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大学生会计毕业论文

大学生会计毕业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4-06 18:49:5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大学生会计毕业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大学生会计毕业论文

篇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1年11月9日

会计是一门融理论、技能和方法于一身的应用经济学科,学生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应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系统的实践教学能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对提高会计教学质量非常有益。江西理工大学是一所以理工科专业为主体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该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应用型的复合会计人才,重视会计实践教学是该校会计教学的特色。

一、会计实践教学现状和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我国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然而当前会计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令人堪忧,其原因在于学生“高知识低能力”、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差,无法及时有效地适应社会经济的需求。

会计实践教学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建立。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会计专业没有围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一套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各环节有机联系的会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二是会计课程实验、实训、模拟实验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大多数院校对课程实验、实训、会计模拟实验重视程度不够,实验教材内容过于简单或没有及时跟进新会计准则的变化,实验教学师资力量不足,实践环节考核评价方法缺乏合理性。

三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环节没有抓紧,流于形式。目前大多数院校的会计毕业实习为分散形式实习,教师对实习缺乏指导和监控,实习效果不明显。毕业论文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大检验,但由于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毕业论文时间与就业、考研产生矛盾和冲突,导致毕业论文质量出现下降的状况,甚至在“拼凑论文”、“抄袭论文”。

四是实践教学保障不足。主要存在实践教学物质条件不达标、实践教学管理体制不完善、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雄厚等问题。有的投入了会计仿真模拟实验室,有的没有投入或者投入不够,实践教学方面的管理制度、考核评价体系、质量监控体系、教学激励机制不健全或贯彻落实不够,实践教学的师资没有工程实践背景和经历。

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和思路

(一)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原则。在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时,必须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质,符合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我校在构建会计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时,遵循了以下原则:

1、以应用能力培养和就业为导向,着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表达能力是高素质的会计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我们在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安排、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都强调实践性和实用性、创新性。为适应就业的需要,我们针对就业市场反馈回来的对会计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来调整和完善教学计划,使之尽可能满足就业市场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兼顾会计学科的理论性和整体性。加强实践教学并不等于我们不重视理论教学,理论与实践两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既要让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拓展会计视野,又要让学生精于会计实践,具备上手快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计划上,我们安排了会计完整理论体系课程,并且还加了会计理论前沿、会计与财务专题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会计理论精髓,同时也有专门针对会计师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强化环节,让学生在理论、知识和能力上形成完整的受教育体系。

3、结合理工院校背景和特色,加强工程学科教育,拓展学生视野。做会计核算和管理必须先熟悉企业概况和企业的业务流程,才能提高会计服务和参与企业管理的质量。我校有色冶金、材料化学、工程力学、建筑测绘等理工科特色鲜明,学校地处江西赣州,有“世界钨都”、“稀土王国”等美誉。我们结合这些理工科的背景和特色,开设了冶金概论等公选课,安排学生到冶金企业进行生产认识实习,这样既能拓展学生视野,又为以后在这类企业就业奠定了上手快、能力强的基础。

(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思路。会计实践教学目的是为了巩固会计理论知识,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就是围绕会计实践教学的目标,整合校内外会计实践教学资源,搭建多维度、多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具体如图1所示。(图1)

三、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多维度、多层次、循序渐进的实验体系。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我们设置了课内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验―单项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实验体系,通过这一体系的实践,让学生的课程章节理论知识和每门课程理论、关联课程知识、会计专业理论体系不断地得到巩固和提高,通过综合实验、实习使学生的知识、理论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我们的课程实验共有172学时,课程设计11周,综合实验4周,各类实习10周,毕业设计11周。

(二)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完善课程教学内容。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我校在理论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开设了重要实验课程,增加了实践教学课时。从第二学期开设会计学原理课程开始,接下来所有学期的课程实验与专业实训保持连续。专业课内实验172课时,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税务会计与税务筹划、会计信息化、管理会计等会计核心课程均安排了课内实验,还安排了独立周的财务会计课程设计、会计信息化设计,各种专业独立集中性实践教学共安排34周。

(三)规范实践教学管理,督促实践教学实施。在实践教学管理方面,学校出台了实践教学的管理文件,对实践教学的实验教材、大纲、实验考核方法和实验条件保障等作了规范,制定了《江西理工大学实习条例细则》和《江西理工大学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规范指南》,学校定期对实验教学文档进行检查,不定期地对实验教学过程进行抽查,还聘请了经验丰富的教学及管理人员组成督导组对实验教学进行督查和指导,每学年学校还举行教师实验课教学竞赛,组织青年教师观摩,让优秀实验课起示范作用。

(四)重视模拟实验,提高仿真效果。会计综合模拟实验是会计专业实践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非常重视会计模拟环节,安排了独立的4周时间进行实验,由高级职称老师进行辅导,实验经费充足,要求学生每人单独完成模拟实验的一整套流程,模拟实验内容紧跟会计准则的变化和相关税法内容的变化,模拟实验题量大,对模拟实验要求高,制定了严格的会计模拟实验考核方法。

(五)毕业实习不折不扣,毕业论文真题真做。我校有色、冶金专业特色明显,我们在深圳中金岭南股份公司等一些大中型有色冶金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加上一些会计师事务所与我们专业的合作关系而形成的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单位已有充分保障。我们要求学生毕业实习应不折不扣完成,保证5周实习时间不缩短,实习要求不降低,实习报告及实习考核由学校和实习单位共同考核。为防止毕业论文出现“拼凑论文”、“抄袭论文”的不良现象,要求学生“应用选题、真题真做”,坚持校内校外“双导师制”,从选题、资料收集、开题报告、教师指导、论文写作、中期检查、论文答辩和成绩评定等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保证毕业论文的综合检验效果。

(六)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近几年来我们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省市会计知识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用友杯”全国大学生沙盘模拟经营大赛的省区决赛等活动都取得不俗的成绩。还安排学生有3周的会计、审计、税务相关方面的社会调查活动,安排了2周时间的企业生产认识实习。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策划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综合素质明显提升。

四、完善会计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一)改善实践教学物质条件和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完善的实践教学基础设施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前提条件。学校应对理工科系和管理科系同等重视,大力投入会计仿真模拟实验室、ERP实验室等基础实验设施的建设,同时应积极开发和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借助实习基地这一平台,校企双方开展技术合作,教师深入企业开展课题研究,协助企业解决一些技术和管理问题,同时又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实现校企双赢。

(二)完善实践教学组织管理和质量管理制度。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考核评价体系、质量监控体系、教学激励机制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要制定实践教学的指导意见、质量标准和考核指标,对选定指导教师、组织制定教学指导性文件、教学进程变更办理及手续审批、检查教案课件与实训用品、检查实践教学进度及实施情况等都要有严格的规范和认真的落实。要经常考评教师实践教学质量,组织实践教学座谈会,检查学生的实习、实训报告,检查指导教师的实训总结,组织实践教学的成绩考核等。

(三)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实践教学的指导者,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的质量。学校应重视实验师资培养,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选派教师定期到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挂职,从事具体的财务会计或审计工作,促进教师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整合校内外师资资源,成立由学院教授和企业界人士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聘请企业财务总监作为专业建设顾问和兼职教授,让其在课程教学、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论文等方面给予指导。

五、会计实践教学效果

我们将这一实践教学体系应用于会计教学中,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通过对所有在校的已接受会计实践教学的学生进行调查,学生普遍反映会计实践教学加深了他们对会计的理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综合判断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决策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调查显示,82.4%的学生认为会计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对会计的感性认识,会计不再枯燥了,会计实践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学生进入社会打下了基础。

通过实施会计信息化、EXCEL在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的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与操作技巧,使学生走向社会的适应期缩短,通过对学生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通过率的统计,接受过会计实践教学的同学,通过率达到93.2%,未接受会计实践教学的同学的通过率为69.3%。在近2年参加“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江西赛区决赛中连续获得一等奖。

通过实践教学,课程理论教学也受益不少。会计核心课程的教学得到了学生和学校的广泛好评,《会计学原理》评为校级精品课程,《中级财务会计》成了双语教学课程,会计学专业成了我校重点建设专业之一,会计学专业被评为江西省品牌专业。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江萍.会计本科实验教学研究[J].财会通讯,2009.7.

篇2

一、引言

当前,国内外很多高校都非常注重入口(招生和生源)与出口(毕业生就业),对于过程却没有足够的了解,导致人才培养没有做到充分或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中心”,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基于在校生全程跟踪加强高校专业建设就是要找到打开培养过程“黑匣子”的钥匙,通过系统科学地测量记录来弄清过程,发现问题,采取措施,改善结果。

二、概念内涵

所谓在校生全程跟踪是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对高校一、二、三、四年级在校生进行的能动态观察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情况、特点和趋势的学业成长性跟踪调查,根据跟踪数据能够分析高校的教学活动、学生工作等如何影响学生发展,以及时发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持续改进。通过跟踪数据,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对学生学情进行问题诊断,分析原因。最后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以进一步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下面以T学院财会专业为例,对在校生全程跟踪的学情调查情况加以分析。

三、T学院财会专业在校生全程跟踪调查情况分析

本次调查针对不同年级在校生设计问卷,调查对象是T学院财务管理和会计专业大一至大四在校生,共发放问卷1200份,有效回收1147份,回收率95.58%。通过SPSS统计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具体过程略,主要结论概括如下:

(一)大一学生学情分析

1.专业选择的就业目的性强,参与度不高

对于所学专业的选择,有47%是根据以后找工作相对容易而选择的,38%是由家长、询问老师等其他因素选择的,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该专业的占11%,只有4%的学生是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来选择的。数据看出:大部分大一新生对财会专业有一定的认识,认为自己选择的专业好就业。一些学生对所选专业存在认知度不够的问题,具有盲目性,家长的参与度高。

2.学习表现为自觉性不高,适应性不强

调查对象中跟不上课程进度的占70%,缺乏老师的监督和指导的占68%,缺乏自学方法的占63%,对所学内容缺乏学习动力的占55%,贪玩旷课较多的占47%,认为竞争强,学习压力大所占比例36%。数据看出:对于大一学生,相较高中的学习,对大学多少有些不适应,主要是因为大学学习的自觉性要求较高,大学老师不像高中的那样严苛,而且不坐班,不能随时随地咨询问题;大学课程设置比较紧,课堂教学内容涵盖面广,知识点丰富,需要紧跟教学进度;进入大学以后,课余时间多,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在学习上比较放松,自我管理意识差,逃课现象普遍存在,这些都反映出大一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不适应。

(二)大二学生学情分析

1.社团活动挤占课堂学习,兼职和学习主次不清

调查对象中,偶尔逃课58%,经常逃课24%,从不逃课16%,其他情况2%。从不逃课的学生占比较低,大多数的学生会因为各种原因逃课,其中偶尔逃课占比最大。逃课的话去向哪里?42%去参加各种社团活动,19%去兼职,10%参加各种资格考试,8%觉得课不重要,没有必要上,8%甚至在宿舍睡懒觉,6%是因病,5%自学其他知识,2%其他情况。数据看出:大多数学生逃课是去参加社团活动,大学生应当合理安排时间全面综合发展,但是要做到既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又搞好专业课程学习。还有一些学生去兼职,勤工俭学值得提倡,但不能主次不清,本末倒置。

2.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对理论实践结合有期许

38%的学生希望教学内容注重学科间的交叉融合,28%希望能够充实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学内容,25%希望教学内容能够重视实践理论的结合。课堂教学中38%能够做到专心上课(如认真听讲、做笔记),37%课下和老师讨论课程或作业上的问题,13%课下收集、阅读课程相关的参考资料,9%作业缺交、应付了事。数据得知:财会专业大二学生比较注重学习,学校应在本学年多开设一些专业核心课程。大多数学生希望教学内容能够紧密衔接,环环相扣,同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三)大三学生学情分析

1.就业压力大,考证学生多

对于证书越多就业机会越大的看法中持赞同意见的占52%,一般意见37%,不赞同和无所谓态度分别是8%和3%。对于驱使学生考证的原因调查中,就业压力大是主因,占比48%,其次是国家政策导向,占比31%,同学的影响和实力的证明以及个人兴趣分别占比13%,6%和2%。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年年递增,考会计从业资格、助理会计师、证券从业资格等证书似乎成了财会专业学生在就业市场中谋求位置的必要途径,他们选择考证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好就业。

2.理性看待考研,目的仍是就业前景

43%认为考研需要看个人意愿,39%认为没必要考研,可直接就业,18%认为可以继续考研进行深造。从考研的目的来看,排在前三位的是为了就业前景、就业难暂时读研和想去更好的大学,比例分别是34%,21%和14%,其余的分别是想改变专业,想做学术研究,职业发展需要,随大流和其他,比例分别是11%、2%、6%、4%和6%。数据看出:就财会专业而言,它是一门对于经验积累比较注重的专业,大部分学生认为早就业相对会更有优势,其余部分学生则认为考研是继续深化理论知识,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途径。无论考研与否,都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理性地看待考研,这样才能更有利于今后发展。

(四)大四学生学情分析

1.毕业论文选题有困惑,精力投入不足

数据显示毕业论文准备及初稿完成所需时间在两个月之内的学生占大部分,有8%准备论文的时间仅是在两周之内;在毕业论文完成期间遇到的问题中有选题问题的占36%,文献资料搜集困难的占13%,论文质量不高的占9%,老师指导不够的占7%,论文答辩准备不足的学生占31%。不难看出:在毕业论文完成期间,有一些学生对于毕业论文的态度过于草率,毕业论文的准备和初稿完成用时太短,导致论文质量不高,需要反复修改;在毕业论文完成期间,很多学生对论文的选题有很大的困扰,不知道该从哪个方面下手去选择,一些同学在毕业论文答辩的准备方面并不充分,直接影响毕业论文成绩。

2.沟通协调能力有待提升,职业规划有待加强

在能力需要提升调查中:有效的沟通占35%,谈判技能占27%,协调安排占21%;职业素养需要提升方面:信息获取分析能力34%,洞察力26%,策略谋划能力17%,协作解决问题能力15%,压力承受能力5%,环境适应能力3%;职业能力需要提升方面:职业规划能力36%,自我行销能力25%,资源掌控能力15%,工作寻求能力14%,持续学习能力7%,自我定位能力3%。分析得出:超过百分之八十的学生认为谈判技能、口头沟通和协调安排的能力在大学期间需要得到提升,这些能力在学校没有较多的训练;信息获取分析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是毕业生最为欠缺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学校应该注重培养这些方面的能力。

3.专业领域就业率较高,自主创业比例低

数据显示大四学生已有工作的比例为76%,其中会计学专业74%,财务管理专业77%;在已有工作的学生中,工作性质与专业有关42%,工作与专业性质无关31%,公务员相关职位8%,自主创业所占比例比较小。没有工作的学生中,继续找工作的64%,打算考研32%,留学或其他4%。分析得出:T学院财务管理和会计专业就业率大致相同;毕业前有工作的学生占大部分,所从事的工作与财会专业相关的比例接近半数,说明财会专业毕业生就业更倾向于本专业,所学专业对工作的影响比较大。

4.实习与专业相关度不高,招聘会和就业辅导很重要

数据显示,毕业前有实习背景但与专业无关41%,有实习背景并与专业相关32%,无实习背景17%;接受过学院就业辅导87%,其中参加学院组织的招聘会的占大部分;对就业结果有影响的因素中,工作能力30%,相关实习和经历28%,学习成绩17%,专业背景16%,应聘技巧4%,党员身份或学生干部经历5%;找工作的来源中通过专业求职网站40%,本校招聘活动或招聘信息30%,其他途径所占比例较小。分析得出:毕业前大部分学生都有实习,但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占比不大;在学校就业辅导中绝大多数学生都参加大学组织的招聘会,对于其他的辅导活动参与不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生找工作的途径多元化,通过专业求职网站的比例最多,学校的招聘会和招聘信息对学生起很大作用。

四、T学院财会专业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树立“学生的发展是学院一切工作中心的”以生为本理念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由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发展阶段,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T学院这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不断完善自身的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当前,T学院教学改革主要是“教”的改革,很少“学”的改革。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就要在观念上实现从“重教轻学”到“为学而教”的转变,在理论上实现从“财会经验传递”到“职业发展能力”的转变,在实践中真正把学生放在中心和根本的地位,将指导学生学习和促进其发展作为学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样才能实现T学院内涵式跨越提升与发展。

(二)全程全方位开展学生学习指导

1.全程跟踪

按学年和年级设计调查问卷,全程跟踪分析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的学习问题,如大一学生对于财务管理和会计专业的认识不明晰,对于可能从事的财会工作与专业学习之间的关系缺乏了解和全面准确的认识,表现出对大学专业学习的不适应;大二学生看不清财务管理和会计专业学习的未来前景,学习目标不明确,动力欠缺心生迷茫;大三学生没有专业学习发展规划,纠结于财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不足,恐惧未来陷入焦虑;大四学生对社会现实认识不清,财会职业成熟度不高,职业去向不定等。只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才能更好地解决各年级学生的学习问题。

2.全方位指导

全方位指导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内容全方位,对学生不仅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还要把影响学生专业学习的诸多因素包含在内加以分析;二是人员全方位,学习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包括任课老师、辅导员、全体教职员工都要把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摆在工作的中心位置;三是途径全方位,指导的途径包括开设学习指导课、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成立学生学习和发展咨询服务机构等,还可以利用“校园网+财会学习园地”等形式开展指导工作。

(三)结合“师情”分析开展“学情”研究

1.“师情”分析

调查显示,学生对教师能给予的学习指导期望很高,但教师为什么没有满足呢?这就要分析学院的“师情”。在现象上教师大致有三种情况:“不想做,不做;不知做,没做;想做,不会做。第一种是价值观问题,这类教师虽少,但对整个教师队伍的影响却很坏,学院应引起足够重视,可以通过人事制度和考评体系改革,引导鼓励这类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第二种是教育观问题,这类教师要理解认识到只有解决好学生“学”的问题,“教”的效果才能好。第三种是教育教学方法问题,需要教师了解90后大学生的学习情况,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学情”研究

要从根本上改变T学院财会专业学生的学习状况,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学情”研究,具体可以是:财会专业学生的专业情感与改进学习、教学策略研究;T学院这类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学生抱负水平提升、学习动机强化、学习习惯养成研究;针对财会专业女生比例奇高的女大学生财会专业学习状态和自身角色定位研究;财会专业教师如何开展“学”的教育,在财会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开展学习指导研究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高等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3

其次,科研能力培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科研工作具有很强的理论性、逻辑性和实践性,对学生要求较高。会计专业学生在科研实践中,要参与课题选择、文献收集、信息筛选、课题设计、数据分析、结论提取、科研报告撰写等过程。课题选择就是发现和提出问题,极具挑战性。文献收集与信息筛选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多种检索工具和检索技巧,并对海量信息加以选择、提炼,实现信息增值,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和信息收集整理能力。课题设计、数据分析以及结论提取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探索阶段尤其强调创新和实践的理念,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知识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培养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也有很大帮助。科研报告等的撰写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掌握规范化论文书写格式的能力。一个科研项目往往都是团队努力的成果,期间,学生的人际交往、集体意识、协作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第三,科研能力培养更符合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提出的新要求。高等会计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会计专业人才,这表明高校会计教育担负着为社会输送创新型人才的艰巨任务,而基于科研能力视角的会计专业学生培养模式正是适应社会需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与意识的措施。每一个科研项目的提出与实施都需要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勤于思考,大胆假设与尝试,不拘泥于传统知识体系与分析方法,也不能盲目套用国内外已有的科研课题,因而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顺应时展的新要求,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会计专业是理论性严谨、实践性要求高的应用型学科,探索基于科研能力视角的会计专业学生培养模式,是高校面临的重要而亟需研究解决的课题。本文将从培养机制、教学方式、学生科研项目、考核体系以及培养环境等角度对会计专业科研能力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总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优化培养机制,开设专门的研究体系课程。为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科研能力激发他们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高校应优化培养机制,教研结合,开设专门的研究体系课程,在教学环节中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首先,针对大一新生整体可以开设科研动员大会,并定期开展科研小组讨论课程。在教师和在校研究生、博士生的指导下,让一年级学生尽早接触前沿的科学研究,为他们灌输创新的意识,潜移默化中改变他们以往的应试思维,并激发他们潜在的科研热情。其次,针对大二、大三的学生应开展中、高级研讨课程。中、高级研讨课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将会计专业主修课程与其他领域的课程(包括管理类综合学科和交叉学科课程等)相整合起来的综合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多学科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为进行科学研究提供理论知识的支撑。同时,可以开设信息检索、写作、探究推理等方法论课程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科研方法,为科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撑。最后,在大四学年可以结合毕业论文开设专门的研究课程,形成导师指导下的分课题、分项目的科学研究,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科研能力,同时也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第二,创新教学方式,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会计专业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应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改革教与学的关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贯彻“教师授课为辅,学生参与为主”的教学理念。教师的主要职责不在于授业解惑,而在于启导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组织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打破传统的“授―受”关系,与学生建立新型的民主互动关系。在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可以尝试采用专题式、讨论式、案例式和分组课题式等教学方式。专题式教学是指针对某一会计专业科研命题,通过陈述、探究、反思、互动等过程,在阐述知识的同时,逐步引导学生了解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讨论式教学类似于“头脑风暴法”,对广泛的科研难题进行群体的开放式讨论教学,教师并不提供标准答案,只是激发大家的想象力,引导大家进行开放式的思考和讨论。案例式教学是指以典型的商业管理的真实情景或事件为案例,让学生自行准备材料并分组讨论,最后在课堂上进行总结。当然成功的案例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很高,耗时较多,因而案例选择要精当和适度。分组课题式教学是完全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根据会计学科内容进行自由选题,然后自主进行探索研究,最后撰写总结报告,并进行课堂报告与讨论。

篇4

二、课堂教学

无论什么专业、什么学科、什么课程的教学,课堂教学都是最基本的教学形式。深度和宽度的均衡分布,是最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是由师生的相互促进共同完成的。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因此,课堂理论教学宜采用研究性教学模式,其基本内容包括基本知识理论的教学和课题研究教学。基本知识理论的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基础,一般采用讲授式、激发式和反馈式教学法。即教师从“精炼”原则出发,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实用性原则提炼出精炼并且经典的知识理论,然后运用激发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和互动教学等方式让学生达到共鸣。课题研究教学法过程一般为:创设情境探索研究获取新知应用新知。主要包括课题研究指导教学法、课题研究成果汇报教学法和课题研讨教学法。课题研究指导法是教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研究小组,分别确定研究课题,并指导其进行课题研究的方法。课题研究成果汇报教学法是就学生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以自己的方式向全体同学和教师汇报的方法。课题研讨教学法是在教师组织指导下学生就课题研究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研究讨论的方法。1.会计课程的课堂教学,要做到理论与案例(实际)相结合。案例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占有一定分量。会计学课程除有自身的基本理论外,还特别强调法律、政策、制度的规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全面推行案例教学。实际事例的编写是教学案例的主要特点,虽然可能会进行某些虚构,但虚构内容的客观性是存在的。因此,通过对来自现实的案例资料进行分析,可增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初步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书本中的理论与实际问题在课堂上初步的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理解各项会计实务的内容,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会计课程的课堂教学,要做到理论与实验(实训)相结合。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也相当重要。除了会计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案例研究外,实验教学应在前两个环节中穿插出现,渗透理论,实践案例,使理论与案例落到实处,真正达到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目的。在安排会计实验时,应考虑到课程的多样性,照顾到各个环节,以配合会计理论的教学。需注意,会计理论是与现行会计法律法规是相适应的,因此做每项试验之前应向学生讲明实验依据,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完成任务。这样不仅完成理论学习,学会案例分析,更重要的是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会计学的积极性。在会计理论教学中,利用最短时间,运用最合理有效的方法,提高会计实验(实训)效果是会计学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校内实习

会计教育具有知识传输和能力培养的双主导型特征。知识传输就是理论课程教学,而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是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最好的途径是到企业顶岗实习,但因为实习工作地点的局限性等因素,决定了校外实习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预期效果。因此,许多高校在校内均建有会计实验室,以弥补校外实习的不足。会计实验是实践教学核心部分,大体可分为单项实验、阶段实验和综合实验。单项实验是以教材章节为实验单位,按理论教学进度分阶段组织实验。如在《会计学基础》教学过程中,可先从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和各个账本的认识开始,并学会填制和审核等业务。为使学生更加熟悉单笔业务的流程,为其他实验打好基础。阶段实验是在学生学习完某一门会计专业课后安排1~2周的时间进行。对本课程所涉及的相关经济业务会计处理方法进行综合的模拟演练,如财务会计模拟实验、成本会计模拟实验等。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书本课程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并掌握会计业务与流程。综合实验一般是在毕业前夕进行。对某以模拟单位的某一特定月份进行完整的会计操作。从填制原始凭证开始,直到完成实验分析报告。综合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能力。校内实习包括模拟实训与仿真实验,通过以下两两相结合,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实际业务水平,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1.理论教学与单项实训教学同步。会计课程的“教、学、练”一体化,是教育、学习和联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做到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将财务会计实训课与理论穿插,在理论讲授过程中同步实训,达到边教边学、边学边练,使学习与操作在最短时间内紧密结合。同时,做到课证融合,也就是说,与会计职业资格考试的目标相一致,使教学内容针对性更高,融“教、学、练”于一体,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2.分岗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财务会计岗位实训》课程的主线是对会计岗位能力的要求,突出会计核算不同岗位业务操作。按照不相容岗位分离原则,共同组成一个实训小组,定期轮换,对掌握各岗位技能达到促进作用。完成独立分岗实训训练后,再进行《财务会计综合实训》,真正做到在核算程序上巩固、在内容上更新。它基于一人多岗,每名同学单独完成一套模拟资料的实训程序。财务会计模拟实习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对处理日常会计业务的认识,使学生继续熟练会计人员的基本技能,提高其独立处理日常业务的能力。3.手工账操作与电算化操作相结合。会计手工模拟主要是帮助学生全方位了解会计活动的全过程,它作为基础,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作为对会计手工模拟的升华,它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全面的会计电算化处理,重要的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工作时间。在上述会计手工操作完成的基础上,学会用计算机进行系统操作,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相互渗透,巩固学生会计业务的处理能力,进一步掌握现代化财务会计软件,提高会计的职业适应能力。4.校内模拟实训与仿真实验相结合。校内的模拟实训主要是指在模拟的环境下进行实际会计操作,它包括财务会计单项实训、财务会计岗位实训、财务会计综合实训。实训基地的建立是模拟实训实施的重要前提,通过模拟实训让学生更真实地体会到职业岗位技术的重要性,起到扎实理论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作用。由于会计岗位的与众不同,校外实训很难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完整的会计流程,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校内仿真实验室的建立。仿真实验室提供真实业务,让学生按照模块进行真实的会计操作,最终取得实际的工作经验,达到巩固和强化实践能力的要求,实现学院职业教学、学生岗位素质培养、公司获取盈利等的多赢。

四、校外实践

校外实践教学模式是在财会专业学生学完相关理论课程后,由学校或学生自主联系校外实习单位,进行校外实践活动的一种实践型教学形式。校外实践模式涉及知识全面,环境真实,让学生亲临实践教学基地并完成任务,目标是提高学生实际业务的操作能力。校外实践可采取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做实验,将企业(公司)的近期1个月已做账业务抽出(借出),在指导教师的监管、引导下,按企业(公司)当时执行会计政策要求进行账务处理,并将会计核算结果与原会计人员核算结果核对,达到实践的目的;二是顶岗实习,即在企业(公司)会计人员的指导下,对当期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账务处理。校外实践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实践场所场地的问题。由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很多单位都不愿意公开有关会计方面的具体内容,最多大概介绍其公司会计工作流程。所以目前大多院校都面临着无稳定实践基地的困境。其二是学生自身原因。大学生第一次走向社会,还不能适应社会角色,不能够充分发挥出自身能力。其三是学生实践成效那你考评。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难以建立一套考评制度来衡量学生的实践情况。为了解决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使校外实践不仅仅是形式,首先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实习环境。这个问题是需要政府、高校和企业共同努力的,特别的高校自身应积极主动建立起与企业合作的平台。值得强调的是平台的搭建是双方得益的,学生得到了提升,企业方便了解学生情况,选拔优质人才。其次是需要学生积极配合完成所分配的任务。最后是解决学生实践效果的考评问题。因地制宜,多方面的考评学生的实践效果,达到人才多样性选拔的效果。

篇5

财务管理是一门研究财务管理理论、方法以及企业资金运动的综合性技术课程,它是基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而产生的,围绕财务管理目标这一逻辑起点展开,利用理财的观念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活动进行的一种综合性管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企业急需财务管理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具备现财观念的应用型人才。

一、我国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一)财务管理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目前高校的教师仍然是理论型的教师为主,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欠缺,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在于:一是学校为了评估需要,在招聘教师时更愿意选择刚出校门的高学历人才而放弃具有实践经验的财务管理人才;二是教师评定职称的需要,教师的级别待遇主要与职称挂钩,教师宁愿多花时间写论文也不愿意下企业锻炼积累经验;三是学校在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方面的政策力度不大,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意愿不强。专任实践教师实践能力有限,师资力量薄弱,导致实践教学质量不高。

(二)实践基地的数量少、质量不高。实践基地是实施实践教学的基础设施,没有基础设施的投入,实践教学难以开展。一些学校不重视财务管理的实践教学,很少甚至根本就不建立专门的财务管理实践基地,而直接安排在会计实践基地进行实践,教学质量根本得不到保障。

(三)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具体表现在:实践教学文件如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指导书、实践报告、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等不够完善;实践教学过程监管不力;实践基地使用规章制度不规范,包括对实践基地的人、财、物的管理。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要求

“应用型人才”培养突出的是“以应用为本”“学以致用”,强调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灵活运用,以及具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经济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转型,新形势下,应用型人才将是未来人才市场的主流。为了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目标应是:立足于社会,培养学生会动手、勤动脑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能更好地运用理财的观念来认识、分析、解决企业实际财务问题,满足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

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不能仅仅考虑该课程本身,而应该结合相关专业建设,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进行构建。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形成由浅入深分层渐进式的设计模式,本文将财务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设计为“课堂一体化实践-财务决策实战演练-ERP沙盘模拟实践-大学生创业实践-毕业实习”五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见图1),这种安排由简易到复杂,符合教学时间的安排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实现了三个结合: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机结合,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了对学生基本理财能力、专业业务能力、综合技术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应用研究能力五大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真正实现学生就业的零距离。

(一)课堂一体化实践。一体化实践教学设计改变了原来各分项实践单独设计、前后不衔接的做法,而将一家公司的财务管理业务贯穿整个实践过程,要求在进行每一项决策时都要考虑对企业整体财务状况的影响。课堂一体化实践教学将贯穿于整个课堂理论教学之中(见图2),具体做法是:每个学习项目创设相应工作情境,将工作情境细分成一个个典型的工作任务,要完成该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支撑,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后,学生自主完成工作任务,教师进行评价和考核。在实践组织上以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模拟仿真等形式展开,整个实践过程突显学生“做中学,学中做”。整个环节都在课堂完成,将理论教室和实践教室融为一体,将实践有效地融入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逐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财务决策实战演练。目前,财务决策软件的开发和推广运用为财务管理的实践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财务决策实战演练就是通过财务决策软件平台实现的。该平台对财务管理涉及工作岗位进行岗位职业分析,将财务管理工作岗位划分为:财务总监、财务经理、运营、会计、出纳五个工作岗位,围绕企业财务管理和日常业务核算两个核心环节,设计了企业运营、账务处理、电子报税、税务稽查、财务分析五大操作模块,通过人机对抗方式进行企业运营。五大模块的功能见图3,运营模块把市场规划、营销策略、财务管理、风险控制、税收筹划等与企业经营管理融于一体;账务处理模块利用虚拟的企业经济业务进行电算化会计核算;电子报税模块模拟地税、国税报税;税务稽查模块对企业的账务处理、税款缴纳、纳税申报进行审计;财务分析模块对企业的运营结果进行财务报表分指标和综合指标分析。

该平台着重训练学生从CFO(财务总监)角度综合运用企业财务管理、会计、税收筹划等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实际运营企业的能力。其最主要的特色在于每个经营环节都体现资金成本、时间成本、机会成本、企业风险、企业信誉,充分体现财务决策的重要地位。通过财务决策实战演练,学生可以将所学的财务管理知识综合运用到虚拟企业运营中,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真实对接,是对所学知识的升华。

(三)ERP沙盘模拟实践。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掌握全方面的知识后,通过ERP沙盘模拟实践,来训练学生如何将财务管理的理念融入到整个企业经营管理之中,从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综合技术知识的能力。ERP沙盘模拟实践是借助沙盘模具,把企业运营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抽象为一系列的规则,基本再现了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将“企业”搬进了课堂。ERP沙盘模拟通过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全方位展现,将战略管理、营销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于一体,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集角色扮演与岗位体验于一身,可以使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完成从知识到技能的转化,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实践可以与其他专业学生(如管理专业)一起完成。

(四)大学生创业实践。目前,各大院校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学生创业实践是指导学生建立虚拟公司、模拟创业过程,亲身体验运营规划、营销策划、人事管理、团队合作、资本运作、财务管理等创办企业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财务管理能力、谈判能力、资源整合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应变能力等。大学生创业实训一般在实习前的一学期开设,主要面向有自主创业意愿的学生开展,采取“自我学习、体验式学习、自我管理、团队分享、竞争激励”的方式,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全真的商业环境中进行体验式实践。

(五)毕业实习与设计。毕业实习是将校内模拟实践转为校外真实顶岗实践,学生将转变为真实的相关岗位人员,完成实习岗位的职责。通过毕业实习,将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实现“工学结合”,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财务管理工作的意义,深化专业理论知识,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对社会的认知能力。

毕业实习一般结合毕业设计进行,毕业设计的形式主要是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学生在完成实习周记和实习报告撰写的同时,会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发现实习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并进一步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毕业实习以及实习报告的撰写为毕业论文的选题收集相关资料,为学生深入某一领域研究提供基础,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保障

(一)建立高水平的实践教师队伍。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实践水平,其一是注重人才的引进,特别要引进具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实践型”高级财务管理人才;其二要加强对现有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与企业合作,通过调研、外出进修,下企业实习等培养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其三是建立实践教师的考核机制,调动教师提升实践能力的积极性。只有学校真正重视实践教学,并把措施落到实处,才能建立起一支既能“上讲台”也能“下企业”的高素质“双师型”实践教师队伍。

(二)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实践基地是实现学生动手能力,进行实践教学的基础。实践基地的建设包括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主要是实验室的建设,在充分利用现有会计实验室资源的同时,学校应该加大财务管理实验室的投入力度,建立可供财务管理业务训练的专门实验室,如证券投资实验室等。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学校成为企业的培训基地,企业成为学校的实践基地,让学生进入企业实践,企业员工来学校学习,共同提高,共同促进,达到双赢。

(三)健全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完善和健全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是保障实践教学环节有效顺利开展的前提。首先要完善和规范各类实践教学文件,使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有法可依”;其次,实行实践教学督导监督制,督导组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过程监控,对实践实施过程提出改进措施,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最后,要建立科学、规范的实践基地管理制度,成立实践教学中心,专门负责实践基地日常管理,明确岗位分工职责,责任到人,确保实践基地有效有序运行。

五、结束语

财务管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本文针对目前财务管理实践教学存在的题,构建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由浅入深的分层设计模式,将财务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设计为“课堂一体化实践-财务决策实战演练-ERP沙盘模拟实践-大学生创业实践-毕业实习”五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实现现阶段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保障该实践体系正常运行的措施。

参考文献:

篇6

一、引言

会计教学倘若离开了实践过程和实践环节,就会使整个会计教学变成呆板机械的说教,会扼杀会计教学的生命力。然而,由于受师资力量、教学场地、教材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会计实践教学改革的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教师授课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跟着教师和教材亦步亦趋,不去主动思考,更谈不上创新。会计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如何用会计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以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及操作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综合运用的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本文试图从会计实践教学的几个重要环节入手,对会计实践教学的组织程序进行设计、探讨,以求提供不同环境下会计实践教学的组织程序,使会计实践教学更具可操作性。

二、会计实践教学程序组织

会计实践教学主要包括案例教学、实训教学、模拟教学、实习及社会实践教学等环节,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不同,分配的顺序和时间安排也不完全相同,关键是要符合教学目标和培养目的的要求,适度把握、灵活运用,与相应的课程相匹配、协调。

(一)课堂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的要求,精心选择相关案例,通过引导、启发,使学生对教学活动有实质性的参与,成为真正的教学主体;通过案例分析,实现和达到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要求。

1.确定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

案例教学并不是适合所有的课程或所有的教学内容。对于会计这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来讲,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案例教学,能使学生深入理解会计理论知识,并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于教师来讲,首先要明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的的要求;然后分析达到教学目标应采取的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即是否适合采用案例教学。

2.依教学内容选择适当案例

确定了教学内容需采用案例教学,接下来就应搜集、选择相关案例,并精心挑选最能体现教学内容要求的案例。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及审计等会计专业课,都可以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由于我国目前缺乏相关的案例教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搜集、积累会计教学案例,为案例教学提供“素材”。案例的选取:要特别关注国内、国际会计领域发生的重点“事件”,要体现其典型性和与教学内容的适应性。

3.分析案例,设计应讨论和解决的问题

选好案例后,指导教师首先应详细了解该案例的背景知识以及“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在此基础上对案例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依教学内容的要求提出应讨论和解决的问题。提出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及组织教学的时间要求等方面。如选取的是较大的案例,或是影响较大的“会计事件”,应提前让学生搜集、了解与该事件有关的情况,以有助于学生对案例的深入分析。

4.组织讨论,进行启发、引导

教师依据案例设计好相关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讨论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分组讨论、课上讨论、课下讨论,也可以是师生共同讨论等。教师应根据所讨论问题的实际情况,随时进行引导、启发,打开学生的思路,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并承担相应的问题。通过提出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而不是急于给出答案。

5.汇总讨论结果,进一步启发、引导

通过讨论,学生对案例提出的问题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与解决方式,教师应发挥其作为一个“组织者”的作用。可以安排学生代表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以论据支撑自己的观点,教师也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并作最后“点评”。教师最后要阐明会计案例分析和评价的重点、难点,给出案例分析的整体思路,指出学生在分析问题的各环节存在的不足等,使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学习。

(二)实验室模拟实训教学

会计模拟实验,是通过模拟特定单位生产经营过程的经济活动和业务事项,要求会计专业的学生充当其中的会计角色,依据所学会计理论知识对该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分析,深入理解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将会计理论运用到会计实际工作中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会计实际操作技能。多年来,会计模拟实验教学对提高我国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何合理组织设计模拟实验教学程序,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值得探讨。

1.设定教学目标

会计模拟教学(这里仅指综合模拟实验教学)是在学生完成会计相关专业理论课的学习后开设的,旨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会计理论知识指导会计实践;要求学生站到一定的高度,从全局出发考虑模拟单位的会计核算与管理问题,综合驾驭所学知识,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避免简单机械地模仿,就“会计论会计”。

2.模拟单位情况介绍

会计主体的性质、规模等实际情况不同,所选择的会计核算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在组织会计模拟实验时,指导教师应指导学生了解模拟企业的有关情况,如企业的性质、规模、生产类型的特点、工艺流程以及内部规章制度等;如果有条件,尽可能地带领学生深入相同企业进行实地考察,真正了解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增强学生对企业的直观感受,为下一步的会计模拟实验操作奠定基础。

3.会计用品、参考资料准备

会计模拟实验过程中,需要使用与企事业单位相同的会计核算用品,如各类记账凭证、账簿和报表等,以增强实验的真实性。此外,会计模拟实验是对会计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了确保实验的顺利实施,需准备必要的参考资料,如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及会计法律法规条例等。实验开始前,要求学生备好各类必需的实验用品及参考资料,有助于会计模拟实验的顺利进行。

4.模拟实验指导

(1)会计模拟实验目标确定:会计模拟实验的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会计操作技能,但绝不仅仅是“操作”,更重要的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将各项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各类知识融会贯通,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加深对会计核算规程和方法的深入理解与把握,增强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将来尽快胜任会计工作奠定基础。

(2)会计核算整体程序设计:会计模拟实验,尤其是综合实验,在实验前引导学生根据所学专业理论建立会计核算程序,打开学生的视野,避免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就事论事”,不能将企业的整个经济活动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会计核算程序也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账务处理程序,了解账证之间、账账之间和账表之间的关系,以进一步进行财务分析。

(3)不断提出“假设”:会计模拟操作虽然是对一个个具体经济业务事项的会计处理,但指导教师应带领学生进入“实战”状态,分析每一项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并不断提出“假设”。因为企业总是处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有的业务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也会发生变化,而模拟企业的环境处在相对固定的状态,这种“假设”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开阔思路,逐步提高职业判断能力。

(4)实训资料补充:目前市场上的模拟实训教材可谓“五花八门”、“参差不齐”,在选择质量较高的教材的前提下,以教学内容和实验目标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补充,以提高模拟实验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5)操作细节指导:会计工作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在具体的业务操作过程中,对于没有任何实践操作经验的学生来讲,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指导教师在业务指导过程中,注重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通过会计模拟实验,使学生经历一次品格的磨砺,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在今后的会计实际工作过程中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

5.模拟总结、成绩评定

成绩考核是会计模拟实验系统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模拟实验质量、促进实验过程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为此,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易于操作的实验考核体系。实验考核项目的确定,取决于实验的要求、环节和具体内容。

(1)实验态度考核:常言道,“态度决定一切”,将学生的实验态度作为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学生对实验的重视。

(2)过程考核:过程考核包括实验纪律、实验进度、实验日记等环节。实验过程考核是保证实验有序进行及实验质量的关键。

(3)实验技能考核:实验技能是整个实验的核心,体现在实验操作的各个环节,如凭证的填写、账簿的登记、报表的编制及实验用品的装订等。

(4)实验报告考核:实验报告是完成会计模拟实验的书面总结,该环节主要考核学生能否依据实验内容,结合相关制度及标准,提出问题,并联系实际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等。

(三)实习(包括社会调查)

1.依据实际情况选择实习单位,避免“放羊式”

实习,是学生了解社会、走向社会的必要准备。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讲,通过实习,可以真正了解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包括工作环境、人际关系、专业运用等。而眼下,大多数学校将学生的实习选择在最后一个学期。这一时期,学生面临找工作、考研等诸多问题,大多数学生难以落实实习单位,实习往往流于形式,几乎成为“放羊式”。基于此,学校合理安排实习

时间,尽最大能力帮助学生联系实习单位,使学生透过实习单位这个“窗口”了解社会,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2.实习过程“遥控”指导

学生实习时应带着“任务”。实习前,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实习的准备,安排好实习任务,使学生带着问题实习、有目的地实习;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除亲临现场进行指导外,还要不时地进行“遥控”,跟踪学生的实习情况并给予必要的指导,避免放任自流。

3.实结、实习报告

学生实习结束后,要以实习报告或实结的形式上交实习“成果”。实习报告或实结的形式可以是口头的、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加书面的。指导教师通过与学生面对面交谈,了解学生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给予必要的建议与指导,使学生通过实习,真正获得一些必要的“社会经验”,使实习成为学生正式走向社会前的一次“尝试”。

(四)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总结与提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

1.毕业设计(论文)的类型

会计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要与所学专业及岗位需求紧密结合,尤其是高职高专学生的毕业设计,可以采取岗前实践和毕业综合实训等形式,由指导教师与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进行选题,鼓励学生撰写应用研究型毕业论文。

2.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管理

毕业设计(论文)是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会计实践教学的延伸。因此,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管理非常重要。

首先,教师在选题上要进行专业指导,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专业特点的要求,在学生的能力范围确定题目。其次,在时间的要求上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调研、搜集整理资料。再次,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管理与考核,建立必要的学生记录卡,对学生进行跟踪指导,确保论文的正常进行及按时结题。

3.毕业设计(论文)的考核

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评定除加强答辩环节的成绩外,还要重视学生过程环节的成绩考核,如将学生的选题、开题报告、资料的获取渠道、调研过程、中期报告、成果的实用性等都纳入考核的范围,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有效避免论文、设计“走过场”。

三、结语

总之,会计实践教学是提高会计教学质量,培养国家经济建设所需实用型经济人才的关键。改革传统会计教学方法,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校企联合及实践教学场地,为实践教学提供必要的条件;编写实用案例教材、模拟教材、实训教材,为教师顺利开展实践教学提供保障;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从根本上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等,不仅需要学校加大实训实践教学的改革力度,同样也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为学生的实习实践提供必要的条件,政府也应在此方面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从制度上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篇7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一)国外相关研究述评创新这一概念是经济学家熊彼德在20世纪初提出来的,把创新定义为“新的或重新组合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被引入经济系统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关创新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开始形成系统的理论。厄特巴克(J.M.Umerback)在70年的创新研究中独树一帜,在1974年发表的《产业创新与技术扩散》中认为,与发明或技术样品相区别,创新就是技术的实际采用或首次应用。著名学者弗里曼(Freeman)把创新对象基本上限定为规范化的重要创新。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创新,认为技术创新在经济学上的意义只是包括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装备等形式在内的技术向商业化实现的首次转化。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2010.05)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中指出,比广博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学生应该有能力去接受知识,运用知识重新评估已有的结论并得出新的结论。中国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对于知识要点的掌握上,不去开发独立和评判性思维的能力。这样的模式对于培养流水线上的工程师或者中层的管理干部可能有用,但如果要培养具有领导力和创新能力的人就不足了。

(二)国内相关研究述评重庆大学课题组(2001)对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的理论与实践也进行了探索。认为第二课堂有利于学生将固态知识在实践中活化,克服思维上的惰性,增强了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形成合力的智能结构。同时还提出了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目标确立的原则:有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增强学生适应性、竞争力的原则;培养创新能力的原则;注重个性发展的原则以及可操作性原则。刘国存(2007)认为,第二课堂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不再由教师提出,而是由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发现、自己想办法、自己解决。学习变成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同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基本一致,因此第二课堂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实践中培养了学生们的创新能力。还认为第二课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身心素质,是提高综合业务素质的载体。束洪春(2008)对工科学生第二课堂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索,认为第二课堂有利于学生创新兴趣的培养,能够有效拓宽知识面培养实践能力。并介绍了在教学实践中对第二课堂建设的经验,以科技活动为基础培养学生兴趣,以科技竞赛为载体提高活动质量,以老师为指导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陶丽、孙双霞(2006)认为,应规范第二课堂活动,建立科学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协调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并从领导、组织、计划、载体、基地、经费等方面入手,积极开设第二课堂,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蔡可化(2008)认为,把学生培养成为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建设人才,仅依靠第一课堂进行的教学活动是难以完成的。因此,高等学校在抓好智育教育的同时,必须重视德育、美育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教育,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陈卓武(2006)认为,第二课堂是高校创新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第二课堂创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应该融通第一课堂,形成创新教育合力;紧密结合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建立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努力打造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凝聚创新教育力量;充分利用各种条件,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李冰燕、童建(2004)认为,第二课堂教学对创造性思维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它是第一课堂教育的延续和发展。第二课堂不仅促进和提高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素质,而且还给学生提供了创造性思维充分发展的空间。第二课堂具有及时性、广泛性和自主性特点。开展专题讲座及选修课、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开展学科知识竞赛和科技竞赛与科技制作等多种多样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张建林(2008)认为,创新意识决定了创新的产生,创新思维决定了创新的成功和水平,科技素质则是创新的基础。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内容的补充,第二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这一结论国内众多专家学者观点基本一致。第二课堂教学应该建立一个完整的趣味性、实用性、创新性教学体系,纳入教学培养计划,为学生培养专业兴趣、拓展专业知识、开阔视野、培养思辨评判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搭建广泛的活动平台。

二、大学生第二课堂的意义及目标

(一)开设第二课堂的意义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的,它是在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有组织的各种有益活动,是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延续,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更是高校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育环节。积极引导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学科氛围,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学科技能和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培养是按照学科专业分类进行的。即便是大类招生,也是按照学科门类较宽口径的标准来录取培养的,入校后两年内仍要再细化专业进行学习。课堂教学只能向学生讲授该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及核心专业知识,学时是有限的。而专业知识是与时俱进动态变化的,新的知识层出不穷。因此,仅利用第一课堂的时间是不够的,必须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设第二课堂,补充、延伸第一课堂的学习,进一步丰富学生专业等知识。(2)第二课堂能够营造健康向上的学科氛围。由于大学课程安排更加灵活,课余活动较为丰富多彩,但往往学生们自治能力不强,尤其是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讲容易陷入迷茫困惑的状态。第二课堂紧贴专业知识来开展活动,使学生们在课下也能接受到专业知识的熏陶,这样就能形成良好的学科氛围,使学生们较快且积极的融入专业学习中。(3)第二课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在第二课堂中学生的角色由被动灌输变为主动学习,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发创新思维,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创新的过程融为一体,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4)第二课堂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综合业务素质和学术素养。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能够使学生开阔视野,整合第一课堂所学知识,增加其他学科及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知识,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运用知识。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具备综合业务素质,在毕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而且对于有志于从事研究的同学也提升了学术素养,开阔研究思路。避免囿于课本内容,缺乏对现实世界的认识能力和处理能力。(5)第二课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第二课堂提倡由教师指导,学生组织协调安排活动。这样就能够锻炼学生与人沟通、组织协调能力,这些能力正是将来工作所必备的素质与能力。

(二)开设大学生第二课堂的预期目标 以开设大学生第二课堂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为目标。这一目标可分为基本目标、中级目标和高级目标三个不同的层次。(1)基本目标。重在打基础,营造学科氛围,使大部分同学能够接触各类活动。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使一部分同学能够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成为活动主体,在活动中提高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2)中级目标。在营造学科氛围基础上,以校内外平台为依托,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3)高级目标。以校内外平台为依托,将第一课堂学到的专业知识和第二课堂培养的创新能力相结合,使少部分优秀的学生能够孵化出科研创新成果,包括原创性的论文、课题与发明成果等,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高层次优秀人才。

三、大学生第二课堂的途径

(一)第二课堂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指导大学生第二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所以,开设大学生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以相关理论为先导,积极营造第二课堂的文化氛围,从不同层面为本科生、研究生搭建各种平台,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开设大学生第二课堂,培养创新能力,要深入剖析第二课堂与创新能力的内涵,学习研究已有的理论成果,把握第二课堂的实质与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从而指导因地制宜的开展工作。文化氛围可以理解为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的气氛、风气和风貌。大学生开设第二课堂,通过通知、网络、图片、条幅、宣传单等方式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以便于吸引并激发更多的学生参与。

(二)搭建校内平台,开设第二课堂 校内第二课堂主要是为了营造学科氛围,拓展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通过利用学校内部的各种资源,搭建各种平台,如学术讲座平台、竞争竞赛平台、学习交流平台、原创发明平台等,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成立教师层面的学术组织。成立教师层面的学术组织,搭建学术讲座平台,吸引学生参加。如开设专业论坛,主要以老师讲座为主,介绍学科前沿、教师的最新研究课题与研究成果。这样既可以将前沿的知识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介绍给学生,又可以将研究进程中的问题及困难、感悟与大家交流。通过这一平台,可以吸引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作老师的科研助手在潜移默化中启迪思维,激发创新。(2)成立学生层面的社团组织。从本科生、研究生两个层面成立学生层面的社团组织,如专业协会、学社,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论文写作经验谈、考研考证经验交流会、技术革新发明经验交流会、工作面试经验交流会、课程论文竞赛、职业设计竞赛等,或聘请教授作学术论文撰写、创新思维培养等系列讲座,使同学们在活动中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对专业的认同感,激发创新思维,培养综合能力。同时,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的经验,使大家在交流中不断思考、改革和创新。(3)搭建竞争竞赛平台。以学校、学院团委为依托,举办全省、全国重大赛事的选拔赛,举办全院或全校性的知识竞赛、征文比赛、辩论大赛、职业设计大赛等。这样举办的活动更具有权威性、实用性,使学生感到竞争的压力,学习更加刻苦,对专业知识的吸收也更加深刻,对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4)搭建原创发明平台。以学科交叉、学术论文撰写及科研课题立项为主要内容,在上述各种平台活动的基本专业素质培养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搭建直接鼓励创新的平台,并对创新活动进行指导。随着社会的需求和科学的发展,原有学科的划分需要突破,新的学科则会应运而生,而新学科大多会建立在多学科的结合部位上,在学科交叉的地方往往是创新的源泉。因此,在教学方式上也应该更加注重多学科交叉渗透,为创新实践提供新的渠道。上述活动由教师引导,可以按照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学术层次成立功能不同的社团。如本科生的社团主要在于培养学习兴趣、培养科研意识,为将来从事科研准备基础。而研究生层次的学生社团则主要在于提高学术素养,加强学术研究,培养科研创新能力。通过以上平台举办的活动使大部分同学能够在课堂外接触到专业知识等,从而达到营造学科氛围的目的,使一部分同学能真正参与到第二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搭建校外平台,开设第二课堂校外第二课堂主要是通过利用校外社会资源,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科实践能力,深化专业技能、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创新能力。校外第二课堂可以通过以下渠道来实现。(1)建立实践与科研基地。积极利用行业优势及校友资源,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建立实践与科研基地。以基地为依托,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寒暑假及教学实习的时间安排学生深入基地开展专业实践,观摩或实际参与到专业活动中培养实践能力与科研素养。(2)参加重要赛事。参加全省乃至全国性的重大赛事,如挑战杯、机器人大赛、辩论赛、知识大赛、电子商务大赛等。比赛的功效在于它的竞争性,能促使参赛选手短时间内学习、训练大量的知识与技能。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的思辨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3)参加名牌高校举办的“假日学校”或专题学习班。现在很多名牌高校都利用寒暑假时间,开办“假日学校”或专题学习班,向社会开放将资源与社会共享,服务于社会。“假日学校”或专题学习班主要面向优秀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开展专题学习与训练,弥补校内资源的缺陷与不足。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全国财会研究生暑期学校、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暑期研究生学校、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系面向本科生的暑期学校等。学校可以向灌输意识或提供相关信息,使学生有选择性的遴选参加。这一平台培养的学生多是优秀拔尖人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可多得。(4)参加学术交流。学术交流是提高学术水平、拓宽专业视野、了解学科前沿的有效途径。提倡以文赴会,学术交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撰写与学科相关的学术论文,参加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学术会议时间紧凑,在两三天短暂的时间内能够聆听来自全国乃至不同国家的专家、教授、学者的思想与成果,参会者可以从他们在报告中反射出的敏锐思维、逻辑推理、学术成果、研究方法、表达方式等深受感染,从而激发自己的自信心与奋斗精神。这是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积累学术经验最有效的途径。

四、大学生第二课堂的实践探索

(一)搭建教师层面的平台――财会论坛 会计系教研活动已经成为山东科技大学基层教研活动的一面旗帜,以提高教学水平、培育教学成果为宗旨的系级教改立项国内首创。2009年10月山科大电视台以“立足实际搞教研真抓实干显成效――经管学院会计系建设发展工作侧记”为题对会计系做了专题报道,2009年10月《山东科大报》以同名,头版头条做了专题报道。2006年3月会计系创办了“财会论坛”,至今已经有5个年头,截止到2010年6月已经举办51期。“财会论坛”以“交流、启迪、创新”为宗旨,为财会师生搭建学术交流平台。采取教师学术讲座的形式,每期都有报告人与点评人,采取动态主持制,即本期的报告人为下期的主持人,当然最初的主持人由发起人充当。鼓励会计学专业学生积极参加,通过内容丰富的学术报告和研讨介绍学科发展前沿知识、理论创新成果,营造浓厚的学术研究气氛,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激发了同学们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

(二)搭建学生层面的平台――会计协会、会计学社、会计科技活动月(1)成立“会计协会”。2008年会计系为本科生搭建了学术团体――“会计协会”,会计协会开通了会计学习网站和博客,每年组织知识竞赛、校外现场参观、暑期社会实践、征文比赛、考研考证经验交流等活动,既丰富了同学们的专业知识,也为教师和同学的交流提供很好的渠道。这些活动都由学生自行组织、安排,在活动中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组织、协调、沟通能力,碰撞思想火花,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2)成立“会计学社”。2010年会计系为研究生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成立研究生“会计学社”。该平台活动主体为会计学专业的研究生,目的在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意识,提高学术素养,进而提高学术水平。研究生自主组织每期的活动,包括专家学术报告、研究生科技精英报告会、研究生“三助” (助教、助研、助管)经验交流、参加学术会议感想等,这些活动深受同学们欢迎,学术氛围浓厚。(3)创办“会计科技活动月”。为了普及会计知识,宣传新的会计法规,增强学生们对会计学专业的认同感,了解会计学科前沿,培养会计科研素养与创新能力,会计系提出每年的5月作为 “会计科技活动月”。在为期一个月的活动中,组织征文比赛、知识竞赛、学术报告、精英报告、经验交流等系列活动,激发同学们对会计专业的认同感,培养学生会计科技素养与创新能力,对宣传会计法规准则等也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会计学专业大学生第二课堂效果分析 会计学专业在教师层面、本科生和研究生层面分别搭建多种平台,与学校团委、学院团委及研究生学院团委密切配合,树立培养学生多方有责的思想,协同开设第二课堂,基于渗透理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上述平台为手段,通过丰富的活动内容,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多名同学在本科学习期间通过多门CPA课程考试,在同学中引起强烈反响;考取厦门大学等名牌大学研究生的数量逐年增多;多名同学在挑战杯全国、全省、学校大赛中获得佳绩;多名同学在本科生学习阶段参与老师的课题,以老师课题的某一部分完成毕业论文并。研究生同学“三助”活动成效突出,以文赴会、学术交流蔚然成风,发表学术论文数量逐年增加,2008年、2009年张慧鑫、王静同学分别获得第三届、第四届山东科技大学“研究生十大科技精英”,多名同学获得“研究生科技创新之星”荣誉称号。

*本文系2010年山东科技大学教育教学“群星计划”重点资助课题“会计学专业大学生第二堂课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QX10100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刘国存:《对经管类学科大学生第二课堂地位及作用的思考》,《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4期。

[2]重庆大学课题组:《大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3]陶丽、孙双霞:《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篇8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市场竞争越来越强烈,我国人才市场对劳动力整体的技术与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这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重新审视自己的办学定位,不断拓展对专业技能教育内涵的理解,探索既有别于社会培训又有别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有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而目前初中毕业生主要流向高中,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明显下降,这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而财会专业课又是一门理论性强、概念枯燥抽象、实践性要求严格、规范的课程。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会计原理》和《会计操作技能》是会计专业学生最重要的基础入门课程,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各种会计专业和相关课程奠定基础。对教材的分析消化和教学方法的适当运用,大力加强会计技能教育和培训,提高学生会计技能素质,关系到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信心和学习效果,以及一个专业的建设性发展。

一、目前职校会计专业教育面临的困难

学生与家长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职校生面对初中毕业就走上工作岗位的初中同学产生羡慕心理,抵挡不住一时的物质诱惑,部分退学走上工作岗位;同时家长对职业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在就业观上的短视,支持自己的孩子早早走上工作岗位,导致了学生的流失,造成的后果是大多没有掌握任何专业技能的农村劳动力只能短期工作而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知道,会计与其他行业有所区别,在专业的特点上,会计是一个从事与经济活动管理的行业,要求其必须具备较强的规范性和专业性。所以,会计工作实践性要求高这一特点,既要求专业教师具备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求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目前的情况是课堂内手工操作远远达不到实际工作要求,为此建议教师定期到企业参加实操,或者与学生一同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

二、会计学科特点及操作性

会计教材包含的知识涉及面广,理论性强、会计术语专业,职校学生大多文化基础较差,面对教学过程中,长时间的理论学习为主,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弃学心理,从而最终导致不学。所以在运用教材时就要根据学生实际把握教材的轻重点,充分考虑技能教学与理论教学比例。一般而言,在技能教学中,珠算技能在教学中所占的比例应是1/5,因为在实践中珠算的使用很少,企业的会计基本都是微机操作,因而珠算不能作为硬性教学要求,侧重点应放在点钞、电算化及账务处理程序等技能上。为了强化教材的操作性、灵活性,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开展专业技能技巧竞赛就成了必然选择。账务处理、电算化等技能竞赛也列入教学计划表中,这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

三、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将会计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

在职业技能素质方面,明确学生可从事的工种类型和必须达到的证书等级要求,并与社会企业达成用工需求,在企业中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并通过实践教育模块中相应课程,确保学生获得高职业技能素质的培养要求。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引入市场机制,改革和构建课程体系,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学历教育+职业技能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我们知道,当好一名会计人员的前提是具备综合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其次才是掌握好会计理论知识。有意识地运用会计实务模拟教学、讨论式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现大量会计凭证,各种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会计实务模拟教学,让会计理论更直观易懂,在精简语言的同时还可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把抽象的“资本公积”比喻成“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使学生对会计产生浓厚的兴趣。怎么才能促使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动手能力,主要是将学生的专业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

四、提升和巩固会计知识,增强学生专业素质

加强职校会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并结合各项会计职业活动引导会计人员不断加强道德的自我修养,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和职业道德品质,可以促进会计人员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不断提高业务技能,每当有新的会计理论、准则、制度和法规推出,或者财政部制定的全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科目,都要及时学习。

总之,要真正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把每个基本技能实践环节真正落实到位,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才能适应新形势、新时展的要求。只有提升了会计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才能确保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合格的技术工人,让我国的经济发展后继有人。

参考文献

[1]张美红.会计毕业论文设计应注重培养三种能力[J].财务与会计.2006,(7)

[2]王梅娟.宁波市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1)

[3]朱学义.论会计学专业素质型培养目标.会计之友.2007.1.

篇9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大学教育在知识导向和专业导向的双重驱动下,出现了“重专业知识,轻能力培养”以及知识过度分割和学科过度分化的问题,从而在人才培养方面表现出教育同质、思维固化、视野狭隘、无效学习和功利主义等普遍现象,以至于阻碍了卓越型和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就教育同质而言,由于人才标准被知识导向的评价体系“一刀切”,从而导致对个性化需求的包容不足,供学生自由发展、个性成长的空间不够。就思维固化而言,由于在知识导向下学生习惯于唯师、唯书、唯答案,从而导致独立思考能力不足,在成年后缺乏想象力、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就视野狭隘而言,由于专业分化过度、专业色彩浓厚,所以导致受教育者在视野上、思想上难以走出各自专业的小圈子,认识不到知识之间的联系,缺乏从比较广阔的视角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就无效学习而言,由于偏重专业知识及其价值,而对边界条件、外部性、环境依赖性等更为广阔的问题缺乏探究和引导,所以导致学生对专业问题的理解比较浅薄。就功利主义而言,由于过度强调知识改变命运,导致普遍把学习成绩作为实现个人价值的工具,从而牺牲了人本主义精神和追求真才实学与能力水平的欲望。所以,当前教育改革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于,从知识导向转向能力导向以及从学科分割转向学科融合。现阶段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促进专业平台建设。专业平台建设是一种“将全校课程划分为校级平台课程、学科平台课程、专业平台课程”的大课程体系。简而言之就是建立跨专业、跨学科的选课机制。这种大课程体系虽然开放了更多的可选课程,但并没有对知识导向和专业导向做出改进,并且在思维训练和能力训练方面缺乏建设性,所以其作用是有限的。更值得担忧的是,即使建有专业平台,教师的知识体系和教学理念也可能依然存在坚实的专业壁垒,从而对受教育者和教育体系都存在某种危害。历史已经证明,在单一价值体系、思想体系和知识体系下,受教育者学得越多、越好,其受某种单调知识和理论的影响就会越深,然后固执、偏信、狭隘和歧视等不利于价值成长的因素就会在意识层面滋生和堆积。我们认为,相对于专业平台建设,改革现有教学弊端的关键在于提升课程品质。通过提升每堂课的课程品质,突破知识导向,打通学科“微循环”,来实现能力培养和促进学科融合。

二、“微通课程”的教学理念

“微通课程”可以解释为以学科融合和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首先要打通学科“微循环”,然后要致力于能力培养,包括学科融合意识、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就打通学科“微循环”而言,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指出:中国的大学教育缺乏两个关键因素,其中之一就是缺乏跨学科的广度。由于专业教育的狭隘性导致学科划分过细、各学科之间的知识边界过于明显、甚至僵硬,严重限制了卓越型人才的培养,所以“微通课程”的第一个教学目标是,通过重建教学内容和课程形态来消除学科之间的隔阂与界限,使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相互融通,让学生们有能力建立起知识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就能力培养而言,近年来的社会用人标准已经改变,但大学教育改革迟滞于社会需求,依然处于“重专业知识、轻能力培养”的惯性运行阶段,从而亟待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将知识导向教学重建为以自主式学习与能力培养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所以,“微通课程”的第二个教学目标是致力于实现知识探究与能力培养的同步性,通过开放式教学和翻转式课堂,将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活动打造为可以广泛联系、充满生机、自由奔放的活力课堂。

三、“微通课程”的教学实践

高级财务会计是会计专业本科教育的高年级核心课程,有知识密集、专业性强的特点,学习难度比较大,与经济金融领域相关学科的联系紧密,所以是构建“微通课程”的理想之选。本文从教与学两个方面阐述“微通课程”不同于常规教学的构造形式。

(一)开放式教学。“开放式教学”是指对课程的表现形式进行重建,以通透、易懂的方式讲解复杂专业知识和学科前沿。其价值在于提高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促进对专业知识作用边界的理解和知识的融会贯通,并且在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分析性思维方面的效果也很显著。

1.打破学科分割、引入广义素材,联通相关学科。一是结合当前经济和金融热点引入广义的专业素材;二是结合历史变革阐述会计理念的变迁;三是结合财富管理和价值管理解释会计理念;四是贴近学生生活阐述会计原理。这四项内容的意义在于增进对背景知识、专业问题与相关学科的理解,建立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

2.打破章节分割、进行专题讲解,实现融会贯通。传统教材重视篇章结构,不重视问题导向,难以切合开放式学习和思维训练的要求。加之,大学教材编写过于追求完整性,容易出现知识过密和负荷过重的“厚书”现象,让学生望而生畏。所以,需要教师重新筛选和编排教学内容,以融合贯通又重点突出的方式讲解,才可能平衡学与思的关系,展开思维训练和应用能力训练。

3.打破角色分割、改进学习体验,帮助能力提升。就会计专业而言,大案例教学的效果通常不好,学生很难有耐心研读资料,从而普遍存在含糊学习现象。这与学生处于知识接受者的角色有很大关系。在开放式教学下,可以让学生转换角色,比如让学生独立编撰小案例,在创作的乐趣中获得自主学习效应。

(二)翻转式课堂。“翻转式课堂”可以改进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体验,是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式。

1.引入双主题的专题报告,培养跨学科能力和应用能力。会计是理解经济活动的全球可通用商业语言,所以教师不能“对着凭证教会计”,而是要从经济、管理、社会和历史等多个角度诠释会计的有用性和局限性。这就既要有专业主题的报告,也要有跨专业的主题报告。并且专业主题的报告要从会计以外的事件去寻找会计的踪影,而不在于从准则直接到会计。可以选材于历史事件、经典名著、经典案例等泛在领域,以便提升对会计准则背后的基本逻辑和基础理论的理解。跨专业的主题报告可以根据学生兴趣对经济、管理与社会问题进行探究,以便引导建立不同学科间的联系,训练从专业视角观察生活、反思历史和纵览天下的开放性思维,进而实现能力培养和思想培养目标。

2.鼓励有深度的课堂讨论,训练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要善于就某个专业问题营造“有话可讲、有话想说”的氛围,并在有学生率先发言之后,鼓励其他学生做开放性补充和阐述不同见解,以及给出课后继续讨论的余音,以激发思考与争鸣,训练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思想自信、能力自信、知识自信。但现阶段的问题是,学生习惯于听讲而非发表意见,加之学生发言缺乏条理、思想难以统一,有的学生会认为课堂讨论浪费时间,不如通过听课来直接获得知识实用,这些因素都会降低课堂讨论的质量。所以,组织课堂讨论的频率需要视班级的整体素质和整体意愿而定。

四、构建“研究型微通课程”

当前大学生能力培养欠缺的另一个突出表现在于“有学无究”。针对“有学无究”的问题,本文提出“研究型微通课程”整合模式,可以帮助培养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并且也是为名校“直博计划”发现、培养和输送人才。这也可以称为“2+1”“教、学、研”整合模式,意指在开放式教学的“教”与翻转式课堂的“学”的基础上再加上学术论文撰写的“研”字,形成一个融“教、学、研”三个侧度为一体的新模式,以培养学术型卓越人才。研究能力训练的主要实施方案是:通过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在毕业论文撰写与常规课堂教学活动之间增加一个新培养环节———学术研究。通过向有兴趣的学生开放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挑选有科研潜质的学生在课程结束后,指导其进行规范学术论文的撰写,并且由前后级学生与指导老师共同建立起一个融“教、学、研”活动为一体的学习生态圈。其关键内容有以下三个:一是以研究现实问题为导向。导师的作用之一在于指导选题,应开展有新意的、有趣的、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而非只有论文模仿。本科阶段对知识的认知主要来自课堂,即便有较好的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也需要先建立对现实问题的认知,培养分析能力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督促养成重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所以应以现实问题为导向。二是以指导分析框架为重点。指导论文分析框架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梳理逻辑和思路。这也是学术研究的本意,即逻辑严谨而有层次地分析问题,以避免本科论文撰写经常出现的资料堆砌和逻辑混乱的现象。同时,还需要对论文的规范性提出较高质量要求,以督促养成审慎严谨的学术习惯。三是督促全过程的半独立研究。学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以严谨的态度相对独立地完成从文献检索、数据收集、数据分析、论文写作、修改到投稿等全过程工作。这个半独立研究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耐力、毅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很有价值的。四是“微通课程”重视的是课程品质和能力训练,“研究型微通课程”重视的是分析性思维和学术素养,其微观层面的价值在于打通学科“微循环”和致力于知识探究与能力培养的同步性,以及实现专业纵深能力和跨学科能力等多重能力拓展,进而可以从大学教育的基础构造开始参与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重专业知识,轻能力培养”以及学科过度分化的问题。

作者:曾雪云 韩丽萍 周慧琴 单位: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篇10

作者简介:韩亚丽(1978-),女,河南郑州人,南京工程学院机械学院,讲师。(江苏 南京 211167)

基金项目:本文系校引进人才项目(项目编号:YKJ201102)、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项目编号:N20130101)、江苏省大学生创新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31127600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221-02

建立和推动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是高等学校深化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为了实现让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以提高自身的能力,国内外的大学均进行了相关的实践与研究,早在1969年,麻省理工学院即创立了“本科研究机会计划”,以资助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20世纪80年代,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也开始系统地支持本科生科研。90年代,伯克利大学开始设立了专项资金资助本科生开展科学研究,在国内,清华大学在考察了麻省理工学院的UROP计划后,于1995年提出了SRT(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学生科技训练)计划。浙江大学从1998 年开始开展校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中国科技大学于1999 年提出了“大学生研究计划”等。然而,到目前为止,本科生科研训练不足、科研素质不高仍是一个普遍现象。[1-2]因此,如何切实有效地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 是引导本科生参加科研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本科生具有课程较多、课余时间较少且科研基础还较薄弱等特点。科学研究是高校独立性与知识性的集中体现,是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源泉,是高校教学质量的推进器。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师资力量,通过合理的途径,建立正确的引导机制,有利于本科生专业学习的促进和提高,培养其综合创新能力;又能使教师的科研得以有效推进,促进教学相长,这是我们引导本科生参与科研的主要目的。本文结合笔者引导大三、大四学生进行机器人科研项目的例子,浅谈一下心得体会。

一、引导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意义

1.引导本科生参与科研有助于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提高

我国长期以来本科生科研主要通是过本科生的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来实现的。然而现有的这些教学环节通常都是彼此分开,没有形成系统的过程,使得学生的科研与创新思维训练无法得到全面的锻炼与提高。而大学生若参与科研项目,指导教师提出科研的目的与要求后,学生针对其研究内容全面展开工作,独立查阅资料,设计科研方案和具体的研究过程,经老师审阅指导后,进行操作,并撰写研究报告。在科研过程中,学生会学到了很多课程之外的知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将书面知识和实验技能转化为科研能力。

以笔者引导的机械类机电专业4名大三、大四学生为例,围绕笔者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让4名学生进行助力机器人踝关节的机构设计及控制。首先进行合理的分工,4人分别进行驱动系统设计、踝关节机构设计、传感器的设计及控制系统的搭建。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牵涉到传动机构、连轴器、轴(承)座等机械机构,相应的机械设计中还会涉及到一些部件的安装固定,整机各部件的位置配合,整机的装配设计等。参与的学生从零部件的设计到整体装配的各环节都能得到锻练。任一个环节考虑不周,就可能造成返工,这样既浪费又可能延误进度。尽管他们学习过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图等课程,但有些问题仍然是课本上不能找到现成答案的,这时就需要他们自己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在分析问题后,通过查找资料和向老师请教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他们在做科研的过程中,逐渐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最好途径,而科研本身正是以探索和解决问题为目的,因此,引导学生完整地参与科研实践过程有益于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这4名学生参与的助力机器人踝关节的机构设计及控制的科研项目集合了机械、电子、计算机、软件工作,学生在整个科研项目过程中,掌握了机械设计、机械加工、电路板设计、电路焊接与元器件装配、软件编程、仪器设备使用、资料检索等各项能力,其综合能力在科研中得到锻炼与提高。

2.引导本科生参与科研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目前,由于各种因素使得大学教师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到点上课、下课走人,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只有上课时在教室,其余时间师生之间交流的机会较少。而参与科研的过程中,学生和老师的相处时间增多,利用此机会,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增多,使很多指导教师都成为学生们的良师益友。[3]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教师在科研中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思维方式,以及丰富的研究经验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同时,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初生牛犊不怕虎、迎着困难继续深究的学习劲头也时刻激励着教师继续前行。

同样以引导的机械类机电专业4名大学生为例,笔者在带领他们做课题的过程中,与他们长期相处并对相关科研问题进行探讨,能很好地洞察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特长,根据他们的特长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例如,其中一个学生,项目初始启动的时候,通过初步了解得知他会使用机械绘图软件,就给该生分配了机构三维绘图的工作,而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发现该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就把电路板制作的任务调给他做,后来的工作证明他确实很快完成了任务。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强,但不擅长理论分析;而有些学生思维活跃,遇到问题时能很快想出解决方案,但却不愿动手实践。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指导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培养,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提高。通过科研活动中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可以使教师更深入、更全面了解学生,积累了教学经验,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同时,在科研过程中,教师也会发现学生的哪些知识掌握得比较薄弱;哪些知识虽然课堂讲过,但实际中学生并不会很好地运用,进而实时调整自己的讲课策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引导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的具体实践

1.合理设置研究内容及工作量的分配,提高指导质量

指导教师在设置科研的研究内容时,要进行研究内容的可行性分析,设置的课题不能太难,以避免造成学生完不成任务丧失信心进而减小对科研的热情,但也不能太容易,以避免学生认为科研简单进而滋生浮躁的心态。

本科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并不全面,尤其是大二、大三的本科生,很多在科研中要涉及的专业课都还没学,这就需要指导教师对科研项目进行合理的分解并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工。例如针对电机控制问题,机电专业大二学生专业课还未涉及单片机、机电传动控制等课程,如果要让他们做电机调速、电机的PID控制等,对他们来说任务比较困难,还需要向他们普及机电类的基本知识,而大四的学生学过调速系统控制,能够理解电机控制的基本原理。在给大四学生分配任务时就可以直接将任务细分到电机控制。

指导教师在指导本科生科研的时候,还应对参与科研的学生数量进行控制。目前,普遍的一个现象是学生多、教师少,有的教师甚至带几十个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有些教师想让本科生参与到自己的科研中,也很难操作,因为如此多的学生,教师根本就顾不过来。同时教师要树立责任心,而不是笼统地负责学生的一些基本管理,要对他们进行系统严谨的科研训练,不仅要培养他们创新能力、综合能力,而且要重视他们科研素养的培养,达到提高指导质量的目的。

2.处理好学习与科研的关系,实现学习与科研相辅相成

本科生的课程较多,课外时间较少,如果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势必会占据大量的时间,如果处理不好学习与科研实践的分配问题,势必会影响平时的学习,造成学习成绩的滑落。所以关于时间的分配问题,学生应该把握好度,同时指导教师也应该根据学生课程特点给予合理建议,例如,当面临期末考试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暂停科研工作便于安心备考。

只要进行合理分配,本科学习和参加科研是可以相互促进和互补的,科研工作给本科学习提供了更大的兴趣、更强劲的动力和更广阔的视野,而学习则是科研思想产生的根本和赖以生存的营养来源。[4]本科生参加科研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到专业知识学习的过渡,是消极被动学习方式向主动独立学习方式的转变,增强了学习兴趣,增加了学习动力。学生虽然在本科生科研中花了很多时间,但是由于培养了学习的兴趣,使得自己的学习成绩仍然能够处于年级前列,通过科研培养的这种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得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学习效率提高,并对以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有好处。

3.形成行之有效的科研梯队,注重本科生的持续培养

大学教师的科研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同时学校对本科生科研的培养也是一个持续的工程,这就需要指导教师要构建一个行之有效的科研梯队,避免大四学生毕业之后,后面的学生出现断层的现象。所以一个指导教师应该同时带不同年级的学生,例如同时分配给同一个导师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各2~6人。由于大三大四的学生经过两三年的培养,已有较丰富的科研经验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可以让他们去带大一大二的学生。按照这样的模式,指导教师只需直接辅导大三大四的学生即可,大一大二的学生可以由大三大四的学生去辅导,[5]减少了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同时也让科研团队得到持续的发展。

在本科生参与科研的过程中,指导教师需规划好本科生持续培养的步骤,避免学生围绕着一个项目做了一个学期及一段时间后,短期任务完成之后学生也随之退出。指导教师应合理划分项目任务,确保学生科研的持续性直至学生毕业,尤其是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应该是该学生前期工作的延展任务。本科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检验一个学生科研水平的综合考察指标,也是最终的考察方式。学生通过毕业论文综合性地运用几年内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一个问题,在作毕业论文的过程中, 所学知识得到梳理和运用,它既是一次检阅,又是一次锻炼。[6-7]通过本课阶段这种持续性科研培养,本科生的综合能力将得到一个持续的提高。

三、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引导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以实现本科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一直备受我国众多教育界人士和高等学校的重视,很多高校都相继对本科生实施科研工作进行了探索与尝试,[8-9]但仍普遍存在着如下问题:本科生的课程量大,课外学习时间较少,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方面有待提高与改进;缺乏完善的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管理办法及科研活动的评价激励机制,使得本科生参与科研及教师引导科研的积极性不高。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教学模式、开设讨论班等方式让学生有相对自由的自学时间,重视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体制等来提高学生及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四、总结

总之,尽管目前本科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教育改革还不够成熟,但笔者从中收获良多。在引导本科生进行科研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完成了机器人的设计与控制,使得学生进行了机器人实践的锻炼,提高了其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清楚了学生在专业课方面哪些知识掌握得比较薄弱,进而实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及授课方式,实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随着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计划的不断完善及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大力提倡,将更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达到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韩明臣,郑永果,刘强,等.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2,(4):80-81.

[2]李晓阳.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减负”与转型[J].江苏高教,2009,

(1):68-70.

[3]孟浩.机器人制作给大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带来的启示[J].计算机教育,2009,(4):13-14.

[4]姚祥,张冬梅,谢娟,等.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2):303-304.

[5]冯斌,祝江斌.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模式研究[J].文教资料,2007,

(1):25-26.

[6]冯团辉,范丽波.关于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思考[J].科教文汇,

2010,(2):98-99.

篇11

全人教育(HolisticEducation)的概念是由其主要倡导者隆•米勒(RonMiller)在70年代末正式提出的。隆•米勒认为,全人教育包含了进步主义、人本教育、开放教育、全脑开发教育、体制外教育、协同学习、地球教育等教育思维,强调全人教育运动还在理论创立的阶段。因此,现在还很难有一个统一的全人教育的定义。隆•米勒还提出了全人范式的概念,认为从全人的本质来看,精神性更胜于物质性。教育应更着重于人的内在,如情感、创造力、想象力、同情心、好奇心等,尤其要注重自我的实现。这一全人范式理论不贬低物质的重要性,不否认社会存在的价值,但它认为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与技能的训练,更应关注人的内在情感体验与人格的全面培养,达到人的精神与物质的统一(RonMiller,1990)。隆•米勒还与其他学者一起提出了全人教育的十大原则:为人类的发展而教;将学习者视为独立的“个体”;经验的关键作用;整全的教育;教育者的新角色;选择的自由;为参与式民主社会而教;为培养地球公民而教;为地球的人文关怀而教;精神和教育(刘宝存,2004)。

二、全人教育理念对本科会计专业教育的要求

全人教育的核心思想在于教育培养目标的转变,它在对以往只重视知识传授和技能习得的培养目标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倡导培养完整的人,使人在躯体、知识、技能、道德、智力、精神、灵魂、创造性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有价值的人。与培养目标的转变相对应,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制度与措施都要围绕实现培养完整的人这一目标设计。全人教育对本科会计专业教育的要求表现在目标和手段两个主要方面。

(一)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会计人”为目标

一方面,会计工作本身的专业技术性对会计人才培养的影响表现为过分追求专业技能训练,从而陷入人才培养的工具化泥沼。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的割裂、国家之间的相对独立性,使会计人才的培养不仅缺乏全球化的视角,甚至难以满足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人的全面发展来看,会计本科教育仅仅只有专业教育是远远不够的,狭隘的会计专业技能的训练也不符合时展的潮流。全面发展的“会计人”是人的内在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是具有全球化视野的现代“会计人”,他们不仅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学习能力、交际能力、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而且具备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世界公民意识、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改革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贯彻落实全人教育理念

在“全人教育”的基础上落实本科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做好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师资培养、资源配置、人员配备等方面的保证工作。超越僵化学科的限制,结合社会需求和会计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设置专业,充分考虑到学科间的整合和联系,注重“会计人”完美人格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应合理安排与会计专业相关的通识教育平台课程,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给学生以充分的选课自由,以适应其不同的需要;在教学方法和师生关系上,教师必须还学生以主体地位,了解并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必须是学习的促进者,应根据需要设计和运用学习情境,以适应学生的特殊需要;在授课方式上,应注重体验式教学,充分发挥会计专业实习和会计实验的作用,通过学生对自然、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接触建立起学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在考核评价方面,既要注重培养学生规范会计处理的观念,也要结合课程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全人教育理念在本科会计教育中的实践

全人教育思想在北美兴起后,也传播到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形成一种世界性的教育思潮。全人教育在香港、台湾地区高等教育领域的实践经验,对我国内地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借鉴意义。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高校的会计专业都是在一个“全人教育”的框架下推行专业教育,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作为一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实施国际化全人教育是其突出的办学特色。在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学院全人教育的实践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以全人教育为导向的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我院作为中美合作办学机构,最初的定位就是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学院现已将“全人教育”确立为办学的基本理念,学院的教学科研管理、学生管理、行政后勤管理等都紧紧围绕该理念运行。本科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也是以全人教育理念为导向,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世界公民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次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最后要努力提升学生会计学专业方面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在突出全人教育的基础上,致力于培养具有“英语精”“、知识新”“、技能强”“、交际广”的国际化复合型会计人才。

(二)重基础、多元化、体验式的国际化全人教育手段

(1)“广通识、厚基础、多选择”的课程设置。为贯彻落实全人教育的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上,将通识教育与专业培养相结合,形成以通为主、先通后专、通专结合的培养模式。会计学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由通识教育平台课、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专业平台课程、实践教学课程构成。通识教育平台课旨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增强公民意识,熟悉中国和世界近现代历史,了解国际时事和国内最新形势与政策;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会欣赏文学与文化精品,养成高品位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掌握必要的国际交流语言和获取信息的现代化手段;提高大学生身体与心理素质,保持强健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在学院本科会计学专业教学计划中,通识课程学分占比达到32.4%。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按学科大类(一级学科)进行规划组合,包括相近相关专业互通的专业基础知识课程,它与通识教育平台课程一起为学生构筑学习专业知识而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该平台课程在帮助学生建设完整、规范、科学的知识体系,为学生拓宽专业口径和专业学习奠定宽厚的基础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给学生以选择的自由是全人教育目标的要求,在学院本科会计学专业教学计划中,选修课程学分占比为19.7%,为学生的课程选择提供了较大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