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学校家庭教育论文

学校家庭教育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4-08 11:47:0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学校家庭教育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学校家庭教育论文

篇1

我国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农村教育教学的质量比较城市里的差一些。身在农村的教师提起教育工作都觉得农村的学校很难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究其原因何在呢?因为“环境可以塑造一个人”,所以按照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再从一个人成长的主要环境中的教育谈点自己的看法。一个人成长的环境总结起来有家庭、学校、社会。这三个方面也是一个人一生成长的主要环境,来自于这三个方面的教育影响就会造就一个人。

一、家庭养成教育

在我国偏僻落后的农村人们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还有农村里人为了家庭生活的需要父母外出打工致使大部分孩子都成为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也缺乏家庭的教育。这是影响农村教育发展进程的一个根本因素。经过几年的素质教育不同程度的提高了农村人的文化素质。还需要改变农村人的观念———上学不如去打工。大学毕业还是打工的思想认识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的环境。

1、父母要给孩子树立好形象。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农村里人有一句口头禅“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称葱儿卖蒜。”从这句话说明了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孩子在幼年时期是受教育的关键时期,可是农村的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需要父母良好的教育。这就需要父母学习一些科学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使孩子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耐心地教孩子认识客观事物、引导开发孩子的智力、不断的发展孩子的语言。想方设法克服不良的学习和生活的习惯。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行为漠不关心,放任自流,这样久而久之将会形成恶性循环使孩子养成了坏的习惯。

2、父母不能溺爱孩子。由于独生子女的出现,孩子在家里的地位也很明显地提高了,孩子成了家中的“小天使”“小皇帝”这样溺爱孩子,使孩子始终受到父母的溺爱。这样将会宠坏孩子,使孩子养成了不良的习惯。还有家长要对孩子的学习有明确的认识,农村孩子的家长,有的只为了让孩子将来能跳出农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切,这就对孩子盲目地严加管教,只是信使“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错误认识,这样只会给孩子的幼小的心灵有所创伤而产生了对抗心理。

二、防止社会生活中的负面影响

篇2

二、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最后,在这六个孩子中,我还想来说说杨阳洋。杨阳洋是奥运冠军杨威的孩子,作为世界冠军的孩子,我们能够感受到杨阳洋小小的身上背负着的那种对胜利的渴望。为什么要说“背负”,因为我觉得,对于一个这么小的孩子来说,这是个不小的包袱。好多次,杨威在游戏中表现不佳,杨阳洋会有点不高兴,特别是在杨阳洋自己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时,他更是会嘟起小嘴,跟自己较劲。其实我们都明白,他太要强了,而在我看来,他给自己的压力太大了。一个5岁的孩子,本该是自由嬉戏、玩耍的年纪,而他对于胜利的执着,让他少了不少的欢乐。在我看来,童年是一个人一生最美好的时光,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这段时光,在这段时光里做最真的自己,做最快乐的自己。我们一直说,要让孩子在活动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可是真正能够做到的又有多少?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社会、家长追求更多的是分数,是名次。虽然已明令禁止将学生的成绩进行排名,可是在家长的心里,早已默默地有了一张名次表。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这无可厚非,可是如果仅仅看分数,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这样,无疑会加重孩子的生理和心理负担,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这就像是压在心头的一个包袱,让他们喘不过气来。当然,除了家长,一些教师为了追求成绩,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也是想尽办法,却忘记了教育的初衷。就这样,在本该欢笑的年龄,我们的孩子活得有点累,他们太辛苦了。有不少像杨阳洋那样要强的孩子,他们承受的压力可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所以,杨威教育儿子,游戏的胜负并不那么重要。而作为教师,我们要教育我们的孩子,成绩有时也并不那么重要。在小学阶段,孩子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对学习的兴趣,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并不是掌握越多的知识越好。知识是永远也学不完的,而只有掌握了获得知识的方法,我们才有可能探索出更多的知识。

篇3

摘要:家庭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让孩子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为他们一生发展奠定基础,已成全社会的共识。但是,家庭教育主要包括哪些内容,怎样实施家庭教育,却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从而也产生了不同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小学生;家庭教育;生活习惯

家庭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让孩子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为他们一生发展奠定基础,已成全社会的共识。但是,家庭教育主要包括哪些内容,怎样实施家庭教育,却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从而也产生了不同的教育效果。

1.家庭教育的误区

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成长十分关心,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也非常重视,但是,不少家长忽视了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使家庭教育走入了误区,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1.1 填鸭型家庭教育。许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认为对孩子的教育项目越全越好,于是不顾孩子的喜好和感受,自觉或不自觉地给孩子施加压力,强迫孩子学习外语、打字、绘画、舞蹈、乐器等等,还美其名曰“全面发展”,造成许多孩子丧失了学习兴趣。

1.2 放任自流型家庭教育。部分家长依据自己小时候父母很少管教的经历,采取顺其自然的家教方式,还有些家长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文化,教育不了孩子,干脆放手不管。孩子就是孩子,自觉性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欠缺,个性培养、学习态度及良好习惯的养成都需要家长的指导和帮助,放任自流的家教方式有可能导致孩子迷失正确的发展方向。

1.3 过度溺爱型家庭教育。德国教育家卢梭说:“你知道怎样使得你的孩子备受折磨吗?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父母对孩子过度溺爱,一切围着“小太阳”转,对孩子有求必应,过度保护,使孩子处于家庭“核心”地位,必然影响独立意识的形成,往往会造成孩子任性、自私、逆反心理。

1.4 保姆型家庭教育。父母过于保护孩子,处处干涉、限制孩子的活动,不仅禁锢了孩子智力的发展,而且束缚了孩子个性的形成。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胆小、怕事、神经过敏,在当今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很难立足。

1.5 智力中心型家庭教育。片面注重智力的开发培养,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培养。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对幼儿智力开发愈来愈早,难度也愈来愈高,无视孩子心理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盲目进行智力教育攀比,忽视孩子个性的培养。这种以牺牲孩子个性培养为代价的教育往往得不偿失。

2.家庭教育的重点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既有相同部分,又各有侧重,而且有些方面是学校教育难以奏效的,这就要求家庭教育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环节。2.1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孩子总要长大,总要踏入社会,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对于孩子的身心成长、个性形成和品质培养等等产生积极影响,甚至还能使其受益终身。第一,要培养孩子健康的起居习惯。规律性的起居、充足的睡眠,不仅有利于孩子的身体成长,还有利于孩子智力的发展;第二,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营养均衡是孩子身体健康发育的基础;再次,要培养孩子独立人格,引导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方式会导致孩子生活能力差、依赖性强、心理承受国差,挫败感较强;第三,还要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这是家庭教育最容易忽视的问题,许多初、高中生还不会做家务劳动,说明家长在小学阶段就忽视了劳动观念的培养。要让孩子在劳动中学会自信、自强,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使他们能勤奋好学,自食其力。

2.2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小就要培养,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时间观念。有些孩子学习习惯不好,边学习边玩,半个小时能做完的作业却用了一个小时,效果不好,长大后做什么事都会拖拖拉拉。所以家长要让孩子从小就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第二,培养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些孩子存在不热爱学习,缺少求知欲,逃学、厌学的现象,这跟家长有很大关系。对待孩子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要耐心细致的回答,回答不了的可以带她们去查阅有关资料,增强他们的求知欲,而不可用搪塞的办法应付甚至直接训斥。第三,培养孩子课外学习的习惯。家长要有的放矢地介绍一些课外读物,指导孩子阅读,养成课外学习的习惯,拓展孩子的知识面。第四,鼓励孩子独立完成作业和自我评价。完成作业,是学生最基本、最经常的学习实践活动,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主要手段。要求孩子做到规范书写、坐姿端正、独立思考、认真审题、自我检查,切不可嫌麻烦、图省事而越俎代庖或放任不管。

3.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

棍棒不能出孝子,强迫学习同样不能出才子,反而会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家庭教育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

3.1 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孩子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是一个复杂的矛盾斗争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同的阶段会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时,必须依据孩子的年龄特征,遵循由易到难逐步提高的顺序,做到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决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

3.2 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孩子的年龄、个性发育程度不同,其生理和心理特征就有所不同,身心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家长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不能不顾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只凭主观臆断,以主观主义教育方法对待孩子,往往达不到教育效果,甚至事与愿违。

3.3 以身作则,持之以恒。家庭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家长的表率作用很重要,一定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榜样。同时,习惯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非反复练习不可,一定要按照设定的标准严格要求,长期坚持,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4 善于沟通,寓教于乐。家长要善于与孩子沟通,走近孩子的内心世界,随时了解他们的心声,成为他们最知心的朋友,有时间要多陪他玩和游戏,在玩的过程当中寻找教育机会,达到教育和培养的目的。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范文二:谈谈中小学生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在子女成长成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正在得到越来越多家长的重视。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素质的高低,家庭教育环境的优劣,教育方法是否得当,是影响家庭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实施好家庭教育首先要了解孩子,要有科学的成才观念和因人因事制宜的方法,身教重于言教。

中小学生 家庭教育 方法

家庭教育,作为现代国民教育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发展。据北京市青年联合会于近日完成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家长们最关注的众多的社会问题中,“子女教育”排在第一位。年轻的父母对自己子女的成长抱有更多的希望和给予更多的关注。80.3%家长认为“教育孩子,家长要承担主要责任。”它表明家长们虽然认同学校是进行教育的主要场所,但同时认为自己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良师益友。调查结果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家庭教育的功能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重视;二是中小学生在成长成材的过程中,家庭环境、家长素质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社会、经济、科学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在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等多媒体已经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改变着我们,在全年有节假、双休日115天的条件下,家长们怎样更好地承担起培养下一代的艰巨任务,如何科学、有效地搞好家庭教育,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我国具有悠久的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的母亲均是实践家庭教育的模范,三岁成孤的孔子后来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圣人”。“孟母三迁”、“断机教子”是流传至今的家庭教育的故事,被誉为唐宋家中的三家的苏氏父子被后人推崇,作为苏洵之妻、苏轼、苏辙之母的程氏夫人,其相夫教子的促成作用也是功不可没的,直至现代,家教成功的例子不胜枚举。

家长如何对子女实施家庭教育:

一是应该首先了解孩子。了解孩子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先导。家长要知晓孩子各个年龄段心理和生理发展的不同特点,不做拔苗助长的事。近年来社会上屡屡发生的中学生弃学离家出走“闯天下”的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不能完全归咎是学校、家长管教不严的结果。由于营养的充足和信息媒介的发达,致使中学生心理和生理发育“早熟”,而中学生社会实践渠道不通畅和家庭过度的呵护,造成中学生自理能力和自治能力差,心理的早熟和自治能力差的矛盾是初中学生的一个特点。了解这个特点并寻求教育方法的革新是家长们面临的新课题。另外,家长还要了解孩子在校的活动内容、课程进度、交往等,与老师保持经常的联系而不是坐等教师的家访,要耐心听孩子讲话,及时帮助孩子解除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烦恼,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制定和调整成长目标。

二是要有科学的成才观念。所谓人才,是指那些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做出贡献而被人们认可的人。在同一个年龄段的人群里,能考上大学的人毕竟是少数,那百分之七八十上不了大学的人就不能成才了吗?衡量成才的标准不是他们职业的优劣,学位的高低,而是他们对社会的贡献,有了贡献而被人们认可,他就有了承担更重要职务的实力与可能,也就为他进一步成才创造了条件。今后,好的职业也是要靠竞争才能获得的,要竞争就要有真才实学。

人才的成长是一个过程,人才又是分层次的,各行各业都可能产生自己的优秀人才。对于处于人生起点的中小学生来说,在家是个好孩子,在校是个好学生,走向社会是个好公民则是最基本的成长目标。家长可以以自己良好的品行和丰富的人生经验引导孩子,为孩子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创造条件,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好基础,克服“望子成龙心切,教子成才无方”的倾向。

三是注意子女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现在许多父母特别重视子女的智力发育,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能考上大学,就一好百好,前途就会一片光明。然而,事情往往并不象父母期望的那样,有的原本挺聪明的孩子学习成绩越来越糟,有的孩子对学习一点也没有兴趣,有的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无法再学习下去,为此,不少父母感到苦恼不安,困惑不解。问题就出在这些父母望子成龙,只注重培养孩子的智力能力,忽视了培养孩子非智力的心理品质。

在心理学上,我们把那些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称为智力因素,主要指记忆、思维、感知和想象等,而把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称之为非智力因素,它包括意志、情感、性格、兴趣、心理健康水平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者相辅相成,缺了那一方面人都难以正常发展。

笔者一个朋友的女儿是个三好生,但从上初二时表现出了性格孤傲,学习上的“光环效应”使她失去了许多昔日的好伙伴,开始关注起“歌星”、“影星”来。越来越讲究穿戴,我的朋友注意到了女儿的这些变化,时常以古今中外优秀人才成长的故事引导女儿走全面发展之路,并书写了“秀才不怕衣衫破,只怕肚里没有货”的条幅挂在女儿床头,现在这个女孩在家长的正确引导下,心理素质稳定发展,由于品学兼优,被推荐为一所完全中学的学生会干部。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智力发展与个性品质的好坏是密切相关的,就一般人而言,他们的智力差别并不十分巨大,他们之间成就大小的区别,以及他们能否适应现实社会,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有着优良的非智力心理素质,如自信、意志坚强、富于责任心与合作能力、心胸豁达、勇敢执著,“志不强者智不达”,假如我们把智力比喻为一粒种子,而把非智力因素比喻为土壤的话,那么智慧的花朵只能开放在具有优秀的个性特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的“土壤”上。

四是培养兴趣,加强学习指导。培养中小学生广泛的兴趣,加强学习指导,提高学习效率,不仅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倡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现在的中学生是二十一世纪建设者,二十一世纪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也就是今天我们培养的目标,家长有责任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兴趣,因为只有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比如对动、植物的兴趣,对体育、艺术、天文、文学、无线电、机械等都可能产生兴趣,都是孩子智慧和理想的闪光,如果能被家长及时发现,爱护和尊重,就完全可以把这种兴趣迁移到学习方面来。所以,让孩子自觉学习的关键之一,便是培养孩子形成有效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将自己的兴趣与未来的理想相联系,则是推动人们寻求知识和从事活动的一种精神力量。

学习指导从内容上看,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还有对学习动力的激发,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成果的检测等,而它的最大功能是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减轻学习负担,使孩子心情舒畅,生动活泼地学习,保持对学习的浓厚的兴趣,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指导孩子学习,要求家长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灵活有效的措施。但是,虽然家长的文化水平不高,而培养出了优秀子女的例子也屡见不鲜,原因是这些家长具有很好的个人品质、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思维清晰,做事有条理,身教重于言教,给子女作出了榜样。

五是要适当利用网络媒体知识优化孩子的智力结构。现在的网校、网络课件、名师课堂等多的令人眼花缭乱,家长的任务是给孩子当好指导老师。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结构、课程进度、学业趋向精心选择“课外学习内容”,使课外补充课内,而不能本末倒置,更不是“课外学习内容”越多越好。要在孩子学有余力的前提下,逐步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形成对艺术、文艺、体育等的特长。

六是要不使孩子的物欲饱和。在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的今天,父母们对子女的要求几乎有求必应,从教育效果看,这种做法并不是最佳的。成功的父母懂得适量刺激,节制物欲,少给他们一些不必要的物质,给孩子留下一些主动获取的天地。对子女的爱与管教,都要有分寸,无爱,不可能教育好孩子;爱的过分,则意味着宠坏他们;管教不利,放任自流,孩子必然放纵成性;过于严苛,事事干预,又会使孩子惊恐不安,扼杀个性。应宽则宽,当严则严,态度和方法要因人因事而异,在这点上,父母双方应达成共识巧妙配合,互补互利,在孩子面前树立起一个慈祥而威严的形象。

篇4

二、城乡结合部家庭教育现状

由于城乡结合部的所在的区域位置特殊性,导致其家庭教育状况最为复杂。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言传不如身教”。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就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家庭教育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力,成为当前教育大系统工程中基础工程。经多年的观察、调研发现,城乡结合部的家庭教育现状确实存在很多令人堪忧的地方:笔者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家长的心态和行为后发现,当前城乡结合部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顺其自然”型。这是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因响应国家政策,大量独生子女出生后,家长因为自身的价值观的认同而采取的教育方法。更多的家长因为忙事业而无暇顾及,或因为自身的文化水平的局限而无耐放弃。也有的家长是出于前面我们所谈到的城乡结合部的优越感而采取了顺其自然的态度。具体表现为:第一,“长辈家长”现象普遍。很多家长因其工作等原因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让位于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上辈人”。长辈们“含在嘴上怕化了,托在手上怕掉了”的“疼孙”思想,使得这些孩子多数缺乏生活自理经验,缺少自我管理能力,缺乏责任心和使命感。不少不良行为和习惯,就是在“爷爷”们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慢慢滋养的。第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成才。然而,强烈的“期望”和教育“方法”之间差距实在太大。在家长的眼里,孩子成了“熟悉的面孔、陌生的心”。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可以带领全村人脱贫致富的能人,却不能说服自己的孩子而找老师“告状”、“述苦”的现象绝非个别。家长常常感叹在子女面前,教育“无从下手”。第三,“天降大任于斯人”的意识让很多城乡结合部的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顺其自然,“我不是也没受过多少教育吗,长大了自然就知道了,我还不是混的不错吗?”这样的想法使得这里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抱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但这是一种极端不负责任做法。“简单粗暴”型:这种类型的家教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家长文化水平和自身素质的影响,家长既想教育好孩子,又不知道正确的方法,当子女有错误就恶语相向、拳脚相加。这样的做法往往适得其反,造成学生内心封闭、心灵受损。孩子对家长持敌对态度,形成代沟,也同时造成孩子的心理受到伤害。城乡结合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不良意识正在潜移默化地污染着学生的心灵。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和帮助,家、校、社会三位一体在工作中采取相应对策。

三、学习负担重的主要因素

城乡结合部的中小学生学习负担重成因复杂,既有内在的个体原因,也有复杂的外在社会原因。大致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原因:(1)不可否认的现状是城乡结合部学校数量和城区相比要少,优秀的教师向城市中小学流动,剩余的教师队伍业务素质偏低,但城区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形成的合力造成两者之间升学率有着显著的差异,城乡结合部学校教师为迎头赶上,往往忽略教育规律,拔苗助长这也是造成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试想这些教师业务能力差,课堂教学效率必然高不了。再加之不加选择地给学生布置大量作业,重复的试题训练、低效的练习是孩子学习负担加重的重要源头。(2)唯分数论的高考指挥棒影响。不少学校教育是冲着成绩和分数去的,是一种基于工业化的教育方式,社会需要高分上名牌大学,指挥棒指到哪,哪里就是跟谁蜂拥挤上独木桥,因此学校就被深深地烙上了工业化的印记。学校变成工厂,教师是流水线,学生则成为流水线上的产品。(3)社会、家长背后推手,是造成城乡结合部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社会外部原因。这些孩子的家长往往把残酷的社会竞争过早地转嫁到孩子身上。学生学习负担重的原因,已经由过去单纯的学校单边行为演变成学校和社会的双重高压行为。有调查称:67.8%孩子认为让自己参加文化课补习班是家长的意愿,根本不考虑自己是否喜欢都必须参加。

篇5

其一,具有亲缘性。家庭成员间有一种深厚的天然的爱的感情作为动力,这种爱会产生积极的或者是消极的影响。

其二,业余性和不规范性,并带有随意性。由于家长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水平不同,职业爱好、乐趣等的差别,家庭教育是多种多样的。

其三,教育方式方法上具有个别性和示范性。再从家庭教育的内容来看,它包括思想品德教育、学习辅导、审美教育和文化生活指导、卫生保健等。由此可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问题上具有一致性,这必然要求我们将两者相互配合协调起来。

要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互配合和协调,家庭和学校两方面都要做出努力。一方面,家长要把配合学校教育看作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学校要通过多样形式如: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进一步拓宽家长学校办学的路子,努力提高办学水平,为此可采用多种形式如: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庭教育咨询、校长接待日等。在各种形式中,家访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如何搞好家访工作,是每一位班主任更好掌握学生情况,进行双向管理,开展班务工作,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所在。就此问题本人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几点心得体会。

高度重视,视为班集体建设的起点。

全面经常地了解和研究本班学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班主任工作,可以说就是从了解和研究学生开始的,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工作做到有的放矢,熟悉学生是班主任工作取得成功的保证。班主任是学校与家庭联系的纽带,家访是班主任密切与学生家长联系的一种最常用的方式,勤于家访,善于家访是班主任带好班的诀窃之一。当接到班主任工作的任务以后,就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的家庭进行普访。通过普访,对全班学生的家庭情况有大概的了解,如遇特殊问题,要进行速访,对个别学生,根据需要,还要常访。几年来的实践证明,高度重视家访工作,注重家访技巧,是搞好班集体建设的重要保证。

家访目的明确,内容真实具体。

家访的作用在于了解反映学生情况,争取家长的配合,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得以结合起来,搞好教育工作,这要求家访的目的要明确,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内容要具体且真实。学生蔡某,独生子,学习动力不足,懒散,经了解,其父母曾经言及已想方设法解决其毕业升学问题,致使该生自以为是,抱有坐享其成心理,不求上进。了解这些情况后,我便主动到其家进行家访,言及其中利弊,以该生表现为依据,切中要害地指出高考招生制度不允许父母包办这种做法的存在,同时也直言指出家长对其子女的消极影响,经过双方分析,达成共识,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该生的学习意识增强,深刻体会到“要想成功,需要经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加倍的努力”,最终得以考上成人专科院校。

精心选择把握有利时机,效果更佳。

经验证明,有利的时机是成功的重要保证,如学生生病在家,学生取得成绩时,后进生稍有进步时,学校家长遇到困难时,以及学生犯了严重错误时进行家访效果是最好的。学生杨某,个性要强好胜,重江湖义气,曾两次参与打架事件,被校记小过处分。我即于事发当晚进行家访,与该生及其父母共四人,具体分析事件的起因,了解分析过程及后果,引导其思考,指出他在事件中所犯错误,使他明白自己的过错并在父母面前许下诺言,改过自新。其后的确表现良好。学生麦某,学习刻苦,个性内向,成绩一度滑坡,我及时发现并在其低落时期第一时间到其亲友处了解个中原因,加以正确引导,让其道出心声“父母不在身旁,有一种被遗忘的感觉,经常思念美好的过去”,对此我首先肯定其客观因素造成的影响,重点指出“人不应停留在过去,更应面对现实”,为其指明发展方向,正是把握了这一有利时机,使其既消除了心中的顾虑,又唤起了斗志,成绩明显回升。

谈话讲究艺术,力求做到“三忌三宜”

家访时的谈话是最讲究技巧方式的,谈话是指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亲切交谈以进行说服的方法,是了解学生的重要方法,通过谈话可以更有意识地、主动地探索学生的情况及其内心活动。谈话要有目的、有准备、更要讲究技巧。其一,宜多鼓励,忌多批评。鼓励是一种有效的谈话方式,通过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克服困难,增强学生奋发进取的信心,当然鼓励也要适可而止,避免使学生产生骄傲自满、沾沾自喜的情绪。同样,批评对于有问题的学生也是应该的,更具有针对性,对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则更应注意分寸,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产生逆反心理,适得其反。这主要要求教育者应善于发掘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正确认识自身的存在问题,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其二,宜全面忌片面,教育是双向的,谈话同样是双向性活动,要注意彼此间的相互联系。这要求谈话时,双方都要正视问题,特别是教育者不要单纯指责学生的过错,甚至借机“告状”,推却责任。对于谈话的内容更应一分为二,抓住问题的关键,做到晓之以理,方可使学生信服。对于学生家长,应听取他们的意见,与他们达成共识,切忌各执一词,互相怪责。其三,宜多启发,忌武断妄下结论。谈话就是要通过亲切的交谈,使双方在和睦的气氛中充分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教育者应该加以正确引导,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启发他说出心理话,对症下药,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切实解决学生存在问题。学生曾某,个性倔强,自尊心强,少与人沟通,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应付学业,家长的教育效果较差。初期,针对其特点,主动与其及家长沟通,直指缺点,效果不理想,陷入僵局。中期,改变策略,尊重该生意愿,调动学生家长积极性,鼓励为主,开始形成良好情感,且能讲出真心话,形势开始好转。后期,直接指出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措施,效果明显,该生的自主性增强,消除对视局面,实现理解沟通,得到家长的支持配合,发奋图强考入成人专科学校。

学生在场原则。

所谓学生在场原则是指家访时应让学生在场,家长、教师、学生在一种温和、平等、轻松的气氛中“三方对话”,使学生接受教育,既可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消除不必要的疑虑,同时可以给学生讲话的机会,有利于消除消极因素,保证意见的准确性和教育措施的切实性。学生钟某父母在外,因表现差,被定为后进生,有一种放任自流的感觉,父母甚为担心,各方教育的效果不佳。我于是专门约其父母回来交换意见,让学生在场,将其表现细加分析,指出改正可行方案,鼓励其进步。经“三方对话”后效果有所好转,加强了平时的教导,终取得成效,该生思想品德表现较好,学习成绩亦有所提高。学生麦某,家庭情况与钟某相似,但表现不同。该生品学兼优,其母专门从外地回来了解该生表现,征询教师意见。我予以正确评价,使该生正确认识自己,明确发展方向,戒骄戒躁,更上新的台阶,又使其母满意,该生以优异成绩考上重点大学。

保证教育的延续性,确保学生的稳定、健康全面发展。

学生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的教育固然重要,然而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多方掌握学生的动向亦必不可少,这要求我们应使家访工作经常化,作为一项常规性的工作,无论学生在校或是放假在家,我们可以通过电访、或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利用空闲时间去镇、村家访等形式确保学生的稳定、健康全面发展。

篇6

一、对科学课程资源的理解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为实现教育目标提供了基本的素材.是课程实现的基本条件。在教育的全过程中,有了教育的资源并加以利用,才可以谈及后面的步骤。科学课程资源的来源是广泛的,一切能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资源都可以转化成为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运用做出了如下说明:“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不应该局限于以前单一的以科学知识教授为主的课堂与教材方面,而是要以一个全新的广泛的课程理念来指导小学生的科学教育。这也是与新课程提倡的在小学阶段课程以综合性课程为主的理念相吻合的,也是适合小学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的特点的。

科学教育的课程资源也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按照科学资源空间上的划分,可以分为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三类。在现代信息化社会,又可以将其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以及网络资源三类。从性质上来看.则包括人力、物力和环境三大类。一般而言,学校资源是科学教育中最主要的资源,是有组织、有目的、系统的教育教学资源,主要体现形式是科学教材和教师的科学教学活动。尤其是教材和实验室中的教学,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一直都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主要资源。这种局面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对科学教育过于知识化、偏重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教育,所以往往只把眼光放在校内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而家庭资源与社区资源这些校外的资源由于长期不受关注和重视,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和利用。在资源应广泛化的今天,没有对小学生的科学教育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为一种资源上的浪费。

二、家庭科学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和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新课程观的指导下,家庭资源是小学生进行科学学习和探究的重要资源,做好家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将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有重要意义。

家庭是小学生除了学校以外,最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所。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家长是孩子学习的启蒙者。对于科学教育而言,家庭也是孩子最经常性接触的、最早发生的一个学习场所。小学生的科学教育也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提倡与孩子的生活相结合,在生活中学科学、在生活中用科学,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孩子的科学素养。

家庭中科学资源的开发可以从家庭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两个方面来挖掘。

1.第一个方面是家庭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人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活的课程资源,在家庭中,主要是孩子的家长担负起孩子科学教育的指导者的角色。一般来说,家长都具有丰富的工作经历和生活经历,与孩子有比较多的接触时间.完全有能力为孩子的科学教育提供良好的支持。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家长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需要家长提高对孩子的科学教育意识。作为家长,都应该明白,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科学素质的高低是一个人综合素质高低的重要表现之一。现代社会里,一个人需要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尤其是在目前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更需要有仓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科学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再是中小学教育中可有可无的课程。家长应该改变过去只看重孩子的语、数、外等所谓的“主科”的成绩的观点,努力从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孩子所有的学习。只有这样。在家长有了很好的科学教育意识的情况下,家长才有可能主动积极为孩子的科学教育提供良好的支持。

其次,家长要有意识地为孩子提供科学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创造一个科学学习的家庭氛围。以家长的阅历和职业背景来说,无论家长自身的文化水平怎样,从事的职业如何,都有可能为孩子创造科学学习的条件。这也是由小学生科学学习应该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特点决定的,只要家长具备一些最基本的科学知识或者是常识.或者是生活经验,都可以为孩子提供帮助,因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能将家长在某一方面的专长与孩子的科学学习和探究活动结合起来。做到良好的亲子沟通合作,可以说是家庭科学教育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一个主要的途径。如有的学生家长恰好是某方面的权威或者是某领域的专家,不仅可以为自己的孩子在家庭中提供良好的指导和帮助.而且可以为学校科学教育提供帮助,到学校给学生做讲座,或是为学生提供到所在单位参观学习的机会。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广大家长的支持与参与.正是家长的全力支持与合作才能保证家庭科学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科学课程资源。

2.第二方面是家庭物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家庭生活中的所有一切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以开发成为孩子的科学教育资源,这些东西的使用需要在第一个方面的参与下完成,即要有家庭人力资源发挥作用.自然包括家长和孩子自己。在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下的科学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多彩的,下面仅举几个例子.作为家庭科学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具体方法的范例。

(1)家长引导下的科技阅读。“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言而喻,它同样是科技进步的阶梯。家长作为孩子的科学教育的启蒙者,其职责在于适时选择符合孩子心智发育时机的科技读物,指导孩子阅读。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而言,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图文并茂的科技图书,也可以提供电子音像读物(如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等)。像《十万个为什么》之类的科普读物,家长可以多买一些,为孩子建立自己的科普读物小书架。收集孩子喜欢读、读得懂的读物。另外,家长可以多花一些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时问,看看《人与自然》、《动物世界》等反映科学的电视节目,给孩子适当的讲解。

(2)科技游戏。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游戏中进行有意识的科学教育,起到的效果可能会比生硬地教孩子强记一些科学知识更好。因为这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在家庭愉悦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可谓寓教于乐,把“教学做”、手脑有机结合在一起。这类游戏可以是手工拼装、拼图比赛、玩电子游戏等,也有很多益智玩具,都可以作为家庭中家长与孩子共同游戏、加强亲子交流的素材。

(3)旅游考察。在有条件的地方和家庭里,特别是对城市中的孩子而言,家长有机会一定要多带孩子“到自然中去观察”,让孩子与大自然有近距离的亲密接触。因为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包含了很多很好的科学教育资源。名山大川,天空海洋、地貌植被、鸟兽虫鱼、古代与现代建筑等,可以说处处是课堂、处处是教材,资源丰富多样,而且生动实在,在潜移默化中,科技教育的素材和资源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入到孩子的心灵,这对于激发孩子对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进一步产生科学探究的愿望是十分有意义的。另外,有条件的地方,家长可以多陪同孩子去参观科技馆、博物馆、植物园、动物园等场馆,因为这些地方也是科学教育的基地,孩子在这些地方可以看到很多东西,既开拓了眼界,又增长了知识。

(4)植物种植和动物养殖。在家庭当中,可以让孩子亲手参与进来,在与植物、动物的亲密接触过程中做全程的仔细观察,深入了解动植物的属性特征。这是一种很有实践意义、能全方面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资源。比如说在家里种植一盆花,甚至可以从种子开始,在家长的指导下,让孩子负责照料这盆花。通过整理花盆、播种、浇水,施肥等等一系列的过程,直到开花、结果.让孩子亲身经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引导孩子做一些观察记录,这其实就是在引导孩子用科学的方法来做一件事情。孩子可能没意识到这是在进行科学活动,但是家长一定要有这个意识,才不至于让很好的科学教育资源流失。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说孩子可能会认为浇的水越多、施的肥越多,花就越长得好,如果家长指导适当的话,可以让孩子做一些实验,验证一下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通过结果的对比,小孩明白了自己原来的想法可能并不正确,然后会继续问~些“为什么”,这时候家长又给以适当的指导。这样下去的话,孩子探究的兴趣就越来越浓厚,逐渐就养成了一些科学的思维与方法。这样通过孩子亲自参与得到的东西,比只从书本上看到或是家长、老师告知得到的东西理解要深刻得多。

篇7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事业都是以学校为主导,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方面有所欠缺。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社会和用人单位都对教育成果的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改变我国教育现状,还需要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来考虑,积极寻求三方面教育成果的整合叠加。

一、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问题

1.三方面教育不协调、不衔接

三方面教育不协调是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学校教育关注的是知识教育,素质教育略有涉及;家庭教育关注的是一些为人处世的教育,并没有严格的规划,属于家长的言传身教;社会教育则是在道德教育、知识教育等方面都有所欠缺,发挥的教育作用不是太大。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分别独立,缺乏彼此的关联性,这就使得教育内容、教育成果无法形成良性互补,很难发挥应有的效力。

2.三方面教育功能滞后

学校的教育理念相对而言滞后性不是太大,不过从我国各级学校的教育成果、教育内容来看,明显过多地关注应试教育成果、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学习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等关注度依然有所欠缺,这也是我国教育体制普遍存在的问题。

从家庭来说,我国大部分家庭的教育处于初级阶段,常规的教育是言传身教,对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社会常识进行教导。此外就是遵从学校教育的主导性,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以督促学生好好学习考取良好的成绩或获得更好的升学前景为主要特征,以为孩子报名培训班或请家教为主要表现。

从社会来讲,社会教育的职能涉及面比较广泛,素质教育、知识教育、兴趣培养等均有所涉及。不过在各种各样的教育机构、培训部门中,绝大部分也是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开设培训班的形式进行各科目的培训,或者针对某些考试项目进行培训,注重的依然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等综合能力方面的教育处于弱势地位。

二、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优化

1.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要重新调整

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教育的特色和功能来看,家庭以及社会都有遵从学校主导进行教育辅助的特点。从这一方面来讲,要让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教育成果达到优化整合,首先需要让学校的教育主导功能发生变化。要求学校专注知识教育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素质教育,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要结合国家人才发展战略来制定新的发展策略,紧密跟随教育部门的指导做出调整,全面抓好素质教育,提升学校教育导向的科学性,为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提供指导和带动作用。

2.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支持与配合

学校永远是教育的主体,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要紧密跟随学校教育的导向进行辅助。家庭方面,家长要改变教育观念,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培养。要配合学校对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心理心态等进行指导、监督,促进学校教育的有效转变。

社会教育机构也要跟随学校教育的主导方向,结合家庭教育的需求提供更加专业的教育辅助。比如在传统美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兴趣爱好培养方面,学校的教育资源分配无法针对个人来进行,而大多数家庭在时间、专业素质上的缺陷也难以满足学生的教育需要,社会教育机构就能够弥补这种不足,积极整合资源,开创百家争鸣的教育格局。

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方式对于提升教育成果,促进人才的有效成长有重要的作用。学校、家庭、社会的结合,从管理和调控的有效性来说,还是要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从改革学校教育入手,推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协同辅助,促进三方结合教育成果的提升。

篇8

二、改善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措施

1.大力改善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环境对子女健康性格的形成至关重要。因此,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必不可少的。(1)作为家长,要做到互敬互爱,互谅互让,保持恩爱的夫妻关系。(2)父母与邻里之间和平共处,互帮互助,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引导和鼓励子女加强与同龄群体的交往,不要限制孩子外出,不要限制孩子接触社区生活。(3)父母对子女要平等相待,多一份体贴,少一些训斥;多一分爱护,少一些冷淡;多一份理解,少一些专横。既不能动辄严厉惩罚,也不能过分溺爱和保护。(4)在流动人口家庭中,大部分孩子要帮助父母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甚至生产劳动,如帮父母做饭、守摊点、值班等。针对此特点,家长可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教育,动员子女做好自己的事,帮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多参加一些公益活动,给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对父母的职业持正确的看法,明白父母就业过程中的艰辛。

2.广泛开展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方式,以及家长会、巡回报告团演讲等形式,深入宣传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传播成功的教育方法和经验,普及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科学知识,形成一个全社会关心家教,重视家教,支持家教的良好氛围。建立以家长学校为平台的培训机构,对家庭教育进行科学指导。家庭教育主要是父母与子女的互动活动,家长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家教水平。因此,加强对家庭学校的管理,使家长能得到较为全面、系统、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对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特别重要。

篇9

二、重视经济支持,轻视亲身教育

现在很多延边朝鲜族的家庭缺少亲情和学习的氛围,家长整天忙于挣钱,严重忽视了对孩子的亲身教育。采访中家长会说:“想教育孩子但是没有足够的知识,也没有科学的方法”,要不就是没有时间。还有的父母不上进,生活不规律,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整天沉迷于享乐,却又严格要求孩子要按时起居,讲究卫生,好好学习,如果不听自己的话,就对孩子动手打骂。在这种家庭中孩子容易脾气暴躁、性格偏激。还有很多朝鲜族家长出外打工挣钱,使孩子缺失了父母的管教,缺少现实的约束力,没有父母日夜深情的滋润,这已经导致留守学生在心理健康即性格、情绪、意志品质、情感理想、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存在偏差。由于所处的特殊环境,有些留守儿童逐渐形成了胆小、孤独、抑郁的性格,他们一遇挫折就会情绪低沉悲观。但强烈的自尊心又往往与自卑感相伴,他们自尊心极强,极具反抗性,会马上反抗对自己不利的言行,对别人的建议不会采纳,并且表现出强烈的嫉妒心理和猜疑心理。儿童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在家庭教育监管基本丧失的情况下,无法在学习与娱乐上做出正确的选择。而且由于在韩国人们即使文化不高也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致使留守儿童对学习没有多大兴趣,对知识并无渴求。更有甚者认为即使不用读书也可以像父母一样出国赚钱,比国内收入要高很多,因此这些学生并不去认真接受学校教育。

篇10

自从改革开放施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以来,社会分化加剧、收入差距扩大就越来越成为中国社会一个不诤的事实,这种社会分层、贫富分化的现象直接导致了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和不公平。伴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尤其是1997年全国高校并轨招生以来,教育的产业化发展使来自边远地区、农村或城市失业下岗职工家庭的学生不断被边缘化,成为高校中引人关注的弱势群体。据统计,在一般的高校中,贫困生人数占学生总数的10%~20%,其困生的人数占5%~10%。如此庞大的贫困生群体及其举步维艰的大学生活引起了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它直接关系到高校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

1 问题的提出

当前,为了“不让一个贫困大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补偿性资助政策,主要内容是以“奖、贷、勤、助、补、减”为主的经济援助体系,其主要目的是帮助贫困生克服和消除经济上的困窘,这一经济援助体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解决了部分贫困生的燃眉之急。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经济援助并没有覆盖到所有需要援助的贫困生,而金钱所散发出的迷人光芒也不能完全满足贫困生的需要,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问题,仅有补偿性的经济援助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靠发展性的教育支持。

教育支持与“教育援助”、“教育救助”等概念相似,指的是“国家、社会对弱势人群在接受教育上的帮助与扶持”[1],它既包涵了物质上的支持,如现行的以“奖、贷、勤、助、补、减”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援助体系,也包括知识、信息的支持,如对贫困生“一对一”的学业指导,还包括心理、情感上的支持,如针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由贫困生组成的学生组织等,传达的是对贫困生的关爱和鼓励。由此可见,“教育支持”的内涵是丰富、立体的,它摒弃了单一、僵化的贫困生资助模式,创造性地整和各种可能的资源,想贫困生之所想,做贫困生之所需,使其树立自立自强的意识,培养他们参与竞争的能力,为贫困生的大学生活提供了生活的基本保障和发展的多种可能。既然如此,我们该如何实现“教育支持”的多种可能呢?这里,我们将借助Neil Gilbert和Paul Terrell对社会的福利政策进行分析的框架,在《社会福利政策导论》的分析框架中,主要从四个选择维度来进行表述,即:何为社会分配的基础?何为所分配之社会福利品的类型?何为提供这些福利品的策略?何为这些福利筹集资金的方式?[2]把这一分析框架运用到教育支持上,即是谁得到教育的支持?支持什么?如何支持?也就是分析教育支持的对象、内容和形式的问题了,即贫困生教育支持的认定、内容和途径的问题。

2 科学构建贫困生教育支持对象的认定模式

当我们在一网情深地讨论教育支持的资格问题时,Neil Gilbert和Paul Terrell提醒我们,首先需要明白的是:谁真正受益?在现实中我们发现资格与准入是不完全对等的。为什么出现这个状况呢?Neil Gilbert和Paul Terrell认为:首先,那些符合条件的人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资格;第二,那些符合条件的人可能无法受益;第三,那些符合条件的人可能对它无动于衷[3]。第一个问题反映的是资格与意识之间的缺口,经常是宣传不力或者沟通无效的结果。从现实来看,上至政府,下到各级各类学校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对贫困生给予了包括经费资助在内的大力的教育支持,但令人遗憾的是,除了政策制定者之外,部分教育支持政策还不为人所知,尤其是贫困生分布最广的边远地区和农村山区,人们对国家教育支持政策还知之甚少或者是一知半解,并最终导致儿女们贻误了上学的最佳时机,只好重蹈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命轨迹,并最终导致了贫困的代际传递。第二个问题的出现是指由于其他的一些原因致使符合资格的同学无法获得教育支持。这种情况在学校中也是屡见不鲜,有的贫困生会因为学习成绩不够优秀或者是资助名额有限而被拒之门外。第三个问题是指符合教育支持条件的人不愿意接受帮助。这其中有出于自尊心的缘故不愿意接受他们认为低人一等的帮助,当然也不排除有的贫困生自立自强,希望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为自己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

在Neil Gilbert和Paul Terrell看来,社会福利政策设计中这个问题备受关注:谁有资格领取福利?只有确定好资格的标准,才能保证社会福利政策设计的科学性。同样地,我们做好贫困生教育支持的前提是:谁有资格获得教育支持?即谁是贫困生?Neil Gilbert和Paul Terrell告诉我们,必须从需要的角度来确定资格,才能保证把教育支持用于那些最需要的人群。这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审核的需求,我们对贫困生的认定要以家庭及本人经济收入的调查与核实为基准。要认真做好调查与核实工作,一方面需要国家统一构建一个较为客观、公正、操作性强的贫困生标准,使各级政府、民政部门、各类学校在认定贫困生的时候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规范贫困生的证明材料,避免了人情认定与不当认定,把有限的教育支持分配得更为有效和公正。另一方面,各类学校在认定的具体过程当中,也要克服由老师单方面认定的局限性,充分动员广大学生的力量,让学生参与到认定的工作中来,借用学生的慧眼来有效的认定最需要帮助的同学,往往会增强认定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3 大力丰富贫困生教育支持的内容

正如上文所述,不同于传统意义上单一的经济资助,教育支持的内容是分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立体式的资助模式。概括地说,我们可以将教育支持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即物质上的支持、精神上的支持和服务上的支持。这一立体的教育支持模式从经济、情感、知识、能力和社会技能等方面多管齐下,形成一套系统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支持模式,为帮助贫困生真正脱贫提供有效的保障。

3.1 物质支持是贫困生教育支持的基础内容,它主要体现在国家对贫困生的经济支持上。

目前,全国各高校初步形成了以“奖、贷、勤、助、补、减”为主体的综合经济资助体系,解决了一大批贫困生的学费和生活费问题,使他们能够安心、放心、用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但是,深入剖析现有的资助体系,我们发现存在不少问题和矛盾,如资助经费总额不足、助学贷款的信用制度亟待建立等等,这就要求我们要继续完善现有的资助体系。资助经费额总额不足是限制资助体系良好运作的瓶颈,对此,除了国家和政府要继续加大投入外,也应充分整合社会资源的力量,引导企业、社会团体、各种基金会参与到资助工作当中来。助学贷款现已成为学生资助的主渠道,解决了大部分学生上学难的问题,与此同时,信用还贷的问题也随之浮出了水面,部分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及时还贷,造成了不良信用,很多银行担心贷款的安全性问题而降低了贷款的积极性。

3.2 精神支持是贫困生教育支持的重要内容。贫困生大多来自社会底层,他们更需要一种积极的鼓励和温暖的关怀,从而摆脱精神贫困的现状。

在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中,贫困生普遍存在着自卑、怨恨等消极的负面情绪,需要给予正确的指导,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的精神,树立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磨练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与此同时,学校要大力营造团结友爱、相互关怀、真诚接纳的良好氛围,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等组织的积极作用,组织针对贫困生的活动,使其在得到温暖关爱的同时,建立起更加广泛的社交圈子,从而拓展他们的社会资源。此外,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并受到广泛关注,一般情况下,贫困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产生失落、孤独、自卑、悲观、焦虑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对此,国家、社会、要大力营造宽松的社会舆论环境,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减轻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学校要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心理定位。

3.3 服务支持是贫困生教育支持的核心内容。

贫困学生大部分来自边远地区和贫苦山区,恶劣的学习环境和短缺的学习资源使他们在个人综合素质和各项能力的培养方面先天不足,这一点在贫困生就业的时候得到突显,我们发现,相对于其他学生,贫困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是不诤的事实。正因为如此,为贫困生提高综合能力而提供的各项服务支持是新世纪贫困生教育支持的全新标准和核心内容。学习成绩方面,有的贫困生由于经济压力过大而对学习失去兴趣,或者忙于做兼职赚取生活费而耽误了学习时间。对此,学校要组织相关老师或高年级的同学给予针对性的辅导,切实帮助贫困生搞好学习工作。在人际交往方面,部分贫困生由于自卑心理外加经济上的窘困,较少参与学校、班级组织的活动,交往圈子狭小,与人沟通和协作的能力不足。对此,学校要努力开辟贫困生交往场地,组织贫困生群体与外界进行交流,为贫困生创造走向他人、走向社会的机会。在一些实用性技能培训方面,贫困生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较少接触电脑操作、外语实践等高成本技能的培训机会,缺乏一技之长,难以胜任工作需要。对此,学校要专门开设相关的辅导班,着力提高贫困生的各项实用技能。此外,学校还应大力开发、不断开拓勤工助学这一良好的服务支持平台,深度挖掘勤工助学岗位的育人功能,着力培养贫困生的基本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自食其力、自立自强的意志品质。

4 积极开展贫困生教育支持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确定了教育支持的对象,明确了教育支持的内容之后,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随之出现:如何实施教育支持?实施教育支持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在具体实施教育支持的过程中,全国高校根据各自的地域特点,结合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采取了很多富于创新性的思路,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在此,笔者将结合这些富于创新性的工作方法,简要谈谈实施教育支持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4.1 助困与育人相结合的原则。

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品德高尚、学识出众的“和谐”之人,教育支持工作亦不例外,它在帮助学生摆脱经济困难的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做一个热爱生活、诚实守信、敢于面对苦难生活的真正的人。以助学贷款为例,针对部分贫困生由于不清楚教育助学贷款具体条款和政策意义而出现不按时还贷的现象,学校要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强化学生信用意识,培养学生树立“明礼诚信”这一基本道德规范。有的学校还开展了针对贫困生的社团和志愿者活动,鼓励学生自强自立、历练人生、爱心奉献、回报社会。

4.2 物质帮助与精神关怀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支持不仅仅是对学生的经济扶持,还涵括了对学生精神上的鼓励和关爱。来自社会底层的贫困生在花花校园里面时常会感到自己低人一等,觉得自己的言谈举止和社交能力均不如人,这种心理的“泛化”会使他们逐渐“边缘化”,成为校园中的“边缘人”。对此,学校要努力营造和谐友爱、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使贫困生摆脱精神上的“贫穷与孤独”,更加充分地融入大学生活当中去。针对部分学生因贫穷而导致的心理失衡与价值错位,学校也要给予及时的心理援助和人文关怀。

4.3 援人以“鱼”与援人以“渔”相结合的原则。

给予贫困生经济的帮助只能缓解他一时的饥渴,度过暂时的难关,而教会他们实用的技能技巧,却可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实现高质量就业,为他们未来的腾飞提供充足的动力。所以,我们在援人以“鱼”的同时,还要援人以“渔”,为贫困生提供知识技能上的帮助。浙江大学就推出了一个旨在提高贫困生个人能力的学生实践计划,通过申报并完成教育实践项目,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对贫困生的成长成才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篇11

本年度我校大多数家庭都重视家庭教育;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关心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有部分家长文化素质不够高,而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主要成绩

1、把家长学校工作列入重要议事目标,努力提高家长的全面素质。

2、端正了学生家长的一些错误观念,如:“易子不教”、“不打不成钢”树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家教思想。

3、定期召开各类学生家长座谈会,如一年级新生、毕业生、中下生等家长会议,通过家长制会,使家长掌握了一定的教育艺术。

4 、让家长撰写家教论文,本年度编辑出版了二期《家庭教育论文》,发给家长人手一份,让家长与家长之间交流宣传家庭教育的心得体会和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系统宣传家庭教育的理论知识,要求家长树立“为国教子,培育成才”的思想。特别是六(3)班朱伟烨家长朱沛娟同志撰写的家教论文《让孩子有德,让孩子奋发,让孩子有能》,由县妇联评选推荐到清远市参加优秀家教论文评选。

三、具体做法:

(一)加强对家长学校的指导,提高家庭教育的认识

为办好家长学校,我校成立家长学校领导机构,制定各项规章制度,认真与家长上好家教课,努力提高家长政治文化学习,提高他们的文化教育素质、思想素质,让他们认识家庭教育的作用,提高他们对子女的责任感,让他们正视家庭教育。

1、定期组织家长的学习。当前,由于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孩子在思想上甚至行动上或多或少都会有些效仿,那么怎样引导孩子,教育孩子呢?我校不但对教育十分重视,而且重视做家长思想工作,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家长真正认识到自己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懂得自己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们的第一所学校,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从而使他们自觉履行职责。

2、定期组织家长分期分批分类型认真学习上级有关的家庭教育文件,学习先进的家庭教育经验,提高家长的家教水平。

(二)积极动员家长参加丰富家教知识的学习。

提高家长各方面素质,这项工作也是学校的一个重要工作内容。

1、认真上好家教课。为了有效提高家长的各方面素质,我校认真组织家长上好家教课,还开展家长座谈会,在日常生活中探讨各种不同的家教方法,虚心向经验丰富的家长请教,取长补短。

2、加强家庭教育宣传工作,积极参加《走进孩子心灵》的专题报告会。为了更有效提高家长的家教知识,我校利用家教专栏定期有效针对性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统一起来,联成一个强而有力的整体。

3、定期向家长汇报学校教育教学情况。

(三)密切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认真做好家访工作。

我校建立三结合教育网络,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联系起来,动员教师认真做好家访工作,要求每学期普访一次,个别多次,通过家访,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及家教情况。寻找最佳途径,共同教育学生,使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