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24 17:36:4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系统科学与工程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系统工程》是在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倡导与支持下,于1983年创办的综合性科技期刊。主要刊载中国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前沿的理论、方法及应用创新成果,在较大程度上体现了这两大学科的研究水平与发展趋势,对推动中国系统科学与管理科学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读者对象为高等院校师生,软件学研究人员,各级领导干部,管理工作者以及有志于研究应用系统工程的同志。
主要栏目
理论与综述、物流系统工程、金融系统工程、社会经济系统工程、生态环境系统工程、交通系统工程、 信息系统与管理、方法与应用等。
《系统工程》在广大作者、读者的大力支持下,内容质量逐步提高,学术影响不断扩大,已先后进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重要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行列,并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执行评优活动中,荣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文献检索分析中心统计分析,2008年统计前五年影响因子达1.12,在全国自然科学总论类核心期刊中名列前位。
1森林培育学教学过程中系统科学理论知识的不足
森林培育学是以生态学作为其理论基础的核心,但是生态学科已广泛采用的系统科学理论和方法并未引入到森林培育学中,大多数森林培育学科的研究人员对系统科学理论和方法仍然感到陌生。目前大多数森林培育学教材或著作,仍以个体生态学或群落生态学的理论为基础,尚未充分体现系统科学理论的思想。现在生产上已普遍认识到,造林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的科技知识集成,需要多方面人才的通力协作,只有在系统思想指导下,才能合理安排农、林、牧、副各业用地,才能正确处理农、林、牧之间的关系[2]。森林培育从采种、育苗、造林到抚育采伐,涉及一系列各个方面的技术,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适用于造林的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层出不穷,如何将这些新成果进行优化、组合、配套,在生产实际中发挥更大作用,更是迫切需要系统思想的指导。目前,生产实际需要和所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之间存在着较大距离。由于林学专业本科的教学活动中没有关于系统科学的课程,这就使得从林业院校毕业的本科生没有形成扎实、完整的系统思想,这对于他们即将面对的造林这一越来越复杂的系统工程,并未做好知识结构和思想上的准备[3]。所以,缺乏系统思想和理论的全面指导便是森林培育学理论基础的不足之处。同时,在森林培育学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系统科学理论的支撑,整个教学环节没有得到很好的优化。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学分配比、时间安排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教学方式单一,没有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师生互动效果较差,缺乏师生间的良好反馈;实践教学单一,难以适应林业生产实践的需求;教学过程中各要素的配置不太合理。即使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也都是不系统、相互割裂、片面的、无序的,没有把整个森林培育过程和森林培育学的授课环节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对待,因而,急需采用系统科学的一些理论和方法优化森林培育学的教学过程,从而形成一套高效、系统、合理的教学体系。
2系统科学指导和丰富森林培育学是大势所趋
系统科学是20世纪中叶形成、近几十年来发展十分迅猛的一个大门类新兴学科。它把事物看作系统,从系统结构和功能,从系统的演化,研究各学科的共性规律,是各门学科的方法论和基础[4]。系统科学理论包括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它是新兴的科学方法论。从系统科学来认识森林培育学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多功能的复杂系统,把森林培育学教学过程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分析研究,统筹全局,立足整体,对森林培育学教学过程的优化提供了重要思维方式和重要手段。三论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从它归纳总结出的三大原理——反馈原理、有序原理和整体原理是森林培育学取得优化教育效果的重要理论基础。信息论是研究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教学关系系统,是关系教育信息如何传递,变换和反馈的理论,教育控制论是在教育系统中,运用信息反馈来控制和调节教师的行为,从而达到既定目标的理论,教育系统论是把教育视为一个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是由教育目的、内容、媒体、方法、设施及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森林是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多种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它是一个整体,整体与各部分之间是一种非线性的关系,从而使得在整体层次上会涌现出各组成部分所不具备的新特性。由于森林的多目标和多种效益,森林培育从来就不是林业专业和林业部门所能独自完成的事情,它还涉及社会、经济、土地资源、农业、水利、畜牧、环保、旅游等诸多方面。因此,森林培育学涉及的不仅是森林生态系统,还涉及自然系统、社会系统等多方面和多层次的系统。对于这样一个需要处理多个系统相互关系的学科,仅仅以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作为其理论基础就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有必要用系统科学来指导和丰富森林培育学的有关理论,使森林培育学建立在更加宽广、稳固的基础之上。
3基于系统科学理论的森林培育学课程体系优化设计
3.1基于整体性原理的森林培育课程体系优化设计为了配合当前高等教育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策略,应对课程理论教学时间的压缩、森林培育理论与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用人单位对学生专业课程知识要求发生转变,基于系统科学中的整体性原理,探讨森林培育课程体系的优化设计模式:①合理优化森林培育学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学时数量配置比例。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平衡理论课教学学时数量、提高课程实习和课程设计时间、增加课堂讨论和课程阶段性专题论文等。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对课程核心内容的掌握、理解能力。②融入系统思想到森林培育学的教学过程当中,考虑专门用2~3章节来论述营建森林生态系统的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从而让学生意识到把森林培育作为一项真正的系统工程。③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在理论教学中,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以生产实践中的技术实例为核心,通过解析讲授课程中的关键理论和技术,尤其是突出目前生产中形成的、推广辐射面较大的新技术解析,使理论教学向突出重点、辐射全面方向努力尝试。通过课堂问答、课堂讨论和专题论文交流,提高师生间的互动性,进一步活跃教学气氛,从而在相对较短的教学时间内完成了大纲中的重点教学内容,并促进学生课后复习并自觉补充教材内的其他内容。④优化森林培育学的实践环节。在教学实习中增加森林培育学中的新技术和新理论,如天然林和人工林抚育间伐设计、造林和营林各环节的实地考察、造林和抚育工作的质量检查验收等实习内容。聘请生产中长期从事技术工作的技术员现场教学,从而在现场把课程理论和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效果良好的生产实践第二课堂。
3.2基于反馈性原理的森林培育学课程反馈信息平台的建立构建森林培育学课程反馈平台体系,设计相关的调查问卷,学生将自己对任课教师授课的总体评价(包括讲授方式适宜性、举止言谈的示范性、讲授内容可接受性、教学互动性、课件可利用性、讲授语言表达准确性等等)反映在平台中,通过教师在平台中查看结果和教务处、学院的具体反馈意见,使教师及时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并克服问题,改正错误,及时修正课程体系中的具体措施。同时,为了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将教学课件、复习思考题等在教学平台上公布,并通过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答疑辅导,使学生在课堂之外能够获得更多感兴趣的课程知识,也解决了课堂教学时间不足、学生与教师接触时间较少的问题。
全书分为4部分,含25篇论文。第1部分 分数阶控制,含1-7篇论文:1.受一般初始条件的圆柱结构分数阶优化控制的公式化和数值方法;2.神经网络辅助的分数阶控制;3.分数阶动态系统在反推控制技术中的应用;4.应用积分时间绝对误差准则的分数阶控制器的参数调整;5.分数阶系统的分数阶模型预测控制;6.从控制的观点和理论来说明连续线性分数阶动力系统;7.通过线性状态反馈控制器的分数阶统一混沌系统的稳定性。第2部分 分数阶变分原理和分数阶微分方程,含8-12篇论文:8.不可微函数的分数阶变分法;9.分数阶欧拉-拉格朗日微分方程;10.根据双测度的分数阶摄动系统的严格稳定性;11.分数阶动态系统的初始时间微分差的严格稳定性;12.用于高功率微波系统问题的分数阶动态轨迹优化方法。第3部分 在数学和物理学中的分数阶微积分,含13-19篇论文:13.Hadamard类型的分数阶微分系统;14.一个统一的分数阶混沌系统的鲁棒同步和参数识别;15.有界域上的分数阶柯西问题:概述最近的结果;16.力学和引力理论中的分数阶相似模式;17.分数阶空间中的薛定谔方程;18.分数维空间中的波方程解;19.在重力中的分数阶精确解和孤立子。第4部分 分数阶序列的建模,含20-25篇论文:20.自催化反应次扩散系统中的前传播;21.二维反常扩散问题的数值解;22.用分布速率常数分析核磁共振中的反常扩散;23.用分数阶导数推导HodgkinHuxley模型;24.分数阶微积分用于介电弛豫过程;25.有HavriliakNegami响应的绝缘介质的分数阶波动方程。
本书汇集了非线性动力学、非线性振动与控制的最近进展。书中提供了分数阶控制的最近发现,深入研究了分数阶变分原理和微分方程,并运用分数阶微积分来解决复杂的数学和物理问题。最后,本书还讨论了分数阶模型可以在复杂的系统科学与工程中发挥的作用。
自考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免费下载
这个东西还是要靠自己来搞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 理论与应用力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微电子学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信息安全(信息科学技术) 光电子技术科学 材料物理 材料化学 环境科学 生态学资源环境科学 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 统计学 系统科学与工程 教育学 教育学 学前教育 特殊教育 教育技术学 小学教育 人文教育 科学教育 华文教育 体育教育 运动训练 社会体育 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 运动康复与健康 农艺教育 园艺教育 林木生产教育 特用作物教育/特用动物教育 水产养殖教育 应用生物教育 农业机械教育农业建筑与环境控.辽宁大学自考毕业论文格式?大连水产学院渔业管理专业成人自考毕业论文格式请好心人解答一下:黑龙江大学经济法自考毕业论文格式要求和字数中南大学英语本科自考毕业论文格式自考毕业论文格式又是怎么样的?急用参考
红河学院毕业论文格式
(一)论证方法
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写作的论证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以说理的方式,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对研究问题进行层层梳理,提出明确的论点,并逐一予以阐释、 论证的研究方式。运用论证方法撰写的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属于论证型论文。论证型论文通常由论点、论据、论证三个部分组成。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因果法、反证法、引申法等。
(二)评述方法
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写作的评述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对其研究领域的某一成果或具体观点进行褒贬不一的综合性评述的研究方法。根据评述对象的不同,评述通常分为文献评述和会议评述两种不同类别。运用评述研究方法所撰写的。论文通常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并钚- -味对已有观点或成果进行正面论证或反面驳斥,而是综合各方面观点以客观的态度对其进行评述。评述型论文通常包括前言、主题和总结三个部分,与运用论证方法撰写的论证型论文相比有明显区别。在评述型论文的撰写中应特别注意对评述对象资料的搜集要尽完整,使用的文献资源也应忠于事实,最大程度保证评述的客观性。
(三)调研方法
调研方法是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特别是社会科学类论文研究方法中较为重要的研究方法。运用调研方法撰写的论文就是通常所说的"调研报告".根据调研报告撰写的论文就是"调研型论文".调研方法是基于真实的社会实践调研,对搜集的信息进行综合整理后,再开展客观分析的一种综合性学术研究方法。调研方法最常用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等社会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也是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开展实证研究的基础性方法。调研型论文通常包括调查和研究两个阶段,通过调查去研究某些社会现象,得出有关数据,归纳相关规律,为解决某些存在的问题提供依据或参考。
(四)考证方法
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写作的考证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对学科领域或社会实践中的某- -问题 ,以直接或间接的材料为基础进行深入研究、辨明是非的研究方法。通常意义上的"考证"多指对古籍、古证的考察或修订。现在的考证含义已有所延伸,不再仅局限于对古籍的考察,而是指对事实的考核和例证。
考证方法常用于历史学、语言学、文学等学科。考证型论文-般包括引论、本论和结论三部分。与其他研究方式不同的是,考证型论文的研究方式需提出新的考证观点,否则只是延续前人的考证结论,考证的意义就大大削弱了。
二、适用社科论文的研究方法介绍
1、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 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 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 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 问卷调查法 ,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 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 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2、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 研究提纲或观察表, 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 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系统性和可重复性。 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 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 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 发现其中的问题。 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 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 借助各种方法技术, 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 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3、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 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 从而全面地、 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 其作用有: 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 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 有助于观察和访问。 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 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 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 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 在自然条件下, 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 根据观察、 记录、 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 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4、 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 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 理清关系, 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 的方面的分析。 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 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 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 从而能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 揭示内在规律。
5、跨学科研究法 运用多学科的理论、 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也称"交叉研究法".科学发展运动的规律表明,科学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综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据有关专家统计,现在世界上有 2000 多种学科,而学科分化的趋势还在加剧,但同时各学科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 在语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 有日益统一化的趋势。
6、 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 加以调查分析, 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有三种基本类型:
(1) 个人调查,即对组织中的某一个人进行调查研究;
(2) 团体调查,即对某个组织或团体进行调查研究;
(3)问题调查,即对某个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7、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 是社会调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 它通过说明社会现象怎样满足一个社会系统的需要(即具有怎样的功能)来解释社会现象。 数量研究法 数量研究法也称"统计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认识和揭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借以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解释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
8、模拟法 (模型方法 )
模拟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征, 创设一个相似的模型, 然后通过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的一种形容方法。 根据模型和原型之间的相似关系, 模拟法可分为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两种。
9、探索性研究法
探索性研究法是高层次的科学研究活动。它是用已知的信息,探索、 创造新知识,产生出新颖而独特的成果或产品。
10、信息研究方法 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美国数学、通讯工程师、生理学家维纳认为,客观世界有一种普遍的联系,即信息联系。当前,正处在"信息革命"的新时代,有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以开发利用。信息方法就是根据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原理,通过对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和整理获得知识,并应用于实践, 以实现新的目标。信息方法是一种新的科研方法, 它以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揭示事物的更深一层次的规律, 帮助人们提高和掌握运用规律的能力。
11、 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是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 使之系统化、 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运用的较为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之一。
12、描述性研究法
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种简单的研究方法, 它将已有的现象、 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 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 它是对各种理论的一般叙述, 更多的是解释别人的论证,但在科学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介绍经验,它有利于普及工作,它的实例很多, 有带揭示性的多种情况的调查;有对实际问题的说明; 也有对某些现状的看法等。
13、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就是在撇开研究对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情况下, 用数学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量的处理, 从而作出正确的说明和判断, 得到以数字形式表述的成果。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它们的质和量是紧密联系 ,质变和量变是互相制约的。 要达到真正的科学认识, 不仅要研究质的规定性, 还必须重视对它们的量进行考察和分析, 以便更准确地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
数学方法主要有统计处理和 模糊数学 分析方法。
14、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思维和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辩想象、分析综合等,它对于一切科学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Google推出的免费学术搜索引擎,可以帮助快速寻找学术资料,如专家评审文献、论文、书籍、预印本、摘要以及技术报告。其免费的优势对那些并不富裕或没有相关学术图书馆资源的个人,意义重大。
2、SCIRUS
Scirus是目前互联网上最全面、综合性最强的科技文献门户网站之一,Scirus引擎的信息源主要是两部分:网页和期刊。Scirus覆盖的学科范围包括:农业与生物学,天文学,生物科学,化学与化工,计算机科学,地球与行星科学,经济、金融与管理科学,工程、能源与技术,环境科学,语言学,法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数学,医学,神经系统科学,药理学,物理学,心理学,社会与行为科学,社会学等。它以自身拥有的资源为主体,对网上具有科学价值的资源进行整合,集聚了带有科学内容的网站及与科学相关的网页上的科学论文、科技报告、会议论文、专业文献、预印本等。其目的是力求在科学领域内做到对信息全面深入的收集,以统一的检索模式面向用户提供检索服务。
3、Sciseek(科学探索网)
SciSeek专注于科学搜索引擎与目录,还包括一些科学杂志以及其他的工具等。
4、Find Articles(论文搜索网)
论文搜索网提供多种顶极刊物的上百万篇论文,涵盖艺术与娱乐、汽车、商业与经融、计算机与技术、健康与健身、新闻与社会、科学教育、体育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大部分为免费全文资料,检索操作简单。
5. Intute
由英国高等教育资助理事会下的信息系统联合委员会JISC和艺术与人文研究委员会AHRC开发建立,专注于教学、研究方面的网络资源。所收录的信息资源都是经过行业专家选择和评审的,从而保证了其质量。目前数据库信息已达120060条。Intute共设四大领域:科学与技术、艺术与人文、社会科学、健康与生命科学。各个领域下又包含诸多学科,以科学与技术类为例,覆盖了天文、化学、物理、工程、计算、地理、数学、地球科学、环境以及交叉学科,信息达33806条。
6、Information Bridge
Information Bridge是由美国能源部DOE下属的科学与技术信息办公室OSTI开发维护的搜索工具,提供美国能源部1994年以来研究成果的全文文献和目录索引,涉及的学科领域包括物理、化学、材料、生物、环境科学、能源技术、工程、计算机与情报科学和可再生能源等。检索功能有基本检索和高级检索两种。
7、OAIster
OAIster是密歇根大学开发维护的一个优秀的开放存取搜索引擎,收集了来自536家学术机构的590万篇文档,包括开放使用期刊的文章、工作论文、讨论文章、会议论文和学位论文。可按关键词、题名、创作者、主题或资源类型进行检索。检索结果含资源描述和该资源链接。
8、Base-Search
BASE是德国比勒费尔德(Bielefeld)大学图书馆开发的一个多学科的学术搜索引擎,提供对全球异构学术资源的集成检索服务。它整合了Bielefeld大学图书馆的图书馆目录和大约160个开放资源(超过200万个文档)的数据。
9、Vascoda
Vascoda是一个交叉学科门户网站的原型,它注重特定主题的聚合,集成了图书馆的收藏、文献数据库和附加的学术内容。
10、百度文档搜索
Information百度文档搜索可以查找以Word、PowerPoint、PDF等格式存在的研究报告、论文、课件等各类文件。它支持对Office文档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Adobe PDF文档、RTF文档进行了全文搜索。搜索时,在检索词后面加一个“filetype:”来限定文档类型。“filetype:”后面可以跟以下文件格式:DOC、XLS、PPT、PDF、RTF、ALL。其中,ALL表示搜索所有这些文件类型。在搜索结果页面,点击结果标题,可以直接下载该文档,也可以点击标题后的“html版”快速查看该文档的网页格式内容。
11、百度国学
本书是由世界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世界科学非线性科学》丛书(系列A)的第51卷。本书共有8章。1 早期文化与哲学中的对称性与复杂性;2 数学中的对称性与复杂性;3 物理科学中的对称性与复杂性;4 化学科学中的对称性与复杂性;5 生命科学中的对称性与复杂性;6 经济与社会科学中的对称性与复杂性;7 计算机科学中的对称性与复杂性;8 哲学和艺术中的对称性与复杂性。
本书作者在德国南部奥格斯堡大学任教,对复杂性的兴趣可以追溯到1973年他的博士论文《构造数学基础与复杂性计算度》。他的科学工作的实质可以用一种辨证的三步曲来描述。对几何学及空间一时间的早期研究启发了他对数学不变性和通用定律的兴趣。第一步是他于1988年出版了《自然界的对称性》的专题论文。第二步作者于1994年出版了《复杂性的思想:物质、头脑及人类的复杂动态特性》一书。在许多其他的书籍和文章中,他把非线性系统的应用扩展到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第三步是本书的出版,在本书中,作者把非线性科学与他的长期爱好,即音乐与艺术联系起来。本书有许多图表和照片,在这个全球化的复杂世界中它强烈地主张差异的统一。本书可供对非线性系统感兴趣的自然科学学者和人文学者阅读借鉴。
胡光华,高级软件工程师
国际任职上,分别担任过国际水资源协会(IWRA)主席、国际水文科学协会(IAHS)副主席、国际科学院委员会(IAC)水计划主席,世界水理事会(WWC)常务理事、地球系统联盟全球水系统计划科学委员会(GWSP-SSC)委员、美国土木工程协会(ASCE)水文工程杂志(JHE)副主编、国际水资源开发杂志编委、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主任。
国际水资源协会(IWRA)是国际水资源领域最知名、成立最早的学术组织。1971年在美国成立,聚集了全球范围的水科学家、水资源管理学家和工程师等专家学者。
2009年11月,中国科学院水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夏军当选为新一届国际水资源协会主席(2010~2012年),这也是IWRA历史上首次有中国的学者当选主席一职。其上任以来,主持和承担了一系列国际重大水战略计划。作为大会主席,主持第十四届世界水大会,展示了中国科学家在国际学术大会以及国际水战略发展领域的引领地位。他的足迹遍及法国、荷兰、澳大利亚、新加坡、瑞典、美国、南非等地,借助国际水资源协会(IWRA)和世界水理事会(WWC)平台,积极参与国际前沿讨论,为这一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提出中国科学界的意见,推动国际水资源协会发展战略和多项研究计划取得重大进展,提高了中国科学家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
全球水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夏军说,在未来30~50年,人类面临的最关键挑战是“要满足2050年达到90亿人口所需的能源、土地、水资源及相关物质的要求”。当前国际水资源研究与管理的发展与前沿试图解决三大挑战方面的问题:首先,应对全球变化尤其是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区域经济、社会经济发展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影响,探讨应对全球水危机的重大水计划、水战略的国际联盟与合作。其次,研究当前和未来(2020~2050年为关键时段)的全球及区域水资源管理面对的水治理重大战略问题、技术与政策途径。其中包括“全球变化的影响与水政策”、“极端事件与灾害管理”、“水的治理与法律”、“知识决策与管理系统”等。
聚焦全球水战略的前瞻性与交叉性研究,需强调三个发展方向: 强调每个人要享受基本的社会经济福利,而水是这个基本社会福利保障的基础。要合理地分配、调度水资源,做到水循环利用、安全用水,避免因水而引起的战争,使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维系人类生存所需的良好生态环境,展现绿色的地球、蓝色的海洋。开展生态补偿,强调绿色GDP,改善水质、生态系统,合理控制对水质水量的需求;良好的水开发与管理,要有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如在水的管理、水的调控、水的开发等方面。
水系统科学的发展与展望
夏军认为,随着全球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变化影响,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水短缺、水污染、水生态、水灾害、水管理问题愈来愈突出,五个问题复杂交叉,同时涉及国家和区域多个方面的安全,是一个复杂的水系统问题。
题目名称
天麓府工程量清单及招标控制价的编制
题目来源
科研课题 社会生产实际 教学实践(含实验)其它
预期成果
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 硬件 软件 图纸
学生姓名
xx
专业班级
xxxxxxx
学号
xxxxxxx
一、选题依据、目的意义、主要参考文献
1.选题依据
工程造价是工程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工程管理专业的重要学习内容之一。我选择《天麓府(11#)工程清单及招标控制价的编制》作为毕业设计的题目。一方面是基于对该在建工程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参与了一段时间的工程建设。天麓府11#楼为高层住宅楼,结构形式为剪力墙结构。建筑设计使用年限50年,建筑高度53.90,建筑面积11091.44㎡,地下1层,地上18层。符合毕业设计对象的工程要求。同时我对该工程进度和施工工艺以及部分分项工程的材料采购等有所了解。便于我在毕业设计中对该工程(11#楼)进行三维建模、清单计算及招标控制价的编制。
2.目的意义
本次毕业设计综合了我大学四年所学知识及自身的实习经历,是对自己大学期间所学所获的全面总结。也是对未来从事造价相关行业的一次深入实践。选择工程造价为题更能体现自己作为一名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素养。
3.主要参考文献
⑴. 程建华.《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估价:全国消耗量定额版》[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
⑵.《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 50500-2013)[S]
⑶.《河南省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预算定额》(上下册)(HA01-31-2016)[S]
⑷.《混凝土结构施工图 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16G101)[S] 二、毕业设计(论文)研究内容、进度安排、特色或创新点
1.研究内容
研究建设项目的建筑和结构图纸、建设单位及招标有关文件、广联达土建计价软件以及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
2.进度安排
第1-4周:熟悉毕业设计任务书,明确毕业设计的目的和意义,收集图纸资料,初步选题。
第5周:确定工程项目,确定毕业设计题目,提交开题报告。
第6周:学习、分析碧桂园天麓府11#楼项目施工图纸和建设管理资料;收集、整理、学习国家现行基本建设管理相关政策法规、工程设计及施工的相关规范、规程等基础资料。
第7-10周:学习掌握广联达计价软件的建模算量功能,进行图纸三维信息建立。
第11-13周:结合广联达算量模型,计算出工程清单量,给出招标控制价。
第14周:编制招标文件。
第15周:整理毕业设计成果,整理成档,装订成册。
第16周:准备毕业答辩。
3.特色及创新点
该毕业设计是以实际在建工程为对象,结合自己亲身参建经历,运用广联达BIM土建计量平台 GTJ2018对该工程进行系统科学的工程造价管理。编制完整的招标控制价文件,以起到对建设单位投资计划的制定和控制提供切实有效的依据之作用。
三、审批意见
可行性:是 否 任务量大小: 较大 适中 偏小
是否同意开题:是 否
学科交叉与融合是两个有紧密关联而侧重点又有一定区别的概念。交叉,主要指汇集,反映的是系统科学中的“集成”思想;融合,更强调相互渗透、合为一体,更多的是在化学层次、生命层次、质变层次上的结合,反映的是系统科学中的“综合”思想。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背后隐藏的是普遍性的哲学规律,即世界万物都是相互融合与相互作用的。在科学目标、科学价值以及科学组织管理层次高度统一的“大科学”时代,学科交叉与融合实现了当代社会科学研究在理论层次以及基础和应用层次的相互融合,打破了传统学科的划分,使社会科学研究者获得了更加广阔的视野,从而在方法论上实现创新。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对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研究,既包括宏观问题,也包括微观问题;既包含结构性问题,也包含非结构性问题;既包含可定量的问题,也包含难以定量的定性问题;即使一个领域的同一类问题,也有研究目的不同、研究视角不同、研究者学术偏好不同的差异性,因此,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不能只依一个理念、从一种角度、用一种方法、使一种工具就能解决问题,特别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面对的社会现象与问题较为复杂,这就更需要在研究过程中,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科学理论与实际经验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人与计算机相结合,并使这些结合相互渗透、合为一体,即形成“融合”,融合不仅能涌现出新的前所未有的研究能力,还能涌现出前所未有新的学科分支与学科领域。随着社会科学研究中大量复杂性、跨领域性和综合性问题的不断涌现,当代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在进行前瞻性探索时往往需要借鉴于其他相关科学领域。这种借鉴,不仅仅局限于社会科学领域内,通常还会涉及自然科学、科学技术,这是当代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典型特征。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大力推动学科融合与交叉,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更不是单纯的研究技巧,而是因为只有通过学科交叉与融合才能产生新的认识与分析复杂社会现象的能力,增强对社会问题研究的精细化与准确度,进而提高对社会问题复杂性的预见性和驾驭力,因此,学科交叉与融合是当代社会科学研究取得创新性成果的一条重要途径,许多成功案例表明“在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边缘发现科学问题,在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过程中解决科学问题”已成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由此可见,社会科学研究运用学科交叉与融合,充分体现了系统科学思想中集成与综合,在集成之上综合,在综合之上集成,即运用综合集成思想。系统科学中的综合集成思想是我国以钱学森为首的系统科学家历经几十年探索提出的认识、研究和处理复杂系统问题、体现东方哲学智慧与文化特征的方法论。因此,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开展学科交叉与融合需要充分运用综合集成思想,以“定性定量、科学实验、虚实结合、综合集成”为指导原则。当前,实现交叉与学科融合主要有两种途径:(1)以解决某一特定问题为契机而将多种学科聚集在一起的跨学科研究机构模式;(2)通过开设多课程知识点的综合课程来实现学科交叉与融合的高校交叉学科教育模式。
二、实践体会:开展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指导原则
自上世纪末,学者们在研究工作中就不断发现和体会到所研究的社会科学问题日趋复杂,如大范围环境治理问题、重大工程管理问题等都不仅涉及工程技术,而且涉及社会、经济、环境与人文领域,干系人不仅有政府、企业,而且关系到数量巨大的公众,因此,常因问题变量多、随机性强以及要素关联复杂而无法建立问题的数学模型,至于单纯的定性方法更缺乏分析问题的深刻性与精细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传统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复杂社会问题研究面前的“窘迫性”。近年来,国内社会科学研究者开始以复杂系统为基本理论,综合博弈论、运筹学和统计分析等数学方法、人工社会、元胞自动机、多主体系统、心理学、行为科学、文化基因等多学科交叉的计算实验方法开展对复杂社会系统多要素行为、宏微观层次之间相互影响以及系统整体状态演化规律的研究,研究领域涉及经济系统演化、公共管理、环境综合治理、重大工程管理等,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回顾和总结多年来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的探索,本文形成了以下几点建议。
(1)从现代“大科学”时代的高度来认识基于学科融合与交叉的当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创新的重要性,要认识到学科交叉与融合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总体上说,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推进学科交叉与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学科领域看,它既涉及对社会系统与社会科学问题的科学认识,又关系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在当代大科学时代的相互渗透与融合的动力学机制,还关系到现代社会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及知识结构设计等;从政策角度看,它涉及发展和繁荣社会科学的战略思考和安排,又关系到相应的政策设计与落实,还关系到能充分体现这些战略与政策的具体规划与执行,更要创造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和有利于多学科人才协同工作的文化氛围。
(2)要深刻认识到,在综合集成思想指导下,大力开展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创新,并形成当代社会科学研究新的方法论体系,它不仅包含着对社会科学研究问题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创新,还要求研究人员在方法论创新的基础上形成具体的研究方法、手段、技术、工具的“落地”,实现方法论到方法的转换,以及新的方法在解释现象、揭示规律和指导实践等社会科学研究实际应用中的成功应用,很难讲关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创新是成功的。因此,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创新其实质是关于科学哲学的多层次、整体性的反思和变革,而不能仅仅认为是一些研究方法的改进和新技巧的采用。
(3)要进一步深刻认识当代社会科学问题的系统复杂性。正是这种系统复杂性,使得社会科学问题既有结构性又有半结构或无结构性、既有同构又有异构、既有同步又有异步、既有静态又有动态、既有稳势又有演化、既有物理又有事理还有人理,因此,必须要区分不同场合、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主体,综合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才能更准确、更透彻、更精细地揭示社会科学问题的本质、发现规律、解释现象、指导实践。
(4)运用多学科交叉与融合方法研究社会科学问题不是个别问题的研究“技巧”,而是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大趋势,因此,需要有宏观上推动这一大趋势的战略思考与战略安排,以逐步形成促进、鼓励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大气候、大环境、大制度和大文化。
(5)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运用多学科交叉与融合方法开展社会科学研究,关键是人才。这样的人才除了要有“大科学”理念外,还要有较广阔的知识面并掌握跨学科研究问题的技术与方法,如果一个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在整个受教育阶段仅仅接受传统的“文科”知识教育与训练,对文科之外的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特别是对现代系统科学、信息科学基本不知或知之甚少,那他必然很难在一个复杂社会科学问题面前能够产生跨学科研究的联想,更无力运用多学科手段来分析、解决问题。应该说,目前现状不容乐观,现在大学的社科人才培养还较严重地表现出学科割裂现象,相比而言,现在的理工科专业倒比较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相反,人文社科专业很少开设理工知识课程,如果这样的情况不加改变,大量年青的人文社科新生力量在学科交叉与融合问题上必然“先天不足”,一谈学科交叉与融合就容易“心虚”与“乏力”,这一状况应引起有关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6)应当建立若干以学科交叉与融合为特色的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运用跨学科方法研究社会科学问题并不意味着任何单位、任何团队、任何个人在研究工作中都必须运用学科交叉与融合方法,这要看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但从整体上讲,在我国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选择若干有基础、有能力、有经验的单位和部门,建立以学科交叉与融合为主要特色的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让他们专注地、持续地开展相关研究是必要的,这些基地既能够成为我国跨学科开展社会科学研究的创新基地,又能够起到重要的推广和示范作用。
(7)大力营造有利于跨学科研究的学术文化氛围。跨学科研究是一件创新性极强的工作,首先,跨学科研究的问题一般都是比较复杂的问题,本身就具有研究的难度。另外,跨学科又涉及多方面的系统整合,又有一系列新的复杂问题要解决。因此,从事跨学科研究必然有较大的风险,取得创新性成果的时间一般也较长,因此,如果研究价值观不科学、不辩证,在衡量科学成果的指标时唯论文数量、或过于短视或急功近利,都容易使人浮躁、逼人追求“捷径”,而使人不愿意作艰苦的跨学科的创新性研究,为了避免这一情况出现,需要我们对研究人员的业绩考核、对研究成果的认定以及对研究中出现的失败都要有更科学、辩证、宽容的态度,真正让跨学科创新文化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得以体现并蔚然成风。
2014年7月30日,古都南京传来喜讯:在第33届中国控制会议(CCC2014)在上,李婵颖提交的论文,在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27个国家和地区的2377篇投稿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第20届关肇直奖。“关肇直奖”是为纪念我国著名的数学家、控制理论专家,我国现代控制理论的开拓者关肇直教授而设立的。这个奖由中国自动化学会于1994年设立,旨在鼓励我国青年科技人员从事控制理论及其应用开发研究,对在这方面做出突出贡献青年人给予奖励。该奖以其严格的评审以及获奖论文高水平的质量在控制界享有盛誉,系目前我国控制理论界最高水平的青年学术奖项。
李婵颖主要从事控制理论的研究工作,包括反馈机制的最大能力与局限、自适应控制和采样系统等。众所周知,线性系统和具有线性增长率的非线性系统控制理论,以及连续时间非线性系统的可镇定性理论,均已发展较为完善。但当系统的非线性增长率快于线性速度时,镇定离散时间非线性系统的控制器设计将遭遇本质性困难。事实上,当系统的非线性程度过高,任何反馈控制律都可能无法镇定住该离散时间不确定系统。由此,李婵颖的合作者,郭雷院士提出反馈确实存在可定量刻画的局限,开启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为探索反馈能力,他们把自己置身于一个与传统控制不同的研究框架下,不但要回答反馈能做什么,还要回答更重要更困难的问题,反馈不能做什么。经过不断努力,李婵颖和她的同事们对几类基本的不确定性控制系统,发现并证明了反馈机制最大能力的“临界值”或“不可能性定理”。这一系列成果具有很高的原创性,对定量理解人类和机器中普遍存在的反馈行为的最大能力,以及智能反馈设计中的根本局限具有重要意义。反馈能力领域的研究结果多次在重要的国际会议上报告,包括郭雷院士在四年一度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的特邀报告以及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世界大会的大会报告等,取得强烈的国际反响,并引起一系列后续研究。
近十年来,李婵颖致力于反馈能力的研究,在非线性系统控制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和深刻的原创性成果,解决了非线性自适应控制中的极具挑战性的公开问题。一是完整给出非线性参数化不确定系统的反馈能力刻画,回答了一个关于非线性自适应控制的公开问题,该问题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关于控制论的公开问题集收录;二是突破闭环系统里最小二乘算法激励条件难以验证的瓶颈,给出多参数不确定随机系统可镇定的充要条件,彻底解决了这一个遗留了十来年的挑战性问题;三是首次找到任意采样系统状态重构的临界频率,证明了基于采样信号的自适应反馈控制器可以将原连续系统镇定。这些工作发表于控制领域的顶级刊物IEEE汇刊、Automatica以及SIAM杂志上,得到审稿人的高度评价,其研究成果也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肯定与引用。同时,李婵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理论与实际互为指导的原则下,参与各项国家航天项目,包括对近地空间飞行器气动参数辨识以及姿态控制等现实问题,使发展起来的关于非线性系统的反馈能力理论得到很好的应用。由于李婵颖工作的理论重要性与实际应用价值,部分成果于2014年8月由合作者郭雷院士在三年一次的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第世界大会的1小时大会报告上做了专门的详细介绍。她的相关研究工作被列入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2013年度十大科研进展,李婵颖也因此获得“陈景润未来之星”特殊人才计划以及第33届中国控制会议最佳论文奖关肇直奖。
极具挑战的反馈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