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音乐欣赏课

音乐欣赏课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1-16 01:51:2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音乐欣赏课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音乐欣赏课

篇1

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大纲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开发孩子智力、陶冶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培养他们良好气质修养等方面都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能够欣赏、懂得音乐,是审美修养的标志之一,离开这一点就谈不上完美的音乐教育。”

然而,传统的欣赏课教学只是讲一讲简介,作者生平及作品内容,或听一听单纯的音乐而已,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的确,上好音乐欣赏课确实有相当的困难。

首先,音乐是表现情感的艺术,欣赏者必须用自己曾经历过的生活知识、体验所听到的音乐感知。可是,小学生生活阅历浅,感情积累少,这是上好音乐欣赏课的一大难题。此外,音乐欣赏不仅需要生动、具体的感性体验,而且还需要准确、深刻的理性认识。也就是说,欣赏音乐,不仅需要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也需要逻辑思维能力。可是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尚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逻辑思维能力较差,这是上好音乐欣赏课的又一大难题。

认识困难是为了克服困难。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只要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一些适合小学生掌握的方法,音乐欣赏课是完全可以上好的,同样可以唤起学生的美感共鸣,达到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音乐素养的目的。我在这两年多来的音乐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从具体到抽象

音乐作品可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声乐作品有歌词,其音乐形象比较具体、明确,欣赏时教师稍加点拨,学生便可领会。因此,低年级欣赏教学中,应从歌曲入手,如《劳动最光荣》、《铃儿响叮当》等。器乐作品由于没有文字的参与,音乐内容就比较抽象。在学生初次欣赏器乐作品阶段,可以从《龟兔赛跑》、《彼得与狼》等带解释词的音乐童话故事开始,帮助学生理解,然后再欣赏直接模仿或近似模仿自然音响的作品,如模仿钟声的《在钟表店里》、模仿鸟叫声的《百鸟朝凤》等乐曲。这两种直观性的听觉形象,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通过上述过渡,再逐步引导他么欣赏纯音乐作品,就水到渠成,不为其难了。

二、由近及远

由于学生的生活接触面小,脱离了他们生活实际的作品,孩子往往不易理解。欣赏时应从孩子的日常生活和他们所喜爱、感兴趣的内容开始,逐步由近及远地扩展他们的视野。教学中常以儿童歌曲入手,逐渐过渡到其他歌曲;由富于儿童情趣的器乐曲扩展到其他内容的器乐曲;由本地区、本民族的民歌扩展到其他地区与民族的民歌;由中国的音乐作品扩展到外国的优秀音乐作品。使欣赏教学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看、听、动结合一起

借助视觉的直观来帮助听觉感知,有利于孩子对音乐形象的理解。如欣赏柴可夫斯基的《小天鹅舞曲》时,可出示芭蕾舞剧《天鹅湖》挂图,有条件的还可播放有关的录像或影碟,让学生边听边看。这种视听结合的方法,对孩子感知舞曲的形象及情绪颇有益处。

音乐的旋律和节奏都体现了一定的流动性。让孩子跟音乐边听边动,有利于他们对音乐情绪的感受。例如,在欣赏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时,应鼓励学生根据各自的理解自由地律动,允许他们摇头晃脑,模仿吹奏等动作,并随乐曲情绪变化作摆动,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乐曲的理解。

四、面向全体学生表现音乐

小学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它的任务是使每位学生都受到良好教育。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多给每一位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多让他们得到一些锻炼,尽情地抒发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改变音乐欣赏课坐着不动的形式,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集体讨论动作,然后全体表演。

五、借助联想法创造意境,诱发美感

篇2

音乐欣赏课是音乐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开阔音乐视野、丰富情感世界,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开发想象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但是一直以来,音乐欣赏课是很多音乐教师认为最难上的一种课型,学生不感兴趣,注意力不集中,低学段的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以及语言上的表达都有着一定的难度。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用语言来解释音乐,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很被动,很难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那么如何改变以往学生的学习状态,我认为丰富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模式,创造一个“动”态的课堂,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参与到音乐欣赏活动中,让学生充分的“动”起来,才能更好地去感知音乐体验音乐,从而激发他们对音乐欣赏课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1.创造一个“动”态的课堂

在课堂中如何唤醒学生的音乐感觉要靠教师调动学生的耳、眼、手等感官来感受音乐,要引导他们对音乐的敏感性。在课堂中要让学生动起来,先要创造一个动态的课堂。

1.1 教师要以自己在音乐审美中的情绪去感染学生,课堂中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要善于控制语调的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把学生带入音乐世界。

1.2 引导学生自主地投入到音乐欣赏活动中,使音乐欣赏课充满活力。教师自创设一种民主、自由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多想、多问、多说、多做。可通过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让他们动手、动口,动脚,多种感观多方位参与到乐曲的感知与体验中来,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音乐素养。

2.让学生“动”起来去体验音乐

《审美体验论》中写道:“体验就是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强调“感受音乐不能单靠别人传授,而必须通过个体自身去体验。”然而在欣赏音乐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充分的“动”起来,学生才能够亲身实践的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探索音乐的各种表现要素,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的能力。

2.1 画起来。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曾说过:“儿童音乐教育的重点不应该放在理性上,而应该为他们铺设直觉体验的道路。”在欣赏音乐中将线条以及有趣的图像展示出来,将抽象的音乐具体化,视听动结合会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音乐教学方法。

如:欣赏《江南好》,引导学生在欣赏主题旋律时根据音乐的音乐情绪、音乐速度等用画旋律线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带学生们在音乐聆听中大胆的将自己的音乐感受记录下来。

2.2 唱起来。在欣赏教学中有一些作品是歌曲,这样的作品可以让学生边拍打边唱边转圈的去感受歌曲,将身的运动和歌唱相结合,有助于学生敏感地看到并感觉到音乐的变化,使对于歌曲更加利于理解,并在运动中体验节拍的特点。如:《编花篮》学生围成圆圈,根据歌曲不同的节拍设计不同的拍打动作,用拍手或拍肩、拍腿等。

2.3 演起来。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可尝试引导学生用肢体动作去参与体验音乐,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与勇气。如:《龟兔赛跑》,《三只小猪》等,在让学生欣赏音乐后,可以让学生们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演一演音乐剧。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篇3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333-02

高中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明确地把“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放在教学目的的第一位,这就为我们上高中音乐欣赏指明了力向,高中的“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丽首先是培养人。”《苏霍姆林斯基》是“别的学科不能代替的”审美教育。我在上高中音乐欣赏课时,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教材,围绕教学目的,面向全体学生,为提高同学们的鉴赏能力做了一些努力,下面谈谈我的体会。

1 听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欣赏的一切实践活动必须依赖于听觉。因此听的参与是欣赏教学的核心。音乐欣赏课的主要任务不是对学生“晓之以理”,而是“动之以情”,聆听音乐,在精神上进入音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音乐基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开展听赏活动,培养学生聚精会神、精诚专一的听赏习惯,使学生真正去感悟、体验每首作品所蕴含的意境和丰富情感。

2 唱

音乐欣赏是以听为主的,但“唱”这种主动操作的方式,也是学生进入音乐意境,体验音乐情感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对于音乐主题更要安排学生演唱。因为音乐主题是乐曲的核心,把握了主题,也就把握了整个作品的灵魂。其中,组织学生听前唱主题,不仅有利于学生把握主题形象,使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准确辨别出主题的再现或变化再现及其发展,更好地获得音响体验。而且,能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作品的风格、特色和内涵,使欣赏从“悦耳”走向“赏心”的境界。

3 看

在欣赏教学中,不但要听要唱还要看。“看”是音乐欣赏的一种启发诱导

的手段,它将学生的视觉、听觉、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结合起来接受音乐知识或感受、体验音乐作品。我们要向学生提供直观图象。特别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手段来实现,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联结视觉来感受美。这样有利于营造良好教学效果和课堂美感,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以建立音乐形象。

当然,音乐欣赏并不直接培养学生视觉上的能力,但可以借助视觉上的优势来启发诱导学生尽快进入音乐情景。

4 想

“想”就是学生在聆听音乐时,根据音乐主题展开联想、想象和思维。感知与思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是紧密相联的,只有焕发思维才能提高学生的感悟水平,才能达到启迪理智、愉悦情感的审美效果,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音乐作品的种类多种多样,有舒畅、欢快的美;有悲伤、沉郁的美;有明亮、轻柔的美……教学中,教师可根据音乐作品的特点,适当地介绍作品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及创作意图等,并要求学生对音乐的风格,体裁、情绪作出判断:然后让学生随着音乐进入平静凝思,在丰富内心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最后指导学生用语言和行动表现艺术形象。

5 动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咏歌之,咏歌之不足舞之蹈。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墨塞尔讲过“节奏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地体验音乐的桥梁,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音乐学习领域。”所以,音乐欣赏应从身、心两方面同时入手去训练学生,使学生不仅用听觉去感受音乐,而且用整个肌体和心灵去感受节奏疏密、旋律起伏和情绪变化的规律。在教学中,可根据欣赏内容,选择节奏性较强的乐曲,让学生运用简单的节奏律动方式来感受、体验音乐,随着音乐动起来,用形体语言去阐述对音乐的理解,使音乐融入每一位学生的心灵深处。让学生“动”起来,既培养了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又加深了他们对音乐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篇4

初中设置的各门学科中,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那么,怎样在音乐欣赏课中唤醒学生的音乐感觉呢?这就要靠音乐教师按照新的课程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耳、眼、手等感官来感受音乐,激发学生兴趣。

一、重视情感体验在初中音乐欣赏课中的作用

从心理学上讲,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它是人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已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从艺术价值上看,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是最容易激发和调动情感的,并能很好地体现个人的修养。从实践教学中,情感体验是可以获得和培养的,因此,在初中音乐欣赏课中,学生可通过大量的音乐实践得到情感的体验、抒发、产生一定层次的认识、评价、鉴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修养水平。初中音乐欣赏课在目前课时少,内容多的情况下,情感体验教学就更为重要了,音乐大门的开启,要靠教师选择好钥匙,情感的调动和培养则是教学中最好的选择。

音乐中的投入、想象、联想、思考的范围是广阔的,是不可造型的艺术,并在瞬间或长期都可以有着不同层次的情感。音乐本身来源于生活,使情感能得到充分的表现,在此基础上得以提炼和升华,情感也随之加重。音乐艺术是综合的艺术,它所包容的内容十分丰富,是其它任何艺术不可替代的,所以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换言之,音乐有着丰富的情感,人类的情感是最丰富的,二者不谋而合,因此可以通过情感的体验使学生更广、更深、更自然地接受音乐艺术的教育和培养。

二、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中获得情感体验的方法

1.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在最初可选择一些脍炙人口的名曲,如贝多芬、莫扎特等的作品,学生直接接受音乐的感染,打破了学生对音乐欣赏的神秘感,使学生感到能听得懂音乐。在反复欣赏时,还会听出不同的乐器,作品的段落──曲式结构,作品的风格等,调动起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2.通过音乐自身的内容(音乐的要素)来进行情感体验

音乐艺术自身就应是美的化身,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做一些节奏练习,体会音乐的变化。

3.根据初中学生心理、生理特点,通过音乐欣赏课中的情感体验,丰富、完善学生的情感世界

在中学生青春期心理活动的发展过程中,有一点就是情绪,情感的日益丰富,表现为充满活力,有热情,重感情的特点。这些普遍的特征在音乐欣赏课中都能得到体现,为学生提供了一方情感体验的热土。

4.与时代相结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获得情感体验

情感的表现可体现在古典音乐之中,也可在通俗、流行音乐之中。学生平日所接触的是大量的通俗音乐,如在课堂上禁止,那就事倍功半了,课上找一点时间,机会给学生自己,5--10分钟,听一些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可以放松他们紧张的神经,建立师生的沟通,使学生的音乐情感得以自由的发挥,课前教师要进行筛选。

三、课内外相结合

要学好音乐欣赏,要从课内外多方面启迪学生感受音乐、产生情感共鸣并引导学生探究音乐作品内涵。从课外,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与课本欣赏课题相关的各种资料(音像、图片、与音乐相关的实物等),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录下各种美妙的声音,配上自己的解说,制作成一个有关音乐专题的片断。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来体验音乐,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从课内,首先用这堂课的主题音乐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音乐课堂,让学生产生一种神圣、奇妙的殿堂般的感受。让学生随心所欲地用各种方式来表达展现心中的最原始的情绪体验。表达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可用彩色的画笔绘出抽象的线条、不规则的图形或具体形象的实物实景来表达;也可用朴实或华丽的文字语言、诗歌、散文的形式来表达的;还可用舞蹈形体动作来表达展现。接下来,一边让学生复听音乐作品,一边用生动的语言简介作品背景,从而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让学生领会每一首音乐作品都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它的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并有了积极探索音乐内涵的动力。再采用启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得出结论。让学生体会到他们研究的价值意义,从而使他们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感受到研究学习的快乐。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里,提高了学生的欣赏分析能力,最终使学生的审美体验、审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形成且提高。

四、重视音乐欣赏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篇5

中职学校通过设置音乐欣赏课,可以使学生了解音乐艺术特征。通过感知音响、体验情感,从中得到审美情趣,还可以进一步发展并丰富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力,提高对音乐的理解与认识水平,增强其表现与创造音乐的愿望。有助于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文化艺术,学习丰富多彩的各民族音乐,拓展音乐文化视野,有益于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因此,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欣赏课程对于促进学生全面的、有个性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培养健康向上的音乐审美情感,促进中职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学生们往后的素质教育及处事为人更是一种关键的良药。

二、构建多元化的音乐教育模式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根基

1. 如今中职生的音乐教育现状

随着中职教育的全面发展及技能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中职教育的培养基地,然而,他们更加看重的是专业技能的教育,急于着手的是目前的就业问题,却忽视了素质教育对他们自身的重要性。一味地追求专业技能,对音乐教育的模块处于模糊不懂的状态,忽视了音乐教育对他们自身的思想品德的修养与“为人”的培育。在中职学生眼里看来,并非不喜欢音乐教育,他们更多的是未能在音乐教育教学中得到较为恰当地引导,所以,作为音乐教育者,我们更加要着手从教学上,改善以往的枯燥死板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不断地改造创新,构建多元化音乐教育教学方法,以学生现阶段的心理需求和喜好入手,编制新标准的音乐教学素材,使学生更简易地进入音乐课堂当中,从而渲染中职教学课程气氛,改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使学生往后成为品德行兼优的好学生。

2. 构建多元化音乐教育模式

根据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教学内容。大多数学生喜欢流行音乐,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在原本的基础上,适当的将学生们喜欢的健康向上的流行音乐放进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和欣赏。利用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比如在教学上加入对周杰伦的作品《蜗牛》的音乐欣赏,在欣赏《蜗牛》的过程中,让学生们简单地随音乐轻声跟唱,了解曲式的结构特点,透过学生们的想象力,学习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虽然是一首很简单的流行歌曲,但对于学生们来说,整堂音乐课的气氛和学生们的热情远远超乎于以往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

营造良好的音乐环境,引导欣赏高雅音乐。在适当欣赏一些流行音乐的同时,还要加入一些中外古典音乐的欣赏。教师要设法造创良好的音乐教学环境,如每天通过广播站,在业余或课间时间,在校园内播放古典钢琴曲等,或由播音员讲述一些作曲家的小故事等,这样在全校的范围内,让学生们公共欣赏,充分发挥群体效应,耳濡目染,使欣赏音乐艺术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还可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习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

篇6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217-01

一、精彩导课。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创造想象的意境新课教学前,如果有精心地进行导课,把歌曲简明地介绍给学生,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丰富的想象空间。而兴趣的培养是上好音乐欣赏课的前提。我在指导学生欣赏前往往借助画面的形象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想象。如欣赏《阿细跳月》时,结合多媒体画面,先让学生欣赏一段彝族的民间舞蹈引导学生观察想象,然后让学生猜猜刚才欣赏的是哪个民族的舞蹈?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给予肯定或订正,在学生对这课题感兴趣时我又设计一个走进彝族的环节,让学生对彝族及它的风俗有一定的了解。如:

“彝族主要居住我国西南地区,有十几个支系,阿细是居住在西南红河地区的彝族支系。彝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火把节。阿细:彝族的一个支系。“跳月”是阿细人的一种歌舞形式。”在学生对彝族有所了解后,带学生进行下一个环节节奏训练如:今天我们要乘着音乐的翅膀,凭借你们丰富的想像,进行一次特殊的旅行,请大家跟上老师的节拍,一起来!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很快掌握了《阿细跳月》的典型节奏。并问学生:“这部作品中都有哪些乐器?你们听了这段音乐后好像看到了什么?”让学生随着音调的起伏和节奏的变化进行联想。我一方面积极鼓励学生想象,另一方面用生动的音乐基本形象词加以小结。通过对画面的指导观察、彝族风俗的简述,诱发联想的提问,学生会感到音乐并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是一种有趣味的“活动图画”。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诱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有助于学生对音乐理解能力的提高。

二、突出形象鲜明的特点。逐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欣赏教学就是让学生听赏各式各样的音乐作品,通过对音乐的感受和审视来达到教学目标。一般情况下,学生对乐曲的感受可分为初步聆听、理解聆听、评价聆听三个阶段。为逐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平常先让学生听一些直接模拟的音响,这些音响学生容易在头脑中引起共鸣。然后再让学生听一些形象鲜明的音乐,尤其是活泼轻快地旋律,如《劳动最光荣》、《我爱北京天安门》等。这些形象音乐儿童比较容易理解和感受。初步聆听是初步感知阶段,可使学生对音乐作品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篇7

美国一著名学者曾在书中指出:在普通学校中,音乐教育就是欣赏教育,就是为欣赏而进行的教育。这句话其实不难理解,从学校教育的层面看,懂得欣赏音乐的学生必定具有良好的音乐素养,而欣赏群体的增加必定提升学校音乐教育的水准;从培养人的层面看,试想一般学校音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多数会欣赏音乐的人呢,还是培养多数音乐家呢?答案显而易见,当然是前者。

然而,说到学校的音乐课程,至今有很多家长还是认为音乐课就是唱唱歌,学生放松放松心情的娱乐课程,学得好坏无所谓,甚至有不少音乐教师也抱有这样的态度,认为课堂上教会学生唱会歌曲、吹会竖笛就完成任务了,对音乐欣赏内容一带而过,比较随意。我通过观察发现课堂中针对欣赏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轻视欣赏教学的重要性,缺乏主题,放任自流;背离欣赏教学的审美规律,远离主线,弱化听赏;脱离欣赏教学的音乐性,支解音乐,缺乏完整;违背欣赏教学的本质性,盲目综合,舍本逐末……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使得我们的欣赏教学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初衷。

为了改变现状,更好地贯彻教育部关于《音乐课程标准》的精神,提高学生在音乐课中真正感受、欣赏、体验音乐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我们提出了提高音乐欣赏教学实效的研究。

一、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欣赏氛围

倾听是对音乐最好的感受。拥有一双会聆听音乐的耳朵对于学生来说是一辈子的财富!俗话说:“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因此,我们在校园中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来多听音乐,使学生积累对音乐艺术的感性认识,积累音乐欣赏经验,让更多的学生热爱高雅音乐,培养学生养成聆听音乐的好习惯。具体如下:在全校范围开展“我最喜爱的music”活动。时间安排为每天中午午休前10分钟,在校园广播电视台播放音乐,一周换一曲。欣赏的曲目由三至六年级中的学生推荐,由学生独立完成收集资料——策划——讲解的过程(教师从中辅佐)。这样让我们的学生每天都置身于音乐的海洋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实践证明,学生确实对每周所欣赏的曲目耳熟能详,绝大部分学生表示喜欢这样的欣赏曲目。

二、在课堂上提高学生音乐欣赏水平

(一)注重双基

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深入理解音乐的钥匙。在小学阶段中,让学生了解掌握音乐要素、音乐风格、音乐情感等知识点对提高学生理解音乐能力有着巨大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加以正确导向。例如,为了使学生了解音乐作品中的“音色”,我设计的音乐课《单簧管波尔卡》专门针对“音色”要素来构思。这节课从一个游戏——有趣的器乐家族导入,通过对钢琴、小提琴、单簧管三种乐器音色的聆听与辨别,获得对音乐要素的了解和认识,并在教学的展开环节进一步强化对音色的学习和理解,比如用适合乐曲情绪的色彩和不同形状来表示乐曲旋律的进行等教学手法让学生听辨不同音色的特点。总之,让学生很好地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音乐语言,加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二)注重教学目标的设定

音乐欣赏教学目标的设定一定要具体,不要说空话、套话。严谨的教学目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的基础。因此我们提出在制定音乐欣赏教学目标时,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主体性原则。“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要贯穿于我们的教学目标设定,要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音乐欣赏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参与体验音乐的节奏、节拍、旋律、调性等特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针对性原则。每一首歌(乐)曲的欣赏都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因此不能对所有的欣赏内容都囫囵吞枣,一并要求。抓准每一首音乐作品的切入点,有的是情感体验,思维想象;有的是认知节奏;有的是强化主题旋律等,因此制定目标时必须要细化,有针对性。

3.可测性原则。教学目标的设定最忌讳看到的是空大、虚无的设计。如果一节课上完,学生都不清楚学的是什么,那这就是失败的课。因此要检测一节课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就一定要注意其可测性。

(三)注重精选内容、挖掘音乐要素

1.精选音乐中最具表现力的内容。对于一些音乐,教师要善于发现、筛选音乐作品中最具审美性的内容,作为欣赏的精华,进行重点聆听。教学中,我们要在学生完整聆听的基础上把音乐中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单独拿出来,让学生反复聆听体验。精选音乐内容有助于学生学会关注音乐内涵,尽快把握整首乐曲特点。这是一种能力,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对音乐作品的分析与理解能力,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把握教材,这直接影响教学过程的实施及对学生的影响。

2.挖掘音乐中最具表现力要素。学生在感受、体验音乐的过程中,要使学生逐步增加对各种音乐要素的敏感反应及各种音乐要素相互作用后产生的艺术表现力。那么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中的表现因素,在分析处理乐曲的力度、速度、音色等表现要素上下工夫,注意因材施教,并渗透于各个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在亲身感受音乐的活动中积累知识,提高技能。

(四)注重教师的课堂语言

语言是人类相互交流最重要的手段,课堂语言艺术无疑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准确地表达音乐作品的创作意图。把艺术语言以导语或解说等形式转化为文学语言,让学生在正确思想的引导下有充分想象的空间。因此,我们提出教师的语言必须要注意“二性一力”,即准确性、有序性、富有感染力。

(五)注重变换教法

篇8

音乐欣赏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尤其需要重视器乐欣赏方面的教学,以便有效提高学生音乐综合能力。器乐欣赏教学是需要充分调动各类感官的教学,存在一定的难度。对此,我结合教学经验,简单探讨了器乐欣赏的教学方法,以供参考。

1. 初中音乐欣赏课器乐欣赏分析

1.1培养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

器乐作品具有不确定和模糊性的特征,进行欣赏时,学生容易出现迷惘状态,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器乐欣赏空间较为广泛,不受特定条件的约束,学生容易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个性化欣赏能力;拓展鉴赏空间。对此,初中音乐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器乐作品所具有的特征,对学生的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进行培养,使欣赏课变得生动有趣。例如,在音乐课上让学生鉴赏《梅花三弄》这一古琴作品时,告知虽然古琴、梅花两者并不存在情态上的必然联系,可是两者在气节和风骨等方面是相通的,且具备相似的精神内核,即传统文化所崇尚的清幽之境、内心坚守与宁静。通过初步引导,多数学生都予以认同,并发挥自身的想象力,联想到冷漠意象和哀愁事物意象等;部分学生可能联想到与梅花相关的文学作品,进而对梅花所代表的寓意进行深化认识。在各种乐器中,古琴琴音空旷、深邃、古典和悠远,学生在欣赏时充分愉悦心灵,并提高想象能力,进而体验到器乐作品所具有的丰富性和多元性。

1.2深化情感体验

器乐作品具有节奏明快、韵律和谐和旋律悠扬的特点,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欣赏美妙的音乐,还能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为了使学生从感官层次顺利进入情感体验层次,音乐教师在器乐欣赏中要对其进行有效导引。例如,在《百鸟朝凤》器乐作品中,抽象的音乐将清晨的山间景色形象勾勒和描绘出来,展示出了熹微、霞光和旭日下山林的无穷魅力。告知学生在聆听音乐时用心捕捉唢呐所演绎出的各种虫鸣鸟叫,同时在器乐作品所营造的祥和意境当中感受八音交响和和鸣,体验自然和谐与草木虫鱼欣欣向荣之感。

1.3拓展延伸创造力

在教学器乐欣赏课程时,培养创造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对此初中教师应时刻谨记培养和拓展延伸学生的创造力。在音乐教学中,创造力拓展应当时刻贯穿,保证创造力与鉴赏、感受和乐理表现相互补充、相互影响,将创造力培养情况作为衡量教学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准。要将创造力培养贯穿在欣赏教学当中,把握好适度原则是关键的实施要点。适度原则当中的“度”主要是指将学生具有的认知水平作为依据,进行音乐教学,确保其准确理解与把握作品当中蕴含的感情基调。例如,当欣赏完作品《十面埋伏》,为了拓展学生的创造力,可以让其扮演作品中的主人公虞姬、项羽,再现作品中生离死别、依依不舍的情景。在扮演过程中,叮嘱学生把握好作品中的情感与情绪,避免破坏教学当中的凄凉、悲情氛围。此外,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时,还应注重将作品背景文化与音乐旋律联系起来,例如可以在朗诵《秋》和《二月兰》等作品时配乐。在提高学生创造力时,音乐教师应注意控制好音乐活动内容,保证活动内容的真实性、有效性,避免不根据情况选择内容,造成课堂时间浪费。

2.欣赏厚度和欣赏深度的追求

当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感知体验之后,必然会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古人云“学贵有疑”,对此,音乐教师应当精心收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选择有一定难度、深度和研究价值的问题,利用课堂时间或课余时间诱导初中生对其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效深究,以便将器乐欣赏提升至愉悦精神和陶冶情操的境界。例如,在欣赏作品《二泉映月》时,引导学生从更高的精神层面体味月映二泉之意境元素与音画,并围绕“月”与“泉”两种意象所表达的情感、意境,深入思考这一器乐作品所寄托与表达的感情。初中学生有可能会被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难住,此时可以适当鼓励学生,以便让其在感性与理性的碰撞与思考下,得到深层感悟。如果学生给出的答案不够完满与深刻,则可以帮助其理清问题条理,从而进一步加深其对于作品情感的理解。在帮助学生整理思路的过程中,应教会学生举一反三,从而有效强化器乐欣赏的效果。

3.结语

初中音乐课程当中的器乐欣赏是一种需要充分发挥创造性的教育活动。为了有效强化教学效果,应在教学时充分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深化其对于器乐欣赏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可以在音乐欣赏课程当中培养情志,并通过音乐提升自身精神层面,进而保证提高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篇9

所谓音乐疗法是用音乐陶冶性情、调整心境的心理疗法。如今,大学生心理健康已凸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能在大学有限的学习时间里,通过课程的设置,教师的疏导,帮助学生减轻来自于外界与内心的双重压力,使之更加积极乐观地走向社会、面对生活,是音乐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在音乐欣赏课程的设计中,加入音乐疗法的元素,恰恰是全面素质教育取之不尽的营养源泉。

我国古代对音乐治疗的作用十分重视,认为“五音”(宫、商、角、徵、羽)通过“五行”(金、木、水、火、土)可以调节人的情志和身体功能。现代研究表明,乐曲的不同旋律、节奏、音响、速度、音调、音色,可以产生不同的情感效应和机体效应。如欢快的旋律可以加强肌肉张力、振奋精神;柔和的旋律、舒缓的节奏则可以平稳呼吸、镇静安神;优美的音色可以降低神经张力,令人轻松愉快;神秘的音响效果,可以提高注意力,令人精神集中等。正如孟子所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把握音乐的特点,音乐欣赏课上教师选择乐曲就不再是无的放矢了。就能很好地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上课不能集中精力、生活学习状态不够积极、接人待物消极懒散等不良现象,因材施教。具体曲目不再一一赘述。笔者在教学中将此环节放在每节教学内容的第一环节,效果也是较为明显的。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以往轻视音乐欣赏课的观念,学生不再只是为拿学分而进入课堂,由被动上课变为主动。从某种角度讲,教师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思维的不断更新,才能紧扣时代脉搏,适应形势的需要。

二、以民族音乐为根本,发挥音乐育人的整体效能

一节生动的音乐欣赏课,作者的调、曲、创作意图、背景等,最终只能通过音乐教师的介绍传递给学生。教师如何将无生命力的东西,变得生灵活现,如何充分发挥教师传播能力和作用呢?那就要在课程设计方面注重由内到外,从局部到整体的全盘设计。

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与汉族有着明显的区别,所谓中华民族的音乐,就是以中国人民熟悉、了解,喜爱母语文学以及音乐语言,来表达民族的思想、内涵、感情的音乐,就是中华民族的音乐。所以,教师首先自己要了解并且重视这一点。

当然,各民族特定的音乐风格的不同,是由语言、民族审美习惯决定的。是由演唱特色、伴奏乐器以及表演时演员的面部表情、体态律动、肢体动作等不同所组成的。怎样使学生了解本民族以外其他民族音乐风格,使民族音乐在当前“洋为中用”的音乐生物链中不被淘汰,才是音乐教学的根本。例如:学生听《珠穆朗玛》马上就知道这是风格;听《蓝蓝的天上白云飘》就知道这是蒙古风格等等。为达此目的,要教会学生一方面从听觉上辨别,另一方面从视觉上学生可以通过民族服装、肢体动作来辨别。至于民族综合音乐知识就歌曲来讲,其歌词和旋律音调都是在普通话的基础上形成的。

音乐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听懂《梁祝》,也应该能使学生听懂《蓝色多瑙河》。笔者认为,在与世界音乐接轨的情况下,在大力推广普及大学生了解西方音乐的前提下,更多的应以本民族的为根基,只有在继承、弘扬民族音乐的前提下,才能引导学生真正了解、学习到西方音乐的精髓和优长。

三、发掘学生的音乐智能,发挥音乐在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篇10

从心理学上讲,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它是人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从艺术价值上看,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是最容易激发和调动情感的,并能很好地体现个人的修养。情感体验是可以从实践教学中获得和得到培养的,因此,在普通高中的音乐欣赏课中,学生可通过大量的音乐实践得到情感的体验、抒发、产生一定层次的认识、评价、鉴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修养水平。中学音乐欣赏课在目前课时少、内容多的情况下,情感体验教学就更为重要了,音乐大门的开启,要靠教师选择好钥匙,情感的调动和培养则是教学中最好的选择。音乐中的投入、想象、联想、思考的范围是广阔的,是不可造型的艺术,并在瞬间或长期都可以有着不同层次的情感。音乐本身来源于生活,使情感能得到充分的表现,在此基础上得以提炼和升华,情感也随之加重。音乐艺术是综合的艺术,它所包容的内容万千,是其他任何艺术不可替代的,所以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换言之,音乐有着丰富的情感,人类的情感是最丰富的,二者不谋而合,因此可以通过情感的体验使中学生更广、更深、更自然地接受音乐艺术的教育和培养。

二、如何使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中获得情感的体验

1.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获得情感体验。在最初可选择一些脍炙人口的名曲,如贝多芬、莫扎特等人的作品,学生直接接受音乐的感染,打破了学生对音乐欣赏的神秘感,使学生感到能听得懂音乐。在反复欣赏时,还会听出不同的乐器、作品的段落──曲式结构、作品的风格等,调动起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2.通过音乐自身的内容(音乐的要素)来进行情感的体验。音乐艺术自身就应是美的化身,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做一些节奏练习,体会音乐的变化。3.根据普通高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通过音乐欣赏课中的情感体验丰富、完善学生的情感世界。在中学生们青春期的心理活动发展过程中,有一点就是情绪,他们日益丰富的情感,表现为充满活力、有热情、重感情的特点。这些普遍的特征在音乐欣赏课中都能得到体现,为学生提供了一方情感体验的热土。4.与时代相结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获得情感体验。情感的表现可体现在古典音乐之中,也可体现在通俗、流行音乐之中。学生平日所接触的是大量的通俗音乐,如在课堂上禁止,那就事倍功半了,课上找一点时间,给学生们自己,5-10分钟,听一些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可以放松他们紧张的神经,建立师生的沟通使学生的音乐情感得以自由的发挥,课前教师要进行筛选。

三、课内外相结合

要学好音乐欣赏,要从课内外多方面启迪学生感受音乐、产生情感共鸣并引导学生探究音乐作品内涵。从课外,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与课本欣赏课题相关的各种资料(音像、图片、与音乐相关的实物等),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录下各种美妙的声音,配上自己的解说,制作成一个有关音乐专题的片断。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来体验音乐,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从课内,首先用这堂课的主题音乐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音乐课堂,让学生产生一种神圣、奇妙的殿堂般的感受。让学生随心所欲地用各种方式来表达展现心中的最原始的情绪体验。表达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可用彩色的画笔绘出抽象的线条、不规则的图形或具体形象的实物实景来表达;也可用朴实或华丽的文字语言、诗歌、散文的形式来表达;还可用舞蹈形体动作来表达展现。接下来,一边让学生复听音乐作品,一边用生动的语言简介作品背景,从而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让学生领会每一首音乐作品都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它的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史故。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并有了积极探索音乐内涵的动力。再下一步,采用启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得出结论。让学生体会到他们研究的价值意义,从而使他们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感受到研究学习的快乐。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里,提高了学生的欣赏分析能力,最终使学生的审美体验、审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形成且提高。

四、对比教学,灵活多变地设计不同课型

将题材、演唱(奏)形式及作品曲式与题裁等异同点明显、易于对比地安排在一起进行教学。这样能使学生比较准确地感受领会不同音乐作品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同时还能使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音乐,并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了解音乐表现的规律。

1.以题材为中心设计课型。以某一题材为中心,将不同表演形式的音乐、器乐作品组合在一起,进行音乐欣赏教学。如以“金色的秋天”这一中心的欣赏课,就可将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西风的话》、民乐合奏《丰收锣鼓》、笛子独奏《扬鞭催马运粮忙》等相同题材,不同表演形式的音乐、器乐作品组合起来进行教学。这种课型内容统一,能使学生从不同表演形式的音乐作品欣赏中,集中体会、理解音乐家是如何运用不同音乐表现手段来表现共同的音乐与主题的。

2.以演唱(奏)形式为中心设计课型。这一课型将同一音乐表演形式、内容、主题不同的音乐作品组合在一起开展音乐欣赏教学。如以“独唱”为中心的音乐欣赏课,就可将男声、女声、童声等不同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等形式的独唱曲组合起来进行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了解不同表演形式的经典音乐作品,拓宽音乐视野。

3.以作品曲式与体裁为中心设计课型。这一课型将同一曲式结构或乐曲体裁的音乐作品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如以“一段体”为中心或以“进行曲”、“变奏曲”等为中心开展音乐欣赏教学。这样做有助于学生了解曲式、体裁等有关音乐知识,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到音乐内容与音乐表现形式的相互关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的形式美。

篇11

〔中图分类号〕 G633.9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23—0052—01

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是摆在每个音乐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究竟怎样的一堂音乐欣赏课才算成功呢?下面,笔者就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融洽的师生关系具有巨大的“亲和力”。 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在学生“亲其师”的前提下,才能达到“信其道”的效果。一般来说,学生往往会因喜欢某位教师而喜欢这位教师所讲授的课程。如果每位教师都具有能让学生敬佩、亲近的魅力,那么学生的学习将会是快乐的。那这种魅力从何而来呢?我认为,教师应当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要通过亲切的目光、和蔼的态度和由衷的赞扬等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音乐欣赏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学习兴趣,扩大学生艺术视野,提高学生音乐感受、理解和鉴赏能力,丰富学生情感体验,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途径。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深入感受音乐语言,体会审美意蕴的表现手法和作品蕴涵的情感。如,在欣赏《渔舟唱晚》时,可让学生伴着美妙的古筝声想象“渔舟竟归,由远而近,渔歌四起,互相唱和”的意境。又如,在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傣族姑娘翩翩起舞。

三、合理设计不同课型

教师按照题材、演唱(奏)形式及作品曲式与体裁等设计课型,将异同点明显、易于对比的音乐作品安排在一起进行教学,这样能使学生深入地感受不同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把握作品的主题、风格。

1.以题材为中心设计课型。即以某一题材为中心,将不同表演形式的声乐、器乐作品组合在一起进行音乐欣赏教学。如,以“金色的秋天”这一题材为中心,将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西风的话》及民乐合奏《丰收锣鼓》、笛子独奏《扬鞭催马运粮忙》等不同表演形式的声乐、器乐作品组合起来进行欣赏教学。这种课型主题统一,能使学生通过不同表演形式的音乐作品欣赏,认识和理解音乐家是如何运用不同音乐表现手段来表现同一音乐主题的。

2.以演唱(奏)形式为中心设计课型。即将表演形式相同但内容、主题不同的音乐作品组合在一起进行音乐欣赏教学。如,以“独唱”为中心的音乐欣赏课,就可将不同历史时期的男声、女声及童声等形式的独唱曲组合起来进行教学。这样做,有利于学生了解不同主题的独唱音乐作品,从而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3.以作品曲式与体裁为中心设计课型。即将同一曲式结构或音乐体裁的音乐作品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如,以“一段体”为中心,或以“进行曲”、“变奏曲”等为中心开展音乐欣赏教学。这样做,有助于学生了解曲式、体裁等相关音乐知识,同时,还能够使他们充分认识到音乐内容与音乐表现形式的相互关系,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形式美。

四、组织编创比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