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元素化学论文

元素化学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4-13 17:31:1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元素化学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元素化学论文

篇1

化学实验中,学生可以在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凭借自己的头脑去解决一些简单的新问题,探索一些新的知识。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化学实验中的疑点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一个平台,可以激发学生创新的动力。指导老师在实验中提出的疑问和一些“奇怪”的化学现象可以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处在不断思考的创新状态。在学生自己探索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理解现象与本质的区别的过程中,能够使得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想象的科学精神,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大幅度的提高了每位同学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在做一些化学实验的时候,必须有着非常严谨的科学态度。很多化学实验中,一些化学物品是要在特定的用量下才能成功。例如,不同金属与稀硫酸的反应实验中,要观察实验现象,比较几种不同的金属能否与酸反应以及反应的剧烈程度,从而得出结论。在此实验前,最关键的除了要保持四种金属的外形、质量一致外,还要保持稀硫酸的浓度相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培养学生科学严谨态度的重要措施。良好的实验习惯包括:正确使用仪器、规范的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实完成实验报告、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节约实验药品和实验安全等。每一个教师在教学中都应该以身作则,从平时上课做起,从实验的小细节做起。学生在老师严谨的科学态度下,也必将会改善自身缺点,做一个严谨的求学者。

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生的观察能力是一个学生能否取得优秀成绩的基础,观察能力强的学生,能够迅速、准确、完整的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在学习中可以积累很多他人没有发现的细节。观察能力弱的学生通常反应迟钝,对一些细节不够重视,表现在学习上来,就会造成学习成绩较差。在化学实验中,有些化学实验涉及的试剂和仪器众多,一个化学实验可能产生多种化学现象,所以需要学生观察的内容很多,所以学生在实验时应该懂得根据实验目的,抓住重点观察的现象。实验指导老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要求学生总结观察经验,寻找客观规律。

篇2

(1)想象力。

通过对古典文化图形的创意想象,从不同的构成形式的表现体系结合平面图形的文化含义,进行有意识引导的创意想象,将古典文化图形中的某种抽象意蕴和美感转为形象具体的造型显示,同时表达出一定含义和理念。在立体构成课程中关于创意的构图,强调其传达方式最关注的是立面的结构形式,这种三维空间的艺术归根结底始终是纯粹的立体点、线、面的方式。创造的灵感来源于想象力。绘画、音乐、艺术都是最能触动人们想象力的创作活动,在立体构成课程中需要通过对传统图形想象力的发挥引发对立体构成种结构的艺术效果的创造。

(2)古典文化解读。

运用想象力塑造构成形式离不开对社会、人文的理解和解读,将古典元素与造型结合同样也离不开古典文化的解释贯通。民族图形作为古典传统文化的载体表现,一种是通过同音的通感连接,形成图形与代表寓意的连接桥梁。如“阳”与“羊”的三阳开泰“,鱼”与“余”的年年有鱼“,盒”与“和、合”的和合二仙等,显而易见对同音的通感妙用正是图形在现代设计中应用的常有形式。是另一种载体是对文化的探索和追求,对意境的表现和展现,文化是对历史、社会情感的抒发,意境是思想的融合和发散,一般在表达方式上多以间接、婉转表达,因此在立体构成形式上,具有象征隐喻的艺术表现形式决定了整个造型结构、基调,更强调主观的感悟和发现,透露出了设计者的情感倾向和思想深度。例如,中国传统图形——“年年有鱼”,是年年有余的谐音,表达人们希望生活富足的美好意愿,学生的立体构成作业“年年有鱼”就是采用了年年有鱼的图形寓意,取其“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充满鱼趣”的寓意表达延伸出该立构造型中的四个方形,有四通八达、事事如意之意,整个设计充满童趣和生活的惬意之情,赋予了古典图形传统吉祥之外的时代气息。以古典图形的意与立体构成社会、时代性构成方式的结合,是现代立体构成课程中值得探讨的方法。

(3)更深层次理念的挖掘。

在立体构成的教学实践中对于古典图形的运用,让学生了解构成形态的外在形式是内在含义借以表达的表象,真实需要展示的是创作者想要传达的内在含义。而世代传承下来的传统图形,题材广泛、风格多变、层次分明、结构感强、寓意丰富,寄予了众多美好的象征意义来。意义高于图形本身,这正也是历代沿传下来的古典图形背后更深层次的价值意义。将古典图形与立体构成教学实践相结合,需要指导学生首先去提炼和重构古典图形的形,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探寻和挖掘隐匿在图形身后的寓意。对美的追求是心之所向,是不限历史、不限种族、不限古典、不限国籍的,古典图形富含的吉祥美好蕴意使的立体构成的设计更具文化和创新价值。学生作业“画屏——江南”立体纸构成的四个立面与画屏的四面结构融合,一面一幅场景描绘,面与面相互联合形成立体形式的连续变化,描绘出一幅江南五谷丰登、鱼米之乡的富饶想象场景。

2艺术的升华

立体构成的作业一般作为作品,而不是艺术品,而要具有艺术品的价值需要将感情元素融入与作品中,表达一定某种思想情华才能称其为艺术创作。从自然之形到意识之象,进而成为艺术,正是设计创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对社会的理解、对历史的敬仰实现的艺术升华与飞跃。这种审美仪式兼具理性与感性的认识,艺术创作需要表现时代特征,也需要反映文化领域。立体构成与古典图形的结合作为实践教学内容,透过表形构成的方式,营造追求美好生活向往的意境,感受到一种传统东方气息的传承艺术,反映出中华古典最淳朴的吉祥含义和文化融会。

篇3

二、加强校园广告管理、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对策建议

(一)多管齐下,加强对校园广告的管理

1.设置校园广告专区。通过对济南高校走访调查发现,各种广告的张贴很不规范,在短时间里,宣传广告会相互覆盖张贴数次,这种投放方式,不仅浪费了资源,也达不到很好的宣传效果。而设置广告专区,可以使广告宣传集中起来。既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接收校园广告信息,也有利于美化校园环境,为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客观环境。2.设立专门部门,及时清理垃圾广告。校园广告中存在许多不良广告,这些广告往往张贴在卫生间等隐蔽场所,包括:四六级助考,考研助考,贩卖各种答案等。这严重影响了学风建设,极易对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产生不良影响,助长投机取巧的心理,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因此,需要设立专门部门,加强对进入校园的广告的甄别,严禁不良广告进入校园。而对于已经进入大学校门的不良广告,需要进行及时的清理,避免不良信息在学生中蔓延,从而为大学生文化素养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3.主动吸引优质广告进入校园。校园广告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展示校园文化的一个窗口。但校园广告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为使更多的校园广告对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产生积极影响,学校要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吸纳优质广告。如让更多优质培训机构进入校园进行宣传,并在宣传栏内张贴富有创意的广告海报,提高大学生的求知欲和审美能力。4.发展校园公益广告。公益广告具有独特的魅力,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能有效提高人们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校园公益广告更是具有一定的启发教育性、公益服务性和艺术审美性。校园公益广告可以看作是一种隐性的教育手段,加大对校园公益广告的发展力度,可以对学生起到教育和引导作用,从而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产生影响,为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提供新的途径。

篇4

一、当代我国校园文化的主要特点

一般认为校园文化应包括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从广义上讲,校园文化是学校生活的存在方式的总和,包括智能文化、物质文化、规范文化、精神文化。从狭义上讲,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是高等学校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学习、管理、交往中,逐步形成并获认可和遵循的带有学校特色的价值取向、校园精神、校风、教风、学风、治学传统、行为方式等的高度概括。随着时代的变迁,作为社会子文化的校园文化在当今呈现出了诸多鲜明的特点,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特大群体性:现代大学的规模正在不断的扩大,大学在校师生少则几千多则上万,这一特大群体所共同营造的校园文化也就具有了相当的群体性。由于参与营建校园文化的人数多,成员之间交往的频率高,他们在不同活动中体现的精神倾向也往往容易相互感染或批判,校园内的一种思潮、一种价值观、一种时尚,往往是成千上万人心理碰撞、反应乃至相交、融合的结果。

(2)综合性:大学学科专业众多,人才济济,思维活跃,活动多样,文化载体也多样,在经过彼此的融合之后这里的文化具有必然的综合性。大学校园文化的综合性主要通过学科的多样性;因师生地域的广泛性而带来的观念、行为等的多元性;学术观点的差异性;教学行为的多样性;学生活动的丰富性等体现出来。虽然如此众多的元素彼此各异,互不相同,然而各个元素在校园这一载体的共同作用下,经过一段时间的交融便会形成一个有多种元素融合而成的文化综合体。而这一个文化综合体有着较好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能适应不同的文化形式和元素在这一综合体中存在,较之于社会这一大文化载体有更强的包容性。

(3)双重性:校园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子文化,其形成受到社会和学校自身的双重影响。首先,社会环境下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模式在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直接、明显地影响到校园文化,使得校园文化在越来越活跃、开放的情形下泥沙俱下,部分具有腐蚀性的思想正慢慢得渗透到这种纯洁的文化系统中;其次,校园文化更重要的是受到学校自身办学理念、发展方向、历史传统、教育设施、师生行为观念等直接的影响。

(4)高雅性:大学师生群体的文化认知与道德审美的水平较高,因而,由他们创造的大学校园文化在整体上具有品位较高的特征。这种特征主要体现在理论层次较高的大学科研活动、教学活动等方面,还有一系列人文知识讲座、各种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举办各种学术沙龙、诗书画展览、高雅艺术进校园等系列文化活动和表现形式上。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校园文化的高雅性也广泛体现在独具特色的校园景物环境上,校园建筑设计别具一格,景观设置各具特色,充满浓郁的书香气息。

(5)定向性:校园文化较之于社会文化的另一大区别是受影响人群的定向性。校园文化因有其特定的载体---校园,因此其影响的人群就是生活在其中的学生,有着极其特定的人群,而对于校园之外的人群影响有限,所以校园文化便显示出极强的定向性。

二、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

校园文化较其它文化有着自身的特色,它对于生活在其中的学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对于学生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心理特征等的形成都发挥着直接的作用。校园文化对于人格的塑造归纳为以下几点:

1、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

校园文化的基本功能是教育功能,即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适应当代社会需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首先,大学教师是高校德育的主体之一,是学生形成价值观体系的直接作用点。正因为如此在高校的教育过程中要格外重视教师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其次,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还与校园中总体的价值观导向、学术文化氛围也有密切的关联,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特别是身处其中的校园环境的影响,很易接受外界的新鲜知识和事物,但是与此同时也缺乏辨别的能力,往往不考虑后果。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树立校园典范,通过榜样进行示范教育,引导广大多的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教育工作以榜样带动整体即以点带面的优良传统,在今后的教育过程应坚持并予以创新。

2、思维方式的塑造:

校园文化会给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较大的影响,如不同的高校、不同的学科由于理论构架的不同往往在培养学生思维方式方面各有差异,理工科类院校的学生在逻辑思维方面较突出,而文科类院校的学生以发散思维见长。

3、行为习惯、方式的塑造:

学校的规章、制度、纪律属于校园文化中的制度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对大学生的行为习惯、方式起着引导和规范的作用。制度文化反映了校园的文化准则,它在发挥规范作用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导向、调控和纪律训导。大学生一方面要学知识,另一方面要学会做一个社会化的人,按照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在思想上和行为上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我,学校的制度建设在这一目标的实现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园制度文化对大学生行为方式的塑造渗透在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学、人际交往、课余活动等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

4、心理特征的塑造:

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左右着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一方面,通过开展各种积极的校园文化活动,满足校园主体的集群需要和归属需要,促进身心健康协调地发展;另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心理能量的高能区,如不能及时平稳地释放能量,就会引发心理疾患,如焦虑症、孤独症、偏执症等心理疾病。人际关系是大学生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关系处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所处人际环境,在完善大学生心理素质和调节其心理状况方面,校园文化活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总结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方面的育人功能。高校校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对大学生的品行陶冶、行为规范、人格塑造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往往伴随着个体一生的发展,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在校园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忽视传统教育,校园文化良莠不齐,以及校园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等一系列问题。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文化发展大繁荣”、“文化生活方式”以及鲜明的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问题,高校作为文化发展的前沿阵地,应当自觉地扛起文化发展的大旗,重视校园文化,发展和优化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潘懋元 [新编高等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90页.

篇5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深入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逐步到位,集中优势教育资源办规模化的寄宿制学校已成定势。这种背景下的校园文化构建也需要在继承优秀传统范式的基础上再度思考,发展创新。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按照著名文化学家梁漱溟“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的论断,我们可以把中小学校园文化理解为校园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它是依附和从属于社会大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是学校管理者依据社会的要求,带领全体师生在朝着学校办学目标迈进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主要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的内容构成。

校园精神文化是学校整个风貌的体现,是学校的底蕴和灵魂,如办学理念、学校目标、道德观念、校园舆论、人际关系、师生素养及教风、学风、校风等。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全体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校园行为文化主要指校园人的言行举止的养成,是校园精神文化在个体上的外显。校园物质文化主要指体现校园文化内涵的物质环境,如墙壁上张贴的名人名言和校训、庄严的旗台和飘扬着的国旗、校园文化橱窗、校园标志性建筑等布置和设施。这四个层面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相互交融,相互影响,以内隐或外显的方式共同影响校园人。

二、校园文化的功能

中小学校园有别于成人世界,它受中小学生质朴、纯真的影响,充满着童话般的梦幻,展示着理想般的希望和追求。中小学校园特点和文化内涵决定了它必然具有以下功能:1.教育功能,这是校园文化的首要功能,也是其区别于其他组织文化的最主要的特征。2.约束功能,主要通过规章制度、校园环境、校园风气和团体氛围等来实现。3.服务功能,主要表现在管理者带动全体教职工转变观念,把个体利益与学校命运和学生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形成共识,真正实现教育服务于学生。4.激励功能,表现在校园文化为师生提供了享受文化和创造文化活动的空间,激发他们更高的参与兴致,使他们更加主动、积极、创造性地投入到校园文化的自觉构建中。5.娱乐功能,表现在让学生浸润在蕴涵着浓浓的真、情、善、美、富有个性的校园文化中,使他们乐在其中,愉快、安心、舒心、开心地学习、生活和发展。

三、校园文化的构建

在农村寄宿制学校校园文化的构建中,我们应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抓基础,搞好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支撑。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完善的校园设施将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条件,使他们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将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将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将塑造校园人的美好心灵,将激发校园人的开拓进取精神,将约束校园人的不良风气和行为,将促进校园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目前,一方面我们将校园资源进行合理布局和配备,着力解决好寄宿生的食宿用房,开辟寄宿生活动场所,配置食宿设施,让他们进得来、留得住,让学生安心、家长放心。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布置我们的校园、教室和寝室,使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注重校园环境的打造。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让人心情愉快,精神轻松,做事的积极性高。学校要想方设法做好校园的净化、美化和绿化,时时保持校园环境的整洁,对校内道路、活动场所及绿化区进行统一规划,力求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让校园的一景一物,甚至每个角落都说话。这样我们的校园才能成为学生流连忘返的花园、温暖的家园和幸福的乐园。

2.抓重点,搞好制度文化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校园制度文化包括规章制度、道德规范、人际交往方式、文娱活动方式等,是校园人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校园制度文化坚持正确导向,着眼点是建立竞争机制,使校园活动(包括学习、工作和生活)经常处于竞争状态之中。学校制订了各项规章制度,所形成的良好班风及校风都能得到有力的保证。

当前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制度文化建设必须着手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抓好有关寄宿制管理制度的制订和完善。针对具体实际,大致上制订好诸如《寄宿制学生章程》、《学生寝室管理办法》、《寄宿制学生食堂管理章程》、《食堂从业人员管理办法》等,并且力求量化、细化,遵循党和国家的教育法规、政策,遵循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遵循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二是要抓好制度意识的培养。学校要高度重视师生制度意识的培养,因为制度文化建设是关键。要利用政治学习、集体晨会、家长会、班队课等一切舆论宣传阵地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三是要抓好制度的实施。学校规章制订制度并不等于就能自然而然形成校园制度文化,校园制度文化能否起作用主要表现在制度能否被校园人所接受,只有当制度这种“外在文化”转变为校园人的“内在文化”时,才能发挥其作用。在抓制度落实的过程中,我们要努力营造实施制度的条件,使其得以顺利实施。

3.抓难点,搞好行为文化建设。

如果说校园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是静态的话,那么学校的行为文化就是动态文化了。可以说学校行为文化是学校办学理念融化到师生员工血液里后的外化,是学校育人活动中最直接、最广泛、最深刻的部分。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都是要通过一定的行为和有组织的活动来进行的。如果能用文化来审视这些行为,并通过全体师生员工的参与形成与学校办学理念相吻合、富有个性、鲜活的行为文化,那么,这所学校离文化育人的境界也就不远了。

目前,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着力点应在寄宿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和寄宿生生活辅导老师及食堂从业人员的行为管理上。寄宿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实现,一是加强生活教育,教他们学会过完整的集体生活,学寝室床铺的整理,学生活用品的摆放,学衣鞋的洗刷,学自己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二是加强保健教育,教他们学会保护自己,学基本的生理卫生知识,学常见病的防预,学自己照顾自己的本领。生活辅导老师和食堂从业人员的行为管理主要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来实现,一是实现观念转变,要发自内心地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二是加强专业培训,从厨房饭厅抓起,抓实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防微杜渐,严格要求工作人员规范操作,尽最大努力为住宿生提供最优质、最实惠的服务,让他们在这种良好的服务文化里感受到家的温暖。

4.抓关键,搞好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

目前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周边撤并了一些小规模村小,使得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显得刻不容缓。主要要抓好两方面的建设。一是校风建设。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好的校风具有深刻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使每一位校园人的集体感日趋巩固和扩展,形成集体成员心理特性最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好的校风具有激发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作用,催人奋进;好的校风具有保护学校成员的心理发展的作用,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力量,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当然,任何优良风气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帆风顺,需要一个漫长的培育过程。因此,我们在培育优良校风的过程中,要持之以恒、不屈不挠。二是人际关系建设。校园人际关系包括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学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密切合作,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更好地发挥整体效应。构建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学校管理者、教师要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和教育观,要充分尊重和保护自身服务对象的正当权益,培育民主和谐的校园人际氛围,同时也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交往技能,积极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篇6

“五四”运动之后,以徐悲鸿为代表的老一代艺术教育家的欧洲素描认识与教学方法对中国素描教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随后,素描教学的风向标转向以契斯恰柯夫素描教学法为代表的苏派素描。徐悲鸿素描教学体系和契斯恰柯夫素描教学体系都遵循着现实主义写实原则,对我国高等美术教育产生深远影响。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形成体系过程中的社会环境不同;(2)素描训练针对的创作目的不同;(3)审美趣味的不同。通过比较和,可从中透视近百年来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现代素描教学的要求现代视觉艺术,用多元化的形式充斥人类眼睛,让我们的视觉神经处于紧张状态,无法松懈。摄影、绘画、建筑、多媒体等艺术形式使艺术世界不断扩大,伴随着当代艺术在中国的发展,美术高校中素描教学该如何进行,越来越成为专业界讨论的话题。

篇7

最早的东南亚文学是以神话、民间故事的形式出现,并且缺乏文字的记录而仅仅局限于口头流传,所以至今留存的古代神话、民间故事的文献资料有限,只有少数世代口头流传至今的故事内容为世人所知。这些早期的神话与民间故事体现出十分浓重的热带地区文化的特点,如缅族群众喜闻乐道的《拇指哥儿》,讲述一个小孩因为受到太阳的诅咒而长得只有拇指般大小,长大后立志要找太阳报仇。一路上认识了破船、苔藓、竹竿和臭鸡蛋4个朋友,在他们的帮助下,拇指哥儿制服了凶残的妖婆,并在与太阳的较量中,聪明巧妙地发挥了各自的优势,最后在雨神的帮助下战胜了太阳。越南的《癞蛤蟆告玉皇大帝》、柬埔寨的《为什么蛤蟆叫就会下雨》的故事体现出当地人们对雨水的渴望等等。对于关于人类起源问题,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都有不同的“人从竹生”的传说,明显地体现东南亚地区独有的特色。还有部分神话故事是直接受中国的影响,其中涉及到中国神话中的龙的传说故事,这“反映了东南亚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源远流长的融合关系”(方汉文,2007年)。

1.有关创世和民族起源的神话

菲律宾、缅甸、老挝各国有关创世和民族起源的神话,与中国的同类神话接近。如越南《天柱神》:当宇宙和人类都尚未形成前,乾坤一片混沌。不知何年何月,忽然出现了一位威力无比的巨大天神。他用头把天顶起来,然后掘土运石,筑起了一根顶天立地的大石柱,用它撑住了天的中央。天被不断增高的石柱顶得越来越高,逐渐变成拱形的苍穹,从此天和地就彻底分开了。后来,不知为什么,那位天神忽然间又把这根擎天柱毁了,一时间,土石崩飞,溅落在大地上,形成今天的高山和海岛,当初天神掘土之处就变成了今日的海洋。这则神话传说关于开天辟地的内容,如天圆地方的概念、混沌初开的原始世界,天柱擎天而又崩塌的结局等都与中国神话有相似之处①。菲律宾《阿陶的故事》与我国《神话》也有许多惊人相似之处。柬埔寨的《高棉王与龙公主》,老挝的《九龙的传说》,越南的《貉龙君的故事》,缅甸的《三个龙蛋》,把民族祖先看成“龙种”,与我国人民对龙的推崇、认为是龙的传人也有偶合之处。如缅甸的《三个龙蛋》故事中讲到“早在帝释时代,太阳神的后裔与龙公主邂逅相爱,龙公主生下3个龙蛋。一个龙蛋漂至中国,变成一位美貌的少女,后来成为中国的皇后。一个龙蛋沿江漂到缅甸境内抹谷,变成了红宝石(抹谷是缅甸著名红宝石产地)。另一个龙蛋沿伊洛瓦底江漂到缅甸境内良宇,变成一个英俊的男孩子,长大后智慧超群,力大无比,是一位力挽千斤的神箭手。后来成为驸马,并继承了王位。这位国王就是蒲甘国的始祖、历史上有名的骠苴低国王。缅甸人据此称中国人民为“胞波”,即同胞兄妹之意①。

2.解释自然现象的传说

缅甸的《月中老人》、越南的《月亮》与我国吴刚伐桂故事或玉兔捣药传说也同出一辙。关于月食,缅甸的《月蚀》、泰国的《拉霍》又与我国民间天狗吞月的传说几乎雷同,只是情节不同而已(梁立基,2010年)。越南是东南亚各国中受汉文化影响最深远的国家。越南的神话传说就是中越文化交融,文学变异的产物。虽然这些古代的文学瑰宝散见于一些文史典籍之中,但是足以能够窥视到越南神话传说与中国文学的联系。国内对越南儿童文学的早期研究主要保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人黄恭谨、曾兖所作的《交州记》、越南人李济川所著的《粤甸幽灵集》(13世纪)、陈世法的《岭南摭怪》(13世纪末)、阮屿的《传奇漫录》(16世纪)和段氏点的《传奇新谱》(18世纪)等古籍和作品集中。《岭南摭怪》是古代越南流传的一本传说故事集,包含了一些越南古代习俗及民间传说故事,有相当大部份的内容与中国传奇故事接近,如《越井传》与唐代、宋代时的《才鬼记》及元代吴来的《南海古迹记》;《鸿庞氏传》里的泾阳王娶洞庭君之女的情节与《柳毅传书》;《李翁仲传》与秦代阮翁仲威震匈奴的故事等。

东南亚当代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汉文化元素

海外华文文学是一个广阔多姿而又充满疑难的领域,今后,如何加强这一领域的跨文化研究,揭示华族文化在世界各地传播、延续的广度、深度以及与人类其他文化(西方的和非西方的)融会相生的生命力,不仅是当今多元文化崛起后的文化理想诉求,也是一条极具中国特色的通向世界文学领域的路径。

1.爱薇作品

爱薇原名苏凤喜,1941年12月16日出生于马来西亚柔佛州麻坡县。1998年和1999年两次被马来西亚读者提名为该国“十大最受欢迎作家”之一,也是“国际儿童文学研究中心”唯一的马来西亚会员,对儿童文学的热心闻名于亚洲儿童文学界。在马华文坛上被喻为“多面手的作家”,在将近半个世纪的笔耕中,出版的小说、散文、儿童文学、报告文学等作品近50本之多。如著名儿童报告文学《小羊的黎明》(1979年8月),儿童小说《小野马》(1981年5月),《小小园艺家》(1997年),《爷爷的故乡》(2001年1月)。《爷爷的故乡》是一本马华文学本土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完美结合的代表作。作者通过祖孙三代一起出发旅游,以笔记式和对话式的描述呈现马华文化与中华文化。故事情节主要为:主人公———爷爷(阿公)率领儿子、媳妇、孙子、孙女三代远赴中国福建省的厦门市及泉州市———阿公的故乡旅游、探亲、祭祖。故事围绕10天里的所见所闻,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讲解和描述有关厦门的历史、地理环境、教育、音乐和美食等,还有泉州市的历史、名胜古迹、及享有“海上丝绸之路”的美誉等等。该作品以思念故乡的情怀弘扬孝亲敬老的精神,也强调了华文教育与海外华裔同胞的血肉关系,表达了对两岸统一的期盼,如歌谣“…厦门望金门,金门望厦门;何日齐开门,骨肉引进门?”作品中处处灵活融合了作者家乡方言(福建话)、马来本土化语言和中国耳熟能详的词语,如浅白的语言:本地人使用的“巴杀”“、卖猪仔”、“山芭”“、过番”、“好脸”等和中国著名诗人贺知章的短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郑成全,2008年)。

2.年红作品

年红,1939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柔佛麻坡。1971年获马来西亚首届“首相敦拉萨文学奖”。1978年、1982年及1996年先后获得马华文化协会及福联会颁发的“儿童文学优秀奖;2002年被誉为“世华儿童文学建设的创业者”之一。已出版小说集、散文集、评论集、翻译小说集、寓言集、童话集、笑话集、广播剧本及儿童文学剧作品70余部。年红笔下的儿童世界洋溢着浓郁的童真童趣童情,又充满着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如《红红灯笼挂门前》、《龙舟往前冲》。又如《生肖歌》,运用民谣“连锁调”的创作手法,将12种动物形象巧妙地融汇在一起:“鼠偷油,看见牛/牛耕田,看见虎/虎眼凸,看见兔/兔出笼,看见龙/龙吐舌,看见蛇/蛇吞蛙,看见马/马首仰,看见羊/羊毛厚,看见猴/猴着急,看见鸡/鸡乱走,看见狗/狗追鹿,看见猪/猪睡了,梦见鼠/十二生肖牢记住!”全篇朗朗上口,生动形象,诙谐幽默,是一首十分成功的十二生肖儿歌,更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动教材(王泉根,2007年)。

篇8

1 文化素养对艺术院校学生的重要性

1.1 对艺术院校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意义重大

作为艺术院校的学生必须有过硬的专业素质,这是毋庸质疑的。要拥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就必须拥有丰富的知识,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而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此人的知识是否丰富、素质是否高尚。因此,人文素养对于艺术院校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意义举足轻重。

1.2 有助于提高艺术院校学生的创造力

要想成为一名具有创造力的优秀艺术工作者,应该拥有一下品质:首先,他们拥有发达的审美感受能力、创造性的想象、丰富的情感和娴熟的艺术表现技巧。其次,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对生活的敏锐而深刻的洞察力是艺术工作者必须具有的素质。最后,对人生的严肃态度、对人类命运的巨大责任感是艺术工作者的主要道德品格。而人文素养的提高正是为提高艺术院校学生的创造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四川音乐学院学生文化素养的现状调查以分析

四川音乐学院是中国西南地区唯一所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传媒、工业设计、艺术理论、艺术教育、艺术管理九大学科为一体的多学科、多层次综合高等艺术院校。研究者对四川音乐学院图书馆读者文化素养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与分析,共随机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2份,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文化品味、知识视野、情感态度、人文情怀、生命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然观、发展观,以及学生对图书馆文献资源利用情况、需求状况、对图书馆馆藏特色和馆藏资源的建议等。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2.1 艺术院校学生对文化素养的认识不够,有待提高

调查结果表明对人文素养清楚的仅仅只有16%左右,绝大部分被调查者都是不怎么了解什么是人文素养。有97%的被调查者能充分意识到加强人文素养的必要性,渴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但被调查者的人文社科知识却较为匮乏,绝对大部分被调查者都不能达到及格线。对于人文素养的认识有待提高。

2.2 价值观、人生观定位较为模糊,多方因素导致大学生忽视文化素养

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者60%对自己的人生定位模糊,个人主义较强,没有很好的团队意识,缺乏对他人的尊重与关怀。在被问及什么因素导致大学生忽视文化素养时,被调查者67%认为社会主流导向,造成学生忽视文化素养的提升;同时,41%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措施乏力,无法吸引大量大学生参与到提升文化素养中去。可以看出外在环境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影响非常大。

2.3 该校各院系对于图书馆资源的认识和利用不够

被调查者大部分不清楚图书馆有哪些种类的文献,对于电子资源更是了解甚少。在被调查者中,平均每周到图书馆不足3次的占54%,而在查找信息的途径调查中,利用图书馆查找资料的只有10%左右。调查数据显示馆内较为丰富的人文社科文献借阅量也较少。这些数据就表明了被调查者利用图书馆进行自主学习的意识还很淡薄,对文化素养相关的知识了解不够。

3 图书馆对于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的优势

图书馆是高等学校的三大支柱之一,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庞大的大学生受众群体,肩负着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重任。图书馆是大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拥有丰富、优秀的信息资源和各类具有专业信息素养的图书馆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帮助大学生提高文化素养,帮助他们正确对待信息资源所传达的意义,让他们从中感受到祖国文化的丰富性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帮助他们理解中国民族文化,学会尊重其他外来文化;帮助他们提高批判解读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2]。

4 四川音乐学院通过图书馆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具体措施

4.1 优化图书馆的馆舍环境,营造和谐文化氛围

古人的读书活动多与山水相伴,古代的藏书楼、书院也因此常置于优美的园林之间,使自然环境与学者的精神生活、内在情感相互融合,文人骚客们从风水的灵性中汲取了源源不息的养分,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心灵最高境界。对于这一点,现代图书馆应该借鉴,力求把馆周边的环境建设得清静优雅[3]。作为艺术院校的图书馆,更应该多多体现艺术风格。该馆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实践,比如改善馆内布局,增加优美字画,开设信息共享空间等等,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吸引了更多学生的眼球,使他们越来越愿意到图书馆来学习。

4.2 图书馆可以积极开展各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 在发展中的现代图书馆,不再像传统图书馆把图书馆工作定义为对文献本身的收集、存储和传递,把文献保障系统理解成收集、组织、存储和物理地传递文献的场所或机构,而是一种可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服务功能和系统形成的活动机制,是面向整个信息环境来组织、控制、选择和联结使用信息资源,从而极大地提高它的能力的功用。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可以借助更多的途径来进行。该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讲座,例如有关文学、影评、名人讲座等等,都可以增长学生的各种见识,同时也吸引了更多读者来图书馆。另外,该馆举办馆报,每年的图书宣传活动,书评活动等来进行知识获取,传播,交流作用,更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

篇9

企业文化理论是美国企业家和管理学家在20世纪80年代初寻找经济增长落后于日本的原因,反思自己管理弊病的过程中提炼出的管理理论。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是从属于组织管理文化的概念,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创造和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即观念(具体凝结为企业理念和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企业文化所需达到的目标是:培育高效能的企业经营团队,以实现价值共守、精神共通、感情共流和命运共担。

(二)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概念于1986年正式提出。近年来学术理论界对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功能进行了讨论,主要有“课外活动说”“第二课堂说”“文化氛围说”“学校准文化说”“校园精神说”和“规范说”,还有的将校园文化分为“硬文化”(校纪、校誉、校貌)和“软文化”(目标、信念、人心)等等。目前较为统一的观点是:高校校园特色的一切物质形态、精神财富及其创造高校形象,增强高校形象,增强高校内在凝聚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工程,是高校精神风貌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

(三)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之间的关系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中的概念,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灵魂。就企业文化的本质来看,它宏观上是一种氛围、一种环境,使企业得以存在与发展,并立于不败之地。

校园文化建设是以价值观念为核心,激发师生员工为责任感和创造性,培育全体师生员工的责任感和创造性,培育全体师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学校整体效率的一项基础管理工作。

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有许多相通之处,二者都是围绕“管理”与“氛围”,从而形成奋斗、爱岗敬业、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竞争非常激烈,如何充分调动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相同点,就是他们的主体都是生活的人而不是机器,这就要求在二者的建设中要关心人、理解人、凝聚人、重视人的价值,重视人的发展,尤其是要重视人的素质的提高。

二、高职教育的特殊性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大学程度专业知识,同时兼具高级技艺,善于将工程图纸转化为物质实体,并能在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管理的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或者说,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具有大学文化层次的高级技术人才。目前,在社会上形象地称这类人才为“灰领人才”或“银领人才”。因为其根本目的是培养面向企业生产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所以高职院校必须立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企业的需要作为办学的目标,面向就业市场,面向生产第一线,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有的放矢,培养专业对口人才。

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院校生的素质教育的特殊性。如何让这些“灰领人才”或“银领人才”毕业后迅速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自然地融入现代化企业文化之中,并成为现代企业文化的优秀倡导者和建设者,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角色转变的平稳、快速,这些都要求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学生素质教育中引入优秀的企业文化理念。

三、优秀的企业文化对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培养的影响

(一)团结

一个成功的企业就是一个团结合作,默契配合的集体,这个企业必须具备团队精神,凝聚人气,形成良好的氛围,使各项工作顺利进行。例如TCL集团的八字企业精神中,“协作能力”对融入企业的重要性。学校要多给学生一些内容新、信息量大、涉及面广、质量高的活动,可以展开演讲比赛、辩论比赛,各种知识竞赛、科技创新活动等,注意各种学生团体的协作,激发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

(二)吃苦耐劳

企业的员工往往为了一个产品的研制而要长期加班进行公关,废寝忘食,这是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光荣传统,是备受世人推崇的优秀品质,也是应该弘扬的优秀校园文化。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必须、也应该继承这样的美德。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企业第一线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必须具备实干精神,吃苦耐劳,要学会自己的事自己解决。而在现实的学校里,随着独生子女的逐渐增多、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很多学生没有真正吃过苦,也没有艰苦创业的思想和心理准备,将家中养成的习惯带到了学校,有事就去找老师,希望老师能够帮助解决,觉得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绝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增强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感,阻碍了其办事能力的培养,将导致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退化”。要力争多给学生创造到企业实习的机会,在不断的交流中,这些成功的企业文化对建立校园文化将产生巨大影响,这些成功的企业人艰苦创业史也将深深地教育着学生。通过这些,学校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实际生产,看到严峻的实际问题,使其认识到坚忍不拔的品质的重要,理解吃苦耐劳的精神实质。

篇10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1—108-03

一、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特质

大学校园文化,就是大学人在大学校园各项活动过程中所共同营建,并通过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群体行为、生活方式、舆论风气、校园影响环境等所蕴含、表达或体现出来的一种层次较高的精神品质。毋庸置疑,校园文化是大学教育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事实上,每一所高校在其创建和发展历程中都十分注重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校园文化,这种独特的校园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区别不同高校的一张“文化名片”,它客观上也反映了一所高校的办学理念和所倡导的大学精神。因此,创业型大学也应该有着属于自身而区别与其他类型高校的校园文化特质。

一所学校要称之为“创业型大学”,正如伯顿·克拉克在《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一书中指出的,五个要素是不能再少的最低限度:一个强有力的驾驭核心;一个拓宽的发展;一个多元化的资助基地;一个激活的学术心脏地带;一个一体化的创业文化。在创业型大学建设中,创业文化的整合和确立不仅会对培植大学的个性和特色起到积极的作用,更会形成全新的价值观、理念乃至信念,而这些价值观、理念和信念对于大学成功地进行创业转型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鲜明的创业文化构成了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特质。而正是这种具有鲜明创业特质的校园文化,使得全校师生对创业型大学的办学理念有着广泛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将对自身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有着强烈的指导意义和导向作用。

二、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架构

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从文化质态的视角考察,校园文化的内涵结构一般可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四个维度。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最高表现形式;制度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得以传承的保障;物质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外在标识;行为文化则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动态体现。对于创业型大学而言,要紧紧围绕鲜明的创业文化这一核心特质,在以上四个文化维度中对自身校园文化的内涵结构进行重塑和架构,赋予其新的内容。

(一)勇于创新创业的精神文化

一所高校的精神文化体现了其办学宗旨和价值追求等方面,它从深层次影响着全体师生的思想、信念、情感和行为。创业型大学赋予了传统大学一种全新的理念和实践,它所追求的学术创业化和知识资本化并不是简单的商业态度和私利追逐,相反,而是以提高国家的竞争力、生产率以及国家和民族的创业创新建设为己任,以提高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实力和水平为目标。由此可见,创业型大学不仅依然保持和行使着自己的基本职能,而且正在使这些职能在自身不断追求创新、创业与创优的实践中得到不断强化和延伸。因此,与其他类型高校相比,创业型大学更需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来确立教育发展观,更需要以探索真理、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和践行真知、勇往直前的创业精神来引领学术发展。

(二)体现创业魅力的制度文化

高校的制度文化是其精神文化的延伸和具体体现,是以制度形式确定下来的规则和规范,具有强烈的规范性、组织性和秩序性。建设创业型大学,除了一些基本的规范准则,还需要从管理运行机制、教学质量保证机制、科研提升机制、人力资源开发机制、社会资源拓展机制以及人才激励和评价机制等多方面人手,制定出符合创业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培育适宜创业的良好氛围的有关制度,引导师生积极投身于创业活动之中,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创新、鼓励知识市场化和帮助人才创业的制度文化。

(三)激发创业活力的物质文化

高校的物质文化是由基础及硬件设施和环境布置等实物形态构成的,包括校园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等方面。对于大多数高校而言,创业型大学建设都是在原有大学基础上的转型发展。因而,在物质文化的建设上,可以在保持原有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的基础上,以激发创新思维和创造愿望为目的对校园环境中的个别细节和局部做出一定的规划和调整。而在教学科研设备和办学条件上要做到最大限度地符合创新研究和创业活动的需要,让师生的创业活力在更便利和适宜的环境中得到释放。

(四)乐于创业实践的行为文化

高校的行为文化是集体或个人自觉呈现出来的行为表现,可以被外人所直接感受到的一种“活”文化。强有力的文化根植于强有力的实践。创业型大学的行为文化是在勇于创新创业的精神文化和体现创业魅力的制度文化的引领和感召下的实践文化,是将精神文化内化到每一个人的心中,使广大师生的创业活动由原来零散的自发行为真正转化为持续的自觉行动,真正形成人人关心创业、人人参与创业、人人乐于创业的良好氛围。

三、构建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的主要原则

确立鲜明创业特质和体现创业内涵的校园文化对于创业型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创业型大学视野下对现有校园文化的重塑与建构,还必须遵循以下四个主要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是我国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坚持不懈地用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和教育师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这依然是构建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不可动摇的根本原则。

(二)创新性原则

创新是大学的灵魂和生命力之所在。每一所创业型大学的成功经验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典范。创业型大学所倡导的种种知识资本化和产业化的活动,都是激励广大师生崇尚真知、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的创新过程,其目的都在于增强大学的研究和教学能力,提升大学的学术性,而与那种急功近利的为创业而创业的做法是不相容的。因此,创新性是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和把握的重要原则。

(三)开放性原则

创业型大学建设离不开拓展的发展,学术创业化和知识资本化的过程本身就是高校开放办学理念的最好体现。因此,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理应坚持和贯彻开放性原则,将开放办学理念贯穿于教育全过程,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要主动加强大学、政府、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得教师的创业活动能够更加融入社会,贴近市场;要坚持兼容并包的学术氛围,鼓励百家争鸣,学有所长,不断延伸自身的服务领域;要重视社会实践的环节和效果,不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也要有宽容失败的创业胸怀,使师生的创新实践活动能够持续而蓬勃开展。

(四)实践性原则

创业型大学具有鲜明创业特质的校园文化,应处处体现基于实践、善于实践、归于实践的信念和价值观。而那种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应用的态度和行为,是与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初衷格格不入的。

四、构建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的策略选择

一般而言,大学校园文化具有思想道德导向、激励创造、整合规范、生活调节和示范辐射等基本教育功能。毫无疑问,在创业型大学视野下对校园文化进行必要的重塑和建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中作用的发挥,更好地促进其育人功能的实现,从而更好地推进创业型大学建设。

(一)彰显特色,树立品牌意识是构建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的永恒主题

精品化和特色化是校园文化的生命力所在。树立品牌意识,建立起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不仅更易于深入人心而得到师生的广泛认同和支持,也更易于受到关注而使其育人功能得以强化,也更易于受到保护而使师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得到增强。而对于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特色的提炼与创新,既要善于从原有学校的发展历程中总结、提炼出具有闪光的文化传统,并加以继承和发扬光大,又要在吸收国外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基础上,结合国内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高校所属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自身的学科特色与学术特征,不断培育具有学科性质特点和探索科技发展前沿的创新品质的校园文化,从而形成个性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品牌。

(二)强化主体,实现全员参与是构建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前提

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中的每一个质态文化的形成都强烈地依赖于领导者的坚定认识、管理者的有力推动和全体师生的积极参与。而要有效地实现全员参与,前提是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突出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教育主体,在强化其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的过程中,实现校园文化所倡导的精神追求最终能“内化”为其自身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学生是学校存在的根本意义所在。对于学生而言,学校应牢记以学生为中心,始终将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放在首位,处理好学生共性培养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切实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植。要通过表彰、奖励等激励机制的建立,激发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根本上保证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传承与发展。对于教师而言,学校则应更多地为广大教师提供宽松的创新创业环境和氛围,不断完善激励教师参与的相关政策,在各种评价制度、人事分配制度及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等有关制度中体现创业型大学所追求的价值取向,引导教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竞争中施展才能,实现价值。另外,还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主体互动,鼓励教师将自己的创新创业实践与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结合起来,从而推动教师与学生的科技创新和创业实践活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营造出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校园文化环境。

(三)虚实结合,强化载体功能是构建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手段

篇11

一、当代我国校园文化的主要特点 

一般认为校园文化应包括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从广义上讲,校园文化是学校生活的存在方式的总和,包括智能文化、物质文化、规范文化、精神文化。从狭义上讲,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是高等学校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学习、管理、交往中,逐步形成并获认可和遵循的带有学校特色的价值取向、校园精神、校风、教风、学风、治学传统、行为方式等的高度概括。随着时代的变迁,作为社会子文化的校园文化在当今呈现出了诸多鲜明的特点,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特大群体性:现代大学的规模正在不断的扩大,大学在校师生少则几千多则上万,这一特大群体所共同营造的校园文化也就具有了相当的群体性。由于参与营建校园文化的人数多,成员之间交往的频率高,他们在不同活动中体现的精神倾向也往往容易相互感染或批判,校园内的一种思潮、一种价值观、一种时尚,往往是成千上万人心理碰撞、反应乃至相交、融合的结果。 

(2)综合性:大学学科专业众多,人才济济,思维活跃,活动多样,文化载体也多样,在经过彼此的融合之后这里的文化具有必然的综合性。大学校园文化的综合性主要通过学科的多样性;因师生地域的广泛性而带来的观念、行为等的多元性;学术观点的差异性;教学行为的多样性;学生活动的丰富性等体现出来。虽然如此众多的元素彼此各异,互不相同,然而各个元素在校园这一载体的共同作用下,经过一段时间的交融便会形成一个有多种元素融合而成的文化综合体。而这一个文化综合体有着较好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能适应不同的文化形式和元素在这一综合体中存在,较之于社会这一大文化载体有更强的包容性。 

(3)双重性:校园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子文化,其形成受到社会和学校自身的双重影响。首先,社会环境下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模式在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直接、明显地影响到校园文化,使得校园文化在越来越活跃、开放的情形下泥沙俱下,部分具有腐蚀性的思想正慢慢得渗透到这种纯洁的文化系统中;其次,校园文化更重要的是受到学校自身办学理念、发展方向、历史传统、教育设施、师生行为观念等直接的影响。 

(4)高雅性:大学师生群体的文化认知与道德审美的水平较高,因而,由他们创造的大学校园文化在整体上具有品位较高的特征。这种特征主要体现在理论层次较高的大学科研活动、教学活动等方面,还有一系列人文知识讲座、各种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举办各种学术沙龙、诗书画展览、高雅艺术进校园等系列文化活动和表现形式上。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校园文化的高雅性也广泛体现在独具特色的校园景物环境上,校园建筑设计别具一格,景观设置各具特色,充满浓郁的书香气息。 

(5)定向性:校园文化较之于社会文化的另一大区别是受影响人群的定向性。校园文化因有其特定的载体---校园,因此其影响的人群就是生活在其中的学生,有着极其特定的人群,而对于校园之外的人群影响有限,所以校园文化便显示出极强的定向性。 

二、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 

校园文化较其它文化有着自身的特色,它对于生活在其中的学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对于学生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心理特征等的形成都发挥着直接的作用。校园文化对于人格的塑造归纳为以下几点: 

1、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 

校园文化的基本功能是教育功能,即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适应当代社会需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首先,大学教师是高校德育的主体之一,是学生形成价值观体系的直接作用点。正因为如此在高校的教育过程中要格外重视教师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其次,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还与校园中总体的价值观导向、学术文化氛围也有密切的关联,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特别是身处其中的校园环境的影响,很易接受外界的新鲜知识和事物,但是与此同时也缺乏辨别的能力,往往不考虑后果。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树立校园典范,通过榜样进行示范教育,引导广大多的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教育工作以榜样带动整体即以点带面的优良传统,在今后的教育过程应坚持并予以创新。 

2、思维方式的塑造: 

校园文化会给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较大的影响,如不同的高校、不同的学科由于理论构架的不同往往在培养学生思维方式方面各有差异,理工科类院校的学生在逻辑思维方面较突出,而文科类院校的学生以发散思维见长。 

3、行为习惯、方式的塑造: 

学校的规章、制度、纪律属于校园文化中的制度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对大学生的行为习惯、方式起着引导和规范的作用。制度文化反映了校园的文化准则,它在发挥规范作用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导向、调控和纪律训导。大学生一方面要学知识,另一方面要学会做一个社会化的人,按照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在思想上和行为上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我,学校的制度建设在这一目标的实现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园制度文化对大学生行为方式的塑造渗透在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学、人际交往、课余活动等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 

4、心理特征的塑造: 

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左右着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一方面,通过开展各种积极的校园文化活动,满足校园主体的集群需要和归属需要,促进身心健康协调地发展;另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心理能量的高能区,如不能及时平稳地释放能量,就会引发心理疾患,如焦虑症、孤独症、偏执症等心理疾病。人际关系是大学生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关系处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所处人际环境,在完善大学生心理素质和调节其心理状况方面,校园文化活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总结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方面的育人功能。高校校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对大学生的品行陶冶、行为规范、人格塑造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往往伴随着个体一生的发展,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在校园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忽视传统教育,校园文化良莠不齐,以及校园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等一系列问题。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文化发展大繁荣”、“文化生活方式”以及鲜明的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问题,高校作为文化发展的前沿阵地,应当自觉地扛起文化发展的大旗,重视校园文化,发展和优化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潘懋元 [新编高等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9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