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6 18:48:5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安全监理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我国自推行工程建设监理制度以来,改变了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设单位传统的自筹、自建、自管的封闭式的小生产管理方式的状态,向开放型、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的管理模式转变,从行政命令指挥的方式负责项目建设向科学的项目监督管理制度转化。本着为国家、为人民、为自己负责的理念,我们一定要认真做好工程建设监理中的安全管理工作。
一、工程监理的认识
工程建设监理组织机构是一个依据监理委托合同进行统一组织、协调、指导下,按工程项目或部位分别设置的,由多个监理单位组成的工程建设监理体系。它们在服务工作内容上实行着“全过程的监理”,可概括地表述为:监理单位在施工合同签订前,主要协助业主单位做好施工招标准备的各项工作;在施工合同签订后,监理单位则在业主的委托和授权范围内,以施工承包合同为依据,对工程的施工进行全面的监督和管理,即对所监理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造价的全面控制,对合同和信息的管理以及对工程项目参与各方进行组织协调工作等。实行监理制度,便在业主与承包商之间引入了建设监理单位作为中介服务的第三方,以经济合同为纽带,以提高工程建设水平为目的,初步形成了相互制约、相互协作、相互促进的新的建设项目管理体制。事实证明,它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确保工期、控制投资、增进效益,是工程建设实现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有机结合的重要措施。
无可置疑,安全管理是工程建设监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建筑施工过程中安全生产状况所实施的监督管理。现就如何有效地开展工程建设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探讨。
二、安全管理工作的现状
在已经实施工程建设监理的建设项目中,相当一些监理单位只注重对施工质量、进度和投资的监控,其实工程建设监理规定的主要内容中并没有把安全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加以监控,只是把安全管理放在质量控制中十二项工作内容的一小项,而且监理单位也没有配备安全工程技术人员,只是由质量工程师代管。这样,在施工安全管理上的监控效果未能充分发挥出来,使得施工现场因违章指挥、违规作业而发生的伤亡事故局面未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导致工程建设造成事故的伤亡人数已占全国生产事故总伤亡人数的25%以上。近几年来,建筑物倒塌、大桥跨塌此起彼伏,有的在建设过程中发生,有的在已经投入生产使用后发生。
要扭转工程建设项目事故多发的被动局面,就要加强安全管理工作,使安全管理作为工程建设监理的一项单独监控项目,配备这方面的人才,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三、加强工程监理中安全管理的建议
质量和安全是工程建设中永恒的主题。安全是工程质量的前提条件,而工程质量的好坏,也是为了安全。如果说质量是业主所追求的最终目标,那么安全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环境条件,而安全管理则是这一环境条件的保护神。
安全管理的任务主要是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方针政策,督促施工单位按照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法规和标准组织施工,消除施工中的冒险性、盲目性和随意性,落实各项安全技术措施,有效的杜绝各类不安全隐患,杜绝、控制和减少各类伤亡事故,实现安全生产。具体有以下措施与建议。
1、规范安全管理工作。为了适应当前工程建设监理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完善规范建设工程监理行为,应尽快修编《建设工程监理规范》,增加安全管理方面的章节和内容,使安全管理工作规范化,便于监理人员在施工现场规范地操作,使安全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2、加强安全知识的培训。针对监理企业监理人员普遍存在安全管理相关知识缺乏的状况,建议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举办安全管理人员上岗资格培训班,使监理人员的安全意识、相关知识和安全管理技能方面得到全面提高。监理企业内部亦可通过经常性的学习、讲座、研讨、经验交流等方式,提高监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水平。
3、建立健全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切实落实安全管理责任是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具有强制性,这就要求监理企业必须依法履行安全管理职责,承担安全管理责任,规范安全管理行为。为此,监理企业对安全管理应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如报告制度、检查制度、奖罚制度等),把责任从上到下层层落实下去,对项目监理部的安全管理具体工作应作详细规定。
4、建立项目部安全管理组织机构。根据项目监理部具体情况,编制安全管理方案,建立安全管理机构,合理配备监理人员,明确相应职责,确保人员到位,防止有位无人,形同虚设。
5、将安全管理工作纳入到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中。为了对项目监理部的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有效控制,已通过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应在质量管理体系中有针对性的增加《安全文明施工监理控制程序》文件,或者在施工监理程序中补充安全文明控制章节,把安全管理置于程序文件中,并进行有效控制,使监理人员的监理行为有规范、服务质量有标准、检查考核有章程,进一步提高安全管理工作水平。
6、加强与施工单位的协调。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文明生产第一责任主体是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也是主要的责任主体之一。因此,只有监理单位与施工单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进行充分有效协调和密切配合,才可能控制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工程建设顺利完成。与施工单位建立互信和友谊是十分重要的,正确处理好与施工单位的关系,建设工程就能安全有序地进行,安全管理工作也能顺利开展。
7、切实抓好事前审查和事中控制。作为施工安全主体的施工单位,他们的生产行为是否规范,将直接关系到工程建设项目的安全生产全局,所以项目监理部首先要帮助施工单位做好安全生产的事前控制工作,认真审查施工组织设计、专项安全施工方案,并审查施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是否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否落实,各种相关人员是否按规定持有效证件上岗,现场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是否落实到位等。通过这几方面的审查并督促施工单位全面落实,是防止安全事故发生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此外,项目监理部根据项目工程特点,分析和找出现场施工过程安全事故多发的关键部位,采取相应的监理手段和措施(相应的监理实施细则)进行控制。在日常监理工作中,监理人员必须认真履行安全管理职责,按照实施细则列出的关键部位、控制点和监理程序进行全过程检查控制。监理企业的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各项目监理部安全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项目监理部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8、严格和规范安全管理资料的管理。安全管理资料是项目监理部在现场实施安全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是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过程的真实和全面反映,也是安全管理工作质量和水平的直接反映,所以必须严格和规范安全管理资料的管理。安全管理资料必须真实、完整,能够反映出监理依法履行安全管理职责的全貌。监理人员在监理日记中应详细记录当天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工作情况以及发现、处理的安全隐患和问题,总监应及时审阅并签署意见。特别强调的是,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必须有跟踪整改情况记录,对例会、监理通知、安全检查报告所提到的安全问题,亦应有跟踪整改、封闭记录。监理月报应对当月安全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作出评述,报建设单位。安全管理过程所形成的文件、记录等资料要及时收集、分类、整理、汇总归档,这对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和规避监理的风险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安全管理已成为工程监理中重要的一方面,我们应该树立“百年大计,安全第一”的理念,安全管理的有效实施工作符合以人为本的精神,符合工程项目管理的理性思维,应该从组织、制度等角度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二、完善档案建立信息安全设施,夯实基础,强化机制
为了确保档案信息安全,必须首先将建立档案信息安全体系作为第一要务,以科学、合理、完善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体制机制达到保障档案信息安全的目的。诸如建立档案信息安全危机预防与危机管理机制;实施重要档案信息备份制度,提高抵御各种突发事件影响的能力;处理好档案信息利用与保护的关系,提高档案利用过程中档案实体与信息安全的保障能力;完善受损档案抢救制度,采取抢救和保护措施,把损失降到最低等各项制度措施,认真做好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工作。
三、健全档案建立信息安全制度,明确责任,形成常态
对档案信息安全构成威胁的因素来自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因此,需要构建一个全面的法规制度体系,即国家、地方和档案部门从三个不同的层面建立健全档案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来保障档案的绝对安全。当前,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条款分布在《保密法》、《国家安全法》、《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和档案工作的各项条例条令等规范之中,尚未形成专门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或法律体系,需要我们依据国家的有关法规、结合档案信息安全保障的具体实际,建立一整套具体可行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规定档案信息安全的管理职责、管理要求、管理目标、管理内容等,依法实施组织管理,并形成常态化的趋势。有了科学完善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法规,关键就在于具体、有效落实。必须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抓好落实,要加强对档案资源监测,严格档案的管理和利用活动,依法管理,按章办事,科学有效地实现档案的管理与保护。依法严厉查处破坏档案、危害档案信息安全的行为,对污染环境、盗窃档案、破坏档案的重大事件要严肃查处,坚决打击。同时还应当注意到:档案信息安全是档案工作的中心内容,不但要确保档案在收集、整理、保管、编研中的信息安全问题,还要进一步强调责任意识,通过各级档案部门和业务人员的分层包干、分层负责,消除档案业务管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档案信息安全隐患,确保档案信息安全,努力做到万无一失。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及人们生活的普遍提高,建筑业也随之发展以满足经济的高速发展需要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支柱产业。但是我们看新闻看报纸或通过网络新闻都会看到全国各地接二连三发生多起重大、特大安全事故,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而且安全和利益始终是相互挂勾的统一体,安全是利益的前提,建筑安全管理工作直接影响到群众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企业的利益、甚至影响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在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的今天,各企业在重视利益的时候也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因此,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向安全管理要效益已经成为众多企业的共识。
一、建筑施工的特点
建筑施工的特点主要由建筑产品性质的特点所决定。因为建筑产品不合格造成的安全隐患较大,和其他工业产品相比较,建筑产品具有明显的特点是体积庞大、复杂多样、整体难分、笨重不易移动、涉及建筑安全技术等特点:如包括高处作业、电气、起重、运输、机械加工和防火、防爆、防尘、防毒等多专业的安全技术。此外还有以下特点:①生产的流动性。一是施工机构随着建筑物或构筑物坐落位置变化而整个地转移生产地点容易造成高处坠落、起重伤害、触电、坍塌和物体打击等事故;二是在一个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和各种机械、电气设备随着施工部位的不同而沿着施工对象上下左右流动,不断转移操作场所。②产品的形式多样。建筑物因其所处的自然条件和用途的不同,工程的结构、造型和材料亦不同,施工方法必将随之变化,很难实现标准化也就没有通用的安全技术措施。③施工技术复杂。建筑施工的季节性和人员的流动性,决定了在建筑施工企业中季节工、临时工和劳务人员占相当大的比例,另外建筑施工常需要根据建筑结构情况进行多工种配合作业,多单位(土石方、土建、吊装、安装、运输等)交叉配合施工,所用的物资和设备种类繁多,因而施工组织和施工技术管理的要求较高。④露天和高处作业多。建筑产品的体形庞大、生产周期长,施工多在露天和高处进行,常常受到自然气候条件的影响,易发生伤亡事故。⑤机械化程度低。目前我国建筑施工机械化程度还很低,仍要依靠大量的手工操作。
从这些特点可以看出我国的建筑业还处在发展的阶段,工程施工对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结合我国现阶段建筑业工作人员实际情况,安全管理的工作还是需要继续深入的开展,以期保证工程的安全高效的建设,尽量地减少安全事故,实现企业的效益,提升企业竞争势力,促进建筑业的腾飞。
二、建筑安全管理的目标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内容是研究如何提高效益实现项目目标为目的,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安全管理工作仍然是以项目经理负责制为基础,按照项目实际情况对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保证达到工程的安全要求的同时也要保证施工队伍的高效率,使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合理配置,保证施工生产与安全的均衡性,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手段,在实现项目目标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综合效益的同时也做好工程的安全工作,实现工程的安全开展,体现企业的社会价值。这就要求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要按照新的系统工程观念、理论和方法来展开,保证整个工程科学性、安全性、高效性的进行。严格按照建设部颁发的《建筑安全检查标准》、建筑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管理规定、业内安全管理规范标准和企业安全管理条例等,用科学的管理手段设计安全管理工作计划,力争安全管理工作高于标准要求之上的同时,协调好施工工作方面的高效开展。
三、建筑安全管理的对策
建筑业是事故多发行业。建筑事故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绝大部分事故与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有关。因为尽管安全技术是建筑安全生产的基本保证,但安全管理却是安全技术与安全规程实施的保证。本文将全面质量管理中四个阶段的任务运用于建筑安全管理,以期保证安全技术、安全规程、安全措施等在建筑企业中得到实施与贯彻,从而达到降低安全事故率、提高企业效率的目的。四个阶段分别是:安全决策阶段、计划实施阶段、效果检查阶段、汇总总结阶段,具体的实施流程为:计划—实施一检查一处理。
计划即选定企业安全管理目标的依据,主要是按照企业该时期的安全工作方针,上级有关部门对安全工作的指示、要求,参照建筑行业安全生产相关规范、标准,以及企业当时的安全生产工作状况及企业总体实力等因素,制定安全工作指标,编制安全措施计划。
实施即依据细化后的安全措施计划,必须严格明确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各有关部门和个人的职责和权利,做到层层负责、逐级落实,按照既定进度进行实施,力争达到或高于制订的安全工作指标,并作出分析和汇总,以便对安全措施落实情况和下一阶段的实施进程进行分析、协调及修正,必要时还可组织有关部门对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最后确定出下一阶段的实施计划。
检查即建筑安全管理部门要对工程施工中的安全工作的检查,尤其是对安全隐患大的部位、安全工作难于开展的薄弱环节采取重点部位重点检查监督的措施,力争确保工程的安全进行,最终,安全管理目标负责人应及时按照工程实际安全工作开展情况与计划实施情况进行全面的、最终的对比和评估。
处理是这四个阶段中关键的环节即对安全管理工作实际情况检查评估后,企业工程安全管理工作负责人召集与安全工作开展有关的各单位或部门的负责人对整个安全管理工作实施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讨论、汇总和总结,总结工作中不足的方面记录下来作为下次安全管理工作开展的首要注意重点,并将有效的经验或措施用书面形式总结下来,依照既定的工作程序纳入企业有关的技术或管理标准之中,加强企业在安全管理工作方面的处理能力。超级秘书网
四、做好建筑安全管理教育培训工作
1.1后端保护思想产生的根源
20世纪80-90年代是我国电子文件应用的初期,主要应用于办公自动化和计算机辅助档案管理业务中,电子文件发挥的作用主要是纸质文件的副本,所以电子文件安全还不是文档工作的重点,即使开始关注电子文件安全,也是在文档分离体制的框架内进行,因而对电子文件安全管理照搬传统档案保护的安全管理思想也是顺理成章的。
1.2后端保护思想在实践中的表现
后端保护思想的核心是以文件实体材料的安全为主要保护对象,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实行了一种权宜之计的“双套制”管理模式,即采取一式两样的方式,纸质版文件一套,电子版文件脱机备份一套。试图通过这种“双保险”的方式既保障文件内容的安全,又保留电子文件的特性。与此配套国家相继出台了《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第一部分:电子文件归档与档案管理》(GB/T13967-1992)、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行业标准《磁性载体档案管理与保护规范》(DA/T15-1995)、《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2002)(下文简称《规范》)等标准,从这些标准内容可以清晰的反映出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是被放在传统保护框架内进行的。如《规范》中的“7.1归档要求文件形成部门或信息管理部门应定期把经过鉴定符合归档条件的电子文件向档案部门移交,并按档案管理要求的格式将其存储到符合保管期限要求的脱机载体上。”“8.1归档电子文件的整理按DA/T22规定的要求进行,8.2归档电子文件以件为单位整理”等,这些规定集中体现了对电子文件的管理是按照《规范》中所指的DA/T22,即《归档文件整理规则》(DA/T22—2000)来实施。虽然在《规范》中的第3条对电子文件的术语和定义做了规定和说明,关注到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的不同特性,但管理方法上并没有实质性的调整。
1.3后端保护思想产生的影响
传统档案管理思想的束缚和固有管理模式的惯性使电子文件管理初期形态存在诸多问题,给电子文件全面的安全管理埋下很多隐患,主要表现在:在管理理念上,夸大了电子文件的不安全性对电子档案代替纸质档案持怀疑甚至是否定态度,阻碍了对电子文件安全性问题的积极探索;在管理实践上,“‘双套制’的存在为电子文件(档案)取得信任设了一道难过的坎。”也给档案管理带来不少新的问题和挑战。诸如电子文件的流失、制作及保管成本的大幅度增加、电子文件方便利用优势的丧失等等。2008年的一个调查显示“在机构大量生成和使用电子文件的前提下,有73.5%机构认为电子文件不可以代替文件独立行使文件的职能”,这种情况至今没有太大改观。由于实体安全为主信息安全为辅的后端保护思想,不是从电子文件本身特性出发量身定制,因而它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电子文件安全管理问题。所以,突破传统观念藩篱,建立符合电子文件安全管理的指导思想成为继续探索的方向。
2前端控制与全程保护的风险管理思想阶段
任何新事物本质的发现,都需要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电子文件这一新形态文件的出现,同样需要逐步了解和认识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最初的几年,档案学界和业界对电子文件安全所进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摸索,基本上廓清了电子文件与纸质等传统文件(档案)的不同,为找到真正适合电子文件安全管理的指导思想和恰当的实践方式提供了指引。由此我国的电子文件安全管理进入了实体安全与信息安全并重的风险管理思想阶段。
2.1信息安全是表征电子文件安全性的核心指标
透过对电子文件产生和管理环境特点的研究,可知电子文件与传统纸质文件相区别的基本特征有两个:一是计算机系统是电子文件生成和管理的必要环境;二是电子文件信息以二进制数字代码记录和存储。这两个基本特征应该成为探寻电子文件安全管理指导思想的出发点和电子文件安全管理的重点。计算机系统是信息技术的核心产品,它具有升级换代快,个性化强(不同的用户可按需定制软硬件系统,造成格式多样,信息不兼容等问题),安全漏洞高科技化(操作系统、信息流转通道中存在后门、黑客、病毒等恶意破坏和窃取信息的操纵者等多种风险)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生存在其中的电子文件形态多样且更新淘汰快,可操作性强,信息安全问题更加隐秘复杂,难以控制。照搬传统档案单一策略的后端的实体保护难以应对电子文件在生成和管理环境中面临的安全问题,只有将安全管理扩展到文件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中,通过全程保护才能满足电子文件安全的需要。笔者认为上文提到的《规范》中已经界定了有关电子文件特性的内容,可为探求电子文件安全本质问题提供指导。《规范》中术语部分有三个重要概念的界定,即“真实性(authenticity)指对电子文件的内容、结构和背景信息进行鉴定后,确认其与形成时的原始状况一致;完整性(integrity)指电子文件的内容、结构、背景信息和元数据等无缺损;有效性(util-ity)指电子文件应具备的可理解性和可被利用性,包括信息的可识别性、存储系统的可靠性、载体的完好性和兼容性等。”这三个术语揭示了电子文件生成环境和管理环境基本特性的内涵,为确定电子文件安全管理目标提供了方向。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三个指标的管理目标的实现,必须将电子文件生成系统的安全、文件信息内容及流转过程中的安全、存储载体的安全等纳入到一个完整管理系统中进行全程动态监控和管理。所以,用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指标表征的信息安全是电子文件安全的核心指标。
2.2前端控制全程保护对电子文件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电子文件的产生使得人们更有必要以比过去大得多的热情关注文件运动的整体性,更积极的把文件‘从生到死’从头到尾的整个运动过程全面而系统地管理起来。”国际档案理事会也指出:“电子文件管理工作范围的第一项原则是‘档案馆应参与产生和保管具有档案价值文件的电子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以便文件真实可靠,且适合保存。’”由此出发,国际档案理事会1997年颁发的《电子文件管理指南》把电子文件生命周期描述为概念阶段、形成阶段和维护阶段。这种有别于传统文件生命周期的描述是充分考虑了电子文件的特性,因而是符合电子文件运动规律的。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的概念(或曰设计)阶段是至关重要的,它的质量直接关系着电子文件生命周期全过程的有效监控和各种管理功能的实现。文档部门互相协作,科学指导是对概念阶段质量把控,满足生命周期全程保护需求的重要保障。具体做法是:在电子文件管理系统方案设计时文档部门要本着充分贯彻既瞻前又顾后的全局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管理系统具备为电子文件的生成、系统运行的过程控制和升级换代的日常维护等一切生命过程提供安全保障的功能。实际上,无论对纸质文件(档案)的保护还是电子文件(档案)安全管理,前端控制和全程保护都是必需的。根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可知,所有形态的文件与档案都是同一内容的不同价值形态,所以只有保障文件(档案)从制作形成到寿命终结的每一个阶段的持续保护,才能最大限度的保护文件(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2.3风险管理在电子文件安全管理中的引入
前端控制全程保护与风险管理的理念高度契合,二者都是从防患于未然的角度来实施安全管理。风险管理作为安全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不仅是一种安全管理指导理念,同时也是一种安全实践方式。用风险管理的思路来研究和管理电子文件主要是通过防止不良后果的发生或减轻风险事故的危害而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在档案界有关电子文件风险管理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主要是冯惠玲带领的课题组出版的《电子文件风险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该成果系统的阐释了电子文件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管理对策。该成果指出:电子文件风险是指“电子文件质量缺损及其引发其他损失的不确定性,是可能产生的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的负面差异”,通过对电子文件风险的识别、成因的分析、风险的评估等系统的规划,有效监控风险,应对风险,使电子文件更加安全。在电子文件安全管理中最能体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有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关于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功能的设计,二是对“元数据”功能的研究和管理。有关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功能设计在本文2.2已做了阐述,主要是通过前端控制来贯彻风险管理的思想。至于对“元数据”功能的研究和管理问题,档案界经历了一个从忽视到重视的过程。元数据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元数据”是电子文件身份和内容的证明和封装,也可以表达为“元数据加上文件内容就构成了有证据作用的文件”。我国自电子文件产生以来,元数据的管理是比较最薄弱的环节。无论是“双套制”,还是专门的文档管理系统,一直存在“元数据”功能的残缺和管理缺位的问题,这也是长期以来电子文件的安全性和档案性不被信赖的重要原因。因而在电子文件安全管理过程中坚持贯彻风险管理思想的指导和实践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我国应用风险管理指导思想比较明确和有成效的实践是电子文件备份制度的建立和推广。2009年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在全国档案馆工作会议上提出:“为确保国家档案安全,各级国家档案馆要通过建立异地备份库等形式,对本级重要档案及电子文件实行异地备份,对重要的电子文件还要实行异质备份,确保电子文件的长期可读,确保档案信息资源的绝对安全。”同时要求这项工作要在2012年底前完成。备份的方式有两种模式可供选择:一种是主要针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电子文件,通过建立专有网站或是开发应用软件对重要文件进行集中保存和统一备份;另一种是馆际互备,这是目前选择备份的主要方式。据统计,截止到2012年全国已有47对副省级市以上国家档案馆达成协议,互为档案异地备份馆。此外浙江省根据国家要求,结合本省情况,在2013年颁发了《浙江省档案登记备份工作规范》(浙档发〔2013〕23号),包含了传统和电子文件所有档案的备份工作要求,把风险管理贯穿到所有形态档案管理过程中。国家档案局在2012年颁发了《电子档案移交与接收办法》,开始推进电子档案的集中保管。电子档案移交的前提是电子文件必须完整安全的归档,所以随着该办法的实施,对电子文件安全性全面认识和科学管理将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前端控制全程保护的风险管理指导思想的贯彻也将更加有效。
3纳入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安全管理思想阶段
网络时代,乃至扑面而来的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已不断上升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范围的信息安全风险日益复杂,日益严峻,从国家整体和高度进行顶层设计的信息安全战略成为当今信息安全管理指导思想的主流。国家战略的目的是从国家意志的高度出发,统筹协调各个领域的安全问题,制定国家宏观规划和重大政策,不断增强国家安全保障能力。电子文件是国家信息安全的核心资源,为了维护国家整体信息安全,寻求宏观层面的政策、标准等管理力量的支持,将电子文件安全管理纳入到国家信息安全战略进行顶层设计和指导变得日益重要。
3.1国家信息安全战略思想的提出及其内涵
随着电子文件实践的深入,各种安全管理问题陆续展现。世界范围内对电子文件管理共性的认识和管理策略不断趋于一致,特别是一些信息化整体水平较高的国家,经历了由分布式管理到集中式管理的探索过程,在21世纪最初几年“纷纷以战略动议、政策引导、标准规范等形式提出体现国家意志和利益的重大举措,”进入“以顶层设计带动总体规划,以国家战略带动全面发展”的时期。我国在2006年以冯惠玲为代表的理论界率先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和实施我国电子文件管理的国家战略已经迫在眉睫。”随后她带领团队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其成果集中体现在《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一书中。“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就是从国家层面和战略视角对电子文件管理全局性、基本性、长期性问题所进行的目标定位、统筹规划和基本制度安排。是一个国家对电子文件管理工作的基本态度和总体思路,其表现是法规、政策、标准、规划、项目等体现国家意志、带有全局性的关于电子文件管理的国家行为。”由于我国实行的文档分离管理模式,以及各自为政的电子文件分散管理现状等,使得电子文件失真失控,信息孤岛等问题严重。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引入系统论思想,将顶层设计思想应用于电子文件安全管理中,“摒弃单一部门,单一技术方法的做法,从国家安全的高度认识电子文件安全的重要性,协同多部门多途径维护档案的安全,”构建起基于立体的档案保护环境的档案安全保障体系。
3.2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推进电子文件国家信息安全战略实现的途径主要从技术、国家政策、标准规范等几个方面进行推进。
3.2.1技术层面的国家战略。信息安全关系到国家重大安全的关键因素,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掌握先进技术开发与应用主动权的发达国家,成为垄断和控制发展中国家信息安全的最大威胁者。美国微软公司对全球电脑操作系统的掌控,以及不断爆出的信息窃密事件,诸如斯诺登事件等,不断敲响信息安全的警钟。信息安全领域中高科技的窃密手段无孔不入,上到国家,下至个人,无处不在的第三只眼睛的窥探,隐私难保,安全岌岌可危。主动进行风险监控、防范是必要的,但更有效的办法是推动国家信息技术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开发和应用。“从国家安全的高度考虑,国家已开始建设‘自主、安全、可控的IT系统’,把信息安全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确保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电子文件的管理对信息技术具有高度的依赖性,由于技术原因造成的安全问题也是最为突出的。我国在2009年4月9日成立了版式联盟,该联盟由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发起,联合我国版式技术应用领域产品与服务的制造者、使用者、政府和中介组织版式技术等部门,对广泛涉及档案管理、数字出版、数字办公、数字印刷、信息等领域的信息进行统一规范,为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长期可读性提供良好的技术环境。
2012年3月5日7点32分,参与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武警水电二总队五支队用巡逻艇搭载8名监理公司工作人员对水利枢纽工程质量进行例行检查,在巡逻艇行驶到坝头位置时巡逻艇主机突然熄火,巡逻艇从坝口急速向下漂流,情况十分危急,后经峡江县地方海事处紧急搜救,在坝下找到遇险船舶,幸无人员伤亡;2012年5月9日15点30分,在峡江水利枢纽施工水域上游,参与峡江水利枢纽工程施工的“新干运7639”船舶满载砂石,在即将到达料场码头时,主机忽然失去动力向大坝围堰漂移,危急大坝围堰安全及围堰内数百名作业人员安全,后经峡江县地方海事处紧急救助,将险情成功排除。
2012年6月份,吉安市地方海事局组织对参与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19艘施工船舶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安全大检查。检查中发现:(1)部分施工船舶技术状况较差。大部分是老旧船舶,一些施工船舶为改造后的船舶或二手船舶,其船机电设备性能较差。(2)船舶消防、救生设备缺失严重。检查中有80%的船舶救生衣配备不足,救生圈配备率为零,消防设备配备就更差了,19艘施工船中只有一艘船舶配备了灭火器。(3)多数船舶配员不足。为节约成本,大部分施工船舶实际配员不足,有的甚至没有任何船员证书,持证船员不到30%。(4)船员素质较底,安全意识淡漠。经了解,19艘施工船舶的船员大部分只有小学文化水平,法制观念淡薄,业务能力低下,不按规程操作,对船舶航行作业安全缺陷视而不见,安全防护措施不落实,工作时不穿戴救生衣,超载冒险航行时有发生。(5)大部分施工船舶没有按规定显示施工作业警示标志和悬挂号灯、号型等信号标志。(6)“交通船”交通船违章载客现象严重。虽然施工单位雇用了一艘渡船作为交通船,但是渡工为贪图方便,节省成本,不愿多跑,导致违章超载现象时有发生,尤其在上、下班时间更为严重,有时实际载客超载2~3倍。
加强施工船舶安全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一、严格把好审核关。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向海事管理机构办理水上水下活动许可审批手续时,要将施工船舶及船员的所有证书资料交海事管理部门查验,并提交以上文件资料复印件存档核备。海事管理部门在审核时一定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管理规定》的要求,严格审核有关文书和资料,不符合要求的坚决不予审批;要加强对申报单位提供的施工船舶和船员的所有证书资料的查验,对不符合航行安全和作业安全的船舶一律不予审批。必要时,海事执法人员在接到水上水下活动申请报告后应对施工船舶进行现场检查,实地了解船舶的真实技术状况和配员情况,严格把好审批关,杜绝不合格船舶进入施工作业市场。
二、做好施工船舶进场前的安全检查。根据批准的水上水下活动许可证,现场海事监督人员要严格核实施工船舶是否和许可证上允许施工的船舶一致,坚决禁止未取得活动许可擅自参与施工作业的船舶进场。对活动许可的施工船舶要做好施工前的安全检查,主要针对对船舶证书、船员证书以及消防、救生、船舶技术状况以及防污染等安全方面进行检查,对不满足适航(作业)条件的船舶一律不予进入施工现场,等待船舶缺陷纠正后方可参加施工,对施工前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违章行为要坚决依法惩罚,保障施工船舶适航,船员适任。
三、加强施工船舶的现场监管,现场监管是最重要的管理环节,也是最后的管理底线,因为所有的安全措施说到底还是要落实到作业现场。同时现场监管也是最直接、最快发现问题和最有效纠正、处理问题的环节。现场监管不能流于形式,而应从专业的角度来检查施工作业中不完善的地方。加强督查,优化现场监管模式,通过定期、不定期到水域施工现场对船舶的配员情况、船舶救生设备、消防设备有效到位情况、施工安全作业程序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查看船舶是否按照施工水域范围施工、施工现场是否设有警戒标志、施工船舶是否悬挂相应的号型号灯、施工作业船舶是否有违反安全作业的现象,检查施工船舶是否守听指定频道,是否按要求遵守施工通讯,船对船、船对岸的通讯是否有效、畅通。执法人员在对施工船舶进行安全检查时,可以适时联合施工项目部开展船员操作性检查,促使船员履行职责,同时对设施的安全性能进行检测,确保设施的安全性能处于正常状态。对发现的问题要坚决予以批评教育,督促船舶认真整改存在的缺陷,严肃查处施工船舶违法违规行为。对于那些未取得活动许可从事施工作业、拒不服从管理、套牌船、“三无”船舶,要按有关规定采取行政强制措施,坚决清理出场。
四、落实建设施工单位安全责任主体。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是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赋予企业保障安全生产的法定义务,是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减少一般事故的有效途经。工程建设单位,就是水上施工安全的责任主体,应对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统一协调、管理。各施工单位是各自施工区域的具体安全责任主体,负责对分包单位及施工船舶的安全生产统一协调、管理。海事管理机构在具体的监管中,在明确建设施工单位安全主体责任的同时,应紧紧抓住建设施工单位,推进安全管理工作,形成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分包单位-施工船舶-施工船员的五级安全管理体系。督促建设施工单位成立专业的安全管理部门,配备相应的安全管理力量,落实安全生产资金;督促施工单位制订施工安全保障方案,落实通航安全评估中提出的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和对策;督促施工单位要与其服务的施工船舶签订安全责任书,将施工船舶纳入安全管理体系内进行管理。
2加强建筑管理中安全生产的途径
我们在上一节中也说到,就目前的建筑管理工作而言,其在建筑行业中普遍存在着内部与外部安全生产意识薄弱的现状,而这种现状实际上又是由其内外部具有多样性特点的因素作用而成。当然,这些因素在作用的另一面,也对我们相应措施的提出和采取指明了方向,总的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落实安监责任。要重视安全生产管理的工作,首先就要落实安监的责任制度,建立责任追究制,完善相关惩处措施,对于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及时予以排除和处理,尽量避免出现重大的安全事故。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监察工作,督促企业积极认真的履行各项法规制度,切实按照规章制度做好安全管理,将安全监察的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特别是应对突发安全事故的应急预案也是需要进行重点检查的,只有将安全监察的工作落到实处,才能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纠正施工中的不规范行为。
2.2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在提高安全生产意识方面,又分为强化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加强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两个方面。安全宣传教育就是要通过培训、教育的手段使得所有参与建筑生产的职工都能够提高安全生产的素质和意识。也可以开展各种活动,悬挂安全条幅,张贴安全标语等形成一个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对于安全生产的重要的认识方面要加强对国家相关安全管理条例和监理责任意见的学习,吸收各项事故的经验教训,强化主体意识,抓好安全管理的各个环节,确保其都处于受控状态,保证项目的安全的进行。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对电力信息系统服务服务功能的不断完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电力企业的产业规模。与此同时,随着电力信息系统运行中所承载信息量的不断加大,电力信息安全能否得到有效的保障,影响着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因此,需要采取科学的监控方法,实现电力信息系统长期运行中的实时监控,确保所有电力信息安全性。
1电力信息安全基本组成架构分析
电力信息安全所关注的是所有电力信息的安全有效性,并严格遵循信息保密性、可用性、完整性及可控性原则,确保电力系统的稳定、高效运行。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需要明确电力信息安全基本组成架构,最大限度地满足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多样化需求。当前电力信息安全基本组成架构包括:①电力信息流结构。该结构的存在是为了确保各项电力业务的顺利开展,确保了电力信息的安全传递;②性能可靠的电力信息网络结构。通过专用网络与公用网络配合使用电力信息网络结构的合理设置,可以保障电力信息安全,确保了电力网络结构与互联网的有效结合;③完善的电力信息安全预防与保护体系结构。该结构的设置与不断完善,实现了电力信息系统组成结构的科学划分,为电力信息安全策略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也为电力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电力信息安全监控系统构建要点分析
电力信息安全监控水平的提升,依赖于安全监控系统构建,从而实现电力信息系统运行及电力信息传递的实时监控。同时,随着电力企业业务量的不断加大,对电力信息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注重电力信息安全监控系统构建,明确系统的主要功能及相关的支撑技术。
2.1安全监控系统的主要功能
电力信息安全监控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确保所有信息化设备的完好性;实时监控信息化监控系统运行,了解其安全状况。通过在线监视的方式,有利于提升电力信息化设备的安全管理水平,促使信息化系统长期处于稳定的运行状态,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保持系统良好的安全性。具体表现在:①对所有电力信息化设备进行安全管理。在这种管理方式的作用下,可以实时地监视信息设备的运行状态,合理配置各种信息设备,并对设备进行维护与升级;②对系统运行进行实时安全管理。通过对信息系统运行状况了解,可以有效的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促使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处理。在这种安全管理模式中,系统运行信息采集中是以网络节点为单位,能够对各类安全事件进行实时响应,可以显示出系统的运行状态;③离线状态下进行安全性分析,促使其中的安全数据能够得到分析与处理,逐渐形成完善的安全机制,并获得安全评估报告;④对用户、系统日志、安全制度等进行日常管理,并通过安全监控中心对下级电力信息安全进行检查与评估。
2.2安全监控系统的主要支撑技术
电力信息安全监控系统服务功能的不断完善及服务范围的扩大,对各类技术有着较强的依赖性。因此,需要了解该监控系统的主要支撑技术。这些技术包括:①面向对象的高效管理组织技术。通过对电力信息系统中各对象特征的深入分析,可以进行高效管理;②适用范围广的数据统一管理技术。在该技术在支持下,可以提高电力信息安全监控系统运行效率;③电力信息化设备管理技术。将设备内部或者外部与计算机相连,能够在标准协议支持下确保各设备的安全使用;④确保各厂商产品信息共享的安全管理适配器技术。
3电力信息安全分析
为了提高对电力信息安全的正确认识,需要构建相关的模型对电力系统安全事件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为电力信息安全控制提供保障。构建模型进行电力信息安全分析时,需要从这些方面入手:①确定所有信息安全事件可能影响电力系统安全的集合;②对电力信息安全隐患相关性进行分析,大致确定各类安全事件可能发生的概率;③通过信息安全事件结合及安全隐患相关性分析,确定信息安全事件权重。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合理设置电力信息安全基本架构,构建可靠的电力信息安全监控系统,可以确保电力信息安全,增强电力系统运行稳定性。因此,未来电力信息系统构建中应充分地考虑电力系统正常工作的具体要求,注重电力信息安全分析,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及专业技术手段保持电力信息安全监控系统运行良好性,促使其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得到高效处理。
作者:林康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
参考文献
2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与控制对策
(1)加强安全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工作人员大多是农民工,专业素质相对低下,安全意识淡薄,大多具有肯吃苦、大胆、蛮干的淳朴本质。因此对这些奉献在施工前线的工作人员进行全面的安全教育培训很有必要,目的是不但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切实增强其自我安全防范及自救能力,做到安全生产。首先就应该制定合理的培训方案,有针对性的、经常性的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并进行一定的考核评分。还可以开展一系列的安全常识、现场经验分享活动,把安全教育以这种特殊化的形式进行日常普及,在潜移默化中强化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
(2)建立安全责任制,做到职责分明。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与控制,关键是要建立职责分明的安全责任制,由公司总经理牵头,然后是项目部门经理,现场施工员、安全检查人员及全部工作人员层层落实,将责任明确到个人。同时制定完善的现场安全操作章程,任何个人都应该在这个章程的指导下进行工作。由领导带头照章程办事,并且长期有效地坚持下去,成立专门的监管部门进行监督,对违章办事的人员进行适度的处罚,使其受到教育,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从而狠抓工程质量,促进工程的顺利进
(3)淘汰陈旧设备,应用科学技术大力改善工作环境。根据工程规模,适度加大安全管理与控制方面的资金投入,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不断地更新施工材料与现场操作设备,对于陈旧、对安全构成一定威胁的设备要坚决淘汰掉,改进相对落后的施工工艺,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尤其是针对高空降落的高危险系数设备要仔细检查其牢固性,认真核实,最大程度的降低风险,做到万无一失。同时积极采用自动化、机械化的方式,进一步改善现场施工的作业环境,运用最新的科研成果,尽可能的降低人为错误的出现,有效预防安全事故发生,切实提高现场施工操作术水平。
(4)加强施工巡逻,建立现场紧急预案。在施工现场要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应急组织机构,成立专门的小组成员并细分责任,在施工现场张贴小组成员的姓名以及联系方式。一旦出现安全意外事故,能在第一时间内找到相关负责人进行紧急处理。同时,施工现场应该配备各类应急救援物质以及相关设备,能在事故发生的最近时间内争分夺秒的进行抢救,尽可能的将损失降到最低。另外,在施工现场应该加强巡逻,相关安全人员应该随时随地的了解施工动态,适时检查工地上的各种防范措施是否照章进行,监督施工单位是否及时的对施工现场的操作设备进行日常维修与养护,第一时间内发现安全隐患,并将这种隐患及时进行排除。一旦发现潜在的安全威胁,一定要当场立即指出,找出原因,勒令整改,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地杜绝一切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施工的安全进行。
人是建筑施工的基本劳动力,在建设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但是由于建筑工程的人员数量多、流动性大、文化水平低等,导致施工单位的管理难度很大,很容易发生某些事故。通过有关研究发现,建筑施工过程中,大部分事故的发生都是由施工人员的工作失误所造成的。因此,加大力度对施工人员的心理状况和身体状况的研究分析,制定合理的安全管理机制,对于减少事故的发生是至关重要的[1]。
1人机工程学的含义
人机工程学又称人因工程学,是一门专门研究人、环境以及机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有机结合使机器和环境能够更加有效地适合人的生理和心理,进而提高生产效率,保护人体安全的一门学科。其有机结合了生理学、心理学、机械学、生物力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和成果,形成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在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对于预防和减少事故及疾病的发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2影响施工人员的心理因素
2.1侥幸心理
有些施工人员在日常的操作和工作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不严格按照相关的施工要求和工作规程,认为偶尔的违规操作不会造成生产事故的发生,长此下去,很容易形成一个坏的习惯。比如,在施工现场都会有很醒目的标志,提示施工人员进入现场时必须要佩戴安全帽,但是总会有些人不遵守规章制度,抱着侥幸的心理,认为不会发生事故或者就算有事故也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不把安全提示当回事,一旦发生事故,就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2.2叛逆心理
有些施工人员感觉自己的工作经验和阅历很丰富,在工作过程中不听从别人的指挥和要求,对有关技术管理人员要求的一些工作标准和规范置若罔闻,不遵照执行,甚至还会对管理人员产生反感,寻衅滋事。这样不仅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并且还会大大提高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
2.3逞能心理
有些施工人员有着很强的虚荣心,在工作过程中,总是认为自己在各个方面比其他人强,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和显摆自己[2]。别人做不到或者不敢做的事,他就会去逞能,让别人感觉自己技术高、胆子大,很容易诱发一些安全事故。
2.4效仿心理
在施工的过程中,有些施工人员由于自身的安全知识和意识比较差,发现其他人员进行一些违章的操作后,不仅没有发生事故,而且还省时省力,也不会被管理人员发现,然后他就会放弃自己之前正确的工作方法,把这种错误的操作方式当作日后的工作经验,盲目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就算有些施工人员明知道这是一种错误的操作方式,为了不被其他人排挤,他也会跟随效仿,这种效仿心理会对安全生产造成严重的威胁。
3施工人员的疲劳作业
事故的发生不是必然的,发生之前一定存在着某种诱因和条件,施工人员的疲劳作业就是安全事故的一个很重要诱因。由于施工人员工作时间太长、劳动强度过大、施工速度过快等原因,导致身体的能量消耗过度,身心感到疲倦,身体的各项机能明显减弱,工作能力严重下降,此时,如果仍然继续工作,很容易诱发安全事故。因此,为了保障建筑工程的安全生产,施工单位一定要重视对机体疲劳的分析,预防和控制施工人员的疲劳作业。依据安全人机工程学的理论和成果,疲劳在建筑工程中的表现形式主要可以分为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其中生理疲劳又可以分为全身性疲劳、器官疲劳、脑力疲劳、技术性疲劳[3]。
3.1全身性疲劳
由于一些施工人员经常进行某些体力繁重的工作,导致自己身体的肌肉酸痛、关节疼痛、浑身乏力等,进而降低工作能力,增加错误操作的发生率。比如,建筑工地上的砌墙工人,平均每天至少要砌2000多块砖,再加上每块砖都还要进行铺灰压实等动作,每天的工作量十分繁重,致使这些人每天下班后身体都会感到严重的疲劳。
3.2器官疲劳
由于一些施工人员经常长期使用身体的某个器官进行作业,很容易使这个器官使用过度,造成损伤。比如,建筑工地的电焊工,由于要经常面对电气焊所发出的火光,即使戴着防护罩,也很容易对眼睛产生影响,造成视觉疲劳。
3.3脑力疲劳
由于工地上建筑工人的文化水平都不高,能看得懂施工图纸的很少,这些人每天都要长时间地对着图纸进行研究分析,并且研究和分析图纸又是一项非常费脑的工作,很容易使他们头昏脑涨、失眠、乏力、精神不佳。
3.4技术性疲劳
某些技术人员,工作时精神要继续保持高度集中,长时间的作业很容易使他们脑子和身体感到疲惫。比如,工地上的塔吊驾驶员,工作中既要准确控制方向杆,还要严密考虑合适的升降位置,再加上在高空中作业,神经系统要经常保持高度集中。
3.5心理疲劳
某些施工人员,因为长期从事一些单调、繁琐的工作,在工作中遇到一些问题或状况时,很容易产生心情烦躁、易发脾气、注意力不集中等疲劳状态。
4保障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的管理措施
4.1严格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拥有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才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相关的管理人员不仅要严格要求施工人员遵守安全管理制度,规范施工人员的工作态度,同时自己要积极主动地起到带头作用,为其他人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引导所有施工人员良性心理的有序发展,确保各项工作制度能够落到实处,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同时,管理人员还要严格做好日常工作的安全检查,对发现的安全事故隐患要及时查清原因并且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另外,要建立合理的安全生产奖惩机制,对一些抱有侥幸心理、叛逆心理、逞能心理等不良心理特征的施工人员要严格批评或惩罚,让其尽快放弃和改善那些违规操作和不好的心理特征,对那些热爱岗位、主动遵守纪律的要进行鼓励并嘉奖。
4.2科学合理地改进工作体制,防止施工人员疲劳作业
施工单位要根据实际的工作强度和工作时长结合施工人员的身体条件,有针对性地为施工人员合理增加一些必要的休息时间;要尽量抛弃那些轮班的工作制度,因为这种制度很容易导致他们的生物钟混乱,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有效地恢复体力,间接影响施工人员的生产安全,如果必须要进行轮班,要合理提高工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让施工人员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建立休息制度,合理增加施工人员的休息时长,一般情况下,工人在正常休息一晚上后身体基本上可以得到恢复,但是对于那些进行高强度劳动的施工人员,一定要适当增加相应的休息时间,确保他们的身体在下次工作前能够恢复正常;一台机器由一名技术人员操作,相当于很多普通人的劳动量,增加工作的机械化率,采用人机配合,不仅能够大大地减少施工人员的体力消耗,还可以明显提升工作效率,提高生产水平[4]。
5结语
我国的事故发生次数和死亡人数一直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为了能够保障建筑工程的安全生产,有效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加强安全人机工程学的应用对于建筑工程的安全顺利进行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要想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能够持续地安全发展,就必须要进行科学的管理。在实际的施工过程当中,合理应用安全人机工程学并且用到实处,妥善处理好施工人员的心理特征和疲劳作业问题,不仅能够改善施工人员的不良心理特征,防止疲劳作业,还能够有效地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对于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有着很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发展前景。
作者:姚宜均 单位:徐州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牛美玲,张孟辉.基于安全人机工程学的高校课桌椅评析[J].统计与管理,2016(8):132-133.
2安全管理突显企业文化
严格说安全管理其实是一门生活、工作中必修课程,蕴含着现代管理的理念,所以建筑企业应对我们每一个生产管理者,生产者在上岗之前加强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学习和培训。如果说施工现场设备、成品、建筑材料的布置是安全管理的硬件措施,提高科学的软件技术来充实我们每一个的大脑,则是一项软件措施。企业管理人员自身要学习国家规定的法律、法规文件及相关规章制度,领悟国家精神,不断吸取新知识、新规范。如:
①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性文件来制定项目针对性文件,并将文件逐级下达。达到制度补漏、文化固本、人本养生的效果;
②在企业中要让每一个员工实现自我管理,培养他们的敬业精神和企业主人翁精神,让企业安全文化体现在掌握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中。企业安全文化包括人的安全观念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管理文化和安全物质文化,具有保障人类安全生产与安全生活的战略意义;
③企业内部组织人员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企业员工新员上岗前必需进行三级安全教育,企业新员工应按规定通过三级安全教育和实际操作训练,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三级安全教育通常是指进厂、进车间、进班组三级的教育。这也为事前预防作好一项保护屏。对例行安全检查时查出的安全隐患,即时进行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要制定整改计划,制定整改措施,将不安全因素扼杀在摇蓝里。施工中出现安全事故,也不要慌张,应沉着冷静进行适当处理并一一排除安全隐患。工程建设施工中人的不安全因素不可忽视,前面说到的施工中软件、硬件的学习做到了,并不能代表一切都安全了。施工中人的心理、生理、对环境的不熟悉、操作技能上的不熟练造成人的思想不集中等等都是不安全的因素。企业作为第一责任人,责任重大,在这方面应加强管理。
2电力企业应加强员工安全施工培训
安全管理监督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设备定期的维修,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变电站的运行安全。在变电站的电力设备操作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危险,尤其是在变电运行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对设备进行操作,如果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安全意识不高,违规操作或者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生失误,就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不仅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更有甚者会造成人员伤亡。因此,电力企业要加强对员工安全施工的培训。同时,在变电站安全运行管理中,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及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电力工程的建设质量,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既要加强安全知识技能的学习,也要加强安全管理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通过制定绩效考核制度充分调动监理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提高了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工作人员才能做好电力工程监督管理工作。对于高空作业的工作人员,必须要求持证上岗,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知识教育,给予业主和施工单位更多的专业指导,做到“三控、两管、一协调”的管理,提高电力工程质量。在电力工程建设中,只有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得到提升,同时具备相应的法律道德观念,才能促进电力工程建设活动的顺利开展。通过对电力工程建设实行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充分发挥监督管理的作用,以促进电力工程建设持续、稳定地发展,提高电力安全监督的可靠性。
3加强电力安全监督队伍的建设
面对当前电力企业存在的问题,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和法律对电力进行有效的监督。电力企业首先就要建立一支高效的监督队伍,定期对监督人员进行培训,使监督人员通过培训不断提高监管知识,熟练掌握和运用国家关于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法规,提高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为了提高监管人员在执法中的工作效率和提高监管人员的事故调查能力,要求监督人员具备对特殊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只有建设起高素质的监督管理队伍,才能实现电力企业安全监督的可靠性。其次,电力企业还要明确划分安全检查的主要任务。电力企业电力安全监督的主要任务,就是彻底解决变电站运行过程中的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把电网和电力供应安全作为电力企业安全监督的核心,及时了解安全生产的动态,掌握电力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新问题,并根据问题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解决方案。再次,电力企业还要提高变电作业的风险意识。安全监察工作就是对风险进行管理,在传统变电作业中,缺乏风险防范意识,这种传统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安全作业的要求,因此,要求电力企业对变电作业风险管理工作引起重视,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将变电作业的风险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