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6 18:48:5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学生科技发明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历年的科技创新大赛中,重庆一中都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科技教育也成为重庆一中的办学特色。科技方面的成就让重庆一中更加光彩耀人,重庆一中在科技方面的影响力已经不仅仅渗透到师生中,更是让科技的春风吹出校园散播于社会。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创新潜能,极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十分重视学生课外活动的开展,形成了经常性科技活动,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计算机等学科兴趣小组活动,奥林匹克头脑风暴、一种智力快车、机器人和传统的三模一筝一电(空模、海模、车模、车筝和无线电)等课外活动。定期性科技活动,如小科学家协会年会、趣味数学竞赛、物理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竞赛、化学实验设计和实验竞赛、地理拼图和地理知识抢答比赛、科技英语单词比赛、科技游园活动和科技小论文报告与答辩等。学生科技活动已成为重庆一中的一大亮点与特色。在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新课程方案,学校的科技小设想、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四小”科技活动,被列为面向全国中小学推广的五种课外活动模式之一。
科技创新大赛奖是学校检验科技教育成果的重要活动,学校老师们多次阅读并分析历届科技创新大赛通知、规程及补充通知,青少年竞赛项目(创造发明、科学研究论文、机器人创意)、青少年展示项目(少年儿童科学幻想绘画、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是重庆一中的优势项目。
创新添彩 培育英才
在今年举行的27届科技创新大赛中,学校相关教师也积极行动起来,与市科协加强联系,获取比赛的第一手信息,组织学生参加创新比赛,为学生提供一切可能的设备及活动空间,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探索科学难题,积极发扬“求知求真”的务实精神。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现在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主体的经济,其核心在于创新,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而知识的创新又取决于创新型人才。没有创新型人才,知识的创新则无从谈起。在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国际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谁领于高科技前沿并占有相当数量的创新型人才,谁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反之就要被抛之于后,乃至失去立足之地。面对世界范围内的现代科技革命,教育更应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开展发明创造活动。长期以来,中学生科技活釉诨疃内容和组织形式上早已形成了固有模式,在新形势下,我们需要不断赋予其新内容。
一、培养科学的人生观
科技活动是对中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教育的极好途径。科技活动非常清晰地反映出物质和精神、实践与理论之间的辩证关系,中学生会从实践活动中懂得:物质是世界的本性,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同时,会从活动实践中懂得事物是有客观规律的,按规律办才能成功。教师在引导中学生认识世界本质的同时要进行无神论教育,分析各种迷信及宗教的本质,认清无神论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意义,这些对于中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在科技活动中,联系科技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联系科技工作者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联系现代化建设对科技人才的需要等对中学生进行人生价值、人生目的、人生态度的教育是很有说服力的。
二、培养科学的兴趣和理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中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而“兴趣―志趣―志向―理想”是许多有作为的科技人员成长的轨迹,但是这种理想不仅仅是专业理想、职业理想,也包括人生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
三、培养科学思维模式
思维方式是智力结构的核心,所谓思维方式,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的思维秩序理解、把握和评价客观对象的基本角度。我们要潜移默化地培养中学生的思维方式。
开发人脑的整体功能。生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两半球的神经网络分别以不同方式反映事物,左脑用逻辑思维、线性思维方式,主要集中在显意识功能上;右脑用形象思维,面向思维方式,主要集中在潜意识功能上。人脑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其中右脑功能和脑的整体功能开发尤为不足,计算机的出现,使得原来由人来进行的大量记忆性、技能性和事务性的工作,都将日益被计算机所代替,而计算机尚不能代替的那些思维能力则需开发。有的科学家提出了“右脑革命”的口号,倡导要着眼于大脑潜能的开发,注意在继续发掘左脑功能的同时,把重点放在人脑的整体功能开发上,即不但着眼于记忆力、理解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而且要特别重视想象力、直觉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中学生正处于人脑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重视中学生脑潜能的开发。实践证明:科技活动对于开发中学生的脑的整体功能有着特殊作用。
四、培养多种创新形式,丰富活动内容
学习基础科学知识,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是开展发明创造活动的目的之一。中学生所学各科中都蕴含着丰富的科技知识,教师应适当引导中学生,使他们能够发现并运用这些知识点,为发明创造活动服务。
开展发明创造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可以是个人的科技活动、社团的科技活动等;也可以是访问、考察、撰写调查报告;发明、创造、写小论文;观察、实验、搞对比;办展览、搞竞赛;开展科技月、科技周活动等。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21世纪的需要,学校如何来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前途和发展,也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李新元.以色列教育种的“创新”理
念[J],基础教育参考.
[2]陈敏华,罗敏.浅谈中学生科技创新
意识的培养[J],中学理科:综合.
[3]柳鲲鹏.浅谈中学生科技创新思维的
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
弄虚作假,背后暗藏“利益链”
“孩子明年参加自主招生,需要一项专利。署孩子自己的名字,能做吗?”记者以高中生家长的身份,在某宝网站上咨询。没想到,表示能“接单”的店家不少,更有人主动表示,“我们做过上百个这样的案子”。
“得看着像孩子自己做出来的,现在学校面试时还会考察,不能让孩子穿帮。”记者进一步咨询。“可以申请生活用品领域的专利,到时候会把详细的技术方案发您。”一个店家“很有经验”地建议。
看记者有点犹豫,对方马上发来《高中学生申请专利选题方向》,请记者和孩子“参考”。文件题头写着“自主招生”,分物理类、工具类、环保类等7个方面,比如物理止血绷带、教学用黑板、自动收纳铅笔盒……只要付款,指定一项“专利”并提供考生信息,对方就能“一条龙服务”,直到专利证书交到顾客手上。
“证书保真吗?现在被查出造假不得了。”记者问。“肯定是真的,我们是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的,所有信息都能在网上查到,您可以放心。”对方胸有成竹。
据了解,用作交易的专利主要有转让专利、申请专利两种。前者是将已有专利转让到考生名下,后者则是直接用考生姓名来申请,更加“安全”。一位专利公司员工介绍,“即使是转让,也可以在网上查询到,这不违法,都是正常商业行为”。
与专利类似,买版面、发文章也成了自主招生引发的“商机”。“高中生要发表文章,怎么操作?”记者咨询一个从事论文刊发的商家。“文学类省级刊物,2000字符900元;财经类省级刊物,2500字符1100元。服务费另算。”这位工作人员还颇为“内行”地建议,“文章关键得看着真实,不然一看就是别人的,有什么用呢?”
不同于买卖双方的“心领神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基层教师告诉记者,自己因为“有点文采”,饱受自主招生之苦。“朋友的孩子想拿作文竞赛名次,从而取得自主招生资格,请我作文,还有的让我以孩子之名发表文章。”这位老师颇为痛心地感慨道:“好好的自主招生政策,为什么总有人想钻空子?”
一旦查实,取消其高考资格
“招生对象:高中阶段获得专利或者其他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和特殊才能并能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的考生……”这摘自江苏省某高校的自主招生简章,放眼全国90所自主招生试点高校,这样的要求再常见不过。不少高校还提出,“在刊物上发表文章或论文”者优先,并对刊物级别、论文数量、是否第一作者等作出规定。
怎样判断一位学生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口说无凭。在学校要求提供的证明材料中,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竞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等大赛,门槛较高,难度较大,再加上获奖证书真伪一查便知,很难钻空子。于是,不少人就瞄上了有“操作余地”的发明专利、论文和文学作品。
一个“优秀学生”看起来“高大上”的证明材料,也许仅是金钱交易的结果。本来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好政策,因为个别人的“歪脑筋”,败坏了自主招生的风气,更给其他考生带来严重的不公平。
4月1日,教育部印发《关于严格高校自主招生资格审查和考核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报名条件、材料审查、学校考核、监督制约、惩处造假5个方面提出“五严格”,并在自主招生历史上首次提出“对查实提供虚假申请材料的考生,取消其高考相应资格”。
根据《通知》,对考生提交的发明、专利、论文等申请材料,须要求由考生本人原创,并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拟认可的赛事证书,要组织相关专家对赛事的科学性、权威性、规范性、普及性进行认真评估。
针对证书、发明、专利、和造假等违规违纪行为,《通知》要求,坚决斩断“利益链条”。如果考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一经查实,不仅要被“通报考生所在地省级招生考试机构”,更会被取消自主招生乃至高考资格;如果学校、单位和个人在自主招生中或协助考生弄虚作假,将被严肃处理并追责问责;如果高校在自主招生资格审查和考核中出现严重违规违纪现象,将被暂停或取消自主招生资格。
“严厉的惩处机制,是‘打假’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如果造假,就让这个考生付出惨重代价,这样才能维护风清气正的自主招生环境。”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郑庆华表示。
肃清考纪,要炼就“火眼金睛”
“我入围了一所‘985’大学的自主招生名单,当初脑子一热自己造了几张‘奖状’,现在学校让提交奖状原件,我还有救吗?”去年,高三学生小吴在网上仓皇“求助”。
要求出具证明材料原件,就是高校自主招生应对“作假”的一招。要想肃清招考环境,光靠考生自觉,显然不可能。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高校健全报名材料审查制度,完善考核办法,炼就一双“火眼金睛”。
《通知》要求,针对考生提交的证书、发明、专利、论文等申请材料,以及有关学校、单位或专家提供的推荐材料,试点高校要组织校内外专家进行严格审核,仔细甄别相关材料的真实性、可信度和考生参与度;在考核环节,组织相关学科专家开展科学、规范的深度考核,重点考核考生是否具备申请材料呈现的学科能力、创新潜能、学术潜质,实际水平是否达到应有的程度。
为了最大限度地压缩“灰色地带”,今年,西安交通大学出了“狠招”,其报名条件只开了3个“口子”: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创类竞赛决赛,高中阶段以第一原始产权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者。“前两项以教育部阳光高考网名单为准,第三项会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上查验。”西安交通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訾艳阳告诉记者。
物理新课程以培养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以具有教育价值的物理知识为课程内容,充分体现出“浅、宽、活、新”的设计思想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要求。
物理课程的教学任务是要使学生获取实验事实、概念、定理、基本理论以及物理科学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和运用知识,观察和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周围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可认识性,体会到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学生、教师与教材的关系,以及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仪器设备等因素间的矛盾,真正贯彻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获得较高的教学效率。
二 注重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
一位教育家说过:“一位真正的教师不是在于直接教给学生真理,而是在于引导学生发现真理。”
长期以来,物理教学的主要形式就是教师讲解教科书以使学生掌握教科书的内容,形成了一种关系:教学时,教科书通过教师的咀嚼喂给学生,考试时教科书经过教师加工变为考题检查学生。新的教材,新的课程要求转变学生学习中的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探究教学的过程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会,教师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但“放”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学的引导学生自觉的完成探究活动,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予以指导。
例如:凸透镜成像规律一节中,新的教材的编写摒弃了以前“照方抓药”的教学方法,注意学习过程的探究互动,不是直接呈现所有的结论,结论以空白的形式留给学生自己完成,让学生通过亲身的实验探究成像规律,学生学会不是教师教的,而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学会的,在体验和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发现构建新的知识,这比硬塞给他们强百倍、千倍。
探究过程具有教育意义,一定要重视,教师要花大力气去组织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有明确的探究目标、科学的活动程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很好的分工合作,记录、分析、描述都要实事求是,在讨论时鼓励学生的新发现、新见解或提出新一轮的探究问题。另外千万不要只关注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急于得出结论。重视探究过程是针对以前过分重视结论的情况提出的,应当注意不要走向另一个极端,变成只重过程而轻视结论,事实上,教学的结论也是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探究教学虽能很好的促使学生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全面提升,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需要用探究方式来进行。新的课程理念提倡使用包括接受式、探究式在内的多种学习方式,如讨论法、调查法、数据分析法、实验操作法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灵活地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生方式的转变。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一切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能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的策略和方法都应该得到提倡。
三 在生活,科学、技术、社会(STS)中进行物理教学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物理知识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社会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与物理的进步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着生活、科学、技术、社会来展开。
1.加强物理教学与生活、STS的联系
(1)关注现代物理科学技术的新科技、新成果、新动向。
如:纳米技术、超导体、激光、现代航天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等等。
(2)重视学习内容与家庭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联系。
如:将电的知识与安全用电、安装照明电路、修理各种家用电器相联系;将浮力与潜水艇的浮沉相联系;将电磁波与现代通信相联系等等。
(3)关注一些社会重大问题。
如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能源危机、燥声污染等等。
2.让生活、STS走进课堂,将课堂引向生活,引向社会
(1)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参观、采访工厂、农村、电站等,了解物理知识和科学技术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与实践的能力。
(2)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多媒体通信工具搜集各种科技信息。如收看科技节目,阅读科技书刊,利用互连网查询、搜集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扩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科技意识。
(3)开展各种小发明、小实验、小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动手能力,使学生认识到搞科技发明高不可攀的神秘感,例如,引导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制作潜望镜、望远镜、指南针、潜水艇电磁继电器等实验仪器或模型;引导学生进行“纸锅烧水”,“烧不死的鱼”等小实验。
(4)举办各种物理知识讲座、介绍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增强科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如“人类的进步与环境的变化”、“人造地球卫星”、“中国的火箭”、“神州系列宇宙飞船”等。
二、中学生班级建设科技创新模式
解决了“做什么”的问题以后,接下去面临的就是“怎么做的”问题。如何才能使学生在趣味学习中获得知识,不少中学也在科技创新班级实际建设过程中想了不少好方法。有的中学创新班级注重科普性教育,学校每学年都要组织所有学生进行为一周的科普宣传活动,如举办科普小报展览、组织科幻小说展评、科幻绘画评比等;学校组织展示学校素质教育成果的“科技节”,以“探索、发现、创新”为主题,以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科幻绘画、创新方案设计等为主要内容。有的中学创新班级注重经常性的科技考察和探索活动,学校往往会利用节假日组织创新班级学生去高等院校与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科技考察,增长学生的见识。以上种种,都是对中学创新班级建设的有益尝试,但笔者认为这样可能还不够体系化。通过与多个中学的认真调研与分析研究,笔者提出了一种中学科技创新班级建设模式,即一种以课程引导与实践指导相结合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师资力量、培训教材与培训教具构成创新的客观条件,而学生则成为创新的主观因素。通过这种模式,学生不再只是听与看,而是有指导规范的“动手”。而这些“动手”实践活动,也不再是普通的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而是将学科知识、高新技术与日常生活常识三者有机结合的创新产物。教师在指导这种创新班级时,也不再是随心所欲,而是完全遵循一个指导体系,其模式可类似于“乐高机器人”培训教程,而所授知识又比“乐高机器人”课程更广泛、更贴近实际生活。同时,笔者通过调研发现,一个完整的培训大纲对于创新班级级建设尤为重要,但这恰恰又是当前创新培训过程中最为紧缺的。如何设计培训大纲,将是当前建设的重中之重。
三、中学生科技创新师资力量的构建
在中学生科技创新班级建设中,师资力量的建立是核心。笔者也通过实际调研,试图设计一个有利于对学生创新活动项目进行有效指导的专业团队建设模式。专业团队建设的教师来源应该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教师,中学生创新项目的课题是学生依据兴趣和一定的知识基础而产生的,项目要顺利完成需要了解多方面的知识,这就需要指导老师团队具备相关领域的知识,而从目前的师资力量来看,仅一到两位老师无法很好完成指导工作,这就需要一个专业指导团队的建设。团队的老师可以来自不同学科,组成指导教师数据库。学生根据自己项目所涉及的专业知识选取一位主要指导老师和1~2位其他指导老师,每一个项目同时有多个指导老师指导,但由一个主要老师负责。如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这些指导老师所熟悉的专业领域以外的问题,学生也能顺利地在数据库中找到其他老师予以解答,使学生把精力更多地放在项目的创新中。学校成立创新活动项目指导委员会,由校长总负责,成员囊括各学科老师,负责指导学生选题、制作、调查、考核等事宜。设计一些可供学生选择的、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题目。学生在自主选题的前提下也可根据自身兴趣选择这些题目。同时,必须设计一个能推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科学、合理、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指导教师应全程跟踪学生创新活动项目的指导,适时组织交流,进行检查,引导敦促。根据项目完成情况、小组团队学习与合作协同等情况对创新活动项目进行成绩评定;在指导教师激励措施方面,应把组建教师团队作为年终考核、评优评先的重要条件之一,并给予一定的报酬。应建立适当的竞争机制与激励机制。竞争机制与激励机制有助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有助于推动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建立和规范竞争机制与激励机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推行竞争机制,启用具有综合素质的全能人才,是当今社会新形势的必然要求。其次,适当的竞争机制可以促进教师工作的进取意识,以增强教师的竞争意识,在内心深处增强一些危机感,从而使工作更有效。避免教师在自己原有的岗位上出现不思进取、混日子的现象,所以推行竞争机制对己、对学校、对教育都有利。
2.量化目标责任,推行激励机制。可以说“量化管理”是当今各种各样管理的最时髦的名词。而“量化管理”、“课节工资制”类似于南方大多数企业所施行的“计件工资制”。“课节工资制”符合当今“多劳多得,按劳取酬”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学校作为教师参与竞争的平台,就不可能离开各种目标责任的量化。以考核积分的办法来评判参与竞争的各方,是目标量化管理的重要一环。具体操作环节要充分考虑到要为全体教职工提供公平、公正竞争的机会;要彻底打破“铁饭碗”、“大锅饭”、“死工资”的陈规,使整个管理工作程序更趋完善合理。
3.要加强领导,落实监控措施。学校拿出专门时间,集中讨论研究审批各单位、各学校的改革方案及量化考核细则,在此基础之上,制订出切实可行的监控方案及措施。教师管理模式的改革决不能流于形式,教师的竞争意识亟待强化。应该看到,创新能力大赛有别于学科竞赛,科技创新需要的不是单一学科的知识,包括创新理念、多学科合作等多方面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本专业的知识是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的。因此负责创新班级级的教师也需要培训。为此,也希望能通过外聘教授对负责教师进行培训,使本校教师也能够参与到学生的授课中去。以外聘教授对负责教师的培训,不使负责教师仅仅只是带队教师,也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创新班级,这不仅仅是某个学科或某个学部的事情,需要多部门的合作。授课场地的准备、外聘教授的联系,需要多个部门协作进行,使创新班级学生的学习、培训能够常态化。
四、校内培训模式与校外培训模式的讨论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由于对创新能力大赛的了解不够,在学校里参与的学生不是很多。现在的学生更多的关注比赛本身对高考、对前途有没有帮助,而对政策的不了解也使大部分学生没有参赛的想法;对于新事物的陌生感也使学生对校外的培训机构产生一种“不信任”的感觉,同时去校外培训也给学生带来诸多不便,也会影响学生的在校管理。学校出面组织学生去校外培训学生是能够接受的。学生不大会直接选择校外培训机构去参加培训。而从学校的角度来看,更希望把培训体系设置在校内。学校利用各种资源,把校外的专家请进来给学生做讲座。一是能够方便学生,避免学生的培训与正常科目在课时上产生冲突,而影响参赛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二是能够保证学生的安全。现在学生的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学生外出培训,交通安全是一大难题。高中阶段学生管理是半封闭式的,出于对学生安全负责的考虑,上学期间无特殊情况不得外出。培训体系设在校外对于学校管理学生外出也会带来不便。学校也展开了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以满足学生对课外知识的需求。而创新班级与选修课相结合,一来能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二来缩短学生的学习时间,符合素质教育轻负、高效的理念。所以无论是学生还是学校都更希望能够把培训体系设置在校内,促使学生、学校共同成长。
在学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过程中,同学们对课本中的许多新发明特别感兴趣,有的同学提出了许多有关这些机器发明的假设性问题;有的则对这些机器的结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对课本中的历史人物充满了探究的欲望。鉴于这种情况,笔者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具体方法和步骤如下:
1.提出研究课题。教师结合学生的兴趣、意向:指导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布置研究任务,划定研究范围;学生在教师指导、小组合作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准备研究的具体题目,形成具体的研究目标或范围,这就是“定题”。定题一般由学生个人或学习小组完成,并向指导教师汇报课题或设计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方案,也可以由教师提出若干相关课题,由学生个人或学习小组自主选择。
2.依据所定课题,分组讨论,撰写小论文。按上述所分小组,每一组由组长负责,把课题分解为几个子问题分别由学生研讨,题目由各组学生自拟。研讨结束后,各小组利用已获取的各种材料对研讨结果进行整理,撰写成文。教师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参与他们的讨论,帮助他们充实内容、修改错误,给予他们恰当的帮助和指导。
3.成果汇报,互相交流。经过充分的准备后,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成果交流、汇报,宣读论文。每一组的小组长把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制作成幻灯片展示给其他同学。学科代表作为主持人把各组的研讨情况汇总起来予以总结。由同学们的成果汇报会可以看出,他们的研讨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从英、法、美、德、日、俄等国工业革命的产生发展中归纳推动科技革命的基本条件。(2)比较英、法、美、德、日、俄等国科技发展的相同点、不同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3)收集整理珍妮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发明的相关过程,思考其工作原理。(4)探究蒸汽机、汽船、火车机车的发展过程,了解其工作原理。(5)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6)早期工业革命存在的种种问题(如污染、使用童工等社会问题)。(7)瓦特、富尔顿、史蒂芬孙等人的历史故事。
二、研究性学习的效果
1.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学习的过程中,从发现问题到成果展示,每个环节都由学生完成,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他们乐于求新、求异,由“让我学习”变为“我要学习”。
2.学生学会了多角度分析问题。在学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过程中,学生在深入研究本学科知识的同时,从多方面获取材料,综合运用了多门学科的知识,加强了学科知识的渗透。无论从深度上还是从广度上,都超越了教材的容量,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
3.学生的各种能力均得到锻炼。提出问题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收集资料、查阅史料这一过程本身就是研究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做研究工作的意识、方法和能力得到了完善。学生在整理论文的过程中,要运用多种表现形式来组织语言,锻炼了他们的协作能力。成果展示的时候,学生阐述自己探究的过程,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兴趣是学习的纽带,是开展科技教育的基石。学生只有对科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在教学中有效实施科技教育。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中学地理教育也应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以适应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教师在教学内容上适度的强化科学思维方法以及使用科学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只有如此,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才能逐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如在初中地理教学《板块运动》一节中,教师在讲解板块交界处容易发生火山地震这一知识时,教师及时让学生分析日本、印度尼西亚容易发生地震的原因,发生地震时怎样避震等方法,不仅丰富了地理教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科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如初中地理教材中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形成蕴含着独到的科学方法,展示了科学发现的全过程,是科技教育的好素材。通过这些案例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
二、深入挖掘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
地理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现行的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了丰富的科技教育内容。如高中地理教材必修I主要就是介绍了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陆地环境,其别强调了人类天地观的演变、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对大气环境的保护、对气象灾害的防御,以及对海洋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等,类似的内容还有很多:如环境保护中酸雨防治的根本途径就是改进能源技术、发展洁净的新能源,白色垃圾的回收处理技术等,交通运输的发展等等,这些教材内容里面都包含着大量的科技教育内容,作为地理教师,要吃透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科技教育因素,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捕捉契机,并结合日常生活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及时完成科技教育的渗透。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科技观。
三、整合信息技术,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地理学科是一门兼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学科,知识的时空跨度大,而教学环境的空间很小,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超越时空界限,在课堂上再现宏观世界、微观世界,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个有联系的、动态的、音响的、有画面的、可远观的、可近看的、可聆听、可感知的地理事物。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能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精神状态;能更好地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使学生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的学习,而是把学习过程延伸到了课外;能为学生提供理解、探索地理知识的平台,将地理知识生活化,情境化,能创设逼真的地理学习情境,这样不仅课堂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分析掌握,也可以促进学生直觉思维,拓宽学生思维。因此地理教师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特别是要充分考虑计算机对地理学习的影响,利用信息技术和地理教学整合,抽象的知识、复杂的地理变化过程,生动、直观地演示了出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了,学生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理解了知识,唤醒了学生对科技的求知欲,学生的科技意识也得到了启迪与开发。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科技的魅力。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除了课堂渗透科技意识外,课外实践活动是地理教学中有效实施科技教育的一个主要渠道。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包括很多内容:包括绘图、查图、天气、气候环境监测;通过多种途径获取资源材料、地理图表;另外还可以围绕地理学科开展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等活动;也可以将地理学科与其它学科相结合开展各种主题系列性科技教育。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各种网络、媒体获取科技知识。例如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和旅游卫视频道,每天都要播放与地理有关的科技内容,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大学生科技信息含量,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
五、指导学生积极撰写地理科技小论文
(一)选择合适的课题
1.短小性
“小”,一是指课题选择的角度小,二是指课题研究涉及的范围小,三是指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相对来说也比较“短小”。题目不宜太大,更不宜选用一些华丽或空洞的题目。范围大小应结合自己的写作能力而定。如果选材过大,就不易抓住重点,论证也就困难。这是由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所决定的。
2.探究性
地理小课题研究,其实是一种探究式学习,探究式活动,是研究性学习在地理教育中的迁移与应用。在课题研究小组中,同学们按照共同讨论确定的行动计划,自己去观察、去调查、去实验、去发现、去搜集资料、分析讨论、去完成课题报告,整个活动过程中贯穿并洋溢着探究精神。探究性成了课题研究的鲜明特性。
3.实践性
课题的研究是在自然而真实的环境中进行的,要建立在观察地理、地质现象,搜集地理资料的基础上,对家乡的环境、人文、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两个代表性的案例,从自然人文等方面,说出形成的原因、解决方法等等。
4.生活性
生活离不开地理,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即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发生密切关系时,才是有效的。因此,选题一定要培养学生从自身的真实的生活世界入手,做生活的有心人,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如发现同学们爱玩电子游戏,就可以调查“电子对学生成长的影响”,见到了人们乱穿马路就引发“居民安全意识”的思考。
5.可操作性
课题研究是由学生去实践、完成的,因此,在选择课题的时候最好不要选择专业性较强的课题,课题要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浅显易懂,这使课题组的同学非常具有成就感,从而更进一步激励学生深入研究。如一些涉及人身安全或高端的课题就不适合学生去操作了。
6.重视扩展性
学生的小课题研究,学习空间之大,学习内容之广,使学校教师的指导难以满足其需要。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开发利用各种地理课程资源。广大家长中蕴藏着宝贵的知识财富,家庭、社区、许多场所,是学生获取研究资料的源泉,各行各业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舞台,是研究性学习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在帮助学生选择课题的时候可以适当考虑以上的因素,因为这样可以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有利于拓宽学生学习空间。
(二)地理科技论文的撰写
地理科技小论文一般是建立在观察地理、地质现象,搜集地理资料的基础上,整理资料、加工处理信息,以科学规范而又恰当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撰写好地理科技论文。一般应由以下四方面组成:
1.研究概况
介绍课题研究的背景、由来和设想,简要说明研究的目标、研究的计划与实施的过程。介绍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方法与课题组的主要活动。
2.研究成果
介绍课题研究取得的各种成果,包括各种观察、实验与调查数据,阶段性成果与最终成果。
3.研究结论
研究结论是科技论文的核心部分,是理论升华的结晶,每一点结论的文字简要准确,既以事实作论据,又以理论作解说。
4.存在问题
反思研究过程中的不足与研究方法的不足,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科技意识,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接受科技知识。实践证明,经常地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的渗透,学生的科技意识就会增强。当然,科技教育是中学生地理教学中长期的任务,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必须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科技教育,使科技教育由宣传型向实验型、参与型转变,使学生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技意识,从而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物理教师只有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和动手实践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提高他们对物理知识理解、掌握和运用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
一、物理课外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
们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著名的发明家瓦特,因为家境贫困,没有机会上学,先是在一家钟表店里当学徒,后来,几经周折他成为一名优秀机械修理工.他经过自学、探索、改革和创新,终于发明出了第一台蒸汽机,向世界宣告工业革命的到来.
又如,大发明家爱迪生,一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从小就对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欢亲自实验,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为止.长大以后,他就根据自己这方面的兴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发明的工作.他在新泽西州建立了一个实验室,发明了电灯、电报机、留声机、电影机、磁力析矿机、压碎机等.
二、物理课外活动能促进基础知识向实际能力转化,是
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生从书本上获得系统的物理知识后,要让学生觉得这些知识有用,解决了实际问题,就会得到满足,从而产生新的求知欲望.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十分有效的措施.有计划、有步骤的课外活动,能促进学生的基础知识向实际能力转化,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讲“照相机原理”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摄影小组活动,学生会对照相机的原理更加深刻地理解.学过凸透镜、凹透镜的光学性质后,组织学生到实验室去自制望远镜;在讲“照明电路”后,组织学生安装简单的照明电路;等等.在物理知识的应用中,学生了解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性,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
学生从书本上学习了一些物理规律、原理以后,要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些规律、原理,光凭做习题是不行的,可利用课外活动让学生做一些小制作.
例如,在讲“弹簧伸长的长度与外力成正比”后,教师可让学生自制一个测力器;在讲“物体的浮沉条件”后,教师可让学生用废塑料瓶、橡皮管等,自制一个简易的潜艇模型;在讲“杠杆的平衡条件”后,教师可让学生自制杆秤;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课外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物理课外活动能发挥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促进非智
力因素的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个性与特长,有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很好,但不善于动手;有的学生基础知识学得一般,但动手能力较强.有益的课外活动能对前者起促进作用,对后者提供更多的成功机会,以增强学生对基础知识学习的主动性.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能发挥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例如,在小制作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许多困难,会经历失败的苦恼,但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还是成功了,从中学生会得到尊重客观规律的教育,体会到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艰辛,会尝到成功后的喜乐,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在小论文比赛中,学生会展开丰富的想象,查阅有关资料,阅读有关的课外读物,从中学生会领略到物理知识的无穷魅力,使他们对物理学科产生兴趣和情感.
缺乏知识产权保护观念
在中学,特别是普通高中,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这些成果在不同程度流失,导致产权流失现象严重,侵犯中学生知识产权的案例时有发生。
知识产权流失已成为中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是什么造成了现在的这种局面呢?
知识产权意识淡薄。高中学校虽然进行了一些普法宣传,但涉及《知识产权法》的内容几乎没有。调查中我们问学生是否知道什么是“知识产权”时,回答知道的占27.6%,不知道的占68.5%,另有2.3%的学生能简单表述自己对自主知识产权的理解。
当问及学生“对自己的小发明应采取何种措施”时,有80%的学生选择参加大赛和评奖,争取获保送资格,为学校争光,有5%的学生选择看看是否申请专利保护。由此可见,许多中学生缺乏知识产权保护观念,而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往往只顾及升学、荣誉,而没有考虑知识产权。
“重论文、重成果,轻专利、轻知识产权”的状况普遍存在,申请专利保护的敏感度很低,正是在这种形势下,许多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发表,丧失了专利或者专有知识产权的保密性,而得不到法律的保护。
中学生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不完善。中学生科技创新中的成果管理包括科技成果的评审鉴定、报奖、统计、归档等,知识产权管理是由专利、著作权、版权等组成的中学生无形资产的管理。而各学校由于人力、财力等资源的不足,不可能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中学生知识产权管理关系处理不当。成果完成后,科技创新的管理部门不能严格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予以保密,导致科技创新中产生的知识产权流失到校外,无论是著作还是专利很快被传播到网络,造成知识产权的严重流失。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渠道不畅。现在,中学生科技创新成果量较大,但被企业购买转化为生产力的却很少。原因是,中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中,有90%以上不能使企业取得较大的效益,这也是由中学生知识的局限性造成的。
渗透知识产权意识教育
针对当前中学生普遍缺乏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学校在进行法制教育时,要渗入《知识产权法》的教育,主要措施有:
1.立足校园,宣传《知识产权法》。
各班级召开以“《知识产权法》”为主题的班会,学校的法制宣传栏开辟《知识产权法》专栏,各班黑板报出《知识产权法》专刊,在校园网上进行《知识产权法》的宣传,开展全校中学生的《知识产权法》知识竞赛活动,并进行总结。
2.以“世界知识产权日”为契机,加大宣传。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决定从2001年起,每年的4月26日定为“世界知识产权日”。设立世界知识产权日旨在全世界范围内树立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营造鼓励知识创新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环境。
而我国“NOC活动”组委会则组织和策划了“NOC知识产权宣传月”活动,并开通了网站。我们以此为契机,向全市中小学生普及知识产权基础知识,展示知识产权领域动态信息,展示地方产权局开展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的经验与成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利用市科技节,整合科普与知识产权法的宣传。
每年的11月份第一个星期天是我市的科技节,很多学生会通过科技节这个平台展示他们的科技创新作品,这时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知识产权法的宣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知识产权法对学生的影响
有人认为,中学生的职责就是努力学习,考上好大学,《知识产权法》对他们来说没什么影响。
其实不然,《知识产权法》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
1.提高文化素养
首先,知识产权是一种文化,它是国家用法律的形式确认和保障公民在科技、文学、艺术等精神领域所创造的劳动成果,使其具有专有性和排他性的一种手段。
其次,《知识产权法》调整了由知识产权所引起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有利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
2.调动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之前,广大中学教师和学生把学生的成绩看作是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尺码,通过对《知识产权法》的学习和宣传,使教师和学生认识到,利用《知识产权法》,可以有效地保护自己的产权利益,进而提高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3.利于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
知识产权法的保护,最终要用法律的手段来进行,《知识产权法》对维护专利拥有人的利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避免了知识产权的流失,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供了保障,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技术与设计一》的第一章第五节“知识产权”的教学中,我考虑到“知识产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的知识必须要结合我国与世界的实际,只凭教师在课堂上用一般的方法进行教学会显枯燥乏味。
备课时,笔者结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与目标反复考虑决定:将本节课改为辩论赛,题目为“使用盗版软件的利与弊”,提前两周公布,要求以各班课代表为核心组成辩论赛组委会,组委会负责制定辩论赛程序以及正反方组员……各班学生用一周时间通过各种方式做调研查资料,了解知识产权等有关知识,并对我国与发达国家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现状作对比评价等准备工作。
本次辩论会的辩题是“盗版软件的利与弊”。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盗版现象十分猖獗,除了盗版软件外,还有许许多多侵犯版权的行为,但其本质都是一样的。因此,我们选了盗版软件这个话题进行辩论。盗版软件有弊,其弊在于侵犯了版权所有者的权利,属于违法犯罪行为,不利于公民的道德法制教育,对市场秩序产生负面影响。
但盗版行为也有它的利之处,盗版的出现,使设计者更注重反盗版的技术开发,使得科技不断在进步。因此,这个辩题十分有趣。
下面看一段这次辩论精彩的部分。
正方观点:
①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要大力发展经济,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而盗版是这一时期的必然产物。
②从价格方面,盗版软件显然占优势,一张正版的价格是盗版的数倍。当你用1000元买一张正版时,我用10块钱就可以买到一张盗版,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勤俭节约,怎能铺张浪费呢?而且,这是父母的血汗钱啊!
③盗版更广泛的传播知识,提高人的平均素质,加快普及。中国是一个尊重人权的国家,每个人获得知识的权利是平等的。难道就因为正版的价格太高而拒我们于知识的门外?剥夺我们获得知识的权利?
反方观点:
①盗版软件的出现,严重损害了正版商的利益,这种行为无疑是“杀鸡取卵”的行为,这样下去,正版都没有了,还谈何盗版呢?
②盗版软件的行为是不道德也是不合法的。盗版商侵犯了正版商的知识产权,是违法犯罪行为。盗版也不利于公民的道德教育,特别是儿童,如果他们从小用惯了盗版,长大就不会使用正版,甚至也参与盗版的行为。
③盗版软件对市场产生负面的影响,使市场动荡,打击设计者设计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不稳定,不健康。
……
辩论会由于时间不够充足,没能按计划进行结尾。但是同学们精心的准备,使得辩论会紧扣主题、有条不紊地进行,显现出了班级的风格。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168
一、来自教师理念与态度对学生的影响
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崔永元老师的著作《不过如此》中关于教育是“赏识”还是“训斥”的论述,其中谈到了教师的不同态度,演绎出学生在学校里的不同学业成绩,甚至决定了学生不同的生存状况。《汤普逊老师的故事》告诉我们作为教师的理念和态度将对学生一生带来很大的影响,学生也会影响老师。作为老师要去接纳自己的学生,相信学生是一个有价值的人;让学生相信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二、走进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的优势与幸福的一门学科,研究人类优点、积极品质、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为重点。它强调人的本性趋于积极的;强调对人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提倡对问题作出积极的解释;强调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积极心理学的主张积极是人类固有的一种重要本性。1.更关注生活的积极面:人类为什么要有这样的缺点?为什么有些人尽管有这样一些缺点,但他还会成功?2.发现并发挥你的优势:只关注弱点,不关注长处,结果是只能发现问题,而忽略了美好的东西。3.通往更快乐、更幸福门径,身处逆境仍能正面、积极看待问题和生活。
三、关于创造力
创造力一般是指产生新的想法,发现和制造新的事物的能力,是人的一种高级能力,创造性活动是人类最重要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创造力的实质是对现实的的超越。创造力是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的,它是个人主体性的最高层次和最高表现,是人之主体性的灵魂。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外在事物的超越。主体通过变革和改造旧事物,产生新颖的、独特的新事物,它常常与改革、发明、发现联系在一起;二是对自身的超越。因此,在创造力培养实践中,如何更切合实际的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创造力潜能开发实践研究
(一)寻找学生身上具备的积极品质,发扬光大
案例1:学生小林发明作品《远程家用报警系统》,获得第2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代表中国参加欧盟科学家比赛,现已被天津大学录取。小林自由喜欢电子制作,喜欢动手,在心理课中通过创造思维训发现他具有良好的创造性和坚持性等积极品质,通过心理测试也发现小林创造性良好,具有优秀的坚持性,对电子制作充满热情。为此,笔者在他的创造中进行鼓励和创新思维训练,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把他的创造性进行开发,该项作品历时2年,经历了创造焦虑、创造尝试反复等过程。在扩大他本身的积极品质同时,也培养了他爱与被爱的能力。
案例2:学生小席发明作品《可拓展快门线及其配套功能模块的研制》,获得第30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并参加2015年英特尔ISEF国际大赛。在科创教学与心理辅导中发现小席爱助人、喜摄影,家庭氛围自由,积极品质有良好的创造性、好学、仁慈、善良等。利用各种创新实践活动,使其对自身的优势进行发挥,将积极品质应用于各种创新活动中,从而培养和提高他的创造力。
(二)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造意识是一种总想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意愿和态度。创造意识强的人总能够从不同寻常的独特视角来研究问题,产生出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创造勇气。创造意识来自于问题的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引导他产生创造的冲动。
案例3:行为与社会科学课题《高中生同伴冷暴力的成因及对策研究》,该课题论文长达1.5万字,用时1年半。这是一个学生课题,它的研究背景在于课题小组中的一个成员在班级中遭受了来自同学的冷落、忽视、嘲讽,加入心理协会后把这里当成了倾诉的心灵港湾。是不是还有更多的学生也遭受了“冷暴力”“同伴冷暴力”给中学生会带来什么危害?在学生的成长中会产生什么不良影响?孩子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他们去查阅文献,进行问卷访谈、问卷调查,通过数据统计得出了自己的创造性结论和建议。自此以后,心理协会同伴辅导中,孩子们在给同学们做了心理辅导后,都会主动去查阅文献,寻找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创造意识被激发出来。
(三)激发学生创造动机
创造动机是直接激励和推动学生去从事创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创造动机可以来自学生的内在动机,也可以来自学生的外在动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可以相互转化。在实践中,教师要善于使用鼓励的语言、信任的表情和及时的肯定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各种创造动机,启迪他们的创造精神,造动机还与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有关。
案例4:行为与社会科学课题《高中生同伴冷暴力的成因及对策研究》,该课题获得成都市一等奖,其创造者主要是高2016届学生心理协会会长欧阳,他具有勤奋、坚毅、善良、感恩等积极品质。担任心理协会会长期间,做事积极、善于思考,每一次学生心理协会活动都给与他高度的评价和鼓励。其学业成绩从年级上60多名上升为28名。由于自主招生需要,鼓励尝试进行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了选题、编写问卷、论文撰写、数据统计、查阅文献等困难,及时的鼓励和赞许激发了他更多的创造热情。自发性促动了创造动机,这更有助于学生进行创造活动,发展和提高创造能力。类似案例有高三心理协会会长赵韵某、会员干部黄丽丽、黄乾、张琪其等,赵韵论文《颜色对中学生情绪和性格的影响研究》、黄丽丽《暑假未成年人安全的调查研究》均获得成都市科技论文一等奖,张琪其发明作品《开放型凹槽式课桌》获得四川省一等奖,全国银奖。黄乾写出了《愁》等文学作品,发表在《萌芽》上。高琴发明作品《一种防糊电饭锅》获得成都市一等奖,获得三个实用新型国家专利资格,对其大学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入大学后,其创造性得到更好的开发,并代表中国到俄罗斯进行文化交流。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具有创造力的人都具有共同的创造性人格特征:1.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2.有旺盛的求知欲。3.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运动的机理有深究的动机。4.知识面广,善于观察。5.工作中讲求条理性、准备性与严格性。6.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喜好抽象思维,对智力活动与游戏有广泛兴趣。7.富有幽默感,表现出卓越的文艺天赋。8.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外界干扰,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之中(引自吉尔福特)。这也与积极心理学的六种品德24中积极品质相吻合,我们要充分运用积极心理学发现学生的积极品质,并进行合理的开发和挖掘,让每一只小鸟都歌唱,每一朵花都开放,完成我们的教育使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元化。[备注:本文涉及学生姓名为化名]
参考文献
[1]胡军.创造力研究之我见/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程・教材・教法/2004/4.
[2]林崇德.从创新拔尖人才的特征看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2012.1.
[3]乌云娜著.创新力,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1.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道:“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达尔文小时候曾是一个平庸的孩子,因为他对大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成了著名的生物学家;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成功的起点是他对电脑网络的痴迷;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兴趣是创新的启动器,也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兴趣会促使你产生注意力、思考力、想象力,会吸引你身心愉快地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去,主动积极地追求、探索、想象和创造。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不妨创设情境教学;或者巧设疑问,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兴趣来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就要勤于积累各方面的素材,巧于设计问题、情境,善于驾驭语言技巧,将引人入胜的寓言,幽默的故事,生动活泼的奇闻趣事、漫画、图片等通过电化教学手段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新鲜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有可能带着愉快、高涨的情绪去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去探求。要鼓励学生表现与众不同的创见,提倡个性化发展,对学生提出的不合理的问题应采取宽容的态度,这种教学民主的思想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在这方面,教师要善动脑子,肯动脑子,舍得下功夫,做课堂教学改革的有心人,采用有效方法的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激活课堂教学,进而改变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的状况。学生爱学了,课堂活跃了,师生融洽了,成绩提高了。可见,只要教师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启发诱导,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能使学生爱学习,促使学生产生创造意识。
二、在巧妙设疑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实质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提出问题,有了疑问,学生就会积极思考,这时教师就要承担授业、解惑的责任了。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通过引导,激励学生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当学生得到成功喜悦的同时,创造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
要鼓励学生质疑,向教师提问题,要学要问,学问学问,有问才有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而不是单纯地被动地思考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质疑和学生提问,不仅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且会增强教学效果。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自身的认识情况,通过质疑来让学生思考问题,允许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恰恰是这些问题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所谓方法和学习需求,解决好这些问题正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教育点。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调整讲课程序,引导学生在解决自身问题的同时,把握好教材的内容。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教师教学要善于设疑,巧妙设疑,联系学生实际,启发唤醒,鼓励学生参与质疑,帮助学生分析,观察想象,还要抓住时机,提出一些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来激活学生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
三、兴趣活动与小论文比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中组织兴趣活动与小论文比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性不足的缺陷。
兴趣活动可以就一门课的内容来组织如“政治理论研究小组”、“思想政治课学习小组”等。也可以就某个专题的探讨组建兴趣活动小组,如“法律问题研究小组”、“人生问题研究小组”、“道德问题研究小组”、“学习方法研究小组”等。兴趣活动小组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短期的。
小论文比赛是就大家所关心的某个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的论文比赛。论文比赛要有计划、有安排,包括比赛次数、比赛比赛内容、比赛形式等都应纳入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教师对学生的论文比赛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包括课题选择和设计的方法、资料收集的方法、资料整理和研究的方法、论文撰写与修改的方法等方面都要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兴趣活动和小论文比赛的作用:一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和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政治课教学内容的理解,将所学的内容运用于实际生活;二是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认识社会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三是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增进同学间和师生间的团结和友谊。兴趣活动和论文比赛的组织简单易行,值得每一个政治教师积极组织和开展。
四、联系实际,重视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