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8 11:46:5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循环经济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①施春梅则认为:“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
②郭晓岩和王玉辉则在可持续发展的视域下重新定位了循环经济,认为“循环经济不仅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在生态环境成为经济增长制约要素、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一种公共财富阶段的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而且是建立在人类生存条件和福利平等基础上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和生存方式。”
③尽管学者们对循环经济的具体表述不尽相同,但核心内涵却是一致的。从本质上讲,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或者说,循环经济是生态经济的一种具体样态。事实上,生态经济具有多种具体样态(如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等),循环经济只是其中之一。如果读者要再进一步追问生态经济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呢?对此,复旦大学肖巍教授作了深入研究,肖教授在《可持续发展进行时》一书中这样写道:“生态经济就是遵循生态学原理和规律的经济。生态系统经过长期演化形成了复杂的食物链和生态工艺流程,使自然物质得以多重利用和循环再生。如果人们能够以高效、循环和友好的方式来利用自然,使之进入生生不息的代谢循环(metabolism,即新陈代谢或物质变换),形成生态化的运作模式;那么,人的经济活动就可以在地球资源的承载范围内进行良性循环,促使人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均衡地、可持续地发展。”
④从肖教授对生态经济的这番论述不难看出,生态经济的核心思想也恰恰是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所以说,循环经济本质上是生态经济的一种具体样态。
二、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减量化、再利用与再循环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减量化”、“再利用”与“再循环”是循环经济的三个基本原则。我们知道,“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对应的英语单词分别是“Reduce”,“Reuse”和“Recycle”,而这三个单词均是以字母“R”开头的,故通常简称为“3R”原则。学界一般认为,“减量化”是就“输入端”的角度而言的。我们知道,追求效率的最大化是企业的重要目标之一。所谓“效率”,就是“产出与投入的比值”,用公式表示即“产出/投入”。很明显,提高效率就意味着“产出相同的情况下投入减少”或者“投入相同的情况下产出提高”,二者至少要满足一项。如果“减少投入”和“提高产出”二者能够同时满足,那当然是提高效率的绝好方法。“减量化”正是从“减少投入”的角度来说的,“减少投入”意味着节约成本,旨在“从源头上”节约能源资源。如果说“减量化”是就“输入端”而言的,那么“再利用”则是从生产过程来说的。所谓“再利用”,是指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充分利用原料。要实现“充分利用”,并非是一次性完成的,往往要通过多次利用才能实现。充分利用原料,目的就是提高原料的使用率,避免物品过早地成为废料,使工农业废料尽可能地减少。一方面要努力将生产排泄物的量减小到最低限度,另一方面又要将原料和辅助材料的直接利用率提高到最大限度。事实上,在原料和辅助材料的利用率都提高的情况下,客观上也就减少了生产排泄物(即工农业废物)的量,所以说这两个方面在本质上是内在统一的。“再循环”原则,通常具有不同的翻译方法,有些地方也称作“资源化”原则,二者名异而实同。“recycle”这个单词显然是由“cycle”和前缀“re”这两部分构成的。我们知道,“cycle”具有“循环”的意思,而前缀“re”则表示“再次”、“又一次”。可见,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直译的话,“recy-cle”确实应该翻成“再循环”,然而这里的“再循环”实际上却内含着“资源化”的蕴意。人们常说“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再循环”意指生产排泄物的回收和循环使用,将垃圾重新转化为资源。所以,“recycle”原则无论是翻成“再循环”也好,译成“资源化”也罢,它们实际上所表达的蕴意是一样的,二者在本质上也是一致的,再循环也就是实现废物再利用的资源化过程。当然,要实现生产排泄物的回收与循环使用也是有条件的,其中一项重要条件就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化学工业的进步)。关于这一点,后文将会进一步谈到,故此处不赘。笔者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这三个原则并非彼此独立,而是相互联系、内在联动的。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充分利用资源以及将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等方式,客观上都减少了生产排泄物(即工农业废料)的量。而无论是“减量化”、“再利用”还是“再循环”,都是为了节约能源资源、提高原料的利用率,而这也正是我们现阶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旨归。
三、循环经济的理论渊源
目前学术界一致认为,循环经济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鲍尔丁提出来的,而事实上,这一思想在马克思那里早就有了。尽管马克思生前并没有明确提出“循环经济”这一概念,但他确确实实提出过许多有关“物质循环利用”的思想。笔者认为,马克思的这些思想完全可以看作是当今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奠,或者说,循环经济是马克思关于“物质循环利用”的思想在现代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马克思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化学工业的进步),生产排泄物可以循环使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可以被重新转变为资源。正如马克思所说:“所谓的生产废料再转化为同一个产业部门或另一个产业部门的新的生产要素;这是这样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这种所谓的排泄物就再回到生产从而消费(生产消费或个人消费)的循环中。”
①马克思甚至还这样说过:“所谓的废料,几乎在每一种产业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②当然,生产排泄物重新转变为资源,必须是建立在“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这一基础之上的。对此,马克思解释得非常清楚,马克思指出:“化学的每一个进步不仅增加有用物质的数量和已知物质的用途,从而随着资本的增长扩大投资领域。同时,它还教人们把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的废料投回到再生产过程的循环中去,从而无需预先支出资本,就能创造新的资本材料。”
③“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质。”
④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问题,马克思还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加以阐释:“化学工业提供了废物利用的最显著的例子。它不仅找到新的方法来利用本工业的废料,而且还利用其他各种各样的废料,例如,把以前几乎毫无用处的煤焦油转化为苯胺染料、茜红染料(茜素),近来甚至把它转化为药品。”当然,马克思相关的论述还有很多。这些都是马克思关于“物质循环利用”思想的经典性表述。马克思的这些思想为我们今天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实践永无止境,实践是理论的基础,而理论则是实践的先导,我们还需要不断从马克思那里获取更多的思想资源,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
2绵阳科技城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绵阳市财税政策在鼓励资源综合利用、废物排放处理和循环再利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绵阳GDP不断增长的情况下,财政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支出也都在增长,投入到环境保护的资金也在增加,而效果与支出却不成正比例关系,可见绵阳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1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节能减排,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通过比较分析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统计数据可知,环保方面的财政投入与环保效果关系密切相关。当环保投入占到GDP的1%~1.5%时,只能基本控制环境污染的加剧;当环保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2%~3%时,才能对生态环境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12年环境统计年报的统计数据,2012年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同期GDP的1.59%,而绵阳GDP达到1346亿元,环境污染治理投入不到当年GDP的1%;除去企业环保投资、民间环保投资以及其他非政府财政方面的资金,真正的政府财政环保和污染治理投资额度很低。绵阳科技城在环保和污染治理方面的财政投资亟需增加,否则将会严重束缚绵阳循环经济的发展。
2.2缺乏一部发展循环经济的综合性地方法规
2009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对于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绵阳科技城有关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少,但这些法规文件的立足点和目的不尽相同,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对绵阳科技城这样一座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城市而言,循环经济立法会涉及政府职能、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文化建设等方方面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目前这些分散的、孤立的法律规范不能满足现实的发展需要,绵阳缺少一部能够指导建设循环经济型城市的综合性法规。
2.3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升级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
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为此必须处理好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降耗和环保的关系,积极推广和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时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努力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振兴第一产业,全面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近年来绵阳市的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2010年绵阳市GDP达到960.2亿,经济总量再创新高,第一、二、三产业构成比例为17.3:48.8:33.9;2011年,绵阳实现GDP达1189.1亿元,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16.7:51.9:31.4;2012年GDP为1346.4亿元,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16.3:52.4:31.3.可见绵阳市产业结构仍保持着“二三一”的工业化中期橄榄型模式,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将会被产业结构的内部缺陷日益制约。综合来看,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在稳步下降,产值不断提高;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已经成为绵阳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其比重仍然呈稳固上升趋势;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每年都上下波动,虽然波动幅度不大,但是总体在逐年下降,这表明了第三产业在绵阳经济中发展不够充分,地位还不够稳固,需要进一步加强。利用高新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改造传统的生产方式,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循环经济,从根本上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走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之路,已成为绵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唯一的选择模式。
2.4缺乏环境保护相关的专门税种
随着环保问题的日益加剧,治理与改善环境状况迫在眉睫,财政资金的供给需求不断增加,需要增加与循环经济相关的税收,以支持财政在环保方面的投入。而在绵阳科技城和我国现行税制中,均未设立专门针对循环经济的税种,目前税制中与循环经济相关的税种主要有资源税、消费税、城建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等几种,但这几项税收收入占绵阳税收总收入的比重太小,根本无法发挥出税收对循环经济发展应有的效用,因此需要根据税收与循环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定合理的税收政策,逐步完善现行税制,充分运用税收的职能,在循环经济的各个环节发挥其应有的调节作用,使其成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2.5税收优惠机制不够完善目前绵阳科技城在环保税收优惠政策基本采用减免这一措施,手段单一且缺乏针对性,税收优惠效果不佳。另外,税收支出是针对污染状况的一种事后处罚行为,并不能从污染源头进行控制,无法有效预防和限制排污行为。资源税的设置本是为了强迫企业减少资源的输入量,减轻地球承载压力,保护日益减少的自然资源。但事后征税,意味着企业只需为大量消耗的资源按期缴纳罚金即可,事实上,许多资源,尤其是非可再生资源的价值远远高于企业所缴纳税款。因此,税务部门可与其他相关部门联合,建立相应的监控机制,实时监控企业的资源使用和污染排放情况。对违规使用资源、乱排放废弃物的企业做到早发现、早整顿,这样既可以减少企业资金支出,又可以发挥出资源税征收的效用。
3促进绵阳科技城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思考
3.1设立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加大财政支出力度
2012年国家财政部和发展改革委员会联合了《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其中对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再制造、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基础能力建设等方面的专项资金使用都做了明确规定。目前上海、湖北、山东等地多企业园区已开始申报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并得到了国家财政部支持,而绵阳市作为一个科技城,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更应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做好环保城市领头羊,因此绵阳科技城亟需尽快设立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同时因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而且具有周期长、收益低的特点,因此需要政府加以鼓励和支持。把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纳入绵阳市年度投资计划和财政预算,给予直接的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逐步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以彻底改变绵阳市目前环保投入不足的状况。
3.2建立完善的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政策法规
日本、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了发展循环经济,已经创建了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并起到了应有的效用。目前,我国主要与循环经济有关的立法主要有三部,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从建立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角度来说,目前的三部国家律法是远远不够的。绵阳科技城应以此三部国家律法为基础,针对地方具体情况,借鉴国内外相关律法和先进经验,制定具有绵阳地方特色的循环经济法规,对相关的国家律法的相关条文进行细化和补充,明确公众、企业、社会公益监督组织机构和政府部门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完备的法律依据。
3.3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针对绵阳科技城第三产业在绵阳经济中发展的不够充分、地位不够稳固的问题,绵阳科技城应利用高新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改造传统的生产方式,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循环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并完善工业发展的能耗和污染排放评价标准,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从根本上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发挥绵阳科技城在科研技术方面的优势,促进校企合作和军用技术向民用转化,大力促进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完善“资源—产品—废弃物—再利用—再生产品”循环链,全力打造可持续生态产业链和制造模式。绵阳市政府应加大第三产业循环经济的支持和投资力度,根据执行服务来创造价值的第三产业的特点,从服务产品与设施的设计与开发,以及整个服务周期过程中,都要考虑和进行减少服务主体、服务对象和服务途径的直接与间接环境影响,并通过详实资料和创造有效途径让服务对象积极参与,坚持“打造新兴产业、发展绿色低碳、资源有限、循环无限”的发展理念,走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之路,从而实现第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4强化财政税收政策
合理的财税政策可有效调控循环经济发展,且作用直接、见效快。所以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绵阳市政府相关部门应借鉴国内外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和政策效果,调整财政税收政策,改变传统的减免税收的单一手段,灵活运用多种操作性强的税收政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1)可扩大征税的范围,针对性设置税率。为充分保护绵阳市生态环境,减少资源过度消耗和废弃物排放污染,可扩大征税的范围,将水、土地、矿石、珍稀动植物等资源纳入到征税范围,开征垃圾填埋税、噪声税、大气污染税等税收项目,并针对性地设置税率。(2)改革现行消费税制。针对绵阳科技城目前部分地区高耗能、重污染的现状,可把目前尚未纳入到消费税收范围的高耗能、重污染的产品纳入到消费税征收范围。对于消费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材料的产品行为征收重税,对于节能、环保型的消费品则适当降低税率或减免税收。(3)进一步完善资源税。发挥资源税自身的特殊性,保护有限的资源,针对耗用资源的企业根据其消耗资源的类型、生态补偿价值、开发成本等采用累进制方式进行征税。通过完善的税收政策有效约束需要大量使用自然资源输入的企业,增加其成本负担,有效引导其采用节能环保、清洁方式进行生产,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3.5完善相关优惠财政补贴政策
针对目前绵阳科技城在环保税收优惠政策手段单一且缺乏针对性、税收优惠效果不佳的问题,绵阳市政府应以中央制定的税收优惠法规为基础,适当调整税收优惠政策的针对性。鼓励对节能生产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环保技术、废物再利用技术以及相关设备的研究开发、引进和使用,实行抵免、退税或加速折旧等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环保企业和高新技术无污染零排放企业入驻,对企业所得税给予减免。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运用有针对性的、具体的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清洁生产补贴、污染零排放补贴、财政贴息、税前还贷等财政补贴形式,引导和促进生产者发展循环经济,大幅度地调动循环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引导整个社会资源向循环经济的方向发展。
3.6全面积极地发展绿色政府采购
绿色采购制度对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实现绵阳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政府应积极推进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等产品的政府采购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绵阳市已开始逐步推行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政策,提出绵阳各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采购的,在技术、服务等指标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采购节能清单所列产品,逐步淘汰低能效产品,同时要加强对产品的绿色认证工作,及时向社会公布绿色产品信息,但执行力度不够。为积极发展绿色政府采购,建议关部门出台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对政府实行绿色采购的主体、范围、标准、绿色采购清单等进行明确的规定,从而更好地引导循环经济的发展。通过政府的绿色购买行为,鼓励企业清洁生产,引导社会团体和公众积极参与绿色消费活动,影响消费者消费方向和企业的生产方向,从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长治市绿色金融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机构类型单一,缺乏全面的支持体系
一是缺少全方位的机构类型。长治目前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有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长治银行、农商行和村镇银行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类型单一,缺少服务循环经济专业的信托、金融租赁公司等类型。这样的金融支持体系内容简单,不能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多元化的绿色金融体系,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二是缺少多元化的金融产品类型。长治市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类型较少,尤其是在县级以下金融网点,不能有效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三是目前资本市场对企业的要求难以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现状。虽然我国资本市场在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已逐步发展成多层次的市场,力求满足各类企业的上市需求。然而资本市场对上市企业的盈利能力有着严格的规定,必须达到一定标准才可上市。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在发展之初,盈利能力较弱,甚至没有赢利,但发展却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持,在向资本市场寻求资金支持时,因达不到上市要求而无法融入资金。
(二)金融机构对循环经济项目的支持缺乏积极性
从循环经济的固有特点来看,循环经济作为转型项目的一种类型,从项目前期的基础设施建设到项目的发展期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循环经济产业项目一般具有项目投资量大、资金占用时间长、资金周转率慢等特点。而且在前期投入大量资金之后,项目发展前景不明朗,无法预测其市场,因此信贷资金风险大,甚至难以收回,这些都导致商业银行对其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金融机构是追求利润的企业,在投放信贷资金时追求盈利性、安全性,如果项目本身缺乏有力的担保机制,那么循环经济对资金的要求与商业银行的标准不符,因此一般的商业银行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目前对循环经济的支持积极性还不高。尽管对于循环产业的投资力度在不断加大,但仍缺乏与之配套的信贷体制,导致目前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缺口依然较大,无法形成良性发展的资金链,更难以奢求商业银行对发展循环经济给予利率上的优惠。目前由于金融机构对循环经济缺乏积极性,造成金融机构对循环经济企业审批流程慢、门槛高,对已有的政策在实施阶段执行的效果不好。
(三)绿色信贷的执行标准可操作性不强
目前各个金融机构制定的绿色信贷政策,主要规定了信贷投放的方向性原则,标准综合性较强,缺乏具体的指导细则、项目目录和风险系数标准。这样的信贷标准更多地依靠相关政府部门提供的企业环保报告。金融机构对企业的生产能力、工艺状况和循环能耗情况等没有准确的衡量标准。各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政策只能根据上级行提供的方案,依照各行的理解自主制定相应的政策,从而导致各地区同一银行的绿色信贷的标准不同,相应的银行体系内绿色信贷执行力也较差。同时国家对于循环经济的准入、技术、能耗、污染排放、循环利用能力都没有明确的规定,这也导致银行不能细化循环经济的信贷标准。
三、完善循环经济绿色金融支持体系的政策建议
(一)不断尝试设立新形式的金融机构,构建全方位的绿色金融体系
在巩固现有金融机构功能的基础上,促进新型金融机构的试点建设,加快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不断丰富和完善绿色金融支持体系的服务网络。根据循环经济资金占用时间长、回笼慢的特点,提供相应的保险制度;鼓励金融机构利用资本市场发行安全性好、流动性强的金融债券或者为大型、优质的循环经济企业提供发行债券的相应咨询、结算等金融服务。
(二)完善相应的政策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金融机构积极性
发展循环经济是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提供相应的服务.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提供相应的投资政策,将金融机构的信贷投资方向引导至循环经济领域。一是政府应从长远利益出发,针对商业银行支持循环经济项目风险高、利润回收时间长、成本高的特点,利用财政补偿和税收优惠等政策,促进对循环经济稳定的财政性投入,从而在以政府财政资金为保障的基础上,形成循环经济信贷投入的良好环境。如对于支持“两高一剩”企业的转型项目的金融机构,在一定时期内对信贷政策免收营业税。二是改变传统的支持循环经济应以政策性银行为金融主体的思想误区,在创新融资方式和风险规避方式的基础上,将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政策作为主要融资方式。
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是新型丁业化道路的最高形式,也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的经济运行模式。一些发达国家把循环经济确定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并在立法上加以确认、保护和促进。我国政府也提出,要尽快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因此,对我国循环经济法制建设问题进行理论思考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发达国家循环经济法制建设的经验
世界上最早对循环经济进行立法的国家是德国,早在1978年,德国就推m了“蓝色天使”计划,制定了《废物处理法》和《电子产品的拿回制度》。1994年,德国制定了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循环经济和废物清除法》,该法于1998年重新修订。1998年以后.德国政府根据《循环经济和废物清除法》又先后制定了《垃圾法》(1999年)、《联邦水土保持与旧废弃物法令》(1999年)、(2OO1年森林经济年合法伐木限制命令》(2000年)、《社区垃圾合乎环保放置及垃圾处理场令》(2001年)、《持续推动生态税改革法》(2002年)、《森林繁殖材料法》(2002年)、《再生能源法》(2003年)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从而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关于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另外,其他欧洲国家也制定或修正了自己的废物管理法,如丹麦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挪威政府于2003年修订了《废电子电机产品管理法》,扩大了有关主体的循环经济责任;瑞典于1994年通过了关于包装、轮胎和废纸的“生产者责任制”法律,并先后制定了关于汽车和电子电器的生产者责任制的法律法规。
其他许多周家也不同程度地制定了相关的环境立法,充实了循环经济法律制度。例如,美国1965年的《固体废弃物处理法》,先后经过1976年、1980年、1984年、1988年、1996年的五次修订,完善了包括信息公开、报告、资源再生、再生示范、科技发展、循环标准、经济刺激与使用优先、职业保护、公民诉讼等固体废物循环利用的法律制度。又如,日本是一个资源比较贫乏的国家,长期以来,其资源主要依赖从国外进口。因此,日本特别重视资源的节约使用,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旨在节约资源的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从而构建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制度。日本于1991年制定了《回收条例》,1992年制定了《废弃物清除条件修正案》,2000年通过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的基本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家用电器再生利用法》、《环保食品购买法》、《食品循环资源再生利用促进法》、《建筑工程资材再资源化法》、《容器包装循环法》、《绿色采购法》、《废弃物处理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二、建立和完善我国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
环境安全和资源效率是各国循环经济法的共同价值。环境安全和资源效率价值主要借助于预防优先原则、循环利用原则、合理处置原则、适当分责原则渗透于循环经济法规范之中。预防优先原则强调废物的事前控制,体现的是积极防控的资源环境思维;作为循环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核心,循环利用原则的实质在于“物尽其用”;合理处置原则要求采取适当措施减少无法通过循环方法予以消除的废物的环境危害;适当分责原则旨在使不同的循环经济参与主体承担与其身份相适应的法律义务。
1、预防优先原则。在生产、服务、消费中充分利用原料、能源和产品,尽量减少弃用物、副产品的产生,以从源头控制资源环境问题。预防优先原则要求法律规则的设计有助于促进产品体积的小型化、产品质量的轻型化、产品功能的增大化及产品包装的简化,以减少废物的排放。环境法的预防优先原则表明,环境法不仅限于抗拒对环境具有威胁性之危害及排除已产生之损害,而是预先防止其对环境及人类危害的产生;对具体产生的危险立即做出反应不是该原则的主要目的,其首要功能为,在根本无危险出现或有出现可能时预防性地对“人”加以保护或对生态环境加以美化。这种理念同样适用于循环经济法。现代资源环境问题凸现以前,就存在各种降耗、抑废的理念和实践,不过,其主要着眼于资源和产品的经济效用,而现代法律制度同时也突出环境安全。设备内物质循环、生产少废产品和引导消费少废、少害产品是贯彻预防优先原则的重要途径。预防优先是将危险控制于未来、并创造规划和保存未来世代的环境空间及资源的原则,它是循环经济法实现环境安全和资源效率价值的首要依托。
预防优先原则蕴涵有积极实现环境安全和资源效率价值的理念。与事后处置相对应,预防优先原则强调废弃物的事前控制,是一种积极防控的资源环境思维。初形成时,环境法突出污染的治理和生态破坏的恢复;而现代环境法,特别是循环经济法,不仅观念上而且制度上已发生根本性转变。
2、循环利用原则。对于在生产、服务、消费过程中形成的废物要尽可能地继续予以使用,直至失去利用价值。“3R”和“4R"原则中的“再利用、再循环、再回收、资源化、无害化、重组化”体现的正是循环利用原则。作为循环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核心,循环利用原则要求循环经济法的制度安排应有利于“物尽其用”,特别是能使原料和产品在反复利用中实现功用最大化。
3、合理处置原则。采取适当措施减少无法通过循环方法予以消除的废弃物的环境危害。废弃物的利用优先于处置,但是,当某些废弃物无法进行再利用、再生利用、热回收时,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必须采取适当措施弱化、甚至去除其不利影响,或者进一步挖掘其利用价值。合理处置原则是指循环经济法的制定和实施应有助于及时、恰当处置废弃物。环境安全兼顾资源效率是废物处置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4、适当分责原则。循环经济法环境安全和资源效率价值的实现依托于循环经济法的实施,而其有效实施离不开各类主体的积极参与。参与循环经济法实施的主体可分为政府、经营者(包括代表性组织)、公众(包括代表性组织),但不同的循环经济参与主体承担的法律义务应当合理区分,此即适当分责原则。该原则体现于各国的法律安排中。日本法强调,“为了建立循环型社会,必须使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和公众在合理承担各自责任的前提下采取必要的措施,并使其公平合理地负担采取措施所需的费用”;而且,还具体划分了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责任。循环经济法既然是各国政府促进本国循环经济法发展的法律规范体系,那么,其相应的制度安排就要遵循这一精神,把政府、经营者、消费者的行为限定于适当的范围,使其互相配合,互不干扰。
三、构建我国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对策
1.绿色GDP核算制度。绿色GDP是在传统GDP核算中扣除包括城市大气污染引起的健康损害、室内空气污染造成的健康损害、水污染、铅等重金属和有毒物质造成的污染损失、酸雨损失等。由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的货币折算在世界上还没有公认的方法,因而绿色GDP等指标的核算存在难以克服的技术困难。但仍然可以从比较的角度,在每项经济活动的经济增长数值后面列上该项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质量升降、生物多样性增减、资源开采或消耗总量、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防治投资额度等事项。
2.计划、规划和布局制度。一般来说,循环经济发展计划应以国家环境保护计划为基础,包括循环经济的发展方针、分期目标、考核目标、计划性对策和重大项目等事项。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各地方要针对区域的环境资源情况和外来资源的实际,对地区产业结构体系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调整地区内的产业结构和企业空间布局,明确循环经济的目标、任务以及要采取的政策措施,确定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的名单,保证循环经济战略的顺利实施。如对于生态脆弱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在加强政府财政补贴的前提下,应规划为保护性有限开发的区域;在一些资源枯竭型城市,可以把伴生矿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规划为接续产业。
3.有效管理和监督制度。具体措施主要有:一是建立循环经济的综合指导、协调、监督和专门监督管理相结合的行政监督管理体制;二是有效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加强市级环境资源保护垂直管理改革的力度,试行大区环境保护和国土资源巡视员制度,提高环境资源监督管理的权威性和效率;三是施行全新的政绩考核标准,排除地方保护主义在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方面的干扰,确保循环经济的模式的实施能落到实处。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该课程教学,学生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理解掌握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思想方法和相关的技术方法,逐步培养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面对实际的问题,初步具有分析、判断和实际工作的能力;掌握清洁生产审核和循环经济规划的基本技术方法,基本具备清洁生产审核师和循环经济规划师的基本技能。
3.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科学发展意识,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消费观和价值观;培养能用全局观念和宏观思考视野,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具有求实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合格人才。
(二)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基本载体。目前,关于“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的书籍,主要分为两大类:绝大部分是分别以“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为主题的,另一小部分则是综合性的“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的专著或教材。以“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为名称的书籍主要有5部,其中奚旦立、金适、曲向荣、彭晓春和谢武明为作者的都可作为教材,而钱易主编是一套论文集,只能作为教学参考用书。目前,以“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为主题的书籍,在内容体系上也是各有侧重、各分千秋,但都不能完全满足培养“清洁生产审核师”和“循环经济规划师”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对以教材为载体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该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由六大知识领域和若干知识单元构成,具体参见已出版的成果。生态文明(EcologicalCivilization)知识领域涵盖的核心知识单元有:EC1(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EC2(生态文明视阈下的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EC3(生态文明是一个颇具争议的命题),EC4(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意志与学术疆域);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CleanerProductionandCircularEcon-omy)的知识单元有:CP&CE1(环境污染的压力),CP&CE2(资源匮乏的危局),CP&CE3(能源危机的困境),CP&CE4(节能减排的需要),CP&CE5(政策法规的要求);清洁生产(CleanerProduction)包括:CP1(清洁生产的概念和内容),CP2(清洁生产的基本原理),CP3(典型产业和行业的清洁生产);循环经济(CircularEconomy)的知识单元有:CE1(循环经济的内涵、特征和意义),CE2(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CE3(循环经济中的公众参与),CE4(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模式),CE5(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选择),CE6(循环经济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清洁生产审核(CleanerProductionAudit)的知识单元有:CPA1(清洁生产审核的基本原理),CPA2(清洁生产审核的方法:以七个阶段为核心),CPA3(典型行业的清洁生产审核案例);循环经济规划(CircularEconomyPlanning)的知识单元有:CEP1(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编制规范),CEP2(典型区域、行业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编制案例)。
(三)把握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首先,清洁生产审核的技术方法。主要是清洁生产审核的七个阶段以及涉及的方法:(1)筹划和组织、(2)预评估、(3)评估、(4)方案产生和筛选、(5)可行性分析、(6)方案实施、(7)持续清洁生产。其次,关于循环经济规划的技术方法。循环经济规划,突出宏观性、战略性和全局性;循环经济规划编制要遵循法律要求,体现一致性;循环经济规划编制要结合本地优势特色,坚持创新性;循环经济规划编制要深入调研,具有操作性;循环经济规划编制要与相关规划紧密衔接,保持协调性。
2.教学难点。第一,清洁生产审核涉及行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如当前的重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重有色金属冶炼业、含铅蓄电池业、皮革及其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五个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防控行业,以及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电解铝、造船七个产能过剩主要行业,是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的重点。但涉及的这些不同行业的主要污染源不一、污染物多种多样,环境特点::基于行动导向的“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教学改革研究各异;各个行业的生产过程所涉及的八个关键清洁生产的要素也各不相同:如原辅材料和能源、技术工艺、设备、过程控制、管理、员工素质、产品、废弃物等。这些都为实际教学活动的实施带来了挑战。第二,循环经济规划涉及学科的综合性和能力要求的复合性以及课程本身的应用性。从涉及学科上看,循环经济规划涉及自然、经济、社会、技术和环境学科;从要求的能力上讲,需要经济社会环境多要素的综合规划能力;熟练使用AutoCad、Photoshop、Sketchup等各类绘图设计软件和办公软件的能力;法律和技术的综合应用以及结合能力;规划的过程以及结果的图像化呈现,需要形象和抽象思维能力的汇合等。
(四)应用适当的教学策略
甘肃瓮福公司成立以来,坚持“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延伸发展"的理念,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升级改造,优化产业产品结构,注重副产品和废料的综合利用,在循环经济方面作出了初步尝试,取得了一些较好的经验,如因地制宜地开展技术创新、能量梯级利用、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等,这些在企业层面的实践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在区域内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积极主动开展循环经济工作。甘肃瓮福公司现主要产品为42万吨磷酸二铵/年和12万吨磷酸一铵/年,是目前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高浓度磷复肥企业,年消耗金川集团公司硫酸80万吨,是金川集团公司的主要耗酸企业,年消耗合成氨10万吨、蒸汽55万吨,同时也是金昌市区域循环经济的关键循环点。
2.以项目为依托,开展循环经济工作
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甘肃瓮福公司依靠技术进步,狠抓节能技术改造,充分利用区域内的硫酸、合成氨、蒸汽资源,以国家、地方的产业政策和金昌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为指导,坚持不断引进股东单位的先进技术,通过工艺技术创新、热能梯级回收利用,逐步走上了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经济增长之路。(1)有效利用磷矿资源实施了高杂质磷矿石及中低品位磷矿二次浮选技术改造瓮福公司自成立以来,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目标,积极探索高杂质磷矿石及中低品位磷矿用于生产的可能性,借鉴并成功应用股东单位瓮福集团公司自主研发的选矿浮选工艺专利技术,实施了高杂质磷矿石及中低品位磷矿二次浮选技术改造,通过对现有磨矿生产装置中的磨矿设备及工艺进行技术创新改造,使大量原工艺不能利用的低品位磷矿石得以利用,实现对高杂质中低品位磷矿的开发利用,缓解了优质磷矿资源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提高了磷矿资源的利用率。(2)通过实施磷石膏渣场废水回收利用技术改造项目,实现磷酸酸性废水资源化循环化利用瓮福公司在磷铵生产过程中,随着磷石膏渣浆的排放,渣浆废水排入磷石膏渣场,按照全年的生产能力,每年用于排放磷石膏而消耗水近350万m3以上,废水中有益元素的未能得到回收利用,通过实施含磷酸性废水回收利用节水工程技术改造项目,对排放至磷石膏渣场酸性废水收集后,将酸性废水用于选矿分厂浮选工序和磷酸分厂部分工艺用水及磷石膏再浆用水,最大限度地再利用磷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酸性废水,将“末端治理”和达标排放的方式,改为过程控制和循环利用的模式,每小时回收废水150m3/h,实现了酸性废水资源化循环化利用。(3)开展技术创新实施12万吨粉状磷酸一铵节能新工艺技改项目技术创新是循环经济工作的有利支撑,利用现有生产装置产生的低品质渣酸为原料,采用川大-瓮福联合开发的“自热浓缩法”和“尾气封闭循环”节能新工艺,建设了一套年产12万吨/年粉状磷酸一铵生产装置。项目充分利用了磷铵工艺系统的化学能,建立了能量梯级利用的磷铵加工系统,节能减排效益显著,比目前国内采用的磷铵工艺节约蒸汽30%以上,减少尾气排放60%以上,回收利用循环水低位余热减少热源,降低了系统循环动力消耗,与现有料浆法MAP工艺同比节能效果明显。(4)积极探索固废利用新途径,实施磷石膏制盐碱良剂项目当前在整个磷复肥行业没有磷石膏综合利用的成熟技术且受经济可行性制约的现状下,甘肃瓮福公司多方关注磷石膏综合利用的新技术,在总结国内同行业及股东多年致力于盐碱地改良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积极与甘肃省农科院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研究所合作共同研发磷石膏盐碱良剂,项目已完成大田试验工作,现进一步跟踪试验结果。(5)以清洁文明生产为契机实施磷酸、磷铵装置尾气洗涤系统改造项目为充分回收利用尾气中的氟、氨资源,提高尾气洗涤效率,先后实施了磷酸、磷铵装置尾气洗涤系统改造项目,通过采用两级高效的管道洗涤器替代原有文丘里洗涤器、加装高效喷头、改变风机的位置、增加除沫塔、利用磷石膏渣场回水替代浓缩系统蒸汽冷凝水及工艺水作为反应含氟气体洗涤用水等技术措施,使氟的吸收效率显著提高。系统改造后,每吨原矿最后回收的氟硅酸产量平均能够达到92Kg,较改造前上升33.6%。尾气洗涤率达到99%,排放尾气中氟含量监测平均值为4.08mg/m3,使尾气达标排放;通过改造洗涤系统提高了洗涤效率。(5)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加强生产全过程控制,削减有害物质的排放通过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建设改造污染治理设施、完善清污分流、大力新建水循环设施、改善内部监控硬件设施、建设环境应急处置工程等方面的工作,节能减排贯穿于整个生产控制过程。近年来,甘肃瓮福公司虽然在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的困扰,主要体现在未能充分利用国家及省市政策及资金方面的支持,资源日趋紧张,技术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固废综合利用与效益是否能同步增长,资金保证力度不够等方面。
二、现阶段甘肃瓮福公司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的构想
现阶段公司将以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为手段,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依托区域内资源优势特别是金川公司硫酸资源优势,开发中高浓度复合肥产品;回收利用磷酸、磷铵装置中氟化物,利用永昌县域内的萤石资源,通过发展磷酸盐和氟化工产品,逐步向精细化工行业迈进。通过实施循环经济项目,促进资源利用由“资源—产品—废物”线性模式向“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转变,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图2甘肃瓮福公司资源循环利用框图1.以金昌市被列为全国固废综合利用试点基地为契机,开展磷石膏综合利用项目抓住金昌市被列为全国第一批固废综合利用试点地区的有利条件,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磷石膏固废物综合利用、延伸公司循环经济产业链。计划实施磷石膏综合利用项目,以公司磷酸生产中产生的磷石膏为原料,开发土壤改良剂、墙体材料、硫酸铵等固废产品链,减少固体废弃物排放,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延伸固废综合利用产品链。2.加大氟化工项目力度利用金昌市及周边地区丰富的萤石资源和公司内副产品氟硅酸开发高附加值的氟化工产品,使之成为公司新的经济增长点。3.磷酸深加工项目通过对磷酸进行净化,生产高附加值的磷酸盐产品,调整产品结构,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和发展能力。在现有磷酸装置基础上,建设一套湿法磷酸净化装置,开发以净化酸为原料的深加工产品。4.尾矿镁回收及硫酸镁项目甘肃瓮福公司选矿排出的尾矿中,镁含量高达17%以上,全部作为废渣排放到磷石膏渣场,根据公司目前每年产生的尾矿量,结合金川公司硫酸资源,开展研发工作,回收利用镁。
三、现阶段开展循环经济工作的措施及建议
1.依靠科技创新,增强循环经济技术支撑
发展循环经济,延伸循环经济产业链必须有强大的科技支撑体系,不论是企业清洁生产、节能减排,还是资源的生态化利用、废弃物的再生化处理,都离不开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今后,甘肃瓮福公司将结合公司实际,依托瓮福集团在磷化工行业的技术优势,积极组织开展资源节约、原料替代、能量梯级利用等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开发一些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关键工艺和技术,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加强与相关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通过技术引进、合作开发等方式攻克节能减排、资源利用、结构调整中的各种技术瓶颈,进一步做好循环经济工作。同时,逐步增加技术投入,整合好内部的各种研发资源,强化企业技术“体能”,增强发展循环经济的自主创新能力。
2.开展政策研究,积极争取政策支持
创造循环经济发展条件,加强对循环经济政策的研究,充分利用国家有关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对企业清洁生产项目和循环经济科研项目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实现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需要长期和较大量的资金投入,甘肃瓮福公司磷石膏综合利用就是一个需长期和较大资金投入的固废利用项目,项目实施后也将是保本微利,长期的投入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滑坡,研究和使用好政府资金补贴及税收减免等政策可以缓解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压力。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发展形式,同样存在成本和利润,同样存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实践中可以看到,从整体上讲,沈阳市全社会的循环经济发展仍不成熟,规模还比较小,技术推广速度慢,产业化程度较低,实际运营中存在大量概念化的情况。从微观领域看,很多企业由于要考虑成本,不愿推广使用先进的循环经济技术,缺乏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发展的动力。客观来讲,发展循环经济确实存在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之间的矛盾,而在沈阳市当前的政策环境下,短期内发展循环经济投入会较多、成本会较高、收益会较小、风险则较大,许多企业可能会因为追求短期赢利而不愿加大对循环经济的投资,客观上造成了“循环不经济”的局面。
1.2缺乏循环经济评价体系和信息平台
当前,沈阳市还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循环经济评价体系和核算体系,综合反映循环经济发展的资源生产率指标等评价指标体系还未构成。同时,循环经济信息化管理不够完善,技术信息系统、废弃物数据库等基础资料管理的信息系统没有建立,导致不能及时掌控全市重点资源消耗、水耗、资源综合利用、环保产业、再生资源等方面的信息。另外,企业之间、行业之间也没有进行建立起可靠的信息交流平台和更好的合作机制。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是需要投入专项资金,二是这样的评价体系和信息平台的建设需要真正有生产实践和理论研究经历的专家研究具体办法和实施细则,同时也要邀请做出过实际成绩和贡献的专家参与评估,这正是评价体系和信息平台建设的难点所在。
1.3缺乏全民共同参与的发展环境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是“政府主导型”的环保工作模式,这一模式直接导致了两方面的后果:一是公众普遍将保护环境归结为政府的责任,自身的责任意识较薄弱;二是政府对公众的动员机制比较单一,对全社会范围内的公众责任教育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目前,沈阳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这一重要事业仅限于政府主导、企业参与,而广大普通市民对于循环经济这一概念的认识还不够明晰、更谈不上深入。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并没有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做出根本改变,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尚未根本确立。
2加快建设沈阳市循环经济的对策
沈阳市发展循环经济要在完善相关政策的同时积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转变大众对循环经济认识的前提下,创新环境保护和开发资源的模式,加快形成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增强沈阳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1构建科学的循环经济建设体系
沈阳市应积极探索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新模式,科学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和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打造多种类型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园区和农业示范园区,重点抓好以沈阳静脉产业园为代表的一批园区建设,以及沈阳煤业集团等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的建设。探索建立政府责任制度、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及消费者责任制度,出台一系列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为目的的地方法律法规,完善循环经济政策法律支撑体系。鼓励绿色生产、倡导适度消费,生产过程从单纯依赖原生资源转变为原生资源与再生资源并举,尽量延长产品生命周期,最大限度实现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利用。将循环经济指标纳入新型工业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循环经济发展促进机制。
2.2加大循环经济的基础能力建设
伴随着全市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应尽快建立沈阳市循环经济专项基金,加大政府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投入和支持力度,用于对循环经济重大项目、重点领域、循环经济企业和循环经济技术研究开发等方面的资助,引导企业和社会向循环经济加大投入。利用专项基金建立政府统一调配和监管的废弃物收集与配送网络系统,建设再制造工厂等新兴产业,实现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形成废弃物再生再利用的产业链。建立合理交易的清洁生产的技术市场,有效管理知识产权并迅速推广相关技术。综合运用财政、价格和信贷等经济手段,对相关行业和企业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或优先的资金支持,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利用价格调节机制促进资源节约。
2.3建立并完善相关政策与机制
企业是促进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主体,政府应充分发挥政策的调控手段来化解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矛盾。沈阳市应借鉴美日德等发达国家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通过政府完善政策机制,形成政府推动、企业实施、社会参与的综合发展系统。政府应采取一系列财政及便民措施鼓励环保产业落户沈阳,拿出专项资金以投资形式支持传统企业升级改造,同时以税收、融资等政策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发展循环经济。
2.4重视循环经济评价体系和信息平台的建设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是评判循环经济发展程度和效果的主要方法依据。依据科学的评价指标,可以使政府随时掌握循环经济发展的成绩和不足,了解循环经济的动态变化,同时也向公众提供了了解和认识循环经济发展进程的有效信息。只有建立一套科学严谨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实现对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时时监测和有效预测,从而为循环经济的发展规划提供决策服务。同时应尽快完善循环经济的信息化管理,建立健全相关技术信息数据库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有关循环经济的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为政府、企业、园区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信息交流平台,强化并加快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示范和推广,促进企业和行业间建立更好的合作机制。
2循环经济下企业商业生态的创新策略
循环经济的创新和发展需要从三个重要层次出发:第一,从生产者满足消费者的层次;第二,从企业研发与生产制造或者提共服务层次;第三,企业价值网络层次。从消费者和企业这个构成经济社会的最小单位开始,实现三个层次的全方位循环和减量,从而在整个经济社会中实现资源能源的循环型经济。因此,循环经济下企业商业生态的创新策略分为以下三种。
(1)将提品为主转变为提供服务为主从可持续发展来看,提供服务不只是销售产品,而是在经济与环保之间创造出一致性,公司的商业模式不再是引导消费者去购买公司的新的有形的东西。而是相反,在以后生产者永远拥有他们生产的东西,因此,生产者将努力设计可以分解、重新制造的产品,这种方式更加经济。在设计中,生产者将采用标准设计,让一些装备可以便捷更新升级,而不用机器整体报废。在产品使用寿命结束以后,也容易拆卸、综合利用。这种设计通过确保产品给人们提供所需要的服务,可以维系与消费者的关系,并且,以低成本来获取成功。
(2)生态商业模式替代生产浪费模式生产过程中的所谓"废品"其实都是不存在的,一个生产流程中的废品放在另一个生产流程中便会变成资源。所有的生产模式都应该是遵循一条闭环生产模式,即:生产、回收、再利用。相比较可以看出,传统的生产模式是一条单线生产模式,即获取-制造-浪费。所以要发展出一套新的商业模式,就是与自然原则相协调的工业系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废品流程的减少上是闭环的,而不是单一线性的,就是减少三个具体的浪费,即资源生产率、清洁的最终产品、再制造与再循环和沉淀;第二,在自然界可再生过程中进行投资,在保持自然资源方面加大投资,同时减少对有损不可再生资源的业务的经营;第三,探索开发利用新能源进行生产,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
(3)生态共同体替代独立的商业个体循环经济中,一个生产系统的废品可以是其他生产系统的原料,一个企业弃用的市场可以成为另一个企业的新的市场。所以,循环经济提倡协作关系,在企业与行业间形成竞争同时协作的新关系,将生产系统中的资源能源都循环使用,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企业都切身明白相互之间的命运,形成共同运营的发展理念,真正明白生态系统中相互合作和竞争是同样重要的这个概念。
20世纪80年代之后,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我国用短短20多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路程,生态和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导致本应在不同阶段出现的生态与环境在短期内集中体现和爆发出来。粗放式发展导致污染加剧,我国环境污染已从地表水延伸到地下水,从一般污染物到有毒有害污染物,形成了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与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复合态势,对生态系统、食品安全、人体健康构成日益严重的威胁。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已难以支撑经济的高速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因此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1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无序开发严重透支国人的生存环境,发展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针对危机,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指出,我国必须走循环经济之路。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循环经济要求按照生态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是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矛盾的根本出路。
循环经济是按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运行的具有高效的资源代谢过程,完整的系统耦合结构及整体、协同、循环、自生功能的型、进化型复合生态经济,是一种以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流动方式为特征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可以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战略性的范式,从而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原则
传统工业经济是由“资源——产品——废物和污染排放”所构成的单向物质流动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强制把自然资源和能源开采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弃物大量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一次性的。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过程,使得在整个经济系统以及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只产生很少的废物。循环经济评价原则,简称“3R”原则:
(1)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原则(Reduce),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输入端——资源,通过产品清洁生产而非末端技术治理,最大限度的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与利用,以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为经济活动的投入主体,以期尽可能地减少进入生产、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对废弃物的产生排放实行总量控制。生产者通过减少产品原料投入和优化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消费者通过优先选购包装简易、循环耐用的产品,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从而提高资源物质循环的高效利用和环境同化能力。
(2)循环经济遵循“资源化”原则(Reuse),以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对消费者采取过程延续方法最大可能地增加产品使用方式和次数,有效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对生产者采取产业群体间的精密分工和高效协作,使产品-废弃物的转化周期加大,以经济系统物质能量流的高效运转来实现资源产品的使用效率最大化。
(3)循环经济遵循“无害化”原则(Recycle),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输出端——废弃物,提升绿色工业技术水平,通过对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再造,实现废物多级资源化和资源的闭合式良性循环,实现废弃物的最少排放。
3循环经济与绿色GDP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GDP的增长只是反映了人类为创造的财富,通常被人们视为经济活动的“正面效应”。然而,在GDP增长的同时也会产生“负面效应”,这种负面效应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类无休止地向生态环境索取资源,使自然资源从绝对量上逐年减少;二是人类通过各种生产活动向生态环境排泄废弃物使环境污染,或滥用资源使生态破坏。绿色GDP是为了克服GDP的缺陷而提出来的,它是指从现行的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后的剩余国内生产总值,它为构架循环经济新体制指明了方向。
(1)绿色GDP是循环的切入点。把绿色GDP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切入点和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不会过度消耗能源,不对环境造成损害的有效途径。
(2)绿色GDP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外在动力。我国必须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将环境保护与经济结构性调整结合起来,完善核算体系,建立绿色GDP,才能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化。
(3)绿色GDP是政府介入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有必要把绿色GDP纳入干部考核的,作为对地方经济发展业绩评价的重要参数,使政府更更积极地介入并实施循环经济战略。
(4)资源——经济——环境投入产出核算框架(绿色GDP是):绿色GDP=传统GDP-(生产过程全部资源耗竭+生产过程全部环境污染+资源恢复过程全部资源耗竭+资源恢复过程全部环境污染+污染治理过程全部资源耗竭+污染治理过程全部环境污染+最终使用全部资源耗竭+最终使用全部环境污染)+(资源恢复部门全部新创造价值+环境保护部门全部新创造价值)。
(5)由SEEA的基本结构表可以推算出:绿色GDP=传统GDP-环境资源损耗-环境污染损失。
4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与实践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我国提出具有特色的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3+1”模式,即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废物处置和再生产业。
(1)在层面,选择典型企业和大型企业建立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物质小循环,也就是根据生态效率理念,通过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等措施进行单个企业的生态试点,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我国已在20多个省(区、市)的20多个行业、上千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计,建立了30个行业或地方的清洁生产中心,1万多人次参加了不同类型的清洁生产培训班。有5000多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几百种产品获得了环境标志。
(2)在区域层面形成的中循环,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区。目前我国有广西贵港、天津泰达、新疆石河子等11个园区为国家生态工业园区试点。
(3)在社会层面上形成大循环,重点进行循环型城市和省区的建立。目前我国已有8个省、35个城市、300多个地县开展试点,有的地区已初见成效。国家环保总局在辽宁省进行了以改造老工业基地为核心的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试点工作;在贵阳进行了以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构建新的产业格局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
(4)废物处置和再生产业,建立废物和废旧资源的处理、处置和再生产业,以从根本上解决废物和废旧资源在全社会的循环利用。
5结语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化和具体化,是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矛盾的根本出路。立足于21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国家的生态环境安全,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解决当前和今后面临的一系列重大资源、环境和经济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有效途径。
1唐孝炎.我国环境污染、环境健康、环境经济与发展战略[J].市场与人口,2005(2)
2王宪恩,赵晓霞,陈英姿等.循环经济催生绿色GDP[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5)
3吴少宇.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模式[J].管理与财富,2004(8)
指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所以他也被称做减物质化,要求在保证完成任务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使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最大程度地做到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在生产中,减量化原则主要表现在要求产品体积小型化和产品重量轻型化,不仅如此,为了减少废弃物排放,还应该要求产品包装简单朴实。
1.2再使用原则属于过程性原则
应该尽量多地以多种方式使用物品。通过重复使用物品,不仅可以延长物品的使用时间,还能够有效抵制现阶段社会上大量使用一次性用品给环境造成的破坏。
1.3再循环原则是输出端原则
希望可以物尽其用,即使物品报废后还可以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以下是比较常用的两种方式:一是原级再循环,就是把已经报废的物品经过处理后变成可以利用的相同的新产品。二是次级再循环,就是将废弃物处理后形成与原来不同的新产品,然而不管是再使用还是再循环原则的实施,都反过来强化了减量化原则的实施。
2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的基本特征
城市发展有三个阶段:一是“自然本体论”城市;二是“人类本体论”城市;三是“生态本体论”城市。本文重点要阐述的是经济生态化即城市的循环经济及与之所形成的城市循环经济体系,它有以下四个特征:
2.1高效性
社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持,循环经济凭借其高效的转换系统和流转系统,再加上我国发达的教育体系和较高的人口素质,有效促进了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融合。
2.2整体性
城市循环经济体系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不仅要兼顾社会、经济、环境三者的整体利益,还要满足不同地区的发展要求,同时也要保证构成城市循环体系的四个系统更具有协同性和整体性。
2.3复杂性
城市循环经济体系是一个反馈系统,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利用各生产食物链可以组成不同的循环经济体系,每个循环经济体系的保障系统和技术支撑系统是十分复杂的。
2.4公平性
循环经济比传统经济更具有公平性,既体现在对人的尊重,能够积极开放的接纳外来移民创业者,注重城市文化中的包容度,也体现在对大自然的尊重上,在城市循环经济体系中非常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约,最大程度地避免造成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这四个特征也是城市循环经济体系建立的依据和基础。
3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的构成城市循环体系有以下四各方面构成:
3.1绿色产业
生态产业和环保产业等都属于是绿色产业,主要是指那些不对或者很少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产业。在我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生态农业。现阶段生态农业的生产手段与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加的注重生态环境和资源特点的影响,通常都会采取多种经营、多种产品互补等手段,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②生态工业。生态工业有效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的方式是从源头上控制和闭合物质流程,尽量避免污染物的输出,最大程度地保证环境不被污染,促进经济持续化发展。
③生态服务业。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服务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生态服务业成为当前城市经济健康发展的绿色产业。
④环保产业。环保产业包括三个方面:环保设备(产品)生产与经营;资源综合利用;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管理与工程设计和施工等各种服务的环境服务,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绿色产业。
3.2基础设施系统
城市基础设施是指为城市物质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一般条件的公共设施。它是城市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项设施,具有综合服务功能。城市基础设施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都必须与城市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子系统协调发展。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应尽量使用自然清洁能源和新技术新材料,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3.3技术支撑系统
我国很多学者都认为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是由以下五类组成的:减量化技术、资源化技术、替代技术、系统化技术、再利用技术。减量技术是源头上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它是一种利用尽可能少的物质和能源消耗来完成既定目标的一项技术;资源化技术是把报废的物品再次变成有用的物品的技术;替代技术是指为了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淘汰传统的资源、材料、产品和工艺,开发和使用新的资源、材料、产品和工艺的新技术;系统化技术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通过构建合理的产品、产业、技术组合来达到物质资金技术的优化;再利用技术是指最大程度地使原料或产品物尽其用,通过多次反复使用来减少资源消耗的技术。
3.4社会保障系统
社会保障系统是城市中人类及其自身活动所形成的非物质生产的组合,与很多个领域都息息相关,比如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系统,具体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转变政府职能,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关部门应尽快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二是树立绿色消费的理念,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发展,都不能以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三是建立有效的公共参与机制,比如建立公众参与的保障机制和信息交流机制并实行强制性公众参与。
4我国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及措施
这是本文重点要阐述及研究的部分,作者分别从城市产业循环体系、垃圾循环体系和水资源循环三个方面的体系构建说起,来讨论体系建设中要采取的措施。
4.1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
①构建城市产业循环体系。第一,要制定科学的城市经济发展规划,把新城区和老城区的产业结构及布局调整规划搞好;第二,参考产业布局规划和各产业园区的功能定位,集中打造特色产业园区和生态产业园区。第三,对于那些虽然在城市建成区但是并未在相关的特色园区生态园区的企业,也应该加强相关管理,提高其内部物料循环利用的水平。第四,对于找不到链接伙伴的企业产业或园区,要积极地组织引进和研发相关的补链项目,建立产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第五,要大力发展静脉产业和环境产业。这是形成整个城市完整的循环经济环路的重要环节。
②构建城市生活垃圾循环利用体系。传统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采用填埋处理和焚烧处理,这种方式严重污染环境,资源利用率低,已不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首先要制定城市垃圾处理办法,明确垃圾的管理标准;其次要加大宣传力度,动员每个居民自觉进行垃圾分类,使垃圾分类逐渐深入市民的思想和生活;第三政府应增加相关方面的投入,保证垃圾分类的物质设施建设;第四开展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由环卫部门或相关的产业化公司将垃圾分别送往相关企业;第五大力发展废旧物资回收产业,培育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
③构建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传统意义的城市水循环模式强调水资源的供给管理,日益增长的城市用水量与我国淡水资源的稀缺之间的矛盾越发突出,因此必须构建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实现水资源的分类和循环使用。第一要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城市建设规划的编制,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其次应增加对雨水等地表水的收集,分类处理城市污水,实现用水的资源化;第三,结合居民楼、写字楼等的新建与改造,将城市废水经集中处理后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
近年随着台市经济快发展、人口量断增,市化进程快、大工程项目建增,使大量耕地转为居民点企业工矿用地,人占有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土地日益为稀缺资源,其平原地土地备资源有,人地矛盾,为会经济发展瓶颈。
(二)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严重
台市多年平人水资源占有量为220m3,于全人水资源占有量十分之,全省人占有量70%,资源极度缺水。地表水资源先天足,其部平原县水资源重短缺,水资源需求量远超过水资源可用量,用水缺口较大,除别水年份外,大多年份地表水资源量已全部耗用,地水资源维持需水量主水源,造地水重超采,近三年平地水超采量6.77亿m3。台市境内河流为季节性河流,除引黄济津渠(清江)外,其他河流接纳市污水和工业废水,天径流。2011年监显,境内河流水质除七里河外为劣Ⅴ类,主污染物为化学需量、生化需量、总。
(三)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为高产、人地矛盾,台市农业生产过程中,长期大量使用化肥、农、地等农用化学。2011年,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为564.97kg/公顷,为规定施用量上标准2.5倍;化学农施用量为13.49kg/公顷,其中仅10%能够附着农作物上;地面积达台市耕地总面积15.4%,其中使用量42%残留农田里中。过量施用农用化学,使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土壤中残留,土壤板、构破坏、肥力降,农业生环境恶化。于合理农业耕种、滥砍滥、毁开荒等原因,台市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土地碱化等生环境问,2011年全市有水土流失面积19万公顷,碱地面积4.7万公顷。
(四)资源再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台市大多民没有意农业废弃物“放错地资源”以及对其进循环用重性,对农业废弃物随意弃,既造环境污染,又资源大浪费[3]。例如:农作物秸秆可作为牲畜饲、沼池原、食用培养等,农大多秸秆被接焚烧处理;畜禽可作为饲、沼池原、等,农对畜禽处理大多露天堆放,如此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
(五)产业链短、经济效益低
农产通过期工,才能较高经济效益。于等因影响,台市农业生产大多保留着传统粗放生产,产外向化积极性高,上农产深工企业规小、量少,深工程度低,渠道窄,大多农产经工只经级简单工就进,产业链短,产附值低,经济效益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地农产进深次、多元化工,延长产业链,能现农业生产增产增效。
二、邢台市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构建
根台市农业生产特点、资源环境条及生农业发展现状,可构建以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台市农业持续、康发展。
(一)农作物秸秆多级循环利用模式
农作物籽收,剩余秸秆中含有大量营养物质,蕴藏着富能量,通过工处理可现资源化、能源化、饲化、肥化用,减少农中大量焚烧秸秆产生大污染,废为宝。根台市秸秆生产状况和农业生产条,农作物秸秆可经粉碎接田过腹田、用作饲、作为食用进多级循环用。
(二)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模式
主通过定技将畜禽进处理,肥、饲、能源等,减少畜禽随意堆放对环境造污染,现循环用。肥化用主将畜禽接田通过堆沤田,畜禽通过堆沤处理腐熟,仅能杀死病原生物,且含有大量有质和富、碳、钾及量元等营养物质,优质有肥,施用可增土壤肥力,高作物产量和质。饲化用主用发酵畜禽养蚯蚓,中白质、矿物质、维生、糖类和粗脂等通过蚯蚓化统,种酶作用,能分转化易于畜禽用高动物白饲。能源化用主将畜禽作为沼池原,进厌发酵处理,清污染沼能源。
(三)农户庭院循环经济模式
农庭院循环经济指生学、生经济学等本原理指,充分用农前院落、顶及周围闲散土地,以沼为纽带,将庭院种业和养业合起,现庭院物质循环用。农可用猪舍建沼池,猪舍上养鸡,庭院种蔬菜、树,顶种蔬菜、放能热水。鸡掉入猪舍喂猪,猪、人排泄物及生活垃作为沼池原生产沼,沼可供农庭炊事、照明,沼渣喂养蚯蚓,蚯蚓喂鸡,沼渣、沼可作为蔬菜、树肥,水、菜水可用作灌水。此可充分用庭院空间、人地矛盾,决农问,增农收入,善农庭院环境。
(四)种养加结合模式
种养合主用种业优,进农产主食作物深工,工过程中产生脚用于发展养业,养业产生畜禽用种业[4]。建立种养合,使种业、养业、工业联合整体,增产附值,高经济效益,使全市整体优发挥,种、养、业间良性循环。台市中、东部平原区种产品主是小麦、米棉花,下面以米为例说明种养加模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