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长辈消费论文

长辈消费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4-08 11:47:2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长辈消费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长辈消费论文

篇1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重视以“孝悌”、“忠义”、“仁爱”为主要行为规范,以父母兄长的言传身教为主要方式,集中体现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教育理念中,强调父母、兄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榜样示范作用。

一、传统家庭教育观产生的根源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思想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

首先,传统农耕生产方式的影响。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传统经济是一种十分典型的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在我国传统社会,生产方式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或小农经济。相对独立的家庭经济体是儿童接受教育及成长发展的主要场所,儿童从父母等长辈那里受到勤劳、俭朴品质的教育,并且学到各种生产劳动技能。可以说,传统的生产方式是家庭教育思想的产生的决定因素。

其次,传统的生活方式的影响。我国的传统生产方式决定了传统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以家庭为单位,生产和消费封闭循环,自给自足。在家庭中,由于生产是第一位的、是家庭存在的保障,生活由生产所支配,并服务于生产。家庭生活和物质生产是直接统一的,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基本活动是吃、穿、住和劳动。传统的生活方式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在家庭内得以体现。古人传授给儿童一生中所需要掌握的各种生活技能和要领。因此,传统的生活方式是传统我国社会家庭教育的直接条件。

第三,传统社会和文化观念的影响。我国传统的社会文化观念以儒家文化为基础,讲求“忠、孝、义、仁、礼”等伦理纲。传统社会中人们的家庭观念强,对家庭的依赖性大。在家庭与个人及社会的关系中,往往把家族视为枢纽和关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修身”服从于“齐家”,“齐家”又是为“治国平天下”之本。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对儿童的教育是首先着眼于“成人”,然后才是“成才”,而且通常将道德教育与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培养儿童劳动、生活习惯、待人接物等方面的文明行为,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品质。

二、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理念、原则与方法

1.传统家庭教育的理念

我国古代的家庭是缩小了的社会,它集生育、生活、生产的功能于一身,整个国家实际上也是以无数个分散的家庭为基础的。可以说,家庭发展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维护家庭的利益是家庭成员的重要使命。家庭中的每一成员都要有安身立命的责任感,也接受着这种观念的教育。

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一直将德育放在首位。讲究儿童的“认识上的笃信、意志上的锻炼与感情上的陶冶”三个环节,把加强“知”、“情”、“意”的修养与锻炼作为儿童德育的主要内容。

2.传统家庭教育的原则

其一,重视早期教育的原则。我国传统家庭重视对儿童的早期教育。孔子提出过“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精辟见解,后来的颜之推提出,在孩子生下来以后,就要用仁孝礼义来要求他们,当儿童知道了颜色,懂得了喜怒之后,便要开始教育他们。这一原则对于今天的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都有深远影响。

其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原则。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方式有言教和身教两种,并且特别重视身教的作用,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谈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它强调家长要以身作则,才能教育好后代。

其三,维护家庭集体利益的原则。在我国传统家庭中,父母教育儿童要主动地维护家庭与集体的利益,要做一个“仁孝”的人。要志存高远、孝顺长辈,要维护家庭、集体乃至国家的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家庭、集体的利益产生不一致的情况时,个人利益要主动地服从整个家庭、社会集体的利益。

3.传统家庭教育的方法

其一,严格教导,反对溺爱的教育方法。严格教导、反对溺爱的教育方法在我国古代的家庭教育中非常普遍。史称康熙皇帝教子严格有方,为家庭教育中的楷模。他要求皇子们“从小就在劳动和艰苦环境中锻炼,并习惯于食用粗糙的肉类”,正是这种严格教导、杜绝溺爱的家风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接班人。

其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式的教育方法。古代家庭教育的内容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由于儿童抽象思维能力差,易于接受直观形象教育。因此,道德教育不能采取长篇大论的说教,而应“行不言之教”。父母兄长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儿童,这种榜样教育的效果胜过言教。

其三,慈严相济的教育方法。在处理家庭教育爱与教的矛盾方面,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形成了慈严相济的教育方法。古人用“严父”和“家严”来形容父亲,用“慈母”和“家慈”来形容母亲。而司马光说过,“慈而不训,失尊之义;训而不慈,害亲之理。慈训曲全,尊亲斯备。”就是指父母只有慈严结合,才具备了大义和亲情,是完整的家教。 转贴于

三、传统家庭教育观的现代价值

1.要重视儿童的品德培养

传统教育非常重视对儿童良好品格的培养。家庭教育中,父母首先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然后才是其他教育的问题。反观今天我们的家庭教育,一些家长并没有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只是片面的重视智力开发,简单的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孩子将来的发展就好,结果造成有些孩子“高分低能”,有些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眼光狭隘”毛病;还有些孩子因学习压力过大,导致性格孤僻,不能很好的融入社会……可见,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在加强儿童智力开发的同时,应重视对儿童的品德教育,让他们学会做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孩子今后的发展和幸福。

2.重言传身教,身体力行

父母长辈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并加以借鉴和利用。对于儿童而言,终日与父母相伴,父母一言一行,他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有样学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长辈要牢记“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并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行。

3.教育儿童应磨练其意志,锤炼其情感

清代名臣身居要职,家庭富足,但其对子女要求却是异常严格,不搞任何特殊。认为,现在让孩子多吃一点苦,多在困境中磨练,能让孩子将来少受点苦。尽管平时常年在外,但他会定期给儿女们写家书,通过家书来教育子女,即著名的《家书》。后来,的子女们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今天,我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大幅提高,年轻的父母们对孩子的照顾更是无微不至,然而,溺爱式的教育,虽然极大的满足了儿童的物质需求,却忽略了对儿童意志的磨练。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儿童,意志一般比较薄弱,情感淡泊,遇到困难往往手足无措,无所适从。父母的本意是为了孩子好,殊不知这样一来反而害了孩子。由此可见,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在关注其物质条件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儿童意志的磨练和情感锤炼,唯有这样,孩子才会健康地成长,长大后顺利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篇2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重视以“孝悌”、“忠义”、“仁爱”为主要行为规范,以父母兄长的言传身教为主要方式,集中体现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教育理念中,强调父母、兄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榜样示范作用。 

 

一、传统家庭教育观产生的根源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思想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 

首先,传统农耕生产方式的影响。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传统经济是一种十分典型的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在我国传统社会,生产方式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或小农经济。相对独立的家庭经济体是儿童接受教育及成长发展的主要场所,儿童从父母等长辈那里受到勤劳、俭朴品质的教育,并且学到各种生产劳动技能。可以说,传统的生产方式是家庭教育思想的产生的决定因素。 

其次,传统的生活方式的影响。我国的传统生产方式决定了传统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以家庭为单位,生产和消费封闭循环,自给自足。在家庭中,由于生产是第一位的、是家庭存在的保障,生活由生产所支配,并服务于生产。家庭生活和物质生产是直接统一的,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基本活动是吃、穿、住和劳动。传统的生活方式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在家庭内得以体现。古人传授给儿童一生中所需要掌握的各种生活技能和要领。因此,传统的生活方式是传统我国社会家庭教育的直接条件。 

第三,传统社会和文化观念的影响。我国传统的社会文化观念以儒家文化为基础,讲求“忠、孝、义、仁、礼”等伦理纲。传统社会中人们的家庭观念强,对家庭的依赖性大。在家庭与个人及社会的关系中,往往把家族视为枢纽和关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修身”服从于“齐家”,“齐家”又是为“治国平天下”之本。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对儿童的教育是首先着眼于“成人”,然后才是“成才”,而且通常将道德教育与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培养儿童劳动、生活习惯、待人接物等方面的文明行为,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品质。 

 

二、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理念、原则与方法 

1.传统家庭教育的理念 

我国古代的家庭是缩小了的社会,它集生育、生活、生产的功能于一身,整个国家实际上也是以无数个分散的家庭为基础的。可以说,家庭发展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维护家庭的利益是家庭成员的重要使命。家庭中的每一成员都要有安身立命的责任感,也接受着这种观念的教育。 

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一直将德育放在首位。讲究儿童的“认识上的笃信、意志上的锻炼与感情上的陶冶”三个环节,把加强“知”、“情”、“意”的修养与锻炼作为儿童德育的主要内容。 

2.传统家庭教育的原则 

其一,重视早期教育的原则。我国传统家庭重视对儿童的早期教育。孔子提出过“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精辟见解,后来的颜之推提出,在孩子生下来以后,就要用仁孝礼义来要求他们,当儿童知道了颜色,懂得了喜怒之后,便要开始教育他们。这一原则对于今天的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都有深远影响。 

其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原则。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方式有言教和身教两种,并且特别重视身教的作用,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谈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它强调家长要以身作则,才能教育好后代。 

其三,维护家庭集体利益的原则。在我国传统家庭中,父母教育儿童要主动地维护家庭与集体的利益,要做一个“仁孝”的人。要志存高远、孝顺长辈,要维护家庭、集体乃至国家的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家庭、集体的利益产生不一致的情况时,个人利益要主动地服从整个家庭、社会集体的利益。 

3.传统家庭教育的方法 

其一,严格教导,反对溺爱的教育方法。严格教导、反对溺爱的教育方法在我国古代的家庭教育中非常普遍。史称康熙皇帝教子严格有方,为家庭教育中的楷模。他要求皇子们“从小就在劳动和艰苦环境中锻炼,并习惯于食用粗糙的肉类”,正是这种严格教导、杜绝溺爱的家风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接班人。 

其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式的教育方法。古代家庭教育的内容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由于儿童抽象思维能力差,易于接受直观形象教育。因此,道德教育不能采取长篇大论的说教,而应“行不言之教”。父母兄长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儿童,这种榜样教育的效果胜过言教。 

其三,慈严相济的教育方法。在处理家庭教育爱与教的矛盾方面,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形成了慈严相济的教育方法。古人用“严父”和“家严”来形容父亲,用“慈母”和“家慈”来形容母亲。而司马光说过,“慈而不训,失尊之义;训而不慈,害亲之理。慈训曲全,尊亲斯备。”就是指父母只有慈严结合,才具备了大义和亲情,是完整的家教。 

三、传统家庭教育观的现代价值 

1.要重视儿童的品德培养 

传统教育非常重视对儿童良好品格的培养。家庭教育中,父母首先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然后才是其他教育的问题。反观今天我们的家庭教育,一些家长并没有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只是片面的重视智力开发,简单的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孩子将来的发展就好,结果造成有些孩子“高分低能”,有些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眼光狭隘”毛病;还有些孩子因学习压力过大,导致性格孤僻,不能很好的融入社会……可见,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在加强儿童智力开发的同时,应重视对儿童的品德教育,让他们学会做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孩子今后的发展和幸福。 

2.重言传身教,身体力行 

父母长辈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并加以借鉴和利用。对于儿童而言,终日与父母相伴,父母一言一行,他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有样学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长辈要牢记“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并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行。 

3.教育儿童应磨练其意志,锤炼其情感 

清代名臣身居要职,家庭富足,但其对子女要求却是异常严格,不搞任何特殊。认为,现在让孩子多吃一点苦,多在困境中磨练,能让孩子将来少受点苦。尽管平时常年在外,但他会定期给儿女们写家书,通过家书来教育子女,即著名的《家书》。后来,的子女们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今天,我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大幅提高,年轻的父母们对孩子的照顾更是无微不至,然而,溺爱式的教育,虽然极大的满足了儿童的物质需求,却忽略了对儿童意志的磨练。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儿童,意志一般比较薄弱,情感淡泊,遇到困难往往手足无措,无所适从。父母的本意是为了孩子好,殊不知这样一来反而害了孩子。由此可见,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在关注其物质条件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儿童意志的磨练和情感锤炼,唯有这样,孩子才会健康地成长,长大后顺利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篇3

安福县华泰实验学校是一所民办公助、寄宿制、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学校的生源主要由划片内招生和全县因父母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代管的学生(留守学生)组成,为方便管理和学习,学校特设有全托班(吃住由学校托管)。通过笔者,发现这些留守学生普遍存在自理能力差、厌学、爱上网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抓好这几个方面的教育。

1养成教育

留守学生由于父母长年在外打工,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感觉情感上亏欠孩子,想在钱物上给孩子更多的补偿,而孩子由于年龄小、自制力差、自理能力更差,花钱没有计划,很随意,有的学生每周花钱多则几百元,少则也有上百元,而钱却大部分用在吃零食和玩耍上。表面上看,花费钱财是小事,可是用零食代替主食,必然影响学生的健康。天天吃零食也影响其他学生的消费观,破坏学校的环境卫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自己的消费习惯,同时也对他人产生影响。作为班主任应该进行适当的引导,首先要与家长或其代管亲属取得联系,适当控制学生的“钱袋子”,把钱花在恰当处;其次,进行亲情教育,引导其认识到父母的钱来之不易,应懂得珍惜;再次要在班上狠抓一个“严”字,为此,一要有婆婆嘴、天天讲、经常讲。课堂讲、班会讲、课外看到学生吃零食还要讲;二要制定班级公约,让学生了解这样做是对的,那样做是错的;三是调动班干部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配合班主任工作,齐心协力、齐抓共管、效果显著。但也要注意的是“严”要有张有弛,“严”要有“人情味”,能让学生接受;“严”也应该有“爱”,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考虑、为学生着想,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是真正保护他们、爱护他们的。从而养成学生生活自理、自觉守纪、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2心理健康教育

“留守学生”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隔代教育,隔代教育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很多长辈是不懂教育,一味地宠着孩子。所以,在留守学生中存在着许多不良行为习惯,如:吸烟、喝酒、赌博、打架斗殴等,追其原因有很多,但心理不健康是一个重要因素。盲目模仿、攀比、放纵、好奇、呈英雄等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作为班主任应及时了解情况,掌握有关信息,加强家校联系,发现问题,就平等地与学生交流,要尽量多一些善意的笑容,少一些漠视的眼光。这样,我们就能激起学生心灵深处的爱心和宽容,激发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和学习的认识,让他们的心理偏差及时得到纠正。因此,每位老师就应该是一名心理医生,医治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3理想教育

在“留守学生”当中,“读书无用论”非常流行,在这种错误的思想指导下,学生厌学、逃学,人生理想不明确也就不足为怪。作为班主任,一项主要的工作就是要端正学生的思想,树立他们正确的学习观。因此,要让学生明白,读书不是强加在自己身上的一道精神枷锁,而是实实在在的一种生活,人的一生就是学习的一生,世界上没有一种学习是让人痛苦的,学习会使人愉悦,会催人上进的;其次,“留守学生”成绩普遍偏差,作为老师应正确面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用一顺包容的心去对待他们,不能因为自己在年终考核中受影响,就去挖苦、嘲笑、甚至漫骂这些学生。如果这样,只会加重这些学生不配合、对抗、厌学、逃学;再次,还可以通过班级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收集有关“知识改变命运”的真实事例到班上宜读,或通过讲故事的方法讲述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学知识的趣味性,让他们在学知识中感悟人生,树立自己的人生理想。

4激励教育

篇4

【关键词】消费动机网络游戏大学生

网络游戏作为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产物,正在以其独特优势和运作模式占据娱乐领域的主流位置,大学生的网络游戏消费动机由各种推动大学生有目的进行网络游戏消费的需要、感觉和愿望组成的,以下主要就大学生网络游戏消费动机进行分析研究。

从本质上讲,游戏是一种主体性活动,是游戏者能动地创造、驾驱活动对象,并在此过程中获得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体验的活动,具有自发性、自主性、虚幻性、体验性与非功利性等特点。人对游戏有天然的兴趣,在游戏中更易理解、接受和掌握新事物,因此它常被作为教授新知识、获得新认知的有效方式。当游戏与电子信息技术结合后,由于这种游戏承载工具的特定性和所有性,玩家只有支付一定的费用才能使用以体验游戏的愉悦性,因此游戏第一次以一种商品的身份出现。

1网络游戏的特点

作为网络和游戏的结合体,网络游戏除具备网络和游戏分别具有的自发性、自主性、虚幻性、体验性、非功利性、无排它性特点外,还因协同作用而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魅力点,主要指互动性、娱乐性、社会性和教育性。

在玩网络游戏的时候,玩家不仅是在同游戏本身进行互动,更多的是在同其他玩家进行沟通交流。能与其他玩家交谈、组队、共同完成任务,这是网络游戏相比单机游戏的最大优势。网络社区建设又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玩家之间互动交流的深度。互动性被认为是电脑游戏愉悦体验的最重要方面之一。

从技术的角度看,网络游戏可以凭借信息双向交流、速度快、不受空间限制等优势,让真人参与游戏,提高游戏的互动性、仿真性和竞技性,使玩家在虚拟世界里可以发挥现实世界无法展现的潜能,从而享受到独一无二的娱乐体验。

玩家真实心理背景也是游戏人物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决定着游戏的发展和变异,玩家在游戏中体验着与现实生活中完全相似的、真实的情绪体验,玩家与玩家之间的交流沟通也是现实生活反射于网络的影子。可以说,现实社会是网络社会的基础。网络游戏具有显在的社会性。

游戏具有自为性和非功利性特点,网络游戏只是人类在信息化社会一种电子化游戏方式,因此并没有消弱其教育功能,主要表现是作为一种知识载体、认知工具、学习方式和创造方式。由于游戏强大的互动性,每个人的自我创造都在深刻地影响着其他人,也被其他人影响。游戏的不确定性和未知性使游戏成为一个创造性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个按部就班地执行列序、知识复制的过程。

2网络游戏的消费动机

2.1大学生网络游戏的物质消费动机

娱乐动机是物质自我层面最显性的网络游戏消费动机。娱乐动机类游戏消费者偏好视听感官的刺激和享受绚丽的游戏场景、特别的人物造型和震撼的视觉冲击。

当代大学生大多出生于80年代末,这代人生长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高速增长,中西方文化大碰撞的特殊社会背景下,很少有发自内心的忧患感。80末出生的大学生成长于当今的消费文化环境下,在物质追求上更注重感性化。由于长期泡在多元化的物质环境中,他们对新、奇、异的事物更为敏感。

当代大学生追求时尚,华丽的外表会打动他们,强调的是“感官型消费”。而网络游戏超现实的画面视觉冲击,配合场景和情境的音乐,使得游戏消费者体验到一种从“物”到“感觉”的消费。

2.2大学生网络消费的逃避现实动机

逃避动机是由于消费者在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中,难以理解现实也无法接受现实,内心感受到很大的冲突,消费者倾向于把心中的负面情绪和所有坏的东西投射到外部世界,沉浸在自我想象的世界中。青年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的矛盾在整个青年期表现得十分突出,使他们感到仿徨、迷惘、痛苦和烦恼。这一点在青年的就业与生活压力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在长辈溺爱中长大的当代大学生个性娇惯,没有承担过真正的责任,没有真正面对过现实,容易逃避困难。网络游戏模拟了现实生活,让大学生在游戏中寻找到一种超现实的空间,暂时忘记现实带来的烦恼。

2.3大学生网络消费的情感补偿动机

情感补偿动机主要指消费者在游戏中体验到在社会人际交往中没有得到满足或受到伤害的情感。这里的情感指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各种情感,如友情、亲情、爱情等,属于马斯洛需要理论的归属需要。80后一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生活中只有自己。他们缺少兄弟姐妹,从小与同龄人的交流少,是心灵孤独的一代。父母的呵护和宽容并没有消除与子女的代沟,反而助长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际交往倾向。当代大学生情感纯真丰富,但也非常敏感脆弱。

由于缺乏理解他人的意识,面对复杂的现实生活,他们感到困惑。网络游戏虚拟出理想的社会,人际关系简单明了,正义与邪恶分明。大学生在进行网络游戏的过程中,把自己内心渴望的与人交往情感投入到游戏当中,从而获得先是无法获得的情感慰籍。

2.4大学生网络消费的成就动机

篇5

 

一、中国式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是贯穿和影响着人的一生,从出生的启蒙教育到走入社会的经验教育,方方面面都有家庭教育的影子。论文参考网。改革开放和计划生育30年后的今天,“中国式”家庭教育也越来越凸显出与众不同的一面。

1、过分重视“智”的培养,轻视“德”与“劳”

在以考试论成败的环境中,家长自然而然的将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的重要标准。要求孩子将学习放在第一位,忽视其他方面的培养。很少关注孩子人格及品德养成的教育,对于孩子动手能力的锻炼更是处在次之又次的尴尬位置。家长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人格上和品德上有什么缺陷,且品德与人格又属于性格养成中隐性的一面,家长没有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对于孩子的行事作为也很少有时间过问,只要没有太大的失误,家长往往也就听之任之。此外,对于孩子劳动能力的锻炼,家长们会替孩子完成所有可以代劳的事情,让孩子将所有精力一心一意放在学习上。家长常说:“你只要好好学习,其他什么都不用管了。”除了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其他一切都由父母包办。这样就出现了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学习成绩可以代表一切,成绩好的孩子即使冷漠自私,也不会受到任何指责;第二,在成绩就是一切的衡量标准下,成绩不好的学生背负更大的心理压力,进而对父母的要求产生抵触心理。

2、过分溺爱,造成个性偏差

在物质条件得到极大丰富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家庭都有能力为孩子提供较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家庭中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多,使得孩子在家庭中成为众人呵护的对象。这就出现几方面的问题:首先,物质要求过于容易满足,形成了孩子坐享其成,不愿付出努力的心态,也让孩子容易养成奢侈的消费观。在对80、90后消费观的调查中,经济性、实用性已不是他们消费的主要依据,而是更注重审美性。第二,父母和长辈过分宠爱,使孩子变得自私,不知为别人着想,缺乏约束,任性骄纵,不懂得尊重人,缺少协作精神社会适应能力不强。很多孩子喜欢独来独往,不喜欢跟别人交流感情,现实朋友很少,在网络虚拟空间却朋友成群,原因就是虚拟空间不需付出真情,不用考虑别人的感受。第三,很多本应孩子自己做的事由父母代劳,导致孩子对父母依赖性过强,缺乏独立生存能力。在多次与国外联合组织的活动中,我国孩子自理能力是最弱的,离开父母,往往不知该如何生活。过分溺爱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遇到困难,往往不懂得如何解决,也不愿意付出辛苦度过难关,在处理不了的情况下,常常容易产生逃避心理。

3、重视身体素质,忽视心理素质

身体素质的好坏是有形的,而心理素质的好坏则是无形的。显性的因素得到了家长的重视,对于孩子成长更为重要的隐性影响因素却被家长忽视了。家长关爱孩子,无微不至,孩子的身体从发育成长到头疼脑热都牵挂着父母的心,时刻成为父母关注的对象。但是孩子心理建设的好坏却很少得到家长的重视。家长很少去了解孩子喜好什么?爱做什么?思考什么?害怕什么?排斥什么?是否能够面对挫折?是否能够承担责任?是否懂得沟通协作?是否具有自控能力?是否遇到了解决不了的心理问题?家长慷慨的满足孩子物质方面的要求,对孩子在饮食上肉蛋奶的营养搭配十分合理甚至了若指掌,但却忽略甚至逃避了情感及思想上的沟通。在中国几千年传统中重视身体健康多于重视心理健康。身体的成长可以通过食物的营养来补充,而心理的成长需要精神的慰藉来呵护。在中国家长的意识中身体上的疾病到医院就诊很正常,而且必须去治疗。很难想象自己的孩子会得心理上的疾病,真的有了心理问题,也往往讳疾忌医,将看心理医生看做是件丢人的事。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孩子的身体素质往往很好,而心理素质及承受能力往往很差。

二、中国式学校教育缺失

学校教育是教育体系的核心,是学生获得知识和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成为“中国式”学校教育千年不变的标准,通过考试获得高等学府深造机会似乎并不能完全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接轨,“高分低能”成了中国式学校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1、升学率成为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重要指标

从入学起,孩子就必须面对各类考试。分数高低成为衡量学生的重要标准,为取得好成绩得高分,很多孩子不得不放弃游戏时间,投入到各样的补习中去,熟悉纷繁复杂的习题。此前倡导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越来越被人忽视,重视升学率成为越来越多学校关注的焦点。原本开设的美术、劳动、思想品德这些与中考、高考升学率无关的课程在学校教育中逐渐形同虚设。重视素质教育与减轻课业压力的口号虽然喊了多年,但始终难以与升学率相抗衡。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为了孩子的未来发展,家长并不希望通过缩短授课时间来减轻学生负担。学校为了保证有一个良好的升学率,取得社会更广泛的认可,只能通过改换明目来保证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作为孩子为了能考一所好大学,满足家长的期待,为自己赢得更好的前途,同样不敢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2、大学校门的“宽进宽出”

1999年高校扩招后,中国高等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趋向大众教育。高考不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学校门也不再那么难以企及。原本“严进宽出”的高等学府,在放低门槛,敞开大门后,其培养模式和毕业要求却鲜少改变。走进大学容易,只要修满学分,通过毕业答辩获得毕业证同样不难。各大高校对于水平层次各异学生的教育,却未达到因材施教,仍采用统一的培养模式,忽略了真正的社会需求。论文参考网。这样就出现了大学校门“宽进宽出”的局面。各类大学层次不同,学生入学前的学习能力也参次不齐。论文参考网。大学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留给学生较多自学空间,不再像高中一样将学生整日约束在教室内,由老师督促学生学习。这样的教育体系和学习模式导致了一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在远离父母的监督下,自我放纵,忽视学习,浪费学习时间,直到毕业才发现自己一无所得。

3、知识传授与实践能力的脱节

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我国的教育一直以知识传授为重点,教师教学生学,忽视了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现阶段的大学教育中,学校仍然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很少理会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导致有些学到的知识没有得到应用最终成了纸上谈兵,而有些运用到实践领域的知识却又了解的不深。高校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及研究能力的培养,忽视将知识转化为技术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大部分学生又缺少实践的主动性,出现“眼高手低”的状况。高校毕业生不满足于用人单位给的待遇,又不具备用人单位所需的工作经验,而用人单位也招不到令人满意的员工,二者之间存在的矛盾导致“就业难”。很多毕业生为了找工作甚至在毕业后到职业学校去学技术,这是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我国的高等教育不应再一味的自安于学术的象牙塔内,而要将高等教育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学有所用,真正的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才能实现教育的目的。

教育是关系到国家未来的重要课题,无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能更好的培养国家的栋梁,如何向更适合我国国情的方向发展,仍需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浅谈家庭教育如何提高独生子女应对挫折的能力,凌熙旻,湘潮[J],2009年第10期。

篇6

“诚信”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行为规范,是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基本素质要求,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其诚信程度近年来备受质疑。惠济贫困学子的国家助学贷款的步履艰难让社会对大学生的诚信鲜见一斑。2007年8月,扬州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的违约率达到17%,违约金额高达112万,工行总部停止与扬州市6所高校的国家助学贷款协议。大学生诚信缺失对高校和社会提出一个严峻地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

大学生诚信缺失不仅指其经济失信行为,还包括在生活、学习中违反道德或犯有严重过错的行为。高校一直在教育学生要做到“明礼诚信”,但触目所及的诚信缺失现象比比皆是,而且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一)学习方面诚信缺失

1、考试作弊。考试替考、夹带、偷看等作弊在高校屡禁不止,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而且,作弊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作弊人数不断增加,形成特殊的小群体;二是出现了以赚钱为目的的“职业”,有组织、有分工、全程服务;三是作弊者的心态变得比较坦然,“麻木不仁”,孕育出畸形的作弊亚文化;四是作弊手段推陈出新,作弊工具现代化,运用手机、隐形耳麦等先进通讯工具传递答案等。

2、学术抄袭。有些学生对老师布置的(课程)论文,不是认真查阅资料、仔细钻研,而是找别人的论文采取“浆糊加剪刀”、“鼠标加键盘”的方法,拼凑出来敷衍了事,甚至有些学生就直接把别人的论文,换成自己的名字当作作业,出现很多雷同的论文,毫无创新性。论文写作本来是训练科学思维能力,掌握分析、解决问题方法,巩固所学课程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此种“创作”法使其意义尽失。

(二)经济活动方面诚信缺失

1、毕业后不按时归还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自20世纪90年代实行以来,为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解决了在大学的学费和住宿费来源,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为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很多学生毕业后就将其“遗忘”得干干净净。2007年8月8日,福建省教育厅首次在网站上公布了国家助学贷款违约学生名单,涉及福建省16所高校共121人。大学生的贷款积极,还款拖沓,将一个非常好的惠济万千学子的工程推到尴尬的境地,甚至影响了学弟学妹的助学贷款。

2、恶意欠费。部分大学生向父母要了学费不交,用来买电脑、谈恋爱、旅游、炒股、甚至赌博,能拖就拖,能欠就欠,使学校苦不堪言。手机等欠费后长期不交,更有甚者在手机卡尚存几元钱时拨打一个长时间的长途电话,然后扔掉旧卡更换新卡,恶意逃欠;信用卡透支后,不到催缴从不还账。

(三)求职就业的诚信缺失

1、求职简历的“注水”。一般来说,求职简历是用人单位选用人才的第一道关卡。不少大学生为了竞争好的工作岗位,通过夸大或造假履历来充实自己“实力”。在一些招聘会上甚至出现同一所学校同一届有数位学生会主席的荒诞事情。

2、轻诺寡信,随意毁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通过签订协议,以合同形式确定双方相互选择的权利和义务。但是,部分大学生缺乏诚信意识,“饥不择食”地与招聘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当发现条件较好的招聘单位时,就撕毁已有协议,另择高枝。使招聘单位的用人计划落空,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声誉。

(四)与人交往诚信缺失

1、人际关系虚假。主要表现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做人不真诚,势利眼。处处吹牛,夸大个人的能力;时时承诺,而从不兑现。个人交往中借钱不还,借物不归。

2、恋爱态度不严肃。当前,大学生谈恋爱现象十分普遍,有些学生能够正确对待,但也有一些学生对感情的把握缺乏正确的态度,缺少责任,更多地抱有一种游戏态度,多角恋爱。恋爱不成,轻生、伤害对方。

3、网络欺骗。信息时代,作为信息传播工具之一的网络日益融入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但是,网络在给我们带来大量资讯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由于网络交往时人们行为的符号化,传统道德关于诚信的制约机制被弱化,撒谎、诈骗、赌博等行为是在鼠标的点击中发生的。更有甚者,有些大学生利用网络的虚拟特性,在网上信口开河虚假信息,发送电脑病毒,给他人和社会造成了较大的危害。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种种表现,带来了许多危害。从个人角度来说,没有养成诚信品质,不利于大学生成才;从他人角度来讲,损害其他学生的正当权益;从学校角度来看,大学生诚信缺失有损于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形象和信誉;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影响经济的健康运行。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透析

(一)传统诚信观念作用范围与当代社会特点脱节

在我国,传统农耕生活千百年的延续,导致社会生活圈相对集中,活动范围较为固定。大多局限于亲朋、族人、乡人等有血缘、地缘关系的熟人之间。风俗习惯、社会舆论和伦理道德观念就可以很好地发挥作用,使得人们为了友好相处和长期生存与发展,不敢贸然违背诚信道德原则。在熟人和亲属之间做人做事能够做到合情合理,诚实守信,不欺诈。但现在随着全球化趋势加快,人流、物流快速交汇和流通,我们所面对的更多的是一个“陌生人”的社会,人与人之间信息不对称,传统的诚信观面对转型中的社会显得苍白无力。

(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不良风气的影响

政治领域。少部分领导干部凭借权力贪污受贿、生活腐化堕落、搞行业不正之风等等,影响了党员干部的整体形象,青年大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十分紧密,政治领域的不正之风容易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使其产生诚信缺失。

社会经济领域。假冒伪劣、合同违约、债务拖欠、偷逃税费、走私逃汇、商业欺诈等失信现象行为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影响了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也对青年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使一些青年大学生会缺乏诚信责任意识,做出诚信缺失的行为。

文化领域。宣传工作中的虚假报道、有偿新闻等,教育乱收费、招生黑幕、注水文凭等,学术论文的粗制滥造、假冒伪劣、抄袭剽窃等现象不利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也必然会对青年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

(三)社会运行经济利益至上

人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产物,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作为对社会反映最敏感的群体,他们的道德现状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克思曾深刻指出:“在利益仍然保持着彻头彻尾的主观性和纯粹的利己性的时候,把利益提升为人类的纽带,就必然会造成普遍的分散状态,必然会使人们只管自己,彼此隔绝,使人类变成一堆互相排斥的原子”。受到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影响,大学生也难以抵御社会中的各种负面影响,难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从而导致与社会主流道德的背离现象。

(四)高校诚信教育缺乏实效性

高校诚信教育是影响大学生诚信状况的直接因素,但当前的诚信教育缺乏实效性,主要表现为:

诚信教育内容模糊。在当前高校的诚信教育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诚信教育的内容没有明确的界定。对于诚信教育的内涵许多教师表示说不清楚,这必然影响高校诚信教育的切实有效。

诚信教育方法单一。当前多数的诚信教育停留在传统的说教上,多是通过灌输法;除去讨论法和实践法,没有发掘出更好的形式,难以起到应有的效果。

诚信教育路径狭窄、诚信教育队伍乏力也影响了诚信教育的效果。

(五)大学生缺少自身诚信修养和实践

许多大学生谈起诚信问题来口若悬河、头头是道,对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失信行为也多持反对态度,但同时他们也承认失信行为就发生在自己或同学的身上。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与诚信行为不够统一,他们的实际行为和心中坚持的准则有所出入。虽然主观上觉得诚信很重要,待人处事应该以诚信为本,但在实际行为上却没有以冷静的头脑来明辨是非,认为别人都这样,我也这样无所谓了。因而导致有的大学生随波逐流,经常做些不诚信的事情。这正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内因所在,亦是人类固有的趋利本性在失控时的外在表现。

(六)家庭教育存在误区

家庭教育中存在“重智力、轻品德”的现象,家长对孩子的功课抓得很紧,却很少顾及对孩子道德品质的教育和精神品格的塑造,导致孩子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诚信观念。

此外,对中国家庭来说,宠爱是在教育子女上的一个通病。有的长辈怕后代吃亏,平时言传身教的,是如何损人利己、如何占便宜、如何去弄虚作假、如何沽名钓誉……。因此导致其子女个性特别强,自私自利。这不能不说是失信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

三、结语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种种表现有其相应的根源,对这些原因的深度透析有助于我们寻找到有效防范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方法和对策。诚信在和谐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坚守诚信是每个人的最基本道德要求,更是大学生的言行准则。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扬城6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被叫停[EB/OL].

2、晁霞.诚信教育——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课题[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6(12).

篇7

“诚信”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行为规范,是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基本素质要求,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其诚信程度近年来备受质疑。惠济贫困学子的国家助学贷款的步履艰难让社会对大学生的诚信鲜见一斑。2007年8月,扬州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的违约率达到17%,违约金额高达112万,工行总部停止与扬州市6所高校的国家助学贷款协议。大学生诚信缺失对高校和社会提出一个严峻地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

大学生诚信缺失不仅指其经济失信行为,还包括在生活、学习中违反道德或犯有严重过错的行为。高校一直在教育学生要做到“明礼诚信”,但触目所及的诚信缺失现象比比皆是,而且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一)学习方面诚信缺失

1、考试作弊。考试替考、夹带、偷看等作弊在高校屡禁不止,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而且,作弊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作弊人数不断增加,形成特殊的小群体;二是出现了以赚钱为目的的“职业”,有组织、有分工、全程服务;三是作弊者的心态变得比较坦然,“麻木不仁”,孕育出畸形的作弊亚文化;四是作弊手段推陈出新,作弊工具现代化,运用手机、隐形耳麦等先进通讯工具传递答案等。

2、学术抄袭。有些学生对老师布置的(课程)论文,不是认真查阅资料、仔细钻研,而是找别人的论文采取“浆糊加剪刀”、“鼠标加键盘”的方法,拼凑出来敷衍了事,甚至有些学生就直接把别人的论文,换成自己的名字当作作业,出现很多雷同的论文,毫无创新性。论文写作本来是训练科学思维能力,掌握分析、解决问题方法,巩固所学课程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此种“创作”法使其意义尽失。

(二)经济活动方面诚信缺失

1、毕业后不按时归还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自20世纪90年代实行以来,为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解决了在大学的学费和住宿费来源,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为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很多学生毕业后就将其“遗忘”得干干净净。2007年8月8日,福建省教育厅首次在网站上公布了国家助学贷款违约学生名单,涉及福建省16所高校共121人。大学生的贷款积极,还款拖沓,将一个非常好的惠济万千学子的工程推到尴尬的境地,甚至影响了学弟学妹的助学贷款。

2、恶意欠费。部分大学生向父母要了学费不交,用来买电脑、谈恋爱、旅游、炒股、甚至赌博,能拖就拖,能欠就欠,使学校苦不堪言。手机等欠费后长期不交,更有甚者在手机卡尚存几元钱时拨打一个长时间的长途电话,然后扔掉旧卡更换新卡,恶意逃欠;信用卡透支后,不到催缴从不还账。

(三)求职就业的诚信缺失

1、求职简历的“注水”。一般来说,求职简历是用人单位选用人才的第一道关卡。不少大学生为了竞争好的工作岗位,通过夸大或造假履历来充实自己“实力”。在一些招聘会上甚至出现同一所学校同一届有数位学生会主席的荒诞事情。

2、轻诺寡信,随意毁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通过签订协议,以合同形式确定双方相互选择的权利和义务。但是,部分大学生缺乏诚信意识,“饥不择食”地与招聘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当发现条件较好的招聘单位时,就撕毁已有协议,另择高枝。使招聘单位的用人计划落空,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声誉。

(四)与人交往诚信缺失

1、人际关系虚假。主要表现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做人不真诚,势利眼。处处吹牛,夸大个人的能力;时时承诺,而从不兑现。个人交往中借钱不还,借物不归。

2、恋爱态度不严肃。当前,大学生谈恋爱现象十分普遍,有些学生能够正确对待,但也有一些学生对感情的把握缺乏正确的态度,缺少责任,更多地抱有一种游戏态度,多角恋爱。恋爱不成,轻生、伤害对方。

3、网络欺骗。信息时代,作为信息传播工具之一的网络日益融入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但是,网络在给我们带来大量资讯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由于网络交往时人们行为的符号化,传统道德关于诚信的制约机制被弱化,撒谎、诈骗、赌博等行为是在鼠标的点击中发生的。更有甚者,有些大学生利用网络的虚拟特性,在网上信口开河虚假信息,发送电脑病毒,给他人和社会造成了较大的危害。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种种表现,带来了许多危害。从个人角度来说,没有养成诚信品质,不利于大学生成才;从他人角度来讲,损害其他学生的正当权益;从学校角度来看,大学生诚信缺失有损于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形象和信誉;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影响经济的健康运行。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透析

(一)传统诚信观念作用范围与当代社会特点脱节

在我国,传统农耕生活千百年的延续,导致社会生活圈相对集中,活动范围较为固定。大多局限于亲朋、族人、乡人等有血缘、地缘关系的熟人之间。风俗习惯、社会舆论和伦理道德观念就可以很好地发挥作用,使得人们为了友好相处和长期生存与发展,不敢贸然违背诚信道德原则。在熟人和亲属之间做人做事能够做到合情合理,诚实守信,不欺诈。但现在随着全球化趋势加快,人流、物流快速交汇和流通,我们所面对的更多的是一个“陌生人”的社会,人与人之间信息不对称,传统的诚信观面对转型中的社会显得苍白无力。(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不良风气的影响

政治领域。少部分领导干部凭借权力贪污受贿、生活腐化堕落、搞行业不正之风等等,影响了党员干部的整体形象,青年大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十分紧密,政治领域的不正之风容易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使其产生诚信缺失。

社会经济领域。假冒伪劣、合同违约、债务拖欠、偷逃税费、走私逃汇、商业欺诈等失信现象行为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影响了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也对青年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使一些青年大学生会缺乏诚信责任意识,做出诚信缺失的行为。

文化领域。宣传工作中的虚假报道、有偿新闻等,教育乱收费、招生黑幕、注水文凭等,学术论文的粗制滥造、假冒伪劣、抄袭剽窃等现象不利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也必然会对青年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

(三)社会运行经济利益至上

人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产物,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作为对社会反映最敏感的群体,他们的道德现状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克思曾深刻指出:“在利益仍然保持着彻头彻尾的主观性和纯粹的利己性的时候,把利益提升为人类的纽带,就必然会造成普遍的分散状态,必然会使人们只管自己,彼此隔绝,使人类变成一堆互相排斥的原子”。受到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影响,大学生也难以抵御社会中的各种负面影响,难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从而导致与社会主流道德的背离现象。

(四)高校诚信教育缺乏实效性

高校诚信教育是影响大学生诚信状况的直接因素,但当前的诚信教育缺乏实效性,主要表现为:

诚信教育内容模糊。在当前高校的诚信教育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诚信教育的内容没有明确的界定。对于诚信教育的内涵许多教师表示说不清楚,这必然影响高校诚信教育的切实有效。

诚信教育方法单一。当前多数的诚信教育停留在传统的说教上,多是通过灌输法;除去讨论法和实践法,没有发掘出更好的形式,难以起到应有的效果。

诚信教育路径狭窄、诚信教育队伍乏力也影响了诚信教育的效果。

(五)大学生缺少自身诚信修养和实践

许多大学生谈起诚信问题来口若悬河、头头是道,对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失信行为也多持反对态度,但同时他们也承认失信行为就发生在自己或同学的身上。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与诚信行为不够统一,他们的实际行为和心中坚持的准则有所出入。虽然主观上觉得诚信很重要,待人处事应该以诚信为本,但在实际行为上却没有以冷静的头脑来明辨是非,认为别人都这样,我也这样无所谓了。因而导致有的大学生随波逐流,经常做些不诚信的事情。这正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内因所在,亦是人类固有的趋利本性在失控时的外在表现。

(六)家庭教育存在误区

家庭教育中存在“重智力、轻品德”的现象,家长对孩子的功课抓得很紧,却很少顾及对孩子道德品质的教育和精神品格的塑造,导致孩子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诚信观念。

此外,对中国家庭来说,宠爱是在教育子女上的一个通病。有的长辈怕后代吃亏,平时言传身教的,是如何损人利己、如何占便宜、如何去弄虚作假、如何沽名钓誉……。因此导致其子女个性特别强,自私自利。这不能不说是失信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

三、结语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种种表现有其相应的根源,对这些原因的深度透析有助于我们寻找到有效防范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方法和对策。诚信在和谐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坚守诚信是每个人的最基本道德要求,更是大学生的言行准则。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扬城6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被叫停[EB/OL]./news/2007-08/07/content_887204.htm,2007-08-07.

2、晁霞.诚信教育——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课题[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6(12).

篇8

一、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

大学生诚信缺失不仅指其经济失信行为,还包括在生活、学习中违反道德或犯有严重过错的行为。高校一直在教育学生要做到“明礼诚信”,但触目所及的诚信缺失现象比比皆是,而且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一)学习方面诚信缺失

1、考试作弊。考试替考、夹带、偷看等作弊在高校屡禁不止,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而且,作弊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作弊人数不断增加,形成特殊的小群体;二是出现了以赚钱为目的的“职业”,有组织、有分工、全程服务;三是作弊者的心态变得比较坦然,“麻木不仁”,孕育出畸形的作弊亚文化;四是作弊手段推陈出新,作弊工具现代化,运用手机、隐形耳麦等先进通讯工具传递答案等。

2、学术抄袭。有些学生对老师布置的(课程)论文,不是认真查阅资料、仔细钻研,而是找别人的论文采取“浆糊加剪刀”、“鼠标加键盘”的方法,拼凑出来敷衍了事,甚至有些学生就直接把别人的论文,换成自己的名字当作作业,出现很多雷同的论文,毫无创新性。论文写作本来是训练科学思维能力,掌握分析、解决问题方法,巩固所学课程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此种“创作”法使其意义尽失。

(二)经济活动方面诚信缺失

1、毕业后不按时归还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自20世纪90年代实行以来,为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解决了在大学的学费和住宿费来源,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为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很多学生毕业后就将其“遗忘”得干干净净。2007年8月8日,福建省教育厅首次在网站上公布了国家助学贷款违约学生名单,涉及福建省16所高校共121人。大学生的贷款积极,还款拖沓,将一个非常好的惠济万千学子的工程推到尴尬的境地,甚至影响了学弟学妹的助学贷款。

2、恶意欠费。部分大学生向父母要了学费不交,用来买电脑、谈恋爱、旅游、炒股、甚至赌博,能拖就拖,能欠就欠,使学校苦不堪言。手机等欠费后长期不交,更有甚者在手机卡尚存几元钱时拨打一个长时间的长途电话,然后扔掉旧卡更换新卡,恶意逃欠;信用卡透支后,不到催缴从不还账。

(三)求职就业的诚信缺失

1、求职简历的“注水”。一般来说,求职简历是用人单位选用人才的第一道关卡。不少大学生为了竞争好的工作岗位,通过夸大或造假履历来充实自己“实力”。在一些招聘会上甚至出现同一所学校同一届有数位学生会主席的荒诞事情。

2、轻诺寡信,随意毁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通过签订协议,以合同形式确定双方相互选择的权利和义务。但是,部分大学生缺乏诚信意识,“饥不择食”地与招聘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当发现条件较好的招聘单位时,就撕毁已有协议,另择高枝。使招聘单位的用人计划落空,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声誉。

(四)与人交往诚信缺失

1、人际关系虚假。主要表现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做人不真诚,势利眼。处处吹牛,夸大个人的能力;时时承诺,而从不兑现。个人交往中借钱不还,借物不归。

2、恋爱态度不严肃。当前,大学生谈恋爱现象十分普遍,有些学生能够正确对待,但也有一些学生对感情的把握缺乏正确的态度,缺少责任,更多地抱有一种游戏态度,多角恋爱。恋爱不成,轻生、伤害对方。

3、网络欺骗。信息时代,作为信息传播工具之一的网络日益融入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但是,网络在给我们带来大量资讯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由于网络交往时人们行为的符号化,传统道德关于诚信的制约机制被弱化,撒谎、诈骗、赌博等行为是在鼠标的点击中发生的。更有甚者,有些大学生利用网络的虚拟特性,在网上信口开河虚假信息,发送电脑病毒,给他人和社会造成了较大的危害。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种种表现,带来了许多危害。从个人角度来说,没有养成诚信品质,不利于大学生成才;从他人角度来讲,损害其他学生的正当权益;从学校角度来看,大学生诚信缺失有损于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形象和信誉;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影响经济的健康运行。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透析

(一)传统诚信观念作用范围与当代社会特点脱节在我国,传统农耕生活千百年的延续,导致社会生活圈相对集中,活动范围较为固定。大多局限于亲朋、族人、乡人等有血缘、地缘关系的熟人之间。风俗习惯、社会舆论和伦理道德观念就可以很好地发挥作用,使得人们为了友好相处和长期生存与发展,不敢贸然违背诚信道德原则。在熟人和亲属之间做人做事能够做到合情合理,诚实守信,不欺诈。但现在随着全球化趋势加快,人流、物流快速交汇和流通,我们所面对的更多的是一个“陌生人”的社会,人与人之间信息不对称,传统的诚信观面对转型中的社会显得苍白无力。

(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不良风气的影响政治领域。少部分领导干部凭借权力贪污受贿、生活腐化堕落、搞行业不正之风等等,影响了党员干部的整体形象,青年大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十分紧密,政治领域的不正之风容易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使其产生诚信缺失。社会经济领域。假冒伪劣、合同违约、债务拖欠、偷逃税费、走私逃汇、商业欺诈等失信现象行为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影响了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也对青年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使一些青年大学生会缺乏诚信责任意识,做出诚信缺失的行为。文化领域。宣传工作中的虚假报道、有偿新闻等,教育乱收费、招生黑幕、注水文凭等,学术论文的粗制滥造、假冒伪劣、抄袭剽窃等现象不利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也必然会对青年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

(三)社会运行经济利益至上人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产物,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作为对社会反映最敏感的群体,他们的道德现状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克思曾深刻指出:“在利益仍然保持着彻头彻尾的主观性和纯粹的利己性的时候,把利益提升为人类的纽带,就必然会造成普遍的分散状态,必然会使人们只管自己,彼此隔绝,使人类变成一堆互相排斥的原子”。受到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影响,大学生也难以抵御社会中的各种负面影响,难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从而导致与社会主流道德的背离现象。

(四)高校诚信教育缺乏实效性高校诚信教育是影响大学生诚信状况的直接因素,但当前的诚信教育缺乏实效性,主要表现为:诚信教育内容模糊。在当前高校的诚信教育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诚信教育的内容没有明确的界定。对于诚信教育的内涵许多教师表示说不清楚,这必然影响高校诚信教育的切实有效。诚信教育方法单一。当前多数的诚信教育停留在传统的说教上,多是通过灌输法;除去讨论法和实践法,没有发掘出更好的形式,难以起到应有的效果。诚信教育路径狭窄、诚信教育队伍乏力也影响了诚信教育的效果。超级秘书网

(五)大学生缺少自身诚信修养和实践许多大学生谈起诚信问题来口若悬河、头头是道,对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失信行为也多持反对态度,但同时他们也承认失信行为就发生在自己或同学的身上。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与诚信行为不够统一,他们的实际行为和心中坚持的准则有所出入。虽然主观上觉得诚信很重要,待人处事应该以诚信为本,但在实际行为上却没有以冷静的头脑来明辨是非,认为别人都这样,我也这样无所谓了。因而导致有的大学生随波逐流,经常做些不诚信的事情。这正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内因所在,亦是人类固有的趋利本性在失控时的外在表现。(六)家庭教育存在误区家庭教育中存在“重智力、轻品德”的现象,家长对孩子的功课抓得很紧,却很少顾及对孩子道德品质的教育和精神品格的塑造,导致孩子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诚信观念。此外,对中国家庭来说,宠爱是在教育子女上的一个通病。有的长辈怕后代吃亏,平时言传身教的,是如何损人利己、如何占便宜、如何去弄虚作假、如何沽名钓誉……。因此导致其子女个性特别强,自私自利。这不能不说是失信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

三、结语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种种表现有其相应的根源,对这些原因的深度透析有助于我们寻找到有效防范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方法和对策。诚信在和谐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坚守诚信是每个人的最基本道德要求,更是大学生的言行准则。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扬城6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被叫停[EB/OL].

2、晁霞.诚信教育———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课题[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6(12).

篇9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035-001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强调了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去,关注社会生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书本知识最终要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理论为改变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依据。顺应新课改要求,思想品德课应以中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创设现实生活情境,使课堂贴近学生,丰富多彩。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使思想品德课体现陶行知教育理论、焕发生命精彩活力呢?就这个问题,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探讨一下,希望能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人有了某种兴趣就会对该事物或活动表现出肯定的情绪态度。如果能够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就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录像、音乐、事物演示、语言描绘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形象的生活情境,使他们在课的开始就能集中注意力,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在这一环节中,创设生活情境很关键。要收集生活素材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才具有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学会合理消费》这一课时,开始我播放了一段录像,录像内容大致是讲某中学学生听说周杰伦要到当地开演唱会,学生们异常兴奋,特写四个女学生打算每人花180元买演唱会的门票。录像结束,我请同学评价这些学生的行为。这一情境反映的情况在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很多学生都有类似的心理和行为。学生的发言非常热烈,讨论结束后我点拨,加以总结,引出主题。创设这一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了学生积极思维的闸门,使学生尽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巧用生活事例,深化学生情感认识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学内容要选择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生活化”的内容。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特别强调教材内容的系统性传授,学生学习就是为了习得教材中的内容。虽然教材中也列举了一些例子,但有些例子是理想化的,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较大差距,难以使学生真正在情感上得到提升。这就需要老师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历、人生经验、情感发展的实际。精心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的事例,把书本的理论和现实生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同时,情感上产生共鸣。例如,我在讲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知识点时,没有直接讲它的含义,而是引用了生活的事例:细雨淅沥,秋风瑟瑟。车靠站,上来一位中年妇女,她走近一个座位,打量了一番,皱起眉头,面露不悦,嘴里喃喃自语。原来座位上不知哪位乘客不注意,滴了几滴水,弄潮了椅面。她重选了一个空着的双人座位。入座时,随手把她那把滴着水的雨伞放在了旁边的座位上……同学们看完这个事例,深有感触,纷纷举手发言。他们认识到,虽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知识点书本上用几句话解释,看似简单,其实包含着很深的道理,要做到还有一定的难度。通过这个生活中的事例,他们进一步认识到与他人交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强加给别人,要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怎样对待自己,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情感认识,使学生更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比就事论事、以理说理更有说服力。

篇10

关键词 体育专业 大学生 体育消费现状

随着体育产业的发展和国民消费层次、消费方式的转变,对体育消费的研究就显得颇为必要。体育消费问题作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引起了众多学者的高度重视,如何刺激国民的体育消费成为重中之重。人们的消费行为,都是在需要的前提下,由意识来支配的,体育消费也不例外。通过文献的检索,可以获得很多研究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文章,但是对体育专业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体育消费的研究却很少。

本研究旨在了解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现状,针对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以及体育消费特点,提出一定的建设性建议,为推动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理念和促进体育消费市场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一、体育专业学生体育消费认识与体育消费动机

(一)体育消费认识

调查研究表明:体育消费已经被大多数大学生所接受,很多人有到健身俱乐部消费的想法,对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也有很多同学愿意进行消费支出。

(二)体育消费动机

体育消费动机是诱发和维持人们进行体育消费以达到个人对体育需求目的的内在动力,体育消费行为则是这种内在过程的结果。通过调查了解到大学生在进行体育消费行为时很少或几乎没有只处于一种动机的,而是多种消费动机的复合对其购买决策产生影响。其中对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消费起到主要影响的动机依次是人际交往动机、学习知识动机、实物需要动机、强身健体动机。不同的体育消费动机中男女学生之间也具有不同的差异性。

二、体育专业学生体育消费信息获取渠道

大学生在认识到自己的体育需求并产生动机后,会积极主动的进行体育消费行为的下一个环节,即准备消费阶段。这样他们就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体育消费信息的收集准备和适当选择。

(一)体育消费准备

在体育消费前进行准备,是理性消费较为关键的一步。对体育专业学生体育消费前的准备活动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在体育消费前都会根据目前的经济状况而选择性的进行消费、征求同学或朋友的意见,但能够做到货比三家等实效准备的比例很低。表明体育专业学生虽然对体育消费前准备活动的重要性有初步的认识,但还没有切实地运用到自身的体育消费过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他们体育消费的效果和满意度。

(二)体育消费信息的选择渠道

信息在消费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体育消费是物质和精神消费的结合体,因此,对体育信息的选择既包括对体育物质消费信息的选择,又包括体育精神消费信息的选择。通过调查得出,体育消费信息获得渠道上互联网、广播电视等现代的传媒已经在逐渐代替传统的新闻媒体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

三、体育专业学生体育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

(一)体育消费水平

体育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的体育实物消费资料和体育劳务或服务消费资料的数量,可用价值(货币)单位来表示。体育消费金额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反映体育消费水平,通过对体育专业学生月体育消费金额的调查中可以得出:月均体育消费总量在100—500元的比例最高,比例达到53.08%。

(二)体育消费结构

要想了解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消费现状就要了解他们的体育消费结构。它反映出体育专业学生体育消费的具体内容,通过表可以看出:

1.体育实物消费主要指用于购买运动服装,鞋袜,小型体育用品、器材,体育书刊等的费用。选择体育实物消费的比例高达81.27%,男女大学生在这项开支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2.体育参与消费主要指人们为了达到自身的目的而参与到与体育相关的各种活动中进行的消费。本文主要调查了体育专业学生参加各类体育培训班和俱乐部、体育旅游、租用体育场馆等的费用。调查结果显示体育参与消费比例为23.29%,男女之间的差异比例比较明显。

3.体育观赏消费指为了愉悦身心观看体育比赛的消费。在本调查中主要指观看体育比赛门票的费用,调查结果显示体育观赏消费占13.26%,且男女比例差别不明显。由于受到所学专业性质的影响体育专业学生乐于去现场观看体育比赛能够亲身感受到体育比赛带来的震撼力。

4.体育医疗消费指为了预防体育运动带来的损失以及在体育运动后发生损失而进行的治疗费用。调查结果显示体育医疗消费占9.68%,且男女比例相当,说明体育专业学生在日常学习也锻炼中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在医疗方面也要有一定投入这更能显示出体育专业学生体育消费方面独一无二的特点。

5.体育博弈消费在此类消费的调查研究中本文只对体育专业学生购买体育彩票进行调查,体育彩票是政府给予体育的一项优惠政策,在社会上己经得到广大市民的积极响应,但是调查结果显示只有7.52%的学生购买体育彩票且男生的比例占大部分。

从比例结构中可以看出,体育专业学生消费者体育消费的主要类型还是实物消费,这主要与学生的体育消费观念和自身的经济状况相关,另外受我们传统的消费习惯影响,购买的实物产品可以在生活和学习多方面使用。

四、体育专业学生体育消费评价

体育消费评价是体育消费行为的最后一个环节,它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维护消费者的体育消费权益以实现体育消费行为的预期结果。在本文中将学生对体育消费评价分为五个等级。在被调查者中对体育消费评价所占比例最高的是“比较满意”占45.17%,其次是“一般”占34.05%,从数据分布的总体来看,消费者对体育消费服务的总的满意度还是比较高的。虽然说消费者不满意的占的比例比较小,但是说明体育消费过程中存在着问题。这些问题有自身的原因,也有体育商家或产品的原因。但不论怎样,最终的结果都会影响到大学生再次进行体育消费的积极性。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应该引起各方面的注意。

同时,本论文对体育专业学生对体育消费的不满意原因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有10.74%学生在体育消费中出现过对商品的不满意情况,体育类商品质量差成为他们不满意的首要原因。这一调查结果,体育类商品质量差成为体育专业学生消费体育类商品出现不满意的首要因素,说明目前的体育类商品的质量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和满意程度。商家应该努力提高体育类商品的质量,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获得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此外,和同类商品相比后发现该商品价格太高这一原因排在第三位,表明体育专业学生在体育消费方面虽然说仍旧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但是可以明显发现理性的消费方式已经逐渐在成长。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体育专业学生对体育消费认识比较深刻,更加容易接受体育消费这一新型的消费理念,大多数学生乐意为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进行消费。

2.体育专业学生体育消费动机呈现出多样性,影响最终的体育消费结果的是多种动机的结合体,不再是单一的消费动机。

3.体育专业的学生在进行体育消费前,大多数学生能够进行消费信息的实效性准备。在获取体育消费信息的渠道上,新兴的传媒逐渐占主要地位,有取代传统媒体的迹象。

4.体育专业的学生在体育消费水平上明显高于其他专业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男生的体育消费水平要稍高于女生。

5.在体育消费结构上,虽然体育专业的学生和其他专业的学生一样实物消费占主体,但通过分析得出在体育实物消费的动机方面则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进行体育实物消费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人际交往和学习知识。

6.在体育消费评价方面,体育专业的学生对体育消费服务的总的满意度比较高,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不满意评价。在不满意评价方面商品的质量是影响体育消费不满意的行为的主要因素。、

(二)建议

1.各种媒体应该进一步加强对体育消费的宣传力度,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消费与社会经济效益的关系,提高他们对体育消费行为的认识,促进他们良好的体育消费习惯。

篇11

【关键词】:中学生 思想品德 感恩教育

一、感恩意识缺乏原因分析

作为班主任的我,深感当今青少年受长辈宠爱,缺乏感恩意识,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多,在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再穷不能穷孩子"的娇惯中长大,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长辈们把他们当作宝贝,宁愿自己受苦,竭尽全力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从小到大,给予他们太多太多,从来不让孩子吃苦,以至于他们觉得长辈的付出,他们的接受是理所当然、天经地利的,不需要感恩与回报,因而很少体谅长辈的付出,父母的艰辛。

学校教育也存在一些缺陷,许多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忽视了对学生的品德、修养等的教育和引导,感恩教育流于形式,德育教育不能深入学生心中,加上社会这一大环境深深影响着学生,当今社会"一切从个人出发,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影响,使人际关系变得冷漠,对他人与社会缺乏感恩之心。

二、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性,它需要教育与点拨来引导,要通过教育来帮助人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对其回馈以感恩的眼光,从而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感恩教育应该从小抓起。

首先,感恩教育在我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感恩优良传统的国家,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等感恩古训在我国源远流长,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血缘家庭中的孝道,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公德;从"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人际关系中的美德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生关系中的准则,都把感恩当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可见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其次,感恩教育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大学生马加爵感恩意识缺乏是酿成悲剧的原因之一,马加爵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忘恩负义,舍弃一切珍贵的东西,如同学的情义、父母的养育之恩等,感恩心缺乏引起害人害己悲剧。因此在学校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意义重大,有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引导学生对自然心存感恩,懂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可以培养积极的环保意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对社会心存感恩,了解人与社会紧密相连,可以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意识,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他们的帮助与关怀心存感恩可以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他人和谐相处,这样不仅培养中学生的感恩意识,避免感恩心缺乏所造成的悲剧,而且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意识,帮助中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情感和健全的精神人格,这也是学校德育孜孜以求的。

三、感恩教育的内容

1、感谢父母,养育之恩

要对父母感恩,因为父母不仅赐予孩子生命,更把孩子养育成人,父母起早摸黑挣钱供孩子读书,非常不易,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孝敬父母,对父母说心里话,为父母过生日,给父母送礼物,为父母揉揉肩、捶捶背、洗洗脚、洗衣做饭等。教育学生体验父母的艰辛,认识劳动成果来之不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树立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克服骄奢、攀比、享乐等毛病,懂得爱父母、孝敬父母、感激父母。

2、感谢老师,培育之恩

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教会学生知识,还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正是老师春风化雨的教育,解开了学生成长路上的心结,因此教育学生要对自己老师感恩,开展向老师献真情活动,主动帮老师擦黑板,和老师谈心,做一张贺卡,献一束鲜花,提一个建议,表一个决心等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在日常生活中要尊敬老师,耐心倾听老师的教会,不让老师为自己的成长担忧。

3、感谢社会,关爱之心

在思品课中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活动,引导他们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演讲比赛,读书报告会等形式,使学生体会到社会对他们至关至爱,利用"学雷锋活动","青年自愿者活动"激发和增强学生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情感,感恩社会还要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做到人际关系和谐。

四、教学中如何渗透感恩教育

1、树立榜样,正面教育引导

教师必须做好感恩的榜样,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影响。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利用典型材料教育引导学生,感动中国许多人物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如身患绝症无钱医治仍坚持助学的歌星丛飞,他用自己的生命感恩、回报社会,可歌可敬,为母捐肾的田世国,恪守孝道的平凡女孩孟佩杰,命运对他们很残忍,他们却用微笑回报这个世界。这些人物是我们的道德模范,他们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回报家人,回报社会。

2、发掘教材中感恩教育的内容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所表现的"恩"是多方面的,有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新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以"品德与公民"为主线进行构建。如初一教材中的热爱人民、艰苦奋斗,尊敬师长、孝敬父母,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等内容,从各个方面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感恩文化传统和道德要求,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内容进行感恩教育。如教育学生"孝敬父母",运用唐朝诗人孟郊的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天下父母节衣缩食抚育孩子长大成人,供孩子上学,我们理应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做到孝敬父母。

3、要践行于生活实践

感恩教育的实践有多种表现形式,生活实践是促进中学生把各种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和自身素质的中心环节。学生在实践、探究、想象、体验等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感恩习惯。比如让学生做一些感恩作业,作业内容可大可小,小到给父母端一杯热水,洗一次脚,给别人一个微笑,随手捡起地上一片纸屑……大到学会自理,学会自强。让学生从感恩作业中学会关心父母,体验生活,锻炼能力,培养感恩之心。也可以让学生为感恩的对象做一件事情,亲自做一些感恩卡片,唱感恩歌曲等。

4、设计利用各种感恩情境

把感恩情境作为感恩教育的素材。为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而设计的,包括家庭、学校或社区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人际互动事件。设计一些感恩教育情境,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恩"的重要意义很有必要。比如说,对一个生病的学生,开始你可以故意不去看他,让他一个人呆着,过一阵子慢慢给他无微不致的关心,让其深切体会到被人关照的"恩情",以致以后遇到别人生病,他就会主动去关心别人,这样感恩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在日常的学科教育、道德教育和生活教育中进行渗透性的感恩教育,请相关的名人、名家讲关于感恩与感恩教育的专题讲座也是一种手段;还可以在特定日子如教师节、母亲节等布置学生举办感恩活动。

5、感恩教育需要尊重学生

自尊的需求是人的天性,现代的学生自我意识增强,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这是合情合理的。教师关心学生,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发现学生的优点,指出他们的不足,鼓励学生改正错误,这是尊重学生的最高境界。教师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将心里话说出来。美国教育家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感恩教育要求教育者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就是说,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不仅是思想上的交流,而且是情感上的交流,双方互相尊重,感情才相通,内心深处才能产生共鸣,学生才会真正地接受感恩教育。

总之,充分利用教科书中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感恩、知恩、报恩和施恩,这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