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急诊医学论文

急诊医学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4-06 18:49:4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急诊医学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急诊医学论文

篇1

①对照组成员在急诊抢救中实施常规护理措施。②实验组成员在急诊抢救过程中实施综合护理干预:a.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安置患者,一般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清除患者口腔分泌物,必要时使用舌钳、吸引器等辅助工具避免窒息的发生。同时给患者吸氧,一般氧流量为2~4L/min,浓度为40%。严重呼吸困难者,根据实际情况给患者进行气管切开,必要时使用呼吸机。b.迅速建立液路: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路,使用大号留置针,根据医嘱补充血容量,及时留取血液标本以备检查。c.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严防休克的发生。对于颅脑外伤的患者极易发生脑疝和休克,接到患者后,护士应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尤其注意观察患者瞳孔、意识、神志、面色、血压的改变,如果患者出现皮肤黏膜苍白,皮肤湿冷、表情淡漠、神志不清、血压下降,应考虑发生了休克,此应及时报告医师,进行抗休克治疗。此外,应格外注意患者的尿量,从而对组织灌注量、血容量、肾功能状态做出准确的判断。d.伤口处理:首先评估伤口类型,不要随意搬动患者,配合医师进行CT扫描,然后进行伤口的包扎,骨折患者进行简单的固定,有血管破裂导致持续出血可进行加压止血,并记录出血时间、出血量,止血时应注意间歇松缓止血带。e.迅速完成术前准备:迅速进行药物过敏试验、血型交叉、留置导尿管、备皮等,并将患者送往手术室。在护送过程中应注意轻搬轻放,避免内出血的发生。在搬运过程中,护理人员应注意导尿管、输液管道、氧管等管道的安置,并随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的改变。f.心理护理:患者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创伤,多数会产生焦虑烦躁的情绪,又加之颅脑损伤可能导致意识障碍,患者甚至出现谵妄等病理性的情绪,此时护理人员应及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予以评估,安慰患者,缓解其不良情绪。另外,由于患者多数是意外受伤,多数无家人的陪伴,此时护理人员应想办法和家人取得联系,并告知其患者正在进行治疗,稳定家属情绪。家属来院后,护理人员应热情接待,向其介绍住院环境,尽量满足需要,做好相应的工作。

1.2观察指标

①根据受伤患者的病死率和治疗后功能障碍发生率评价抢救效果。其中功能障碍包括:语言障碍、智力障碍、运动障碍。②根据患者及家属的满意率进行评价,满意程度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其中满意率=(非常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参评人数。

1.3统计方法

将全部数据录入数据库。使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数据用t检验,数据比较用χ2检验。当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死亡发生率为2.2%,治疗后障碍发生率为22.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和25.4%,实验组成员的满意率为9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3%,P<0.05,对比结果有显著差异,有相关统计学意义。见表1。

篇2

2、麻醉选择及处理

采用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63例,局麻加硬膜外阻滞麻醉19例,局麻加静脉麻醉12例,全麻6例,均以咪唑安定、芬太尼、依托咪酯、维库溴铵诱导插管,接麻醉机,机控呼吸,以低浓度安氟醚吸入并间断静注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麻醉。手术处理中单纯输入浓缩红细胞54例,单纯输入6%羟乙基淀粉(HES)28例,两者均输入19例。术中输入晶体液(902±271)ml,以复方氯化钠溶液为主,术毕尿量(208±70)ml。用麻黄素升压27例。手术中凡收缩压低于90mmHg者,先硬膜外备管,平卧后血压未下降,则注入局麻药3~5ml,视阻滞平面及血压酌情追加。如初次注药后,血压下降至80mmHg以下,先在局麻下手术,待出血控制、血压回升,再酌情向硬膜外注药5~8ml,以满足手术要求。对重症休克患者经快速补液5~7min,收缩压仍未上升到80mmHg以上,则立即在局麻下开腹止血,待休克改善,不能耐受局麻时辅用氯胺酮完成手术。重症休克伴有呼吸急促、烦燥不安,则选择气管内插管全麻。

3、分析讨论

(1)按照血压变化,及时调整麻醉方式。宫外孕急诊手术病人主要表现为失

血性休克。循环血量相对或绝对减少,因而麻醉前必须抓紧时间补充血容量,稳定血压,对病人安全渡过麻醉手术关极为重要。对病情轻、血压无明显下降者,宜边补液边麻醉,对血压有明显下降者宜先快速大量补液,血压回升后再行麻醉。而对血压下降显著,休克体征明显,,经快速补液血压回升不理想,应立即在局麻下开腹止血。切忌在未进行扩容措施的情况下盲目施行麻醉。以免造成循环进一步的抑制。

(2)规范操作又不失灵活

失血性休克分级为一级、二级时,应在充分输液、输血治疗后低血容量已基本纠正的基础上,选用硬膜外阻滞麻醉。实施硬膜外阻滞时应采用低浓度分次少量给药,避免阻滞平面过高,引起呼吸抑制与血压骤降,同时加强循环动力学指标监测,面罩给氧,术中根据情况予以对症处理;失血性休克分级为Ⅲ、Ⅳ级时,经综合治疗无好转者,继续输血、输液,并做好循环、呼吸功能监测和抗休克措施,选用气管内插管全麻。全麻诱导采用对循环抑制较轻的咪唑安定、芬太尼、依托咪酯,小剂量复合用药,辅以肌松药维库溴铵行气管内插管,诱导时要严防呕吐误吸。低浓度吸入安氟醚,并复合芬太尼维持麻醉

(3)对失血过多病人要多管齐下

必要时可开放2~3条静脉,同时注意纠正酸碱平衡失调。由于休克时外周静脉萎陷,使穿刺困难,本组对此类病人,采用18G静脉套管针作经颈外静脉紧急穿刺置管,快速输血补液,均获成功。此法简便,在急诊室即可施行,对重症休克则作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入上腔静脉,这样既能解决输液又利于测定中心静脉压等抢救措施的进行。硬膜外麻醉由于阻滞了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致麻醉区域内的血管扩张、血液淤积于血管内造成机体有效血容量相对不足,若此作用发生在已有休克的病人身上,则可表现为血压进一步下降,这是硬膜外麻醉方法应用于宫外孕手术的主要顾虑。但宫外孕患者多数年轻,器质性病变少,机体代偿能力强,有些失血已超过1000ml,但血压仍可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再则宫外孕病人术前多数未禁食,甚至饱胃的情况下急诊手术,而硬膜外麻醉不抑制咽喉部的保护性反射,不易引起误吸,对呼吸道的管理较全麻安全方便。

(4)对失学过多重症病人使用连续分次的麻醉方式

篇3

2急诊医学“双轨合一”培养模式现状及难点

2.1急诊医学的特殊性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多界面的临床医学专业二级学科,它与临床各专科既密切关联,又有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特殊的临床医疗范畴。它是一个完整的医疗服务体系,包括院前急救,院内抢救,危重病监护(ICU)等,综合、整体、全面是急诊医学的基本医疗观念。急诊医学主要的特点包括:患者发病急,变化快,时间性强;疾病谱广,病情复杂;具有先保命后治病的逆向思维模式及特殊的临床实践规律。作为急诊医师,工作强度大,医疗风险高,同时需要掌握更加宽泛的医学专业知识,对医德医风也有更高要求,职业敏感性亦更突出,对于医护配合及团队协作精神的要求也更高[8]。因此,对急诊住院医师及急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训任务更为艰巨。

2.2急诊医学“双轨合一”培养模式现状自2012年《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出台,全国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已逐步开始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研究生试行规培及研究生培养“合一”的培养模式。首都医科大学作为试点高校之一,通过整合行规培及研究生培养于2012年制订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轮转手册》等一系列轮转及考核制度。根据急诊医学的特殊性,对于轮转采取以急危重症出现概率较高的临床科室轮转为主,兼顾其他相关专科,临床轮转总时间为33个月,其中急诊科(含急诊危重症监护室)15个月,其他急诊医学相关学科17个月,机动1个月,轮转科室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皮科、麻醉科及院前急救等。对于轮转的质量,采取严格的考核制度:每个临床科室轮转结束之后均需进行严格的出科考试,考试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个科室的轮转。对于研究生的理论课程,采取在轮转的同时平行进行授课,与模拟培训、临床带教和科学研究相结合,以此加深住院医师对医学知识的理解,增强操作能力、科研能力,提升带教意识。到目前为止,急诊医学“双轨合一”培养已经进行了2年,在培训内容标准上建立了公共科目与急救医学的培训内容,体现了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的有机结合,逐步趋于完善。

2.3急诊医学“双轨合一”培养模型的难点在急诊医学“双轨合一”培养模式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不少难点:(1)轮转科室先后安排的问题。轮转主要分为急诊与非急诊两大部分,对于先轮转急诊科还是先轮转非急诊科,急诊轮转15个月是分两部分还是一气呵成,着直接影响急诊医学研究生“双轨合一”培养的质量。(2)“双轨合一”培养的目标是让硕士研究生在毕业时达到并通过规培第一阶段的临床水平,可以独立、正确的处理常见疾病,应用各种紧急救援医疗技术和方法来挽救病人的生命。而现有的社会环境及研究生培养模式下,研究生的科研任务繁重,这势必会占据一部分甚至较大部分临床轮转的的时间,降低轮转的质量。(3)目前各三级医院均设有急诊科,但各医院急诊科规模并不完全一致,这就造成急诊科轮转培养的不一致性。例如作为北京市急诊医学规培基地之一的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包括急诊流水、急诊观察室、急诊抢救室和急诊重症监护室4个部分,在急诊轮转时主要在抢救室和重症监护室轮转,缺少急诊病房的轮转。(4)急诊科繁重的工作及特殊的上班时间,造成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及急诊带教老师很难像在普通病房一样面面俱到,对于疾病的学习多停留在症状或抢救层面,难以做到连续性和完整性。(5)急诊的特殊性要求在急诊实习和工作的医师具有很好的沟通能力和判断能力,这对于急诊医学研究生来说具有较大的压力。以上难点,往往造成“双轨合一”后的急诊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时间紧、身心双方面压力大等问题,从而在培训过程中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不能同时得到很好的提高。

篇4

2急诊医学的发展来源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急诊医学应运而生,因此急诊医学还属于年轻学科,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很强烈的社会发展的特点。在急诊医学作为独立学科之前,医院当中的急诊部门往往被叫做急诊室,急诊室只是一个部门,或者是为了专业医师提供紧急诊断的一个场所。因此传统的急诊室不存在专业医师,急诊室被当做一个临时诊断的地点,而且大多数是护理人员进行医师的协助工作。现在在一些比较小型的医疗机构或是经济比较不发达的地区,急诊室模式仍然存在。随着社会不断进步,急诊医学的学科内涵不断充实,医院的急诊科的功能出现了变化。急诊科脱离了临时诊治场所的角色,逐渐成为患者进行早期诊疗的地点。急诊科由院前急救、急诊抢救与急诊重症监护病房构成。不管是从概念,还是从规模、功能上看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几年随着经济的飞跃式发展,急诊医学与其他医学专业一起,逐渐向着专业化发展。在很多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逐渐产生将急诊医学作为专业领域的急诊中心,急救服务逐渐向着大型化发展。所以,急诊医学是和社会经济平行发展的。

3急诊医学的发展模式

3.1逐渐进行专业化发展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各个专业越来越细化,很多专业医师的理论和临床经验都逐渐专一化,很多学者都专攻一个病症。但是患者是整体化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会出现多种慢性病,也会出现慢性疾病突然急性发作的可能,也可能老年人在患有某种慢性病的情况下又得了急性病,因此各个系统的疾病可能会在一个病体上出现交叉,这样专攻一个学科的医生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的,需要专门的能够兼顾多种疾病的医生进行诊疗,这就是急诊科医生需要具备的素质。急诊医学的综合性很强,是一个具有时间维度的概念,包含的医疗知识覆盖多个学科,如果不能专业化,那么医疗水平很难出现提升。因此,急诊医学会向着专业化模式进行发展。因此当前很多比较大型的医院当中,应该进行急诊外科与急诊内科专业组的设置,对于每个学科都应该配备专业的医师。这样,急诊医师整体道德专业知识结构才会完善化。而且,当前应该对于急诊专业的覆盖面进行拓宽,例如中毒中心、胸痛中心、烧伤烫伤救治中心等等。对于专业领域的拓宽,会使得急诊医学能够纵向深入发展,学科能够更加地综合化,学科知识更加专业化,进而能够使得急诊医学整体得到质的飞跃。因此,急诊医学的专业化发展模式包括两方面,第一是急诊医学的专业化和其他学科看齐,第二是急诊医学内部进行专业化发展,逐渐进行分科化发展。对于急诊医学这一综合学科来说,急诊医学的专业化发展模式必将推动学科的快速发展。

3.2快速诊断模式的发展

因为急诊科的任务具有突发性和随机性,进行病人的诊疗也具有很强的机动性和应急性,需要医护人员和病人进行协作,在很短的时间内要求专业医师能够进行快速诊疗,因此,快速诊疗模式是急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急诊医学的急诊二字已经能够表明急诊医学当中快速诊疗是关键。但是,在进行急诊的过程当中,进行正确的诊断是快速诊断的前提,也是进行急救成功的根本所在。因此,在进行急诊的过程当中,要将快速诊断的正确率提高,例如急诊科的急救人员要进行专业水平的训练,得到一批专业人才,这些人员要具有熟练的设备操作经验和临床诊疗经验,并且急诊科要做到全天出诊。对于急诊科的专业人才要加强相关理论的学习,特别是对于疑难病与罕见病的诊疗,建立合理、快速、高效的急诊实验室检查系统,这样能够便于对急诊的思维进行培训,对于误诊学进行研究。对于死亡病例与急诊误诊病例进行讨论,使得急诊医师的诊断经验得到丰富,对于专科会诊与诊疗制度进行完善,将急诊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奖罚制度与岗位责任制度进行完善。

篇5

2.抢救及护理措施

2.1.弄清中毒原因,及时进行彻底有效地洗胃。神志清醒又能配合者,在医护人员监护下进行口服洗胃至水清;神志不清、昏迷或不能合作者,必须进行插管洗胃至水清。病情严重者,还要及时给家属下《病危通知书》。

2.2.开通静脉管道,静脉快滴20%甘露醇250毫升,静推速尿20毫克,以脱水、利尿,有利于防止脑水肿,减少毒素的吸收,并要注意适当补充电解质,维持内环境的平衡,保持生命体征平稳。

2.3.对症使用保护胃黏膜,以及保护肝、肾的药物,抑制克感敏对胃、肝、肾的损伤。同时应该注意密切监测肝肾功能。

2.4.对昏迷、神志不清、神志恍惚、小便失禁者,进行留置尿管,以便记录液体的出入量。

2.5.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观察病人的血压、脉搏、呼吸、意识及瞳孔,注意观察呕吐物及大小便的性状、颜色、数量,必要时留取送检,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6.配合化验、心电图等相关科室,做好各项检查。

2.7.对于这些女性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护理非常重要。在治疗期间,给予她们呵护关爱,耐心说理开导,使其配合治疗。病情好转后,与她们谈心交流,使其看到光明的前途,以后不再做傻事。

3.预防措施

3.1.呼吁全社会都应当重视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

3.2.各级各类学校,都应当真正提倡党和国家提出的全面的素质教育,别用一两次的考试分数,把学生压得喘不过气来。

3.3.学生家长要根据自己孩子的智商情况制订措施和标准,不要盲目地揠苗助长,把孩子逼上绝路。

3.4.作为学生本人,应当自觉地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改掉不恰当的任性和好强脾性,同学之间友好相处。在学习方面,要勤奋努力,发挥最大潜能,无愧于社会、学校、家庭对自己的教育和培养。

篇6

2理论教学模式的改变

2.1引入案例式教学法

传统的教学形式是“灌输式”或“填鸭式”的被动教育,学生只能靠死记硬背,这样不但容易遗忘,也不能激发学习兴趣,更不利于临床思维的培养。由于在学习急诊医学时学生积累了部分临床知识,因此在急诊医学理论教学中可尝试采用案例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案例为基本素材,把学生带入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并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方法。以急诊常见的眩晕教学为例,教学大纲要求学生熟悉眩晕病因、发病机制,掌握眩晕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我们可以选取一例典型眩晕病例,告诉学生患者的主诉、年龄、发病时间,实验室检查情况及既往病史等信息,要求学生根据这些信息作出诊断,制定治疗策略,评估预后发展。通过对典型病例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进行引导,授课结束前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加以概括,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2.2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随着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迅速发展,以及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已经广泛渗透社会的各个领域。根据急诊医学的教学特点,可将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应用于急诊医学教学中。医学视听教育能将复杂、抽象的知识直观、生动地展现出来,给学生全面、直观的视听感受,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例如,制作气管插管的Flas,可直观反映气管插管的过程、易发生误插的原因及避免措施,给学生留下深刻记忆。将临床操作的网络视频链接到幻灯片中,在讲到相关内容时可直接点击链接播放视频,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身临其境的体会。建立急诊医学网络课程,将课件、视频、练习题等放入网络中,并设有留言信箱,学生可随时请教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定期给予解答。这样能使学生的学习突破时空的限制,增加师生互动的机会。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不仅丰富了临床课程的教学手段,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枯燥的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学习。

3改革教学模式,培养临床实践能力

急诊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理论学习学生掌握了部分急诊医学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这仍然处于感性阶段。只有通过临床实践,才能促使他们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将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急诊医生应以自身成长经历引导学生,不仅使其掌握熟练的临床实践技能,还要能处理好错综复杂的各种矛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1实践教学的规范管理

实习生由专门老师管理,包括实习生接纳、分组、出勤检查、出科考核等,督促实习生严格遵守科室各项规章制度,按时查房、规范书写病历、参与病例讨论、参加教学和科研讲座等。带教老师轮流定期为实习生开展临床知识讲座,介绍规范的操作过程,如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呼吸机的应用等,学生产生的疑问可通过老师的解答和实际操作过程的观察得到解决。结合临床给学生介绍急诊医学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科研热点、新技术、新方法等知识,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文献资料,从中获取知识和灵感,培养科研思维能力,开拓视野,为今后成为一名集科研、医疗技术于一身的综合型高素质急诊医生打下基础。

3.2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急诊患者多发病急、危重、病情变化快,抢救时病人家属情绪激动,若让实习生操作,因操作不够熟练,可能耽误病情,也易引起医疗矛盾。因此,在实践能力培养中引入模拟教学和标准化病人的教学方式可有效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在模拟教学中,利用模拟人组织学生参加急救演练、熟悉各种急救流程和模拟训练急救技能。掌握气管插管、心肺复苏术、电击除颤及建立中心静脉通路等急诊操作技术,并有教师逐一进行考核。在进一步的临床实践操作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在患者身上进行实际操作,使学生熟练掌握气管插管、洗胃、心肺复苏术、电击除颤等急救技术,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SP),是指那些经过标准化、系统化培训后能准确表现病人实际临床症状的正常人或病人。带教老师具有一定的临床经验,熟知应考核学生哪方面的知识,因此带教老师是最好的SP的扮演者。教师课前收集病历资料及准备模拟内容,实践活动中学生扮演值班医生,教师扮演病人。学生通过语言交流获得病人的主诉、病史等资料,提出体格检查的重点及意义,并推论可能的阳性体征,并依据检查结果得出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在模拟过程结束后,教师对学生在病史采集、诊断、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加以纠正。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及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3加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

急诊工作是风险性较大的工作,极易引发各种医疗纠纷,甚至引起法律诉讼,因此应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加强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向学生普及法律及相关医疗法规知识,增强防范意识;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学生在实习中要学会倾听患者对病史的叙述,尊重患者隐私,掌握与患者沟通的技巧以取得信任;加强纪律观念,明确实习生的法律身份与责任,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加强证据意识,让学生参与实际医疗事故、医疗纠纷的分析活动中,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生动、形象、具体地认识到证据对于自我保护的强大作用。同时,加强对学生医疗文书的书写管理,使学生认识到病历书写的法律性和重要性,增强规范意识。带教老师应将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贯穿临床实习教学的全过程,提高学生防范和处理医疗纠纷的能力。

篇7

2实验诊断具体方法

2.1实验诊断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实验诊断技术人员必须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不断学习,钻研专业技能,经常去医院了解医学发展动态,以便使教学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从而获得更多、更新的知识。其次,上课前要熟悉每个实验的目的、要求、试剂配制、用具的准备、提前预示,以掌握实验诊断的全过程和预计可能出现的问题。例如,微生物基础实验课中如果标本制作的结构不清楚、不典型、染色模糊、有人工假象,那么学生观察起来则很吃力,不能独立找到所要了解和掌握的结构内容。还有在进行细菌生化鉴定方面实验时,如果没有进行预示,不知道细菌培养生长的情况如何,实验诊断中出现的问题就很难给学生解释,这就必然影响学生的实验情绪,影响实验诊断结果。因此实验诊断前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

2.2运用实验诊断教学方案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多以“满堂灌”方式指导进行实验,故导致学生有依赖心理,不动脑思考,对实验诊断过程及结果不甚明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多以“满堂灌”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故导致学生有依赖心理,不动脑思考,对实验诊断过程及结果不甚明了,从而使整个实验课效果不理想。近年来,我们在教学中开展了综合性实验诊断教学,即学生独立设计和完成一次实验,教师只提供必要的器材和试剂,提出实验诊断技术要求和操作事项。

2.3做好实验诊断的考核方法

以往实验成绩的考核,过分依赖报告的优劣,导致学生不注重实验过程,片面追求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和实验报告的篇幅与整洁程度,严重制约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对实验课的不重视,不当回事。近几年我们将实验课独立出来,成为单独的一门课后,学生普遍重视起来,提高了他们对实验的重视程度,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保证了成绩评定的客观和公正、提高了实验的教学效果。

3展望

篇8

2仿真技术的研究进展

系统生物学要使用定量分析来研究生命系统。起因于处理大量数据的需要。学者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利用定量分析来处理临床问题,产生了名叫系统医药学的新学科。化学工程师长期参与生物学和生物医学的定量分析。Peppas和Langer认为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化学工程师就参与生物医药工程。Bailey和同事研究出一种控制新陈代谢的手段,这种手段不仅可用于生物制造技术,也可用于其他生物问题。2005年,Solis和Stephanopoulos指出了纳米级的系统工程需要解决的问题。2006年,Doyle和Stelling回顾了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去分析代谢网络的一些重要的成果。2009年,Eissing、Chaves和Allgower利用仿真模型来分析细胞死亡。近年来,有许多论文概述了计算机工程师和化学工程师在医疗系统中的作用。对化学工程师,尤其是工艺系统工程师来说,免疫系统是一个采用仿真技术的复杂系统,化学工程师能够研究免疫系统和病毒之间的相互作用。2004-2005年,Deem开发了一种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研究了病毒和疫苗造成的免疫反应的定量模型。Chakraborty在2003年用仿真技术研究了免疫系统的细胞间的通信,以及免疫反应。2006年,Joly和Pinto认为HIV-1发病机理的数学模型优化了药物治疗的方法。这种方法会导致药物设计和配方设计的改进。Yin在2007年提议把病毒当作一种产品,研究病毒生长和传播时需要考虑时空的影响。可以预见,将来人们会用生理学模型和计算机技术设计出最佳药物配方。为了有效地进行仿真,需要根据生物具体的特性建立多种生理学计算模型。几年前,学者启动生理组计划(PhysiomeProject),旨在寻找人和其他真核生物的计算模型。迄今为止,该计划主要关注使用CellML标准的细胞电生理学的数学模型。CellML标准是一种使用细胞进程模型的生物物理学模型标准。另外SBML标准是一种能够辨识生物进程的计算机可读标准。最近,一个名为虚拟生理人的项目进一步促进了欧洲学者研究生物医学的建模和仿真。学者开发了一些数据库去存储生物模型。细胞模型系统和生物模型数据库是其中两个重要的数据库,两个数据库都建议使用CellML标准和SBML标准。学者可使用这两个数据库来探索复杂的生命系统。生物模型在药物的使用方面有重要作用,这不仅是一个通用手段,而且对癌症治疗和眼病治疗也有特殊的贡献。2002年,Cstete和Doyle提出一种生物反馈系统的逆向工程分析原理。2003年,Tyson、Chen和Novak回顾一些生物控制模块的设计原则。

3简单系统的建模

2001年,Hangos和Cameron强调明确建立模型的目的,模型是在对现象总结的基础上,用计算机能够接受的方式反映规律,建模是下一步仿真计算的基础。对复杂系统来说建模十分必要。复杂系统不可能设计出含所有现象的实验,因为部分量不可测量,并且几个现象间很难找到相互关系。尽管学者已经在测量基因与代谢领域取得巨大进展,但仍有许多生物量无法测量,即便能够测量出一些,测量的准确性也不够高。下面的例子是伦敦大学研究得到的一种模型,该模型模拟了血流改变时动脉壁内皮细胞的反应。血流改变刺激细胞产生化学信号,而这些化学信号拉长了内皮细胞,在某些条件下,巨噬细胞在动脉壁上增加了,最后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位置与血流改变的区域息息相关。并造成影响。学者研究出两个模型来探索这种影响。模型一是细胞表面的血液模型,首先把细胞表面分解成许多不同的小三角形区域(0.4um),这个模型可以看成一个斯托克斯公式的边界积分表达式,通过该模型可以研究在血流作用下细胞的受力情况。模型二研究了力对细胞骨架的影响,细胞骨架保持细胞形状,可以使用开尔文体模型研究这个问题,它是由1个缓冲器和2个平行的弹簧构成的黏性弹性系统,开尔文体代表一种将机械力转化成生化信号的细胞成分,这种生化信号会导致Src激酶的活化,Src激酶会调节Rho激酶和GTP酶(Rac和Rho),而Rho激酶和GTP酶可以控制细胞结构和形态。简单的展示了该过程。此模型可以解释很多现象,但仍然有一些问题解释不了,例如当涉及体内细胞间的通信时,该模型不适用。研究人员建立复杂的仿真模型,这些模型涉及化学和机械领域,可以使用这些模型来进一步研究各种生理学和临床医学现象。

4复杂系统的建模

生命系统具有很强的鲁棒性,生命系统和多反馈的鲁棒性系统相似。建模时要识别模型中的薄弱区域,在该薄弱区域模型可能不够准确,需要用模型进行预测,这要求修改模型。在复杂模型中,特别要注意内部参数不能测量的区域,当处理涉及复杂生理问题时,这些区域变得很重要。原料中包括必要成分A,A和其它成分一起加到反应器。在该反应器上,一些原料反应生成副产物B。在这个过程中,在一定范围内控制成分A的数量很重要。在反应器上,A在催化剂C的催化下生成B,B在催化剂D的催化下生成A。A的数量决定CSTR产生C或者D的数量。如果A加入很多,将会产生C催化正反应。如果A加入的很少,将产生D催化逆反应。与此同时,膜反应器过滤掉废物。这个简单的工艺流程初步反映了血液中葡萄糖调节机制。葡萄糖由肠道进入血液,并供给其它所有的器官。葡萄糖维持在一定浓度很重要,因为维持在一定浓度可以确保人类各种机能的良好反应,这种调节过程称为葡萄糖稳态。如果葡萄糖糖浓度高,胰腺产生胰岛素,指示肝脏把葡萄糖转化成糖原,如果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低,胰腺产生胰高血糖素,将糖原转化回葡萄糖。肝细胞还将血液中废品送入胆汁,并通过胆管过滤并排泄。这是一个涉及多个器官的复杂系统,探索该系统需要考虑许多器官间的联系,葡萄糖稳态系统可以用7个模型表示。

1).胰高血糖素受体模型

通过胰高血糖素模拟肝细胞表面受体的活化,受体活化产生三磷酸肌醇。该模型由5个微分方程构成,分别描述受体的各种状态、G蛋白的活化和三磷酸肌醇的产生。

2).钙模型

模拟由三磷酸肌醇活化产生的钙信号通路。该模型由2个微分方程构成,分别涉及细胞质和内质网中钙浓度。钙模型的前提是Hill方程。

3).环磷酸腺苷模型

模拟受体的活化和环磷酸腺苷的产生。该模型由5个微分方程构成,分别关于环磷酸腺苷的浓度、S-腺苷甲硫氨酸(SAM)的浓度、受体的比例、不活动的比例以及核定位蛋白激酶A的比例。模型遵守Hill方程。

4).胰岛素模型

模拟肝脏对于胰岛素的反应,该模型由1个描述糖原合成酶激酶(GSK)活化的微分方程构成。

5).血液模型

模拟葡萄糖在血液、肝脏和胰腺之间的运输,该模型由1个描述血液中葡萄糖浓度的微分方程构成。

6).糖原分解模型

模拟控制糖原分解与合成的4个因素,葡萄糖及6磷酸葡萄糖的控制、钙离子的控制、环磷酸腺苷的控制、胰岛素的控制。该模型是一个模糊逻辑模型,该模型描述糖原合成酶(Sta,控制糖原合成速率)及糖原磷酸化酶(Pho,控制糖原分解速率)的活性水平。该模型由4个微分方程构成,分别关于糖原磷酸化酶(Pho)、糖原合成酶(Sta)、糖原和细胞内的葡萄糖。

7).胰腺模型

模拟胰高血糖素或胰岛素的释放。该模型由2个微分方程构成,分别关于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血液浓度。每一个微分方程都要遵循Hill方程。上述7个模型共同构成葡萄糖的调控模型,需要软件管理系统来协调它们。Saffrey等人在2007年描述一种模型管理系统。该管理系统用来存储模型和数据。在该系统中,上述的7个模型互相联系,共同模拟出葡萄糖稳态系统。Hetherington等人详细描述这个葡萄糖稳态系统的模型。

5完善和应用模型

建立模型以后,需要进一步完善。可以选择各种不同的实验者,将实验者分成多个小组,分别观察和记录他们的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完善和调整模型,甚至改变模型,最终确定适合不同人的具体的模型。通过这些具体的模型可以预测未来的变化情况,为了达到某些目的也可以设计一些干预措施。在其他领域中,学者已经充分研究了基于模型工程的设计方法,利用这些设计方法可以达到一些想要的结果,虽然这些设计方法还不成熟,需要进一步完善,但值得借鉴。在生命科学中,要特别注意干预措施也可能会导致一些危害。这些干预措施包括环境干预、药理学干预或基因干预。环境干预通过物理或化学因素,药理学干预主要通过临床干预。在上一部分描述的复合模型中,广泛的使用了计算机辅助过程工程技术,和优化技术寻找最佳解决方案,如糖尿病患者的最佳胰岛素剂量;使用随机技术寻找高敏感度模型的解决方案;使用区间方法确定能够接受的最坏情况。上述方法和模型已经被用来预防一些疾病。如糖尿病患者很可能患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利用上述方法可以提出一些措施,有效地避免Ⅱ型糖尿病患者患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基于模型的方法(例如优化、随机分析、间隔方法)将促进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并且随着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这些方法将更完善。要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中很好地使用这些方法和模型,必须要掌握生命科学的知识和计算机的知识,单个的研究者常常不具有这两个领域的知识,因此合作很重要。那些希望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学者必须合作,例如通过短期或长期项目,建立一个促进合作的机制。

篇9

2方法

因疾病期及性质不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2.1葡萄胎的排除

采取阴道分泌物和钳刮吸宫手术,病理报告完全性葡萄胎110例,17例部分葡萄胎,17例的残留少量滋养细胞病理报告病例,5例恶变。

2.2血清hCG的监测

葡萄胎排出后每周作HcG放免定量测定,3个月内每半个月1次,定量测定放电,如持续一个星期,直至正常,术后1年,然后半秒钟,为2年。

2.3滋养ceu肿瘤(1)化疗

氟尿嘧啶+KSM的联合治疗15例,用药5一Fu25—28mg/kg•d,l或SM6-8∥kg•d,8d为一疗程,间隔3周。

2.4手术

作为辅助治疗

3结果

在127例妊娠滋养细胞疾病患者中,小于30岁90人,占70.8%,69%发生在20~30岁生育年龄段。40岁以上者有37例,妊娠滋养细胞疾病患者占同期同年龄段孕产妇的比例为14.58%。因此,40岁以上高龄孕妇各类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的发病率应是最高的。全部患者完全缓解率为81.9%;其中I期和Ⅱ期患者单纯化疗完全缓解为100%;II期和Ⅲ期患者化疗联合手术治疗为89.1%。127例患者中有9例失访;其中有3例为治疗效果不佳自动出院;余病例在随访期间有2例复发,均为耐药病例,可能存在未发现的隐匿性转移灶。

4讨论

细胞遗传学研究发现,完全性葡萄胎通常是二倍体核型,其中很大部份为46XX,且染色体核基因均为父源性;而部分性葡萄胎核型大部份为三倍体,多由一个卵子与两个同时受精而成。已证明不论是完全性还是部份性葡萄胎。多余的父源基因物质是造成滋养细胞增生的主要原因。妊娠性滋养细胞肿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但对化疗药物十分敏感,特别是在增殖期的s期,在病理检查中滋养细胞肿瘤的病灶周围血运丰富,易于受到药物的杀伤,由于滋养细胞肿瘤的肿瘤细胞倍增时间短,DNA合成极为活跃,故抗代谢药物是化疗方案的重要组成部份。对滋养细胞肿瘤治疗愈早治疗效果愈好,有报道其治愈率可达80%一90%。自证实化学药物对滋养细胞恶性肿瘤有特效以来,妊娠滋养细胞疾病报告率在不同的国家,约有5%至30%,中国14.5%,有高危因素,恶性转化率显着提高。预防性化疗适应症:(1)年龄>40岁的病人;(2)检查时,子宫显着高于停经前;(3)血HCG>10MIU/ml;(4)葡萄胎为小颗粒;(五)咳血史;(6)刮宫后超过2个月的血HCG的持续正常,(7)随访困难的。

4.1年龄与发病、恶变的关系

葡萄胎可发生于任何生育年龄,有学者分析认为:葡萄胎的发生率随生育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但近年来在国内由于计划生育,在生育一次后,绝大数采取了避孕措施,今后发病年龄将更集中于20一30岁。但高龄患者,其妊娠绝对数少,但就葡萄胎与妊娠比例而言,则发生机会较多,且恶变率亦高。本组>40岁者占27.8%,<40岁者占13.8%。两者相比(JP<O.01)有统计学意义。

4.2葡萄胎子宫增大与恶变关系

篇10

 

国务院2003年6月16日颁布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社区门诊的垃圾分为感染性废物和损伤性废物及部分生活垃圾。由于受地理位置、环境、设施等条件的限制,在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上存在一定难度和问题,往往容易被忽视。为了加强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 保护环境,保护人体健康,防止疾病传播。为此, 我们对我院8个社区门诊部的医疗废物管理情况进行了现场调查, 并针对发现的问题采取了整改措施,现总结如下。

1. 存在问题及现状

1.1 医疗废物未按要求分类??实施医疗废物环境规范化管理的关键环节首先是要做到严格分类放置,由于门诊流动人员多、少数工作人员对其危害性认识不足, 或是为图方便,将利器、针头损伤性废物放入感染性废物容器内、感染性废物放入生活废物容器内、生活废物放入感染性废物容器内等,如使用过的棉球、棉签、输液贴膜、采血器、输液针头及玻璃安瓿等用物,易出现管理不善的情况[1]。

1.2 医疗废物收集过程中未严格执行规定护理人员偏少,管理意识差,常是忙于配药、打针而疏于管理。清洁工为图方便进行凭感觉估算重量,在登记本上写上称重时间、重量, 两人未进行认真核实就签名字,也常有漏签或补签的现象, 存在一定的流失隐患。

1.3??医疗废物的包装不规范??为了节约开支管理学论文,减少消耗,医疗废物的包装物或容器内存放的医疗废物过满,不利于封口,同时标签填写不规范,不完整。利器盒不注明启用时间,未做到定时更换。

1.4 医疗废物暂存地点管理不规范由于个别门诊部离医院较远, 每日产生的医疗废物较少, 不能做到医疗废物日产日清。通过检查发现后及时予以批评, 并与经济处罚挂钩, 对个别容器不清洁,检查人员当场督促清洁工人进行消毒、清洗处理, 对医疗废物管理中出现的缺陷, 及时予以指出纠正。

1.5 社区居民对医疗废物知识匮乏由于门诊人流量大、宣传不足和缺乏相关知识,对医疗废物的危害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多数社区居民将拔针时按压的棉签随意扔在生活垃圾桶中或者将用后的医疗废物带回用作他用。

1.6 各种应急预案知识了解不够 不能正确掌握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传染病传播或者环境污染时的应急预案,应加强定期学习,同时加强自我防护意识,掌握锐器损伤后的正确处理方法, 切实做好自我防护免费论文。

2. 对策

2.1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成立医疗废物管理委员会,由医院感染管理科具体负责整体工作的组织与协调, 并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和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各社区门诊部设立医疗废物管理小组, 由负责人任组长,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加强环节和终末质控。认真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封口、标识, 使用专用容器盛装,感染性废物3/4满时,将塑料袋扎口并标识,损伤性废物放于符合标准的具有不撒漏、防刺穿、有损伤性废物标识的利器盒内,3/4满(48h内)时封闭集中处置。同时由医院专人专车负责医疗废物的清运, 每日一次或者至少每两日一次,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真正把制度落实到工作中来。

2.2 加强沟通齐抓共管 根据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认真查找问题的根源,提出整改方案, 同时向上级领导反映,写出书面报告,与各相关部门及时联系,加强沟通,相互配合,保质保量的完成医疗废物的收集转运工作。

2.3 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组织全体人员认真学习有关医疗废物的各项法律法规, 进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能做到从医务人员到清洁员, 人人知法律,人人会应用,提高其对医疗废物管理工作的认识和具体操作。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采取多种方式确保培训效果。

2.4 加强环节质控责任到人 制定计划,每月定期不定期的对各门诊部进行检查,从医疗废物的分类、容器是否符合要求、收集交接登记是否按规定执行,到医院专人专车转运全过程的检查,认真对医疗废物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细致检查, 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并查找相关的责任人管理学论文,对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整改的相关责任人给予相应的处罚, 提出通报批评,并有持续改进措施。

2.5 加大医疗废物管理的投入为使各门诊部医疗废物得到更好的管理, 医院领导加大了投入力度,配置了专用的医疗废物储装桶,配备专用称,准确称量该部位医疗垃圾的重量,制作了医疗废物的警示标识及宣传画,宣传有关医疗废物的危害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人们积极地配合医疗废物管理。同时增加医疗废物专用转运车一辆, 做到日产日清。

2.6 全民动员共同防卫 大力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力度, 提高社会和公众对医疗废物危害性的知晓率,同时做好监督工作,使社区居民主动参与和监督医疗废物的规范化管理, 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的良好氛围。

通过对社区门诊部医疗废物管理现状的调查,体会到医疗废物分类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对医疗废物分类管理要持之以恒, 从它的领取、使用、收集、暂存、运送、上报核实等各环节抓起,才能实现医疗废物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加强社区门诊部医疗废物的规范化管理,不仅是国家法律法规所要求的,更是防止医疗废物扩散造成疾病传播、污染环境和维护辖区居民健康安全所必需的[2]。

[ 1 ]刘素球,聂玉兰,韩永毅,等. 门诊公共区域医疗废物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J ].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5) : 552 - 553.

篇11

2.应急状态下的医学护理实践与探讨                 

3.近五年中国大陆文献中美国医学护理的现状 

4.高职医学护理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5.医学护理教育的创新思维培养 

6.医学护理观下的化学教学 

7.高血压病人的医学护理方法研究 

8.医学护理专业毕业论文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9.医学护理中无菌技术的使用技巧探析 

10.探究应急状态下的医学护理实践 

11.分析高血压患者的医学护理方法 

12.《运动医学护理》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13.综合性医学护理对脊髓损伤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14.应急状态下医学护理实践探讨 

15.脊髓损伤运动员营养与医学护理需求 

16.应急状态下医学护理工作的实践 

17.医学护理中无菌技术的使用技巧探析 

18.对现代医院临床医学护理工作的初步探讨 

19.高职院校医学护理专业“概念图”教学模式的探索 

20.大型综合性医院外科系运用循证医学护理理论控制感染管理体会 

21.浅析医学护理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22.论新时期医学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23.本科生导师制在医学护理领域的研究进展 

24.综合性医学护理对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25.高职医学护理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 

26.医学护理专业开展计算机教学的探讨 

27.医学影像科室的护理管理探讨 

28.生理驱动ECS仿真系统在急诊医学护理教学的应用 

29.采用三维质量结构评价重症医学科护理质量 

30.医学护理论文的撰写 

31.医学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教育 

32.某市护理人员继续医学教育需求和科研意向调查分析 

33.浅谈临床医学肝胆的外科医学护理的研究方法 

34.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护理系 

35.高职高专医学护理专业学生实习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36.高等医学护理教育之我见 

37.医学护理专业大学生在儿童期受虐待情况回顾调查分析 

38.中职医学护理模拟教育及现代护理技能训练中心建设探讨 

39.医学护理专业学生生物安全防护知识调查分析 

40.探讨新形势下医学护理教学模式的重建 

41.论医学护理专业女生运动动机的特点与培养 

42.在医学护理专业开展ESP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43.护理专业医学微生物学实验中无菌观念培养的尝试 

44.蒙医护理与西医护理医学护理理念的分析与研究 

45.改变医学护理观念,突出礼仪发展 

46.灾难医学护理教育研究 

47.浅谈医学护理专业第一堂见习课的重要性  

48.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护理建设 

49.临床医学上的外科护理新技术研究 

50.PBL模式在医学四年制护理专业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51.优化护理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是现代医学护理模式的需要 

52.医学护理学的进展(综述) 

53.论医学护理专科生的就业心理指导探析 

54.论护理学在救援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55.现代医学护理中沟通技巧的重要性 

56.对涉外医学护理学生人体解剖学教学工作的探讨 

57.浅谈医学护理职业高中教师的人格魅力与教学方法 

58.分组分层级管理模式在我院重症医学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59.浅谈医学护理教育的发展 

60.Internet医学护理资源简介 

61.学习医学护理杂志 提高护士专业水平 

62.怎样撰写医学论文(连载) 怎样写医学护理论文  

63.对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64.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实践 

65.重症医学科护理信息系统应用实践 

66.浅谈加强医学护理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67.提高医学护理实践能力的探索 

68.辽宁省临床护理人员循证医学实践现状的调查 

69.贵州省首届重症医学护理论坛会议论文研究分析 

70.INTERNET上的医学护理资源 

71.医学护理心理学在妇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72.医学护理职业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73.老年医学护理专家:是浪费还是必要? 

74.关于医学护理专业教师培养的点滴体会 

75.试论转化医学在护理学发展中的应用 

76.基于循证医学的颈椎病康复护理方法及体会 

77.美学在现代医学护理中的作用  

78.心肌梗死的医学护理与心理护理  

79.实习前临床医学生与护理学生患者安全知识调查与比较分析 

80.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稿约 

81.高血压性脑溢血病人的医学护理常识 

82.重症医学科护理安全工作环境的创建及效果 

83.临床医学护理对责任护士的素质要求 

84.品管圈在重症医学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85.从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谈护理教育改革 

86.持续质量改进在重症医学护理中的应用 

87.把握医学整体观促进护理管理 

88.基于第二课堂的护理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作用机制与认知评价研究 

89.浅议医学护理学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90.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设置与教学调查分析 

91.康复医学护理 

92.医学护理女生青春期生理健康知识调查 

93.卫生Ⅷ项目医学护理培训班学习情况的调查 

94.有“血”有“肉”带心跳,医学护理模型人出世 

95.医学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改革初探 

96.康复医学护理 

97.芜湖市某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与学习动机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