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护理人员管理论文

护理人员管理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4-26 16:08:3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护理人员管理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护理人员管理论文

篇1

1.2统计学方法:文中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相关主管人员在看到健康教育管理单后能够对患者的健康教育进展情况了如指掌,并由此为依据制定护理计划,对患者的护理疗效做出切实的评估。同时,质量控制主管可以周围单位对患者护理康复的效果进行评价,在以评估结果对教育不足的地方加以补充,防止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出现失误。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的骨折患者都希望在出院后得到具体的康复训练指导。这时护理人员将健康教育管理单作为回访依据,同时制定后期康复计划,避免了患者在家中出现问题后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如此一来,健康教育就会融入到入院、出院、康复,形成有机的整体,确保了康复工作的全面性及持续性。健康管理单的应用,不仅避免了护理工作的遗漏点,也是具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骨折患者在出院后需要进行康复锻炼,责任护士就可利用健康教育管理单上的对应信息进行回访,再以患者的病情为依据进行功能锻炼指导,该指导主要以居家锻炼为主,如果患者存在问题,护理人员也可依据健康教育管理单进行指导回复。在护理人员与患者沟通的同时,有效的提高了患者满意度。责任护士需将患者病情评估情况真实的记录在管理单上,以评估结果为依据对患者实施指导,这些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医患之间良好的沟通。传统方法中,责任护士需将锻炼内容及方法告知夜班代管护士,再由代班护士对患者进行指导,大量的重复工作,既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又使得工作更加繁琐杂乱;而本文中责任护士只需负责8个左右患者,囊括护理、教育、观察病情等,在责任护士夜班或休息时只需一个护士代为负责即可。此外,很多刚入行的年轻护士由于刚入行,缺乏经验、技巧和相关知识,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容易出现失误,遗漏了患者病情或造成工作上的失误。资历较浅的护士在工作中就要仔细阅读健康教育管理单,对患者日常行为、饮食、训练情况及皮肤等进行观察,严格按照管理单的内容操作,从而实现全面无误的指导患者。部分调查显示,当骨折患者常与护理人员交谈、沟通,会明显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当患者与护理人员交谈很少时,就会降低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因此,采取健康教育管理单,护士每天都要与患者进行沟通,增加了两者的沟通时间,也将两者之间的关系拉的更近、更紧密。本文研究显示,采取健康教育管理单护理的观察者患者在护理满意度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篇2

将2012年6月~2013年6月实施护理风险意识教育前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3年6月~2014年6月实施护理风险意识教育后在我院治疗的5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对比实施前后的护理效果。两组患者人数、性别、病情、护理人员配置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实施方法:

①选派护理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知识水平,使护理人员在实际护理过程中能较为准确地识别风险因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②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并邀请相关专家进行护理风险意识教育等;③定期召开会议进行护理质量反馈及护理风险意识教育,举办专题讲座,举办继续教育学习班供护理人员学习,组织院内培训等方式,使护理人员接受风险管理知识的系统学习,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树立护理风险意识,提高护理风险处理水平;④将护理风险教育的经验和体会制作成内部教材并且分发给医院护理人员。通过以上各种措施来加强护理安全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1.3评价指标:

记录实施护理风险意识教育前后患者投诉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情况,以评价效果。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版本选择SPSS15.0,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风险意识教育实施前后相关指标比较:实施护理风险意识教育后,患者投诉率、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均明显降低,患者满意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护理工作具有风险高、复杂多变等特点。护理风险伴随于护理过程的始终,任何一个环节的差错,都有可能给患者造成不良的影响,同时也会对护理人员及所在医院带来一系列不必要的伤害等。研究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可以提高护理质量,最大程度地降低护理风险,最终达到提高患者满意度的目的,是护理管理者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本研究表明,实施护理风险意识教育后,患者投诉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明显降低,患者满意率明显提高。与实施护理风险意识教育前比较,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由83.3%提升至94.4%。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1至2005年,本院先后调入或新聘护理人员近50名。但新进护理人员入院后,发现普遍存在专业知识参差不齐、操作技术不规范、应激能力低、综合素质不高。因此,加强对新进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及护理管理尤为迫切。

1.2方法

(1)加强护理人员资源管理:合理分工,优化结构,科学配备护理人员是护理管理工作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组织有效护理活动的主要保证[1]。护理部按照“二级乙等”医院的标准,对各科护理人员从结构到数量进行科学配置,并安排素质好、有5年以上临床经验的护师进行带教。

(2)加强新进护理人员的培训:护理部根据专业技术人员必须进行终身教育的有关规定,制订了新进护理人员继续教育计划、护理人员“三基”培训计划。规定新进护理人员在聘用期间,必须参加规范化培训及继续护理学教育。鼓励她们通过不同的形式学习,争取拿到高一级的学历。并组织经验交流会,安排“老”护师介绍工作学习经验,以便提高新进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

(3)实行岗位培训与考核:分批安排新进护理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或短期培训,同时狠抓护理操作技能的培训。

(4)规范护理记录:护理部根据护理工作实际,按照浙江省《病历书写规范》,制订了护理记录单书写规范及检查标准。对护理记录的书写格式、记录原则、内容要求做到详细的规定。要求新进护理人员的护理记录严格按规范进行书写。

(5)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健全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常规,是防范护理缺陷的关键。因此,护理部根据各科存在的医疗安全隐患,结合医院护理质量管理标准,健全护理安全防范事故措施的各项管理制度,如查房制度、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等。从而达到了制度明确,操作规范,违制必究,进而把护理缺陷杜绝在萌芽状态。

(6)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责任感和慎独意识:护理部1年2次组织新进护理人员进行安全意识和法制教育,同时安排每月一次科室、每季一次护理部安全隐患分析会,以便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从而使新进护理人员充分认识到护理职责的重要性。并自觉遵守医护人员道德规范,营造一种强烈的职业安全氛围[2]。

(7)加强护理安全及法律知识培训,提高护理安全意识:对新进护理人员经常进行安全教育和法律教育,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2]和依法施护的观念,组织新进护理人员经常学习《医疗事故防范与处理》、《护士管理办法》、《护理工作流程再造》及《护理管理与临床护理技术规范》等护理安全管理的有关文件,使护理人员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让新进护理人员懂得安全保证对病人来说是优先考虑的问题。提高对护理不安全因素后果的认识。让新进护理人员知法、守法、依法、护法,为病人提供安全的护理。

(8)规范护理过程,提高护理质量:护理部成立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加强基础质控、环节质控和终末质控[3]。实行护士长夜查房、每月一次护理部行政查房制度和每季一次护理质量大检查制度。护理部组织质控小组成员及全体护士长进行全院护理质量分析会,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同时,护理部每季度对病人进行满意度调查,了解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平时不定期下科室进行考核、提问,以加强新进护理人员的责任性,防患于未然。

2效果

2.1提高了新进护理人员专业理论和业务水平。通过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对新进护理人员在职培训,加速了新进护理人员的成长。2005年以来,本院对近年来新进护理人员进行了专科理论和25项护理技术操作与急救技能考核,结果合格率达90%。大部分护士熟练掌握电除颤、上呼吸机、心电监护、呼吸皮囊操作等抢救操作。2005年6月份ICU病房开设以来,抢救危重病人成功率达95%以上。掌握了护理记录单的书写标准及质量要求,使护理记录单的缺陷明显减少,书写合格率达97%。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明显提高。

2.2提高了新进护理人员的业务学习自觉性。通过严格规范的管理,每批调入、聘用的护理人员思想稳定、工作主动,学习积极性高涨,许多新进护理人员正在接受不同层次的继续教育,为全院护理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夯实了基础。

2.3促进了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几年来,本院通过对新进护理人员培训及管理,造就了一支基础扎实、技术过硬、操作熟练、服务态度优良的护理队伍,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率达97%以上,赢得了病人、医生、社会各界的赞扬。2003年妇产科护理组被评为市级巾帼文明示范岗。2004年急诊科护理组被评为市级巾帼文明示范岗。2005年骨科护理组被评为市级巾帼文明示范岗。2005年护理部被评为浦江县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岗。同年11月顺利通过“二级乙等”医院的评审。近两年来,全院业务总收入亦有所增长。取得了社会、经济效率双丰收。

【参考文献】

篇4

我院成立于2007年4月,是一所集养老、医疗、康复、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老年服务机构。成立之初,按照“按需设岗、以岗定责、适责选人”的管理理念,不断完善院内组织机构建设,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目前设有护理部、生活部、行政部,下设膳食科、医务室、以及护理等科室。护理员均经岗前培训,持证上岗,昼夜值班,本着“一切为了老人,为了老人一切”的服务宗旨,以“老人满意、家属满意、社会满意”为工作标准,为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康复娱乐、临终关怀等全方位的养老服务,努力打造老年人宜居、益寿的老年乐园。

二、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做法

1.科学谋划,稳定优化护理人力资源

(1)酌情选拔录用,做好岗前培训。首先在护理人员录用过程中,注重选拔尊老敬老思想意识强,认同并热爱养老护理工作的人员,“录即能安,安而持远”,以保障护理队伍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对于新入院的护理人员,上岗前需统一参加岗前培训,并由护理部安排其到各个班跟班并进行全院轮岗,熟悉各个部门、岗位的运行情况、工作流程、岗位职责,以及各护理科室供养老人的特点,为以后动态调配人力资源做好准备。(2)人岗双向选择,优化团队组合。在实施“按需设岗、以岗定责、适责选人”的过程中,针对护理人员大多数固定于所在科室,造成知识面窄,应变能力差的实际问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院实施护理人员和岗位双向选择,动态调配。即组建各护理科室时,科室负责人和护理员双向选择,院里根据护理人员工作表现,护理水平,老人评价等各个方面综合考虑,同时按照老中青的队伍建设,年资高的护理人员与年资低的护理人员搭配上班,资历高有丰富经验与资历低的相互学习,更新观念,迅速成长,不断优化科室组合,并每1年进行科室轮换,大大提高了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和服务热情,实现了供养老人的动态管理。(3)执行绩效考核,小分工大合作。我院通过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制定服务人员绩效考核,从政治表现、遵章守纪、卫生护理等各个方面量化评估护理人员的工作,考核与工资挂钩,并严格抓好落实,奖优罚劣,使护理人员能够自觉完成工作任务,自我发现和整改存在问题。对考核不称职的,执行待岗学习,由行政部安排其上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课,合格之后才能复岗,较大程度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在明确各个岗位职责和分工的同时,倡导护理人员、各科室之间通力合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努力营造和谐、有序的人文环境。(4)统筹部署工作,合理安排休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每年年初由护理部汇总上一年的工作情况,对下一年的工作做出安排部署。按照合理排班、劳逸结合的思路,我院根据年初工作计划,要求改变不论忙闲照常轮班的习惯做法,利用现行排班的方式,在某些繁忙时段增加人力,各科室之间工作互动。如某个科室有丧假、病假等凸显人手紧缺,护理部积极动态调配,在特殊性情况下保证按质按量完成护理工作。在工作轻、任务少的情况下,分段合理安排休年休假及补休假,既保证了护理人员的休息时间,又补休了假期,使护理人员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篇5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护理工作情况进行观察,以36名护士和36名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18-}-32岁,平均26岁。工作时间最短2年,最长12年,平均7年。在临床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与临床实践前后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相关组成、环境、设备均无较大改变(尸>0.05),具有可比性。

1.2概述

护理人力资源主要指具有从事护理工作智力能力和体力能力的在医疗机构直接为病人提供护理服务的护理人员。内容主要包括护理人员的数量、学历层次、职称层次和健康状况等。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是卫生服务组织利用护理学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对组织中的护理人员进行规划、培训、开发和利用的过程,是一个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科学管理的过程。

1.3方法

我院近年来借医改动力,利用新医改的机会,积极对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进行优化配置,提出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与模式,具体如下:

(1)常态措施:以人性为基础,重视人才的作用,认识人的才能和价值,实施教育管理和促进。进行护理理念知识教育,提高护理人员认识,追求制度管理与效益管理的有机结合,实施综合管理制度,改变护理模式,为患者提供全面、连续、有效的护理服务。

(2)人员排班配置:对护理人员进行恰当、有效的选择,进行优化配置,以充实各科所规定的内容,完成护理任务。对完成某项护理任务的环节进行程序和动作所耗费时间的测定。基于目前临床护士实际从事直接护理和间接护理工作的计算结果对目前实际配置数值进行统计,依据护士人数一(床位数X床位使用率X平均护理时数)/每名护士每天工作时间的公式进行对比配置,考虑护理人员的事假、产假、病假、节日长假等实际缺勤的计算结果,在计算过程中考虑机动系数,按护士人数一(床位数X床位使用率X平均护理时数)/每名护士每天工作时间X(1十机动系数)的公式进行标准配置。结合医院实际进行编制配备管理,病床与护士比尽量达到l:0.4,实行弹性排班,以便有足够的护理人力为病人服务,促进护理工作质量的提高。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根据工作量、患者总数,在中班、夜班的某些时段增加人力,做到合理用人、按需用人,降低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减少非护理性工作时间,使时间得到有效利用。

(3)护士自身管理:培养护士良好的职业索质,从职业道德、专科护理、心理人文等方面进行培训,形成有效的管理制度,注重护理人员内心世界,进行思想引导,消除消极情绪。(2)管理方式:建立服务型护理管理理念,在尊重和理解护士的基础上了解护士的各种需求,调动护士的积极性,建立公平、公正的竞争激励机制和制度,加强协调沟通,进行科室间护理人员动态调配,减少非一线护理人员比例。(5)其他配合措施:其他科室对应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建立后勤支持保障,围绕临床一线开展工作,增加护理人员为病人服务的直接护理时间,提升护理质量。根据工作数量、质量、职称、职责考评进行奖金分配。

1.4研究评定

调查内容为我院在编护士人数、床位与护士之比、床位与医师之比、医护之比;对研究对象应用社会学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与管理者、护理人员、患者进行访谈、现场观察、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评价,并观察差异。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义士、)表不,且进行z检验,以PGO.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篇6

1.11般资料2001至2005年,本院先后调入或新聘护理人员近50名。但新进护理人员入院后,发现普遍存在专业知识参差不齐、操作技术不规范、应激能力低、综合素质不高。因此,加强对新进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及护理管理尤为迫切。

1.2方法(1)加强护理人员资源管理:合理分工,优化结构,科学配备护理人员是护理管理工作10分重要的内容,也是组织有效护理活动的主要保证[1]。护理部按照“2级乙等”医院的标准,对各科护理人员从结构到数量进行科学配置,并安排素质好、有5年以上临床经验的护师进行带教。(2)加强新进护理人员的培训:护理部根据专业技术人员必须进行终身教育的有关规定,制订了新进护理人员继续教育计划、护理人员“3基”培训计划。规定新进护理人员在聘用期间,必须参加规范化培训及继续护理学教育。鼓励她们通过不同的形式学习,争取拿到高1级的学历。并组织经验交流会,安排“老”护师介绍工作学习经验,以便提高新进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3)实行岗位培训与考核:分批安排新进护理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或短期培训,同时狠抓护理操作技能的培训。(4)规范护理记录:护理部根据护理工作实际,按照浙江省《病历书写规范》,制订了护理记录单书写规范及检查标准。对护理记录的书写格式、记录原则、内容要求做到详细的规定。要求新进护理人员的护理记录严格按规范进行书写。(5)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健全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常规,是防范护理缺陷的关键。因此,护理部根据各科存在的医疗安全隐患,结合医院护理质量管理标准,健全护理安全防范事故措施的各项管理制度,如查房制度、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等。从而达到了制度明确,操作规范,违制必究,进而把护理缺陷杜绝在萌芽状态。(6)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责任感和慎独意识:护理部1年2次组织新进护理人员进行安全意识和法制教育,同时安排每月1次科室、每季1次护理部安全隐患分析会,以便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从而使新进护理人员充分认识到护理职责的重要性。并自觉遵守医护人员道德规范,营造1种强烈的职业安全氛围[2]。(7)加强护理安全及法律知识培训,提高护理安全意识:对新进护理人员经常进行安全教育和法律教育,牢固树立“安全第1,质量第1”[2]和依法施护的观念,组织新进护理人员经常学习《医疗事故防范与处理》、《护士管理办法》、《护理工作流程再造》及《护理管理与临床护理技术规范》等护理安全管理的有关文件,使护理人员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让新进护理人员懂得安全保证对病人来说是优先考虑的问题。提高对护理不安全因素后果的认识。让新进护理人员知法、守法、依法、护法,为病人提供安全的护理。(8)规范护理过程,提高护理质量:护理部成立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加强基础质控、环节质控和终末质控[3]。实行护士长夜查房、每月1次护理部行政查房制度和每季1次护理质量大检查制度。护理部组织质控小组成员及全体护士长进行全院护理质量分析会,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同时,护理部每季度对病人进行满意度调查,了解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平时不定期下科室进行考核、提问,以加强新进护理人员的责任性,防患于未然。2效果

2.1提高了新进护理人员专业理论和业务水平。通过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对新进护理人员在职培训,加速了新进护理人员的成长。2005年以来,本院对近年来新进护理人员进行了专科理论和25项护理技术操作与急救技能考核,结果合格率达90%。大部分护士熟练掌握电除颤、上呼吸机、心电监护、呼吸皮囊操作等抢救操作。2005年6月份ICU病房开设以来,抢救危重病人成功率达95%以上。掌握了护理记录单的书写标准及质量要求,使护理记录单的缺陷明显减少,书写合格率达97%。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明显提高。

2.2提高了新进护理人员的业务学习自觉性。通过严格规范的管理,每批调入、聘用的护理人员思想稳定、工作主动,学习积极性高涨,许多新进护理人员正在接受不同层次的继续教育,为全院护理质量的进1步提高夯实了基础。

2.3促进了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进1步提高。几年来,本院通过对新进护理人员培训及管理,造就了1支基础扎实、技术过硬、操作熟练、服务态度优良的护理队伍,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率达97%以上,赢得了病人、医生、社会各界的赞扬。2003年妇产科护理组被评为市级巾帼文明示范岗。2004年急诊科护理组被评为市级巾帼文明示范岗。2005年骨科护理组被评为市级巾帼文明示范岗。2005年护理部被评为浦江县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岗。同年11月顺利通过“2级乙等”医院的评审。近两年来,全院业务总收入亦有所增长。取得了社会、经济效率双丰收。

【参考文献】

篇7

2e-HR发展中的问题结合

当今e-HR发展的新趋势,及企业的实际应用状况,笔者对其中存在的几点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第一,思想观念的落后。目前,我国不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还依旧处于工作性、行政性阶段,并未充分认识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概念缺少正确的认识,仅将其简单的看成是对公司人事资料的电子化,而通过这种“人力资源管理+IT”的简单二维方法来理解E-HR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应该是对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与整合分析。第二,E-HR与企业需要不相适应。目前我国使用的多数E-HR系统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对系统具体的使用与操作不是十分的清楚,系统中不少的操作程序也与中国人的使用习惯不一致,导致其实际应用效果不是非常理想。第三,E-HR在实施过程中的阻力。不少企业在购买E-HR系统时是比较盲目的,最终的结果就是尽管耗费了大量的资金,但是却并没有在企业的实际运行中有较大的收获,从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状况来看,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并不多,多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依旧采用传统的旧方式进行管理,他们对于E-HR不能较好的运用,要想改变他们习惯性的工作方式,他们将会要求承担更多的创造性的工作。

3e-HR发展的解决措施

这对上述e-HR发展中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解决措施:第一,转变人力资源管思想观念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能够与时俱进,因为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水平高低的主要决定因素就是人的素质,所以,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积极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充分运用先进的IT技术,逐渐从作业性、行政性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更多的利用E-HR进行更高层次的策略性管理,为e-HR的发展奠定人员基础。第二,加大对员工的专项培训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和企业人员办公室自动化应用水平的培训力度。面对e-HR系统这一新技术,在推行的初期,很多人员不能对其进行较好的掌握是正常的,那么基于这种情况,企业应当合理的组织相应的学习培训,对不同知识水平、管理水平的员工进行不同层次的学习指导,通过部分员工带动全体员工的方式来实现企业的自动化管理与培训工作。

篇8

目前一些盐湖化工行业的企业认为,人力资源管理范围仅是对人才的管理,忽视对普遍员工的管理,这是不对的。人才是企业的脊梁,加强对他们的管理固然重要,但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其实是对普通员工的管理,员工在一个企业占有最大比例,从某种意义上讲,广大员工甚至比个别人才对企业的发展更为重要。员工是一个企业兴盛的实施者、执行者,只有广大员工的整体素质才能推进企业目标的顺利实现。对于盐湖化工企业而言,人才要有层次,人力资源的管理并不仅是培养组合人才,而需要将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人员通过企业管理经营理念联系起来,凝聚成一种环环相扣的里外夹攻共同为企业服务。

2、机制不完善,培训缺乏全面性

人员的选取、配置和使用是否合理,这是关系到企业发展成败的大事,而加强员工业务能力及综合素质培训是提高员工乃至整个企业水平的一种必要途径,一个企业,一定要有相对完善的员工培训机制,不断的引领员工汲取打的、更进一步的专业知识,才不会让企业发展停滞不前,相对于新建的盐湖化工企业来说,员工培训工作理念为重要。目前的化企业在加强员工培训的问题上存在错误认识:(1)认为培训费时无用,培训计划制定不够完善,敷衍了事,、缺少关于培训结果的考核机制等问题;(2)培训内容、时间、人员选择不当,目标制订不当,导致培训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3、劳动关系杂,工会组织缺乏管理

劳动关系既是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一大“基石”,又是企业和谐的“晴雨表”,而在盐湖化工企业中,工会组织并没有切实履行好表达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由于劳动者在工作是对企业的认识不高,特别的对于一些不懂法律的劳动者来说,只要工资高就行了,且企业工资分配机制不完善,在招聘员工时,不帮员工买保险,在享受社保制度上,职工还存在后顾之忧,劳动安全卫生得不到有效保障,在劳动关系方面,尤其是职工在就业、劳动保护方面存在突出问题。

二、盐湖化工人力资源管理改进对策

1、提高管理者的素质,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各项制度落实处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每个企业管理者必须履行的职责,企业管理者应该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具有创新意识,善于学习,具有敬业精神,具有调动员工积极性的能力。通过对这些能力的提升,更加明确了企业管理者应当发挥的领导作用,通过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素质,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中有助于管理者落实责任,确保企业各种政策、制度、组织绩效间的密切联系,维护企业人事政策和制度的连贯性,促进企业更好的成长和壮大。

2、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减少和避免劳动争议

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切实维护劳动关系切实推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法制化进程。在企业人员配置方面,按需设岗,以岗定人。在劳动关系管理方面,按国家劳动保障法的有关规定,及时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按期缴纳社保、医保、养老保险资金。规范企业用工,减少和避免劳动争议。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由于生产企业的特殊性,要特别关注职工安全生产管理,安全是企业的生命线,一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安全生产,增强职工安全生产防护和保护意识,适时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生产教育,在职工中培养成良好的安全生产习惯,增强安全生产意识,制定实施严格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形成人人关心安全生产的工作局面。

3、实施积极的就业策略,帮助企业员工再就业。

(1)开展就业培训。

通过张挂横幅宣传的形式,鼓励员工积极参加技能培训,注意及时推广就业市场热门抢手的各类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及时扩大培训专业层次面,鼓励员工参加劳动局举办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考核,对文化学历层次偏低的学员,则鼓励他们参加如上岗培训等类型的技能培训,把专业等级从初、中级工覆盖到初、中、高级工、技师队伍的建设中,开展与校企的合作,送教上门、联合办学、分段培训,提供订单式的培训服务,使广大员工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学习成为自觉行动,使每一位学员在培训中学有收获,不同程度地提高他们的文明素质和技能素质,提高他们对市场化社会的适应能力,也克服了学员由于缺少文化而惧怕学习的心理,从而实现有目标、有计划地促进就业。

(2)加大扶持力度。

篇9

二、人文关怀在塑造护理环境方面的应用

患者所看到的儿科护理环境是患者对儿科护理工作所产生的第一印象,这种印象不仅影响着患者在接受护理中的心理与行为,同时也影响护理工作人员的情绪以及工作态度。作为幼儿,他们希望能够在自己所喜欢的环境中接受护理,而作为幼儿家长,更是希望护理环境能够体现出安静、温馨的特点。从对幼儿需求的满足方面来看,在儿科护理工作中,护理环境的设计与塑造需要建立在对儿童心理和生理特点作出了解与尊重的基础之上。在病区环境的设计中,不仅要确保病室的采光、通风、温度以及湿度能够满足幼儿的舒适性要求,同时有必要在细节方面作出改善,如使用防滑地板、卡通笔画、动画造型,改变墙壁颜色、被褥颜色,增加电视并播放动画片等。这些手段能够有效缓解与消除幼儿在接受护理中所具有的恐惧心理。作为护理人员,也应当主动将自身当作护理环境中的重要要素,并通过使用文雅的举止、轻柔的动作来开展护理工作,同时护理人员要重视与幼儿的沟通与交流,从而消除幼儿对护理工作者所具有的陌生感,并体现出儿科护理工作所具有的人情味。护理环境的塑造也应当考虑家长尤其是陪床家长的需求。在此方面,有必要在病房外以及病房内部的闲置空间设置座位,并在座位旁边放上报纸、杂志、故事书等,这样能够有效消除看望病人的家属以及陪床家属的交流情绪,并为他们提供一些可以消磨时间的项目。同时,针对一些行动不便的幼儿,有必要设置无障碍通道,从而可以让家长以及护理人员能够方便地带领幼儿外出放松紧张情绪。另外,在儿科护理区,有必要设置明确的指示标识并保证有清洁的卫生,开水、针线包等物品不应当离病房具有太远距离。在对儿科护理环境的优化与改善中,医院需要做到因地制宜,坚持围绕幼儿的身体特点、心理特点以及家长需求来对护理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塑造,从而在提升护理行业形象的同时推动社会大众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的提高。

三、人文关怀在儿科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儿科护理管理工作主要是通过良好的控制、组织与激励来对医院中的信息、财力、物力、人力等资源作出调节,从而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儿科护理管理中对人文关怀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医院精神和医院文化的塑造以及儿科护理工作人员的培训方面。这里所提到的医院精神是指包括儿科护理人员在内的医院工作者在医疗和护理实践中所具备的群体意识,其中爱岗敬业、救死扶伤等是最为核心的内容。医院精神是推动儿科护理服务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医院文化是指医院软文化,即医院在儿科护理的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文化理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和制度体系等。每个医院都会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具有特色的医院文化,这种文化会对儿科护理工作者的行为和思想进行指导。在儿科护理实践的管理工作中,有必要针对儿科护理工作者采取奖惩机制,从而对其行为进行规范并对其积极性进行调动。同时需要重视职业道德知识培训以及专业培训,确保儿科护理工作者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并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篇10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就有了对文化活动和人力资源的有意识的管理,文化建设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始终是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内容,二者也是相互影响的。

人类社会发展进入到近现代社会后,企业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组织,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组织生产、发展经济、创造财富的基本形式和主要力量。企业的内部文化状态和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组织利用能力,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最初的技术、资本、自然资源、品牌,发展到现在的人才竞争,人才已经越来越成为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砝码,而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企业维护和管理企业人才队伍的主要手段。

一、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相互关系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及历史传统。企业文化一般会以一定的物化形式体现出来,但文化内涵和外延的承载和作用对象是人,具体对象包括企业员工和企业关系人如供应商、消费者等。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对企业员工具有团队凝聚作用、行为导向作用、精神激励作用和自我约束作用等。良好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外部人员也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获得社会的尊重和赞誉,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为满足组织发展需要而对人力资源进行的获取、维护、开发、激励等活动及其过程,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对人本身的管理和服务,企业通过营造一个适当的环境和秩序,使员工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充分发展和发挥自己的能力,实现个人的价值;二是对人与企业协同的管理,企业通过对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使用,使个人服务与服从于企业的经营目标,从而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实现企业的价值。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能使企业获得稳固的人力资源,降低人力资源使用和维护成本,还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绩效,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和保障。

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就像一对孪生兄弟,是伴随着现代企业的产生而产生的。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从成立之日起就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使用问题,同时企业作为社会独立法人,在管理和使用人力资源开展经营活动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要面对诸如企业使命、景愿、员工定位和行为准则等诸如之类的企业文化问题。只不过,在企业规模比较小或企业成立的初期,这些问题都比较简单或比较好解决而没有加以重视而已。随着企业发展,员工队伍越来越大、企业员工来源日益多样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就成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课题了。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精神文明,无所不在地影响着企业管理和营运的方方面面,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尤其大,时刻影响着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偏好、制度导向和行为模式。人力资源管理则对企业文化的落实和传播起着主导作用,企业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人员的选择偏好及激励导向,将企业文化的精神力量转化为企业的物质力量,塑造企业的精神世界。

二、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非常的广泛,从企业人力资源战略到日常人事事务,无不打上了鲜明的企业文化烙印,主要影响有以下几方面。

1.企业文化对员工队伍特质的影响

企业文化体现了一个企业的精神境界和价值审美观,俗话说: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只有对企业文化产生高度的认同感,才会真心投身企业,与企业同生共死,与企业休戚与共,把自己的职业生涯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伴随企业的成长而成长,不会因一时半会的困难和挫折而离职。反过来,如果员工不认同企业文化,就无法真正融入企业,多半很快就会离职。企业文化不仅对企业内部人才的去留有着重要的影响,也会影响到企业外部人才对企业的评价,进而影响择业人士对企业的认同感。与此同时,企业在招募人才的时候,也会尽量录用那些对企业文化认同感高或个人人格特质和思想观念符合企业文化特点的人才。企业文化的这种人才筛选功能,深刻地影响到企业中员工的素质结构和人格特质,最终影响到员工队伍整体的特质和精神风貌。

2.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价值观的影响

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价值观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人力资源管理本身价值的定位,二是对人在企业中价值的定位。

在现代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各项管理职能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是一个历史大趋势,但在不同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还是有较大差别的。一般来说,企业文化中强调创新和变革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会受到比较高的重视,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部门的部门序列和管理层级会比较高,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配置会比较充裕,员工专业素养也会比较高,部门预算也比较大。而在企业文化中比较重视成本管理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就相对会被忽略或降低。

不同的企业文化,对企业中的员工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企业文化偏向权威管理的企业,员工的很多表达机会可能就会被压制,而强调民主管理的企业,员工往往会被鼓励向企业建言献策。在注重效率优先的企业中,员工往往会被有意无意地划出很多等次,不同的等次享受差距巨大不同的待遇,这种企业的员工流动率会偏高,而在讲求公平的企业里,员工的地位和待遇差距相对就比较小,员工的稳定性也会比较高。

3.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具体管理活动的影响

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直接体现在企业的日常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对管理方向的选择、管理制度的制定和管理方式方法的形成都有重要的影响。

人力资源管理通常分为7个模块,分别是: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与福利、劳动关系管理、组织设计等。由于预算的限制,各家企业在做决策时会把资源向几个重点模块倾斜,世界上大概没有哪家企业会对这七大模块平均分配资源。在不同的企业文化背景下,重点模块的选择是不同的。比如,日本企业实行终身雇佣制,员工流动率很低,企业比较重视员工的福利和培训体系建设;美国企业强调竞争、效率和契约精神,因此,企业比较重视绩效管理体系建设和劳资关系的维护。而像富士康等强调成本和规模化生产的代工企业中,招聘体系则异常

庞大。

在法制时代,企业管理更加注重制度建设,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重要制度之一,也是所有员工最熟悉的制度。企业文化是制定和修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依据,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往往就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之中,企业文化通过影响绩效考核的价值偏好来引导员工调整工作方式和目标取向,通过员工行为准则来影响员工的行为方式,通过薪酬福利的分配方法来激励员工的努力方向,通过培训制度的规定来塑造员工的思维模式和精神世界。

企业文化还会影响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和日常管理行为。2008年爆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华尔街很多金融公司是靠美国政府花费财政支援才避免破产命运的,但到了当年年底,很多企业就花费巨额资金给管理层和员工发放奖金,这引起了社会的极大不满,很多人对此表示难以理解,但是到了年底就兑现奖金却恰恰是华尔街许多金融公司的历史传统,只要企业尚存,就很难打破这种惯例。在传统企业的企业文化中一般强调权威管理和阶层管理,不同层级的员工很难有平等的沟通机会,更多的是被动接受指令,在基层员工的行为准则里,往往充满了诸如禁止、不许、必须、申请、批准之类的字词。而新兴的创新性企业里,企业文化往往鼓励挑战权威,鼓励员工多沟通和交流,企业会安排一些制度性的机制或活动为员工提供沟通和交流机会。

三、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受到诸如行业特点、所处社会环境、经

营模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企业的人力资源特别是高端人才对企业文化的产生、发展和演化起着决定性作用,企业文化归根结底就是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思想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与环境相适应过程的产物,企业人力资源各因素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1.人力资源的结构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人力资源的结构受企业行业特点及发展战略影响,人力资源的结构如文化层次、性别、流动性、专业、年龄等又会对企业文化产生较大影响。高素质员工比重较大的企业,会更倾向于扁平化团队性的组织结构,通常会有比较民主或开明的决策议事风格,反之则科层制组织结构和命令服从式的管理风格更有效率。外来务工人员比较多的企业相对本地员工占多数的企业,员工对企业会有更大的依赖性,员工之间关系也会更亲密,本地员工占多数的企业与当地社区的互动则更多一些,地方化的文化气息更重。在中老年员工所占比例比较大的企业则明显没有青年员工占比重大的企业有朝气。

2.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一种软实力,需要靠企业全体员工去认识、接受、实践和发扬,只有这样企业文化才会变成一种活的文化,才能产生一种激励人心的力量,化精神力量为物质力量,为企业赢得别人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否则所谓企业文化只不过是一些束之高阁的口号或表面文章,是一种死的文化,甚至会产生许多负面的文化影响,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背道而驰。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是制约企业文化建设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文化的提炼、推广有赖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支撑,企业缺少高水平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企业文化建设便会成为无水之源。企业完备、行之有效的招聘选拔系统、培训体系、绩效管理体系和奖惩制度,是支撑企业文化发挥作用的有力保障。

3.人力资源的管理活动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制度和规定体现了企业的价值观和行为趋向,直接反映了企业文化的内涵。人力资源管理通过制度化管理规范,使员工感受到企业文化的精神内涵,使员工的行为自觉地体现企业文化的要求,并对员工偏离企业文化要求的行为进行纠正。

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具体方法构成企业文化的体现形式。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是相通的,但各个不同企业的具体管理模式则各有特色。企业通过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形成的各种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有效管理形式成为企业文化一个重要的部分。

4.企业员工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任何有生命力的文化都是人在实践中创造的,企业文化也不例外。在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企业主要管理者们的个人经营管理思想无疑会对企业文化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此外,企业中一些重要的骨干员工也会对企业文化的形成和演化产生比较大的影响。企业一般员工单就具体个人来说,对企业文化更多的是接受和传承作用,但作为一个整体来说,他们对企业的所思所想,他们的行为,也成为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曾晓冬,李明德.谈文化差异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商场现代化,2005(9).

篇11

关键词:人力资源会计模糊性模糊计量模糊报告

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发展已有二十余年历史,①但至今仍对许多基本理论问题莫衷一是,如人力资源会计属财务会计领域还是管理会计领域;人力资源价值研究角度是社会角度还是企业角度;人力资源会计的目标以及研究范围等。②我们认为,上述问题的症结是混淆了模糊性与精确性之间的界限,试图用精确计量思想去解决模糊计量问题。

一、人力资源会计模糊性

精确化是传统经典科学方法的核心,精确方法的逻辑基础是传统的二值逻辑,它要求对每个命题做出要么真、要么假的明确判断。这适于处理概念和命题清晰的逻辑模式。当它用于处理模糊概念和命题时,理论上将导致逻辑悖论。最著名的逻辑悖论是秃头悖论③。传统数学是适应力学、天文、物理、化学等无生命的机械系统发展起来的,这些学科的对象,大多是界限分明的清晰事物,允许人们做出非此即彼的逻辑判断,进行精确刻量。但对于生命现象、社会现象等研究对象而言,由于此类学科的研究对象大多是没有明确界限的模糊事物,不允许做出非此即彼的判断,不能进行精确的刻量,这为分析范式向建立在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自组织论、复杂性科学等系统科学为基础的系统范式发展奠定了条件。④此类事物需采用模糊数学进行刻量。

自1965年美国控制论专家扎德创立模糊数学,首次提出“模糊性”观念,并对“精确方法的局限性和模糊方法也具有科学性”,提出“模糊集合隶属函数概念”后,模糊性观念被许多学科和领域广泛应用。所谓模糊性,是指对象或事物类属边界和性态的不确定性,实际生活中它表现出不确定性、非线性、非平衡、随机性、权变等模糊现象与特征。人力资源会计模糊性是指由于人力资源会计对象的复杂性和会计计量方法、计量手段以及会计人员对人力资源认识的局限性而导致的提供的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的近似性、动态性及不确定性等属性。

二、人力资源会计模糊性产生的原因

人力资源会计模糊性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力资源会计对象的模糊性

1.人力资源的普遍联系性。哲学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普遍联系导致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复杂性。单一因素情况的判断和决策,人们可能做出清晰确定的结论;诸多因素联系在一起的判断和决策,就会相当复杂,具有模糊性。模糊性总是伴随着复杂性而出现,复杂性意味着因素的多样性、联系的多元化。因素越多,联系越错综复杂,越难以精确化。人力资源模糊性首先表现为人的普遍联系性,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能够从相互联系中交流思想、学习技能、提升价值。人力资源价值如不考虑本体因素,在不同的社会联系中,其价值衡量是不同的,如某人之于家庭、单位、社会等不同联系中,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个体价值与群体价值同样重要。这就形成对人力资源会计研究角度和范围的模糊性。

2.人力资源的发展变化性。发展变化性就是不确定性,变化就是对固定界限的否定,对原有界限的扬弃。发展变化事物的基本特征就是性态的不确定性、类属的不清晰性,即模糊性。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其价值特征不相同。物质资源(如机器设备)随使用而价值逐步转移,剩余残值逐步减少,人力资源价值可能不随使用逐步降低,可能逐步增加。这就形成了人力资源确认、计量的模糊性。

(二)人类对人力资源认识的模糊性

产生人类认识模糊性的原因归纳起来有:

1.人类认识对象经历了由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再到人类思维内在机制的一个不断深化的层次;

2.信息时代,急需提高人类思维的“活性”,以适应信息环境的需要,“活性”问题归根到底又是模糊识别、模糊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判等思维整合机制问题;

3.人类认识有一个从宏观原理到微观机制转化的过程;

4.模糊化思维需要模糊数学、人体科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以及人工智能等学科发展到一定程度,为模糊认识提供必要条件。⑤不同的评价者对某人价值可能做出差异较大、甚至相互否定的评价,也许是对“人类对人力资源认识模糊性”最好的证据。人类对人力资源认识的模糊性产生了人力资源会计目标、归属学科领域等模糊性。

以上两类模糊性问题,对人力资源会计理论和实务影响不同,采取的措施也不相同:人类认识的模糊性,可以通过改进人类认识能力,将模糊性问题转化为准确计量范畴;客观事物的模糊性,有待于事物的发展变化,只能进行模糊刻量。当两类模糊交织在一起时,问题将变得更加复杂,目前尚无刻量公认数学模型。

三、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模糊性

人力资源会计基本理论问题存在很多争议,本文仅选择人力资源价值问题分析其模糊性和相应对策,旨在抛砖引玉,望大家斧正。

(一)人力资源价值——财务会计无法承受之重

1.将人力资源价值纳入财务会计范畴模糊了财务会计边界。企业为取得、维持和开发人力资源发生的全部支出纳入财务会计体系进行核算会计理论界几乎不存争议。目前理论界比较倾向于将人力资源价值核算纳入财务会计范畴。笔者认为将人力资源价值纳入财务会计范畴违背了财务会计的本质、模糊了财务会计边界。葛家澍教授指出,“财务会计的基本职能既不试图提供可能的未来的信息,又不产生非财务信息。”⑥财务会计从计量的时间属性看,应是历史属性,而非未来属性。正如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第4号报告指出的一样,“企业财务会计是会计的一个分支。他在下述范围内,以货币定量的方式提供企业经济资源及其义务的持续性历史,也提供改变那些资源及其义务的经济活动的历史。”让财务会计体系来反映人力资源价值,这是一个虚幻的错觉,看起来很美。其实,现行财务会计报表体系中,“资产负债表”中“资产项目”反映的一般就是成本,不是未来价值。如果财务会计体系都解决了人力资源未来价值问题,那如此众多的经济学家(尤其是劳动经济专家)不如改行学会计。可见,将人力资源价值纳入财务会计范畴模糊了财务会计边界。

2.将人力资源笼统定性为企业资产模糊了产权边界。有观点认为,“人力资源要进入会计体系成为要素,那只能是被确认为资产。”⑦人力资源产权分为所有权、使用权、处分权和收益权。市场经济劳动力市场上,人力资源载体和企业是两个平等产权主体,契约合同签订后,人力资源产权便发生了分解和让渡。人力资源的所有权仍归人力资源的载体所有,且契约期满后,人力资源的经济增加值(EVA)产权也归属人力资源载体所有。契约期内人力资源的使用权、处分权和部分收益权则让渡给了企业。契约期内企业拥有和控制了该人力资源所代表的劳动力,而非劳动者。可见将人力资源笼统地定性为企业资产会模糊企业产权边界。其次,即使企业拥有劳动力(人力资源),按我国现行会计制度,进入会计体系可选择计入“成本、费用”而非仅限于资产,如生产工人工资计入“生产成本”科目,企业管理人员工资计入“管理费用”科目。

(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模糊对策

根据模糊理论,由于人力资源载体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使人力资源会计具有模糊性。我们认为,研究人力资源会计时,应首先明确研究的角度是企业角度而非社会角度,人力资源的社会价值短期内纳入会计体系并不科学且不可行。即本文所称人力资源是指企业在企业期内拥有或控制的人力资本。从产权角度看,人力资源是企业“法人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者权益与企业权益是两个不同的产权主体,人力资源会计应为维护股东权益而非劳动者权益服务。在此基础上,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发展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

1.人力资源价值计量广义观。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中指出,“计量是指为了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内确认和列示财务报表的要素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现代汉语词典》把计量定义为“把一个暂时未知的量与一个已知的量作比较。”现行会计理论体系将计量定义为在财务会计报表中披露,属狭义观。《现代汉语词典》将计量确定为与已知量比较以刻量未知量,属广义观。前者必须采用货币计量属性,计量范围狭窄,信息的有用性相对较低;后者可以采用货币与非货币计量属性,计量范围广泛,灵活提供有用信息。所以,计量人力资源价值应采用广义计量观,而非现行财务会计理论中的狭义计量观。即在计量人力资源价值中主要应采用非货币性计量单位。

2.人力资源价值模糊计量单位。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决策有用信息受“成本与效益、重要性”等原则制约,信息不是越精确越好。根据人力资源价值计量广义观,人力资源价值可以采用货币计量单位,但主要采用职称、学历等非货币计量单位。只要有助于实现会计目标即可。即使采用货币计量单位,也有多种选择,如元、万元、亿元计量单位等;其数量除传统的精确计量外,还可以采用期间模糊计量,如某教授价值可以采用(100,1000)亿元等形式进行。

3.人力资源价值模糊报告观。人力资源价值在企业发展中具有战略地位,现行财务会计体系只提供人力资源成本信息,无法满足投资者决策需要,在现行财务会计报告体系中披露企业人力资源价值信息已成信息使用者普遍需求,受现行财务会计确认、计量等限制,现行财务会计报表体系无法提供人力资源价值信息。如何解决此矛盾,在现行财务会计体系中讨论此问题无异于缘木求鱼,需另辟途径。葛家澍教授设想为,一是创新现行财务会计,将报告企业财务历史与报告企业未来财务预测合二为一,二是,“保留财务会计的传统特色和作用,坚持可信性放在首位,而同时发展另一门以相关性为主的新兴学科——财务预测。”⑧未来会计(AccountingForTheFuture),对内“不断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管理绩效乃至企业的整个经济运行绩效”;对外“不断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乃至整个社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⑨也许是一种未来趋势。人力资源价值模糊报告观是指在现行财务会计报表之外,如表外披露、其他财务报告、其他报告等形式,模糊的提供企业核心人力资源信息的一种模式。个体人力资源价值信息可以通过模糊数学模型进行计量,而企业整体人力资源价值信息目前尚无公认最优计量模型。从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角度看,人力资源价值模糊报告观能够满足决策需求。

注释:

①张文贤.2002.人力资源会计.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36

②中国会计学会“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与方法”研讨会综述,《会计研究》1996年第6期。

③苗东升.1987.模糊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6-7

④乌杰.1999.经济全球化与国家整体发展——系统范式下的思考.北京:华文出版社

⑤李晓明.1985.模糊性:人类认识之迷.北京:人民出版社,286-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