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系统管理论文

系统管理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4-13 17:31:0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系统管理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系统管理论文

篇1

[中图分类号]R197.3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0(b)-076-02

医院信息系统(HIS)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施的现代化医院管理模式和优化医疗工作流程的一种重大变革。我院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经过13年的不断升级改造,整个医院信息系统已初具规模。总结13年来医院信息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的经验,深感建立和制定相应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制度,用制度保证整个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维护和管理的重要性,也在此方面做了一些探索,现总结如下:

1结合实际,制定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制度

医院信息系统是把医院产生的各种信息输入计算机网络系统,由计算机完成信息的储存、处理、传输和输出,在院内形成信息共享,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工程。但这些最终都是由人来操作和掌握的,医院信息系统只是得以完成这些任务的工具和手段。而一个好的管理手段必须要依靠健全的制度来保证落实,切不可以为上了医院信息系统就万事大吉,存在的问题都可以解决了[1]。要使医院信息系统安全运行,达到科学管理的目的,一定要有与之相配套的制度来管理医院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我院实施医院信息系统伊始,就将制度的建立作为首要工作,依据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的实际状况,逐步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以制度规范医院信息系统的安全操作,以制度促进系统医院信息系统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制度。

我院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制度涉及工作流程、操作规范、岗位职责、工作制度四个大类,每类都有若干种。具体为《医院信息系统管理总则》、《医院信息系统安全保护规则》、《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各项制度》、《医院信息系统工作流程》、《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奖惩细则》。

1.1《医院信息系统管理总则》

《医院信息系统管理总则》是一个公共性的制度,分为四章二十三条。从总则、技术管理、工作站管理等共性管理的角度规范了医院信息系统的操作,确定了整个医院信息系统管理的意义及目的,对医院信息系统的技术管理提出了要求,对所有接入医院信息系统的工作站点做了统一要求。

1.2《医院信息系统安全保护规则》

《医院信息系统安全保护规则》共有五章二十六条。从安全保护、安全监督、相关责任等方面对医院信息系统中的数据信息及网络中一切设备的安全进行了详尽规定,并提出了对违反规定而应承担的责任。要加强医院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2]。

1.3《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各项制度》

《医院信息网络系统管理各项制度》共有九章六十六条,具体针对计算机信息中心工作职责、机房的管理、信息储存及保管、互连网站、数据备份、应急恢复、网络设备的购置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1.4《医院信息系统工作流程》

《医院信息系统工作流程》涉及到实际操作的各个环节,共有二十四项流程。实践证明,如果不及时制定相应的流程规范,在医院信息系统的运行中必然会出现混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1.5《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奖惩细则》

《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奖惩细则》分为十一条,依据上述各项规定及医院规范化管理的要求,对平时医院信息系统应用中易出现的不规范操作而造成的各种损害所制定的奖惩办法,是对上述各种规定的有力补充。

2狠抓落实,确保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制度的实施

建章立制并不只是写在纸上,订在墙上,而是要落在实处。自制度建立以来,狠抓制度的落实也就成为医院信息系统成功运行的关键因素。只有严格执行这些制度,才能保证整个医院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达到建设和应用医院信息系统的目的。

2.1组织学习,领会制度的实质

整套规章制度在颁布后,印文下发到各个部门,要求有关人员认真学习。不但对原来在岗人员,而且对新上岗人员更是广泛宣传,组织学习,并将其作为岗前培训的重要方面,列为上岗考核的内容,使之人人知晓,从而强化这些制度的执行意识。

2.2加强监督,促进制度的执行

有了规章制度还必须要有一定的监督机制来督促这些制度的执行。为此,我们将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制度的监督执行纳入医院综合目标责任考核中,形成以制度监督制度执行情况的局面。通过这种方法,促进了制度的执行,使制度的执行成为全院各类人员的自觉行为。

2.3建立记录,细化制度的管理

可操作性是建立制度的基本要求,也是制度得以落实的前提。为此,我们根据制度内容,建立了各种相应的记录本,如《服务器维护记录表》、《网络系统维护记录表》、《系统软件维护记录表》、《HIS应用软件维护记录表》、《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维护更新记录表》、《数据备份日志》、《日常工作日志》等各种表格和日志,从而细化制度的执行,明确各级各类操作人员的职责。

3拾遗补缺,进一步完善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制度

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制度实施后,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医院管理的要求和整个医院信息系统的运行,做相应的调整,原有的规章制度必然要随着新的要求的提出而补充和修改。而且规章制度多半是在医院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制订的,当医院信息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往往会有一些不适应的地方,也需要补充和修改[2]。如社会医疗保险政策实施后,我院对医院信息系统中有关费用结算部分做了新的规定,流程也有一定的改动;再者医院信息系统中增加的一些新子系统上线后,也都对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医院信息系统能够正常运转和有效应用和推广的重要保证。同时,医院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也提升了医院的管理水平[4]。

[参考文献]

[1]梁珂.医院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因素.中国医药研究,2005,3(2):168-170

篇2

(一)BPR的基本思想

BPR即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业务过程重构之意。源于1993年迈克尔。海默在《企业流程重构—管理革命的宣言》一书。是生产运作系统设计的新思想和新方法。BPR的基本思想是过程导向,即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不再将精力集中在狭义的任务上。突破企业中部门间的界限,将分散的在各功能部门的任务整合成过程流。过程是一组有界的相互之间紧密联系和活动集合,每个活动都有明确的输入和输出。每种输入和输出都是通过特定的转换机构实现的。怎样运用BPR的基本思想,重构现代企业的生产要素呢?

(二)现代企业的生产要素重构

传统的生产要素仅指原材料、机器设备、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与传统的生产经营环境相适应。而在今天的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信息时代,在企业生产要素中,科学技术的含量和信息要素显得愈来愈重要。

企业是个生产经营体系。企业为了从事生产或劳务,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就必须具备实现目标的特殊功能,即必须拥有生产某种产品、提供某种劳务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反映这种要素相互结合运动的各种信息。因此,企业系统主要是由人、财、物、信息、目标等五个要素所组成。(见图1)

(三)现代企业系统是生产要素输入和输出的特定转换机构

由上述要素组成的企业系统,可以抽象地看作是一个转换机构。这个转换机构的功能是将输入转换为输出(见图2)

企业系统输入原材料、能源、劳动力、技术、资金、信息等资源,经过转换机构的加工处理,输出物质产品、增殖了的资金、局部革新了的技术、以及具有新作用的信息等。企业是社会经济的基本生产单位。社会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影响、制约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例如,国际形势、社会变动、政府的方针政策、经济动向、市场状况等,都会对企业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企业必须使自己的活动与社会经济活动协调吻合,密切衔接,以适应环境的要求和变化,并对整个社会经济体系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现代企业系统的流程重构

现代企业系统的流程包括四大流程:企业的产品流程、企业的价值流程、企业的人事流程、企业的信息流程。

1.企业的产品流程

在商品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作为商品,具有两重性:有用性和价值。产品的有用性由三方面组成,一是物质实体,即产品由何种原材料制成;二是效用特征,即产品的用途、性能等,它是根据社会需求通过设计、加工制造而成的;三是外观,即产品的形状、涂色、包装等,使产品不但能用,而且外观要美。产品形成、生产出来之后,就可投入市场销售。社会需求不断发展变化,产品也要不断更新变革。产品更新变革之后,生产过程也必须相应地进行或多或少的调整、改造,或根本性的改造。这个过程的运动程序是:根据市场预测和企业决策,进行产品的研究、设计和制造,生产出产品;经过销售供用户使用和消费;在使用过程中为用户提供各种必要的服务,并了解和研究使用中的要求,进一步改进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以便生产出更好的产品投入市场。这个过程就是企业的产品流程。

2.企业的价值流程

企业的产品流程,同时随着资金的筹措、投入运用、耗费,获得资金成果的价值流程。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要耗费各种各样的资源,产品销售之后,要对各种耗费进行补偿,同时要获得盈利。所以对整个产品流程要用货币形式,从价值方面进行核算、监督、控制,使产品在充分利用资源和最经济、最合算的条件下生产出来。这就需要有一个价值系统、财务系统来表现企业的产品流程。伴随产品流程,并以货币形态来反映、监督、控制产品流程的资金运动过程,就是企业的价值流程。

3.企业的人事流程

生产经营活动的客体是物质产品及其生产经营过程,而主体是劳动者。劳动者的录用、调配、培训、考核、工资、福利、奖惩、升迁,以及质量要求、数量控制、各类劳动者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等,都应按照企业产品流程各部分的客观要求合理安排,在劳动过程中,通过建立科学的组织机构和合理的规章制度,协调人事行为,以劳动的数量、质量、管理方式、劳动技能、劳动者的工作效率,来主导产品流程正常、有效地进行,这样的人事发展变化过程,就是企业的人事流程。

4.企业的信息流程

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都是通过信息进行的。通过信息收集、信息传输、信息控制为管理服务。企业的计划系统也包括在企业信息系统之内。由于它的作用重要,因而在企业系统结构图中单列出来。反映产品流程、价值流程、人事流程的运动过程,并对上述过程进行调节、控制,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的管理信息运动过程,就是企业的信息流程。企业作为一个系统,从属于更大的系统。企业要根据国家法律、法令,根据国内与国际形势、市场状况、经济动向、国家计划等方面的变化,不断地进行调整、改革、适应外部需求,满足社会需要,促进社会发展。

二、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成本控制系统重构

(一)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系统结构的特征

1.企业系统是人机系统

企业是由提供劳动力资源的人和形成劳动手段的机器设备、设施、工具以及资金、信息、其他物质资料等构成的。企业功能的发挥,要通过人的作用,以人为主体实现人机结合。企业系统中的问题主要是人与物、人与人、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问题。只有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发挥劳动力手段的效能,在人的合理结合中,创造企业效益。

2.企业是动态的开放系统

外部环境的变化,经常影响企业系统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建立内部、外部的信息反馈网络,就是为了适时调整结构和行为,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提高企业自身适应能力。同时,对环境施加影响,争取更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外部条件。

3.企业是多层次、多目标的系统

如果企业作为一个系统,它可以划分为若干个分系统,如科技开发分系统、生产分系统、营销分系统、财务分系统、人力资源分系统、后勤服务分系统等。分系统又可划分为若干个更细的子系统等,例如,生产分系统可以划分为各种产品的生产体系,每种产品的生产可能就是一个分厂,分厂中设有车间、科室、工段、班组等。由上所述,企业是个多层次的系统。企业系统与分系统、分系统与子系统、分系统与分系统、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关联,表现为总目标、分目标与各项具体目标之间的关联,因而企业系统又是个多目标系统。根据企业系统的层次和目标,来设计企业的结构和功能,并使其合理化,是企业活动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二)现代企业制度下成本控制的特征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明晰,企业对出资者资产的保值、增殖负有责任。如何反映和控制这种责任呢?在产品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环节为:销,且供销环节的外部经营环境相对稳定。因而,成本控制仅限于“制造成本”领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经营是根据“订单”进行生产,根据生产任务进行原料采购,其经营环节为:销产供,且供销渠道变化,价格波动频繁。因此对成本控制的研究,应冲破偏狭的“制造成本”领域,在更广阔的范围进行研究。

(三)企业成本控制系统功能重构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主要目标是追求投资者资产达到最大的增殖能力,这就要求经营者创造出经营资产的最佳获利能力。其对策是建立责任成本控制系统。责任成本控制系统不应是封闭系统,更不是孤立系统,应属于一个环境适应性很强的开放系统。因此,该系统从空间角度分析,不仅包括生产成本而且还应涉及到设计成本和流通成本;从时间角度分析,不仅包括责任成本的事中控制,还应包括事前、事后控制。具体讲,该系统应具备如下功能:

1.决策预控功能

系统的决策预控功能是指企业不同层次的经济责任单位,在该责任单位经营权力所能调节和控制的责任成本范围内,对各种经营方案进行比较、选择、把传统的事后控制转变为事前预控行为。这种事前预控应包括的内容为:第一,决策风险的预知性。市价的波动性带来决策的风险,这种风险必须在正式经营生产之前,予以充分揭示。因此,各责任单位的决策者,应充分考虑各种不利因素,拟定出最不利条件下的经营方案。把决策风险,预先控制在正式生产经营之前;第二,决策单位的层次性。责任单位的层次,也许是车间,也许是厂部,也许是某一企业集团。不同的责任单位,有不同的责任预控目标。衔接各个不同类型、不同层次责任单位的利益所使用的计算工具——科学的内部转移价格;第三,决策方案的可行性。判断决策方案是否可行所依据的原则只能是经济评价的原则,即不仅要评价该方案生产技术上的可行性,而且要评价市场上的可销售性,更要评价经营方案的可获利性;第四,决策过程的科学性。企业实施责任成本的预警系统。决策过程,正是各责任单位,根据确定的决策目标,不断发现、补充、优选方案的过程,即科学化决策过程。

2.成本预测功能

企业全面的成本预测,是使企业“内部”生产能力适应于“外部”市场状况的桥梁和纽带,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最佳途径。传统的责任成本控制理论,对责任成本控制的研究,停留在“制造成本”领域。其责任成本的层次关系。如图3所示。

传统的责任成本控制理论与产品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是相适应的。这是因为在产品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供、销环境相对稳定,抓住了“制造成本”,就等于抓住了经济效益的“源头”。

当企业的销经营模式被销产供模式所取代时,客观上宣告了传统的责任成本控制理论的过时。

企业实施现代企业制度所建立的责任成本控制系统,必须从“源头”控制,即从设备选型、产品设计开始。因为“源头”控制的缺陷,对于产品制造成本而言,是一种先天不足。“源头”控制,直接影响“制造成本”的料、工、费、责任成本控制,应以“源头”控制为起点。“源头”控制,离不开市场调查和成本预测。责任成本“源头”控制制及成本预测功能如图4所示。责任成本控制系统的预测功能,是建立在设计、生产,销售各部门的责任成本预算的基础上,具有准确性、可信性、全面性的特征。

3.责任预算功能

责任预算是责任目标的具体化,是责任成本控制的分项展开,其实施步骤为:

第一,计算责任成本的预算差异。责任成本预算差异=责任成本实际发生额-责任成本预算成本其中:责任成本预算额=(实际产量×单位变动项目的责任预算成本+固定项目的责任预算成本)

第二,分析责任成本预算差异。按财务分析的“连环替代法”或“差额计算法”分析责任成本预算差异并分析计算出“量差”和“价差”,查找产生差异的各种原因。

第三,追溯责任成本预算差异。责任成本预算差异的追溯过程,是各经济责任单位所负责任的追踪过程。例如,销货部门反馈的信息是:产品质量差、次品废品多,退货、退款频繁,其追踪过程,如图5所示。

第四,责任预算、绩效考评。各经济责任单位的净收益=该责任单位提供的实物量或劳务量×内部转移价格-责任成本实际发生额4.产销预调功能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中企业实施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责任成本控制系统的出发点,应是追求投资者资产达到最大的获利能力,而最大获利能力的取得,有赖于从“工厂”到“市场”的全方位的衔接平衡。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的产品仅属于获利的载体。因此,从生产到流通全方位降低获利载体的劳动消耗,使产品从“工厂”到“市场”的“惊险跳跃”中,风险最小,获利最大。“惊险的跳跃”的全过程,正是产销预调功能发挥作用的过程。产销预调功能,如图6所示。

「参考文献

1、陈荣秋。生产与运作管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篇3

我院ICU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289例呼吸机使用患者,男175例,女114例;年龄18岁~80岁,平均年龄(44.1±8.3)岁。随机分为A组男90例,女55例,平均年龄(43.6±7.8)岁;B组男85例,女59例,平均年龄(45.6±8.8)岁。2组性别构成及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VAP诊断标准

①使用呼吸机48h后发病。②胸部X线影像可见新发生的或进展性浸润阴影。③肺部实变体征和(或)肺部听诊可闻及湿啰音。并具有下列条件之一可诊断VAP:①体温>38℃或<36℃;②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109/L或<4×109/L;③气管支气管内出现脓性分泌物。需除外肺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结核、肺栓塞等疾病。

1.3方法

消化系统强化管理组(B组)在一般管理组(A组)的基础上,加用枸橼酸莫沙必利片(生产商:大日本制药株式会社)5mg/次,3次/d促进胃肠动力,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生产商:内蒙古双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4片/次,2次/d调节肠道菌群。一般管理组参考《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预防和治疗指南(2013)》进行。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组间基线资料(住院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及入院时KP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组患者3d内VAP发生率比较

B组VAP发生率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2组患者4d~7dVAP发生率比较

B组VAP发生率与A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近年来呼吸机大量使用以及VAP预防经验的不足,使VAP发生率不断增高,已经成为国内外ICU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者关注的焦点。VAP患者往往是危重症患者,受到自身基础疾病和VAP新发病的影响,病死率很高,国外资料报道病死率为20%~71%。本研究通过加强消化系统的管理,以期降低ICU患者的VAP发病率。本组研究表明,加强消化系统管理(在基础治疗上常规加用胃肠动力药及调节肠道菌群药物)能够降低ICU患者VAP发生率,其中4d~7d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资料显示,益生菌是活的非致病微生物制剂,有助于保持机体的菌群平衡,应用益生菌预防各种感染包括VAP已得到广泛认可。益生菌预防VAP的作用可能与其能拮抗口咽和胃部微生物有关,此外,也可能因为益生菌具有免疫调节作用。最近的一项Meta分析认为,对机械通气患者预防性应用益生菌能有效降低VAP发生率,同时有利于缩短NICU住院时间,并减少呼吸道绿脓假单胞菌定植。国内NICU也有报道支持如此观点。胃肠道内的细菌逆行被认为是引起VAP的重要因素,VAP患者在远端气道和胃内常存在同一种细菌。因此有效的胃肠道管理对减少VAP发生尤为关键。胃肠动力药促进胃肠道蠕动,减少胃肠道内的细菌逆行,从而减少VAP发生。但基于本实验有限的实验样本及某些设计上的局限,此结果需要更大样本量及设计更严谨的随机对照试验验证。

篇4

1.数控系统的开放特征与典型模式

开放式数控系统一般基于PC平台,具有模块化、标准化、平台无关性、可二次开发和适应联网工作等特征。基于PC平台的开放式数控系统目前有3种典型模式。第一种为衍生型(专用NC+PC),在传统CNC中插入专门开发的接口板,使传统的专用CNC带有PC的特点。此种模式是由于数控系统制造商不能在短期内放弃传统的专用CNC技术而产生的折中方案,尚未实现NC内核的开放,只具有初级开放性;第二种为嵌入型(PC+NC控制卡),将基于DSP的高速运动控制卡(NC控制卡)插在PC的标准扩展槽中,由PC机执行各种非实时任务,NC控制卡处理实时任务。是目前基于PC平台的开放式数控系统的主流;第三种为全软件数控系统,PC机不仅能够完成管理等非实时任务,也可以在实时操作系统的支持下,执行实时插补、伺服控制、机床电器控制等实时性任务。这种模式的数控系统实现了NC内核的开放和用户操作界面的开放,可以直接或通过网络运行各种应用软件,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式数控系统。与PC平台开放式数控系统相比,基于高端PLC的数控系统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网络层面和系统扩充层面。高端PLC采用类似于PC的总线结构和面向操作的梯形图语言编程,模拟量处理单元、位置控制单元、回路控制单元、网络模块或网络单元等高端部件都有专用控制语句,具有系统构建灵活、扩充能力强、应用软件设计便捷等优点。编程语言标准化和部件可互换性的不断增强,现场总线技术和工业以太网络标准的普遍采用,都使基于高端PLC的数控系统变得更加开放,将成为面向CIMS或FMS的设备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2.基于高端PLC的磨削数控系统

2.1开关信号监测与逻辑控制

当前系统输入输出单元是PLC的基本组成部分,在磨削数控系统中承担所有开关信号的监测和全部逻辑控制功能。监测信号主要有:机械手进出、机械手上下、料盘正反转、修整器起落等动作的位置信号,磨削设备和辅助装置上的各种工作状态信号和异常报警信号。系统输出单元控制磨削设备上所有电磁阀和机床电器系统等,通过磨削设备上的液压系统,控制机械手、料盘、工件卡盘、砂轮轴、床身、修整器等基本部件和冷却、、过滤等辅助装置按照磨床动作和磨削工艺要求工作,实现磨削加工过程的自动化。

2.2工件与砂轮运转速度控制

保持工件与砂轮转动速度恒定,对提高磨削加工质量十分有利。为此系统配备了2台带RS-485串口变频器,分别驱动工件轴和砂轮轴。PLC采用联机随动控制保证两者之间速度的配合与稳定。操作人员依据磨削加工要求设定工件轴变频器速度参数,PLC接收该参数后,参照砂轮直径(设定或记忆值)和转动速度比例关系,计算并自动设定砂轮轴变频器的速度参数。在磨削加工过程中,PLC对砂轮在磨削及修整过程中的损耗给予速度自动补偿。PLC最多可以控制32台变频器,不同厂家的变频器可采用协议宏通信联接。PLC按照变频器地址(0-31)、指令代码和相关数据顺序向变频器传送命令,对变频器运行、停止、正转、反转等实施控制;PLC还可以监视变频器运行状态,当变频器发生过电流、过电压、变频器过载、硬件异常、电机过载、过力矩检测、电源异常、通信超时等情况,可将异常参数传输给PLC,由PLC作出相应处理。

2.3位置控制单元(PCU)与位置控

制高端PLC配备单轴位置控制单元,与步进电机或交流伺服电机驱动器配套使用,可以完成开环或半闭环位置控制及速度控制,配备两轴联动位置控制单元可以进行实时插补控制,实现直线和圆弧曲面等加工控制。目前全球各主要PLC制造商都已推出与高端PLC配套的PCU,具备高速和高精度的位置控制功能。OMRON公司的CJ1MCPU自带PCU的位置脉冲速度为1kBPS,高级PCU的速度可达到500kBPS,松下PP2或PP4系列的位置控制速度高达1MBPS。采用高端PLC设计数控系统,需根据控制精度、运行速度和运行轨迹要求选择适合的位置控制单元(PCU)。磨削数控系统控制精度要求较高(F1μm),一般选择数字交流伺服系统。OMRON高端PLC专用高级指令控制脉冲输出,可选择梯形、S形或三角形速度曲线运行,实现定程、点动、返回原点和原点搜索等运动控制。程序设计可选择相对坐标系或绝对坐标系,按照图2所示的梯形图编程运行,可实现各种磨削加工所应遵循的运行曲线。图3表示该数控系统准确实现铁路轴承内套挡边粗、精、光磨削加工和3MZ2120磨床快进、快退几个阶段的速度控制和位置控制的运动轨迹。

2.4触摸屏人机界面设计

基于高端PLC的磨削数控系统可选用触摸屏人机界面(ProgrammableTer2minal,PT),采用组态工具软件和图形库(开关、灯、棒图等)以及动画功能等,按照磨削工艺流程要求进行系统操作界面设计。下面以3MZ2120磨削数控系统操作界面为例介绍设计过程和效果。根据磨削数控操作和显示的需要,该系统主界面下设8个子画面(图4)。系统上电自动进入主界面,核对操作密码后弹出主菜单,在主界面上点击操作可转移相应的子界面。加工参数和修整参数设置界面提供设置数控磨削相关参数提示;手动操作和手动修整界面用于快前、快退、慢前、慢退、返回等手动位置控制和手动修整砂作,为设备调试提供便利;自动报警界面利用触摸屏人机界面本身具有的报警功能设计,对油雾、液压系统、机床电器系统、料槽状态、冷却系统和伺服电机等实施监测和自动报警,当发生故障时触摸屏立刻弹出报警信息(报警时间、故障代码及应对措施等);自动运行界面(图5)采用棒图显示当前磨削余量值;采用动画方式实时显示加工状态和加工位置等。还设有“紧急停车”等应急按钮。PT有RS232/422/485通讯口,能够兼容众多厂家的PLC。人机界面应用程序可脱机编制和调试,然后下载到PT上运行,PLC一般通过RS232接口与PT相连。许多PT还配备并行接口,可直接与打印机连接,实时打印数据或进行屏幕拷贝。

篇5

2、变电站系统的运行管理。变电站系统的运行有人工控制管理的和自动控制管理两种。人工控制的变电站系统按照8小时交接班制度进行编排,对每一个班组进行人员匹配,制定合理的配租成员,保证每一个班组的整体技术员工的分配。

3、变电站的运行情况分析。变电站的运行以变电设备的运行为主,对运行的相关设备、技术操作、资料设局进行系统的分析,从而确保变电设备的有效运行,及时完成变电站系统运行的相关管理总结,提高变电设备的相关运行质量,更好的加深变电站系统的运行工作过程,对变电站系统设备进行细致的管理人事,防止因设备故障造成变电系统的错误,直接影响变电系统的整体工作过程。通过实践方法认识,提高变电设备内容的有效分析和管理。运行数据的分析和管理,是对变电站相关数据的有效检测,以合理的运行方式检测相关存在的问题,及时采用有效的解决方法完成数据的处理,合理的应用相关运行方式完成继电器的保护工作,保证直流系统的有效化管理,加深变电站系统继电保护效果工作,进行细致的自动设备运行,认识接线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对变电站系统中的电容和电流相关变化进行有效的管理,确保变电接线运行和接地电压的准确性,检查变电站的接地设备运行情况。

二、变电系统设备的安全化管理

变电站系统的运行管理工作人员通过合理的操作性管理,对相关的安全设备进行定期检测,保证安全数据的准确记录,切实的认识变电设备的安全级别,采用合理化的实施管理规程,对操控、上岗、交接、检测等工作进行系统的规定,确保变电系统的整体合格效率达到万无一失,制定合理的设备状况检查管理方法。严格执行相关变电系统的调查过程,对于发生的问题要以转变的方式上报汇总,确保事故相关处理原因,明确相关处理职责,保证相关处理过程,更好的完善变电系统的相关问题的处理能力。防止变电装置误碰现象,可以通过给变电设备的等级需要对防负荷开关、防电挂接地装置、防接地闸盒装置、防止误碰电源装置间隔装置组成。变电站的运行人员应当熟悉相关的防误装置原理,掌握相关的操作和维护过程,对变电站系统的运行进行有效的控制,确保电气设备的相关误操作形式的产生。在变电设备运行中,确保电气设备防误装置的有效工作,保证装置设备的状态良好程度,对运行中发生的防误装置进行缺损控制处理,实时的处理防误装置产生的停用或解除工作。及时处理变电设备的整体系统维护,保证设备的整体清洁性,合理化完成系统的变电操控,技术处理和解决相关问题,保证变电装置的误碰电源装置问题的产生。

三、变电站系统设备的管理

1、合理的变电设备检测可以保证变电站系统的整体规划建设,布局、技术方案和相关检测维修,实现技术设备的变电管理,对相关变电运行部门进行有效的规范,确保变电设备的整体验收情况,保证变电设备的合理投入运行,完成电网的有效使用。

2、变电设备的维护管理,是通过对变电设备的年度、月度计划制定,确保变电设备相关检测范围,保证变电技术的有效维护和开展。

3、变电系统的运行以变电站设备的定期维护和保养制定相应的周期,对变电设备进行定期的系统维护处理,保证变电系统设备的有效工作。

篇6

在气象网络体系中需要规范的制度管理,其中在网络设备中,进行配套的资料存储,存储使用介质软盘或光盘,对系统文件与资料进行实时备份,以便于系统故障甚至崩溃时能够制作急救盘防止数据丢失,保证工作正常进行,较常用的备份是通过系统或者第三方软件进行GHOST备份,但是GHOST数据备份在系统硬盘内,一旦出现硬件损毁无法进行软件数据恢复,因此需要准备多种备份方式;系统残余文件是系统软件在工作后的多余数据,无用且会占用资源,长时间的工作以及庞大的数据信息处理会加剧磁盘碎片与残余文件的堆积,因此需要定时对残余垃圾文件进行清理,优化系统运行速率,保证稳定良好的运行状态。

1.2数据文件管理

气象网络的工作离不开时时刻刻的气象数据采集,采集获得的数据通过专门的分析推测得到预测结果,大量的数据才采集过程中产生,因此需要根据数据类型与内容进行归类,从而防止数据使用时间过而使得数据无序堆积,文件分类要求根据测报业务进行有层次的区分,不同气象天气的结果需要符合数据进行提炼,因此将构成要素进行分类,方式相同数据的重叠与占用,同时建立索引以便进行单项数据检查。

2气象网络系统安全隐患分析

气象数据信息量巨大且平台共享较开放,其信息流动也是庞大的,气象网络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网络安全问题逐渐凸显出来,随着网络非法攻击的与时俱进,基本的系统安全防护措施不足以应对复杂的互联网形式,安全漏洞的防范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互联网在发展中无论网络技术如何发展,其对立产生的安全漏洞随之产生,然而对立面的产生,才能更好的推动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在气象网络中常见的安全漏洞也是互联网网络的普遍问题:1)非法数据占用是常见的攻击手段之一,利用了互联网数据的共享性,极易产生攻击效果。开放式的互联网导致气象网络数据传输中容易被第三方获取、拦截、篡改,第三方用户访问网络资源同时也对网络资源进行了非法占用,阻碍了其他数据资源的传输,降低网络通信质量;2)WEP协议属于基本的保密协议,虽然能够阻挡低程度的非法访问,但是在网络技术发展的同时,较低级的保密协议无法完全保障用户数据,WEP密钥的回复较为简单,进行少量数据收集、分析,就能够解密WEP密钥,影响整个气象网络安全;3)地址协议(ARP)攻击。第三方非法用户操作,通过非法访问进行网络监听,截获并篡改数据信息,利用信息物理MAC地址,对计算机发送错误的伪ARP答文来欺骗主机,导致正确的信息无法到达目标主机出,形成ARP欺骗,妨碍气象工作的进行;4)AP端攻击是对气象网络造成损害巨大的攻击方式,AP服务为数据发送提供资源,非法用户则通过不停对AP服务资源进行转发,反复占用,消耗资源,使得AP无法对其他端进行服务发送,影响气象数据的传达。5)计算机病毒是在计算机数据在非网络传输中,通过U盘等物理硬件从用户端进入攻击网络设备的攻击方式,在日常工作中,生活中计算机所携带的木马、病毒等通过计算机的交叉使用感染,顽固性较强,目前针对计算机病毒的手段主要还是以防御为主,安装相应的杀毒软件,通过病毒库监控警报防止感染的发生。上述对气象网络攻击主要是针对较基本漏洞,对于较高级的攻击手段而言,不仅仅针对网络端口服务信息的截取与篡改,高级攻击者通过锁截获的信息,打破整个气象网络体系之间的有机结合,阻碍各县、市气象网络数据的传输,甚至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3气象网络的管理与维护

3.1软件维护

从深层次安全角度出发,气象网络操作系统与气象网络数据库是安全保护的重点,在非法攻击以及病毒建立预警机制,通过增加保密协议,以及数据地址隐藏来提高安全性。一般在重要数据的访问中用户身份认证是在一定访问条件下控制非法访问的有效途径,对敏感数据的访问进行授权,提高保密性。针对上述气象网络攻击形式,保障网络环境安全性,在针对以下各方面进行维护:网络加密,对网络用户进行单独授权并允许访问,提高加密等级,使得密钥无法被完整收集,破解难度成倍增长;其次,针对物理MAC地址进行过滤。办公网络的单一性,可以通过将气象网络工作计算机的物理地址进行统一收集,过滤其他计算机,杜绝了在工作网络之外的设备访问,并市场检查地址内容,通过物理地址的唯一性防止更改后的MAC地址混入;最后,由于气象网络的专业性,可与生活网络隔开,通过双线网络,形成内部网络,隐藏内部网络数据,只有在特定的内网中才能进行气象网络的操作。

3.2硬件维护

气象网络站点一般使用大型服务器进行数据存储与处理,并长时间运行,服务器设备的稳定工作环境温度一般保持在10—35℃,温度差太大容易影响电子元件的电阻率与使用寿命;气象网络设备工作室的湿度也常稳定在30%—80%,机房空气湿度过高会导致设备内部电容器短路,造成系统瘫痪影,根据气象服务站点所在地气候特点调节机房环境,保证工作正常运行;在断电时,大型服务器以及网络设备无法正常工作,需要通过UPS(不间断电源)进行稳压,预以保证数据及时保存,方式数据丢失以及设备损坏,UPS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应进行充放电测试,避免长期不工作导致蓄电池活性下降,工作寿命缩短,因此当非工作日时,将UPS放电处理,负载放电,当剩余电量达到百分之三十左右时,进行充电,如此循环。

3.3操作管理

气象网络服务器组一般处于全天候工作状态,需要实时捕捉卫星所传递的气象数据,并进行分类存储,时间精确到分钟。为了保证数据的连续性与完整性一般规定减服务器重启次数,即使是在例行维护中,关机之前也需按规范操作将相关数据进行保存,防止数据丢失,按照正确操作顺序关闭服务器,例如,先保存数据、关闭服务器,再关闭显示器。但是在重新启动气象服务器网组时,由于其他办公设备功率不同,大功率设备在启动时由于电源接通瞬间产生较大的电流,容易对其他弱电系统造成损害,因此需要在重启时优先打开大功率设备;根据气象数据正点传输存储与数据记录而决定服务器重启时间不应设置在正点时刻,避免正点时刻数据的丢失;在气象网络是,确认网络电缆的接头是否稳定,由于在电缆在拔插过程中会产生瞬间电流影响计算机电路主板,在一定条件允许下,可以在电源处接入继电保护装置。

篇7

1.1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2003—2012年兰州市妇幼保健院上报的妇幼卫生年报。

1.2方法

将所得数据输入SPSS17.0软件中计算分析孕产妇系统管理率、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7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等指标。首先对兰州市2003—2012年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及孕产妇死亡率分别做线图描述发展变化趋势,定性比较城区和郊县各死亡率变化趋势是否一致,并做卡方趋势性检验。对早检率、新生儿死亡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和母乳喂养率等指标计算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进行相关分析,以定量反映二者是否存在相关性,其显著性检验水平为P<0.05。

2结果

2.1兰州市妇幼健康基本情况

由表1可知,2012年兰州市婴儿死亡率为6.7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7.47‰,孕产妇死亡率为16.76/10万,与2003年相比较,分别下降了63.19%、62.44%和58.91%。不论是城区还是郊县,3项指标均有所下降,郊县降低的幅度大于城区。由图1可知,2003—2012年兰州市婴儿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但是城区和郊县差距较大,城区婴儿死亡率明显低于郊县,2008年以后城区和郊县差距逐步缩小。由图2可知,2003—2012年兰州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整体呈下降趋势,郊县死亡率高于城区,2008年以后其差距逐渐缩小。由图3可知,2003—2012年兰州市孕产妇死亡率除2007年城区高于郊县外,其余各年份均表现为郊县孕产妇死亡率高于城区,死亡率总体下降,但其间有小幅波动。

2.2兰州市妇幼保健系统管理率变化情况

由表2可知,经χ2检验,兰州市2003—2012年在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住院分娩率、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及7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等各项指标不同年度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且呈现随着年度增加而增加的线性趋势。从总体来看,兰州市2012年各项妇幼保健工作指标与2003年相比,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住院分娩率和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及7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分别增长了46.35%、27.69%、95.93%和39.52%。反映出妇幼保健工作状况的基本指标郊县增长幅度明显大于城区。由图4可知,兰州市孕产妇系统管理率总体呈上升趋势,2008年以前郊县低于城区,自2008年以后,郊县和城区系统管理率间的差距明显缩小,呈现上升趋势。由图5可知,2003—2012年兰州市住院分娩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在2008年以前,郊县明显低于城区,且差距较表12003—2012年兰州市妇幼健康基本情况大,在2010年以后,郊县和城区的住院分娩率基本上都达到了100%。由图6可知,2003—2012年兰州市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整体呈上升趋势,2009年以前,郊县明显低于城区,且差距较大,2009年以后,管理率差距明显变小,2012年基本达到一致。由图7可知,2003—2012年兰州市7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总体呈上升趋势,2010年以前郊县7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低于城区,且2008年之前差距比较大,2010年以后,郊县和城区7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基本一致。进一步分析了孕妇早期检查与新生儿死亡之间的关系,经Sperman秩相关分析,早检率与新生儿死亡率之间呈负相关,即随着早检率的提高,新生儿死亡率下降,且二者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r=-0.839;分析孕产妇系统管理与母乳喂养之间的关系,经Sperman秩相关分析,系统管理率与母乳喂养率之间呈正相关,随着产妇管理率的提高,母乳喂养率也随之增加,r=0.903,P<0.01。

3讨论

篇8

摘要:本文简述了汽轮机的工作原理、结构以及现有的控制技术和手段。根据汽轮机的原理和控制系统特性,利用先进的控制技术改造而成即实用又简单的控制系统。

关键词:转速控制功率控制压力负载

Improvedtocontrolsystemofsteamturbine

Yunnanyunweico.ltdHuangzhaorong

Alstract;Thearticlesynopsisofprinciplestruceturalandcontroltechniqueofsteamturbineaccordingtotheprinciplecodchcvractesticofcontrolsystem;utilizationadvancetechniqueimproredtooldcontrolsystembepracticalbityandsimplification

KeyWoeds;specd.cotrolpowercontrolpressavelocal

-、概述:汽轮机是由本体、汽轮机转子、油路、蒸汽路等部分组成。蒸汽经电动门主气阀、自动门主汽阀、调节汽阀到喷嘴冲动叶轮使叶轮转动。入口压力与出口压力之间的差压越大、转子的转速就越快。转子转动带动负载做功。负载的变化会影响转速,入口和出口蒸汽压力的变化也会影响转速的变化,凝结水温度的变化和真空的变化也会影响转速的变化。

汽轮机控制系统设计根据是转子的能量平衡方程式即:

J*dε/dt=MT–MG–Mf

J为转子的转动惯量(Kg.m.s2)ε为转子角速度MT蒸汽转矩

MG为发电机的电磁转矩Mf为阻力力矩

MT=4.73*D*H0*η0e/n

D是进汽轮机蒸汽流量(Kg/h)H0绝热焓降

η0e是汽机相对效率n转速

发电机的电磁转矩取主要决于负载的特性数学表示为

Mg=K1+K*n+K3*n

Mf与真空、转速及油温等因素有关

从以上可以看出,改变汽轮机的进汽量D就能改变MT,MT能随Mg的变化,维持转速在规定的范围内变化。

汽轮机控制系统的任务是机组做功的功率与外界负载相适应时,保持发电机运行稳定,当外界负载或机组本身变化时,平衡被打破,这时调节系统改变汽轮机的功率使之建立新的平衡。并保持转速的偏差在规定范围之内。

从以上的变化中可以看出转速的变化综合反映了各个因素变化的情况。因此只要将转速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其它的因素就容易控制好。

以前的控制系统是全液压调节系统,由

速度传感器

压力变换器液压调速器

错油门油动机

油箱、注油器、逆止阀、主油泵、节流孔组成。动作过程方框图如图1所示

现有汽轮机的控制系统主要是采用DEH控制系统,主要控制方法是(EH)和数字控制系统(D),而DEH控制系统主要采用磁力断路油门、错油门、油动机DDV、OPC、控制器等,这些控制手段完全依靠油来进行控制信号的传递,因此对油质的要求很高。而设备内的油长时间使用就会产生油垢、堵塞油孔从而产生安全隐患。

系统的硬件结构&nbsp;&nbsp;&nbsp;DEH系统由计算机控制部分与液压控制部分(EH)两部伤组成。DEH部分完成控制、控制逻辑的运算,通过操作员站等人机接口设备完成运行、操作、监控及系统管理。对汽轮机、发电机运行参数的实时采集,经过各种控制策略、控制回路的运算,最终的阀门控制指令输出到执行机构,由液压执行部件驱动调节汽阀完成对机组的负荷、转速等被调节变量的控制。人机接口是操作人员或系统工程师与DEH系统的人机界面。操作员通过操作员站对DEH进行操作,给出汽轮机的运行方式、控制目标值等各种控制指令,完成各种试验,进行回路投切等。&nbsp;&nbsp;&nbsp;EH系统是DEH的执行机构,主要包括供油装置(油泵、油箱)、油管路及附件(蓄能器等)、执行机构(油动机)、危急遮断系统等。供油系统为系统提供压力油。执行机构响应DEH的指令信号,控制油动机的位置,以调节汽轮机各蒸汽进汽阀的开度,从而控制汽轮机运行。危急遮断系统响应控制系统或汽轮机保护系统发出的指令,当DEH发出超速控制信号时,紧急关闭调节阀;当汽轮机保护系统发出停机信号或机械超速等动作引起汽轮机安全油泄去时,危急遮断系统紧急关闭全部汽轮机蒸汽进汽门,使机组安全停机。调门的安全油为OPC油,主汽门的安全油为AST安全油。OPC安全油泄去时,调门快速关闭;AST安全油泄去时,同时通过单向阀泄去OPC安全油,所有阀门快速关闭,汽轮机紧急跳闸。因此,必须对原来的控制手段进行改造才能提高汽轮机的工作效率和可靠性。

二,改进方法:在保证汽轮机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有的控制手段、测量手段和执行机构。如DCS、FCS等控制系统;以及光电式、感应式、霍耳式等速度传感器;气动、液动和电动执行机构。并对这些控制设备和控制技术进行适当的改造,就可以提高现有汽轮机的工作效率和可靠性。

DCS控制系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控制系统,可靠性高,功能强大,使用方便。它有控制、报警、累积、联锁等功能。釆用ABB公司的AC800F。

系统概述

IndustrialIT系统是ABB公司推出的一种全能综合型开放控制系统,该系统融传统的DCS和PLC优点于一体并支持多种国际现场总线标准。它既具备DCS的复杂模拟回路调节能力、友好的人机界面(HMI)及方便的工程软件,同时又具有与高档PLC指标相当的高速逻辑和顺序控制性能。

系统既可连接常规I/O,又可连接RemoteI/O及Profibus、FF、CAN、Modbus等各种现场总线设备。

系统具备高度的灵活性和极好的扩展性,无论是小型生产装置的控制,还是超大规模的全厂一体化控制,甚至对于跨厂的管理控制应用,IndustrialIT都能应付自如。

系统分为两级:操作管理级(操作站OS、工程师站ES及网关GS)和过程控制级(过程站PS及现场控制器AC800F)。在操作管理级上不仅实现传统的控制系统监控操作功能(预定义及自由格式动态画面显示、趋势显示、弹出式报警及操作指导信息、报表打印、硬件诊断等),而且完成配方管理及数据交换等管理功能。过程控制级实现包括复杂控制在内的各种回路调节(各种PID、比值、Simith……)和高速逻辑控制、顺序控制以及批量间歇控制功能。

组态与调试工具软件ControlBuildF

ControlBuildF是IndustrialIT系统的工程工具,它是集组态(包括硬件配置、控制策略、HIS即人机接口等组态)、工程调试和诊断功能为一体的工具软件包。ControlBuildF采用统一的系统全局数据库和交叉参考工具,不仅能方便地完成控制组态,而且是一个高性能的过程调试工具。IndustrialIT系统过程控制站PS和现场控制器AC800F所需的各种控制算法和策略都是由

ControlBuildF来组态的,并采用图形化的组态方法(符合IEC61131-3标准)。

ControlBuildF也用于对操作站人机接口(HIS)功能的组态并还可直接对现场总线设备进行组态。

控制算法和策略组态可选用以下IEC61131-3标准组态方法中的一种或几种:

FBD(功能方块图)LD(梯形图)

SFC(顺序功能图)IL(指令表)ST(结构化文本)

ControlBuildF安装在IndustrialIT系统工程师站上,完成后的组态结果由工程师站通过系统网络下载至相应的PS、FC及操作站OS中。

系统提供一个含有190多种功能模块(标准算法程序)的功能块库。用户还可自定义功能块。ControlBuildF提供200多个标准图形符号(静态和动态)及大量美观实用的立体图例可供HIS组态选用。

ControlBuildF在执行组态编译时能自动查找定位错误源,交叉参考功能可帮助工程师迅速查找对应的变量位号、功能块及操作画面。ControlBuildF可引入或导出ASCII程序、显示画面、变量位号和部分项目树。ControlBuildF还可输出包括全部组态结果的图形化工程文档。

ControlBuildF还具有如下特点:

使用同一工程软件完成控制策略组态和HMI组态。(即硬件配置组态、过程控制编程、操作站组态一体化)

功能库提供190多个功能(算法)模块

宏库提供200多个可扩展和定义的图形符号和大量三维图例供画面组态

采用项目树使得程序生成灵活,程序组织清晰明了

采用统一的系统全局数据库

Windows下的在线帮助功能

项目文件备份口令保护

操作管理级

操作管理级主要包括操作站、工程师站、数据网关、管理计算机及相应软件,另外还包括打印机、操作台等辅助设备。操作站的任务是生产监控,即综合监视来自过程控制级的所有信息,进行监示、报警、趋势生成、记录、打印输出及人工干预操作(发送命令、修改参数等)。工程师站用于系统软件组态和调试投运。

操作员站上的操作监控软件DigiVis及工程师站上的组态调试软件ControlBuildF是操作管理级必须的软件(均基于WindowsNT)。另外可选的软件主要有权限锁定软件(DigiLock)、批量控制软件(DigiBatch)、运行在管理PC机上的生产数据浏览软件(DigiBrowse)及运行在数据网关PC上的开放数据接口软件(DigiDDE,DigiOPC,DigiAPI)。

速度传感器用途更加广泛,可靠性更高。

具体改造步骤:以抽汽式汽轮机带动发电机的控制系统为例进行说明。调速系统&nbsp;

汽轮机在并网前是进行速度控制,而并网后进行功率控制。并网前的控制是以速度为主控参数、干扰因素有蒸汽压力、抽出蒸汽压力、真空等。起动后,汽轮机进入正常运行状态。产生的机械输出功率经发电机转换成电磁功率,提供给电网负载。电网负载经常是变化,电功率变化速率远比机械功率快得多。机械输出功率不能及时调节时,汽轮机的转速便随着变化,破坏电网频率的变化。因此,为了保证发电机负荷在空载至满载的整个范围内汽轮机总是在额定转速下稳定运行,汽轮机必须装设调速系统。其控制图如图2所示:

2、并网后,汽轮机是以发电为主,这时的主控制参数是发电量即功率。如果输出功率等于给定功率时,那么机组的实际转速也就等于转速的给定值,控制器的输出不变,进汽调节汽阀处于相对应的静止状态;当电网实际功率变化时,转速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控制器的输出值发生变化,变化值经电-液转换器等都有相应的输出,驱动油动机去调节进汽调节汽阀的开度,以调节发电机的输出功率。调整给定功率值可以改变汽轮机的负荷能力。在起动升速过程中发电机空载,功率反馈通道没有反馈信息,这时调节转速给定值可以改变汽轮机的转速。控制回路图如图2所示。

以上控制回路的控制质量能满足工艺要求偏差小于1%,为了进一步提高控制质量,对图2、3控制回路进行改造,改造后的控制回路,控制偏差将小于0.5%。汽轮机的转速在3000±15转/分之间。比现有3000±30转/分偏差小。

3、控制手段采用速度传感器、速度变送器、DCS控制系统、执行机构。该控制系统对油的质量要求不高。只有执行结构须用油,油路断开后调节气阀自动关闭、其时间不到1秒钟。

4、安全可靠:为提高汽轮机的安全可靠性,将速度传感器(两台)安装在汽轮机外壳的机头上,变送器两台,AI卡两块互为冗余,另外还有三个速度显示回路。功率变送器釆用三块,两块用在控制系统中、AI卡互为冗余,一块用于显示和累积。自动主汽门保留,主蒸汽压力调节回路也保留。其余一些安全措施也保留。

在速度控制回路中,设置了103%高报警,110%高高报警,打闸停车。使自动主汽门迅速关断主蒸汽。

三、改进后的控制系统:改进后的控制系统使汽轮机机组抗干忧性更强,运行更稳定,操作维护更方便。使用的元件更少,可靠性更高。

1、速度控制系统如图4所示

2、功率控制回路如图5所示

两个控制回路切换时是无忧切换。

从以上方框图可以看到,改造后的控制系统省去了压力变换器,错油门,调压器等液动设备。功能不省,只是将液动设备改为电动设备。同时将油动机进行略加改动即可。

四、结束语:压力控制系统,真空控制系统及油温控制均釆用单回路控制系统。

五、参考文献:

1、DEH安装使用说明书

篇9

0引言

自动复叠循环制冷机结构紧凑,可靠性高,操作简便,在能源、军工、空间、生物、医疗和生命科学等高科技领域内有着广泛的应用。国内外学者纷纷对自动复叠制冷技术展开了新的研究。目前,自动复叠制冷循环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2-3],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原有的制冷循环流程的改进,包括采用新型换热器和高效气液分离器;另一方面则是采用新型的制冷工质,包括二元工质和多元工质,以满足环保和制取低温的要求。

1三级自动复叠制冷系统

针对本课题-100℃的制冷温度,选择单级压缩、两级分凝的制冷循环作为本课题的方案,原理性方案如1所示。

图1三级自动复叠制冷循环实际系统示意图

A-压缩机;B-冷凝器;C-干燥过滤器;D-高温级气液分离器;E-高温级节流阀;F-分凝换热器;G-高温级蒸发冷凝器;

H-中温级气液分离器;I-中温级节流阀;J-分凝换热器;K-低温级蒸发冷凝器;L-低温级节流阀;M-蒸发器;N-膨胀容器;P-汇合点;Q-汇合点;1~30-测点

膨胀容器的作用在于降低机组停机后的平衡压力。低温、中温工质(如R14/R23)在常温下已经超过其临界温度,全部以气态形式存在,这会导致

管道内平衡压力非常高,平衡压力过高带来如下后果:制冷管路破裂的可能性增大。压缩机启动时“油击”的几率增大。启动压力过高。分凝换热器的主要作用两个:一是进一步提纯低温组分的纯度,另一个是实现油的分离。混合工质饱和气体的组分和温度的高低密切相关,温度越低其低温工质组分含量越高。

2制冷剂的选择

用于自动复叠循环的非共沸混合工质在循环过程中有其独特性的一面:自动实现各组分的分凝、分离和混合的过程,这决定了其循环过程完全不同于用于节能和环保目的的一般混合工质。

复叠式制冷循环的高温部分使用的制冷剂,一般为R134a、R22、R502,也可使用R1270(丙烯)或R290(丙烷)。低温部分使用的制冷剂有:R23、R14、R1150(乙烯)和R170(乙烷)。对于复叠式制冷循环,R23适用的蒸发温度范围是-70~-110℃,R14适用的蒸发温度范围是-110~-140℃。综合考虑结合本文课题-100℃的制冷温度,选择了三种工质:R134a、R23、R14,其主要热物性质如表1所示[4]。这三种工质中均不含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的Cl原子,R134a和R23的标准沸点相差55.9℃,R23和R14的标准沸点相差45.8℃。

表1三种工质的主要热物性参数工质分子式分子量ODPGWP标准沸点℃凝固温度℃临界温度℃临界压力MPa等熵指数

R134aC2H2F4102.0000.2-26.2-101.0101.14.061.11

R23CHF370.01014800-82.1-160.025.94.681.19

R14CF488.010N/A-127.9-184.0-45.53.751.22

3实验台的搭建

主要部件的设计选型,选用了Danfoss114H5534冷凝机组,在常规冷柜箱体的基础上,重新设计制作了内胆用于保温改造,制作了符合实验条件的低温箱体。节流设备的选择与匹配和混合工质的换热计算是本章的两大难点,在理论计算指导与前期两级系统的经验相结合的基础上完成了毛细管和套管式换热器的选型。制冷循环运转期间需要实时记录30路温度数据和2路压力数据,整个测量系统的设计以实现这32个参数的自动记录、数据图像显示和数据库保存为目标(图2)。数据采集系统包含电量参数测量部分。AN7931A本身内置微控制器,可以实现与上位PC的基于RS-232协议的串行通讯。AN7931A仪表通过一根RS-232通讯电缆与主计算机的串行口连接。同样的,基于VisualBasic6.0语言我们设计了相应的软件程序。

图2温度压力采集系统硬件图

4实验与实验结果分析

循环系统启动后,R134a流、R23流、R14流的节流温度变化如图3所示和柜内温度如图4所示。

图3R134a流、R23流、R14流的节流温度变化

图4低温箱体的降温曲线

实验台的性能测试在30℃环境温度下进行,系统启动4.5h后,柜温降至-100℃,制冷量为38W,运行COP=0.056。

循环系统中有两个汇合点P和Q,R134a流和低温混合流在P点汇合成高温混合流,R23流和R14流在Q点汇合成低温混合流,其运行状态如图5所示。两股流体汇合时,如果不发生化学反应,得到的汇合流的温度介于两股支流的温度之间。但是从图5可以看到,开机运行约90min内,高温混合流的温度t24始终低于其两个支流的温度t22和t23,90min以后,才介于两者之间。汇合之后混合物流体的温度决定于两个因素:焓值和成分,相同条件下,焓值越高,温度越高;混合物中低温组分含量越多,温度越低。通过图9来说明这个问题,低温混合流(t22)汇入R134a流(t23)后,对其温度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增大了其焓值,导致温度有升高的趋势,另一方面由于增大了其中低温组分(R23/R14)的含量,导致温度有降低的趋势;而当后者的影响大于前者的影响时,综合作用结果是降低其温度。表现在图上就是高温混合流的温度(t24)始终低于R134a流的温度(t23),并且在前90min内,低于其两个支流的温度t22、t23。

图5汇合点P的运行温度变化图

R14流汇入R23流后对其温度的影响经历了不同的过程,在启动后约150min时间内,综合作用效果表现为温度升高(t17>t16);之后的运行过程中,综合作用效果表现为温度降低(t1716)。因此,汇合后得到的低温混合流的温度(t17)始终处于两支流温度(t15、t16)之间,如图6所示。

图6汇合点Q的运行温度变化图

5结论与讨论

自动复叠循环能够实现低温制冷,并不是单纯地依靠降低蒸发压力,而是利用了非共沸混合工质在各组分沸点相差很大的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特性,采用相分离器来实现混合工质的分流,通过特殊布置的流程来实现复叠循环。常规压缩机完全胜任驱动自动复叠循环,其运行时的启动工况、排气压力、排气温度均在常规压缩机的允许范围之内,运行相当可靠,这对自动复叠制冷机的商业化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动复叠循环本身可以实现压缩机的高效回油。合理布置的中间换热器流程可以保证油的分离效果,混合工质的多次分流可以保证分离出来的油随高温级组分回到压缩机,避免了可能的在低温下脱蜡、凝固堵塞系统的问题。

非共沸混合工质在自动复叠循环中的应用中有其独特性的一面:根据沸点的高低不同而自动实现各组分的分流,这种特性就决定了不同的成分组成和配比组成会表现出不同的循环特性。非共沸混合工质的节流温度不仅与组成成分、蒸发温度有关,而且与过冷度有关:相同条件下,节流前冷凝液的过冷度越大,节流后混合物的蒸发温度越低。

常规压缩机完全胜任驱动自动复叠循环,其运行时的启动工况、排气压力、排气温度均在常规压缩机的允许范围之内,运行相当可靠,这对自动复叠制冷机的商业化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K1eemenkoAP.Oneflowcascadecycle.Theproceedingofth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frefrigeration,1959,1-a-6:34—39

篇10

一、概述

在分户计量双管供暖系统中,为充分利用家用电器、灯光和人体等自由热量,通常是在每一组散热器上安装预设定型温控阀,因此整个系统是变流量运行,作用在温控阀上的压差随着流量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其实际压差较大温控阀就可能产生噪音,尤其是在房间热负荷较小时,温控阀会频繁开关,产生振荡。振荡除引起不必要的磨损外,还导致回水温度升高,并影响系统中的其它温控阀,因此在一个设计良好的分户计量双管供暖系统中,一方面应使用系统中每个温控阀的热权度总是大于等于1,另一方面温控阀上所随的实际压差还应该保持在它的允许范围内[1]。

压差控制阀也称为自力式压差控制阀,在变流量系统中,它通过感应供热管道系统中两点的压力,可以使被控环路的压差保持恒定,保证被控环路中调节阀门的正常工作,那么在分户计量双管供暖系统设计时,控制阀应如何布置呢?通常有以下三个方案:a.压差控制阀仅在设在建筑物供暖引入口,控制供暖引入口的压差为定值。b.在下供下回式双管系统中,压差控制阀设在每组共用立管的起始端,控制立管的压差为定值。c.压差控制阀设在每一户的引入口,控制户内系统的压差为定值。

目前,在实际设计中,这3个方案应如何选择,争议颇多,仅就保证温控阀平稳工作而言,方案1最差,但其初投资最少;方案3最好,但其初投资最高;方案2介于方案1和3之间。下面就针对这3个方案进行一些分析,希望为工程人员设计时,方案的选择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另外应说明的是:本文所讨论的双管供暖系统是指户内、户外都为双管的系统。

二、方案分析

1.方案1:压差控制阀仅设在建筑物的供暖引入口

由于是双管系统,因此以户为单位,供暖系统内各户之间是并联关系。每一用户户引入口作用压差ΔPS可以由下式计算:

ΔPS=ΔP1+ΔP2-ΔP3(1)

式中:ΔP1--建筑物供暖引入口压差控制阀控制压差;

ΔP2--所计算用户随的自然作用压头;

ΔP3--从供暖引入口压差控制阀的压差控制点到所计算用户户引入口之间供回水管路的阻力损失。

(1)式(1)中各参数的讨论

a.建筑物供暖引入口压差控制阀控制压差ΔP1在系统运行过程中,ΔP1是定值,它取决于设计工况下,供暖系统最不利环路中,从供暖引入口压差控制点到最末端用户户引入口之间供回水管路的阻力损失,最末端用户户内系统的总阻力损失以及最末端用户所随的自然作用压头。根据式(1)有:

(2)

b.用户所随的自然作用压头ΔP2

ΔP2取决于用户所处的楼层以及供回水立管中供回水温度[2]。在系统的运行过程中,ΔP2是一个不断变化的量,因此在设计工况下,根据式(1)计算户引入口作用压差ΔPS时,其自然作用压头ΔP2应取最小值。因为如果取值较大,那么根据式(1)所计算的户引入口作用压差ΔPS就较大,在根据ΔPS设计户内系统时,其管道和温控阀的阻力损失就可能较大,当实际的自然作用压头ΔP2小于所选定值时,户引入口作用压差ΔPS就会低于设计值,导致温控阀上的实际压差小于设计值,此时,温控阀即使全开,散热器所提供的热量仍不足以维持设计室温,所以在设计工况下,自然作用压头ΔP2应取最小值。这样,在实际运行时,自然作用压头ΔP2总是大于等于最小值,因此能保证温控阀的热权度总是大于等于1,房间温度总是能达到设计值。不过,由于自然作用压头ΔP2的影响因素较多,要确定每一用户的最小值通常都很困难,因此为便于设计,在设计工况下计算户引入口作用压差ΔPS时,自然作用压头ΔP2可以不考虑。

c.从供暖引入口压差控制阀的压差控制点到所计算用户户引入口之间供回水管路的阻力损失ΔP3

在变流量系统中,供回水管路的阻力损失ΔP3是一变量,它取决于管路中的流量以及管路的长度。在设计工况下,其值最大,当管路中的流量趋近于零时,ΔP3也趋近于零[1]。同一供暖系统当采用同程式时,其ΔP3一般比采用异程式更大[2],因此根据式(1)可知;各用户由ΔP3所引起的ΔPS波动,同程式比率经异程式系统更大,由此可见,设计时应选择异程式系统。

d.户引入口作用压差ΔPS

对于双管系统,在散热器热负荷一定的情况下,当户引入口作用压差ΔPS大于设计值时,由于散热器上温控阀的调节作用,户内系统各管段的流量会保持不变[1],因此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也不变,户引入口作用压差ΔPS的增加值会等量地作用在户内系统每一个温控阀上。由此可见,在系统设计时,只要保证运行过程中,户引入口作用压差ΔPS总是大于等于设计工况下户内系统总阻力损失,就可以保证在任何情况下,温控阀上的实际压差总是大于等于设计工况下的设计值,因此温控阀的热权度总是大于等于1,用户随时能获得设计所要求的室温。那么应如何设计才能使户引入口作用压差ΔPS总是大于等于设计工况下户内系统总阻力损失呢?

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在设计工况下进行设计时,自然作用压头可以不考虑,管路的阻力损失ΔP3为最大。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自然作用压头,管路的阻力损失ΔP3又较小,故根据式(1)可知:运行过程中,户引入口作用压差总是大于等于设计工况下的户引入口作用压差,因此在设计工况下,只要使户引入口作用压差大于等于户内系统的总阻力损失,那么运行过程中,户引入口作用压差就总是大于等于设计工况下户内系统的总阻力损失。而这一点在设计工况下进行水力计算时,可以很容易做到。

另外,由于户引入口作用压差ΔPS的波动反映了户内系统每个温控阀上作用压差的波动,因此只要控制户引入口的作用压差ΔPS的最大值,就能够保证运行过程中温控阀不超过它的最大工作压差。根据文献[3~4]可知:在设计工况下,户内系统包括热表和锁闭调节阀的阻力一般不应超过30kPa,因此在运行过程,只要控制ΔPS的最大值不超过30kPa,就能保证温控阀的正常工作。

(2)方案1分析的小结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为保证运行过程中,温控阀上的实际作用压差不超过其正常工作最大压差,用户引入口的最大作用压差不超过30kPa,因此根据式(1)有:

ΔPS=ΔP1+ΔP2-ΔP3kPa

从上式可知:当ΔP3=0时,户引入口的作用压差ΔPS最大,故根据上式有:

ΔP1≤30-ΔP2kPa

上式中,对于自然作用压头ΔP2,在设计工况下,各用户所随的值最大[2],并且其最大值可以由下式计算:

ΔP2=gH(ρh-ρg)kPa

式中:H--上供下回式双管系统中,为建筑物的高度;下供上回式双管系统中,为建筑物的高度减去建筑物顶层的层

高,m。

ρh、ρg--设计工况下,供回水温度所对应的水的密度,kg/m3。

故有ΔP1≤30-gH(ρh-ρg)/1000kPa

因此,当仅在供暖引入口设压差控制阀时,其控制压差必须小于等于30-gH(ρh-ρg)/1000kPa,才能保证系统运行过程中,温控阀上的作用压差能够小于其正常工作的最大压差。另外,由于设计工况下进行水力计算时,不考虑自然作用压头,故根据式(2)有:

由此可见,只有当设计工况下最不利环路的阻力损失小于30-gH(ρh-ρg)/1000kPa时,才可以采用方

案1。

2.方案2:在每组共用立管上设压差控制阀

本方案只适应于供下回式双管系统。参照前面对式(1)各参数的分析,方案2在设计工况下进行水力计算时,其自然作用压头同样可以不考虑,因此压差控制阀的控制压差ΔP1等于共用立管上最不利环路在设计工况下的阻力损失,其中为为立管上压差控制点到户引入口之间供回水管路的阻力损失,另外,为保证共用立管上各用户在运行过程中户引入口作用压差ΔPS不超过30kPa,ΔP1同样应小于等于30-gHρh-ρg)/1000kPa,当ΔP1大于该值时,就不应采用方案2。

3.方案3:在每户引入口设压差控制阀

对于大型的供暖系统,当无法采用方案1和2时,就应采用本方案。其压差控制阀的控制压差ΔP1等于户内系统最不利环路在设计工况下的总阻力损失,其中包括户用热表和锁闭调节阀的阻力,ΔP1应小于等于30kPa[3~4]。此时,各共用立管上只需设截止阀或闸阀,起关闭作用。

在本方案中,由于压差控制阀的调节作用,在系统的运行过程中,自然作用压头和系统流量的变化,不会对户内系统温控阀的工作产生影响。不过,为了在运行过程中保证压差控制阀的正常工作,其资用压差应始终大于等于其设计压差。压差控制阀的设计压差应等于设计工况下其本身的阻力与其控制压差之和,因此在设计工况下进行户外共用立管和供回水干管的水力计算时,自然作用压头可作为安全裕量,不予考虑。因为如果要考虑自然作用压头,一方面会使水力计算更复杂,另一方面自然作用压头不恰当的取值,会导致运行过程中,压差控制阀的资用压差小于其设计压差,有可能导致压差控制阀即使全开,通过的流量也不能满足用户要求。

另外在设计时应注意的是:供暖系统中所使用的压差控制阀一般都有最大工作压差限制,当作用在阀上的实际压差超过其最大工作压差时,阀就会被压坏,因此在使用方案2和3时,如果运行过程中,室外管网在供暖引入口的资用压差会超过供暖系统中所使用压差控制阀的最大工作压差时,就必须在供暖引入口设其它型号的压差控制阀,控制整个供暖系统的压差。此时,该压差控制阀的控制压差应等于供暖系统最不利环路在设计工况下的总阻力损失。

4.户内和户外系统形式

对于户内系统,根据前面对供回水管路阻力损失ΔP3分析的相同理由,为减少运行过程中,温控阀作用压差的波动范围,应选择异程式系统。对于方案2和3的户外系统,也建议采用异程式系统。因为同一供暖系统,当采用异程式时,其系统的总阻力损失一般要比采用同程式更小[2]。这样,可以减小供暖系统引入口所需要的资用压头。

三、结论

(1)分户计量双管供暖系统在设计工况下进行水力计算时,其自然作用压头可以不考虑,户内和户外系统应采用异程

式。

(2)选用方案1时,其压差控制阀的控制压差ΔP1应等于供暖系统最不利环路在设计工况下的总阻力损失,并且ΔP1应小于等于30-gHρh-ρg)/1000kPa。

(3)选用方案2时,其压差控制阀的控制压差ΔP1应等于立管上最不利环路在设计工况下的总阻力损失,并且ΔP1也应小于等于30-gHρh-ρg)/1000kPa。

(4)方案3适应于大型供暖系统,其压差控制阀的控制压差ΔP1应等于户内系统最不利环路在设计工况下的总阻力损失,并且包括户用热表和锁闭调节阀的阻力,ΔP1应小于等于30kPa。

参考文献

1戈特·磨擦勒,雷纳特·奥贝尔,编著,供暖控制技术,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8

篇11

辖区内自愿接受管理的240例孕产妇中(观察组),年龄23~39岁,162例为初产妇、78例为经产妇;为接受管理的240例孕产妇中(对照组),年龄22~40岁,161例为初产妇、79例为经产妇;两组患者在年龄、文化程度及家庭情况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产前孕妇随访指导;(2)产妇家庭护理干预。

1.3统计学分析

两组患者的统计数据均使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使用频数和率(%)表示。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计量资料和组间比使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妇产褥期情况比较

经积极护理后,观察组产妇产褥期问题明显减弱,与对照组相比数据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新生儿情况比较

经积极护理后,观察组新生儿情况:母乳喂养障碍3例(1.25%)、脐部感染7例(2.92%)、病理性黄疸14例(5.83%)、红臀4例(1.67%)、湿疹12例(5.00%)、消化不良14例(5.83%)、腹泻6例(2.50%)。对照组新生儿情况:母乳喂养障碍10例(4.17%)、脐部感染25例(10.42%)、病理性黄疸36例(15.00%)、红臀11例(4.58%)、湿疹24例(10.00%)、消化不良29例(12.08%)、腹泻8例(3.33%)。观察组新生儿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对于孕产妇定期查体与产后访视保健质量,社区护理干预均在其中取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社区护理指的是具备一定技术能力及专业知识的人员以社区作为范畴,并将疾病防治、健康促进作为目的,为社区人群提供科学规范的医疗护理服务的一种手段。对于孕产妇而言,由于产褥期可能会发生各种不良情况,例如子宫复旧不良、产褥感染、皲裂及便秘等;同时,新生儿也可能会引发各种不良情况,例如消化不良、红臀、母乳喂养障碍及腹泻等。因此,采取综合护理干预便显得极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