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油气勘探论文

油气勘探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4-06 18:49:2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油气勘探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油气勘探论文

篇1

[中图分类号] P61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9-48-1

辽河断陷滩海区位于渤海湾盆地北部,属辽河断陷陆上向海域的自然延伸。其地质特点与辽河断陷陆上相似,具有典型的陆相断陷盆地特征。区内油气资源丰富,构造复杂,油气藏类型多样,并在新生界已找到非常可观的油气储量规模。在具备油源及盖层条件下,潜山油气藏主要受控于潜山孔缝的发育程度,所以探讨潜山孔缝发育规律、寻找孔缝发育带是潜山油气藏研究的关键问题。

1潜山油气藏勘探进展及研究现状

潜山油气藏由于其油源丰富、储集条件好、圈闭容积大、单井产量高,正受到国内外石油地质学家的高度重视,而潜山油气藏的研究是随着其勘探开发进展而进行的。

1.1潜山油气藏的概念和分类

潜山油气藏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基岩油气藏,是位于年轻沉积层底部的区域不整合面之下、地貌呈高断块或隆起的较老地层中的油气藏。

1.2潜山油气藏勘探进展及研究现状

潜山油气藏由于其油源丰富、储集条件好、圈闭容积大、单井产量高,正受到国内外石油地质学家的高度重视,而潜山油气藏的研究是随着其勘探开发进展而进行的。

1.2.1国内潜山油气藏勘探进展

我国最早发现的古潜山油田是1959年酒西盆地的鸭儿峡古潜山油田,储层为志留系千枚岩、板岩及变质砂岩,潜山高度500 m,潜山项部风化壳较发育。渤海湾盆地不仅是我国东部盛产油气的地区之一,而且以其富集高产的潜山油气藏著称于世。目前潜山油气藏的勘探由寻找大型的、明显的、简单的高中潜山转到寻找中小型的、隐蔽的、复杂的中低潜山,潜山油气藏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油气勘探方向。

1.2.2潜山油气藏研究现状

潜山油气藏的早期研究多为已发现油藏的坳陷或盆地的区域地质研究,其后则侧重于潜山成藏条件及同类型坳陷或盆地的对比研究,以期发现新的潜山油气藏。国外古潜山油藏注重于某一个盆地的潜山成藏条件、特点及分布规律,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理论。1960年,近年来,随着潜山油气勘探形势越来越紧迫,国内外涌现了许多成型的潜山储层研究技术和手段,如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地应力预测技术、5700测井成像技术、多地震属性预测技三维可视化技术等,使潜山储层预测研究日益深化、完善。这些新技术、新方法及新理论成藏动力学、含油气系统的提出和应用,使潜山油气藏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

2变质岩储层

2.1储集空间类型

变质岩储层几乎都是裂缝型的,本区太古宇岩性是混合花岗岩,根据成因、形态,其储集空间大致有以下几类

(1)构造裂缝:太古宙岩石经受频繁构造活动,形成构造裂缝创造了良好条件。特别是中、新生代剧烈的断裂活动,为刚性较强的混合花岗岩形成构造裂缝创造了良好条件。据辽河断陷变质岩潜山研究表明1mm,构造裂缝多受张性正断层控制。其中高角度裂缝(与岩芯横切面夹角大于75o)分布多与断层走向平行,缝壁规则,开度多在l mm以上,延伸长;斜交裂缝(夹角在15o~75o之间)数量多,在构造裂缝中占70%以上,开度一般在0.01--1mm之间。这两种裂缝是变质岩主要储集空间。而低角度裂缝(夹角小于15o)多是在压性应力作用下形成,开度多小于0.01mm,不发育,储集性差。

(2)风化孔缝:太古宙岩石在漫长地史中多次处于抬升状态,潜山顶部风化孔缝发育。多表现为裂缝错综,密度较大,网状形态分布,多为溶缝式风化淋溶裂缝。

(3)溶孔:溶孔在变质岩储层分布不普遍,发育程度差,大小不等,主要有粒间溶孔、晶内溶孔、蚀变溶孔等。

2.2储层裂缝物性分析

2.2.1物性分析

有关资料显示,变质岩储层孔隙度一般都很低,约为1.7%--8%。辽河断陷孔隙度平均值为2%--4%。通过物性的相关性分析,显示裂缝开度与孔隙度关系不明显,这可能是由于裂缝的随机性及裂缝间距造成。从变质岩潜山油藏的试井资料到生产井的试采资料也都反映储层产能与孔度关系不大,推测是因裂缝的高度连通性和巨大的总体容积空间而造成高产和较大的地质储骚。显示渗透率与孔喉半径存在较为明显的线性关系即渗透率随着孔喉半径的增大而增大,这就证明裂缝开度的大小是决定变质岩储层性质的主要因素。

3碳酸盐岩储层

3.1储集空间类型及物性

本区碳酸盐岩储集空间比较复杂,根据成因、形态,其储集空间大致有以下几类:

3.1.1构造裂缝:

A张裂缝:裂缝延伸较远,镜下宽度约0.03-0.08mm,多为方解石或泥质半充填。岩芯中可见长约8 cm、宽2~5mm的垂直层面张裂缝被方解石充填。这种高角度裂缝串通上、下层面,把各种类型的孔缝连通起来,有利于改善储层物性。

B “X”型剪切裂缝:裂缝呈X型与层面斜交,缝面较平直,镜下宽0.02-0.1mm。可见后裂开的一组切割先裂开的另一组,为方解石半充填。岩芯中也可见有两组X相交的,共轭剪切裂缝,其中一组倾斜裂缝.与层面约40o~45o相交,与其共轭的另一组不发育。裂缝宽约2~8mm,比较平直,延伸长约10~15 cm。

3.1.2风化孔缝及洞穴:

风化裂缝网状分布、缝擘不规则。裂缝宽窄不一,宽度0.01-0.1mm,延伸较远,密度也较大,多为方解石全充填或半充填。

3.1.3溶蚀孔缝及洞穴:

一般较宽,缝壁不规则,呈弯曲状延伸,镜下宽度为0.05~0.1mm,呈半充填,充填物为方解石和石英。该类裂缝多在原有缝隙(如X型剪切裂缝、张裂缝或缝合线)基础上局部溶蚀扩大而成。

参考文献

篇2

一、前言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石油石化行业战略性的重组改制,油田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乃至转折性变化,同时,国际能源需求逐年增加,石油产品价格不断攀升,油田企业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成本管理压力。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阶段竞争环境下企业管理的要求,战略成本管理应运而生。

战略价值链分析是一种战略性成本分析工具成本管理,是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融战略管理、成本管理和价值管理于一体,包括行业价值链分析和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运用战略价值链分析企业价值链增值的过程,是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法[1]。

基于以上对战略价值链分析理论的认识,本文将油田企业界定为油气开采企业,运用战略价值链分析油田企业价值生成的过程及每一作业环节成本的投入,通过对价值增值关键环节的成本管理与成本控制来取得成本优势,以实现油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战略目标。

二、油田企业战略价值链分析

(1) 油田企业行业价值链分析

油田企业行业价值链是指从油气地质勘探到最终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直至报废的全过程。行业价值链分析的目的在于识别企业在所处的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以确定企业在行业竞争中的优劣势。

油田企业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它处在一个价值系统中[2],这个价值系统具体包括勘探、钻井、集输销售以及同行业竞争对手等价值链作业环节;油田企业虽然处于油气开采环节,但参与竞争要依靠其油气生产的综合成本,包括生产前的勘探、开发成本和生产后的炼化、销售成本。油田企业行业价值链如下图1所示:

图1 油田企业行业价值链

油田企业由于其特殊的技术工程性,勘探、钻井等价值环节由相应的工程技术服务公司完成,但是,技术上的联系、经济上的交易,使得这些作业环节消耗的资源成本管理,发生的成本,创造的中间价值,又都沿价值链转移到最终油气产品中。因此,油田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仅表现在某个价值环节上,更重要的是在其各个价值环节整合上产生的系统优势论文下载。

(2) 油田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

油田企业内部价值链是指油田企业为创造产品价值而发生的一系列的作业活动,包括企业价值链与各业务单元价值链。

油田企业的油气开采过程是一个需要多部门协作、对技术和设备要求高、成本消耗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3]。结合油田企业生产特点,按照油气开采的工艺流程,将油田企业内部价值链各价值活动划分为基本作业和辅助作业[4]。

基本作业包括注水、提液、油气处理和井下作业;辅助作业包括油田物资采购、采油技术开发、相关配套运输以及其他辅助生产等价值活动。油田企业内部价值链如下图2所示:

图2 油田企业内部价值链

三、战略成本动因对油田企业战略价值链影响

与传统成本管理中的成本动因不同,战略成本动因是指从战略上对企业成本产生影响的驱动因素,与企业战略价值链中价值活动相联系的成本动因。战略成本动因突破传统成本分析的狭隘范围,站在整体、长远、宏观、战略的高度来分析企业成本的发生[5]。

本文将结合油田企业生产特点,分别分析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对油田企业战略价值链的影响。

(1) 结构性成本动因对油田企业战略价值链的影响

结构性成本动因是与企业基础经济结构有关的成本驱动因素,这些因素的形成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一经确定往往很难变动,对企业成本的影响将是持久和深远的,而且这些因素往往发生在生产之前,其支出属于资本性支出,构成了以后生产产品的约束成本。

油田企业结构性成本动因一般包括石油行业发展形势、油气开采地理环境、油藏自然条件、国际化经营与纵向一体化、科技进步、油气开发阶段及国家财政政策。所有这些结构性成本动因都会对油田企业战略价值链产生影响。譬如:油气开采的地理环境、油藏自然条件会影响到油田开发的难易程度成本管理,加大油气勘探、钻井等过程中的作业量以及这些作业所消耗的资源。

(2) 执行性成本动因对油田企业战略价值链的影响

执行性成本动因是与企业执行作业程序有关的成本动因,即影响企业成本结构和成本性态的驱动因素。

油田企业执行性成本动因一般包括资产管理、价值环节整合、投资方式抉择、全面预算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投资成本一体化、HSE管理体系以及全员参与管理。一旦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为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指明方向,成本管理的重点就应该放在执行性成本动因上。譬如:加强对油田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可以降低单位油气当量产品所负担的折旧和其他固定费用,实现企业规模经济。

总之,战略成本动因与油田企业战略价值链是紧密相关的。战略价值链各价值活动的划分以战略成本动因为基础,战略成本动因以战略价值链上各价值活动为载体。战略价值链各价值活动受制于多个成本动因的影响,成本动因分析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价值量与成本动因之间的数量关系,以实现对成本动因的有效控制。

四、油田企业战略价值链分析模型的构建

单纯的定性分析只能揭示战略价值链各价值环节之间的关联关系,但不能揭示各价值环节之间的优化空间[6]。本文拟建立油田企业行业价值链和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模型,其目的并不是为了油气成本核算,而是要利用各价值活动的作业成本数据来分析各价值活动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寻找各价值活动之间的优化空间论文下载。

1)油田企业行业价值链分析模型的构建

依据油田企业行业价值链示意图,考虑成本信息的可获得性,针对勘探、钻井、采油和集输销售四大价值作业环节,并通过下述矩阵形式表示:

注:表示生产吨油油气产品所消耗的第i种价值作业的数量。表示所消耗的勘探作业量(吨可采储量/吨油);表示所消耗的钻井作业量(米/吨油);表示所消耗的采油作业量(吨油/吨油);表示所消耗的集输销售作业量(吨油/吨油)。

根据作业成本法“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基本原理,结合油田企业的成本核算,将油气产品单位作业成本所消耗的资源具体定位在直接材料、电费、水费、人工、折旧和其他直接支出6类资源成本管理,用j=1,2,3,…,6表示,建立矩阵如下:

注: 表示第j种资源的价格,表示第1-6种资源的价格。

注:表示第i种作业单位作业成本费用。表示勘探单位作业成本费用;表示钻井单位作业成本费用;表示采油单位作业成本费用;表示集输销售单位作业成本费用。

注:表示生产吨油油气产品总成本;、、、分别表示吨油油气产品生产消耗的勘探、钻井、采油、集输销售作业成本。

2)油田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模型的构建

同理,依据油田企业内部价值链示意图,根据成本信息的可获取性,针对注水、提液、油气处理、井下作业四大价值作业环节,并通过矩阵形式表示:

将采油活动单位作业成本所消耗的资源具体定位在直接材料、电费、水费、人工和其他直接支出5种资源,用j=1,2,…,5表示,建立矩阵如下:

注:表示第j种资源的价格。表示第1-5种资源的价格。

注:表示第i种作业的单位作业成本费用。表示注水单位作业成本费用;表示提液单位作业成本费用;表示油气处理单位作业成本费用;表示井下作业单位作业成本费用。

注:表示单位油气产品所消耗的总成本;、、、分别表示单位油气产品生产所消耗的注水、提液、油气处理、井下作业的作业成本。

五、油田企业战略价值链分析模型的管理应用

本文以油田企业行业价值链管理应用为主,为了探寻其行业价值链各价值活动之间的优化空间,以中石化××油田企业财务报表数据资料为基础。在进行数据处理时,根据上述对油田企业行业价值链的分析,将该油田企业各类消耗进行了重新分类与汇总,同时考虑了数据的可获得性与数据统一性的要求,经整理后将其代入油田企业行业价值链分析模型成本管理,具体如下:

据此:

(1)

=15.03+180.85+218.63+12.35

=426.86(元/吨油)

在油田企业行业价值链勘探、钻井、采油及集输销售四大价值作业活动中,油气集输销售作业基本处于地面,与其他价值活动之间的关联性较差;本文主要研究勘探、钻井和采油价值作业环节之间的关系并寻找其优化空间,进而分析其对油田企业综合成本的影响。

① 勘探与钻井价值活动之间的优化分析

地质勘探是钻井活动的前期准备活动,地质勘探对钻井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钻井的速度、质量以及进度都对勘探的准确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通过对中石化××油田企业财务报表数据整理分析,运用曲线拟合勘探与钻井作业成本之间的函数关系得:

(2)

代入公式(1)得:

(3)

对公式(3)求偏导得:

当时,=15.44元/吨油,=178.84元/吨油。

由此可知:当勘探作业成本费用最优解为15.44元/吨油时,钻井作业成本费用最优解为178.84元/吨油;勘探作业成本费用最优解较原勘探作业成本费用高0.41元/吨油,但钻井作业成本费用则低于原钻井作业成本费用2.01元/吨油。假设采油和集输销售作业成本费用不变,仍为218.63元/吨油和12.35元/吨油,可使得生产吨油油气产品的总成本下降1.6元/吨油,下降比例为0.4%。总之,价值链分析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勘探与钻井价值活动之间存在着优化空间,通过控制勘探价值活动作业量或单位作业消耗资源数量可以影响钻井价值活动作业量和作业消耗资源数量,有助于油气生产总成本的降低。

② 钻井与采油价值活动之间的优化分析

钻井活动是采油活动的基础成本管理,钻井活动完成质量高低对采油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譬如:井壁平滑及垂直度对采油过程中的注水、提液等存在密切关系。通过对中石化××油田企业财务报表中数据整理分析,运用曲线拟合钻井与采油作业成本之间的函数关系得:

(4)

代入公式(1)得:

(5)

对公式(5)求偏导得:

当时,=182.93元/吨油,196.32元/吨油论文下载。

由此可知:当钻井作业成本费用最优解为182.93元/吨油时,采油作业成本费用最优解为196.32元/吨油;钻井作业成本费用最优解较原钻井作业成本费用高2.08元/吨油,但采油作业成本费用则低于原采油作业成本费用22.31元/吨油。假设勘探和集输销售作业成本费用不变,仍为15.03元/吨油和12.35元/吨油,可使得生产吨油油气产品总成本下降20.23元/吨油,下降比例为4.7%。总之,价值链分析模型计算结果表明:钻井和采油价值活动之间存在着优化空间,通过控制钻井价值活动作业量或单位作业消耗资源的数量可以影响采油价值活动作业量和作业消耗资源数量,有助于油气生产总成本的降低。

同理,对于油田企业来说,注水、提液、油气处理、井下作业是油田企业内部价值链上四大价值活动。在这四大价值活动中,油气处理与其他三大价值环节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但由于油气处理基本处于地面成本管理,因此本文主要寻找注水与提液、提液与井下作业之间的优化空间。因此,可以通过曲线拟合建立注水与提液、提液与井下作业成本之间的函数关系,寻找出各价值活动之间的优化空间,通过改变若干价值活动的量或单位作业消耗资源的数量,最终实现油田企业总成本的降低。

六、 结论

通过油田企业战略价值链分析模型的管理应用,分析结果表明:油田企业战略价值链价值活动之间确实存在着优化空间。因此,针对油田企业开展战略价值链分析,不仅可以明确企业自身的优劣势以及在产业中的位置或范围,而且还可以结合战略价值链各价值活动进行清晰的成本定位。同时,运用战略价值链分析模型,寻找各价值链活动作业成本之间的函数关系,进行成本抉择分析,以达到企业总成本降低和竞争力提升的目的。并从树立基于价值链分析的战略成本管理意识、实现投资成本一体化与上下游一体化经营等方面提出了油田企业战略价值链分析的保障措施。当然,开展油田企业战略价值链分析的管理应用要考虑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历史性等因素的影响,还要结合详细的战略成本动因分析和战略定位分析及相应的控制和改善措施来加以实现。

参考文献

[1]Shank John K, Govindarejin Vijay. 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 thenew tool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M].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93.

[2]Krumwiede Kip R.ABC: why is tried and how it succeeds managementaccounting [M]. [S.L]: [S.N], 1998:32-38.

[3]国立华.我国石油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探讨[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7:82-89.

[4]郭春林.基于价值链分析的战略成本管理[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2(4):91-92.

篇3

中图分类号: TE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2-0054-02

1概述

1.1文西断裂带基本情况

文123块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文留构造西部,是文南油田地区增加动用储量的有利地区目标之一。文西经过近三十年的开发,共发现六套含油气层系(Ed、ES1、ES2下、ES3上、ES3中、ES3下),其探明程度较低。

从1996年至今,该块曾多次进行地震资料的处理,2003年又进行了地震资料的重新采集,进行了资料的多轮挖潜和目标区的滚动评价,并相继钻探了多口探井,但获工业油井由于油层单一,产能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钻探效果,但没有发现规模油藏。这一方面显示了该区仍具有较大的勘探开潜力,另一方面也表明该区存在着一定的地质难题有待于攻关。

1.2文西断裂带勘探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断裂体系复杂、构造落实程度低

文西地区构造活动强烈,多期次构造活动形成的西倾、东倾的两组断裂在不同时期、不同层位交互切割,使文西断裂带的构造异常破碎、复杂多样,造成区域构造规律性把握不清,构造落实程度低[1]。

1.2.2油气成藏规律认识难度大,勘探风险大

文西地区构造复杂,断层发育,油藏控制因素不十分清楚,油气成藏规律认识难度大。并且该区已探明的油气藏含油层段分散,含油高度小,规模小,油(气)水关系复杂,造成了该区井位部署难度大、钻探风险高。

1.2.3油藏埋藏深,储层物性差,油藏类型复杂,储量丰度低

文西地区储层埋藏深(油藏埋深3300-3800米左右)、物性差(储层平均孔隙度14%左右,平均空气渗透率15.0毫达西),储层发育不稳定,纵横向上变化大,砂体空间展布规律难以把握,储量丰度低,开发成本高,开发难度大。

2 研究的主要内容

2.1开展区域构造整体研究,分砂组精细评价

文西地区特殊的地质条件,造就了文西构造复杂多样、差异巨大。把文西断裂带作为整体构造单元进行研究评价,研究构造的发展演化和断裂格局,从宏观上把握整体规律,有效地指导了局部构造的研究。

通过精细研究,精确刻画出了断距大于10米的断层,幅度大于30米的圈闭。例如:文123块通过构造精细研究,认清了文123块地层倾向扭转,从而发现两个局部高点,对后续井网的部署起到了指导作用。

2.2开展储层精细研究,搞清储层空间展布规律

文西地区储层整体比较发育,但连续含油层段小,储层变化大,储层的分布发育对油气藏的形成和储量的品质有重要的影响[2]。

首先通过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确定层序地层格架,进行等时地层单元的对比;以取芯井单井沉积相分析为立足点,以连井沉积相分析为桥梁,以砂岩百分含量和砂泥比值为依据,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定量编制不同时期的沉积体系平面分布图,进而评价有利砂体的展布位置。

其次运用地球物理方法进行储层预测评价,文西~刘庄地区沙三一、二段的主要储集体为三角洲前缘环境下的分流河道、河口坝、前缘席状砂和湖泥沉积,因此,储层的纵横向分布相对稳定性差。

目的层段埋藏深,地球物理信息衰减大,高频信息小,整体速度大而砂泥岩速度差异小,由于研究区三维地震数据采样率为1ms,为储层预测工作提供了保障。为了得到较高精度的储层反演结果。

2.3开展油藏综合评价,优选富集区块

文西地区紧邻柳屯―海通集洼陷,是油气的主要指向地区之一。文西地垒带又是次级的复合式背斜[3],尤其是沙三中层系,为一完整的复合式背斜形态,背斜近南北走向,轴部位于文123井附近,该背斜带应是文西地区油气富集地区。

文西沙二上段和沙一段以及沙三段盐岩盖层厚度大,分布稳定,封堵能力强,决定了沙二下上部,和沙三中上部油气富集段。

综观前述油气藏控制因素可以看出,在平面上文西复合式背斜北部的高点,是油气成藏的理想场所;纵向上储盖层的组合决定油藏体系,沙二下顶部和文9盐下沙三中2是成藏的最有利目的层。

2.4文123块勘探开发一体化的主要做法及效果

以“探、评、建”一体化模式为指导,强化勘探开发的紧密结合,按照“整体部署、分批实施、跟踪研究、及时调整”的原则,加快探明储量向产能的快速转化,提高勘探开发总体经济效益。

2.4.1开展整体方案概念设计,指导一体化滚动勘探开发

按照“探、评、建”一体化的思路,根据文123块构造特点和油气富集规律研究结果,对文123块沙三中1-2盐间油藏进行滚动勘探开发方案整体概念部署。

方案初步估算区块含油面积0.8km2,油层厚度15m,估算石油地质储量70×104t左右,采用200-230m的不规则三角井网进行部署,初步部署新井10口,其中油井6口,水井4口。

2.4.2进行井别分类后分步实施,早期配套,实现区块快速建产

根据文123块沙三中2油藏的概念设计,按照滚动评价井钻探构造高部位揭示油藏、油藏评价井落实产能和储量、开发井进行产能建设的思路,对方案部署的新井进行井别分级后分批实施。

2.4.2.1优选实施滚动评价井,降低钻探风险

为降低钻探风险,减少投资,根据文123块沙三中2油藏的概念设计,结合文123块油藏油气富集特点,首先选取区块内的地质报废井文123井侧钻为第一口滚动评价井,钻探文123块南部小断块构造高点,以揭示该区块沙三中2的含油气情况。

该井完钻后在沙三上、沙三中钻遇油层22.1m/10n、差油层13.1m/9n,油水同层8.9m/4n。其中沙三中2砂组电测解释油层2.8m/1层,干层9.4m/6层。对该井沙三中2单独试油,压裂沙三中2砂组油、干层4.9m/4层,4mm油嘴,初期日产液95.7t,日产油42t,6mm油嘴试油8小时产油37.6t,折算日产油112.8t,沙三中2盐间油藏取得突破。

2.4.2.2进行油藏评价,落实储量规模

文123块取得突破后,为进一步落实该区块的储量规模和产能情况,按原设计方案,又选取了北块的文123-9井和南块的123-13井做为评价井进行实施。文123-9钻遇沙三中油层15m/4n,投产沙三中2砂组7层12.4m,初期日产油31.4t,日产气7958m3;文123-13钻遇油层19.2m/8n,油水同层8.9m/2n,投产沙三中2砂组1层6m,4mm油嘴生产,初期日产油36.2t,日产气7945m3。

2.4.3实施整体部署、早期配套保持地层能量,快速建成产能

根据文南油田文123断块区油藏地质特征、试油试采情况,在开发时应遵循的原则:一是整体部署,分批实施,跟踪分析,及时调整;二是早期注水,保持地层压力开发。

根据储层发育较稳定及含油层段集中的特点,区块采用一套层系进行开发;并根据邻区相似油田文266块已有注水开发经验,以及油藏构造形态,在区块选用井距在200-230m左右的不规则三角形井网进行整体部署。方案整体部署油水井10口,其中利用老井3口,新钻井7口,按整体部署,分批实施的原则进行实施。

按照早期配套的原则,区块从2008年9月开始先后转注了文123-14和文123-11,其对应油井文123-13和文123-12-10井陆续见到注水效果,初期日增油能力24.6t,当年累增油1445t。

在对区块进行整体认识的基础上,按照‘滚动评价、油藏评价、产能建设、早期配套’四位一体的工作思路,重点对文123块沙三中进行产建一体部署,当年完成了区块的“评、建”和注采配套工作。

3 取得的主要成果

3.1新井钻探符合程度高,方案实施符合率高,油藏地质认识准确到位

从完钻情况来看,部署井位均达到设计目的,实钻油层厚度与设计相比,吻合度高达92%。如:评价井文123-9井,位于文123块北部复杂带,所处断阶带东西宽约100m,经过精细井眼轨迹设计,钻遇目的层12.4m/7n,初期日产油39.4t。

3.2滚、评、建一体化,快速建产能

文123块经过勘探开发一体化的实施,形成了有效的产能接替区,勘探效果显著。共实施评价井3口,单井平均钻遇油层14.9m/6.3n,投产初期平均单井日产油47.9t。新增含油面积0.7km2,新增石油地质储量60.24×104t,溶解气地质储量700×104m3。

3.3区块实现当年配套、当年见效,保持高效稳产

区块实现了“当年发现、当年配套完善、当年见效”,增加水驱控制储量52.1×104t,增加水驱动用储量35.5×104t,确保区块的持续稳定开发。2008年区块产量一直保持在120t左右,采油速度保持在4.5%左右。

4 认识与建议

在区带整体评价的指导下,开展局部目标区块精细研究,能够深化对油气藏规律性的认识,有效提高勘探成功率。

通过实行“探、评、建”一体化模式,加快勘探开发节奏,缩短勘探开发周期,能大幅度提高勘探开发效益。

优化综合配套措施,精细生产管理,确保偏远高含盐油藏持续高效开发。

参考文献:

篇4

1.油气遥感探测机理

遥感影像全面、客观、真实地记录了地表综合景观的几何特征和物理特征,因此,从遥感图像上不仅可以获得地表景观的形态及其分布组合特征,而且还可以获得物体的成分、结构和理化特征,从而实现识别的目的。

1.1油气遥感的间接探测

间接探测主要是分析遥感图像的几何特征,在油气遥感勘探中已广泛应用。主要是判别地质构造和隐伏的油气储构造。

(1)根据影像的形态、色调和影纹(形态的组合)进行判断,最主要的是线性构造的识别及环影影像的识别。

出露地表的线性构造往往具有明显的地貌特征,如断层、河流直线段等。对于隐伏的线性构造,在遥感图像上也可以清晰地显现,这是由于处于覆盖层下的原始构造对地下水的活动产生很大影响,使之在线性构造发育带多为地下水充水带,直接构成地表土壤湿度及植物群落特征的差异,在遥感图像上表明为一条明显的线性影迹。

(2)根据水系发育的特征,来推断区域岩性分布及区域构造。

一般水系密度主要反映地表岩性特征,水系形态反映地下构造环境,在油气遥感勘探中,水系形态分析对推断隐伏油气储集结构有着重要意义。

1.2油气遥感的直接探测

直接勘探主要是利用遥感技术探测烃类微渗漏的地表标志,实现推断地下油气藏的存在。这些烃类异常的地表标志的探测机理就是捕获地物目标的分子或分子群的电磁波谱特征。

2.利用遥感资料进行地质地貌判读

2.1地貌判读

地貌判读对于地质找矿、石油天然气勘探、构造分析等工作都有重要意义。地貌判读主要从地貌学原理出发,分析图形、色调和阴影等直接判读标志,再根据地质、水文、土壤、植被等地理要素的相关信息,综合分析判读[3]。

利用遥感技术可进行流水地貌判读、黄土地貌判读、卡斯特地貌判读、风成地貌判读、冰川地貌判读、火山地貌判读等。流水地貌判读主要有以下内容:河谷形态、阶地、河漫滩、洪积扇、冲积扇、三角洲、牛轭湖、古河道等。流水地貌判读对分析新构造运动和环境演变很有帮助。

沉积地貌的发育范围多在几十公里甚至更大,单靠地面调查研究其演变过程比较困难,利用遥感影像从宏观角度观察和分析其空间演变具有很好的效果。不同的沉积相因组成物质不同河后期地表地貌的不同,遥感影像上表现出不同的光谱特征[8]。因此利用遥感影像分析可以识别不同的沉积地貌。例如中科院崔卫国等对玛纳斯河山麓冲积扇演变的遥感研究,分析了该冲积扇的演变过程并对其形成和演变原因进行探讨。

2.2岩性判读

组成岩石的矿物在热红外谱域具有选择性发射的特性,同一矿物在不同谱域具有不同的发射率,不同矿物在同一谱域也有不同的发射率,因此,根据低发射率带的波长位置,可以提取和识别岩石的矿物组成信息,从而判定岩石类型。

岩石色调是岩石物理化学性质不同引起的辐射差异的反应,岩石色调的深浅主要由组成岩石的矿物颜色深浅和它们的含量所决定的[3]。影响色调的因素还包括岩石表面的湿度、粗糙度、粘度大小。此外。环境因素如植被覆盖度、风化壳、土壤厚度都直接影响岩石色调。岩石色调实际上是许多因素的综合反映,必须结合实际作具体分析。在大比例尺、高分辨率影像判读中,形状是另一重要标志。

另外,很多时候水系形态、地貌特征、土壤植被等都可作为岩性判读的标志。根据不同岩性的热红外特征,利用遥感航片、卫片还可以判读三大岩性。

2.3构造判读

2.3.1岩层产状判读

利用遥感图像可以判别水平岩层和倾斜岩层。水平产状的岩层层面界线与该处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水平产状的岩层在地貌上常常构成方山、桌状山。如果被开垦利用,常呈套环状梯田。倾斜岩层的解释标志是:地质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相交,并受地形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弯曲折转,或通过山脊沟谷等不同地形。

2.3.2褶皱构造解释

褶皱构造分背斜和向斜,在影像上表现为色调不同的条带且对称平行排列,其整体图像常呈闭合的图形,有圆形、椭圆形及不规则环带状等多种形态。

在遥感图像上可以利用岩层产状来确定背、向斜构造。还可以根据褶皱转折端的单层影像的出露宽度特点和组成折转端的岩层形态来分析分析背、向斜。

2.3.3断裂构造判读

断裂构造包括出露断层和隐伏断裂,前者许多断裂要素可以直接观察到,运用直接标志即可;后者则更多的运用间接标志,并结合其他方法才能确定。

许多断层要素都可以在航片和卫片上直观地看到,如地层、岩脉、矿体、褶皱等各种地质体被切断、错开的现象。

对已知油气田构造的研究表明,它们在地形地貌上均有特征显示,一个真实的隐伏构造应该在地表造成多种异常标志,如水系异常、色调异常,甚至会出现微地貌异常[9]。

3.油气遥感技术存在问题及展望

从油气构造的遥感解译分析,到综合遥感资料与物化探资料进行油气综合评价,再进一步发展到将遥感技术与油气化探、地面波谱测试、地磁、地温、能谱测量以及地电化学勘探手段相结合而进行的遥感方法直接找油,标志着遥感技术应用在油气勘探领域的一次次重大飞跃[5]。但是利用遥感探测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遥感影像在识别岩性方面,由于火成岩的热红外光谱特性比其它岩类要清楚得多,所以对于火成岩的研究相对的较成熟一些。但是对于沉积岩和变质岩的研究则相对的较少,主要是由于岩石中的不同矿物对热红外光谱影响较大。因此对于岩石和矿物发射光谱特性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2)将热红外谱域的研究延伸到3~5μm和17~25μm,目前对这两个热红外谱域的岩石、矿物光谱特性还知之甚少。

油气遥感技术不断发展,不仅可以在前期油气勘探中发挥作用,并将会涉及到油气勘探的各个阶段。在隐蔽油气勘探、岩性油气勘探、水动油气勘探及老油气田的扩大、挖潜勘探中同样可以取得成效。

先进的遥感探测器是油气遥感勘探的前提,尤其遥感应用研究是基础。随着应用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化,定会促使油气遥感勘探技术不断完善。油气遥感勘探是一种有希望、有前景的勘探技术[2]。

【参考文献】

[1]陈继福.RS技术在矿山地质工作中的应用[J].科学之友,2006,10.

[2]宋小宁.遥感影像复合与油气显示的相关性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5.

[3]彭望琭.遥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王云鹏,耿安松,刘德汉.鄂尔多斯盆地地表烃类的遥感探测研究[J].天然气工业,1999, 19(6).

[5]余华琪,齐小平.石油遥感二十年[J].国土资源遥感,1999,No.3.

[6]靳秀良.陕北油田烃类微渗漏遥感化探特征[J].国土资源遥感,1999,No.4.

篇5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0253-2697

国内刊号:11-2128/TE

邮发代号:2-114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0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百种重点期刊

中科双百期刊

篇6

 

自Cross(1994)教授提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并由邓宏文教授(邓宏文,1995)将其引入到中国以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中国油气地质学研究中得到迅速推广和应用。到目前为止,己有大量文献对这一理论作了介绍并结合研究工作进行了应用.从发表的论文来看,大多数作者普遍认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是进行地层成因解释和地层对比的一个有用的工具,通过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可以建立起地层形成和演化的系统概念,有利于进行地层的详细描述与对比。

目前,大庆外围油田扶杨油层主要是特低渗透、低产、低流度的油藏,探明地质储量6.3×108t,已动用地质储量2.6×108t,还有3.7×108t难采储量在目前技术经济条件下不能有效动用, 近年来,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的需要,相继进行了构造、地层、沉积相、油田地质、油藏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大研究成果。而在今后及“十一五”期间,储量增长也主要以扶杨油层为主,扶杨油层属于浅水河流-三角洲相沉积,为中——薄层、薄互层砂泥岩组合,砂体类型主要为低孔、低渗河道砂体,主砂体集中在扶一组和扶二上部,砂体厚度相对较大,是将来开发的主要对象,但是由于受古河流体系的频繁摆动和周期性湖泛作用,导致扶杨油层河道砂体纵向上呈“透镜状”、平面上呈窄条带、断续条带状分布,为稳定性极差的“迷宫”式网状砂体分布模式[1]。

在大庆长垣东部地区扶杨油层对高分辨层序地层对比方法的应用,对该区域沉积储层进行综合评价,不仅为了下一步油田挖潜和改善该区开发效果,提出下部有利储集区带方向,而且该项研究对于大庆长垣以东扶杨油层的开发研究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储层评价为主要研究手段,在此基础上进行油气储层的精细对比、油气储层沉积学特征、非均质性特征和储层的分布规律研究[2]。论文参考,低孔隙。论文参考,低孔隙。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与沉积学、储层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适用于油田不同开发阶段的油气储层对比描述技术。论文参考,低孔隙。论文参考,低孔隙。

储层研究以钻井、测井、地震和动态资料为基础,以层序地层学、现代沉积学、石油地质学理论为指导,综合应用地质和地球物理方法,通过基准面旋回界面的识别,划分储层边界并进行储层的精细对比,在基准面旋回格架内,讨论砂体的沉积演化规律,预测砂体的空间展布,通过成岩作用研究,结合沉积研究结果和含油性特征,预测有利的储集部位,最后应用分析化验资料、试油和生产资料,形成有效储层的动用标准,(图1)为油田的下一步生产提供技术准备。论文参考,低孔隙。论文参考,低孔隙。

图1 主要工作内容与流程图

随着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储层评价中的应用,再加之各项技术的支持,其精确度也会越来越高,日后必将成为各大油田对低孔低渗的细粒储集层发育的地区进行深入的剖析式研究的主要手段。

参考文献:

[1]邓宏文,王红亮,李小孟.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在河流相中的应用[J].石油天然气地质.1997,18(2):90~95;

篇7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油气管道工程涉及了其企业的各个部门,也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油气管道企业精细化管理是一个核心的工程,主要是让油气管道企业的战略规划能够有效的贯彻到每一个环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企业的整体执行能力,来实现企业运营绩效的目的。 因此,企业要高效运转,就必须推行有效的精细化管理。

二.精细化管理概念

精细化管理则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它是企业对各类要素进行合理有效配置,通过程序化、制度化、标准化和精细化的现代化管理方式,达到在企业内部各组织间的高效和协调运转,以实现企业的最终目的。可以说,作为企业最前沿的生产现场,最急需推行精细化管理。立足专业,关注细节,科学量化是精细化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精细化管理发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由泰勒――科学管理之父首先提出。二战后,由于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生命周期逐步缩短,技术水平日益提高,很多管理理论(如决策学、系统工程理论等)在企业的生产管理中被广泛应用。日本于20世纪50年代对精细化管理思想的内涵又加以丰富,创造出“5S”这种独特的管理方法(具体包括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它们将人员、机器、材料、制度、环节等生产要素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甚至具体到要求企业每位员工的日常行为规范。通过对“5S”理论的推广,以求在生产现场创造出一种干净整洁、清新舒适、分工合理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对工作环境进行全面治理,可以实现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目标。现代企业所推崇的“6S管理”由“5S”发展而来,在“5S”概念之上添加了“安全”这个项目,有的企业则根据实际需要除了增加“安全”,同时也用“规范”代替“清扫”。6S管理方法目前在国内很多大中型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油气工程的精细化管理就是将油气田工程造价管理细化到勘探、开发、净化、储运等项目的建设过程和环节,并在精细化的基础上对每一作业过程进行优化配置,从组织与人力资源、技术与经济、定额与合同等方面去深入挖潜。主要从设计阶段、招标投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结算阶段等实行精细化管理,降低油气工程造价,提高投资回报率。

三. 油气管道施工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一个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要健康稳定地发展,在对员工的个人素质、团体意识、专业技术能力等方面必须提出更高的要求外,其采用的管理工具是不是有力和有效,对于生产现场的精细化管理制度的顺利推行也极其关键。

1. 管理机制问题

目前,石油企业的大部分油气资产为国家所有,企业只有使用权,没有报废权,因此,导致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亟待完善、资产管理的手段及管理方式落后,仍然处于静态管理阶段。

2. 管理责任不够明确

油气资产现行管理方法出现管理职能模糊,各职能部门越过资产管理部门,各施其责,直接代替或者取代了资产管理的职能,资产管理部门有责无权的状况在某种程度上还存在,其资产管理职能没有得到完整的发挥。

3. 油气资产存量管理力度不足

由于石油企业的油气资产报废执行国际公认的按区块报废标准,油气资产报废按整个区块进行报废处理。

4. 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石油企业资产管理有着特殊的专业性要求,一个好的资产管理人员必须经过长期的生产、经营管理及现场实践学习才能满足业务工作的需要。另外,管理人员的资产营运观念还不够先进,加之资产管理力度的弱化,致使油气资产无法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5. 资产考核机制不健全,经营机制未建立

固定资产提取的折旧和折耗没有纳入有限公司的考核范围,经营性资产不收取资产占用费;同时,也没有相应的奖惩机制促使各单位开展闲置资产的调剂和低效、无效资产的处置。

油气资产在石油企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石油企业的经济效益。它为油田企业的持续经营提供了保证,是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开采的主要生产物资,而且油气资产质量、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石油天然气的提升、收集、处理和储存,进而影响石油天然气的采油率、生产量、产品质量、销售额以及生产成本。

四.精细化管理对油气管道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影响

1. 科学组织、合理安排施工,加强现场的全方位管里;节约材料,杜绝浪费;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积极推广和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从而达到利用科技进步的手段来降低工程成本。

2. 为提高工程结算效率、规范结算资料、统一结算标准,应从基础资料、计算依据、详细签证、统一装订以及严格操作流程等5个方面加强重点工程结算,与各项目的责任单位进行对接,按照工程实际开展情况,及时编制出工程结算计划,统一部署全年结算工作,确保竣工决算工作的全面完成。

3. 针对项目施工设备缺乏必要的日常保养,我们设立了设备整修基金(即按设备原值一定比率向使用单位提取设备维修费用),由公司专业管理部门利用该项基金对设备进行统一的整修维护,使费用承担与维修管理脱离,从而彻底解决了过去维修工作做的越多承担费用越多的“瓶颈”问题。

4. 优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流程。我们在满足管道局对资金管理要求的前提下,结合施工企业的特点,利用网络手段,自行开发适用的小软件,从细节入手,简化资金计划编制、操作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

5.标准化管理是复杂大系统工程管理的发展趋势。油气田工程造价管理标准化精细化的方法体现在:建立一套标准工程、标准化的工程造价项目、标准化的工程造价计算方法和模式。如一套单项工程从工程预算到结算的工程造价管理方法,一套勘探开发项目中油气田公司从投资估算到决算的工程造价管理方法,企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编制的工程造价管理方法。

6. 合理编制年资金收支计划。从宏观上控制和指导公司全年的资金流入流出量。资金收支计划按照公司当年经营规模、债权债务情况、上年实际发生收支事项对比分析和局政策规定等预测编制。若资金来源不能满足支付需要时,必须提出资金缺口解决方法加以解决。

五.结束语

精细化管理的本质意义就在于它是一种对战略和目标分解细化和落实的过程,是让企业的战略规划能有效贯彻到每个环节并发挥作用的过程,同时也是提升企业整体执行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将精细化管理运用到油气管道施工项目中能起到加强控制和提高油气企业经营质量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油气企业施工单位规范化施工管理,也为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工程项目的管理,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和油气工程项目的经营管理水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方杰. 试论精细化对提升油气管道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影响. [期刊论文] 《中国集体经济》 -2010年28期.

[2] 王春平,景龙亮,杜永平,李彬. 浅谈精细化管理在油气生产服务管理中的运用. [期刊论文]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2年10期.

[3] 杨建坤.油气田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的途径――以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为例. [期刊论文] 《天然气工业》 -2012年1期

篇8

主管单位: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主办单位:中海石油研究中心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1-7682

国内刊号:11-3923/TE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9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篇9

0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持续疲软,石油与天然气需求大幅度减少,主要产油国为支撑国内经济而维持或增加油气产量,特别是美国页岩气的成功开发使得国际油气价格持续走低,对石油生产和消费大国的经济甚至全球经济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此外,常规油气资源的不断枯竭,非常规、复杂油气藏成为维持全球产能的主要接替资源,不断创新高新技术、实现勘探开发低成本成为世界各大石油公司面临的双重挑战。油气资源品位下降和新老资源接替不足已成为油气田企业面对的长期问题[1]。提高油气田企业总体信息化水平,加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已成为油气田企业发展和创新的必然选择。

经过不断的信息化建设和技术革新,数字油田体系已经日趋完善,当前主要的发展方向是在数字油田系统基础之上,以油气田数据的深入挖掘和综合应用为突出特征,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应用,形成智能油田[2]。“加强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通过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降低成本,提升石油石化行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3]。”这是2015年4月17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中国石油石化工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论坛上,与会者达成的共识,标志着国内油田运营模式迈向智能油田建设和应用的步伐。

1 智能油田的概念及特征

国内外各大油田建设中,都对智能油田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壳牌集团勘探开发执行官Malcolm Brinded将“智能油田”定义为:a Smart Field is an asset that we can continually optimize 24 hours a day,7 days a week。即智能油田是一周7天、一天24小时连续优化的资产[4]。新疆油田孙晓岗认为,智能油田就是在数字油田的基础上,借助业务模型和专家系统,全面感知油田动态,自动操控油田活动,持续优化油田管理,虚拟专家辅助油田决策,用计算机系统智能地管理油田[5]。大庆油田王洪福认为:智能油田=数字油田V2.0=DOF(数字油田)+Cloud Computing(云计算)+ 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BD(Big Data,大数据)[6]。

上述定义从不同的认知视角对智能油田进行了形象描述,反映了当前智能油田的特征。从本质上讲,智能油田是油气藏勘探开发技术、油气开采配套产业、油气田生产及决策、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等多种业务智能化协同发展的必然结果。智能油田的建设就是让计算机或智能设备逐步代替人工脑力劳动的过程。从应用角度来看,“数字油田”代替了人的重复性的统计工作,是应用知识的过程,“智能油田”代替的则是人的分析归纳工作,是创造知识和知识共享的过程。从目前来看,智能油田建设将是一项持久的工作,它会随着计算机技术中人工智能应用程度的提高而不断发展。

当前,智能油田的发展趋势正朝着“一体化、协同化、实时化、可视化、共享化”的方向发展,即业务应用一体化、决策部署协同化、生产管理实时化、综合研究可视化、信息资源共享化[7]。智能油田是一个面向应用和服务的油田,智能油田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由新工具、新技术支持的涵盖油田生产、管理及服务全生命周期的新油田生态系统。同时,通过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的变革,实现跨地域、跨学科、跨部门的协同工作,提高油气田研究与决策的质量和效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由传统油田向新兴油田的跨越式发展。

2 智能油田的国内研究现状

与国际上智能油田研究情况对比来看,国内对智能油田的研究存在起步晚、研究范围小,对研究及应用模式创新力不强等不足。从研究趋势、关联研究、学科渗透、相关研究机构等方面出发,对国内智能油田的研究情况进行如下分析。

2.1 研究趋势

在中国知网()上,以“智能油田”为主题词,截止2015年,共检索到85篇最相关的学术及学位论文,2005-2015年逐年发文量情况如图1所示。

在中国,智能油田研究的相关论著始于2005年[8]。从发文量及内容来看,智能油田在中国的研究正处于积极发展的趋势,且已出现局部的应用[9-11],对油田企业的提质增效逐渐发挥其重要作用。此外,长庆油田油气藏研究与决策一体化信息平台的推广应用也是一种典型的智能油田的应用范例[12]。

2.2 关联研究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出现了越来越多与智能油田相关的研究热点,形成了庞大的研究网络,表1中列举了与智能油田高相关的研究点。

从表1来看,数字油田作为智能油田的基础,其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但已不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已进入大规模推广应用阶段,这也表明研究趋势已由数字油田转向智能油田。与智能油田相关的物联网技术、智能化等信息技术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值得注意的是,克拉玛依油田作为中国数字油田建设的典范,其智能油田的研究也已开展。

2.3 学科渗透

智能油田的跨学科研究发展迅猛,已深入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多个学科,并衍生出多个交叉学科主题[12-15],表2列举了多个渗透学科及对应的研究主题。

从表2可以看出,智能油田的研究及建设是一个涉及多种学科和多种应用的综合性系统工程,需要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技术人员、IT技术人员、仪器仪表工程师、经济学家、情报服务人员等多个学科专家的共同协作,具有典型的协同化、一体化、共享化的特征。

2.4 相关研究机构

篇10

1区域地质概况

车排子地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构造区划上归属准噶尔类前陆盆地前隆—隆后斜坡带斜坡带,是盆地西部隆起的次一级构造单元,凸起面积大且长期继承性隆升,为西部隆起的主体。该凸起西北方向抬升邻近扎伊尔山,南部紧邻四棵树凹陷,向东以红车断裂带与沙湾凹陷以及中拐凸起相接。

2层序地层格架

层序的划分和界面的确定可首先在地震剖面上找不整合面及其对应的整合面,做全区追踪对比。然后采用合成地震记录进行层位标定,建立地震反射与地层层位的对应关系,将地震剖面上的层序界面转到测井资料上,进行验证对比。

2.1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与层序划分结果

地震剖面的标志层序界面一般为不整合面及其对应的整合面,可以在地震剖面上找到不整合面。地震反射结构特征主要有:(a)削顶和冲刷充填;(b)地层沉积;(c)底超和顶超。在车排子地区沙湾组的顶部和底部的地层中界面上超和削蚀现象清楚可见。

合成地震记录标志在车排子地区的排字号单井中,主要等时界面在合成地震记录中,其层速度有高差异特征。

岩性标志沙湾组泥岩或砂岩、砂砾岩与下伏古近系安集海河组泥岩或砂岩、砂砾岩等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岩性界面明显;而沙湾组大套泥岩的开始与上覆塔西河组粗粒岩之间也呈不整合接触,呈现明显的岩性界面。

电性标志层序Ⅰ底界面之下自然伽马曲线和深中感应测井曲线均为中高值,界面之上自然伽马曲线和深中感应测井曲线均为低中值;界面之上一般呈钟形、箱形组合,而界面之下则以漏斗型组合为特征,其曲线幅度多呈突变关系,深中感应测井曲线变化尤其明显。

根据上述标志,将沙湾组划分2个三级层序,并对每个层序进行了体系域的划分。层序Ⅰ大致对应沙湾组一段,层序Ⅱ大致对应沙湾组二段和三段。

2.2体系域的划分及特征

根据在湖平面变化周期中的位置不同将层序划分为低水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初次湖泛面和最大湖泛面是划分各体系域的界面。研究区层序Ⅰ为辫状河三角洲相层序,层序Ⅱ主要为湖泊相层序,每个层序可分为低水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

低水位体系域在车排子地区湖泊相层序中,低水位体系域形成于层序发育的早期,位于层序的底部,顶界为初始湖泛面,底界是层序的底界面。低水位体系域湖水范围较小,多分布于坡折带自之下,湖盆和物源区高差大,洪水期洪水携带大量物质迅速入湖,在盆地边缘形成冲积扇或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湖侵体系域湖侵体系域的顶界是最大湖泛面,底界面为初始湖泛面。发育于可容纳空间增大至最大增长速率之间。这一时期湖泊最深,水体分布最广,厚层暗色泥岩是这一时期最主要的岩石类型。研究区层序Ⅰ湖侵域沉积体系类型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层序Ⅱ湖侵域沉积体系类型为滨浅湖沉积。

高水位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位于层序的最上部,顶界面为层序边界,底界面为最大湖泛面。高水位体系域发育于可容纳空间增长速率最大至增长停止或开始减小之间的

时间段。

3层序与含油气性的关系

车排子地区沙湾组油气条件主要受层序格架控制。工区南部层序Ⅰ主要以砂岩、砂砾岩为主,夹薄层灰黑色泥岩,砂体百分含量高,是一套好的储集岩;上部泥岩较薄,盖层质量低,故形不成有效的油气藏。工区中北部层序Ⅰ的低位域以中粗砂岩为主,是一套好的储集层;上部被初次湖泛面所覆盖,形成垂向的遮挡层,湖侵域的大套泥岩形成有效盖层,利于形成正常式储盖的油气藏,该层序是研究区内沙湾组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最有利的部位。

层序Ⅱ是车排子地区沙湾组湖盆范围最大时期的产物,泥质含量普遍较高,储集条件差。湖侵域内稳定沉积的厚层滨浅湖泥岩是车排子地区重要的区域盖层之一。层序Ⅱ为湖泊相层序,砂体连续性不好,若油源条件好,可形成透镜状岩性油气藏。经实际勘探证明,在排2井区的层序Ⅱ湖侵域都发现有高产油流。湖侵域内滩坝、砂坝砂体是该层系岩性油气藏的勘探重点。

4结论

通过对车排子地区沙湾组层序地层综合分析研究,可得出如下两点主要结论:

(1)研究区目的层可划分为1个二级层序、2个三级层序。其中层序Ⅰ为辫状河三角洲层序,层序Ⅱ主要为湖泊相层序,每个层序可分为低水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

(2)对层序展布和含油气性的关系分析认为,在工区北部层序Ⅰ的低位域可以形成地层—岩性油气藏;在工区中南部层序Ⅱ的湖侵域可以形成岩性油气藏。

参考文献

篇11

 

1.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方法

成藏动力学研究是在综合分析区域钻探、地球物理、分析测试和地质地化等资料的基础上, 采用静态描述和动态模拟相结合的方法, 其中计算机模拟方法可以定量地、动态地刻划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 从而更深刻地揭示其内在规律性, 因此是成藏动力学过程研究的一项关键技术。成藏动力学模拟实质上是成藏动力学过程模拟, 是一项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需要以当代最先进的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理论为基础, 全面利用各种地质、物探资料, 采用最先进的盆地描述和盆地模拟技术方可进行[1]。,油气成藏机理。盆地描述部分用于刻划盆地现今的构造、沉积岩性和各种地质参数的空间展布特征, 为盆地模拟奠定基础。盆地模拟方面包括构造、沉积、储层、古水动力场、古地温、生烃、排烃、圈闭演化和油气运移聚集等各个部分。其中, 从生烃到运移的模拟构成成藏动力学过程模拟的主体, 而其他的描述和模拟则是成藏动力学过程模拟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成藏动力学过程模拟的最终结果体现在油气资源量计算部分上, 包括计算出盆地的生烃量、排烃量、烃碳转换量、油气损失量, 最后要计算出盆地中聚集的油气资源量[2]。,油气成藏机理。

2.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的划分及类型

田世澄(1996) 提出将受地球深部动力学控制的盆地构造2沉积旋回作为一个成藏动力学系统, 把改变地下成藏动力学条件, 影响成藏动力学过程的区域不整合和区域分布的异常孔隙流体压力界面作为不同成藏动力学系统的界面。并据动力学特征将成藏动力学系统分为开放型、封闭型、半封闭型3 种类型, 据油源特征又区分为自源成藏动力学系统和他源成藏动力学系统。因此共可划分出6 种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3-6]。康永尚(1999) 根据系统动力的来源、去向和系统的演化方式将油气成藏流体动力系统分为重力驱动型、压实驱动型、封存型和滞留4 种。,油气成藏机理。实际上重力驱动型对应开放型, 压实驱动型对应半开放型, 封存型和滞留型则对应封闭型。,油气成藏机理。,油气成藏机理。因此二者是一致的。这种以油气成藏的动力因素来划分油气系统的方法比经典的含油气系统的一套源岩对应一个油气系统的粗略划分方法更深入, 更能体现油气作为一种流体的运动分布规律, 从而有效指导我国陆相含油气盆地的勘探[7]。

3.油气成藏主要动力因素的研究

沉积盆地实际上是一个低温热化学反应器, 油气的富集是由温度、力和有效受热时间控制的化学动力学过程, 及由压力、地应力、浮力和流体势控制的流体动力学过程的综合结果, 也是盆地中各个成藏动力学系统中的油、气、水三相渗流过程的结果。张厚福(1998) 认为: 地温场、地压场、地应力场等“三场”系受地球内能控制, 是地球内部能量在地壳上的不同表现表现形式。“三场”相互之间彼此影响与联系。“三场”的作用使地壳上形成海盆、湖盆等各种水域, 才衍生出水动力场, 有了水体才能出现化学场与生物场, 后二者也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综合这些场的作用, 在含油气盆地内才出现油气成藏动力系统与流体压力封存箱等地质实体, 后二者之间互有联系和影响。油气从烃源岩生成并排出到相邻的输导层经运移聚集而成藏及成藏后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这一系列过程都始终贯穿“三场”的作用[8-10]。

4.含油气系统和油气成藏动力学的关系探讨

目前对含油气系统和油气成藏动力系统之间的关系众说纷纭。主要有3 种说法。(1) 含油气系统研究是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的起点。(2) 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是含油气系统研究的基础。王英民(1998) 认为含油气系统划分是成藏动力学研究的结果。,油气成藏机理。(3) 含油气系统和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是交叉关系。笔者认为由油气运聚的物质空间和动力因素控制的流体输导系统的研究是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应按照从源岩到圈闭这一历史主线, 侧重于油气成藏的动力学与运动学机制的研究。但油气成藏动力系统对应的状态空间是油气藏。而含油气系统是从油气显示开始, 而不考虑其是否具有工业价值。因此油气成藏动力系统是在大的合油气系统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按油气运聚动力学条件而追踪油气分布规律。因此笔者倾向于第一种说法, 认为在含油气系统宏观研究思路基础上进行油气成藏动力学过程的系统研究, 并根据成藏动力源泉进一步划分油气成藏动力系统, 才能弄清我国陆相盆地的成藏机理和油气分布规律并建立当代高等石油地质理论, 从而更好地指导21 世纪的油气勘探[11]。

参考文献

[]佩罗东1石油地质动力学[M]1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1

[2]孙永传1石油地质动力学的理论与实践[J]1地学前缘,1995,2(224):92141

[3]康永尚,等1油气成藏流体动力系统分析原理及应用[J]1沉积学报,1998,16(3):802841

[4]康永尚,等1油气成藏流体动力学[M]1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1

[5]王英民1残余盆地成藏动力学过程研究方法[J]1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8,25(3):38523921

[6]胡朝元,等1成油系统概念在中国的提出及应用[J]1石油学报,1996,17(1)1

[7]龚再升,等1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分析与油气聚集[M]1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1

[8]张厚福,等1石油地质学[M]1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1

[9]田世澄,等1论成藏动力学系统[J]1勘探家,1996,1(2):202241

[10]张厚福,石油地质学新进展[M]1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