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研究生自动化论文

研究生自动化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4-19 16:57:1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研究生自动化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研究生自动化论文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9-00-01

随着研究生教育的迅猛发展,研究生数量大幅攀升,研究生群体在学风、论文质量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并没有较大提高,甚至有潜在的下降趋势,如何提高研究生整体质量是当前高校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已受到高校及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文分析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几种主要问题,探讨了开展研究生教育的趋势与主要途径。

一、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强化导师的专业水平

研究生质量的提升直接取决于导师的有效指导。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研究生毕业除撰写毕业论文外,还需发表具有创新性的科研学术论文。这就要求研究生导师具备相应的学术素养,掌握研究领域内的热点、难点、重点、尚未解决的问题以及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方向。这些前沿知识的获取鞭策指导教师要不断努力,跟踪最新研究进展。也就要求指导教师不能放松自己的科学研究。但仍然存在小部分需要加强责任感的老师,这部分老师对学生采取放羊的教育方式,让学生自生自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靠自己。导师失去了“指导”、“引导”和“辅导”的功能。导致学生在学习工程中茫然不知所措,毫无目标。

(二)紧抓学校的学风建设

严谨守正的学风可以造就求真务实、积极进取、崇尚科学的高层次人才。学风是研究生整体素质提升的关键因素,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

但部分高等院校在研究生扩招的洪流下,一个导师可能带30个研究生,管理上缺乏时间和精力,导致学风有下降的趋势。当一个团队中一部分学生没有努力学习也一样顺利毕业后,会给师弟师妹带来负面影响,使师弟师妹也存在好逸恶劳的心理。进而严重时形成恶性循环,团队的整体水平和实力每况愈下。例如,笔者在对研究生的培养中,就曾听研三的学生对新进来的研一学生讲:“不用读参考文献,我没看过,一样可以毕业”。这种不求上进的风气如果在研究生中流传,势必会影响研究生的整体素质提升。

(三)创建合理的奖励机制

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有明显区别和不同。研究生除第一年需进行课程学习外,第二年和第三年的学习以科研为主,需要进行创新性研究。而第一年的学习也相对本科学习来讲明显轻松。这使得很多研究生通过入学考试后,就缺少学习的激情,明天只完成课程的学习后就无事可做。虽然导师强调了文献的阅读和学习课题组已有成果。但缺少奖励机制或考核措施,使得学生动力不足。

(四)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准和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创能力差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致命弱点。很多同学对科学缺少求真务实和刻苦专研的精神,部分学生遇到问题习惯性的退缩,不去探索解决办法和深入挖掘问题本质,还有一部分学生仅仅进行炒冷饭的工作,将师兄师姐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而不去进行创新性研究。

二、提高教育质量的解决对策

(一)强化导师的专业水平

导师在研究生教育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高校应重视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从课程学习、文献查阅、选题开题、课题研究、论文写作到答辩,研究生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导师悉心指导。可定期组织导师进行学术交流,外派进修,吸收最新资讯,提高导师学术水平。

(二)紧抓学校的学风建设

可从学校、学院、系、导师组成各级督导组,进行学风建设。不仅加强课程教学管理,提高学生理论基础,更要加强培养过程和学术能力的考核,全程跟踪学生状态,促进三年不间断的质量监控和教学管理。对完成的科研工作进行细化,例如创新性文章的投稿范围,投稿期刊的档次等,通过小论文的撰写,提高科研能力,同时又利于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提高。

(三)创建合理的奖励机制

首先明确研究生的管理和培养目标,学校和研究生共同参与奖励机制的制定,对各项条款达成协议。导师对参与科学研究的研究生发放劳务费,对拥有科研成果的学生进行奖励。

(四)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准和创新能力

篇2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8)10-0156-03

0引言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是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历史最为悠久的学科,它是省政府与工信部国防科工局共建的重点学科。多年来,学科内的广大师生一直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契机,锐意进取、突破创新、立足行业、面向未来,不断为国防建设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广大师生坚持不懈的努力,本学科在专业领域内已取得骄人的科研成绩和学术成果。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系统中最高层次的教育,它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1]。本学科一直十分注重学科建设及研究生教育水平的提高,并在各研究方向都已建立起一支思想素质好、学术水平高、人员配备合理、实践经验丰富、勇于拼搏、求发展、思进取的相对稳定学术队伍。但是,由于受到传统高等教育的影响和束缚,本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还存在诸多不足,在课程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论文撰写等培养环节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本论文以该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为对象,探讨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针对进一步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出了几点建议和措施。

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是研究机械制造理论与技术、自动化制造系统和先进制造技术的一门学科[2]。该学科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要求学生在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基础的同时,又能按研究方向及个人兴趣,在一个特定方向领域内掌握更专门的知识和本领[3]。根据为国家培养机械工程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确定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如下:①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科学道德。品行优良、身心健康。②能够适应科学进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现代实验方法和技能,具备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有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③在科学研究或专门工程技术工作中具有一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素质。④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2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多年来,学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研究生教育一直在探索建立以提高全面素质为目标的培养模式。在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尤其是提高其创新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做了大量的改进。但在新的科技发展形势下和市场经济要求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研究生教育中还是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2.1学生的专业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基于本学科的实际情况和水平状况,研究生的来源比较有限,很多学生在本科阶段没有经历过比较系统的专业培养和训练,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相对比较薄弱。从而对研究生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适应,直接影响后期论文的课题研究工作质量。

2.2专业基础课教学过程有待加强虽然经历了本科阶段的培养过程,但在本学科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生仍然表现出理论基础比较薄弱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后期研究工作存在一定困难,导致最终研究成果理论水平不高。而且,理论基础知识的欠缺,还致使学生在研究手段和方法方面缺少思路和灵感,表现为只能依赖于导师的全面指点才可以持续开展研究工作,这对于研究生将来从事实践性较强的机械工程领域工作是十分不利的。

2.3研究生教学过程需要进一步加强规范性和系统性在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完善后,本学科的研究生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但在授课过程中还存在个别课程实际授课学时不足、教材指定不明确、教师授课过程过于随意等问题。虽然当前对于研究生的授课环节已经加强了监督和管理,但在教学规范性方面还是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另外,有些课程内容偏于陈旧和专业化,在引入机械相关领域新观点、新技术方面还比较欠缺。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不强,缺乏跨学科交叉,导致学生知识面不宽,专业领域過窄,知识结构单一,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4教学及考核方式都过多依赖于本科培养模式本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已经发展多年,但从事研究生教学工作的大多数教师也同时承担着本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工作。在不同层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角色的变更和切换在一定程度上不尽如意,授课教师往往习惯性地把本科教学方式和方法照搬到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来。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研究方向的特色突出不够,往往追求面面俱到,内容重叠,针对性不足,未能实现基础性、系统性和使用性的有机结合。在考核方式上过多依赖于考试和大作业的结果,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

2.5忽略了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学生从本科阶段步入研究生阶段后,在思想和意识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和升华。而在现有研究生教育中关注较多的是知识与技术的提升,在主观意识方面缺乏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使学生在求知欲和创造力方面缺乏主动性。只有挖掘和激发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热情,才能真正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使学生成为专业领域内的合格人才。

2.6实践教学的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经过几年的积累,本学科实践教学的质量不断获得提高,各种实验设备不断得到更新和丰富。但是这些实验设备也同样承担着本科生培养的实践教学工作,在设备的利用时间及效率上还是无法完全满足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需求,实验设备和实验环境尚需进一步的改善。另外,在实验室人员配备和实验者操作水平上也存在一定差距,部分导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还有待提高,缺乏综合性实验、实习和专业技能培训等高水平的实践教学环节,这些状况直接造成学生实践技能和科研能力比较低下。

3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建议与措施

根据多年来参与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经验,并结合具体的实践体会,我们认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改革应该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优化课程体系,加强了课程内涵建设在明确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炼本学科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培养方式,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内涵建设,使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向前沿性发展[4]。适度增大本学科学术型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的比重,强化研究生对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不断拓宽研究生基础知识,使他们的知识结构有坚实的理论基础[5]。比如,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增加“机械振动学”、“有限元法”和“现代机电系统设计”几门课程。在课程内涵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根据本学科目前的情况建立较为先进、合理的课程体系,适当增减一些课程;另一方面也一定要对现有课程进行全方位的改造和完善,使课程不仅在名称上而且在内容上、效果上都能够向先进水平看齐[6]。

3.2鼓励教师引入研讨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新型教学方法充分挖掘了包括学生和教师两方面课程参与者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地进行了认知互动,从而深化对课程主题的认识,取得知识理解和学术交流的最佳教学效果[7]。

采用研讨式的教学方式,并不是让研究生的研讨取代教师的讲授,而是对教师授课形式的一种补充,是对教师授课效果的一种促进。在教师完成正常授课的基础上,利用每次课的一部分有限时间,安排2-3名学生就事先布置好的主题进行专业角度的讲解和介绍,内容可繁可简,理论可深可浅,重点是能够把自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见解阐述清晰,表达明确。在学生进行讲解后,其他同学可以根据讲解内容进行提问,讲解者需要给予合理的回答或者解释,对于难度较大的专业问题,可以共同研讨、交流看法,并可通过进一步的课后学习或者查阅资料获得相关的技术结果和专业结论。在研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到积极的协调作用,教师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要对内容选择和研讨方式起到引导作用,并对一些专业难题给予学生一定程度的启发。

3.3全面推进实践教学改革过程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还要适当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要积极推进实验内容和形式的改革。通过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根据实验室现有条件,尚需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加强学科实验室的建设。在实验条件和实验质量方面要高于本科培养标准,要尽可能增加专业实验课程的学时数,并且在各门专业实验课中争取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同时,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努力建立以校企合作为依托的实践教学模式[3]。

3.4大力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为了扩大研究生的知识面,要尽可能为研究生安排一些具有综合性、前沿性和交叉性的课程讲座,并邀请一些著名专家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设系列学术讲座或专题报告,这些过程都有利于营造学术研究氛围,极大地启迪研究生的思维,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欲望,以此提高研究生的研究水平和培养质量。同时还鼓励研究生有机会尽量走出校门,参加导师参与的各种科研活动、学术报告和学术会议,进行必要的学术交流[5]。

3.5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组织机构的工作质量目前本学科组织机构设有专门的负责人和秘书各1人,他们同时还兼任其他职务和担任教学工作,投入学科建设工作的精力固然有限,这就要求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研究生培养工作机制,通过定期的调研、讨论、交流、总结来保证研究生培养工作常抓不懈。

3.6鼓励实施多导师指导制度在对研究生的指导过程中,由于一个导师的知识结构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应该鼓励实行双导师或多导师(导师组)制度,这种制度可以有效避免由于导师个体研究水平的局限而降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问题。当导师组中有一些跨学科或其他学科的专家进入时,更容易激发研究生的求知兴趣,扩大其专业领域视野[8]。在本学科现有条件下,通过在学科领域内对双导师制度进行的初步尝试,表明这种制度对于提高研究生指导质量,强化学生的学术管理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指导形式有必要在以后的研究生培养中不断地予以完善和坚持。

3.7努力加强研究生导师的队伍建设导师的自身素质是决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大多数高校年轻教师都缺乏实践经验,有計划地举行师资短期培训,通过让年轻教师走进企业,积极投身到企业实际生产中,进一步提高理论与生产实践结合的能力就显得非常必要。同时,经常开展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研讨,可以促进形成高校之间相互借鉴、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6]。

篇3

自动化专业的研究生将是科技战线上的生力军,科技文化素质的欠缺会使未来科技实践活动中非良性社会互动占主导因素,职业发展的后劲不足,使得成功周期延长,职业生涯困难重重。因此,如何在研究生阶段培养科技文化素质,实现人才的自律性开发,为成功科技职业生涯奠定基础,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科技文化是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文化,是源于科学技术而生成的一种文化形式,是以科学技术的发生发展为根据,并对科学技术本身和科学技术的社会运用进行认识与反思的观念结晶。科技文化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技教育传播、科技体制、科技法规及科技道德。科技文化是科技工作者的思想武器,是科技工作者学习科学理论、掌握科学方法、融入科学共同体、从事科技实践的灯塔。科技文化素质低下,在以科技为内容的社会互动过程中将处于表层互动阶段上的被动互动状态,这种非良性互动局面的长期存在,将使科技工作者逐渐丧失优势,在竞争中被淘汰。研究生是科技人才从他律性开发向自律性开发转变的重要阶段,是学生开始介入科技实践活动、开始体验科技规范、开始孕育科技素养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如何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科技文化素质,本文以自动化专业的研究生为例,提供几点思路。

一、自动化专业研究生科技文化素质培养的思考

自动化专业人士的工作围绕着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两个方面。控制理论的研究主要针对新的被控对象和新的控制目标寻求新的控制方法,而控制工程则把控制理论物化为自动化系统,并在自动化系统开发与应用的各个阶段发挥作用。控制理论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涉及稳定性、变分法、动态规划、随机系统、模糊集合论等问题,需要扎实的数学基础,控制工程依赖机械、电子、计算机软硬件等技术,应用领域囊括航空、航天、化工、动力、能源、纺织等科技密集型产业,所以自动化专业人士对科技文化有着很高的诉求。

科技文化分为器物层次、制度层次和精神层次三个层面,可以从这三个层面上,采用有针对性的方法培养自动化专业研究生的科技文化素质。

1.器物层次科技文化素质的培养

器物层次的科技文化主要指由科技进步而创造的物化形态的科学知识。对于自动化领域来说,这些物质形态包括图书资料、工具软件、仪器设备、知名学者个人主页及各类专业网站等。图书资料主要有专业书籍、学术期刊、技术杂志、设计手册等,工具软件包括仿真计算软件如Matlab、Mathematics,组态软件如Labview、组态王,数据库开发软件如SQL,以及各种专业开发软件如DSP仿真软件。仪器设备有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嵌入式计算机、PLC、工控机及各种自动化控制系统。

对器物所承载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培养属于专业技术培养问题,而器物层次科技文化素质的培养着眼于对这些知识载体的宏观把握能力,包括对载体形态类别分布情况的了解、获取不同载体知识的能力和跟踪进展的能力。对这类能力的培养可以采用命题综述的方法,即由导师指定题目,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对相关问题的各个层面进行综述。题目的指定可以点面结合,综述任务可以单人承担,也可以多人分组承担。综述完成情况的考察可以采用汇报答辩的方式,通过听众与报告人之间的提问与讨论,可以达到交流分享、改进与完善综述工作的目的。

2.制度层次科技文化素质的培养

制度层次的科技文化特指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及科技活动的操作程序、方法、规则、要求等规范体系的总和,制度层次的科技文化在科技的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包括伦理规范、法律规范、政策规范和组织规范等几个方面。对于自动化专业的人士来说,制度层次的科技文化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个层面是作为一个普通科技工作者所必需了解与接触的基本规范与制度,另一个层面是自动化专业所特有的规范与制度。自动化专业研究生需要关心的制度层次的科技文化,从法律规范角度来讲,包括:国内外的行业标准、专利法规、软件著作权法规、学位条例、职称制度、科技成果转化等规定;从政策规范角度来讲,包括:863、973、攀登计划、五年计划、自然基金等基金制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长江学者等人才计划,开放课题、学者互访等科技扶持规划,国际与国家范围内的科技奖励制度,如自动化领域的国际著名奖项IEEE Control Systems Award、Control Systems Technology Award、The Giorgio Quazza Medal、国内著名奖项关肇直奖等;从组织规范角度来讲,包括各种学会、行业协会及国际会议组织的相关规范,如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utomatic Control,IFAC)、IEEE自动控制学会(IEEE Control System Society,IEEECSS)及中国自动化学会等。

制度层次科技文化素质的培养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对科学共同体的正确认知,能从科技互动的被动互动局面进步到主动互动状态。培养的方式,可以通过鼓励、支持学生加入各种学会、进行访问交流、承担学术会议组织工作、申请基金项目等活动,使学生熟悉相关的规定与流程,学会通过组织与政策规定促进自我的成长和发展。在学生进行这些实践活动的时候,要注意正确引导和及时纠正,使学生能够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见识与素质的提高上。制度层次科技文化素质的培养也可以采用讨论与交流的方法进行,在学生参与某项活动获得感性认识之后,若干个学生集中在一起,围绕着相关的话题,就组织、程序、方式、方法等方面展开讨论,使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提升认识,开拓思路,获得深度的认知与理解。

3.精神层次科技文化素质的培养

精神层次的科技文化是科技工作者在科技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精神气质或品格,反映科学共同体处理各种关系时的基本态度和立场,也就是常说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科技文化的核心与精髓。科学精神主要包括客观精神、理性精神、实证精神和分析精神。科学精神是科技文化在精神层面的内容,不象器物层面与制度层面的科技文化那样,有属于具体学科的内容,但是对于自动化专业的研究生,科学精神却可以从自动化科学史的角度培养,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养成能与自动化理论与技术相得益彰的客观精神、理性精神、实证精神和分析精神。

篇4

0 引言

2012年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上,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发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构建不同需求、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模式[1]。为了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江苏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高校协同创新计划,建设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旨在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充分发挥人力、知识和技术等创新资源优势,构建起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研发展的创新平台,形成有利于产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2]。因此,高校开展协同创新教育,既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也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协同创新关键在于人才培养,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承担着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学科发展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使命[3]。目前,我国在机舱自动化装置、船舶电站、电力推进系统、动力定位系统和综合船桥系统等核心装备和系统的国产化能力和水平很低,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还需要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船舶控制类工程技术人才。因此,江苏科技大学围绕专业定位,结合行业实际需求,以综合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三大核心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改革课程体系、培育船舶特色科研平台、组建创新研究生团队和建立综合评价机制等方面探索控制类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建立起船舶与海洋工程特色鲜明的“创新应用型、知能复合型”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1 围绕能力培养,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结合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提炼出船舶自动化类工程人才创新能力的核心是综合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运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突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自动化特色,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将形成控制专业学生核心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作为课程教学目标,以“学生创新能力是否得到提高”为教学目的的评判标准。在课程内容组织上,打破传统的课程知识体系逻辑架构,根据当前控制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实际,梳理专业核心知识点,以船舶与海洋工程自动化装备典型工程案例为主线,串连相关专业知识点,设计了“先进控制理论及应用”、“机器人传感与控制”、“电力传动自动控制系统”、“船舶先进控制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前沿技术”等控制专业课程模块,重构了部分课程教学内容,搭建起“行业需求引领,多元协同、行业资源共享”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2 产学研协同,建设船舶特色实践平台

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以加速协同创新的各要素优化组合,共同发挥积极作用,形成“课内与课外协同、校内与校外联手,专业与行业接轨、共性与个性结合”的创新能力实现途径,促进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的产生。控制专业所在学院拥有船舶电力推进实验室、船舶与海洋工程自动化实验室、船舶综合电力系统实验室、船舶通信与导航实验室和水声与通信实验室等多个行业特色专业实验室,并与多家国内外著名企业共建有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和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这些场所为研究生提供科研训练的平台,成为了研究生科研的孵化器和推进器。通过校企协同、工学结合,引导广大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创新教学资源,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提炼课堂案例和实验案例,多方位培养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用一系列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自动化领域的科研成果打造特色鲜明的全船自动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平台,逐步形成“学生―教师―实验中心―协同创新中心―船舶企业”的教育生态体系。

3 组建创新研究生团队

依托具有行业特色的科研创新项目,如“海洋工程船动力定位控制系统研究”和“面向海洋水下结构检测与清污的水下机器人导航与控制研究”等,建立导师团队、实现导师之间的强强联合和研究生团队式培养[4]。根据研究生的特点和专业共同组建跨专业的研究团队,力求各专业学生互有区分又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创新型课题的研究工作。通过目标管理将导师、学生和科研平台等要素进行协同,实现资源的优化与配置,提高导师团队执行力,推动团队的科研工作始终朝着既定的目标顺利开展。在项目实施中充分发挥团队在学科、研究方法和创新思维等方面的优势,遵循团队协作精神,将个人的智力资源整合为团队的创造成果[5]。根据协同创新培养的需要,将团队学习、科研活动和企业需求与应用结合起来,基于科研实践平台营造一种创新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环境,建立起导师和研究生团队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关系,使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从科研活动中获得理论和科研水平的提升。

4 建立综合评价机制

学院制定了《电子信息学院研究生科技创新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和《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业绩考核与奖励办法(试行)》等多个相关管理制度,形成了“教师愿指导、学生全参与、条件有保障、成果得认可”的创新能力培养激励机制。在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根据团队各导师特长,明确各个导师培养工作职责,导师团队成员应按照责任分工积极落实研究生指导工作[6]。对于研究生团队评价考虑科研成果奖励、课题项目完成情况、学术情况、国家专利申报情况、成果转化情况和团队人才培养情况等因素来评价;对研究生团员的评价重点对个人的高水平论文或专利、实践能力和团队贡献度等综合评价。在整个团队管理过程中,需对评价的结果和团员进行积极的沟通,引导成员努力的方向、明确绩效不理想的原因,并促进成员持续改进和提高个人能力。对于科研表现突出的研究生,采取物质奖励、荣誉激励和资源配置相结合等手段。

5 结语

通过基于OBE理念的研究生协同创新培育活动的开展,明显地促进了控制类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近4年,在学术方面,获得了江苏省及校优秀硕士论文共5篇,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126 多篇,完成各种科技创新项目 214 项,获得国家专利30多项。本项目的建设与实施对学科发展也起到了较大促进作用,学院获批了3家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工作站;获批1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二期项目立项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获批为省一级重点(培育)学科,培育了1个江苏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实践证明新的培养模式不但培养了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提高学生的协同创新能力,推动了学院的学科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春贵,杨峥.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模式探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2):12-16.

[2]郭铁成.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的关键支撑要素[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 (3):76-87.

[3]高静,陆涓.“协同创新”与研究生创新能力之培养[J].江苏高教,2014(6):115-116.

篇5

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和考研本科生的增多,为了更好地使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衔接起来,一些学生更愿意选择研究型毕业设计。与此同时,另一些同学因其家庭(比如有些属于电力系统内职工的子女)和个人的原因更愿意选择走上工作岗位,因此这部分同学更愿意选择应用型毕业设计。

2.学生本身的知识基础差异性使得研究能力出现差别

录取来自全国不同省份和地区的本科生,其地域等差异性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基础也有较大区别。在笔者供职的学校,其中几届电力专业的本科生来源还包括部分专升本学生,这样迥异的知识背景加上不同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在接下来三年多的本科基础知识学习过程中造成了更多差异性,这就使得他们的研究能力也出现更多差别。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毕业设计中出现的这些新问题无处不体现了“多样”和“差别”的特性。面对这些新问题,对该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也有必要随之做相应改革。

二、面向具体对象的多元化、差异性教学改革

1.毕业设计选题的多元化、差异性改革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适合本科生毕业设计的几种传统工程设计主要包括变电站或发电厂电气部分设计、继电保护设计、电网规划设计等。这些传统设计不仅种类较少,且设计模式大同小异,往往在网上有大量相似的范本。若大比例出此类题型,既难控制学生的抄袭行为,也未能适应学生兴趣及就业新形势所带来的新变化。因此,毕业设计选题种类更应多元化发展,除体现专业的“强电”特色外,还要兼顾所学的“弱电”(控制、通讯、电子)等方面知识,给学生更多选择。毕业设计选题的差异性则主要表现在具体对象化的选题。

针对学生自身水平及兴趣要求制订不同难易程度、不同类型的毕业设计题目,并指引学生进行适合自身情况的选择。即:既不让学生见到题目后因无从下手而产生畏难情绪,又不要让基础好的同学一拿到毕业设计题目就产生轻视的态度甚至觉得和课程设计没什么区别。不仅如此,不管对于研究型还是应用型的设计,也均需根据本专业学生自身特点和需要把控好各自比例来进行选择。表1简单列举了改革后的一些毕业设计选题的案例,这些案例可以大致反映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的多元化、差异性改革宗旨。

2.毕业设计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改革

教学内容的丰富多样不仅要表现在各种文献的查找方法介绍,Office、MATLAB、VC++、AutoCAD、EMTP等各种专业软件的使用教学以及论文写作方法、规范的讲授上,更要表现在最新的专业发展趋势的把握以及在本专业毕业设计的贯穿上。例如,随着新能源的发展,近年来有不少学生相继进入风电厂、核电厂等新能源电厂工作,因此在毕业设计的教学内容中也要有意识逐步加入这部分内容。表2对这些内容均做了部分列举。

3.教学方式和教学平台的多元化、差异性改革

(1)差异性的教学方式改革。因人而异的教学方式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尤其重要,特别是在一些有专升本学生的院校。因本专业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水平上各有侧重,因此差别较大。其中统招的学生在理论知识上水平整体较高,而专升本同学因其之前学校的培养目标不同的原因致使其理论知识相对较弱,但与电力系统相关的实践知识却较丰富。因此,在本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中认清这些差别,分别进行差异化的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对于专升本的同学应注重过程教育,让其掌握基本知识、基本规范、设计原则、标准等,而对于理论知识较丰富的学生则主要注重方法指导和难度稍高的资料提供等。

(2)教学平台的多元化利用。动用包括校企合作、联合指导、校外设计等多元化的毕业设计教学平台,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也是提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毕业设计效果的改革要素之一。比如,现在很多用人单位都要求本科生在签约之后进入该企业进行工作前的实习,为了使得毕业设计更贴合学生今后工作的内容,鼓励学生在实习期间充分利用企业人力技术及设备平台来完成毕业设计也是相当可取的一种方式。对应于多元化、差异性的教学方式和平台,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也应反映出多重性。除了论文评阅、正常答辩、学校公开答辩抽查、学校和学院论文抽查以及论文重复率抽检等多个质量监控和评价环节外,指导老师更应注重学生毕业设计的平时表现,对于在校外进行毕业设计的同学,还应定时联系并做好校内校外指导教师的双重监督和评价。

篇6

作为南京邮电大学于2011年启动的“江苏省研究生双语授课教学试点项目”,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自2012年起同步在本科课程与研究生课程“模式识别”开展双语教学,将英语工具应用于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熟练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在专业英语方面的综合应用能力,从而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新世纪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自动化专业实行双语教学的意义

自动化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专业,且各专业课程之间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因此,如果自动化专业能在本科阶段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阶段就开始推行双语教学模式,则必将在保证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同时,有利地促进双语教学自身的持续良性发展。具体来说,自动化专业实行双语教学的意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作为基础外语教学的有效外延,双语教学将有助于学生专业外语水平的大幅提升,有利于本科毕业论文或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过程中外文资料的查阅与新颖思想的借鉴。

2.专业基础课程双语教学的开展,将有助于学生在专业英语知识听、说、读、写四方面能力的同时提高,同时有利于学生及时、快速地掌握国外最新的模式识别技术。

3.采用双语教学模式,将有助于充分理解、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教材的精华内容,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双语教学的开展,将为学生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和经济生产提供坚实基础,有利于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

二、本课程在双语教学实施中采用的方法和措施

在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双语教材的选择、教学语言的选择、教学组织的形式以及教学方法的选取等方面将会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下面,我结合“模式识别”双语教学工作开展以来的心得体会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1.双语教材的选择

实施双语教学的一个重要主旨在于借鉴国外优秀教材的精华内容,学习国外学者从事科学研究的严谨风气和开展工程实践的务实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考虑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基础上:(1)教材内容应能大体覆盖模式识别课程规定的基本教学要求;(2)教材内容必须体现时代气息,反映模式识别领域最新的学科知识和研究成果;(3)教材内容必须具备通俗的英语表达形式,我们选择了在国内外几十所大学都采用的由希腊雅典大学信息系教授西奥多里德斯编著的英文原版教材《模式识别》(第四版)作为主要教材,并推荐其他中英文教材作为参考教材。

2.教学语言的选择

在本次双语教学模式中,我们选择以中文为主的授课形式,其间涉及模式识别领域专业术语时则穿插英文讲解。课后习题采用英文方式,目前暂允许学生用中文答题,但倡导学生用英文完成。考试试题以英文形式出现,答卷用中英文方式均可。

3.教学组织的形式

在双语教学过程中,通常采取以下两种组织方法:(1)试点班,这也是其他学院目前普遍采用的方式。按照学习成绩和个人意愿成立“考研班”,且仅对“考研班”进行双语教学。由于学生间英语水平相差不大,因此有利于开展因材施教,但同时受益学生人数相对有限,学生意向选择缺乏一定的自主性。(2)开设选修课,这也是我院在2012年采用的方式。依据自身的英语水平和学习兴趣,学生自主选择双语课程,这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效果较好,但同时也不排除有一小部分学生的能力有限,收获不大。依据第四章的教学效果调查和分析,我们认为采用选修课方法实施双语教学更为适合我们学院目前现状,可行性更高。

4.教学方法的选取

在借鉴其他院校实施双语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并结合模式识别课程的自身特点,我们在双语教学过程中着重加强以下几方面的有机结合:

(1)传统板书形式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双语教学方法。

(2)中英文授课相结合的双语教学方法。

(3)教师指导与学生参与相结合的双语教学方法。

三、双语教学效果调查与分析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精心准备(资料查阅、外语培训、观摩学习、课件制作),我们在自动化学院自动化专业2009级本科生和2010级研究生中同时开展了模式识别课程的双语教学。2012年春季的双语课程结束后,我们对模式识别课程双语教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123份,最后回收了109份, 占总人数的88.62%。详细的调查结果见表1。

表1:模式识别课程双语教学问卷调查结果

从表1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我们目前开展的模式识别课程的双语教学模式得到了大部分学生认可,学生们倾向于中英文相结合的授课形式。

四、结束语

对高校而言,双语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实践,这意味着其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在自动化类专业课程中实施双语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外语水平的培养和提高;有利于信息学科的核心内容与前沿信息的触摸和理解;有利于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引进和借鉴,同时还有助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现,以及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育。

我们虽然在模式识别课程的双语教学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绩,但同时也应看到存在的问题。例如,由于学生英语能力的参差不齐,从而导致他们在理解英文形式的教材内容和电子教案时出现差异,甚至出现个别学生反映学习难度较大的情况。此外,由于目前的双语教学教材是直接选用国外教材,我们考虑将根据实际情况,对英文原版教材内容进行提炼,自主编写适合我院学生的双语教学教材,相信会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将不断探索,及时总结,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双语教学工作的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姚舜才、樊旭梅,《高校自动化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中北大学学报》,2005,21

2.蹇红梅,《关于高校计算机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思考》[J],《中国西部科技》,2008,26

篇7

少量的硬币使用在日常生活中带来方便,但是硬币的回收,计数分装和打包就非常的麻烦。银行,超市,娱乐场所等硬币的收付,清点和包装的自动化程度很低,基本靠手工操作,难度大,效率低。目前市场上已经存在的硬币处理装置功能单一,自动化程度低,并且依然需要大量的人工配合才能实现。基于这种现状,本论文研究并实现了一种硬币计数定量打包装置,自动化程度高,可以有效的节省人工成本,提供效率。

1 硬币计数定量打包装置系统结构

本设计由伺服电机控制系统,硬币自动计数装置,硬币自动分装定量打包装置组成。硬币计数装置采用了光纤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的双重控制,确保系统更高的精度。当硬币计数装置计数到预设值时,系统通过中央控制系统对伺服电机系统发出指令,驱动伺服电机驱动电路来操控伺服电机。本系统中使用的是无刷直流伺服电机,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响应快,惯性小,力矩稳定等优点。分装打包装置由一系列的机械结构组成,通过伺服电机的带动进行工作。

2 硬币计数定量打包装置的机械设计

本系统的机械结构图2如图所示,伺服电机控制系统包括伺服电机(1),压力传感器,光纤传感器,伺服放大器组成。伺服电机装在四角机架(14)下端,压力传感器,光纤传感器,伺服放大器分别与伺服电机相连。伺服电机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依次连接硬币自动分装定量打包装置和硬币自动计数装置。硬币自动分装定量打包装置包括主动轴(3),轴承座(4)以及轴承,槽轮(12),分度台(11),收集管(10)拔插以及锁止环(13),主动轴下端连接联轴器(2),上端连接轴承座和轴承,轴承座和轴承固定到四角机架上。主动轴中间固定连接拔插及锁止环,拔插及锁止环与槽轮配合连接构成槽轮系统。硬币自动计数装置包括凸轮(5),拉簧(6),集币管(8),运币滑块(9)。凸轮与主动轴连接,并且通过滚轮和运币滑块连接,运币滑块与拉簧连接。集币管底部装有用于检测硬币重量的压力传感器,运币滑块上面通过支座(7)安装用于硬币计数的光纤传感器。

3 硬币计数定量打包装置软件设计

本设计采用人机交互伺服控制系统,凸轮滑块间歇式硬币推送装置,针孔式光纤传感计数器,自带压力传感器的集币器,槽轮联动式分度台,自动封口包装硬币收集管配合实现。

硬币完成分类后经过滑道依次滑至集币管,光纤传感计数器和集币管底部的压力传感器先后对硬币进行技术,反馈检测数据到中央控制器,并且根据数据判断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则进行重新分拣。在传感器计数时,人机交互界面会显示硬币的数额。当硬币的数目和质量参数共同确定硬币的个数达到用户的设定值,伺服电机驱动主动轴带动凸轮旋转,运币滑块移动,将定量硬币送入收集管,运币滑块推送命令完成后在拉簧的作用下完成复位,等待下一次循环命令。同时安装在主动轴上的拔插锁止环拔动槽轮,驱动联动式分度台旋转五分之一圈,收集管工作就绪,硬币掉入收集管,包装袋受硬币掉入时的冲击自动完成口袋的封合,完成一次硬币定量打包动作。

4 系统测试

在系统调试成功之后对系统进行了正确性的测试,对硬币的计数定量进行了测试。系统分别对100枚,500枚,1000枚硬币进行了预设值为10的计数定量。结果如表1所示,系统在100个,500个和100个硬币的测试表现中,表现稳定,没有任何的错误。

5 总结

本论文设计并实现了一种硬币计数定量打包系统,由伺服电机系统,硬币自动计数装置,硬币自动分装定量打包装置组成。本论文阐述了系统框架的设计,机械机构的设计以及软件系统的设计,并且对系统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反应本系统拥有很高的可靠性,计数快速,定量准确,有效的提升了工作效率。同时本设计采用了大量的自动化设置,降低了人工成本。

参考文献

[1]杨云,马利云,苗新敏等.硬币自动分类计数装置的设计[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6(10):40-41.

[2]张玲,张洪涛,张琅等.一种新型的硬币分离整理装置的设计[J].装备制造技术,2016(11):165-167.

[3]刘涛,唐炳娴,张璇璇等.一种计数硬币筛分装置的设计[J].机械工程师,2017(02):112-114.

[4]廖明栋,范缜煜,董福庆.基于DSP的直流伺服电机驱动电路研究与分析[J]. 国外电子测量技术,2013,32(08):77-80.

作者简介

任少华,男,硕士研究生。

杨宝山,男,硕士研究生。

施小明,男,原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现上海理工大学监察处处长。

作者单位

篇8

电工研究所根据国家需要和学科发展趋势,确定了可再生能源技术,电力电子与电气驱动技术,电力设备新技术,电力系统新技术,极端电磁环境科学技术,现代应用超导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微纳加工技术和前沿探索等九大研究领域。已承担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高技术计划、863高技术计划、国家科技攻关、中国科学院及各部委的重大、重点及攻关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获得了数百项科技成果。科研人员共撰写了专著数十部,数千篇。

作为1981年首批被国家批准为学位授予单位,电工研究所现具有在“电气工程” 一级学科内招收和培养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资格,二级学科设有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生物电工、微纳电工技术、能源与电工新材料等八个学科专业点,并经人事部批准设立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电工研究所一贯重视提高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我所有数名毕业生学位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并有多名研究生荣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近三十年来,我所共招收培养近千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毕业研究生的就业率一直为100%,其中绝大多数已经成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中坚力量。

电工研究所拥有良好的科研环境和优秀的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所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专业藏书、期刊、内部资料等。研究生居住在生活条件优越的中科院青年公寓内。为激励研究生勤奋学习,电工研究所对在学研究生设立有普通奖助金、等级奖学金和三助奖酬金。优秀博士生每月可获得3000元资助。

热诚欢迎广大有志青年踊跃报考!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北二条六号

邮政编码:100190

网址:iee.ac.cn

联系人:樊心刚

篇9

2. 为研究生XX讲授《系统建模与仿真》,36学时,73名学生。

3. 为博士生XX讲授《控制系统建模与数字仿真》,36学时,4名学生。

4. 为航海本科生XX讲授《船舶建模与控制》,18学时,153人。

5. 指导10名硕士研究生,4名博士研究生(含1名外国博士生),毕业1名博士生、4名研究生。指导1名高校访问教师和1名博士后,指导本科毕业设计1名。

6. XX.4 获得大连海事大学“如何做一名卓越的大学教师”征文二等奖。

二、科研工作

1. 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博士点基金项目顺利进行,首次提出本质非线性反馈的概念,已经撰写相关学术论文并投寄。

2. 参加了所里的新加坡雷达模拟器和国家973子项目等11项科研项目,完成了分配到自己的任务。

3. 根据发明专利内容的新型鲁棒自适应自动舵样机已经研制成功,正在进一步完善和调试。

4. 申报的辽宁省交通运输工程一级重点学科提升工程项目获批46万元。

5. 主持了“211工程”三期航海科学与技术重点学科项目,批复经费2140万元,今年预算1430万元,进展顺利。

6. 编制“xx”国家重点学科发展规划,申请1500万元学科建设经费。

7. 根据航海动态仿真与控制实验室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受校领导和实验室主任的委派,负责研制lng模拟器,XX年4月被派往日本商船三井东京kakio institute进行lng船液货操作模拟器研修。从日本归来后,将相关立项报告写入国家重点学科的“xx”发展规划中,并申请了相关项目经费。

三、着作及论文

1. XX年第一作者(或研究生第一作者)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14篇,其中ei收录4篇。主要有:

[1] zhang xianku, wang xinping. concise nonlinear robust control of course keeping for ships[j]. icic express letters, XX,4(4):1263-1268.

张显库. 基于lyapunov稳定性的船舶航向保持非线性控制[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XX,45(1): 140-143.

张显库.水翼艇纵向运动多变量鲁棒控制[j].中国造船,XX, 50(4):203-207.

张显库,杨佐昌,关巍,等.基于船舶回转试验建立横摇响应型数学模[j],中国航海,XX,32(4):77-79.

张显库,关巍.大惯性船舶航向保持的改进简捷鲁棒控制[j].中国航海,XX,33(3):1-5.

张显库,袁杨.具有不稳定零极点对消的结构图等效问题[j].计算技术与自动化.XX,29(3):6-8.

2. 出版专着:张显库. 船舶控制系统[m]. 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XX.

篇10

他是享誉国内外的知名教授。作为一名科研尖兵,他在国内外率先开展了多变量模糊-神经自适应控制方法研究并引领此方向开展了近20 年的研究。已经指导毕业博士后、博士研究生,毕业硕士生近百人,其中1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人获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3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张化光作为国内外智能控制的领军人物之一,2010年入选“辽宁省院士人选培养工程”,目前是辽宁省控制学科为数不多的几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之一。

从1991年开始,张化光在国内外率先开展了多变量模糊-神经自适应控制方法研究,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特别是提出了基于模糊-神经辨识的广义预测自适应控制方法,并于1993年出版了国内外第一本结合神经网络技术实现模糊自适应控制的学术专著《复杂系统的模糊辨识与模糊自适应控制》。经过近20年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模糊-神经辨识、建模、动态特性分析、状态或网络传输时滞分析、模糊-神经优化、自适应控制器设计等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引起了许多后续研究。著名国外学者R. Belohlavek、E. N. Sanchez、S. Arik等都对张化光在多变量模糊-神经自适应控制领域的开创性工作给予好评。同时,张化光也被推举担任IEEE 计算智能学会的自适应优化技术局主席。他的学术研究成果先后获得2008年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10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近20年来,他一直坚持扎扎实实地做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工作。张化光不只在战略方面给学生指导,在细节方面也从不放过。每个学生发表的论文都要经过他的审查,从文字的推敲,表达式的演算到结构的安排组合,他都给予充分的重视。目前张化光已经指导博士后10名(6名已经出站),毕业博士生20人(其中留学生2人),毕业硕士生60多人,很多人都已成长为各单位的杰出人才。

张化光不仅在教学中注重培养方法,在生活上也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2010年5月,他把当选沈阳市特等劳动模范所获得的一万元奖金全部捐赠给优秀的贫困学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在众多科研成果中,张化光负责开发的流体输送管网的实时数据采集分析方法、高精度泄漏检测定位技术和面向节能的复杂配电网监测控制与实时故障诊断系统已规模化生产,广泛应用于中石油和中石化公司的56个输油子站和11个省份的86家集控子站和电厂,每年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过亿元,对企业自动化水平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及相关技术的科技进步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提升了我国在故障诊断、容错和监测控制领域的技术水平和国际地位。

篇11

中图分类号:TP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0-0156-02

为了满足当今时展对人才的需要,我国一些高校都在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分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体系。文章将结合当今经济的进程对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本人近年来在专业构建中对培养措施、教学体系、课程内容以及实践性教学等实施了一系列革新以及创新,获得了十分理想的效果。

1 规划一套合理的培养措施

1.1 培养方向

人才培养方面的合理定位与专业的生存及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找到专业的位置,细化培养方向是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理念。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基本分为下述三种:第一种就是培养研究型人才,这些人才基础好,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且后劲足,学校主要为其从事研究工作以及攻读研究生做铺垫;第二种则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基础还算扎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较强,毕业后基本在企事业单位进行一些技术以及管理工作;第三种是培养技能型或者是技术型人才,这类人才的基础知识基本满足工作需求,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应该算是岗位群才。上述三种类型,国家重点大学主要对第一种人才进行培养,普通的本科主要对第二种人才进行培养,而高职高专院校则以培养第三种人才为主。

通常将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锁定在:培养有一定电子技术、电工技术,自动检测和仪表、控制理论、信息处理、当代企业管理、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等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以及相关专业知识,可以在工业过程控制、运动控制、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等领域应用型技术

人才。

1.2 实施科学合理的培养措施

实施一套科学合理的培养措施是达成培养目标的核心要素。向毕业生用人单位以及联谊院校进行相关的调研,吸收消化他们的培养经验以及相关信息,还有当下一些优秀毕业生的反馈情况,在实施此专业培养措施上予以革新。按照培养目标去培养学生需要有的知识结构以及相关能力:对自然科学的基础掌握较为扎实,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以及外语能力;了解此专业方面的必备技术理论。要熟悉工业过程控制、运动控制还有自动化仪表、信息处理以及电力电子技术等领域的内容,同时还要掌握此专业学科的发展态势,并有较强的工作适应性。

2 深化教学革新

教学内容及方法的革新是教学革新的框架,同样也是教学革新的基础、课堂教学是课程体系下的主要构成因素,其从根本影响教学品质。为了深化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一定全面探索相关途径,在教学方式革新上多做功课,要注意课程调整以及内容,而且还要注重革新教学措施以及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提升教学品质。针对教学内容,在充分了解此领域发展趋势的根本上,去调整革新的思路。对培养体系里的所有课程分层次的进行考虑,分析课程内容间的相关联系,确定课程在人才培养环节中的影响,对课程内容实施全面优化。将必备的专业内容教给学生,且还要注意内容的前沿性,推陈出新,将学生需要的知识在一定的时间里传授给他们。删减一些课内学时,采用CAI等当代教育体系,提升教学品质,为学生未来的发展以及个性发展给出一定的空间。

3 实践教学的革新

构建经验丰富的实践教师团队是十分必要的。学院要构建以教授等科研主要力量为核心,以中青年教师为中坚力量的科研队伍,深化中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激励中青年教师主动申报一些科研活动,学校可以拿出专项费用扶持中青年教师进行科研活动。激励且组织教师进行校内校办产业与自动化行业的产学研基地的工程技术项目研发以及培养实践经验。

开放一些实验室,将验证实验转换成开发性的实验,且重视实验措施和最新技术相融合,很多实验都是验证类型的实验,我们要将常规的验证性实验提供给学生,要让其分析实验的内在因素,实验手段以及实验结果,在此根本上,给出新的实验目标,让学生主动设计相关的实验,且实施验证,若出现问题再研究问题的原因,直到达成设想的目标,从而去延伸学生的创造思维,实际动手能力,让所学的知识渗透到学生的大脑。明确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核心的实验内容革新体系。

4 结语

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的革新和实践,深化了学生的基础理论,更为广泛的专业知识、实践教学体系的调整并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多年的实践,这种教学体系已经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学生学位达标率已经超过了九十个百分点,毕业生的首次就业率也超过了九十个百分点,从用人系统反馈的相关信息去看,用人方对毕业生的各项能力均予以好评,且工作效率高,可以较快地融入到自己所在的岗位。

参考文献

[1] 叶树江,宋起超.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本

科人才专业素质培养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实践[A].第

四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

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1.

[2] 陈新岗,张莲,刘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

才培养计划的探索[A].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

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

[C].2010,13.

[3] 刘金华,高红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

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研究[A].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电

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

册)[C].2012,14(6).

[4] 宋起超,葛洪军.技术应用型本科模式下电气工程及

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和实践[A].第四

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

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0.

[5] 张永炬,杨善晓,吴志刚,雷必成.新建地方本科院

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探讨[A].第四

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

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0.

[6] 杨莉,曹一家,黄民翔,甘德强.浙江大学电力系统

及其自动化学科教学改革浅谈[A].第四届全国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