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6 18:49:3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学前教育艺术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教育教学是艺术,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影响,依赖更多的是人的情感、兴趣、需要和价值。教育教学应该讲究艺术,而语文教学更应该讲究其艺术性。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而且要调动学生各方面的内在因素,让学生能够自觉地使用所学的知识去探索、发现和创造,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工具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握“乐教乐学”这一原则。既要教会学生“学会”知识,又要教学生“会学”知识,也就是教学生学会一种正确的能够很好地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能力的学习方法。为此语文教师必须不断钻研教材,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努力寻找最灵活、最细致、最可行、最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去教学生,让语文教学更富有艺术性,让我们熟练而富有情感地驾驭和营造轻松愉快的教育教学情景,使学生的认知、情感、个性及技能等和谐升华。多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我认为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情感性
教学艺术是运用情感,饱含热情,以情感人,激起共鸣。情感,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目标。无情不能成艺术,之所以教学艺术能够活化知识,陶冶性格,能化险为夷、变尴尬为欢乐;能在艰涩中求得简明,在艰难中突得窍门,就在于教师和学生充满了情感,并且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融洽和谐、有利发展的情感气氛。师生热情、乐观、、合作,总比冷漠、忧郁、不和谐情况下教学效果好得多。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在教师富有情感的教学刺激带动下,会很快激活起来,活跃起来,形成热烈的课堂气氛,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2.创造性
语文教学切忌单调的“照本宣科”,提倡艺术的创造性。教师要精心地、创造性地选择教学方法,注重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过程的组织,技巧的灵活运用,只有这样,语文教学的艺术性之花才会开得鲜艳无比,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才会真正的提高。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提出了一个题目给学生然后不管学生对题目理解与否,便让学生埋头作文;或者教师按自己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一番,做一些框框套套给学生套上,便让学生去作文,结果是学生的作文水平老是提不高,导致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讲作文,原因是教师没有认真地指导学生去观察思考而致“无话可说”,就算有话可说也只是说一些“框框套套”里的枯燥无味的话。而一位教师充满创造性的作文课却给我们许多启示。那是一堂公开课,上课铃已响,听课的教师早已在教室里坐齐,然而上课教师却还没有到,学生们皆侧目扭头,焦急万分地等待,听课教师也感到十分奇怪。十分钟后,上课教师才大步走进教室,微笑着对学生说:“对不起,我迟到了,今天这堂课请大家写一段你们的心理活动,题目就是《当老师迟到十分钟之时》”然后老师便让学生立即作文。结果全班作文成绩较好,言之有物,细致入微,合情合理,把各自的心理活动写得跌宕起伏而又有条不紊。这便是创造性教学开出的灿烂花朵。
3.表演性
这是指教师教学中表演的艺术性。教师要能够把三尺讲台当做必表演的舞台,不断创设情境,把知识融入到各种体态,各种眼神,各种手势,各种语调,乃至一颦一笑、一喜一怒、一哀一乐。像相声小品演员一样艺术地加以表现,让学生从表演的精彩细节中获取知识,悟出道理,提高能力。如教师在教学《看戏》一文,先绘声绘色地用精彩的语言描述天气的闷热,看戏人如海水般涌动的情景,当讲到演员们踩着节拍走上舞台,梅兰芳出场唱戏的细节时,教师便清了清喉咙,轻轻甩动衣袖,踩着舞步,模仿梅兰芳唱了一段京戏,学生们便被吸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接着教师讲道:“梅兰芳大师唱的戏比我唱的好千倍,他的歌声清纯圆润,歌词像珠子似的从他的一颦一笑中,从他优雅的水袖中,从他婀娜多姿的身段中、一粒一粒滚落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尽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时,教师就在这活跃的教学氛围中引导学生学会去领会梅兰芳歌声的柔和与铿锵。在这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演员的“角色”进入到导演的“角色”,指导学生去表演,在表演中去感悟知识,获取知识。当然,有的课文不便发挥表演性,但是教师可以当好“导演”,用不同的语调,不同的感彩创设情境,去暗示、启发、诱导学生获取知识。
4.审美性
教育教学艺术的美表现在教学设计的美,教学过程的美,教育语言的美,教态的美,板书的美,教学情景的美等等方面。整个教育教学过程流畅自然,环环相扣,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师生情感密切交流,不时共振共鸣。美在本质上是自由的、和谐的,教学艺术使师生摆脱了功利、理性的约束,进入了自由和谐的审美过程。审美往往是从形式入手的,所以教学艺术具有形象特征。形象的语言,形象的动作,绘画、电视、多媒体的运用,是教学审美必须借助和依赖的手段,也是教学艺术必然的形式。
教学艺术总是在欢乐中给人以启示和教育,寓教于乐。成功的教学必须是美的教学。语文教学比其他学科的教学更注重审美性。要求教师用美的观念、情趣、语言、行为、教态、板书、教学情景等去调动学生对美的感知、理解和注意,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审美包括:语言美、仪态美、创造美、科学美、艺术美。这就要求教师要为美而教,学生为美而学。教师的语言要准确清新、幽默诙谐,具有人情味;仪态整洁而端庄大方。多角度创设情境,科学性艺术性地传授知识。
5.情趣性
教学的整个过程不能平淡单调,味同嚼蜡,而要如嚼橄榄,回味无穷。教师要用思维的逻辑力量去吸引学生,用强烈的情感去感化学生,用幽默诙谐而哲理闪烁的语言去启迪学生,用充满机智而结构严谨的方法去征服学生,用高尚的情操优秀的品质去陶冶学生。教师的教育有时如清风拂面,有时如薄雾绕山,有时如江海波澜,有时如山涧泉水。或优美,或朦胧,或壮美,或清新,都会让人心旷神怡,怡然自得。
(一)学前综合艺术教育的整合性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逐渐重视与幼儿生活的联系,注重幼儿的经验,提倡学前艺术活动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并且,注重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感受、体验、情感、想象,关注幼儿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生成性,有利于儿幼儿整体性的和谐发展。学前综合艺术教育不仅可以实现艺术领域内各艺术门类的的综合,也可以实现艺术领域与其他领域间的综合,也可以是不同领域的内容都围绕一个核心整合在一起的超领域综合。《纲要》(2001)指出,幼儿园教育内容划分为五大领域,“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纲要》(2001)的提出,明显地体现了学前艺术教育的综合倾向,更多地着眼于儿童的发展安排教育内容。
(二)学前艺术教育突显幼儿的主体性地位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强调以幼儿为主体,强调幼儿与教育情境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关注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和个性化表现,旨在让幼儿在艺术活动中获得有益于其身心和谐发展的经验。例如,幼儿园综合艺术教育课程以“主题”的形式建构幼儿的生活经验,注重艺术教育的生活化、经验化,教师努力发挥儿童的课程主体地位,从关注文本到关注幼儿,坚持预设与生成的结合,以促进儿童的可持续发展。
(三)学前艺术教育内容突出关注艺术与生活及经验的关联性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可见艺术。学前艺术教育只有与日常生活连接,才能汲取和扩展艺术想象、艺术创作的素材与灵感,不断提高艺术能力和丰富内在情感,而只有在这一前提下,幼儿才能用艺术的眼光观察生活,用艺术的形式表现生活,所以,学前艺术教育将幼儿的生活环境作为艺术学习的最初起点,并且积极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及日常生活事件进行认真观察、聆听和反思,感受其声音和图像的节奏、韵律、秩序、结构,不断发现其变化的规律和形式的奥秘,以提高幼儿的审美感受和创造力。《纲要》中规定,要使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要使艺术教育回归幼儿生活,还应充分利用幼儿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幼儿园内、园外的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选择与幼儿生活紧密联系的艺术教育内容,设计情趣化、生活化的艺术主题活动形式。
二、当前学前艺术教育存在的局限性
近年来,学前艺术教育教学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如学前艺术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功利化、技艺化倾向,存在着教育理念先进、教学实践相对滞后,学前艺术教育地域差距比较明显等问题。
(一)学前艺术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功利化、技艺化倾向尽管幼儿教育工作者都清楚艺术教育应该以幼儿为本,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然而,在艺术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艺术教育功利化的现象,如迎合家长要求,或者幼儿园自身的利益等。家长和社会大众在评价儿童艺术教育质量时往往只关注幼儿的学习结果,如儿童画得怎样、唱得怎样、跳得怎样等显而易见的“效果”,而不关注幼儿参与艺术活动的学习过程。简言之,家长衡量的标准在于幼儿的艺术技能技巧水平。因此,有的教师为了让幼儿能有“好”的表现,仍过于注重艺术技能技巧的训练。
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引领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心理趋向,学生就能对教师的全部教学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传统的教育思想把教学过程只看作知识传递过程,把学生当作录音机、录象机,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就异化为“训兽式”的活动。靠重复强化和外在的诱惑或威胁来维持学习活动和产生学习效果,虽然也掌握了一些课本的基本知识,但缺乏创新精神和自主精神,其后果不仅效益低下,更严重的压抑了学生积极、主动人生态度的形成,不能真正体验学习生活的愉悦,不能体会到因主动性发挥而得到的创新精神的满足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2.倡导民主平等、营造和谐氛围。教师与学生平等。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到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老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
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不能在课堂上随意的指责他们,要让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他们,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
3.加强学法指导、树立探究意识。自学态度是语文自学能力结构中的动力,学生只有具有自学的积极态度,才能给自学以强大的内驱力,促进自学顺利而有效地进行。对于小学生,我们要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其自学、探究的本领,从而主动树立探究的意识。自学的态度一般由认识、情感、行为倾向构成。学生认识理解了语文自学的意义、价值,从而萌发自学语文的自信感、愉,通过积极自学获得语文兴趣,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4.精心组织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组织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中和保持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手段,是一堂课顺利进行的可靠保证。组织教学不但在上课一开始时进行,而且应贯穿在一堂课的全过程。教师能否把准备好的教材内容,有成效地传授给学生,组织好课堂秩序,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首先要精心组织课堂秩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较乱的班级,教师如果不组织课堂秩序,就难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即使在秩序较好的班级,开始也要组织课堂秩序。如何组织课堂秩序,常因教师而异,有的教师面对混乱的课堂和颜悦色,只用和蔼的目光,可亲的手势学生就顿时安静。这说明,组织课堂,要讲究艺术性。如在教学课文《蚕姑娘》时,我在分析课文,有的同学注意力不集中,我采用猜字谜的方式引导他们:“一只黑狗,不叫不闹”谁猜到了就发奖品,学生得注意力一下子就全集中了。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方法
目前小学数学教育模式仍过于传统,制约了小学教育的创新发展。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只看重书本上所描述的“死”的东西,却没有重点培养学生的能力,致使学生往往得到了知识却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教育中存在的令一个弊端就是,教师仅重视学生智育的发展,却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在课堂上,教师会将课堂时间安排的很满,阻碍了学生自我思维发展,学生接受知识十分的被动,同时教师不能够结合实例来传授知识,知识似乎是强加在学生的头脑中的,即使学生储备了知识,却失去了自我学习的能力。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化思维能力养成。
作为日常从事课堂教学的教师来讲,必须要按照新课标新要求,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着重于智育的发展,同时还要发展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学生全方面的素质能力,让学生不仅能够收获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能够结合实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为以后深造提供坚实的基础,我们在具体到实践的教学活动中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孩子在少年时期,对任何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具有探索知识的潜质,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必须适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也要改变教学方式,提倡活动式、启发式教学模式。另外,在教学活动中,要解脱孩子的思维空间,使其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自然,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的兴趣,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来讲具有重大的意义,自主学习能力能够让学生自我拓展知识空间,自我学习能力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思考能力的基础,有助于学生能够探索出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自学能力的养成能够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所获得的东西要比书本上获得的更为丰富。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研究数学智慧分析数学方法,能够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去学习,去思考。
三、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为了在数学教育中实现我国培养全方面人才的目标,教师要解除传统观念的限制,开辟出新的教学之路。在现代教学中,教师要改变学生在课堂中的所扮演的角色,要从传统的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参与,让学生成为教学课堂中的“主角”。教师要开辟学生的思维空间,在课堂上要善于引导学生的思维,积极让学生展开互动,在课堂上对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要做出正确性的引导式作答,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让教师明白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弊端,按着我国新课标的标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对于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方式予以解决,同时留下伏笔,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留下一定的时间与学生展开互动,提倡学生对课堂上所讲述的教学内容进行激烈的讨论,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积极学习倡导先进的教学理论,并将先进的教学理论应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切实的掌握学习方法,要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向学生展现学习过程,显示学习方法的透明度,使学生在探求新知识的同时,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
四、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应试教育”中的“考试制度”早已经不适合对当今学生进行很好的评价,构建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是综合评定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基础。长久以来,“应试教育”模式严重的制约了学生个性化多方面发展,让学生认为“考试分数”才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唯一标准,统考升学的模式让教师无法合理的对学生展开真正的素质教育,因此,要培养出个性化多样化高素质的人才,必须要改变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评定,即从单一的考试评定方式变成从学生日常学习中多方面多角度入手,以多样化的指标来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评定;也要改变单一笔试的考评形式,要实现笔试、口试、面试、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等相结合的综合性考评形式,同时在进行学生中和评价排名时,要将考试分数作为参考内容,要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以及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思维的灵活度等多方面作为评定的主要内容进而提升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五、多元化结合,做到学以致用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与生活,达到学以致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既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结果,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因为,只有学生经历了获取知识的过程,才能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而体现出数学的价值。为此,我注重多方面的结合,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1.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这样做不仅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践性。通过活动,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在数据整理中,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同时,班内汇报交流过程,也是数学交流提高的过程。
2.与生活问题相结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练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用结合。
如果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有效运用教学艺术,那么其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会提升到另一个新的层次。下面就简单介绍语文教学中的艺术。
一、沟通艺术
在很多学生心中,教师的形象往往是严厉的、不可接近的。学生不愿意也不敢和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这就导致语文课堂上教师提问时沉寂无声的状况,对教师的教学非常不利。为了改善这种教学现状,教师务必要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进行平等、和谐的交流,让学生把自己当成朋友,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消除学生的恐惧感和距离感。例如,教师在课上看到有学生没有认真看书,而是在发呆,这时教师就可以提问这位学生:“你能不能把你刚刚思考的东西和我们分享一下呢?”这时,这位学生会感到很紧张,教师就可以说:“你是不是在思考这篇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学生听到教师这样圆场,心情便缓和下来,对教师说:“老师,不好意思,我刚刚走神了。”这个时候教师切不可责备学生,而是对学生说:“是不是觉得看书很无趣呢?”学生便会解释说:“是因为看不懂究竟在讲什么,所以不想看了。”那么,教师便可以重新讲一遍,让学生可以认真地投入课堂学习中。通过这种沟通方式,而不是直接的责骂,教师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内在想法,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得到保证。
二、新课导入艺术
很多时候,语文教师对新课的讲授是采取直接导入的方式,久
而久之,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每当教师讲新课,学生都会一副提不起精神的样子。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务必要使用有效的新课导入艺术,使学生能够在新课一开始就认真投入课堂学习中。举个例子,教师在教学“元宵节”这部分知识时,可以先和学生讲讲元宵节的来历,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将注意力高度集中起来,因为故事的引人入胜,学生就会有很大的兴趣想知道课本中的“元宵节”讲的是什么内容,这时教师就可以顺势将新课导入,使学生能够更加认真地学习新课。可以看到,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得到极大的激发,他们能够更加集中注意力地学习新课,从而保证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三、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艺术
如今,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结合多媒体技术,然而如何将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呢?要知道,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图画、声音、视频等进行综合地运用,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大大提升。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好好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举个例子,在教学“大熊猫”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大熊猫的照片,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增强,教师还可以播放一些有关大熊猫的短视频,让
学生可以通过视频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喜爱我们的“国宝”。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得到极大的享受,他们在有趣欢快的语文课堂上学习知识,不仅获得了乐趣,而且也巩固了知识。
四、课堂结尾的艺术
在过去,教师经常采取直接结尾的方式,对本节课的知识内容进行简单的归纳和总结,这虽然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但是却缺乏了创新性和有趣性。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结尾时,采取设置悬念的方式,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极大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水平。举个例子,教完《女娲补天》这篇文章之后,可以先对文章进行简单的总结,然后在课堂快结束的时候给学生留下一个悬念:“如果那个时候女娲没有炼出五色石来补天空,那么故事的结局会变得怎么样呢?大家可以回去思考一下。”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思考不会因为课堂的结束而结束,而是把思考延伸到课后,使得语文教学的效用能够更持久,同时学生也能够在思考的过程中明白女娲的举动对世间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五、课堂提问艺术
教师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提问对课堂教学的效果有不同的影响,为了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好,教师应当建立合理有效的提问机制。具体来说,教师的提问必须是适当的、适时的,切不可整堂课都在提问,这样只会让学生觉得很有压力;也不可以整节课没怎么提问,这样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学习不专心状态。所以,提问就是一种艺术,教师如何正确地提问呢?举个例子,在教学《掩耳盗铃》这则寓言时,教师可以在读完寓言之后,提问学生:“大家可以从‘掩耳盗铃’这四个字猜出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吗?”学生便会根据词义来进行猜测,有学生说:“是捂着耳朵,然后偷铃铛。”教师便可以顺势将这个答案与课文结合,看看学生说得对不对。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思维得到发散,有利于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提升。
总的来说,如何充分挖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艺术呢?这需要教师从实际的教学实践出发,不断地总结经验,采取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学生可以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快乐地学习,获得更多有用的知识,从而保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戚敏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之我见[J].新课程:教师,2010(01):126-127.
[2]陈玉琴.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J].阅读与鉴赏:下旬,2010(11).
暗示在衔接过渡中,就是为学生的思维水平步步升高竖起的梯子,为学生到达认识的彼岸搭起的桥梁。好的暗示,让人豁然开朗,带给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与兴奋。特级教师蔡澄清,在教授《祝福》时,有这样精彩的一段:当学生沉浸在小说悲哀氛围里的时候,蔡老师问道:“你们知道祥林嫂是怎么死的吗?”学生一时不知怎么回答,继而唧唧喳喳:“是鲁四爷逼死的!”“冻死的!”“气死的!” “自杀身亡!”等等,不一而足。此时的意见不统一,说明学生思路是多向的,头脑是灵活的,很有利于点拨暗示。蔡老师开始步步诱导:你知道祥林嫂临死前的样子吗?学生找出文中第三次肖像描写。老师随即肯定:很对。作者逼真、具体地描写了祥林嫂肖像,尤其是“眼珠间或一轮,还表明她是一个活物。”这一句,充分地说明祥林嫂已成了一个活着的死人了。但要研究“死因”,我们从这个“肖像”上又能发现什么呢?学生答道:说明祥林嫂是老死的。有位学生还打了一个比喻:犹如一盏油灯,油竭芯尽火灭。老师此时反问道:“怎么能说是老死的呢?我们知道,说老死,一般指七老八十的老人的死亡,祥林嫂多大岁数?她是一个不到四十岁的中年妇女啊!按照生命的自然法则正是年富力强之际,怎么能说是老死的昵?”
老师重复着“怎么能说是老死的呢”这句话。我们知道,在教学中重复就是一种暗示,一种提醒,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轻轻的叩动。此时老师寄于学生一种期待,期待着一种富有创见的回答。而学生此时也处在紧张的思索中。老师及时提示:“同学们,从肖像描写上看,满头白发,仿佛像木刻似的,这些都鲜明地写出祥林嫂的衰老,由此而说她老死,是有道理的。问题是她只有四十岁的年龄,这个年龄与相貌上的矛盾,我们怎么理解呢?”教室依然是一片宁静。但此时的宁静,却已是箭在弦上,弹入膛中后的宁静。只要触动机关,扣动扳机,学生的思维之箭,就将射向认识的彼岸。而触动这机关,扣动这扳机的,正是老师点拨暗示、引发学生联想的语言,真正衔接过渡性的语言。蔡老师此时说到:“中国有句俗话,叫‘富家出少年’。你们知道这句话的含义吗?”这真是绝妙的暗示。
轰然一声,教室里突然热烈起来。学生们醒悟了。一个朐有成竹的学生说:“富家出少年,是讲家境优裕,生活无忧无虑,即使是年纪大点的人也显得很年轻。由此,我想到了祥林嫂,她虽然年纪不大,但因为遭受迫害之深,生活极度凄苦,因此她超前衰老。她是老死的,更能深化作品的主题。”
课堂教学过程中无疑――有疑――释疑的完美实现,首先要求教师在衔接过渡中精心设计暗示性语言。
二、投石式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用提问的石子,打破学生头脑中原有的平静,掀起思维的波澜,引发对学习内容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是衔接过渡中最生动的方法之一,在课堂教学中能有力地鼓动学生思想感情的风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段对百草园景物的描写,以“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串起了全段。老师问:作者着重描写的景物在哪里?学生依上述句式的牵引回答:(单是)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乐趣)。这固然不错,可当老师再问:“可见作者最喜欢的地方是……”此时学生极有可能不假思索地继续肯定,是在“短短的泥墙根一带”。这时老师就要投一块过渡转折的石子:“着重描写的地方一定是最喜欢的地方吗?”以此引起讨论,打破学生原有的思维定势,理解作者景物描写中以此衬彼,以点带面的独特笔法。
《济南的冬天》中说到“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句时,老师也投一块探究的石子:“与北平整日的大风相比,济南的冬天怎么样?” 学生往往会说,济南的冬天没有风,如果老师再追问一句:“真的没有风吗?”就会将学生引上仔细比较,认真辨析的轨道。
再如《岳阳楼记》一课,在初步阅读课文后,老师这样说道:“本文首段第一句中,就点出一个‘谪’字。被谪遭贬,降职远调,是滕子京的不幸。作为老朋友,范仲淹理当避讳不提才是,何况这篇《岳阳楼记》将存之名楼,传于后人,这不是存心刺伤老友吗?”这番话,引出了“谪”字该不该提的热烈讨论,迫使学生从文章内容的各个方面去寻找反驳教师的依据,最后统一本文恰恰是如何围绕对待谪贬这一点展开的,故而“谪”字不能不提,没有这个“谪"字,就没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没有“先忧后乐”的崇高与豁达。范仲淹不是刺伤老友,而是赞赏他的业绩,慰勉他进入新境界。
衔接过渡中“投石激浪”,是为了促使学生变换思维角度,获取新知识。
三、比较式
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内容、词语放在一起比较,使教学过程的内涵更充实,更丰富,也是衔接过渡的任务。
小学语文《凡卡》一课中,有一句描写乡村夜景的话:“天空中撒满了快活的眨着眼的星星……”为了让学生了解景物描写与小主人公心情的密切关系,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分析比较:“如果我们把‘撒满’换成‘布满’好不好呢?”通过多方的比较体味,学生清楚了“布满”在这里有受人摆布控制的意味,而“撒满”则蕴含着随意与自由、无拘无束、轻松自在的乡村生活的心情。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二、学前教育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特点
第一,就业教育模式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机制的情况下,校方基本是采纳合作一方的要求进行着教学体系,并以此围绕运转。教学的实践中,企事业单位会为此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实践演出也就意味着学生步入社会的专业训练过程已经开始。学生也因为企事业单位的标准而学习准备,因为这正是他们面对职业被挑选的演练,或者是说评估。学习时间短、内容较为单一,并且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进度、学习成果、教学的质量等等,有些时候学校一方并没有确切的跟进落实。如此,如何具有发展的眼光进行预测,并以此贴合市场、迎合社会,就应连续不断的将职业艺术教育进行全面把控及策划;对于教学的成果应做好跟进,对于学校方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进行严格规范的定位及监督,是职业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第二,师生关系虽然体艺术类院校平行志愿计划并不缺少,但是跟据2009年招生汇总信息来看,真正有此意愿的考生很少很少。事实上职业艺术类的学校分数录取线很低,可并未被看好,其生源与其它高等艺术教育学校根本无法相提并论。以此可见大家对于职业类艺术学校不认可,认为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职业艺术教育的师资要求,以及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艺术教育特点的。在艺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教师是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并且具有较高的艺术素质。同样在更多的职业艺术教育学校中,教师多出于艺术团体,有大量、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清楚的知道能在社会立足的要求,也因此教师都是具有多方面的才能,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身兼数职,担任好几门功课。综上所述,职业艺术学校存在着师资不全的现状,不具备稳定性,临时请聘、外聘或者是退休教师反聘情况比较多。
2.城乡儿童接受艺术教育培训的人数比例不同。城市有一半以上(50.32%)的适龄幼儿进行过艺术教育,在农村这个比例只有26.32%。并且城市儿童参加艺术教育的种类比农村多,场所选择余地大。而农村儿童进行艺术教育的场所主要在幼儿园。农村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机会大大少于城市儿童。调查问卷第十题的结果显示,即使家长愿意让孩子在课外接受一些艺术教育的课程,也没有合适的机会。农村有些孩子的艺术熏陶就是在家看看电视,或者节日的时候,镇上进行的文艺汇演和过年的时候周围的庙会。这样的艺术教育质量怎么样先撇开不谈,单就艺术形式来讲,十分的单一,内容以娱乐为主,不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且容易导致儿童近视。
3.城乡家长对于孩子艺术教育的质量满意度普遍不高,均为50%左右。经过走访部分家长发现,满意度不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市场上培训机构鱼龙混杂,部分机构鱼目混珠,老师水平参差不齐。部分老师专业水平有待提高,而专业素养较高的老师不熟悉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或不愿意接受学龄前儿童,这也是儿童无法接受艺术教育的原因之一。其次,家长对幼儿艺术教育认识不够,不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导致对结果满意度不够。
4.跟预期结果不同的是城市与农村的家长对于孩子进行艺术教育未来的期望具有相同之处。原以为家长会更注重孩子学业的发展,进行艺术教育的目的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如增加孩子未来的就业机会,对考学的帮助等等)。但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对于孩子的期望主要放在儿童心理发展、人格的健全发展方面。多数家长希望孩子能够艺术与学业兼顾,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从这点可以看出,现在的家长观念较以往已经有所转变,是一个很好的现象。这跟国家一直提倡素质教育有关。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都是八十年代出生的。国家从他们那个时候起就开始提倡素质教育,尽管素质教育的实施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我们看到,素质教育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5.城市儿童进行艺术教育多,压力大,而农村儿童进行艺术教育机会少,人数少,培训少。部分城市的学龄前儿童,一周要参加3-4次培训班,名目繁多。这些孩子每天都需要花几个小时练习各种技能。大大的占据了他们的课余时间,让本该快乐的童年变得繁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在几乎所有的家长(包括那些给孩子报了好多培训班的家长),都一致认为应该解放孩子天性,给孩子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的背景下,家长的行为与所持的态度大相径庭。而农村儿童因为经济,环境,家庭观念等各方面的原因造成他们没有合适的机会去接触艺术,接触美感教育。这体现了我国教育资源的不公。
6.城乡儿童未进行艺术教育的原因不尽相同。大部分家长未让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原因是没有合适的机会。农村由于费用太高而无法进行艺术教育的比例略高于城市,这表明农村的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家长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但是为什么家长会觉得没有合适的机会让孩子接触艺术教育呢?我们走访了一些专业的艺术方面的老师。发现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相当一部分老师都不太愿意从事幼儿艺术方面的教育。一方面,幼儿尚未成熟,对于艺术中的各种术语理解不到位,手的精细动作也尚未发展完成。这两项障碍对于艺术老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让孩子理解艺术相关概念并学会应用?没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经验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另一方面,教授幼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时间长,短期内很难看到收益。不利于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
7.城乡学前艺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非常单一。不管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培训机构,学前艺术教育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音乐和美术两大类。音乐包含唱歌和舞蹈,美术包含绘画和手工。在生活中,艺术的形式非常多样,可以说无处不在。主要可以分为音乐、绘画、舞蹈、文学、雕塑、建筑、戏剧与电影类。这样多的艺术形式,体现在幼儿园中就只剩下了音乐和美术。并且,在走访过程中发现,目前的幼儿园艺术教育组织形式也非常的单一。以我们在咸阳市某幼儿园旁听的一节音乐课为例。老师要求幼儿学会一首歌,分为读歌词,跟唱,合唱,领唱几个步骤,只要求幼儿会唱这首歌,对艺术鉴赏方面基本没有涉及。同样,我们旁听了几节幼儿园的美术课。老师提前画好一张画,给幼儿贴在黑板上,老师简单讲解一下画的步骤,对不好画的地方做适当提醒后,幼儿开始自己画。画的像的,就是画的好。有了自己的创意老师也会夸奖,但是之后会遭到全班同学的模仿。还有少数老师,对于孩子的天马行空的创意无法接受,甚至嘲笑他,这样的做法会抹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作为幼儿教师,是要坚决抵制的。
二、引发的思考中国古有孔子云
1.社会方面。如今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得以迅速发展。调查结果表明,从物质基础上来讲,农村的经济状况正在发生巨大的改变。农村家长的育儿理念也在逐步发生着变化。但是,跟经济的发展比较起来,观念的转变相对较慢。在物质文明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从幼教领域来看,政府和学前教育机构应该努力向家长宣传更多的正确的学前艺术教育的理念,大力发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各种宣传,努力扶持农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艺术教育的平衡发展,达到农村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语;提问;语言;艺术设计
长期以来,我国的语文课堂教学陷入到一种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没有根据学生特点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思想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我国的语文教学质量一直落后。另一方面,学生一直认为语文就不用学习,只要会认识几个字,会说话就好,因此,在课堂中常常出现睡觉以及做其他事情的现象。同时加上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死板,没有创新性,更提不起学生学习兴趣。因此,作为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艺术性。
1. 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语的艺术设计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好的语文课教学必须有一个出色的开头,有一些教师往往不注重课文的导入,或者只是简单地当成了敲门砖,当门敲开了,砖也就扔了。魏书生说过:“好的导语就像磁铁,一下子就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另外,托尔斯坦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追新求异是每一个学生的共同心理,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语的设计如何显得有艺术性,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艺术设计。
(1)教师的导入语中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特别是在古代诗词的教学中,对这方面的体现尤其明显。当学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作为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入语:古往今来,诗词中,写风的语句有很多,例如:白居易的《观刈麦》中描写南风:“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辛弃疾的《青玉案》中描写东风:“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李清照的《醉花阴》中描写西风:“莫道不消魂,席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岑参描写北风:“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等,通过引用这些诗句,来导出今天所学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能够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
(2)导入的语言要体现思想内涵。 教师在设计导入语时,不仅要有吸引性,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思想教育性或者起到一定的启迪效果。当学到《范进中举》时,可以这样设计导入语:大家都知道“头悬梁,锥刺股”这个故事,在故事中,刚开始,苏秦游说秦王没有成功,回到家遭到嫂子以及妻子的白眼和鄙视,之后发奋读书,就有了“头悬梁,锥刺股”的由来,后来游说赵王成功,回到家中,看见嫂子爬着来见他,苏秦问何故,嫂子答:“为叔叔的位尊而多金”。大家猜猜我们今天学的什么课文呢,学生能够马上猜到,就是《范进中举》,在这篇课文中,范进就相当于苏秦,而他的老丈人就是苏秦嫂子一样的人物,通过这样的导语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引出下面所要讲的课文,也让学生大概了解《范进中举》所要表达的思想。
2. 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设计 课堂提问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了能够完成教学任务,依据教学目标重难点,科学地提出疑问以及提出重难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地去思考以及解决问题。
(1)反思性的提问。 长期以来,学生的思维往往陷入到一种怪圈中,浅尝辄止,在学习课文时,往往不能够正确地理解语文课文的真正思想以及体会文章的奥妙之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时应该注意其艺术性。例如在学习《我与地坛》一文时,课文后面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史铁生自从无意中进入到地坛后,就没长久地离开过它呢”,反问学生,如果你是史铁生,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真正进入到这个角色中,让他们身临其境地从史铁生的角度出发,在心理上和作者产生共鸣,也就不难理解作者当时复杂的心情,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2)互动性提问。 教师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更多的是通过师生之间互动,生生之间互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整个教学活动中。例如:学习《伟大的悲剧》一文时,首先教师应该提问“既然是悲剧又何来伟大一说呢”,让学生组成两个阵地,互相讨论,逐渐达成一种思想,分辨出“悲”不只是“悲伤,悲痛”,同时还有“悲壮”的意思,从而得出勇士牺牲了身体,是悲壮的,但是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是伟大的。从而使学生明白课文的主体思想就是赞扬一种为事业而牺牲的伟大精神,是当前所缺乏的一种精神。
(3)求异设问法。 通过采用相似的事物进行比较,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从而加深学生对事物特征的认识以及理解。例如学习《阿房宫赋》时,作为教师可以将其与《六国论》进行比较,分析国家灭亡的原因,两篇论文的论点是否相同呢,从而使学生明白两者灭亡原因的不同,最终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3. 语文课堂教学中板书的艺术设计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现代性的教学手法不断应用到教学中,越来越多地受到教师的重视。但是,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语文课堂中的板书设计是无可代替的,板书设计能够彰显执教者的教学思想以及教学风格,炫耀出绚丽的智慧火花,同时充满艺术性的板书设计,能够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光辉以及色彩。那么如何设计语文课堂中的板书,才能够增加课堂色彩呢,本人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板书设计精巧美观。 语文教学的板书设计是建立在视觉心理基础之上,因此,在设计板书时应该符合规范性以及时效性等特点,同时又要追求美的视觉以及美的感受,板书的设计不仅仅是线条与文字的简单组合,而是一种艺术,创新性地展示形象美、语言美以及布局美。例如:我们在学习《陋室铭》时,可以将文字以及线条结合成“陋室”的门窗以及屋瓦,这样一来,不仅使课文的结构清晰,还能够得到学生会心的一笑,激发学习兴趣。
(2)板书设计高度概括。 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应该注重板书设计的概括性,板书不仅仅能传达丰富的课文信息,而且还能够凸显文章的主旨。并不是要求教师在黑板上写得密密麻麻的,型若蛛网,也不要求教师只将甲乙丙丁简单地结合在一起,这样的板书,只会让学生记不住,学生的笔记来不及记下,既耽误时间又不能突出课文的重难点。例如:在学习《口技》时,全文主要是突出一个“善”字,因此,设计本文板书时,应该高度对其进行概括,将内容以及写法构成一个大大的“善”字,突出全文的字眼。
(3)板书设计直观形象。 直观形象地运用语文板书的设计能够将理性东西与感性东西建立可靠的联系,学生能够从中学习事物以及现象,教师再建立相应的板书模型、图表就能够将课文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学习《爱莲说》这篇文章时,教师在进行板书设计时可以将荷花的外形特点与其精神内容相结合在一起,就能够形象地将课文内容与写法展示得清晰明了。
4. 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艺术设计 法国着名教育家卢梭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展示语文教师教学艺术的主要阵地,语言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一般我们会发现,比较受欢迎的讲课教师不仅仅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具有语文的艺术性。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下面就本人的一些实践经验,总结以下几种语文课堂语言艺术。
(1)语言以情动人。 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因此语文课堂语言必须具有感彩,或者热情奔放,或者含情脉脉,或者委婉含蓄等。例如:在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时,首先教师应该有感情地为学生朗读整首长诗,在读到“大堰河,今天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压盖的……”,当读到这句饱含深情的语句时,下面听课的学生也会被感动,这样的朗读就再次展现了作品的感情以及渲染了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
(2)语言生动形象。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以及欣赏充满思想的美文佳句时,为了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的语言必须生动形象,充满美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渔歌子》时,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让同学在脑子里展现白鹭、流水、桃花以及西塞山的轮廓,在给学生讲解这些时,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这一幕幕情景展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让学生仿若生在大自然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乐趣无穷。
(3)语言机智幽默。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的技巧在于随机应变”,课堂环境是一个变化的环境,这就要求教师灵活运用课堂环境,使之符合教学要求,教师机智幽默的语言往往会产生意外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正在上课,一只小鸟飞进来,东撞西撞,最后被一名同学抓到了,这时教师可以这样说:“小麻雀没上小学就想上初中了吗?可惜它听不懂我们的课啊,还是放飞它到大自然中去磨炼吧。”通过这样的语言,就使课堂氛围一下放松下来,为下面同学愉悦学习奠定了基础。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就必须正确掌握语文教学特点,充分发挥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不是让语文课堂氛围像死水一样沉寂,这样不仅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更为重要的是影响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炎,邱春兰.浅谈课堂教学艺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8).
[2] 陈瑞生.同课异构:一种有效的教育比较研究方式[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O(1).
[3] 刘延红.语文课堂语言艺术之我见[J].阅读教学论坛,2012(12).
[4] 马志国.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初探[J].教海探航,2011(34):23-24.
[5] 马心忠.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及设计原则的思考[J].新一代(下半月),2011(10).
研究性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是在师生既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寻找和发现问题,借助于一定的教学活动共同去谋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同时必须选择适当的内容或问题进行探究。
(一)高中数学实施研究性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在开展研究性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循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问题解决的原则、适应性原则和民主性原则。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某些数学问题开展研究性的学习,才能真正提高运用数学的能力。
1.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研究性的教学活动中,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同时还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策划者和导演者。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仅有学生探究而无教师引导,则容易放任自流;仅有教师传授,而无学生探究,将会违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素质的终极目标。因此,研究性教学活动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活动。
2.问题解决的原则。“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数学发展的动力源泉。用问题教学可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和调动探究意识,展现思维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按照学生的认知结构,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出阶梯式的问题系列,创设一定的思维环境,激发学生内驱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想象、探索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问题解决,对学生进行认知开发,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并促进其智力结构与非智力结构(动机、兴趣、信念、意志等)同步和谐发展。
3.适应性原则。适应性原则是指问题的难度、问题的提出方式等必须适应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在研究性教学中,探究内容既不能过于复杂、时间不要太长;也不能太过简单,否则学生容易失去探究的兴趣。一般情况下,探究、解决问题所需的能力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学生通过对他们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的提取和综合,经过一定的努力可以进行探究并能得到结果。
4.民主性原则。研究性教学要求学生在现有科学结论的基础上,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还要对此进行科学性和批判性反思。因此,研究性教学更需要一种民主的气氛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质疑问难。对于正确的见解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不正确的见解也不要直接批评,可采用讨论、辩论的方式,集思广益,达成共识。教师要理解和尊重学生所有的学习行为,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从而使学生各自的创造潜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
(二)高中数学研究性教学内容的选择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是对一定内容或一定问题的探究,而不是所有的数学问题都采用研究性教学。因此,教师应把握好时机,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出发,精选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能激发起学生探究兴趣的学习内容,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研究教学活动中来。
1.选择能展示知识形成过程的数学概念、定理等。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基本知识是数学学习的重点与核心。数学中存在大量的产生性概念,有过程――对象的双重性。如大家熟悉的导数概念可以看作是求每一点上函数的微分,然后将结果合并而形成的一种新概念。教师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熟练应用定理、公式的同时,还应重视展示定理、公式的发现形成过程,以及其中反映的思想方法,并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
2.对教材中例题、习题的结论作推广或拓宽加深的探究。解数学题的本质是找到并且规范而简明地表述出从题目的已知条件到题目的目标要求的一系列命题转化的一条通路。教材中的例题与习题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巩固方法、培养能力、积淀素养的载体,如果我们能对它们进行特殊的联想、类比、对其结论作推广或拓宽的引申,这些题目都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材料。
3.选择开放性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是指那些答案不唯一的,并在设问方式上要求学生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探索的数学问题。开放性的数学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学生体验数学家进行数学研究的活动过程,深切领会数学的实质,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念和数学意识。将这一类问题引入数学课堂,为数学课堂教学注入活力,使得学生对这一类问题的探究充满激情,能够极大地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所以说,这类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增强学习的内驱力,对数学探索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作为数学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其中一些应用背景下的开放性数学问题和往年高考真题中的一些开放性的数学问题都是很好的教学范例。
(三)高中数学研究性教学中对学生问题意识能力的培养
问题是数学探究的起点与焦点,数学研究性教学是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因此,提出问题对于数学研究性教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数学研究性教学中应首先对学生的问题提出能力进行培养。
1.创设数学问题发现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数学问题总是源于某种数学问题情境,而通常所说的“问题情境”可分为“问题发现情境”和“问题解决情境”。“问题发现情境”是指:既能使学生产生安全的、积极的、愉快的情感体验和希望发现问题的心理倾向,又具有数学问题产生的丰富的数学信息材料,能对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起帮助或促进作用。数学问题发现情境的创设,其素材可以源于数学故事和数学史实,源于数学自身,还可以从数学知识的现实价值创设应用型问题情境。
2.利用“否定假设法”,改变问题的条件和限定,提出新的问题。1990年布朗及瓦尔特(Brown & Walter)合著《提出问题的艺术》一书中详细解释了否定假设法:①确定出发点,这可以是已知的命题、问题或概念等;②对所确定的对象进行分析,列举出它的各个“属性”;③就所列举的属性进行思考:如果这一属性不是这样的话,那它可能是什么呢;④依据上述对于各种可能性的分析提出新的问题;⑤对所提出的新问题进行选择。这一过程其实是把一个数学问题情境变成另外一个新的数学问题情境的过程。这是一个发现、探索和创新的过程,借用这个过程,可以加深学生对原问题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
例:在抛物线y2=2px (p>0)上(如图5),从O点出发引两条弦OA、OB且OAOB(O为坐标原点),则AB 必过定点。
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改变此问题的条件,得到不少新的问题。问题的限定条件有:抛物线;从O点出发引两条弦OA 与OB;OAOB。可以采用“否定假设法”来产生新问题:①如果不是抛物线,而是椭圆或双曲线,结论仍然成立吗?②不是从O点出发,而是从曲线上任意一点Q出发引两条互相垂直的弦QA与QB,即:从抛物线y2=2px (p>0)(或椭圆或双曲线)上任意一点Q引两条弦QA与QB,且QAQB,则AB过定点。③如果两条弦不垂直,怎么样呢?
可以看到对原问题部分条件的改变得到的新问题可谓是原问题的引申,学生如果能通过这种方法产生新的问题,其探究的热情必然大大提高,产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欲望,有助于从新的角度来研究问题,在相同或相似中发现规律。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利用逆向思维,提出新的问题。对于一个数学定理,我们常常考虑其逆命题是否成立,如果成立则可产生逆定理,为人们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同样的,对于某个数学问题,教师可启发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对原问题的条件与结论进行互换,或对已解决了的问题作逆向考虑,能使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提出新的问题。特别是可以从某些高考题入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原问题的理解,而且还可以减轻学生对高考题的天生恐惧心理。
例:如(图6)所示,AB为抛物线 y2=2px (p>0)中过焦点F的一条弦,BC平行于x轴并交准线 l 于点C,求证:A、O、C三点共线。
若:(1)A、F、B共线;(2)BC∥x 轴;(3)A、O、C 共线,则上题的主体结构是由(1)、(2)成立推出(3)亦成立。由此很自然的联想到其逆命题成立吗?经过逆向思考可产生两个新的问题:①AB为抛物线y2=2px的一条弦,C为准线 l 上的一点,A、O、C 三点共线,BC 平行于x轴,F 为抛物线的焦点,那么A、F、B 三点共线吗?②Ab为抛物线y2=2px 中过焦点 F 的一条弦,C 为准线 l 上的一点,A、O、C 三点共线,那么 BC平行于x轴吗?
4.通过类比联想来产生新的问题。类比是根据两个对象或两类事物的一些属性相同或相似,猜测另一些属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思维方法。其逻辑结构是:已知甲具有属性 A、B、C、D,而乙具有与甲相似(或相同)的属性 A1、B1、C1,因而乙也可能具有与甲相似(或相同)的属性D1。
类比是发现问题的重要渠道。如定义在实数集上的函数 f(x)对任意实数 x,y 满足:
,且 f (0) ≠ 0, (c为正常数),试判断 f(x)的 奇 偶 性 和 周 期 性 。 因 为 f(x) 所 满 足 等 式 的 结 构 类 似 于 公 式,因此
联想到函数y = f (x) 和 y = cosωx(易求 ),可能有相同的奇偶性和周期性,故提出猜想:f(x)为偶函数且周期为2c。
教师应充分从数学问题本身出发,多角度地让学生去探究、去思考,提出更多、更深刻的问题。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运用分析、综合、一般化、特殊化、比较、归纳等各种思维方法大胆猜想,也是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的有效途径。
事实上,关于问题提出能力培养的途径是非常丰富的。除了上述的认知因素之外,还应该留意影响学生问题提出的情感因素。当一个人的行为得到外界的肯定时,其行为会得到固化和积极的迁移;当其行为得到否定或轻视时,往往会削弱相应的行为倾向。所以,当学生提出问题时,首先应对其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与胆量做出积极的肯定,然后师生一起对问题进行探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鼓励其进一步进行探索。
总之,研究性教学过程从讨论问题开始,课程学习本身不仅在于学习知识,还在于掌握学习知识的能力,同时学会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不仅仅限于研究性课程,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积极的思维习惯和探究问题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庄桂辉.浅论中学数学的研究性教学[J].科技咨询导报,2007,(4).
[2]尤小平.研究性学习与高中数学教学[J].中学数学教学,2006,(6).
关于大学语文的教学,现在的局势真可以用“战国时代”来形容一当然,这也绝非坏事,战国恰是成就诸子百家的非凡时代一正是这样一个争鸣的状态,使得许多同仁及有识之士对本课程的价值、意义及解决方案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不凡的成果,为进一步的探索铺平了道路。笔者所在的学院是一所着眼于培养学前、小学师资的高职学院,本课程以两节一学年的方式开设,约72课时。笔者长期从事小学艺术教育专业的语文(相当于高中阶段)及大学语文教学,愿意解剖自身处境,为这样百家争鸣的局面,为大学语文的教研,提供一个案例,以供同行及研究者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小学艺术教育专业与语文素质要求
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诞生了一门新型的课程——艺术(综合),随即推出九年义务教育《国家艺术课程标准》,将该课程的性质确定为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愉悦性与经典性。为了培养与之配套的师资,2002年我院率先开办小学艺术教育专业。“定位于一专多能型的培养目标,着眼于专业与教育能力兼备的培养规格,课程结构上力求基础全面、专业凸显。”也就是说,作为小学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应该比专业艺术院校的学生素质更高更全面才行”。
我院该专业培养规格有这样两条,“通过艺术各门类学科的交叉渗透与非艺术相关学科关联的学习实践,获得广泛的良好文化艺术素养”(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艺术教育(综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进行教学分析、反思、评价,总结的能力,文字、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的实际应用能力,能掌握学习方法,具备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对专业教育理论及教育发展新动态进行研究的能力”(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艺术教育(综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良好的语文素质对提高专业感受力、想缘力和表达力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是基于以下前提:各类艺术均与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联系紧密,语言艺术在其中起了重要的媒介作用。艺术的创造需要一种内在的动力,也就是说艺术类学生需要将所学的文化知识内化成情趣和气质,并与专业素质融为一体,成为专业成长助推力。
二、大学语文与课程体系
单纯地讨论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容易陷入某种想当然,笔者认为不可单纯地着眼于某-(1课程,问题产生于一个错综复杂的关系之中,解决的途径也必须是建立于这样的关系之中。正所谓“广摄四旁,圜中自显”。
(一)大学语文与其它语文类课程。在我院的《艺术教育(综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公共文化课程中的语文类课程分别设置有语文(相当于高中阶段)、教师口语、应用写作、大学语文四门。
1.语文(相当于高中阶段)是基础课程。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要义即:使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由于学生水平因素的制约,完全按高中模式进行教学湿然有困难,好在没有高考的压力,给因材施教留出余地。笔者认为,可行的做法就是处理教材,结合学生对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的思考,添加关于艺术随笔的阅读与写作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能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有所发展。现实中,高中阶段的教学只能使学生具备初步读写能力,准确地说,就是学生的探究性阅读能力还相当薄弱,认识也还处于肤浅层面。因此,在表达实践中,其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培养。
2.教师口语是-一门偏重于技能的课程。语音标准,口齿清晰是对艺术类学生的基本要求。对此,学生重视,学习热情也高。该课程以一节两学年的方式开设,同时,结合普通话水平等级考试,解决普通话语音问题,此外,通过朗诵、演讲、辩论等口头一般表达技巧的培养,有效地分解了语文(相当于高中阶段)课程在口头表达训练的压力。但由于课时量少,对于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还停留在浅尝辄止的层面,在思维的敏捷性、条理性以及深刻性上还存在不足。这部分不足将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得到提高和强化。
3.应用写作,“具有很强的普适性。通过以例说‘法’、以例学‘法’,使感性体验与理性认识相得益彰”(詹昌平.应用写作·编写者的话·校本教材),同时,针对性地练习与专业切近的事务性文体写作,如串词、策划案、广告文案、调查报告、教案以及简历的制作等。有效分解大学语文写作教学方面的压力,并与大学语文形成互补关系。
以上三门课程均在特定时间段里达成各自的教学目标,与大学语文构成一个循序渐进的策略。大学语文课程正是基于这样的语文类课程体系中,在语文素质与言语生命力培养中,肩负着整合、提升、强化的重任。
(二)大学语文与专业主干课程
在专业主干课程和主要职业技能训练上,有艺术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分音乐方向、美术方向、表演艺术方向的专业主修和辅修课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专业课程中有一批艺术鉴赏与艺术理论课程,如美术基础理论、艺术欣赏、艺术概论、美学原理、儿童歌曲创作(音乐方向必修)、音乐欣赏(音乐方向必修)、中外美术简史及欣赏(美术方向必修)、中外舞蹈简史(表演艺术方向必修)等。这些课程大多处于五年制的中后期,与大学语文类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为了使大学语文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与能力的总目标更具可操作性,笔者将之归结为“能说会写”四字。“能说”即面对公众条理分明地发表见解(要求脱稿表述)。“会写”即能写文章,对于小学艺术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即属于艺术类文章的写作。一般而言,专业教师不会进行专门的写作指导,但却期望学生能“写出思路清晰且具有说服力的文章”。
一个关键,即学习者对于本专业的理论课程投入过少,将直接导致整体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成为一大难题,同时也将波及大学语文对语文素质与能力提高这一愿望的实现。
三、大学语文的教学策略
所谓教学策略,即“可以具体操作的整体化实施方案”,是对课程实施的谋略与策划。
(一)引导正确的认识,让大学语文——母语高等教育成为言语成长的内在需求。艺术类学生通常具有这样的个性特点:性情开朗活泼,感性思维能力强,其中尤以审美感受力最为出色。此外,乐于接受新观念,热衷自我表现,注重专业技能学习,忽视人文学科的学习,纪律观念较差。表现在语文课的学习上就是学习热情不足,甚至出现排斥的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不涉及个人意义,且具有某种紧迫性,那么,学习者就不会全身心地投入这种学习。因此大学语文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的问题。也就是要揭示出课程与学生个人之间的意义和价值,且处于某种紧迫状态。其次,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强化母语的人文素质课程,不是通过基础阶段教学就可以完成的。在教育不得不看就业市场眼色的今天,对于语文教育,尤其需要一份特别的远见与信心。
(二)“能说会写”的有效达成。应该说,“能说会写”是整个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大学语文处于高等教育中语文学习的最后时期,必然面临把关、整合、提升与运用等问题。说与写,即是应用,是言语能力的最终体现。,
1.以“人文·艺术”专题教学为线索,于具体讲授中凸显语文。(1)将讲读课时压缩至总课时数的一半,为“能说会写”训练留出余地。虽然讲读课是“见效慢”的直接体现,但精彩的讲读课却是深度阅读的示范与引领,是“能说会写”的前提。为避免陷入“内容不够深入”以及“不能引人入胜”的境地,教师须全面深入文本,找准“语文点”,才可指望学生跟随而来。因此,融会贯通、深入浅出,进而引人入胜是大学语文讲读课的至高境界。(2)为了保证课程的精彩度,可多位教师优势互补,以接力课方式进行授课。(3)自编大学语文教材,以艺术精神、美学漫步、文化价值三个专题二十一个篇目,期望学生关注艺术之根本、审美的价值取向以及各文化形态之间变化与交流等论题。此外,在思想成熟,眼界开阔,塑造自主的人格,认识自我生存状态等方面,编选有大学灵魂、思想自由、青春呼唤、生存智慧等相关专题与之匹配。(4)通过阅读优秀文艺作品,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使其具有较扎实的语文根底,从而能更好地学习其他专业课程。
2.以艺术类文章的写作为“会写”的日标。这里所说的“会写”——艺术类文章的写作——包含有创作,但更多的是指伴随着专业学习而进行的一系列文字表达。这样的文字表达是有层次的,低的层次是一些片段的、零散的体会、感受和理解,高的层次是较为深入的、系统的对艺术的欣赏、阐释和评论。大学语文与专业理论课程有望合力经营的即是后者。文章写作与文学创作有天壤之别,文学性写作是属于艺术思维,属于感性思维,但艺术文章写作更多的是理性思维、属于抽象思维。从事艺术文章写作,与其他文章写作一样,需要经历发现问题、搜集资料、比较鉴定、取舍定夺、深入开掘以及驾驭语言的艰苦过程,必花费脑力,发挥潜能,才可完成。教学中,需要注意的还有:
(1)使学生将写作意识渗透于日常的专业学习中。如果怀有写作的意图,那么,在专业学习中,就会更加细致地观察——一如绘画中的写生练习一般,充满了细致丰富的感受——这样的经历和意识有助于在语言书面化的时候精致地选择词汇,而不至停留于含混粗疏的措辞。
(2)消解对借鉴的认识误区。在前人研究的精华面前,初学者总是直不起腰米,不知道该怎样吸收与运用所收集到的资料。因此,学生首先要学会“转述”——即用“自己的语言和笔调叙述资料的观点,并在文中为引用的观点的来源加以说明并表示感谢”。墩师不仅应教会学生具备分辨“合法转述”与“非法转述”的区别,还应使其具备“合法转述”的能力。比如可练习从材料中提炼他人的观点,并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达(这一步最为关键)。至于该如何缓解专业理论功底不深的担忧,最好的办法是先将自己的思路写下来,再查找资料并加以充实。
(3)虽说“文无定法”,但终究还是有“法”可依的。主题、材料、结构、表达、语言等是文章构成要素,应遵从其基本规律。在此,笔者认为,尤其应当使学生牢固掌握的是文章写作的基本原则——清晰、精确、简练。对于文章,“清晰”意味着深入思考,分出层次,“精确”意味着察无误,敢下判断,“简练”意味着舍弃多余,直取价值。也就是说“清晰”重在分析细化,“精确”重在揭示本质,“简练”重在去除多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