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级经济师论文

高级经济师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4-17 17:54:3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级经济师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级经济师论文

篇1

对成功的户外广告来说,构图是最先考虑的要素,它直接影响户外广告的视觉传达。随着发展,人们对广告画面的要求已经不拘于明白的层面,而是追求人性化和个性化。一个户外广告的构图要求统一中有变化,变化要在协调的基础上张扬、突出,图字兼备,突破传统的平衡式、拘谨的构图风格,在原有好基础上发展出优质的构健画面。

1.2颜色体系

颜色可以说是户外广告的外衣,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颜色起到了调节整个广告画面的醒目作用,不仅吸引人的注意与情感的反映,还揭示户外广告的特点和主题,进一步深化广告特征,给人留以深刻印象。色彩的运用要高度概括广告的内容,强调色彩的醒目、夸张度,用少而刺激的颜色来吸引受试者眼球,用对比强烈而又和谐统一的颜色来激起大众的共鸣。

1.3受视效果

户外广告是张贴设置在室外的广告形式,注重远距离的视觉效果。由于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对街头户外广告注视的时间更为短暂,所以广告要能在瞬间引起注意,并能准确的传达出信息。

1.4形式创新

户外广告自身的灵活特点,在创意的发挥上有很大空间。创意是一个广告的灵魂,户外广告分为内容上和形式上的创新。形式上的创新可以提升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人们与广告产生共鸣。

1.5地域特点

户外广告设计就算有再新颖独特的形式,再抢眼夸张的颜色,也要有其自身文化的内涵存在,这样才能丰富充实。作为某一地区的户外广告要能体现出该城市自身的风土人情、本土化优势,打造特色城市时尚文化。就拿沈阳这样的老工业城市为例,在历史的冲洗下加上时尚的元素,别有一番特色。

2户外广告设计与城市环境的关系

2.1户外广告设计与城市环境的互动性

户外广告是街道的风景,增添城市风情的时尚元素,富有创意个性的户外广告是让人难忘的,也是让人震撼的,同时也能使商家的产品更好的得到宣传。作为和谐城市的一分子,户外广告与城市景观的特殊效果,不仅给城市添加了个性、美化了城市,同时也提升了城市的品位。

2.2户外广告设计与城市环境的协调性

协调性是指户外广告与周边环境的和谐,不论是繁华的商业区还是历史文化厚重的文化区,都需要根据其特定的环境来设置适应的广告。户外广告与城市风貌的和谐,户外广告与城市文化的融合,只有与周围环境合理的进行搭配、协调,此广告才可以令人赏心悦目,印象深刻,达到广告应有的效应。

2.3户外广告设计与城市环境的视觉传达性

户外广告作为一个信息传播的媒介,在城市中占有越来越重的分量。作为城市景观的一个分支,户外广告在美化亮化城市中起着推波助澜和点缀的作用,像纽约的时代广场、伦敦的皮卡迪里广场、日本东京的银座、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西单大街等,这种已经成为城市地标的户外广告,其代表的不仅是单纯的一个户外广告,一个商业的宣传,而是成为了城市的一种精神,一个象征,一个不可缺少的时尚景观。

3户外广告设计与城市环境的互动

3.1自然环境的相融相合

户外广告与城市环境互动既是两个独立个体又是两个相互依存结合体,作为美化城市的一个方面,户外广告是融合于城市之中又服务城市环境,从自然环境的角度来看户外广告的和谐、融合,一些天然淳朴的自然环境可以给户外广告提供不凡的创意和想象空间,想做一个精彩的户外广告,往往就是来自于人们最熟悉的环境。

3.2周边建筑的协调统一

建筑是一个城市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它不仅能反映城市的直观风貌、还是协调城市景观的主力军,而户外广告在协调城市环境上是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其结果不仅会赋予城市时尚化和个性化的一面,还会烘托城市氛围。

3.2.1应用在楼体上的户外广告

近年,城市高楼形状各异,很多户外广告都选择了高楼来做其创意媒介,这会产生直观、震撼、与受众群体互动的效果。

3.2.2建筑物之间的空间利用

很多有创意的户外广告是直接利用建筑物本身来做文章,但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的空间、建筑物本身的空间往往却被忽视。利用实物造型户外广告跨空间的把建筑物或其它建筑的元素巧妙的结合起来会做出动感性和趣味性的出彩户外广告。

3.3应用追求的独特创意

创意是广告创作经久不衰的话题,是户外广告的灵魂,有了好的创意,才能丰富户外广告的内容,也能引起受重的兴趣。如果一个广告中没有了灵魂,那么就算有再独特的形式再绚烂的色彩也是枉然,如同一潭死水一般,毫无生气而言。一个有创意有特点的广告出现不仅会让人兴奋,也会成为传承的经典。

3.4地域文化的和谐烘托

地域文化是指本城市特有的,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人与人之间的不同生活方式、习惯。这种差异习惯的存在便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而作为城市传播媒介之一的户外广告更是与本市的地域文化息息相关,像深圳、上海等发展较快较早的城市,生活方式、节奏较快的城市,对于事物的要求都是功能性占主导地位,而一些文化古城,更多的一些是对传统的诠释,更多的体现了历史的内涵。

3.5以人为本的功能互动

和谐社会,以人为本,这也体现在设计上,讲求人性化、功能性的设计,以方便于人为基准,并参与到其中。而现在很多户外广告也是这样做的,采用活动的人和平面、实物结合的形式。阿迪达斯的户外立体广告在这方面就是很具代表性的,把足球场设在了楼体上,采用活动人的形式在场上踢足球,以此来体现产品的适用性和运动精神。

4户外广告在与城市环境互动效果的设计应用

户外广告设计不可缺少的一个媒介就是城市环境,要充分利用城市环境来达到设计画面与其的统一和谐。

4.1巧妙的利用平面与立面的关系

这里所谓平面与立面的关系就是指二维与三维的关系。建筑是三维立体的,而户外广告则是是二维的,想达到和谐互动的效果就要巧妙利用这两者关系。如图,抬拳道系列户外广告,让我们看过之余感叹其设计精妙。抓住抬拳道的性质与此建筑景观的特征,找到了契合点,完美结合在一起,残缺的建筑环境不仅没有影响城市的整体效果,反而通过合理的利用,给城市增添了趣意和灵活。

4.2视错觉的妙趣横生

视错觉广告是户外广告设计常见的一种形式。咖啡的广告已经不只一次成为学习的范例,不同凡响的效果,逼真、生动、回味无穷,让过路的行人驻足、停留,这就达到了户外广告的最终目的。

4.3建筑物上的实物造型设计

实物造型设计也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设计形式,具有最直观的特点,直接通过实物的表达,来传递产品的性质和功能,视觉冲击力强。还以上海南京路上的可口可乐的广告为例,一个户外广告包含了很多的信息,最本质的也是最直接的就是它的广告效应,从而引发他的视觉识别效应,地标性的体现,最后汇成城市品位的在现。

4.4建筑环境上的平面设计

我们本身就生活在城市的空间中,户外广告作为户外的传播媒介,更应充分的利用空间。清洁的户外广告,利用了我们在熟悉不过的拐角处,只是单一的贴了一张相关内容海报,却出彩的利用了这个天然优势,让广告不需任何解释的言语,便吸引过往的行人,给生涩孤独的建筑上添加了一笔幽默。

4.5城市中有趣的公共设施

公共资源是户外广告的另一种形式,在城市中不仅起到了宣传作用,还起到装饰点缀城市环境的作用,也会成为城市独有的一道风景线。像滚动式电子屏、候车停、智能擦鞋机、地下通道、垃圾箱、地名牌、月报栏、出租车乘降站广告等都是便民的设施,起到形式与实用的双重效用。

篇2

1.2数据分析

笔者以北京、石家庄、郑州、武汉、长沙和广州6个节点城市为界线,计算相邻节点城市包含之间的地级市相互之间的经济联系,如郑州-武汉区间段,包括郑州与武汉分别到他们之间的许昌、漯河、驻马店、信阳、孝感5个地级城市以及郑州-武汉的高速铁路交通时间。另外,对于北京和广州这两个国家级中心城市,适当的进行空间拓宽,可以测算到北京-郑州、广州-武汉。另外,京广高速铁路沿线共24个地级以上城市,人口和GDP均采用城市市辖区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4年》。

2模型分析

2.1数据计算通过数据查找、整理及计算,可以计算出北京等6个节点城市分别与之相邻的地级以上城市的高速铁路城市经济联系强度表。通过对表1的数据研究分析可知,以时间为指标测算的节点城市与临近地级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与距离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即随着距离的增加,城市经济联系逐渐降低,但由于城市规模的原因也会出现少部分如距离较近的许昌-郑州要比距离较远的漯河-郑州的经济联系强度要小的现象。

2.2数据分析高速铁路提高了沿线地区的可达性,使沿线城市跨区域的交流成为可能。根据表1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并取沿线城市经济联系强度的中位数Eij=137为分界线,当节点城市i与其区域内的j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大于或等于137时,就视为j城市属于i城市的经济圈辐射范围;当节点城市i与其区域内的j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小于137时,就视为j城市不属于i城市的经济圈辐射范围。据此,针对京广高速铁路的经济联系强度分析,京广高速铁路沿线6个节点城市与沿线18个地级城市将形成3大城市经济圈(见图1(a))。北京经济圈横跨北京与河北两省市,包含北京、保定、石家庄3个城市;郑州经济圈同样横跨河南与河北两个省份,包含郑州、邯郸、安阳、鹤壁、新乡、许昌和漯河7个城市;武广经济圈横跨河南、湖北、湖南和广东4个省份,包含信阳、武汉、孝感、咸宁、岳阳、长沙、株洲、衡阳、广州、郴州、韶关和清远12个城市。从京广高速铁路城市经济圈图(见图1(a))可得出以下三个结论:一是武广城市经济圈呈现出跨区域经济的特征。京广高速铁路沿线信阳以南的10余个城市出现了城市间的经济联系的无缝对接,从信阳—广州占京广高速铁路沿线一半的地级以上城市都完全处在节点城市所在的经济辐射圈范围内,其中岳阳受到了武汉经济圈和长沙经济圈内两个节点城市经济的双重辐射影响。二是中部经济塌陷与城市经济联系相关性强。京广高速铁路沿线所在的湖北南部、河南南部等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城市规模不强,表现在城市经济圈中则呈现出北京城市圈、郑州城市圈及武广城市圈三个经济区之间不能有效的实现无缝对接,形成了城市经济联系的“经济塌陷区”。三是规模大的节点城市或位于省的边界的节点城市都实现了跨省区组合城市经济圈。如北京经济圈兼并了河北省的两个城市;郑州经济圈兼并了河北的邯郸;武广经济圈兼并了河南省的信阳。跨省级行政区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将成为京广高速铁路沿线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及一体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京广高速铁路城市经济圈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前在京广高速铁路沿线五省一市形成的城市行政圈(见图1(b)),城市行政圈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各级行政边界是城市经济发展难以逾越的鸿沟。除北京的首都行政圈能够跨省联合河北省的两个城市,其他行政圈都局限在本省范围内,行政区阻隔是区域间和城市间经济交流的最大障碍。二是城市行政圈一旦形成,将处在相对稳定态势。如珠三角城市群这个行政经济圈的经济势力范围自形成之初就一直限定在珠江口的9个城市,粤东粤西粤北的广大地区则由于省上发展政策、现实经济发展环境等因素限制难以与发达的珠三角经济圈实现经济对接,致使城市间经济发展差距越拉越大。

2.3比较分析将京广高速铁路沿线由节点城市形成的城市经济圈与城市行政圈进行对比:首先,可以发现城市经济圈普遍要比城市行政圈空间范围更大,郑州可以将沿线河南省中部及北部城市乃至河北的邯郸都全部纳入到郑州经济圈里,而中原行政圈则在行政手段的干预下,仅包含郑州及其京广高速铁路沿线邻近的新乡、许昌和漯河等3个城市,即以经济联系规划的经济圈几乎是以行政手段规划的行政圈城市空间范围的数倍。其次,城市经济圈以经济联系为衡量指标,故可以实现跨省区的经济交流和经济融合发展,使节点城市的空间经济影响力和辐射力可以充分的发挥出来,而城市行政圈以城市行政区为主导下形成的,基本不会跨越省级行政边界。最典型的就是武广经济圈,武广经济圈横跨4省共12个城市,形成从信阳至广州延绵1200余公里,涵盖武汉、长沙、广州三大中心城市的高速铁路城市经济带;再看武汉行政圈、长株潭行政圈、广州行政圈,其经济区规划范围都只局限在本省有限的区域内,城市圈之间各自为战,受行政力量制约,无法实现跨省区的经济势力范围的空间扩张。再次,不同城市经济圈之间可以实现不同省份之间的无缝衔接,实现大区域间的融合发展,最终将实现北京经济圈、郑州经济圈与武广经济圈三者的大融合发展趋势。随着京广高速铁路的全线开通,每天来往沿线的高速铁路近100列,沿线的中小城市及小城镇与大城市之间的同城化效应异常明显,再看京广高速铁路沿线城市行政圈,每个城市行政圈都严格的以行政区范围为界限,致使京广高速铁路沿线5省1市之间形成了明显的4段缺乏节点大城市辐射的经济“塌陷区”,这显然不利于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一体化发展乃是区域的融合发展。

篇3

开题报告对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十分的重要,是培养本科生创新意识跟能力的有机环节,这对大学本科生今后就读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的前期训练也着很好的帮助。以下是学术参考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本科经济论文开题报告,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欢迎参考~

(一)研究目的:

出口退税制度作为一项出口财政激励机制是国际上通行的税收政策被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应用。我国从1985年开始全面制定并采用了出口退税政策经过了出口退税税率频繁的调整阶段退税体制复杂的变更阶段从2008年11月1日起我国政府又实施了上调出口退税率的政策,其中提高纺织品、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退税率是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之一。2009年,国家对出口退税率又连续4次微步上调,4月1日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6。青岛作为全国纺织服装的老工业基地,其服装行业在全国40个重点城市中综合排名连续三年列前十位,2008年1--6月份青岛市纺织服装全行业规模以上纺织企业790家,完成出货值118.2亿元,在全市工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拉动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市服装产业迅速崛起,给服装行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在国内服装业空前发展的大潮时代下,青岛的服装制造业却没能赶超国内后起的部分服装产业集群带。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分析青岛的服装行业如何在国家出口退税率调整之后,抓住发展机遇,更大的发挥出口退税的作用,扶持服装外贸企业,带动整个青岛服装产业的发展。

(二)研究意义:

随着青岛对外贸易的发展服装出口额不断增长出口企业也不断增多出口退税政策由此变得越来越重要。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消费需求下降,使服装行业竞争程度更加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对现行的出口退税政策进行适当的调整势在必行。本文的研究意义就是分析在全球金融海啸的背景下,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对青岛服装行业现状的影响,并提出青岛服装行业利用国家出口退税政策寻求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对策建议。

篇4

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反映了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其独立性要求形式多样化的主体在资源配置的市场背景下能够在市场的竞争中实现平等参与。这种竞争体现为一种宽领域性与自发性,也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生存与发展的竞争。失去了市场竞争性也就难以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所以在经济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该不断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在人才培养等方面彻底摆脱原有计划经济的条框束缚,加快自身的转型,逐渐融入新的经济环境之中。在这种竞争的环境之中,由于用人单位自扩大以及企业人才需求的方向性转变,会操作、懂理论以及善管理等人才成为市场的重要需求方向。所以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实用人才的重要阵地,应该切实加强教育过程中的实践环节,通过产教融合把理论与实际有效结合,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所以高职院校的发展与市场经济分不开,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与把握市场主动权密不可分。高等职业教育的育人方向主要面向具有一定理论知识与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所以在其办学宗旨与培养目标中面向生产、基层与管理服务一线,技术型、实用型与技能型是其人才培养目的,也是其教育的高等阶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操作性应该被更加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应该被突出和发展。产教融合能够有效实现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能够使其不断遵循市场的需求和运作规律来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使高技能人才得以生产,适应企业生产的变化,更好地实现高职院校的生存发展之道。

(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性”与“职业性”两个根本属性,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在办学中并未科学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摆脱“基础性的研究工作者”和“一般操作工”的误区,具有“动手与动脑的双重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才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技能并非是现代社会的需求,其也不利于受教育者的发展,从而脱离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独特性。在教师的执教能力方面,由于高职院校教师的来源所限,教师偏重学生学术研究能力而忽视实践动手能力的问题广为存在,所以使其缺乏对企业与产业发展的了解,在人才培养中不能有效实现为企业提供有效服务的目标。综上,前文中所出现的问题就需要高职院校着力于产教融合的应用与深化,使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参与实用科研与产业实践,能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在实践中的产品研发等相关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实践逻辑与产业思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与产业的发展,提升学生的知识适应性,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进一步要求高职院校推行产教融合

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程度不断得到强化,而针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我国高职教育体系中由于理论模式的影响使其在人才培养方式中仍然沿袭传统模式,难以符合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适应建设、生产、管理与服务第一线的需要是高职院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影响因素,如果缺乏这样的能力与适应性则必然会出现高居不下的待业率。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是与市场对人才的需要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新的培养模式能够切实有效地解决此类问题。产教融合的推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以提升,并能够增强对未来职业的判定与认同,目标的明确与能力的提升使受教育者也能够着眼于市场的变化,在企业需求的前提下不断提升,并寻求发展机遇,从而缓解高职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所以高职院校应该置身于市场经济体制之中,在产教融合的育人模式推动下抢得市场人才竞争的优先权。

二、市场经济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角色定位与实施标准

校企合作开展的是围绕“人才培养”和“用工需求”这一切入点来开展的,在此过程中需要对产教融合中的各个主体进行科学定位并厘清实施过程中的相关标准来推动其有效开展。

(一)市场经济背景下产教融合的多方角色定位

产教融合最根本的落脚点和最终的追求是为学生服务。在产教融合的办学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应把为学生服务当作宗旨。如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念,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产教融合的目的所在。学校仅凭借企业需求的“订单”来培养学生势必存在弊端,而产教融合的根本目的也就偏离了,学校和企业不但要培养学生娴熟的专业技能,同时要帮助学生树立自身的求职观,以期通过校企共同培养人才的模式来取得成效。如此,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中的主体地位就显而易见了,作为产教融合实施的主体,向本地输送所需的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永恒主题。各地的高职院校也就成了合作育人、合作办学首要推崇的主体。在我国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中,高职院校是产教结合的积极推动者,学生顶岗实习、合作办学、创建实习基地等形式彰显了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和满足社会需求的过程中所做的贡献。就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项目而言,不同于中职院校的是高职院校在产品的开发和实际工作中更具实力,就此我国一批高职院校的成就得到了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公众的普遍认可,为产教融合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政府和企业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无疑起着推动和促进的作用。政府虽然置身于产教融合的具体实施外,但在政策的协调制定上、法律上和财政扶持上对高职院校和企业有着宏观调控的职能。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发展是否顺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支持与推动,所以西方发达国家制定了众多的法案来确保学校的产教融合顺利进行。与此同时,企业在产教融合模式化的办学中也是最大的受益者,这一模式能够大量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既然企业有着对科研成果和人才储备的诉求,那么就会与高职院校进行人才联合上的培养。而产教融合在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一份良心工程,由于现代社会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如何使企业在产教融合的参与中更具说服力和道德感,从而形成良性的产教运行机制,这就需要来自社会与政府的监督、监管,所以培养企业经营教育的社会责任感是产教融合办学的成功关键。

(二)市场经济背景下产教融合三维标准

产教融合的实质是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表面意义上来讲,产教融合是连结学校和企业之间人才供给的纽带;从更深层的意义上来说,产教融合又肩负着自身的使命,高职院校要完成人才“供给”与“需求”对等,要把如何培养人才、怎样培养、怎样实现人才与企业的需求相对接作为办学的重点,从而培养出优质的人才,推动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实现产教融合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标准:首先,招收的学生数量要与企业用人数量相协调。高职院校在开设专业前,要经过大量的市场调查与论证,通过统计各企业的人才缺口来设定专业及专业规模。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既满足了市场的需求,又确保了学生、学校、企业的自愿和平等,使我国企业对应用型技术人才需求的紧缺状态得到缓解,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就业压力,释放了由求职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其次,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要符合各行业的标准。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培养不能再拘泥于老传统和老规矩,要跳出固有的教育模式寻找适合学生发展的新型培养体系。在传授基本专业理论知识、遵从学生信仰之余,还要找到行业要求与专业建设的融合点,让更多的行业模范人物和企业管理者参与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使学生的行业从业水准得以提升。第三,高职院校要模拟企业的经营场景。在企业众多专利的申请中,“学生专利”占有很大一部分比重,由此可见学生在高职院校中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在学校中模拟企业场景可谓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模拟场景的建设摒弃了纸上谈兵的弊端,让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快速将其转化为实际应用,不但使思维得以转换更增强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市场经济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的现实障碍

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职教育迅速发展以来,无论是在中央层面还是在理论与实践界都十分重视高职教育中的人才培养创新。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也不断强调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加强校企合作来推进高职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但是在现实中产教融合仍然并未得到深入、有效的贯彻和执行,其中的认识观念、政府推动力不足以及文化差异与系统性缺失等问题是其发展中制约因素的重要的构成。

(一)产教融合的认识误区约束了其开展与深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各类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也是人才结构的重要构成,提高经济的竞争力,核心是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这就需要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产教融合对政府来说,是寻找经济增长点的起跑器;对职业院校而言,是培养经济实用人才的有效途径;对企业而言,是获取应用性、技能性、复合型人才的捷径,是人才储备的银行。产教融合的真正内涵应定位在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将高职教育资源的势能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实现办学的整体效益。在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大多都是学校为求生存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多数企业给予学校的资助,亦都停留在较浅的层面。受到传统教育理念与模式的影响,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对国内和国际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先进理念以及企业社会需求的了解,并未认识到产教融合在培养产业转型升级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人才的重要性、紧迫性与必然性。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导致了此类院校在办学定位、顶层设计等方面并未科学合理的展开,缺乏系统和全面的人才培养方式规划。如此一来,在真正的产教融合过程中也更多地流于形式,并未真正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使得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难以得到保障。另外,从企业的角度来看,部分企业由于缺乏大职业教育观念,使得其社会责任并未得到有效履行,其对产教融合模式缺乏全面的认识,对其配合度较低。所以,在认识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应该认识到其双赢的因素,而并非学校站在“索取者”而企业站在“支撑者”的角色,其并非是以一方利益受损为代价的。

(二)国家意志对产教融合的推动作用不足,缺乏配套的政策、法规环境

在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教育部等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了诸多相关文件来进一步鼓励和支持高职院校进行产教融合,实现校企合作。但是在这些相关文件中更多反映的是一种倡导性发展方向,规定都较为宏观和笼统,而对于此方面的优惠政策、法律条文以及执行性文件等较为缺乏,使其发展缺乏资金、税收等辅助支持而带有比较显著的民间性与自发性。在高职教育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过程中,虽然此领域成立了校企合作协会等组织形式,并且实验和试点逐渐展开,但是其发展中缺乏一种完整的、权威的产教融合准则和指导手册,这也就使其发展实践中难以得到有效的指导。所以在此环境中仅仅凭借企业、行业和高职学校的单方面力量就很难在市场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等背景下实现产教融合,其开展的有效性也难以得到保障。政策、法律环境的缺失也就难以使产教融合过程中长效机制得以建立,同时也缺乏国家和地方的相关组织机构人员来对产教融合进行相关的部署、规划、推行和评价。这就导致了在推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政府的宏观调控与指导作用不明显,对产教融合的规范与推动力度不足。尤其是在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中缺乏相关的协调机构,使其缺乏产业部门以及政府部门的支持,使得双方的利益无法在政策层面得到有效保障。

(三)文化差异产生的冲突与运行中的系统性缺失等问题导致其发展的动力不足

在高职教育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教育与企业关系的影响以及大职业教育观念的缺乏使得高职教育在与合作企业在决策、管理、执行等层面的文化差异十分显著。二者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开展产教融合需要解决的重要矛盾之一。其中学校社会服务、教书育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职能发挥,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与企业中最小的成本获取与利润获得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这是需要进一步调整和整合的。另外,在产教融合的具体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相关的发展障碍。首先,由于缺乏对产教融合的整体推进而并未从系统的观点来统筹运作和通盘考虑的问题仍然存在,这也就难以在办学诸要素与企业的运行之间形成特定功能的整体,其相互作用和有机结合难以实现。其次,从产教融合的微观运行制度来看,其仍然还存在着待完善和不成熟之处,其中表现较为突出的是在运行中与学校中的现行制度所发生碰撞时而显示出的问题。第三,从产教融合的层次来看,现有的产教融合仍然停留在较为粗浅的层次,深度仍然不够,在技术开发方面仍然较为欠缺。这在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主动性中就可以明显的表现出来,现今的合作中更多的表现出了学校为了求生存而主动寻求企业合作,而反方向的作用力则较小,并未建立起真正可持续发展的产教融合的良性循环机制,这使得高职教育资源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目标仍然表现出很大的差距。另外,在运行形式方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内工业中心”等是其主要形式,其他创新形势的开发较为有限,难以满足产教融合的发展趋势。

四、市场经济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整体性构建

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育人过程的本质体现,也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和根本,它涉及到指导思想、配套政策、文化融合、课程建设、师资提升等多个领域和内容,需要建立一套较为完善与规范的体系来实现不断推进其实践中的健康发展。

(一)树立“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指导思想,政府建立配套性政策、法律体系

“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以及“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方针基础上的一种创新,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了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模式,通过动手能力以及实践性的加强来帮助学生完成学业、促进就业,从而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紧紧围绕高职教育基本目标,是一种大职业教育观念的体现。高职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一定是与市场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密切相关的,这种现代化、生态化的高等职业教育需要教育、企业、行业的配合与支持,这也是全面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与教育教学水平以及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内容。所以,在此过程中学校应该认识到“面向社会、着眼未来、服务经济”的办学宗旨,在人才培养中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将市场的短周期性与人才培养的长远性有机的统一起来;企业也应该明确认识到对高职教育的支持与配合一方面是企业的责任与义务,同时另一方面也应该认识到实习学生的潜在价值,从而使二者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推进“产教融合“的深化。与此同时,政府应该继续不断加大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支持力度,通过政策与法律的配套来支持其向前发展。现今政府虽然关于管理机制、资金投入等方面提供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指导政策,但是这方面的力度仍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其中在政策的导向作用方面也应该进一步的深化。在法律法规方面,政府应该提供和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通过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来提供其发展的保障。其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缺乏对校企合作等领域的详细规定,现有规定过于原则化和笼统化。所以以此法为例应该在其中构建对企业、行业、职业院校等各个主体中的权利与义务,除了对不履行相关义务所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之外还要通过法律法规来制定相关的税收减免等鼓励性政策,通过规范规定来提高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另外,政府也应该通过对区域经济、教育、文化等领域的调查来因地制宜地出台产教融合的具体性实施措施与意见,通过此类实施办法、促进条例等来进一步推动产教融合的快速发展。

(二)实现“产教融合”中的文化融合,通过事务机构的建立来进行统筹规划

在进行产教融合过程中应该牢牢把握住文化的价值观主线,通过学校文化与企业优秀文化的因子的融合来推动产教融合中文化的生成。首先,需要通过产业企业文化进校园、教材、课堂来搭建合作文化载体,提升高职院校师生的产业文化素养。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开设产业与优秀企业文化的基础课,通过这样的文化渗透来更好地实现产教融合中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另外在课程教学、专业建设等方面也要渗透产业文化,尤其是在具体的产教融合过程中让学生切实以员工的身份来接受和认同企业的规章制度,不断感受企业版的工业文化。学校可以通过结合专业特点在产教融合过程中使学生与职工共同参与社团以及文体活动等,来使得二者文化得以有机的结合。在校企合作的基地建设过程中也要十分注重将精神文化中的工作价值观深入其中,将产业文化育人实践贯穿于育人的各个环节,不断形成师生的文化自觉。“产教融合”的事务性机构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企业、学校以及行业之间往往缺乏有效的协调与沟通机制,导致学校教育标准和企业的用人标准不对接,出现学校关门办学等问题。所以应该切实建立“产教融合”的事务机构,在此过程中要十分重视行业作为重要元素的加入。通过制度设计与机制建设来建立权威性的事务机构,其可以与行业机构共同来统筹规划产教融合中的具体合作事宜,从而实现政府主导与行业引导的主体框架机制的健康运行,进一步推进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主体作用。此机构的建立也有利于企业树立高层次的企业价值观,在与高职院校的合作中完成人才培养的任务,并且也能够解决在此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与纠纷。

篇5

一、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的必要性

1.维护国有资产所有者权益的必然要求。为了解决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及政府多头干预企业的问题,按照“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方针,许多地方成立了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政府将经营权交给授权经营公司行使。然而由于相应的配套措施、特别是监督机制尚未健全,授权经营公司同样出现了“所有者缺位”的现象,资产经营中所有者权益得不到保障,资产经营收益也不能及时足额上缴。因此,有必要通过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对企业资产收益分配和产权变动等资产经营活动进行规范。

2.提高国有资产总体运营效益的需要。通过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可将各部门国有资产经营收益集中起来,纳入自身预算体系,并以经济效益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资本投资规划,解决存量调整和增量投向问题,有利于合理配置资金,真正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目前,我国国有资产总量达10万亿元,各类企业占有的国有资产达7万多亿元,若不能取得盈利,不建立国有资本收益收缴制度,那么建立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不可能的。

3.完善国家预算制度的需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拓宽财政职能范围,加强财政调控能力,对不同性质的预算资金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全面反映政府活动的方向,逐步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及社会保障预算,壮大国有经济,提高企业运营效益,最终将为公共财政预算提供更多的收入来源。因此,国有资产经营预算不仅是复式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公共财政预算的重要经济基础。

4.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需要。通过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可建立一套国有资产存量和流量的总账,及时、全面地反映国有资产投入及其产出的数量、效益、结构等情况,为国家提供预警监督信息,为宏观经济调控提供资产数量和质量的科学依据,以实现分类指导,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实现国有经济的“有进有退”。

二、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的目标

1.加强对国有资产的整体规划和调控,进一步规范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运营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国有资产权益的最大化。

2.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国有资产出资人的收益权,完善收益分配的管理程序,维护国有资产出资者的合法权益。

3.强化国有资产运营的过程监控,加强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管理,提高国有资产运营质量。

4.形成一套既符合国有资产管理需要,又能体现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内部规范化运作的制度及程序。

三、国有资产经营预算与公共财政预算的区别

1.依据权能不同。国有资产经营预算依据的是国有资产所有权及其派生出来的收益索取权和支配权;公共财政预算依据的则是国家公共权利及其派生出来的对国民经济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权。

2.目标取向不同。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目标是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公共财政预算侧重于实现最佳社会效益。

3.收支范围不同。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收支范围限于国有资产经营企业或占用企业;公共财政预算收支范围涉及全社会所有的经济成分,其范围比前者大。

4.收支形式不同。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收入以收缴经营利润为主,支出则以投资形式出现,资金具有周转性、有偿性特征;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以税收为主,支出则采用拨款方式,主要用于社会公共支出,资金具有一次性、无偿性特征。

5.管理手段不同。国有资产经营预算中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以产权为纽带,二者之间是法律地位平等的民事契约关系;公共财政预算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是不平等的行政隶属关系。

6.筹资渠道不同。国有资产经营预算除收取收益外,还可以通过发放贷款、发行股票和债券、实行股份制等形式向银行、单位、个人及外商筹集资金,比公共财政预算的筹资更具多样性、灵活性和广泛性。

四、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的基本内容

1.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报表体系。主要包括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收支表、相关附表和编制说明书等。其中,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收支表是指通过运用收入、支出类科目,反映国有资产主要资金来源及其使用方向。不同类型的编制主体,政府或授权经营公司的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收支表内容是有差异的;即使是同一类型的编制主体,不同地方、不同时期的有关内容也是可以不同的,有逐步完善的过程。在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的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收支表中,收入项目包括国有资产经营收益、资本性融资收入、其他收入及历年结余收入等;支出项目包括国有资产运营支出、资本投入、债务性支出、其他支出及结转支出等,不同类型的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其经营预算收支表可以有所调整;附表则主要为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编制说明书则是对报表中主要指标的形成及变动原因进行详细说明。

2.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的配套制度。①明确资产经营者的财务责任,包括财政部门作为出资人在资产和财务管理方面的责任,以及企业对投入国有资本在资产和财务管理方面的责任;②明确与财务责任相关的考核办法,将奖励与惩罚、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一套完善的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考核与评价体系、经营者激励机制和风险责任制度;③建立有效的外部财务监督机制,对投入国有资本的企业派驻财务总监,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审计、监督和反映企业的经营行为和财务状况;④规范企业筹资和投资行为及方式,包括国有资本的增加和减少、国有股权的设置等;⑤规范企业的成本费用管理,包括工资分配、业务招待费、企业坏账损失、大宗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损失、投资损失等项目的监督以及企业捐赠等项目,研究实施规范的管理办法;⑥监督企业资产重组中的产权变动及其财务状况变化,规范企业的资产重组行为,包括国有企业合并分立、对外投资、转让、质押、担保、国有股减持、关闭破产等国有资本的变动管理,注重国有资本的优化配置,建立国有资本的进入退出机制;⑦规范企业的分配政策,包括税后可供分配利润、产权转让收入的收缴、收益分配使用的原则和办法等。

五、逐步推进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工作

1.应将资本预算分为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预算和政府预算两个层面,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预算是基础。在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预算完成后,再汇总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的预算,形成政府预算。在形成政府预算框架阶段,要采取“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结合方法,由试点地区和试点经营公司在汇总分析所属授权经营公司或所属全资、控股公司经营状况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或本公司发展规划和上年度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汇编本地区或本公司下年度预算草案。

篇6

作为备受关注的群体,自高校上市公司出现以来,知识资本对高校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起显著促进作用。知识和技术、资本市场在高校上市公司中结合,使它既有高校雄厚的科研机构做后盾,又能在市场上募集资金,具有高校科技产业化和产学研一体化的特点,体现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方向。我们应该承认高校上市公司作为知识经济引领者的地位,看到其在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国家经济增长方面的显著作用。但是从近几年高校上市公司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出,绝大多数高校上市公司的业绩并没有体现其依托高新知识的独特发展优势,没有代表我国未来知识经济的发展方向,甚至一些较早成立的高校上市公司存在着较大的经营管理困难。一直为学者们看重的业绩问题显示出高校上市公司的潜力并没有充分显现。

(二)知识能够转化为生产力,但效率不高。

高校上市公司将产品投放到市场上才真正体现了知识到生产力的转化。它的优势体现在依托高校强大的科研实力和借助新产品的经营,能反过来为高校提供经费和生产基地,并推动校办企业产业化、市场化和资本化,加快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但是,经济体制下成长起来的我国高校,高校科研体制存在着机制僵硬的弊端,很多教授和科研人员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要求发表的论文数、课题数上,以并无实际意义的研究替代了科学研发,造成了知识在转化过程中遭遇瓶颈,致使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率、产业化率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加之很多高校上市公司并没有将高新技术作为主要经营业务,未能发挥依托高校的科研优势,导致知识资源浪费,市场竞争力不足,如由36所高校共同组建的中国高科,由北大方正入主后主营业务已经与“高科”没有关联。

(三)运转整体可行,但存在管理风险。

在现有的高校上市公司中,有的已经有20余年的经营历史。但高校上市公司没有实现业内外人士的预期成为中国股市迅猛的力量,与公司内部管理不无风险。高校隶属于国家机构,政府机关和国家机构特有的效率低下、官僚作风、机构臃肿的现象在高校中也有所体现。有的高校上市公司高校控股与高校参与管理同时进行,结果可能出现企业经营管理呈现政府化的低效率。应该说我国高校上市公司存在经营管理不善导致出现问题的情况,但这种问题不是高校上市公司独有的特点,而是国有控股公司的通病。当前,我国高校上市公司中缺少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缺乏既了解先进技术又能掌握市场需求的管理人员,不能同时具备科学意识和市场意识是高校上市公司的重大缺陷。

二、高校上市公司发展对策

高校作为高科技汇集的场所,兴办科技产业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直接形式,高校上市公司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但上市公司要更快更好的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处于不败之地,还存在许多问题,诸如企业经营体制不规范、企业规模小、资金不足、科技成果转化慢、对市场认识不充分等。要解决其不足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加速知识到生产力的转化过程。

按照预期,在高校上市公司中科技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而不需要经过市场上的技术转让和出售,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和比例,还可以节省市场上的交易成本。但是从实践来看,由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仍存在效率不高问题。针对转化的效率问题,我们应做到:坚持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以高科技产业推动经济增长。据相关专家分析,我国科技成果转换率在30%左右。要改变知识成果被束之高阁现状,高校上市公司必须实现高校与企业的紧密结合,高校为公司提供知识、技术与产品,公司为高校提供资金支持与科研方向;高校学者与科研人员应该改革传统的高校科研体制,减少基础性研究数量,做到高校科研力量以市场为导向,充分体现知识经济的优势,为高校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自建或加强建设高校的研究与开发机构,重视对于知识的有效转化,增设研究与开发人员,设立研究与开发专项基金,提高科研人员的激励水平等。

(二)进行科学的经营与管理。

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上市公司,高校的发展背景会为公司带来更多的信任与投资。高校上市公司作为利益的创造者,要求经营管理主体在科学技术知识外熟练掌握科学管理知识,成为具备全面知识的企业型科学家。高校要实现上市公司的良好运作,要在对高校产业全新认识的基础上探寻新的高校产业模式。即将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等长项发扬广大,加强企业管理、市场开拓和风险投资的经营与管理。坚持以高新技术为特色,形成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人员之间的制衡关系,实现政资分离、政企分开、监管职能与资产经营职能分离,将高校上市公司建成产权清晰、权责分明、自负盈亏的市场化组织。在经营管理上应抓好主营业务。在目前高校上市公司所经营的业务中,既有涉及高技术项目,也有其他非高技术项目,高技术项目始终应该是高校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多元化经营固然迎合市场需要,但对于高校上市公司而言,多元经营意味着经营业务分散、资金周转率下降、单项经营规模缩小、易产生资金风险等,这将给原本竞争力不强的高校上市公司带来风险。只有使主营业务规模达到相当水平,才能取得较高的收益,吸引投资者,进而实现公司的良性发展。

篇7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123-02

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变化总是给理论研究提出新的课题。目前,我国高校正处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指导下,在人们对一个更加公正、高效、客观的教师评价体系鼎力构建与期待中,各地高校进行了管理体制的改革,实施了卓有成效的新的管理模式。绩效管理正是一种基于提高高校教师的绩效、开掘教师的潜能、整合师资进而使高校的管理更加科学和合理的一种管理思想。因此,如何正确认识教师绩效管理是当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一、当前高校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般来说,绩效的基本含义就是指一个组织的成员完成某种任务及完成该项任务的效率与效能,是效率与效益的总和。在高校,效率可包括教学效率和科研管理效率等,效益则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指工作或管理的结果和价值。{1}教师绩效评价是指高校用来衡量和评鉴教师某一时段的工作表现和工作质量,进而协助教师成长的一个过程,亦即对教师角色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进行评价的活动。这种评价活动应在正确的教师评价理念和原则指导下,根据学校规定的任务和目标,按照规定的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借助现代技术广泛收集评价信息,对教师的工作数量和质量进行价值判断。但现有的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的情况并不令人满意,存在许多待解决的问题。{2}

首先,绩效管理的考核标准不够明确。德鲁克在管理学的奠基之作《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出三个经典问题: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将是什么,我们的事业究竟应该是什么。高校绩效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高校教师的绩效,目前,高校教师绩效管理应着力于鼓励先进教师,奖励优秀教学人才,提高教师对教学工作的光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帮助教师发现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尽快改进教学方法,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但当前高校教师绩效考评还没有制定一个比较客观的考评标准,比如仅仅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进行考核。有的高校管理者对绩效管理制度的运行机理及其如何体现教师的绩效成绩不清楚,在绩效考核的时间、方法、目的、内容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使绩效考核难以实行。

其次,绩效管理的考核手段不够科学。高校教师绩效管理中指标的设定在整个管理体系中意义重大,它将牵引着全体教师围绕着指标体系运转。指标设定的是否科学合理公正直接影响绩效管理的效果。当前各高校试图量化各岗位的工作,定量化的考核在某种程度上能避免人为的因素,相对来说比较公平。但教学、科研如果仅仅追求数量,质量就会受到影响。应该警觉的是目前普遍实行的学生评课制度,虽然弥补了绩效考核中非量化性的因素。但学生在给教师打分时不一定公平合理,情绪化及功利性倾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教师的综合评价,进而失去了科学的公正性,可能会导致教师去讨好学生而丧失原则的庸俗化现象产生。

再次,缺乏考核结果的反馈机制。一直以来,我国高校实行的是传统的人事管理体制,为鼓励教师努力工作,以更好地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往往实行“奖惩性评价”,即达到目标要求者予以奖励,达不到目标要求者则予以一定的惩罚。{3}而绩效考核结果通常在考核以后就直接交给人事部门保管,教师很少知道自己的考核结果,即使知道考核结果,由于相关主管领导或人事部门并没有就相关考核结果及时与被考核者沟通,导致了诸多体制转轨中隐蔽性问题的发生。教师有时并不能通过考核后的沟通知道自己在工作上的优势与不足,当然也就不可能进行分析总结。甚至有些教师会对绩效考核的公正性产生怀疑,在工作上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影响到工作的效果。

二、高校绩效管理的实现路径

绩效管理是一种过程管理,能够激励教师不断地追求卓越,走向自我完善。“制定教师绩效评价指标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全面评价一个人,而是根据学校和国家的需要,为了在某些方向上给教师一个明确的指导,引导教师把个人的自觉期望纳入到学校或国家的大目标中来”。{4}绩效管理是一项全新的管理手段,没有现成的模式和既定的方法,它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力求使高校的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实现高校的发展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用现代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完善教师绩效管理体系。首先,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科学的考核体系建设需要深入调查研究,针对不同的类型分门别类地制定考核分支体系。高校教师的工作因岗位、专业的不同而产生一定差别,从事应用型专业的教师或科研人员相对容易出成果,而基础学科的教师就相对难一些,分类考核就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对考核指标作更细的分类,从而提高考核的科学度。学校与教师签订岗位聘任合同后,将对岗位职责进行详细说明,岗位聘任制对教师起着激励和约束的双重作用。根据岗位聘任合同,不同岗位设定不同薪酬,真正打破高校薪酬制度中存在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现象。其次,将考核结果作为确定教师绩效考核工资的重要依据。高校要充分发挥考核的作用,把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薪酬挂钩。体现多劳多得、按劳取酬的分配原则。对于能够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师给予更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在考核教师对高校的价值贡献时,综合考虑,起到鼓励先进、激励后进的绩效考核作用。再次,健全福利制度,激发教师潜能。福利是教师收入的间接组成部分,福利在某种意义上对于教师更具价值。要按照法定福利和校定福利来支付。法定福利是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向教师提供的福利,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政府明文规定的福利制度,而校定福利则是高校根据自身情况设置的福利。福利内容可包括购房资助、购车资助、节日奖金、旅游资助等。

第二,建立有效的考核结果反馈机制和积极的沟通交流系统。首先,建立有效的考核结果反馈机制。管理者应把绩效评估看作“是一种师资管理过程,既是师资规划、作用、培养、晋升等的补充,又是对这些管理过程的检查”{5}。绩效考评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绩效反馈。绩效考评结果正确会促进教师的信心和对绩效考评工作的重视,使教师自觉地朝绩效提高方向发展,反之就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高校要在教师提职晋升、薪酬调整、岗位调配、激励、培训、人力资源规划与开发等过程中充分运用绩效考评的结果,形成良性循环的用人机制。在教师的使用上,建立科学的晋升机制,营造人尽其才的氛围。在做好竞聘上岗和严格岗位绩效考评的基础上,推行薪酬分配制度的配套改革,彻底打破平均主义的薪酬体制。要在薪酬分配问题上切实体现绩优者薪酬也优厚。应根据年度绩效考评的不同档次,在不同职称的分配系数基础上,再加上不同的权数,按贡献大小、绩效好坏来确定每个教师的实际经济待遇,充分发挥薪酬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鼓励冒尖和创新,以调动起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建立积极的绩效沟通系统。绩效沟通是绩效考核的核心。要使绩效管理取得理想的效果,绩效沟通尤为重要。为提高管理绩效,有必要建立一个开放式的绩效沟通网络,使被考核人员、制定战略的高层决策者、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其他的行政部门之间实现全方位的沟通。无论是在绩效考核标准制定前,还是制定实施过程中,包括实施结束后,都要通过绩效沟通网络或者其他方式,让广大教师参与到绩效考核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了解问题、解决问题,使大家清楚地知道标准的制定与执行是在大家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完成的。进而达到互通有无,信息畅通,资源共享,心情舒畅,沟通及时的目的。

总之,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主阵地,只有充分遵循高校管理的规律,实施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方能真正达到提高高校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的目的。新的绩效管理体制的运行过程,应以绩效沟通为绩效管理的核心,以激励机制为手段,实施持续改进的绩效问责,以期使高校绩效管理朝着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达到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目的,从而为全社会培养出大量的合格的四有人才。

注释:

{1}陈达云.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行高校绩效改革[J].教育与管理,2006,(2):25-28

{2}庞鹤峰.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研究现状初探[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6(06):32-37

{3}黄骏.人力资源视野中的高校教师绩效考评[J].教育探索,2003(10):93-95

篇8

临沂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素有“山东南大门”之称,下辖3区9县,面积1。72万平方公里,人口1000万,是山东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行政区。临沂城水资源丰富,纵贯南北的沂河、柳青河、青龙河和横穿东西的祊河、涑河等5条河流在中心城区交汇,位于临沂城区段的沂河橡胶坝长1248米,为世界之最,已被列入世界吉尼斯记录,上游形成的沂蒙湖水面130万平方米,湖水碧波荡漾,面积相当于两个杭州西湖,2001年被国家水利部评定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过去由于只注重工业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工作被忽略,市区滨河地段杂草丛生,1片荒芜;挖沙船到处挖沙,使河边变得坑坑洼洼,脏乱不堪;1些不法单位拉来建筑垃圾倾倒在沂河及涑河沿岸的堤坝上,许多工厂将废水也排放到河里,使河水变得浑浊不堪,污染严重,无法饮用。不少居民也将生活垃圾倾倒在这里,使河边变成了垃圾场,1到夏天,熏人的气味扑面而来,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和城市形象。

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扩大城市建设规模,合理利用充足的水资源,同时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品位,临沂市政府决定投入巨沂资规划建设临市区内的滨河区域。

2、课题拟设计研究的主要内容、实验方案

在上述情况的影响下,我这次所报的毕业设计课题为“临沂市沂河沿岸(局部)景观设计”,所以滨水空间的规划、绿化和景观设计是这次课题设计研究的主要内容。

水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因素,自古以来就被赋予多种属性,被当作理想人格的的1种象征,使得其在性、情、景、意交融中充满了生命的灵性;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水逐渐成为1种根源性的隐喻,是代表自然与城市“合1”的最好模型。可以说水是古代除了封建礼制以外,对城市规划特色形成起作用的最重要的因素。其作用从饮用、灌溉、运输发展到现在的提供活动、景观的载体,故滨水空间的性质也在不断变化。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当前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建设也陷入了不断趋同、特色危机重重的窘境;在工业化时期几近湮灭的水的特性再次成为刺激城市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这次设计中应充分利用城市与水的“骨架”与“血肉”关系,因地制宜,融合水与空间、文化的时空联系,塑造出城市的特色与个性,使城市绿化面积扩大,景观更加秀丽宜人,市区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改善,最终形成“水在城中游,城在水中立,水体与绿地相互依托并融为1体的丰富多彩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滨水生态城市”而贡献1份力量。

实验方案:

通过对课题所涉及的地区进行实地测量考察,以及搜集查阅相关资料,对设计的方案进行综合严密的验证。从设计理念、设计原则、风水分析、构图分析、植物配置几大方面展开工作,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出合理的方案。

设计理念:沂河贯穿临沂市区,是离城市公共密集地区较近的生态系统之1,是城市向乡村延伸,乡村向城市渗透的区域,这种渗透体现的是1种人与自然的对话,在本方案中,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统1为设计理念。

  设计原则:

A、生态原则:维持沂河生态环境是进行城市建设的基本门槛B、适应自然和社会运动周期的原则:关注人的活动周期和季节变化,创造出适应季节变化的景观。C、经济原则:通过设计对环境的改造,创造更舒适的生活环境,实现其使用价值,同时也带动周围的土地升值。风水分析:风水上讲究,曲生吉,直生煞,在本方案中,以曲线(主路)来化解直线带来的煞气。

开题报告范文参考:

以校为本的高效课堂诊断评价与监控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湖北省黄石市第十中学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十二五”期間,我校承担了“以导学案为载体的高效课堂教学诊断研究”市级小课题,并于2014年12月顺利结题。经过黄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结题鉴定委员会专家组认真鉴定,该课题被评为优秀课题。该课题的实施,使我校教师掌握了以导学案为载体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掌握了市教科院开发的“高效课堂典型特征及诊断量化评价”,教师备课、上课、观课、评课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习惯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我校教学质量也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但是,正如课题结题鉴定委员会首席专家、市教科院院长肖惠东所言,“以导学案为载体的高效课堂教学诊断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一是使用导学案教学,知识的生成性不够;二是导学案教学重视知识落实和能力培养,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有所欠缺。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略)

(三)国内研究现状概述

国内近几年在“高效课堂”研究方面有较大进展,主要体现在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以及信息技术下的课堂发展评价性策略研究,对诊断评价和教学策略方面也分别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针对以校为本的高效课堂诊断评价与监控策略研究成果还不多见,此方面的研究处于起始阶段。

(四)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略)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

进行本课题研究主要依靠以下理论作为支撑:

1.斯塔弗尔比姆cipp评价模式理论

CIPP模式,亦称决策导向或改良导向评价模式,是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的课程评价模式。它认为评价就是为管理者做决策提供信息服务的过程。背景评价(Context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Evaluation)、结果评价(ProductEvaluation)构成了CIPP评价模式。

CIPP模式的基本观点是:评价最重要的目的不在证明,而在改进。它主张评价是一项系统工具,为评价听取人提供有用信息,使得方案更具成效。在搞好评价活动中,评价设计大纲和实施流程是必要的。

第一,背景评价,即确定课程计划实施机构的背景;明确评价对象及其需要;明确满足需要的机会;诊断需要的基本问题;判断目标是否已反应了这些需要。背景评价强调应根据评价对象的需要对课程目标本身做出判断,看两者是否一致;第二,输入评价是在背景评价的基础上,对达到目标所需的条件、资源以及各被选方案的相对优点所做的评价,其实质是对方案的可行性和效用性进行评价。输入评价,主要是为了帮助决策者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手段,而对各种可选择的课程计划进行评价;第三,过程评价是对方案实施过程中作连续不断地监督、检查和反馈。过程评价,主要是通过描述实际过程来确定或预测课程设计本身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如何修正课程计划的有效信息;第四,结果评价是对目标达到程度所做的评价,包括:测量、判断、解释方案的成就,确证人们的需要满足的程度等。成果评价,即要测量、解释和评判课程计划的成绩。它要收集和结果有关的各种描述与判断,把他们与目标以及背景、输入和过程反面的信息联系起来,并对它们的价值和优点做出解释。

2.斯塔克外观评价模式理论

外观(countenance)评价模式是由斯塔克提出的。他认为,评价应该从三方面收集有关课程的材料:前提条件、相互作用、结果。前提条件是指教学之前已存在的、可能与结果有因果关系的各种条件;相互作用是指教学过程,主要是指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结果是指实施课程计划的效果。对于这三个方面的材料都需要从两个维度──描述与批判──作出评价。描述包括课程计划打算实现的内容和实际观察到的情况这两方面的材料;评判也包括根据既定标准的评判和根据实际情况的评判两种。

3.元认知理论

“元认知”这一术语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J.H.Flavell提出,之后Flavell本人、Meichenbaum以及Buell等人都对这一概念进行过界定。尽管各研究者对元认知的表述不甚相同,但他们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他们都认为,它的对象是人类的信息加工系统──认知系统。Flavell对其所下的定义:元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和调节。

依概念可知,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成分。

元认知知识是有关认知的知识,即关于个人的认知活动以及影响这种认知活动的各种因素的知识。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关于个人的知识,即关于自己与他人作为认知思维着的主体的一切特征的知识。(2)关于任务的知识,即对学习材料、学习任务和学习目的的认知。(3)关于策略的知识,即个体意识到自己对学习策略的选取、调节和控制有所认识。

元认知体验是人们在进行认知活动时伴随而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它包括了知和情两方面的体验。即一方面有认知活动进行时对知识获取的觉知,另一方面也有对认知过程中经历的情绪、情感的觉察。

元认知监控是指人们在进行认知活动的过程中,对自身认知活动所进行的积极的、自觉的监视、调节与控制。它包括认知活动前制定计划;认知活动中实施监控、评价和不断反馈;认知活动中对结果的不断检查、调节和修正。

4.自我调节学习理论

B.J.Zimmerman等人基于对元认知理论没有将学习动机等方面考虑进去的认识,提出了自我调节学习理论。因为自我调节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一个不断思考、判断和适应的学习过程。因此它是达到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最佳途径。

篇9

一、设立探究性质疑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创建情境的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情趣,进而激发起对学习的兴趣,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当中。因此,教师在创建情境时,应该注意将情境设置更加富有探究性,然后再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指导,让学生能够引发反思,进而形成认知层面的意义冲突,加快对知识建构的进程。探究性质疑情境在设定过程中,要让学生真正明白探究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只有不断探究,才能激发其内在的创造欲望,形成良好的探究品质。例如在讲解《草船借箭》时,学生在读完全文之后,对诸葛亮的计谋非常佩服,但学生也会提出曹操一方射出的是火“箭”,而诸葛亮的是“草船”,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还能借到“箭”呢?教师这时候就需要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关键处展开详读,如“雾气大”等关键点,让学生明确诸葛亮利用自然因素,巧妙借“箭”。这样就让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疑问之后,能够及时发问,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往“多向思维”拓展

语文教师在设计相关的问题时,应该充分考虑其难易度,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尤其是解决问题的思路,能够对问题解决的成功率实现预估,确保学生的思维能够处在最佳状态。引导学生向“多元思维”拓展的方法是多元再造拓宽思维。在进行情境创建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借助文本建立图像,并且根据自己的看法来对文本加以选择加工,拓展形象思维范围,将整个系统的信息加以重新建构。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当中时,需要按照文本提供的语言材料,设置相关的疑问点,知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再次实行创造,训练其思维的独创性,积极鼓励学生善于从不同的侧面进行思考,鼓励其打破思维定势,实现多方向思维,探求不同的结果。学生在进入到其所刻画的情境当中时,能够不拘泥于材料本身,培养好的思维习惯。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关于“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一段文字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构建新的图画,去有效体验作者当时的心理活动,其作者创作这样一幅美景所想要达到的唯美境界,让学生去感受“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让学生感受荷花的韵味,让学生在眼前能够呈现一幅荷花图,将原本那些平淡无奇的东西,通过发现语言中所蕴含的独有的魅力,让学生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在引导学生向“多向思维”拓展的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平常生活的观察与分析,展开合理想象,训练学生展开思维能力,使得思维更具有灵活性。教师为了让“多向思维”拓展更为有效,还应该为学生打造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创作个性,激发学生创作激情,在设立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其个性得以充分发挥。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情感

开展情境教学的基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创建和谐的师生情感,这需要构建在教师对广大学生理解与关心的基础上。学生在获得了教师的认可与尊重之后,也希望教师能够平易近人,既有坦诚的心,又能够平易近人。学生在情感上获得满足之后,便会从心理层面对教师持赞许态度。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以充分借助相关的教学情境来揭示富有生命力的教学形象,使教师与学生能够更好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形成全方位的包含情感的场面。情感在情境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能够进一步升华其情感层面的交流,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进入到理想状态。

四、根据授课内容,创建不同的直观教学情境

高中语文教师应根据授课内容的不同,将教材中的抽象内容转变成具体的东西,能够让学生更好的进行理解,提升语文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启发学生产生情感,使其产生知觉与表象,使其比文章中的事物更加具有表现力。情境教学需要教师将多种艺术方式引进到课堂当中,采取以下几种方式来创建直观教学情境。一是,借助图画将课文的内容形象化。例如在讲授《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主人公别里科夫时,完全可以将文字转变成图画,鼓励学生将按照文章所描述的情景,将主人公的形象刻画出来,并注意文章的题目“套子”这一典型特征,不仅将主人公,甚至将全城的人都画到套子里面。当教师将这样的图画展现在学生面前时,作者的批判意图就完整的呈现了出来,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把握;二是,音乐衬托。音乐属于神奇的语言,其能够直达人们的内心深处,引发共鸣。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善于使用音乐衬托的方式,能够在课堂上打造好的和谐氛围,起到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讲授古典诗歌的时候,采用音乐衬托的方式,达到意会的境界。例如在讲授柳永的《雨霖铃》时,播放一些关于“离别”气氛的音乐,能够在课堂上打造“离别”的气氛,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柳永当时的离别之情;三是,教师用优美的语言描述情境。教师在运用语言来描述情境时,也可以使用情感交流的方式,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打造生活情境。

总之,在高中语文情境教学中,可以采取设立探究性质疑情境、引导学生往“多向思维”拓展、构建和谐的师生情感、创建不同的直观教学情境等多种方式,提升高中语文情境教学的水平,进而达到提高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篇10

1.乘客出行方式及其目的变化高速铁路对乘客交通出行方式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特别是从其他交通方式吸引的客流,对于京津城际铁路也是如此。调查统计显示,45%的旅客是由传统(低速)列车出行转向乘坐城际铁路列车。由于高速铁路列车和传统铁路列车之间具有较强的共同性和替代性,因此前者的投入使用对后者带来的竞争冲击影响无疑是最大的。另外,来自其他交通方式的55%客流量则主要来自于长途汽车和自驾车,这与国际高速铁路的发展经验也是基本一致的。此外,旅客平均每月的来往京津两地的次数也由运营前的2.4次增加为4.2次。从各类出行目的分布来看,无论工作日还是双休日,工作都是京津两地乘客出行的主要目的(分别占出行总量的54%和30%),这说明京津两地围绕工作展开的事务通往来或就业通勤的需求是较强的。节假日期间乘客出行目的构成有所变化,探亲、旅游、购物出行的占比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对调研样本进一步分析发现,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营后双休日旅游和购物出行人数分别较运营前增加213%和121%。这些数据从需求角度表明京津城际铁路在促进京津两地消费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

2.城际交通出行时间和成本的降低图1将北京和天津间主要交通方式的出行时间和货币成本分别进行比较。其中,京津城际铁路在货币成本上仅高于传统火车,而在出行时间的节约方面京津城际列车具有绝对优势。即使考虑市内交通出行,这种优势仍然十分明显。可将出行时间进行货币化的测算,先用收入和工作时间来计算劳动者的单位时间价值,再将其与各种交通出行方式所需花费的时间相乘即可得到相应的时间成本。根据调研数据,可以计算出乘客的平均时间价值约为22元/小时,那么采用京津城际铁路出行比其他方式出行的乘客单程节省的时间价值超过50元。若考虑京津两地之间巨大的客运量,这部分外部收益则更为可观。据测算,运营初期每年节省的时间价值总额能够达到10~20亿元。

3.高速铁路促进城市发展的预期高速铁路的外部影响通常可以从民众预期中得以体现。在实地调研的旅客当中,有76%的认为京津城际铁路的运营能够有效地带动天津市的经济增长,而仅3%的旅客认为京津城际铁路的影响并不明显存在(如图2所示)。那么这种影响是否可以使产业受益呢?有34%的乘客表示其所在公司在两地之间的业务量在该线路运营后有明显增长。与此类似地,60%以上的乘客认为京津城际铁路对两个城市土地和住房价格也有明显的拉动作用。由于案例分析仅适用于某一线路或某一区域的小范围的研究,问卷调研无法全面覆盖高速铁路的各项外部经济影响,对于城市发展以及住房价值提升只能够得到受访者的普遍预期。更加全面且精细化的量化评估高速铁路的外部影响还需要借助城市经济学和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二、高速铁路外部影响的实证分析

1.新经济地理学与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思路在新经济地理理论研究中,以Hanson(2005)为代表的学者通过构造“市场潜力”指标来表现本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调这种联系会随着周边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增加,但也会随着城市间距离和运输成本的增加而衰减。其中,potentiali,t为t时刻城市i的“市场潜力”,popj,t表示t时刻城市j的规模,dij,t则表示t时刻城市i与j之间的距离(既可以是地理距离也可以用两地通行时间表示),λ为衰减系数(通常取值为1)。相关的实证分析验证了某一区位上“市场潜力”与其经济产出、产业结构存在着高度关联(刘修岩等,2007)。由于“市场潜力”变量中包含着空间要素,因此在交通基础设施对城市整体发展的影响分析中得以应用(Feddersen和Ahlfeldt,2011)。城市经济学领域,Roback(1982)最早提出开放城市体系下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在此框架下开展的实证研究普遍采用特征价格模型的分析方法,其实质是将城市的住房价格(城市价值的体现)视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各类城市生活质量隐含价格的加总,通过模型分析方法将这些隐含价格进行定量分解。而每一部分的价格又体现为居民对相应城市特征的支付意愿。该模型的一般形式如公式(2)所示:。其中,homepricei,t为t时刻城市i的住房价格,Xi,t表示t时刻城市i一系列特征的变量,ηt表示时间固定效应,α和εi,t分别表示常数项和残差项。利用该模型即可将一些难以在市场上定价的城市特征进行“资本化”测算,已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内部轨道交通溢价效应的研究中,而这种研究思路和方法对于城市之间的“轨道交通”———高速铁路而言同样也是适用的。

2.数据来源及模型形式实证分析数据主要来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以及环境保护部、国家气象局的相关资料。实证分析模型参考Zheng和Kahn(2013)并加以改进,包括回归模型的形式以及“市场潜力”变量的构造方法等②。本文的计量经济分析采用特征价格模型的水平形式,为避免实证估计过程中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模型中选取了典型城市特征作为控制变量,包括自然特征、社会特征和公共服务。其中,自然特征用冬季和夏季的气温、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表征;社会特征采用市辖区人口规模表征;公共服务则选用普通中学的师生比指标表征。限于数据可得性,研究时间范围为2006年第一季度至2010年第四季度,空间范围为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具体变量及数据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同时,为区分既有交通网络和高速铁路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本文将“市场潜力”变量分解为2006年第一季度的基期值(b_potential)和此后的变化值(d_potential)并同时引入特征价格模型中,重点观察后者的系数来测算高速铁路运营后“市场潜力”变化的外部影响效果,如公式(3)和(4)所示:需要说明的是,公式中的距离d表示每两个城市之间的铁路通行时间,是利用历史列车时刻表和地理信息系统,对全部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综合计算得到的。从各城市“市场潜力”的基期值b_potential的比较来看,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圈的城市在高速铁路开通运营之前便具有相对较高的“市场潜力”,而多数中西部城市则相对较低。最终确定的特征价格回归模型形式如公式(5)所示。如果存在高速铁路运营的影响,那么系数α2应显著为正。

3.实证分析结果基于上述特征价格模型的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就城市宜居性而言,冬季气温对城市住房价格的影响显著为正,说明冬季气温较高的城市住房价格更高。夏季气温的影响虽不显著但系数符号符合预期,即夏季气温较高的城市房价相对较低。这反映了人们更青睐于气候宜居性良好的城市,对该城市的住房的支付意愿更强。反映城市教育资源完善程度的“普通中学师生比”变量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教育资源良好的城市更具有吸引性。同样的,空气质量的对数值对城市住房价格的影响为负且显著,说明消费者对城市住房的支付意愿中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城市环境的因素。本研究关注的“市场潜力”变量———b_potential和d_potential的系数均显著为正,说明“市场潜力”与城市价值高度相关。特别的,后者反映了高速铁路开通后所产生的外部经济影响能够显著资本化到城市住房价格之中。本地人口变量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规模较大的城市有更高的住房价格水平(反映城市规模效应)。F检验值显示ln(pop)、b_potential和d_potential三个变量同时显著的置信度达到99%以上。此外,R2的数值达到63.9%,表示模型整体解释能力较好。在此基础上,筛选二、三线城市的子样本进行回归,d_potential的系数变化能够体现出高速铁路运营对不同类型城市的影响差别。回归结果显示,d_potential的系数在子样本回归中更大(高于全样本约7%),这说明高速铁路运营引发“市场潜力”的变化可能更有利于中小城市的发展,城市间的发展差距在高速铁路运营后可能会逐渐缩小。以京津城际铁路为例,假设两个城市的其他特征在研究期内均保持不变,d_potential仅受到京津城际铁路开通的影响(在此期间与两城市连接的国内其他铁路线路不发生变化)。根据两个城市铁路列车运行时间的变化以及基期的各项社会经济指标,可计算得到北京和天津两个城市d_potential分别为0.17和0.27,对应城市住房价格的年均增长率约为3.0%和4.8%。这也表明,京津城际铁路对两城市的外部影响是十分明显的。若将这部分住房(土地)增值率与现有的居住用地面积进行综合计算,则不难想象该线路所产生的土地增值是巨大的。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京津城际铁路的运营对天津的影响程度超过北京,这表明该线路更有助于带动天津市的经济发展,并缩小两个城市之间经济水平的差距。

篇11

高校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相比较时,它是高校教学设备、资金、信息和技术资源中最重要的。只有通过正当地安排高校老师参加教育教学和科研等活动,处理好老师之间的关系,那么高校人力资源才可以更好的和其他资源结合在一起,实现良好的分配,进而保障高校的教育、教学、科研等活动有序、健康地进行下去。

2.有助于激发老师的热情,提高工作效率。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指的是社会中的人,他们不仅需要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条件,还有思维、情绪、自尊,所以在进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时,首先要给老师们提供一个符合他们工作和需求的办公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在工作中找到乐趣、在乐趣中勤于工作,并努力的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奉献全部的知识,为学校创造更多的价值,也就是多造就人才和研发更高水平的学术成果。所以,学校应该擅长弄好精神鼓励、物质鼓励、行政鼓励和政治思想工作之间的关系,使得老师能够时刻保持一颗热情工作的心,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刻苦学习技术并提高钻研能力,持之以恒地进行教育教学科研和服务工作,进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3.有助于创建完善的人力资源流动制度。

这种制度是按照契约关系来判定个人的权利与义务,进而明确工作的期限。不仅可以自由的流出,而且还可以有条件的随时准入。高校组织者不仅可以解雇、辞掉那些不能胜任工作的员工,而且还可以聘请那些有条件的优秀人才。这个制度是高校制度中至关重要的部分。然而人力资源管理则是高校管理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只有那些具备一批高水平员工的学校,才有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要不然,一个高校即使拥有一流的装备、技术,但缺少人力资源,那么,再先进的设备和技术都无法实现最优的效果。所以,高校首要就是发展一批高素质人才,重视并强化高校人力资源的发掘、引入、科学流动,做好员工的培训、教育工作,是实现高校由以前的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必要环节。

4.有助于削减劳动成本,提高老师的工作效率。

老师的工作效率是指在教育、教学、科研等活动中投入的成本和工作量之间的比率。因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重视人力资源的发掘,激发老师的潜力,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最终实现老师劳动技能的提高,只需要较少的人就可以干相同的工作量,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劳动成本。所以,合理地分配高校人力资源,有助于削减劳动成本,提高老师的工作效率,但是一定要以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原则为前提。

二、市场经济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1.转变观念,培养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新思路。

高校一定要转变观念,实现由以前的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转变。现代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不仅有利于节省成本、提高业绩以及增加出勤率等,而且还着重优化了工作环境,提高了员工的福利,并实现了员工成长和发展的目的。高校应该认清人力资源管理的性质和发展情况,着重人才的潜力发掘,提高其工作热情,来实现高校对人才发展的要求。在观念发生改变的情况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在扮演的角色上也要进行改变,也就是说在发展战略的同时,还要担负起共同发展的合作机构、教学管理职能专家、员工发展的支持者、学校改革的提倡者等的责任。

2.市场机制下进行高校人力资源的分配。

高校人力资源分配是对那些拥有担当高校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等能力的人在不同区域、不同性质高校中使用上的指派。一般而言,高校人力资源分配模式有两种。第一种是计划分配资源模式,也就是通过命令性计划,对社会人力资源进行安排。第二种是市场机制分配资源模式,也就是把市场作为引导的方向,对社会人力资源进行安排。第一种实际上是依赖人的主观意识而进行安排,最终就不可避免地会与实际相冲突,会很轻易地犯主观随意性的错误,导致资源分配不科学。过去国内高校长期使用计划模式进行分配人力资源,造成人力资源分配效率一直在低水平状态游荡。党的十四大明确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市场经济的实质是由市场机制分配人力资源,也就是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依据市场的需求情况,由市场主体对人力资源进行自由分配选择。这种选择是客观的,进而达到资源的合理分配以及分配的高效率。

3.创建层级人才资料库。

把不同专业的优秀人员资料填写在计算机中并进行分类保存,从而高校可以方便、快捷地找到适合自身发展要求的专业性人才。这样的人才资料库是要在国家职能部门的指导下按统一标准逐步创建和兼并的。第一,创建高校人才资料库;第二,创建地方高校人才资料库;第三,创建国家高校的人才资料库;第四,融合到地方人才库或者是人才市场;第五,高校通过人才库选择需要的人才。如果要实现层级人才库有条不紊地运行,就需要通过不断增加新数据、新资料来完善层级人才库。除此之外,国内高校人才资料库或者通过自身亮点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人才,促进国内高校的高等教育发展。

4.建立社会保险制度。

首先,应该形成高等人才是高校高等教育所有的概念,以促使科学流动。其次,应该放宽对户口和档案的限制。应该让个人户口紧跟他的工作单位,废除该用人单位的档案管理系统,以满足档案管理和人才市场相统一的要求,并由该用人单位承担档案管理的保管费用。用人单位应该替员工保存在单位工作期间的相关信息。一旦员工要跳槽,他可以带着相关材料一起到新单位,并把材料当作参考资料。即使没有带到新单位,也不会影响到应聘结果。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因原始档案的限制而影响人员的流动。最后,应该尽力推动住房补助、完善医疗保健和健全个人养老保险制度,特别是个人的养老保险制度,实行账户系统和卡系统,并将相关费用存储到相应的卡中。员工拥有这个卡的使用权,也就是说不论在什么地方工作,不论年龄和工作时间的限制,只要他们的工作还在原单位,那么就应该依照标准,把相关费用打入他们的账户或卡中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