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8 11:46:3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财政学专业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自我国招收财政学研究生以来,其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在提出中国由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后,对财政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使得其招生和培养规模在稳定增加,总体而言,可概括为以下四点变化。
1.财政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财政学专业研究生一直强调“学术型”的培养目标,这一目标已逐渐与财政学研究生的实际就业方向和世界研究生的发展状况不符,经过总结反思,财政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已发生了重大转折“,应用型人才为主”将是我国未来财政学研究生的主要培养目标。
2.财政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创新。
在研究生入学培养机制上,除了像网上报名、电子注册这样技术性的改革外,在考试弱化初试的权重,强化复试地位,全面改革收费制度,取消“公费”、“自费”区别上也有了创新;在研究生培养上,我国财政学研究生培养机制一般都是以修学分和写论文为主要内容。
3.财政学专业研究生学科属性的交叉。
纵观财政学研究生培养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其他学科向财政学领域的渗透,其他学科的科学原理和方法用于研究和解释财政现象愈来愈普遍,这也为财政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而宽广的学科理论基础,使财政学演变成了一门融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及社会学于一体的交叉学科。
4.财政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式的多元化。
与培养目标相适应,财政学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也在逐渐向多元化发展,纯粹的“学院式”的导师教育逐渐减少,实行导师学生的“双向选择”甚至是“多导师”指导,强调社会实践。
三、基于系统论视角的财政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1.确立财政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三大目标———学习力、研究力、创新力的目标。
学习力即以培养终身学习能力为目标,培养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能力,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的财政学研究生。研究力即以培养理论研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专业素养能力为目标,培养研究生系统掌握财政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同时运用财税知识研究财政经济现象的能力。创新力即以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目标,充分发挥他们在科研创新中的生力军作用,为科教兴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社会发挥最大的聪明才智。
2.构建财政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四大系统———目标系统、管理系统、培养系统和支撑系统。
目标系统是财政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系统中最核心的系统,应包括两个层面:①预期。对财政硕士而言,培养预期即“高层次、应用型的财政专门人才”;②标准。科学设计财政硕士在相关素质方面需达到的具体标准,是财政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首当其冲的要点。管理系统是指在财政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对所涉及的资源进行整合与调配的过程,即在一定的目标下对人财物及信息的调配,包括四个相互联系的部分:管理主体———研究生院或相关学院;管理客体———包括人(主管人员、辅导人员、生源)、财(教育经费)、物(教学场地、教学用具)、信息(培养过程中动态情报,相关信息等)、论文工作管理、授位管理等;管理行为———财政学硕士学位创建计划(包括招生计划、培养计划、管理计划等)、财政学硕士学位创建组织(包括组织机构和组织行为)、财政学硕士学位建设领导(领导艺术和领导行为)、财政学硕士学位建设控制(包括过程控制和结果控制);管理制度———政治层面制度、操作层面制度。财政学研究生的培养系统涉及师资、课程与教学三个部分。师资方面———财政学硕士培养要对教师的质量、数量、结构和发展都提出针对性的要求;课程方面———因课程体系是财政学硕士汲取知识和锻炼能力的载体,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财政学硕士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其课程设置要充分反映财政学各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素质的要求,注重分析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方面———教学是财政学硕士学位建设和发展过程的介质,灵活机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是高质量教学水平的保证,各授权单位要加强实践环节的力度,高校可以依托财政学教学资源与相关社会机构的天然学科联系,为财政学硕士搭建宽广的实训平台。支撑系统是总体系统健康良性运行的重要保证。财政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的支撑系统首先来自于以经费形式出现的经济资源,其次包括教学所需的场地、设备、图书等硬件资源,最后是政策支持、价值观念、社会文化等软件资源。
3.搭建财政学专业研究生有效学习的三大平台———课堂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平台、科学研究平台。
课堂教学平台是主体。建立课堂教学平台,要做到所教的课程都是通过精心比对后确定下来的,加强文理渗透,增设跨学科课程。对于一些现实性很强的教学内容,聘请实际部门工作人员主讲,并实现现场教学。实践教学平台是辅助。如可能,可与地方的财政局、税务局及企业签订校财、校税或校企合作协定,建立实践教学平台。科学研究平台是补充。改变目前高校、科研院所各自单独培养研究生的现状,将各自的资源优势进行有效组合,构建一种由大学、科研院所紧密结合的研究生培养平台。
关键词:
财政学;研究型教学;教学改革
目前我国多所高校提出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研究型学习与研究型教学是建设研究型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研究型教学已经在我国高等教育诸多学科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深度梳理后发现,研究型教学目前尚未被应用于财政学课程的教学中。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与财政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位置相对应,财政学作为一个跨经济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财政学课程中开展研究型教学对于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经济管理类学生的研究型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1研究型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各学科中的应用情况
本文在中国知网(CNKI)检索主题为“研究型教学”的论文,共检索到论文2420篇(截止到2015年9月)。主题为“研究型教学”的论文最早出现于1996年,此后论文数量逐年增加,年均增长率超过35%,如图1所示。这一现象说明研究型教学方法在我国课程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中,被引频次最高的论文是张安富于2012年发表的“改革教学方法探索研究型教学”一文。文中提出“应强化研究型教学的意识,转变教学范式,这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造就创新型人才的关键环节”[1]。从检索结果看,研究型教学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高等教育、外国语言文学、数学、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物理学、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等学科,如图2所示。例如,于歆杰等在清华大学电路原理课中进行研究型教学,认为研究型教学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研究兴趣[2]。
范钦珊等提出在基础力学课程中实施研究型教学需做到“教学内容重在学术深度、教学过程重在启发与互动、课外学习重在研究、考试考核方法重在刺激思维鼓励创新、教育技术的应用重在与课程整合、实验教学重在自主设计”。李桂娥借鉴剑桥大学研究型教学的经验,从区域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出发,以创新教学理念为指导,以问题为导向,从课堂教学和课外指导两个方面开展研究型教学[2]。范钦珊等指出清华大学自2001年就开始在“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工程力学”等课程教学中进行研究型教学的尝试[3],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陈侃等运用课堂观察数据进行研究,发现本科课堂上实际体现的研究型教学主要表现为从讨论和发表意见的氛围、鼓励批判和探索、以问题为中心激发探求欲、结合当下应用实际、介绍研究过程和成果等五个维度。然而,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深度梳理,发现“研究型教学”目前尚未被应用于财政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2财政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教学手段单一。尽管目前本科财政学课程已采用多媒体方式教学,但是这种方式仍以教师为主,偏重对财政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系统讲授。如果片面地认为使用了多媒体设备,就是进行了教学方法的创新,那么多媒体教学不过是从黑板作为载体的“填鸭式”教学转化为以计算机为载体的“填鸭式”教学,这样的方式依旧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部分教师在财政学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例如任传普、郑洁[4-5]。然而,受限于本科生财政学课程案例教材的缺乏,案例教学效果目前仍难以保证。
第二,教学内容滞后。在当前的财政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强调学科的理论体系,过分强调学生对财政学基本理论的学习与掌握,缺乏对财政学研究前沿进展的跟踪,缺乏对当前公共财政问题的深入分析与解释,使得学生对财政学的理解浮在表面,不清楚政府为什么要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财政政策,不理解政府为什么要采取不同的财政政策对经济和社会进行调控,不能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无法透过现象探索财政本质,达不到揭示支配这些财政现象的规律的教学目的[6]。
3研究型教学方法在财政学课程中的应用
针对目前研究型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各个学科运用的情况以及财政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研究型教学方法引入财政学课程中,有助于弥补现有教学方法的不足,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研究型学习能力。第一,以研究型教学带动研究型学习为理念,以推进课程论文写作和PPT演示为手段,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和合作研究能力。在“导论”教学过程中增加中英文文献的检索方法、数据搜集方法等内容的讲授,并在该章内容结束后列出若干课程论文选题供学生选择,学生也可以依据自己的研究兴趣自行选题,要求学生自己查阅文献、搜集数据、分析问题,并在课程结束后提交课程论文。根据学生的科研兴趣,组建“财政学兴趣小组”,由任课教师担任兴趣小组的指导教师,鼓励学生自由报名参加,吸引部分具有科研潜质的学生参与到兴趣小组中来进行研究型学习。围绕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财政问题,利用课余时间,通过QQ、微信等平台进行互动和交流,开展科研训练,通过“干中学”提高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在财政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开展合作学习,以“收入分配的衡量”为例,按照自然班级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组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围绕“在校大学生贫富差距现状”开展调查研究,并将调研结果制作成PPT在课堂上演示,演示结束后留出一定时间回答同学们的提问,如图3。
第二,以研究型考核方式检验研究型教学和研究型学习的效果,研究型考核方式侧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财政问题的能力。研究型教学和研究型学习的效果需要研究型考核方式来进行检验。课题组将通过课程论文质量、课堂PPT演示效果、期末考试成绩三个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杜绝死记硬背,鼓励自由探索、提倡运用所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的财政问题。课程论文质量主要由任课教师从学习态度、任务量、创新性、内容质量和撰写质量等五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课堂PPT演示效果采用德尔菲法,教师评价(权重60%)、学生自评(权重20%)与同学互评(权重20%)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期末考试成绩将降低客观题的比例,加大主观题的比例,将客观题比例控制在20%以内。课堂PPT演示效果的教师评价以PPT演示前的准备情况、PPT演示情况、PPT演示结束后的互动交流情况三方面的考核相结合,合理分配各项权重。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均采用课题组设计的量规表进行评价。量规表的设计侧重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表达能力等四大项,每项再设计2~5个二级指标,如图4。
总之,将研究型教学方法引入财政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既能够帮助学生完成预定的专业学习任务,又能够培养学生的研究型学习能力,包括独立研究能力和团队研究能力,同时通过课程论文写作和PPT展示,提升了学生的文字表述能力以及口头表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安富.改革教学方法探索研究型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12(1):65-67.
[2]李桂娥.研究型教学在《区域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6):90-92.
[3]范钦珊,殷雅俊,陈建平,等.实施研究型教学的创新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3(5):23-25.
[4]任传普.案例教学在《财政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中国城市经济,2011,(29):177.
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问题。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在教学手段方面仍然很落后,依然是教师课堂上讲,学生认真地做笔记,记概念,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师生存在着教学“梯级差”,几乎没有太多互动,课堂气氛也比较沉闷。有些院校以为实现了教学多媒体化,教学效果就可以成倍大增了。事实上,在多媒体授课方式下,只不过是将手工板书的知识灌输变为计算机页面展示,教学的模式并未有多大改进,甚至因为课件播放速度过快,学生来不及记忆和消化课堂内容,效果比以前更差。成绩考核和评定也是以期末考试“一考定终身”,没有平时的课堂内外考核指标。这样的教学手段和模式,学生平时听课也会感觉枯燥不已,缺乏对财政实践的感性认识学完之后对财政学理论知识也理解不深刻,只有靠到考试前猛背狂背,考完试也就丢得一干二净,这种教学手段和模式很不利于培养学生理解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财政学课程教学的优化与创新路径
(一)针对不同专业选用差异化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不同的专业需要在统一的大教材体系下选择差异化的教学重点内容,以满足各专业未来知识和实务的需求。如财政专业的《财政学》课程应在强化基础理论的前提下,注意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金融专业应增加国债部分内容的课时量;国际贸易专业应增加关税政策、国际税收等内容的介绍。对于不开设税收课程的财务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应增加税种知识的课时比例,而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增加社会保险、社会保障以及公共福利方面的内容。在教学内容上,应该以公共财政学理论体系为主,主要包括政府经济职能、公共选择、公共支出、公共收入及政府分权等内容,其制度基础是市场经济制度和民主政治制度。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在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结课后,会计、税收、财务管理等专业课开课之前开设,使课程在安排上能够前后衔接,使知识的传授具有连续性、逻辑性和科学性。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c-0068-02
特色人才培养是高校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财政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随着财政活动范围不断变化,财政学科研究的对象内涵和外延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社会的人才需求也不断变化,财政学科发展以及财政学科人才培养面临着新机遇和新的挑战。如何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形成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是当前财政学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对地方性高校的财政学本科特色人才培养进行探讨。
一、财政学本科特色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
(一)明确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的培养定位。广西财经学院财政专业培养目标明确界定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经济学、管理学素养和较好的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系统掌握财政学科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扎实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熟悉财政税务管理、财务会计核算等方面知识和业务技能,具备处理财政和其他相关工作能力及写作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应用经济管理类专门人才,突出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财政、税务、会计、信息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
(二)优化课程体系。首先,开展课程群建设。对现有的课程进行优化改革,注重整体优化和系统整合,构筑宽厚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强化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依托财政学、中国税制的发展优势,建设财政学、中国税制两大课程群,彰显各自教学特色。其次,优化课程体系设置。一是进一步优化学科理论课程设置。在理论课程设置上贯彻“厚基础、宽口径”原则,除突出专业知识课程外,还重点加强了对学生财务会计能力的培养。另外,通过增加跨学科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知识范围。在突出专业知识方面,在专业主干课程上系统地设置了财政学课程,同时,从2011年起将财政专业选修课程分为财政管理和财政监督两个方向;强化学生的财务会计基础方面,除专业基础课中安排了会计学课程外,在专业骨干课中还安排了中级财务会计课程、财务管理课程,专业限选课中开设成本会计等课程;增设跨学科选修课,将审计、管理学等专业课程纳入学生的选择范围,如审计学、ERP原理与应用等。二是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的比重。自2008年以来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大幅增加实验和实践课程的学分和课时,实践课程的学分占全部学分的比例达到21‰同时将专业综合性实验作为必修课程。三是增加财税专题讲座。为了扩大学生的专业视野,拓展专业深度,每年都邀请国内财税专家给学生做多场专题讲座。
(三)推行“读、写、议、评”教学方法。“读、写、议、评”教学方法是基于“高校教学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一核心要求,贯彻“两个为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原则,探索高校教育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素质培养转变中逐步摸索形成的一套教学方法。“读、写、议、评”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是:课堂教学不应只注重传授知识,还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作为主人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留有思考的余地,在尝试与体验中认识理论、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读、写、议、评”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丰富教学形式、重视能力培养、加强师生互动。具体操作流程分为四个阶段:导读阶段、写作阶段、讨论阶段、点评阶段。导读阶段主要是通过布置学生大量--阅读课外的专业书籍及文章,增加专业方面的信息量,拓宽视野,帮助学生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写作阶段重点是培养学生归纳及写作能力,写作的形式应多样化,可以是读书心得、观点综述、专业论文等。讨论阶段是通过组织课堂讨论,促进学术交流,实现互动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点评阶段包括学生互评与教师评议,在讨论的基础上,学生之间相互评议,交流经验,共同提高。任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课时的多少灵活布置阅读材料,科学地安排写作内容及组织讨论,讲求实效。“读、写、议、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专业写作能力、综合素质有较大帮助,为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打下了较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以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和研究型教学等为手段,以共建的实习、实践基地为平台,将第一课堂实训与第二课堂实践结合起来。建立了“认知—实践—创新”的多层次、多种类的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不仅具备财经理论基础知识、经济思维、财税技能,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1.建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根据“认知—实践—再认知—再实践”的实践发展规律,我们构建了一套“认知—实践—创新”的实践、创新教学体系。设有财政税收综合模拟实验室、财政信息化实验室、增值税防伪税控模拟实验室、财税一体化实验室,在财政税务部门、企事业单位建立20多个“产、学、研、政”相结合的教学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参观财政局和税务局、观摩财税实践操作、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暑期的社会实践、志愿活动、社团活动以及聆听学术报告和撰写读书笔记、社会实践报告、毕业论文,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全方位的培养。
2.以科研和竞赛等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申请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增强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由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组成科研小组,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申报学校学生创新科研项目。构建课堂学习、实验室模拟与实践基地实习“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和对学生科研创新的激励机制(如对学生校级及以上各级的科研创新项目、“挑战杯”项目、公开,给予物资、学分奖励),定期举办全校性“财政学”小论文比赛。通过上述措施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财政学本科特色人才培养的成效与不足
(一)财政学特色人才培养取得的成效。经过近5年的努力,广西财经学院财政学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取得较显著成效。财政学、国家税收这两门课程已建成自治区精品课程,社会保障学课程是学校重点建设课程。财政系教师所承担的教学改革项目《财政学重点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获得2009年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编写的《公共财政学》教材获得2006~2008年广西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参与撰写的著作《广西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建设研究》获得2010年广西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获得广西财政厅每年重点调研课题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10多项。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5年来,学生初次就业率都超过90%,并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好评和高度评价。考取硕士研究生和公务员的毕业生人数也不断增加。
(二)存在的不足。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包括:
1.人才培养的地域特色不够突出。广西财经学院作为一所地方高校,有别于以培养高水平的学术性人才为主要功能的研究型大学,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所处区位,实事求是地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在人才规格、培养目标、专业设计和办学形式上要有较强的为地方服务的针对性。从广西财经学院财政专业人才培养来看,虽然明确提出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体现了与研究型大学的区别,但培养目标并没有突出广西的区域特色,与其他兄弟省份的地方财经院校基本雷同。在课程设置上,与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衔接也不够紧密,与地方的需要有一定差距。
2.相关设施的投入不能满足需求。在特色专业教学过程中,随着本专业招生人数的扩大、科研项目的增加,相关配套设施还无法及时跟上,如师生可查阅的专业图书资料尤其是国外最新前沿的专著和期刊数量还比较少,组织学生开展科研、考试指导还缺少固定场所和设施等。
3.实践和实验教学有所不足。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多数是从高校(主要是研究型大学)毕业后进入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缺乏实际工作部门的工作经验,自身尚不能成为实践教学的专家能手。虽然也有教师到财税等实际部门进行短期实践学习或挂职锻炼,但这样的机会并不普遍。另外,在实践和实习基地建设方面,目前已有的基地主要分布在财税部门,企业实习基地不多有待加强。有些实践和实习基地虽然签署了合作协议,但却没能真正运作,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未能接触真实的业务流程。
三、完善财政学特色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突出人才培养的地域特色。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必须突出办学的地域性特色,在专业建设上,必须清楚为哪些地域服务,并明确这些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实际和基本趋向、结构。当前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注意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建设的广阔前景和民族地区发展相对落后的现实。目前广西财经学院财政学特色人才培养应紧紧围绕这一特点,突出地域特色。对财政学学生的培养既要面向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公共理财人才,又要适应广西发展相对落后的现状加强对学生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的教育,培养“能安心、能吃苦、能创业”的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能安心”是指扎根边远地区和农村基层;“能吃苦”是指经受艰苦环境、艰苦岗位和各种困难磨炼;“能创业”是指将所学知识技能灵活运用于工作实践并善于开拓创新。
(二)增加投入完善教学科研设施。为了更好地培养特色人才,必须增加经费投入,进一步完善教学科研配套措施。增加经费主要依靠争取国家、自治区和学校的经费支持,通过申报学科建设项目、实验室建设项目等方式获得建设经费来改善有关教学可以设施。另外,也要考虑从二级学院的经费中拿出一定资金来增加投入,包括加强资料室建设,增加必要的图书资料的订阅和采购。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104-02
一、财政学本科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思维
现在的财政学本科大学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比较严重,一切还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没有主动性创新思维,没有对学习的兴趣,学习效率比较低,不会也不可能尊重个体的差异化发展。尤其是在财政学专业覆盖范围不断缩小的情况下,这种现象就更为突出。早期的财政学研究范围较广,从学科专业设置来看,一些大学的财政系除了现在所说的财政学专业之外,甚至还包括货币银行学、信贷、会计等专业。从研究方向来看,财政学专业还包括现在财政界很少涉及的财务管理和投资。伴随金融学、会计学专业的迅猛发展,财政学因学界的自我放弃,发展空间越来越小,财政学的研究对象甚至连财政部门活动都无法全部覆盖,在发展中甚至放弃了财政部门管理的一些领域,专业设置越来越窄,覆盖范围越来越小,教学内容陈旧、方法单一引起财政学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受传统财政学专业的教学理念影响,其培养的学生已明显与现有社会需求不相符。
在过去,财政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多输送到以财税部门为代表的政府部门;如今,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与财税机关人事制度改革的形势要求,财政学专业培养的学生明显与社会需求、市场需求不符。但各高校财政学专业的传统教学理念并未发生重大改变。教师依然主要结合教材,根据财政学专业领域中出现的新问题、新观点来更新自己的讲义,把相邻学科的知识点充实进来,一股脑儿地讲授给学生。这种强调“一切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即教师是信息的组织者、传播者和把关人,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已有观念,使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受到压制,使学生失去了自由思考的空间和激情。这种注重学术养成、注重知识传授、注重批量化生产、忽视个体的差异化发展的倾向,严重束缚了大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得就业空间本就不大的财政学专业的本科生与其他经济类专业的本科生相比竞争能力更加弱化,更加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财政学专业对本科生的教育同样如此,应当实行宽口径的培养,拓宽培养目标,除面向财税等政府部门外,还要面向各类企业、公共部门和非盈利组织。专业培养目标的改变促使传统的财政学专业的教学理念必须发生改变。而在专业日益细化、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教育层次日益完善的情况下,要使财政学专业的本科生适应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就必须向基于个性化发展的财政学专业本科教学理念转变。基于个性化发展的财政本科教学理念,是与传统教学理念有着重大区别的新的教学理念。其核心思想是强调重视人的个性与个性化发展,以对个人的独特性及其家长的尊重最大化原则。近年来许多高校也认识到这点,开始改变原有的教学理念,并对财政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修订,尤其是财政人才的培养涉及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的综合性大学。
二、基于个性化发展财政学本科人才培养与教学平台
培养人才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为了培养人才而展开。财政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毕业生工作与学习的竞争力。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财政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主要以“因校施教”为原则,即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而非“因材施教”。传统的财政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主要体现在拓宽本科生知识面、培养学习与创新能力方面。具体而言,就是知识结构完善、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熟悉财税基础理论、熟悉财税基本政策法规,具备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分析财税问题的能力。它忽视了与学生的兴趣、个人职业规划等个体差异性因素,这种在不以学生为中心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下,培养出适应社会的能力就相对较差。
现在,我国许多综合性大学的财政学专业正在双轨推进培养学术型与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与制度。面对近几年就业难的问题,培养创业型、创造型人才愈加重要。不过,对创新型和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制度和培养模式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基于此,基于个性化发展的财政学本科教学模式改革相对于重视知识传承、学术养成、标准化教学、批量制造的传统财政学本科教育模式,就可以为社会培养更多种类型的高级人才:学术型、职业型、创业型与创造型等。况且经济类专业的大学生,包括财政专业大学生的创业基础较好,具有某些特殊的优势,充分发挥他们的天赋与潜能,其更易于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创业型与创造型人才。
个性化教育是引导个性生命独特性发展的教育,它以尊重差异为前提,以提供多样化教育资源和自主选择为手段,以促进个体生命的自由和充分发展为目的(冯建军,2004)。基于个性化发展的财政学本科教学培养目标,应该从尊重和培养个体的个别性、特殊性、差异性立场出发,结合学生的兴趣与个人职业规划,充分利用各自学校的资源优势与特色,引导学生向不同类型的专业领域、不同层次的专业方向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创造足够的条件,培养学生在财政学领域具备一定的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
培养财政学专业个性化人才的完整途径主要表现为:首先,在财政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通识教育阶段,培养目标应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广博”培养原则,进一步扩充通识基础模块,增设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供学生选择,可以建立以思想政治类、工具类课程为先导,以经济学基本原理课程为核心,以人文素质类、科技类课程为辅助的综合课程体系。其次,在财政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专业及拓展教育阶段。结合不同高校的特色,在突出专业培养的同时,围绕专业课程进行充分的拓展,引导学生结合专业与个人兴趣,合理制定大学选修课程菜单。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建立以财税类课程为必修课,以经济类、管理类相关课程为选修课的综合课程体系,同时,辅之以学术讲座、第二课堂等开放式培养手段。选修课的取舍要体现不同高校的资源优势与特色,体现不同高校财政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个性。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可能提供更多的课程供学生选修,使学生最大可能地选择自己最有兴趣的课程,激活他们的多元兴趣与多种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差异性发展。再次,在财政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创新能力培养阶段,就大学本科生的人才培养而言,本阶段培养手段与方法是否科学有效,直接关系到学生创新能力的积累和今后个人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此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弱化理论课程的安排,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通过学术报告、学生科创、社会调查、案例分析、社团活动、假期实践、毕业实习等方式,有组织、有目的、有成效地实施人才培养活动,为财政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后的个人综合能力的提高与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个性化财政学本科大学生的具体方法
这种以培养个性化财经类本科大学生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应该以“问题―发展”模式为主。正如李亦菲在《个性教育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趋势》中所述:要努力超越“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对立,尽量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合作对话、平等、民主和互惠的关系,而不是先知与后知、控制与被控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这种没有拘束的开放交流,是认识自我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在一些必修课和选修课中,教师可以组建多元的小型团队,引导学生各自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组建自己喜欢的个性化团队。以公共收入与支出的部门为导向的“职业型”研究团队,以“经济与社会”为导向的“创新型”研究团队等。并将最近兴起的行为经济学、试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试验法,用于财政专业课程的讲授,将此教学方法运用于各种财政实践中模拟和实践,引导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分析能力。应该以“问题――发现”型的新型模式为主,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为辅,对教师各方面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一方面,要具备多层次的教师队伍,既要有研究型教师队伍,也要有负责教学任务的一线教师队伍,还要有针对学生特殊需求的专业辅导员队伍,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大学究竟是专门搞学术研究的地方,还是培养个性化、专业化、富有创新思维人才的地方,这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
另一方面,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延展到学校图书馆、实验室、国库、税务机构等财政活动现场,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积极投入。使“讲堂”变为“讨论”、“对话”、“研究”内容“发酵”、“火花四溅”的具有个性色彩的“研究性学堂”,以增强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生为主体来选择组合教学方法。但要注意在运用试验教学法时,要与课程的合理定位、内容设计和相关资源建设相结合。学生学习的场所不应该受到约束,应该在广阔的天地中自由成长。
参考文献:
[1]冯建军.试论个性化教育的原则[J].江西教育科研,2004,(5).
[2]李亦菲.个性化教育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趋势[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8,(3).
1.2实践教学方法单一,考核方式落后目前的实践教学方法仍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以老师讲授为主,虽然名为实践课,但实际仅仅是实践地点在实验室,而老师讲授的内容多为理论内容,即使部分院校引进了实践软件,但大多也是理论课程配套的练习场所,从实际来看,学生对软件本身可以很容易地掌握,但对其中的关系却不是很了解。从考核的角度看,长期以来实验课成绩评定采用以参与实验教学活动,学生递交实验报告为基础的评价标准。即使有时设计了实验内容的考核,但仍旧以记忆性知识为主要考核内容。这就和理论课的考核结果一样,许多学生平时不上课,临近考试才“临时抱佛脚”地背背书、背背笔记,甚至不惜采用一些作弊手段,最后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通过。
1.3实验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历,实验教学水平受到制约实验教学队伍是财政学实验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实施主体,目前制约实践教学质量的瓶颈之一是实践教学的师资,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业务素质上,都不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很多有硕士、博士学位的专业课教师,从高校到高校,自己都没有业务实践背景,很难担当起指导实践课的重任。教师基本上都是高等教育完成后直接从事教育工作,很少参与实践部门的实践,从而缺乏专业实践活动经验和技能,这制约着应用型财政学的人才培养质量。
1.4校外实习流于形式,实习效果欠佳大多数人对于财政学专业,往往单纯地从字面上去理解,认为它是一个仅为政府财政部门培养人才的专业,因此,在进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时候,多年来,普遍存在着找点难的问题,社会实践部门大多认为财政学专业就应该去政府,企业里面没有合适的实习岗位,所学知识在企业用不上,因此,普遍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即使接受也是被动接受,学生亲自实践和动手的机会很少,以致实习效果不理想,校外实习流于形式。
2完善应用型大学财政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路径
2.1明确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目标,强调实践教学体系的完整性要重新定位实践教学总体目标,拓展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方面的要求,从大一的认识实习到大四的专业实习和创新教育,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分层递进,学生的动手与应用能力得到了科学、持续、系统的培养与锻炼。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不仅掌握专业的基本业务流程、操作方法和组织管理模式,而且具备及时掌握和发展专业最新实用技术的能力和相关素质。通过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相结合,初步构建了相对完整、整体优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采取校内仿真训练、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实践教学模式,从校内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校外课堂这三个方面来制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计划。校内第一课堂主要是通过在课程教学中增加实验教学内容,加大课程实训力度;集中安排综合模拟实验,提高专业技能;开展读书活动、撰写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等来完成课内专业动手能力培养。校内第二课堂主要是通过开展课外各种与专业密切联系的活动,如每年由学生自己筹划组织税收宣传月活动,开展以财税为主题的大学生辩论赛、财税知识竞赛、模拟税收调整方案听证会等,来完成综合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校外课堂实践教育主要通过分散或集中的假期社会实践、校外专业实习基地见习和毕业综合实习、开展与专业相关的社会调查等环节,来完成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每个环节、每种方式都各具特点,从不同角度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的财税理论知识,从而全面、系统、规范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
2.2大力推进实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建设,考核办法多样化实验教学方法是影响实验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设计实验教学方法时,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实行弹性实验教学。对基本的原则及方法采用教师实验室授课和现场指导进行课堂讲授,随后利用软件公司提供的经修订过的数据,设计交易,指导学生进行处理,使学生能熟悉并掌握目前该领域最新的管理技术及方法。提供数据,让学生以不同的角色使用软件来模拟处理政府业务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应增加开放时间,允许学生在课余时间自选实验内容,自行安排上机实验。通过网上预约和到实验室登记等方式进行实验,增强学生实验的自主性。建立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向广大学生提供该课程的课件、教学网络资源、设计实验及答疑讨论区等内容。补充相关学科更新发展的新信息等等,增强学生的信息量,更好地巩固和消化在课内所学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地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财政学课程实验的考核方式应实现多样化,注重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考核的重心应向学生创新能力倾斜,以构建有利于全面素质提高的评价体系。实验教学指导教师必须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学生参与实验教学活动的整体情况,采用分组形式进行的实验项目,应将单个学生的考核与小组的考核相结合,以促进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课程实验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构成,平时成绩主要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来确定,如参与情况、个人能力、实际结果的优劣等综合评判。在对学生的实验过程、实验质量和实验结果作出及时、客观和公正评价的基础上,给予恰当地评分。成绩的评判也从单一的由教师评判,转变为教师评判与学生相互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这种考核方式有效地促进学生重视实验教学,激发对实验教学的兴趣和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综合实验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地方高校财政学专业应该及时进行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竞争能力等适应市场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 :地方高校;财政学专业;市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7-0216-01
收稿日期:2015-02-02
基金项目:论文为2014年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地方高校课堂教学向社会延伸的方案设计与实施”(主持人:沈阳大学李忠华;项目批号:686)和2014年度辽宁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构建辽宁高校促进产业和科技创新协同机制研究”(主持人:沈阳大学李忠华;项目批号:JG14DB26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忠华(1965-),男,吉林九台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税收理论与实务;霍奕彤(1988-),女,吉林吉林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税收理论与实务。
一、地方高校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合理
大多的地方高校财政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口头表述上都有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但比较空泛,缺乏适应市场需要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目标。实际上与过去相比,并无根本的改变,作法上仍然是“换汤不换药”。导致毕业生缺乏适应市场的能力。
(二)课程体系未能体现自身的特色
具体表现是,选修课少、没有特色。由于出于成本的考虑,人才培养方案中选修程少,学生可选余地小,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度。同时,专业课设置缺乏特色。众所周知,而特色又是通过课程具体体现的,是专业的生命。1999-2000年,斯坦佛大学开设了5735门课程,其中只有1名学生选的占21%,8名以下学生选的占52%;15名以下学生选的占75%。选修课数量及特色课和专题讲座对地方高校无疑是重要的。
(三)课堂教学的社会延伸不够
大学课堂很大一模块来自课堂之外,课堂教学社会延伸就是大学在传统课堂之外还应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机会和平台,如学述报告、社会实践、学术交流、社团活动等,学校虽然也有一些社会调查、专业实习、学术报告、社团等活动,但由于经费及师生积极性等原因多半这些活动流于形式。没能为学生安排专业实习、社会调查、毕业实习等到对口部门进行锻炼与体验的机会,而上交的报告多半是学生从网上找到范文并稍加改造的产物。
(四)教学环节存在着问题
对于许多地方校财政学专业而言,课程信息化就是从在黑板的“满堂抄”变成了电子版的“满堂念”。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和创造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及应变能力。许多情况是教师只对课上的时间负责,课下学生所做的与课堂没有关联性,学生找缺少方向感,导致自学能力和自制能力差的学生课下时间大都“荒废”了。
二、构建地方高校财政学专业需求导向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一)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办学的关键在定位,定位的关键在人才培养方案。需求导向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无疑是地方校财政学专业理性之选。根据国外对高等教育的分类标准,财政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区别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点,是应用型人才更强调知识的串联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其方案要有所兼顾经济理论、经济方法、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实践应用。
(二)完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应进行如下的改革:一是强调专业特色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如开设地方财政、公共支出管理、政府采购等理论性较强的应用类课程。二是增加了操作性应用类课程的比重。如开设了财务会计、证券投资、税务、纳税筹划等课程。三是强化了基础类课程。如英语、计算机等课程。四是增加了课内实验的学时数。增加税务、税务管理理论与实务、纳税筹划等专业课程的课内实验学时。
(三)改进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财政学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税收和税收管理知识,还是政府预算管理和预算会计知识,基本上依赖传统的“空对空”的课堂讲授方式,既给教师授课带来困难,同时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无益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具体操作上,在重视财税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更重视对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成为“双师”。
(四)强化实践教学
美国有1/3的高校是应用型教学模式。加拿大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是应用型模式。在加拿大,合作教育下的毕业生非常受欢迎,因为此前他们已有将近1年的工作经验,走上工作岗位很快能胜任工作。强化财政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不仅从思想应重视实践教学工作,还应从经费、计划落实、跟踪管理、检查等方面全方位的落实。给学生争取更多的接触实践和社会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谢作许、费明成,关于我国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搞转
移发展战略研究[M],高等教育2006年8期。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采用研究性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他们对新知识进行探索研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因此,研究性教学方法成为高等教育教学中主要的教学方法,在专业课程——财政学教学中探讨其应用,对于培养与提升财政领域高级人才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1.研究性教学法的内涵和特点
1.1研究性教学法的内涵
研究性教学法是相对于传统接受性教学法而言的一种现代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将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教材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是创造性地推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法。
1.2研究性教学法的特点
1.2.1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研究性教学法是对人的主动性学习的高度评价,有助于学生自主有效地学习。使用研究性教学方法,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研究性的学习活动,独立地进行专题研究,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在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提高创造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1.2.2教学组织的开放性
研究性教学法实行开放式的教学,研究专题公开,学生自己选择并承担研究课题,或是自己拟订专题并经老师同意进行研究。在组织形式上,可以是小组合作研究,也可以是个人独立研究,还可以是个人与集体讨论相结合。在教学时空上,不局限于课堂,可根据需要到图书馆、实验室、教研室等场所,或者深入企业、社会进行调研。完成研究任务后,可采用“开放式长作业”的形式,根据具体情况,可用几周、几个月到一个学期的时间完成研究性作业,整个过程开放性强。
1.2.3教学方式的自主性
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授方式不再以一本讲义、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站在三尺讲台上向学生灌输某一课程的系统知识,可以自主地对教材章节进行取舍,选择学生感兴趣、对未来发展有用的专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或辩论,或带领学生深入企业、社会做实际调研;学生学习的方式也不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愿地确定研究课题,自觉地发现问题,自发地提出问题,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积极地探求结论。
1.2.4教学内容的综合性
研究性教学是从问题出发,教学的内容通常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它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目光不能只盯住书中的一章一节,或单纯的某一种知识,而是要超越一些章节、一些学科的内容,涉及多章节、多学科的内容。教学内容就是某一学科的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或者以某学科为主,兼有一些边缘学科的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因而突出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1.2.5合作研究的群体性
在研究性的教学中,有的专题有多个子题目,要由多人组成的专题小组承担,需要众人协作来完成专题研究任务。在研究性教学中,学生面临着复杂的综合性问题,需要群体合作,集思广益,需要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在这里,合作既是学习的手段,又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合作学习与研究,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取得高质量的学习成果,并且使自己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得到提高。
1.2.6教学活动的实践性
研究性教学的问题经常是自发地产生于学生中间,经常是生活化、社会化的。这样的好处在于能促使学生养成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的习惯,并将学习的知识运用于生活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利于改善教育与生活相脱离的现象。研究性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强调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已有的经验的综合运用,强调培养学生获取与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展示成果与表述观点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与创新能力。
2.研究性教学方法在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模式
我们以高校专业教学课程——财政学教学为例,探讨研究性教学法的应用模式。财政学作为宏观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也有着很强的应用性和政策性,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课程。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应以财政理论为基础,将财政理论融于社会实践,结合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问题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并与国际情况做比较,培养学生的实践及操作能力。因此,财政学课程的教学要改变“满堂灌式”的传统教学为以“启发式”为主的研究性教学,利用案例分析、讨论和论文写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其应用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案例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就是利用典型事例进行教学。在财政学课程中国家税收部分,各税的相关制度规定很难记忆理解,可以利用案例进行教学,先介绍税收违法案件,通过分析指出其违法之处,再讲与税收相关的制度规定;或者先讲税收制度,再让学生对相关案例进行分析,这样会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进而自觉地融于教学活动中。
2.2小组讨论模式
财政学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都能利用小组讨论模式。在开课之初对班级进行分组或自愿结组,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一些有意义的真实性的问题,让学生组织课下谈论,合作解决问题。在实施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针对实际的问题进行小组工作,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设计及制定工作计划,组织讨论会,最后以书面报告和口头报告的形式完成工作任务。在完成小组讨论、报告的写作等过程中,学生很好地锻炼了组织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2.3演讲辩论模式
演讲辩论模式是将学习内容设计成正反两方面的问题,例如财政补贴部分,正方问题是财政补贴利大于弊,反方问题是财政补贴弊大于利,双方进行辩论,最终使学生对财政补贴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学生通过课堂演讲辩论来解决问题,不同于课堂上的问题解答,也不同于以设问来组织课堂教学,或那种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须对辩论主题准备演讲稿,要演讲,还要提出问题,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总结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
2.4社会调研模式
对于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热点财经问题,如增值税转型对企业投资的影响,现阶段财政收入增长减慢的原因,财政支农的力度和效应,扩大内需与积极财政政策的关系等,组织学生深入社会、企业、农村进行广泛的社会调研。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设计调查问卷、联系调查地点、实地调研、调查资料分析整理、撰写调研报告,锻炼了学生的协调沟通能力、计划分析总结能力,更体现了财政学理论联系实践的特点。
3.研究性教学法在高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3.1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传统接受性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地位,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而研究性教学则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种宽松、民主的氛围,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研究问题来源于财政实践,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因此,学生会积极主动参与各种教学活动过程,这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研究性教学法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具备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外,还必须应对各种挑战。研究性教学是借助于问题或案例进行的一种开放性的学习,不仅问题和案例对教师来说是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途径也不是惟一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学习者,要应对新知、新问题和网络新技术等的挑战,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人生观,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质。
3.3有利于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
大学里优秀的师资队伍形成了较多的科研团队,他们在教学的同时,还承担了许多科研项目,这为研究性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雄厚的图书资料和丰富的网络资源使学生的知识视野更加宽广,为研究性教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研究领域。高校中高水平的学术讲座与交流,不但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思维,而且可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3.4有利于建立灵活的考核方式
在研究性教学的几种模式中,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并写分析报告,小组讨论、演讲辩论需要撰写论文,社会调查要求学生设计调查问卷并撰写社会调查报告,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相对于传统的单一闭卷考核方式更人性化、更灵活,可以消除学生学习的恐惧感和消极行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财政学课程是经济类和管理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显得特别重要。在教学中应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财政学的理论,并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财政工作,达到教学目的。研究性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过程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成为高校专业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范惠林,赵思宏.研究性教学模式在专业课程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科学,2002,(11):44-46.
[2]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1-75.
[3]费玉田,刘红卫.启发式、研究性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西藏大学学报,2008,(1):42-43.
[4]朱桂琴.研究性教学及其基本范式[J].教育探索,2003,(7):37-38.
[5]郭启华.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建构[J].绥化师专学报,2002,(3):77-79.
一、财政学的学科地位
经济是一国之命脉,财政学作为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培养经管类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乃至每个个体都与财政、财政现象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财政学的基础理论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的财政政策和各类财政现象,并为进一步学习经济管理其他专业课程奠定基础。目前,财政学是高等院校面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开设的重要课程,在地位上来说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学习财政学课程有助于大学生系统的理解和掌握我国的财政制度基本概念和理论,同时这一课程的学习对提升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有重要影响。
二、财政学课堂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地方高校财政学课堂教学的学情分析
具体来说,目前财政学的学情具体包含以下两个方面:1.对于财政学和税收学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其属于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因此学生本能的对“财政学”这一课程高度重视,在课堂上或课下学习的积极性相对较高,因此财政学和税收学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2.对于非财政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尽管财政学也属于专业必修课,但是这一课程只是诸多必修课中的一种,在当前的学习阶段,学生并不能完全体会这一课程的重要性,而只会将其作为一门普通的课程来对待,学习兴趣较低;同时,许多非财政学专业的期末考核大多采用开卷或者交论文的方式,这种松散的考核方式导致非财政学专业的学生天然地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较低,使得当前非财政学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待提升,对于教师来说,只能在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上下足功夫。
(二)地方高校财政学课堂教学困境分析
随着多元化学习方式和知识来源渠道的不断发展,为了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财政学课程的教学就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持续带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具体来说,高校财政学课堂教育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课堂教学手段和方法需要创新合适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更容易得到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财政学”的很多课程内容需要在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具有理论性和系统性的特征,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进行细致的讲解。在目前财政学的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教学仍是以教师的传输为主,通过多媒体幻灯片将教学内容展现给学生。幻灯片能够减少教师板书的工作量,并帮助教师更好地运用教材内容。但多媒体教学在帮助教师提升教学速度的同时,减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另一方面,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量大,在不进行课前预习的情况下,学生很容易出现学习困难,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会受到打击,影响学生学习。2.教学内容和环节需要更新和加强作为一门主要研究政府行为和政府政策的课程。财政学的教学内容必须能够反映当前财政现象和政策的变化。而目前的财政学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大部分教师注重理论的分析,较少涉及实际财政问题,相应的忽视了财政学知识时效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另一方面,财政学课程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但实践教学同样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前许多学校尽管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但内容偏少,难以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在当前社会急需应用型人才的背景下,有必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并在教学环节中加入实践教学内容。3.非财政学专业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作为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财政学是财政学专业和非财政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因此,除了财政学专业学生之外,每年还有数量巨大的非财政学专业学生需要学习这一课程。非财政学专业的学生由于本身不是这个专业,因此在心理上不可避免地会对财政学课程产生轻视或忽视的心理,导致学习积极性较低。学生较高的学习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能够得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传统的财政学课堂教学中,由于实际条件和财政学课程特点的限制,教师在课堂中居于主体和支配地位,学生的学习自主选择权较少。同时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校教学管理的安排,使得学生在学习时间上也缺少相应的自主支配权。在这些限制条件下,财政学专业的学生出于对本专业天然的重视,学习积极性相应较高,而对于非财政学专业学生来说,天然较低的学习兴趣再加上自身较低的学习自,使学生无法在课堂中依据自己的兴趣探究学习课题并独立解决;另一方面,囿于学校教育管理的要求和教学的安排,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展开学习,久而久之,学生会对课程产生厌烦情绪。4.教学中缺乏过程管理,考核和评价不够全面当前财政学的考核依然以传统的期终考核方式为主,这样的考核评价方式简单直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传统考核方式下,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往往可通过考前几周的突击学习来取得较好的成绩,导致学生不重视平时知识的积累和教师的课堂教学,因此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对财政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教师也无法真正实现对平时教学的过程管理。当前许多经管类高校都在改革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但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重较低,同时教师在评定平时成绩时,往往简单地以学生的平时考勤和作业作为对平时学习效果的检验标准,这种平时成绩评定标准和课程考核方式总体缺乏科学性、全面性和公平性。5.教材存在更新慢,知识体系老化的现象当前的高校财政学教材中,流行的多是几所知名财经类大学或知名学者的几本教材,这些教材的经典性毋庸置疑。但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传统经典教材知识体系难免存在不符合实际的情况。财政学的教材多以定性分析为主,通篇都是文字,涉及的表格也多以统计分析为主,较少涉及大数据时代的各种新的技术手段的运用,也缺失目前流行的数理工具的使用和分析。传统教材的这些缺点使财政学学科的科学性未能凸显,直接导致学生从心理上轻视财政学这门课程,加之教材更新较慢,使得财政领域的新问题不能反映在教材中,也使得学生对这一门课程兴趣不高。
三、财政学课堂教学效果优化策略
(一)结合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课堂教学积极性
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模拟真实的事件或情境,使学生进入相关的情境中,通过真实的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理解抽象的理论和概念,同时通过案例使学生深化理解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加强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相对枯燥的课堂教学更具生动性和应用性。案例教学法应用于财政学教学的好处,一方面财政学尽管理论性较强,但在现实中课程的案例十分丰富,通过案例学习法,能够实现财政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的;另一方面,对于非财政学专业的学生案例教学法更为有效,能够较好地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在案例的分析中强化学生对概念和理论的认识和理解,能够极大地提升非财政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采用分组的方式,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共同解决问题,有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和小组协作,活跃课堂氛围,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沟通和协作。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高效地吸收知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二)结合问题驱动,改革教学环节
问题驱动教学方式是指设立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问题驱动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突破和革新,问题导向驱动教学方式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高校中那些非财政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这一教学方式更为合适。在问题驱动教学法下,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动力和兴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财政学理论知识,达到优化教学环节、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具体的做法包括:在财政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借助当前发生的社会财政、经济热点话题引出问题,提高学生的课堂关注度,进而激发学生对于财政学理论的学习兴趣。
(三)结合信息技术,更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
当前,线下教学仍然是我国大学教学的主流方式,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学生获取资源的渠道日趋多元,其学习注意力也日益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对于“财政学”课程来说,尽管其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较为依赖教师的课堂知识传授,但在信息时代,高校之间的资源壁垒渐渐被打破,中国大学慕课、B站等都有大量的各个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因此,有必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一方面,采用线上、线下教学结合、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使传统的教学手段转变为探究式学习和混合式学习,将更多的学习自主选择权和时间的支配权交给学生,赋予学生学习更多的灵活性和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信息技术丰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在课堂上,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实现随堂测验、资料分享等活动,在课堂下利用网络信息平台,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加强课后沟通交流,提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效率。
(四)借助线上教学工具,优化学生考核体系和方式,实现过程管理
考核结果无疑是学生最为关注的内容。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课程的考核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传统的财政学教学中,大部分课程以期末考核为主,但期末考核无法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真实的学习效果。因此财政学的考核有必要体现对学习的过程管理,注重平时的考核,如在学期中增加课堂分组的讨论或课堂展示等,并增加平时考核成绩的比重。这一点,传统的课堂可能实现起来较为困难,但超星学习通等线上教学工具可以有效辅助实现,这些线上教学工具可以使学生充分利用课下空闲时间,实现学生之间的分组、讨论以及平时的考核和打卡,到学期末教师根据学习通上平时的学生作业、小组讨论的具体情况,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的评价。
(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优化教学效果
财政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备的课程,许多同学片面地认为财政学只具有理论性的特点,使得许多人对该课程望而却步。实际上,理论始终来源于实际,是对现实世界的探索成果的总结和概括。因此,在财政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抽象理论与现实实践的结合。在财政学的课堂教学中,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应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促进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学校来说,应建立实验实训平台,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并适当进行仿真模拟教学,帮助学生接触实际业务,使其具备业务操作技能,使学生能够在实训的过程中灵活运用理论知识,提高知识转化能力,提高综合素养,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四、教学反思
当前的高等院校教育教学中,教学相长仍然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之余,教师应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在实际教学中接触教学问题,在教学反思中不断提升对课堂教学的认识,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技能。第一,在财政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自身应充分认识到财政学学习的重要性。在课堂上向学生强调课程的重要性之前,首先教师自身必须坚信这一点。针对财政学这一课程,教师首先需要向学生尤其是非财政学专业的学生阐明课程没有高低贵贱、有用无用之分。强调财政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学科的学习对坚实学生的财经素养基础、发展学生的专业基础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财政学课程的重要性,提升其学习积极性。第二,在信息爆炸的年代,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众多,这也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作为高校教授选修课的教师,只能尽力地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吸引学生的课堂学习注意力。第三,随着越来越多新的课堂教学工具出现,教师需要在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同时,积极学习和掌握各种各样的教学工具、教学手段,利用新的教学技术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教学方法,真正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第四,教师应注重对外的交流和学习,在不断的对外交流中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技能和素质。同时教师也应注重与实务部门的合作,在与实务部门的交流和合作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实现自身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郭露露.提升《财政学》教学质量的路径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19):220-221.
[2]陈汉芳,梅建明.案例研究方法在税法案例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4):40-43.
[3]徐璐.探究性教学在公共财政学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8(8):17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方向
作为应用经济学科,财政学专业的研究范畴涵盖了政府部门在资金筹集和使用方面的理论、制度和管理方法,同时也包含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类税收问题。通过该专业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财税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目前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等众多全国性重点建设高校以及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都设置了财政学专业,按照不同的高校定位目标以及专业的发展规划,财政学专业在专业的人才培养路径上应形成自身的培养特色,以期在面向社会需求的衔接中建立起专业人才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按照培养方向和规格划分,大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大致可归类为应用型、研究型、复合型和创新型四种。财政学专业因关注宏观运行和国家决策的学科专业的限制,人才培养基本局限于研究型。闽江学院作为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面必须使用差异化的培养策略。2004年闽江学院财政学专业自设立之日起,就积极探索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之路,在各本科高校尚未开始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的时候,区别于传统的研究型培养定位,率先提出了“培养应用主导型财政学人才”的培养思路并付诸实施。
二、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确立
在人才培养的改革方向确定之后,为了培养目标制订的合理性与可行性,自身的合理定位尤为关键。作为新建本科院校,闽江学院在师资力量、学生的研究能力方面会稍逊于重点建设高校但又略优于专科学校和职业技术学院,同时,作为区域性地方性院校,培养方向上应以为地方输送经济建设急需的人才为主。基于以上几点,为建立专业建设的比较竞争优势,闽江学院确立了学生在实践能力上强于重点建设高校、在岗位创新上优于职业技术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此,闽江学院在强化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掌控能力的基础上,密切联系地方经济建设对人才的动态需求,不断优化财政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策略,强化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目前已基本形成较为成熟的以专业素质为基础、以实践能力为根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路径。
三、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
1.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在应用实践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引下,为了实现对学生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双向培育,财政学专业教师团队应当同时具备扎实的理论传授能力与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即教师除了要胜任基本的课堂基础理论教学外,还需要对专业相关的就业岗位有必要的了解,只有自身具备较高的技能岗位水平,才能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这无疑对教师队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闽江学院财政学专业从教师引进和自身培养两个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引进上,主要从具有行业工作背景并具有本专业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的人才中选择,对于行业的特殊杰出人才在不能全职聘用的情况下,采用兼职讲座教授的方式进行聘用;师资培养上,积极选送本专业教师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培训并建立起专业课教师定期到相关行业企业挂职甚至轮岗的培养制度。
2.创新专业培养方案
从2005级开始闽江学院财政学专业制定了以实践为导向的中期实习制度,即通过五个学期的校内课程学习后,在第六个学期实施半个学期的校外实践基地的集中实习,通过顶岗的专业实习,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高的同时,对于自身过往基础理论知识体系掌握的不足会有一个清晰地认识。实习过后的针对性主动学习使得学习效果大大提高,同时,顶岗实习使得同学们取得了与毕业实习完全不同的实习效果,学生会有一个职业生涯规划的感性认识,通过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学生在专业选修课及自我学习上也会有极为明确的目标,每年的中期专业实习效果调查数据分析表明,中期实习对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实践能力和职业规划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
闽江学院根据广泛的教学调研,在吸取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开展教学改革,提出了“重方法、重基础、重实践”的教学思路。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重点把关教师选用的教材、教学大纲的制定,在培养方案上拓宽基础课程的教学,课程上引入实际经典、热点专业问题,开设财政学前言系列讲座等;教学方法上,引入课程论文、学习讨论小组、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运用案例分析、研究讨论、实验实训等教学载体,通过教师与学生间的教学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实践内容上,增加“税收管理”“国际税收”等课程中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双师型”教师把科研的最新前沿与实践的实务知识引入到第一课堂,从而加强理论教学与社会需求的关联性。
4.创新推进第二课程实践体系
为增加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结合度以及第二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度,闽江学院财政学专业在第二课堂的建设方面围绕专业赛事这个基点,通过赛事的理论补缺、专业选拔、集中培训、实践模拟等方式,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良性互动局面;通过与团学合作,兼顾到学科的交融性,以财政学专业为主体,吸纳会计学、金融学等相关专业的加入,组建全校性学术社团――财税俱乐部。俱乐部通过电子期刊、学术网站、学术沙龙等进行财税、会计等专业知识的学习,所有的专业活动教师都全程参与指导;同时,不定期聘请学术带头人、政府机构负责人、校外行业专家面向社团进行专题讲座;根据俱乐部专业会员的不同学习情况,选拔会员参加福州市税法知识大赛、德勤税务精英挑战赛等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专业赛事活动。2015年闽江学院作为唯一的一支地方性院校参赛队在与众多全国知名高校中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晋级全国赛。
5.深化与行业企业的合作
一是在培养方案实践能力体系的制定过程中,广泛征询相关机构对学生岗位专业能力的培养诉求,缩短学生就业后的岗位适应期;二是广泛开展科技合作,教师深入行业了解当前最新的实务热点问题并开展科技咨询服务,教师在提高自身实务能力的同时亦提高了行业对本专业的认可,同时,专业邀请行业专家举办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实务前沿;三是签订正式合作协议,在合作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实验实训基地,从而为学生的专业教育、实习实训提供更多的平台。
21世纪是经济与科技竞争的世纪,不仅体现在智力竞争,更加突出在经济和科技上的创新竞争,这无疑向中国传统高等财经教育制度及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成为高等财经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人才培养中既应注重理论教学,又要重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传统的《财政学》教学模式已显现出诸多弊端,很难满足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必须建立和尝试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寻求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方式。
一、《财政学》课程特点及一般教学规律分析
财政学可以理解为是政府理财学。作为一门课程,《财政学》既是经济类学科的核心课程,也是财政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在财政学和经济学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理论经济学在财政学专业的延伸,也是财政学其他专业课的理论基础。《财政学》所揭示的领域主要是宏观经济或者说是政府的社会经济行为,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相合的课程。对这门课程的教授,一方面应注重学生对财政学基础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教学还要结合实际,做到立足中国国情,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中的财政实践,并与国际情况做比较。《财政学》主要研究和阐述财政学的最一般规律和基本理论,介绍财政的基本业务和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掌握财政学的基本理论,明确财政职能、财政收入、财政支出、政府预算、预算管理体制、财政平衡、财政政策等基本内容,在掌握财政基本原理基础上,提高理解财政政策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综合素质。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财政学》有其完善的理论基础和独特的方法体系。从理论视角看,财政理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发展。从应用视角看,《财政学》专业性很强,并且与经济学等相关知识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既需要理论指导,更需要实践及经验的积累。上述分析表明,财政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及其与相关学科的渗透性。
培养创新人才,必须深入探索教学规律,以便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安排上适应全方位、多角度、灵活全面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因此,研究《财政学》教学规律,应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财政学理论的逻辑性强、发展变化较快,且与许多相关学科理论相渗透。《财政学》的理论教学必须把握其系统性,力求深入、严谨、扎实,重视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其积极参与重要财政理论及其与相关学科关系的研究,在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及创新思维上下功夫;财政实践的技术性极强,且具有突出的灵活性及社会性。《财政学》的实践教学应以财政理论为基础,将财政理论融于实践教学之中,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及操作能力。
二、目前《财政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教学实践上看,传统的财政学教学方法已不再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和教学改革的需要。具体而言,主要问题表现在:
其一,教学方式单一。传统的财政学课程教学基本上采用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教材为中心的模式。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又以灌输式教学为基本形式。教学范围主要限制在课堂,而课堂中又是教师的一言堂。目前财政学的教学组织仍然是教师讲,学生记,考试考笔记的满堂灌式的教学组织方式。而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组织方式则很少采用,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参与机会而失去主动性,学生在听课时常常感到枯燥乏味,对一些财政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度也不够,经常是一知半解,到考试时只能死记硬背,考完试也就忘得差不多了。
其二,教学手段尚待改进。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在教学手段方面仍然主要采取粉笔板书、学生笔记式的教学手段。这样既浪费了大量时间用于板书,也不利于师生间的互动。随着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采用多媒体教学。然而,在多媒体授课方式下,许多教师没有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只是将手工板书的知识灌输变为点击播放,而教学的模式原封未改。这样甚至可能造成因为减少了板书的过程,课件播放速度过快,学生来不及记忆和消化课堂内容,效果比以前更差。所以,即使有了先进的教学手段,弊端依然存在。
其三,《财政学》教学缺少实践环节。由于教学方法单一,往往从头到用都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学生难以与财政实践接触,这无疑加大了他们对理论理解的难度,也加大了教学的难度,其结果就是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师教学的热情,教学效果保证。
其四,《财政学》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宽口径培养模式”的要求,也不能适应完全学分制对教学的要求。现在,几乎所有财经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财政学》,他们来自不同专业,在完全学分制下,还来自不同年级,应该说学习的基础、目的、要求、侧重点各不相同。显然,形式单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无法满足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学生的需要,不能很好地为他们的专业学习服务,所以,《财政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必不可少。
三、《财政学》教学改革的设想与建议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真正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求创新”的要求,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对财政学教学进行改革:
(一)形成以学生为导向的教学思想
学生的主导作用应该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财政学》的教学需要围绕学生开展。必须认识到:如果知识不能被学生理解并有效吸收,事实上等于教学的失败。为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一方面,要以问题为导向。预先提出问题,可以促使学生对每一部分内容做好充分的准备,促进了学生在课前就进行自主的、主动的和有针对性的研究。另一方面,要以实践为导向,将课程内容与具体的财税现象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将概念分析、运用到重要的财税范畴的实际能力。财政学与现实联系是很紧密的,需要教师多了解财政领域讨论的热点问题,结合时事,及时补充资料,带动学生分析时政或者政策预测的热情。学生有了兴趣和热情,才会自动自发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
首先,适当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通过对于社会真实经济生活的财税案例进行分析,能使学生产生对教学内容浓厚的兴趣,进而自觉地融于教学活动中。一般情况下财政学案例教学要经过以下几个环节:(1)案例设计阶段。设计案例的要求:一是真实、生动。教学案例必须符合客观财政实际情况,而且要能够被学生理解。二是精炼、有效。教学案例数量不能太多,应选择质量较高的少量财税案例。三是具有针对性、代表性。教师在选择和编排案例时,应该针对《财政学》教学的内容、教学目的、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2)呈现案例阶段。案例的呈现既可以放到讲授知识之前,也可以放到讲授知识之后,既可以在讲授某一块知识时呈现,也可以在讲完一个章节之后呈现。呈现的方式有以下几种:第一,给每个学生印发一份文字案例;第二,教师生动形象地描绘案例中的内容;第三,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案例。(3)分析案例阶段。对于同一个案例,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剥去案例非本质的细节,揭示其内部特征以及案例与财政学理论之间的必然联系。为此,教师要做好启发引导工作,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积极地独立思考,大胆地交流研讨。(4)评论案例阶段。这是对案例分析的总结,一般由教师来完成。教师可以指出学生分析案例的成绩和不足,进行补充与提高性讲授。案例教学法有着其他教学方法所不能比拟的优点,但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完全取代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案例教学与讲授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把讲授教学与案例教学有机结合才是最佳的途径。
其次,增加教学实践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财政学》的热情和兴趣。一是课堂教育要充分放开,很多问题都可以让学生去思考、讨论,因此要加强师生的交流、沟通,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敢与在课堂上及课后提出问题和异议。二是精心准备作业,不是让学生用书抄写,而是让他们根据题目去进行大量的阅读,收集必要的资料、信息,开展分组讨论,而后才能较好完成老师提出的要求。三是适当安排实践课,穿插在理论教学中,比如组织一些社会专题调查,带领学生参观实践,让他们对财政理论及财政分配过程有一个感性认识,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财政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财政学教学效果
财政学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能熟练应用基本原理解释现象,这就要求教师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辨别,用理性知识解释感性材料,再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传统教学媒体在完成这样的过程时有些力不从心,发挥的作用很小。而现代教学媒体可以提供大容量、高效率的辅助手段,帮助存贮声音、图像、文字等材料,根据要求进行组合,通过幻灯、投影等工具用色彩、动画等表现方式传递给学生,既生动活泼,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节省了板书时间,增加讲授内容,同时还可以将难以用语言表示的概念或理论以形象的易于接受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帮助其理解,实现教学难点、重点的突破。
运用现代媒体进行财政学教学的基本模式大致有以下两种:一是在课题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制作《财政学》教学课件,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文字、声音、动画结合起来,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授教学内容。二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网络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校园网已经广泛普及,以校园网为技术依托,学生可以直接通过校园网络进行学习。教师可以将《财政学》教案、大纲、习题和参考书刊杂志等教学内容全部上网,以利于学生查阅,方便学生课后的自学。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在网上及时回答学生的提问,指导学生的学习。
(四)尝试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完善财政学成绩评价标准,改变过去单纯以考试定优劣的做法。为了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对财政学的掌握程度,除了期末的闭卷考核外,还可以尝试其他形式的考核方式,比如,学生回答课堂提问和进行课堂讨论的情况,教师予以打分,并作为学生的考试成绩;采用论文、读书报告、作业相结合的考查方式,给予学生较充足的课外学习时间来补充观点,开阔视野。通过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对知识的实际运用程度。
(五)科学设置相关课程
应结合不同专业的具体情况和学习要求,分别制订重点各异的教学计划,做到把对《财政学》的学习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他们学习《财政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此外,就是在学生选修《财政学》之前,就要向他们明确:先行修完《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等课程,以这些课程为基础,才能更好地进行财政学学习。
参考文献:
[1] 宣春艳.对提高财政学教学水平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6).
[2] 龚恩华.关于改善财政学教学方法的构想[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9(10).
[3] 李森.提高财政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