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新型工业化论文

新型工业化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4-08 11:47:3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新型工业化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新型工业化论文

篇1

1现代服务业的涵义

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它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而出现,是信息技术与服务产业结合的产物。它不仅包括直接因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形态,如计算机和软件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等;同时也包括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从传统服务业改造和衍生而来的服务业形态,如金融、物流服务等。

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工业的发展是现代服务业的基础和条件。现代服务业主要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而发展起来的,它是知识和技术相对密集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主要依靠信息科技、人才等与知识相关的要素投入的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促进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由主要依靠消耗资源向更多地依靠智力支持和科技进步转变。

2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的互动关系

制造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许多服务业部门的发展必须依靠制造业的发展,因为制造业是服务业产出的重要需求部门,代表现代服务业的生产者服务业的活动,其产出的相当比例是用于制造业部门生产的中间需求,没有制造业的发展,他就失去了需求的来源。通过对美国投入产出数据的分析表明,用于制造业部门的生产者服务增加很快,约占整个生产者服务产出的48%;另一方面,制造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生产者服务业的有力支撑。许多生产者服务部门,如金融、保险、电信、会计、技术服务、咨询、R&D、物流等,都是支持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部门。生产者服务能够提高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附加值,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部门。因此,制造业整体水平和产品品质的提升,依赖于服务的附加和服务业的整合。服务作为一种软性生产资料正越来越多地进入生产领域,对提高经济效率和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

由于制造业中间投入服务的增加,正在使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变得愈来愈密切,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现代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之间出现了“耦合”现象。二者相互提供支撑,也日益交织,使得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产业结构日趋高度化。

3现代服务业对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推进作用

(1)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现代服务业需求收入弹性高、发展潜力巨大,而且资源环境约束小,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源泉,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靠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来换取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要求。

(2)制造业服务化倾向体现在现代服务业中。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选择、企业融资到产品的设计、营销等各方面都会有现代中介服务机构为其提供服务。制造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善于利用现代服务业所提供的各种帮助,就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全面了解到国内外市场变化的动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同时专业化的服务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风险发生的几率,而且可以使企业专注于发展生产,集中力量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制造业部门的服务化倾向也体现在,制造业部门的产品的服务性上以及随产品一同售出的知识和技术服务等。

(3)生产者服务业是产品价值链中价值增值的主要来源。有资料表明,产品价值构成中,有高达75%~85%与生产者服务活动有关,计算机市场上增值部分的60%—70%来自软件和维护服务。因此,有效率的生产者服务是制造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产品竞争力的前提和保障。

(4)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其精髓生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并使制造业能级提升。要建设制造业基地,必然要以发达的服务业作为重要的支撑,尤其是专业化分工深化后,产业链的运转对由制造业延伸形成的生产业的依赖显著增强。大力发展生产业,是在工业经济高速增长的条件下加速制造业升级,实现整个第二产业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关键环节,是制造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进一步地,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打破产业结构的空间限制和工业化水平的束缚而获得超前发展,有可能使产业结构演进次序或演进规律发生新的变化。

(5)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性(中间投入服务)服务业,正在成为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货物商品竞争能力的关键投入,更是企业构成产品差异和决定产品增值的基本要素。产品差异来自于一个企业在设计、生产、销售、运输、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所进行的个性活动,而这些活动中的每一项又都有助于企业取得相对成本优势,增强产品竞争能力,树立企业形象。服务能够引导制造业部门的技术变革和产品创新。

4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总体规模小,发展水平落后。从全世界经济发展情况看,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而中国服务业虽然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总体水平仍然不高。以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2003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3.2%,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0%以上的水平,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也在45%左右。另一方面,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较低,2003年底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国内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为29.3%,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80%,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50%左右水平。

与其他产业相比,我国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差别很大,发展的不平衡对服务业整体的提升会产生影响。另外,受现有基础和一些传统因素的影响,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需的市场环境、制度环境等还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服务业满足巨大市场需求的供给压力仍然相当大。

(2)服务业内部部门发展不合理,结构失衡。从总体上看,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落后,旅游、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过高,而保险、金融、咨询、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仍然是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体的结构。而目前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内部结构中,新兴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已经明显超过传统服务业的比重,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这个发展趋势也较为明显。

(3)当前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还有很大的体制性政策性制约因素。我国长期以来的工业化政策,忽视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发展缓慢,服务业发展速度低于经济增长的平均水平,导致经济结构中服务业所占比重明显偏低。同时,国家对现代服务业的一些行业(如邮政、电信、金融)的准入限制,使非公有制经济很难进入,导致这些行业缺乏竞争,经营机制僵化,从而严重地阻碍了服务业的发展。

(4)服务支撑体系不完善。现代服务业对工业的支持是综合的、配套的、快速反应的体系,能有效满足制造业的服务需求。设计、生产、营销、配送、支持产品等是制造业链条上的不同环节,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其中,服务业的效率对整个链条的效率影响很大。因而各个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都把服务放在重要的位置,通用汽车的利润来源构成中服务所占比重在90%以上。但由于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制造业产前、产后服务体系跟不上,致使整个服务链条脱节,影响了制造业的效率。服务的低效率,已经成为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5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服务业与制造业日益融合,更多地表现为第三产业向第二产业的渗透,特别是与生产过程相关的现代服务业直接作用于第二产业的生产流程。在发达国家,多数企业已经把服务业作为企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加以重点培育。因此,我们要在战略高度上认识服务业,积极发展服务业。

首先,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越来越紧密地相互融合,使得产业经济活动中服务业比重逐步上升,附加价值提高,加工制造环节附加价值比重下降。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专业服务外置化趋势的发展,产业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物流等商务服务业的支撑,单纯靠扩大加工规模降低成本的空间不断缩小,附加价值越来越有限,只在制造环节下工夫,依赖无限供给的低成本劳动力优势,走为跨国公司“代工”的路子,发展战略上会受到很大局限。因此,在我国打造国际制造业中心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制造业与服务业日益融合的国际趋势,把大力发展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技术咨询、广告营销、金融中介等相关新兴服务业,加速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专业化分工合作,作为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其次,积极培植生产型现代服务业,加速经济增长。传统服务业要提升,新型服务业则需要培植。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是一种互动互补的关系,因此,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就必须与工业实现“捆绑式发展”。随着世界逐步进入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单纯的加工制造业将逐渐失去竞争力,利润空间也不断萎缩,要突破这种局面,就应把发展的重心转移到服务业上来。近年来,制造业的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等服务业的支撑。所以,应在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的同时,重点抓好研发中心、公共数据服务中心、产品设计创意中心等特色产业载体的建设,加快发展软件服务业,发挥信息服务对经济发展具有的倍增效应。

再次,以产业协调发展为前提,实现服务业跨越式发展。与第二产业蓬勃发展的势头相比,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业明显滞后,要合理定位布局,加快载体建设,加大内外资引进力度,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相配套的生产业,同时加快发展与新型城市化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全面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吻合、与现代制造业相配套、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服务业体系。

服务业活动是工业企业价值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服务业与工业像唇齿一样相互依赖着。拥有日益增多的专业化厂商并以人力资本作为主要的投入品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特征,工业企业通过购买服务提供者的服务,能够使社会所拥有的人力资本源源不断地参与到工业生产过程。因此,服务业是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引进工业生产部门的推进器,它在相当程度上构成了这些资本进入生产过程的桥梁。但在我国,本应作为中间投入的服务多由企业自身完成,大量可以通过社会分工节省成本的机会没有被恰当地利用。当既有的服务业需求(如广告、会计、咨询顾问、信息系统、银行投资与市场调研等)变得日益复杂时,专业化的服务便显示出其远大的发展前景。相形之下,附属于企业内部的服务部门则是一个成本中心,虽然他们也与外界的服务企业较量,但实际上却很难产生竞争的压力和动机。只有当企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专业化服务企业变得更加专业和更具效率时,才会使企业认识到与专业服务企业合作与协调的好处。服务业的开放以及由此带来的服务效率的提高,将使以往由企业内部自行提供的服务逐渐分割给专业服务企业,有助于改变工业企业将所需要的服务内部化的倾向,有助于企业整个生产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宪,黄建锋.分工、互动与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演进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10)

2程大中.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黏合剂”作用[J].财贸经济,2004(2)

篇2

二、我国包装产业的发展现状

包装产业是指对各类商品进行包装,制造包装设备,并不断地研发出新的包装材料。这类产业所涉及的方面比较广泛,用途比较大。改革开放之来,我国包装产业不断地发展,基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包装工业体系,所采用的包装材质主要有纸、塑料、玻璃和金属等。虽然我国包装工业的发展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尤其是在数量上更胜一筹,但是从质量上看还有所缺乏。

三、优化升级我国包装产业结构,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有效措施

3.1开发新的包装材料,提高包装产品质量。为促进我国包装工业的发展,优化升级其产业结构,必须致力于开发新的包装材料,既要保障包装材料的快速增长,又要确保包装产品的质量符合要求。在开发新的包装材料时,可以从强度和防水功能等方面考虑,以提供各类型全面的包装材料,满足商品包装的不同需求。要加强对塑料包装材料的研究,以使其在化工、医疗等商品中更好地应用。

3.2建立健全包装产业体系,制定完善的产业制度。包装工业在发展和创新过程中,要建立健全包装产业体系,严格贯彻落实政府的相关政策,为包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正确的方向,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要充分发挥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作用,以市场需求为依据,优化包装产业的资源配置,发挥包装产业的优势,从而促进我国包装工业水平的提高。

3.3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在现代包装工业的发展过程中,要遵循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需求,尽可能的减少废气排放量,降低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能源的消耗量。政府要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制定一系列有效的奖惩措施,以规范包装工业的操作行为,使其在环境保护方面能够达到合格指标,从而促进包装工业的健康发展。

篇3

论文关键词:新型;工业化;贵州;意义;问题

一、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现状

自十六大以来,我国各省市都在推行新型工业化,很多的学者和专家都展开了相应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湖南四川云南等各省市都在实践中寻找符合本省的发展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学者李毅中(2008)认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党和国家在我国工业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新组建的工业和信息化部肩负着实施这一战略决策的历史使命。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按照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要求,努力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途径。学者李泊溪(2003)认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特色,要善于利用当代的信息,实现跨越式的国家发展战略,完成工业化。

根据十六大报告的精神,我国要实现工业化的新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这几方面的兼顾和统一。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标志和落脚点。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远未完成,但工业化必须建立在更先进的技术基础上。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把信息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将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中去,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技术手段和重要标志。要从我国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简单劳动力大量富余、虚拟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且风险较大的国情出发,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特点和必须注意的问题。新的要求和新的技术基础,要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撑力。

二、贵州省新型工业化发展现状

在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很多省份已经将地方产业集群战略作为其区域或产业组织政策的重要内容。我国国内很多学者都已经研究探讨了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和战略意义及我国发展新型工业化的可行方式,并对实施新型工业化提供很大的参考价值和比照价值。在2007年4月召开的贵州省第十次党代会上,省委提出了实施“环境立省”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这要求在考虑经济发展的同时,谋求环境生态效益的协调。如何在享受产业集群带来的产业经济效率的同时,又能实现较高的环境生态效益就成为了关键。而循环产业集群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本课题将探讨通过发展循环产业集群模式以突破贵州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障碍。作为后进与后发优势省份,重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建设制造业体系与重化工业基础是贵州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同时也是对能源等战略资源消费影响最大的时期。如何在能源等资源供应日益紧张,以及生态环境约束下实现重工业化、并向新兴工业化转型,是贵州省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 转贴于

在全国新型工业化高速发展的形势下,贵州要迎头赶上,必须超常规地实现跨越式发展。要补初期工业化的课,循序渐进地发展基础产业和某些一般加工工业,特别是贵州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为跨越式发展创造条件。同时,要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发展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很多经济学家都认为,贵州目前发展新型工业化应该加快建设国家重要资源及优质轻工产品基地,加快建设国家重要装备制造业基地,以促进工业集群式布局,有序发展产业园区。贵州省环境脆弱,可耕地资源稀缺,山区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土地贫瘠,生存条件差,长期实践反复证明,靠发展农业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没有出路的。对于农业人口占全省70%的贵州来说,数量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省内无法就地转移,农村扶贫和农民增收无法根本解决,必须依赖于发展壮大工业,聚集城市人口,提高城镇就业能力,扩大服务业整体规模和服务领域,通过工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促进三次产业加速发展,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互动发展。

三、贵州省发展新型工业化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本世纪初,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进程取得了很大程度的进展,但是西部地区的进展明显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贵州的发展水平就更为低下。目前贵州的工业化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障碍,贵州要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必须推进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发展。

(二)在新型工业化背景下,贵州目前的发展现状及应该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突破目前新型工业化的障碍,使贵州在不以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前提下,顺利推进乃至实现贵州的新型工业化。

(三)我国发展新型工业化应该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贵州省的工业科技含量不高,且贵州省信息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且没有使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贵州省发展新型工业化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篇4

11地市分公司企业文化以邮政文化为基础体系

邮政地市分公司作为邮政集团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建设和创新必须以集团公司文化管控为基础和前提。2016年8月,《中国邮政企业文化手册》正式颁布实施,一个理念系统(“情系万家、信达天下”的企业使命; “建设世界一流邮政企业”愿景; “用户至上、员工为本”的核心价值观; “创新、协同、诚信、担当”的企业精神; “人民邮政为人民”等服务宗旨等)组织、领导者、员工三个行为模型;静态视觉模块、动态试听模块、文化活动模块、邮政榜样模块和环境建设模块五大传播模块构成了文化建设体系,这是邮政地市分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理论指导,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可操作性。地市分公司企业文化要将邮政文化体系贯彻落实,首先是以集团“八统一”(使命、愿景、形象标识、发展战略、企业精神、企业核心经营理念、企业经营价值观、职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本架构。中国邮政有着百年历史,在长期坚持普遍服务的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职业道德和文化底蕴,这是打造邮政事业生生不息蓬勃发展的精神财富。

根深叶茂,基业长青。无论邮政企业怎样改革发展,地市分公司要坚持“人民邮政为人民”的宗旨不能变、普遍服务的职责不能变、国企姓党的信念不能变、以企业文化为统领,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和集团公司保持高度一致。

12地市分公司企业文化是以邮政文化为主导的分支文化

邮政企业文化以基层建设为落脚点,从上到下,从集团分解到地市、部门,践行到岗位,每一部分都在集团文化管控的统一领导下,结合企业实际,以《中国邮政企业文化手册》为统领,加强文化管理,推动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从而实现企业转型升级。

近些年,集团公司对企业文化工作越来越重视。多次强调必须全方位、多层次开展企业文化宣贯工作,并将企业文化建设情况纳入各单位绩效考核体系。地市分公司企业文化实践与效果成为集团上下共同关注的重点和难点。

2邮政地市分公司企业文化创新

21邮政地市分公司企业文化创新策略

211继承传统,凸显行业化、地域化

邮政是一个具有传统文化根基和开放意识的企业。地市分公司企业文化作为邮政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子系统或亚文化,深厚的邮政行业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域文化(关东文化、草原文化、三晋文化、三秦文化、湘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藏文化等)的滋养,中西方融合的现代管理理念,为地方邮政建设企业文化奠定了传承性与延续性的格局,为企业走向未来积淀了不可估量的软实力。

建设先进的地市分公司企业文化,必须遵循邮政行业规则与企业发展规律,传承优良传统,体现时代精神,“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建设先进的地市分公司企业文化必须充分考虑地域文化的影响,处理好邮政集团文化与下属分公司企业文化的关系,坚持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凸显干部员工的智慧和创造性,形成富有行业特征、业务特点和地域特色的企业文化。

212培育人才,凸显专业化、职业化

企业文化管理人才的奇缺是制约是地市分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企业文化是一门系统性、应用性与实践性很强的管理科学,由于地市邮政企业自觉建设企业文化的时间还不长,导致专业人才的短缺,急需加强企业文化管理人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培养力度。一些由党务宣传政工岗位转而从事企业文化建设的人员,整体素质虽然较好,但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与必要的素养,工作中遇到不少困难。企业文化管理人员既要使用更要培养,既要有适度的轮岗更要保持相对稳定,必须有计划地培训企业骨干,培育企业文化管理师和企业文化内训师,主要有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班组长等,他们本身就是先进企业文化的杰出代表和积极推行者,在文化战略付诸实施的过程中,要编制规划、印制手册文本、建设平台网络,但先进文化的落地必须依靠企业文化管理师和广大企业骨干去宣传去实践,人格化地带动和影响全体员工。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知识性、专业性、思想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在有资质和专业经验的企业文化管理人才的组织指导下进行,由地市局邮政企业高层主管亲自负责,立足于企业战略,把外部专家咨询和内部企业文化人员的智慧结合起来,提炼融合,实施“并行工程”。聘请企业文化建设专业机构富有实战经验的专家指导,给企业提供咨询建议和协助,可以使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少走弯路。

213把握规律,凸显精细化、实战化

精细化和实战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企业文化的塑造与建设要从细微处入手,选准切入点,找准结合点,建立精细化的企业文化管理体系,包括企理念体系、规范体系、形象体系、企业文化的论证体系、企业文化的执行体系和企业文化的跟进体系。整合企业制度,优化管理流程,建立严密的全员、全方位的工作标准和员工行为规范,促使每个岗位、每项工作、每个员工都能以合规文化理念统领,确保工作质量和效能,从而实现企业整体效益最优化。

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主要的经营管理实践活动,其中一项极其重要的环节是?u价体系的运用,评价体系更能凸显企业文化建设精细化实战化。加强对企业文化评价体系的建设,根本目标是实现文化建设与经营管理实践的统一;基本方法是管理科学中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形成文化建设“可实施、可控制、可检测、可改进的良性循环”;衡量标准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基本过程是全程动态跟踪、评价目标与过程控制结合,评价与改进的结合。

22邮政分公司企业文化创新的着力点

221传承传统,履行社会责任,建立以责任中心的伦理文化体系

邮政分公司企业文化创新首先要着眼于切实履行央企社会责任,坚持“人民邮政为人民”的服务宗旨。情系万家、信达天下”的企业使命和“传邮万里,国脉所系”服务网络需要每一个分公司每一名员工的工作担当。新修订的《邮政普遍服务标准》已于2016年12月26日由国家邮政局,从2017年3月1日起开始施行。地市局分公司要做好新标准的宣贯落实,要以全面提升邮政普遍服务水平带动整体服务升级,为用户提供“迅速、准确、安全、方便”的服务,让全体人民共享行业改革发展成果;要高举邮政普遍服务的旗帜,继续深化改革,坚持创新发展,加快推进企业转型升级,推动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努力建设世界一流邮政企业。

222追求卓越,全员参与,建立以质量为中心的品牌文化体系

2016年3月20日,中国邮政迎来开办120周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企业精神历久弥新,百年辉煌再续新篇,中国邮政不仅需要业务网络信息化的“四肢发达”,还需要通过先进企业文化建设,构建百年企业尊贵、聪慧、高尚的内在之魂。王顺友、尼玛拉木等代表着中国邮政行业的形象。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一名劳模就是一座丰碑,通过榜样的示范效应强化员工职业道德操守和行为规范,全员参与,补齐短板。加强对企业文化成果的展示、宣传、交流、传播,不断提高其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员工文化自信和自豪感,建设良好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

篇5

第一,企业文化是人们所创造的全部精神和物质文明成果。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各种社会活动及经营活动中,努力贯彻并实际体现以文明取胜的群体竞争意识,包括价值观、道德、精神追求、生活习俗、思维方式等。它体现了企业及其成员的价值准则、经营哲学、共同信念和凝聚力,是企业员工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是一种管理文化、经济文化及微观组织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全部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的总和。

企业是一条河,企业文化是深深的河床,制度是河流的长堤,河床与长堤规范着企业之河奔流不息。围绕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努力创建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凝聚力量,使之成为全体职工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这也是我们企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

现阶段,就建安企业而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我国石油行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建安企业市场竞争局面全面形成,竞争日趋激烈。在当今施工质量趋同、价格相近的市场环境下,唯有依靠真诚、优质服务,才能在竞争中取胜。才能使之尽可能地为践行中国石油的企业宗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在和谐互惠基础上,实现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重要的一点就要求企业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教育职工正视困难,客观分析自身的优势,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自觉把自身利益和企业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树立大局意识,振奋精神,群策群力,勇于取得市场竞争主动权。

二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增强职工队伍凝聚力的需要。企业的根是职工的心,职工队伍的素质和积极性、创造性是企业的生命。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一种粘合剂,通过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丰富职工文化生活,改善职工的工作环境,教育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树立共同的理想,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培育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团队精神,齐心协力,共谋企业发展。

三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加强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需要。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灵魂,是一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形态的企业管理手段,是走向现代化、科学化的催化剂和桥梁。建安企业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必将促进企业管理的标准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使每一项工作、每个岗位都有完善的规章制度作保证,使每个员工形成自觉按规章制度办事的良好风气。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既是企业管理不断进步的产物,也是加强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二、提升企业文化建设,努力构建和谐学习型企业

学习型企业的创建需要以企业文化为基础。创建学习型企业所必需的人本管理观念、人文管理理念、团队精神、良好的学习意识都需要文化的底蕴和基础,而这些理念又绝非一日或几日之功,所以说良好的企业文化基础既是创建学习型企业的铺路石,也是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推进剂。健康、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体系,才能够激励全体员工聚精会神地向既定的目标冲刺,从而推动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篇6

 

“十一五”时期,株洲市坚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三次产业呈现相互促进、互为支撑的良好态势。株洲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3∶50.5∶36.5调整为2009年的10.5∶54.7∶34.8。服务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增强,生产业实现增加值143.3亿元,年均增长16%,快于GDP增幅2.2个百分点,占GDP比重为14%,年均提高0.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0%;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增加值由2005年的21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48亿元,占GDP比重由4%上升到4.7%。2009年工业对株洲市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5.3%,拉动株洲市经济增长7.85个百分点但工业高增长背后的高投入和高消耗,将给株洲经济下一步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很大压力。在当今和未来世界经济中,服务业是增长最快的行业,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主要取决于经济结构中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比重。

一、现代服务业的内涵界定

“现代服务业"是中国所特有的提法,在国外,现代服务业的提法多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毕业论文题目,美国学者倾向于使用“知识服务产业”来描述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将其定义为以提供技术知识或专利为主并支援制造业发展的服务业,或具有技术背景的服务业。该定义偏重以技术服务为特征的硬知识服务。欧洲学者倾向使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并尝试给予描述性的定义。穆勒等人广义地将其定义为主要为其他公司提供有高知识附加值的服务公司。这种一般性定义难以反映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形式和活动的多样性。迈尔斯等人认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指那些显著依赖于专门领域的专业性知识,向社会和用户提供以知识为基础的中间产品或服务的公司和组织。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包括两大类:面向新技术集中使用者的传统专业服务如促销广告、金融服务、会计和法律服务等以新技术为基础的知识密集型服务如软件设计和其他计算机相关活动。

虽然目前关于现代服务业的专著、论文和课题日益增多,现代服务的内涵目前尚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界定。在我国现行的统计制度和对服务业的分类中,并没有“现代服务业”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具体分类条目,对于现代服务业的内涵和界定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对于现代服务业的涵义和分类,我们综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以及服务业的服务对象和功能后认为,“现代服务业”是指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形成的以知识技术为支撑的新兴服务业和随着现代经营理念、社会需求变化,在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不断变革和升级的新型服务业的总称。现代服务业一般具有以下五个基本特性:高技术性、知识性、高增加值性、从业人员高素质性和动态性,主要包括以下四大类:(1)基础服务业,主要包括通信服务和信息服务、交通等;(2)生产和市场服务业,包括金融、物流、批发、电子商务、农业支撑服务以及中介和咨询等专业服务;(3)个人消费服务业,包括教育、医疗保健、住宿、餐饮、文化娱乐、旅游、房地产、商品零售等;(4)公共服务业,这类服务主要是由政府提供的,是免费提供或收取最低费用的服务, 包括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以及公益性信息服务等。这些现代服务业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它具有现代与传统的交融性、要素的智力密集性、产出的高增值、供给的多层次性和服务的强辐射性等特点。现代服务业广泛渗透在服务业各主要行业和领域,不断服务着社会,方便着生产、丰富着生活,成为城市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发展现代服务业对株洲产业结构优化的意义

产业经济理论和国际经验表明,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期一般发生在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由低收入向中上等收入水平转化的时期。在该时期,逐步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可以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良好的创业氛围,并与现代制造业形成互动机制,从而强力拉动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两型社会建设下,株洲迫切需要加快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一)是“两型社会”建设和株洲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

现代服务业具有能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等特点,有利于突破资源约束瓶颈,减轻环境压力,是株洲实践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必须大力发展的产业之一。株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基础上,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而实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由此可见,现代服务业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具有突出的重要地位。没有现代服务业的支撑,工业化只能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这是由于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在工业产品的附加值构成中,纯粹制造环节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而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中物流与营销、研发、人力资源开发、软件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会计审计、律师等专业化生产服务和中介服务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并逐渐成为企业提高竞争效益的主导因素。另外,随着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毕业论文题目,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和支撑,科学技术不仅直接推动了服务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的转变,而且推动和影响了市场机制和政府监督方式的完善。加快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在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应用,可以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创新,更好地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目前,株洲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第二产业仍是株洲发展的主要动力,但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渐增强,现代服务业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期刊网。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第二产业的发展也需要现代服务业来推动和。因此,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的经验,在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的同时,努力发展面向生产的现代服务业,可以为新型工业化提供高水平的生产中间投入,占领经济价值链的中高端环节,不断挖掘经济效率提高的源泉,从而加快株洲工业化进程,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二)是提高株洲城市服务功能的需要

城市发展以产业为支撑,城市伴随着工业化、国际化进程而发展壮大。当前,株洲正处在工业化和快速城市化阶段,随着区域一体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株洲城市经济总量在整个国家、地区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大都市必然产生大服务。株洲是湖南省“一点一线”区域经济带的重要城市,也是全省经济最发达的长、株、潭“金三角”一隅,担负着为都市圈内其它城市提供生产服务和发展机会、带动都市圈整合发展的任务,担负着吸引外部经济要素、对外辐射经济功能的窗口和枢纽职能。株洲本身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完善城市功能,全面推进城市现代化发展,同样离不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三)是株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

由于株洲二产业中重工业比重偏大,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从资源消耗来看,“十一五”前三年株洲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1.8%,完成“十一五”节能总目标(21%)的64.9%。2008年单位GDP能耗为1.39吨标准煤/万元,绝对量高于全国0.288吨标准煤/万元,高于全省0.165吨标准煤/万元。从污染排放来看,“十一五”期间二氧化硫总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25.2%,化学需氧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2.4%。至2008年底,这两项指标分别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的87.7%和14.8%。目前株洲市重化工化趋势短期难以扭转,现有产业结构与发展模式下,“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三高”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现代服务业是消耗资源最小的产业,也是排放污染物最少的产业。从能耗和污染排放水平来看毕业论文题目,与第二产业相比较,现代服务业单位产值能耗很小。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加快株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是有效缓解能源资源日益短缺、提高资源利用率的迫切需要。

(四)是株洲缓解就业压力的需要

现代服务业的就业增长弹性大,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并存,在吸纳劳动力方面有独特优势,是扩大就业的主攻方向。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既是株洲优化经济结构的战略要求,也是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的最现实的选择。调查显示,对第三产业投资一万元,可以解决7-8个人就业,而同样的投入,在第一产业中只可以解决一个人就业,在第二产业中可以解决1.7个人就业。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超过第二产业是完成工业化的一个显著标志,加快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为第三产业的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就业空间。2004年至2009年末,株洲在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员由64.8万人发展到72万人,解决了大批从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富余劳动力。从2005年起,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开始超过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其中发展较快的有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近年来,随着株洲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因高校扩招而延缓至今的就业高峰问题,株洲同样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立足株洲实际,加快发展具有株洲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必将为缓解就业压力提供重要帮助。

现代服务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强大动力。信息传输业协调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使产业结构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而升级。科技、计算机服务、软件业等生产服务业为三次产业提供服务形式的生产资料,提高产业效率,推动产业升级。教育、物流、金融业为三次产业提供高素质人力、充足的物力和强大的财力,推动产业效率提高。商务服务业提高资源配置的综合效率,促进产业优化。投资环境改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生产效率提高,信息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加强,都离不开现代服务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广东经济[J],2008年第12期

[2]申朴,孔令丞.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结构优化路径的选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3]株洲市统计局.株洲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tjcn.org/tjgb/201003/6920.html,2010-03-05.

[4]株洲市统计局.“十一五”株洲经济社会发展综述[EB/OL].

篇7

 

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十七大进一步强调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两化融合己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抓住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本质,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对于推动我国工业不断由大变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涵义

讨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首先需要对信息化、工业化以及两者的融合有基本统一的理解。从工业化的发展过程来看,工业化是指以工业为主导型经济的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演进过程。工业化发展一般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轻纺棉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为主导的初始工业化阶段;第二个阶段以重化工业等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化中期阶段;第三个阶段以知识密集型高技术产业为主导产业,且表现出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等技术特征。

信息化是这样定义的:信息化既是一个技术的过程,又是一个社会的进程。它要求在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过程中实现管理流程、组织结构、生产技能以及生产工具的变革。信息化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应用的范畴,而是一个社会演变的过程,信息化不仅具有生产力发展的内涵,更是一种生产关系的变革。信息化多产生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或者后期。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本身的快速发展,逐渐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和产业;二是在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应用信息和信息技术不断的提高效率和效益对策,以加速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并提高人们的生产、生活质量。信息化是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任务,信息技术不仅要在改造提升传统工业中发挥作用,而且要广泛应用在经济社会各领域,提高信息化整体水平。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是以信息化、工业化作为基础,是信息化、工业化之间的渗透和交互作用,即工业化逐步与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手段相结合。两化融合的过程是以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融合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与工业产品的融合、信息产品与工业产品的融合、信息产品与传统工业业务融合以及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业务融合为过程,并促生产品边界模糊,业务边界模糊,进而导致产业融合、新产业衍生,并由此引起了社会价值模式、经济运行方式、经济增长方式等发生变化论文格式范文。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只可能产生在类似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融合也是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必由之路。

二、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内容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发展是全方位的、多层次、跨领域、一体化的动态性过程。这一过程包含工业化与信息化之间的交互作用,两化螺旋式的向前发展方式、递进式向前演进的动态模式。就融合层次来看,两化融合按照以微观企业个体为行为主体,以技术、业务、产品、资源融合为主要内容,通过技术、业务、产品以及资源边界模糊引导经济社会层面的运行方式、社会价值模式等发生变化。

技术融合主要是指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通过技术融合产生新的技术,推动技术创新。例如,工业控制技术、IPV6技术、银行系统的自动终端机等。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能不断改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产品开发方式,能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并推动工业企业逐步实现产业升级。

所谓产品融合是指直接将信息产品如电子芯片、ERP系统等加入到传统的工业产品中去,增加产品的功能、扩展性等,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例如,普通机床加上数控系统之后就变成了数控机床,传统家电采用了智能化技术之后就变成了智能家电(如智能冰箱、变频空调等),普通汽车增加电子设备可以提高汽车档次。

业务融合是指信息技术应用到企业设计、生产、销售、管理等几个环节,促进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例如,通过网上订购系统对策,可以直接在网上下订单;电子商务为市场营销提供了新的途径,产品信息可以在网上并达成交易。

资源融合,包括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信息技术、信息产品融合,以及信息技术加入生产要素后,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金等配置方式发生优化的两个过程。例如,材料能源的融合是指信息资源与材料、能源等工业资源融合,极大的节约材料、能源等不可再生资源,例如在风能发电系统中,利用流体动力学分析技术优化叶片的形状,可以使风能更高效率的转化为旋转机械能;利用电磁分析技术优化发电设备可以使旋转机械能高效率的转化成电能“等等。另外,技术融合要求人力资源掌握更多的信息开发和应用技术,要求生产工具的信息技术含量提高、资本的形式也由原来的资金形式扩展为信息技术资本和资金资本,同时,在生产函数中信息技术所占比重逐步提高,资金、技术、人才的配置比例也逐步发生变化。

三、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必要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表明党和国家更加重视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目前我国的工业经济已经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工业化长期处于中后期发展阶段,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难题,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无疑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有效手段,同时两化融合也是应对全球科技经济竞争、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一)现阶段我国国情需要两化融合

我国长期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面临着一些难以跨越的问题。如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水平较低、工业制造业技术水平低、服务业规模小质量差、东西部之间经济发展差距大等。这就需要在发展建设中借助于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促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高效的管理模式的推广、传统产业的改造,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充分发挥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驱动力量,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从而拓展和丰富工业化的内涵,走跨越式、科学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两化融合是实现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一方面,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既是发展工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信息化的正确途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仅仅是在工业部门应用信息技术,而且是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社会各个领域应用信息技术。工业化不仅是发展工业的问题对策,它是生产力、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社会形态、生活方式全面转变的过程。因此,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仅发生在经济领域,而且也发生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多个领域,两化融合既可以带动工业化,又能够促进信息化,从而有力地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另一方面,两化融合是实现绿色环保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走的仍然是一条高投入、高消耗、粗放式经营的经济发展道路,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率低、新能源开发缓慢、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深度开发生产、流通和其他领域的信息资源,大幅度提高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降低自然资源消耗水平, 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开拓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格式范文。

(三)两化融合是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随着全球化趋向的发展,信息化日益成为全球竞争的战略重点。电子技术飞速发展所来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推动了产业结构在世界范围内的调整、优化和升级,促进了高新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崛起。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竞相制定和实施国家信息化战略与行动计划,力图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而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不仅仅是产品的竞争、服务的竞争,而转变成了供应链的竞争、管理的竞争、标准的竞争。在全球信息化进程中,我国正处于从被动应对向自主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在科学技术方面与国外先进企业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必须借助信息化的强大力量,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使企业的信息技术得以高度提升,增加国家综合实力,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

四、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对策

(一)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和相关新兴产业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一项长远的、重大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要求我们积极推进信息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基础性的地位。首先,要聚焦关键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在集成电路、通信制造、新型显示等领域实现重点突破,提升工业生产信息采集、自动控制的自主研发水平;要逐步增强科技研发能力,进一步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其次,要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技术和应用,支持和鼓励工业软件研发设计和应用实施,推进软件技术与整机制造的联动;支持国产软件在政府、卫生、文教以及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应用;鼓励软件企业增强集成服务能力,促进有条件的软件服务商向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最后,要推进信息技术在新能源、新材料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领域的应用,推动太阳能光伏、纳米技术、生物计算机等技术的产业化。

(二)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一是倡导利用ERP对企业进行管理,实现企业财务业务统一管理、预警管理对策,形成资金流、物流、仓储管理、成本管理的数据高度一体化处理方案,使数据在各公司、部门进行“透明沟通,实时传递”,保证帐实相符,避免资产灭失。

二是要充分发挥大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带动作用,完善企业信息化应用环境,逐步建立以数字化设计为核心的产品创新体系和以计算机控制为核心的制造业自动化系统,加快推动信息化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

三是要提高信息技术装备的国产化率,支持信息技术和传统产业技术相结合的集成创新,重点支持化工(含石化、橡胶)、机械及装备制造(含汽车、造船)等工业自动化产品和装备的研发、应用与发展。

(三)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建设

信息安全一直是信息化建设中的瓶颈,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将使企业大量的内部信息储存在信息终端,也就会随时存在着泄密的风险。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必须具有安全、可靠的通信网络,以保证信息安全、迅速地传递;其次必须保证数据库服务器绝对安全,防止黑客闯入网络盗取信息;另外还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对于威胁网络安全的人或部门,由公安、检察院、法院等部门配合,依法严惩。

参考文献

[1]何锋.我国商品期货市场假日效应的实证研究[J].中南论坛,2007,(4).

[2]邹生.信息化探索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徐长生.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J].经济研究参考,2001,(31).

[4]周宏仁.信息革命与信息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陈佳贵.经济改革发展中的若干重大问题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篇8

      经济工作意见工作意见:集百家聪明谈众家灼见献中肯良策县域经济是指县域范围内的经济流动,既有城镇和乡村的经济,又有农业、产业和服务业经济,既包括政府的财税,又包括就业和收入等题目,其发展水平一方面集中反映出城市经济辐射能力的强弱和农村经济的繁荣程度,另一方面仍是影响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快慢的主要原因,在国民经济整体结构中处于十分特殊的重要地位。在现有前提下,通过自发活动以及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劳务输出,既能有效地增加农夫收入,为县域经济积累资本,又能促进农村轨制立异,推动农村工业结构调整,尤其是对于人多地少、资源缺乏的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更具有现实意义。

       准确熟悉劳务输出与第一工业的关系当前,农夫增收缓慢、农夫购买力下降、农村消费需求不振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农夫增收缓慢有诸多原因,至关重要的是农夫的隐性失业题目。季节性出产、农机具推广、农业出产率进步等因素造成并加重了农夫的季节性失业。农夫一年的劳动时间加起来也不外两个月的时间,其余时间就处于失业状态,就业不充分是造成农夫收入低、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农业出产率、单位土地面积产出率增长迟缓,也是造成农夫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

       通过劳务输出,大规模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地解决了农村资源不足、就业不充分的挫折。一方面,农夫通过外出务工,在城镇工厂或第三工业等新的就业岗位上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了价值,相应地获得一定的工资收入;另一方面,农夫在外埠务工,“借”外部资本、土地、机器等资源要素,使自身劳动转化为价值,突破了本地资源要素限制,实现了充分就业,这对于资源匮乏的欠发达农区的经济发展意义更为深远。乐都县目前正处于一个以加快发展农业工业化、鼎力推进新型产业化和加快城镇化为突破口,促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如何向城镇转移,从业职员如何由第一工业向二三工业转移,是一个必需当真研究并切实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分要像抓农业工业一样高度正视并当真做好劳务输出工作,广辟劳务输出通道。只有农夫减少了,农村人均土地据有量增加了,农业工业规模经营的步伐才会加快;只有农村富余劳动力最大限度地转移出去了,非农收入大幅度增加了,农夫的糊口水平才会稳步进步,推进农业工业化、新型产业化和加快农村城镇化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乐都县现有耕地2.417公顷,农业人口24.33万,农夫人均耕地仅0.099公顷。

       硕士论文、理工职称论文、毕业论文、、、,更多详细信息请关注。

篇9

 

0.引言

由于长期受到城乡二元体制的制约,我国城乡差距日益增大,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相对落后,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相对缺乏,人居环境亟待改善。因此,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重要议题。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农村社区”的概念,并要求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山东省诸城市充分考虑并利用自身发展条件,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方面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典范。

1.诸城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背景

1.1经济状况

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GDP)完成362.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34030元,按年均汇率折算为4885美元。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2007年的11.0:64.0:25.0调整为11.0:63.2:25.8。从三次产业结构和人均GDP来看,诸城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1.2人口状况

诸城市2007 年底总人口118.6 万人,其中户籍非农人口46.7 万人,户籍农业人口59.6 万人,一年以上暂住人口12.3 万人。根据各县市区现状城镇人口计算,2007 年诸城市域的城镇化水平为45.3%,略低于山东省的城镇化水平46.75%,城镇化水平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

1.3农业发展状况

诸城组织实施了农业产业化战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把农村的主要产业纳入产业化经营格局。全市现有龙头企业1950 家,各类合作社480 家,带动23万农户(占全市的73%),无公害产品种植(粮食、烤烟、瓜菜)42.6 万亩,农业的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现有黄烟、肉鸡、生猪、特种动物养殖等各类合作社。但是,生产经营仍以分户为主,这种传统的生产方式制约了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劳动力的解放。

1.4农民收入和消费状况

2008年,诸城农民人均纯收入7701元,增长13.5%,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5059.6元,增长21.2%,均高于山东省的平均水平。据统计,2008年,山东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641元,比上年增长13.2%,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077元,增长12.6%。诸城农村经济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促使农民对人居环境质量有了更高需求。

2.诸城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特征

2007年,诸城提出了农村社区化发展,首先从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入手,打造了“两公里服务圈”,旨在让农村居民在不超过两公里的范围内公平的享用到与城市居民无差别的公共服务。这一模式,基本具备以下特征:

2.1区域统筹、分类指导

诸城市确立了“城、镇、农村社区”一体化发展的新型村镇体系,推动农村社区的全面发展。中心城区的发展,将城区周边几公里以内的农村纳入中心城区规划之中,推动“农民变市民、农村变城市”模式的发展;镇(街道)驻地的发展,将驻地周边的农村居民点纳入镇区,统筹考虑;其余农村以“两公里服务圈”为标准,形成208个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向社区中心村集中,形成社区服务中心。

2.2构建“多村一社区”的空间模式

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的原则,将几个村庄规划为一个农村社区。在社区内选择一个交通比较便利、班子基础比较好的村庄,作为社区中心,将各类公共设施向中心村集中设置,形成社区服务中心。论文格式。社区服务中心的服务半径一般掌握在2公里以内,出行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涵盖5个村、1500户左右。农村布局既满足了农村居民的耕作半径,又能让居民便捷的享用公共服务。论文格式。

2.3构建“两公里服务圈”的服务体系

针对农村居民需求,诸城市提供了“一揽子”服务,在社区中心配备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建立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包含“一厅八站”,既一个办事服务大厅和医疗卫生、社区警务、劳动保障、社区环卫、文化体育、计划生育、社会福利和志愿者等八个服务站。论文格式。另外,诸城市依照市场化的特点,引导企业在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设立了便民日用品超市、农资超市、开餐店等;并以诸城市供销社农资综合配送服务中心和诸城市天益供销发展有限公司为龙头,承担了全市农村社区的日常用品和农资超市的配送任务,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服务。

3.诸城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影响要素

3.1地理位置

农村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模式,对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有着较大影响。距离城市或者镇区较近的农村,受城市或者镇区的辐射较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反之,则受到的辐射较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因此,诸城将农村分为三种类型:城市周边型、镇区周边型和纯农村型,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进行分类指导。

3.2土地要素

农民的作业方式、耕作规模的大小与耕作范围即村庄腹地,决定了农村社区的规模和社区化的集聚度。目前,诸城农村土地流转刚刚起步,耕地向大户集中、向企业集中的规模仍较小,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限制了农村生活方式的转变,成为农村居民点向农村社区集中的障碍。在农村建设用地方面,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农民对现代化生活条件日益渴求,农民建房规模日益增大,出现了建设用地与耕地争锋的局面。另外,随着农民进城务工、定居的规模逐渐增多,部分农村出现了“空心化”。

3.3城镇化发展

城镇化发展是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的外部动力,其不仅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可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近年来,诸城城镇化发展迅速,为农村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为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但是,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局面,也阻碍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致使农业生产率较低,土地利用较为浪费,农村劳动力大多处于兼业状态。因此,滞后的城镇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3.4经济要素

经济发展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先决条件。近年来,诸城经济迅速发展,经济水平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政府财政资力雄厚,同时,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也改善了农民的就业方式,农民就业逐步兼业化,使农民的收入水平迅速提高。另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也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3.5公共服务设施要素

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改善城乡不平等的待遇,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推动力。另外,公共设施的服务半径和服务能力决定了社区的空间范围和社区规模;公共设施的布局模式也影响着社区的空间布局。因此,诸城率先从农村公共服务入手,打造了“两公里服务圈”,在农村社区中心集中建立了社区服务中心,使农村居民享受到前所未有的公平待遇,并引导新型农村社区的集中化建设。

4.结语

诸城市以完善公共服务为主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求,有效解决了城乡发展条件不均等这一矛盾,有利于新型农村社区的进一步集聚化建设,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这一模式成为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典范,值得其他地区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张泉,王晖,陈浩东,陈小卉,陈闽齐.城乡统筹下的乡村重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9

[2]胡继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模式选择与典型案例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8

[3]方明.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多角度思考.小城镇建设,2006(22)

篇10

 

现代服务业指那些能够向其他行业释放出较强外溢效应,从而有利于提升整体经济竞争力的服务行业的集合体。就现代服务业外延界定,目前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意见,可概括为窄、中、宽三个派别。从外溢功能标准来看,一般认为现代服务业应包括现代消费业、现代生产业和经信息技术改造升级后的传统生产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的区别主要两点:一是技术基础,二是微观管理基础。当前,世界经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拓深,现代服务业最本质功能是通过产业关联效应,提高整个地区经济的竞争力。

1.兵团经济结构调整要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1954年组建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承担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的职责,是国家实行计划单列的特殊社会组织。兵团现有14个师(垦区),总人口为257.31万[①]。2007 年国务院下发了针对新疆经济发展的第32 号文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要率先在西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好的发挥“三大作用”。落实到兵团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就是坚持不懈的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第二次兵团经济结构调整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加快建设“三大基地”,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二是重点发展“六大产业”,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拓展经济社会发展平台。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的本质是经济增长由依靠要素追加投入驱动转变为主要依靠生产率提高驱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现代服务业不仅体现其自身作为利润源泉的价值,更体现为各个专业化生产环节而产生的“黏合剂”功能,通过现代服务业而产生的关联效应杂志铺,能把现代农业与新型工业有效的交织在一起,产生互动效应。可见,现代服务业对兵团经济结构的调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兵团各单位主要分布在天山南北最偏僻的区域,大多生态环境恶劣,资源贫乏,特别是像水资源、石油天然气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战略资源是十分稀缺的,决定了兵团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实现由粗放型到集约型增长。发展现代服务业能有效降低经济发展对要素资源的依赖程度。据测算,相对于每万元增加值,服务业用电量是工业的15%,所造成的烟尘等排放不到制造业的1/7。以优良的生态环境和具有鲜明特色的工业为基础,逐步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兵团破解资源能源约束难题、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现实选择。

当前,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的服务业占GDP比重均达到70%左右,而兵团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占比较低(见表1)、带动力不强;在服务业内部,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现代服务业重过小。新形势下,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摆在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那么,该如何兵团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其发展的动力机制在哪里,制度环境到底怎么样,值得我们认真探讨。

表1 全国、新疆、兵团1990-2008年三大产业产值构成 单位:%

 

时间 全国 新疆 兵团

1990 27.1:41.6:31.3 34.5:30.5:35.0 45.8:32.1:22.1

1995 20.5:48.8:30.7 29.2:36.7:34.1 46.1:26.2:27.7

2000 16.4:50.2:33.4 21.1:42.2:35.6 39.7:28.4:31.9

2005 12.6:47.5:39.9 19.0:44.7:36.3 39.4:25.2:35.4

篇11

数控技术是先进制造技术中的一项核心技术,由数控机床组成的柔性化制造系统是改造传统机械加工装备产业、构建数字化企业的重要基础装备,它的发展一直备受制造业的关注,其设计、制造和应用的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水平和竞争力。近年来,国内机床设备和技术的发展在市场需求旺盛的情况下,设备以满足市场和用户需求为主,在高性能加工的设备和技术上并没有进行很好的研究和技术储备,在市场趋于平稳的时期,我国的机床工业势必会更加缺乏竞争力。因此,国家将数控机床作为重点支持的产业项目,在发展规划中明确了发展高速、高精度数控加工设备作为主要的支持发展方向,将提升装备水平和核心技术放在重要的位置。

“机床是装备制造业的工作母机,实现装备制造业的现代化,取决于我国的机床发展水平。振兴装备制造业,首先要振兴机床工业,要大力发展国产数控机床”。振兴装备制造业,机床工业需先行,这是一条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拉动和国家产业政策的正确引导下,中国机床工业行业发展迅速,产销两旺,行业综合水平落后的面貌得到改变。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我国制造业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高。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制造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支柱。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制造业与先进国家的差距还比较明显。有人坦言:“无论今后科学技术怎样进步,发展先进的制造业将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制造业也将永远是人类社会的‘首席产业’。”在当今世界上,高度发达的制造业和先进的制造技术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最重要标志。制造业最重要的基础是装备制造业。现在我国已是制造业大国,但并不是制造业强国。目前我国的装备制造业水平有限,以至于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化机械生产的需要。而现代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体现在信息化制造方面,其中自动化、智能化制造则是装备制造业中的主导技术,这对于高速、高精度、低消耗的产品制造来说尤为重要。

数控机床是近展起来的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型自动化机床,是高度机电一体化的产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产品的结构越来越合理,其性能精度和效率日趋提高,因此对加工机械产品零部件生产设备――机床也相应提出了高性能高精度与高自动化的要求。大批量的产品,如汽车拖拉机与家用电器的零件,以及航空航天、内燃机、军工、汽车、船舶等行业需要的重要加工设备,尤其是高刚性、高精度、高稳定性、高复合型的精密数控卧式铣镗床更是航天和军工企业急需的关键设备。

“十一五”期间,国家对装备制造业提出要求:变“制造大国”成为“制造强国”,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开发高档数控机床,提升行业水平。自主开发高速精密卧式机床,研究其相关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并取得突破,对国家在高端装备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将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对高速数控机床的需求也越来越多。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作为重点领域将集中力量加快推进,国家将加强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部长冯飞预计,未来十年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十年,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可望达到20%以上。机床工业由于技术含量和工艺要求极高,属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行业壁垒很高,无论在国内还是全球范围,行业格局变化都比较缓慢。机床本属于机械行业,而机械行业与下游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密切相关。下游行业每年固定资产投资中,约60%用于购买机械产品。设备工器具购置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例保持在20%左右,并长期保持稳定。因此在机床行业下游产业中,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部分都是用来购买装备制造工具――机床。通过统计发现,机床下游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远快于全社会平均增速水平。数控机床的需求来自于下游的机械行业固定资产投资,2011年汽车及零部件、航空航天设备、高速列车、军工、电子信息、电力设备、船舶、工程机械、模具等高端装备业崛起,行业产能高速扩张,继续带动数控机床消费的高速增长。罗百辉表示,2011年高端装备自主创新势头将更为强劲,继续带动机械工业15%以上的增速。目前我国正处于重化工业化时期,这是超脱于经济短期波动、在近几十年里对中国经济产生巨大影响的因素,对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也起着促进作用。它与长期向好的中国宏观经济一样,成为机械工业近30年来持续快速发展的最好注解。所谓重化工业化时期,也就是工业化的中期,即从解决短缺为主的开放逐步向建设经济强国转变,煤炭、汽车、钢铁、房地产、建材、机械、电子、化工等一批以重工业为基础的高增长行业发展势头强劲,构成了对机床市场尤其是数控机床的巨大需求。中国已经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机床市场。数控机床已成为机床消费的主流。预计2015年数控机床消费将超过60亿美元,台数将超过10万台。数控系统的发展趋势是:①平台数字化。②运行高速化。③加工高精化。④功能复合化。⑤控制智能化。⑥伺服驱动高性能控制。中高档数控机床的比例会大幅增加,经济型数控机床的比例不会有太大变化,而非数控的普通机床的需求将会大幅度减少。

参考文献:

[1]张江华.TK7640数控铣镗床的运动误差分析及其补偿(硕士论文),2007.

[2]畅越星.数控落地铣镗床主轴箱动力学分析与结构设计研究(硕士论文),2007.

[3]李军华,数控机床主传动齿轮综合啮合刚度研究(硕士论文),2007.

[4]张利平主编.液压气动技术速查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5]姚银歌.大型数控落地铣镗床CAE与主轴箱优化设计研究及应用(硕士论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