是改进维修,状态维修。改进维修就是通过不断地技术革新不断地使设备进步,对设备不断地进行改造,使其可以顺利地进行生产运行,状态维修就是就事论事,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最为恰当的措施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和补救。这两种维修的方式在实际生产中是非常重要的。

篇2

2国有矿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解析

2.1矿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路问题

首先,矿山企业作为技术类行业,在人员的招录上侧重对各技术人员的引进与培养,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对企业整体人力资本运作成效缺乏理性认知。在人力资源管理层面的思路模糊,导致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处于低效运作的困境,以企业发展为导向对各领域人才进行有效整合难以践行。国有矿业企业现存的人事专员多数缺少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在自身的人力管理层面只是程序化的推进,缺乏对专业人力资源管控团队的建设。由此,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制定及成效遇见上缺少软性力量,进而无法在硬性基础架构上实现企业整体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需求。其次,现有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过于行政化,缺乏创新性和前瞻性。当前众多国有矿业企业的人事管理的精力主要放在常规性的行政事务上,管理机制和管理内容过于呆板和僵化导致基础性工作停滞、突破性工作缺失。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体系缺失,致使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模式改进处于任务性、后进性困局。将人力资源简单的归属于人事管理的范畴,以业绩为导向的企业内部人力管控成为工作的核心任务,对企业人力资源在企业整体发展中的功用予以人为的简化。人力资源管理思路的模糊不明,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发展人才引进形成了反向拉力,进而在内部人才培育及外部市场拓展领域造成发展困局。

2.2矿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问题

首先,基于人力资源管理主客体的界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的业务素养及专业技能的高低成为影响管理成效重要因素。国内多数矿业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上仍选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老一套内容,工作分析、绩效考核与薪酬激励等科学化、规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处于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高效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构建与创新更是无从谈起。现在许多国企都基于传统人事管理的观念的引导与影响,在人事管理者选用上无科学合理的标准,将人事管理误解为无专业限定的“鸡肋”岗位。此种用人思路导致人事部门的自身构建出现严重问题,缺乏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人扮演者为企业发展“招兵买马”的核心角色。其次,缺乏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对人的管理过分强调通过“控制”和“服从”来实现人与事相适应。忽视人的才能发挥,忽视建立和健全企业的激励机制,尚未建立起真正能够实现“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竞争机制,员工效益最大化没有达到满意化。

篇3

二、煤矿企业环保管理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使用的主要能源是煤炭,它在我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保持在60%~70%,而煤炭行业的平均能源利用率却低于全国的平均能源利用率,是我国重点高耗能行业之一,而且我国早在“十一五”期间就提出了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实行节能减排措施。然而,由于我国煤矿企业采煤技术、采煤设备比较落后,煤炭的回收率非常低,而能耗和排污量却非常大,使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因此,我国煤矿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依然不能顺利开展。因此,煤矿企业需要因地制宜,引进新技术、新装备,加强和完善煤炭开采的节能减排措施,对企业进行科学的管理,才能够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三、煤矿企业环保的方案规划

1.调整生产工序,降低能源消耗

煤炭生产工序的节能减排主要是对井下排水系统和通风系统的调整。对井下排水系统进行节能减排改造,就必须对其进行全面维护,以最低的成本实现较高的工作效率,还要对水管中途产生的污垢进行及时地清理;对通风系统进行节能减排改造,就要使通风机在最佳的状态下进行工作。

2.实现对废弃材料资源的循环利用

将煤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材料进行回收利用,实现对采煤副产品如瓦斯气体的回收利用,避免一次性资源的使用,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瓦斯的处理过程不恰当的话,很可能引起重大的安全事故。

3.提升煤炭开采中水资源的利用率

在煤炭的开采过程中,水源主要来自于煤层间的采空区和含水层,期间的水质相对来说比较好,水量也比较大。为了降低采煤过程中的耗水量,煤矿企业可以对来自煤层间的采空区和含水层的水进行综合性的利用,将节省下来的水源用于井下采煤,这样一来,就节省了机械供水的电力、人力消耗和设备的消耗。在综合利用地下水资源的过程中,还需要提高水源的质量,保证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特别是要加强对废水的水质管理,在排出的时候严格遵守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标准,实现外排水的达标目的。

4.提高燃煤效率,降低废气废渣排放

煤矿企业为了满足国家日常运作和冬季取暖保暖的需要,一般会采用大型的燃煤锅炉进行工作,其耗煤量一晚就是几十吨甚至上百吨,因此,这些燃煤锅炉就必须要进行节能减排。在燃煤锅炉燃煤的时候,控制挥发性气体的排放以及煤粉灰尘的排放都可以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结合煤炭的燃烧特点,在通风环节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和调配,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废弃废渣特别是飞灰飞尘的产生和挥发。

四、煤矿企业环保工作的建议

1.转变发展观念,理清发展思路

煤矿企业应该统一思想,坚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根据当地的地质条件,引进先进的采煤方法,提高煤炭的采出率。另外,采用新技术和加工工艺师实行节能减排的关键,是一次对传统工艺的变革。

2.加大资金投入,发展循环经济

煤矿企业要想进行彻底的节能环保工作,就必须引进先进的洗选技术和相应的洗选设备,将落后的生产工艺淘汰掉,所以资金的投入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在实行节能减排的过程中,还应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煤矿开采过程中的“三废”利用好,变废为宝。

3.健全企业制度,加强环保管理

篇4

首先,必须充分发挥国家政府机关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提高国家对于安全生产工作的关注度,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只有国家强制力才能确保安全监督措施能够得以真正实施,并最终加强煤矿企业及其从业人员的安全管理概念。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是政府机关对煤矿产业行使安全监察的主要职能部门,自成立以来对全国煤矿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对近几年的私人开采煤矿等方面的治理效果明显,因此贯彻落实各地区政府的煤矿安全监督管理职责也是非常重要的。建议充分采用各地方的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制度,可促进煤矿生产安全责任、科技和投入等三方面到位。

1.2企业内部的体制

一个良好的企业经营管理体制下,必须拥有一个非常健全的安全管理机构。企业内部的安全管理职能应当有专门的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承担,以往很多的事故证实,多数情况是因部分企业的安全管理职能为兼职而造成的。因此,所有的煤矿企业都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政策,切实设置能够充分发挥用的相应职能机构,就可规避大量的安全风险。然后,在建立完善的管理机构的条件下,实行分级管理的办法,根据安全职能分级进行相对应的管理,从而达到建立一个完善的企业内部体制。

2教育培训的形式

2.1职工教育

对于职工的安全教育,采取预防为主方针政策。尤其是新职工的入厂教育尤为重要,应当让他们理解掌握各煤矿企业的现场存在的危险源以及所采取的相对应措施、规章制度。事实证明,做好入厂教育工作是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必须给予重视。然后就是安全生产实践教育,在新职工的实习阶段熟练掌握各项安全知识的具体应用过程,通过熟练工人的指导,尽快在规定的时间段内掌握必要的工作技能,从而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又不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益。此外,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须有针对性的加强以各个岗位为主的相应教育。如有特殊岗位工种,则必须在严格考核之后,持证才能上岗。

2.2安全生产教育

在具体的煤矿工作当中,应当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才能真正有效地加强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同时各级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在进行指导时,应当身体力行,才可让工人更易理解接受,从而促进职工的真实工作技能。此外,一旦发生事故后,所有的煤矿企业必须坚持时时求是的原则,不要放过任何一个没有受到安全教育的职工。同时还应当假的宣传的力度,对部分违反规则的操作人员予以通报批评、罚款等措施。当然,在企业当中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才是进行煤矿开采的强大源动力。

3装备保障机制

安全装备进行安全生产的物质基础,煤矿企业应该必须对其作出严格的要求,切实落实。对于补充和完善安全装备来说,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设计要落实,矿井安全设施的设计必须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或规范,在进行严格审批后,方可使用。二是施工要落实,所有的安全设施应按照相应的作业规则制度进行施工,之后严格验收。三是组织要落实,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要全面组织协调,确保可以顺利进行安全设施建设。四是资金和物资要落实,必须设置用于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项资金,并进行单项管理,不的随意挪用。

4质量标准化机制

根据专业分工角度的分析,质量标准化机制对安全生产提出了非常明确的标准。只有落实质量标准化的相关工作,才能体现出该时段的安全状况。在长时间进行质量标准化工作的基础之上,才可能消除存在的安全隐患,从而不断巩固基层的管理工作,切实改善矿井的安全状况。因此,所有的煤矿企业对成立专门的机构对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进行有效地的管理。由于该项工作涉及的工作范围广、单位部门多,因此需要加强各个部分的协调能力。特别应该注意的是,不要放过该项工作的任何一个细节,要鼓励所有职工积极参与,从身边的每一个小事做起,从而让每一个人都能真正掌握至少与自身从事的工作相对应的标准化内容。另外,在验收时应当注重质量标准化的专业特殊性质,以专业的角度去处理问题,才可能提出切合实际的方法或措施,从而取得质量标准化的成果。

5现场管理机制

现场管理是煤矿安全管理的根本所在,上述所有的机制都必须在现场管理上得以体现出来。因此,现场管理的机制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着其他所有机制的实施效果。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来讲,现场管理制止就是整个经营管理机制的心脏。那么,在现场管理工作中,首先就是要重视从业工人的实际安全工作能力,经验告诉我们,具有丰富经验的职工往往可以很好地处理工作所出现的大多数的安全问题。具体来说,各个班组组长就是担负着现场安全生产的重大责任者,他们就是煤矿开采现场管理的主导核心,因此对于这些职工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现场管理机制还应当重点把控安全职能部门的执法权力,该部门应该和其他部门保持协调性,并按规定实时监控,督促改进各部门的不足之处。同时要求安全生产大检查的面要广,参与人员多,才能研究解决具有一定难度的安全性问题。而对于那么难度较大的安全问题,应当采用“三定”的原则制定进行相关的解决措施,委派专门的部门和专业的相关人员限期解决它们,到达“有安排、有落实、有反馈、有复查”的现场管理目的。

篇5

二、安全事故隐患加大了矿山企业成本管理风险

矿业开采属于高风险行业,在生产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很容易造成安全事故,会极大的增加矿山企业的管理成本,甚至是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首先,由于很多矿山企业管理混乱,企业领导不按照要求指挥,生产工人技术不熟练,违章操作的现象经常出现,而且很多企业设备陈旧,又经常超负荷运转,这给矿山企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其次,由于矿业开采大多是露天或者井下作业,由于受工作条件等方面的影响,矿山企业对作业工人的保护不够完善,容易产生安全事故。如果事故较小会影响工人上班,降低工人劳动能力和工作效率,增加企业医疗开支,提高企业非生产成本。如果发生较大安全事故造成人员死亡则更严重,巨额的抚恤金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财政压力,而且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和经营,直接和间接地提高了企业成本。

三、矿山企业完善成本管理的对策

(一)矿山企业应该深化对成本管理的认识

正确的认识是加强矿山企业成本管理的基础。首先,矿山企业的领导者要注重加强自身水平,提高对成本管理的重视。矿山企业的领导者要根据具体情况接受专业的管理培训,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手段,有重点的学习管理知识,尤其要注重管理学、会计学、投资学等与企业成本管理相关知识的学习,做到“学、知、行”的统一,即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在学与用中提高,将学习到的成本管理知识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其次,矿山企业的管理者要对成本管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应该认识到企业成本管理不是某个部门或者某些人的事情,而是需要企业各个部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将各个部门的工作纳入到企业整体成本管理系统当中。再次,矿山企业内部应该加强多成本管理的宣传力度,使每位员工都清楚的认识到成本管理是与他们的利益息息相关的,将成本管理与员工的薪酬、福利、工作升迁相结合,以提高企业员工参与成本管理的热情,进而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安徽淮南矿业集团是中国著名煤炭企业,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该企业领导十分重视对于企业经营成本的管理,多次在企业内部进行成本管理宣传,加强了企业管理人员以及基层员工对于成本管理的清楚认识,将成本节约与员工考核相联系,提高员工参与成本管理的热情,极大的提高了企业成本管理水平,公司在九十年代进入中国煤炭行业十强企业,连续多年入围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

(二)加强矿山企业成本预算管理各个环节的建设

加强矿山企业成本预算管理需要从多个方面采取不同措施综合入手。首先,矿山企业内部应该提高对于成本预算的重视程度,在制定成本预算方案的时候综合考虑历史成本指标和现实环境情况,并根据企业生产情况及时对预算方案进行调整,最大限度地增加企业成本预算方案的科学性。其次,矿山企业应该重视内部预算管理组织机构的建设,设立成本管理委员会,对矿山企业生产成本进行科学的评估,对预算方案的科学性、预算金额的适用性、预算调整的合理性等进行综合分析。再次,矿山企业内部应该设立独立的审计部门,对企业成本预算进行审计,减少成本预算费用严重超支,成本预算金额使用混乱的现象。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预算审批权限的控制,规范成本预算审批流程,减少人为干预因素,使企业成本预算管理能够发挥出实际作用。最后,矿山企业应该加大对预算信息反馈渠道的建设,将成本预算执行情况信息及时反馈给企业管理者,以便企业管理者能够根据预算执行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保证成本预算目标的实现。鞍钢矿业是鞍山钢铁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也是我国掌握铁矿石资源最多的冶金矿山龙头企业,该企业在成本预算管理的过程中,积极根据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结合该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及发展情况,对成本预算方案不断进行优化调整,并对成本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的监督和控制,及时发现成本预算管理中的问题,大大降低了企业成本,增加了企业竞争力,经过鞍钢矿业的不懈努力,该公司固定资产超过50亿,成为全国最大的冶金矿山企业。

(三)完善矿山企业安全事故预防工作

安全工作是矿山企业生产的重中之重,降低企业安全事故可以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企业效益,因此必须严格对待,从思想上、制度上、技术上采取措施进行综合治理。首先,矿山企业领导应该从根本上消除只重视生产不重视安全的思想,消除等到事故发生之后才考虑安全问题的认识误区,提高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加强对员工安全生产的教育,使所有员工从心底树立“安全重于泰山”的思想。其次,矿山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制度,将安全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单位和负责人,加强安全检查制度,经常进行生产检查,及时发现生产中的安全隐患问题,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同时还应该加大对安全生产的奖惩制度,对存在问题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肃处理,确实做到“安全生产,人人有责”。再次,应该从技术层面降低矿山企业安全事故发生概率,对开采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增加对作业工人人身医疗保险、工人防护装备、安全信号提醒装置等方面的投资,改善开采环境和工人劳动条件,以提高矿业开采过程中的安全性。山东龙口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是全国唯一一家实施海下煤炭开采的企业,这对该企业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安全,降低企业非生产成本,企业特别注重对安全教育的宣传,使每位员工都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大意义,并建立安全问责制度,将安全生产责任落到实处,定期对企业生产实行检查,并进行安全考核。除此之外,龙口矿业集团还不断增加对于开采设备的投入,为工人营造安全良好的安全作业环境,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集团成立十多年来,没有发生过重大的安全事故,这使得该企业非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并保障了企业能够正常进行运转经营,公司效益不断提高,如今山东龙口矿业集团资产总额超过30亿,是山东省百强企业之一。

篇6

1.1自然因素

1)复杂的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的工程地质条件,主要包括各种不良地质,其中有高应力区、膨胀性岩层、溶洞、松散地区、断层以及软弱底层等;

2)水位地质条件:经过大量的工程实践证明,如果岩土体当中存在着不确定的以及十分离散的水文地质参数,就会产生较大的空间变异性。工程的隧道的围岩稳定性会受到地下水的严重影响,从而容易出现不安全隐患;

3)气候原因:如果工程在长时间以及高强度降雨的区域施工,就很容易诱发各种安全事故。沙土会因为高强度的降雨而导致出现不断加大的流动性,最终造成工程施工周围土体呈现出不断下降的稳定性。

1.2人为因素

1)不准确的地质勘探以及不完善的工程设计:由于在矿业工程项目建设施工中地质勘探以及工程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如果地质勘探不准确或者在工程设计的过程中出现失误。就会导致工程施工中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2)较大的工程决策以及管理难度:由于矿业工程项目建设具有较大的工程投资风险、较大的的复杂性以及不确定性,所以需要面对巨大的工程决策以及管理难度,这些都非常容易导致风险事故的出现;

3)不合理的施工技术和操作:矿业工程项目建设通常具有较为复杂的施工流程。不合理的施工技术和操作都容易导致出现各种问题。

2矿业工程项目建设施工中的风险管理有效对策

通过风险评估,对矿业工程项目建设施工过程中的风险进行了排查,并对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造成的后果都进行了估计,风险管理就是要对矿业工程项目建设施工过程中的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减少其不确定性,降低矿业工程项目建设施工过程中风险造成的不利影响。

1)矿业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包括对项目总体建设目标和施工目标的明确、对每一个施工阶段目标的明确、建立安全施工的技术和保证方案,制定全面的风险管理方针。对于施工过程中通过风险评估得出的风险,要对其进行责任和职能的划分,对项目施工的机制进行完善。这样可以有效的规避风险,降低工程事故发生概率;

2)对施工过程进行动态化的管理,减少人为操作带来的风险。矿业工程项目施工中的风险管理本来就是一种动态的管理过程。动态化管理能够有效的提高矿业工程项目施工中的风险管理水平。矿业工程项目的施工技术含量较高,施工条件也比较艰苦和危险,使用的设备较多,施工期也比较长,施工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这就给施工过程中增加了很多风险。风险一旦发生会给整个工程带来极大的损失,针对施工过程中的变动因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能够降低施工过程中的风险概率。因此,矿业企业要提高整个项目施工团队的专业技术能力以及管理水平,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监控,降低风险的发生。对此,矿业企业可以通过专题讲座、技术培训、安全培训等方式,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降低技术性事故的风险;

3)对施工过程中的具体风险进行有效的预测和评估。施工过程中,矿业企业施工单位要针对施工环境、施工对象的特征、自然风险以及经济政策变动风险几个方面的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将其细化又可以分为环境风险、技术风险、施工操作风险以及施工管理风险、管理人员风险、安全管理风险等内容。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地质和水文环境、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进行排查、对施工环境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排查。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定时检查涉及方案与施工进度和方向是否存在偏差,定时对矿井内部的地质情况进行勘察。在进行一些危险系数较高的作业例如开挖、爆破、排水等,要对其操作流程和规范进行严格的监控,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篇7

1.企业资质管理缺乏规划

目前,许多矿山企业对资质管理主要是迎合国家的监管需要,企业没有从更加长远上来认识矿山企业资质管理对企业带来的好处。事实上,采矿企业资质管理如果是一种管控手段的话,那么矿山企业资质管理的长远规划则是企业自我发展的体现,是在适应国家管控前提下的企业自主意识的体现。开采资质是具备开采主体资格的企业,除具有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之外,还需要具备那些条件才能开采特定矿产资源,例如开采煤炭,应持有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炭安全生产许可证、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矿长资格证、矿长安全资格证六证。市场主体的开采行为需要申请取得至少六项证书。具有开采资质的企业,经过开采经验的积累及市场风险的洗涤,矿山企业在人员、核心设备、技术及经营业绩方面都出现了与设立之时的分化,监管部门根据企业注册资本、关键技术人员比例、安全记录环保监察记录、矿产监管记录等方面的不同,可以对矿山企业进行资质分类,然后进行分类管理。可见,企业资质需要加强长远规划,不仅是必备资质还需要对企业资质进行合理布局,方能够使得企业在未来开采过程中获得更高等级的证书。

2.企业资质管理投入不足

企业资质管理投入不足主要是企业对资质管理的认识不足导致的。这也很显然能够理解,企业办理一个资源资质证书,前期投入很大。在企业获得了开采证书之后,企业需要回报才能维持证书升级和企业的发展,毕竟矿山企业是需要经济利益的。因此许多没有超前意识的企业认为企业资质管理投入并不是非常迫切的事情。事实上,企业资质管理需要投入专业的人才和资金。在目前矿山企业业务多元化的情况下,如果企业没有多领域的矿山开采资质,那么企业即使具有开采机会,也会将市场拱手让给其他竞争对手,这对企业来说将是一项更大的损失。企业资质的投入主要表现在人才投入和资金投入两个方面。一是在人才方面,许多大型企业并没有招聘专门的人才来对企业资质进行管理,更别说哪些小型企业了,另一方面企业资金投入上则遵循能省则省的观念,忽视了企业对资质的培育和升级。显然,如果企业因为资质等级低,那么也从客观层面上反馈出企业发展规模小、实力弱等特征,因此在全国目前资源整合的情形下,企业未来被兼并的可能就会加大,对企业未来发展来说,得不偿失。

3.企业资质管理制度不健全

企业资质管理不健全指的是许多矿山管理企业关于企业资质管理的制度缺失或者形同虚设,没有得到真正执行。矿山企业资质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有时候对企业影响非常深远。如果企业资质数量较多的情况下,没有制定专门的制度进行管理,容易造成企业资质丢失,而如果企业资质年审没有及时办理,那么对企业将会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而企业如果对企业安全使用没有做出相应规定,对企业资质复制、出租、遗失追究等加以强化管理的话,未来企业将会面临不必要的法律麻烦。总体来说,企业资质管理制度不健全、企业投入不足和缺乏长远规划等问题是企业发展意识不足的体现,企业投入不足影响企业资质升级,而企业缺乏长远规划更不可能加强投入和健全制度,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对企业的发展壮大都具有很大的影响。

二、矿山企业资质管理改进策略

为了克服上述企业资质管理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企业资质管理需要从健全管理制度、加强人才培养和资金投入以及完善企业发展战略三个方面入手,综合解决企业“只管办、不管用,只管用、不管办”的突出矛盾。

1.加强企业内部制度建设

加强企业内部制度建设并不是有一句空话,需要企业根据发展需要完善、梳理已有的企业制度。特别是关于制度中专人管理、资质审核、资质安全等方面的制度需要着重突出。矿山企业资质管理不仅包括了采矿许可证书、安全生产证书等公司证书,还包括了企业员工所取得的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证书,这些证书都需要公司统一管理和运用。企业证书的出借、复制等都需要严格的审批流程和规定,因此,加强证书内部制度建设显得尤其重要,这也是矿山管理企业资质管理的第一步。

2.加强企业管理投入

如上所述,企业资质管理并不是简单的企业资质看管。加强企业管理投入包括了人才引进和资金投入。只有通过引入高端人才,才能为企业带来更大更多的价值,也能够使得企业的未来竞争中抢的先机。而加强企业资源资金的投入,则能够使得企业形成鼓励员工提高专业素质的氛围,能够使得企业形成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员工专业技术不断加强,企业良性发展的局面。因此加强企业对人才和资质管理方面的资源投入从长远来看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3.完善企业战略规划

而完善企业战略规划则是从长远来为企业资质储备管理提供思路。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对未来的思考和预判。而企业内部管理需要服从企业的整体布局,并且要形成相应的合力,方能够推动企业的良好发展。从这点来说,许多矿山企业仍然缺乏这样的管理思路。战略管理规划对企业至关重要,做不好战略管理规划,就意味着不能把握企业的前途,也就难以预料企业的兴衰与生死。因此,矿山企业要把握企业战略管理规划的关键因素,只有规范出科学的战略管理规划才能帮助企业清晰的了解自身情况,以促进其在资质管理中提高效率。众所周知,提升企业战略执行力、强化组织能力,本质上就是要求企业各级员工能够按照战略、组织的要求,按照经营理念和文化观念的要求,能够采取协同、一致的有效行动,所以光有市场营销策略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有效的战略管理规划体系让全体员工明确什么是企业成功必须做的正确的事情,怎么样将正确的事情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最终交出正确有效的结果。这也包括了如何在战略规划指导下加强企业资质管理的问题。

篇8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管辖的油田、炼油化工企业属于典型的独立工矿企业,由于社会经济、地理环境和生产的特点所决定,承担着沉重的社会负担。炼油化工企业多建在远离城市的郊区,生活区往往自成体系,石油企业由于油区分布广,居民区分散建设,没有城市依托,企业不得不建设自我封闭、包罗万象的社会服务系统。到2000年底,石化集团社会服务系统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00多亿元,从业人员20余万人。物业系统是社会服务部分的主要内容,拥有居住面积4300多万平方米,住宅总数超过66万套,各类物业公用基础设施和文体娱乐活动设施等超过4万个,资产原值超过20亿元。从事物业管理工作的人员达到近8万人。

1998年经国务院决策,石油和石化两大行业进行了重组,实现了上、中、下游业务一体化经营。为了适应国际化竞争需要,寻求更大发展,1999年开始,石化集团对内部业务和资产进行了重组。将核心业务中的优良资产从集团公司剥离出来,改制成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00年10月在纽约、伦敦、香港三地成功上市。占从业人员60%的非核心业务和大量的不良资产作为存续企业留在了母体,主要包括专业化施工、生产后勤辅助、多种经营和社会服务四部分。在过渡期,对存续企业实行关联交易、限额亏损、定额补贴的经营管理政策。社会服务部分的改革目标是将来与企业分离,在条件成熟时最终移交政府、回归社会。国家关于企业办社会的指导方针和企业体制的重大变化对物业管理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像石油石化这样缺乏城市依托的独立工矿区,物业管理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应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和对策?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粗浅的探讨。

一、石化集团物业管理的探索和实践

伴随着石化集团重组改革的进程,作为社会服务部分重要内容的物业管理系统也进行了改革尝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一是形成了专业化的物业管理队伍。按照石化集团重组改制的总体要求,企业办社会部分的人员、资产从原来的主营生产单位分离出来,组建了专门的社区管理和服务机构。例如,在油田企业管理层设有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分片设立若干社区管理中心(二级单位),下设物业管理公司或物业管理站,负责居民小区的日常管理工作。二是物业管理的覆盖面大大拓宽。目前小区物业管理和服务涉及的内容包括房屋的维修、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管理,小区环境的综合治理,治安、环卫、绿化、交通、消防管理,向居民提供日常生活服务,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康乐活动,丰富社区文化生活等。三是按照关联交易的原则物业公司形成了新的经营运行机制。物业管理公司做到了经费来源规范、成本明晰、费用开支透明。物业管理费支付结算实行业主(即主营单位)与服务方(即物业管理公司、站)共同签认制度。物业管理单位实行了独立核算,实行以满意率指标为主的综合考核。四是形成了合理的服务定价机制。定价是业主和委托服务方关注的焦点。为了体现公正、公平、公开的精神,服务价格确定的原则是;有国家定价的按国家规定的价格执行,无国家定价的按市场价格执行,既无国家定价又无市场定价的按照实际成本+合理利润定价,以上情况都不适用的通过双方协商定价。

物业管理改革的实践证明,对独立工矿企业的居民小区实行物业管理,得到了主营单位和广大居民的支持拥护,总体效果是好的。一是矿区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居民的生活质量、环境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广大职工更加安居乐业。二是矿区的城市化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实行物业管理,解决了过去长期存在的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状态,为居住小区统一规划、集中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创造了条件。物业管理工作进一步拓展了社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加快了矿区城市化的进程。三是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国家级、省级和城市文明居住小区活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物业管理工作是创建文明居住小区的重要内容。在创建文明居住小区的过程中,通过居民的参与,有利于塑造他们的文明意识、环境意识和健康向上的行为规范。四是解放了主营单位的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实行物业管理,实现了企业生产经营与社会服务系统的分离,主营单位彻底摆脱了生活后勤方面的后顾之忧,便于集中精力抓好生产经营。同时,物业管理系统与主营单位在资产、资金、人员上做到了三个分清,明晰了成本,有效地解决了过去存在的生活后勤挤占生产成本问题。

石化集团虽然已经开始了物业管理的实践和探索,但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完全摆脱行政型、福利型的运行模式。物业管理经费的来源主要是行政性补贴,个人支付的费用很少。物业公司的造血功能不足,尚未建立起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自立生存的良性发展的机制。由于职工的收入水平不高,居民的支付能力不足,加之根深蒂固的福利观念的影响,在矿区还没有形成足以支撑物业管理公司自立生存的服务市场。从物业管理队伍本身看,也存在着总体素质不强、管理手段落后等问题。

二、独立工矿区物业管理的定位和基本思路

物业管理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这一行业在深圳、广州、上海、北京等城市迅速崛起和迅猛发展的事实证明,物业管理在我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独立工矿企业推行物业管理,是符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呼映职工群众对改善居住环境质量要求、促进矿区经济和文化繁荣的重大举措。推行物业管理的目的,是向业主提供有效且经济的服务,最大限度的提升和发挥物业的使用价值和最大效用,为居民提供优美、舒适、宁静、快乐、健康的生活环境。物业管理联系着千家万户,物业管理活动既是物业公司通过提供优质服务获得合理报偿的企业经营行为,同时又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从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政治高度认识和看待物业管理工作,把物业管理与建设文明矿区,塑造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的公民,创造温馨、和谐、安居乐业的良好氛围结合起来,促进物业管理工作向规范化、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健康轨道发展。

根据独立工矿企业的特点、社会发展趋势和物业管理本身的发展规律,独立工矿企业物业管理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以产业化发展为目标,以提升物业价值和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为根本出发点,从独立工矿企业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分步运作,努力促进物业管理方式从行政管理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服务性质由职工福利型向市场经营型转变,经费来源以单位支付为主向居户支付为主转变,服务方式由内部封闭型向社会开放型转变,实现物业管理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的协调发展。

独立工矿企业的物业管理应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专业化管理。将企业内部的生活服务系统与生产经营系统相分离,成立专门的物业管理机构和管理队伍,按事业性管理,按合同制和甲乙方方式运作,通过物业管理的专业化提高服务质量。第二步,实行模拟企业法人运作。物业管理公司经济上独立核算,经费来源以产权单位支付为主、个人缴纳为辅,实行经费补贴、模拟法人经营和市场化运作。第三步,实行产业化发展、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在住房制度改革到位、房屋产权归个人所有的基础上,物业管理费用暗补改明补,进入个人工资总额,由个人支付物业管理费用。在居民收入、支付能力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物业服务市场比较发育,服务价格到位,物业公司以优质的服务获得合理的报酬,实现自立生存,自我发展。

三、独立工矿企业物业管理发展模式探讨

石化集团大多数石油化工企业的物业管理已经迈入了第二步,预计还需要经过较长的服务市场发展发育过程,才能跨入第三步。在向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笔者认为,独立工矿企业的物业管理应采取以下的发展模式和策略:

1.走“建管一体化”之路,形成以建养业、以业促建的良性发展机制。对房地产项目从开发建设、销售到售后管理,实行一体化运作是许多开发商采取的成功做法。通过良好管理和优质服务创造开发商信誉和品牌、以提升物业价值、进而促进商品房的销售、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反过来再为物业管理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这是以建养业、以业促建的良性发展机制。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到位,在独立工矿企业取消实物性分房、实行货币化分配之后,住宅建设必须按房地产开发的方式运作,这必然面临房屋销售的问题。借鉴城市开发商的做法,将商品房开发和物业管理相结合,实行建管一体化模式是独立工矿企业物业管理发展之初的必经之路。

2.走“一业为主、多元化经营”之路,广开财源。服务市场不发育、物业管理收入来源不足是独立工矿企业物业公司生存发展的最大障碍。拓宽收入渠道,弥补经费不足,必须实行“一业为主、多元经营”的经营策略。独立工矿企业物业公司开展多元经营有许多有利条件,特别是发展居住小区的社区服务业大有可为。独立工矿区因远离城市,许多社区服务项目无法依托城市供给,因此物业公司可以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家政服务、养老服务、餐饮服务、商业服务、教育培训服务、医疗卫生服务、文化体育服务、家庭装饰服务、房屋出租等内容,既可以方便居民的生活,又能增加收入来源。

3.走精干高效之路,实现管理手段现代化、服务方式社会化。在实行物业管理的初级阶段,物业管理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技术含量不高、以自我服务为主。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物业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尤其是信息化已经开始渗透到各个领域,物业管理行业也不例外。在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形势下,物业管理如果不摆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管理模式,不用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手段,仍然采取封闭式的自我服务方式,物业管理公司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就难以生存。因此,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管理手段,走社会化服务、精干高效管理之路,是独立工矿企业物业管理生存发展的唯一出路。

4.走规模化发展之路,是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管理成本的必然选择。像石油企业这样的独立工矿区,居住区分散、规模相对偏小,物业管理机构往往按居住区设置,造成物业管理资源分散,成本偏高,形不成规模效益。随着服务市场的发展、物业管理公司之间的竞争,通过兼并、重组,走向集约化、规模化是物业管理发展的趋势和生存之道。深圳、上海等地的经验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独立工矿企业必须适应规模化发展的要求,对物业管理机构有计划的进行合并重组,以发挥规模效益。

5.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努力造就高素质的物业管理人才队伍。独立工矿企业物业管理的人员大部分是过去从生产一线分离出来的老弱病残和闲散人员,知识结构和整体素质已不能满足新形势要求。工矿企业物业管理必须按照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和专业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重视人才培养,努力造就一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素质优良的物业管理人才队伍。新世纪里,市场意识和市场竞争,对于物业管理行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物业管理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走进市场参与竞争。因此,物业管理企业应当在国内物业管理规章制度不断健全、物业管理市场容量不断扩展的机遇下,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理念,不断创新服务平台,才能获得市场。总而言之,物业管理企业,要想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为参与市场竞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在竞争中,赢得市场、占领市场。

参考文献:

1、杨文士,张雁.管理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120

2、王芳华,现代企业管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86-102

3、郭西强,名牌发展战略理论与实践.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篇9

1.1对那些管理水平较为落后的企业中应用工业工程时,可以采取工业工程的技术,根据相关规定,并结合煤矿实际开采的条件以及工程的内容,还有系统以及工艺方面的要求等。合理优化并分析工人操作流程,提供帮助给编制的作业规程,对于基础设施布局要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与分析,并深入研究危险性作业的具体动作。

1.2对那些管理水平较为先进的企业中应用工业工程时,在基础工业工程作为基础的前提条件下,采取具有现代性的工业工程相关的技术与方法,可以将计算机和无线通讯以及系统优化等技术综合的运用到生产中,对其进行监控,不管是在井下或是在的井上的作业人员,对其行踪进行监控,这样随时掌握作业的状态。另外,采取是计算仿真的技术,模拟其煤矿中潜在的危险以及有害因素造成的严重后果,进而提供具有针对性对策给安全管理。

2.不同管理层次均适用。

2.1煤矿宏观管理的层次,工业工程可以帮助管理者规划安全管理和投入的安全费用,并预先分析能够取得的效果。从而做到未雨绸缪,避免在今后的工作中走弯路,同时还可以以较少的安全投入达到最好的安全效果。对于一个安全生产的周期内整体的安全状况进行分析与把握。

2.2煤矿微观管理的层次指的就是具体的对安全的管理,例如识别现场所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纠正不当或不规范的人工操作,作业的流程更加合理,配备安全生产的措施要具有合理性,制定合理的安全质量标准,以及制定作业的规程,这些都可以通过事业工程采用而实现。

3.不同工作场合均适用。

3.1生产现场,由于煤矿生产具有较多的系统,同时涉及到较多的设备与设施,并且具有较为复杂的生产环境,生产工艺的流程以及工种都相对较多,若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管理,十分容易发生安全事故。采取5S这一基本管理的方法与理念优化其现场管理,将不必要的杂物清除,保证现场整洁有序,从而确保安全的生产并提高其工作的质量。

3.2辅助服务部门,对于辅助服务部门也需要采用工业工程的技术理念与方法,优化并改善其各自的系统,从而保证能够顺利的进行生产。3.3相关人员的培训与安全教育,因为煤炭生产具有高度的危险性,可以采取应用工业工程的培训以及安全教育,通过工业工程中的方法对于培训的计划进行合理的安排,同时采取分层培训的形式,尽量投入较少的经费以及工作量,并达到最佳的效果。使员工对工业工程中安全思想以及方法和效率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能否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识别存在的安全隐患,通过工业工程中的方法将安全隐患消除,从而使其安全的生产得到保障。

4.不同的管理对象均适用。

4.1设备设施的管理,煤矿生产中所用的设备与设施具有安全保障以及生产的功能,对其进行管理时必须根据相关规定的基本要求,并融入工业工程管理的思想及方法对其安全设施和设备进行管理,这样可以将其安全设备与设施进行合理的布置,使其安全以及经济效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4.2管理生产环境,由于我国大部分的煤矿生产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生产的过程中应该将工业工程技术与煤矿安全专业技术想结合,尽量消除其影响因素,优化并治理作业的环境,从而取得理想的效果。

4.3管理煤炭安全的标准化以及基本标准,想要实现煤矿的安全生产,必须采取精细化管理的模式,这种模式必须将安全管理的质量标准化作为基础。所谓安全质量的标准化就是在煤矿企业生产以及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实行质量标准化的工作,对于安全教育的宣传,排查隐患,反馈并统计信息,以及事故抢险和防险与处理等方面均建立工作规范以及责任制度和管理的质量标准,同时还要保证其执行的严格性,这样可以逐渐减少并避免,甚至消除安全事故的发生,使其始终处于安全生产的状态。

4.4管理安全投入的资金,对煤矿安全进行管理必须要投入一定的安全资金作为保障,最后这种投入会转化为矿煤安全的成本,煤矿实际的生产中,由于安全保障度较差,导致事故频频发生,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客观上需要一个安全保障度。采取工业工程思想以及理论的方法,从而达到安全保障的水平的前提条件下对安全投入成本进行合理的控制。

4.5管理安全信息,在管理煤矿安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必须建立安全信息管理的系统。通过结合工业工程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建立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可以使对与生产系统进行合理的调度和追踪以及发现错误操作行为,还有对于安全隐患进行识别和提示必要物料的缺少这些功能得以实现,从而及时的做出应对的措施。

5.不同管理阶段均适用。

5.1工业工程基本的原理与方法运用在安全管理的设计以及规划中,对于同一生产周期内每个环节所应采取的管理措施和手段通过统筹的考虑进行规划并设计。这样才能有效的降低成本并提高生产的效率。

5.2预防并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事故,采用工业工程的发现以及分析问题这种方法,事先预防可能发生安全问题,使其事故发生的根源在萌芽状态消亡。工业工程特有的手段可以看出、问出、实践出、变换角度找出、挖掘出问题的所在,从而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并结合煤矿实际,制定整改隐患的措施,并付诸于实际的行动。

5.3安全事故发生时采取的应急救援,工业工程对组织优化的理论与方法,建立救援指挥的中心,启动应急救援的预案,对于救援的物资以及救援人员,组织其进行迅速且有效的实施救援,降低生命以及财产的损失。

篇10

1、自然地理条件

从地质构造上看,临汾、运城盆地都属于新生代断陷盆地,其大部分为冲积或湖相沉积平原,有着良好的自然地理条件。早在石器时代,晋南河谷盆地就是先民聚居繁衍、进行经济文化活动之中心区域之一,在这里较早地发生了农业文明。《汉书·地理志》记载“河东土地平易”,说明了此地区大部分地面平坦,有良好的土壤成分。河东郡四面环山,其上林木众多。东汉灵帝时为修洛阳宫室,“发太原、河东、狄道诸郡材木……”⑴,可知此时河东境内仍有大量森林分布;朱显漠分析,河东地区属于森林—森林草原地带中的褐色土—塿土及褐色土—重黑垆土亚地带⑵,这种土壤有机质充分、土质肥沃,适于植物生长。

河东地区的水利资源在汉代亦很丰富,此地区的主要河流有黄河、汾河、涑水、浍水、沁水等等,此外,还有星罗棋布的湖泊泽薮点缀其中。黄河是晋与秦、豫的天然分界,河东郡可谓是环绕于大河之中。汉代黄河在中游区域是平静的,她为河东人民的生产活动提供了安定的环境和方便的灌溉条件。汾河是黄河中游的第二大支流,虽然今日汾水在枯水期已能徒步而过,但秦汉时期流量充沛,河水清澈,便于航运。汉武帝祭后土,曾乘大型楼船入汾,并作《秋风辞》,其中“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⑶一句,表现了汉代汾河在秋季枯水期还能运载大船的良好水文状况。关于浍水、涑水和沁水,据《水经注》的记载表明了这三条河在古代也是流量充沛而支流众多,在河东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史书常以汾涑或汾浍来称谓河东地区。汾涑流域的湖泊水资源在汉时也是十分可观。据考,汉代此区域的湖泊有汾河流域的王泽、方泽和太子滩;涑水流域有盐池、女盐泽、董泽、浊泽、晋兴泽、张泽;沁水流域最著名的湖泊为濩泽,且以泽名县。⑷这些湖泊不但对河流具有水文调节作用,而且有利于农业生产。但河东郡位于黄土高原之上,属大陆季风气候,降雨集中于夏季,土地的水分蒸发和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是农业生产中的不利因素,因此抗旱保墒成了农业生产的主题。

2、汉政府在河东郡的农业政策

河东郡在两汉时都处于京畿地区边缘,为司隶校尉,是汉廷直辖区域,其政治地位不言而喻。汉代统治者在河东郡设有离宫别馆,其中有“蒲阪迎光宫”“蒲阪首山宫”“平阳宫”“安邑宫”“汾阴宫”等⑸。《汉书·季布传》记述文帝对河东守季布说“河东吾股肱郡”,一语道破了此郡之重要;特别是武帝时得鼎于汾阴又立后土祠于汾阴雅上⑹,拉开了汉皇帝屡幸河东祠后土的序幕。这样,“汾阴县的作用就有很大的改变”,“成为支应封建王朝统治者及其随从的千乘万骑顶礼膜拜时停顿的处所”,⑺河东郡也越发地受到汉朝中央的重视。汉朝皇帝每次巡幸河东后,大都要颁布减轻负担的经济优惠政策。以汉武帝时期为例:元封四年(公元前113年)“其赦汾阴、夏阳、中都死罪以下,赐三县及杨氏皆无出今年租赋”;元封六年(公元前111年)祠后土,诏曰:“其赦汾阴殊死以下……”;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祠后土,诏曰:“……其赦汾阴、安邑殊死以下”⑻,以后诸帝巡行河东不一而足,随后亦屡颁宽大诏令。封建帝王的巡行祭祀活动无疑是劳民伤财,但随后的诏令又表达了几层含义:“无出租赋”自不消说是为了减轻民众的负担,赦罪释囚则是为了给当地的农业生产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这一系列政策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使其更好地投入到农业生产。汉武帝时期,“用事者争言水利”,进行了大量的规模各异的农业水利建设,河东郡守番系实行的“引汾、引河入渠”工程,虽因河流改道而失败,然在当时“发卒数万人”。规模不小⑼。山西博物馆藏有“蒲反田官”量器表明朝廷还在当地专设田官来负责⑽,充分发挥了政府的经济职能,且工程失败后,把河东渠田予越人耕种,总算“令少府以为稍人”。东汉安帝元初二年,“诏三辅、河内、河东、上党、赵国、太原各修理旧渠,通利水道,以溉公私田畴”,表现了统治者对河东郡农田水利建设之重视⑾。

二、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汉代是我国北方旱作技术形成的时期,河东郡人民充分地利用了先进生产工具及生产技术,较好解决了旱地农业抗旱保墒保持水土的难题。

1、铁农具的广泛使用

《汉书·地理志》说河东“有盐铁之饶”,根据史料及近年来的考古资料显示,此地在汉时有铁官四处:安邑、皮氏、平阳及绛⑿,河东郡不但贮铁丰富,冶铁技术亦十分高超,大量各式铁农具的冶炼,为当地人民的生产提供了便利。1975年2月,襄汾赵康古城出土了汉代铁器32件,其中铁农具有铧、铲、镢、锄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其当中的13件铧,为合范铸制,形制基本相同,大小相差不到1厘米,且近似于现在晋南地区农村通常使用的耧铧,标志着汉代此地铁农具冶炼的先进水平。⒀九十年代对运城地区夏县禹王城汉代铸铁遗址进行发掘。认定其为西汉时河东郡治安邑的手工业作坊,出土了大批用于铸铁的陶范,其中有铧范、铲范等铁农具范,此外还发现铁锸三件。从陶范本身来看,当时的工艺水平是较为先进的⒁。另外,从1965年陕西陇县所出土的裤形铲土上的“东三”铭文可知,此地的铁农具不但可供给本区生产使用而且远销于不产铁的邻近地区⒂。由上所述,汉代河东郡因为有铁官生产大量形式多样的农具,给农业生产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2、牛耕的普遍推广

铁铧及铧范在晋南的大量出土,表明牛耕在汉代河东郡已推广使用。《汉书·食货志》说赵过发明用“二牛三人”的“耦犁”方法并“教民相与庸挽犁”,众多的考古资料也显示了汉代已发展到了“二牛抬杠”这种较为先进的耕作阶段。1959年山西平陆枣园汉墓⒃中出土的多幅壁画反映了农业生产活动的场景,其中的牛耕图是汉代晋南地区牛耕先进水平的最好证明,画面上绘一农夫驱二黑牛翻田的情景。关于此图,李发林先生认为“平陆犁耕图只画一人操作,而文献记载三人,可能是画工省去二人,也可能由于早已经学会用牛环穿牛鼻子的技术,能顺利控制耕牛了”⒄,对是否是一人操作还不甚确定;而张振新先生认为:“汉代的牛耕方式最初是二牛三人,操作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两人在前各牵一牛,一人在后扶犁耕作;另一种是一人在前牵二牛,一人在单长辕的一侧控制犁辕,调节犁铧入土的深浅,一人在后扶犁;西汉晚期,由于出现了可供调节深浅的犁箭,便取消了掌辕人,又随着使用耕牛技术的进步而取消了牵牛人,因而演变为二牛一人“⒅;仔细观察平陆壁画,可以看出其中表现了步犁结构的一部分,虽未画出辦土(犁镜)以及铧冠,但犁铧、犁底头、犁箭、犁镜、梢耙、犁衡都可见;且从1925年山西浑源李峪村东周墓中出土的牛尊穿有鼻环来看,山西地区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可以控制牵引牛⒆;所以笔者认为平陆壁画的牛耕图是二牛一人的操作方式,节省了两个人的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在当时是较为先进的。

据说赵过又发明一牛挽三犁的播种方法,东汉崔寔在《政论》中说:“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犁,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尤赖其力”,根据描述可以推想那其实是耧车。平陆枣园西汉晚期墓的另一幅壁画则印证了古史记载,画面上一农夫驾一黄牛用耧车播种,耧斗下的三足尚可看见。上文提到的襄汾汉铁铧近似于耧铧,则是耧车在汉代晋南地区使用的实物证明,同时也说明了在汉代河东郡从南至北都使用着这种先进的农业机械。耧车在播种时,由一牛牵而一人扶,种子盛于耧斗,耧斗通空心的耧脚,且行且摇,种乃自下;它同时完成开沟、下种、覆土三道工序;一次能播种三行,且行距一致、下种均匀。在干燥的黄土高原实行起垄条播有明显的优越性,既省种子又利于保持水分。《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说:“耧车是我国早在2000多年以前最先发明的畜力条播器。它是继耕犁之后我国农具史发展上又一重大发明”⒇。

3、精耕细作技术的实践运用

此外,赵过总结前人经验而发明推广的“代田法”也是一项适应黄土高原干旱地区的精耕细作技术。《汉书·食货志》曰:“过能为代田,一亩三圳……而播种于圳中。苗生叶以上,稍耨陇草,因隤其土以附苗根……言苗稍壮,每耨辄附根。比盛暑,陇尽而根深,能风与旱,故儗儗而盛也”,其主要作用在于保持作物水分,防止倒伏兼以修养地力。赵过先在三辅用代田法结合“便巧田器”试验,亩增产一斛以上,然后推广到他郡。所以史载“是后边城、河东、弘农、三辅、太常民皆便代田,用力少而得谷多”[21],河东人民在西汉已经掌握了这项耕作技术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粮食种植业与多种经营的发展

1、粮食种植业的发展

适宜的农业生产环境和先进生产技术的使用,使汉代河东郡的粮食种植业获得很大的发展。其地不但有旱地作物以适应实际的自然气候条件,还因地制宜地在水利条件较好的耕地上种植水稻,且普遍推广种植冬小麦,使农作物种类丰富齐全。

河东郡的旱地作物主要有粟、黍、高粱等,这三种禾本科作物耐旱性较强,适于黄土高原的自然条件,因而成为河东地区最早获得驯化栽培的作物。山西万荣荆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碳化粟粒[22],说明了小米是晋南地区较早的农作物。《诗经·魏风·硕鼠》中“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句和《诗经·唐风·鸨羽》中“不能艺稷黍”“不能艺黍稷”二句显示了黍在河东地区悠久的种植历史。从平陆汉墓中陆续出土的谷子、糜子、黍子、高粱(米)的实物或碳化物可知汉代晋南地区主要旱作物种类。根据卫斯先生的报道得知:当时的糜子籽粒的形状、大小与现代糜子相似;谷子的籽粒略小于现代的谷子;而高粱与平陆现代俗呼的“米稻秫”籽粒形状、大小极似[23],这说明了汉代河东旱地作物种类相当齐全。

小麦虽非黄土高原的原生驯化作物,但在河东地区的种植时间亦较早。春秋时期位于汾涑流域的晋国已经种有小麦,据《左传》记载:成公十年六月“晋侯欲麦,使甸人献麦”。此“六月”为周历正是夏历四月[24],此时收获的当然是冬小麦;《诗经·魏风·硕鼠》中“硕鼠硕鼠,无食我麦”句也表明了河东是较早的产麦区。冬小麦虽不比粟黍高粱耐旱,但其秋种夏收,恰可利用八九月降雨,又使农田在冬春两季也有作物覆盖,减少风蚀及其所造成的土壤水份流失。汉时因统治者的重视在全国大面积推植起来,到了东汉时期,麦子在粮食生产中已占主要地位。东汉皇帝的诏令中九次涉及麦[25],而此作物在河东地区的推广种植也有考古资料作为证实:襄汾赵康古城出土的汉代器物中有一石磨[26],正是因为小麦的大量推广种植,其从粗食到细食的转化而使石磨成为小农经济下粮食加工的必需品;1987年在芮城的东汉墓葬群中出土了四件带有风扇车的釉陶磨房,其中的一件完整的磨房里,安装着舂米、磨、风扇车等三件粮食加工机械。其卧轮式手拐陶磨模型和解放前农村长期使用的石磨毫无二致[27],此加工机械不仅表明了河东郡在东汉时期的先进的粮食加工水平,也暗示了当时小麦和稻米种植的普遍程度。

水稻是喜温湿的优质高产作物。虽然晋南主要是旱作农业,但在邻河近水的灌溉区是适于稻子生长的。《诗经·唐风·鸨羽》中写道:“王事靡盬,不能艺稻粱,父母何尝”,唐地在“河、汾之东”[28],就在今天的翼城一带,正处于河东境,可见春秋时此地就已经种稻。汉代河东郡汾涑流域水文情况良好,在近水处也可种植水稻。武帝时河东渠工程因“河徙”失败后,官府交予越人耕种,其用意是在于发挥越人“习水利”的特长,所谓的“习水利”即善于种植水稻[29],将汾涑下游的皮氏汾阴及蒲坂的“五千余顷”“河壖地”都种上水稻,可谓因地制宜。另外,新绛县出土的水田模型[30]也说明了东汉时期河东郡仍然种植水稻。《山西省经济地理》中记载现今晋南水稻种植区域为:临汾盆地的汾河下游沿岸一带,其中以临汾市龙子祠灌区金殿乡最为集中,其次为洪洞县霍泉灌区,以及襄汾、侯马、新绛、稷山、河津等汾河沿岸低洼地[31],与上文表述的古代水稻产地基本吻合。在农业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的前提下,河东郡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汉书·食货志》称代田法推广到河东郡后“民用力少而得谷多”,粮食有了更大的丰收。武帝时河东渠开始估计能得谷每亩四石,比三百年前战国李悝时期一亩一石半的产量提高了1.6倍[32];《汉书·地理志》中记载,河东郡有“根仓及湿仓”;晋南的汉墓中大多数都有随葬明器陶仓的出土,且每座墓中的陶仓模型往往不止一件,这些都反映了汉时河东郡粮食丰收、囤积颇多的现实生活。京师长安亦从河东郡籴谷来供应其粮食消费:宣帝五风中大司农耿寿昌奏言:“故事,岁漕关东谷四百万斛以给京师,用卒六万人。宜籴三辅、弘农、河东、上党、太原郡谷,足供京师,可以省关东漕卒过半”,“天子皆从其计”[33]。

2、多种经营的产业结构

两汉时河东郡不但有发达的粮食种植业,也有畜牧业、家庭养殖、果蔬栽培等多种经济形式,使其产业结构更加丰富完整。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将龙门碣石作为汉代全国农牧业区域的分界线,此线正好将河东郡的汾水以北地区划入了畜牧业区[34],实际上,汾北更确切地说是半农半牧区域。濒临汾水的“杨、平阳,西贾秦翟,北贾种、代”,成为农牧区之间的贸易中心,由于种、代人民“不事农商”,“故杨、平阳陈掾其间,得所欲”[35],两个区域的交易当是以北地的牧产换取河东地区的农产品或盐产。事实上,河东在古代植被条件良好,本地的畜牧业发展也较早。《史记·货殖列传》载:“猗顿用盬盐起”。《集解》“《孔丛子》曰……”一段记载了猗顿在此地因“大畜牛羊”而暴富的事迹。至汉代,此地仍然有相当规模的畜牧业。《汉书·酷吏传》载:“咸宣,杨人也。以佐吏给是河东守,卫将军青使买马河东,见宣无害,言上,征为厩丞”,可知河东马在汉时仍大量养殖。《史记·河渠书》中提到河东人民在汾阴蒲阪的黄河滩地“茭牧其中”,说明畜牧业在此地的普遍。

另外,汉代河东人民也进行一定的家庭养殖活动。平阳卫青“少时归其父,其父使牧羊”[36];晋南曲沃苏村汉墓出土的两件猪圈(其中一件内有一小猪)[37],可以看出当时地主庄园内养猪的情况;平陆圣人涧出土的“望中池楼”[38]及新绛县出土的陶楼[39]下部当作池塘的底盘中的浮鸭和游鱼形象可以推知水产养殖的情形。东汉末年,杜畿为河东郡守,在此地大力发展家庭养殖业,“渐课民畜牸牛、草马,下逮鸡豚犬豕,皆有章程。百姓劝农,家家丰实”,以至于在汉魏间曹操“军食一仰河东”,成就了魏国的霸业[40]。

河东地区的果树栽培有着悠久的历史。《诗经·魏风·园有桃》中“园有桃”、“园有棘”句,说明桃和棘在此地栽培甚早。“棘”乃是人工种植的野生酸枣,枣即由它驯化而来[41]。枣树耐干旱,喜光照,宜种在土层深厚地区,适于黄土高原种植,于是成为晋南经济林木之一。到了汉代,河东的枣尤为出名。《史记·货殖列传》别提出拥有“安邑千树枣”者“与千户侯等”,可见种植安邑枣的经济效益;直至曹魏时此枣为“御枣”,时称龙眼、荔枝不能比[42]。此外,平陆汉墓中出土的葱籽、白菜籽显现了河东人民的蔬菜种植[43]。

四、余论

汉代河东郡的农业经济发展与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有很大关系。上文运用的考古资料大都表现出明显的地主庄园特征。例如平陆汉墓表现了坞壁形象,平陆“望中池楼”和新绛陶楼亦如是。平陆壁画牛耕图中绘农夫短衣赤足赶牛犁地,而身后一人黑衣袖手端立,说明农夫是在他的监督下劳动,即为劳役制剥削。在河东汉墓的壁画及随葬明器里,既有不动产的楼阁、田地、谷仓。又有家禽家畜的陶制像,还有农业生产用具诸如风扇车、磨坊及生活奢侈品等一应俱全,将河东郡的地主庄园生活勾画得一派生机。由此可知,其地的地主庄园中主要从事的是粮食生产,且生产水平已经很先进,兼以多种经营的生产结构,这种由地主组织生产的生产关系形式是适应并促进生产力发展的。

河东郡的人口在元始二年达到了96.2912万[44],成为“土地小狭。民人众”[45]的狭乡。是其地农业经济发展的结果。《史记·货殖列传》称“秦、夏、梁、鲁、好农而重民。三河、宛、陈亦然,加以商贾”,把“三河”看作一个农商业都很发达的经济区,河东郡也因为处于这样的经济氛围内,加之适宜的生产环境,合理的生产关系,利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在汉代全国农业经济中居于领先地位。

注释:

⑴《后汉书·张让传》。

⑵朱显谟:《黄土高原土壤与农业》,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年,71页。

⑶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⑷田世英:《黄河流域古湖泊钩沉》,《山西大学学报》,1982年2期。

⑸朱华:《西汉安邑宫铜鼎》,《文物》,1982年9期。

⑹⑻《汉书·武帝纪》。

⑺史念海:《河山集》二集,北京:三联书店,1981年,115页。

⑼《汉书·沟池志》。

⑽乔淑芝:《“蒲反田官”器考》,《文物》,1987年4期。

⑾《后汉书·安帝纪》。

⑿林剑鸣等:《秦汉社会文明》,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5年,125页。

⒀[26]襄汾县文化馆:《山西襄汾发现汉代铁器》,《考古》1978年2期。

⒁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夏县禹王城汉代铸铁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94年8期。

⒂陕西省博物馆、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发现的汉代铁铧和鐴土》,《文物》,1966年1期。

⒃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山西平陆枣园村壁画汉墓》,《考古》,1959年9期。

⒄李发林:《战国秦汉考古》,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年,170页。

⒅张振新:《汉代的牛耕》,《文物》,1977年8期。

⒆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70页。

⒇[41]梁家勉:《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年,176页;144页。

[21]《汉书·食货志》。

[22]黄其煦:《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农耕文化中的作物》,《农业考古》,1982年2月。

[23][43]卫斯:《山西平陆出土的汉代农作物》,《农业考古》,1984年1期。

[2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805页。

[25]卫斯:《我国汉代大面积种植小麦的历史考证》,《中国农史》,1988年4期。

[27]赵家有等:《山西芮城出土风扇车模型》,《农业考古》。1988年2期。

[28]《史记·晋世家》。

[29]《汉书·沟洫志》师古注:“越人习于水利,又新至,未有业……”。

[30]张国维:《山西新绛县发现汉代陶楼》,《考古》,1987年10期。

[31]张维邦主编:《山西省经济地理》,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年,243页。

[32][33]《汉书·食货志》。

[34]史念海:《秦汉时期黄土高原农林牧分布图》,《河山集》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63页。

[35]《史记·货殖列传》。

[36]《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37]临汾地区文化局、曲沃县文化馆:《晋南曲沃苏村汉墓》,《文物》,1987年6期。

[38]卫斯:《平陆县征集到一件西汉彩釉“望中池楼”》,《文物》,1985年2期。

[40]《三国志杜畿传》。

篇11

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的特征日益明显,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同煤集团培训工作要顺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就必须不断学习、求知与创新,必须切实转变创新培训思维模式,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职工队伍。

1树立创新培训观念,把创新能力培训纳入到职工培训体系

1.1树立创新培训观念

树立创新培训观念是培训创新的前提,我们已处于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它一方面以人文素养为基础,一方面又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这两方面的统一使它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处理、传播和应用之上。要使职工培训在知识经济中顺应趋势,在人才培养和技术推广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就必须更好地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要求,把创新能力培训纳入到整个培训体系中。

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大同矿务局成立于1949年8月30日,2000年7月改制为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现有总资产750亿元,职工20万,矿井54对,分布在山西和内蒙古,东西跨度300多km、南北跨度600多km的区域内。2008年煤炭产销量1.22亿t,连续4年突破亿吨。现已形成煤炭为主,电力、化工、冶金、机械制造等多业并举的特大型综合能源集团。正在建设的晋北煤炭基地是国家规划的13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矿山的技术水平、建设规模、发展速度在国内都走在前列,但主要生产设备及工艺大都是从国外引进的,这也决定了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顺应这一要求,公司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同煤”的口号,要求开拓思路、转变思维、创新培训方式,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推动创新型矿山建设。

1.2把创新能力培训纳入到整个员工培训体系中

职工培训既要向职工传授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也要重视职工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培训的整体功能是难以实现的。为了利于开展创新培训,应构建集科研、培训、生产为一体的培训体系,由同煤集团科研部门收集国内外最新技术信息及其发展方向和单位技术应用状况。培训部门设计培训方案并组织培训,生产部门及时反馈生产动态。全公司形成了一个“培训—提高—创新—再培训—再提高—再创新”的良好态势。

职工的创新培训是每一个企业创新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同煤集团把开展创新培训课堂“搬”到了井下,不仅将井上的书本延伸到井下的现场教,还把触角直接拓展到采掘工作面。每月组织教师到井下为一线员工进行一次现场观摩教学。学员们在井下工作面边看边听。边学边讨论,教学操作结合。原本在井上课堂难理解的“排距”、“掏槽眼”等操作方法通过现场示范变得简单易懂了。另外,同煤集团加大对员工的创新培训力度,成立公司、矿、区三级培训网络体系,选拔理论水平高和工作经验丰富的科技人员和老工人担任授课老师,坚持做到“培训一个、合格一个、上岗一个”,使接受培训的员工逐渐成为各自岗位上的顶梁柱。

2建立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要开展创新培训,首先必须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样教师才能主动去探索新知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寻求新途径,并在实施创新培训的过程中,打破传统的容易束缚学员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就必须建立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培训教师队伍。近年来,大同煤矿集团根据员工的不同文化程次、不同工种、不同技术专业,建立了专业的师资队伍,从而保证了企业职工培训的质量。另外,每年都要送职教老师到省内外院校、培训机构学习,一方面提高老师的专业技术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让老师开拓眼界,树立新的培训理念,以满足创新培训的师资要求。

3创立员工教育培训的全新体制和模式

大同煤矿集团的技术装备先进,尤其是采矿技术装备水平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为了更好地驾驭现代化矿山,把同煤集团建成世界一流的矿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采取了多管齐下、灌疏结合的方法,创立了员工教育培训的全新体制和模式。集团公司建设成了一大批三级、四级技术培训基地;编制下发了大量通俗易懂的读物,培训目标直指一线、二线员工,通过密集的理论研讨、高级讲座、集中学习、定时抽查和现场培训考核等形式,全面提高职工的技术业务素质。集团公司在员工立足岗位成才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从员工素质教育上,开辟了技校、党校和工大等教育培训平台,让员工学有门道;在技术教育上,利用现有培训基地紧紧和生产现场结合起来,坚持学练结合,使员工练有渠道;在后备员工队伍建设上,以同煤大学为依托,变招工为招生,按照计划专门培养矿山急需技术员工作为储备,使全公司后备员工补有通道。另外,同煤集团从改革培训机制人手,在全公司范围内推行了员工“双级制”,即员工等级制和员工技术等级制。员工技术等级制按各专业员工的理论和实践操作考试成绩来评定,分初、中、高3个级别,分别享受相应上浮岗位系数0.15、0.3、0.6的不同待遇,员工等级制就是依据员工技术等级划分为首席员工、优秀员工、合格员工和待培员工,首席员工享受年薪制待遇,优秀员工采用工资补贴方式进行奖励,合格员工按标准工资执行,待培员工则进人培训中心进行再培训,直到合格后方可上岗,培训期间只给基本工资。这种以专业技术素质为主要考核标准的员工“双级”体系,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员工钻业务的积极性。

4开展课堂教学与技能操作培训重在创新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职工队伍,不仅要在教学课堂上开展创新教学、掌握必要理论知识,而且要在生产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必要基本技能,运用所学知识,开展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

4.1在教学中培养学员创新思维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