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21 19:02:0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现代网络技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二、建立经济数学自主学习网站
在课堂上可以辅用多媒体课件丰富课堂教学,课下可以建立经济数学自主学习网站,学生在网站上可以对课堂知识进行复习回顾,还可以进行习题练习,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经济数学的兴趣,也增强了知识的掌握程度。主要分为课堂区和互动区两大板块,课堂区分为课程介绍、在线课堂、课后练习、学以致用、考研阵地和课堂内外。每一个分项中还有子录,课程介绍主要包括经济数学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开课报告使学生对本门课程及学时安排有所了解。在线课堂包括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以及全国微课大赛的获奖作品链接等。将上课用的多媒体课件以及教学视频放在这里可以使学生在课下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和回顾。课后练习中准备了与教材对应的每一章练习题,学生可以在线答题,提交即可得答案和分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以致用介绍了数学在经济中的一些应用,丰富了经济数学课程的内容和趣味性。考研阵地当然是历年的数学三、数学四的考研真题及详解,不仅是为考研学生准备的,大一学生也可以边学边练。课堂内外包括数学文化和中外数学家故事,介绍历史上一些与数学有关的故事以及数学家的成长故事,是学生在学习知识之余的休息娱乐之地。互动区分为在线留言和在线论坛。在线留言板块,学生课下有疑难问题可以在这里给教师留言,教师可以进行回复。在线论坛板块是学生之间讨论学习畅所欲言的地方。经过这样的构建,网站的内容比较全面,为学生学习经济数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使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真正地为教学所用,最大程度地发挥了信息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作用。利用经济数学学习网站,能够以教材为出发点,并突破书本知识的限制,极大程度地扩充知识量,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应用在经济数学的教学中使得教学空间不再是局限于讲台与黑板,教学可以从听、视、触等多个维度来展开。教师的授课、辅导,学生的探索、学习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来进行,学生的反馈和教师的指导也都在此基础上进行。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在经济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使抽象难懂的经济数学更立体易懂,为学生自主探索性学习、课外拓展延伸创造了条件,使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成为现实。
网络生活是人类不可逆转的生存境遇。网络作为一种先进的工具和手段,作为人们生活生存的重要条件,并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为经济、文化繁荣,为人类的现代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它极大地促进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发展。在网络文化时代,传统文化的霸主地位将不断削弱,然而网络文化这种数字虚拟性、全球跨时空的新文化,无论就其形式与内容都迥异与以往所有的文化,它对现实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来势汹汹,不得不引起我们对高度重视。
一、网络文化引发了“后殖民时代”
网络文化的全球传播性使得全球不同国家与地区间的文化在近距离传播与交融,促成和改变了文化的生产与消费,一种由西方主导的网络媒介文化正在迅速地扩张。西方人利用网络文化的全球性特点,向全世界传递、渗透他们的文化符号,使西方文化理念成为全球共同的文化追求,网络文化成为了美国等西方国家扩大文化影响、推行文化霸权的一种重要手段。
网络兴起于美国,在网络的核心技术的创新方面,美国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掌握了网络中的话语霸权,他们正利用网络文化全方位、全时空、全天候地向世界推行着他们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风格时尚和文化理念,正是得益于网络文化巨大传播功能的协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掀起了所谓的“后殖民时代”。他们利用网络传播把发展中国家甚至某些发达国家的文化挤压到一边,给这些国家的文化带来了巨大冲击,同样,这也对我国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与思想观念也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互联网的发展,其实就是资本主义向世界扩张的一种新形式,强势文化的侵袭,强迫其他国家接受并成为其文化殖民地。阿尔温?托夫勒曾在他的《权利的转移》一书中说道:“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和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人的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金钱无法达到的目的。”这就是网络文化带来的“后殖民时代”,也有人把网络文化传播带来的这种现象称成为电子殖民主义、网络霸权主义、网络文化帝国主义等等。
二、动摇了主流政治意识形态,权威话语被消解
人的思想政治意识的形成需要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网络的后现代多元化特征使网络社会里并存了各种类型的的政治文化,从而形成了一个纷繁复杂的政治文化环境,如今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信息,影响了我国现实社会中的主流意识形态,使得整个社会的政治价值趋于多元化。在传统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国家曾形成了一系列成功引导舆论的调控管理机制和方法,并一直有一条以主流文化作为社会精神、时代精神的主线伴随其中,它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而网络时代过度强调自由与个性,弱化了权威观念和主流意识,使互联网大大突破了党和政府的控制范围。网络社会的“开放性”、“无疆界”正是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所强调的“解构”与“多元化”。网络社会上各种不同宗教、不同思想、不同价值取向的人交织在一起,网络文化处于一种无序混乱、多元化的状态,主流话语就很难形成。
当下,网民已不简单满足于资讯的共享,同时也参与到信息的生产与传播之中,争取网上话语权,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使网络文化呈现出一个显著的特点――去中心化、去权威化。由于网络缺少规范并且难以用规范进行有效制约,没有了权威的约束和掌控,导致许多网民认为个人无须为自己的言行承担责任和义务,于是无视法律、伦理道德,在网上的言辞大胆、行为出位,甚至有不少人肆无忌惮地在网上各种挑战政治权威的观点,发表过激言论、发表不健康文章等。网络发展引发的这些变化,使个人和非政府组织的影响力扩大,极大地冲击着政府的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三、追求不受限制的自我,道德约束力减弱
网络“无中心状态”与后现代主义理论所强调“非中心化”是一致的。网络的共享性特别强,谁也不可能垄断信息资源和信息系统,网络创造虚拟社会能宽容地接受所有社会成员。许多上网者往往在现实社会分层中是处于弱势,也就造成了其不满于自身处境的心态,网络虚拟社会的产生,尤其是网络的无标识状态、无规范约束正好为他们的释放和宣泄提供了机会,即使他们的某些叛逆行为遇到麻烦时也可及时转换角色或退出。
现实社会种种约束在网络中的消失,导致最大限度地与现实世界的责任相分离,从而网民感到无比自由、放松,道德的约束力公然地受到了挑战。在虚拟的网络社会里,网民们可以不必以自己的真实面目进行网络交际、信息与传播,人人都戴着假面具,任何人在这个虚拟社会里都可不以现实社会的行为准则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尤其是一些在现实社会中被归类为怪异、孤僻、被边缘化的人,摆脱了现实社会中诸多伦理道德的束缚,在网络这个自由的世界里,他们尽情地释放现实中压抑的情绪,极易过度放纵自己的行为,甚至冒名顶替、虚假欺骗、肆意辱骂、攻击他人、传播流言蜚语等等,网络失范行为层出不穷,这时的他们早已忘却了社会责任,将道德意识抛在了脑后。而针对网络行为起到规范作用的道德体系一直处于真空状态,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网络道德规范缺失,网民们自由地放任自我,各种在现实生活中被压抑的不良欲望开始显现,大量网络失范行为产生。
四、网络文化极强的娱乐性消解了传统价值准则
追求快乐,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网络文化的娱乐性正是迎合了这一点,使网民们都沉浸在一种无深度无意义却轻松刺激的感官狂欢里。当代狂欢理念是从后现代文化中移植出来的,即狂欢是大众欲望释放的一种普遍形式,狂欢之所以能成为新的叙事类型,就是因为狂欢与欲望释放本是同一性质的不同表现。当今,消费与享乐已不仅仅是人生的补充,更成为了一种事业,成为大众的人生奋斗目标。
当下的网络世界就是一个虚幻的感官狂欢的世界,网络游戏、网络歌曲、网络明星盛行于网络中,网络文化极赋商业性和娱乐性,迎合的是文化公民“最低的大众素养”。网民在网络中恣意扮演各种角色,追求着裸的后现代主义的狂欢哲学,将高高在上的权威、经典掀翻在地,网络成为网民们尽情狂欢、娱乐、宣泄、消遣、释放的场所。网络文化中的“网络恶搞”、“ 网络游戏”等种种娱乐形式大多数都是品味低下、审美情趣淡化、商业气息十足,它们对传统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和历史观念进行了调侃和嘲讽,对原有情节的任意编造,对严肃历史的随意剪裁,对崇高形象的随意嘲笑,它们大都只是感官上碎片化的剪贴,是一种轻松而又无规则的娱乐,平面而又机械化的复制,杂糅而又毫无深度可言的媚俗。寻不到其中任何固定意义联系,网民都沉浸在后现代一种无意义、无韵味却轻松刺激娱乐无休止的视觉轰炸中,他们满足于视听的感官刺激,放纵、刺激、玩耍、宣泄、恶搞成为当下网络文化的情感特征。沉浸在纯直觉满足中的网络大众,已不再追求人性的意义与传统的审美价值。传统的价值准则在娱乐性极强的网络文化风行中逐渐被解构。
五、人际关系信任危机,现实人际关系冷漠化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将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关系引向以网络为交流中介的方向发展,过去的面对面的直接交流逐渐被网络的“非亲身性”交流替代,网民们越来越喜欢生活在虚拟的“非亲身性”的后现代景观中。然而,长期依赖于网络交流的网民容易产生现实人际交往障碍,从而人被网络“异化”――使自己变成了电脑的一部分,从而导致人际淡漠、情感疏远,从而远离人群、逃避社会、希望躲藏网络虚拟世界里寻求庇护。
网络交往是一种以网络作为媒介的符号往,网络交往具有的匿名性使得交往主体之间有很强的隐蔽性,这使网络上的交流、信息交换都比现实世界来得自由,交流者往往会产生很强的虚无飘渺感。网络上的交往者可以任意地进行包装自己,或者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任意变换、创造网络中的个性角色,从而使得虚假信息的泛滥,以置于在很大程度上人际关系遭遇了信任危机。同时一些人在现实生活中总感到压抑,于是选择上网作为逃避现实的手段,长期沉溺于网络构建的虚拟空间,网民不可避免地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从而造成现实人际交往减少,人变得对现实生活的感觉日益陌生,长此以往甚至丧失了对现实的认知能力。
网民习惯了网络虚拟的生活之后,反倒变得不适应现实真实的生活,或是将在网络中培养出来的任性、放纵、撒谎、不负责等不良行为带入生活中,长此以往,网民与现实人物的接触和交流逐渐退化,对现实社会不再关心,而一回到真实生活就会感觉莫名的害怕、恐惧甚至采取回避的态度,从而下意识地疏离了现实社会的人际关系,人的感情变得越来越冷漠,对周围人的幸福以及现实社会的发展都漠不关心。可见,网络人际交往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传统理性设置的人际交往,将许多人引入“虚拟交往”的怪圈之中。
参考文献:
[1]张品良:《网络文化传播:种后现代的状况》[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104-115;
[2]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3]孟建、祁林:《网络文化论纲》[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2.但是,该结构中最重要的则是教学系统。在此系统中包括课程导学、精讲课件、串讲课件、学习资源、真题解析、学程规划、学程跟踪、在线监测、自动答疑、反馈、实时测评、课程考核等等。这使得学员能根据自己的规划随时随地学,同时能得到老师的精讲与答疑以及小组学员的讨论与支持。由于信息技术的支持和基于大数据的追踪,老师能很好的掌握学员的学习进度与成果从而进行个性化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并能形成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建立。虽然,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在利用信息技术完整构建了其助学系统的基本结构,但该结构仍有不足之处,仍需进一步改进。如:专职教师的缺乏、课程资源的缺乏以及在线学习平台用户的体验满意度低、反馈不及时等。这些势必会造成管理的散乱,影响学员的学习质量和信心。因而,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投入与管理不断进行改进。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1―0067―03
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是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素质,在教育信息化大潮的推动下,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教育技术能力已成为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职业学校教师摇篮的职业技术高等师范院校,应当积极变革陈旧的教学模式,主动适应当前职业教育的新形势,有效提高未来教师即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现代教育技术》是我校师范教育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作为校级精品课程,多年来一直深受学校重视。课题组成员经过近4年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系统建构了符合职业教育教学需求的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结构和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体系,开发并出版了《现代教育技术》立体化教材,设计开发了网络学习平台和教学资源库,全面探索和创新了职业技术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形成了具有操作性的科学、先进的培养方案与策略。
一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 研究思路
课题研究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以现代教师教育理论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为指导,通过“反思、批判、吸收、建构”,首先从我国职业学校发展对职教师资教育技术能力的实际需求为切入点,反思当前我国职技高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的现状,追问其与现实需求之间的差距。同时,从国际视野寻找解决的启示。通过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职技高师学生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策略与方法体系开展系统研究,构建有效提高师范生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方案,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科学、先进的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
2 研究方法
通过调查研究,进一步了解职技高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掌握国内外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结构及培养模式的研究动态,指导课题研究的发展;通过行动研究,着重探索职技高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新思路、新模式、新方法,研究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有效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促进未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向职业院校输送高素质的师资。
二 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
1 职技高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分析
从过去的电化教育到现在的教育技术,应该说其内涵与外延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这期间的课程形式与授课方法变化甚微。职技高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陈旧、方法单一,存在着诸多问题和矛盾。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对新世纪初我国职技高师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所面临的目标体系不完善、教学思想相对落后、教学内容和方式手段更新慢、技能训练不够重视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剖析。
2 科学构建了职技高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体系
通过文献法对普通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技术公共课内容体系以及教学目标体系进行调查研究,参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1],科学构建了职技高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体系与课程内容体系,据此制定了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新方案。
教育技术能力包含4个能力素质维度: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与态度(包括信息需求意识、信息应用与创新意识、对信息的敏感性与洞察力以及对信息的兴趣与态度等);教育技术的知识与技能(包括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基本操作技能、信息的检索加工与表达、信息安全与评价等);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创新(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等);应用教育技术的社会责任(包括信息利用及传播有关的道德、法律、人文关怀等)。
3 制定了职技高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策略和教学改革新思路
培养策略:职业技术高等师范院校单纯依靠现行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使师范生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得到全面提高。我们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探索出适应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将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纳入学校师范技能培养的整体规划之中,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课教学、《学科教学论》课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专业课教学和创设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环境等多种途径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
教学改革新思路:目前,国内职技高师大多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和教育技术课程。我校信息技术课程已改变常用的以信息技术知识与操作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实施了以教学应用案例为主线的教学模式[2]。教育技术课程也改变了常见的纸上谈兵的教学模式,添加了与具体学科课程密切联系的案例教学实践活动,并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教育实习等结合起来,真正有实效地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4 全面探索和创新了职技高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
在以“更新观念”为基础、以“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绩效改进”为思路、以“自主―探究式学习”为策略、以“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为内容、以“网络学习平台”为保障、以“超越课堂、终身学习”为最终目标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充分吸收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绩效技术的研究成果,建构了职技高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新模式。
(1) 混合学习模式(Blending Learning)。该模式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能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Blending Learning是学习理念的一种提升,这种提升会使得学生的认知方式发生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角色也都发生改变。这种改变不仅只是形式的改变,而是在分析学生需要、教学内容、实际教学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在线教学和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来提高学生的认知效果。
(2) 案例教学模式。教育教学案例己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相对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案例教学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和现代心理学的建构主义认识论思想,适应了学习者建构知识的内在认知规律和技能训练的习惯养成规律,符合日益强化的职业化教育的社会需求和受教育者自身主体性觉醒的个体需求,这正是案例教学具有生命力的奥妙之所在。以教学案例为载体使教学设计者内隐的知识和观念外显化,以教学设计为载体将抽象的理论与实际应用情景发生关联。[3]
(3) 项目学习模式。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项目学习是信息时代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它旨在培养学生批判性的思维能力、生成新知识的技能,以及给学生创造一个体验式的学习过程与机会。“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项目学习”是指利用信息技术选择和利用多种资源,以学习、研究学科的概念和原理为中心,以制作作品并将作品展示给他人为目的,并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的一种新型探究性学习模式。它旨在把学生融入有意义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地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建构,以现实的学生生成的知识和培养起来的能力为最高成就目标。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则着重学习的过程,而非只看重学习的结果。[4]
5 开发并出版了《现代教育技术》立体化教材
针对职业教育特点,开发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程》文本教材、配套光盘、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三维立体化的教学资源。教材以教师教学的实际需求为基本前提,以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目标,按照知识的先进性、实用性原则,对教育技术的知识体系重新做了梳理。网络课程根据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教师教育发展的要求,在内容上进行了系统设计、规划、筛选和结构重组,体现了教学内容实用化、理论学习专题化、技能训练活动化、学习成果信息化的特点,突出了信息化环境中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网站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了三大特点: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把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学习方法指导这个主线贯穿起来,方便了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学习);注重虚拟实验和实际操作演示相结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案例。
6 设计、开发了“基于Web的师范生教育技术学习支持系统”
秉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思想,设计了以活动为导向、以案例为中介、以资源为支持的课程框架,将开放式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库和学科专题学习网站有机结合,构建了“三位一体”的网络学习支持系统,为应用多种教学模式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提供了良好环境。
7 创新了职技高师师范生教育技术教学评价体系
以往的评价是单向的教师对学生评价,我们在改革实践中积极尝试多向的多主体评价,如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师生评价等。重点是强化学生对评价活动的积极参与,使学习者能掌握评价这一工具,及时反省自我,把学习引向深入。我们建立了现代教育技术试题库和一套完整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以理论教学、技能训练和项目任务三大模块作为考评依据,实现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坚持重过程、重技能、重效果,逐年规范并日趋完善。教学评价的改革也得到了2004级、2005级、2006级师范生的支持和好评。
三 研究成果的突破与创新
本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教育技术研究领域对职教教师教育研究的缺失,是国内首次对职技高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进行系统研究,不仅丰富和完善了职业教育教师的整体培养体系,而且丰富和发展了职技高师教师教育理论。
1 理论上的创新
(1) 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和培养目标,科学构建了职技高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体系与课程内容体系,创新了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评价体系与培养策略;
(2) 全面探索和创新了职技高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主要包括混合学习模式、案例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等;
2 实践上的创新
(1) 开发并出版了《现代教育技术》立体化教材。针对职业教育特点开发了包括《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程》文本教材、配套光盘、网络课程等三维立体化的教学资源;
(2) 设计、开发了“基于Web的师范生教育技术学习支持系统”。建构了以案例为中介、以资源为支持的课程框架,将开放式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库和学科专题学习网站有机结合,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学习支持系统,将课堂教学和基于网络的自主探究学习有机结合;
(3) 教学中坚持“四结合”。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网上自主学习相结合、案例教学与项目学习相结合、在线测试与多元评价相结合等。
四 研究成果的应用情况与学术影响
1 大面积应用于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本研究以提高师范生信息素养、教育技术能力和学习能力为目标,采用理论研究与行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职技高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网络教学平台开发与应用实践,涉及多个专业,学生受益面大,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程组成员编写出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程》教材、多媒体光盘,设计制作的《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在我校使用2年来,形成了“学习资源立体化、学习方式协作化、学习评价多元化“三位一体”的特色。构建的案例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模式等已在教学实践中应用2轮,成效明显,学生反响热烈。
近年来,课题组成员多次参加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举办的学术研讨会,通过报告会和座谈会向兄弟院校的同行专家介绍了我校近年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成果,交流了各自的教学改革情况,研究了当前教学与教改中出现的问题,起到了一定的辐射示范作用,推动了职技高师教师教育的改革。
2 研究成果得到公认,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研究获得的奖励主要包括:校级精品课程1门、重点课程1门;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三等奖1项;全国课件大赛二等奖1项、校课件评比一等奖1项、江苏省高校多媒体课件三等奖1项;教学研究论文评比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等。
(1) 发表了系列研究论文。几年来,课题组成员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强理论研究,先后在《中国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等刊物上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课题组成员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方式拓宽与同行专家交流的方式和领域,加强了课题研究成果的深度和力度,增强了实效性和前沿性。
(2) 出版相关教材3本(其中2本配套多媒体光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程》(配套光盘),科学出版社,2007年3月;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配套光盘),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5月;《现代教育技术教程》(修订版),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
(3) 开发了配套的软件资源。设计开发了职技高师教育技术网络学习平台及资源库,并在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和全国职教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举办的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培训中使用,反映良好。“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2006年9月获校级课件评比一等奖,2007年10月获教育部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这些软件资源既可为职技高师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实践提供资源和技术支持,又可为职业院校教师的短期培训、校本研修、终身学习提供学习平台,促进在校师范生、高校教师、职业院校教师、教育技术专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J].中国电化教育,2005,217(2):5-9.
2.教务管理。教务管理包括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教材管理(学籍管理已由网络学院完成)。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掌院在2001年开始开设网络教育《化学》专业2008年在对培养方案做出调整和修订后,专业更名为《化学教育》专业,同时新增《应用化学》专业。两个专业在培养方案、教学内容等方面都采取不同于全日制本科的方式突出网络教育的继续教育特色。教学计划是根据网络教育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学习年限和教学对象而制定投有盲目照搬普通教育计划。网上教学组织严格遵守教学计划作为考核、验收教学质量的标准。两个专业教学计划各自包含不同的11门专业课程、各有特色的6门选修课程、教育实习或工业见习以及毕业论文。《化学教育》遵循当前中学化学教学的改革模式和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教有所依、学有所用;由于大多数学员都是来自基层教学单位,因此依托基层教学单位完成教育实习的实践教学环节并设计合理的与学员从事教学相关性强的毕业论文题目精心进行指导。而《应用化学》则遵循当前经济改革浪潮中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要充分考虑来自工矿化工企业的学生实践优势依托企业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化学网络教育教材包括文字类(一般使用统编教材制作为电子课件、题库和案例库)、图形(像)类、音(视)频类动画类等教材洛类自成体系J虫立使用。
3.教师管理。教师管理主要从资格审查、培训管理、责任管理和考核评价上进行管理。学院规定从事网络教育工作的教师必须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并且有一定网络教育经验。教师任课前均需经过岗前专门培训,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和实践技能在进行教学管理的时候能够主导学生的在线讨论活动,准确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客观评价和指导。教师一旦承担网络教学需认真学习管理办法,熟知各项规章制度并与学院签订‘化学化工学院网络教育教师教学工作责任书”并建立化学网络教育教师档案。教学队伍建设:网络教育师资队伍的学科结构、学位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均有相应要求技照‘化学化工学院关于成立网络教育课程教学团队的决定”针对学院网络教育优质资源利用不够缺乏国内外知名专家授课情况通过外聘请内培养构建合理的教学队伍。目前已形成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力军的多个课程教学团队。教学研究:为了提高网络教学质量肩效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开展网络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内容涉及网络课程内容的组织、网络资源的利用、网络教学方式的探究、高校网络教学的设计原则、高校网络课堂教学的优化运用、网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等等。鼓励教师总结自己进行网络教育过程中的经验和感想技照科学论文的规范格式撰文投稿始予相应奖励,推动网络教育管理的理论研究。
4.学生管理。学生管理包括学生自我管理和学习评价管理。网络教育具有“师生分离”和“教管分离”性质教师角色淡化教学管理弱化而学生的自我管理凸显。我们在每个年级实行班组管理启选班长,定期轮换赴每一位同学充分参与管理锻炼自主能力加强自我服务,同时重视对学生自治的引导。学生学习评价管理由自我性评价和客观l胜评价组成。自我性评价:学生先完成自测题目和思考题目提交后与标准答案比较而做出自我评价。客观性评价:根据学生平时作业完成质量、设计实验的完成情况等给出具体的分数通过提供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使学生感受到评价方式的科学性和公正性。教学秘书定期分析学生学习评价相关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做相应教学调整。
二、化学网络教学管理模式特点
西南大学校是教育部批准开展远程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化学化工学院是学校较早开展网络教育的传统学科拥有具有学术理论基础的高层次的师资队伍,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为网络教学管理的实施提供智力、人才结合网络教育学院良好的技术支持和教务管理,形成较好的资源共享,为化学网络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自己的管理特点。
1.制度管人。学院制定了《化学化工学院网络教育管理办法》、《化学化工学院网络教师管理制度》。从教师选派、教材选用、网络课件建设、具体教学(直播、录播、网上辅导、作业批改、考试命题和答辩等)一一做出相应规定使管理有据可依肩章可循制度管人。
贯彻落实《县“十三五”教育技术装备发展规划》,实施2016年“国家全面改薄项目”教育装备类中央和地方资金的采购招标项目,严把采购和验收关,进一步提升全县教育装备标准化、现代化水平。
二、抓好装备管理与应用,充分发挥教育装备效益
落实好四个规范,推进教育技术装备的标准化建设。落实制度管理规范,工作责任落实;落实安全管理规范,保障师生安全;落实仪器管理规范,设备存放科学合理;落实档案管理规范,工作有迹可查。
充分发挥设备效益。加强实验教学及管理,学校必须落实好实验公示制,并按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开齐开足开好各类实验,演示实验开出率不低于98%,学生分组实验开出率不低于100%。要创新图书室管理和借阅工作模式,提高图书的借阅率,加强对学生阅读指导,培养学生终身读书习惯。要充分用好音、体、美器材开展学校体育艺术教育,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活动时间。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向学生开放各类功能室,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条件。
抓好功能室和装备安全管理工作。各学校要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并做好工作记录,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学校实验室要加强对危险药品、有毒物品安全管理,开展好功能室和设备的用前安全排查和日常维护保养,加强对涉危教学仪器设备设施(特别是户外体育器材)正确使用的培训指导。技装站要加强对全县学校功能用房和教学仪器设备使用安全工作检查,发现问题的要及时督促学校整改。
三、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得到深度的融合
(一)做好“三通两平台”工作。
加强网络校校通建设,全面建成网络条件下的教学环境。加强与电信公司合作,升级全县光纤网络带宽,实现全县所有学校不低于100M带宽的最低要求。学校要加快内部网络建设,确保校内有线、无线网络全覆盖,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做好全县老旧班班通数字教室设备的升级改造,加快学校美术、音乐等功能室信息化改造,加大全县教师办公用电脑的配备力度。学校和县技装站要及时做好设备的补充、维护和升级更新工作。
加快优质资源班班通建设,推进优质资源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和深度应用。加快县、校两级教学资源库建设力度,推进县内优质教育资源的城乡共享,县初中、实验初中、南城中学、学道街小学、实验小学、南城小学组成专门团队,其它学校积极参与,分学科分年级对网络资源进行搜集、筛选、整理,二次生成符合本县教学实际的优质教学资源,2016年基本完成全县教学资源库构架。进一步建设好“同步在线课堂”、“名师课堂”,进一步打造“高效课堂”。
用好“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平台。用好“平台”中“班级集体空间”、“名师空间”、“大师工作室”、“网上教研室”等各类空间的功能,以网络跨越城乡“数字鸿沟”,以教育信息化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全县教育更加均衡。2016年教师开通网络学习空间率达到90%,城区学生网络学习空间开通率达到50%。
(二)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教研室和各学校要主动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潮流,积极探索网络及数字教室环境下的有效教学形式,以技术助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以活动为载体,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度使用。每年分学科开展网络与信息环境下的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组织开展教学课件制作大赛。
(三)促进“互联网+教育”的全面落实。
完善全县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管理要求,落实县教体局股室和学校的主体责任,强化考核落实,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管理与应用。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与规范,防范不良信息对学生的损害。整合各级各类教育管理资源,完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公众提供公共教育服务,不断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
四、加强装备队伍建设,深入开展业务培训
建设一支与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相适应,具有业务良好、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育技术装备管理队伍。学校和技装站要开展好对管理员和相关教师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其管理和使用教育装备的水平。
做好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全员培训工作,重点提高教师使用现代信息化设备的能力和课件制作水平,提升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教育管理中的普遍使用。
五、加强教育装备管理与使用的过程指导与督查
学校在将教学仪器设备在教学中的使用纳入对教师的工作考核内容。县教研室、县技装站要加强对学校教学工作的过程指导与督查,将学校使用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纳入对学校工作过程检查与指导内容,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通报表扬。技装站要继续落实“挂校包干”工作制度,进一步明确工作要求,增强工作针对性,督促全县学校将装备管理与使用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六、组织好“四项”考试
严密组织、严肃考风考纪,认真做好2016年初中理科实验操作考试、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高中理科实验操作考查、高中通用技术实践操作考查“四项”考试(考查)相关工作。
问:余书记,重庆作为中国西南部发展的龙头城市,近年来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不可否认,重庆尚是一个年轻的城市,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积淀和文化氛围赋予重庆了不同于其他城市的显著特点,您能结合重庆的发展,给我们介绍一下重庆普教系统教育技术装备的发展现状么?
答:重庆是一个有着特殊地理环境、历史积淀和文化氛围的城市。近年来,随着西部开发的不断深入,重庆各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新农村的建设及“五个重庆”建设的开展,为我市的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工作的深入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自2008年9月技装中心成立以来,部门及人员得到了优化,经过部门同事的共同努力,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装备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009年,市教委赋予市技装中心“六大职能”与“六大任务”,明确了技装中心的教育信息系统化建设与管理,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教育技术装备建设,教育信息技术教研、科研和培训,指导、推进全市教育系统信息技术及教育装备工作,大学城资源共享网络平台的管理、运营、维护和后期建设发展等工作职能。突出了探索建立以教育信息化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机制,加大教育信息化硬件、远程教育、教育资源三大平台建设,加强教育城域网、校园网、校园数字化建设,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加大全市中小学教育装备标准化建设,把重庆建设成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示范区和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试验区的目标等六大工作重点。结合重庆市相关工作的具体情况,市技装中心迅速确立了“中心一盘棋,服务为宗旨,工作求效益,创新求发展,构建和谐中心”的工作思路。并明确了“2255”目标,即“两区、两库、五大平台、五大体系”。通过资源库、教育数据库建设,借助网络、资源、数据、管理、服务五大平台,利用网络互通、资源共享、应用服务、运行保障、人才支撑五大体系,将重庆建成为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示范区、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实验区。在具体工作中,以“管理一流、服务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教研一流、贡献一流”为要求,全面开展具体工作。
目前,在教育网络平台建设方面,通过先后投资2000余万元,购置了硬软件设施设备,开通了100M互为备份的互联网出口,初步建成了具有教育中心和数据中心的市级机房。全市33个区县已建成教育城域网,占全市总数的61%。全市有2848所普通中小学建成校园网或校园局域网,覆盖率达到32%;全市生机比达到18:1,958所中小学,15444个班实现了“班班通”。覆盖率达到15%;建成中小学计算机网络教室5630间,多媒体教室4830间。2009年通过市县两级财政补助为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2万台。
在教育资源平台建设上,通过建设重庆市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网、重庆市教育资源网、重庆教师研修网、重庆职业教育网、大学城资源共享平台和重庆教育网络电视台,基本奠定了教育系统各类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在教育数据平台上,建设了全市远程教育基础数据库、中小学设施设备基础数据库、校园信息化数据库、重庆市中小学学生学籍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为教育管理、决策、公共服务提供了数据支持。
教育管理平台已构筑了OA办公平台、教育教学管理平台、远程教育应用监测与管理平台,基本实现了管理的网络化、及时化。
近年来,我市教育装备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截至2009年12月,我市累计建设实验室与音、体、美、卫等多功能室33312间;建设藏书室6235间,电子阅览室1069间,藏书5552万册,生均为小学7.5册、初中10.3册、高中12.5册;中小学各科教学仪器设备配齐率分别达到90%和94%。
在以往的工作中,我市实施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意义非常重大。农远工程的建成,克服了重庆地区的地理条件限制,实现了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与教育的互动。截至2009年底,国家和地方共计投入建设资金3.04亿,建设了教学光盘播放点4822个,卫星教学收视点6137个,计算机教室1551间,直接使全市350余万师生受益。呈现出“一机三用”“资源互动”“光盘普及”“资源整合”“服务三农”等创新应用模式和研究机制。得到了教育部领导及中央电教馆领导的肯定。国家总督学顾问、教育部原副部长张天保视察我市农远工程后,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问:随着“五个重庆”的深入建设,技装中心将怎样借助这一契机,推进普教教育技术装备的发展?
答:围绕“五个重庆”建设,我市开展了“五个校园”建设工作。要将我市校园建设成“平安校园”“健康校园”“绿色校园”“数字校园”及“人文校园”。技装中心围绕“数字校园”建设,开展了系列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五个校园”的意见》和市教委、市经信委、市科委组织制定的《重庆“数字校园”建设实施方案》要求,技装中心分别制定了针对小学、中学、大学的“数字校园”建设模式和技术实现方案,加强建设推进过程中的技术业务指导。2010年,我市提出基础教育“数字校园”建设目标是主城9区的市级重点中学和30%的中小学,其他区县10%的中小学建成“数字校园”。最近,市教委正式印发了《重庆市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设备基本配备标准》,从2010年开始,到2015年,用6年时间全面推进我市义务教育学校的标准化建设。
问:重庆部分地区地理环境恶劣,经济条件落后,譬如秀山、巫溪、城口等区县,针对这些偏远山区的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技装中心有哪些具体的工作方案?
答:偏远山区经济落后是暂时现象。但是,教育落后会使山区永远落后!为改善农村教育条件及加速农村教育发展,技装中心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出台了经费保障机制文件,推进区县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持续建设。重庆自直辖以来,经费严重制约着全市教育信息化与装备现代化建设。技装中心经过多方努力,2009年我市以市教委、市财政局联合下发了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经费保障机制文件。文件中明确要求各区县、市教委直属中小学要根据学校设施设备和信息技术装备建设的专业性、技术性和特殊性,将教学设施设备和信息技术装备购置、更新、维护、运行和人员培训所需资金纳入义务教育保障经费预算。这样以来,教育经费来源明确,得到支持重大。目前,已经有20多个区县按照文件精神,从“义保经费”中按一定比例预留经费,统筹安排,集中使用。据预算,每年将统筹近2亿资金用于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建设,尤其是农村教育信息化与装备现代化建设中,保障了教育信息化与装备现代化建设的正常、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是开拓创新,加强应用、研究和培训。建设是基础,应用是核心。应用引领发展!通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示范学校”和“重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研究试验区(校)”等创建活动,创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5所、市级信息技术教育示范学校88所、远程教育应用研究实验区15个、远程教育应用研究市级实验学校100所、区县级实验学校400所。加强了全市尤其是区县的教育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的应用。
为充分发挥好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的运用效益,技装中心加强了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先后组织教师参加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国家西部教师远程培训、微软(中国)携手助学项目培训、网络工程师双认证培训、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培训、远程教育项目培训等500多次,培训教师50万余次,校长2万人次,支教20多个区县。保证区县、农村教师对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实现城市、区县、乡镇教育同水平、共发展。
三是“三借、三联”,服务教学。技装中心按照整合资源、联合开发、互惠互利、共谋发展的思路。在整合农远工程卫星教学资源、教育部基础教育资源中心资源、市与区县地方教育资源、地方教材教学资源、名校名师资源到市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的基础上,通过借力、借智、借牌,联合高校、联合区县、联合有关公司,优化资源配置,加速服务教学。在过去几年里,我们通过与西南大学合作,开发了390G,143万张光盘,内容广泛涉及西南师范大学版新课标教材小学语文、数学远程教学光盘、主题资源和小学信息技术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材。至2009年底,各种整合资源已经达到5000G。以满足市、区县、农村的教师教学需要。
总体而言,在现代教学设施设备建设的基础上、在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水平的提高情况下,在社会各界的协助下,重庆市农村教师的教育能力得到广泛提升,城乡教育差距再进一步缩小。
问:为促进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深入开展,技装中心举办了一系列的活动。您能简单介绍一下组织开展活动的情况吗?
答:活动不是目的,只是一个手段。借助活动,技装中心会较全面的了解教师对教育信息技术和现代装备的掌握程度及使用水平,也利于技装中心工作的科学开展。同时,通过一系列类活动的开展,也能够更好地激发广大教师积极提升自我能力。今年我们除了组织师生参加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电脑制作竞赛活动、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自制幼儿优秀教玩具评选、校园电视节目评选等活动外,还将由市教委发文组织全市教育技术科研成果评选活动和教育技术征文活动。一系列活动进行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目前,全市有近1000篇教研论文、教学案例在国家、省(市)级电教、信息技术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并获得全国一等奖348个,二等奖611个,三等奖790个,获省(市)级一等奖3037个、二等奖5607个、三等奖6179个。
问:请您介绍一下技装中心2010年的工作重点。
答:2010年,技装中心将继续在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的领导下,以“数字校园”建设为中心,以实施义务教育学校设备配备标准化建设为契机,着力建设重庆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技装中心将坚持以服务为宗旨,重点开展“数字校园”建设与教学设备配备标准化建设。创新“数字校园”建设模式、远程教育“班班通”建设模式与“信息技术促进课程改革”模式,做好加强教育网络建设工作,搭建重庆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工作,教育信息化示范区和远程教育应用实验区建设工作,大学城网络平台建设工作,重庆“校安工程”信息系统平台搭建工作,学籍管理系统工作,做好重庆职业教育信息平台搭建工作,重庆教育宣传工作,区县技装自身建设指导工作以及做好市技装中心自身建设工作。概括起来,也就是坚持一个“宗旨”,突出“两个重点”,创新“三个模式”,做好“十项工作”。
一、组织机构及管理
学校信息中心在校长室的领导下工作,归并校教师发展处管理。
现信息中心共有3名兼职工作人员,其中信息中心主任1名、网管1名、多媒体管理员1名。此3名工作人员从事专业工作3~16年不等。
信息中心的工作主要是:
1.定期制定工作计划、中短期规划等
学校从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出发,从现代教育技术建设的客观要求出发,每学期制定工作计划及撰写工作小结、并根据需要不定期进行短期发展规划及中长期发展规划。
2.完善制度、强化台账及各类记录管理
我校制定完善的校园网络管理制度:包括《校园网络管理制度》《网络管理工作人员职责》《班级电教设备使用制度》《信息审核制度》等;与此同时,学校还建立了相应的台账;如《电教器材使用登记本》。另外,采取措施,促使教师不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第一,将网络工作纳入常规教学管理范围;第二,加大对教师队伍网络应用培训、考核工作:第三,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比武、课件制作、电教论文竞赛等一系列活动;第四,制定信息、学科资源平台教师课件、论文、教案考核制度。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积极开展现代网络教育技术应用工作的积极性。
3.有计划地投入经费推进信息化建设
市、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每年下拨一定的专项经费对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建设和发展给予支持。学校保证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正常运转和更新升级的经费;学校收取的信息技术教育费专款专用,有明细账目账物相符。并注意软硬件投入比例,力争资金投入均衡。
二、硬件建设与管理
1.计算机教室
学校现有网络机房2问,计算机共104台,全校可使用计算机为208台。人机比约为5:1,能满足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和学科整合的需要。
2.多媒体教室
有多媒体教室25间,均配备有多媒体计算机、投影机、视频展示台、音响设备等。
3.校园网络
我校于2001年在区技装办和区电教馆的指导下组建校园局域网,网络交换机柜由于当初电信施工需要放在第一机房,在进行全校网络规划时选址校园中心位置建设了网络中心,电信光纤接入带防火墙功能的路由器至5台24121华为1026T交换机,再由信号点连接入各科室及班级;2007~ZARP病毒大规模暴发时学校即采用了IP地址与MAc地址绑定的技术进行防范,并将此项工作列入常规管理。2009年学校网络带宽由动态10MY+级为静态20M。
三、软件建设与管理
1.教学资源购置与配备
学校大力购置与配备教学资源,配齐了与各科文字教材相配套的投影、电子、音像教材。我们构建了一个涵盖每个学科的教学资源库和学校管理平台;各学科电子教材VCD、DVD光盘充足;满足了教学和教研的需要。
2.教学资源的收集与共享
同时,学校鼓励教师自制教学资源,为各学科开设自制资源的FTP,并定期统计资源量和资源目录,推广信息技术应用层面。同时,利用学校的备课授课平台,广泛收集各学科资源,真正做到资源共享,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3.利用学校网站平台建设学科资源平台
作为信息中心不仅在思考资源共享给教师带来的便利,更在思考应该给学生带来什么样的便利。为此开发了学生可以无限时访问的学科平台,不仅在课堂学习时可以充分利用,更可以将课堂延伸至课外。
四、抓开发,促应用
我校近几年较关注信息化运用,如何利用好它管理学校资源、提供数据分析平台,为教育教学服务。现总结了以下5个方面的运用。
1.成绩管理应用
成绩管理系统所用的系统是区电教馆在2002年为各校配置的校校通平台。它从考场编排到打印座位表,到流水完成批阅后在试卷姓名密封情况下按考场录入学生成绩,再到最后的各种量表形式的成绩统计分析,整个流程的信息化一来节省了教师们的时间,提高了效率,二来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和考试的公正性。
2.校长荐读
这部分内容是我校在2008年网站改版时加入的,在网站首页,我们增加了校长荐读的栏目。该栏目的权限分配给了我校所有校级领导。开学至今,已经了不少信息,一些专家的真知灼见引领了学校的发展。
3.教育博客
我校博客的定位是教育博客,建立博客的初衷也是鼓励教师多思考、多研究,尽量自己动笔多写。从博客开通到现在一年半的时间,已发表博客近1600篇,评论也近1600次,取得了一定的研讨效果。
4.内部管理平台
建立内部管理平台是期望依靠它实现更高程度的现代化办公:将一些未能正式成文的信息在内部平台传达,如教代会方案讨论稿;利用网络资源实现无纸化办公,如通知公告;实现数据管理的统一,如荣誉管理等;实现评价的多元,如学生素质平台;实现内务的公开,如月考核自评与校评结合;实现服务的公示,如报修平台和公用室预约等。
5.学生风采展现的天地
校园网不仅是教师的助手,更可以成为学生的天地。学校为每一个班级建立了班级网站,由学生进行管理和信息,让信息化也融入了班级文化建设。同时,网站上还开辟有文学专栏《雨后青苑》,为文学爱好者提供展示的天地,开辟有学生作品展示的专题版块,无论是科学发明、动画制作,还是绘画作品,都可以进行自我宣传和展示。
五、不断提升网络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
1.信息技术专业教师与学科建设
我校按标准配备了信息技术专业教师2名,负责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其中一名教师被市教研室连续10多年聘为市中心组成员,多次参与市级基本功及赛课评比。
学校除在初一、初二年级正常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以外,常年开设信息技术兴趣小组,在学校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各项举措中,把该项工作归并为校本课程。现开设了动画制作、VB程序设计校本课
程,并定期进行机器人技术培训。
2.网络教学研能力
经过几年来的实验,广大教师基本具备了较强的信息技术教育科研能力。除新进教师外,学校所有教师均通过了省教育教学现代化培训考核,全校所有教师都开通了教师博客、实现教学心得共享: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每年的CAI教学设计并连年获奖。坚持开展电教馆信息技术手拉手活动,与对口学校定期联系,交流信息技术整合课程。
3.学生学习成果
信息技术学科95%以上的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和研究性学习,熟练地掌握了计算机的操作技术,并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学校每年都要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参加网页制作、电脑绘画、电脑知识竞赛、曾被评为“南京市文明网络夏令营优秀营地”,机器人竞赛也多次获市级一二等奖,并推荐参加省级竞赛。
六、加强日常网络软硬件管理、维护
信息中心在校长室的带领下每月对班级多媒体电脑柜卫生检查,并安排教师计算机使用(主要针对系统补丁完全、360安全卫士、电脑杀毒软件使用)等情况抽查,以查促管,增强教师爱护多媒体设备、提升计算机安全管理的意识,提高设备使用的寿命、保障校园网畅通!
信息安全也是学校网络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学校对每一位可以在公网上信息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了登记备案,同时,学校组织了5人的信息监察小组,每天两次对学校网站上的信息进行审核,确保不出信息安全事故。
同时,学校网络中心定期对各类平台数据库进行备份,建立数据快速恢复机制。
七、工作中的思考
我园是开办才两年的新幼儿园,我在开园后便负责整个幼儿园的教学技术管理工作,通过两年的摸索与尝试,我从不知所措到有条不紊,从千头万绪到规范统一,现就这两年在我园教育技术管理工作中的实践做总结。
一、虚心请教,建立常规
一线老师虽然对常规教技活动开展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如何规范建立教育技术工作台账,如何有效组织相关培训与竞赛活动,如何进行民主、有效日常检查与考核等都无从下手。面对现状,我首先想到的是向原有幼儿园教技主任、教技片片长和教育局分管领导进行咨询与请教,按照教技综合考核要求建立园教技工作台账资料,细化教师日常教技工作内容与要求。在常规的建立方面,我做了如下尝试。
1.细致做好登记、管理工作,使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有序。
学期初,我们制定了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管理规章。在整个管理过程中我们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制度进行物品的领用与管理:每个班级现代教育技术装备都有固定编号;每样物品的使用与保管都责任到班级或指定教师;设备出现故障都有专人维护与记录;班级充分使用现有教育技术装备并做好细致的登记工作。在全体教师的配合下,我园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有序,使用充分。
2.规范做好常规工作,使幼儿园各项教技工作有序开展。
为了确保教技常规工作的规范开展,每月定期对班级电教设备、班级网页、班级论坛、功能室记录等进行全面的检查与整改,在全体老师的努力下,教技相关设备与运用较好地配合了幼儿园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1)建立幼儿园、班级网页,注重日常管理,建构活动展示平台。
首先,我们利用园内专业资源自行设计、设置校园FTP校园网络和园所、班级网站。开发初期我们搭建大的框架,权限分层明显,设置到位,配合专业的杀毒与维护,基本建立通畅的校园网络与对外网页。
在基本规范的前提下,为了更好地为班级活动内容展示服务,我们细化网站管理的内容与要求并定期检查。教技主任根据检查情况进行个别交流并督促各班整改到位。在相互提醒与努力下,各班班级网页内容丰富多样,向家长展示了幼儿多方面的活动情况,展现了班级活动的特色,较好地建构了我园班级活动、日常教育等展示平台。
(2)各班论坛互动有效,搭建家园的沟通桥梁。
在班级网页呈现活动情况的同时,各位教师都能较好地利用班级论坛与家长进行互动式交流、沟通。老师和家长根据需要提出讨论话题,分享育儿过程中的有效经验,探讨家园教育中存在的难题,展现幼儿生活中的快乐,沟通家长与老师的情感,为各班家园互动搭建畅通的桥梁。
(3)电教设备状态正常,保障学期工作的有序开展。
每月我们会检查班级、多功能室等各类电教设备的运行状态与设施设备是否完好,确保日常教育教学、全园和对外活动的有序开展。本学期我园组织了教研六片百节好课的评选活动、市百节好课展示活动、市学术带头人研讨活动,还接受了苏州市优质幼儿园的验收考核。每次活动前我们都会对各类设备做认真检查与提前的调试,为保障本学期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出了绵薄之力。
(4)专用室活动丰富,记录完整,发挥专用室应有的效用。
学期初各年龄阶段制订切实可行且各具特色的多功能室活动计划,各班教室能够按照计划认真组织专用室活动,并做好相应的记录,较好地发挥各专用室应有的效用。
通过细化管理要求,实现检查互动方式的多样性,教师全都能参与到管理与工作改进中,最终使得我园教技工作逐渐常态化、有效化。
二、掌握需求,对症下药
新开办的幼儿园迎来的是众多年轻新教师,新教师对于课件的制作、电教设备的操作等没有经验,教学技术相关的培训工作是顺利开展教技工作的重点。在培训工作方面,我分步进行:
首先,通过集体培训确保日常教学设备的正常使用,保障日常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这方面的主要培训内容有视频转换仪、电脑连接展示器材、投影仪使用、电子白板使用等。
其次,结合教师各自需求开展针对性的自助式内部培训。通过组内的动态效果制作需要汇总,发现青年教师对电子白板中的“容器”、“透视镜”,对PPT中的标注、自定义播放和视频、照片自动播放和FLASH课件的基本知识需求比较大。针对教师的需求,电子白板和PPT课件我们请较好地掌握这些操作的老师进行内部的相互培训与指导。通过教师间的内容培训,各种实际制作需求得到满足,全体教师的课件制作能力有所提高。
最后,在各项教技工作常态化以后,我们在FLASH课件的制作上下工夫。新老师对于FLASH课件制作没有经验,由个别自学参赛的情况发现没有系统专业的培训无法获得显著效果,应广大青年教师的要求和提高教师课件制作能力的目标,我们接下来在教技培训方面的重点为FLASH课件制作,希望能在有序常态的教技工作中寻求突破。
三、个性发展,各司其职
我园虽为新开办的幼儿园,但是规模不小,相关教技方面的各类工作很多。面对现状,我尝试将园各项常规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操作与运用尝试分类实行专项专管责任制度。也就是根据青年教师不同的特长进行相应的个别指导与分类的管理。培训后,每个年级组都有小部分教师分项掌握系统安装、打印机设置、音像设备连接调试、校园广播系统调试播放、刻字机使用等能力。这部分教师在承担分管工作的同时还肩负培训同组老师的任务,将各类教育技术运用渗透在日常操作运用中。通过专项工作责任制,在负责教师有特长发展的同时,全体青年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都普遍提高。
一、教学目标的改革
当前,计算机及其应用正朝着网络化、多功能化、行业化方向发展。从就业市场看,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计算机图形图像、计算机广告设计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操作等中级计算机技术人才十分被看好。因此,中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应适应社会需求,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前提下,更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目标可确定以下几个培养方向:
1.办公自动化:培养力、公自动化管理和操作技术人员。
2.网页制作:设置以Dreamweaver, Flash, JavaScript, Access为主的课程,培养能从事网页设计的人才。
3.计算机网络:以学习网络操作系统为主,培养计算机网络管理员。
4.多媒体技术:培养能从事计算机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电影电视等多媒体制作的人才。
5.平面图像处理:培养能从事金}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广一告设计的人才。
二、教学计划的改革
新的教学计划应以技能培养为主。对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以培养“一技之长”为主导思想,求“专”而不求“广”,但一定要突出专业特色。
以三年制为例,在前两学年,每学期用3至4周时间在机房进行某个发展方向的专门化训练,最后一个学期根据学生特长及爱好,分方向进行专长提高训练,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喜爱的方向上有自己的特长。具体安排为:
第一学期,进行中英文打字的强化训练,使其打字速度达到每分钟80字以上。
第二学期,进行办公软件 Office的加强提高,使其能适应各种办公自动化的需求。
第三学期,进行网页制作的重点突破,使其能设计满足用户要求的各种网页。
第四学期,用两周时间进行计算机平面图像设计,使其能从事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广告的创意和设计。再用两周时间进行网络的安装和维护,培养计算机网络管理员,使其能掌握Internet网的接人技术及局域网的安装和维护。最后用四周的时间,进行提高训练,最终使每个学生有一技之长。
三、课程的改革
随着社会对中职生尤其是计算机等专业的中职生的培养要求越来越讲求实用和应用,必须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应大胆开设《网页设计》、《 PhotoShop 》,《多媒体制作》、《 Flash动画设计》、《电子商务》等面向市场、以实践操作为主的实战型课程。这样学生毕业后可立即适应市场的需求。
四、教学模式的改革
1.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时代的发展,正在促使教育改革从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强调“学”重于“教”,目的在于体现“教育应满足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需求”,体现‘顺应市场、服务社会、服务学生”的价值取向。
2.以实验室、视频室为主战场的教学模式。计算机课程具有操作性强、适于视频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特点。应采用以实验室、视频室为主战场的教学模式。
3.以多媒体技术为教学环境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提供交互式的教学环境。首先,教师通过制作教学课件实现模拟环境,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计算机硬件水平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的问题。其次,教学内容中用文字和语言难以表述清楚的部分,用教学课件可以直观地呈现出来,既明了,又生动形象。其只,多媒体技术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听、能看、能动手操作以及进行讨论、交流的环境,可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其四,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
4.以网络为教学系统的教学模式。应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发挥虚拟教室、远程教学、分布式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技术的作用。学生每修完一科,可在指定时间到网上参加考试,如果通过则取得相应的学分。
五、考核方法的改革
由于中职生的文化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在整体上处于弱势,按照现有的考核办法,必定会出现大面积不及格。这势必冲击整个教学计划的完成,进一步打击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之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性很强,笔试考核方式无法反映学生的真正水平。因此,考核方法要进行重新设计。
1.采用学分制。学分制的实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学校指定的选修课范围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特长和兴趣进行选修。
2.允许部分课程不及格,各科学分可互相弥补,平均达到及格即可。
3.凡是与实践有关的课程,均以实践(如上机)考试作为评定成绩。
二、 组织机构
组长:肖昌明校长
副组长:姚本前
成员:肖昌明(小)、蒋世锦、文志祥、彭英、各年级组组长
三、工作目标
设备有增加、管理更科学、培训更扎实、技术更熟练、应用更频繁
四、主要工作安排和措施
(一)、设备更新完善,为应用创建良好的平台。
1、把州教育局给学校的网站做得更充实丰富。此项工作由梁振衡、赵官友老师负责,其他教师协助。
2、积极争取上级的投入,为各办公室配置一台提供电脑,教室装备简易多媒体设备。
3、保证各办公室、电脑教学室电脑设备完好,不影响老师们的使用。
(二)、设备管理
1、建立帐、册、表,对项目设备逐项登记造册,专帐管理,账、册、物相符。
2、落实《远程教育项目设备管理、使用制度》,制度上墙,落实管理责任,认真填写设备使用登记表。
3、管理教师要对项目设备每月进行检查维护与保养,定期除尘,检查连接线路。对设备的完好情况进行登记。
4、所有教师应按要求操作,不得随意违规操作。
5、文志祥老师负责信技软硬件及网络故障的维护工作。
6、相关资料整理规范,装订成册。
(三)、教师培训
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教师适应中心小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大家必须用前瞻的眼光迎接教育技术现代化。
1、本期将对全校教师进行博客管理、动画制作的培训。具体要求人人建有自己的博客,并会操作管理。将自己的工作计划、总结、论文输入博客,建立博客圈,相互访问评论。动画培训只搞一个内容,体现基础和简要,要求人人都会做。
2、还不会文字处理的个别教师,要求通过自学和在他人的帮助下,提高速度,达到比较熟练,在一定的时间内能独立完成一张试卷的制作打印,期末前进行达标验收。
3、认真搞好每次培训学习的效果评价,纳入教师考核,并配置一定的学习资金。
4、学校班子定期开一次远程教育方面的工作会议,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四)、资源下载整理:
1、各年级语数学科及其它有条件的学科每周按年级分学科要求完成查找下载资源的任务,并做好记录、分类、建档。
2、本期末各年级分学科整理一套较完整的远教教学资源。最起码要有教案、课件、试卷、反思、论文等。
(五)、教学应用
1、鼓励教师运用远程资源上课。
各年级上多媒体课时间安排:
日期 年级
星期五 一、二年级
星期四 三年级
星期三 四年级
星期二 五年级
星期一 六年级
2、学校整理好XX年年上期的校本资源库,供老师们学习使用。资料建在FTP服务器上。同时整理好XX年年下期老师们的资源,形成资源库。
3、年级组每期远程教育资源应用教学研讨课每学期不少于5节,并有课后应用体会小结。教师课堂教学应用尝试参与面必须达到90%。 共2页,当前第1页1
4、本期5月份举行课件制作竞赛。
5、搞好远教课题研究。完成“十一五”省立项课题和州县立项课题的实验任务。
6、鼓励老师多参加上一级的竞赛,如课件制作、优质课竞赛、论文与反思评选等活动,对获奖者进行奖励和加分。
行事月历:
3月份:博客培训及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