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8 11:47:1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专业课程教学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二、高职类院校课程教学方式变迁及实践
高职类院校对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实践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先后经历了传统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方式、问题导向式、任务驱动方式、模块化教学方式等等,并积极向前探索符合时展需要的新型教育教学方式。本文则主要对高职院校办学过程中所采用的较为典型和常用的几种教学模式及实践过程进行概述和评论,以探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方式的变迁过程和存在的不足之处②。
(一)传统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式的实践及不足
传统灌输式、填鸭式教育教学方式主要是指,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以教师主讲、学生聆听为核心,以一种“摸着石头过河”,“轻”摸索“重”灌输的方式传授宏观基础理论知识的教育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方面,这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对知识的讲授要由浅入深、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逻辑性强。从其内涵来看,这种教学方式主要适用于理论型和研究型等“精英化”人才的培养。其不足之处显而易见,一方面,填鸭式教学模式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教师唱主角传输知识进行“满堂灌”,而忽视了学生的反应,学生也很少参与其中,学生成了记忆的机器,缺乏积极主动性,学生感到上课枯燥乏味,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对所学知识也不甚理解,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结果是教师上课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形成教师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学生却只是“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忘笔记”,缺少创新思维能力。这一点早已被一些学者,譬如,张雪凤(2011)[1]就指出,填鸭式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忽视了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内容脱离社会实际,致使学生感觉到课程枯燥乏味、应用性差,学习积极性不佳,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另一方面,由于职业教育有别于“精英化”培养的普通高等教育,加之于起步较晚,缺乏相应的教育教学规律探索,早期的高职类院校教学模式主要是参考普通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教学模式进行。在这种教育模式下,高职类院校培养的人才与本科院校存在一定的趋同效应。然而,由于大部分高职类院校学生自身素养无法达到普通本科院校学生水平,在以基础理论知识灌输为导向的教育模式下,这些高职类院校学生很难深入理解所学内容,甚至会厌恶课堂教学,由此培养出来的人才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毫无疑问缺乏足够的核心竞争力,显然也就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需求标准。同时,高职类院校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忽略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其直接后果是,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职业技能不足,无法适应社会所需,造成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职业技能人才,高职类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低下的局面。
(二)案例教学方式的实践及不足
案例教学是通过教材内容中关键性问题的典型实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使教学内容更加典型化,使学生能从特殊归纳一般,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周元和章启成,2009)[2]。张中锦(2013)[3]则认为,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实际已发生的、与课程密切相关的事件为素材所撰写的课程案例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促使学生快速掌握和运用理论,提高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不管是哪一种界定,从案例教学的内涵来看,笔者认为,案例教学的本质是,借助形象、具体的案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将多个知识点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培养学生勇于开拓的创造性思维模式。案例教学最大的优点是从归纳的角度而不是从演绎的角度展开学习,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各种类型的案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判断并做出决策,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张建波和白锐锋,2011)[4]。显然,由于案例教学具有客观真实性、较强的综合性、深刻的启发性和学生主体性等特点以及对学生能力培养效果较好的优点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实践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主要表现在:1.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记忆;2.有利于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有效地调动学生学好理论知识;4.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加以运用,逐步养成灵活运用理论的能力;5.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形成良好的教学秩序,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案例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的实践应用中依然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并未取得很好的效果:一方面,案例选择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技能和经验,案例的组织过程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同时,案例教学法互动性和开放性的教学方式对老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要有组织和准备案例的能力,同时还应当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学术水平,能够把理论和实际贯通。课堂组织中,老师还要有较强的应变和判断能力,能够及时分析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因此要求老师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案例教学需要在学生自主学习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组织,因而对学生的要求也较高,而高职院校学生最大的缺点是缺乏学习主动性,因此,对于高职高专院校而言,案例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
(三)模块化教学方式的实践及不足
模块化教学(ModulesofEmployableSkills,简称:“MES”)是国际劳工组织开发出来的一种较为先进的培训模式,在我国称之为“模块化教学法”,亦有人称之为“项目化教学”。它是在深入分析每个职业(工种)和技能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工作标准(岗位规范),将教学大纲和教材开发成不同的教学模块,形成类似积木组合式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块要以岗位任务为依据进行确定,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来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模块亦可称之为“任务模块”。从模块化教学内涵来看,其课程教学的定位是从职业具体岗位工作规范出发,侧重于职业岗位工作能力培养,以“知识输入”为导向的教学理念转变成以“知识输出”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即以应用能力为出发点进行模块设计,当学生修完模块后,就能获得相应能力。显然,模块化教学已是高职院校落实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在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有益的实践(周燕和张崇晖,2012)[5],是培养应用型、实用性人才而优化教学过程的成果。据本文对首批进入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的28所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方式进行调研发现,目前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模式中,比较成熟并普遍受欢迎的模块化教学占据主导地位,这也是高职院校有别于本科院校进行的课程教学机制改革,它给高职院校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相关教学带来了显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合理高效配置教学资源,将学习自交给学生;2.有利于培养高技能技术型人才,让学生在做中学,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3.有利于深化校企合作,使实验室做到生产、实训、研发、技能培训“四位一体”;4.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得到充分锻炼,提高办学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据此,我们可以发现,模块化教学方式的成效显著,确确实实给高职院校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尤其是工科类技能型人才培养带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遗憾的是其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首先,模块化教学是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着眼于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这对于技能型,尤其是对实际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知识技能较低的相关专业实训课程教学带来了显著成效,与以往传统授课形式相比,该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学、做”一体化,更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的主导思想,是现代高职教育的一大突破。然而对于基础课程类教学而言,却并没有取得较好的效果,主要是由于基础类课程侧重于“基础知识”的培养,以适应知识更新所需,确保技能型人才可持续发展③。其次是,课程学习时间安排上的差异性,不利于技能衔接。据我们所调研的高职院校发现,根据教学安排并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往往基础类课程被设置在低年级阶段,而应用型实际操作课程多半是开设在高年级阶段以适应毕业即就业的“零过渡”所需,而该类实际操作课程往往需要用到低年级阶段开设的模块化教学内容,但由于间隔时间长,学生往往容易出现生疏、不熟练甚至忘记现象,如此一来,学生需要重新熟悉和熟练,才能满足后面模块化学习的需求。
三、基于“微”视域的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方式转变:以金融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为例
随着现代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课程教学的“微”时代也逐步成熟,对于“微”教学的呼声也日渐得到重视,主要始于2012年底教育部教培函(2012)7号文件提出的在2012年12月到2013年8月举办全国首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文件,但查阅相关文献,对于“微”教学的文献仍鲜有所见。“微”教学是有别于传统宏观基础知识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不再局限于一本书、一份课件,以教师主讲,学生聆听为主的传统灌输式、填鸭式宏观教学模式,也不是局限于案例教学和以“任务驱动”为目标的“操作工具”(或机器人)培养模式,而是在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基础上,基于新媒体技术、运用教学资源库,以教师引导、学生聆听、师生互动,借助于资源库平台进行“微”视域的教师教学资源共享、学生在线自主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主要借助于教学资源库公共平台的建设,通过更多倾向于“微”视域形式呈现的教育教学素材,让教师和学生实现对资源的共享和交流,达到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提升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跨越式转变。
(一)基于“微”视域的教学资源库内容更加丰富
基于“微”视域的金融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不仅涵盖宏观教学需求的基本内容,而且更为全面地突出“微”视域的动画、视频等要素,内容显得更为丰富,包括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印刷品、电子)、电子教案、教学课件、习题库、业务平台、案例库、资料库和视频库等。在这些课程基本要素基础上,整合其他相关特色资源进行汇总、打包,建成15个金融专业教学资源库资源中心,包括7个基本型的资源中心和8个特色型的资源中心。
(二)基于资源库“微”视域的教师教学资源共享和技能提升
从资源库的15个资源中心各要素来看,基于资源库为平台的教学资源中心,主要侧重于“微”视域的内容,以图表库、业务凭证与印章库、动画与视频库、金融票据票证收藏屋、货币博览馆、礼仪展示台、金融产品库等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的资源平台,贯穿传统宏观层面的资料库、案例库、习题库,结合具有特色的“微”学堂,如职业考证辅导站、财经在线、理财学堂等平台将基于新媒体技术的新型“微”教学方式通过资源库平台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有助于高职院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基础知识理论授课难易程度的有效把握,而且也有利于规避教师授课过程中过多的探究基础知识理论而忽视了基础知识技能应用方面的教学,从而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解决学生基础知识接受能力差的弱点。根据金融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的要求,基于“微”视域的资源库素材更新比例每年不低于10%,将最近、最新的相关金融研究成果、金融教学成果、金融创新成果纳入资源库平台中,保证了资源库内容的动态持续性变化,达到了实时更新的效果,既保证了教师对最新成果的实时传授和共享、也保证了学生对最新成果的实时把握,一方面有利于高职院校教师通过资源库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教学相长,达到教学技能的提升,更好地服务于教师教学工作,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出适应金融行业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技能型金融人才。
(三)基于资源库“微”视域的学生在线自主学习
基于“微”视域的资源库为学生在线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资源库的专业介绍,了解金融专业概况,明确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向;通过金融专业课程的分步学习,了解金融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掌握金融的核心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图表库、业务凭证与印章库、动画与视频库、金融票据票证收藏屋、货币博览馆、礼仪展示台等资源中心中,学生可以接触到色彩丰富、生动活泼的“微”课程内容,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资料库、案例库、习题库、金融产品库、职业考证辅导站中,学生可选择自己需要的资料进行阅读思考,选择适合的案例习题、考试题库进行练习,提高自主学习的有效性;在财经在线、理财学堂等“微”课堂中,获取最新的财经信息,得到权威专家的指导,提高网上自主学习的互动性、拓展性。对于热爱网络学习的学生来说,资源库平台的应用不受时空限制,可以享受全天候24小时的在线服务。
(四)基于资源库“微”视域的高职院校“航空型”教学方式架构
通过以上金融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实践的分析,笔者认为,现阶段基于“微”视域的新媒体技术、以教学资源库为平台的“一库两主体”(资源库、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构成的“一体两翼”航空型教学方式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方式转变的必有之路。该模式主要围绕“微”视域的各类素材和资料构成的资源库为主体,以资源库“微视域”的教师教学资源共享和技能提升、学生在线自主学习为两翼的“航空型”架构模式,形成资源库共建、资源共享、各方受益的新型教学体系,最终实现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提升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跨越式转变。
二、改革课程考试模式
随着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我们的考试模式如果还是采用原有的那种以期末考定一切的做法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不同性质的课程可以采用不同的考核方案,如过程性考核、大作业考核模式、校企合作共同考核等,目前已采用过程性考核的课程有如《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旅游线路设计》、《模拟导游实训》、《导游现场面试技巧》等,过程性考核特别注重对于平时的学习、实践与考核,做到每一步的考核与评分都有据可查,而且体现出考试规律性。并且过程性考核增加学生的参与评分环节,比如:《旅游线路设计》在最后最佳旅游线路俱乐部和最佳旅游线路设计者评选中有评分权,旅游俱乐部对本组员有小组评分权等,使得学生对于课程成绩组成非常关注,并由此形成了良性学习的氛围,这也有利于形成合理的最终成绩。
中职建筑专业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重,其不仅要与高职院校的学生竞争,还要与高等本科院校学生竞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内容体系,结合学生就业岗位的要求设置教学内容,而不能在仅仅围绕书本的理论知识进行教学。重视对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相关的知识教学,比如教师在进行《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教学时,教学内容的重点是如何培养学生制图与识图的实践技能,而不是掌握制图的理论知识。
1.2教师的实践技能不高。
建筑专业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但是分析中职建筑专业教师团队结构发现:具有“双师型”资质的教师数量非常少,尤其是缺乏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教师实践技能技术的缺乏,必然会影响中职实践教学的质量;同时教师在进行专业课程改革时也缺乏创新精神,导致中职院校师资力量整体素质不高。
2建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对策
2.1创新教学模式,应用模拟教学法。
基于中职建筑专业较强的社会实践性特点,建筑专业课程改革要本着以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就业的原则,深化教学模式,将模拟教学法应用到建筑专业课程教学中。模拟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模拟建筑专业就业岗位的要求与环境,让学生提前获悉工作岗位环境,通过模拟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理解,从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为以后的就业增加砝码。将模拟教学法应用到建筑专业课程教学中并不是一味的强调模拟应用教学,而是要灵活应用,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比如建筑基础理论教学则需要应用探究式或者启发式教学模式,总之在建筑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2.2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内容。
中职学校学生学习建筑工程专业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获得理想的就业岗位,基于当前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只有掌握了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能力之后,才能在社会中获得理想的就业岗位,而所有的前提必须依赖于中职院校完善的教学体系:一是中职院校建筑专业课程教学的内容必须要突破传统的以书本理论知识为主的模式,构建以社会岗位要求为导向的教学内容体系,因为建筑行业的技术更新速度比较快,如果单纯的学习书本知识,就会导致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已经落后于市场技术,导致学生在毕业的同时就失业;二是教学内容要提高建筑实践专业知识的比例,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3提高教学手段。
建筑专业课程教学因为其含有大量的理论概念和图表知识,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时间进行板书,浪费课堂时间,而通过创新教学手段,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手段,可以将一些复杂的建筑工程图表知识形象、快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的印象。比如《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教学,就需要借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才能顺利实施。
2.4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
建筑专业课程教学离不开优秀教师团队的支持,只有构建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才能保障建筑专业教学的质量,因此学校要强化对师资力量的建设力度:首先学校要为教师团队水平的提高创造各种学习培训的机会,鼓励教师参与相关部门、行业所组织的技能教育培训,比如重庆市永川职教中心每年组织多次人才培训教育活动,以此增强师资队伍的质量;其次学校要深化开展校企合作模式,鼓励年轻教师深入建筑企业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同时将企业优秀的技能人才引入到学校中,让他们定期到学校指导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双向交流,提升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最后学校要增加对实践教学的支持力度,配建先进的实践教学设施,为实践教学提供广阔的平台。
2情景设计常常是现代教学的中心内容,新课程与幼儿园活动
设计的多媒体课件更需要情景与主题的多样性。在教材内容的组织中,根据不同的内容,教材的情景大致可以分为认知情景、审美情景、道德情景和综合情景。情景与教学主题密不可分,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来创设适宜的情景,以承载特定的教学主题。
3学前教育专业构建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要点
3.1建立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核心课程的反馈模式
在实践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上的主体地位,以完整的体系和协调的机制来观察、评定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核心课程的掌握情况,并将形成的结论与评价全面交付学生,使学生通过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形成学习——实践——评价——反馈的循环逻辑链条,让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核心课程的实施更为有效,使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核心课程的掌握更为彻底,从意识上和能力上做到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
3.2建立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的微格训练模式
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展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针对性和客观性优势,进行辅助教学,可以在核心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应用录摄设备和多媒体采集系统记录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细节与过程,然后与教学和指导教师一道观看形成的资料,针对录像、音频的分析和研讨找出实践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与缺点,形成改进实践方法的策略和方案,如此循环、大量训练直到学生掌握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核心课程内容,达到课程要求的目标和任务位置。
3.3建立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的交叉模式
交叉模式是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得到专业资格为“经线”,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知识成长为“纬线”相互交叉的信息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模式,交叉模式的一项重要目标是通过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来让学生获得专业资格证书和学历文凭,使学生得到社会的承认;交叉模式的另一项重要目标是通过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和各类研修培训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使学生能力得到提升。在交叉模式中要做到双重目标的共同建设,通过实践教学将两个侧重点统一在一起,深层次地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核心能力与素质。
二、电子专业课程实施的模块化
在电子专业教学中,上述综合能力却不是天然形成的。也就是说大处着眼一般只能提供一种宏观的理解与认识,综合能力只能在单项能力的基础上形成,从这个角度理解综合能力,可以将其看做是一种“综合起来的能力”。而这一课程视角下对应的教学策略,就应当是课程实施的模块化,此所谓“小处着手”。模块化与传统的分类教学不同,模块化教学思路下的电子专业的教学中,每一个模块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这些模块又可以组装成一个更大的整体,如此叠加,综合能力便有可能形成。从当前职业中学的教学实际来看,包括电子专业在内的课程实施都包括三个模块:基础知识与技能(课堂教学);实训(学校实训室)、岗位技能(顶岗实习)。具体来说,基础知识与技能模块包括照明电路、低压控制电路、电气设备的维修与保养、模拟电路的设计、数学电路的设计等更小的模块;实训技能模块主要是指向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一般包括操作、电工、电子三个小的技训模块;岗位技能模块相对较为复杂,从学生顶岗的可能性来看,一般包括家用电器的生产与维修、电工维修、电子设备调试等小模块。从这三个模块的相互关系来看,显然前面两者为岗位技能提供了知识与能力基础,而岗位技能则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实际体现。这种课程视角体现出明显的“分——合”思路,这也是符合中职学校专业教学实际的,是当前运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模式。
三、电子专业课程评价的精细化
需要说明的是,对电子专业教学结果的评价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评价不仅是面向学生的,也是面向教师的。处于转型期的中职教育,更多地要通过评价促进转型升级。笔者这里想结合电子专业的教学阐述两个观点:其一,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电子专业的学习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学生在校学习的简单电气电路有可能一出校门就落后了,这种情形基本上无法得到根本的改变,因为电子教材的编写及其教学,一般都是落后于电子行业的发展的。所以电子专业的教师就要通过精细评价等手段,让学生对电子专业的发展与前景产生一种质的认识,并且让这种质的认识成为学生就业之后的持久动力。其二,评价是为了促进教师发展。也正是由于电子专业特有的发展迅捷性,教师还要通过对学生的精细评价,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今天的电子专业教师,已经不能满足于能看懂普通家电的电路图,不能满足于能够带着几本教材就能将课堂“混”过去,应当能在对学生的三大模块的学习中,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以让自己对学生是如何完成电子专业的学习的过程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始终真正引领学生走在电子专业学习的道路上。
对新闻专业来说,作为教学材料的视频资料有特殊地位。学生毕业后有相当一部分从事视频相关工作,以拍摄的方式来纪录生活,表达观点,画面的组合成为他们改造世界的方式。同时,视频资料本身就是新闻专业研究的领域,包括我们每天在电视上看到的新闻、纪录片、综艺节目等,在教学中显得更直观。
1.1 如何使用视频资料
高等学校教学原则之一,是抽象性与直观性的统一。要求教师使用直观手段使学生获得直观感知,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抽象概括,深刻理解概念和原理。这里直观不是目的,仅是手段。因此,在辅助教学时才要用到视频资料。比如,在讲媒介经营与管理这门课时,有一节说到传媒大亨默多克。这时播放关于默多克的纪录片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手段。相对教师平淡的讲述,这个不长的片子不仅详细讲述了默多克的生平,还展示出他坚定的话语和勤奋工作的状态。学生看了这些直观的画面很有感触,不仅对默多克本人有了深刻的了解,还对自己的人生有了一番审视。
1.2 视频资料越长越好
答案是否定的。视频的长短不仅要依据教学和视频的内容,而且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决定。学生的定性不一,即使是同一部教学用片,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反应。
以下是两次播放关于Google纪录片的不同效果对比。第一次是在媒介经营与管理课上,说到新媒体品牌经营,因此播放了讲述Google的纪录片。但由于该片较长,且是英语发音、中文字幕,因此播放效果不太好。第二次在网络传播学课上,因为讲到搜索引擎,也要运用相关视频向学生说明。这次没有播放全片,而是先播放了关于Google创始人的部分,让学生了解他们是如何发明了这样一种独特的搜索技术以及如何创办公司的。然后插入播放一档专门讨论“Google是不是会在将来一家独大,反而限制了人们搜索自由”的严肃访谈节目。并在两段视频播放中间由教师做简短说明,引导学生选择观看重点。这次效果较好,不仅让学生理解了以Google为代表的搜索引擎技术的缘起,而且启发了学生对于技术与社会、技术与人的深层次思考。
1.3 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观看视频资料
播放视频资料的同时,教师不能缺位。在播放前后或中间,要适当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且在播放完毕之后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主动思考,才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新闻采访课上,由于学生是刚进大学校门的新生,所以首先要讲述什么是记者,让他们对此形成清晰认识,通过资料和故事来授课必不可少,但同时辅以视频资料播放能达到更好效果。于是,央视《新闻调查》的《记者的故事》成为了教学用片。这部片子以一个个小故事来展现真实的记者形象。播放前向学生提问,让他们思考片中人物分别具备了怎样的记者特质。在播放过程中,学生观看认真,在之后的发言中,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讨论热烈。有的敬佩那位和持刀歹徒对话的女记者,有的觉得那位劝导罪犯投案自首的记者很了不起。
2教学互动的创新实践
高职院校的学生和本科生相比,虽然领悟能力也许不相上下,但学习习惯确实不好,且部分学生缺乏对学习的兴趣。如何引导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特别是对理论课程有兴趣,需要好好研究。
2.1 课堂互动
网络传播学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其中一些传播理论十分抽象,于是在教授这门课时,需要不断用新颖的方式来演绎。
如讲到“沉默的螺旋”理论时,以前都是用口述例子(如班级就校庆晚会演出什么节目进行投票)来做开篇。学生一般只是听听,难以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为了吸引学生注意,我试着采用了一种课堂互动的方式,让学生真的就“秋游”这个议题来投票。讨论去哪里玩儿,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中山陵、玄武湖、珍珠泉等南京的旅游景点一个个被提出。当十几个景点在黑板上一一列出后,引导他们先删除几个不切实际的选项,如学校附近的翠屏山,然后大家就剩下的6个目的地进行投票。没想到结果出乎意料的好,大家最后在“沉默的螺旋”作用下,原本在之前发言里“沉默的大多数们”压倒性选择了栖霞山这个秋游目的地,还促成了他们班原本不在计划中的秋游。其实他们心里早已决定要投给什么地点,前提是观察周围大多数人倾向于选择哪个地点,然后做出对于自己有利的选择。通过这次互动,学生们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理解的非常透彻。
2.2 课堂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指运用戏剧表演的方法,将个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地位,并按照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社会角色和自身角色的理解,从而学会更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的心理技术。在讲述学生们不易理解的理论时,用这个方式效果很好。
在讲到“媒介融合”的时候,让全班分为5个小组,分别扮演报纸、电视台、广播台、杂志、网络等媒体,然后给予虚拟货币,让他们自由讨论如何相互合作,达到共赢。学生们讨论热烈,纷纷思考如何让自己的媒体盈利,甚至平时对这些内容不感兴趣的学生也参与进来。
而讲到“电报发明的意义之一是人类第一次把通讯从运输中分离出来”这部分内容时,考虑到学生对电报基本没有概念,为了让他们理解这个意义,模拟了5种情境,分别是三国赤壁、明代军营、、20世纪90年代的大学和现在的大学,然后让不同学生扮演那个时代的一种人,比如明代军营的将军或者20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他们都会被问道,在那个时代如何把消息传递出去,比如打了胜仗或者给父母报平安之类的信息。然后引导学生纵向对比,这几个时代传递信息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往往经过几番讨论,学生能够很自然就得出结论:电报发明后人们不再需要依靠运输来通讯,效率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2.课程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就业面向九年义务制小学,各类民办辅导学校提供的语文教师、班主任、教辅人员等相关岗位。学习《小学语文教材教法》课程达到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师范生对小学语文科课程的认识与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能力;奠定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基础并使其具有较为深厚的发展潜能。”本课程的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目标:具备准确使用口语与文字表达的技能;具备小学语文课程设计与教学的技能;具备现代科学手段呈现与适度选用的技能;具备与学生沟通交流并对其产生良好影响的技能;具备小学语文教育科研的技能。
二、实践教学标准的实施建议
1.加强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是推动实践教学标准实施的硬件基础,在具体建设中,以“环境建设多元化、实践场所职业化、课程教学理实化、实践项目企业化;职业训练平台、教学研发平台、交流服务平台;进行高技能人才培养”〔3〕为设施建设的主要原则。教师教育专业应根据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需要建立能满足全部学生进行课堂模拟教学的多媒体实训室,并配备能满足教学需求的相关软件配套设施。在校外积极寻找并建立实践基地,以一线教学现场为教学依托,发挥其教学实践训练场,教学科研调研场的重要作用。
2.TIMS教学实践问题分析
2.1多学科知识交叉,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性TMIS属于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课程的内容涉及交通运输、管理学、信息技术、运筹学、系统工程、企业运作等多个学科,TMIS既要求学生了解企业运作,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避免对理论性强、讲述较抽象的教学内容产生茫然感和抵触心理[5]。但多数学生缺乏对所学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学习多数是为了应付考试,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不是发自内心地主动学习。TMIS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在没有接触系统的前提下,单凭传统的口授式授课方式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理论基础。而且传统的教学内容侧重于对课程中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进行分析、设计与开发,交通运输专业学生只学习计算机的入门和基本编程,而设计开发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水平。教学内容和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脱节,学生理解乏力,学习吃力,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氛围沉闷。
2.2教材缺乏针对性,教学方式缺乏多样性目前市场上可供购买的《管理信息系统》教材有一千余种,以计算机、管理、工业技术几个学科为主。然而在这一千余种的教材中,没有以《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命名的专门教材。因此,任课教师在没有特定教材情况下,一般凭借自身的喜好或是根据学校规定的书目进行选择,主观因素成分较大,容易造成选择的教材专业针对性不强,不能很好地结合专业特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课程知识与所学专业不相关,易产生懈怠情绪。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采用讲授法,运输管理信息系统涉及较多的图、表、流程、单据等,单纯地采用讲授法比较抽象,学生在未接触MIS的情况下需要凭想象模拟操作,因此不同的学生对MIS的理解是不同的。加之如果教师的评价技能不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把握不够准确和全面,就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2.3教学与实践脱节,忽略学生自主创造性运输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通过MIS对运输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运输系统的运行达到最佳状态,实现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目标。但是通过多年的教学中发现,讲授式的教学很难与实践相结合,交通运输专业一般只有10个学时的实验课,受到学时少的限制实验内容安排匆忙,重要实验操作往往只是介绍其中一个小实验,没法对系统进行全面探索,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将课堂知识与实验知识相挂钩。学生的实践一般是以实验课的形式完成,缺乏实地调查的锻炼。若校内实践与企业的生产管理无法同步,学生在校内实践中学到的技能在遇到实际运输问题时就不能很好地进行组织协调、统筹安排。实验要求绘制的业务流程图,学生多数在教材的指导下绘制流程图,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功能设计、数据库设计,与生产环节是否相适应不得而知。被动式教学让学生感觉是“纸上谈兵”,无法应用到生产实践当中。
3.TMIS的教学组织与设计
3.1形成知识体系,根据专业特色授课TMIS面向交通运输专业学生授课,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偏向管理方面,教学的侧重点要探讨运输过程中TMIS对于运输组织的管理、对运输活动的统筹安排、对运输突发状况的预防和反应,利用TMIS提升运输企业的运作效率[6]。由于TMIS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在授课时应注重让学生产生知识迁移,将以往的知识结构引入本课程,学会融会贯通,形成新的知识体系。交通运输专业需利用所学课程为交通运输行业服务。在教学时,要考虑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剔除与专业相关不大的内容,补充专业特色相关内容。在教材讲解时,对一些信息技术和原理介绍时,应当引入专业相关案例,让学生通过案例学习加深印象,减少对课程内容的模糊感和陌生感。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教材中的内容和现实存在一定差距,在选择授课内容时,应注意补充现代化高新技术的内容,将交通运输领域的前沿技术和最新研究成果有意识地融合到课程中来,开拓学生的视野。
3.2选择合理教材,多种教学方法并用教材是课程的灵魂,一本好的教材能够让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运输是物流的核心环节,TMIS绝大多数是应用在物流企业和运输企业中,其系统的内容绝大部分与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吻合,甚至有人直接将二者等同。因此,选择教材时,虽然缺乏为交通运输专业量身打造的TMIS,却可以考虑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教材中进行选择。同时,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为了避免教材的陈旧,教材的出版时间选择一般在5~8年内。此外,交通运输专业虽偏向管理类,但与物流管理专业还是有一些区别,提倡交通运输领域资深的专家学者从交通运输专业的教学要求和专业特色出发,编写适合本专业学生学习的TMIS教材。TMIS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若采用传统的讲授法会使得教学过程枯燥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各大高校开设的相应课程的教学方法对比后发现,教学方法已经逐渐演变为讲授法为主,多种教学方法并存的形式。图1显示目前高校对于TMIS课程所采取的主要教学方法,大致分为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探究法、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法、研究性学习法及其他。普遍采纳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实验法和案例教学法。通过讲授法将课程的基本信息传输给学生、通过实验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教学法化抽象的原理方法为具体。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图文音频等形式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教学效果。授课教师应当具备强烈的教书育人的使命感,本着与时俱进的思想,积极主动学习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新兴科技,避免故步自封、因循守旧,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时刻保持与社会发展同步,符合运输行业生产和管理需要。
3.3提倡基地实践,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实践需要包括校内实验室模拟实践和校外基地调研实践。对于校内实践,学生主要是通过实验室现有的设备资源进行,由于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以及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学生在校内实践只能对MIS建立大致的印象,而不能真正进行系统应用,也无法对自身的业务能力做真实的评价。校外基地实践能够通过亲临运输企业或物流企业实地调研,切实了解在日常生产运作中,TMIS所起的作用,以及如何对系统进行操作、管理和维护。在实地调研实习中,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由原来的被迫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接纳新知识,学生运用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习的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但是,高职法律专业的现状却令人堪忧。据(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8年高职高专法律类毕业生就业率为75%,在所有高职专业中排名倒数第一,工作与专业对口率为29%,排名倒数第一。法学专业就业难,有社会大环境的因素,但是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难以适应社会对高职法律人才的要求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高职法律教育必须结合自身特点找准专业定位,切实强化实践环节教学,提升其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商法是法律专业的主干课程,商法教学改革是法律专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结合自己的商法教学实践,谈一谈商法的职业化教学问题。
一、高职商法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高职法律专业以培养具有法律实际运用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为目标高职商法教学与本科商法教学应当体现出差异性,如果说法学本科应偏重学术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尚存争议,对于高职法律专业是职业教育应当没有异议。培养目标上的差异必然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教科书选择等方面的差异。但实践中,高职商法教学成了本科商法教学的缩编版,除内容简单点,课时少了点外,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多数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以讲解法律条文、法学理论为主,缺乏与实践的衔接。学生只重视法学理论的掌握,却不知在实践中如何利用这些理论知识,面对个案不知如何着手。而案例教学,小组讨论,模拟法庭、法律实训侧成了形式主义走过场,不是在课时上保障不了,就是资金保障不到位,导致教学效果低下。
其次,商法是一门与金融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密切相关的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商法的实践化教学操作起来并非易事,它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多元化的知识背景。而现在高职法学教师队伍基本是理论型的而且从发展趋势看,越来越朝清一色的理论型、研究型发展,这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教师因为所学专业的局限缺乏对法律之外的经济专业知识的了解,另一方面没有律师、法官、公司业务等实务经验,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难以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
再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扎实的民商法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型法律人才在法律人才中的需求比例将越来越大,民商法是有利于学生就业的课程。因此在高职院校应当确立民商法学在教学中的基础性地位,加大课程比重。但目前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高职院校,往往重视理论课的开设而轻视应用部门法课程的开设,在部门法课程中,民商法课程所占比重并不大。以我院为例,商法课程为64学时,内容包括商法总论、公司法、破产法、票据法、保险法,内容多,时间紧。教师在教学中讲述原理和条文后,往往没有时间进行实际操作技巧的训练。
最后,是关于商法教材建设的问题。虽然一些学院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编写了一些教材,但是这些教材或多或少有一些摘抄本科教材的痕迹,教材的内容根本不能突出高职的特点,适应不了市场的需求,跟不上法制发展的步伐。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商法的重心也发生转变,从贸易法转到企业法再转到金融法。公司融资、并购、金融衍生工具的膨胀、电子商务等都成为商法的新课题。与此同时,传统的票据制度已随着交易电子化的发展而萎缩,在商法体系中的地位在逐步下降,为适应这种变化,高职商法课程在教材上应体现出来。目前的情况是,教材老化,授课重点不突出,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二、高职商法教学改革的建议
商法教学改革应体现出思想性、知识性和实践性,其实际运用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并且应当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期间形成对未来工作至关重要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应着力做好以下几点。
(一)改善商法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
调整教师队伍知识结构。高职法律专业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而培养这样的学生需要有既懂理论又会实务的法学教师队伍。因此,要使法学职业教育适应这样的教育目标,就必须改造现行的法学教师队伍。因此,要加强教师培训,与其他院校进行交流、合作、学习。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的商法课程是全国唯一的商法国家级精品课,江西财经大学的商业法律网络模拟课程十分新颖,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同时我们要与其他高职法律院校合作,共同探索高职法律教育的发展路径。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允许教师适度兼职,从目前我国的国情看,主要是兼职律师,从发展趋势看也可兼职法官、检察官。笔者主张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培训一批专职从事法律实务工作的、类似理工科的实验教师,专门带领、指导学生从事法律实务模拟训练。除此而外,还可聘请优秀的法官、检察官、律师担任兼职教师。
(二)大力加强教材建设
促进教学内容不断丰富与更新,教学内容要涉及学术前沿,如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引起的法律问题,电子商务,法律全球化等问题。要鼓励教材不断更新,强化教材对实践法律运用技巧的讲解。推出更多、更适用的商法案例教材。关于教材编撰的问题,虽然目前统编和自编的商法教材数量很大,但是,深入反映商法实践中的问题、信息量大、视野开阔、适合高职教学的教材却为数很少。笔者主张高职院校商法教师应当与司法实践部门合作编撰适合高职教学的经典化教材。推出符合职业化教育需求的特色教材,除传统的基本概念说明、主要学说梳理外,特别需要突出判解研究的说理、示范功能,以及重大实务问题的指引和动态研究。
(三)改进教学方法
变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单向的教学方法为教师学生交互式教学方法,应提倡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进而改善学习态度,学会自主发展,提高实际能力。课堂讲授要从纯理论的讲授方法向理论结合实际的讲授方法转变。商法教学中应当吸收实践性的内容,商法教师应当注意收集分析司法实践中具有新颖性、典型性、可议性的商法案例的裁判规则,把这些典型案例运用到商法教学中去。案例教学法的目标,不仅是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讨论所得结论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获得这些法律知识的过程,体验法律职业的思维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具体运用,从而获得职业技能方面的发展。改进教学手段,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不仅是解决学时少课时紧的方式之一,更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法学的内容包罗万象,要加强高职法学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同时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如幻灯、投影录像、计算机教学软件等,这将会大大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超级秘书网
(四)进行商法课程设置改革,提高商法地位
目前看来,商法课程所占课时仍然偏少,急需加强。笔者认为应当把商法分为三门课,商法一(总论、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商法二(证口法、票据法),商法三(破产法、保险法)。每门课48学时,都是必修课,二年级第一学期开设商法一,第二学期开设商法二和商法三,这样可以把商法各部分讲透,也有充裕的时间进行案例教学。除此以外,还应当在三年级开设金融法选修课,内容包括信托法、期货法、电子商务法、银行法等内容,以适应商法发展和创新的实际需求。还应当鼓励开设实践性、技术性强的法律运用课程,如律师诉讼技巧、商务法律实用非讼处理、谈判技巧等课程。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更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构成课程应该打破只对传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制作技能上,而应与本专业设计结合起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构成教学观念应顺应时代潮流,融合设计教育的崭新理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构成课作为专业课的前奏课,学生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习充满了好奇感,而我们的构成课还是停留在常规的基础概念和练习上。所以在授课之初,就应该站在专业方向的角度来确定课程大纲。发现并感受到构成与专业的碰撞。如构成课的练习一方面要注重造型训练,渗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意识,另一方面要从审美的因素来考虑画面效果,构成教学强调以造型训练为核心,先抛开一切实际因素的限制,简单地从纯形式的角度探讨各要素的特点及规律。将抽象形式练习与空间设计进行密切的联系。艺术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提倡去生活中发现一些美的构成法则,在立体构成的学习中可以从构成的基本要素入手,将点、线、面的形态要素与组合关系置入具体的空间环境中。如选择现代主义著名建筑名作进行解析,主要训练对几何体构成与有机造型的空间的推理猜想与复制。也可以利用“九宫格”的练习方法,以此网格为参照线,利用一定的材料如卡纸来围合,限定或分隔出各种基本空间组织关系,成功的将点,线,面与空间的梁,柱,墙等具体建筑要素结合一起,体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达到知行合一。另外强化对二维形态、色彩、立体造型、空间、媒材等“构成”元素展开综合研究方面的内容。如:将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有机结合,以培养学生对视觉语言的整体组织和把握能力;将媒材与立体构成有机结合,以训练学生的立体造型能力和细节表现能力;将立体构成和空间构成相融合,以培养学生对建筑形体、空间、比例、结构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在色彩教学中,引入电脑。程序被简化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而然落到了色彩本身上,在数字媒介的带动下,增添新的教学内容,不断在教学上推陈出新,这种以思维训练和创造为研究主体的互动的教学新秩序,可以使构成与技术得到完美地融合。
二、在研究方法上,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丰富教学手法,增强学生兴趣
一方面,教学中采用“纵横双向结合”的方式,将环境设计专业社会实践中的“软装”内容与课程教学内容结合,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专业意识。综合性的训练时,创作应围绕专业去选题,如以展示空间为中心展开,要求学生分组到株洲市区的商场里去调研,将构成与橱窗、陈设设计等相联系,要求考虑点,线,面在空间中的应用法则;或以景观设计为中心展开,同样的要求学生分组到炎帝广场等室外空间去调研,将构成与场地设计、地面铺装、景观小品等相联系。在景观的地面铺装与构成组合关系联系起来,如广场地面铺装一般都以发射或同心圆的构成居多。那么我设计点元素的构成时,就可以从实际的空间中去提取。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形象生动地找到环境艺术设计与构成的契合点。使学生在实际训练中直观地体会构成与室内外空间的关系。同时辅以照片和徒手绘制的形式记录,分析其构成的特点。而在构成的作业中,材料的选择上纸材、金属材料和废品的再利用和生活用品的再设计等多样化选择与处理。通过此类教学让学生快速愉快的认识到构成与本专业密不切联系。构成课的教学,应该着重于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让思维模式达到要么具有一定的广度,要么具有一定的深度,为日后的环境艺术设计打下扎实的基础。在训练中,发挥学生的主观创造性,鼓励学生的作业做有特色的创造表现,避免出现过于单一的概念化的作业。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由单向思维向多向思维转变,鼓励学生作业打破传统模式,,教学成功的评价标准应该是格调清新、趣味盎然的设计作品。
三、结语
构成课是一门以培养学生设计方法和思维训练的课程,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有很强的实际运用性,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来说,在本次教学中我们会更加注重从环境专业本身的设计特点出发,调整课程教学内容,改善课堂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使各个层面的学生去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效。同时也希望构成作为基础课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后续专业课程能提供更大的帮助.
作者:刘芬 单位: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俄)瓦西里•康定斯基.论艺术里的精神[M].吕澎,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2](苏)马卡连柯.教育诗[M].温哲仙,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
[3]虢海燕.贴近生活学习构成[J].现代装饰(理论),2014(12):192-193.
[4]雷鸣,史庆丰.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构成教学改革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2(4):110-111.
2构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一些举措
目前,构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基本理念为:与小学教育革新相匹配,与新课程改革对师资的要求相匹配,全面深化教师专业化发展,遵循“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以及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原则,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深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本科的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其最具代表性的理念包括:(1)培育全能型的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2)培育文理兼修的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3)培育掌握多学科知识结构,但并非全科型教师。我们所提到的全能型小学教师要与包班教学的需要相匹配,不过专业化程度无需太高,很多村小都需要此类型教师;文理兼修或按专业培育的小学教师可以满足城镇一般规模小学的需求;而分专业培育出的小学教师,因其具有较高的专业性,所以适合大规模的小学。经调查发现,很多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师都会兼教品德和社会课,而数学教师则兼教信息技术以及科学课,只有美术、音乐和体育这三门课程有专业教师担任。在调查中还发现,很多地区的农村小学都实施包班制度,而对于教育大环境来说,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去向,主要还是以乡镇小学为主,尽管很多学生都希望就业于城市小学。针对这一现象,在对专业进行定位时,不但要顾及到小学教育的特性、本质、教师专业化能力、学科未来的进程以及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而且还要顾及到地域差异、生源条件以及毕业生的意愿。所以,要将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的目标定位成:培育面向农村教育,可以担任小学数学以及语文课程教学工作,最少可兼教两门以上课程,可以担任班主任工作,有较高研究能力的教师。要重视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实施,一般来说课程实施就是将课程体系予以实践、拓展以及维护的一系列过程。而课程体系的架构则是辅助教育的一种手段,课程的实施可以将蓝图变为现实。已架构的课程机制是不是有较高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这就要通过实践进行检验,同时在实施环节可以按照实际情况予以相应的调整。要全面促进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改进,深化课程体系的改进是要依附于课程评价的,课程实施环节所暴露出的问题以及对课程评价所得到的信息是课程改进的有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