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21 19:02:0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正高级职称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而申报副高职称,要求申报人在中级职称以来,由本人独立撰写或者第一作者身份撰写,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也就是省级期刊、国家级期刊都行,当然发表在核心期刊上也是可以的,但是增刊、副刊、专刊、论文集是不能用的。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0-0034-05
课程问题在任何一个教育体系中都居于中心地位[1],双证课程是高职实施双证书制度中所有问题的聚焦点,是高职学习者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2]。高职教育各级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高职教育四大职能的实现,都离不开高职双证课程的支撑,而高职双证课程的首要问题则是双证课程的开发。目前,我国高职双证课程开发存在诸多问题,比如:高职双证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脱节问题,高职双证课程内容组织的学科化问题,高职双证课程评价的单一性问题等。这些繁杂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正确处理以下五个问题:一是课程开发的定位,主要解决高职双证课程开发的课程观问题;二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主要解决“谁来开发”的问题;三是课程开发的结构内容,主要解决“开发什么”的问题;四是课程开发的程序和路径,主要解决“如何开发”的问题;五是课程开发的评价,主要解决“开发效果”的问题。
一、高职双证课程开发的定位
高职双证课程开发的定位主要解决对双证课程本质与价值的基本认识问题,这是高职课程研究的逻辑起点,是开展高职双证课程开发需探讨的首要问题[3]。
(一)我国高职课程开发的现实问题
我国高职教育创办初期,普遍采用学科课程的开发模式,以学科体系来组织高职课程,强调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在课程中的完整体现,认为学习好系统的学科知识是掌握职业技能的前提和基础,其课程实施的结果是产生了高职学习者不能顺利就业、不能满足生产一线工作岗位的技术技能需求等突出问题。
(二)我国高职课程开发的探索历程
为解决此问题,我国高职教育界和职业教育理论界引进了国外先进的课程开发模式,如德国的学习领域课程、北美的能力模块课程、英国的证书课程以及澳大利亚的职业资格课程等,拓展了我国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思路,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高职课程开发现状和高职教育特色,探索了模块课程、项目课程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模式,逐步树立了活动本质的课程观和能力培养价值观,即“课程目标用职业活动描述;课程内容是职业活动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课程组织开始关注职业活动逻辑顺序;课程实施采用任务驱动、项目驱动等教学方式”[4]。
(三)我国高职课程能力培养价值观的明确
通过一系列实践探索,教育部于2000年《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明确指出,目前我国高职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亟待改革,提出高职要“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突出地位,促进学生技能的培养”。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提出高职院校要“与劳动、人事及相关行业部门密切合作,使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都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这一系列文件表明,高职双证课程的能力培养价值观在我国进一步得以明确。
二、高职双证课程的开发主体
高职双证课程开发主体决定着课程开发的质量,不同的主体代表着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高职课程开发一定要做好双证课程利益相关者分析工作,明确每一个利益相关者群体的利益和重要性、期望和需求,找准各利益相关者的契合点,平衡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开发出各利益相关者都能满意的双证课程。
(一)高职双证课程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者这一概念最初应用于企业管理,是指“任何可以确认的,能够影响公司目标实现或被公司目标实现所影响的群体或个人”[5]。借鉴到高职双证课程开发方面,本文中的高职双证课程利益相关者是指能够影响双证课程目标实现或被双证课程目标实现所影响的群体或个人。
根据利益相关者与高职双证课程的密切程度,可以将高职双证课程利益相关者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直接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课程专家、教师、学习者(包括高职毕业生)、管理人员及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相关部门。课程专家掌握着最先进的课程开发理念和开发技术,承担着双证课程开发的重要责任;高职教师和学习者是双证课程的直接使用者和受益者;高职管理人员直接参与双证课程的管理和评价;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相关部门负责国家职业标准的制定、编制[6],并委派各级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负责职业资格认定工作,他们编制的职业资格标准是高职双证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高职双证课程是它的直接使用者,高职学习者能否通过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是检验高职双证课程质量的标准之一,因此他们都是高职双证课程的直接利益相关者。
第二层次是间接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政府、民办高职院校出资人、行业企业、学习者家长、当地社区和社会公众等。政府和民办高职院校出资人是高职院校的举办者,高职双证课程的可行性和科学性直接决定着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其培养的毕业生能否符合行业企业的工作需求,高职双证课程蕴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否符合政府和民办高职院校出资人倡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都和他们的利益紧密相关;行业企业则是高职双证课程的“产品”——高职毕业生的雇主,高职毕业生能否零距离对接工作技术技能需求,毕业生的技术技能在哪些方面有短板或缺位,他们最有发言权;在现代社会,任何一所高校都具有为当地社会服务的职能,尤其是直接为地方服务的高职院校更是如此,高职学习者的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直接影响到当地社区生活和学习者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学习者家长、当地社区和社会公众等和政府、民办高职院校出资者以及行业企业一样,都是高职双证课程的间接利益相关者。
(二)高职双证课程开发主体
目前,我国高职双证课程开发主要由一些出版社和相关单位、部门组织进行,或者直接由高职院校自行组织开发校本课程,课程开发主体主要由课程专家和高职院校中教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组成。随着高职双证课程的逐步改革,一些高职院校开发课程时开始邀请行业企业实践专家参加,尽管如此,高职双证课程利益相关者群体中,直接利益相关者的高职学习者(包括高职毕业生)、高职管理人员及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相关部门,间接利益相关者的政府、民办高职院校出资人、学习者家长、当地社区和社会公众群体都处于缺位状态,他们的缺位会造成部分高职双证课程利益相关者群体集体失声,直接影响双证课程的质量。
理想的高职双证课程开发主体的分工是,行业企业实践专家和代表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相关部门的职业标准制定专家主要负责为高职双证课程提供典型的工作任务,提出具体岗位的技术技能标准、环境要求、操作程序及方法。课程专家和高职教师主要有两个任务:一是根据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观和价值观从工作领域之外选择符合国家、院校和高职学习者可持续发展需求的课程目标。二是共同负责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的高职双证课程目标,然后将两者合二为一,形成一个有机的高职双证课程目标整体。高职学习者(包括高职毕业生)、政府代表或民办高职院校出资人以及高职院校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当地社区和社会公众群体代表要列席高职双证课程开发全过程,在规定的课程开发环节发表本群体的课程利益诉求,补充、完善双证课程的不足,增强课程的科学性。
三、高职双证课程开发的结构内容
(一)高职双证课程纵向结构
高职双证课程的纵向结构主要是指双证课程的开发环节。根据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泰勒(Tyler, R.W.)的课程原理,课程开发的过程即是确定课程目标,选择、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对其进行评价的过程[7]。在高职双证课程开发过程中,也需要有确定双证课程目标、选择与组织双证课程内容、双证课程实施和双证课程评价四个环节。
(二)高职双证课程横向结构
高职双证课程的横向结构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三个问题,其中,宏观层面包括两个问题,即高职双证课程结构分类问题和不同课程结构类型的课时分配问题;微观层面只需解决每门课程的组织结构问题。本文主要解决宏观层面的两个问题。
在宏观的高职双证课程结构分类方面,借鉴发达国家的高职课程结构分类,根据我国高职课程结构分类现状,本文建议高职双证课程结构主要分为必修课、限定选修课(选一个方向)和任意选修课三部分,必修课又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综合实训课三部分,专业必修课又可以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拓展课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根据不同专业具体情况设置学分标准。每门课程组织结构建议参照德国的职业能力结构划分方法,设置我国高职每门双证课程的组织结构,分为从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每一种能力又分设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从业能力是指受教者从事一项职业所必备的能力,关键能力则是一种跨职业能力,这种能力源于基本职业能力而又高于基本职业能力,这种能力能够使受教育者在未来的职业变化中获取新的职业技能与知识,是一种职业者的综合职业能力[8]。以上双证课程横向结构的划分,只是一个初步的结构设想,必修课主要是解决高职学习者基本人文素养、基本职业素养和基本职业能力的问题,限定选修课主要为解决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专业定向性和就业适应性的矛盾,拓展学习者职业能力中的关键能力,任意选修课则旨在协调学习者“专”与“博”的矛盾,重在培养兴趣爱好、拓宽视野,增强学习者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这个初步结构并不是一个固化的外在形式,在高职双证课程开发过程中,解决这三个问题主要依据两个原则:一是要满足社会、行业企业对高职课程的职业能力需求,二是要满足高职学习者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人本中心和社会中心历来是教育界的两大争论,在历史上出现的单向抉择已被证明为一种教训。所以,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点是教育的永恒追求。”[9] 因此,无论什么样的结构形式,只要能够满足社会和高职学习者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这个课程结构就是成功的。
四、高职双证课程开发的程序和路径
(一)高职双证课程开发程序
高职双证课程开发程序主要有六步:第一步,遴选课程开发主体,该步骤一定要注意协调双证课程开发不同利益相关者群体发言权的问题。第二步,从社会、行业企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两个方面进行双证课程开发必要性和可行性的价值分析作出课程开发决策。第三步,从社会需求和人的需求两个方面融通开发双证课程目标。第四步,开发双证课程结构和内容,这一步的关键在于开发的原则不应拘泥于一个外在的形式,课程内容的开发一定要依据课程目标进行。第五步,开发双证课程教学模式。高职双证课程教学模式一定要依据已经开发好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内容进行选择,在“做中学”过程中实现目标、结构、内容和教学模式的统一。第六步,制定双证课程教学和评价制度。教学制度直接决定双证课程实施的效果,评价则要实现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统一。
(二)高职双证课程开发路径
高职双证课程开发路径如图1所示。高职双证课程开发的起点有两个:一是通过研究职业资格标准来分析社会需求,这一步要解决两个问题,即职业资格标准滞后性和高职教育滞后性的问题。第一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在参考现有职业资格标准的基础上,请行业企业的实践专家对企业现有岗位知识技能进行调查论证,得出现代技术条件下企业最新的职业资格标准;即使如此,三年甚至更长的高职教育期,用现有的职业资格标准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所掌握的职业技能也已经是滞后的,因此需要解决第二个问题,即对未来职业资格标准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二是要对人的可持续发展需求进行分析,主要从人的从业能力和关键能力进行分析,每一种能力又分为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从这两个起点和渠道筛选出来的课程目标,进行融通、挑选,最后形成高职双证课程目标,然后再根据课程目标开发高职双证课程结构和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制度和评价方式。在整个课程开发过程中,高职课程专家、教师、学习者(毕业生)、管理人员、行业企业实践专家、职业标准制定专家、社区和社会公众群体以及学习者家长等,既是双证课程开发的主体,也对整个高职双证课程开发和使用过程进行监督,并对开发和使用效果进行信息反馈,以便进行新一轮高职双证课程开发的修订和完善。
图1 高职双证课程开发程序和路径
五、高职双证课程开发的评价
(一)高职双证课程评价主体
在评价主体方面,要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原则,要注意利益相关者在评价阶段的话语权,尤其要关注社会的评价,重视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学习者本人、家长以及社区的评价。目前,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职业发展管理平台研制过程中,基本实现了评价主体多元化的期望。但是,仅仅由教育行政部门一己之力搜集的评价数据,是否能够反映评价的科学性要求,是否能够杜绝行业企业数据由学习者或高职院校自行填报的情况发生,还有待考证。
(二)高职双证课程评价对象
高职双证课程的评价对象包括双证课程评价体系、双证课程系统和双证课程系统的运行过程。在双证课程评价实践中,大多数高职院校只对高职课程系统及其运行过程进行评价,而忽略了对评价体系本身的评价;在对双证课程系统评价方面,又往往忽略对高职双证课程开发过程的评价,即评价这一环节要贯穿高职双证课程开发的每一步骤。在双证课程开发的起点阶段,即对社会需求主要是职业资格标准的分析和人的可持续发展分析阶段要贯穿评价这一环节,评价对现有职业资格标准的分析是否有遗漏,对企业岗位知识技能标准的调查论证是否科学,对本领域职业资格证书的预测是否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等;评价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是否打破了学科体系,是否遵循人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来选择高职课程目标,等等。在双证课程目标开发阶段,要运用各种评价理论对选择出来的高职双证课程进行考评,以期选择出融通了本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所需要的课程目标,即能够满足社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的课程目标;在双证课程结构和内容开发阶段,要检查所开发出来的结构和内容是否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是否符合高职双证课程的需求,各利益相关者群体的话语权是否都得到了尊重,等等。在双证课程教学模式开发阶段,要检查教学模式的选择是否能够实现各级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是否能够适应课程结构和内容的需要,等等。在双证课程教学制度和评价阶段,要查看教学制度是否能保障课程的正常实施,是否能够做到刚性制度与柔性管理相结合,要检查评价人员的选择是否科学,评价原则、评价方法和评价步骤是否合理,是否体现了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等等。
(三)高职双证课程评价原则、方法和步骤
在评价原则方面,要注意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依托原则、社会需求优先原则、目标系统的整体优化原则、同步评价原则、折中兼容原则和及时反馈原则。在评价方法方面,要强调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原则,避免总结性评价多,形成性评价少,内部评价多,外部评价少等情况,在评价程序方面,高职双证课程评价主要包括四步:一是制定双证课程评价计划和方案,二是评价双证课程评价体系,三是实施双证课程评价计划和方案,四是进行总结评价[10]。
参考文献
[1]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68.
[2]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3.
[3][4]黄尧.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07.209.
[5]Freeman R. E., W. M. Evan. Corporate Governance: A Stake-holder Interpretation[J].Journal of Behavioral Economic,1990(19): 337-359.
[6]国家职业标准制定技术规程[EB/OL].(2011-01-25)[2013-02-23].http:///tabid/326/InfoID/952/Default.aspx.
[7][美]Ralph W. Tyler.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罗康,张阅,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
[8]邓泽民,王宽.现代四大职教模式[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94-95.
[9]翟海魂.高职教育:规律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职业技术教育,2012(8):.29-32.
[10]王玲.高职课程目标开发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30-31.
Analysis on Five Questions in the Practice of Dual-certificat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LIU Lian-zhong1, WANG Ling2
(1. Hebe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Chemical Medicine, Shijiazhuang Hebei 05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