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建筑工程学院毕业论文

建筑工程学院毕业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4-08 11:46:3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建筑工程学院毕业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建筑工程学院毕业论文

篇1

科研类这个模块的题目的选定进本上都是来自学生的导师,一般是其手上的科研项目。例如:超高性能的混凝土研究、混凝土的碳化处理、可再生混凝土等等许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能的研究题目,受到了本校学生以及招工公司的好评。在设计过程中,同学们要对于相关资料进行查阅,对于本题目的研究状况做出集体的了解与分析,之后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之中,对开题报告进行编写。对课题要研究的内容以及要进行解决的一些问题、解决方法、解决步骤、时间安排做出初步的安排。之后与四年来学到的知识进行综合,与导师进行商讨,确定研究方案、进行试验以及具体分析,与导师一起对研究项目中遇到的一些很难解决的问题进行探讨,同时撰写报告。在此过程学生对于科学的态度会更加严谨,解决建筑设计方面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为工作奠定了有用的基础。

(二)工程项目类

此类模块的设计课题的来源基本上都是设计院,有的时候也会让老师确定。关于设计题目的确定一定要对其是否可以应用进行考虑,而且其难易程度也要适当、且一定要和建筑业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同时其选题涉及的知识面应该尽可能的宽广一些。其中框架结构一定要包括结构的设计以及建筑物的外貌设计这两个方面,其中用手画的图纸要多于两张,结构图也要比三张多,用来锻炼学生们画图的能力。

(三)施工技术类

此类毕业设计和现场上的一些管理和施工要用到的技术以及一些组织有很多的联系,对于学生四年来学习的专业知识,尤其是施工方面的进行锻炼。同时增强对于施工方案的确定、组织设计以及对于成本的计算等等方面的能力。其设计题目大多数出自实际的工程项目,其中要求其报告内容要有经过数据分析运算所得到的图表;同时要尽量减少重复的地方。

二、教师选择与多元化

(一)教师学生双向选择

现在,我校的毕业设计的题目应该让有相应资历的一些老师进行提出,同时编写题目方案,经审查后就可以在学校的网站进行公布。与此同时,召开会议,与学生们隐形商讨,告知学生们关于毕业设计的一些安排,例如指导老师、时间、评定方法等等的安排,让学生们大体了解,冰夜可以重视起来,老师也要对这些题目进行讲解,之后由学生们按照自己的爱好以及自身条件随意保宁并选择题目。老师在进行大体上的调节,从而实现双选,可以增加学生和老师对其的积极性。

(二)教师多元化

如果想让毕业设计的质量得到保证,那么一定要有极其优秀的教师带领,由于所选的毕业设计的类型不一样,那么对配备的指导教师也要有一些要求,教师要通过副高以上的职称评定或者是拥有建筑业的一些权威性的职业资格证的建筑工程师,要在实际上达到多元化。同时要鼓舞老师们努力获得建筑这个行业的职业资格,从而达到“双师”型的老师,从而更好的为“多元化”服务。

三、答辩与成绩评定

(一)毕业答辩

最后的毕业答辩是对于大学生毕业设计完成的如何的最后的检测。为了使这个过程更加有效率,更加能看出学生真正的实力,我们选择答辩的方式来进行。一般情况下答辩进行的时间是一周,其中要有一次组织小组答辩以及两次公开进行的答辩。公开进行的答辩中,评定小组中要有两个组长:正、副组长,一定要是致命的专家,对于建筑设计以及结构的安排要有一定的研究,其余人都应已经通过了副高以上的职称的评定,并设计各个方面。首先,学生们先对自己的设计进行介绍,大概十分钟,可以应用多媒体,然后老师进行自由提问,学生立即作答,最后老师们开始不记名评分,作为最终成绩。之后优秀者在进行小组答辩。

(二)成绩评定

设计的结果一般有以下几个:毕业论文、实习报告、英文报告等等。至少在答辩前一周时,就应该将成果整理完成,并且装订成册,让老师进行批阅,成绩结果要在答辩前评定完成。批阅方法要选用交叉式,对象由老师选择。最终的成绩按比例综合耳钉,其中,百分之四十为论文批阅成绩,百分之四十位答辩成绩,最后的百分之二十为评阅人给定的成绩。毕业设计的成绩主要分为五档,即优、良、中、及格以及不及格,其比例分别为:百分之十五、百分之四十、百分之三十、百分之十和百分之五。若果学生对所得成绩有问题,可以申请进行复议。

篇2

凯里学院建筑学专业自2012年开办以来,秉承良好的办学理念,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整合办学资源,努力挖掘办学潜力.从开办至今,建筑学专业在专业建设、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实验实践平台建设以及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各项硬件和软件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

1建筑学专业建设规划的整体目标与思路

从专业分布看,贵州省内高校仅有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阳学院、凯里学院开办建筑学专业,这些院校所培养的学生远不能滿足本省对建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建筑学专业建设规划依托黔东南州深厚的苗侗文化背景,顺应贵州省和黔东南州建筑行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对人才不断增长的实际需求,以“地方性、民族性、应用型”为办学定位,在开放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民族建筑研究和教学为一体的专业特色[1].在培养方案制修订方面我校不仅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提出明确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而且依据实际需求,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课程体系及实训内容.建筑学专业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大纲、进度计划和教案,教学计划体现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课程设置上,将通识教育课程15门、专业教育课程40门、生涯教育课程3门、特色教育课程1门、实践教育课程10门相结合,构成了较完整的课程体系.通过通识教育课程、生涯教育课程与特色教育课程的教学,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了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提高.专业教师在建筑学专业的教学与实践过程中将民族建筑文化传承与保护相结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少数民族建筑概论、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等理论课程,在建筑设计课程内容中设置了民族建筑专项设计.在实践环节上,设置了《建筑认识实习》、《建筑测绘实习》等民族建筑实践调研,另外还进行了社会实践、公益劳动、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综合素质教育、各种学科竞赛、科研活动等内容,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

2专业建设过程及管理

2.1夯实理论教学

教学是专业之本,建筑学作为新建本科专业,教学队伍年轻,理论教学的经验还相对欠缺,因此专业建设的第一步就是夯实理论教学.为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建筑工程学院制定了一系列教学过程管理规定,在教学大纲编写、教案撰写、教学进度填报、教学日志填写、课件制作、试卷分析、毕业论文指导、新进教师主讲资格审定等方面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保证了教学质量.通过专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提高了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素养.在教学方式上,采用项目式教学,每门课程或每个教学专题均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背景[3],采用项目调研、初步方案、方案反复评审修改、得出设计成果的过程,整个过程采用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从课程学习阶段就接受工程训练,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2.2加强实践教学

建筑学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工科专业,加强实践教学是保证人才质量的关键一步.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结合专业实际,制定了相应的实践教学方案,在培养方案、教学大纲修订中加大了实践教学内容,要求课程中实践学分保持在25%~30%,同时在实践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理念,同时将实践教学成果化.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加强与黔东南州建筑工程总公司等地方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创建凯里学院建筑工程实践基地,聘请企业一线工程师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极就业.同时指导学生与同济大学、镇远县住建局、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香港大学、清华大学等多家合作单位和机构进行民族建筑文化的相关调研与建造活动,让学生参与各种科研课题的研究,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4].

2.3构建教学质量监控

为保证各项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学院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保障教学的各项规章制度,全面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打造良好的教风与学风.目前已形成了常规化的教学检查制度,包括教师听课制度、班级教学日志制度等.建筑工程学院有专人负责管理教学档案,建立了完整的招生、学籍、试卷、成绩等教学档案,并实行校、院、教研室三级督导听课制度.在教学管理中,首先是教务科在每学期开学前下达教学任务,让所有教师提前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其次是教研室主任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每学期认真做好期初、期中、期末的教学进度及教案的检查工作,按时制定教研室活动计划,并认真做好教研室工作总结及活动记录;三是教研室组织建筑学专业全体教师进行听课、评课,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四是院教学督导对教学进行监督,不定期进行听课、评课,以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五是认真落实学校制定的学生教学信息员工作制度,各班纪律委员每天负责填写当天的课堂教学日志,并由任课教师、班主任及分管领导签名并提出整改意见;六是专业教师严格按照凯里学院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做好每学期的教学计划、教案编写、教案更新等工作;七是加强试卷管理,试卷制作核查严格规范,试卷保存及试卷的批改、登分、装订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同时加强对学生的考风考纪教育.建工学院通过不断加强制度建设,丰富活动载体,完善评价机制,全面提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着力打造优良学风,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及浓厚的学术氛围.同时,建工学院还鼓励本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各类学术讲座、建造节等与专业能力塑造息息相关的活动,以及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总之,该院采取各种举措,打造建筑学专业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良好教风、学风[5].

2.4加大教学改革

建筑工程学院现有的教学模式虽然历经了多次变革和更新,成绩斐然,但始终未能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制约了人才的培养与塑造,既不利于人才本身的成长与创造,也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造成了人才和资源的浪费.因此,需要继续加大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改革:

2.4.1夯实理论教学,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授课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

学院根据建筑学专业每年的发展情况,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要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以建筑设计类为核心进行展开,重点打造建筑技术教学群;同时增强校内几个专业培养方案的联动性,通过课程安排的协调,减少任课老师工作量,减轻老师的教学负担;增加创新创业课程的比例,充分利用课外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4.2新知识、新理论和特色文化引入教学

分院要注重将BIM、绿色建筑、民族建筑等相关课程及国家注册建筑师考试内容等纳入课堂,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要求、标准与内容融合到专业课程中,校企共建,开发体现工学特色,突出能力培养,与生产活动密切相连,融职业技能要求于一体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举办建筑学建造节活动,将创新思维融入实践中,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动性;建立丰富的第二课堂,利用学生社团等机构,调动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以学生项目、课程调研报告等形式开展专业第二课堂[6].

2.4.3实践教学成果化、可视化

改变以往大部分实践课程考核以报告为主的情况,将实践教学成果化、可视化.如测量实习,绘制苗侗村落聚落情况和典型的建筑,用激光雕刻机雕刻出来,就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学生实践成果.

2.4.4构建竞赛体系,成立专业社团,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

建立多层次的专业竞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如识图、测量技能、模型制作、民族建筑知识等竞赛,活跃学生的学习氛围,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同时还能培养良好的学风.

2.4.5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参与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建立各种教学评价规章制度,尝试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等教学模式,以贡献为导向的教师评价模式和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建立科学、民主、主体多元、与企业对接的教学评价体系[7].

2.5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在师资队伍方面注重选拔、大力培养优秀青年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建立提高青年教师学历和素质的机制,提高教师的科技与社会服务能力.同时,优化建筑学专业师资队伍的专业背景、学缘、年龄等结构,形成以中年教师为骨干,老、中、青相结合的“传帮带”师资队伍.而且还可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实践经历丰富的建筑学专业专家,组建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建立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不断加强学科发展的后备力量[8].

3结语

近年来贵州省房地产业、工业园区、美丽乡村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等城镇化建设发展迅速,使得建筑学专业人才需求十分旺盛.建筑学专业发展建设要以转变思想观念为先导,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切入点,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系统化设计,立足民族建筑文化,培育民族特色,提炼民族元素.在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实训基地建设、构建竞赛体系、规范管理等方面夯实理论教学,加强实践教学,从而全面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邱微,南军,袁一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创新课程体系及其特色———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土建类工科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64-167.

[2]刘晖,谭刚毅.理性、创新与实验精神———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本科特色教学体系的探索实践[J].建筑学报,2013(2):106-109.

[3]于秀开.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毕业设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33):167-167.

[4]刘廷,赵继龙,仝晖,等.面向区域创新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9(7):34-35.

[5]郇筱林,戴素娟.土木工程专业钢结构课程设计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5):103-105.

[6]柳立生.BIM与高校土建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武昌理工学院学报,2016(2):75-77.

篇3

(一)发掘教材中尚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量与日俱增,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教科书中往往在反映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的同时,势必存在着尚待解决、完善、及具有学术之争的教学内容。查阅了大量有关资料,结合我校条件,确定将研究性、前沿性、书本上介绍较少的内容作为毕业设计研究课题,例如:韩相奎教授指导的杨晶博同学“垃圾填埋场发电项目设计”。通过对该同学的指导,基本上搞清了垃圾填埋场发电机理及效果,其设计成果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应用,杨晶博同学也得到了科学研究训练和能力的培养,满足了毕业设计的目的和要求。

(二)注重到企业去选择课题

为了培养学生们的科学研究和实践能力,选择了大量的实际工程中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作为毕业设计课题。由工厂提供实验条件,我们承担理论分析、数据检测等工作,使学生们既能较多地接触工厂的生产实际,又能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科学研究的全过程,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通过毕业设计,我们基本上解决了工厂所提出的实际课题。学生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也得到了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工作也得到了工厂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们的好评。

二、毕业论文选题与科研课题相结合

一般情况下,各专业的科研课题能充分体现该专业的新动向和生产实际。有利于学生巩固、深化和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为此,毕业论文若紧密围绕科研课题选题,不但使学生学到了更多专业知识,而且能增加学生的科研兴趣及使命感和责任感。近五年来,给水排水专业先后结合“人工湿地处理啤酒废水的研究”,“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研究”,“SBR成套设备研制”,“TTC脱氢酶活性测定”等科研课题指导了05级到10级共6个年级19名同学的毕业论文。在指导毕业论文过程中,对于一些研究周期比较长的题目,允许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提前进入,一般是在暑假就开始,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调研和思考,毕业论文时间显得从容,学生的收获也比较大。在这期间,不但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而且增强了对实验结果、实验现象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在上述19位同学中,有5人毕业论文成绩优秀,12人考上了研究生,有13人发表学术论文。其中10级张振鹏同学的“论屠宰废水加工废水处理及回用技术试验研究”被收入了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论文集。97级曲波同学的论文“厌氧填料折流板反应器的启动试验”在《中国给水排水》(国家一级刊物)上发表,并有9篇在《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上。实践证明,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与严格管理下,结合科研课题指导毕业论文,不仅可以有效的保证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可使学生受到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三、强化动手能力,倡导独立思考

强化动手能力,提倡独立思考是在毕业设计中培养学生们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的核心内容。毕业设计中,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让学生独立拟定研究方案

在毕业设计前,将所需技术资料准备好,把设计所需要的原理方法、参考书目及图纸落到实处。下达毕业设计课题前首先带领他们到有关工厂、实验室、研究室进行现场实习,有目的地让他们接触到有关的工作,并提出有待解决的问题供同学们思考。然后让同学们阅读有关资料,并在规定的期间内提出自己的研究方案,经教师审查,修改。这一做法使学生们增强了自我意识,也增强了他们自信心和责任感。同学们认为:问题是教师提出来的,方案是自己设计的,无论如何也要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施,去享受实现自身价值的快乐。于是。同学们在后续的毕业研究工作中不怕苦,勤奋钻研,不断完善自己的研究方案,为确保毕业设计质量提供了先决条件。

(二)让学生独立做实验及测数据

当研究方案确定后,由于学生们直接在工厂或实验室参与了实验研究,掌握了测试方法,获得了数据,所以在对实验结果进行理论分析时就能够较为准确地提出有关论据。这无疑有助于同学们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为其获得优异的答辩成绩创造了条件。

(三)让学生独立进行研究分析与总结

实验研究和论文写作是科技人员,从事研究工作的两个主要方面。虽然再好的语言写作并不能使不成熟的科研成果予以发表,但粗俗的科技写作却能使优秀的科研成果大为逊色,甚至会使其丧失学术意义。因此,在指导毕业设计中,尤为强调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要求学生们撰写论文时必须写出3000字的详细提要,并将摘要译成英文。强化学生的科技写作能力的培养,促进其科技写作素养的积蓄和提高。

四、拓宽毕业设计的领域和形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学生本科毕业后的就业范围较大,为了使人才更加适应市场需求,对毕业设计的方向做了灵活调整。一是考虑近年来,建筑市场的火热形势,对给排水专业的施工技术人员需求量较大,部分学生一进入四年级就有用人单位与之签订用人合同,这部分学生很想在毕业前强化,扩充建筑设计、施工、管理方面的知识,学以致用。为此,新开设一些学生已毕业马上就会把接触的方向作为毕业设计课题,例如高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二是考虑部分学生本科毕业后继续升入各高校深造,攻读硕士学位,还有一部分同学进入各企事业单位从事科研工作,为了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独立创新精神,更好地投入到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去,我们增加了科研论文方向,作为毕业设计的一个分支方向。三是对原有的毕业设计改革创新,使之更加靠近实际工程情况,有些题目就是实际工程项目。这些措施提高了毕业设计的效果,学生毕业后投入学习、工作岗位后对工作适应和再学习能力明显提高。另外,为了使毕业设计的水平更上新台阶,我们又增加了灵活的设计方式。由于现在人才市场对工程技术人员要求比较严格,同学们到工作单位以后都立刻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去,所以为了提高同学的实际工作能力,我们在毕业设计中增加了下列措施:请进来,走出去,真题真做。请进来:一、请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二、请经验丰富的设计单位的总工和项目负责人与教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请他们参加毕业设计答辩委员会;三、请其他高校有多年科研工作经验的老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他们带来了本专业的新产品、新工艺、新动态,扩大了学生信息量,提高了学生的毕业设计水平。

篇4

(一)确定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理念及目标

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应在保证硕士研究生具有正确价值观和良好道德情操、具备坚实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的基础上,侧重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使之能够具有解决实际工程中复杂问题的能力,成为与国际形势接轨、掌握建筑领域尖端技术的高素质工程型人才[3]。

(二)明确土木工程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

单一的培养模式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不到充分发挥,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使研究生教育无异于本科教育,大部分缺乏独立研究和创新的能力。就土木工程专业来说,更应偏向实践和应用。

(三)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建议

首先,高校应改革土木专业研究生教育模式。例如将土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类型细化到理论研究型和工程实践型等方向,使研究生的培养更具有针对性。在课程设置上,由于土木工程学科所包含的知识面宽,涉及的内容广,因此,课程设置要有针对性和普遍性,多设置基础课程[4],使学生主要掌握学习方法,而非单纯地学习课程本身。同时,教师要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和体系,使学生有机会接受该领域最前沿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使研究生从基础知识的学习、查阅文献到撰写论文等工作中学到做科研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使研究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验或实际操作中。

其次,针对研究生毕业后缺乏实践和动手能力的现状,高校应加强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鉴于土木工程本身的学科特点,实践与应用更是重中之重,因此,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教育体制上应尽快为高校创造条件,如建立产学研培训基地,使研究成果直接转化成社会生产需要,企业可以为高校的科研工作提供资金支持,同时高校可以为企业运作带来技术保障。高校还应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通过学校学习和社会实践,真正掌握和更深刻地理解所做研究的价值和意义。高校应实行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双导师制度,学校导师可以从事科研生产工作,企业导师也可进入高校学习和指导,这样既可以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育体制,又可以使土木工程研究生在科研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上得到充分提高。

再次,应借鉴国外教育体制,实行研究生教育宽进严出制度,这样既可以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又可以提高毕业生的素质和质量。严格控制毕业论文的通过率,提高论文评价标准,避免论文答辩流于形式。可以借鉴国外论文评价体制,对论文的质量采用等级制度,提高学生撰写论文的积极性。同时,在就业上应缩小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待遇差异,这样既避免了研究生学习的功利性,又节约了国家教育资源,使土木工程研究生教育真正培养出具有科研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篇5

作者简介:刘丽莹(1983-),女,河北平泉人,重庆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讲师;余晓平(1973-),女,四川自贡人,重庆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重庆 401331)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112087)、重庆科技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12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139-02

应用本科院校为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着力培养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适应面宽的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是目前此类高校探索的一条发展之路。刘尚蔚对工科院校产学研合作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提出了“生产实践—科研创新—共同发展的合作模式,取得了企业、高校、科研的三赢效果。[1]易洪雷、薛元、张彩云等基于校企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思路,提出了“以产学研结合为基础,企业技术中心为合作平台,建立校企全面合作联盟”的实习基地运行模式,实践中效果良好。[2]邓书辉、杨忠国等针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以下简称建环专业)提出了订单式的实践教育培养模式,并对教学过程和效果做了相应的分析。[3]张琇等探讨在生物工程专业将科研项目研究融入到实验、实习、毕业论文等教学活动中,构建以科研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模式。[4]

本文以建环专业人才培养为例,针对目前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对校企合作下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和实践,可以为建环及相关专业工程应用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一、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2012年教育部新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其任务是以建筑为主要对象,在充分利用自然能的基础上,采用人工环境与能源利用工程技术创造适合人类生活与工作的舒适、健康、节能、环保的建筑环境和满足产品生产与科学实验要求的工艺环境,以及特殊应用领域的人工环境。[5]重庆科技学院将建环专业本科教育定位在应用型工程高级技术创新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上,在人才培养上更应重视应用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有实习、实验和设计三类。

1.实习类实践课程

实习类课程包含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认识实习在第一学期,为期2周,学生现场参观暖通空调、制冷与燃气系统,了解建筑设备与系统在工业、民用建筑中的应用情况,明确就业方向。生产实习在修完主要专业基础课和相关专业课之后的第六学期末,为期5周,如利用暑假,可延长至近3个月,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多以工程师和施工队长助手的身份参加工程施工和现场管理等工作。通过实习,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毕业实习在第八学期,为期4周,学生重点选择与毕业设计(或论文)有关的内容进行毕业实习,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活动能力、与人共事协调配合能力,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的社会责任。

实习类实践课程的问题主要存在于生产实习环节,主要问题是:实习单位联系较难,面对有限的实习单位,学生挑选的机会少,部分学生选择不十分对口的实习单位以及实习内容,使得实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难于控制。学生主要采用投递实习简历、亲戚朋友介绍、指导教师推荐等3种方式联系实习单位,实习单位联系难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出于人身安全责任考虑,部分企业拒绝接收实习生,部分即使接收实习生的企业,也只安排其从事简单的文案工作,不能进入施工现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不能得到良好的培养。二是出于商业信息安全考虑,企业担心内部资料因实习生而泄露,部分企业表示若与企业签订就业合同便可接收实习生。三是出于企业盈利角度考虑,认为培养实习生付出的人力物力大于实习生为其带来的收益。

2.实验类实践课程

实验类课程主要包含课内单项实验和集中实验。课内单项实验是穿插在理论课内、为了加深学生对某个或者几个知识点的理解而进行的实验。集中实验是一个融设计性、综合性、实践性为一体的实践教学环节,为期3周。让学生在校内实习基地独立完成综合实验项目的图纸设计、实验调试、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应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建环专业具有很强的工程性,专业实验往往涉及对某个系统如空调、通风、制冷系统的认识,系统是有生命的,其实验应具有可调适性、综合性、创新性和启发性。

目前存在的问题有:一是部分实验设备自动化程度高。学生4~5人一组,按照实验规程操纵设备按钮即可完成实验,往往忽略了对实验设备本身和实验原理的掌握,实验缺乏创新性和可调性,学生普遍存在动手不动脑的现象。二是学生实验主动性不强。学生仅把利用实验设备完成实验看作获得学分的唯一途径,实验缺乏探索精神、惰性大。

3.设计类实践课程

设计类课程主要包含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完成一项工程设计,解决与之相关的各种问题,熟悉相关设计规范、手册、标准图以及工程实践中常用的方法,其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强的显著特点。目前存在的问题:

(1)设计题目相似性大。教师安排多人采用同一相近题目,例如,设计题目同为“办公建筑的空调系统设计”,仅将设计地点定为北京、上海、武汉等不同城市。这会导致部分学生借用同组同学的设计说明“模板”,更改数据而完成自己的设计,出现设计前后矛盾、方案选取不当等重要错误。另外,题目相似不利于学生在设计中扩展专业领域的知识。

(2)设计题目难度难于控制。每位教师所给出的题目的难度不一,有失公平,难于挖掘学生潜力和能力。

(3)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不足。目前,新进青年教师普遍学历高,工程实践能力较弱,给出的设计题目中涉及对实际工程或者新行业规范理解和分析的内容较少,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设计手册或者教材中的设计步骤计算,但涉及到与工程规范相关的方案、参数、设备的选取,学生往往不知所措,教师也不能结合当前专业发展、实际工程案例、工程规范给予学生良好的指导。

二、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

校企合作的目的是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学校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培训企业员工、接受企业委托的项目研究、联合申报科研项目等),企业参与学校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针对前文所述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重庆科技学院教学实践,分析三种校企合作下实践教学模式。

1.就业驱动的学工交替模式

高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学生的理论课程在学校完成,实习和设计类的实践教学环节在企业中完成,理论知识在企业实习中得到深化和升华。企业需要实习生的目的:其一,人才储备;其二,人力雇佣。高校派出实习生的目的:学生在企业完成实践教学环节。下面举例说明:重庆科技学院与深圳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立了合作关系,2009级9名本科生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进行为期两个月的生产实习。9名学生被分别派至设计组、检测组、模拟组,每名学生由一名指导教师指导。设计组主要从事空调和给排水系统设计工作;检测组到工程现场进行节能检测,并协助教师完成检测报告;模拟组利用软件进行流场、噪声、光环境模拟,协助教师完成评价报告。实习效果评价方法为:指导教师在月末评价实习生的工作情况,企业根据评语和工作量给予学生一定的生活补助;实习结束返校后,校内指导教师组织学生答辩,给予相应的实习分数和学分。实习的整个过程,学生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学生的工作行为;同时,学生接触实际工程项目,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践能力,缩短了毕业后就业融入企业的时间。近几年来,重庆科技学院与美的空调设备有限公司、重庆海润建筑节能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了类似的合作关系,且每年都有实习生在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此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生产实习存在的问题。

2.共建共享实验室模式

设备厂家或者科研院所与高校共建共享实验室:高校提供实验室场地,双方或者企业提供实验设备,双方提供人员参与实验室建设。所建实验室一方面用于设备厂家的设备展示、产品研发或者科研院所的科研实验等,另一方面用于开展学生的创新性、系统性实验。例如,重庆科技学院与美的空调设备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共建了美的实操实验室,实验室位于建环实验中心,重庆科技学院提供150平米场地,美的公司出资设计和安装实验设备(美的产品),空气能热水机,风冷热泵,直流变频空调,中央空调,多联机等,设备、管路、阀门等附件一应俱全。实验室投入使用后,企业利用其向客户宣传产品,对员工进行入职培训;重庆科技学院利用共建实验室开设实验课,如集中实验周可开出综合创新实验项目20多个,如建筑设备运行能效监测、热舒适性实验、房间气流组织实验等。利用实际设备和系统进行的实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兴趣,实验设计的灵活性有益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生对空调设备和系统有了更形象、更深刻的认识,为后续的毕业设计打基础。此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3.外聘研究员模式

企业与高校教师签订外聘研究员协议,以简单的方式确定了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关系,规定两者之间责任和义务。企业定期向教师公布研究课题,教师根据自身的研究方向和背景自愿选择课题进行研究,解决企业面临的科学技术问题,提供智力支持。例如,重庆科技学院多名教师与重庆海润建筑节能技术研究院(开展公建节能,通风技术产品,地源热泵等项目研究)签订外聘研究员协议,研究院从自身的产品和项目出发,拟定科研课题,定期向教师公布,教师根据自身的科研特长选择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双向选择后签订协议。此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科研解决了企业的技术难题,教师在科学研究和实践中提升了自身的工程素质和科研能力,教师可以在研究项目中选取题目,设定为学生的毕业设计或者论文选题,完成课题的同时完成了毕业设计或者论文环节的实践教学的指导工作。此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三、小结

本文基于校企合作提出了三种实践教学模式——“就业驱动的学工交替”、“共建实验室”、“外聘研究员”,以建环专业为例的实践分析中可以看出,这三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应用本科院校学生在实验、实习、设计等教学环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三种实践教学模式可操作性强,权责易分,易于实现双赢,教学效果良好。但是,三种模式还未能完全发挥校企的合作潜力,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将继续提升校企合作的深度,扩展校企合作的广度。

参考文献:

[1]刘尚蔚.工科院校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27(2):157-159.

[2]易洪雷,薛元,张彩云,等.基于校企合作联盟模式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4):139-142.

篇6

二、选题深度的定位

在[1]中,作者将毕业设计课题类型分为三种:基础理论研究与探索型课题、工程实践型课题和常规模拟题。事实上,这说的是一个选题深度的问题。这里说的深度,是指触及事物本质的程度,选题的深度可概况为研究型题型、应用型题型。工程管理本科毕业设计宜选用应用型题型。本科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是一个学习和训练的过程,是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创造环节,并不要求论文非要有创见性、有发明或发现不可,因此,毕业设计最重要的目的是解决理论的应用问题。对于工程管理理论的应用问题,现有的工程管理规范和很多专业书籍都提供了程序化的工程思路、管理工具与技术,如《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质量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风险管理》、《PMBOK指南》等,如果学生毕业设计是参考上述资料,结合四年来所学的相关理论,再针对具体的工程项目进行必要的调研、计算、分析,较高质量地完成专项理论的研究及相应管理工具与技术的应用是不成问题的。

三、选题工作量的定位

很多大学或学院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任务书对学生毕业设计的字数给出一个下限限制,其出发点是以一定的字数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笔者认为这是一个误区,也容易造成学生一个错误的认识,即字数越多,质量越高,盲目追求论文字数而忽略论文的系统性、完整性和严肃性,导致设计论文冗长,篇幅过大,无效的内容和相关性不强的东西太多。工作量与选题内容范围、选题深度关联密切,选题范围大,工作量必然大;选题深度深,工作量也会增加。因此,对毕业设计规定一个字数的限值是缺乏依据的。毕业设计的工作量应以设计论文的系统性、完整性为基准,而不是字数。要控制学生设计论文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就必须要求学生做好设计论文内容的层次构架,内容层次构架至少要有二级及以上的分解目录。也就是在定题的基础上,学生下一步的任务是要形成比较完整的设计论述思路和工作思路。以某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工程的进度管理计划”为例,该论文内容的一级分解可以是:进度计划的目标及依据、网络计划或横道图计划、进度控制等;其中“进度计划的目标及依据”的二级分解可以是:工程项目总进度目标、子项目进度目标、年度目标等;“网络计划或横道图计划”的二级分解可以是:工程工作分解、工作顺序排序、工作量估算、资源需求估算、工作时间估算、绘制网络计划图或横道图、编制资源需要量及供应平衡表等;“进度控制”的二级分解可以是:进度检查计划、偏差分析与纠偏措施、计划调整措施、进度报表等,如下图。通过设计内容的层次构架,一方面能让学生通过层次构架理清研究的思路;其次,能为学生毕业设计的后续工作指明方向,有利于学生论文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另外,教师通过指导与审定学生的论文构架,以论文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为准则,学生论文的工作量也就基本定型了。要做好设计内容的层次构架,必要的环节是做好开题报告。学生通过编写开题报告对自己的毕业设计论文内容进行系统地层次构架,通过这种层次构架形成设计论文写作的基本骨架。

篇7

目前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所采用的模式基本是先由指导教师列出题目,再由学生进行选择。然而由于有些教师手中掌握的工程技术资料有限,所指导学生数量又多,选题经常是使用多年的陈旧课题,有的甚至几年都用一样的题目,缺乏创新,重复率高。另外,由于不同高校的学科特色不同,环境工程专业的研究重点也各有差异,有些高校毕业设计题目主要集中在水处理方面,而大气、土壤和固废方面的设计题目相对较少;有些高校侧重于固废及土壤方面的研究,大气及水处理方面研究相对较少。这就导致了毕业设计课题不够全面,难以体现专业特色。

2.学生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投入精力不足。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培养方案中把毕业设计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而这一学期,又是毕业生找工作的关键时期。在高校扩招的总体趋势下,近几年来毕业生数量连年创新高,导致学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学生们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在择业就业上。同时,一部分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研究生复试及一些其他考试上。而学校经常把就业率和考研率作为衡量一个专业建设好坏的重要指标,导致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和精力投入不够。很多学生认为自己找到了工作单位,毕业设计已经无关紧要了,应付心态严重。有些同学经常是东拼西凑,草草完成毕业设计,其结果就是使毕业设计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综合素质的效果。

3.师资缺乏,配套设施不足。

有些院校平均每位教师要指导十多名学生的毕业设计。很多教师除了指导毕业设计外,还要完成繁重的课堂教学任务和其他科研任务,所以指导教师根本不可能对每个学生都做到面面俱到的监督和指导。这就造成了一些学生的松懈,从而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同时,一些带毕业论文的教师通常需要学生进行几个月的实验研究,由于学校实验设备比较陈旧,一些设备出现了老化和故障,严重影响了实验的进度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进而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

4.毕业设计评定流于形式化。

毕业设计教学环节通常包括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和毕业答辩等。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主要取决于答辩成绩。而学生毕业答辩一般安排在学生离校前几天,所以答辩中即便发现一些问题,学生也不会再多花时间去修改。答辩组对于学生的评分,最低只给到及格,一般不会给学生不及格,答辩过程形式大于内容。这就使得学生们从思想上到行动上都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

5.毕业设计经费支撑不足。

目前多数高校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由于多数毕业设计的题目均为陈旧的课题,并无直接的经费支撑,同时学校针对毕业设计提供的专项经费数量有限,进一步限制了设计资料及试验条件等方面的支持,从而影响学生毕业设计实际针对性,难以保证质量。

二、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建议

1.广泛收集资料,丰富毕业设计选题。

科学合理地确定毕业设计选题,是保证毕业设计水平的先决条件。从选题内容上,根据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毕业论文应涵盖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土壤污染控制工程、生态工程及环境质量评价等各个方面。从选题方式上,毕业设计选题应与学生择业方向相结合,与科研和工程项目相结合,与企业相结合,以学生自由选题为主,结合学生自己的兴趣、特长及今后从事工作的需要自主选题。

2.灵活安排毕业设计时间,加强与学生间的互动。

针对毕业设计时间安排在学生时间精力均不足的第八学期的问题,可以改变毕业设计的固定组织形式,灵活利用时间来组织毕业设计。例如可以考虑把毕业设计分两个学期进行:不考研的学生在第七学期进行,考研的学生在第八学期进行。部分学生也可在第五和第六学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开放实验,提前完成毕业设计。这种方式就避免了毕业设计时间集中以及每位老师短时间内所带学生较多的问题。另外,毕业设计是学生将四年的知识积累运用到实际应用中的一个过程,需要学生们细心地分析选题,进行资料调研,运用所学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精心的指导,因此师生间的互动非常关键。指导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每周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不定期检查学生设计的进展,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进行指导,保证学生高质量地完成设计。

3.加大教学投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

学校应为保障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投入更多的教学设备,将机房和实验室较大程度地向学生开放,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实验和设计。另外还应对指导毕业设计的教师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努力打造一支既有专业知识,又懂辅助技术,同时善于联系实际的优秀教师队伍。

4.加强管理,改革毕业设计的考核方式。

虽然在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管理措施,但在实际实施中常流于形式。要加强毕业设计的管理,首先要进行学风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最重要的是要严把答辩关,要严格答辩程序,避免答辩走过场的现场。对于达不到要求的设计,坚决不给予通过,营造良好的学风。同时,改革毕业设计的考核方式,研究制定科学高效的评分机制,对于平时设计过程中不按时完成各项任务的学生可给予相应的减分,提高指导教师打分的比例。

篇8

1.2缺乏对实验细节的关注许多学生在具体实验过程中经常粗枝大叶、马马虎虎,很少对于一些细节给以足够的重视。如目前实验室普遍使用的天平已不再是托盘天平了,取而代之的是电子天平。在使用电子天平时,必须首先检查天平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否则就会造成称量误差。这一细节是大多数学生称量药品时最容易忽略的,不管天平是否平衡,拿过药品就称量,结果导致试剂浓度不准,常常得不到预期结果;还有对移液管的使用细节不熟悉,如移液管表面上方标有“吹”字的就应将所吸液体全部排出,但若标有“快”字的则不必将液体全部排出,任其自然流出即可;烧杯和烧瓶的刻度仅表示大致液体体积度量,但好多学生却用其来度量溶液体积;一般情况下,分光光度计读出吸光度值不能大于1,否则需稀释后重测等。“细节关乎成败”似乎已成为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了,如果不及时纠正这些细节上的问题,就会导致实验结果出现严重偏差,甚至以失败而告终。

1.3缺乏灵活运用能力“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核心思想就是:解决一个具体问题或想要达到某个目的可以有多种途径选择。做实验也如此,如测定植物体中的总氮含量,该实验方法要求用150ml的凯氏瓶对植物样品进行消解,但手头却没有这种瓶子,学生最直接的想法就是找老师买,于是实验被迫停下来。还有,计数土壤中的真菌数量之前,需要将接种后的培养皿培养在28℃的恒温培养箱,但培养箱突然无法控温,学生最直接的想法就是找老师更换培养箱。还有液体培养硝化细菌需要在恒温摇床上进行,但摇床不能旋转等现象经常发生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上述这行特殊情况一旦出现都需要学生灵活地根据实验室实际条件来克服。

1.4缺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力是理工科大学生的终极培养目标[4]。然而,有一些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对自己测定的指标不知所云,使课堂上学到的理论与实际完全脱节。如学生分析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数量,但他却不知道硝化细菌的具体含义及其在氮循环中的作用,只是盲目地、按部就班地完成整个测定过程而已。有些学生测定细菌表面荚膜厚度时,却找不到荚膜在何处。还有一些学生让他用单染色方法观察芽孢时,不知芽孢为何种颜色等。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学生对实验技术的掌握,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

2解决策略

针对学生毕业论文实验存在的问题,也基于笔者多年积累的指导毕业论文经验,现将解决对策总结如下。

2.1强化实验意识,夯实基本技能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实验无小事,处处是学问”的认真做事理念,并通过将已参加工作的学生请回来进行现身讲解,教育他们做好每个实验对于培养自己在未来工作中认认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的重要性。同时针对90后大学生怕吃苦的特点,积极鼓励他们树立敢于吃苦,不畏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其次,从平时学生上实验课开始进行强化训练。具体措施为:每次教师准备实验时,尽可能让自己指导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照实验指导教材从准备实验开始,独立进行低耗品收集、洗涤、试剂配制、仪器调试等锻炼。另外在此过程中,严格要求学生要注意对天平、移液管、量筒以及分光光度计等的规范使用和操作。我们的目的就是着眼于学生实验基本功的训练,为未来的毕业论文实验奠定坚实基础。

2.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基于学校下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为了让学生能做一些高级实验,以培养学生综合思考问题和积极创新能力,与二级学院相协调设立科研小助手,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来,并给予学生一定的经济补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根据学生毕业论文的实际取向,为学生设计一个独立的大实验,并向学生提供较成熟实验方法。然后根据实验具体要求,教师让学生独立地收集药品、玻璃低耗品以及所需仪器。最后要求学生类似于开题一样向指导教师介绍如何开展实验,所做实验的难点在哪里?以及为了提高实验效率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等细节安排。经过几届学生的指导实践证明该种做法确实能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实验效率。

2.3培养学生举一反三意识,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际上,在具体的科研实验中,实验条件并不一定十全十美,因此善于利用现有条件完成实验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们强化学生举一反三意识的做法是:在导师制基础上,由导师设置一个实验,如摇床培养细菌实验,但实验室此时的恒温摇床无法摇动。在该实验条件下要求学生完成培养试验。如果善于动脑的同学可以将旋复振荡器放在恒温培养箱的底层,接通电源即可形成一个组合式摇床,进而完成细菌培养实验。产甲烷活性实验需要气密培养瓶,但如果购买会很贵,一般每个瓶子要300元左右。此时我们鼓励同学们想一下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具类似气密性的瓶子,最后有的同学认为挂盐水用的玻璃瓶可以替代。这是一个很好主意,既节省了经费,又达到了应有的目的。如此做法,每一届毕业生做毕业论文之前均进行1-2次的训练,强化了学生有条件要做实验,没条件寻找或创造条件也要做实验的意识。另外,针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弱的特点,我们首先预设几个与理论课紧密相关的实验,如革兰氏染色、单染色观察芽孢、淀粉水解等,且不告诉学生具体原理。要求学生在没有进行实验之前,先阅读本实验研究方法,提出不清楚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查阅有关的理论知识,并且弄清楚本实验中哪些环节涉及到了哪些理论知识。如此训练下来,使学生形成遇到问题时能自觉地查阅有关书籍,弄清楚相关理论知识在具体实验中的运用。

篇9

针对在校大学生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是当今高校图书馆的一项核心职能。信息素养教育可以通过新生入馆教育、文献检索课、读者培训、网络教育、在线指导等多种组织形式开展。其中,文献检索课(或称信息检索课等)作为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传统的、最为系统的教育形式,一直受到高校图书馆的重视。近年来,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的理念已经在国内高校图书馆界获得了非常广泛的认同。而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翻转课堂”的理念从美国传入我国未久,就已经在教育行业刮起一股“翻转旋风”,而且高校图书馆界人士也敏锐地捕捉到其独特的价值,进行了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根据文献调研,翻转课堂与“嵌入性”教育的结合在我国已有个别教学探索[1]。但目前还没有把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和翻转课堂进行整合分析研究,事实上,这二者可以实现有效兼容,改进教学效果。本文拟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1整合研究的背景和机制

1.1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

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是图书馆员与专业教师协作,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嵌入到课堂教学或者课程管理系统,将信息检索技能、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融入专业课程内容,使学生不仅掌握专业课程的基本知识,而且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2]。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这种方式能够深入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科研活动中,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国内外都有不少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的成功案例,比如美国马里兰大学图书馆将信息素质教育嵌入到虚拟在线学习平台Blackboard上,通过和教师合作,将课程信息、参考文献及其来源、课件等放在平台上,同时将有关信息素质教育内容的课件也放在平台上,包括如何写专业论文、如何查专业文献等,加强学生对专业信息知识的理解[3]。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嵌入媒体与设计学院的“传媒市场调查与分析”和“英文报刊导读”两门课程,分别采用一次介入式和全程跟踪式的嵌入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4]。

1.2翻转课堂在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天然优势

翻转课堂(TheFlippedClassroom),是指学生在课前观看教学微视频以及拓展学习材料,而课堂时间则用来解答学生问题、订正学生作业、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在翻转课堂上,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前完成,知识内化则是在课堂中经老师的帮助与同学的协助完成[5]。与其他课程相比,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与翻转课堂的核心理念具有极高的契合度,将此二者进行合理对接与融合,能够有效改善当前教学形式单调,学生参与度低、学习热情不高等问题,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具有非常光明的前景。目前,在我国关于翻转课堂在信息素养教育领域的研究已经有不少先行者。如重庆大学图书馆在新生入馆教育方面的实践[6]、中山大学图书馆朱伟丽《基于翻转课堂的文检课教学设计》等[7]。

1.3翻转课堂与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的整合机制

从某种意义上说,翻转课堂的教育模式,本身已带有一定的嵌入式教育特点,即把以教学内容微视频为主的教学资料嵌入到整个教学环节之中来。所谓把翻转课堂与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进行整合,就是以翻转课堂的形式,把相关信息素养教育的知识内容嵌入到课程教育之中。嵌入对象既可以是文献检索课程,也可以是专业课程,通过文检课教师与专业教师的合作,改变信息素养教育由文献检索课(或者说是高校图书馆)唱独角戏的状态,借助专业知识的有效介入,让教学活动和内容更接地气,更具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2基于翻转课堂的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翻转课堂与嵌入式教育的结合并不是以理论创新为重点,而是以改进信息素养教育的方式和效果为目的,重在实际组织和应用。下面笔者将从正反两个方向来探讨基于翻转课堂的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的实现模式。

2.1正向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翻转课堂模式

正向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翻转课堂模式是指,在高校某些专业课教学活动中,部分授课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此阶段文献检索课教师把经过选择的信息素养教育知识内容制作成微课及其他学习资料,由学生在课前进行学习,专业课教师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就这些学习内容结合专业课知识组织相应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对相关信息源和检索技巧更好地吸收和内化。该模式实质是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嵌入信息素养教育的相关内容,这些内容以翻转课堂的形式供学生学习和实践。该模式主要适用于大学低年级学生,其对专业知识刚刚入门,对于各种专业资料信息需求不强,只需掌握一些基本的信息检索知识和技巧。该模式同样适用于未专门开设文献检索课程的班级。在大学低年级阶段,采用这种模式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是合理的,不易给学生造成更多的学习负担,又能达到基本的教育效果。

2.2反向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翻转课堂模式

反向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翻转课堂模式是指,在文献检索课教学活动中,部分授课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此阶段,专业课教师把该专业重要的资料信息源及其他有关专业基础知识制作成微课,提供给学生进行课前学习。在文献检索课上,文检课教师根据这些内容组织专业针对性更强的检索实践活动。该模式实质是在文献检索课教学过程中嵌入相关专业知识内容,这些内容以翻转课堂的形式供学生学习和实践。该模式主要适用于大学高年级学生,对专业资料信息的需求逐步增强,需要全面掌握各类信息资源的检索方法。如果该模式能够直接和学生课程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进行对接的话,文献检索课的练习环节就能变成实际应用操作环节,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活动的实践性,实现文检课、学生、专业指导教师三方面“共赢”。

3基于翻转课堂的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优势分析

3.1组织方式灵活

在翻转课堂的组织架构下进行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其组织方式灵活,可以选择正向嵌入,也可以选择反向嵌入。无论哪种方式,嵌入的一方主要是以微课和课外辅导的形式与学生产生联系,主讲教师+“影子教师”的组合形式有利于保证课程体系的完整性,相比在课堂上出现多个不同领域的授课教师而言,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课程进度、课堂学习活动也更容易掌控。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由专业课教师和文检课教师在课程规划时,研究确定嵌入课程的相互介入深度和方式。而且嵌入的部分主要在课前由学生自学,而微课以其可以不限次播放的特点,可以大大减少相关教师的工作量,避免重复劳动。

3.2提升专业课教师的合作意愿

有研究者指出,嵌入专业课进行信息素养教学的模式,并不足以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专业课教师与图书馆员缺乏充分的合作动机,并指出在该教学模式的诸多特征中,起关键性作用的是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和基于资源的学习模式,这是嵌入成功的关键所在[8]。如果采用正向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翻转课堂模式,实际占用专业课时间非常少,却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如果采用反向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翻转课堂模式,专业课教师只需要付出很少的时间准备微课和相关学习资料,却可以把学生课题检索、论文写作辅导等工作转移到文检课上完成。这样的付出与回报,专业课教师应该是愿意接受的。

3.3课程教育与课外教育相辅相成

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是全方面、多渠道的。除了文献检索课以外,还提供分时的、个别的、在线的等各种形式的信息服务和信息利用指导。以图书馆网站、微信公众账号、图书馆微博、QQ咨询、FAQ服务等等形式构成的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平台,能够在课外时间为大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学生也可以通过上述方式与文检课教师———大部分都是图书馆员进行便捷的互动交流。

4结束语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必须体现出时代性,无论教育内容还是教育形式都要与时俱进。文献检索课在当今信息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浪潮中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更是势在必行。把嵌入式教育和翻转课堂教学理念同时引入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改革之中,进行整合重构,能够发挥二者的优势和特色,赋予文献检索课新的生命力,提高课程在大学生中间的认知度。

[参考文献]

[1]夏南强,胥伟岚.嵌入性视角下信息采集学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情报,2015(1):26-31.

[2]谢守美.泛在知识环境下嵌入式学科服务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1):27-29.

[3]赵雪莹.高校图书馆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实现模式及案例研究[J].现代情报,2013(3):161-163.

[4]胡芳,彭艳.美国高校图书馆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实践及启示[J].图书馆建设,2011(12):79-82.

[5]陈玉琨,田爱丽.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3-14.

[6]张洁,王英,杨新涯.翻转课堂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实践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4(11):68-72.

篇10

二、教学手段改革

本重点课程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基本内容,对于一些复杂的工程实例,学生无法想象、教师也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东西,采用多媒体手段生动、形象地进行演示。同时本课程采用多媒体课件和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采用教、学互动式,教学、科研互动式等新型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老师指导学生完成科技创新,并让部分学生参加到老师的研究课题中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让学生参与了“整合营销在房地产企业中的应用”课题,学生到房地产企业实习,搜集相关资料,掌握了很多实际知识,并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和创新性管理人才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在本课程教学中被充分运用。在讲到资金时间价值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介绍了一个案例:1626年,有一荷兰人从印第安人那里花了24美元买下了曼哈顿岛。据说这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合算的投资,而且所有的红利免税。24美元真的很便宜吗?如果当年的这24美元没有用来购买曼哈顿岛,而是用作其他投资了呢?假设每年8%的投资收益率,不考虑战争、灾难、经济萧条等社会因素,这24美元到2004年会是多少?让学生一起来计算结果,最后的结果让学生大吃一惊,24美元在经过378年后,按8%的利率计算,竟然可得到103万亿美元。通过这样有趣的案例分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同时本课程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采用了大量实际工程进行案例教学,例如在讲授工程项目财务评价时,就采用了案例教学法,以杭州“亲亲家园”小区工程项目为例进行财务评价,通过对这个案例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了如何编制财务报表,如何计算投资回收期、投资利润率、偿债备付率等评价指标,以及如何对项目进行风险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通过对实际工程的案例分析,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在实际工程项目中的综合运用。本课程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网络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更新网络课件,新编了特色明显、适合我校教学使用的网络课件,丰富教学资源。教学内容已全部上网,并使《工程经济学》教学逐步过渡到网上教学,建立互动式工程经济学教育网。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本重点课程建设主要从以下各方面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对一个实际项目进行了可行性研究的经济评价部分的工作。通过课堂上对项目可行性研究经济评价部分进行系统分析和内容构成的讲授,让学生对所学过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复习和综合,以大作业的方式完成实际项目的经济评价。

2.在学生完成上述实际项目的经济评价工作之后,安排学生对在经济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讨论和分析,进而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实习考察、参观学习增强了其感性认识和实际动手能力。

四、教学评价改革

本重点课程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部分的考核实行考教分离,流水阅卷和主考负责制;对讲座形式讲授的内容采用写文献综述的方法考核,文献综述的格式要求和毕业论文的格式相同。考试统一命题,其难度、深度、广度符合教学大纲要求,评分标准严格合理,学生成绩分布合理。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试题与本课程的定位相符。本重点课程建设在现有基础上,更新试题内容,完成试题库建设,提高试题质量,真正做到教考分离,提高教学质量。考试的方式灵活多样,除了从试题库中抽取试题考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外,还外加开放性题目,以考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情况。开放试题可以是小论文,也可以是解决一个问题的思路。

五、师资队伍建设

本课程现有五名主讲教师,都毕业于土木工程相关专业,同时已经大都具有从事《工程经济学》教学的经验。从师资结构看,本学科的主讲教师中:教授2人,讲师3人;博士2人,硕士2人,学士1人。该师资结构形成了较为合理的职称和学历梯度。由上述情况可知,本课程已经具有一支学历、知识结构合理、满足教学需要的教师队伍,五位教师已经基本可以满足本科教学和考研指导的需要;同时,已完成的《建筑经济学》教学改革项目,对改善本课程的教学手段、方法,提升教学效果、教学水平大有裨益,大大更新了原有的教学理念。课程建设考虑工程经济学教学力量的新老交替,为此加强了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在教研室内进一步加强并完善了传帮带制度,明确责任,严格考核,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起来。

六、结论

本重点课程建设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本重点课程建设具有以下创新点。

1.紧密结合我国建筑业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同时适当吸纳国外工程经济学的研究成果,针对本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程度,对教学体系和内容进行了调整与拓展。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059-02

在我国,大部分高校将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作为本科教育的最后环节,以补充和深化其他教学环节。在一些工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毕业实践环节以毕业设计为主,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联系各科理论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完成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的衔接。近年来,由于专业扩招,师资力量相对较为薄弱,教学资源不足,就业形势严峻等原因,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1]。为了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不断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对毕业设计进行探索与改革。

一、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毕业设计内容较为单一,题目重复率高。目前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所采用的模式基本是先由指导教师列出题目,再由学生进行选择。然而由于有些教师手中掌握的工程技术资料有限,所指导学生数量又多,选题经常是使用多年的陈旧课题,有的甚至几年都用一样的题目,缺乏创新,重复率高。另外,由于不同高校的学科特色不同,环境工程专业的研究重点也各有差异,有些高校毕业设计题目主要集中在水处理方面,而大气、土壤和固废方面的设计题目相对较少[1];有些高校侧重于固废及土壤方面的研究,大气及水处理方面研究相对较少。这就导致了毕业设计课题不够全面,难以体现专业特色。

2.学生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投入精力不足。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培养方案中把毕业设计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而这一学期,又是毕业生找工作的关键时期。在高校扩招的总体趋势下,近几年来毕业生数量连年创新高,导致学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学生们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在择业就业上。同时,一部分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研究生复试及一些其他考试上。而学校经常把就业率和考研率作为衡量一个专业建设好坏的重要指标,导致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和精力投入不够[2]。很多学生认为自己找到了工作单位,毕业设计已经无关紧要了,应付心态严重。有些同学经常是东拼西凑,草草完成毕业设计,其结果就是使毕业设计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综合素质的效果。

3.师资缺乏,配套设施不足。有些院校平均每位教师要指导十多名学生的毕业设计。很多教师除了指导毕业设计外,还要完成繁重的课堂教学任务和其他科研任务,所以指导教师根本不可能对每个学生都做到面面俱到的监督和指导。这就造成了一些学生的松懈,从而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同时,一些带毕业论文的教师通常需要学生进行几个月的实验研究,由于学校实验设备比较陈旧,一些设备出现了老化和故障,严重影响了实验的进度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进而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

4.毕业设计评定流于形式化。毕业设计教学环节通常包括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和毕业答辩等。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主要取决于答辩成绩。而学生毕业答辩一般安排在学生离校前几天,所以答辩中即便发现一些问题,学生也不会再多花时间去修改。答辩组对于学生的评分,最低只给到及格,一般不会给学生不及格,答辩过程形式大于内容。这就使得学生们从思想上到行动上都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

5.毕业设计经费支撑不足。目前多数高校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3]。由于多数毕业设计的题目均为陈旧的课题,并无直接的经费支撑,同时学校针对毕业设计提供的专项经费数量有限,进一步限制了设计资料及试验条件等方面的支持,从而影响学生毕业设计实际针对性,难以保证质量。

二、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建议

1.广泛收集资料,丰富毕业设计选题。科学合理地确定毕业设计选题,是保证毕业设计水平的先决条件。从选题内容上,根据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毕业论文应涵盖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土壤污染控制工程、生态工程及环境质量评价等各个方面。从选题方式上,毕业设计选题应与学生择业方向相结合,与科研和工程项目相结合,与企业相结合,以学生自由选题为主,结合学生自己的兴趣、特长及今后从事工作的需要自主选题。

2.灵活安排毕业设计时间,加强与学生间的互动。针对毕业设计时间安排在学生时间精力均不足的第八学期的问题,可以改变毕业设计的固定组织形式,灵活利用时间来组织毕业设计。例如可以考虑把毕业设计分两个学期进行:不考研的学生在第七学期进行,考研的学生在第八学期进行。部分学生也可在第五和第六学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开放实验,提前完成毕业设计。这种方式就避免了毕业设计时间集中以及每位老师短时间内所带学生较多的问题。另外,毕业设计是学生将四年的知识积累运用到实际应用中的一个过程,需要学生们细心地分析选题,进行资料调研,运用所学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精心的指导,因此师生间的互动非常关键。指导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每周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不定期检查学生设计的进展,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进行指导,保证学生高质量地完成设计。

3.加大教学投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学校应为保障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投入更多的教学设备,将机房和实验室较大程度地向学生开放,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实验和设计。另外还应对指导毕业设计的教师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努力打造一支既有专业知识,又懂辅助技术,同时善于联系实际的优秀教师队伍。

4.加强管理,改革毕业设计的考核方式。虽然在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管理措施,但在实际实施中常流于形式。要加强毕业设计的管理,首先要进行学风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最重要的是要严把答辩关,要严格答辩程序,避免答辩走过场的现场。对于达不到要求的设计,坚决不给予通过,营造良好的学风。同时,改革毕业设计的考核方式,研究制定科学高效的评分机制,对于平时设计过程中不按时完成各项任务的学生可给予相应的减分,提高指导教师打分的比例。

三、结语

环境工程专业是一个多学科综合的新兴学科,社会需要我们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毕业设计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提高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水平,涉及到各个方面,需要我们积极地进行研究改革来达到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凯,陈莉荣.提高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探讨[J].教法研究,2013,(32):75-76.

[2]罗领先,时鹏辉.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新模式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