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4 17:10:2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立法程序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生态城市的内涵
何谓生态城市?从近年来国内外对生态城市建设的探索和实践结果来看,生态城市的基本内涵应该是:在一定区域内,以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为核心。道循生态学原理与生态经济规律,把区域内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破坏的恢复以及区城内社会经济发展与城乡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统一规划、综合建设。培育天蓝、水清、地绿、景美的生态景观。诱导整体、谐同、自生、开放的生态文明、孵化经济高效、环境和谐、社会适用的生态产业,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段实、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态社区,最终实现区域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和高度统一。
二、可持续发展
1987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同时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保证其健康、持续、协调的发展。
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约为29%,世界城市化规律表明: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达到30%以后,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本世纪上半叶是我国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城市建设的速度还将加快。从世界范围来看,据联合国人居中心预测,世界城市化水平到加2050年将达到61%,21世纪可谓是真正的“城市化”世纪。但另一方面受资源、环境、人口等条件限制,人类社会在建设城市时,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科院第一号国情报告指出:“中国未来必然受到三种基本态势的制约:第一,人口规模规定了中国现时代和未来的消费基础,人口增长规定了对资源及环境的压力程度,人口素质规定了资源平衡和环境保护的认识水平;第二,中国土地资源的开发在其外延上已接近极限……;第三,中国生态环境的基础具有先天自危特征……”。为此,我国政府于l994年颁布了《中国2l世纪议程——中国2l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以此作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并在1996年3月通过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两大发展战略之一。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出发,纵观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应审慎地看待我国目前经常提及的所谓城市“超常规发展”的突进模式,决不能以牺牲地区环境品质和未来发展所需的生态资源为代价,用“向后代借资源”的方式求取一城一地局部的利益和发展,陷入短期突进,长期停滞的怪圈,而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城的路子。
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天人合一”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道家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儒家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有这些,都表达了我们祖先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朴素思想。从最终意义上讲,保护环境,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规划是指导城市合理发展、建设和管理的依据和手段,是“龙头”。所以,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从规划开始。区域规划要根据发展需要和资源条件,给城市群或城市带中的每一座城市准确定位,确保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避免无序发展,各行其是,甚至恶性竞争,造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生态的破坏。而每座城市自身的规划,尤其在城市功能分区规划中,应合理布置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的位置,充分保护好原有的江、河、湖、海和山、园、林、树,融城市的现代文明于自然环境之中。城区开发应重视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均衡分布,相互衬托,天然一体,避免过度密集,见绿插房。必须尊重人对自然的情感,充分利用好原有的地形地貌和自然界景观,忌讳大挖大填或以人工“美化”代替自然景色,以实现“人—建筑—自然”的融汇这种建筑设计原则。城市规划建设中要保护好自然地貌,强调自然景观。充分利用气候条件和乡土树种、花灌木等丰富资源建设“绿城”
四、生城市的发展策略
土地使用规划应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共生共荣,并应有相应的评估措施。考察基地与周围环境的日照、风场等物理环境关系。考察基地与周围环境之间的景观整体性。考察基地与周围环境之间的文脉连续性。交通运输规划应充分考虑当前现状与未来发展需要,做到高效、合理、便捷,控制汽车数量。在制定交通规划的时候,必须将环境与经济要素纳入其综合评估范围,包括对城市与自然环境影响的评估和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评估以及节能降耗、减少污染等方面的评估。同时,应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主导的信息产业建设,提高工作与办事效率。理配置基础设施,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与完善,是城市功能得以发挥的保证。城市规划要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城市发展进行充分论证,慎密计算,统筹布局交通、给排水、供电、通讯、燃气、热力、环境、绿化、抗震、防灾等各项基础设施,使城市功能得到正常发挥。重新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立整体性、多层次、立体式城市绿化系统。具体可包括城市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风景绿地和道路绿化。并有效加以实施,努力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及人均公共绿地占有面积。
虚拟企业使得企业组织内外的疆界可以像流水一样任意扩展,消费者与生产者可以通过网络直接接触,使得两者之间的中间商消失。我们说,虚拟企业是以竞争能力和信誉为依据选择合作伙伴而组成的动态公司,是利用信息技术打破时空阻隔的一种新型组织。从构成特点来看,虚拟企业为了完成某一特定任务,可利用电子手段在短时间内与迅速建立起灵活关系的合作者构成实时的协作网络。它不同于传统观念上的有围墙的有形空间构成的实体空间。因此,虚拟企业所描述的是这样一种状态,它将不属于本企业的人或设备与企业相连,就好象它们是本企业的组成部分一样。虚拟企业从策略上讲,不强调企业的全能,也不强调一个产品从头到尾都是自己去开发、制造,而是充分利用全球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强调广义集成产品团队(Generalized Integrated Product Team, GIPT)体制。这就不同于一般的集成产品团队,对每个项目或产品建立的GIPT不仅包括本公司的员工,还包括零件制造商、加工企业和客户代表。不仅针对产品建立GIPT,也针对零件建立GIPT,由负责产品整体的大GIPT统管。涉及同一项目的GIPT由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使之能访问集成该项目的数据库,并能在相互间进行信息交换。
目前人们已建立或正在建立大量的基于网络的知识和信息资源库。这些可方便利用的知识和信息资源也将对企业产生深刻影响。企业组织变革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企业内信息流动方式变革的历史。引入Internet/Intranet意味着引入新的信息流动渠道和方式,它对企业组织管理有着重大影响。事实已经证明,Internet/Intranet正将企业从封闭的高墙内拯救出来,使之变成为一个积极的现实。
目前国内外对虚拟企业的研究现状
虚拟企业是在网络技术发展到一ǔ潭鹊木攀甏醪耪教岢隼矗背醯母拍罱鲈谟谔囟ǖ幕肪诚陆⑵鸬钠笠怠⒅圃焐獭⑾凵獭⒖突Ъ涞鹊南嗷チ担饕且訧ntranet为基础,以追求产品成本与批量无关,强调企业必须完全服务于社会;从关键技术来说,只考虑依赖现成的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超媒体技术等来完成虚拟企业的构造。
近几年来,国外很多大公司都已形成了基于Internet的企业合作形式,如日本的Mitsumi公司(三菱子公司),经营金属模具零部件,该公司从1995年7月起使用Internet与国外供货商取得联系,多方发出采购信息,寻找最有竞争力的采购对象。销售计算机的美国戴尔计算机公司,设计微处理机的西雷士公司以及制造运动鞋的耐克公司,当初创业资本都非常有限,但后来借助于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如今都已成为快速成长的大企业。通用汽车公司联合五家零件工厂以出售他们的产品,改变了高成本的经营方式,这些公司的成功例子,已形成了虚拟企业的雏形。
面对不断成熟的各方条件,国内也已开始关注虚拟企业的研究。从企业产品设计到生产、销售一直到用户意见反馈等,研究了一系列的问题,从宏观上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并考虑从企业内联网(Intranet)和外联网(Extranet)来构造分散网络化虚拟企业的思想。但主要研究的范围也只局限于如何改变企业经营理念、企业决策过程、管理组织形式、生产方式以及市场营销等宏观方面的问题。对基于Internet的虚拟企业的建立和实施还没有一个真正的框架,目前能考虑的内容充其量也就是通过网上信息和获取信息来促进生产和销售。
事实上,虚拟企业不仅仅要面对传统企业所要面临的问题(如产品开发、生产、销售等等),更重要的是要面对不断提高的技术要求和不断开放的市场前景,因此,它所面对的是全世界,是基于Internet的数字化地球。要解决的问题不单是网络间的联系及供应商、经销商、顾客等之间的关系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也不仅仅局限于专用设备、产品和人员之间的关系,任何对企业或其产品感兴趣的人都可以成为企业的客户、销售商甚至产品的设计者,这时所需要研究的已不完全是网络问题和企业关系问题,而必须在Internet这样一个大环境下考虑适合企业切身利益的问题。包括企业如何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这些信息将如何有效地集成到虚拟企业中,企业又如何进一步细化网络信息以适应各类用户的要求,如何完成这个递归化的信息处理过程,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许多关键技术,如基于网络的信息检索技术、多媒体综合集成技术、信息处理和信息融合技术等,这些技术如何同虚拟企业的应用背景结合起来,则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全面的研究,因此,要真正解决建立虚拟企业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目前的研究还远远不够。 拟企业研究中需考虑的主要问题
那么,要建立基于Internet这样一个开放环境上的虚拟企业必须解决些什么问题呢?
1首先面临的问题便是如何从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中获取企业所需要的信息
网络上的信息量非常丰富,包括文本信息、图像/图形信息、视频信息、各种数据库/知识库信息等。而其中能够用于自身需要的只能是少部分,要在茫茫信息海上获取这少部分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必须进行有效的检索。研究基于Internet的企业信息检索是建立一个高效的虚拟企业的基础,它不仅要研究基于文本的检索,如基于主题的检索、基于目录的检索等,同时要研究基于内容的检索,使得用户可以方便地从内容级上获取企业所需要的信息。由于信息检索决不是漫无边际的,因此,这又涉及到企业信息的组织问题。
信息的组织是为有效地进行信息管理服务的。良好的信息组织能使信息检索方便快捷。企业信息组织与检索是以企业特点为基础的。为使建立于Internet之上的虚拟企业能够更好地工作,在构建虚拟企业时首先要考虑企业信息的有效组织,为未来信息查询和检索创造良好的条件。企业必须将信息进行有效组织后到Internet上,才能使信息更有利于检索。
同时,为减少信息检索过程中的时间耗费,信息检索不应只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信息主动发送的过程,即信息的自动push技术。
Push技术的引入使得企业所需要的有用信息能主动地按时推(Push)到企业面前,而无须让企业在每次需要时自己去查找内容。
2由于网络信息是以多种方式存在的,信息的检索过程是一个递归化的多层次检索过程,同时,企业在利用这些信息时也要进行递归化处理这种多层次的递归化特点主要体现在:
1)粗层次上的检索:来自因特网上的信息是按一定的网络规范链接的,可以通过粗略的检索将与企业相关的各种信息检索出来。这一层次的检索也可直接采用Push技术让企业不费吹灰之力而获得;
2)粗层次上的分类处理:从粗层次检索上获取的信息往往是杂乱无章的,必须通过有序的分类整理,这些类包括企业信息、产品信息、销售信息、用户信息等,企业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处理后,可进一步用于信息的细化检索与处理;
3)类信息的细化过滤:对分类以后的信息作进一步的细化过滤,以提取企业不同部门所需的有用信息,并传递给企业适当的部门,或形成企业的各类基本数据库;
4)检索结果的递归处理:检索结果是企业需要的信息,企业可根据需要以此结果为依据,进行下一步的检索,同时也可以此为关键词供以后网络上自动Push使用。
3所检索到的信息如何有效地集成为企业需要的信息
由于零散的信息对企业来说缺乏实际的应用价值。而网上检索获得的信息并没有有机地集成起来,因此,企业必须综合分析这些信息,将网上其他企业的信息和功能甚至企业的过程行为进行充分集成,以寻求企业的更大发展和更广阔的前景。
可以说,上述问题都是构建虚拟企业所必须面临的实际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虚拟企业才能真正完善地运转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企业的封闭性和局限性,扩大企业市场,提高企业在全球的竞争能力等方面有着深刻的意义。 解决这些问题的思想方法研究
1) 虚拟企业体系框架
网络空间的诞生,使原来存在了数亿年的三维物理空间发生了改变。虚拟企业便是存在于网络这个虚拟空间上的企业模式。
从宏观构成来看,虚拟企业是一种用Internet把企业与个人、家庭、国家甚至世界连接在一起的共享信息空间。从微观构成来看,虚拟企业将企业组织分子化,每一个劳动者就是企业的最小单位,可以应工作的需要作机动的组合,在分子化的组织中,自动自发,主动学习,并通过网络合作、信息反馈,以知识和创意为企业产品增添价值。
综合起来看,虚拟企业将依据因特网而发展成一种网络化组织模式,它打破了信息交流的种种壁垒,把企业真正推向了国际市场前沿:近乎无所不包的信息流,通过信息检索和Push技术以及递归化处理技术为决策者获取"软数据"(即融进了背景分析和理性分析的数据),以便为更有效地进行决策创造条件;双向交流机制使一名普通的职员或客户,也可以凭借一部电话和一台计算机等方便地访问企业主管的主页,表达想法,提出建议。在这种"信息就在你的指尖上"的网络面前,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2) 企业信息的分形树-超链组织
随着技术的迅速发展,企业信息越来越丰富,层次结构越来越复杂。如果不经过有效的组织和管理而发送到Internet上,大部分将成为垃圾而无法被检索和再利用。因此,建立基于Internet的虚拟企业必须考虑信息的有效检索和再利用,以合理的方式组织和管理企业信息。
首先,一般企业本身的信息是层次化安排的,且企业组织结构具有自相似,即是以过程为中心而建立企业的组织;同时企业目标也具有自相似,即单元的目标与企业的目标是相互一致的。因此,可借用德国的工程师学会(VDI)主席Warnecke教授在1993年提出的"分形企业"(Fractal Enterprise)的概念和理论,将企业信息以层次化的分形树结构来组织。这些层次可包括文化层、战略层、社会信息层、经济-资金层、信息层、过程和物流层等。而每个层的信息管理是分形体的自相似结构。
其次,企业与Internet上的其他信息是相互关联的,由于Internet上的内容还包括有新闻组与讨论列表组(newsgroups and discussion lists)、基于文件传输协议FTP的资源、布告栏等远程登录应用以及基于Gopher、HTTP等类型的信息资源。因此对Internet网上的信息服务在资源访问方式、资源存储格式、分类组织特征、索引建立内容等方面具有与传统方法不同之处。对虚拟企业来说,为合理使用Internet资源服务,对企业信息采用网状联接,即通过超链形式来实现网上其他信息的资源共享,以利于信息导航和信息浏览、查找。所以以分形树-超链结构的虚拟企业信息的组织方式是适合企业应用的。
分页
3) 基于Web的企业信息检索
以往企业信息主要以各类数字数据和文本信息为主,企业数据库以及MIS系统等所针对的都是数值、文本等规范化数据;而近几年随着数据库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图形、图像甚至视频等非规范化数据也已成为主要的企业信息。这些信息存在于企业的各类MIS系统中,如产品库、资料库、知识库和管理信息库等,这些库可以同时包含规范化数据和非规范化数据。由于其中的非规范化数据没有一致的取值范围,没有相同的数据量级,也没有相似的属性集,传统的数据管理方法已无法适合对这类信息的管理。我们知道,传统的信息库主要针对的是整数、实数、定长字符等规范数据,任何信息都必须转换为规范数据,才能被管理,而对非规范化数据的管理和检索是非常困难的。一般对规范数据的检索和查询是基于数值或字符串的匹配,这实际上是一种数据的搜索和检索。而目前的企业信息已不是一种单纯的数据,它不仅数据量明显庞大,而且本身包含有许多多媒体信息甚至很多信息的综合,传统的检索和查询方式显然已不能满足对网络上企业信息的检索要求。因为对于企业信息检索来说,它更关注于找到满足企业及客户查询要求的对象,而不是单纯的数据。但事实上,企业面对网络上纷繁复杂的数据,往往是无从下手的。虽然Internet网上的WWW本身提供了联想式导航浏览手段,但由于网上内容信息广泛,对于深层的内容仅依靠这种浏览导航方式是费时费力的。企业要想在这个信息网上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仍是非常困难的。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数值或文本字符串匹配的查询方法在如此巨大纷繁的信息网中查找所需的企业信息已显得力不从心,必须寻找其他更适合复杂信息检索的方法。基于内容的检索方法便是摆脱传统数值字符串匹配的一种新颖的检索方法,这种方法希望能够打破传统的字符串匹配的观念,而通过一些更适合人类描述的信息特征来检索网上信息,如图形的形状特征、图像的颜色特征、企业的形象特征等,通过对这些特征的描述,来查找符合这些特征的网上对象。
但要查找包括企业产品信息、企业图形/图像信息等在内的多方面企业信息来说,必须寻找一种能对网络上包括字符数值型数据在内的各种多媒体数据进行存储、操纵和检索的方法,这些方法是基于信息的内容级的。
另外,如果采用单纯的基于内容的检索方法(比如单纯的基于图像颜色、形状、纹理等特征进行匹配的方法)在信息量日益增多的网络上查找信息仍如同大海捞针,因为网络上的信息已完全不是一个简单的媒体库(诸如产品图像库、设计图纸库等),而是一个综合的媒体信息库,在这样一个综合的大容量信息网上进行检索实际上已不是一个简单的检索问题。因此可以说,基于Internet的企业信息检索是综合多种方式的检索过程。
4企业信息的递归化处理
一、冻结程序的应用
(一)《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冻结控制性执行措施,可适用于无形财产。因此对股权的执行,可以采取冻结措施。对被执行人预期应得的股息进行冻结,禁止到期后被执行人提取或公司向被执行人支付。对股息冻结的裁定,应直接送达公司和被执行人,此时对股息的支配权人是公司,如被执行人提取或公司支付股息则按民事强制措施予以制裁。
(二)对股权本身也可采取冻结的措施。《执行规定》第五十三条第二款规定,冻结股权时应当通知有关企业不得办理股权的转移手续及支付股息,冻结股权的措施延及股权的股息。实践中不仅要通知公司,同时要通知工商登记部门,以防止企业和被执行人转移财产,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冻对。对被执行人在外商投资企业的股权进行冻结时,除向工商部门送达协助执行通知书外,还应向企业的对外经济贸易主管机关送达,以限制股权的转让。
最高院《关于冻对、拍卖上市公司国有股和社会法人股若干问题的规定》为执行股权作了示范,同时还涉及到了一些相关问题,特别是冻结的数量应以股权持有人的债务为限,不能随便扩大。
二、通知的应用
(一)《公司法》第七十三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的强制执行程序转让股权时,应当通知公司及全体股东,其他股东在同等条件下有优先购买权。履行通知义务是转让的前提条件,也是对其他股东优先购买权的保护。执行有限责任公司股权时,应先告知全体股东,人民法院将对被执行人在公司的股权进行转让,征得全体股东半数同意后予以转让。要提出注意的问提是无论其他股东是否同意转让,在转让时,应通知在一定期限内同等条件下都有优先购买权。
(二)对被执行人在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采取控制措施时,应通知被执行人在一定期限内按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转让,如被执行人未按通知期限转让,法院则可以直接采取拍卖、变卖的方式进行处分,或直接抵偿给债权人,用于清偿被执行人的债务。对一人有限公司和国有独资公司股权的执行应参照有限责任公司的有关规定,以确保执行的公正性及权威性。
(三)对外商投资企业,因其主体的特殊性,应参照外经贸部、国家工商总局1997年印发的《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若干规定》的规定执行。为使执行工作顺利进行,应通知合资他方有关执行案件的来源、执行依据、法律有关规定,并针对合资他方提出的问题,依照法律给予解答,并要求合资他方作出是否同意转让的表示,并通知这一表示在一定期限内作出。在确认被执行人除在此企业的股权外别无财产可供执行,其他股东不同意转让的情况下,方可强制转让,但强制转让股权时,应告知合资他方的优先购买权。
三、变价的应用
变价是执行股权追求的最终目的,是使债权人得以实现的最终保证。变价这一环节是执行股权最关键的一个程序,无论股东自愿转让还是强制转让,对股权的价值必须掌握准确。人民法院通过依法评估,确定股权的真实价值,会使执行案件得到合理、公正的解决,对股东、债权人和受让人也是一种保护。对股权的评估尤为重要,在股权评估时应注意的问题是:第一,由债权人和债务人双方选择评估机构,如协商不成的,才由法院指定评估机构;第二,所选的评估机构的资格和条件必须具备评估股权的要求;第三,防止人为将股权价值低估或高估,以至损害债权人利益,给执行工作造成阻碍;第四,评估机构严格按照资产评估管理办法规定的标准、程序和方式进行,对公司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全面评估,反映股权的真实价值。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007-02
我国的水利工程专业、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以及农业灌排技术专业中,一般都设有“工程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或称“工程水文及水利计算”课。水利水电工程技术人员所接受的主要是传统的“工程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的思想方法。改革开放以来,代表性文献有华东水利学院(现为河海大学)、西北农学院(现为西北农业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现为武汉大学)合编的《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都科技大学(现为四川大学)、华东水利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合编的《工程水文及水利计算,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水文处主编的《水利工程实用水文水利计算》,蒋金珠主编的《工程水文及水利计算》。朱歧武、拜存有主编的《水文与水利水电规划》这些文献为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运用提供有关暴雨、洪水、径流、泥沙等方面的分析计算,为合理开发水资源、治理河流、确定水利水电工程的开发方式、规模和效益。以及拟定水利水电工程的合理管理运用方式等提供依据。随着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传统的“工程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的某些内容亦越来越不适应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要求。为使水利工程专业、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以及农业灌排技术专业中的“工程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的内容适应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要求,笔者对传统“工程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水利适应性进行了分析研究。
一、可持续发展水利内涵概述
汪恕诚部长曾指出,恢复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系统,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工作的基础性目标。具体而言:就是要实现环境水利、资源水利和信息水利,通过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实现水多能控、水少能引、水脏能调,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主要的防洪安全保障、水资源供给保障和水资源保护。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本质特征。具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二是建立节水型社会;三是恢复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系统;四是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传统水利对水资源“竭泽而渔”的开发利用方式完全不同,它是循着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实现生态水利的公平和高效发展,实现当代人与后代人、上游与下游、河道内与河道外、相邻区域(或流域)等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公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下进行的,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建立节水型社会是一项涉及社会各层面的综合性系统工程。以循环经济理念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新路子,而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成为一个“资源开发—产品生产—资源再生利用”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低排放、高利用,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恢复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现代水利的基本目标。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就是要实现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是建设现代水利的根本途径。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本质特征是高等院校水利专业教学的理论指导,是现代水利水电规划的思想方法,也是“工程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内容的参照系。
二、传统“工程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内容与可持续发展
水利之要求差距剖析前文所提及的代表性文献,不论内容还是形式基本是一致的,几十年不变,只是本专科内容的多少有所不同,显然与可持续发展水利对“工程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内容的要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
1、强调河流的水文功能,忽略河流的生态功能水文循环(水分循环)是认识水资源可恢复性、有限性和时空分布不均匀性等的基础知识,“工程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一般都在开篇对其做重点介绍。河流是水文循环过程中液态水在陆地表面流动的重要通道。大气降水在陆地上所形成的地表径流,沿地表低洼处汇集成河流。降水入渗形成的地下水一部分也复归河流。同时,对河流的分段、河长、河系、纵横比降以及河流的集水区域———流域等都有详细的介绍,但是忽略了河流是形成和支持地球上许多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这一内容。河流在输送淡水和泥沙的同时,也运送由于雨水冲刷而带入河中的各种生物质和矿物盐类,为河流内以至流域内和近海地区的生物提供营养物,为分子输送种子,排走和分解废弃物等,使河流成为多种生态系统生存和演化的基本保证条件。
2、强调人类活动对“量”的影响和“还原”,忽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修复“工程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文献中,都有对人类活动影响使径流资料不一致而进行“还原量”计算的内容,但从不涉及由于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问题,更没有对生态环境如何修复的内容。一方面,水利水电工程可以促进或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解决“人口——资源——环境恶化”问题,消除因贫困求生存而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对生态环境也有负面影响,比如河流上建水库、电站,特别是梯级较多时,河流形态会发生显著变化,会出现生物多样性退化以及加剧水体污染等问题。
3、水利规划不考虑生态环境用水需要在开发利用水资源时,需要对河川径流进行水利规划,以确定水利水电工程的兴利规模。河川年径流的分析计算在“工程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中一般作为一章内容介绍,其目的是提供长期年、月径流量系列以及设计代表年的年、月径流量,用于确定水利水电工程的兴利规模,即为满足工业、农业、城乡生活、发电、航运、养殖等用水部门的用水需要所需的工程规模。但是,一个区域(或流域)的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不仅要考虑本区域( 或本流域)用水部门的用水要求,还必须考虑本区域(或本流域)以及临区域(或流域、或上、下游)的生态环境用水所要求的工程规模,本文称为“生态环境库容”。从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本质特征来分析,后者更为重要,可这恰恰是传统“工程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所缺少的。
4、水库调度图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工程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中,一般都含有水库调度的内容。水库调度可分为兴利调度、防洪调度和水库群的联合调度。水库的兴利调度是依据径流资料以及用水( 用电)部门的用水(用电)要求,按照经济效益最大(比如发电量最大,灌溉面积最大,供水保证率最高) 的所谓“最优准则”预先编制一组水库蓄水的指示线组成水库兴利调度图。防洪调度是依据工程地点的设计洪水资料经过防洪水利计算确定水库的一系列防洪特征水位,其目的是确保水库大坝安全和处理防洪与兴利的矛盾。水库群的联合调度其目的是使库群获得较大的综合经济效益。由此可知,水库调度图不论是在水库的规划设计阶段还是在其管理运用阶段,都没有考虑“生态环境库容”,也没有考虑水库的放水如何使下游河道还原为天然状态,维护下游河流生态的天然属性,更没有考虑“减污调度”、“调沙调度”。显然,传统水库调度图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与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要求极不适应。
参考文献
[1] 华东水利学院,西北农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M].北京:水利出版社,1981.
摘要:很多国内外专家学者认为,城市是随着商业发展而衍生出来的,如我国唐朝的长安、洛阳,欧洲地中海城、罗马的古罗马城等,在商业贸易发达的地域,会聚集很多商人,这种产业链条会随着商业交易不断扩大。由此可见,一个城市的长远发展离不开商业圈的发展和扩大。
商业空间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
城市商业空间是商品交易的主要场所,所以通常情况下,商业空间的样式呈多样化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城市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如何提高商业空间形式的可持续发展性,是我国城市建筑师们研究讨论的热点问题。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城市化建设逐渐渗透到各省市的各个领域中,作为商业空间建筑设计的主导思想,可持续发展理念展现给人们的并不只是节约环境资源、实施环保建设,而是通过商业空间形式让人们感受到城市化建设的人性化、个性化。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关系,实现了人们对建筑美的追求。在商品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今天,一个具有文明特色的城市,不仅要具备完善的工业产业链条,还要拥有合理的商业空间形式。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面对工业生产、城市建设的资源消耗问题,开展城市化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必然的选择,为了适应这些环境压力,商业产业模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新型商业模式正在为商业和城市共同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积极方向。
商业空间形式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一) 商业空间可持续发展建设的表现
在城市化发展的大环境下,商业空间形式已逐渐偏离了原有的城市发展轨道,很多商业中心呈现“统一化”建筑模式。个性化城市的缺失,使我国城市化建设发展水平严重下降,所以这种商业空间模式存在很多发展漏洞。通过上文分析可知,商业空间建筑和城市化建设是紧密相连的,商业建设是城市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主要媒介,是一个城市发展特色建设的重要手段,商业空间形式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如图1所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人文特色,一个城市的地域特色主要从人文景观体现,其商业空间形式和商务建筑风格和城市所处的地理特点是相辅相成、相互依托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状态下的人文特色,既可以表现区域内人类文明发展智慧,也可以体现阶段性地域发展情况;建筑风格,建筑是组成商业空间的单元结构,所以每个建筑都决定着整体商业空间建筑的风格,应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商业建筑,其建筑综合应用性能非常好,不仅能够充分体现出信息化建筑理念,还能有效提高空间利用率;功能性,立体式、复合式的建筑更适用于现代商业建筑中心,这种商业综合建筑结构的功能性很好,各单元建筑之间的功能连接更紧密,与传统建筑相比,新型空间形式组合更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现代商业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1。空间氛围。
空间是塑造建筑结构的主要体现,空间氛围意在强调城市建筑和商业中心建筑的和谐关系。“美”是设计师在设计建筑结构时追求的终极目标,每个时期的“美”学观念不同,所以各时期的商业中心空间氛围不同。进入21世纪,我国城市化建设越来越注重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也认识到生态平衡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在设计商业空间时,应着重强调人与环境的空间氛围,展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商业空间形式中的园林景观建筑是商业建筑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将商业建筑和园林景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增加商业建筑的恬静氛围,还能有效的将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现代化建筑设计观念完美融合在一起。工业材料、照明、色彩、生态环境、空间氛围灯都是商业空间设计的重要元素,建筑师们通过合理的设计、科学的策划,创造出相对安全、稳定、环保的空间文化。绿色植物是实现绿色空间氛围的主要媒介,由绿色植物组成的生态环境更能体现出商业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理念。由此可见,生态元素是营造和谐、环保型商业空间氛围的主要组成部分,生态元素在室内空间设计和室外空间设计中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绿色空间设计形式已逐渐在现代商业空间设计中占据主导地位。
2。添加人性化因素。
人性化理念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组成部分,利用生态建筑思维模式,将商业空间设计、商业建筑设计、周围环境设计引入自然生态系统中,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空间形态的需求,还能提高人和自然的交流关系。人性化商业空间形式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生态平衡,生态环境和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要保证城市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很好的落实,必须协调好建筑和建筑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环境的承载范围内,选择合适的商业空间形式,让商业建筑和自然环境做到有机融合;公众消费需求,商业空间形式存在价值是满足公众的消费需求,所以建筑师在设计商业空间形式时,应注重考虑人们的消费观念,将现代人类的消费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融合在空间设计方案中,在满足人们日常消费需求的同时,完成合理的、规范的商业空间建设;感官享受,商业空间设计产生的直观美感不仅可以刺激公众消费,还能让整体商业建筑更具人性化,作为人们消费的重要场所,商业空间必须具备高舒适度的设计理念,在人性化设计的基础上,实现商业建筑的设计价值、建筑价值、艺术价值,给人以感官的享受。
3。正确处理空间与环境的关系。
空间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建筑设计师在设计商业空间形式时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提高空间和环境资源的利用率,提升空间和环境资源的和谐程度,是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主要手段。其具体实施步骤如下:资源,在整个商业空间建筑中,会应用消耗掉大量工程材料和人力资源,这种耗时耗力的建筑设计方法不适用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所以要想正确处理好商业空间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必须合理利用各种生产资源;提高空间和资源利用率,利用率是优化空间资源和建筑资源的主要途径,所以要想提高商业空间的功能性,必须有效控制建筑施工的“尺度”,在把握好商业建筑各建筑元素共生关系的同时,尽量避免各单元建筑的空间浪费;应用生态环境设计,在空间建筑中应用大量绿色植被,不仅可以增加建筑的环保性能,还能提升控制商业空间和资源的利用率,生态环境设计将成为我国城市商业空间设计的重要发展方向。
现代城市商业空间形式的创新
(一) 街区式商业形式
街区式商业形式是指商业空间沿用传统城市街道建设的空间结构,是传统的商业空间设计形式,俗称为商业一条街。现阶段,我国各大城市多存在街区式的商业空间形式,如北京的锣鼓巷、成都的宽窄巷子、上海的南京路、沈阳中街等。利用固有特殊建筑和人文特点,引用种类多样的商业形态,建立以商业为主的消费中心。这种街区式商业空间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展现出城市商业发展特点和地域文化特色,但是这种建筑风格会严重限制商业空间的拓展发展,街区式商业中心会阻断商业建筑和汽车景观建筑的协调发展,使城市商业化发展过分依赖于交通。由此而衍生出的商业空间形式,不仅无法体现其固有的商业价值,还会让商业建筑失去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 旅游景观式商业形式
旅游景观由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构成,这两种景观形成的商业带不仅可以优化商业中心的景观格局,还能完善商业空间形式的自由体系。城市资源和旅游资源应用在旅游景观中,可以带给商业空间不一样的景观环境,使其更具开放性,更具活力。旅游景观式商业形式具有非同一般的吸引力和发展力,这种形式的商业空间可以同时服务于本地居民和其他游客。购物和消费是商业中心创建和运营的主要目的,作为人口聚集的地区,其商业活动的景观结构倍受人们关注。
(三) 改造式商业形式
现阶段,很多商业项目建筑都纷纷引用了传统建筑结构和风格,在传统建筑特色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化商业建筑特色,这种主题鲜明的结构创建风格,可以展现出特色的建筑魅力和艺术价值。在具有历史痕迹的建筑基础上重新开发商业形态,建筑设计师不但要考虑人和城市之间的关系,还要考虑人和时间的关系、人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必须在建立传统消费纽带的前提下,保证商业中心和消费者之间良好的消费关系。与此同时,城市原有的记忆和痕迹还能为商业项目提供兼具独创力与成本效益的设计方案,使项目独特的创意性与商业的现实性完美融合。
基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商业空间形式发展展望
通过上文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商业空间形式的发展关系进行系统分析可知,商业空间形式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是城市发展的主要表现和重要依据,据相关数据统计,自2008年后,我国城市化进程速度不断加快,其商业形式种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以福建省商业空间形式变化为研究对象,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当前,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如何正确行使行政处罚权,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之一。但我国公安机关交通管理行政处罚程序存在着处罚缺乏透明度,告知程序存在不规范,陈述申辩制度缺乏有力保障,处罚过程重处罚轻教育等问题,文中仅就这些问题进行论述。
一、处罚缺乏透明度
《行政处罚法》第4条规定:“行政处罚遵循公开、公正的原则。”公开、公正原则是依法执法的基本原则。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听到涉及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执法的一些词语:“偷拍”、“钓鱼执法”1 、“养鱼执法”2等等。这些词语在网上炒得很热。无论是“偷拍”、“钓鱼执法”其实都是违背公开公正原则的现实表现,其所实施的行政处罚行为十分容易因非法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处罚的依据而宣告无效。交通执法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特别指出要在警务中全面公开的项目,在执行交通安全的警务活动中,用躲在角落或树丛后偷拍的秘密执法手段,于法无据,所获的证据不能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
二、告知程序存在不规范
《行政处罚法》第41条规定:“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不依照本法的规定向行政相对人告知给予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或者拒绝听取行政相对人的陈述、申辩,行政处罚决定不能成立。”但在公安机关交通管理行政处罚的执法实践中 ,往往忽视告知程序,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告知时机不合法。在公安机关交通管理行政处罚的过程中,有些交警在案件调查结束后,未经核审和审批就超前告知,还有甚至是在送达处罚决定书的同时下发行政处罚告知书的事后告知,这种违反法定程序的做法在无形中剥夺了当事人的权利。
告知的内容不具体。有些交警在行使行政管理处罚权过程中往往在告知中拟作出处罚决定的内容时,只告知行政相对人行政处罚的种类和处罚的上下线,这使得行政相对人不能知晓将要受到行政处罚的具体内容,不愿陈述,也不敢申辩。有的交警甚至不告知拟作出的处罚种类和罚没款的具体金额,只告诉相对人一个罚款的幅度。
告知送达未遵循法定顺序。有些交警在行使行政处罚权过程中,其告知文书送达并未按照按照规定的先后顺序执行,尽最大可能送达到当事人手中。即能直接送达或委托送达的不邮寄送达,能邮寄送达的不公告送达。有的直接夹着车辆的玻璃上,也不考虑行政相对人是否切实收到,知晓自己受处罚的事实。
告知复核未及时。在法定的陈述、申辩期限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及时充分听取行政相对人的陈述、申辩,对行政相对人的陈述、申辩内容和复核情况要有详细记录。行政相对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证据成立的,办案机构应予以采纳。只有行政相对人在法定期限内未行使陈述、申辩权,才视为放弃此权利,才可以按程序下发处罚决定书。但现实中,有些交警在行使处罚权过程中,很少耐心地听取当事人陈述、申诉,更有甚至直接不告知行政相对人拥有这项权利,更无法谈上说有陈述、申辩权了。
三、陈诉申辩制度缺乏有力的保障
行政相对人的陈述权和申辩权有利于督促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法行使行政处罚权,正确运用行政处罚手段,减少和防止错误的行政处罚决定,充分保障和维护被处罚人的合法权益。伴随着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沟通能力的提高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如行政告知内容增加“证据、自由裁量的主要因素和拟定的具体法律责任”等内容;允许行政相对人既可以向案件处理人陈述和申辩,也可以向处理案件的行政机关法制部门陈述和申辩。但在现实执法过程中,行政相对人权利受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侵犯确基于未能提供足够便利的程序而无法行使该项权利。如:我们常了解到,行政相对人在受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行政处罚后,由于维权成本高、或者嫌麻烦等原因很少有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的,其陈述、申辩权在因复杂而被迫放弃。
四、处罚过程重处罚轻视教育
《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第 3 条:“对违法行为的处理应当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觉遵守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违法行为人的违法行为采取“沉默执法”的方式,其实这也是 “养鱼执法”一种表现,导致许多人在车辆年检或驾驶证年审时才得知有违章记录,且在毫无知情的情况下加处滞纳金,累积金额让其难以承受。曾轰动一时的事件有北京“杜宝良”一案。3在这一案例中,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明知其违章上百次却不予告知,而是采取守株待兔,不教而诛,一罚了之的做法,最后导致天价罚款,无疑为社会矛盾的激化埋下了隐患。同时,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以罚代管的做法也备受质疑,没有做到“依法执法”,更没有做到“执法为民”,更无法体现行政处罚的预防和教育作用,违背执法公开公正透明原则,极大地损害了执法机关的形象。
参考文献:
[1]刘吉光,程峰.公安交通非现场执法模式研究[J].道路交通与安全,2004年第2期
[2]于春全.公安交通行政执法中的几个问题[J].行政法学研究,2002年第3期
[3]刘轶.论公安行政处罚告知程序的法律适用[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5期
[4]武塑.交通管理中公安部门非现场执法问题研究[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5]杨杭.对完善交通管理非现场执法模式的思考[J].公安学刊,2005年第6期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