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优秀会计专业论文

优秀会计专业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4-10 15:25:2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优秀会计专业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优秀会计专业论文

篇1

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环境和教育环境的快速发展和变化,及其引致的就业形势的变化,推动了会计专业硕士教育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会计专业硕士教育的迅速发展,对于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的会计人才队伍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我国会计专业硕士招生时间短,培养模式存在很多不足,因此,研究会计专业硕士发展显得更加紧迫、重要。所以,构建一套适合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的新模式,对健全和完善国家高层次会计人才的培养体系,建设高素质、应用型的会计人才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现阶段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会计队伍十分庞大,从业人员至少有1 500万人,但高层次会计人才却不足10%,这说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供需存在结构性矛盾。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满足社会对高级会计人才的需要,2003年国务院学位办决定在我国首批设立21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会计专业硕士培养单位,培养职业化的会计专业硕士,2007年又有8所高校被批准为会计专业硕士培养单位,2009年教育部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经批准,2010年、201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又新增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77家和71家,目前,我国已有177所院校有招收会计专业硕士的资格。近年来,在我国境内的跨国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大型企事业单位等,对会计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各高校培养的会计专业硕士同质化严重,与会计学术型硕士培养模式相近,职业化特点不突出。这些问题反映出社会对会计专业硕士的需求有了新的变化,它要求会计专业硕士既系统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及技能,又能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到复杂的商业环境中去。

虽然我国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在持续扩大,但由于很多高校会计学术型硕士培养先于会计专业硕士,多数高校一直延用会计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缺乏创新,从就业结果看,会计专业硕士和学术型硕士的区别并不大,同本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并没有拉开明显的差距,实践证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并不适用于专业硕士,这种培养方式没有突出会计专业硕士的特色和优势。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应当是:培养具有较好会计理论基础、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熟悉国际会计法规和惯例的高素质、应用型的综合会计人才。所以我们要探索出一条适合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的新模式,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存的高层次会计人才,推动目前的会计专业硕士教育健康发展,提高会计人才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目前会计专业硕士学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结构不合理

师资问题是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能否成功的关键,然而目前新批准的及层次不高的部分会计专业硕士培养单位依然沿袭会计学术型硕士的导师结构,选择理论功底深厚的教授作为会计专业硕士生导师。首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资深教授在授课过程中习惯以支配者的角色灌输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给学生创新思维发挥的机会。其次,这些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太多的实践经验,对某些实际的操作教师本身并不是很理解,这不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实行了双导师制,但由于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机制不够健全,缺乏约束和激励使得实务界的专家对会计专业硕士指导不到位,多数学校形同虚设。会计专业硕士不同于学术型硕士,会计专业硕士是为社会培养理论知识牢固、实际工作能力强、有领导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所以,高校的教师结构不能满足培养优秀会计专业硕士的需要,这制约了我国会计专业硕士的发展。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高校的会计专业硕士的课程除了7门核心课之外,大都是借鉴学术型会计硕士的培养模式设置的,虽也设置一些相关的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内容,但是职业特色不明显,没有按不同方向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课程,这种课程设置让学生学到的知识和学术型会计硕士没有本质区别,学到的知识广而浅,没有在某一特定职业方向获得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实践课程相对较少,缺乏训练学生综合素质的平台。

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该是具有实践性、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现有的偏学术型的培养方式理论课所占比例偏高,实践课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实践课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发散思维创新能力等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有的课程设置导致会计专业硕士的实践性严重不足,这违背了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所以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应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去培养会计专业硕士。

(三)学生实践经验不足

实践环节对提高会计专业硕士的实际操作能力与综合素质是非常必要的,然而由于高校在会计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实践所占比重偏低,导致培养的会计专业硕士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硕士不吻合,致使会计专业硕士就业压力很大,在社会上没有竞争力,造成高校会计专业硕士实践经验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虽然高校已经意识到实践对会计专业硕士的重要性,但由于办学经费的紧张,高校没有能力建设足够的实践基地供学生使用,实习场所大多是由企业提供,实践能力的不足导致学生在社会上没有竞争力,既没有学术型硕士的研究能力,也没有专业硕士的实际操作能力。

其次,学生的实习一般是在企业完成的,但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实习企业担心影响生产秩序或泄露商业机密一般不会安排学生参加一线实际工作,企业只是把实习学生当作免费的打工者。而且实习是短期的,所以企业认为没有必要也没有义务去培养你。

学校没有能力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企业又缺乏利益的驱动为会计专业硕士的实习提供帮助,这些原因导致了会计专业硕士实践经验远远不足,这不符合社会对高层次会计人才的需求,导致他们在社会上很难立足。

三、产学研结合的会计专业硕士创新培养模式

会计专业硕士综合素质的提高仅仅依靠学校课堂教育是难以实现的,还要在大量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培养会计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上独具优势,产学研合作能解决高校教师结构不合理、学生没有实践基地等问题,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深化和保障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对注重实践的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措施,产学研结合模式,关键是促进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的真正融合,高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给学生和教师一个实践基地、创新基地,企业也充分享受学校的人才资源和优先享受高校的科研成果,这样实现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产学研的无缝对接。本文根据以上问题提出了产学研结合的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具体模式框架如图1所示。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会计专业硕士创新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高层次会计专业人才,在国家强调创新驱动型发展战略和经济转型的时期尤为重要。

(一)建立一套适合会计专业硕士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

建立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是提高高校会计专业硕士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研究方向的设置既要发挥学科优势,又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提高职业能力为目标。在此前提下,课程设置要重视职业素养课程,鼓励开设行业知识讲座、职业道德等与职业发展相关的课程,紧跟时代的脉搏。课程设置包括核心课和选修课,核心课包括MPAcc教指委参考性培养方案给出的政治、英语、管理经济学3门公共必修课及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审计理论与实务、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4门专业必修课。国际化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必然,笔者认为授课过程中要赋予政治、英语新的授课方式,政治多讲授些国内外时事,英语改成商务英语,更多与会计背景相结合,为国家培养国际化的会计人才。

选修课以菜单式的方式,学生针对自己的就业去向选择自己要上什么课。比如以职业目标为导向,针对注册会计师方向,可以开设审计、财务风险管理、经济法、税法等课程,以帮助学生毕业时拿到CPA证。也可以根据地域特点开设相关特色课程,由于黑龙江省邻近俄罗斯,对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为扩大学生的毕业去向,选修课中应加入俄语、国际商务与国际结算、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专题等课程。在会计从业过程中,对法律的了解对职业判断、决策很重要,所以,在选修课中鼓励多开设与法律相关的课程,增加学生对相关法律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在授课中还要重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在教学方面要重视案例教学,小组讨论,模拟训练。案例教学的优点在于它选用典型案例,教师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与方法共同对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和推理,开发学生多维思考的心智模式,从而培养会计专业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选用典型的会计案例,贴近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在案例中探寻经验和教训,通过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提高其职业判断能力和素质。

为了加强会计专业硕士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实践的训练,应增加实践学分,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性与应用性知识结合。教学方式改革着重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授课方式,将课堂搬进实验室、企业财会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现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思维。在授课中,教师将基础理论、典型案例与学科前沿知识融会贯通;在课程考核上,将调研报告、课题讨论、案例分析及课程设计成果相结合;在学习方式上,将个人独立学习与小组合作相结合,以此提高学生的协调组织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满足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的需要

目前我国高校中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资深教师并不多,应实行“导师组制度”并发挥导师组的指导作用,优秀的导师团队对于会计专业硕士论文及实践的指导显得很必要。在校内选择科研能力突出,理论知识过硬的专职教授担任校内第一导师,加强学生会计理论基础素养,同时聘请校外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CEO等人才作为兼职导师,校外兼职导师不一定有多高的学历,重要的是具有良好的会计实践经验和社会资源优势,这样由高校的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组成一个导师团队,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形成互补,共同研究学生的培养方案,共同指导这些学生完成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社会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在校期间校内导师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评价考核,校外导师对学生的校外实践工作进行考核,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要互相学习,经常沟通完善研究生的培养方案。由校外导师介绍学生进入本单位实习,校内导师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应该积极参加校外的实务工作,教师带领学生建立案例讨论组,在企业工作中发现素材,进行案例研究与开发,研究过程中学生既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加深了对实际工作的理解,只有在边学习边探索中才能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高校对于取得成绩的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要给予必要的奖励,充分调动导师组的教学积极性和热情,让导师的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增加高校培养人才的实力。

(三)通过校企合作搭建研究生实践基地

在应用型、高层次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中,仅靠学校的会计模拟实验室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处在真正的会计环境中,真正熟悉会计的操作流程,处理现实的会计实务,才能领会会计工作的要领,在实践中更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的意义。所以说进入企业进行现场实习对会计专业硕士能力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这对学生以后进入企业工作是非常有利的,因此,通过校企合作充分整合学校和社会资源,为研究生搭建创新平台在会计专业硕士创新能力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与企业联合创建培养基地和研究中心,探索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创新机制,加大企业委托培养力度,与社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用人需求,同时借助企业在技术和经济能力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发挥高校在理论研究、数据信息和学术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引导导师指导学生为企业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研究生投入企业管理的实践工作中,有利于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从而提高其综合竞争力。

学校也应成立专门部门,为参与合作的企业提供财税培训服务、财税咨询服务,帮助企业建立健全财务制度,进行税收筹划等,帮助企业员工了解最新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促进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企业,享有优先录用优秀毕业生,优先享用学校的科研成果的权利,从而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增强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

(四)完善学位论文管理制度

在会计专业硕士学生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毕业论文。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是学生的专业能力、思维方式的综合体现,所以毕业论文在研究生的考核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学校应该从论文选题、数据处理方法、实用性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把关,监督其写作。论文选题应从现实出发,针对会计及相关领域的实务问题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不应是进行纯学术研究的文章,而应具有实用性和社会价值。论文形式可以是研究或讨论会计实务问题的案例分析、调研报告或理论结合实务的专题研究,应有数据或实际资料做支撑。论文内容更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重点在于数量分析方法的训练,数据处理方法的学习有利于提升会计人员的管理效率和判断能力。如何从海量的数据中找到与决策相关的数据,如何将数据进行处理生成具有信息含量的信息,对会计专业硕士来说是一种必要的工作技能。通过在论文选题的确定、调查研究材料的整理与归纳、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手段、数据的处理与分析以及论文的撰写方法等方面对研究生进行训练,能够不断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逻辑能力,强化其表达能力,这是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非常重要的环节。

(五)完善研究生激励政策,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建议学校设置完善的奖励机制鼓励企业、教师、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热情,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设定系统的评选方案,评选优秀研究生、优秀校内外导师、管理干部等,针对当代企业注重企业形象和企业社会价值的特点,发挥高校品牌价值对于企业的激励作用,给予一定比例优秀校外导师以名誉上或其他方式的奖励。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创新已经取代知识批量生产成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完善研究生奖励制度,以奖勤罚懒为原则建立三维的奖励体系,设置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企业奖学金、专业奖学金等项目,资助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优秀学生。全面提高奖学金的标准,加大奖励力度,激发研究生参与到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实务工作、案例调研和案例研究中的热情,让更多的创新能力强的研究生在案例研究与开发和企业财务系统建设中突出他们的潜质,取得优秀的成果。

四、总结

会计专业硕士教育是一种不同于学术型硕士的特殊高等教育,其培养目标是为企事业单位及国家经济管理部门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所以会计专业硕士应有独特的培养方式,本文提出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会计专业硕士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模式,建议高校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建立政府产学研管理机构、研究生激励制度和学位管理制度上进一步完善,在培养过程中以会计职业资格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会计专门人才。目前产学研结合的会计专业硕士培养还处于起步阶段,培养模式还有待完善。X

参考文献:

1.左健民.产学研合作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J].教育发展研究,2013,(1).

篇2

中图分类号:F23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2-0102-03

黑龙江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自然资源丰富,石油、煤炭开采加工企业较多,同时,由于地理位置与俄罗斯接壤,对俄贸易在全省经济中也占有相当份额,区域经济的特点非常明显,这些不同的行业对中高级会计人才的需求侧重点也有显著差异。因此,应针对黑龙江省地方经济的这些特点,构建适合黑龙江省发展的会计专业硕士(MPAcc)培养模式。

一、黑龙江省专业型会计人才供需现状分析

黑龙江省2012年财会类专业需求量处于第三位,仅少于营销类和服务类。通过调查发现,虽然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导致就业困难,但会计类专业的就业形势明显好于其他专业,在招聘职位需求中,财会经济类职位需求一直位列前茅。调查结果显示,基层的会计岗位比较喜欢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大多数单位都有长期需求,并且用人单位的行业很广泛。在会计人才供给方面,因近年来各大高校不断扩大招生,且黑龙江省各大高校基本上都设有会计专业,所以会计专业人才的孵化能力得到快速提升,这也就导致了会计专业人才供需条件发生快速转变。但调查发现,中高级会计人才比较稀缺,供不应求,尤其是高级管理型会计人才十分稀少。目前,黑龙江省严重缺乏知识层次高、职业道德好、开拓意识强、具有战略眼光、善于理财的高级会计管理人才,大多数单位的会计人员没有进入管理决策层,不能在单位的经营管理中发挥应有的参谋作用。所以使许多企业在规模化、集团化发展进程中陷入了高端会计人才匮乏的窘境。

二、黑龙江省高校会计专业硕士(MPAcc)的培养目标定位

全国会计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在《会计专业学位教育改革方案》中指出,全日制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为大中型企业、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输送高水平、应用型业务骨干和中层管理后备人才。黑龙江省高校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目标的设定要考虑市场需求,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合黑龙江省经济的发展。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应是培养德、知、行、省的四合一人才,即将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知识、能力要求和自我省悟有机融合在一起的辩证统一体。首先,职业道德素质是培养目标的根基,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如果没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那么业务再好,也不可能给企业、国家和社会带来效益。其次,专业知识是MPAcc培养目标的基础,它既包括了会计领域的相关理论,也包括了工商管理、应用经济等各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再次,会计人员要具有可持续发展潜质的职业能力,其中包括战略意识、创新意识、学习能力、应用能力等等。最后,自我省悟是必不可少的,在警醒与反省的同时,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提升自己的能力。因此,培养会计专业硕士(MPAcc)应顺应时代需求,培养具有高素质、拥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通晓市场经济运作规律、掌握专业理论、精通业务、了解国际惯例的应用型、专业化高端会计人才[1]。

三、黑龙江省会计专业硕士(MPAcc)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受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更侧重于培养会计应用型专业人才,应注重职业导向,注重培养解决会计及相关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应用型研究生更侧重于获取程序性、专业性的知识,偏重于“怎么做”。重点培养的是在会计和相关领域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术,以及合理解决会计与相关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型研究生将来主要从事实务性工作,还要考核其是否具备会计专业的从业资格。因此,依据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确定了校企所联合培养模式,突出应用型教育,同时与注册会计师职业资格考试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课程体系的设计

根据全国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参考性培养方案》和《关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办[2009]23号)文件精神,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体系目前包括3个部分:核心课、方向课以及自选课,其中必修课程为核心课,方向课和自选课为选修课[2]。

全国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规定核心课为学位必修课程。其中包括会计英语、社会思潮研究、企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管理经济学、高级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高级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高级审计理论与实务、高级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等课程,其教学内容应紧密联系会计工作的实际,及时将新理论、新成果、新案例纳入课程内容之中。为满足会计硕士职业拓展和就业的需求,需设置方向课和自选课,课程的设置权归属于培养单位,也可以考虑将这两类课程合并为一类课程,即按专业方向设置专业方向课[2]。

根据黑龙江省区域经济特点,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完成学位必修课程之外,由于黑龙江省自然资源丰富,石油、煤炭开采加工企业较多,同时,地理位置与俄罗斯接壤,对俄贸易在全省经济中也占有相当份额,所以在方向课和选修课中应还加入俄语、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关系、煤炭企业会计、石油企业会计、ERP实施方法论专题、项目管理专题、管理沟通与时间管理专题、企业战略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理论、内部控制理论与IT治理、AIS应用模块1(FI财务会计)、AIS应用模块2(CO管理会计)等课程。通过上述课程学习,可使会计硕士加深对企业实施ERP项目(会计模块)业务的认知,熟悉省内各大开采加工企业的会计工作流程,从而具备所需的知识、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

针对想要考取注册会计师(CPA、ACCA)职业资格的同学,可以开设注册会计师(CPA、ACCA)专业方向课程。主要课程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专题、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专题、财务舞弊与识别专题、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专题、IPO财务与审计专题、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注册会计师应用文写作、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IT审计、管理沟通、中国税制与企业纳税筹划等课程,通过对上述课程的学习,可使会计专业硕士加深对会计师事务所业务的认知,具备注册会计师(CPA、ACCA)所需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

在培养学员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把德育融入到教学的每个环节,营造良好的学风和文化氛围。培养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学生。为全面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高等院校要避免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安排和鼓励学员多参加各种学术报告,结合案例分析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能力培养过程中。

(二)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实践教学培养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在实践教学基地学习,可以掌握更加丰富的知识和提高能力水平。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不应只是寻找一些实际的工作单位,从单位中找几个导师,让一批学生到那里实习,而应是会计专硕培养必不可少的环节和系统工程,培养单位和实习单位要高度重视,密切合作,周密规划,并进行必要的投资。在选择实习单位时,不仅要考察备选企业的经营规模、地理位置、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也要考察其高管人员的理论知识和科研潜力,以及对于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的热心和重视程度。被选中的实习单位,要有单独的管理机构和领导班子,负责组织和管理实践导师和实习学生。然而只让学生实习是不够的,要在培养过程中分层次教育,建立学校与企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即所谓的校、企、所联合培养,即学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把学生需求调研放在第一位,学校领导、就业指导处和各专业教师有针对性地调研企业的用人需求,根据岗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为学生的培养制订计划。另外,以校、企、所联合培养为导向的专业课程设置、学用一致的教学内容、产教相辅的实习体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高水平技能[3]。这样,在以学校为主、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为辅共同培养的模式下,学生所触发的创新灵感,更可能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黑龙江省有龙煤集团、大庆石油公司、中瑞岳华会计师事务所等典型企业。这些优秀的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不仅为会计专业硕士学员提供非常好的实习基地,更为建立校、企、所联合培养模式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学员可通过实地考察、现场调研和交流、实际操作等培训方式,在企业中进行培训和实习,使会计专业硕士的教学课程内容更加丰富,不仅增强了课程的前瞻性、科学性、操作性、应用性、针对性,满足了会计专业硕士教育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同时也能让学员真正投入到黑龙江省的建设之中。

(三)教学内容的实施与保障

1.实行“双导师”制

优秀的导师是高质量会计硕士教育的前提,会计硕士培养目标得以实现,课程体系的顺利实施都离不开建设专职导师与兼职导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现阶段会计硕士课程主要由高校教师承担,偏重于理论研究但缺乏相关会计实践经验的高校教师,在从事理论课程教学的同时,也应主动到会计实验室等地间接实习,在实习过程中积累经验,提高会计实际工作能力。还应充分借鉴国外会计硕士教育的成功经验,吸纳一些具有经验的、资深的注册会计师、管理会计师、财务分析师、投资咨询顾问、企业咨询顾问担任校外导师,既可以让校外导师到高校为学生讲授有关实务课程,也可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由校外导师实施现场教学或进行相关指导。

2.尝试会计专业硕士国际化教育

由于黑龙江省地理位置与俄罗斯接壤,对俄贸易在全省经济中占有相当份额,所以要加快会计专业国际化教育的步伐。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的国际化教育,立足点是人才本地化,切入点为知识结构国际化。一方面,标准要和国际接轨,教学的过程要有计划、有步骤,培养学生具有全球化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在一些方面广泛地开展合作交流。要与国际先进的财经教育接轨,在省内培养适应国际市场需要的通晓会计基本理论、精通会计业务、了解世界主要会计模式异同、熟悉国际会计准则与惯例、懂计算机和外语、具有较广泛的商业知识的国际化会计人才。

(四)人才评价标准与考核方法

为进一步完善课程考核方法和机制,针对会计硕士培养的特殊要求,如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除了可以采用闭卷方式考核学生外,还可让学生撰写评价方面的研究性小论文或文献综述;对专题讲座可安排撰写学习心得或调查分析报告;对于实验课程则可安排撰写实验分析报告;对于应用性较强的实务课程,可结合案例教学撰写案例分析报告。通过上述方式培养其学术写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

会计硕士分析和解决会计应用性难题能力、收集和处理学术资料能力、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学位论文。为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全国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在《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参考性培养方案》和《关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办[2009]23号文件)中对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写作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求“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要突出专业性、学以致用[3]。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学位论文应具有创新和实用价值”。

论文答辩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后关口。答辩委员会必须严把学位论文的质量关。委员会组成人员里,必须有1名或以上外聘专家。答辩过程中,会计专业研究生要阐述清楚本课题的创新之处,答辩委员会要就答辩者研究成果的可行性、是否有利于产学研相结合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提问并展开学术辩论。答辩后,研究生还要进一步分析和思考答辩老师提出的意见,对论文写作的经验教训加以总结,清楚知道通过这次论文的写作自己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在科研能力上有哪些提高,同时精心修改学位论文,以便在会计学术服务于实践过程中取得更大的成果。

结束语

会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个复杂又系统的过程,确立以需求为导向的MPAcc教育模式,疏通供求双方的联系渠道,改革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根据黑龙江省区域经济的特点,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导师配置等方面对现行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体系和机制进行创新,从而推动黑龙江省校MPAcc会计教育的发展,进而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曹昱.构建适应滨海新区发展的会计专业硕士(MPAcc)培养模式[J].劳动保障世界,2010,(11).

[2] 刘永泽,赵和喜.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培养模式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2,(2).

[3] 高明.会计专业硕士应用能力培养创新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

Research on the professional accounting Master training model in the university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gional demand

TAN Xu-hong,LI Xin

篇3

一、课程学时重复性问题为了加强会计师资力量的建设,高等职业院校应鼓励自目前,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生员有两类:职专类考己的专业任职教师,走出校门到相关的行业、企业去兼职锻生和普通高中类考生。绝大多数职专类考生在职专时学过炼;教师自己也应该不断地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建设一支《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会计课程,而高中类考生和少一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等职业院校生存、发展的关部分职专类考生没有接触过相关知识,也就是说,同时进人键,会计专业尤其不能例外。会计专业学习的学生专业基础相差甚远。我认为可以从两个

二、教材问题途径加以解决。第一,按照两类生员有针对性地设置不同的教材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桥梁,优秀的教材能够提高学课程和学时;第二,规定免修但不能免考。生的学习积极性,从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目二、专业教师问题前,各高职院校使用的会计教材有以下两种情况:高等会计职业教育的鲜明特点,在于它的职业性。怎样1.高职专科使用现有本科类会计教材。如果学校原有本体现这一特点,主要取决于学生的会计职业技能。而绝大多科会计专业,则大多数学校在给自己的高职院校的专科学生数情况下,学生是否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和技术又取决于任上课时选用的教材基本上和本科生一样,只不过在讲课时做课教师。

因此,作为一名高等职业院校的会计教师,如果没有一些删减或降低一些难度。这样造成的后果是教材和学生不从事过企业会计实务工作,那他在职业教育这方面是欠缺能很好地协调,学生在预习时不知道该看什么,该掌握哪些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重要区别就在于:普通教育是基内容。而且,一本教材有自己的前后顺序,有自己的体系,讲础知识传授在先,实践实习过程在后。而职业教育则强调实课时如果跳着讲、挑着讲,势必造成知识体系的不连贯、不畅践与基础并重,甚至实践课的学时应多理论课时。这就要求通。这样做,教师讲课费劲,学生听课也不容易。会计教师必须是身兼两职:教师和会计师,即国家教育部门2.高职专科使用专科类会计教材。如果学院是新成立的或会计专业是新设置的,那么教材很可能是从各出版社买进的,可能出现不尽适用的情况。针对以上状况,学校最好是组织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自编教材。根据学生的情况和专业建设的状况,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内容、案例,做到特点鲜明、重点突出。如果学校不具备自编教材的能力,在购进教材时应该舍得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详读、研究,做到优中选优,而不是盲目购买。

三、课程设置和考试方法问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毕业后能立即就业。这就要求它所设置的专业课程要紧跟社会经济环境、经济形势的发展。教育部的有关文件指出: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高专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要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专业。专业口径可宽可窄,宽窄并存。根据上述文件精神,很多高职院校都设置了与经济有密切联系的会计专业,课程安排大多模仿会计本科设置。其实,很多高等会计职业教育定位在专科层次上,学历水平比本科教育低,学习时间也比本科教育短。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我们不应该模仿本科教育,可以少设置一些专业课程,如只设置《会计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其他如《国际金融》、《国际贸易》、《高级财务会计》、《西方会计》、《税务会计》则可以不设置或开设课时量较少的专题。这样,我们把较多的时间用来讲专业核心课,让学生有一技之长,可以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职业教育注重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采用传统的试卷测试显然不很适合。超级秘书网

那么,怎样才能考核出学生的实际能力呢?解决案例和大作业不失为很好的方法。如,考查《会计原理》时,可以布置相关企业的背景资料,给出若干必备条件,让学生有所选择地使用,从凭证到帐簿,再到报表,每个学生的选择和实际操作都会有所差别,但可能都正确。除此以外,学生课余时间对会计知识的认知、理解和探讨,都可以作为考试成绩的参考。那种期末卷面成绩一锤定音的考试方法最不符合会计职业教育的特点。

四、会计诚信教育贯穿高等职业教育始终高等会计职业教育与会计本科教育相比,更注重实践技能,但这并不等于忽视对学生的会计理论教育和会计的职业道德教育,尤其是后者。只有夯实理论和技能基础,学生才能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水平。我们的毕业生更多的是从事具体的、简单一些的会计实务工作,接触帐务和金钱的机会多。因此,在学期间,要不断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这方面,除了学习《会计法》以外,更多的引进国内外的相关案例教学,会对学生起到警示作用。

篇4

课题的来源

课题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资本市场上频频出现的会计造假事件和股市欺诈大案,上市公司账面盈利的真实性不断地受到人们的质疑.尽管某些公司的报表账面上都出现了丰厚的盈利却因无力偿还到期债务而陷入财务困境,最终难逃破产清算的厄运.相反,有些微利企业甚至微亏企业,其账面盈利并不突出,但因其现金流量运转良好使企业得到持续生存.正是基于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如此微妙的关系,本文认为探究企业账面盈利与现金流量的相互关系和状态分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会计账面盈利与现金流量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两者的相关程度很低,很大一部分上市公司的账面盈利没有形成相应的现金流入,导致两者之间产生滞脱的效应.因此,本文为了说明在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评价时,不能仅仅局限于使用一些反映企业账面盈利的指标,应该还需要考虑一些反映企业创造现金流量能力的指标.

本课题国内外的研究动态

在国外,Hopwood&Mckeown(1992)研究了制造业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和每股收益的时间序列。他们发现两者的时间序列显著不同,而且收益序列比现金流量序列具有更强的自相关性JoseManuel和FrankGary(1994)的研究表明,现金洗量与会计利润之间在财务分析过程中具有相互的支撑作用.利用现金流量的信息可以对会计利润信息起到修正作用。研究Bodenhorn及Diran(1964)提出了现金利润的概念,其主要体现为经营净现金流量的概念.并提出了现金流量与会计利润在计量基础等方面的不同,但并未定义现金利润的公式与进行实证研究。

在国内,蔡梦珊,张婧(2015)以2015~2015年在深市与沪市上市的263家制造业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净利润和主营业务收入与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之间显著相关,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的影响也有增加的趋势2015财务会计专业论文开题报告2015财务会计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车伟娜,戴永秀(2015)通过抽取中国在沪市上市的部分公司会计收益与现金流量的数据,分析后发现中国上市公司中会计收益和经营现金流量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相关性不强。胡双丹,蒋贤品(2015)H1对2015年中国证券市场上的129家金属和非金属行业上市公司的会计账面盈利与现金流量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后,也发现两者的相关程度很低。三是现金流量与净利润背离王啸,刘伟(2015)以l998~2015年为研究期限,对我国上市公司经营现金流量和净利润进行了研究,发现样本期间我国上市公司现金流量和净利润有背离倾向,在此期间现金流量一直在上升,而净利润则出现了下滑的情况。蔡卫民,熊翠(20XX)20152015年18家旅游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实证角度分析了旅游上市公司近年来会计利润与现金流量的相关性。研究发现:由于旅游行业的经营特点,其会计利润与现金流量呈现高度的正相关关系;且不同类型的旅游上市公司之间的会计利润与现金流量存在显著性差异。

主要论点与论证思路

现金流量来源有3种途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2015财务会计专业论文开题报告工作报告。本文的主要目标是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净利润与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的研究,主要采用了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本文先通过某行业2015年到20XX年内50家公司的每股收益与每股现金净流量、每股经营活动净利润与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偏离程度的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用统计软件SPSS的Regression/liner'过程分析数据,进行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得出结果。

2015财务会计专业论文开题报告(二)

财务会计专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富铁轨枕有限公司成本管理分析与探讨

选题依据、意义和实际应用方面的价值

企业成本管理理论在企业管理理论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分支,成本管理是为解决企业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而存在的,成本管理理论得以存在和不断发展这一事实本身也印证了成本管理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强成本管理降低成本对企业起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为富铁轨枕有限公司节约劳动耗费,增加生产,降低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加盈利2015财务会计专业论文开题报告2015财务会计专业论文开题报告。为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竞争能力提供保障。同时也为相关企业在成本管理问题上提供借鉴。

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外:企业成本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成本管理信息有用性和如何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拓展成本管理功能、提高成本管理效率方面,特别是作业成本的应用和结合ERP的实施对成本管理的创新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国内:国有企业的成本预算内容不全面,不能发挥预算在成本管理中的指导作用。成本管理比较单一。成本管理的内容由产品成本逐渐向企业成本和战略成本管理发展,理论研究者和企业也在进行相关研究和实践2015财务会计专业论文开题报告工作报告。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拟采取的办法

研究内容:从富铁轨枕社会成本分析入手,针对富铁轨枕存在的成本管理的问题,找出影响富铁轨枕的成本管理的因素,并进行整理,结合理论所学和相关文献的理论支承,提出解决富铁轨枕成本管理问题的对策

拟采取的办法:实地调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归纳分析、规范研究等。

课题研究中的主要难点及解决办法

难点:成本数据的失真,由于成本核算技术问题可能会导致相关数据偏离真实值。

解决:技术分析与逻辑分析,实地调查。

论文工作日程安排

第六周至第七周开题报告准备及开题答辩

第十一周论文初稿

第十二周至第十三周论文修改

第十四周至第十五周论文定稿、答辩准备

第十六周论文答辩

参考文献:

[1]冉秋红.战略成本管理的观念、方法与应用[J].中国软科学,2015,(05).

[2]于婕.基于客户价值创造的营销成本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5.

[3]张智洪.战略成本会计在黑龙江省制造业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

[4]韦德洪,王珊珊.成本管理系统的柔性研究[J].会计之友(下),2015,(01).

[5]葛兆强.战略管理、银行成长与商业银行战略转型[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5,(01).

2015财务会计专业论文开题报告(三)

【摘要】科技进步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有效推力,创新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如何更好地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通过科技的率先突破,努力开创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近年来,我单位始终以依靠科技进步,实施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综合实力为指导,紧密结合实际,努力向前迈进。全单位科技进步步伐加快,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为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在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上用更大的气力,下更大的功夫,不断提高经济的科技含量2015财务会计专业论文开题报告2015财务会计专业论文开题报告。对建设工程项目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专业化活动,依靠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和利用项目管理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强化项目责任制和项目成本核算制,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实现项目管理的各项可控制目标,实现项目管理技术进步、科学管理升级、管理能力升级,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提高。

管理的理论创新

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就是要落实科学发展观,依靠科技创新,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市场需求为主要动力,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政府、企业组织和社会资源的支持下,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发挥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和健全项目技术创新体系,通过项目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大项目技术进步资金投入、人才培养和引进,在项目实践中加快开发和推广应用能够促进我国建筑业结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配套技术,加强系统集成研究,重视既有建筑改建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逐步形成成套技术,大幅提升建筑质量、有效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确保安全生产,提高项目的管理的整体水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许多公司都忽略了卓有成效的竞争对创新的刺激作用,这可能是一大损失竞争对抗是创新的强力促成因素。如今,如果研发团队还没有引入竞争对抗机制,那么那些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管应该去寻求更多机会组建团队、赞赏不同团队提出的不同工作方式间的差异区别,并进行市场测试2015财务会计专业论文开题报告文章2015财务会计专业论文开题报告出自,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通常,竞争对抗可能意味着完全彻底的较量。在这种比赛中,两个人或两个团队针锋相对,其中一个人或一个团队会胜出,而代价是另一方的失败。但是在文艺复兴时期,竞争对抗则有第二种含义,我们称之为帕拉贡。它指的是将两位艺术家或其作品,并排放在一起,进行评价、比较和鉴赏,并不会褒奖一方而贬低另一方

WiseMedia

实际上,有时也会委托多位艺术家,同时实施相类似的项目,每一方都利用自己独特的才华,来表现一个主题2015财务会计专业论文开题报告工作报告。

组建团队。竞争的团队应该来自于不同的部门,包括多种专家,采用明显不同的方法处理相同的问题。毕竟,经常会有多种方法可以用来解决研发难题(有时还是出自不同的学科),如果不进行试验,我们常常无法知道哪种方法最佳。此外,各团队都有自己的偏好和在范围较窄领域内的专长,这使得明确地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变得更为重要。

欣赏差异。在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作品被并排摆放,使观赏者能够进行比较和欣赏,其他艺术家可以从中借鉴。采用同样的办法,我们可以将各个团队开发的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案放在一起,比较它们之间的优缺点。在许多情况下,一方可以吸收来自于另一方的思想理念。或者可以将最终被淘汰的解决方案送回实验室,沿着新的方向再次进行开发。

无论采用何种评判机制,我们有理由相信,让两支或更多的团队同时攻关某一特定项目,能够产生更强的激励作用,从而提高创新水平。只要对这种竞争对抗精神进行有效的管理,让研发团队知道其方案最终会与其他的方案一较短长,他们将会更加努力地工作。

同时,我们对于竞争对抗带来的挑战应持现实主义的态度。即使在文艺复兴时期,某些竞争对手也会失控,有时甚至会导致决斗、监禁和谋杀。管理不佳的竞争对抗可能会发展成研发管理人员千方百计避免的破坏性竞争,会抑制思想交流,并妨碍协作。只有强有力的管理应该能够确保竞争不会导致苦果,加剧不和2015财务会计专业论文开题报告2015财务会计专业论文开题报告。最为重要的是,必须辅以广泛而深入的通过合作共同取得成就的企业文化,利用富有成效的竞争对抗所产生的创新活力,使企业产生更多更具价值的创新成果。

管理的技术创新

管理和控制是企业各项管理目标实现的基础,企业通过项目管理的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对工程项目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指导和服务,为企业提供可靠的资源保障和科技创新保障。管理水平的提高要依靠企业科技管理的规章制度,严格制定科技创新管理计划并严格执行。

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涉及工程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共同参与和相互配合,才能取得更大的成效。企业的深化设计优势只有在充分运用科研单位的工艺研发优势,高等院校的多学科综合研究优势,勘察设计企业的工程化能力优势的条件下,才能取得最大程度的发挥。只有在政府经济政策的引导下,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行业成熟技术,先进的管理技术才能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管理的自主创新

引导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国家、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和参加各类项目的研讨会,大力引进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带动和辐射,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做强做大电力产业。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市场和利益机制,有效利用高校院所的技术、成果、项目、人才等资源,并大力倡导校企联盟,协调联系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服务企业,达到双赢效果。同时加强政策激励和分类指导,支持行业建立高水平研究机构,提高企业研发能力。

科技投入是一种公共战略性投入。而作为公共战略性投入,不能只局限于当前的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的全局和长远发展,要建立起以企业投入为主体、政府投入为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参与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企业作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要增加研发投入比重,企业才能使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才能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重点跨越;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完善创新体系的服务功能。

加强自主创新,关键是要加快培养、造就、激励和涌现出一大批创新人才2015财务会计专业论文开题报告工作报告

淘宝精品

科技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性因素。人才是技术、项目的活载体。

首先,优化科技人才结构。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高层次人才定向培养基地,每年选送高层次人才脱产进修;着力抓好企业创新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通过举办培训班、研修班等形式,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讲学,不断提升企业管理创新意识和技术创新能力。以电力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和培养重点,以企业发展集聚人才,以人才培育企业,造就一支符合电力特点,能驾驭市场经济规律、懂得现代管理、勇于开拓创新的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的人才队伍。

第二,优化人才激励环境。用环境吸引人、用事业激励人、用政策留住人,促使科技人才积极投身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为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和科教兴区战略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开放式人才观,建立柔性用人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才和智力引进政策,千方百计地吸引和凝聚急需的高层次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特别要鼓励科技人员面向基层,面向第一线建功立业2015财务会计专业论文开题报告2015财务会计专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5

一、有效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意义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对于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对于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全面培训学生的专业能力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能够有效的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一方面,可以通过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项目的运作,了解当今时代对于会计专业人员的需求,发现学校里对会计专业同学的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的差异和不足,改进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提高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效率。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践岗位对接,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发现专业能力不足并改进,还可以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促进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发展

我国传统的办学模式,总是以理论教学为主,虽然会计专业也开设有实习实训课程,但与社会的会计专业人才需求和考核标准,还是有一定的差距。通过建设会计专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可以发展产学研的合作项目,既可以让学生更密切的去接触社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可以让教师发现社会对会计专业的实际需求,不断改进对会计专人人才的培养,促进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发展。

(三)有利于培养优秀的会计专业的教师队伍

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首先需要一支优秀的会计专业的教师队伍。通过有效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也可以培养老师。通过与实习实训基地的密切合作,可以让教师队伍与社会对接,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或者锻炼,培养出有实际的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建立起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还可以促进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实现共赢。

(四)有利于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对接

在当今社会,高校的发展,必须跟社会紧密结合,会计专业作为经济类专业,更是要跟社会的经济发展对接。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利于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对接,培养出能适应当代社会的会计人才。

二、建设会计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对策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对于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对于会计专业的发展,对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于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对接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每个会计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会计专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一)明确学院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单位应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企业作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单位应尽力配合学院,为学院提供教育支持,提供实习场地和实习指导,为学校提供科研合作项目或共同申报科研课题,使实践教学基地成为产学研教学基地。在教学期间,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单位应对相关人员进行纪律、安全教育,以保证学生、指导教师及生产人员的安全。

(二)要切实加强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运行管理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学校、社会、企业、学生等各方面的关系和利益。在这个系统工程中,要使每一个环节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实现人才培养与需要的良性循环,就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合作形式,形成良好的运作机制。学院应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领导管理机构,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运行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涉及到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师资管理等诸方面。在基地的实际运行中,学院方面主要由专业派出教师落实具体的教学计划、要求、条件与实施方法,解决学生吃住行问题并参与学生管理,与企业的沟通与协调工作一般也落在专业这一层面。

(三)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

从一些地方校企合作的情况来看,有时候,独立院校寻找伙伴并不太难,难的是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后运转困难,无法形成稳定的教学环境,因此,建立良好的实践教学基地运行机制就显得十分重要。院校要根据产业发展的需求深化改革,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与课程设置。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适应企业的需要,制定实训规划,确定实训内容,按照企业岗位标准编写实训教材和实习指导书。

(四)强化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指导教师队伍

校外实习实训的过程中,指导教师是有效完成实习实训效果的关键,高校应该聘请实习单位的有经验的会计从业人员作为实习指导教师,同时派遣优秀的指导教师一同参与指导,并完善教师的指导制度,不能把教师指导停留在表面工作,要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

本文为云南省教育厅课题“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研究”论文,

课题编号2013Y093.

参考文献:

[1]李云.丽江旅游企业财务管理现状研究[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6.

[2]张玉文.我国独立教育新体系初步形成[N].中国教育报,2004.2.29.

篇6

其次,科研能力培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科研工作具有很强的理论性、逻辑性和实践性,对学生要求较高。会计专业学生在科研实践中,要参与课题选择、文献收集、信息筛选、课题设计、数据分析、结论提取、科研报告撰写等过程。课题选择就是发现和提出问题,极具挑战性。文献收集与信息筛选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多种检索工具和检索技巧,并对海量信息加以选择、提炼,实现信息增值,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和信息收集整理能力。课题设计、数据分析以及结论提取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探索阶段尤其强调创新和实践的理念,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知识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培养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也有很大帮助。科研报告等的撰写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掌握规范化论文书写格式的能力。一个科研项目往往都是团队努力的成果,期间,学生的人际交往、集体意识、协作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第三,科研能力培养更符合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提出的新要求。高等会计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会计专业人才,这表明高校会计教育担负着为社会输送创新型人才的艰巨任务,而基于科研能力视角的会计专业学生培养模式正是适应社会需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与意识的措施。每一个科研项目的提出与实施都需要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勤于思考,大胆假设与尝试,不拘泥于传统知识体系与分析方法,也不能盲目套用国内外已有的科研课题,因而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顺应时展的新要求,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会计专业是理论性严谨、实践性要求高的应用型学科,探索基于科研能力视角的会计专业学生培养模式,是高校面临的重要而亟需研究解决的课题。本文将从培养机制、教学方式、学生科研项目、考核体系以及培养环境等角度对会计专业科研能力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总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优化培养机制,开设专门的研究体系课程。为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科研能力激发他们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高校应优化培养机制,教研结合,开设专门的研究体系课程,在教学环节中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首先,针对大一新生整体可以开设科研动员大会,并定期开展科研小组讨论课程。在教师和在校研究生、博士生的指导下,让一年级学生尽早接触前沿的科学研究,为他们灌输创新的意识,潜移默化中改变他们以往的应试思维,并激发他们潜在的科研热情。其次,针对大二、大三的学生应开展中、高级研讨课程。中、高级研讨课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将会计专业主修课程与其他领域的课程(包括管理类综合学科和交叉学科课程等)相整合起来的综合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多学科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为进行科学研究提供理论知识的支撑。同时,可以开设信息检索、写作、探究推理等方法论课程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科研方法,为科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撑。最后,在大四学年可以结合毕业论文开设专门的研究课程,形成导师指导下的分课题、分项目的科学研究,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科研能力,同时也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第二,创新教学方式,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会计专业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应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改革教与学的关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贯彻“教师授课为辅,学生参与为主”的教学理念。教师的主要职责不在于授业解惑,而在于启导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组织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打破传统的“授―受”关系,与学生建立新型的民主互动关系。在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可以尝试采用专题式、讨论式、案例式和分组课题式等教学方式。专题式教学是指针对某一会计专业科研命题,通过陈述、探究、反思、互动等过程,在阐述知识的同时,逐步引导学生了解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讨论式教学类似于“头脑风暴法”,对广泛的科研难题进行群体的开放式讨论教学,教师并不提供标准答案,只是激发大家的想象力,引导大家进行开放式的思考和讨论。案例式教学是指以典型的商业管理的真实情景或事件为案例,让学生自行准备材料并分组讨论,最后在课堂上进行总结。当然成功的案例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很高,耗时较多,因而案例选择要精当和适度。分组课题式教学是完全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根据会计学科内容进行自由选题,然后自主进行探索研究,最后撰写总结报告,并进行课堂报告与讨论。

篇7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我国高校会计实践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必须充分认识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采取各种措施,不断提高会计实践教学水平。

一、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加强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培养提出的客观要求,是满足国际发展的需要,是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一)加强实践教学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客观要求。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面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高等院校在会计教育方面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就意味着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要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扎实的基本功,更要具有远见卓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具体体现在高校会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就是要对学生进行以专业基础知识教育为基础的综合素质训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实践教学是与国际会计教育接轨的需要。作为培养会计创新人才重要基地的高等院校应当充分认识到加强实践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参与世界竞争、加入全球化的洪流已经成为普通中国人都认可的共识。在初步参与国际交往和实际竞争之后,发现我国高校以往建立起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标准在许多方面还难以做到“与国际接轨”。我国的会计人才要走向世界,会计教育要与国际接轨,高校会计专业必须加强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三)加强实践教学是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现实经济发展相结合的需要。会计专业属于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其培养的学生,除少数进入硕士研究生行列外,大部分将进入企业、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从事经济方面的种种工作。也就是说,高校会计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应用型人才,而非理论研究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较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和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实践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非常重要的途径。

二、目前会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高校扩招以后,我国会计专业发展迅速,但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各种问题也日渐显现。

(一)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人,们往往认为高校教学应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理论教学体现了学术性,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一个补充。在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轻课外、重定性轻定量等倾向。实践教学在会计专业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上的脱节,从而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不强,会计专业的毕业生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在专业教学中,学校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安排理论课的教学任务,实践教学往往被放在次要位置上。

(二)教师会计实践水平不高。我国高校从事会计教育的教师队伍中拥有一定企业实践和社会实践经验的老师不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专业人才到高校任教的也不多。绝大部分是从学校到讲台,从学生到教师,没有参加过相应的实践锻炼,缺乏丰富的社会会计实践经历。在讲授专业课时不能很好地引用实践案例阐述基本理论和原理,不能用实践中的经验和问题来充实课程的教学内容,往往是纸上谈兵,难以胜任实践教学工作。

(三)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很多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提出了培养应用型财会人才的目标。主要是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财会人才,在理论教学“必需”、“够用”的前提下,加大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力度。但在实际落实这一培养目标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如实践教学要达到什么层次、制定教学计划不科学、课时安排不适应等问题,亟待解决。

(四)实践课程设置不科学。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增强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所开课程有会计基础、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分析等,这些课程的专业性强,教师往往在课堂上按每章节灌输给学生,造成理论知识广泛、抽象,学生不容易消化,最终只学到书本上理论的概念性东西,学生满意度不高。学生要学什么,要得到什么知识,会计老师可能没有认真思考过。结果是即使一些平时优秀的学生,一旦就业进入工作岗位也不能很快投入到工作中去。

(五)实践教学的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滞后。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实习内容往往涉及到单位最敏感、最核心的部分,单位一般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大部分高校缺乏稳定的实习基地即使接收也不会让学生接触到真正的业务工作,由此导致学生实习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从学校自身来说,由于受实践教学经费不足的制约,对会计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投入很少,会计专业一般很少有稳定的实习基地或完全没有。学生的实习变成了走过场,甚至干脆“放羊”,学生实践环节的实习基本走形式。

三、加强会计实践教学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体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理论教学不是主从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是相对独立、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一个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为了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提高认识、落实责任。真正把实践教学变成锻造合格人才的熔炉,使实践教学成为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促进高等教育不断改革创新的重要途径,以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构建科学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当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把知识传播、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融为一体,形成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体系。具体包括:课堂实践教学、现场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活动和毕业论文四部分。课堂实践教学主要在校内的课堂和模拟实验室进行,具体可采取案例教学、模拟操作等方式进行。现场实践教学是指以实践教学基地为条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践动手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操作性实习、专业技能训练以及毕业实习。这部分实习,特别是毕业实习最好能采取“顶岗实习”形式,即组织学生在大三或大四的一个学期到公司、单位进行1~2个月的集中实习,让学生与公司、单位正式员工一样按统一要求进行各岗位工作的实际操作,参加公司、单位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实现由学生向正式员工角色的转变。课外实践活动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道德意识为主要目的的科研训练、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具体包括组织各种竞赛活动、暑假实践、社会调查、青年自愿者活动等。毕业论文(设计)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教学活动。学校应采取各种措施,确保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三)更新内容,改进方法。培养创新型会计专业人才,要求学生了解经济运行规律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宽厚的专业基础,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这就要求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更新。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向学生灌输内容,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能力。在教学内容上,既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学科前沿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也要紧密结合现实情况,随时更新教学内容,把最新的知识和信息提供给学生。在教学方法上,要由灌输式转向启发式,更多地采取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项目团队等新教学组织形式,从而提高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会计专业实践教学队伍建设。好的师资队伍是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学校应当采取多种措施,建设一支能够开展实践教学的、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师队伍。要在人员编制、岗位配置、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吸引稳定一批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投身到实践教学中去。可以安排教师到有关部门、公司、企业挂职锻炼,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也可以聘请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在企业事业单位工作的专家兼职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教师。

(五)加强实践场所建设。实验室是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学校要进一步加大对会计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如手工会计模拟实验室、电算化会计模拟实验室,等等。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落实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必备条件之一,实习教学基地的条件直接影响实践教学质量。为此,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争取社会和企业的大力支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按照校企“双赢”的理念。多途径、多形式地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政府也应在政策上支持高校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作者单位:萍乡高等专科学校)

主要参考文献:

篇8

曾辉华(2000)认为传统的会计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比较呆板的公式化的教学模式,为此设计他“以案例分析教学法为主线,以复案教学法作保证”的新的会计课堂教学模式。

李晓慧(2009)提出在全球经济国际化背景下,必须将新型教学与会计国际化(主要指会计政策、会计管理体制、会计教育、执业会计、会计事项处理和报告国际化)结合起来,促使各国会计事务处理的协调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要探索出可行的具体路径和方案,需要借鉴前人的优秀经验,为适应新形势背景下会计专业教学体系的调整提供思路。

二、我国当前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授课模式下,学生对会计专业的概念和观点的获取途径比较单一,对知识的辨别、理解和评价都来自于固有的课本知识,没有养成没有批判性思维,不利于新型会计人才的培养。

(二)大部分院校重理论却轻实践,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不能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即使进行实践也很难将系统的东西深入,需要在工作中长期累积才能获取经验。

(三)会计教育课程设置没有与会计专业机构资格考试相协调进行,从学历教育我国会计学专业教育体系分为中专、大专、大学、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五个基本层次。

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会计教育目标表述较为笼统。会计教育的重心环节是知识还是能力,会计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目标中尚不明确、具体。

第二,各层次会计教育目标界限模糊。中专与大专之间,目标表述上的差别仅体现在“中等”与“高等”的差别上,大学与硕士研究生都是“三位一体”,各层次之间在知识和能力上的差别还不清楚。

第三,中、高会计人才的界定不尽合理。一方面,会计教育层次结构日益多元化和高级化;另一方面,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会计队伍中有学历的比重显著提高,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社会对会计人才的学历层次要求明显提高。面对新情况,中高级会计教育的含义应当重新界定。

第四,职业性和专门性太强。各层次目标表述中,都有“会计专门人才”的提法。从实践看,过于强调会计科学的专业教育,对通才教育重视不够。

第五,目标定位偏离现实环境。在新形势下,培养教学型和科研型会计人才的任务,也应当有个“梯度”转移,即转向研究生教育层次。

三、西方发达国家在会计教学中的优秀经验

(一)计教学目标。按照英国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对教学目标的(即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以及学会的技能方面的质量要求)规定,开设有会计专业的大学都会围绕着专业知识的构建、认知和智力技能、核心和转换能力、实务操作能力4个方面对其5个层次的教学阶段分解教学目标,其中第13层次的教学要求是针对获取会计学士学位而设计的,第4层次的教学要求是针对获取会计学硕士学位而设计的,第5个层次的教学要求是针对获取会计学博士学位而设计。

(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英国不同大学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很大差异,在英国大学单纯的会计专业学位很少,更多的会计与经济学、管理学学位结合在一起,且会计专业在不同的大学可能隶属于不同的学院。

(三)会计专业课程的考评对于会计专业课程的考评,主要是通过课程论文(作业)、小组作业以及期末考试来完成。课程论文或小组作业成绩占学生考核成绩的30%50%。

四、结合中西方不同国情提出的建议

(一)重视会计教育的职业综合能力与素质的训练。长久以来,会计与数字打交道已经成为人们对这门学科和这个行业的最初印象,账簿和算盘作为这个行业最初的职业标志,表明这个行业与数据之间的不解之缘。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应摒弃以准则为主的、讲授/问答式的课程模式。改革必须注意课程内容和能力训练的整合,在专业教育中嵌入通用能力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方法要更具多元化,使用研讨、模拟、书面作业、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以提供机会让学生去体验职业环境中遇到的各种情况,提供团队合作能力的训练。

(二)缩小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职业能力需求之间的缺口。我们的课程设计必须贯彻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零基设计思想和创新思想,突破传统会计学科驱动的既有思路。会计教育不能因为固有的学科藩篱和专业认知,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中自我设限,局限于将学生培养成传统的数据加工者,而忽视对其后续职业成长极为重要的通用能力等的训练。

(三)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引进先进的会计教育教学方法。在许多方面,会计教育仍然象20或30年前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会计教育环境比美国十年前还要脱离实践,教学内容以准则为主,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一方面,会计准则不断增加,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会计准则的讲解越来越冲击基本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扩招带来的师资相对短缺,使得小班讨论在大部分学校难以实现。因此,必须通过国际会计教育合作,在限制应试教育局限性的前提下,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会计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体系,真正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会计国际化对会计人才能力的需求,提升中国本科会计教育的质量,为中国企业开展国际竞争提供更多的决策支持,从而达到“让我们的学生更多地被社会重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傅磊.会计教学的借鉴与思考[J].会计研究,1994(5):5357

[2]李晓慧.会计教学体系研究:来自英国大学的借鉴[J].会计研究,2009(10):7782

[3]杨政,殷俊明,宋雅琴.会计人才能力需求与本科会计教育改革:利益相关者的调查分析[J].会计研究,2012(1):2535

篇9

[作者简介]张春颖(1971- ),女,吉林永吉人,长春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会计与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张兴东(1964- ),男,吉林榆树人,长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会计理论与实务。(吉林 长春 130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吉林省教育厅重点研究项目“高等学校加强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JZD12-0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151-02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会计人才在推动营利单位与非营利单位财务规范化管理、提升主体核心竞争力、保障投资者与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促进民间资本合理流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会计人才作用的凸显,市场对高级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正在悄然增长。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会计学专业在部分高校的招生稳中有升。但我国会计高等教育还存在一些培养方向不明确、培养方法陈旧等共性的问题,大多数院校都有强烈的对会计专业培养方案进行改革、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等需求。本文在培养高级会计专门人才的目标下,对会计学专业教学方法设计与实施进行探讨。

一、教学方法与培养目标

教学方法的设计应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这就要求会计学专业应首先明确培养目标。从会计职业来看,会计已从传统的记账、算账、报账等反映职能为主拓展到管理会计领域的趋势。学生不仅要精通会计业务处理知识,还应了解资本市场运作、相关经济法律法规、财务预算与决策、资金管理等相关知识,解决较为复杂的经济业务问题。而目前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高层次复合型会计人才严重缺乏。财政部出台的《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财会[2010]19号)中明确提出要加大高级会计专业人才的建设力度,积极推进会计专业人才后备培养计划,推广以高校专业培养为主体,以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实践为补充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这个目标要求会计高等教育采取超常规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

二、传统会计学专业教学方法面临的挑战

目前以教师“教”为主的教学方法在高校教学中还占有相当比例,这是一种传统的、常规的理论教学方法,但这种单向理论知识流动属于重“教”、轻“育”的教育思想,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快速发展的世界,在会计学这种应用经济学方向的专业,传统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显得更不合时宜。调研发现,有些学生到了大学三年级还不明白会计学的规则。会计高等教育要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设计更为灵活、并与实践有效结合的教学方法,既注重理论培养又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既注重专业教育又注重素质教育,使学生的潜在能力得以充分发挥,解决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实现终生发展的问题。

三、会计学专业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实施

1.强调“教”,更重视“育”,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在传统的理论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主动参与教学的热情未被激发,部分学生上课只出于通过测试的考虑,知识掌握效果不明显,知识转化、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在学校期间都没有完成。转换教师在教学中角色要求教师从完全“教”的角色中走出来,将会计理论教学“形象化”“简单化”,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概念、原则、程序、方法融入身边的事件、已经了解的理论中,并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地学习,分组讨论、激辩、演讲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得以提高,重视“培育能力”,这是高等教育的目标。学生从学校学到的不再是一知半解的知识,而是自我学习能力、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演讲等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逻辑思维能力,是自信养成教育很重要的手段,学生每天接受一些枯燥的学习和工作,实现一个小目标。专业基础扎实、有自信和耐力,这对会计学生非常重要,会计学是人们根据需要长期设计并不断完善的一个学科,枯燥、死板是人们对会计学及其工作的印象,资金流动是工作的核心,这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自信、自控和有耐力的素质和能力,更需要长期的培育过程。

转换教育理想后,教师在课堂上讲的相对少了,但对教师的要求却更高了。能将会计学理论教学“形象化”,对于教师是非常困难的,对理论能深入浅出的“简单化”更难。在调研中发现,有部分教师在这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序的探索和努力,将难以理解的会计理论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甚至结合发达国家的教材将教学计划的顺序进行调整,这些教师已经从机械、大量的讲授中脱离出来,积极设计教学了。改变后,教师不再是教学生每个科目的性质和内容、报表生成,而是通过对教学大纲中要求的知识点的深入分析研究,结合理论研究的前沿和实际,将要讲授的内容分成不同层次的问题,在课前布置下去,在课程中采取讲授与多方式教学相结合,有收有放,把握全局,与学生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与学生进行广泛的讨论后做出总结,提出更合理或合乎法律规范的方法,以及实践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指出主流观点、观点差异。教师在教学实施中还要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反应,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鼓励性评价,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或者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可能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这种影响力往往是隐性的,教师不仅教书还要育人。

2.引入实例,优化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近年来已在各专业的高等教育中广泛应用,而实例教学比案例教学法更有优越性,实例更有时代感,与当前各种理财环境相吻合,无需背景陈述,并且可比对象具体化。

上市公司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定期公告企业财务报告,这为实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料,无论是会计方法选择,还是财务报表分析,再或是价值评估等,都可以引用实例进行学习,并且可以同行业比较学习。教师引入实例教学时,要精心选择实例,所选实例应突出其典型性,体现会计学专业课程内容的特征,并且正反案例都应关注。国内还未见到出版这方面比较优秀的书籍,国外MBA案例教学方面的书较多,所选实例大都具有特点,如500强企业、诉讼案件涉及企业、迅速发展中的企业等。

实例一般要提前布置,时间的提前量取决于教学设计中预期达到的效果,如需要一项研究报告,这就需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研究该企业和相关企业的资料、参考文献和相关法律条文。实例教学的第二阶段是教师反馈,可以用评语方式评述,对个别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可以引入课堂进行讨论和教师讲评。讨论可以采取就某一观点进行广泛自由的发言方式进行;也可以采取就相背观点进行分组讨论,然后代表发言的方式进行。讨论中教师一方面研究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另一方面阶段性干预讨论的方向。最后教师应做好实例讨论的总结。教师在总结中肯定学生所做出的努力,提出存在的不足,引入理论依据,指出实践中出现的新研究方面等,并提醒学生关注该企业的后期财务状况变化,以此验证自己预测结论存在的问题或完善的手段,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选择能力,不但能巩固本次实例教学成果,还引起再一次学习的可能。

3.借助网络平台,发展开放式教育。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主要采用教师面授为主,以教师为中心,在成人教育中普遍推出了网络教学。本文认为全日制教学也应该建设网络平台,进行开放式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公共邮箱、网络讨论室等方式为学生进行答疑、开展讨论,形成网上多角度互动教学,这为有些在课堂中没有机会参与讨论的学生提供了发言的机会,教师或课程组成员时刻把握探讨式学习的节奏,适当引入新问题。同时借助网络平台可以加强会计学优秀课、精品课建设,向学生、社会开放,增进相互学习,为会计教育提供更多的途径。

4.丰富实践教学,模拟与实战并重。设置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如会计大作业、专业认识实习、财务管理模拟实习、审计模拟实习、创业实训、毕业实习、岗前培训及就业指导,以强化学生在会计学、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支持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如参加“大学生创业大赛”“沙盘模拟大赛”“金融投资模拟大赛”等,选有指导经验的教师进行指导。上述实践教学大部分属于模拟教学。模拟教学可谓历史悠久,从手工模拟已发展到计算机模拟。目前,会计教学中普遍采用金蝶、用友等公司开发的教学模拟软件。调研发现,我国各高校会计学教育中对模拟教学方法还没有从深层加以重视,单纯地依靠一些模拟软件,认为多建一些规模大实验室就可以了,但软件是一个模板,只能提供一种模式、一种环境,某些软件的开发可能只重视某一方面,购置后还不能随时根据外在环境进行更新,并且教师也没有将教学需求融入其中。这种单一性和固定性,以及开发方一厢情愿的设计是无法完全适应目前的教育需求的。会计专业培养方案中应探索多形式的模拟教学,用不用计算机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精神,如创业实训,在没办法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院校更应重视这类模拟教学。

专业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属于实战环节,尤其是毕业实习,有些企业为学生提供长期实习机会,通过毕业实习巩固学生所学的会计与财务管理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提高动手能力,加快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为今后步入社会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5.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文献,定期撰写学期、学年论文。论文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有效手段,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创新能力得以培养。高等学校普遍在实践环节设置毕业论文,但研究发现各学校对毕业论文尤其是学士论文的去留问题意见不一。本文认为,毕业论文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是因为前期缺乏配套的实践环节,一方面是实习不到位,另一方面是没养成学生写研究文章的习惯或能力。论文不仅包括毕业论文,还可以是学期论文、学年论文,这样的学习环节的设置比学习成绩考核中分数的高低更能体现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实现的状况。但没有大量的阅读是写不出论文的,只会让学生进行复制、粘贴、打印。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是本科教学非常重要的工作,教师应有目的地选择推荐文献,限期完成,一组文献后要求学生写短文总结评述,几组锻炼后再让学生写论文。学期、学年论文在选题上应按照命题、有范围自选、完全自选题顺序进行,并且始终要求选题对理论拓展和对实践有指导意义。在论文写作指导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如何观察问题,如何选取分析问题的角度,如何调研,如何将将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因素纳入问题分析中,如何在构建模型时设置假设条件等。

[参考文献]

[1]张春颖,姬霖.在明确培养目标下的教学方法选择――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方法的设计[J].长春大学学报,2009(4).

[2]财务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财会[2010]19号)[Z].2010-09-21.

篇10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8-0073-03

1 高等教育及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应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并重,毕业生具有直接上岗工作的能力。同时,许多学校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有关职业技能考核标准,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考核鉴定,使学生毕业时能同时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按照教育部规定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要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里明确规定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会计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分析

本科生、高职生和中职生共同构成了会计人才市场的大部分份额。本科生在就业时因长于基础扎实、综合能力突出而受到市场欢迎,中职生则长于实践能力突出并且自身定位较低,因此也较为适应市场,只有高职生近些年因各高职院校教育目标定位不清,教学设置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因此就业时并不能具备用人单位所要求的能力,而且高职毕业生就业定位不准确,对就业形势盲目乐观,过分要求高待遇等,导致就业时处境尴尬。

本人对江苏6所高职院的 200 名会计专业毕业生寄出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98份,其中已就业的人数达到 189 人,平均就业率为 94.5%,略高于全国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的平均就业率。从下表中可见会计类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的还是会计类工作,就业去向是比较集中的。

从上表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我们教学过程中,对银行结算业务,特别是纳税申报业务的教育和训练是严重不足的,这必然会影响毕业生的就业。

3 会计专业高职教育教学现状分析

3.1 课程设置不合理和考试方法单一

目前,课程设置模式过于传统,缺乏创新,重专业,轻基础能力拓展。高职会计专业各课程教学安排中,一般有40%左右的课时安排的是公共基础课,如经济数学、英语等,其他60%安排的是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专业选修课偏少。不能按照实际会计工作岗位要求组织教学,实习实训的绝大部分内容是账务处理,其实是准则、制度讲解的继续,是将平时做在作业纸上的作业改做在账册、凭证上而已。

3.2 教学内容重复和教材陈旧

近几年来,会计新业务不断涌现,我国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学内容注重于准则、制度的讲解,过分强调会计核算内容;教材内容陈旧老化、交叉重复、内容偏多、不全面、理论偏深,缺乏特色鲜明的高职会计实践教材。现有教材内容相互之间往往是分割的、不成体系的。如某一出版社出版的《财务会计模拟实训》教材的内容和《财务分析模拟实训》教材的内容描述的是两个不同会计主体、不同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两本教材之间的内容没有相互连接。

3.3 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

高职会计实践教学基地有两部分:校内会计模拟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但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由于经费短缺等原因,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远未达到要求,部分院校根本没有建立专门的会计模拟实训室,而是在普通教室进行教学,上课也与理论教学相差无异,老师讲,学生做。二是校外实训基地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都把财务信息作为商业秘密,让这些流动性很强的学生做这些重要的工作是他们所不愿意的,这样学生就很难见到真实而全面的会计资料,更难参与到实际工作中去。

3.4 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不够重视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不够重视。虽然有的学校重新开设了德育课程,但均属公德方面的内容,开设会计职业道德修养课程的学校很少。即使涉及,也多是一般性的政治说教和情理性的规劝,过于虚拟和笼统。而对于职业性问题的伦理道德因素的深层讨论较少,道德教育性的案例更少。因学生在学校期间,学校不重视给学生灌输会计职业道德观念、职业风险意识、保密意识、责任意识。当学生面临实际工作中的道德冲突时,就无所适从。

4 以就业为导向完善会计专业高职教育的对策

高职会计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实用型的会计人才,为提高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素质,实现学校教育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高职会计教学必须对现有的会计教学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调整课程体系结构,深化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实训基地,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会计人才。

4.1 合理定位会计专业高职教育目标

要真正做好高职教育工作,使专业培养目标更加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了解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及能力素质的要求,因此要合理定位会计专业高职教育的目标。高职高专会计高职教育目标实际上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面向中小型企业,掌握会计核算、税务处理、财务管理、审计监督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税务处理、财务控制和审计查证业务的基本技能,熟悉计算机数据库语言和微机系统维护技术,能运用计算机熟练处理会计业务的技能型人才。而且会计高职教育目标必须与现实相符,并具有前瞻性,需随着社会变化不断进行修正。

4.2 优化会计课程体系,完善实践教学基地

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型的会计人才,如何实现高职会计教育与社会对高技能型会计人才需求的对接,如何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率,是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难题。我认为,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制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应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必须从对学生基本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抓起,将中小型企业会计岗位需要的能力培养作为重点教育内容,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适应人才市场日益变化的新要求。一是理论课程体系应符合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以目前社会对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及能力培养的要求,应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适度和够用,为学生以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二是实践课程体系应以服务社会为目的,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根本,积极整合、优化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设置,积极探索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专业课程体系。

4.3 择优选择会计教材,改革会计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

我们应该借鉴澳大利亚的做法,将一些比较流行的优秀教材作为学生们在课堂上使用的教材。比如在我国,一年一度的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考试的教材就比较优秀,因而,某些课程可以直接将其作为学生使用的教材。除此之外,学校应该尽量鼓励教师采用一些全国知名的优秀教材。在课堂上进行面授时,要更广泛地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比方说以多媒体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带动教学方法、课程内容乃至教育思想的变革,使过去单一呆板的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以培养适应企业和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一般来说,电化教学媒体用于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手段难以表达的教学内容,或者运用电化教学媒体旨在提高教学效率,加大课时的知识容量,开阔学生视野,或者是为了增强思想教育的内涵。

4.4 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

改革考试方式,可以将理论知识的考核转化为实践技能考核,将考核内容趋于灵活性和实用性。如基础会计,可用填制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几种形式来替代简单的选择、判断和问答。同时,加强实训课程的考核,对于实训课程分别设计各种科学合理的可操作的考核方法,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目前,在很多高职院校,毕业论文往往都是流于形式。因此,本人认为,我们可以取消对会计专业毕业论文的要求。与其要求其毕业论文,不如要求他们提交企业财务分析报告、案例研究报告或市场调查报告等更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4.5 始终抓紧会计诚信教育

会计教育不仅传授必需的技巧和知识,而且要灌输道德标准和敬业精神。首先,要在专业计划中设置“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通过在校阶段的教育,向学生灌输会计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使学生树立会计职业道德观念。除采用增加单独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方法外,在教学中,应突出案例教学研究和分析道德冲突的解决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培养职业道德观念,为他们毕业后进入会计职业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其次,开展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活动。学校要将职业道德教育纳入正常的教学内容中,增加学分比重,针对不同学生特殊需要,采用辅导教育方式,通过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加强引导,开展各种公益活动,强化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诚信观念。再次,结合会计专业课程讲职业道德。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元素融合到日常教学中,根据会计职业工作的特点,就可能出现的问题提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让学生知道在哪些方面、哪些情况下容易出现问题及出现什么问题,并给他们以具体的指导,指出正确的应对策略,从开始即为他们建立起“拒惑防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准。最后,完善会计职业道德考核标准,建立一个完善的、系统的职业道德评价体系。评价过程中一定要将学校、教师、学生协调统一起来,坚持公平合理实事求是对同学们的职业道德方面的认识做出正确评价。对于评价的结果,要建立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考评档案,将每年的考评情况计入个人档案,以促进良好的职业道德形成。

4.6 加强就业指导力量,实行全过程跟踪

从整个就业趋势来看,高职会计专业的就业形势仍较为严峻,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对会计需求较少,中小型企业和自主创业逐渐成为会计人才需求的主力军。因此,要与企事业等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长效互动联系。可用以下方式:一是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建立健全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制度,二是大力发展“订单”培养,鼓励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或依托会计专业发展校办企业,走前校后厂、校企合一的办学路子,如成立校办记账公司等,促进高职会计教育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的紧密结合,与劳动就业的紧密结合,为毕业后顺利就业创造条件。

总之,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与就业环境的对接,不但要培养人才的专业技能,而且要加重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和知识更新的能力,进而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文涛.论美国会计本科教育目标[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3):60-65.

[2]蒋梅.大学生就业权益及其法律保护[J].高等教育研究(武昌),2006(10):77-81.

[3]孙晓玲.澳大利亚大学会计教育及对我国大学会计教学的思考[J].改革与战略,2004(6):85-86.

篇11

一、JXCJ大学全日制MPAcc教育现状:

JXCJ是一所财经类高等学校,为原财政部部署六大财经院校之一,现由财政部,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中国科学教育网组织的全国高校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排行中,JXCJ大学会计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的“等级排名”与“星级排名”都名列前茅。受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及教育声誉的影响,JXCJ大学MPAcc研究生生源数量持续增加,但在提升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现JXCJ大学会计学院针对MPAcc专业制定并施行的培养方式和培养过程如下:

(一)研究生培养方式

1 实行多导师共同授课制

基于研究生课程少的特点,使得研究生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接受多种教育形式,会计学院实行了多导师共同授课制,部分课程配有2名或以上任课教师,且每位教师为同一班只上一门课程,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形成了竞争与合作的良性运行模式。

2 推出校外导师授课制与实务专家进课堂制度

为了拓宽研究生视野及提高其实践能力,会计学院实行研究生校外导师授课制与实务专家进课堂制度,聘请了一批来自各大企业和政府部门的精英及国外专家学者为研究生开展专题讲座。

3 尝试多渠道的研究生联合培养

近年来会计学院与澳大利亚邦德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等多所国外高校联系,尝试进行硕士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模式;并与省注册会计师协会、省审计厅、省财政厅合作成立“注册会计师研究中心”、“政府审计研究中心”、“政府会计研究中心”等。

(二)研究生培养过程

1论文质量的过程控制

会计学院自2004年开始就率先在2001级硕士生中推行了毕业论文的末位淘汰,后来逐步过渡到论文开题环节、初稿完成后的中期检查环节、提交定稿的院内双盲评审环节的末位淘汰,从而将论文质量的管控落实在整个论文写作过程中,有效提升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2课程教学的过程控制

会计学院通过如课前下达任务通知书(要求授课老师课前提供课件、教学计划等材料)、课后组织学生对教师授课效果评价等措施对课程教学进行过程控制。

3 师资队伍的质量控制

会计学院每年都会有针对性地选派研究生任课教师出外参加相应的课程培训、学术交流,并邀请国内外知名教授对任课教师就研究生的教学、科研及论文写作开展专题讲座。学院在加大力度引进人才的同时,也采取措施吸引优秀师资进入研究生教学与论文辅导中,如近年来学院引入多位科研与教学能力强的青年博士为硕士生授课及破格成为硕士生导师。

二、JXCJ大学全日制MPAcc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JXCJ大学针对会计专业学位硕士的教育模式的研究,结合调查问卷的统计和分析可知,JXCJ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尚存在以下问题:

(一)部分学位点课程设计科学性有待完善

调查数据显示,MPAcc研究生对课程设计的满意程度只有62%,存在部分专业课与本科课程重复、部分课程知识体系老化以及个别教师指定的专业学位教材质量不佳等问题。

(二)教学秩序亟待规范,教学效果有待提高

根据调查数据和督导听课的结果,学生反映部分教师未能严格依照课程表和课程大纲进行教学,课程内容随性,调课随意;校外老师临时增设课程的情况也较多,难以进行课程的统一管理。

(三)专业学位师资队伍急需增强

现阶段,JXCJ大学MPAcc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已基本形成,数量上已能够满足教学需要,但拥有丰富的行业企业实践经验、能将良好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带进课堂的优秀师资还很缺乏。

三、全日制MPAcc教育改革建议

国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划是“基本稳定学术型学位单位和点的总体规模,积极发展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稳步发展博士专业学位教育,重视发展非全日制教育”。本文从课程改革、专业实践改革两个维度提出全日制MPAcc改革建议。针对MPAcc研究生教育要牢牢把握以有效实现“四个转变”为中心,建立和完善与市场需要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的现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促进MPAcc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具体改革建议如下:

(一)全日制MPAcc课程改革方案

针对全日制MPAcc的课程设置,学校应以职业能力提升为目标,探讨课程体系的重构、教学方法的改革、课程考核机制的改进。具体改进措施如下:

1.优化系信息系统,实现MPAcc研究生的统一规范管理

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作为统一管理的平台,应将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学籍注册、课堂教学、培养计划、实践教学、考试考核、、双盲匿名评审、学位论文答辩、学位档案等各个培养环节都记录在平台系统内,能够及时分析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各种信息,为MPAcc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监督和评估提供有力支撑,进而提高MPAcc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

2. 改革评价机制,完善MPAcc教育质量监督体系

会计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质量要经得起社会的检验,必须要以质量为先导,以质量为宗旨,以质量为动力完善教育质量监督体系。

首先,改革MPAcc质量评价机制,各培养单位应定期开展自我评估,加强国际评估,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与用人单位评价的反馈机制,主动公开质量评价信息;

其次,强化培养单位质量保证的主体作用,各培养单位作为开展办学活动和授予学位的主体,对管理各类办学活动、保证专业学位培养质量负首要责任。

最后,加大考核与淘汰力度,各培养单位应加强培养过程管理和学业考核,实行严格的中期考核和论文审核制度,畅通分流渠道,加大淘汰力度。建立学风监管与惩戒机制,严惩学术不端行为,对学位论文作假者取消学位申请资格或撤销学位。

3. 深入认识专业学位培养特点,加强课程建设

各培养单位要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MPAcc研究生培养模式。面向特定职业领域,培养适应专业岗位的综合素质,建立培养单位与行业企业相结合的专业化教师团队和联合培养基地,形成产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采取灵活多样课程考核办法。对研究生课程考核,要采用有利于增强研究生自主学习,有助于研究生不断吸取新知识、扩大知识面,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写作水平的读书报告、小论文等方式。

加强课程教学检查。除学院内部的检查外,研究生督导组要加强对专业学位课程的听课和检查。建议学院分管院领导应每学期至少深入课堂听课1-2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