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建筑艺术与赏析论文

建筑艺术与赏析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4-06 18:49:2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建筑艺术与赏析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建筑艺术与赏析论文

篇1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基本上都实行学分制,学分是由必修学分和选修学分组成。在必修课学习之外,学校还要开设一些选修课作为必修课的科学拓展和重要补充。科学合理地开设选修课,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还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陶冶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使其能力得到可持续发展。笔者从大连艺术学院开设选修课的改革实践出发,从选修课的类型、任课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制度等方面.总结经验,分析问题.以此为民办院校选修课建设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一、选修课开设及实施的现状

1.选修课的类型 大连艺术学院以艺术类专业为主.选修课的开设呈综合性的特点:一类是专业限选课即只允许专业学生选择的课程,如音乐系开设的巴乌、箫等课程.这些课程的选修需要一定的专业基础;一类是带有专业性质的公选课,如由艺术设计系开设的《装饰配置设计基础》、美术系开设的《陶艺制作》等课程,这些课程对专业性基础没有很强的要求.可以拓展非专业学生的能力与视野,也可以提高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一类是人文素质类公选课.如《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亚洲电影文化赏析》、《心理学基础》、《书法>等课程.这些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陶冶学生性情为目的;一类是实用技能型课程,如《网页设计基础》、《社交技巧入门》等课程。

2.任课教师队伍的建构 选修课的开设一般是面向全校学生,因此要求教师对课程的认识比较深刻.教学方法也要具备多样性。我院新开设选修课,要经过课程申报(包括课程内容简介、学时分配、课程意义及教学手段等内容)、个人资格审核(学历、专业等)、开课论述(课程申报的理由)、试讲(考核教师对课程教学实施活动的把握等)、学生公选(选课人数达到40以上)等环节。顺利通过前四个考核环节的教师,具备开始选修课的资格,如果学生公选环节未通过.该教师下一学期还有一次参与公选的机会。

3.教学内容

选修课课时相对较少.因此对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的要求不高.但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精选、重组、凝练和整合,做到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有机结合。例如,《建筑艺术赏析》就是对中外古代和现代的建筑艺术做经典的筛选和整合,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授有里程碑意义的建筑艺术。同时也向学生介绍现代典型建筑风格。让学生对建筑艺术有一个“史记”性的认识,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4.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以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实践.提高其能力。例如,笔者在学院小学期开设的《社交技巧入门》课程,以“寻找自己”为授课切入点。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自己,对自己的社交能力重新鉴定。利用学程短,课程集中的特点.建立自由组合的陌生同学社交小组,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开始学习并实践与陌生人的交往。

5.考核制度

我校选修课的考核制度根据课程的内容和性质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理论型的以论文为主.技能型的以出成果为主。其他可采用随堂考试的形式进行。无论是哪一种考核制度,都是对课程教学成果的验收,其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深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实现知识和能力上的提高。

二、选修课开设及实施的经验

1.丰富选修课程类型及内容

丰富选修课程的类型.既要有专业素质的拓展和延伸的深度课程,同时也要提高学生关键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的课程。笔者以为尤其要注重人文素养的提升.毕竟民办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较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有一定的差距。如果能将知识的传递、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融合在一起。实现人的整体进步,相信民办院校的选修课设置将成为一道风景线。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学校相关部门要加大选修课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通过有效的途径如将选修课教学改革等纳入教师考核中.使教师意识到选修课的重要性。

3.提高学生对选修课的认识 学生作为选修课的主体,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选修课开设的种类和授课的效果.因此必须提高学生对选修课的认识能力。一是了解选修课开设的意义。选修课作为知识和能力延伸或拓展的课程,是在就业挑战中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二是选修课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4.深化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个是课程内容的改革.选修课内容要精挑细选,从培养能力。丰富知识为出发点,对课程内容的设置进行合理而有效地安排。课程内容在讲授的过程当中要具备相对独立性和连续性。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最重要的还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的积极性,形成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良好互动.把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融为一体。

5.完善选修课的管理制度

所有问题的良好解决.根本上要从管理制度上入手。首先.要加大选修课开设的管理力度。我校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与此同时,笔者认为应该引入激励机制,让教师有更高的热情参与选修课建设。其次,要不断研究选修课开设的合理科目及比例,使学生有足够的选择空间。第三,要加大教学过程的监管力度。对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授课质量进行考核.结合学生的反馈意见,协同任课教师及教师所在教研室进行研讨,制定合理的方案,使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都有所提高。第四.加大对选修课内容及意义的讲解。使学生在选课之前了解课程的内容及意义.避免选课的盲目性与随意性。

篇2

中图分类号:J59;TU—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030(2012)03—0101—08

扬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2 500年的历史。其南临长江,北接淮水,中贯京杭大运河,自然风景优美,地理位置优越,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重镇,经济繁荣。扬州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亦居显赫地位,扬州八怪、扬州学派、扬州园林、扬州漆器、扬州雕版、扬州美食等等,精彩纷呈。作为文化形态的一种,扬州的传统民居建筑也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现存扬州传统民居建筑大多位于扬州老城区内。老城从明清时期遗存至今,面积5.09平方公里,城内400多条老街古巷纵横交错,50余万平方米的传统民居绝大多数保存良好,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

早在上世纪60年代,陈从周教授在《扬州园林》一书中这样评价扬州传统建筑:“扬州位于我国南北之间,在建筑上有其独特的成就与因格,是研究我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地区”,“扬州的园林与住宅在我国建筑史上有其重要的价值”。同时,民居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的文化追求和艺术审美趣味,折射出一个时代的背景和某一地域的特色。对扬州老城区传统民居建筑特征的研究,对扬州地方历史文化、传统文脉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扬州老城区保护和更新工作的进行,对传统民间建筑特征的研究,则显得更具现实意义。

继陈从周教授的研究之后,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对扬州传统民间建筑进行了考察研究,成果包括文史专著、学术论文、科普读物,等等。本文对扬州传统民居建筑特征研究的发展阶段、发展特点及主要文献进行综述,以期明确研究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一、研究的主要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从相关研究成果的时间分布来看,对扬州传统民居建筑特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时期:

1.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

对扬州传统建筑的研究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一时期亦是中国传统民居研究开始并迅速发展的时期。1957年,当时任教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的刘敦桢教授出版了《中国住宅概况》一书,引起了全国建筑界、文物界以及文化界对中国传统民居的浓厚兴趣,至20世纪60年代,在全国兴起了传统民居研究的热潮。扬州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其传统园林与古建筑也引起了一些学者的重视。对扬州传统民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学相关领域,研究成果以陈从周教授的相关著述为代表。

陈从周教授与扬州有着特殊的感情,一生中多次来扬州,写下了数首与扬州有关的诗篇。1961年夏天,他带领同济大学建筑系师生对扬州近30处的园林和住宅进行了测绘,完成了《扬州园林》一书的初稿。1962年8月底,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在扬州组织了一次学术活动,对扬州的十余处园林及古建筑进行了考察与讨论。刘敦桢教授和陈从周教授也参加了这次活动,并对扬州园林与古建筑的研究价值予以肯定。在《扬州园林》一书中,陈从周教授给予扬州传统建筑高度评价,对扬州传统住宅建筑的特征也作了一定的分析和归纳。

虽然《扬州园林》一书在当时并未能立即出版,但其仍可视为扬州传统园林与建筑研究的开端,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一阶段研究的总体特点:在实地测绘调查的基础上,注重建筑手法和建筑技术的归纳分析,如平面布局、内外空间、建筑造型、装饰、结构、构造和材料,等等;而较少论及建筑产生的气候地理、时代背景,以及社会文化、使用者的习俗和信仰等对建筑的影响,属于单纯建筑学范围的调查。

2.第二阶段:20世纪八九十年代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传统民居学术委员会和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民居专业学术委员会相继成立,传统民居研究成果丰硕,研究视角更为全面综合,研究方法更为科学系统。随着全国范围内掀起的传统民居研究的第二次热潮,扬州传统民居建筑研究也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1982年,国务院公布了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名列其中。这带来了一系列关于扬州城市保护及发展的思考和讨论,如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阮仪三教授的文章《扬州小秦淮保护规划》,扬州规划与建筑界的老前辈朱懋伟先生的文章《十里扬州景物稠——历史名城的保护及其发展远景》、《扬州历史名城保护与建设发展》、《春风十里扬州路——扬州古城区东西干道改建规划》。关于建筑特色本身的研究多集中在一些文物建筑、名胜古迹和园林建筑上,如沈福煦《扬州的个园与何园赏析》,肖汉贤《扬州古典园林建筑风格》,等等。对传统民居建筑特色的专门研究则相对较少。陈从周教授《扬州园林》书稿中的总论以《扬州园林与住宅》为题发表,《扬州园林》一书也于1983年出版,这些关于民居建筑特色的调查研究成果,在这一阶段出现,但并未得到更多的关注、延续和深入。

篇3

敦煌学校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运用以下几种形式进行。

一、实地观赏敦煌大漠风光,体会西部顽强不屈的生存精神

敦煌,是中国西部大漠绿洲地貌的典型代表。戈壁沙漠苍茫无限,绿洲翠玉镶嵌,森林如彩带飞舞,雪山巍然遥挂南。鸣沙山月牙泉,沙水相拥相偎,同生共存,构成了敦煌的沙漠奇观,令人回味无穷。海市蜃楼增添了奇幻神秘的色彩,雅丹地貌,鬼斧神工,叫人叹为观止,是大自然留在敦煌黄沙中的又一杰作。

“沙漠英雄树”胡杨,它能经受沙暴狂风、干旱盐碱、严寒酷暑的打击而顽强地生存,铮铮铁骨千年铸,不屈品质万年颂。骆驼刺、沙柳、沙棘等和胡杨一样,在如刀的漠风中勇敢地抗争,在如火的骄阳中不屈地拼搏,在严寒的隆冬坚强地屹立。这些共同孕育了西部人不畏,战腥风、斗血雨的精神意志。

开发语文校本课程时可以组织学生实地观察欣赏,收集与阅读资料有关的图片,或自己喜欢的风景图画,并作以记录和介绍,阅读课上,分主题进行交流。还可以通过栽培,摄影,攀登,综合地理、生物、植物、美术等学科知识,体会西部大漠戈壁环境以及敦煌人的顽强不屈的生存精神。

二、阅读历史,实地考查,体会敦煌丰厚的西域边关文化

敦煌是西域文化、边塞文化、大漠文化、藏传佛家文化、蒙古文化、伊斯兰文化、汉族儒家文化等的融合交汇点。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敦煌这块热土曾经孕育和造就了众多的杰出历史人物:英勇善战的将帅张奂,名垂青史的“草圣”“亚圣”的著名兄弟书法家张芝、张昶,首次在敦煌建都的国王李,收复河西荣归大唐的将军张议潮,敦煌莫高窟的守护神常书鸿樊锦诗……他们在历史舞台上各领,建功立业,都曾为灿烂辉煌的敦煌历史文化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阳关、玉门关和汉长城声名远播,令人心驰神往。它们都是敦煌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千佛洞”莫高窟是我国最大、最著名的佛教石窟,它是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的精髓,在国际上由此而兴起了一门显学――敦煌学。

面对如此浩繁的历史文化,实施语文校本课程时,可以组织学生阅读有关敦煌的历史文化典籍,可以走进敦煌历史博物馆、民俗博物馆、敦煌研究院等地方,进行实地考察,可以请有关专家讲解敦煌的历史,网上搜集敦煌历史资料,深入思考探讨,写出小论文,探讨自己对敦煌历史文化的感悟和见解。这些都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

三、收集有关敦煌的古诗文,分类整理古诗并鉴赏

古典诗文里描绘与敦煌有关的诗词歌赋数不胜数,如唐代诗人王维脍炙人口的《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那种幽怨凄凉的别绪,牵动着人们的心弦,使人对千古盛传的阳关心驰神往。类似的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李白的《关山月》“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苏轼的《阳关曲》“使君莫忘溪女,还作阳关肠断声”……

学生的归纳筛选能力是综合素质的体现,语文校本课程可以组织学生整理与敦煌相关的古诗文,并按内容分类,然后装订成册,写上自己的赏析。在此之前老师可分发给学生分类,如写自然景物的、抒发离情别绪的、表达失意悲愤的、表现领悟人生的、表现豪情壮志的等等。学生整理好后,然后在阅读课上评析交流。

四、观看名著影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