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9 16:57:1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海洋能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俗话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同样,不能自理,谈何独立?所以,培养孩子独立能力,应该先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自理习惯。
我在培养自己孩子的自理能力时,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在前一天晚上提醒他自己整理好第二天的学习用品。我认为小学阶段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很重要,学会整理自已的学习用品和作好第二天的上课准备,是培养小孩良好习惯的重要途径,我一直都比较注意帮助孩子养成这方面的习惯。在整理时,我仅是起提醒和监督作用,一般不会去代劳,时间长了,孩子自然知道第二天上学前应作哪些准备。二是父母都比较忙的时候学会照顾好自己。许多父母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总是照顾得无微不至。其实,有时候,父母没必要什么事都去管,应该让孩子自己去做。比如,天冷的时候,父母们不要先对孩子说“该穿大衣了”,而要让孩子自己在感受中学会加衣服。孩子长大了,迟早将脱离父母的照顾去独立生活,因此在小孩成长的道路上早些教会孩子自己照顾自已非常重要,家长应逐步放手让小孩学会照顾好自己。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每天都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一对夫妇要他们的孩子收拾起摊在桌上的书本、玩具时,有的孩子借口:“我马上……知道了……我现在还不想……我过会儿再收……我太累了……妈,你替我收拾吧”。当家长让孩子帮他们扫地时,有的孩子就说“妈,你自己扫吧,我 上学累了……”这时,有的家长就退让了,默默地替孩子收拾起来。殊不知,这一退让却让孩子失去了责任感,产生下一次反正爸爸妈妈会替我做的依赖思想。所以在给孩子交待任务之后,做家长的一定要克制替孩子做事的欲望。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很多家长过分的溺爱孩子,致使孩子养成很多不良习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造成孩子过分依靠父母,什么事情都不能独立自主的完成,只要父母能代劳的就疏于动手,养成“好吃懒做”的习惯,一旦养成这些习惯就不易改掉。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必须放手让孩子独立的去完成,这些“收拾书包、玩具,自己整理房间和扫地以及学着洗自己的小衣服”等小事,一定要让孩子独立去完成,千万不要越俎代庖。
古人云:“自古英雄多磨难。”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古今中外的许多名人,少年时代都是在贫困中度过的。贫贱忧戚的生活,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经千锤百炼,终有所成。少年时代是长身体、长知识,培养高尚品行情操和良好气质的关键时期。贫贱忧戚,固然不是我们故意追求的东西,但它确实可使有志气的青少年产生强烈的危机感,懂得如何勤奋努力、创造未来;而养尊处优,把享受寄托在他人的劳动之上,就会缺乏危机感,不思进取。建议家长能适当找“苦”给孩子们吃,避免他们染上“富贵病”。而经历过艰难困苦环境锻炼之后,人不仅有坚强的意志、实干的本领,而且还会产生尊重他人、珍惜时光、爱护财物等优秀品质,其生存能力和竞争意识都会加强,这对于他们适应社会,有所建树,将会大有帮助。有一位家长的成功经验是:孩子问我字,虽然我认识,但我不告诉他,而是让他去查字典。以后,再有不认识的字,他也不来问我了,而是自己去查字典。
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他的独立能力的形成是要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要靠我们精心的去培养才能养成。所以我们就需要有耐心,而且还要允许孩子有反映,孩子是有新鲜劲的,干二天不干了,烦了,这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在这方面我们应该要对孩子既有严格的要求,又要有耐心,要花一些时间,静下心来帮助他们,适时地鼓励他要坚持下去,就是胜利。发现孩子有了一点进步,就赶紧表扬,竖起大拇指称赞他,要知道孩子都是爱听好话的。
一、引言
海洋资源以其可再生性、环保性、总量大等特点相比其他不可再生资源更具有发展潜力,我国大部分海洋可再生能源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长期以来其经济增长有很大一部分是以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污染的以牺牲生态的粗放型的方式实现的,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势必存在巨大风险,发展海洋可再生能源有助于改变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向环境友好型的集约经济模式转变。
二、我国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
海洋可再生能源具有储量大、种类丰富、可再生等优势,我国海洋可再生能源储量比较丰富,大大有助于我国当前改善能源结构和能源开发。下文将重点介绍我国部分海洋能源的发展现状。
(一)潮汐能
潮汐能是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最高的一项能源,中国潮汐能资源(不含台湾)总蕴藏量约190GW,可开发装机容量200KW以上,潮汐能源的总装机量为21.8GW左右。我国共建成潮汐发电站76座,但只剩浙江温岭的江厦站、浙江玉环海山站和山东乳山白沙口站3座,其中浙江温岭的江厦站成为世界第三大潮汐电站。虽然在潮汐能的开发利用上,我国相对比较先进,较为成熟,但目前我国潮汐能开发资源占比非常低,还不足1%,属于新能源尚未开发的领域,开发力度远远不够。
(二)波浪能
波浪能是海洋可再生能源中发展第二快的能源。我国对波浪能的开发利用已初步实现商业化,可以说开发潜力巨大,国家也在积极启动相关项目,准备研建装机容量在500KW以上的多功能互补独立示范电站,以实现稳定持续的电力供应。
(三)温差能
温差能,是由于海水的温差而产生的能量。我国南海和东海的部分海域,能达到20摄氏度以上的温差,所以其蕴含能量十分可观。虽然我国在掌握海洋温差发电技术的时间要落后于美国和日本,但在技术上却并不落后,甚至赶超,美国朗肯循环的发电效率为3%,日本上原循环发电效率为4.9%,而我国研究的国海循环发电效率为5.1%,但仍需进一步发展。
(四)盐差能
目前国际上对盐差能的利用技术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实用性的盐差能发电站还未真正建立和应用。由于盐差能发电相关技术效率较低,成本高昂,并且我国盐差能资源地理分布不均,受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影响较大,所以盐差能的利用还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
(五)潮流能
我国在定海摘箬山岛建了一座长25米,宽20米,吃水深度1.2米的海流能发电实验平台,是目前国内累计发电量最大,也是唯一长时间高效发电的海流能机组,且不需要建坝,大大缩短了建设周期,不会产生建坝所带来的淤泥影响鱼类洄游等问题,属于生态友好型发电。
综上,我国的海洋可再生资源开发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虽然技术水平总体比较低,效率也有待提升,但相信海洋可再生能源必然能为我国的能源短缺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协调开辟新道路。
三、我国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存在问题
由于我国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起步晚,法律法规不健全,技术研发人员匮乏,加之我国海洋能自身的一些特点,我国的海洋能产业至今未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具体而言,我国海洋可再生资源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障碍:
(一)体制障碍
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仍存在繁杂的审批工作,既易产生腐败,出现寻租,使资源难以实现最优化配置;又存在时滞,降低经济活动的效率。而我国的海洋能存在多头管理、跨部门监管,对海洋能的研发管理、项目审批、电价制定等分属于不同的职能部门,这种分散式的管理势必会引来权责不明、政监混淆等后果。
(二)技术障碍
我国对海洋能的研发力量非常单一,主要集中在少数几所高等院校,且相对分散,创新性不足,且由于海洋能自身特点而形成并网障碍。我国海洋能资源分布相对分散,且由于技术不成熟等各方面原因,使大规模发电并网非常困难。
(三)融资障碍
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复杂且投资周期达到10年甚至15年,长期投资加上风险较大导致海洋能产业吸引风投资金融资困难。再者,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属高新的技术产业,在技术人才资源的培养上的投入资金也不足。
(四)市场障碍
海洋能的市场障碍主要在于价格偏高,使其与其他常规能源相比竞争力较差。我国火力发电和水力发电成本一般在0.3―0.5元每千瓦时,但波浪能发电平准化电力成本0.28―1.04美元每千瓦时,潮汐能发电平准化电力成本0.26―0.84美元每千瓦时,且就目前来看,除了潮汐能利用技术基本成熟能够实现商业化之外,波浪能、潮流能还处于小型示范的起步阶段,温差能还在试验探究阶段,都未真正实现商业化。
(五)地域发展不平衡
我国海洋能地域差异非常大,潮汐能福建和浙江两省的分布占全国总储量的80%以上;潮流能资源主要分布在浙江,占全国的70%以上;波浪能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海南;盐差能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福建。从空间上来看,我国的海洋能资源主要分布在南部沿海地区,而在北部沿海不论是在海洋能的储量上还是开发利用程度上都要低于南部地区,在地区分布上存在不平衡性。
四、解决对策
在海洋可再生能源纲要(2013――2016年)中政府明确提出了海洋能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以及整体规划,可以说为海洋能产业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整体战略规划,协调管理
海洋能涉及部门众多,存在交叉管理,立足于本国国情,应建立垂直管理机构,且应该对该机构的行政管理有所倾斜,以消除政策障碍,此外,要减少行政审批,提高办事效率,缩小权利寻租,为跨越式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二)建立海洋创新体系,加快人才培养步伐
我国海洋能产业的创新需要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以及新能源企业共同作用相互配合。可借鉴英国的经验,建立科研机构、企业、高校三位一体联合开发体制,科研机构负责研发,企业确保投入,加速商业化,高校负责人才培养,政府则进行协调和监督。
(三)拓宽融资渠道,多元融资
由于海洋能产业自身的一些特点,融资渠道一般是通过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间接融资、融资租赁以及上市融资等。此外,还有PPP筹资、政府担保等新型融资方式,也可通过资源互换、入股、优惠政策等吸引国外资金注入我国海洋能产业中。
(四)完善市场,深化电力体制改革
我国应积极借鉴英国经验,促进财力雄厚的大企业与创新型小企业的优势合作,同时也重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多边合作,促进海洋能产业的发展、创新和成熟的同时有利于竞争性能源市场的建设。除完善市场,建设合理的市场结构外,要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比如实行配额制和强制上网电价政策,且海洋能的配额制可以和绿色证书交易系统结合。
(五)统筹发展,健全公众参与机制
对跨区域的能源实行垂直管理,并制定和我国海洋能产业的发展规划,高度重视空间布局,避免重复投资、产业结构相同造成的恶性竞争、浪费资源或破坏环境等后果,才能使海洋能的开发和利用有序和有效进行,才能既开发了资源又不破坏生态。
尽管海洋能产业优势无可比拟,但我们不能因为发展而不惜向生态借贷,不能忽视其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影响。我们必须重视海洋能开发的生态影响,对项目的审批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查,增加透明度,让技术学者、沿海居民以及社会公众共同参与。(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主管单位:中国科协
主办单位: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
出版周期:半月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3-0417
国内刊号:11-1660/TK
邮发代号:2-164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8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中图分类号:P7 文献标识码:A
The Space Structure and Time Variability of the Wind-input Power on Upper Geostrophic Mo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WANG Zhijia
( Maritime Satellite Controlling Center of China, Jiangyin, Jiangsu 214431)
Abstract With the repid advance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 wind-input power has attract increasing attention and play a substantial role in upper ocean dynamic processes. Remote sensing data of satellite is applied to calculate the downward energy flux of wind in the South China Sea from 2003 to 2010, and analyze its space structure and time variability.
Key words the South China Sea; wind force; energy flux; mesoscale eddies
0 引言
风应力和引潮力的作用是海水机械能的两个主要来源。考虑到引潮力变化非常缓慢,研究风应力对海洋能量的输入,尤其是对大尺度环流能量的输入对深入研究世界大洋及边缘海区的环流结构及风生混合等其它动力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Wunsch①利用T/P高度计资料及NCEP同化风应力资料估计全球风应力向海表地转流平均能量输入达0.8TW,这必然会对表层地转流的调制起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这一问题,许多海洋学家之后利用不同的数据及方法得到类似的结论,即风应力向大洋环流输入的能量约为0.75-1TW。②③④⑤
南海作为西北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集海盆尺度环流、中尺度过程(中尺度涡、内波等)及小尺度湍流混合等多尺度过程为一体,呈现复杂的海洋动力环境。在东亚季风、黑潮等多种动力过程的综合作用下,南海上层环流呈现复杂的结构特征。在季风作用下,其季节特征极为显著,⑥⑦⑧冬季整个南海呈气旋式结构,夏季北部为较冬季弱的气旋式结构,南部呈反气旋式结构。因此,探讨南海风应力向上层海洋能量的输入,尤其是向地转流及深层能量的输入,对于深入研究南海上层环流特征及深层的动力环境以及进一步对动力环境进行预报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方法及数据
风应力向表层地转流的能量输入⑨为:
(2.1),其中,为海表面风应力,为表层地转流,为海表面压强。
因为Ekman输运(2.2),则 = ・ = ・ (2.3)
其中 为海表面异常。可进一步分解为向下能通量项和水平散度项,其中
(2.4)
可见,风应力向海洋的能量输入分两部分,一部分在Ekman层中水平传播,另一部分穿过Ekman层向大洋深处传播。其中,在Ekman层中通过辐聚辐散以及引发垂向剪切等复杂的动力过程最终耗散,而穿过Ekman层下传的成为影响大洋上层地转流的重要因素之一,也对大洋深处的动力现象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本文就在南海的空间分布及时间变异展开讨论。
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给物理海洋研究提供了高精度的海表面高度资料及风场资料。文中利用了AVISO提供的整合Topex/Poseidon等多颗卫星的高度计资料得到的海表面高度异常数据和NCDC提供的整合QuikSCAT等多颗卫星的散射计资料得到的海表面风场数据。其空间分辨率均为1/4/4,最高时间分辨率分别天和6小时。考虑季风、中尺度涡、水深等多方面因素,我们选择南海中北部(112-119.5E,13.5-21N)作为本文的研究区。
2 结果分析
南海风场随季节的变化呈现典型的季风结构,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冬季盛行东北季风,且冬季风速最大,秋季最小⑩。对各季节进行多年平均结果显示(图1),和风应力的分布并没有非常直接的关系,从式2.4中可以看到主要受风应力旋度和海表面高度的影响。在春季和夏季,比较小,春季除所选海区的西南部和吕宋岛西侧18N附近的海区以外,均>0,最大达0.001。夏季 <0的区域移动到中部及西北部和东南部,>0区域的量值有所增加,达0.015。秋季和冬季的量值显著增大,秋季>0的区域包括19N以南的整个海区,且量值达到全年最高的0.007,高值中心在吕宋岛西侧18N附近的海区。冬季的分布结构与秋季基本类似,但在吕宋岛西侧18N附近的海区出现一低值中心,与秋季相反,即冬季风应力很难穿过Ekman层向海洋深处输入能量。
图1 南海地形以及本文的研究区域
(112-119.5E,13.5-21N)
对比SLA的数据(图2)可以发现,在吕宋岛西侧18N附近的海区冬春两季出现的低值中心和秋季出现的高值中心与中尺度涡的活动有紧密的联系。由于黑潮和风应力等联合作用,冬季和春季吕宋岛西北部会出现一气旋式涡旋,称为吕宋冷涡。冷涡通过背景涡度增大可用于下传的近惯性能量的下限,使近惯性能量很难穿过Ekman层进入大洋深处。反之在秋季,该海区出现一反气旋式涡旋,促进能量的下传。
图2 2003-2010年春(MAM)、夏(JJA)、秋(SON)、冬(DJF)四季在南海平均分布
将对整个海区进行积分,我们得到南海风应力穿过Ekman层向大洋深层输入的能量随时间的分布(图3)。结果显示出明显的年周期信号,即在每年的12月前后达到最低值,在8、9月达到最高值,这与前面季节分布显示的结果一致。此外,线性拟合之后的结果显示风应力向下输入的能通量在这段时间呈上升趋势,使得风应力的能量输入对上层大洋的地转运动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8年数据并不足以推论这种趋势的代表性,我们需要更长时间的数据对这一过程进行验证和分析。
为更好得提取分布的主要特征,我们对的季节分布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图5)。对比图2与图5,我们可以看到两者整体分布非常一致,说明因为信号的年周期分布,多年平均可以很好的体现的主要特征。春夏两季较弱,文中不做讨论。秋季(图5c),海区中部大部分区域为正值,高值中心出现在吕宋岛西侧18N附近的海区;冬季(图5d),时间系数为负值,在该海区大部分为负值,只有在东北西南中心线附近出现正值,低值中心与秋季高值中心出现在同一位置。时间系数的分布(图5f)验证与图4的结果基本一致,秋季和冬季均呈上升趋势,导致在该海区的积分整体呈现上升趋势。
图3 2008年8月和12月南海的SLA分布
图4 整个海区积分之后的随时间的分布。(蓝色虚线代表线性拟合结果)
图5 abcd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季空间函数的第一主成分及其所占的比重;f代表其时间函数
3 结论与讨论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1)风应力向大洋深处输入的能通量()具有明年的年周期,与风应力的分布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极值出现在每年的秋冬季节。(2)中尺度涡活动对的分布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吕宋岛西侧每年8月份前后出现一强反气旋涡旋,12月前后出(下转第138页)(上接第130页)现一强气旋式涡旋,使得分别在8、9月份和12月份前后达到最高值和最低值。(3)整个海区积分之后的呈现缓慢的上升趋势,说明风应力对大洋上层地转运动的作用逐渐增强。但是资料的局限性使得该特征不具备足够的代表性,更长时间尺度的资料可以对该特征进行验证与详细分析。
注释
① Wunsch, Carl, 1998: The Work Done by the Wind on the Oceanic General Circulation. J. Phys. Oceanogr., 28, 2332-2340.
② Huang, R. X., W. Wang, and L. L. Liu, 2006: Decadal variability of wind-energy input to the world ocean. Deep-Sea Res. II, 53, 31-41.
③ Scott, R. B. and Y. Xu, 2009: An update on the wind power input to the surface geostrophic ow of the world ocean. Deep-Sea Res. I, 56, 295-304.
④ Qu, T., 2000: Upper layer circul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J. Phys. Oceanogr., 30, 1450-1460.
⑤ Wyrtki, K., 1961: Scientific results of marine investiga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Gulf of Thailand[A]. NAGA Report 2[R], 195.
⑥ 徐锡祯,邱章,陈惠昌.南海水平环流的概述[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文气象学会学术会议(1980)论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137-145.
中图分类号:P7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4-0398-02
引言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能源紧张问题日益突出,开始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严重制约了国家经济发展和进步。在这种背景下,可再生能源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作为一种清洁型能源,对环境的污染小,资源可再生,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取之不竭用之不尽,如:太阳能、风能等,对于缓解当前能源紧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空调是一种耗能严重的设备,特别是一些老旧的空调耗能更严重,面对日益紧张的能源问题,在暖通空调中加强节能技术的应用研究,将可再生能源应用与暖通空调中,缓解了社会能源紧张问题,对于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和经济、环保、绿色、健康、和谐的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可再生能源在暖通空调系统中的应用形式
(一)太阳能的应用
太阳能在暖风空调系统应用中技能采暖又能制冷。
第一,太阳能采暖系统形式多样,利用太阳能集热器,实现主动性太阳能采暖系统的利用,具有工作温度高、承压能力大等有点。
第二,太阳能制冷。太阳能制冷又分为太阳能压缩式制冷、太阳能吸收式制冷和太阳能吸附式制冷。
1、太阳能压缩式制冷,主要方式是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再由电能去驱动压缩式制冷系统。但太阳能压缩式制冷,成本高,不适应现在市场化的需要。
2、太阳能吸收式制冷。利用太阳能热能,驱动溴化锂―水溶液或氨―水溶液的吸收式制冷系统。操作简单,工艺要求低,应用范围广。
3、太阳能吸附式制冷。具有地热流密度、易波动等特点,是太阳能在制冷方面,应用情景最为广阔的一种。
(二)自然风的应用
风是可再生能源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能源之一,在暖风空调制冷应用中自然风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室外温度低于室内温度的条件下时,能够利用室外风满足空调的负荷需要。风作为一种清洁型资源,不仅能够有效的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能够有效的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三)地下水的应用
水资源本身就是温度低的一种资源,特别是地下水资源,受气温的影响小,能够直接作为一种冷源应用在暖风空调中,同样它也是热泵良好的地位热源。但是地下水的利用要根据实际情况,因为它不是一种绝对的可再生资源,如果使用量超负荷,将会造成地下水枯竭,给地区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
(四)土壤能的应用
土壤能只要是指地热能。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资源作为冷热源进行能量转换,应用在暖风空调中。我国的地热能起步晚,但是在技术和设备上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应用范围也在不断的拓展,满足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
(五)海洋能的应用
海洋蕴藏着巨大的资源,包括一些清洁型、可再生资源如:潮汐能、海流能、温差能、盐差能等和一些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煤、天然气等,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海洋能可再生能源利用的主体是利用海洋能发电。海洋以其独特的优势,作为一个天然容量巨大的地位冷热源,为人类制冷供热提供了条件。海水热泵技术应用不断深入,技术日趋完善。
二、暖通空调系统中的节能途径
(一)提高人们的节能意识
提高人们的节能意识,不仅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节能意识,同时要提高暖通空调设计人员的节能意识,使他们在设计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将节能意识应用在设计理念中,对暖风空调各个部分的设计都要符合标准,了解各个空调的使用规模和使用用途等一些列相关的情况,具体的考虑各自的空调系统,如:对于个别的使用时间与整体其它房间使用时间不同时,可以设立自带冷漠空调机等。避免因为个别情况造成整体上能源的消耗。
(二)暖风空调系统中的部分负荷运作
暖风空调系统大部分的时间内都在负荷运作的情况下,在制冷选择时,在多台冰机组中,可以选择一台冷冰机组将其设置为变频机组,以用于系统在部分负荷运行是,调节空调负荷,从而降低能源损耗,达到节能的目的。
(三)采用节能型的围护结构
在设计中要体现出节能意识,将节能环保意识具体的贯彻落实到实际操作中,采用节能型的围护结构,从节能的角度降低能源消耗,减低空调系统的负荷,从而减少建筑本身冷热量对空调耗能造成影响。暖风空调系统设计者要将自己的节能设计理念与建筑设计师的设计目标相结合,采取合理的设计构造,尽可能的降低能源的消耗。
(四)利用可再生能源
冷热源能耗是整个空调系统能耗最多的一个部门,提高空调的节能性,关键就是在冷热源的选择上。暖风空调的冷热源的选择要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开发新的能源资源,如:在水资源丰富的地方,利用水资源;在潮汐能丰富的地区,利用潮汐能等。合理的利用能源,降低空调的能源消耗量。
三、暖风空调节能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施工管理不严格
暖风空调设计、施工、管理各个部门之间没有有效的联系在一起,在管理上更是缺少统一的认识,不能全面的落实和贯彻暖风空调节能性。对节能意识不够重视,片面的依靠以往的操作经验,造成空调系统出现不合理的地方,影响空调系统正常的运行和管理,更谈不上节能的应用。
(二)后期使用管理存在漏洞
暖风空调系统节能工作并不是一步就成的,而是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加强高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和推广,但是在实际中,对于暖风空调系统的节能只体现在前期的设计和施工中,后期管理缺少有效的应用。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三)缺乏对节能方面的科学评判方法
高科技的进步,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节能技术和手段的提高,但是伴随着不同的节能方案的出现,暖风空调设计人员在节能方案的选择上,缺少专业性的认识和科学的节能评判方法,使节能方案的选择具有盲目性,影响暖风空调人员的节能设计和方案的应用。
四、暖风空调的节能技术
(一)排风余热回收技术
利用交换器,将室内温度与室外温度分别通过各自的通道流通,热回收装置对室外的新风和室内的排风进行交换处理,从而降低室外的新风,减少空调使用过程中的负荷,排风余热回收技术有效的降低了空调能源的消耗,并且通过室内外空气的交换,净化了室内空气,提高了空气的质量。
(二)使用热泵技术
热泵技术主要是利用资源中的热源,通过压缩机操作,将热源提炼吸取其中的热能,然后将稍微提高的热能传递给高温热源。如:地热能、太阳能、海洋能等自然资源和环境。有效的降低了能源的损耗,科学、合理的利用可再生资源,应用范围广泛,所使用的能源资源丰富,为热泵技术的发展和壮大提高了基本。
(三)建筑的热电冷三联供技术
这种技术主要是加强能源的循环利用,利用天然气进行发电,再利用发电过程中产生的余热进行供热和制冷,提高能源的使用率,加大能源的回收利用和循环使用,节能效果明显。
(四)蓄能空调技术
在我国能源利用和发展过程中,蓄电技术是应用最为广泛和发展时间最长的一种技术之一,蓄能空调技术并不是直接进行节能的,而是通过能源的协调分配,配合好各个时段的使用情况,如:将高峰电负荷进行转移,转移到低谷,提高能源的使用率,降低能源浪费。
结语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环境污染和能源紧张问题以成为了影响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近年来,为了有效的缓解资源紧张压力,建设节能、可持续化发展的新型社会,在能源的使用上,积极的开发研制新型的可再生资源,提高能源使用的节能性和清洁性。在暖通空调系统中,引入可再生能源暖通空调新技术和技能技术,改变以往空调高消耗现象,减少能源的消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益。既节能又环保,对于社会经济的提高和能源资源的合理使用,实现可持续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敖永安,王书文,马志泓;用热泵作被动式太阳房辅助热源的研究[J];农村能源;1995年06期.
[2] 李国建;冯国会;陈其针;;相变储能电热地板采暖系统蓄换热性能实验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4年学术文集[C];2004年..
[3] 王珑璋.《探讨暖通空调的节能问题与节能措施》跨世纪(学术版).2008(11).
【 abstract 】 :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 at present already accounts for 30% of the energy consumption, the energy conservation of the building is the necessary product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With China's new energy sav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andard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energy-saving residential the significance of energy saving, analyzes the residential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green energy-saving building materials content such as development and the relevant measures.
【 key words 】 : energy-saving residential use energy-saving technica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201.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关于建筑物屋面的节能技术
这主要是因为建筑物的围护结构中的保温性能,在这方面耗能的好处是既能减少空调的耗能量,是人的舒适感增强,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节约造价的问题,下面就针对屋面结构来谈谈哪些措施可以帮助节能。
(一)架空板隔热技术。
这里所说的架空板隔热主要是在已经整理好的防水层面上进行架空板的工作,首先架设平板型的通风隔热层,这样还可以进行通风屋脊的设计,如果不想要被太阳直射,还可以进行通风口的建设,这样进行架设的隔热板就起到了相应的作用,并且在施工的过程中也比较简单,没有太多技术上的问题,在对屋顶的荷载也没有太大的影响,效果也非常好。
(二)进行绿化屋顶的种植。
现在我国很少有绿化屋顶的设计,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其实如果可以将绿化的创意进行到屋顶的应用当中,也是非常好的办法,这样不但可以实现城市绿化的目的,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能源的大量浪费,对于有害气体的排放也可以起到,抵制的作用,最重要的是改善了城市的空气质量,是一项新型的创意。
(三)进行倒置式的屋顶设计。
这种想法是不同于传统屋顶的建设的,主要是将传统屋顶设计上的保温层和防水层进行系统上的颠倒,也就是倒置工作,传统意义上的屋顶设计是将防水层放在保温层的上面,而这种设计理念是将保温层放置于防水层的上面,在这项工作中,要使用“憎水性”的这种保温材料,这样可以增加其导热系数,还有基于传统的设计理念,将防水层放置于保温层的上方,还容易减少防水层的寿命,加速了防水层的老化,更不利于能源的建设,所以说倒置式的屋顶设计也是非常利于节能的。
二外墙体节能施工技术
(一)普通墙体施工
外墙体的砖承重墙一般采用整砖平砌,孔洞垂直方向且长圆孔顺墙长方向设置,空心砖不宜砍凿,不够整砖时用实心砖外砌,墙中洞口预埋件和管道处,应用实心砖砌筑,并在砌筑时留出或预埋,不得随意凿孔和用水泥砂浆填孔,避免外墙体出现通缝、不密实、冷热桥的现象。在空心砌块墙体中,旌工技术部门根据设计施工图和工程的具体要求及旌工条件绘制砌块排列图。要针对砌块建筑的墙体热阻值低、砌体和粉刷易开裂、灰缝和裂缝处易渗漏等不利因素,从施工角度采取技术措施予以确保。
(二)墙体保温施工
墙体保温系统的施工是墙体节能措施的关键环节。墙体的保温层通常设置在墙体的内侧或外侧,设在内侧技术措施简单,但保温效果不如外侧,设在外侧可节省使用面积,但粘结性差,措施不当易产生开裂、渗水、脱落、耐久性减弱等问题,造价一般也高于内设置。
三 外窗系统节能分析
窗系统包括窗框、玻璃、密封材料等。早期的住宅设计中,窗框、玻璃受材料的限制及一些施工遗憾,是建筑耗能的重点部位。此外,选用玻璃的种类,窗与墙体之间,玻璃与窗框之间的密封,窗的结构形式、形状、朝向等,都会影响建筑物的热损失。
(一)窗户类型对保温隔热的影响
传统单层窗的保温、隔热性能较差,所以采用双层玻璃窗甚至多层玻璃窗,通过增加的玻璃及双窗间的空气层,降低外窗系统的导热系数,减少冬季的采暖能耗,达到节能的目的。
(二)窗框选材对保温隔热的影响
窗框材料的选择,将影响外窗系统的传热与散热量。铝合金的导热系数最大,保温隔热性能差,易成为窗系统中的热桥;木材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但容易吸水或吸潮变形,随着季节变化还易发生形变,塑料窗导热系数低,具有良好的热工性能,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其产品日趋成熟,是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型窗框材料。
(三)玻璃构造及选材对保温隔热的影响
窗系统热工性能要提高,尤其是玻璃材料的改善,首先结合现代工艺,改善玻璃的热工性能,推广新兴产品应用。如能吸收大量红外线辐射而又保持良好可见光透过率的吸热玻璃;具有较高的热反射性,并保持良好透光性的热反射玻璃;由两层玻璃组成的有极好的隔热效果的中空玻璃。
四 绿色节能建材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能源短缺已不容忽视,节约能源已受到世界性的普遍关注。因此,能源问题将成为本世纪的热门话题。
(一) 优化建筑设计
建筑造型及围护结构形式对建筑物性能有决定性影响。直接的影响包括建筑物与外环境的换热量、自然通风状况和自然采光水平等。而这三方面涉及的内容将构成 70%以上的建筑采暖通风空调能耗。不同的建筑设计形式会造成能耗的巨大差别。然而,建筑物是个复杂系统,各方面因素相互影响,很难简单地确定建筑设计的优劣。这就需要利用动态热模拟技术对不同的方案进行详细的模拟测试和比较。
(二)建筑围护结构材料和部件
开发新的建筑围护结构 部件,以更好地满足保温、隔热、透光、通风等各种需求,甚至可根据变化了外界条件随时改变其物理性能,达到维持室内良好的物理环境同时降低能源消耗的目的。这是实现建筑节能的基础技术和产品。主要涉及的产品有:外墙保温和隔热、屋顶保温和隔热、热物理性能优异的外窗和玻璃幕墙、智能外遮阳装置以及基于相变材料的蓄热型围护结构和基于高分子吸湿材料的调湿型饰面材料。
(三)建筑中的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多种形式。可再生能源日益受到重视,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是世界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束语】
住宅工程建筑节能是一项系统工程,节能已经逐步成为开发商品牌知名度的一部分。全面充分地考虑工程的各主要分部的节能要求,选择节能效果好、应采用全费用成本低的节能方案,并且在设计、施工过程中注意质量的控制、细部节点的把握,将成为我们在住宅工程建筑节能中的主要任务。节能型住宅是指在保证住宅功能和舒适度的前提下,减少能源消耗,并且尽可能对资源进行循环利用,要在设计实践中努力贯彻节能措施,积极探索研究节能技术。
【参考文献】
[1]王立雄.建筑节能[M].天津建工出版社,2004.5
[2]龙惟定.国内建筑合理用能的现状及展望[J].能源工程,2001.(2)l-6.
[3]隋艳娥居住建筑节能研究[学位论文]硕士2005
[前言]近些年来,随着“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提出,人们对住宅的舒适性和使用性要求越来越高,建筑能耗也随之增高。据统计,目前我国建筑能耗约占国民经济总能耗的25%左右,且呈上升趋势。另一方面,随着建筑能耗的增加和大量空调设备的安装,“城市热岛效应”日益严重,使环境日益恶化。我国建筑节能的重点应为:建筑本体的节能、采暖系统节能、提高照明和其他电器的效率、大型公共建筑节能。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能源短缺已不容忽视,节约能源已受到世界性的普遍关注,在我国亦不例外。目前,全世界有近30%的能源消耗在建筑物上,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能源问题将成为本世纪的热门话题。
一、发达国家在节能建筑方面的成绩
美国一家大学曾设计建造了一种四居室的生态房。它的热能来源于人工散热、阳光及使用家电设备所产生的热量;用电依靠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电池;用水是从屋檐流下来经过处理的雨水;粪便和污水则流入一个堆肥坑里,经发酵后供花园施肥用。美国一家建筑公司用回收的垃圾建筑房屋,墙壁是用回收的轮胎和铝合金废料建造的;屋架所用的大部分钢料是从建筑工地上回收来的。
日本1997年建成了一栋实验型“健康住宅”。除了整个住宅尽可能选对人体无害的建筑材料外,墙体还被设计成双重结构,每个房间建有通风口,整个房屋系统的空气采用全热交换器和除湿机进行循环。全热交换器能够有效地回收热量并加以再次利用,其过滤器可有效地收集空气中细小的尘埃,从而能够抑制霉菌等过敏生物繁殖。这种资源的回收利用,不仅变废为宝,而且减少了环境污源,节约了能源。
德国建筑师塞多·特霍尔斯建造了一座能跟踪阳光的太阳房屋。房屋被安装在一个圆盘底座上,由一个小型太阳能电动机带动一组齿轮。房屋底座在环形轨道上以每分钟转动3cm的速度随太阳旋转。免费论文,建筑节能新能源。当太阳落山以后,该房屋便反向转动,回到起点位置。它跟踪太阳所消耗的电力仅为房屋太阳能发电功率的1%,而所吸收的太阳能则相当于一般不能转动的太阳能房屋的2倍。免费论文,建筑节能新能源。
二、 中国建筑能耗的基本情况和基本问题
我国正处于房屋建筑的高峰时期,建筑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可谓前所未有,因此我们处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2003年,我国城乡建筑竣工面积达20.3亿平方米(其中城镇12.7亿平方米),超过所有发达国家年建成建筑面积的总和。但令人忧虑的是,在新竣工的建筑中,节能建筑面积不到1亿平方米,尚不足竣工建筑的5%。至今,在我国城乡既有建筑约400亿平方米中(其中城市约140亿平方米),只有3.2亿平方米房屋是节能建筑,不到全国既有建筑的1%。免费论文,建筑节能新能源。
我国是一个能源短缺的国家,但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目前却是发达国家的2至3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钢材消耗高出10%至25%,每拌和1立方米混凝土要多消耗水泥80公斤;卫生洁具的耗水量高出30%以上,而污水回用率仅为发达国家的25%。此外,在我国人均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1/3的情况下,实心黏土砖每年毁田12万亩。
我国的建筑能耗量约占全国总用能量的1/4,居耗能首位。近年来我国建筑业到了快速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建造和运行使用能源,尤其是建筑的采暖和空调耗能。据统计,1994年全国仅住宅建筑能耗在基本上不供热水的情况下为1.54×108t标准煤,占当年全社会能源消耗总量12.27×109t标准煤的12.6%。目前每年城镇建筑仅采暖一项需要耗能1.3×108t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1.5%左右,占采暖区全社会能源消费的20%以上,在一些严寒地区,城镇建筑能耗高达当地社会能源消费的50%左右。与此同时,由于建筑供暖燃用大量煤炭等矿物能源,使周围的自然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我国节能工作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能源浪费又十分严重。如我国的建筑采暖耗热量:外墙大体上为气候条件接近的发达国家的4~5倍,屋顶为2.5~5.5倍,外窗为1.5~2.2倍;门窗透气性为3~6倍;总耗能是3~4倍。免费论文,建筑节能新能源。 转
三、我国需要发展的重点领域
1.优化建筑设计
建筑造型及围护结构形式对建筑物性能有决定性影响。直接的影响包括建筑物与外环境的换热量、 自然 通风状况和自然采光水平等。而这三方面涉及的内容将构成70%以上的建筑采暖通风空调能耗。不同的建筑设计形式会造成能耗的巨大差别。然而,建筑物是个复杂系统,各方面因素相互影响,很难简单地确定建筑设计的优劣。例如,加大外窗面积可改善自然采光,在冬季还可获得太阳能量,但冬季的夜间会增大热量消耗,同时夏季由于太阳辐射通过窗户进入室内使空调能耗增加。免费论文,建筑节能新能源。这就需要利用动态热模拟技术对不同的方案进行详细的模拟测试和比较。
2.建筑围护结构材料和部品
开发新的建筑围护结构部件,以更好地满足保温、隔热、透光、通风等各种需求,甚至可根据变化了外界条件随时改变其物理性能,达到维持室内良好的物理环境同时降低能源消耗的目的。免费论文,建筑节能新能源。这是实现建筑节能的基础技术和产品。主要涉及的产品有:外墙保温和隔热、屋顶保温和隔热、热物理性能优异的外窗和玻璃幕墙、智能外遮阳装置以及基于相变材料的蓄热型围护结构和基于高分子吸湿材料的调湿型饰面材料。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我国自主研发和从国外吸收消化的外墙、屋顶保温隔热技术被慢慢的采用。尤其外墙外保温可通风装饰板、通风型屋顶产品、通风遮阳窗帘的使用,都大大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建筑运行成本。
3.建筑中的可再生能源技术
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多种形式。可再生能源日益受到重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世界能源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太阳能既是一次性能源又是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对环境无污染,是一种非常洁净的能源。应提倡在建筑中广泛应用。
4.其他方面还有很多包括:通风装置与排风热回收装置与各种泵技术。
四、结束语
虽然,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但只要我们提高认识,加强管理,那么不久的将来我国一定有望发展成为能源节约大国,这将对全世界乃至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贾怀东.开发节能住宅是企业进化的标志.城市开发,2007,(22).
[2]白胜芳.节约能源保护环境[N].中国建设报(中国建材),2003,(108).
[3]龙惟定.国内建筑合理用能的现状及展望.能源工程,2001,(02)1-6.
[4]刘素萍.建筑节能与围护结构[J].工业建筑,2001,(7):6-7.
[5]朱伟.房屋建筑节能技术的几点措施[J].甘肃科技,2002,(2):37.
[6]张博.对住宅节能措施的若干探讨.黑龙江科技信息.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23).
一、国内外海洋产业的发展状况
海洋产业是人类利用海洋资源和空间所进行的种类生产和服务活动。按三次产业法分类,海洋产业分为海洋第一产业(海洋农、林、渔业)、海洋第二产业(海洋油气业、海滨矿砂业、海洋盐业、水产加工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等)和海洋第三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科学研究、教育、社会服务业等)。“涉海企业中的工程类专业”一般指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油气业等行业。
1.国外海洋产业发展迅速
美国海洋经济与海岸经济息息相关。海洋经济和海岸经济并不是完全一样的,海洋经济是整个国家经济的一个小部分,但是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而海岸经济则是更为人们所认知的一个领域。美国的经济中,80%的GDP受到了海岸地区的驱动,40%以上的GDP受到了海岸线的驱动,只有8%来自于陆地领域的驱动。海岸经济和海洋经济对于美国整体经济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分别占到就业率的75%和GDP的51%。
1998年,加拿大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104亿美元,占加拿大国民生产总值1.4%,为社会提供了12万个就业机会。
近年日本海洋经济跨入新的成长期。其发展有三个主要特点:第一,海洋经济区域业已形成。所谓海洋经济区域,是指以沿海陆地为依托,向海洋延伸的陆海部分,它是以沿海港口城市为经济中心,以广阔海域为重要经济腹地的经济区域。第二,海洋开发纵深发展。海洋开发一般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海洋经济开发;二是海洋技术开发。通常所说的海洋开发多指对海洋能源和海洋空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近年日本的海洋开发正在向经济社会的各领域全方位推进,已形成近20种海洋产业,构筑起新型的海洋产业体系。如沿海旅游业、港口及运输业、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这四种海洋产业已占日本海洋经济总产值的70%左右。第三,海洋相关经济活动急剧扩大。近年日本随着海洋产业的发展,海洋相关经济活动也在急剧扩大,正在形成包括科技、教育、环保、公共服务等的海洋经济发展支撑体系。
2.国内海洋产业发展也很快
2009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31964亿元。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53%,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5%。海洋产业增加值18742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13222亿元。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1879亿元,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15062亿元,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15023亿元。2009年全国涉海就业人员3270万人,其中新增就业52万人。
浙江省是海洋大省,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是陆地面积的2.5倍:海岸线长达6486公里,占全国总长度的20.3%,居全国第1位;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3061个,占全国海岛总数的2/5;全省11个地级以上城市有7个连接海洋,沿海或海岛县(市、区)有37个。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渔、港、景、油、涂”资源组合优势与经济区位优势。到2005年止,浙江海洋经济的状况是:海洋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效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05年浙江省海洋经济总产出为3123.34亿元,占全社会总产出的6.8%;海洋渔业在结构调整中稳定发展;海洋经济第二产业稳健发展,2005年全省海洋经济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09.74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占全部海洋经济增加值的38%。
舟山市是全国唯一的海岛市,海洋产业突飞猛进。全市临港工业发展强劲,特别是依托舟山港口及区位优势迅速发展起来的船舶修造业发展亮点最为突出。2006年全市船舶工业总产值达到43.4亿元,同比增长97.1%,发展速度为全市工业行业之最,高出全市平均72个百分点。在船舶修造业发展带动下,海洋运输业发展迅速,海运运力进一步增加,全市现有航运企业159家,运输船舶1546艘,海运运力达到210.26万载重吨,居浙江省第一位,海运大市地位进一步确立。在运力不断扩大的同时,运力结构也加快了调整步伐,船舶大型化、多样化、专业化趋势明显。海洋经济发展保持旺盛势头,资源和区位优势进一步突出。2009年舟山市临港工业总产值763.89亿元,增长24.3%,对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86.0%,占全部工业比重为75.9%,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二、涉海企业需要具备什么素质的人才
海洋产业的发展促进专业人才的需求。“什么样的大学生,最受涉海企业欢迎呢?”据浙海院机电学院学工办日前对舟山40多家与海洋产业有关的国有企事业单位、民营及高新技术企业、三资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调查问卷显示:70%的企业挑选大学生的首要条件是不求企业地域限制(涉海企业如船舶修造企业往往在岛屿上),具有吃苦耐劳精神,不苛求名校出身,对企业忠诚,有团队归属感。其次才是有较好的专业技术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涉海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师的教学、科研任务越来越重,学生的素质也有降低的趋势,特别是工程类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尤为突出。
1.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近年来随着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增加,许多普通高校大量接收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补充进入教师队伍,一方面优化了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另一方面普遍存在着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特别是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这些硕士、博士大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真正在企业生产一线锻炼过或锻炼时间少,分配到学校就马上担任繁重的教学任务,有的一学期教好几门课,根本没有时间接触生产实际,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所想的问题与实际有一定的差距。有的教师虽然从教多年,但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根本没时间经常下基层、下车间,长期脱离生产实际,不能跟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要求。笔者所在的学校是海洋类高等学校,具有明显的海洋特色,由于师资缺乏,有些教师根本没有海洋背景。
2.培养目标宣贯不力
有些学校重视招生,但不重视后期的教育,特别是始业教育,有相关调查表明,约有70%的同学在大一进校时对大学的学习、专业、生活都感到迷茫,不知怎么学,[4]学哪些知识,怎样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活,怎么锻炼能力等等。学生缺乏对专业的了解及对就业情况的了解,只是按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盲目学习,虽设置多个培养方向,但每个方向培养什么、提高哪些能力不清楚。笔者所在的学校是海洋类高等学校,具有明显的海洋特色,近几年大量引进师资,有些教师没有海洋教育背景,对涉海企业的特点了解不够,导致毕业生很难适应涉海企业的需求。
3.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不符
工程类专业实践性较强是区别于其他专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涉海企业更具有自己的特点,但受扩招和购买设备经费的限制,实践教学时数的比例越来越少,教学的内容脱离生产实际。另外,我国不少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企业家缺乏战略眼光和大局意识,企业对工学结合的需求动力不强,学生到企业去实习的操作能力比正式职工差,生产效率和所生产产品的合格率比较低,企业往往必须花费时间与金钱进行培训,学生给企业迅速创造利润的可能性很小,不愿意接受学生去企业实习,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具体工程的管理,动手能较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 转贴于 4.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定位不准
目前涉海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学习时间越来越多地被其他类课程挤占,但人文素质尤其是海洋人文素质不高。现在的大学毕业生都是“80后”、“90后”,对于新一代劳动者,由于受过高等教育,他们的择业观念除谋求获得高薪外,更加注重对就业环境的选择,许多涉海企业(如船舶修造企业)普遍分布在悬水岛屿或偏僻地区,交通不便、文化娱乐设施相对滞后,船舶企业普遍存在“招工难”、“留人难”的问题,跳槽人次与频率越来越高,眼高手低,还缺乏人际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等。
5.与企业联系不够
在与企业联系实习的过程中,学校是“主办方”,企业是“协办方”,学生去企业会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降低企业的效益和利润等,企业的积极性不高,甚至直接拒绝,高校教师也碍于面子,与企业联系不够,办学效益较低,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做得不够,学生的视野不够宽阔,创新能力不强。
四、互动平台构建
1.改革内容
(1)理论教学体系改革。根据工程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能力结构和要求,改革传统的大众化知识系统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增强涉海专门知识为原则,确定富有海洋特色的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2)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在对涉海企业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企业需求,改革以知识验证为主的实验教学体系,建立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以开放实验为辅的围绕学生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实现实践教学由操作型向实物制作型转变。
(3)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构建有海洋特色的学生认识实习、课程设计与实践、专业综合实践、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专业技能认证等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企业—高校互动的学生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完善实践教学的组织和过程管理,实现学科教学改革、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训练有机结合。
(4)校企合作体系改革。学生素质提升的关键是要提升教师素质。第一,定期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设计能力,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第二,建立企业专家到学校讲座或兼课制度,开阔学生的视野。第三,构建企业—高校专家的研究型教学团队,使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取长补短。第四,成立由涉海企业为主、高校专家组成的教学改革委员会和教材编写委员会,建立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教学体系与教材体系。
(5)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改革以知识讲授为主的课程教学模式,引入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将封闭型的课堂教学引入企业中,实施现场教学,让企业参与课堂教学,既让学生熟悉企业又拓展课堂教学空间。
(6)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学生的毕业设计由单一的高校命题转换为企业-高校联合命题。根据企业需要,对于到企业实习的学生,为了尽快适应企业需要,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主要由企业提供,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高校监督考核,有利于教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和学生能力的系统化培养。
2.平台构建
(1)构建主要由涉海企业—高校共同管理的实践实训互动平台。[5]创建面向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互动机制。改革单一的实践手段与实践内容,使实践手段与实践内容紧紧与企业需求结合起来,提高人才应对企业发展需求的能力。
(2)成立主要由涉海企业—高校专家组成的教学改革委员会指导平台。教学改革委员会负责工程类专业的专业结构、课程体系以及培养模式的研究,使改革调整后的课程体系符合现代企业特别是涉海企业的要求,使培养出来的工程类学生具有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特色与优势明显、很快能为企业创造效益的人才。
(3)成立由企业-高校专家组成的教材编写委员会的教材平台。工程类专业涉海课程的可选教材数量较少,版本陈旧,特色不明显,无法满足大量学生面向涉海企业发展的要求,但单纯由高校教师编写的教材往往存在理论性太强、缺乏实践操作性等问题,成立由企业与高校专家组成的教材编写与审定委员会是当务之急。
(4)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毕业设计模式的平台。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沟通,学生在第七学期就与企业联系,毕业设计由单一的高校命题转换为企业-高校联合命题,缩短企业培训的时间,最后由企业决定要不要学生,企业只会得到利益。实践证明,企业非常欢迎这样的模式,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充分发挥。
五、实施方法
根据企业需求,确定涉海工程类人才专业工作能力要求。成立由企业-高校专家组成的教学改革委员会,建立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教学体系与教材体系。在基本培养计划实施的基础上,着重根据涉海企业特点及企业的要求,在涉海工程制图能力、工程计算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艺和工装设计能力以及在特定专业领域的实际工作能力(如船舶及配套产品设计与建造)等进行强化培训。
构建由企业-高校共同管理的人才培养互动机制。第一,根据企业需求,提出对涉海工程类专业的实习与实践内容,完善相关实践手段,建立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体系,延伸课堂教学空间,提升学生素质。第二,定期选派青年教师到涉海企业挂职锻炼,提高青年教师的海洋工程设计能力,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学生共同参与企业技术攻关,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第三,建立企业专家到学校讲座或兼课制度,开阔学生的视野。第四,构建研究型教学团队,使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相互见长。
自上世纪20年代,压缩式制冷机开始飞速发展,暖通空调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各种公共建筑和商用建筑中,起到了保证室内环境,提供舒适感和高品质的室内空气氛围的作用。放眼国内外,使用中央空调的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越来越多,它的使用标志着一个地区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也从实质上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然而随着家用和企业空调系统的普及使用,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1暖通空调存在的意义和影响
制造暖通空调,是为了向人们提供舒适高品质的生活以及室内生活产热环境。主要包括对空气温度、湿度、气流速度以及人体本身与周围建筑环境如墙面等之问的辐射热交换的改善一般家用空调能够保持人体热平衡以满足人体感官舒适需求,而大型企业用空调系统则提供生产作业所需的恒温恒湿环境,满足生产工艺要求。
同数据调查显示,空调系统的启用对身体健康也产生了威胁。由于近年来建筑物的密闭性大大增加,各种新的装饰物投入使用,这一切都导致室内污染物的增加。使用空调系统的环境内,由于空调的运作原理,对室内空气进行循环利用,新风量严重不足,导致使用空调系统的室内环境污染物远超过国家安全标准。
因此,为了有效地解决空调系统带来的健康和环境问题,研究环保技术在暖通空调系统中的应用是十分有意义的。
2各种环保节能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2.1开发利用新能源和新技术
a.各种新兴环保能源的利用
(1)采用天然气作为空调制冷设备的能源,天然气是继煤炭和石油之后的第三大常规能源,能够有效控制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减少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危害降低。使用天然气为能源的制冷空调市场前景广阔。
(2)利用各种可再生资源,如地源热、地下水、太阳能、自然风、海洋能等自然资源。地源热泵空调,是利用在冬季吸收土壤、地下水、地表水等天然资源的能量,向建筑提热能,夏天向天然资源释放热量,给建筑物供冷的一种高效节能的空调系统。主要用于居民住宅、别墅、学校以及商业建筑。太阳能空调利用太阳光的辐射为能源进行制冷工作。它的使用,弥补了供电不足的缺口,缓解了供电压力,也非常环保,不会带来传统电空调使用过程中所带来的城市热岛效应,并且由于太阳能空调的使用原理中并不包括氟利昂,就不会产生相关的有害物质致使大气环境遭受破坏。是名副其实的绿色节能空调。
我国地大物博,所发现的地热以中低温为主,大部分是低温热水型资源适宜直接利用。而西藏、云南和台湾的高温地热可用作高温热泵,沿海地区的海水源热泵前景也非常广阔。
b新的环保节能技术应用
(1)蓄冷空调,一般主要利用冰和水两种介质。由于许多大城市白天供电紧张,为了限制用电,白天和晚上的电收费水准不同。一般晚上定点以后,电价低廉,就可以采用冰冷空调。此种空调正是在夜间电价低廉时,开启一部分制冷机组进行制冰,并储存总能量。在白天电价较贵的用电高峰期,再进行融冰用以提供低温水,释放出所储存的能量,用以应对大量的用电需求,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降低用电成本。除了冰和水,也有利用变温相变材料做蓄冷介质的,如共晶盐等。但由于技术的不完善和高额的制作成本,此项新技术仍然在研究阶段。
(2)热回收技术,是将空调机组排放出的热量进行回收,避免排风系统直接将空调房内的空气排出室外,造成能量的浪费。此种技术可以有效减少热污染,对热量的回收再利用,也获得了变废为宝的效果。
(3)低温地板辐射采暖技术,是在地板中直接埋设热水管用以加热地板,由地面辐射产生的热来加热室内空气。使用这种方式,常用热水做介质,辐射体表面温度不大于45摄氏度。低温地板辐射采暖过冲中,热量均以对流的方式向上方传递,致使室内温度下高于上,让人们感受到脚暖的同时保持头顶的凉爽,感觉舒适。低温地板辐射采暖,地板供热不仅舒适性和私密性好l而且能减少扬程,有效节省空间,方便计量改造,从各方面节省了维修费用
2.2替代制冷剂的发展
众所周知,过去常用的制冷剂氟利昂对臭氧层的破坏影响很大。为了保护大气臭氧层,制冷空调业对CFCs和HCFCs两种替代工质进行了研究。目前已取得相应进展。人工合成制冷剂有HFCs,天然制冷剂有NH3,C02,碳氢化合物等。HFCs的ODP值为0,用于制冷空调系统将不会对臭氧层造成破坏,从而可避免过多的紫外线照射地球对人类造成的伤害
c空调系统技术进步和展望
1.新风预处理系统分为热回收式新风预处理系统和除湿式新风预处理系统。热回收式新风预处理系统能回收排风中的能量对新风进行预处理,以降低系统的部分制冷量和除湿量,减小系统容量,用于温、湿度要求、湿度控制不太严格的场合。除湿式新风预处理系统避免了冷热抵消和低机器漏电的缺点,减少了制冷量,实现温、湿度独立控制,调节方便,精度高。再生热量可充分利用低品位能源或工业废热,节能效果显著,能用于湿负荷大,要求湿度控制精度高的场合。
2.冰蓄冷低温送风系统是将冰蓄冷系统与低温送风空调紧密结合在一起,将冰蓄冷技术与低温送风相结合,明显改善室内空气品质,有效节省能源。冰蓄冷低温送风系统能够降低室内的相对湿度,使人感觉更加舒适、凉爽和干燥。
3.独立新风系统简称为DOAS,其新风机组采用低温送风机组,将100%的新风直接送到空调房间,承担新风负荷和室内全部潜热负荷和部分显热负荷(或全部空调负荷)。其显冷设备均无回风系统,能大大提高建筑物的环境安全性而不会造成不同房间的污染传播:新风和排风之间采用全热交换器,能够降低空调能耗。
4.个性化送风系统使每个人能够按照自己喜好控制他所在的局部环境。个体调化节方式是一种节能、对环境友好的调节方式,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搞好农村能源综合建设:一是建立建全组织机构;二是加强对农村能源综合建设的领导;三是加大对农村能源建设的资金投入;四是充分依靠科技进步;五是加强农村能源产业和服务体系建设,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六是加大对科技、管理和服务人才的培训;七是不断地深化改革,端正指导思想,加强法制建设方向;八是抓点带面不断开拓新领域,使新能源和农村能源的建设工作向高层次发展。
1 农村能源环境保护与农村能源建设
农村环境问题,是当今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环境质量的恶化,对农业生物、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环境问题可分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两大类,农村地区能源的开发利用与这两类环境问题都有密切的关系。能源不但给农村提供了动力,而且带来了生活的文明和社会的进步,但也影响了农村的环境。如新柴的消耗量方面,19世纪以前,由于需求量不大,砍伐情况并不严重,保持了生态的平衡,没有产生污染现象。而在最近的百多年来,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使得生物质能源供不应求,使生态和污染方面都出现了问题。由于矿物能源的大量开发和使用,也为农村带来了严重的能源环境问题。由于能源废弃物的大量排放,对农村和能源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的健康等都造成严重的危害和重大的损失。
2 矿物能源的开发利用对农村环境的重要影响
矿物能源的开发,包含了开采、贮运、加工、转换到消费。在这全过程中,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如煤在开采过程中,首先是开采占地,它破坏了地表的生态系统,影响了农业生产。另外井工开采易造成地表的沉降或裂缝并改变水体形态及渗漏而影响农田灌溉,同时也破坏了地下水资源。另一方面开采时的排污以液体、气体、固体同时存在,如酸性矿井水、泥浆、瓦斯、煤矸石等。在运输和贮存过程中,特别经数次堆放,会造成自燃、流失等大气污染,在煤炭的燃烧利用过程中,又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尘和灰渣,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等。又如水陆石油的开发会造成海水域的严重污染,影响水产业的发展和造成农田的污染。石油在燃烧时也会排放大量的有害气体,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3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1)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是:采伐对环境的影响,如导致资源的枯竭,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破坏生态平衡;秸杆等大量燃烧,导致土壤肥力减退、农业减产等。如木柴在燃烧时会排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不充分时会排放大量尘烟和颗粒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
(2)自然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是:自然能源如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海洋能等。由于不同的能源各自的物理化学性质开发利用的方式不同,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影响,如水能在开发利用发电时造成的河川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变化的影响。库区大面积淹没及周围生态、自然环境、地表、土质、农业生物等影响。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在用地热发电时,由于开发利用过程中废热污染和排放的硫化氢、二氧化碳、甲烷、汞等。特别是其中的硫化氢在高浓度时会致人死亡。利用潮汐能发电时会造成海域的污染等。在太阳能大规模集中开发利用的地区,可能会造成太阳能的回流,影响局部环境的变化,如气候变化和生态失衡。太阳能电池在生产过程中,需要采用大量的有毒和可燃性气体,如三氢四磷、四硫化硅等。会对居民带来危害。开发利用风能发电时,会造成噪声的危害等。
因此,在开发利用自然能源时,必须充分考虑对局部环境的危害,并制订出预防措施。
4 几个重要的能源环境问题
(1)气候变化。近百年来,地球气候已发生明显变化,主要是全球变暖,其原因就是温室效应。而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温室效应带来的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极地冰雪的部分融化、海水变暖和膨胀,海平面上升使沿海居民的安全受到危协。另外带来的是干旱和沙漠化的扩大、旱涝频率上升和虫害增加等。
(2)酸雨的出现。
(3)主要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造成的。酸雨的出现,造成土壤酸化,肥力减退,农作物减产,森林衰亡,植被枯死,水体酸化和水产的影响等。
(4)臭氧层破坏。主要原因是氟里昂的大量使用,矿物能源的消费和生产化肥产生的氧化氮造成的可导致过量辐射的影响。
(5)烟雾。烟雾是燃烧含碳量高的燃料造成的烟雾污染,主要是煤的矿物能源消费排放的影响污染物占百分之八十,烟雾能反射和吸收太阳辐射,严重时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减产,也直接危害人的身体健康。
搞好农村能源综合建设:一是建立建全组织机构;二是加强对农村能源综合建设的领导;三是加大对农村能源建设的资金投入;四是充分依靠科技进步;五是加强农村能源产业和服务体系建设,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六是加大对科技、管理和服务人才的培训;七是不断地深化改革,端正指导思想,加强法制建设方向;八是抓点带面不断开拓新领域,使新能源和农村能源的建设工作向高层次发展。
1 农村能源环境保护与农村能源建设
农村环境问题,是当今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环境质量的恶化,对农业生物、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环境问题可分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两大类,农村地区能源的开发利用与这两类环境问题都有密切的关系。能源不但给农村提供了动力,而且带来了生活的文明和社会的进步,但也影响了农村的环境。如新柴的消耗量方面,19世纪以前,由于需求量不大,砍伐情况并不严重,保持了生态的平衡,没有产生污染现象。而在最近的百多年来,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使得生物质能源供不应求,使生态和污染方面都出现了问题。由于矿物能源的大量开发和使用,也为农村带来了严重的能源环境问题。由于能源废弃物的大量排放,对农村和能源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的健康等都造成严重的危害和重大的损失。
2 矿物能源的开发利用对农村环境的重要影响
矿物能源的开发,包含了开采、贮运、加工、转换到消费。在这全过程中,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如煤在开采过程中,首先是开采占地,它破坏了地表的生态系统,影响了农业生产。另外井工开采易造成地表的沉降或裂缝并改变水体形态及渗漏而影响农田灌溉,同时也破坏了地下水资源。另一方面开采时的排污以液体、气体、固体同时存在,如酸性矿井水、泥浆、瓦斯、煤矸石等。在运输和贮存过程中,特别经数次堆放,会造成自燃、流失等大气污染,在煤炭的燃烧利用过程中,又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尘和灰渣,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等。又如水陆石油的开发会造成海水域的严重污染,影响水产业的发展和造成农田的污染。石油在燃烧时也会排放大量的有害气体,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3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1)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是:采伐对环境的影响,如导致资源的枯竭,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破坏生态平衡;秸杆等大量燃烧,导致土壤肥力减退、农业减产等。如木柴在燃烧时会排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不充分时会排放大量尘烟和颗粒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
(2)自然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是:自然能源如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海洋能等。由于不同的能源各自的物理化学性质开发利用的方式不同,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影响,如水能在开发利用发电时造成的河川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变化的影响。库区大面积淹没及周围生态、自然环境、地表、土质、农业生物等影响。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在用地热发电时,由于开发利用过程中废热污染和排放的硫化氢、二氧化碳、甲烷、汞等。特别是其中的硫化氢在高浓度时会致人死亡。利用潮汐能发电时会造成海域的污染等。在太阳能大规模集中开发利用的地区,可能会造成太阳能的回流,影响局部环境的变化,如气候变化和生态失衡。太阳能电池在生产过程中,需要采用大量的有毒和可燃性气体,如三氢四磷、四硫化硅等。会对居民带来危害。开发利用风能发电时,会造成噪声的危害等。
因此,在开发利用自然能源时,必须充分考虑对局部环境的危害,并制订出预防措施。
4 几个重要的能源环境问题
(1)气候变化。近百年来,地球气候已发生明显变化,主要是全球变暖,其原因就是温室效应。而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温室效应带来的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极地冰雪的部分融化、海水变暖和膨胀,海平面上升使沿海居民的安全受到危协。另外带来的是干旱和沙漠化的扩大、旱涝频率上升和虫害增加等。
(2)酸雨的出现。
(3)主要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造成的。酸雨的出现,造成土壤酸化,肥力减退,农作物减产,森林衰亡,植被枯死,水体酸化和水产的影响等。
(4)臭氧层破坏。主要原因是氟里昂的大量使用,矿物能源的消费和生产化肥产生的氧化氮造成的可导致过量辐射的影响。
(5)烟雾。烟雾是燃烧含碳量高的燃料造成的烟雾污染,主要是煤的矿物能源消费排放的影响污染物占百分之八十,烟雾能反射和吸收太阳辐射,严重时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减产,也直接危害人的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