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梅州文化论文

梅州文化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4-08 11:47:2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梅州文化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梅州文化论文

篇1

应该明确,艺术品的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两者间无非是主次、渗透与融合的关系。这些关系独自存在、相互依存又逐渐演化,形成了无数的经典作品,表达了不同时期艺术家的深刻思想和探索、追求的勇气。

一、古典主义美术

在古典主义风格盛行的时期,各个民族和地区的艺术流派都呈现出独特的表现形式与精神意义。以古希腊、罗马神话、历史事件以及圣经故事为绘画题材,表现某种哲理观念和社会问题,宣扬一种理想化的崇高境界。

文艺复兴时代的画家形成了注重构思典型情节和塑造典型形象的艺术手法。与此同时,画家还分别探索解剖学、透视学在绘画中的运用、画面明暗分布的作用等,形成了造型的科学原理。这一时代的意大利画家比较注重明暗法的运用,画中景物的暗部统一笼罩在阴影中,明暗交界线呈柔和的过渡,造就了画面集中而浑然的效果。列昂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1452-1519)的《岩间圣母》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

同时期的尼德兰画家则清晰地刻画画中景物各个细部,景物之间是色彩的差别而非明暗的过渡,安基利訶(fra angelico 1400-1455)的三叶祭坛画《受胎告知》就细致地呈现室内外的所有景物。wWW.133229.cOm

15世纪意大利大画家桑德罗·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1445-1510)的作品《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前期重要的代表作。它通过罗马神话故事中的人物表现了春天的美和典雅。代表春风的西风神从画面右端飘然而入,他的双手触及了大地的仙女,仙女的口中溢出了鲜艳的花朵,不知不觉地沾在了前面花神的身上,它象征着春天的来临。显然,诸神们是为春天的到来而欢歌。美的追求和爱的觉醒是这一作品的主题。它是一首讴歌维纳斯爱的胜利的赞歌,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肯定和赞美。平面的装饰性的构图和生动细腻的人物描写,体现了波提切利独特的艺术风格。

1495年波提切利绘制了《诽谤》(calumny)——据说古希腊画家阿佩里斯(apelles)有一幅同题杰作,波提切利凭想象对它进行了复制。

早在 1435年,阿伯提(leon battista alberti,1404-1472)就在《论绘画》一书中称赞了阿佩里斯的《诽谤》。乍一看,波提切利的《诽谤》中的人物与阿伯提的描述完全相符。但究其实,这幅画非常有个性,充满了感情。画中被“诽谤”拖着头发的青年没有像异教徒那样把手伸向天空,而是像基督徒一样合什祷告。人们很容易想到,这幅画中隐藏着萨沃纳罗拉在那些不相信他能与上帝对话的批评者面前所作的辩解。波提切利的画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美感,他的《诽谤》使美本身成了一种令人不安的威胁性力量,其中承载着深刻的个人恐惧……

二、现实主义美术

“现实主义”一词早在十九世纪初的哲学领域即已出现。现实主义要求正确、完全、忠实地描写当下生活的社会环境,譬如库尔贝等画家利用写实的技法,描绘当时不太被重视的农民和劳动者,所代表的理念恰巧与学院理念反其道而行,成为具有革命性的开创之举。

居斯塔夫·库尔贝(gustave courbet,1819-1877),生于法国南部小镇奥南,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的伟大艺术家,被称作“写实之父”。

库尔贝最欣赏17世纪西班牙画家委拉斯贵支的作品。在1846年间他创作了以自己为主题的《抽烟斗的人》。这幅画富有灵感,暗红色的背景,灰色的上衣,带有灰绿色阴影的白色衬衫,黑色的头发和胡子围笼着带有橄榄色阴影的微红脸部;这个脸画得犹如提香的手法那样有力,感觉柔和表现得极其雅致。这种雅致的感觉还带动了画面的深色调子,使得这个“得意而调皮、富有幻想的、似乎沉醉在熏污烟斗的烟雾之中的”脸,盖上了安逸而幸福的烙印。

可以说库尔贝的现实主义,是19世纪中叶法国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产物。社会上严重的两极分化、贫富不均和政治腐败的现象,使艺术家更自觉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在思辨方式和认识方法上,他要求艺术家揭示事物的本质方面,而不仅仅停留在一成不变的形式模式上。因此,法国评论家认为:“没有库尔贝,就没有马奈;没有马奈,便没有印象主义。”所以说库尔贝在发现生活中平凡的美和朴实的外光技巧方面给予以后的青年画家们以重要影响。

三、现代派美术

快节奏的社会生活赋予了这些标新立异的现代派艺术家们以更多的褒贬和争论。印象主义(new impressionism)、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概念艺术(conceptual art)等等各个流派丰富多变。在这里传统的画面构成法则都被逐渐放弃,创造者的印象、感受成了主导画面一切的原动力。历史崇高感与现实生活的体会都不如当前生活即时赋予的感受来得更真实、鲜活!

所以我们看到,在十九世纪欧洲的艺术长廊里,独坐着一个保罗·塞尚(paul cezanne,1839-1906),还在用他的静物进行着传统画面形式的拙劣模仿,几乎就再没有人对传统投入过多的精力。而前进的时间已经不由自主地为现代派艺术树立了独特的纪念碑。

文森特·梵高(vincent william van gogh,1853-1890)是继伦勃朗之后被认为是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他和高更、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他们吸收了印象派的精髓,却反对印象派纯客观理性的描绘,提倡事物的实质和象征意念,是现代艺术最重要的先驱。

梵高漠视学院派珍视的教条,甚至忘记自己的理性。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他陶醉于其中,物我两忘。他着意于表现他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所看到的视觉形象。梵高把他的作品列为同印象主义画家的作品不同的另一类,他说:“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其实,不仅是色彩,连透视、形体和比例也都变了形,以此来表现与世界之间的一种极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实的关系。而这一鲜明特征在后来成了印象派区别于其他画派而独立存在的根本。

虽然梵高的大部分色彩观念用来表达对于人物和自然的爱,及其表现过程中的愉快,但他对较深的色彩十分敏感,所以在谈到《夜晚的咖啡馆》时说:“我试图用红色和绿色为手段,来表现人类可怕的激情。”《夜晚的咖啡馆》是由深绿色的天花板、血红的墙壁和不和谐的绿色家具组成的梦魇。金灿灿的黄色地板呈纵向透视,以难以置信的力量进入到红色背景之中。这幅画,是透视空间和企图破坏这个空间的逼人色彩之间的永不调和的斗争。结果是一种幽闭、恐怖和压迫感的可怕体验。作品预示了超现实主义用透视作为幻想表现手段的探索,但是没有一种探索,能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

篇2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3-0043-03

笔者结合“梅州客家山歌文化专题数据库”的建设实践,通过对“梅州客家山歌文化专题数据库”开发的价值解读、需求分析等方面的探析,对地方高校图书馆专题特色数据库建设问题进行讨论,以期为解决地方高校图书馆专题特色资源建设困境提供有益的参考。

1梅州客家山歌文化数据库建设的价值解读

1.1客家山歌文化资源本身具备的价值

作为客家文化的核心,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人文、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及民俗研究价值。如在人文价值方面,客家山歌是中国历史上较早的隶属汉族民歌的劳动歌音乐雏形之一,对于我国汉族民歌起源及其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研究价值。而在20世纪30年代,出于中央苏区革命和建设的政治需要,客家山歌开始了与红色歌谣的嫁接过程,成为红色歌谣的母体,具有十分珍贵的艺术保护、传承和发展价值。同时,由于客家山歌植根于客家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涵盖了客家生活的方方面面,饱含着丰富的客家文化信息,从而在客家山歌中体现出客家人丰富独特的人文精神。在经济价值方面,以客家山歌的文化品牌价值、特色文化价值以及音乐附加价值共同构成了客家山歌的经济价值,特别是目前传统音乐作为一种旅游文化资源愈加受到社会的认可和推崇,更加凸显客家山歌无形的经济价值。

在其他方面,首先,以大量存在的反对封建统治、反对压迫、反对迷信和争取自由平等的传统山歌和以直接为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代表的革命山歌和新山歌,说明了客家山歌在各个历史时期所体现的社会功能和影响;其次,客家山歌继承和发扬我国《诗经》的优良传统,语言丰富、生动形象,含有大量的古汉语,对客家历代诗人具有很大的影响,具备非常明显的文化艺术价值;最后,由于客家山歌凝聚了千万客家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成为客家人历史文化、劳动生活以及民俗风情的缩影,因此,以民俗学的角度,透过客家山歌,可以看到客家民系在历史进程中的变化和发展,看到客家民系丰富的文化和多彩的风情,这对于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和民俗具有一定的价值。

1.2地方高校图书馆实现专题特色资源数字化的价值

专题特色资源数据库是当前图书馆馆藏建设的重点,是地方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实现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和网络化,体现了地方高校图书馆在当前数字环境下适应信息服务趋势,创设自己服务品牌应对挑战的重要价值。

1.2.1数字环境下适应信息服务发展趋势。数字环境下,读者信息需求的内容、信息获取方式、信息需求载体都发生了变化,由此带来对传统信息服务模式的冲击,专题特色馆藏资源数字化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在数字环境下迈向个性化信息服务、知识化信息服务、移动化信息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1.2.2创设图书馆服务品牌。服务品牌作为图书馆使命与价值追求的表征,是图书馆文化的显性载体。创设图书馆服务品牌,特别是以特色资源为基础打造特色服务是改变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形象及生存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

2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资源专题数据库建设需求分析

2.1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要

2005年5月20日,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广东“梅州客家山歌”就名列其中。梅州客家山歌历来由民间口头传承,目前随着唱山歌的歌手队伍严重老化,不少优秀山歌手也相继去世,加上青少年已不喜欢唱山歌、听山歌,山歌演唱青黄不接、后续乏人的情况日趋严重,因此,抢救和保护梅州客家山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刻不容缓。

地方高校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之一,承担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责任。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资源专题数据库建设的开展,可以使各种类型、格式、内容的梅州客家山歌文化信息被加以甄选、著录并保存,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信息资源保存体系,成为梅州客家山歌文化传播和展示的平台,从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2.2地方区域文化发展和旅游开发的需要

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梅州客家山歌进行全面收集整理以及开发利用,将有利于梅州地方文化的丰富多样,促进梅州地方文化的发展。

梅州地区地处粤北山区,由于历史、地理环境、发展基础的多方面原因,经济欠发达。但梅州拥有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具有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条件。目前,旅游业已成为梅州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旅游独特性业已成为地方旅游业的发展重点。而梅州客家山歌以其独特的音乐艺术特点,具备地方旅游业独特性的良好展示点。因此,以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资源数据库为平台,为梅州地区旅游业与梅州客家山歌探索有机结合提供支持,针对梅州客家山歌和梅州旅游业进行深入研究和开发,对于梅州地区旅游在音乐方面展现独特性就具有非常大的参考、实用价值。

罗铿:地方高校图书馆专题特色数据库建设实践探讨*罗铿:地方高校图书馆专题特色数据库建设实践探讨*2.3地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的需要

音乐教育的价值体现在人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升和对人文理念、文化背景的深刻理解及对艺术的感知。作为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已成为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发挥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作用。

客家山歌作为民间歌谣的一种,同时又是一种即兴的口头文学,是客家人在拓荒、垦植的山间劳动生活中,把挑担、砍树、撑船劳动时有节奏的呼吸哼出曲调,把与远山或河对岸的人高声交谈变成歌声而产生的,是客家人劳动生活与大山紧密联系的真实写照。客家山歌的劳动歌、四季歌、生活歌、诉苦歌等类型多样的山歌,反映了当地的历史传统、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通过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资源数据库平台提供的山歌文化资源,让学生通过客家山歌深刻体会客家人民对生活的理解、对理想的追求、对未来的向往,认识客家的优良传统,得到真和善的启迪,提高识别生活和洞察人生的能力,从而丰富学识,提高其人文素质。

2.4教学及学术科研的需要

随着高校特色化的观念越来越被众多国内高校认可,不少地方高校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纳入地方高校特色化建设范畴,而梅州客家山歌文化在这一方面尤其明显,是梅州地区高校客家学特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资源专题数据库的建设,首先通过馆藏纸质资源的数字化转换,将有关梅州地区客家山歌文化的图书专著、书目数据、期刊论文、地方杂志、地方报纸、地方史志资料等数字化;其次通过网络渠道,以客家专题研究网站、客家研究机构网站等提供的各类型梅州客家山歌网络资源;最后依靠寻访,如寻访本地客家研究机构、客家组织团体搜集、保存的有关客家山歌方面的口述历史资料、田野调查资料、珍稀山歌唱本资料、四五十年代梅州山歌剧团演出的新山歌剧剧本等资源。由此可以为学校的特色专业教学及学术科研参考提供横向的客家地区山歌文化交流资源和纵向的客家地区山歌文化学术研究的资源参考、利用平台。

3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资源数据库设计

3.1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资源信息组织框架设计

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提供知识化资源平台,在数据库组织架构方面应体现客家山歌文化资源知识组织的模型及框架。信息组织框架设计是一个数据库建设的核心问题,关系到所建设的数据库资源全面与否、分类合理与否、查询方便与否、利用科学与否的关键。设计合理有效的信息组织框架可以充分体现数据库的意义和作用。

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资源数据库的组织结构必须体现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资源的科学类分,尽可能涵盖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资源的资源整合。结合已有特色数据库建设实践经验,应以一次文献信息为主,二次文献信息、三次文献信息为辅的方式进行信息资源的组织和揭示;以全文、题录、文摘、图像、音频、视频和多媒体等为资源类型的表现形式对数据信息进行整合。

根据音乐学科专业特点和用户需求,以梅州客家山歌文献数字全文资源、梅州客家山歌艺术赏析资源、梅州客家山歌教学辅助资源、梅州客家山歌新闻信息资源等构建数据库组织模块(见表1)。

3.2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平台的选择策略

在数据库平台的选择上,以科学发展的角度,按标准化原则选择数据库平台。自行研发的平台虽然在功能特色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建设标准不一的数据库容易造成各数据库间出现信息孤岛效应,不易于信息资源的有效交流和传递,尤其对于特色数据库建设以后实现区域间或联盟间的信息资源共享造成很大的障碍。

因此,在符合本地特色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专题数据库应以标准为依据,采用专业数据库提供商的成熟软件平台搭建。鉴于CALIS在国内特色数据库建设方面的影响力及数据库建设后的资源共享问题,梅州客家山歌文化资源数据库可参考CALIS特色数据库建设标准,遵循“分散建设、统一检索、资源共享”的原则,尽量选择经CALIS认证的TRS、TPI、方正德赛、快威、义华、中数创新等系统,使开发的数据库系统具有更广泛的开放性和可移植性,在数据库建设当中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4结语

以CALIS建立的目标和思路来看,其“建成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地方特色、高等教育特色和资源特色、服务于高校教学科研和国民经济建设、方便实用、技术先进的专题文献数据库”的发展思路无疑是正确的。破解目前高校图书馆、特别是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专题数据库建设存在的困境,在于对建设意义是否具有充分的认识、对数据库的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是否分析透析,在数据库建设上是否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和方法的指导,唯有这样,地方高校图书馆才能跳出当前特色专题数据库建设的瓶颈,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田莉莉.赣南客家山歌的人文价值及其传承与发展问题研究[J].农业考古,2011(1):203-205.

[2]廖夏林.铜鼓客家山歌的经济价值功能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0(12):116-113.

[3]温萍.“客家山歌”的社会内涵和价值[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2(2):15-19.

[4]徐大平等.地方特色专题数据库选题若干问题研究――以陕西地区为例[J].情报杂志,2012(2):174-177.

篇3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产业一体化、城镇快速化的背景下,我国迎来了新一轮城市化浪潮。各城市为了在这一浪潮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承担更高的职能分工,不约而同的将新城开发作为提升城市能级的重要突破点,新城建设如火如荼。为促进省内区域均衡发展,广东省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珠三角以外地区发展的相关政策,其中与梅州相关的包括 《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等,从资金、项目、用地等方面均给予梅州一定的倾斜和扶持。近年来,整个潮汕地区的发展对于推动粤东地区发展,促进广东省区域均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梅州通过与潮汕地区的紧密合作,对于带动整个粤东北地区的发展、进一步推动广东省区域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以梅州江南新城规划设计为例,论述了江南新城规划城市设计体系的构建要点,以供大家参考。

1 项目概况

梅州位于广东省东部地区,是客家人聚居的地区。梅州江南新城位于梅州中心城区南部,规划范围为26.94平方公里。规划除上述范围外,还将北部包括芹洋半岛及金山片低丘缓坡地纳入研究范围,总用地面积约32.29平方公里。

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1772公顷,占规划总用地面积66%。总建设量约2200万平方米,其中安置区建设量约200万平方米。规划居住人口约18万人。

2 新城发展概念规划

2.1 空间发展战略

江南新城位于大梅州区域“文化旅游发展轴、产业发展轴和城市功能中轴线”交汇之处,是畲江工业新城、雁洋核心区与梅州中心城区联系的契合点。根据梅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在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中,江南新城是“城市中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双核”之一的 “城市现代服务中心”,“七个中心”中的“长沙组团”和“泮坑文化旅游休闲区”两个中心,六园中的“泮坑文化旅游休闲产业园”,是未来梅州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发展目标

江南新城是梅州城区扩容提质的龙头项目。2011年,梅州市政府以“城是宜居区、乡是生态园”为目标,拉开了江南新城建设的序幕。目前,江南新城定位为“新型城镇化创新区、生态适宜型产业集聚区、世界客都展示区”。其城市设计由此展开。规划充分利用城区南拓的机遇,以生态文明与城市运营为理念,涵纳休闲旅游、综合服务、文化创意、教育科研等功能。

3 新城规划原则

(1)传承创新的原则。传承客家文化与建筑风格,合理开发利用传统建筑,同时结合时代元素积极融入创新,建设世界客都展示区。

(2)务实科学的原则。围绕“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道路是城市的骨架、产业是城市的支撑、水系是城市的血脉、生态是城市的衣裳、功能是城市的命脉”等六要素进行科学规划。

(3)超前规划的原则。高标准公共服务配套、高效交通系统构建、高质量生活环境营造,建设集约、高效、生态、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创新区。

4 客家地区新城规划设计体系构建要点

4.1注重城市文化与空间尺度

梅州江南新城规划范围内有多处的历史建筑,但是普遍分散,想立足成片保留、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带动新区文化发展有相当难度。而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思路下,新城肩负着筹集资金、反哺老城的历史使命。因此,城市设计借助城市门户地位,提出三条文化空间发展策略,其一,聚落再现。提供发展文化旅游的载体,在保存现有传统历史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观光、农家体验、养生体验为一体的养生文化旅游。其二,注重场地因素与建筑细部。新城承载旧城人口的疏解,城市建设多,且江南新城毗邻两大城市交通枢纽设施(梅县机场、梅州火车站),远期可能形成高密度人口聚集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量大,考虑新建的公共建筑,在建筑细部的设计上结合地方建筑特色,将快速有效营造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其三,突出城市公共设施、街旁景观植物配置对当地材料的利用,传承古城文脉。

(1)宏观层面――聚落再现

空间特色上,新城应继承旧城空间格局,且形成新的特色。新城利用现状水塘广布的特点构造水乡特色,形成由水、路相间的方格网形道路系统与水网系统组成的新城街坊。

由于新区开发,传统的聚落将面临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以居住小区形式出现现代聚落。但千人一面的风格形成的现代聚落难以体现当地固有的文化风情。在新城建设中,适当考虑对传统聚落的再现,城市新面貌与文化融合。(此处不用新开一段)梅州市的传统群落具有三大特点:其一,顺应自然山水地势;其二:以祠堂、风水塘为村落公共活动核心场所,其三,具有融合山水环境的街巷空间。充分借鉴和应用客家传统聚落环境的空间形态,保留原有肌理与尺度,形成新旧文化的聚集地,力求营造富有文化传承和新场所功能的地缘空间形态。

(2)中观层面――注重场地因素、建筑细部

规划设计应尊重场地自然环境。在场地设计中,做到以下三点,有利于新城与城市文化的互动:其一,对地区内水体空间及其他自然要素进行抽象提炼,分析水体空间的形态、功能、格局等特点;其二,以保护为前提,确定场地的景观格局与特色;其三,分析滨水地段的原有肌理,如建筑布局方式、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这些因素在具体设计中应有所延续。

规划设计应注重传承与创新。客家建筑具有以下特点:其一,空间布局上以围龙屋的布局形式为主,即中部堂屋,两侧横屋,后部围龙的结构形式(见图1),室外空间呈“半月塘――禾坪――天井――化胎――风水林”的序列(见图2);其二,是在建筑上以具有四大立面元素,包括“金、木、水、火、土”五行特征的水木山墙、白墙灰瓦、凹式大门、青砖勒脚。利用这些立面元素与现代建筑设计的手法结合,引导新建公共建筑设计。特别是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城市规划展览馆、会展综合体这三大公共建筑。其目的就是公共建筑打造为具有客家特色地标典范。

(3)微观层面――街旁景观植物配置、城市公共设施

街道空间上布置地景草坪、景观水道、光柱等景观小品,融入客家历史人文的介绍。使人行走其中,犹如在时光中穿梭。将梅州的、客家的标识,如独有的灯笼造型灯饰,融入到街旁景观以及城市公共设施中,形成一个系列的景观小品,打造新城环境品牌效应。注重街旁景观植物配置、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有利于塑造整体和谐的感觉,刻画出本地区的传统特色。

4.2注重城市文化与空间要素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提出“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五要素,书中提出:以人的视觉为中心,城市通过上述五要素共同作用于人脑,形成个体对城市的整体感知与理解。文化体系的构建也是如此。对应林奇提出的城市意象五要素,规划形成“点――线――面”为结构的文化体系的空间布局。

(1)点――公园、广场、商业综合体

江南新城策划汇聚公共建筑、民居保护群、城市综合体、特色商业小镇、市民节庆广场、酒店及旅游配套服务公共设施于一体,形成一条产业集聚与城市公共服务资源共享的客家文化长廊、商贸消费长廊、休闲健身长廊。规划节点空间,通过在建筑色彩、环境景观塑造等设计手法,体现客家文化中崇文重教、重乡崇祖、兼收并蓄的精神,在城市节点空间中注重客家文化传承与创新,营造客家风貌和现代城市风格复合相融的生活空间。

通过规划廊道,延续山青水绿的梅州风貌,通过绿化、水系等大面积公共空间与城市开发进行有机整合。结合山体和水体,规划2条生态廊道。中轴线生态廊道宽800-1000米,长7-8公里,泮坑、路人坑生态绿廊宽100米,长4公里。打造两大景观湖,在梳理现状水系的基础上注重活水连通,将梅州山城风貌引入到新城景观中,营造“森林里的宜居城市”,体现“森林围城大公园”的当地城市景观特色。

以城市道路及生态廊道为边界形成文化特色不同的区域,区域的定位来源于地块功能,文化意象则源于传统文化要素,包括:耕读传家文化、重乡崇祖文化、客家养生文化等。依照文化风貌,将江南新城划分“三大区段,九大分区”的功能分区。三大区段:剑英公园区段、文化商贸产业区段、客家万博园区段。划分剑英公园区、文体公园区、金融信息服务区、文化教育区、旅游服务区、世界客家艺术区、客森林文化综合区、泮坑森林休闲区、小密生态度假区。建设景观制高点,突出城市文化底蕴,形成呼应旧城由点状绿地组成“城市花园”与“森林中的花园城市”的新城格局。

4.3注重城市文化与旅游空间

(1)举行节庆的空间

结合现状的地形地貌,以及已有的道路,规划新建广场空间作为串联相邻城市区域的场所,作为提供市民进行特色文化盛会(山歌节、旅游文化节、客家美食节、梅州足球节)、为传承梅州非物质文化提供展示与表演的空间载体。

(2)提供游览的慢行系统

城市新区不仅仅是一个提供城市生活的区域,同时也往往成为某一地区展示其经济发展速度和地方繁荣度的重要标志之一,肩负着都市旅游的功能。对于江南新城这一个规划策划汇聚公共建筑、民居保护群、城市综合体、特色商业小镇、市民节庆广场、酒店及旅游配套服务公共设施于一体的城市新区,具有强大的旅游功能。城市新区建设初期难以有老城区一样的林荫大道,而具有梅州当地特色“慢活,乐活”的生活节奏,对于居民和游人,都是同等重要。因此,在规划满足道路交通空间的基础上,打造一条长约7公里人行连贯的轴线,两条共21公里长,具有吸引力的慢行绿道。

(3)文化景观道路

5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的时展变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新城建设成为我国一些特大城市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和热点,成为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梅州市江南新城规划城市设计实例分析,总结了客家地区新城规划目标和原则,从中就如何构建客家地区新城规划设计体系进行研究,旨在有效地发挥城市规划在新城建设中的引导作用,以科学有效的城市规划管控方法促进新城规划设计的不断发展,同时为城市规划设计人员参考借鉴。

篇4

长期以来,人们把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缓慢和缺乏吸引力,归咎于有人不把职业教育当正规教育,存在着鄙视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笔者认为,这种观点虽然客观,但不全面,忽视了一个重要事实,即农村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自身价值薄弱,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针对性差、基础能力弱和师资队伍滞后等,这是直接导致农村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和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由于这些原因,农村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智力资源优势,所以,农村职业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强吸引力,关键在于调整培养目标、夯实基础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内涵建设,在服务经济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解决问题的整体能力提升中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贡献和价值,从而提高职业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一、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

1.基础能力薄弱。削弱了农村职业学校的吸引力。

梅州市地属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总数占广东全省的6.5%,土地总面积占广东全省的8.9%,但gdp只占广东全省的2%左右。梅州市现有农村职业学校36所,多数由薄弱的普通高中改造而成,没有产业支撑,没有必需的实训场地,实训设备简陋,所设专业多为投入少的文科专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能赢得科学发展的主动权。2009年,梅州市共有7l183名初中毕业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有13100人,约占18.4%,远落后于珠江三角洲。Www.133229.CoM这种状况,与我国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产业高级化和服务现代化的需求不相适应。

2.师资力量薄弱,制约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进程。

职业学校要增强吸引力,关键在于教学质量,而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教师。据调查,梅州市现有的农村职业学校中,教师整体素质差,结构不合理。首先,梅州市中职学校现有教职工总人数2597人,专任教师1771人,学历达标率70.56%,“双师型”教师不足10%。其次,农村职业学校教师薪酬和政策待遇差,工作环境艰苦,致使其教学积极性不高。第三,在梅州市目前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中,农村职校教师在职培训进修少,接受新技术、新技能不足,加上本身素质的限制,改革创新能力差,很难做到“进来一个培养一个,出去一个合格一个”,从而导致职校毕业生素质差,特别是动手能力差,就业竞争力不强。

3.人才培养模式滞后。制约农村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

据调查,大部分农村职业教育内涵建设薄弱,特别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专业结构和教学方法等与经济发展的需求、产业发展饿需求、企业岗位的要求脱节,毕业生职业技能不强,企业不欢迎,社会不认可。其具体原因主要有:(1)绝大多数农村职业学校资金缺乏,存在“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等、靠、要”等消极被动的陈旧发展观;(2)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足,习惯于传统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自觉或不自觉地追崇普通高中的应试教育,从而造成“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困境,在困难面前措施不力,办法缺乏,改革力度不大;(3)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教学模式一成不变,缺少创新,导致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所以,要根本改变农村职业教育落后的面貌,增强农村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实现“双转移”的战略和到2011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工作目标,出路在于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培养目标;在内增强素质,在外树立形象;打造职教精品,打造职教品牌,形成适应现代产业体系需求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二、提高农村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对策

在新的发展时期,农村职业教育要真正激活生命力,关键要立足“三农”,在新农村建设中主动承担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推广先进生产技术的责任;主动承担弘扬先进文化、建设精神文明的责任;主动承担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责任以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市场需求。

1.立足“三农”。拓宽服务面,增强生命力。

农村职业教育只有立足于“三农”,根植于社会实践,以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才能准确定位,发展壮大。梅州农业学校自2005年以来,坚持“立足‘三农’,服务山区经济建设”,坚持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带动教学计划、内容和方法的全方位改革,大胆改革专业设置,改革招生分配制度,改革办学模式,致力于为农村培养大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应用能力强、善经营、会管理、具有创业本领的实用型人才,实行多层次办学,既有实践毕业三年制中专班,又有高中毕业一年制中专班,还有一年制种养实用技术的非学历班。如梅州农业学校主动适应经济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适时增设新专业,由原来的农艺和园艺两个专业,增至现有的集生物工程类、机械加工信息类、财经商贸类等三大专业群共21个专业,从而拓宽了服务面。这样,梅州农业学校在校生人数从2004年的636人增加到现在的6000多人,招生人数每年以超过500多人的数量递增,尽显农村职业教育的活力和生命力。

2.适应市场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适应力。

农村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就业需求,必须以社会职业岗位(群)知识、素质、能力和技能的需要为依据,实施“育人为本,突出特色”的战略,在“面”上求提高,在“点”上求突破,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一是要积极实践“订单培养”与“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探索“学校在企业建实习基地,企业在学校建生产车间”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把企业文化和行业标准融入到学校,建设有别于普通高中的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和毕业生评价标准。如梅州农校依托行业协会办专业与建车间,取得了学校、企业、学生的三赢。

二是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课程建设,变学科应试体系为职业能力体系,突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做到以目标为载体,以技能训练为手段,并依此修订各专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

三是要适应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在教学实施上,变知识的学习为职业能力的培养,如梅州农业学校的汽修专业根据岗位能力的要求,努力实践“边做边学”的行动导向教学。

四是要改革考试制度,变一次性考试为过程考试,变以认知能力为主的考试为以应用能力为主的考试,形成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能力与素质并重的教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增强农村职业教育的适应力。

3.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增强竞争力。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改革是学校各项改革的核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教学的主题,是农村职业学校“内强素质”的根本。农村职业学校要坚持质量中心和生本理念,检查落实教学常规,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创新评价体系,夯实教学基础,拓展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空间。

一是要严格教学常规,夯实教学基础。做到“四精四必”:精选、精讲、精练、精批;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确保教学工作有效落实。

二是要规范实践教学管理。严格按“实验、实训”为主要内容的“零适应期’,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管理,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强化职业岗位技能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如梅州农业学校,畜牧业专业实行单元模拟,财会专业实行实物动态模拟,园林、汽车专业实行实战模拟训练等,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激发了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兴趣。

三是要严把考核标准,改革考核方法。如梅州农业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和电脑设计等专业课程开展以上机操作考核为主的改革,代替理论考核为主的模式;书法、素描等以技能考代替理论考,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

四是要积极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组织开展园林绿化工、花卉园艺工、动物检验疫、兽医防治员、会计电算化、会计从业资格证、电工上岗操作证、导游证和汽车维修证等工种考证,为学生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和选择就业机会拓宽门路,进而提升学校的美誉度,增强学校的竞争力。

4.积极开展面向人人的教育,增强渗透力。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农村职业学校应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转岗培训,解决农民就业和新农村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如梅州1农业学校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努力开拓农村职教的服务面。

一是与扶贫部门合作,开展农村贫困青年实用技能免费培训。梅州农业学校每年举办2—3期500人以上的免费培训,并推荐就业,帮助农民转岗,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使广大农民通过职业技术学习增长本领,从而达到了学校“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二是结合“十百千万”工程系列活动,制定针对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就读职业学校的扶贫济困制度,帮助农村贫困家庭的青少年走出“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困境,既服务了经济社会发展,又反哺了农村困难家庭。

三是依托“星火学校”平台,每年组织专业教师深入到乡镇和村委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现场教学,现场解决实际问题。每年培ijii专业户、农民技术员和村官等多达2000人次。

四是组织专业教师科技“赶墟”,利用乡镇“墟日”举办科技咨询、科技服务等,解决农民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5.坚持教学、科研、生产、推广相结合,扩大影响力。

农村职业学校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设备、师资和技术等,积极开展科研工作,进行产学研结合,以项目为载体,在项目实施中解决技术问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梅州农业学校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充分利用人才和技术优势,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并转化为生产力,为梅州当地经济建设服务。梅州农业学校承担了省人冬虫草子实体研究开发”项目,获得了梅州市科技成果三等奖,每年生产冬虫草子成品150多公斤,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还实施了省人大“新特优花卉引种、培养、推广”项目,既满足了学校的教学需要,又满足了梅州园林城市建设的需要。另外,学校的“竹子与水稻远缘杂交技术”取得了成功,育出了水稻新品种“竹稻966”和“竹稻989”,填补了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学校也荣获了2007年梅州i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学校梅花的引种、筛选和栽培技术己通过了市科技成果鉴定。这些成果大大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6.政府重视。加大投入,强化统筹,增强发展力。

篇5

长期以来,人们把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缓慢和缺乏吸引力,归咎于有人不把职业教育当正规教育,存在着鄙视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笔者认为,这种观点虽然客观,但不全面,忽视了一个重要事实,即农村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自身价值薄弱,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针对性差、基础能力弱和师资队伍滞后等,这是直接导致农村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和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由于这些原因,农村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智力资源优势,所以,农村职业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强吸引力,关键在于调整培养目标、夯实基础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内涵建设,在服务经济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解决问题的整体能力提升中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贡献和价值,从而提高职业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一、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

1.基础能力薄弱。削弱了农村职业学校的吸引力。

梅州市地属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总数占广东全省的6.5%,土地总面积占广东全省的8.9%,但GDP只占广东全省的2%左右。梅州市现有农村职业学校36所,多数由薄弱的普通高中改造而成,没有产业支撑,没有必需的实训场地,实训设备简陋,所设专业多为投入少的文科专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能赢得科学发展的主动权。2009年,梅州市共有7l183名初中毕业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有13100人,约占18.4%,远落后于珠江三角洲。这种状况,与我国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产业高级化和服务现代化的需求不相适应。

2.师资力量薄弱,制约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进程。

职业学校要增强吸引力,关键在于教学质量,而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教师。据调查,梅州市现有的农村职业学校中,教师整体素质差,结构不合理。首先,梅州市中职学校现有教职工总人数2597人,专任教师1771人,学历达标率70.56%,“双师型”教师不足10%。其次,农村职业学校教师薪酬和政策待遇差,工作环境艰苦,致使其教学积极性不高。第三,在梅州市目前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中,农村职校教师在职培训进修少,接受新技术、新技能不足,加上本身素质的限制,改革创新能力差,很难做到“进来一个培养一个,出去一个合格一个”,从而导致职校毕业生素质差,特别是动手能力差,就业竞争力不强。

3.人才培养模式滞后。制约农村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

据调查,大部分农村职业教育内涵建设薄弱,特别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专业结构和教学方法等与经济发展的需求、产业发展饿需求、企业岗位的要求脱节,毕业生职业技能不强,企业不欢迎,社会不认可。其具体原因主要有:(1)绝大多数农村职业学校资金缺乏,存在“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等、靠、要”等消极被动的陈旧发展观;(2)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足,习惯于传统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自觉或不自觉地追崇普通高中的应试教育,从而造成“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困境,在困难面前措施不力,办法缺乏,改革力度不大;(3)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教学模式一成不变,缺少创新,导致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所以,要根本改变农村职业教育落后的面貌,增强农村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实现“双转移”的战略和到2011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工作目标,出路在于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培养目标;在内增强素质,在外树立形象;打造职教精品,打造职教品牌,形成适应现代产业体系需求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二、提高农村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对策

在新的发展时期,农村职业教育要真正激活生命力,关键要立足“三农”,在新农村建设中主动承担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推广先进生产技术的责任;主动承担弘扬先进文化、建设精神文明的责任;主动承担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责任以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市场需求。

1.立足“三农”。拓宽服务面,增强生命力。

农村职业教育只有立足于“三农”,根植于社会实践,以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才能准确定位,发展壮大。梅州农业学校自2005年以来,坚持“立足‘三农’,服务山区经济建设”,坚持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带动教学计划、内容和方法的全方位改革,大胆改革专业设置,改革招生分配制度,改革办学模式,致力于为农村培养大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应用能力强、善经营、会管理、具有创业本领的实用型人才,实行多层次办学,既有实践毕业三年制中专班,又有高中毕业一年制中专班,还有一年制种养实用技术的非学历班。如梅州农业学校主动适应经济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适时增设新专业,由原来的农艺和园艺两个专业,增至现有的集生物工程类、机械加工信息类、财经商贸类等三大专业群共21个专业,从而拓宽了服务面。这样,梅州农业学校在校生人数从2004年的636人增加到现在的6000多人,招生人数每年以超过500多人的数量递增,尽显农村职业教育的活力和生命力。

2.适应市场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适应力。

农村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就业需求,必须以社会职业岗位(群)知识、素质、能力和技能的需要为依据,实施“育人为本,突出特色”的战略,在“面”上求提高,在“点”上求突破,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一是要积极实践“订单培养”与“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探索“学校在企业建实习基地,企业在学校建生产车间”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把企业文化和行业标准融入到学校,建设有别于普通高中的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和毕业生评价标准。如梅州农校依托行业协会办专业与建车间,取得了学校、企业、学生的三赢。

二是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课程建设,变学科应试体系为职业能力体系,突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做到以目标为载体,以技能训练为手段,并依此修订各专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

三是要适应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在教学实施上,变知识的学习为职业能力的培养,如梅州农业学校的汽修专业根据岗位能力的要求,努力实践“边做边学”的行动导向教学。

四是要改革考试制度,变一次性考试为过程考试,变以认知能力为主的考试为以应用能力为主的考试,形成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能力与素质并重的教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增强农村职业教育的适应力。

3.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增强竞争力。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改革是学校各项改革的核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教学的主题,是农村职业学校“内强素质”的根本。农村职业学校要坚持质量中心和生本理念,检查落实教学常规,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创新评价体系,夯实教学基础,拓展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空间。

一是要严格教学常规,夯实教学基础。做到“四精四必”:精选、精讲、精练、精批;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确保教学工作有效落实。

二是要规范实践教学管理。严格按“实验、实训”为主要内容的“零适应期’,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管理,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强化职业岗位技能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如梅州农业学校,畜牧业专业实行单元模拟,财会专业实行实物动态模拟,园林、汽车专业实行实战模拟训练等,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激发了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兴趣。

三是要严把考核标准,改革考核方法。如梅州农业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和电脑设计等专业课程开展以上机操作考核为主的改革,代替理论考核为主的模式;书法、素描等以技能考代替理论考,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

四是要积极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组织开展园林绿化工、花卉园艺工、动物检验疫、兽医防治员、会计电算化、会计从业资格证、电工上岗操作证、导游证和汽车维修证等工种考证,为学生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和选择就业机会拓宽门路,进而提升学校的美誉度,增强学校的竞争力。

4.积极开展面向人人的教育,增强渗透力。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农村职业学校应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转岗培训,解决农民就业和新农村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如梅州1农业学校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努力开拓农村职教的服务面。

一是与扶贫部门合作,开展农村贫困青年实用技能免费培训。梅州农业学校每年举办2—3期500人以上的免费培训,并推荐就业,帮助农民转岗,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使广大农民通过职业技术学习增长本领,从而达到了学校“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二是结合“十百千万”工程系列活动,制定针对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就读职业学校的扶贫济困制度,帮助农村贫困家庭的青少年走出“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困境,既服务了经济社会发展,又反哺了农村困难家庭。

三是依托“星火学校”平台,每年组织专业教师深入到乡镇和村委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现场教学,现场解决实际问题。每年培iJiI专业户、农民技术员和村官等多达2000人次。

四是组织专业教师科技“赶墟”,利用乡镇“墟日”举办科技咨询、科技服务等,解决农民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5.坚持教学、科研、生产、推广相结合,扩大影响力。

农村职业学校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设备、师资和技术等,积极开展科研工作,进行产学研结合,以项目为载体,在项目实施中解决技术问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梅州农业学校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充分利用人才和技术优势,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并转化为生产力,为梅州当地经济建设服务。梅州农业学校承担了省人冬虫草子实体研究开发”项目,获得了梅州市科技成果三等奖,每年生产冬虫草子成品150多公斤,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还实施了省人大“新特优花卉引种、培养、推广”项目,既满足了学校的教学需要,又满足了梅州园林城市建设的需要。另外,学校的“竹子与水稻远缘杂交技术”取得了成功,育出了水稻新品种“竹稻966”和“竹稻989”,填补了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学校也荣获了2007年梅州I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学校梅花的引种、筛选和栽培技术己通过了市科技成果鉴定。这些成果大大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6.政府重视。加大投入,强化统筹,增强发展力。

篇6

〖姓名〗黄可坤〖出生年月〗79.10〖籍贯〗广东省梅州市 〖民族〗汉〖学历〗硕士〖专业〗应用数学〖研究方向〗计算机图像处理 〖本科专业〗应用数学 (副修计算机软件) 〖家庭住址〗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 〖联系地址〗广州市中山大学数学系应用数学02研 510275 〖联系电话〗(020)84112378 〖个人主页〗

1.求职意向在高校从事基础教学与研究工作。在有一定企业文化的公司或者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设计、开发或者维护。

2.教育背景时间院校备注1992年9月--1998年7月中学。学习成绩一直比较优秀,被保送上高中。曾任学习委员、体育委员。 1998年9月--2002年7月本科,主修应用数学、副修计算机软件。学习2002年9月--2005年7月广州市中山大学硕士,应用数学,方向为计算机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师从副院长戴道清教授。学习成绩良好,曾任班长。

3.技能专长英语通过大学英语数学对小波分析、图像处理、模式分类、计算机视觉有比较深的认识。熟练掌握数学分析、线性代数、微分方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主干课程。计算机能力系统开发:C/C++(优)、Delphi(优)、Visual C++(良)、C++ Builder。网站建设:ASP(优)、Javascript(优)、DreamWeaver。数据库系统:SQL Sever(优)、Oracle(中)。服务器与网络:Windows 2000 Server、Unix/Linux(良)、TCP/IP(优)。多媒体与课件制作:Photoshop、Flash、Authorware、PowerPoint。

实验工具:Matlab(优)。理论基础:熟练掌握数据结构、离散数学、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等课程。实践项目:艺达堡MRPII系统、物业综合事务管理系统、鹤山宝华菲力制衣管理系统、雨人工作室管理系统、线性规划问题求解、南方证券广州分公司、李律师在线、好易网、中国妇幼网、天辅网。 4.教学科研 2002年进入中山大学数计学院计算机视觉实验室: 进行模式识别方面的研究,参与了《小波分析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等科研项目,以及一些教学课件的制作。用Matlab实现了一种新的基于小波的图像融合算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以及实现了一些常用的人脸识别的算法,比如PCA、LDA和SVM的方法。还实现了一些常用的图像压缩的方法,比如基于离散傅里叶变换、余弦变换和小波变换的方法。 完成硕士毕业论文《小波包在人脸识别中的应用》,主要作出了三个有意义的贡献。参加了第三届、第四届省港澳图象图形学会等学术会议。担任了实验室的网络管理员。 2004年上学期担任中山大学数计学院成人夜大本科2001级计算机应用专业《网络数据库》的教师。2004年下学期继续担任了该夜大02级《计算机网络》教师。讲课认真负责,获得学生一致好评。 5.工作实践 2000年暑假在广州市精软网络数据有限公司担任程序员,并独立开发了一个物业综合事务管理系统,之后一直在维护该系统。2000年9月到2001年9月在中山大学雨人工作室担任程序员及项目负责人,分析、设计、开发和维护了不少实际的商业管理信息系统和网站。2001年9月和几个同学一起创建了中大方略工作室,自己负责人员、资金、市场、项目的管理和开发。2002年1月拿到了广东北电通信设备有限公司软件设计师的

篇7

关键词:职业院校 客家学生 特点 客家文化教育

Key words: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akka students characteristicHakka culture education

基金项目:河源市2009年度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客家地区职业院校开展客家文化教育之实践研究 (Hysk09-011)

作者简介:黄荣辉(1969―),男,广东省龙川县人,河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本科,主要研究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客家文化。

为推动客家文化传承工作,客家地区职业院校开展客家文化教育课题组,于2010年实施了客家文化对客家学生的影响调查。通过调查,我们认为,传承客家文化应通过学校教育,对广大客家学生实施客家文化教育。实施客家文化教育,必须以客家学生的特点为基础。

一、职业院校客家学生的特点

经过对问卷的分析,职业院校客家学生有四方面特点,应关注:

1. 文化素质不高,体现为学习能力弱、基础知识较差、语言文字驾驭能力不强

1)学习能力弱、基础知识较差

职业院校学生基础知识普遍较差,这从升学考分可窥一斑。2009年某客家市基础教育较好的县中招最低控制分(满分是700多),二类学校463分、三类学校350分和300分,中职是最后批招生的四类学校,分更低;近年广东省专科院校招生录取最低控制分,大致可以反映高职生的情况:B线文、理科类总分2008年分别是382分、364分,2009年是360分、365分,2010年是350分、340分,招生多的B线逐年降分。客家地区某高职院2010年4000多名新生,A线录取980人考分在440-564,四分之三是考分在341-516的B线考生。

调查显示,对客家人与广府人、潮汕人的认识,知道都是汉族人又有区别的有45.2%,有54.8%不知道或认为没区别,说明少数人了解简单的知识。对“中国工农”在广东河源、广东梅州、江西赣南、福建闽西等哪些地方战斗过的问题,能都知道的为零,知道梅州和赣南的分别有30.5 % 、38.7%,两个都选的只有29.5 %;选择河源的只有24.5 %,说明绝大部分人不知道;闽西是中央苏区重要部分,知道的只有13.3%。说明青年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比较差,这是由于学生学习能力弱,教科书没说到的、老师没教的、没列入必修课程的内容,基本不会想到要去学,也不知道要去学。

2) 语言文字驾驭能力不强

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职业院校客家学生普遍弱,这在个人长期高职教育教学实践中一直深有体会。调查发现,他们在升学考试中的语文科成绩普遍偏低,按百分制算72.3%的低于75分,过半人实际是不及格。平时课堂发言中,不少学生口头表达语意不很明确,为找不到恰当的词表达想法而吞吞吐吐;在书面作业或考试答题中,用词不当、语句不通、错别字多是普遍现象。

2. 学习态度偏差大,表现在学习自主性欠缺、学习中探究意识弱、学习动机功利性强

1)学习自主性欠缺、学习中探究意识弱

关于客家人主要分布地区的调查显示,知道广东河源、梅州、惠州的高达79.5%,赣南、闽西的有17.2% ,知道四川、广西的4.0 %,知道东南亚等海外地区的不到2%。这反映学生对自己生活所在地广东的情况熟悉,广东以外地区的情况知之甚少,离广东越远越不知道,这正是很少探究未知的外部世界的结果,也说明学生对外部陌生事物缺乏关注热情、缺乏探究精神。

学生探究意识弱,跟学习能力弱有关,也是学习自主性欠缺的结果和表现。调查显示,每周用在文化知识学习的时间,51%的学生少于三分之一,只有5%的学生三分之二以上;每周业余时间安排,40%的学生选择休闲娱乐,32%的学生选择上网聊天玩游戏,22%的学生选择体育锻炼,只有6%的学生选择学习;学生使用网络很广泛,但63.5%是用于聊天交友、或了解娱乐与体育内容,学习专业知识、文化积累的少;对老师布置的课后讨论、查找资料等等非书面作业,能完成的只有9.1%,部分完成的有40.5%,其中92%的人是因为老师要检查而做。因为学习自主性欠缺,在学习中很少作拓展思考,问题需要深人探究时,往往无所适从或产生畏难心理,甚至退缩;在学习中没有养成浓厚的交流、讨论风气,难以形成交流、讨论氛围,只有30%的人常与同学探讨问题,有19%的人对各种媒介传播的内容经常评价。

2)学习动机功利性强

职业院校学生普遍存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动机功利性强,往往重视专业技术、职业技能,忽视文化素质;对知识筛选情绪化强,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性高。在调查中,选择“自觉学习,为国效力,提升人生价值”的学生只有13.7%; 选择 “掌握专业技术、职业技能,找好的就业岗位”的学生有83.5%。可见学生思考自身的学习,受社会现实影响较大,多数以生活实际为重点考虑,把学习与将来的就业联接。这种情况下,加之学生对现实社会的偏颇理解,直接导致他们处理专业学习和文化素质培养关系时的极端表现:32.5%的学生认为需要积极提高综合文化素质也在尽努力,35.5 %的学生想努力提高综合文化素质但提不起兴趣而不想做,25.5 %的学生认为综合文化素质对将来工作影响很小,极少数干脆认为现在的学习跟将来都没关联。

3.认知兴趣偏于直观性、互动性、娱乐性强的活动

对客家文化课的学习方式,愿意老师讲解传授的学生有5.6 %,愿意自学的有14.5%;希望通过播放视频与老师讲解结合的学生有47.6 %,希望同学间讨论与老师指导结合的有25.4%,两项总计73 %。反映出多数学生倾向于直观性、互动性、娱乐性强的活动。

“只要具备条件,你经常会用到、且最喜欢的媒介是什么”,选择结果是网络(96.2%)、电视(75.8%)、电影(48.5%)、报刊杂志(32.8%)、广播(19.2%)、其他如教科书、教辅资料、学术论著一类(5.6%)。跟学生使用网络多用于聊天、娱乐的特点相联系,网络、电视、电影以其图文并茂、互动性强的特点,成为学生接触较多的媒介,受到喜爱。业余时间多用在休闲娱乐、上网聊天玩游戏、体育锻炼的学生高达94%,也说明学生喜欢直观性、互动性、娱乐性强的活动。

4.喜欢实操性活动,善于直接处理实践问题

对邻居与自己家争吵,64.6%的学生选择想办法化解矛盾;当长辈来做客,77.6%的学生表示会热情问候并倒茶待客;在决定毕业找工作时要不要依靠家里长辈问题上,65.5%的学生认为自力更生会前途光明,19.6%的学生表示信心不足但也可以试试。对这些问题,大多数学生都能选择积极、理性、恰当的处理办法,反映学生的实践意识比较强,不但有实践的勇气、兴趣,也善于直接处理实践问题。

二、基于职业院校客家学生特点的客家文化教育

基于职业院校客家学生的特点,开展客家文化教育时,必须注意做好四方面工作:

1.编写使用通俗易懂的、普及性的客家文化教育教材

客家学生文化素质偏低,在开展客家文化教育时,必须有相应教材或老师的讲议给学生,确保学习有基本的物质载体,这样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心、眼、脑,综合发挥作用。否则,学生受其学习动机影响,客家文化教育难有兴趣,更难以产生学习的自我需求。

编写的教材要着重考虑其适应性,内容要适应学生特点,必须注意:突出普及性,弱化其学术性,语言通俗易懂,如非必须就应尽量少引用古文表述,把古汉语表述基本转化为现代汉语,让学生都轻松看懂;教材忌堆砌高深理论,不拘泥于如具体历史时间等等非关键的知识,重视极其重要而简单的史实即可,突出客家学基础知识;

客家文化教育的主体是文化素质弱的学生,不是历史专业或古汉语专业的学生,更不是古汉语、历史学、考古学等等领域的学者,把教材编成类似研究论文集或专家的成果报告,甚至语言艰涩难懂,让学生如读天书,只能使学生望而生畏、敬而远之。

2.教学中既重视客家文化基础知识的传授又不应要求过细

在教学过程中,客家文化教育应定位为文化素质教育,知识的掌握应是概要性的而不是细节性的。如在客家的形成发展史教学时,对客家先民具体的迁徙时间、徙路径一类知识,教师不必多讲、学生也不必强记,只要知道大致的年代、方向、地域就够。再者还要注意减轻客家文化教育的课业负担,处理好与其他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的课业负担关系,避免学生因课业负担重对客家文化教育课生厌放弃。

3.增强客家文化教育的教育性、趣味性,使学生产生接受教育的自我需求

客家文化教育,作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不培养具体技术、技能,教育影响不能立竿见影,还依赖于学生自我内化,其影响有滞后性特点,也因此影响学生对这类课程的兴趣。只有在教学中增强客家文化教育的教育性、趣味性,使学生产生接受教育的自我需求,才有其生命力。因而客家文化教育要以德育为首要原则,以生动、有趣的历史、现实内容为载体,尤其要以客家人在发展过程中的奋斗史、智慧成果、精神结晶为内容,让学生通过学习有所感悟,真实领会客家精神,让学生确实感受到接受客家文化教育有趣、有益,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热情,自觉、积极地弘扬客家精神。

4.具体教学方法、手段上加强直观性、互动性、娱乐性、实践性,适度弱化理论、降低难度

职业院校客家学生在认知上有直观性、互动性、娱乐性、实践性强的要求,更注重情绪背景,大部分不愿意也不善于抽象思维,偏重于直观的实践活动。这要求在教学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情景引起学生兴趣,积极参与。学生更乐于接触网络、电视、电影等媒介,更喜欢互动性、娱乐性活动,更能接受播放视频与老师讲解结合、同学间讨论与老师指导结合的教学方式等特点,教学时可以更多地通过视频来介绍教学内容,适当安排讨论,但讨论应适度弱化理论、降低难度。如讨论不同地区客家人的口音差别,应避免陷于语言学泥坑;讨论客家建筑问题,应避免牵涉太多建筑学方面的问题。条件许可,还应适当组织学生参观有关的实物、古迹,安排一些具体的实践任务。

总之,客家文化教育任重道远,需要在实践中敢于创新、不断探索,才能完善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引 言

2010年3月笔者开始有关在日华侨华人的研究。笔者是自费留学生,有关在日自费留学生的相关事宜非常了解。但是,对在日公费留学生的情况一概不知,比如,什么样的人才可以成为公费留学生?留日公费留学生有何特征?享受什么待遇?在日生活、学习情况和自费留学生有何差异以及学成之后的就业情况等。为了弄清以上问题,笔者开始以“在日中国公费留学生的异文化适应”为题目的调研工作。2012年3月笔者以该题目完成了硕士论文。

2013年笔者又把目标转向了在日中国人的劳动问题,以田野调查为中心,开始以从中国福建去日本留学或工作,在东京筑地市场工作的中国劳动者的生活状况的研究。2014年3月在马来西亚人文与社会科学学报上发表了“日本新华侨生活状况的考察:以东京筑地市场为例”的文章。近来,笔者又把矛头指向了中国国内的归国留学生的研究。

回顾在日华侨华人研究,游仲勋说“战后日本华侨研究主要是以华侨社会经济为中心(游仲勋1996:90)。” 80年代以后,在日华侨华人研究有了明显的变化。门永美保认为“从1980年初开始,在日华侨华人研究不仅在经济方面,在华侨华人对日本社会适应类型方面和文化摩擦方面也有了很大进展。同时在华侨华人自我意识的变化、组织形态和华侨华人重新构造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门永2013:74)。” 本稿主要通过文献分析日本华侨华人研究概况以及研究动向。

一、华侨华人自我意识的研究

有关在日华侨华人自我意识的研究代表作品有过放(1999)的《在日华侨的自我意识的变化》。过放把在日华侨华人分为三个层次进行了分析。第一层是表层。主要阐述在日华侨华人的历史。第二层是中层。主要从婚姻方面分析了在日华侨华人的社会构造。第三层是深层。主要分析了在日华侨华人自我意识的变化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日华侨华人和日本人结婚以及取得日本国籍的华侨华人越来越多,促进了在日华侨华人化的迅速发展。但是,在日华侨华人化的进展不等于否定中华文化而获得日本文化(门美2013:78)。”

除此之外,还有朱慧玲(2013)的《日本华侨华人的社会变迁:以日中国交正常化以后为中心》。朱慧玲的硕士论文是以在日老华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在日华侨华人的社会变迁问题。之后在硕士论文和王津的硕士论文成果的基础之上,分析了1972年日中国交正常化以后日本华侨华人社会的变迁,完成了博士论文。朱慧玲认为日本华侨华人社会和日本社会的社会距离在不断缩小,随着在日华侨华人的世代交接,在日华侨华人在不断的被日本社会同化。

二、教育、职业方面的研究

近年来,在日华侨华人学校和教育问题也被学术界所关注。台湾学者杜国辉可称之为在日华侨华人学校和教育研究的先驱者。杜国辉(1991)以《多文化社会华侨华人的对应:日本?台湾的华侨学校毕业生动向分析研究》为题,主要是华侨学校对在日华侨华人有着重要意义为基础,针对在日华侨学校毕业生进行了意识性调查。杜(1991)的研究表明日本华侨华人学校毕业的学生在日常生活、行动、生活方式、思考方式等方面已经被日本社会所同化。此结论和周慧玲(2003)的结论相吻合。

除此之外,裘晓m(2007)以《有关日本华侨华人教育之研究:面向多文化,多民族社会的教育的再构造和课题》为题,完成了博士论文。裘晓m主要通过以下三个视点对在日华侨华人教育进行了分析考察。“第一,从历史的视角出发,分析了作为民族教育发展起来的华侨华人教育发展的沿革和面貌。第二,从动态的视角,阐述了1990年代以后在日华侨华人的实际转换状况。第三,从多文化教育的视角,分析了在日华侨华人教育意义和所承担的责任和任务(裘2007:11)。”但是,裘(2009)有以下三点不足之处。第一,没有把日中两国政策变化和此论文关系相结合。第二,近代华侨华人教育形成过程的分析应该和新华侨华人教育的形态分开作以分析。第三,应该把华侨华人教育以外的教育实践列入分析行列。

随着中国经济的急速发展,在日学成后回国创业的中国留学生不断增多。因此,以回国留学生为对象的研究也在不断增加。其代表研究有安部康久、徐亚文(2011)的《从日本留学回国学生就业状况和留学经验的评价:以研究生为例》。为了完成此论文的调查,安部康久和徐亚文针对中国辽宁省大连市和山东省济南市的相关学校研究生以及具有专业知识、持高学历的回国留学人员为中心,进行了研究调查。其结果是:“留学者对自己的留学有较高评价(安部康久、徐亚文2011:189)。”

奈仓京子针对从日本留学回国的留学生进行了研究调查。其代表作品是2009年发表的《从日本留学回国留学生的自我实现和制约的考察》。奈仓京子从回国留学生的视角,以中国福建省厦门市和广东省为中心对回国留学生进行了采访调查。随着回国留学生和中国国内博士研究生的增多,“对中国的大学来说,“海龟”不再向以前那样珍贵。

三、地域方面的研究

有关华侨华人在日地域分布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主要以在横滨、神户、长崎居住的华侨华人为研究对象。近来,以东京、名古屋和冲绳等地区为对象的华侨华人研究也增加了。代表研究有山下清海(2007)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京再留中国人的人口变化》。山下主要通过“东京都统计年鉴”第6次(1954年)到第56次(2004年)的“外国人登陆数”,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东京都在留中国人的人口变化的特征。山下把东京华侨华人的人口划分为以下三个时期:第一时期称之为“停止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完到1978年)。这一时期在日中国人人口变化不是很大。第二时期称之为“急增期”(1979年到1988年)。这一时期因为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在日中国人急剧增加。第三时期称之为“安定期”(1989年至今)。这一时期在日华侨华人人口不断增加,特别是中国东北三省出生的中国人明显增加(山下2009:107-109)。

四、其他相关华侨华人研究

中国最著名的“侨乡”有江门、泉州、潮汕和梅州。近年来,相关学者开始了以“侨乡”和“华侨华人博物馆”为对象的调查研究。“侨乡” 研究的代表作品有稻泽努(2016)的《侨乡:华侨故乡的观念和实像》;长沼さやか(2015)的《广东省珠江达美侨乡的起源:以华侨的村和无华侨村为例》;兼城系绘(2012)的《“移民”支持的神社:福建省福州市的侨乡为例》等。

全球“华侨华人博物馆”包括正在筹建的有7个国家50家左右。其中中国国内有近30家,海外近20家,分布在亚洲、美洲、大洋洲等。2015年11月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与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华侨博物馆与华侨华人研究”学术研讨会。此会对华侨华人对华侨博物馆研究有着重要意思。此外,玉置充子(2012)也对《广东省的华侨华人博物馆》进行介绍等。“侨乡”是华侨华人的故乡;“华侨华人博物馆”具有对华侨历史文物、文献资料等进行保存、研究等功能,因此,推动“侨乡”和“华侨华人博物馆”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结束语

以上总结了日本华侨华人研究的情况。日本的华侨华人研究开始于经济方面,之后发展到华侨华人的意识的变化、学校教育、地域分布、归国中国留学的就业等方面。近来又出现了以“侨乡”和“华侨华人博物馆”为研究课题。本文通过整理日本华侨华人研究,了解了日本华侨华人的研究动向,为今后新课题研究“中日国家关系的变化对在日华侨华人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仲耄1996).「日本におけるAS研究.『アジア研究;第13 期2号. 第80-118.(游仲勋:日本华侨研究.亚洲研究.第13期2号.第80-118页. 1996年).

[2]T永美保(2013)「獒幛稳毡兢摔けるASA人の研究史.『京都女子大学大学院F代社会研究科o要年;第7号、pp:73-82.

(门永美保:战后日本华侨华人研究史.京都女子大学大学院现代社会研究课纪要.第7号.73-82页.2013年).

[3]^放(1999)《在日ASの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の淙荨|信堂.

(过放:在日华侨的自我意识的变化.东信堂.1999年).

[4]朱慧玲:日本华侨华人的社会变迁:以日中国交正常化以后为中心.第二版.日本侨报社2013年.

[5]田氪咀樱2004)(u)『日本ASA人社会の溥w:日中国交正常化以降を中心に中国研究月 第58第4号.

(田氪咀樱ㄊ槠溃:日本华侨华人的社会变迁:以日中国交正常化以后为中心.中国研究月报.第58卷.第4号.2004年).

[6]杜国x(1991)『多文化社会へのAS?A人の戗D日本・台湾におけるAS学校卒I生の酉蚍治觥互去瑗控庋芯恐成蟾、横浜中A学校校昭芯渴.

(杜国辉:多文化社会华侨华人的对应:日本・台湾的华侨学校毕业生动向分析研究

丰田财团研究助成报告书.横滨中华学校校务研究室.1991年).

[7]裘m(2007)「日本におけるAS?A人教育にvする研究D多文化?多民族社会に向けての教育の再Bとn}D早稻田大学博士学位文.

(裘晓_:有关日本华侨华人教育之研究:面向多文化,多民族社会的教育的再构造和课题.早稻田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8]安部康久・徐文(2011)「日本留学者の⒐後の就I状rと留学UYへのu:中国人の大W院修士者を事例としてp:182 集工房.

(安部康久・徐亚文:从日本留学回国学生就业状况和留学生经验的评价:以研究生为例.第182页.集工房.2011年).

[9]奈}京子(2009)「日本からの中国⒐者留学生の自己gFと「制sにvする事例的考察中国研究月.第63第4号.pp:1-19.

(奈苍京子:从日本留学回国留学生的自我实现和制约的考察.中国研究月报.第63卷第4号.第1-19页.2009年).

[10]山下清海(2007)「第二次世界大獒幛摔ける|京在留中国人の人口浠人文地理学研究 No31 pp:97-113.

(山下清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京再留中国人的人口变化.人文地理学研究.第31期. 第97-113页.2007年).

[11]慧婧(2012)「名古屋市における在日中国人の人口浠と住分布のgB考察pp:42-54 名古屋大学国际コミュニケション攻.

(慧婧:名古屋在住中国人人口变化和职业分布实际考察.名古屋大学国际交流专业 第42-54页.2012年).

篇9

[ 2 ] 司法部监狱局.《现代化文明监狱标准》的修订背景、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EB/OL].(2008-05-16)[2014-07-13].http:///moj/zgsfzz/2005-11/03/content_214970.htm.

[ 3 ] 浙江省图书馆.浙江图书馆流通站(分馆)服务成果展[EB/OL].(2006-09-30)[2014-07-03].http://.cn/Public/ArticleInfo.aspx?ArticleID=fb4cffb3-b2e4-45e1-9e19-d4eef1c70702.

[ 4 ] 安徽省图书馆.将爱心和书香送进白湖监狱:我馆在全国首次发起“走进高墙建立‘青年爱心图书室’”[EB/OL].(2013-11-20)[2014-07-03].http:///ahlib/main/model/newinfo/newinfo.do?infoId=20038.

[ 5 ] 福建省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仓山监狱分馆正式投入使用[EB/OL].(2011-10-15)[2014-07-12].http:///mtjx/200706/t20070601_7597.htm

[ 6 ] 湖北省图书馆.中文图书借阅部在洪山监狱举办文化讲座[EB/OL].(2013-07-12)[2014-07-12].http:///index/libdongtai/201102/t20110223_35156.shtml.

[ 7 ] 江西省图书馆.省图书馆南昌监狱分馆成立揭牌仪式隆重举行[EB/OL].(2006-01-26)[2014-07-12].http:///news_display.aspx?id=264.

[ 8 ] 刘红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第一监狱分馆挂牌成立[EB/OL].(2010-04-29)[2014-07-12].http://.cn/news/content/2010-04/29/content_4942618.htm.

[ 9 ] 四川省图书馆监狱分馆开馆[EB/OL].(2007-06-28)[2014-07-12].http://.cn/pub/njlib/njlib_yjdt/200706/t20070628_62758.htm.

[10] 北京图书馆.“爱心帮教”谱写和谐社会新乐章[EB/OL].(2013-08-20)[2014-0712].http://.cn/guanjixt/tushugxx/200806/P020080605343933596135.doc.

[11] 朱克勤.开展文化帮教 实现资源共享:浙江图书馆与省乔司监狱携手推进监地深度合作[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1(3):46.

[12] 杨士隆,林健阳.犯罪矫正:问题与对策[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

[13] 首都图书馆.北京市2002年公共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总结[EB/OL].(2002-03-25)[2014-07-12].http://.cn/temp/xinxi/2002/2002-3-80.doc.

[14] 山西省图书馆. 同享文化 共建和谐:山西省图书馆盲人读者艺术团帮教演出受欢迎[EB/OL].(2011-05-16)[2012-01-12].http:///jb/2007/2007jb04.htm.

[15] 王秋实.向社会展示才华 服刑者艺术作品进首都图书馆[EB/OL].(2004-03-02)[2014-07-12].http:///41/2004/03/27/109@110685.htm.

[16] 浙江省图书馆.募集“爱心图书”,赠予“服刑囚子”[EB/OL].(2007-03-31)[2014-07-12].http://.cn/public/LibOverviewArticleInfo.aspx?ArticleID=9190fc2b-4f3c-4692-a3d1-e45cc4dea18f.

[17] Shirley G. Library Services to Disadvantaged User Groups:Library services toprisoners in the United States[J].Library Ideas,2006(3):1-7.

[18] McCook K P. Public libraries and people in jail[J]. Reference & User Services Quarterly,2004(1):26-30.

[19] Jones P. Reaching out to young adults in jail[J]. Young Adult Library Services:The Journal of the Young Adult Library Services Association,2004(fall):14-17.

[20] 云南省图书馆.我馆积极开展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EB/OL].(2010-05-05)[2014-07-23].http:///Item/1051.aspx.

[21] Vaccarino F, Connie M. Pathway to Rehabilitation:Prisoners' Use of a Public Library[J]. Australian Library Journal,2010,59(4):170-179.

[22] Shirley G. Has Your Public Librarian Been to Prison? (part 1)[EB/OL].[2014-07-22].http:///columns/?p=109.

[23] Minnesota Correctional Facility-Stillwater Hosts Family Book Fair Program[J].Minnesota Department of Corrections News Release,2004(11).

[24] ALA. Prisoners Right to Read: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Library Bill of Rights[EB/OL].(2010-06-29)[2014-0723].http:///advocacy/intfreedom/librarybill/interpretations/prisonersrightoread.

[25] 梅州监狱为服刑人员举办就业培训班[N].广东监狱,2009-02-18(1).

[26] 蔡日荣.阳江监狱积极为即将刑释的服刑人员创造就业平台[N].广东监狱,2009-04-18(1).

篇10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产业集群已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中颇具特色的产业组织方式,作为当今国际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和主旋律,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都对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国内外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践表明,产业集群的成长主要是依靠市场力量,但与政府作用的发挥密不可分,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那么,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应发挥哪些作用?本文拟以梁山县专用车产业集群为例进行深入探讨。

1.梁山专用车产业集群发展概况

近年来,经历了起步、整顿规范、健康发展三个阶段,梁山专用车产业现已初步形成了改装车产业体系,成为梁山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成为山东省乃至全国最大的专用汽车制造、零部件销售基地。目前,全县拥有专用车生产企业106家、配套生产企业58家,流通贸易企业128家本科毕业论文格式,有21家专用汽车生产企业进入国家公告目录,可生产全挂车、半挂车、消防车、自卸车、罐式车、厢式车、栅栏车、道路清障车、垃圾运输车、轿车运输车等10大系列100多个品种,具备了年产专用汽车10万辆,配件170万件的生产能力,形成了以专用车、特种车及汽车配件为主的专用汽车产业体系。梁山专用汽车产业集群已为全省第一批产业集群,其特点主要有以下:

(1)产业聚集度高。在50平方公里的汽车工业园内拥有专用车制造和零部件生产企业近200家,东岳、通亚、华宇、永固、恩信、飞驰、杨嘉、四通等21家企业先后进入国家公告目录。同时,一汽、二汽、中国重汽、北汽福田等著名的整车企业,广东富华、福建正兴钢圈、梅州BPW、三角轮胎等知名零部件企业200余家在汽车工业园内或投资办厂,或合资合作,或设立中转库、4S店、汽贸公司、经销处、办事处。

(2)科研能力不断增强。成立了山东省专用汽车检测中心、山东省特种车辆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梁山专用汽车物流配送中心。“三个中心”集研发、检测、物流等功能为一体,组成经济、技术、贸易集成板块,辐射全国市场、覆盖长江以北。在“三个中心”带动下,梁山专用汽车产业组建了16个研发机构,与全国25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格局。2008年以来已研发新产品10余种,申报专利4项。

(3)产业链条拉长。产业链是从自然资源过渡到消费品之间的产业层次,它涉及上下游产业之间首尾相接的链条式关联关系。梁山县在加快专用汽车企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带动配件企业、汽贸和服务业的发展,目前全县拥有零部件企业50余家,涉及车桥、钢圈、轮胎等主要配件。吸引了全国诸多汽贸公司、配件生产厂家来我县投资或在梁山设立办事处,特别是把全国名优汽车底盘、配件聚集到了梁山,同时带动了运输、餐饮、商业服务业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了整车、配件、研发、检测、汽贸为一体的专用汽车产业链条。

(4)销售网络完善。生产的产品在国内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占山东省的三分之一。目前已在全国30多个省市和地区建立了销售网络,拥有几万人的销售队伍。中集东岳集团、通亚集团、华宇集团生产的特种车不仅在国内享有较高的声誉,还远销欧亚、东南亚、蒙古等国家和地区。

2.梁山专用汽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企业自身方面

一是企业规模小。近几年,东岳、通亚、华宇、永固等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具备了较强的实力,但和国内几家大型专用汽车企业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本科毕业论文格式,机器装备、生产规模、资金支持等都无法与驻马店华俊、杨州通华抗衡,抗风险能力较差。二是创新能力弱。梁山县专用汽车企业以生产普通半挂车为主,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少,新技术新产品开发能力不强,产品趋同化严重、专业性不强、用途较单一、主要是供应于低端市场,重复建设比较突出,很难适应市场的变化。三是高管人才少。目前绝大多数企业缺乏专业的高级管理人才,管理水平较低,对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的反应速度慢、应变能力差,驾驭市场、开拓市场的能力差。四是从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来看,我县专用汽车生产企业除中集东岳外,都是家族式管理,规章制度和运行程序都不是很规范,管理较混乱,更不注重企业文化的发展和运用,不利于凝聚人心,持久性发展能力差。

2.2产业、产品结构方面

一是产业链条不完善。和专用汽车生产企业的发展速度相比,零配件生产企业发展相对滞后,发展速度缓慢,并且零配件生产企业规模小、产量少、产品技术水平低,远远供不上专用汽车生产企业所需,大部分配件都要依靠外协,特别是车桥、轮胎、钢圈等几大主件,由于需求量大,高峰时期供不应求,往往受制于某个企业。二是产品结构不合理。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特种车产量仅占总产量的10%、油罐车、散装水泥车等占20%,普通半挂运输车占70%。三是公告企业少。全县106家生产企业,仅有21家进入国家公告目录,占企业总数的19.8%。

2.3政策环境方面

一是资金紧张。梁山县专用车产业中小企业居多,除几家较大的企业外本科毕业论文格式,多数企业资金紧张,贷款难、融资难、担保难一直困扰企业发展壮大。据统计,整个产业的资金缺口达5亿元。二是企业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个别行政执法部门存在着乱检查、乱收费、乱处罚、乱摊派等违规行为,没有真正把各级制定的优化企业发展的政策落到实处;有些素质较差的村干部和村民受利益驱使,经常去企业吃、拿、卡、要,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

3. 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分析

政府作为产业集群的规划管理机构,在产业集群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迈克尔·波特所言,“政府是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发动机”[1]。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政府不仅要做“开明政府”,放手让其发展,更要做“高明政府”,加强引导、扶持、促进。

3.1倡导正确的产业集群观念

目前一些人对产业集群概念的理解上有些偏差,把产业集群和企业集中等同起来,造成有些地方在发展集群经济过程中出现了“企业集中而产业不群”的现象。地方政府为图表面政绩,以大规模的工业集中区的形式简单地代替产业集群。当然,将各类企业集中于工业集中区,是可以加大土地的利用率。但仅仅将企业集中起来,并不是产业集群。这里,企业仅仅是空间的集聚,而缺乏关联、配套与协同效应。产业集群不仅包括上下游产品的制造商、互补性产品的制造商,也包括政府、大学、科研机构以及行业协会等民间团体。因此,企业集中不等于产业集群,如果简单地认为企业的地理集中就能形成产业集群,则很容易忽视企业之间的内在联系机制的建立,导致产业发展战略的失败。

3.2 做好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波特认为,政府在产业集群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对产业集群的影响力贯穿于整个钻石体系中[1]。在这些影响力中,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是重要的部分。梁山专用车生产企业产品雷同、技术含量不高,企业之间存在相互拆台的恶性竞争,这与缺乏科学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有密切关系本科毕业论文格式,政府在这方面应该有所作为。我们认为,应该围绕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拓展市场空间来制定规划。一是巩固壮大现有公告企业。重点以东岳、通亚、华宇、永固、恩信等企业为龙头,在巩固现有规模优势的基础上,搞好强强联合和专业分工,加快开发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专用车,形成技术优势,尽快发展成为生产规模大、产品技术先进、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二是通过资源整合和拉长产业链条。促进无公告企业与有资质企业进行整合,组建新的集团,申报新的生产点。三是积极发展配件企业。特别是主要零部件如:车桥、悬挂、钢圈等配件生产,为专用车生产企业搞好配套。积极引导无公告目录的小型专用汽车生产企业转产配件,努力形成规模化配套生产。四是加快大型汽贸流通企业的建设。一汽已在梁山县设立了底盘中转库,要争取二汽、重汽、陕汽等重型企业集团来梁山设立中转库,并建设4S店,为生产销售搞好服务。

3.3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壮大、良性循环的首要推动力,是增强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专用车辆的发展,必须提高研发能力,促进科研项目向生产力转化。我县的专用车辆无论是在技术研发,产品品质等方面与其他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要鼓励引导企业抓致力于长远发展。一是积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加强与专业科研机构和院校的合作,掌握相关发展的前沿技术和核心技术。二是要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重点做好生产线技术改造,致力于上规模、上档次、创品牌,注重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结构、新方法,切实提高生产效率、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三是要建立科技开发优势互补机制,建立新产品开发基金保障机制和新产品开发评估、风险、决策程序,为新产品开发提供资金支持,提高新产品开发成功率,引入新产品研发招标竞争方式本科毕业论文格式,并在新产品开发人员内部引入竞争机制,争取研发出有竞争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产品。

3.4 提升区域品牌竞争优势

“区域品牌”即产业区位是品牌的象征。“区域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更形象、直接,是众多企业品牌的浓缩和提炼,更具有广泛的、持续的品牌效应,是一种珍贵的无形资产[2]。它不仅有利于企业对外交往,开拓国内外市场,确定合适的销售价格,也有利于提升整个区域的形象,为招商引资和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而区域品牌共享大大增强了集群内企业的比较竞争优势。梁山的专用车产业集群已经初具“区域品牌”的雏形,连续成功举办五届中国专用汽车博览会,提升了梁山专用汽车产业的整体水平,收到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形成了良好的“车博会效应”。政府要在强化品牌推进方面下功夫,努力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对申报相关名牌和商标的企业予以资金扶持,对被评为名牌和著名商标的企业予以奖励,在全国范围内树立梁山专用车的区域品牌。

3.5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产业集群发展中政府最重要的作用不是“制造”产业集群,而是为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各项服务。一是加强社会网络和中间组织建设。政府要引导产品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知名度和富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抢占网址,充分利用网上资源,扩展市场,加快新产品的开发,寻求合资、合作对象。鼓励企业和大学或者科研院所合作,支持建立为生产者提供技术培训、技术支持和市场信息的本地公共机构。加快信息咨询服务建设,建立多层次的公共信息平台,帮助企业组建行业协会并制定行业规范。同时,在加强“三个中心”建设基础上,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方式本科毕业论文格式,大力发展服务型的出口商、质量检测控制中心、开放性行业技术中心等集群发展机构,建立法律、会计、仲裁、信息咨询等方面的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自组织体系。二是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建议建立梁山专用车产业集群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扶持专用车产业形成产业链、争创区域品牌、提供关键和重大技术支持、创业辅导、服务体系建设和工业园区建设等。鼓励民间资本向中小企业进行风险投资,建立大型紧密型的企业集团,争取上市融资。三是建立长效监督管理机制。成立联合监察执法大队,加大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范围、生产标准、产品质量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同时对乱检查、乱收费、乱处罚、乱摊派和吃、拿、卡、要等违规行为坚决查处,形成一个政府鼓励、社会支持的最佳发展环境,努力促进梁山专用汽车产业集群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篇11

农村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强,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每次语文考试后,学生总是认为阅读题难做,阅读题的得分率也总是最低。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能够很明显地感觉到城乡学生之间语文素养的差距,这种差距形成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城乡学生在阅读积累方面的不同。课堂的发言依赖于课外阅读,写作的质量更与之息息相关。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了我们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那么,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应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不断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阅读,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真正做到自主阅读。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1.名著导读,激起阅读兴趣

课外读物泛滥,质量良莠不齐,初中生因心智尚未成熟,课外阅读时在读物选择时容易误入歧途,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开设了名著导读课,由教师给学生进行“名著导读”。在要求学生读一部文学名著之前,我设计了“走近作者”“走进作品”、“精彩片段介绍”等几个栏目。通过教师充满激情、深入浅出的指导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从而慢慢走进名著,享受畅游书海的快乐,引导学生读一些教学大纲要求必读的名著,例如,初一的《西游记》《童年》、初二的《水浒传》《名人传》等。

学生读完后也可利用导读课进行交流,这也是必需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回顾,二是检测。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可以采用“主要内容概括―人物故事竞猜―优美片段赏析―读书后的收获与感悟”这一基本流程来进行。另一种是分小组汇报交流,小组之间采用不同的汇报方式来进行,如手抄报介绍、课本剧表演、分角色朗读、读后感交流、精彩片段朗读、个性化点评、我最喜欢的故事、我最喜欢的人物等,这样各个小组自由选择,交流的气氛更热烈,效果也会更好。

2.营造班级阅读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阅读需要氛围,班级中浓浓的书香氛围毫无疑问会对每一位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产生很强的感染激发作用。这氛围需要营造,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去营造阅读的氛围:

(1)开辟图书角,创造读书条件

农村学生书源较少,为实现资源共享,动员学生把家里闲置的图书自愿捐赠到班级,再加上学校图书馆借出的一些书在班级建立图书角,选出图书管理员,专人管理。由班级定期张贴“好书推荐”“阅读卡”“好书大家读”等栏目。学生在校可以随时借书和读书。这样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提供阅读环境,指引阅读方向。让学生有书读,有时间读,有兴趣读。课余饭后,图书角往往是人气最旺之地。这真是小小班级图书角,开辟出学生阅读大世界。

(2)评“阅读之星”,张扬个性阅读

抓住学生好竞争、乐表现的心理,举办“阅读之星”竞选活动。学生在竞赛活动上“晒”自己所读过的书,读的书越多,得分越高。然后学生推荐自己最喜欢的书,并谈自己从书中得到的收获。通过竞选活动达到读书评书、好书推荐的目的。让学生议一议、评一评所读书籍的优劣,从而达到互荐好书,提高学生欣赏水平的目的,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品位。让他们自觉拒绝目前市面上最为流行的漫画、言情、武侠等快餐文化。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必需。只有阅读多了,学生对文章重点语句透彻理解的能力、对整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观点的把握能力、对作者含蓄的言外之意的理解能力才能显著提高。由此可见,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十分重要。

二、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已经成为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把课本当做范例使用,注重训练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只有这样才是抓住了语文阅读教学的“牛鼻子”。学生也只有通过这些训练,才能掌握基础知识并转化为能力。真正做到得法课内,运用于课外。

1.抓标题,掌握整体信息

俗语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标题可以揭示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体裁、话题范围,帮助读者迅速推测出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与意图。因此,阅读文章可从标题入手。如,《竹林深处人家》,通过审题可知,课文主要写了竹林和人家两方面的内容,再审题目可知,竹林深处是修饰限制人家的,可见课文描写竹林是为写人家作铺垫。孟浩然的《洞庭湖赠张丞相》,通过审题可知这首诗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写望洞庭湖所见之景;二是紧扣赠张丞相来写。又如,《爱莲说》写了作者对莲的感情。当然文题还暗示了文章的文体等,教会学生快速通过文题掌握文章的整体信息。

2.抓文眼,把握文章中心

关于文眼,清人刘熙载在《文概》中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说明白点,文眼即文章构思的凝聚点,是作品中脉络层次的关键之语,它往往能“一字穷理,定全篇主脑,片言居要,连通体脉络”。文眼是文章的窗户,正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打开这扇窗户就能窥见全课,带起对文章的理解,能更好地把握全文的中心。在阅读能力的培养中,就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统摄全篇的“文眼”,据眼求法,从而深刻领会文章的主旨和作者构思的匠心。如,茅盾先生的名作《白杨礼赞》,“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这一文眼在文中一咏三唱。文章更是紧扣文眼,从三方面写白杨树的不平凡:先写其生长环境的不平凡,次写其力争上游的外貌的不平凡,再写其内在气质的不平凡,极富层次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一些设置有“文眼”的课文,应积极引导学生发现并捕捉传统文章艺术构思信息的“文眼”。理解其在文章中各个方面的种种关系,从而欣赏、借鉴作者巧设“文眼”的匠心。同时也就更快、更全面地理解文章所蕴含的精神所在。只要我们能引导得法,天长日久,总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准确、快速把握文章立意及布局谋篇的能力,又使阅读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抓住“文眼”,举纲张目,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

3.授文体知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现代文阅读材料的选取,体裁多样,既有传统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也有散文、小说、书信、童话等,丰富多彩,因此,要求学生必须熟悉各种文体,把握文体阅读规律,学会理清线索、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掌握写作手法等,这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课文是例子也是引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这些课文为例系统地教给学生各种文体知识,大胆取舍,分类教学。同一体裁的课文,内容上舍难求易,最好选取文体特征较明确的,教会学生熟悉不同文体特征,掌握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也可以以课文例子所负载的语文知识点和规律为依据,在相关的课外读物中有意识地选择同类型阅读材料,训练所学的语文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只有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教会学生阅读技巧,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得到提高,自然写作能力也会增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