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4-24 17:36:4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

篇1

一、计算机辅助识字教学的必要性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要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培养识字的能力,提高对汉字的识字的能力,在识字的过程中又要重视写字的指导。如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的过程来进行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的教学,就显得死板单调。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扶不放,学生只记不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的主体作用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要掌握汉字,还得死记硬背,反复抄写,且得不到巩固。识字教学的效率低下。陈旧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然而,在CAI状态下的识字教学与传统的识字教学过程相比较, 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计算机有其特殊的功能,师生在运行这套CAI

软件时,具有汉字的动态显示功能,笔画的重写功能和重点部分的闪烁提示功能,还有学写字练写字的功能,它替代了教师的全部教学功能。计算机和其他电教媒体的综合应用,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足。学生面对计算机实现双向交互式学习,通过操作演练达到理解、巩固知识的目的,这样,学生占据了CAI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地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由于现代教学媒体的介入和CAI的实验研究,

促使教师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变革,教师的识字教学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结构,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这对于语文教学改革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和极大的推动。

二、计算机辅助识字教学的可行性

计算机辅助识字教学的实施,必须要求师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操作方法和软件的使用。我校教师中25% 的教师已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学生也通过计算机学科的学习,初步学会了简单操作。这些条件的成熟为CAI教学打下了基础。

从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来看,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对长时间的枯燥乏味的识字教学缺乏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先导,它作为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在认知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在计算机屏幕上看到汉字笔画、部首的动态显示、闪烁、重写等形象实体,并能通过键盘操作,显示出所写的字,就会产生饶有兴趣的感受,他们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思维就会活跃,记忆也就深刻。他们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求知欲也就大大激发出来。

由于CAI识字教学软件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教师的演示讲解和学生的操作演练,促使学生眼、耳、口、手、脑多种感官的综合利用,他们边听、边看、边动手、边思考记忆,对汉字的识记能力和书写能力都有极大的提高。

从现代教学理论观点来看,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起主导作用,来教会学生独立获取知识。CAI 识字教学,有利于计算机的特殊功能,加以突破,使整个教学过程做到有“扶”有“放”,“扶”是为了“放”。学生通过计算机演练,自己学会识记的方法,学会正确规范的书写,独立掌握汉字,达到自学的目的,避免了重复抄写,减轻了学生过重负担。教师的课堂教学容量增大,节省了教学时间。

三、计算机辅助识字教学实验过程

CAI识字教学的实验研究,我们是分三步进行的:

其一、设计编制的软件。开展CAI实验,建立计算机房后,

必须考虑硬件保障对软件支持的依赖。开发教学软件仅仅依靠校内的力量是不够的,于是我们与两位专家合作开发义务制语文教材一至四册的识字教学软件。语文教师承担软件设计要求(稿本),专家负责软件的编制,使软件符合教学要求。

其二、软件的试用、鉴定。在近两年的试用中,学校领导和专家亲自听课、评课,发现软件的缺陷。教师在实际使用中提出修改完善的意见。经过多次的修改,使软件基本符合教育目标要求、教育认知学、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使用操作的简单性。

其三、制定实验方案,开展实验研究。我校是省是教示范学校,十多年来坚持开展多种媒体的电化教育,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从九四年九月起,我们选择了一年级(3)班进行题为“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提高识字教学效益”的CAI实验研究。实验的预定目标是:利用《汉字笔顺、笔画和汉字结构教学》四套软件,进行计算机辅助识字教学,结合多种是教媒体的结合运用,有利于教师创设学字的语言环境,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提高自学能力。使学生牢固掌握汉字识记的基本规律和书写规则。

此项实验采用对比法,时间为两年。选用义务教材四册中的1150个生字为实验内容,通过四阶段的实验进行四项测试:a.汉字笔顺、笔画、偏旁部首的识记能力。b.多笔画难书写的重难点汉字的掌握情况。c.独立识记、自学汉字的能力提高。d.汉字书写规范程序。

四、计算机辅助识字教学的效益分析

我校计算机辅助识字教学实验已进入第三阶段,从教学实效和初步测试分析,以有下几方面的优势。

1、学习环境和教学模式的根本改变。CAI

识字教学是在微机室进行,学生的学习环境起了变化,外部环境促使学生学习的兴趣的提高,有了兴趣,学生注意力才集中,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得到发挥。传统教学,教师只重视教学目标分析和学习者特征,但辅助教学还能很好地体现师生之间、人机之间的交互作用。我们根据制定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学、助有结合,教为学服务,教又借助计算机的辅助作用(演示),达到有效服务,这样课堂教学的模式根本上起了变化,动静搭配合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互相协调。教师不是直接灌输知识,而是依靠良好的学习环境的理想交互作用,促使识字效率的提高。

2、现代教学技术的优势,弥补了一般直观教学的不足。由于计算机的特定功能,它给识字教学的直观性方面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先进的直观教学,使教师实现了图像、文字和语言的互补,又提高了学生感知、认知、确知和反馈的程度。计算机所显示出的每个汉字的一笔一画,笔顺规律,笔画数,每一笔,每一字的书写方法、位置都是动态的,且有提示、重写等特点,因此直观性更强。教师利用直观材料,指导学生有目的地定向、定位观察,使学生充分地感知所学的每一个汉字。学生通过操作,再现汉字整体形象和部分笔画、部首的形象,确认已知、巩固学字成果,反馈学习效果,确立正确的感知。因此现代直观教学是对传统识字直观教学和其他电教的直观教学的继承和发展。当然,它的识字和教学效率是明显的。

3、增加教学容量,加快教学节奏,突破重难点。教学模式的改变,直观手段的更新,学生兴趣的激发,自学能力的提高,使每节课的教学进程随之加快,平均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比一般的教学进程增加了30%

到40%。有些教材共有十多个生字,一般的教学方法很难教完, 但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学生一节课便可识记全部的生字,既不增加负担,巩固率也较高。识字教学的重难点,主要是某些基本笔画、某些字的笔顺及特殊的偏旁部首。由于软件的明显特点是笔顺笔画写错,屏幕就不显示这个字,这就保证学后认识和书写的正确性。对难写难记的笔画,通过反复闪烁,可引起学生注意和重视。有些基本笔画,如“ @@@@@@”看上去是由几笔组成,但学生操作时,只需击一次键,就显示出来,学生就领悟了是一笔写成的。对于有些字作为部首偏旁时,需改变某一笔画,这也是教学的重难点,计算机可闪烁提示、重写,提醒学生注意变化。总之,突破识字教学重难点的力度都比较方法和手段强得多。从第二册教材中的部分生字的笔顺\笔画识记测试中看出,笔画正确率实验班为96.7%,对照班为88.4%;笔顺的正确率,实验班为94.3%,对照班为73.5%;多笔画难书写的字测试结果是实验正确率为99.5%,对照班为96.16%; 独立识字的汉字,实验班正确率为99.5%,对照班为94.5%,这说明CAI识字教学的效益是明显的。另外从学生书写的规范上看,实验班学生都胜过对照班的学生。

篇2

1.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应新时期学生素质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提高学生对汉字的运用能力是小学语文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传统的语文识字教学方法从汉字的笔画、笔顺、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等方面进行教学,造成了学生被动的、只记不学的状态,反复抄写、死记硬背,则更是达不到教学目的。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主要是以多媒体与网络为依托,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指导和控制作用。多媒体有着非常强大的功能,首先,色彩鲜明,能够丰富学生的视界;其次,可以示范和重写,使学生不至于在复杂的识字教学中失去方向;再次,利用网络共享功能,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给教师,方便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方式做出进一步调整。

2.为学生在将来的信息化社会中生存打下基础

小学教学是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基础,从小学开始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为他们在信息化社会中独立学习奠定基础。

3.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弥补传统教学基础条件的不足

信息技术使多媒体和网络走进了课堂,在对教师自身水平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提高了学校的教学效率。首先,多媒体的出现使教师可以把更多的时间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方面,而丰富的网络资源也是传统的手工制作工具所不能达到的。其次,多媒体为学生的识字教学创造了直观化的教学条件,通过将各种图形、文字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感知和反馈的能力。最后,在直观感受汉字教学后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亲自操作,写出汉字的整体形象,教师可通过这个过程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对教学方式做出调整。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方法

1.借助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切教学的根本目的,只有学生愿意学习才能达到“习得”的状态,这也正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作用。例如,在讲授《超市》一课的识字单元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超市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描述看到的物品,通过教师的指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利用游戏巩固提高

小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为了缓解紧张的学习氛围,帮助他们巩固知识,情境游戏是非常好的选择。例如,通过多媒体展示某个情境,让学生表演可能会发生的事情,教师可以规定学生必须要用到的词语,这样不仅可以检查学生发音,还能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巩固知识,完成学习任务。

3.利用网络拓展阅读

篇3

一、发挥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

多媒体技术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在不同领域都发挥着价值,对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技术在引入小学语文教学不长的时间内,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易于接受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够在快乐中学习。

首先,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习惯,通过多媒体课件加以引导,在教案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教学难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这样在整合课件内容时就能“有的放矢”,体现出课件为教学服务的思想理论,让课件作为一种辅助作用发挥出其应用价值。

其次,要借助多媒体的便利性,在课堂中根据教学情况播放视频、图片甚至电子书,如教师在讲解《詹天佑》这一课程时,首先提出问题:火车是怎样通过“人字形”进行爬坡运动的?为什么这一运动方式减少了火车的功率损耗且降低了风险?詹天佑设计这种模式是基于怎样的原理进行的?带着学生的疑惑,为学生播放这一过程的视频,并结合自然学科中《斜面》的相关知识加以认识和理解,最终得出“利用斜面可以省力”的结论,不仅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同时这一过程充满乐趣,即使不加以引导学生也能通过形象化理解和小组讨论而解决相关问题,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教师可以采取分层教学模式,这一方式是根据一个班级内不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小组划分,小组内人员不要太多,四到六人即可,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带动组员进行课堂的讨论学习。小组之间应明确分工,不同组员解决不同的问题,然后在一起讨论研究,如果小组成员都无法解决可以与其他小组进行借鉴。通过这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学生能够在快乐中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同时对于教师而言,教学计划也更容易制定,课堂中学生完全作为一个主体,可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带动了语文学科的形象化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及价值,多媒体课件中的声、光、色、形都能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冲击,尤其是对于刚刚接触学校教育不久的小学生,他们对未知世界往往充满好奇,对未来的发展也处于一种懵懂期,因此,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展开思维,用主观意识进行抽象、分析以及对知识的概括,可以从基础阶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对于小学生而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显然呆板枯燥,且无法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自制的CAI光盘中选取适合教学内容的视频、图片、文字等信息,也可以将这些内容拷贝到学生电脑上,让幻灯片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合理的情景,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讲课,如在讲解《七擒孟获》文章时,可以结合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中的相关视频,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思维更加生动形象地让学生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技术,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价值,提前制定出相应的提纲和课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带着问题去思考,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和不同。

三、优化教学设计

利用现有的软件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平台,也是发挥信息技术主体作用的一种方式,如《金山画王》就是本着培养小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而设计的,目前在很多小学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这是一款专门为小学生定制的电脑多媒体绘画软件,学生可以根据语文课文中的合理情境,让学生构思并绘画,使学生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童趣、色彩斑斓的环境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课本中的语文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语文学习水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设计,要设计科学合理的方法顺应软件的教育方向,实践证明,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一大特色和亮点,信息技术的使用必然会引起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教师在课件中应当设置学生能够理解且有兴趣学习的内容,且教学语言要适合学生的性格,亲切生动,避免拗口的理论。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人类的工作和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小学语文来说可以让课堂更加生动形象,让抽象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同时,教学内容以不再是单纯的理论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学生充满兴趣地进行学习,也让小学语文教学更添生机,希望相关部门加以重视,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不断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篇4

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主要指的是将课程内容、信息方法、信息资源、信息技术结合在一起,将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融为一体,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利用新科技来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良。

一、信息化教学的优势

语文和信息技术都是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工具,这两种知识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关系。信息技术扩展了课堂语文教学的空间和资源,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也可以帮助学生对信息技术有更深的了解。信息化教学已经初步实现自主化学习、个性化学习、开放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环境等目标,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体现出了巨大的优势和发展潜力。

(一)优化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最大的贡献就是对传统的教学环境进行了改良。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网络、计算机等新技术、新设备来创造新的学习模式,营造新的学习氛围,通过大量生动有趣、色彩鲜明的画面向学生传达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沉浸式的学习氛围中,以最自然的心态吸引语文知识,充分激发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基于互联网的国际化属性,将互联网引入语文课堂中,实现语文课堂的国际化,丰富语文课堂的教学资源,将语文课堂打造成知识的海洋,真正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信息技术是目前为了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最有效的方法。除此之外,信息技术为学生构建了一个新的学习环境,信息化的语文课堂,学习资源几乎是无限的,既摆脱教学课本的局限性又实时更新了教学内容。这些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料,包含了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材料,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充分地发挥。

(二)实现学习资源的开放性

语文课堂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突破了传统教学方式中封闭式的、固定不变的、预先确定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了开放性的全方位的学习资源。学生在学习模式以及在获取信息的方式上得到了更深层次的优化,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对学习内容进行选择,用新方法来学习新的技术与知识。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语文课堂教学通常使用纸质的教材,书本教材的内容是固定不变的,在信息化的时代下,教材中所包含的内容在网络上都可以找到,且所包含的信息量受纸制载体的局限十分有限。为了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好地迎合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趋势,一定要保持校内与校外教学资源的畅通,建立动态发展的教学资源流动体系,最大程度地实现教学内容的灵活性与丰富性,使语文课堂可以长期保持较强的生命力。由此可知,课程体系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其目的就在于实现语文课堂上教学资源的开放与共享。

(三)有利于个别化自主学习

语文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淡化了教师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不再是提供教学信息的主要人员。信息化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的功能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即指导并组织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主动思考的能力,帮助学生认清学习语文知识的重大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可以将一些文字或词汇的含义通过动画、音效、图片、文字等手段演示出来,从多方面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知器官,创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课文作者所处的社会与时代背景有一个更加全面且完整的了解,从作者的思想情绪出发,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与意境。

(二)加强兴趣引导

俗话说,兴趣是人最好的老师。在教育活动中,积极组织兴趣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整个教育活动和学生的成长来说十分有必要。而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充分地向学生展示直观、生动的画面,并且通过活灵活现的方式将课堂内容具体化。在教学中,如果能够给学生直接的感官刺激,对学生要学内容的传递十分有效。传统的一只粉笔、一块黑板以及教师呆板地在讲台上讲课,都很难长时间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理解通常都是在文字上,不仅容易感到枯燥,也不易去理解。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来创造生动有趣的画面,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积极的观察倾向,让以往的听和记录变为观察。

(三)建立实践教学氛围

实践教学课堂的目的就是提升学生领悟的效率和质量。将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非常必要的。课堂教学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来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以学生对外在事物的真实想法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特长出发,建设一套新的语文教学模式。冲破传统的教学思维,鼓励学生积极活跃地对文章的含义进行探讨,从而将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同时,教师也应该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创新自己的教学思维,与学生做充分的交流,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作用

将语文课堂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关键在于实践,教学重点在于应用,对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改良与优化,实现双向互动式教学,结合专业的语文教学软件对语文课堂教学实践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实现自主学习。教师与在校学生需要熟练掌握语文学习软件的使用技巧,自觉查找生字的使用方法以及生字的组词与造句方式,综合运用多媒体影音对所学词汇的来源以及用法进行讲解,在提高学生生活积极性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一)运用信息技术知识,促进学生手脑结合

在信息化语文课堂中,学生在初步了解网页的制作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一些简单的网页制作工具(如FrontPage)进行个人网页的设计与制作。其内容有个人的特长、爱好、学习体会和获奖情况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了学生语言学习的信心,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又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语言学习中感到愉快。

(二)运用信息技术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灵活性

篇5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214-01

从现阶段我国小学数学的整体教学情况来看,其中存在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学模式落后、忽视学生思维培养等问题,在教学改革的要求下,教师必须要客观对待这些问题,并积极借助信息技术,完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奠定小学生数学学习技术,促进小学数学教育的整体发展。

1 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基本都是以数的认识、基本运算以及一些简单的应用题为主,虽然课本内容都是依据小学生的认识规律设计的,但是数学学科本身逻辑性很强,小学生不可避免的会遇到理解困难的问题,尤其是在一些比较枯燥的定理、定义学习时,一部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低落,学习效果也比较不理想。

1.2 教师缺乏有效的教学模式

我国目前虽然已经从以往的应试教育逐渐过渡到当前的素质教育,但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上仍然可以找到以往应试教育的身影。在小学的数学课堂上,仍然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学的应试教育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与当前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以学生为教学中心”严重不符,与传统的应试教育没有较大的区别,不能对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教育意义。

1.3 只注重教学,忽视对于学生思维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要求,要注重对于学生思维的培养,积极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但是在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只注重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2 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借助信息技术,能够很好的克服以上问题,下面以信息技术环境为前提,基于解决问题的角度,对优化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进行分析:

2.1 利用信息技术,布置分层作业

学生在完成基本的学习课程以外,还要进行课后的复习,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布置好相关学科的作业,保证学生可以在回到家以后得到很好的练习。不同的作业任务需要及时的做出评价,为了保证学生可以更好的提高学习水平,布置作业的难度也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学习的能力而定,教师可以通过利用教学大纲或者网络进行方案的制定,保证可以制定不同层次的题目。

例如:不同的学生想要对自己的作业有针对性的进行练习,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小组。A组想要自主发挥性比较强的练习题目,B组想要所有科目知识都涵盖的综合性练习,C组想要更多的掌握基础知识。所以,可以按照学生的要求,由老师进行题目的拟定,更加容易帮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由于是自己选取的小组,所以也就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热情,保质保量的完成给定的教学任务。

任何的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中肯的评价,所以,在进行作业的评价时老师需要谨慎处理。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课堂可以积极活跃的进行,老师需要不断的提出具有创新性的题目,提出一些需要动脑的问题,让学生给出不同的答案的同时,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还要及时发现有学习能力的学生,帮助基础差的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知识,充分做好分层评价的工作。

例如:A组学生选择了自主能力强的问题,这是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问题的考核,设计一个大方向问题供所有的学生讨论,研究解决方法。B组同学选择综合性练习,老师可以模拟一套综合型试卷,规定学生在给定时间给出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C组同学注重基础知识,教师需要从书本上找到需要背诵记忆的基础知识进行考察,确保该组学生可以牢记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对不同的学生给出专门的评价,找到学生的兴趣所在,给予必要的表扬等都可以方便教学工作的开展。

2.2 利用信息技术,设计教学课件

不同的学生在进行学习时会有层次差异,需要的是教师要有良好的知识功底,保证可以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知识的能力,而不是被动的接受需要了解的知识。设定的问题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

例如:在进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时,需要对不同的学生设定相应难度的题目。题目一:已知长方体盒子的长是9厘米,宽是7厘米,高是5厘米,求它的表面积是多少?问题二:已知长方体盒子长是8厘米,宽和高相等,都是6厘米,求它的表面积是多少?问题三:已知长方体盒子的长是7厘米,宽和高都是5厘米,利用不同个三种解法算出其表面积是多少?

2.3 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建生活情境

多媒体教学在现代的学校中应用更加广泛,利用实际的图片、音频以及影视信息,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吸引学生学习知识。

例如:讲述角的认识和了解时,对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列举,查阅相关角的图片进行展示,如桌角、建筑物的顶角、马路的拐角等,都可以作为教学的实例进行展示,利用学生日常接触的东西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

2.4 学习评价设计

学习评价是一种依据学习口标,对学习内容、学习进展情况、学习结果进行观察、记录、测量,对学习效率做出鉴定和价值判断,并对学习口标进行反思和修订的活动。评价形式可以是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评价主体既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但评价都要建立在一定的标准之上。一方而要遵循《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关于问题解决的小学阶段的口标,另一方而需要制定评价量表。该案例的设计两份评价量表,分别是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的课堂评价。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已成为当下教育的常态,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是推进教学改革的需要,笔者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一线教师参与进来,一起探索。

3 结语

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问题解决小学数学教学,就是要求教师要明确教学主体,并且要充分利用情境教学,进行数学教学分析,解决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是当代小学数学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

篇6

通过教研、培训、网络研修等方式全面加强了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市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白山市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吉林省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使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素质在整体上有一个跨越式的提高。

二、教育科研课题引领教师开展网络研修

基于吉林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以教育信息化为切入点,整合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的教育科研工作。结合我校确立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课题研究方案》,引领信息技术教师深入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网络研修促进教师研修能力提高”子课题研究。开展吉林省教育资源库试点——信息技术课教研(××市)工作(*?action-mygroup-gid-220和××市教师研修论坛板块*),上传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案)500多课时。全面规划××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技术框架,组建××教育区域性教师网络研修模块(*),规划48个学校或教研圈子,注重网络研修的技术管理,组织9名信息技术教师申报吉林省教育信息网信息员并得到聘用,对吉林省教育社区网站进行全面管理,在技术上保障我市各校深入开展网络研修工作,为课题结题做好材料收集与过程管理工作。

为加强我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工作,举办了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远程建立网络空间技术培训班。培训的主要技术规范是:依托吉林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注册个人空间、管理个人空间、在空间信息、建立并管理学校圈子(博客群组)、在吉林省教育论坛主题信息等网络技术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远程网络技术能力,为各校开展网络研修提供技术支持,目前全市有1330多名教师建立了自己的个人空间(博客),自主开展网络研修活动。

三、教育技术培训基地和学校网站建设全面发展

开放农村远程教育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使用,加强机房日常管理工作,保持室内及设备的清洁,注意防火,及时关闭电源。加强学校计算机系统维护和网络安全工作,保障学校机房及部室计算机网络正常使用,为全市中小学教师提供良好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基地,创设了良好的教学研究网络环境和学校网络办公环境。

依托吉林省教育信息网加强××市教师进修学校网站建设(*),合理规划栏目,丰富模块内容,集成教育新闻资讯、教师网络研修、教师研修论坛、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库建设为一体,及时学校公开的教育教学信息,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中,“××市教师进修学校”相关信息已被百度、哥俗、雅虎等搜索网站收录,全面推介我市教育教学成果。

基于吉林省教育信息网自助建站系统(*)建立全市中小学校网站体系,创建了以××市教师进修学校网、××教育督导网、××市教育科研网为信息与网络研修为主核心网站,全面规划全市28个教育网站体系,集教育网站\个人空间\教育论坛为一体,整合教育新闻资讯\教师博客日志\教育论坛主题,初步建立教师网络研修“网站+空间(博客)+论坛”技术模式,指导全市中小学校建立网络研修网站,为全市中小学校提供技术支持,提高教师网络研修的技术含量。

四、教师信息化教育取得了丰富多彩的成果

2009年,组织我市中小学教师参加了由教育部信息中心和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组织的“惠普杯”中国教育信息化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信息技术教师在技术上给予指导。论文围绕“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强化资源整合与应用、推进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这个主题,结合当前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涉及到推进教育信息化体制机制建设、整合教育信息化资源、服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信息化建设对教学变革的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及网络研修等方面,科学总结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有61名教师的57篇论文参加评选,获吉林省教育信息化论文一等奖24篇,二等奖33篇;获国家教育部中国教育信息化论文二等奖2篇,三等奖6篇,优秀奖9篇,17篇论文由中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的《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论坛专刊收录(2009年7月)。

篇7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6-0056-03

我国对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在近十几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活动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教育传播活动,笔者以SMCR传播模式为视角,从信源、信息、通道、接受者等因素对现有的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过程进行分析,发现问题,旨在提出可行的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策略。

一、SMCR传播模式

1.SMCR传播模式的内涵

SMCR(Source Message Channel Receiver)传播模式是1960年贝罗在拉斯韦尔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SMCR传播模式认为传播过程是由信息、信源、通道、接受者四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共同决定的,而传播过程的每一个要素又受其自身因素的制约。[1]从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SMCR传播模式中,对信源和接受者的研究要考虑到传播技巧、态度、知识、社会背景、文化等因素;对信息的研究要考虑到要素、结构、内容、处理、符号等因素;对通道的研究要考虑到人的视、听、触、嗅、味等感觉。

2.SMCR模式对教育传播的影响

SMCR传播模式现在常用来解释教育传播过程,它明确而形象地告诉我们,为了提高教育传播的效果,必须研究和考察各方面的因素。要想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效果,需要考虑到教育行政机构、学校、培训者、受训教师、培训过程中所使用的媒体等要素,基于SMCR传播模式对这些要素进行分析, 能够使我们以更清晰的视角和更微观的层次去解析各个要素,发现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培训策略和技巧。

二、在SMCR传播模式下解析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训过程中的要素

根据SMCR传播模式,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过程同样包含信源、信息、通道、接受者四个要素。

1.信源

信源是传播过程中的发起者。在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层次可以将信源分为教育行政机构、学校、培训教师和受训教师。

从宏观层次来讲,教育行政机构推广教育体制改革,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这一章中提出:“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在总体高度上强调了教师培训的重要性,指导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训工作的开展。

从中观层次来讲,学校对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视和投入也影响着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笔者从师范类院校和中小学校来分析,师范类院校承担着培养中小学教师的主要责任,师范类院校的信息素养培训主要通过课程来实现,因此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学校管理制度等因素也间接影响着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训工作的开展。中小学校的领导对信息素养的关注,会影响到教师入职教育、职后教育中校本培训的开设效果,以及学校信息技术软硬件建设和资源配置等因素。

从微观层次来讲,培训教师和受训教师都是培训过程的直接参与者。培训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教学经验以及对培训知识的掌握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培训效果。近年来,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采用了分层培训和网络培训等模式。分层培训即受培训教师在接受培训后,根据已有的知识培训下一批受培训的教师;网络培训模式中受训教师之间会有学习经验的交流和分享。这些过程都直接影响着培训过程中知识的传播。

2.信息

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训过程中的信息即培训内容。根据SMCR传播模式,培训内容要尽可能包含语言、文字、图像与动画等形式,教育行政机构、学校和培训教师也要在不同程度上对培训内容进行处理,即对培训内容的标准、培训内容的设计与开发、培训内容的顺序等进行环节进行安排,以此来保证培训内容的有效传播。

3.通道

根据SMCR传播模式,在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的过程中采用视听等感官结合的方法更有利于培训内容的传播,对培训知识的安排也要考虑到不同的知识通过哪种通道更容易被受训者所接受,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培训效果。

4.接受者

中小学教师作为培训过程中的接受者,他们对信息素养的认识和理解、对培训内容所持的态度、已有的知识经验、能接受的传播技巧等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培训效果的高低。因此,在培训过程中也要考虑到这些因素。

三、针对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训过程的要素提出建议

根据SMCR传播模式分析了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训过程中的各种要素之后,笔者将针对各个要素提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训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可行性建议。

1.针对教育行政部门

第一,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推进教育体制改革,鼓励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信息意识。第二,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信息技术设施投资的力度,合理配置资源,改善城乡教育二元化体制,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给教师提供提升信息能力的环境和资源支持。第三,教育行政部门要鼓励学校引进信息技术人才,鼓励学校和企业合作,开展培训工作,从宏观的角度影响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

2.针对师范类院校

师范类院校作为中小学师资培训的大本营,应该在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中未雨绸缪,做好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训和就业指导工作。第一,师范类院校应主动制定信息技术培养标准,对信息技术课程进行合理设置,注重专业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为在校师范生提供更多的提升信息素养的环境和机会。第二,应适量延长在校师范生去中小学校实习的时间,使师范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中小学校的研究性课题等项目的设计与开发,培养他们在未来工作岗位上信息素养的应用能力。

3.针对中小学校

中小学校是中小学教师的聚集地,在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意识引导和培训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第一,学校在平时的教学和管理中应实行信息化,即落实学校的教育技术装备,注重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学校管理和教学工作中,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内容、策略等进行改革,在校园内部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2]第二,中小学校应重视并完善校本培训,采用分层分级的培训模式,可以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和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再由他们主持校本培训,鼓励青年教师带动老年教师进行培训学习。第三,中小学校应建构网络环境下的师资培训模式,为教师提供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和交流环境。如:基于网络的知识管理系统,使教师能够通过BBS等平台对培训过程中的问题、教学中的应用问题等进行提问和交流,为培训教师和受训教师、受训教师和受训教师之间的互动提供技术环境。[3]第四,中小学校应把对教师信息素养的考核纳入到教师评价体系中,激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动运用信息技术,在实践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

4.针对培训教师

培训教师作为培训过程的直接参与者,其先前知识背景、对培训内容的解析、对培训工作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到培训的效果。第一,培训教师可以从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骨干教师、优秀年轻教师中选择,以便于有效率地开展分层培训。第二,培训教师应该关注新教育政策,在教学工作中通过自身实践不断提高信息意识。第三,培训教师也要主动参与培训内容以及培训项目的设计与开发,以此来加深对培训知识的理解程度。第四,培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要经常反思总结,根据受训者的问题,及时改进培训内容,使培训内容更好地服务于受训教师的教学工作。

5.针对中小学教师

中小学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担任着信源和接受者的双重身份。第一,中小学教师要在教学工作中提高自身的信息意识,能主动认识到信息技术为教学工作带来的便利。第二,中小学教师在接受培训后,要将培训内容运用在教学工作中,以自身实践来促进自身信息能力的提升。第三,中小学教师在培训和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反思总结沟通交流,以便快速解决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分享实践经验。

6.针对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作为传播过程中的信息,直接决定着培训目标和培训效果,因此培训内容的设计和开发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培训内容的设计与开发需考虑到受训教师已有的教学经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教育家库伯提出的经验学习圈理论认为,由于每个人的内在性格、气质的“差异性”,以及生活、工作阅历、教育知识背景的“差异性”,从而导致每个学习者“学习风格”的“不一致”,正因为如此,在设计教育和培训项目时要考虑到这种差异的存在。[4]第二,培训内容的设计与开发应注重解决受训教师教学中的问题,有90%以上的教师在接受培训时,都希望培训内容能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以及教学问题的解决。培训内容应有助于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设计、开发、应用、评价。第三,培训内容的设计与开发应关注受训教师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四个层次,在培训过程中按层次培训,分层设计培训内容和培训目标,层次越高的教师,在培训中应更重视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锻炼。

7.针对传播通道

根据SMCR传播理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的内容采用试听结合的方法更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因此,需要教育行政机构、学校在加强和完善信息技术硬件资源的同时,不断引进优秀人才,开发各种网络培训模式以及网络电子资源,建构终身学习的环境,使受训教师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交流。

参考文献:

[1]杨改学.三种传播理论与现代远程教育[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3(4):14-17.

篇8

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引导信息技术教师改变课堂教学方式,以学生学习需要为前提,做好教学设计,改变单纯的技术操作教学模式,把技术操作与学科知识整合起来,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造坚实的基础。深入学校听课,规范常规教学,指导引领教学,随机检查学生学习效果。4月,组织信息技信息技术教师到省教学学院和白山市教师研修院听课学习,培养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教学能力。

二、 举办远程建立网络空间技术培训

为加强我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工作,在3月20日举办了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远程建立网络空间技术培训班。培训的主要技术规范是:依托**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 ,注册个人空间、管理个人空间、在空间信息、建立并管理学校圈子(博客群组)、在**省教育论坛主题信息等网络技术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远程网络技术能力,为各校开展网络研修提供技术支持。

三、 以教育科研课题指导教师网络研修

基于**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结合我校确立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课题研究方案》,深入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网络研修促进教师研修能力提高”子课题研究。开展**省教育资源库试点——信息技术课教研(**市)工作,上传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案)500多课时。全面规划**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技术框架,组建**教育区域性教师网络研修模块,规划43个学校或教研圈子,架设**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论坛板块。注重网络研修的技术管理,组织9名信息技术教师申报**省教育信息网信息员,对**省教育社区网站进行全面的技术管理,在技术上保障我市各校深入开展网络研修工作,为课题结题做好材料收集与过程管理工作。

四、 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基地和学校网站建设

加强机房日常管理工作,保持室内及设备的清洁,注意防火,及时关闭电源。加强学校计算机系统维护和网络安全工作,并入职业高中20m因特网带宽接口,改变了我校计算机网络网速较慢的情况。保障学校机房及部室计算机网络正常使用,指导教研员和培训教师在解决使用计算机网络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为全市中小学教师提供良好的培训环境、教学研究网络环境和学校网络办公环境。

篇9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7-2014-02

A Brief Comment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nformation Literay about Rural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XU Sai-hua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Jinhua College,Jinhua 321004,China)

Abstract:The key to educational reform is to build a high quality teachers’ team inrural primary schools.In order to improve rural primary school teachers’information literay faster.It is effectiv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facilities and resources.The environment and atmosphere shall be produced for the self-training of information accomplishment,and etc.

Key words: Rural primary school teachers;information literay;information literayEducation

1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Internet网络的通贯全球,网络化、信息化浪潮的涌动迭起,科技生产力―知识经济―信息社会雏形的孕育诞生,发展人们的信息素养已日益成为一个亟待探讨的重大课题。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发展系于教师。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国小学教师队伍总体上还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现代信息素养,提高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 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内在结构

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教师具备较高的应用信息素养、开发设计信息素养等。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四方面。

2.1 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与信息活动有关的意识和情感。小学教师应该在以下各方面具备较强的意识情感:有强烈地利用信息技术与专家同行交流和获取信息的愿望;有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工作的愿望;有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生交流以便及时了解学生需要的愿望;有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不断提高的终身学习的意识;对于新的信息技术有了解和使用以便提高自己工作效率的愿望;有以自己对信息和信息技术的积极态度去感染学生并培养学生信息意识、情感的意识;有对信息进行价值判断的意识和对自己的信息行为进行评价的意识;有学习信息技术新知识的意识和学习、遵守与信息和信息技术有关的法律的意识;有提高自己信息能力的意识;理解信息技术对教学、学习和学校管理所发挥的作用,理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改革的方向。

2.2 信息伦理道德修养

对于小学教师而言,信息和信息技术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不传播虚假、有害信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不进行计算机犯罪活动。更重要的表现在于对自己的职业使命的一种社会责任感,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的社会责任感,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做有益社会的事,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修养。同时,在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时,要保证自己劳动成果的纯洁性,对于信息和信息技术的使用要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在善于寻求别人的合作与帮助的同时,要以豁达的胸怀帮助他人,与他人真诚合作。要尊重别人的劳动与信息产权,未经同意不要下载别人的信息,要尊重他人的隐私权,未经授权不将别人信息传播于他人。

2.3 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指的是一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作为信息素养的重要部分,信息知识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它说明人们对信息技术了解的程度,而且通过了解与掌握这些知识,人们对信息技术的意识、情感以及伦理道德也可能得到巩固和加强。信息知识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传统文化素养、信息技术的基本常识与历史、信息系统工作原理、信息系统的结构与各个组成部分,信息技术的作用与影响以及信息技术有关法律与道德问题。

2.4 信息能力

教师的信息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意识到信息和信息技术对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意义,在教学实践和自身的专业发展中高效地获取信息、批判性地评价信息、有效地应用信息,并能明确在获取和使用信息中的社会责任的综合素质。小学教师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使用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理解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

总之,信息素养内在结构的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构成统一的有机整体。信息观念在信息素养结构中起着先导的作用,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伦理道德是保证信息素养发展方向的指示器和调节器。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的关系极其复杂,信息的开放、利用和创造都需要一定信息知识作为基本前提,已形成的信息能力又影响和制约者信息知识的掌握。随着信息素养内在结构研究的不断深入,将使信息素养教育不断发展完善,并收到日益明显的效果。

3 农村教师信息素养提高途径

3.1 加强信息设施及资源建设

小学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前提和基础。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需要必备的基础设施和基本设备,如数量足够的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室、校园网络和因特网等设施,保证信息资源的畅通。给教师尽可能地创造接触信息技术的机会,鼓励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为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为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发展提供一切可能的机会与条件。

3.2 营造信息素养的自我养成的环境

农村小学教师课务非常重,没精力学习。这就要求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渗透于平时,以自我养成的方式提高信息素养,尽可能少的占用教师有限的时间。终身学习是时展的必然产物,教师要成为创新知识的启蒙者,必须先成为创新知识的学习者。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自身的信息敏感度,加强自身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时刻感受到自己对信息的需求,知道什么样的信息能促进教学。学会根据获取的教育教学的最新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策略,创造性地利用信息不断改进教学,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创新教学结构和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这一切的起点是注意实践过程的评价和反思,把现代教育观念融入到自己的思想观念中,时刻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学校要为形成这种自我发展、自我养成的习惯提供物质基础和舆论氛围。

3.3 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

信息化教育环境下,课程理论、教学理论、教学模式与方法正在发生重大转变,传统的线性、固定的教学模式已逐渐跟不上现代教学的要求,信息教育中广泛的采用了信息化教学设计,作为一线教师从事信息教育的实践必须具备信息化的教学设计能力才能适应这一变化和改革。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系统方法。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核心是以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学习资源的利用为特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其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而非只是教学内容;注重教学资源的协调使用,而非只限于课本材料;注重学科的交叉专题,而非只是单学科知识点;注重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而非简单的知识的传递;注重情境中的自我发展理解,而非仅仅强化技能;强调基于资源的探究、合作、自主式学习,而非传统的讲授、辅导、模拟、考试的单一课堂学习模式;注重形成性评价,而非终结性评价。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并强调教师是作为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开发者的角色加入到教学过程的。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注重各类教学资源的合理运用、合理设计学习环境四方面来提高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

3.4 科学安排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

科学可行的培训计划是培训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科学可行的培训需遵循以下几点:

第一,培训内容要切合教学实际。教师比较注重信息技术培训中的实用性。这也要求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切近教学实际。使信息培训工作建立在教育教学的基础上,增强培训工作的实践性、针对性、实效性。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在培训中要加重信息意识、信息相关法规、信息道德的学习。

第二,分层次根据不同人群特征进行不同的培训。不同的教师群体间,信息素养差异较大,一刀切的进行同一种培训是难以达到好的效果的。而信息技术培训的具体内容可划分为几个层次,第一层次的目的是培训一些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第二个层次主要是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教学模式的讲授与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策略与教学设计方法等。第三个层次主要是指信息技术在教师所教学科中的具体应用的经验与案例,分析本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具体案例。所以,应根据年龄、性别、学科、任教的年级的不同,不同群体的教师应进行不同形式的培训,学习不同的内容。

第三,完善教师信息素养培训工作评价体系。如果只有培训制度和培训内容没有相应的评价体系,则培训活动会难以落到实处,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不利于教育事业和教师专业技能的良性发展。而我们目前的许多培训缺乏持续有效的评价和反馈机制。实际培训过程中评价方法单一,没有突出对教师学习效果的过程性评价,而培训后又没有充分地收集教师的反馈意见,缺乏与教师持续而广泛的沟通。因此,应该以教师教学状况的改进为基本尺度来评价建立评价体系,评价培训的效果,以教师的反馈意见来调整培训的方法与内容。

4 结束语

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因而,政府应加大投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各小学应该营造信息素养养成氛围、环境来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设置科学合理的培训形式与内容,以便保障培训效果。总之,政府、社会、学校及教师本人应该相互协调、共同努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

参考文献:

篇10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 优化信息技术, 并将其有机地融入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 使整个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信息技术等要素保持一致, 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能够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动的力量。[1]整合以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为载体,把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手段、知识和能力渗透到信息技术学科中来,丰富和扩展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能力。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现 

状及具备的能力分析 

目前,中小学教师的现状是:1.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缺乏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该用时不用,或者无人利用,将信息硬件资源白白浪费。如:不会下载远教资源、不会制作多媒体课件。2.传统的教育观念依然存在,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意识或观念薄弱,“以教为主”的教学观念依然盛行。3.许多教师缺乏管理教学资源和监控教学过程的能力,不能有效地将信息化资源运用于教学实践当中。教师的信息化水平较弱。 

根据以上现状,及时进行课程整合时应具备的能力有:1.拥有随时更新教育观念的能力。 

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也已经从简单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上升到对伦理道德等新观念的研究。[2] 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处理好教学各环节的关系。2.熟练使用信息设备的能力。掌握设备常用的技巧和方法,充分了解设备的性能和结构原理,将信息整合、加工,再通过媒体呈现给学生。3.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各项能力,用知识武装头脑,培养网络能力、协作学习和积极创作的能力。4. 获取网络教育资源的能力。(1)熟练使用搜索引擎(如:百度、google等),进行资源的下载、分类、整理和加工;(2)收藏各类教育教学网站,储备教学资源。使用起来快捷、方便、省事;(3)关注优秀教学论坛,获取有效资源。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提高的策略 

由于“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谁也不能提出一套适合所有学科的整合策略。本文有以下几点策略:[3] 

(一)必须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整合。课程整合不仅是对新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应用和推广过程,更是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进行课程的有效组合过程。运用多种教育理论,特别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构建先进模式,让学生以多种方式学习。学校要积极确立“教学要发展,信息要先行”的理念,为推动本校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提供物质保障和精神动力。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正确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二)提高教学实施能力、优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设计的基础上, 实施教学设计方案的能力, 是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高低的集中体现[4]。在设计观念上,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以学生为出发点,改变重 “教” 轻“学”的传统观念 ;在设计策略上,树立系统观和课程融合的思想,使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全面的融合;在设计方法上, 分析师生之间的关系,重新定位师生角色。 

(三)注重信息化资源和环境的建设。从一定程度上来看,信息化教学资源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优势,信息化教学资源也有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再造,能够促进课程的动态生长。学校要积极和上级教育部门沟通,从多渠道争取投资,尽量使信息化硬件资源进一步改善学校的信息技术环境建设。 

(四)正确对待课程整合中的伦理道德。丰富的网络资源,给今天的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对师生的伦理道德造成了某些方面的负面影响。(如:信息污染、信息滥用、信息安全等。)教师要积极树立正确的网络信息观念,自觉获取有益的资源。积极引导学生获取有用信息和有益资源,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 [5] 

(五)做好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评价。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评价,在教学设计、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以及课外各项活动中都有所涉及,检测学生的体系更完善、涉及面更广。信息技术教学工具下的教学评价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得到一定的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合理的评价,最终将评价结果用于提高整合效果,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六)加强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中小学要重视对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培训,在信息技术教师的带动下让所有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技术理念、多媒体硬件设配操作能力和学科课程整合能力。对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软件操作、课件制作、卫星资源接收使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等相关知识的全面培训和学习,努力从整体上提高中小学师资队伍的信息化水平。因地制宜的制定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不断提高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 

三、结束语 

中小学课程整合要求,教师应具备多种能力与理论知识。以现代教育观念和思想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作为前提,提升多方面的能力。其中,教学设计是核心;教学实施是集中体现;还要关注信息技术伦理问题,做有益的课程整合,达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积极、有效、健康的整合。 

 

参考文献 

[1]徐艳伟.中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初探[j].教学与管理,2007(9). 

[2]赵建功,戴维,张桂荣,崔勇.信息化社会教师现代教学技能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7(9). 

篇11

2001年我国正式启动了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教师是任何教育改革的主要实施者和建设者。2002年,我国颁发的《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意见》中明确提出了“信息化已经引起中小学的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革,要实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逐步普及和应用,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具有信息素养的中小学师资队伍是关键。……教师教育必须加快信息化进程,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为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专业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从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现状来看并不乐观,表现如教师观念落后、数量不足、水平不高等。因此,除了迅速提高现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技术水平之外,还要从如何培养掌握信息技术的教师这方面思考。笔者从对师范生的多媒体课程教学中反思,认为我们应该把信息技术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职后培训作为一个连续的、统一的发展过程来看,进行不同阶段的衔接、整合与重组。现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各阶段培养、培训现状和模式作粗浅探讨。

一、教师培养的现状及模式

建国以来,师范专科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是我国中小学教育师资培养的主要阵地,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有很多合理的地方,例如:注重培养学生具有“一口普通话,一手好书法,一笔好文章,一套好教法”的教学基本功,同时我们在保持传统教师教育学科的优势,巩固高师院校特色学科的基础上,应该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积极培养有高信息技术能力的教师。wwW.133229.cOm虽然高校已经普遍开设了计算机类课程,但将计算机类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整合,构成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体系,对以培养合格教师为己任的师范院校是一个历史的挑战。

从目前我国高师院校对师范生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培养现状来看,反映出对其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足,在设置的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和实践性环节课程所占比例较少,基本上仍只是作为师范专业的公共课来实施。再者,单纯地将计算机基础代替信息技术教育。在效果上,计算机课老师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没有贯穿将技术整合到教学中的理念,学生隔靴搔痒的理论和知识学了不少,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提高不大,所以学生不能很好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未来教学中,不能满足基础教育信息技术和实践性教学的需要。最后,在培养模式上,与基础教育需求脱节。在培养过程中,重点都放在了传授基本理念和基本操作,学生很难感受到运用信息技术会带来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在今后踏上教学岗位后,也就难以自觉自发地运用信息技术。

因此,在对师范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模式上应采取相应的变通。首先,改变传统的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增设信息技术和活动类课程,强化信息能力和实践能力。重点涉及信息在教育运用中的理论和实施,通过学习各种教学媒体、教学课件,将信息技术和各种基础课程相结合,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习和操作实践逐步熟悉它们。在实习期间尝试性地运用这些技术。其次,建立与中小学合作的培养机制,加重实习力度,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真实的学校环境中运用信息技术,以提高信息化技术应用技能。

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职后培训的现状分析

信息技术能力成为信息时代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培训工作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开展,但是从信息技术的培训内容、方式方法及效果上进行分析,还存在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1.培训方式单一

目前的培训方式多采用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专家讲授式培训。一些地方把全员培训称为教师集中面授,“大呼隆”上课,这使得操作技能极强的信息技术培训只能流于形式。原认为教师学习了信息技术的知识,就能自行将这些知识恰当运用于课堂教学实际场景。但这种单一的培训模式对于教师自觉地坚持使用教育技术于自己的学科教学中,效果十分有限。

2.只注重技术层面的培训

由于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参加培训时的兴趣集中于计算机的操作,对于理论内容的学习不太感兴趣。因此,就出现了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重心转移到讲授操作技术,而忽视了对于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的培训现象。他们在培训中只是单纯模仿。再加上各学科教学内容的差异,对学科教师的技能要求不同,若采用这种偏重信息技术技能训练,忽略了教育专业素质发展的培训方法,会致使有的教师认为培训内容与自己所教课程关系不大,兴趣就大大降低,培训效果也打了“折扣”。

3.忽视教师已有的教育观念

在以往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常忽视了教师已有的教育观念,认为只要把观念和技术传授给他们,自然能被他们认同,并成为指导他们教育行为的准绳。但实际上教师作为成年人,其思维方式已经基本定型,接受新事物比较缓慢,而且他们在自己的学科领域都有一定的理论功底,习惯于用自己学科固定的思维方式来处理新问题。

4.培训难以产生持续的作用

教师通过培训接触到一些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方法都会产生认可,觉得培训者讲得很有道理,并且积极地尝试着实践。但当受训教师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后就会发现现实与所学内容之间的矛盾与差距,很多教师又回到了原有的工作轨迹中,教育技术培训持续效用难以发挥,使许多培训流于形式。

基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信息技术的培训还存在许多值得探索与思考的问题。我们需要探索新的模式和授课方

法,将信息技术合理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中授课方式的探讨

教师继续教育往往容易成为限制其发展的瓶颈,加强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式研究,是当前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极为关键的课题之一。

在现代信息技术培训中,授课方式是由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在实际培训授课中,选择不同的基本方法和手段相结合,并使其在培训过程的各个阶段动态地发挥作用,是提高培训实效的关键。经过实践摸索、查阅资料总结,我归纳出以下几种授课方式:

1.以理论为主的讲授方式

讲授法是指教授者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受训教师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这种模式是以教师口头讲授为主,辅之以演示、问答等方法。应包含两个过程:了解和内化。了解信息技术系统的基本组成、产生、发展、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历程等理论内容。以介绍整体培训内容及学生所需完成的任务为主,其目的是更新课程观与学习观,浏览课程的整体结构。至于理论的内化与应用则是在以后的培训和实践中逐渐进行的。

2.以课件制作为主的辅助教学方式

这种模式是采用cai课件,将培训内容以图、文、声、像等表现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使教师在学会各种工具软件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机的应用,后来逐步深入到掌握基于资源的课程设计。实践证明,以课件开发作为任务驱动,是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具有了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就能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自然有机地相互融合,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

3.以操作为主的练习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不实践操作学了也没有用。那么培训教学就应该“面向应用”,以实践为主,精讲多练。“精讲”是指教师要讲出内容的基本知识点和精华;“多练”是指让学生有足够的上机时间,进行有目标、有实际效果的操作。我们要培养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意识和应用意识,不能搞“纸上谈兵”和“无机教学”。

4.以课题研究为主的方式

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层次水平和学习需求不同,用整齐划一、一成不变的教学目标是行不通的,我们可以采用以课题研究为主的方式——任务驱动法,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协作、协商中探索,在完成所设定的任务中学习,在不稳定性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与人合作,充分体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及自组织的过程。在培训告一段落后,联系教师所从事的教学给其布置有一定难度的“工作任务”,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

总之,对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培训一体化,每个环节都应该环环相扣。职前培养中,高师院校要合理地设置信息类课程,探索师范院校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体系。职后培训中,要切合实际,采用多种培训方法和手段,不断加强各中小学教师关于信息技术的培训,推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徐君.新时期教师教育模式的转型与高师院校的改革对策.教育探索,总163期.

[2]陈向明.在参与中学习与行动.北京.教育出版社.

[3]梅友松等.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教育与职业,20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