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0 15:25:1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公允价值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运用公允价值的信息成本较高。首先,应该承认我国在市场经济与市场交易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欠发达、活跃,金融市场规模小、金融工具使用不普遍,因此,要取得有关的公允的市价就要花费很多成本。其次,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动态的,要求会计人员在每个会计期末分析各种因素,对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做出认定,这个过程也需要大量的信息成本。
2运用公允价值不应作为企业操纵利润的工具。很多业内人士认为,公允价值的使用会为企业操纵利润提供便利条件。这让笔者联想到:1997年至2000年间财政部大力提倡使用公允价值(1998年6月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首次引入“公允价值”的概念),而到了2001年财政部又不得不紧急刹车,在当年和修订的11项具体会计准则中强调了真实性和谨慎性,明确回避了公允价值计量;但是到了2006年2月15日,在财政部正式的39项新会计准则中涉及公允价值的就有22个。由此可以看出: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会计准则中应用的历程比较坎坷,从一开始的大力提倡,到后来修订中的回避,直到现在的重新引入,特别是自2006年以来,财政部对公允价值问题公开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可以得出:公允价值与利润操纵之间并不是没有必然联系--公允价值本身可以成为利润操纵的一种手段,但只要企业都能够做到洁身自好、不投机倒把,就一定能够回避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现象。因此,公允价值的盈余管理问题也一定能得到相应的控制。
3可操作性。在公允价值的实际操作这方面,确实含有很多不确定性,这与我国单独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及相关指引内容的缺失有很大关联。因此,可能会阻碍公允价值计量的合理性、有效性,给会计核算工作带来较多的可操作空间。
4可靠性。很多人认为公允价值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估计、假设和判断,可靠性不足。原因在于公允价值产生的前提必须是公平交易,非市场化的因素还在很多领域存在着,使得企业的部分资产与负债缺乏统一的完善的市场评价标准,难以使得公允价值有凭有据,所以信息质量很难保证。就拿公允价值在垄断市场上的情形来说吧: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垄断行业真实存在,因此垄断企业作为垄断方具有绝对的价格决定权这一优势,被垄断方对于交易的价格多少存在一些非自愿性。但市场始终是资产或负债价格的决定者,在垄断市场上交易双方如果最终在自愿的情况下进行交易,则垄断价格仍可作为公允价值;但问题是价格的垄断源于市场的缺陷,背离市场评价,显然会引起公允价值的操纵问题,影响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因此不得不承认公允价值在垄断行业的公允性是存在争议的。当然,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事情是十全十美的,会计核算也一样,估计、假设、判断原本就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并互相影响可靠性。在会计领域,可靠性不等于精确性和绝对性,而应该理解为合理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实际应用中,只要根据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实际需求,选择合理的计量基础和计量方式,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就能很好的体现。
应用建议
1建立规范的公允价值计量理论框架体系。自2006以来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中涉及公允价值计量的已有22个准则,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和会计体系进步的结果,但是还应看到:目前,我国经济事项中涉及公允价值的相关事项很多、且缺乏规范的指导公允价值的理论基础和缺少计量公允价值的实务基础。随着我国经济与资本市场的逐步放开,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紧迫性将会越来越引起我国会计理论界的重视,因此加速完善公允价值理论体系,对具体指导和规范经济活动的发生、堵塞原有会计计量方法的漏洞、提高会计信息的可信度,具有积极的意义。
会计信息也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以帮助投资者和债权人等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由于会计信息的生成必须依赖于会计计量来完成,因此,会计计量属性成为众多影响和制约会计信息质量因素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我国目前的企业会计准则中,除了传统计量属性之外又再次引入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毋庸置疑,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将对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各种不同计量属性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如表2所示:那么,究竟选用何种属性来计量所持有或控制的资产,如何保证会计信息能够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笔者以为,首先要考虑的是资产的用途和流动性,同时还要考虑会计信息的关联性和数据的客观性等因素。一方面,公允价值相对历史成本而言,在反映企业真实的价值方面,信息可能还是相对可靠的。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公允价值会计所依据的主要是相同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相对来说,这些市场价格还是具有一定的可靠性的。但如果市场上缺乏可比价格,就要估计和判断。此外,公允价值会计还对一些涉及到未来的交易进行了预测,其中不乏一些涉及金额巨大的交易,如衍生金融产品的未实现损益等。及时地在表内反映这些价值变化、在表外披露信息,将降低外部投资者所承担的风险。在具备成熟的估值技术的前提下,计算出来的价格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公允价值提供的会计信息同样存在着一些缺陷。公允价值虽然能够提供相对及时有用的信息,但在市场化程度不够完善,同时相关法规、估值技术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公允价值提供的并不是绝对可靠的会计信息。此外,财务报告中披露的公允价值是报告日的公允价值,按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会随着时间而变化,倘若忽视这一因素而只披露某一时点或某一时段的公允价值变动额,就不利于使用者作决策。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2006年2月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在旧准则的基础上加上了20多项准则及指南。从对盈余管理影响的角度分析,一方面,新准则禁止了长期资产减值转回这一传统的盈余管理重要途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通过资产减值损失进行的盈余管理;但另一方面,新准则在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等方面赋予管理者更多选择和判断的空间(赵治纲,2007),例如,新准则下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折旧方法以及预计净残值的改变,都采用未来适用法,不用追溯调整;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不再被限制,并且摊销方法也不仅局限于直线法。而公允价值的重新引入,在债务重组、非货币易等事项上需要更多的职业判断,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管理者进行利润操控的空间。此外,2008年的金融危机导致很多公司的资产大幅减值,之后的市场也大不如前,处于财务困境的公司有比较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假设1:新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显著提高根据新准则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当期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并且影响当期利润。由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基于公开、活跃的证券市场,比较容易取得,留给管理者的盈余管理空间很小。同时,金融资产一旦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在今后不得重新分类为其他金融资产,因此管理者在初始分类时会持谨慎态度。目前为止,采用公允价值后续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司数目很少,并且选择采用公允价值后续计量模式以后也不得转为历史成本模式。因此,本文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不会对盈余管理程度产生重大影响。由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反映上述两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据此提出假设:假设2: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盈余管理程度无显著影响新债务重组准则将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者是少偿还的债务,作为营业外收入,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实物抵偿债务,引入公允价值计量。这一变化为一部分公司提供了进行利润包装的新手段。同时在新准则下,非货币易也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其价值确定需要大量的职业判断。当一些公司陷入财务困境时,管理者很有可能通过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的途径在短期内迅速增加当期利润,实现盈余管理目的。所以新准则下,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增加了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已有研究表明,这两项收入是营业外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选用营业外收入作为其替代解释变量提出假设:假设3:营业外收入越高,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在旧准则下,长期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转回是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途径。新准则下,虽然长期资产减值的转回被禁止,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通过资产减值损失进行盈余管理,但存货、坏账准备等流动资产的减值准备在满足一定条件下仍可转回,上市公司仍有可能通过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公司管理层有可能在财务状况好的时候,多提减值,为日后盈余管理进行能量储备;在财务困境时,违背真实的情况,少提或不提当期应该计提的减值准备,甚至转回以前年度计提的减值准备,使得本期操控性应计利润水平提高,从而提升当年业绩。本文以资产减值损失作为资产减值的解释变量,提出假设:假设4:资产减值损失科目数额越少,操控性应计利润水平越高操控性应计利润是管理者可以通过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等方法操控的应计利润,作为盈余管理程度的衡量指标之一,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盈余管理相关的研究中。本文首先从操控性应计利润的角度,对新准则实施前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进行比较,检验假设1。其后进一步探讨公允价值计量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对假设2、3、4进行检验,最后分行业对假设1的结论进行稳健性检验,按盈余管理动机对假设2、3、4的检验结果进行验证。
(二)新准则实施前后盈余管理程度比较具体为:(1)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本部分研究中,选择2003年至201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来自国泰安金融数据库。对上述样本做如下处理:剔除金融、保险业的公司,剔除模型中主要变量数据缺失的公司,最终获得样本公司11976家。(2)变量选取和模型建立。采用非操控性应计利润作为衡量公司盈余管理的指标,计算借鉴吴联生、王亚平(2007)总结的通过非预期应计利润模型的方法进行。其中,DTACt为上述计算得出的公司第t年末操控性应计利润;dummyt为虚拟变量,若年份t≥2007(即新准则实施后),dummyt=1,否则dummyt=0;ROEt为第t年的净资产回报率,以当期盈余与期末净资产的比值表示;LEV为产权比率;SIZE为规模,以期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表示;PB为市净率;此外模型还对行业进行控制。本文对于假设1的检验,就是要考察α1是否显著为正。
(三)公允价值计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具体为:(1)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本部分研究样本,是在上部分研究样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剔除2007年之前的数据,以及模型二中主要变量缺失的公司,得到样本数据5942个。(2)变量选取和模型建立。本部分研究探讨公允价值计量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根据准则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情况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因此本文选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对盈余管理影响的替代解释变量“;营业外收入”一直是盈余管理的重灾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易利得是“营业外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选用“营业外收入”作为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易以公允价值计量对盈余管理影响的替代解释变量;此外,本文以“资产减值损失”作为资产减值的替代解释变量。针对假设2、3、4,本文提出模型2。其中,FV表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数值除以期末资产总额表示;YYW表示“营业外收入”,以“营业外收入”科目数值除以期末资产总额表示;JZ表示“资产减值损失”,以“资产减值损失”科目数额除以期末资产总额表示。其他变量的解释同模型1。对假设2、3、4的检验,主要考察β1是否不显著,β2是否显著大于0,β3是否显著小于0。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表(1)提供了两个数据样本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新准则实施后公司的平均业绩和市净率有较大程度提升,但平均盈余管理水平也明显提高,平均规模和平均产权比则较为稳定。另外,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平均数额远低于营业外收入和资产减值损失,可见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或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司并不多。为了控制极端值的影响,在回归时对所有变量进行1%~99%winsorise处理。
(二)回归分析表(2)是各假设的检验结果。模型1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dummy的系数为正,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2007年之后公司的操控性应计利润水平明显高于之前的年份,即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显著提高,假设1的推论得到证实。模型2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FV的系数并不显著,表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操控性应计利润不相关,即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并不对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产生显著影响,这与假设2相符。YYW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营业外收入越高,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也越高。在新准则下,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易是营业外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结果显示,公允价值计量下,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易很可能已成为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新途径。假设3的推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验证。JZ的系数为负,在1%的水平上显著,反映资产减值损失数额越大,操控性应计利润越小,表明在公司需要调高利润的年度,管理者很有可能通过少提或不提资产减值损失,增加当年利润,粉饰业绩,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三)稳健性检验已有理论研究认为,新准则的实施对不同行业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影响并不均衡(沈烈、张西萍,2007),本文按照行业一级代码将样本一分为12个组,利用模型1分别进行回归,检验新旧准则对不同行业盈余管理的影响。表(3)反映了检验结果。可以看出,针对新准则的实施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各行业情况有所不同:新准则的实施显著提高了制造业、交通仓储、信息技术、批发零售以及房地产业的盈余管理水平,而农业和电力能源行业的盈余管理程度却是显著降低,其他行业则不显著。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在于:由于各行业涉及的业务范围、竞争环境、生产特征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别,新准则中各项实施细则的变动对各行业公司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很可能也会有所区别;新准则实施以后的年份中,一些制度法规的变动(例如税收政策、行业规范等)对各行业的影响会有所差别;针对一些政府重点发展和扶持的行业,例如农业、能源行业等,享受近年来推行实施的各项鼓励政策、引导政策以及政府较大力度的财政支持和财政补贴,而进行盈余管理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所以相比而言,从事这些行业的公司管理层,不会有很强烈盈余管理动机。根据公司所处的财务状况不同,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各异,相应采取的盈余管理方式也会有所差异。前人已有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有“洗大澡”、扭亏为盈、配股和平滑盈余等(张丽,2009)。为了保证模型2结果的稳健性,同时为了进一步探究具有何种盈余管理动机的公司管理者选择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本文根据ROE的范围将模型2的样本按照不同的盈余管理动机细分为亏损公司、微利公司、配股动机公司和平滑动机公司四个组,并利用模型2分别进行回归。其中ROE<0的公司为亏损公司,ROE的范围在[0,1%)的公司为微利公司,ROE的范围在[6%,7%)的公司为具有配股动机的公司,ROE≥10%的公司为具有平滑盈余动机的公司。表(4)反映稳健性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四组样本的回归结果中,FV的系数均不显著,说明对于具有这四种盈余管理动机的公司,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操控性应计利润均不相关,假设2的结论比较稳健。其可能原因在于,目前为止,我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司寥寥无几,不能产生重大影响,而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有较为成熟的市场为基础,易于确定,留给管理者的操控空间很小。因此,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以公允价值计量都不会对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产生显著影响。假设3的结论对于亏损公司和具有平滑动机的公司比较稳健,说明这两类公司更倾向于通过“营业外收入”科目进行盈余操控,而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很可能已成为实现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此外,资产减值损失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并不十分稳健,可能的原因是,在旧准则中长期资产减值损失的计提和转回是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方式,新准则中禁止长期资产减值转回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管理者通过这一途径进行盈余管理(张然等,2007),因此资产减值损失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也会相应削弱。
第二,即使在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中考虑了信用风险,同样也会引起资产和负债在计量上的错配问题。对于负债在公允价值计量中考虑了信用风险问题,那么公司其他的资产,比如无形资产,商誉也会因为公司主体的信用风险变动而发生价值的变动,如果不对这部分资产计量,则同样也会引起错配的问题。
第三,对于这种由信用风险引起的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可实现性上提出质疑。SFACNo.7中强调收益只有等到可实现或者已经实现时才能予以确认。对于这种在实现性上存在很大质疑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予以确认,既不符合公允价值计量的基础:持续经营,也不能够提供更具有相关性的财务信息(Lipe,2002)。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2000年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7号(SFACNo.7)中提到:一项负债的大多数相关计量都要反映负有支付义务的主体的信用状况(FASB2000SFACNo.7para.78)。但是FASB在2007年的SFASNo.159中的态度十分含糊,表示仅关注与金融工具特有的(instrumentspecific)信用风险所引起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并要求将这一部分变动损益计入到净收益,对于公司主体的信用风险变动引起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问题一直未能在准则中予以考虑。2005年IASB在对IAS39进行修正时,引入公允价值选择权概念(Fairvalueoption),强调负债的公允价值应该反应包括与该项负债相关的信用风险,包括在对金融负债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中,并且规定由公司主体信用风险变动引起的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要计入损益表。基于对损益表产生的反直觉的效应的争议,IASB在2010年5月的征求意见稿中对由信用风险引起的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提出了新的列报形式。在征求意见稿中,FASB承认在SFASNo.159中仅仅确认了与金融工具特有的信用风险引起的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并不充分,因为这种金融工具特有的信用风险实际上仍然是来源于公司主体自身的风险,因此该问题其实仍然是由公司主体信用风险变动引起的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问题(FASB,2010aBC162)。
二、我国金融工具计量中公允价值应用对策分析
(一)改善我国公允价值应用的市场环境一般来说,经济环境以及市场条件对于公允价值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关系到公允价值能否被广泛的应用。针对目前我国还缺乏一个健全、完善的市场机制的状况,目前需要做的就是建立健全我国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不仅如此,为了能够将公允价值有效的运用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来,因此必须进一步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开拓新的金融工具和交易工具的种类。并需要建立透明、科学以及合理的信息平台,为信息获取提供便利。当公允价值所需要的外部环境被完善后,那么公允价值必然会被应用与推广。
(二)为企业管理者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当企业在制定激励机制时,应该严格考虑,从而确保股权激励机制的设置条件的科学性,避免企业管理者借助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收益操纵利润的现象。一般来说,利用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收益往往属于短期收益,不会持续较长时间,所以企业在考察管理者的业绩和能力时要通过长期观察和跟踪监督的方式,从而有效监管管理者的不当行为。
(三)通过各种措施有效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公允价值计量的复杂性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为了应对公允价值计量提出的高标准和高要求,政府和企业就应当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培训的过程中既要确保会计人员了解公允价值的相关流程和规章制度,也需要对其进行公允价值计量的业务知识的培训,以便其能掌握各种知识,应对复杂的公允价值计量。不仅如此,会计人员也需要端正态度,认识到只有具备较高的专业会计知识才能应对时代的发展,也要认识到工作中必须坚持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
(四)建立健全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披露和监督机制公允价值计量所呈现的信息的准确性对于投资者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确保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客观性、科学性与完整性,就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信息披露和监督机制。一方面,这既需要企业通过自律的方式严格要求自己,也需要通过社会各界的监督机构加强监督,确保所披露的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二)投资性房地产业务运用公允价值当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可以取得时,企业可以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计量应当满足下列两个条件:一是市场上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二是企业可以从相关交易中获得信息,并对投资性方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作出合理估计。目前,我国会计准则中对于投资性房地产的规定和国际准则基本一致,增强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对于国际公司的可比性,进一步拉近了我国会计核算和国际会计核算的距离,为国际会计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三)金融资产业务应用公允价值准则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均按公允价值计量,包括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只是后续计量有些差异,交易性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持有至到期投资后续计量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计量。
(四)企业合并业务运用公允价值准则规定,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购买方应按照确定的企业合并成本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同时,比较购买日合并成本与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确定购买日应予确认的商誉,或者营业外收入。其中合并成本包括购买方付出的资产、发生的负债、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之和。除了上述业务运用到公允价值以外,企业的债务重组业务、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也要用到公允价值计量。总之,由于公允价值作为企业盈余管理的一种手段,目前我国在运用公允价值时特别要注意其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二、我国公允价值会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成为操纵企业利润的工具公允价值会产生“双刃剑”的效应,可以提高当期利润,也可减少当期利润,目前许多企业滥用公允价值,以粉饰经营成果,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成为了许多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工具。
(二)易受管理层主观判断的影响由于我国不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内部控制及外部监督做的也不够到位,运用公允价值时需要依赖企业管理层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客观性。特别是当相关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时,要依赖估值人员的职业判断和估计来选择贴现率和对未来现金流量作出估计。
(三)应用方法缺乏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如何准确确定各种活跃市场价格、类似资产公允价值变化、估值技术精度误差、针对非活跃与非理性市场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的会计处理方式的细则规定,企业缺乏一致性的操作标准。当市场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资产或负债的确认与后续计量会加大随意性,给企业带来不良后果。
(四)公允价值应用中的“顺周期效应”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所谓顺周期效应,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在经济萧条期,运用公允价值可能会低估企业的金融资产,金融机构被迫确认大量的减值损失和投资损失,使得资本充足率、信贷和投资能力大幅下降,使市场陷入“金融资产交易价格下跌———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投资者恐慌性抛售———金融资产交易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之中。二是在经济繁荣期,恰好相反,运用公允价值可能会高估金融资产,结果使确认的投资收益增多、计提的减值损失减少,使金融机构限于盲目乐观中,资本充足率、信贷和投资能力大幅提高,更加助长了经济环境的过热度。公允价值的这种顺周期效应影响了金融市场的稳定。
三、我国公允价值会计的改进措施
(一)加快建立我国的公允价值计量框架由于目前我国关于公允价值的一些规定过于简单概括,操作时缺乏具体的指南,因此学习和借鉴IASB最新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加快建立适合我国具体情况的公允价值计量框架,已迫在眉睫。
(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让更多的投资者积极投身到资本市场的活动中来,包括改善内部控制环境、调整和完善组织结构、加强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加强内部稽核、建立和完善信息系统及沟通,建立健全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
2、我国上市公司2007年度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总体情况在2007年度的1547家上市公司中,有404家上市公司涉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涉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总额68.73亿元,占利润总额的0.51%。从公允价值计量上看,多数上市公司采用评估价格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使用股票或者债券的市场价格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但是由于准则没有明确规定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的计价方法,目前对于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限售流通股投资的计价存在一定的不一致。关于股票期权公允价值的确定问题,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目前普遍采用“一次授权分批行权”模式,不少公司股权激励计划的等待期存在跨会计年度的情形,有的公司将股权激励费用计入了一个会计年度,而没有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在等待期内合理分摊。有些公司在激励计划中规定授予日或事后追认授予日,还有的公司授予日不明确,影响了期权公允价值的计量。
二、公允价值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前面对公允价值概念及运用的分析可以发现,公允价值的应用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会计信息相关性、可理解性的同时,也使会计信息可靠性受到挑战,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缺乏成熟、有效的市场环境根据公允价值计量的内涵,公允价值的获取应该是在一个活跃的、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进行的,它要求参加交易的双方在自愿的原则上充分了解市场情况,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应尽可能地缩小。虽然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确立,但这种经济体制的转型并没有完成,非市场化的因素依然存在,市场还不成熟,价格难以真正反映价值,绝大多数资产的公允价值难以获得。因此,适宜于公允价值应用的土壤和环境尚不成熟,致使公允价值计量在实践中较难运用。
2、缺乏高素质、高技能的会计人才由于公允价值在获取和处理上千差万别,对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不仅是历史数据的记录者和报表的编制者,而且还应是估价师。目前我国会计从业人员大约有1200万人,80%左右的从业人员处于基础会计阶段,会计人员整体的执业能力较低,会计电算化水平及相关的信息处理能力不高,很难正确理解、计量和运用公允价值。会计人员整体业务素质偏低,综合判断能力较差,便成为合理应用公允价值的又一难题。
3、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缺乏一致性新会计准则中关于公允价值估计的规定缺乏一致性。有些具体准则允许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有些具体准则不允许。如《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等具体会计准则只允许采用市场法确定公允价值,《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等具体会计准则允许在约束条件下采用其他估值技术,《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具体会计准则更宽松地允许采用其他估值技术。此外,新会计准则体系中有关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的规定和阐述分散于各项具体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中,关于公允价值规定的差异导致了不一致,这些不一致性又增加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复杂性。
4、在极端的市场状况下,公允价值计量可能会把危机严重放大与历史成本计量相比,公允价值随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变化能够合理地反映资产的当时价值,但在极端市场状况下公允价值计量的放大作用显然实非投资者的福音,在市场存在泡沫时会给投资者传达过于乐观的信息,反之则过于悲观。在金融市场处于泡沫时期,公允价值计量使金融机构的资产能以远高于其基本面的高昂估值入账,有关机构便能在超额账面利润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借贷和投资,从而进一步推高杠杆比率和催生泡沫。相反,在危机的市场状况下,正如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动荡一样,伴随信心的丧失,它足以触发一轮又一轮的恶性循环。
三、结论及建议
公允价值计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护产权秩序的必要手段,也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途径,它代表了会计计量体系变革的总体趋势。针对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在会计实务中存在的问题,参照欧美国家的经验,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2、公允价值用于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某些属性和投资性房地产的某些属性就有相似性,因此可以用公允价值反应投资性房地产。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还不成熟,房地产行业的法制不健全,信息不透明对房地产计量时多采用成本计量模式。
二、公允价值在财务会计领域的运用存在的问题
由于财务会计领域和资产的多样性及市场的变换莫测导致公允价值在财务会计领域的运用存在三方面的问题。公允价值计量的缺乏可操作性。
公允价值计量的缺乏可操作性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企业的资产种类较多,有固定资产和非固定资产,有有形资产和无行资产,对公允价值的计量带来很大的麻烦。不同的市场也会影响资产价值,市场的变动性对公允价值的计量也带来麻烦,在实务操作中多采用估计的方法进行计量。同时因不同投资者之间、投资者与管理当局之间对投资的期望报酬率不同,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具有较大不确定性,这同样使得在具体的技术操作存在很大难度。公允价值计量的缺乏可验证性。
所谓可验证性是指,对于同一资产拥有相同来历的财务从业者,利用相似的计量方法进行公允价值的计量得出的结果应该具有相似性。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发现由于,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和市场行为的变换导致,市场的交易信息随时发生变换,这也导致同一资产的公允价值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公允价值计量要想具有可靠的验证性,必须进一步规范操作细则,使结果具有可信性。
公允价值计量增加企业成本。公允价值计算比历史计算有很大的进步性就在于其考虑到市场的行为,因此在利用公允价值计量时,要求企业去搜集整理全面的信息,得出的结果才更符合市场的价值,这样就会在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分析中增大企业的成本。
(二)对企业一定时期经营成果的影响。首先,交易性金融资产无论是在取得时还是在期末时均以公允价值计量为准,它的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借助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计入当期损益,对企业的当期利润产生影响,但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本身所反映的是没有实现的收益,从而导致企业利润表中所陈述的利润并不是企业的实际盈利水平。其次,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时,其变动的差额直接计入资本公积,这种计量对持有该类金融资产期间的利润总额没有影响,但当企业出售该项金融资产时,要将原计入资本公积的公允价值变动额转入到投资收益,则会影响到出售当期的利润及成果。同时,由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形成完全取决于管理者的意图,在实质上随时可以出售,因而就其本身来说会对某一期间的会计利润产生影响,因此,不难得知企业为了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普遍愿意持有大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而不愿意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企业将尚未到期的某项持有至到期投资在本会计年度内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其与持有至到期投资账面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到资本公积账户,导致所有者权益总额发生变动,影响企业的资本结构,当其出售时再从资本公积转到投资收益。尽管《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对金融资产分类变更进行了明文规定,但是这些规定仅仅是在限制企业在重分类时所遇到的特殊情况,其并不影响企业管理者在正常情况下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事项与结果。因此,可以看出当把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也可能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一种手段。
二、公允价值在金融资产中的应用
(一)金融资产及其分类。按照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CAS22,金融资产是指:(1)现金;(2)持有的其他单位的权益工具;(3)从其他单位收取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的合同权利;(4)在潜在有利条件下,与其他单位交换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合同权利;(5)将来须用或可用企业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非衍生工具的合同权利,企业根据该合同将收到非固定数量的自身权益工具;(6)将来须用或可用企业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衍生工具的合同权利,但企业以固定金额的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换取固定数量的自身权益工具的衍生工具合同权利除外。其中,企业自身权益工具不包括本身就是在将来收取或支付企业自身权益工具的合同。金融资产应在初始确认时划分为下列四类:(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2)持有至到期投资;(3)贷款和应收款项;(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二)金融资产的确认。(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在新会计准则中,这类金融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其持有目的是为了近期出售,使持有者在短期内获利。该类金融资产具有以下特征:(a)持有的该金融资产是短期性的,即在初次确认时就确定可能在近期出售,从而赚取差价;(b)该金融资产具有活跃的交易市场,其公允价值能够通过活跃市场获取;(c)该类金融工具期末应按公允价值予以计量,且报告期间公允价值的变动应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使得该类金融工具在会计期间的价值变动影响当期利润;(d)除新准则规定的特殊情况外的一部分衍生金融工具归为该类。由上可知,如果企业持有的投资准备在短期内出售,并且其公允价值易于取得,即可以将其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2)持有至到期投资。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应当特别注意的是,如果一项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已经被指定其他类型的金融资产,就不能再确认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此外,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持有意图和能力进行评价。发生变化的,除非是因为企业不可控制的原因导致此变化,应当将其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根据以上规定可以看出,持有至到期投资具有以下特征:(a)企业持有该项投资的目的不是为了短期出售或获利,而且企业有明确的意图和能力将该资产持有至到期日;(b)该投资到期的时间是固定的,因此持有至到期投资是非权益性投资;(c)该投资到期时收回的金额固定或可确定;(d)该投资属于非衍生金融资产的投资;(e)该类金融资产在期末需要按实际利率法计算的摊余成本进行计量和减值测试。(3)贷款和应收款项。贷款和应收账款,是指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的非衍生金融资产。贷款和应收账款泛指一类金融资产,主要是指金融企业发放的贷款和其他债权,但不限于金融企业发放的贷款和其他债权。非金融企业持有的现金和银行存款、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形成的应收款项、持有的其他企业的债权(不包括在活跃市场上有报价的债务工具)等,只要符合贷款和应收款项的定义,都可以划分为这一类。划分为贷款和应收款项类的金融资产与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金融资产,其主要差别在于前者不是在活跃市场上有报价的金融资产,并且不像持有至到期投资那样在出售或重分类方面受到较多的限制。如果某债务工具投资在活跃市场上没有报价,则企业不能将其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指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以及除下列各类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a)贷款和应收款项;(b)持有至到期投资;(c)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通常是指企业没有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的金融资产。但是不能简单的认为,除了以上三类之外的金融资产,就一定是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该类金融资产具有以下特征:(a)该类金融资产属于非衍生金融工具;(b)该资产有活跃市场,公允价值易于取得;(c)企业持有的目的明确就是为了出售,但该资产持有限期不定,即企业在初次确认时并不能确定是否在短期内出售以获利,还是长期持有以获利,也就是其持有意图界于交易性金融资产与持有至到期投资之间;(d)该类金融资产期末应按公允价值予以计量,且报告期间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账户,即该类金融资产在会计期间的价值变动不直接影响当期利润,只有在其出售时才将资本公积转到投资收益。(三)金融资产的计量。所谓计量,是指以选定的能够反映计量对象内在特征的尺度并将其内在特征予以数量化的过程,即入账价值。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的计量。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初始计量按公允价值,且其交易费用记入当期损益;后续计量仍然采用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的变动金额计入当期损益。企业持有该金融资产期间取得的债券利息或现金股利,应当在计息日或现金股利宣告发放日确认为投资收益。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金融资产的计量。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金融资产初始计量按公允价值,交易费用计入初始入账金额,构成成本组成部分;后续计量按实际利率法,以摊余成本计量。贷款和应收款项的计量。贷款和应收款项的初始计量采用公允价值,交易费用计入初始入账金额,后续计量按实际利率法,以摊余成本计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计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初始计量按公允价值,且交易费用计入初始入账金额,构成成本组成部分,后续计量按公允价值,且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
三、公允价值在我国金融资产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与可操作性不足。公允价值是参与交易的当事人对市场价值做出的一种判断,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提高了财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但是市场形式是复杂的、多变的,有的会计事项可以确认或寻找类似的交易价格,而有的只能估算。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把公允价值的估值分为三个层级,其中,第一、二层级要求具备公开的活跃的市场。从我国目前的国情来看,金融市场仍处于发展中阶段,只存在有限的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市场,此外,我国的产权交易市场、证券交易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等都处于未成熟阶段,同时以上市场的监管力度有待加强,再加上信息不准确以及道德风险的影响,金融资产交易纵的情况会时常发生,从而导致市场上的公开标价不一定能代表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有些企业同时在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上双向交易,如果缺乏高新的科技和先进的通讯设备作为技术支持,想获得其实时报价是存在一定难度的。
(二)公允价值应用于金融资产对资本市场存在助涨助跌的重大不利影响。公允价值在金融资产的确认与计量上的运用十分突出。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规定,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时以当时的公允价值入账,资产负债表日也按照当时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发生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得上市公司当期的收益在很大程度上受其持有的金融资产的市场价值的影响。当金融市场高涨时,金融资产的市价上涨会带动上市公司当期投资收益或资本公积的上涨,而当市场低迷的时候会降低上市公司的当期投资收益或资本公积,即金融资产对股市起到助涨和助跌的负面作用。
二、公允价值信息披露没有统一规范
我国当前的会计准则在公允价值信息披露上存在纰漏,规定内容不详细且不确定,相关规定分散在各准则中,缺乏统一化。具体准则虽然要求上市公司应该披露公允价值,但事实上大部分公司并没有按准则行事,只是不停地钻准则规定上的漏洞,形式化的应付披露问题,对基础、未来资金流量、折现率等公允价值部分没有完全公开,披露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少之又少。另外,公司盈余空间、资产减值、债务重组等应该披露公允价值的相关信息,更是无处可寻。报表在某种意义上也只是走走形式而已,根本就无从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和公允性。在我国,上市公司一般要求按照三个层次对公允价值进行披露。第一层次是企业在计量日已经获得的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上的报价,以该报价为依据确定公允价值。由于会计准则的不规范、不系统性,很多上市公司在计量日,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就会对当时的资产和负债进行隐瞒或者改变报价,进行不真实的公允价值信息披露。这是对投资者的一种欺骗,投资者有权获得相应上市公司真实的公允价值信息。第二层次是企业在计量日获得了类似资产或负债活跃在市场上的报价,以该报价为依据确定公允价值。同上面的做法,一些上市公司钻了会计准则的漏洞,故意隐瞒或者曲解这一层次上的公允价值。虚假财务报表,隐瞒真实的财务信息,使得投资者对企业将要获得新的收益和产生的新负债不了解甚至一无所知。第三层次对企业无法获得相同或类似资产和负债进行市场报价。这一层次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更具有隐蔽性。有时候上市公司为了维持股价,故意散布一些重组以及重大合同等信息,但不久又以种种借口予以否认;或者企业本没有很多欠账,但为了少分红,故意披露虚假债务信息等做法。这些做法本就是对投资者和大众的一种无视和欺骗,但由于财务会计准则等规定的模糊不确定性,造成即使发现上市公司错误做法也不好进行处罚与管理。
三、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
公允价值的表现形式还是比较多的,有成本重置、企业资产的现净值、历史成本等等。落实到具体操作上,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考虑的问题在不同的角度也不尽相同。比如需要取得最合适产品市场价时,需要观察同类产品的市价如何,再进行分析比对;另外,如果没有发现同类产品的市价,那么就要用估值技术来估计价格,然后对估值技术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等等。所以对于公允价值的取得不仅需要会计准则上做出相应的指导,还需要会计从业人员以专业素养进行职业上的判断。可是,国内目前真正掌握公允价值确定方法的会计人员数量有限,从而也客观上导致了公允价值在国内使用效果不明显。就目前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情况分析,国内对公允价值计量还不熟练,这需要加强会计人员在公允价值计算上的学习和进修,提升专业知识和工作素养。由于公允价值对于一个企业过去和未来交易双重关注和涉及,会计人员不仅要了解所在企业本身发展的经济业务、市场现状、管理层在经济上的动向,同时也要熟悉该企业所处行业市场现状和走势的大背景,还要结合大背景和企业现状洞悉经济上的风险,及时提出方案并解决。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掌握更多的知识点,精通会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熟练掌握诸多财务软件,实现用计算机进行现代化财务信息管理。
2.筹资方式的成本计量更合理筹资决策中的资金成本是将筹资费用和用资费用同筹资额相比获得的一个成本率,由于筹资是用于投资,也就变相的为企业投资限定了一个最低的收益率。这个比率本身包含了资金时间价值、风险及通货膨胀等因素,也就是在相同条件下,筹资等同于投资的比率。假如筹资费用和用资费用都采用历史成本计量,那么风险、时间和通货膨胀等因素都与投资现状不符合,从而不能真实的将筹资的成本同投资的收益相挂钩。只有公允价值计量下,才反映了市场对此行为的未来现金流预期,并考虑了时间和风险的情况,也就是衡量了筹资应用于投资真正要求的价值报酬,即该项目(资产或负债)未来现金流量用与其风险相适应的贴现率。因此,以公允价值来计量筹资的资金成本率更加客观、合理,也使筹资应用于投资后的收益计量口径一致,涵盖了时间、风险等相关因素。
二、公允价值与企业投资决策
公允价值计量下,使投资者获得前所未有的相关有用信息,使决策更加透明、直观,管理也更加准确方便。
1.为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提供了价值参照近年来先进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企业内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的会计处理逐渐脱离资产剩余净值的客观现实价值。因为累计折旧核算的是固定资产的损耗,而无形损耗的大幅度增长,已经使累计折旧的计量与真实价值不符。因此,引入了资产减值适用公允价值的计量。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的计量体现了公允价值的观念。如,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的可收回金额。其中对于公允价值的选择,可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选用“公平交易中销售协议价格”、“资产的市场价格”、“参考同行业类似资产的最近交易价格或者结果进行估计”、“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进行处理。固定资产适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两大优点:一是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其实际经济价值符合一致,避免了资产价值的高估;二是能通过固定资产公允价值的计量,及时发现在用固定资产的“不经济”,从而决定更新或处置,增加了操作应用性。
2.资产价值信息的提供更加全面真实公司自创商誉和无形资产的价值计量一直是会计界争论的焦点,一直以来的核算均是研发费用先列为当期费用再予以摊销,这样使得无论研发还是摊销期的会计利润均有所减少,企业价值被低估。可实际上,商誉和无形资产作为企业资产在后续计量中应该每年进行减值测算。以重估价作为其账面金额,即用重估日的公允价值减去随后发生的累计摊销额和随后发生的累计减值损失后的金额。这样资产的价值就有所体现,不再硬性摊销,也不会增加费用,减少利润。本来资产就是公司拥有并控制的经济资源,商誉和无形资产公允价值的处理方法方能体现资产的定义,这样资产价值提升的同时也增加了股东权益,变相增加了公司的价值。作为公司的股东或投资者自然更加愿意进行此类资产的投资,更真实的体现了公司的资产价值信息。
3.对外投资更加真实公允原来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核算下,被投资企业的资产账面价值往往和实际价值不符,那么其他企业公司对该企业直接投资的真实价值就无法准确判断。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下,被投资企业的账面价值既包含了企业现实的经营状况,也可根据其与市场价值的比较判断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从而可以更加真实公允的判断被投资企业的投资预期,从而降低投资风险与投资成本。
4.对证券投资的风险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公允价值计量下,被投资企业的会计报告被要求以公允价值反映资产(或负债)的价值,这为投资该企业权益证券的公司提供了价值判断的参照,公司可据以判断所持权益证券价格的高低和风险的大小。同时,企业已经持有的证券运用公允价值确认计量,则将证券未来的收益预期和风险预期都呈现在了公司的账面价值上,不但压缩了管理者盈余管理的空间,也将企业收益损失的账面价值与发行公司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了一起,共同应对市场供需的波动变化,这样也将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从而对企业的投资管理提出了更大的风险控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