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26 16:08:3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pdca循环法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二、我国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质量管理现状
虽然在审计质量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在质量管理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管理制度不健全;二是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三是审计过程的检查、监督不到位;四是审计项目的质量评价体系缺失。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质量。
企业产品全面质量管理主要包括市场调查、产品设计、采购、制造、检查、销售、服务等主要环节。与此类似,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全面质量管理主要包括:立项调查,审计计划;勘察、设计、监理、采购、招标、施工、财务管理等实施过程审计;审计质量控制、监督检查;审计成果跟踪,审计后评价等环节。与企业质量管理的各环节具有对应性。比如:企业产品质量管理的市场调查主要是了解用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的审前调查主要是了解项目情况,制定审计质量控制计划,工程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全面质量管理按照PDCA循环,审计立项调查、审计计划属于P阶段,审前准备、现场实施、审计报告属于D阶段,审计质量检查属于C阶段,审计成果跟踪处理属于A阶段。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质量PDCA管理的四个阶段如下:
(一)P阶段即审计计划阶段,包括审计立项调查、审计计划和影响审计质量因素分析,是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质量管理的中心环节。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计划阶段是对全过程审计工作质量管理和控制的总体设计,是全过程审计质量工作的行动指南。因此,在制定全过程审计计划时,应遵循统一性与灵活性、预见性与现实性、科学性与重要性相结合原则,拟定措施计划,使审计计划工作对全过程审计工作真正地起到指导作用。1、审计立项调查审计立项调查的内容包括被审项目所处的经济环境、政策环境,被审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效益性、建设规模、投资总额、资金来源及建设条件等。通过审计立项调查掌握项目的基本情况,为制定年度审计计划、实施审计打下基础。2、制定年度审计计划和审计目标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根据审计调查结果制定年度审计计划、确定审计目标。年度审计计划是对年度的审计任务所作的事先规划,审计目标是指完成审计项目所应达到的预期效果。制定好年度审计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定期对年度审计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可以保证审计工作顺利开展,有利于年度审计任务的完成和审计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合理利用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年度审计计划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内部审计年度工作目标。(2)需要执行的具体审计项目及其先后顺序。(3)各审计项目所分配的审计资源。(4)后续审计的必要安排。3、影响审计质量因素分析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有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自愿审计需求不足。(2)审计需求者的错位。(3)审计监管体制的缺陷。(4)审计人员专业素质和执业水平。(5)审计人员的政治与职业道德意识。(6)审计方法和手段的应用。(7)审计收费。
(二)D阶段即审计实施阶段,包括审前准备、审计实施、编写审计报告和审计资料管理,是审计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1、审前准备根据年度审计计划,对需要开展全过程审计的工程项目成立审计组、进行审前调查、制定审计方案、下发审计通知书、召开审计进点会。2、审计实施审计组人员根据审计方案按分工开展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工作,包括:项目前期及可行性研究审计、勘察与设计审计、招投标审计、项目合同签订与执行审计、项目实施过程造价审计、项目竣工结算审计、项目财务决算审计等。其中项目实施过程造价审计包括:对施工现场进行测量、拍照和记录,对进场材料进行检查或抽查,对主材价格进行询价定价,对合同及文件进行审签,对工程进度款进行审核,对工程变更、现场签证、施工索赔进行确认,并收集各类审计资料(包括会议纪要、工作联系单、变更通知、隐蔽工程签证、材料签价、索赔资料等),编制审计工作日志、审计周报和阶段性总结,召开工程审计例会等,该阶段审计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3、编写审计报告和审计资料管理审计组人员在实施现场审计的同时,汇总审计资料、撰写审计工作底稿、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出具审计报告(工程量清单和招标控制价审核意见、竣工结算审计报告、财务决算审计报告和全过程审计报告等)、并签发审计文书、整理审计资料并档案等。在审计实施过程中需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由于工程审计所涵盖的专业有工程、经济、管理、审计、法律、计算机等方面,在确定审计组人员时,要根据项目情况挑选具备专业技术知识、胜任工程审计工作的人员。2、要根据全过程审计的投资立项、勘察设计、招投标、施工管理、竣工结、决算等不同阶段,针对各阶段进行审计任务分工和人员调配,并在每个阶段审计实施前确定具体的审计事项、责任人、审计方法、需要收集各种资料和数据,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等。3、在签发审计文书环节,审计组在出具招标工程量清单和招标控制价审核结果报告、项目阶段性总结报告、竣工结算报告、财务决算报告、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报告等成果文件时,应向派出审计组的审计主管部门报送。为充分利用审计成果,审计部门可与建设单位或其相关单位建立协调机制,扩展审计成果利用渠道,将报告以抄送等形式分发至各单位。审计项目执行阶段是影响审计质量好坏的实质性阶段。主要按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开展审计工作:一是遵循既定目标。必须全面按审计计划规定的数量、质量要求和时间节点完成审计任务。二是严格审计程序。要按照《审计法》和国家审计准则的各项程序性规定实施必须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并对所有已完成的工作都以审计日记、周报、现场经济签证、材料价格签证和工作底稿记录备案。三是谨慎原则。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依靠审计经验作出专业的判断并进行认真核实,因此,审计人员应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不能重程序轻实际,不能让存在的问题在眼皮底下“溜”走,防止“执行”走过场。
(三)C阶段即审计检查阶段,包括制定审计质量管理制度、定时检查、及时修正,是审计质量管理的保障环节。1、制定审计质量管理制度。在建设项目实施审计前,内部审计机构要熟悉并严格把握国家、行业协会等对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和从业人员管理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各项审计质量管理制度,形成完整、规范、操作性强的审计质量管理工作程序、流程,明确审计质量检点,特别要加强对委托审计合同签订、审计过程监督、审计报告审核、审计质量检查评价等重点环节的制度建设,以明确职责、规范管理、确保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工作质量。如建立项目审计小组岗位职责和管理制度、确定项目重点审计环节的工作流程、建立项目审计小组向委托部门(审计处)工作报告制度(周报、阶段报告、审计结果报告)、审计交叉复核制度、审计质量考评制度等。使质量管理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确保审计质量的有效追溯,提高全过程审计质量。2、定时检查。审计组长应随时检查审计小组成员的审计日志、审计周报、各种签证、会议纪要和工作底稿等;审计机构质量监督员要定时检查各关键点的质量控制:审计人员是否能胜任项目审计工作,能否严格执行国家审计准则和执业道德规范,审计程序是否符合要求,运用的审计技术方法与手段能否揭示审计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审计的处理定性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检查审计项目是否按规定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完成。通过定时检查,及时发现审计中存在的质量问题。3、及时修正。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是一种事前质量控制程序,但它也是一种动态的质量控制程序,它应随审计进程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在审计过程中不断完善。要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尤其在不合格项控制和预防措施控制上,要改变过去沿袭的老思想、老方法、老传统,采用符合国际质量标准要求的管理程序,使审计工作程序规范、合理、可操作,真正起到控制审计质量的作用。
(四)A阶段即审计处理,包括审计质量分析总结、找出问题、提出整改措施,是审计质量管理提高环节。1、审计质量分析总结。审计处理是通过实施P、D、C三个阶段后,对审计的主要过程和重点环节的质量管理方法、程序、效果进行统计、分析、整理,找出计划目标与审计实际的差距,审核审计质量是否满足了要求,追踪审计建议是否可行并得到政府及被审计单位的采纳,检查是否建立后续审计、检查和评价机制。2、找出问题。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关系到审计工作的兴衰存亡,体现依法审计的能力和服务大局的效果。在审计处理阶段找出影响全过程审计质量的主要问题,并加以整改,为新一轮的审计项目提供帮助。全过程审计质量管理中一般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审计程序不合规;(2)审计调查了解不深入;(3)审计实施方案缺乏指导性;(4)审计质量管理和控制不严;(5)审计成果反映不突出;(6)对审计整改的督促与检查不到位等。3、提出整改措施。针对审计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要进行反复的论证和修改,征求多方面建议,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要使全过程审计质量管理目标尽可能量化、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改善、优化下一个PDCA循环。保证审计质量的措施有:扎实做好审前调查、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制定各项审计质量管理制度,形成完整、规范的审计质量管理工作程序和流程并严格执行;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做好各项审计记录;定时检查,发现审计中的质量问题并督促整改落实。
四、审计质量PDCA循环管理中应重点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实行审计组长招投标制度
要打破原有审计组组长用人模式,规定审计组长(或主审)任职资格,以确保其专业胜任能力,同时还要明确审计组组长的职责和权限。探索实行组长招投标制,可选择一定数量的重大工程项目试行审计项目审计组长招投标,中标者聘为审计项目组长,审计组成员则采用审计组长与组员的双向选择确定。通过招投标,优选审计组长,使审计组长更具有责任感,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
(二)建立审计方案论证制度
首先要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审计方案评估论证制度,对重大工程项目审计组编制的审计实施方案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评估论证,讨论审计方案的可行性,解决好审计目标、审计重点内容、审计手段和方法等问题。通过审计方案论证,可以达到以下目的:一是论证审计风险是否属于可接受的范围,要根据审计目标、重点,选择最小风险方案予以实施;二是论证选择的审计技术方法是否恰当。三是论证审计的内容是否完整,重点是否突出;四是论证审计组人员与工作内容是否匹配。
(三)建立审计项目质量审查制度
目前审计方案制定、执行、处理等环节集中于同一个审计业务部门,甚至同一个审计组。为降低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应建立审计项目审查制度,成立审计质量审查组,将建设工程项目审计的执行与检查分开。审计质量审查组主要负责对各审计业务部门的审计计划、执行及提交的资料和结论性文件进行检查,并督促审计结论的整改和落实。同时,审查组有权对认为有必要的有关事项交由业务部门进行补充审计或者直接进行补充审计。
1.1.1Plan-存在问题310病区为我院眼科病房,经护士长及医护人员反应从2010年搬迁至今,生活热水一直不稳定,时有时无,不能正常使用。特别是2012年2号病房楼投入使用后,情况更加严重,24小时几乎均没有热水,虽然多次报修,但一直未能有效解决,给患者及医务人员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
1.1.2Plan-因素分析在查明现状的基础上,从专业角度对“310病区无热水现象”进行了因素分析,详见鱼骨图(图1)。
1.1.3Plan-要因确定针对鱼骨图中呈现的因素,我们组织了安装公司给排水专业工程师、水泵厂家售后工程师、软件公司工程师以及总务处相关专业人员一起对造成310病区没有热水的原因进行讨论研究。我们分别对这三大原因进行论证,确定主要因素。①压力大小调节:将压力设定值由5.8kg上调至6.5kg,效果不明显,此因暂时排除;②压力平衡调节:对3号楼4~10层水系统阀门调节平衡,效果仍不理想,此因暂时排除;③主管道流量测试:采用实测法进行测量,流量为64m3/h,而中元设计院提供的设计流量为72m3/h,可见实际流量偏小。初步确定高区给水泵流量不足为主要原因。
1.1.4Plan-制定整改计划①根据因素分析制定整改计划,通过计算、试验,找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对目前运行的四台生活给水泵运行方式进行调整,让其中一台水泵始终处于正常运行状态,采用变频控制装置实现。另外三台泵轮流切换工作,同样采用变频控制,按原先的模式运行。②达到目标:310病区有热水使用。③整改时间:从2013年8月8日开始,为期1个月。
1.2实施阶段(Do)
①由安装公司负责安装控制电源及水泵接线。②总务处向水泵厂家订购变频控制装置,并由厂家负责安装。③软件公司按照计划对4台水泵的运行方式进行编程,并进行参数设定与调试。④总务处负责协调与操作。
1.3检查阶段(Check)
经过安装一套变频控制装置后,对310病区的热水状况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跟踪调查,记录压力变化情况、水泵启动规律等参数,同时用流量计对主管道进行流量监测。得到如下结果:非用水高峰时段,流量可达到设计流量(72m3/h),能满足310病区的热水使用要求,压力较大,水温较高;但用水高峰时段17:30~19:30效果仍然不够理想,流量在68m3/h左右,310病区热水供应不稳定现象仍然存在。
1.4总结经验,进入下一个循环(Action)
由表2可见,经过整改后,310病区的热水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得到了医护人员和患者的认可。但是用水高峰时段缺水现象仍然存在,由此将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解决。
2PDCA循环法在医院后勤管理中应用的意义
PDCA循环是从客观普遍规律中总结提炼出来的一种科学系统的思维方法,在医院后勤管理过程中应用后,显著提高了后勤管理工作质量和满意度。运用PDCA循环有以下优点:大循环套小循环,互相促进,提高质量[4]。把医院后勤管理看作一个大的PDCA循环,各班组的管理就是一个小的PDCA循环,大环与小环主要通过计划指标连接起来。每个循环同步进行,各小循环不断转动上一级循环,各方面的循环把后勤管理的各项工作有机地组织起来,系统就是一个大环带小环、小环保大环的相互联系、彼此促进的过程,使后勤管理水平逐步提高,确保质量持续改进。医院后勤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管理过程的各个阶段和步骤是不断循环和持续的,是一个不断分析、规划和行动的过程,因而将PDCA循环法运用到管理系统也是医院管理科学与艺术有机统一的体现[5]。
摘 要: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作为一种面向企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学位,其培养质量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分析了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将PDCA循环的基本原理引入工程硕士质量管理中,结合工程硕士培养体系和PDCA循环的特征,明确工程硕士培养在Plan,Do,Check,Action四个阶段应当做的工作,对工程硕士培养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对促进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提升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 :工程硕士;PDCA循环;培养质量;质量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231-03
1 引言
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带着为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的目标而产生的.自1997年我国正式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到2009年我国218所高校已经招收了7万多名工程硕士研究生,工程硕士学位已成为专业学位中涉及面最广,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学位类型之一.[1]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然而,规模的扩张必然给培养质量带来巨大的挑战.在市场化的环境下,工程硕士培养单位和企业用人单位所关注的焦点是如何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许多工程硕士培养单位纷纷引入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以保障工程硕士的教育质量.PDCA循环是在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中采用的一种工作方式,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对质量全过程的管理来实现质量的持续提升.将PDCA循环引入工程硕士质量管理中,可以促进工程硕士质量持续的改进,从而实现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良性循环.
2 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改变了我国研究生培养类型单一的状况,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人才.但是,由于我国工程教育起步较晚,缺乏相应的经验,无论是在课程教学方面,还是在校企合作方面都处于探索阶段,存在许多难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
2.1 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工程硕士的学生大多来源于有三年以上的工作经验的企业技术骨干,在工程实践和管理方面,具有应届毕业生不具备的优势.但是,他们离校时间长,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由于他们所处的企业和工作岗位不同,加上各自工作年限的不同,造成了他们知识水平方面良莠不齐的情况,培养单位在教学活动方面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的情况.
2.2 “双导师制”未能真正落实
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实行“双导师制”,为每个学生配备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采取培养单位和企业用人单位联合的培养模式.校内导师由高等学校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担任,校外导师由工矿企业或工程建设部门的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担任.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是在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联合指导下完成的[2].但是,在实际培养过程中,无论是在学习阶段、论文阶段,还是在实践阶段,“双导师制”都没有发挥出优势.而且,校、企导师之间也缺乏联系,校企之间未能实现真正的联合培养.如何加强校企合作,确保“双导师制”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得到真正的落实,已成为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2.3 工程硕士教育的学术化倾向严重
工学硕士培养是按照学术系统化、围绕学科要求来进行的,但是现实工程中的问题通常是依靠学科综合才能解决.工程硕士的培养应该更注重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应当涵盖世界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最新的技术成果,注重学科综合知识的学习.但是,目前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的建设、课程设置、评估体系的建立等一系列问题上,主要是参照学术型研究生教育.[3]这就使得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缺乏针对性,学术化倾向严重.
2.4 缺乏相应的质量评价标准
评价工学硕士培养质量的标准主要是看其论文有无创新之处,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无论是在招收对象、培养方式方面,还是在知识结构与能力等方面,都与工学硕士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对其评价标准也应当不同.但是,目前还没有一套完善的工程硕士质量评价标准.
3 PDCA循环的原理
PDCA循环是由美国人戴明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所建立起来的一套科学的工作程序,也被称为戴明环.最早应用于企业的质量管理活动,后来逐渐被引入多个领域.其中,P、D、C、A分别指Plan、Do、Check、Action,具体包括四个阶段八个步骤[4],即:
计划阶段,包括:①找出问题,②找出原因,③找出主要原因,④制定对策计划;
实施阶段,包括:⑤按照计划执行、落实措施;
检查阶段,包括:⑥检查执行的结果;
处理阶段,包括:⑦巩固、总结经验教训,⑧开始下一轮循环.
PDCA循环每转动一周,就意味着质量水平又一次的提升,通过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四个阶段的持续循环以促进质量的不断提升.PDCA循环如图1所示.
4 PDCA循环法在工程硕士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PDCA的核心思想是围绕消费者的需求,对质量的全过程进行管理,以保证质量的持续提升.根据工程硕士的以上特点,工程硕士“从企业中来”,最后还要“到企业中去”,在培养过程中,势必要考虑到企业用人单位的需求,并调动培养单位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全部投入到整个培养过程中来,才能保证质量的持续提高.可见,工程硕士的教育质量管理与PDCA循环法的核心内容有很多相通之处.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引入工程硕士培养当中,势必加大培养单位全过程的管理,促进工程硕士质量的提升.
4.1 P(Plan计划)阶段
Plan阶段就是分析现状,找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案的过程.在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管理中,首先要分析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现状,找出目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将影响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全部因素罗列出来,培养单位针对影响质量的各个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并根据政府、企业用人单位、学生自身的要求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在这个阶段找出影响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在PDCA循环中质量不仅仅强调工程硕士教育结果的质量,而是包括工程硕士整个培养过程的质量,具体包括教育投入的质量、教育过程的质量和教育产出阶段的质量,分析质量的影响因素也应当着眼于整个培养过程.在工程硕士培养的投入阶段,影响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主要包括生源质量、师资结构、教育经费投入、教育管理设施投入等因素;在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影响培养质量的主要有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课程教学、校企合作情况等因素;在工程硕士培养的产出阶段,影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论文质量和评估标准.
确定了工程硕士质量的影响因素后,就要针对各个因素提出相应改进措施,这就需要建立从培养单位内部到政府、企业用人单位外部的质量保障体系,在培养单位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中,应当保障工程硕士教育的投入、过程和产出三个阶段的培养质量.在构建外部质量保障体系方面,应当调动企业用人单位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政府的调节机制,保障工程硕士教育质量.该体系主要是通过分析工程硕士教育的投入、培养过程和产出阶段的影响因素,重新确定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确立课程教学和论文评估中的相关标准,并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详情见图2).
4.2 D(Do执行)阶段
Do阶段也就是执行阶段,该阶段是PDCA循环中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个阶段,主要是按照P阶段设计和制定的计划开展具体的工作.培养单位的教师和管理人员都要严格执行相关制度和标准,确保每项制度和措施都能真正落实.具体工作如下:
在工程硕士招生阶段,深入到企业中去宣传学校的特色和优势,鼓励各企业技术骨干积极报考,扩大生源基础.另一方面,严格执行选拔标准,择优录取;在学校师资建设方面,采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措施.聘请相关领域企业的优秀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到学校为工程硕士授课,并选报一批青年教师到企业中去,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了解企业的管理和营销机制,增强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在课程教学方面,注重交叉学科的开设,以拓宽工程硕士的知识覆盖面,注重对工程实例和新技术的介绍;在校企合作方面,加强学校和企业的联合培养意识,充分调动工程硕士、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之间的主动性.
4.3 C(Check检查)阶段
Check阶段就是检查阶段,是为了保障工程硕士教育质量达到预期目标而实施的重要阶段.当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计划措施实行一段时间以后,应当对照标准检查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各项工作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检查阶段在整个PDCA循环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任务就是发现和寻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在接下来的处理阶段进行反馈和解决.[5]在检查阶段,要弄清楚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哪些工作已经完成,哪些工作有待完善,成功的经验和不足的地方各是什么.
4.4 A(Action处理)阶段
Action阶段就是总结处理阶段,它是工程硕士质量提升的基础.在这个阶段,首先要总结经验教训,把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方法提炼出来,并将其制度化,作为以后工作中的参照标准.同时,也要把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加以归纳整理,防止同类错误的重复.其次,对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尚未解决的问题要重新分析,找出新的解决方案,使其在下一轮PDCA循环中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
(1)李博.培养卓越工程师:比较视野下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创新[J].理工高教研究,2010(04):79-82.
(2)李景元,蒋国平,宋建新等.浅析“双导师制”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落实情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2):19-23.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结合第一铝矿破碎系统生产效率低、破碎产能不能满足逐年增长的氧化铝产能对原矿生产需要的具体实际,运用戴明博士的“PDCA循环”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达到提高破碎系统生产效率、满足氧化铝生产对原矿石需求的目的。
一、背景及现状:
中国铝业贵州分公司第一铝矿位于贵州省修文县龙场镇小山坝,是原贵州铝厂的自建矿山。中国铝业重组后,贵州分公司氧化铝生产规模将发展到120万吨,对铝土矿的需求大幅度增加,矿石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越来越重要。第一铝矿的主体生产任务是:向分公司氧化铝厂提供合格的高、普铝矿石。第一采剥队是一矿的主体生产车间,负责具体的供、配矿工作。主要有KQD80型潜孔钻机、SPE920螺杆式压风机等穿孔设备,T-180A推土机、 WD400型、CX240B挖掘机以及ZL-50F型装载机等铲装设备, CQ3260、 CQ3253红岩工艺车等运输设备和PEF600×900颚式破碎机、TD75-80皮带输送机等破碎设备,并从矿石的清顶、穿孔、爆破、铲装、运输、配矿、破碎到发矿全过程的生产运作和管理,而完成破碎环节的一矿破碎系统配置是单链形式,全套系统设备、设施单一,因此是供矿生产最重要的瓶颈。
破碎系统生产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从中铝公司改制上市以来,随着氧化铝的不断提产,一矿供矿任务量也逐年攀升,2004年计划10万吨,2005年计划12万吨,2006年计划21万吨,2007年计划32万吨,2008年计划46.5万吨。为了更好地完成逐年增长的供矿任务量,提高破碎系统综合工作效率成了必然。
二、PDCA循环法的内涵
PDCA循环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来的,所以又称为“戴明环”。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如右图2所示:
PDCA是英语单词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行动)的第一个字母,PDCA循环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并且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科学程序。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运转,离不开管理循环的转动,这就是说,改进与解决质量问题,赶超先进水平的各项工作,都要运用PDCA循环的科学程序。不论提高产品质量,还是解决生产问题,都要先提出目标,即质量提高到什么程度,需要解决的生产问题目前是什么状况?就要有个计划;这个计划不仅包括目标,而且也包括实现这个目标需要采取的措施;计划制定之后,就要按照计划进行检查,看是否达实现了预期效果;通过检查找出问题和原因;最后就要进行处理,将经验和教训制订成标准、形成制度或形成规定。
PDCA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从2005年开始,运用PDCA循环法的内涵来提高一矿破碎系统综合工作效率,解决破碎系统在生产工作中的一系列的故障、问题,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有所不同的是,在制订对策和实施过程中,是按年份、针对该阶段存在并影响破碎系统生产效率的主要问题来进行的。
三、PDCA循环法在提高破碎系统生产效率的具体应用
(一)2005年:
P-计划阶段:
1、找出所存在的问题。
2004年破碎系统生产相关数据:供矿量计划10万吨,实际完成11.75万吨,系统有效作业时间813.9小时, 系统生产效率144.44吨/小时。根据数据进行现状调查、分析后,得出影响破碎系统生产效率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系统设备待料时间长、因故障停机和维护、检修停机时间多。
2、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1)产生系统设备待料时间长的原因分析。
结合系统生产工艺流程,经过现场分析、确认,产生系统设备待料时间长的主要原因有:原矿仓矿石供给不足,导致给料机待料;破碎格筛堵料,导致破碎机待料;皮带机终端下料口堵料,导致放矿待料。
(2)产生故障停机和维护、检修停机时间多的原因分析。
1)、根据系统历年的故障检修和设备现状分析,产生故障停机的主要原因有:给料机联轴器易磨损;皮带运输机起始端密封胶皮磨损快、放矿闸门机构由于动作频繁而导致闸门板和吊臂变形。
2)、由于给料机、破碎机、皮带运输机、放矿机构设计结构为维护、保养需要停机,而设备的正常维护、保养是设备长期有效作业的前提保证,故产生停机维护时间多。
3、找出主要原因。
通过对以上原因的进一步分析,共找出4条末端因素并确定了主要因素。
1)、进入原矿仓格筛的机采矿块度大,人工破碎占用时间长,导致给料机待料,可能是穿孔参数不合理、爆破药量少或二次解炮不及时造成;
2)、进入原矿仓的混合矿湿度大,引起原矿仓敷仓导致格筛数目减少进而影响下料速度,最终导致给料机待料;
3)人力破碎工操作技能较低,影响原矿仓下矿速度,导致给料机待料;通过检查、考核后确认,人力破碎岗位已经实行了师带徒制度,人力破碎环节的操作技能已经达到理论上的熟练程度,并非影响给料机待料的要因;
4)、皮带终端下料口设计尺寸较小,易造成堵料,放矿待料。
4、制定对策。
针对以上主要因素,制订了相应的对策措施。见对策措施表一。
对策措施表一
D-执行阶段:按制定的对策进行实施。
1、2005年,共进行二次解炮爆破25次,将340个大块破碎,减少了大块进入破碎流程和大块在格筛堵料而对破碎系统工作效率的影响。
2、从2005年2月份起,针对破碎原矿仓清仓频繁、难度大的情况,实施了“适当调整配矿方案、敷仓时集中高铁矿配合清仓”的措施,具体做法是:原矿仓出现敷仓时,集中配高铁矿砸仓,人力破碎工用长钎配合松动,将敷在原矿仓壁的矿粉砸跨从而达到清仓目的。这样不影响配矿质量,因敷在仓上的矿石基本上是高铝矿、机采粉状矿石,与高铁矿相配正好达到质量要求。该措施实施以来,仅从该年安排的清仓次数看已大大减少,作业效率大幅度提高,降低了清仓费用。
3、破碎皮带运输机终端下料口改造。破碎皮带终端自1978年9月投入生产以来,运行时就一直存在很大的噪声,皮带工上岗作业时必须佩戴耳塞加以保护,分公司安环部于2004年9月曾在该点进行过噪音检测,测试结果为107dB(A),噪声对员工身体健康造成伤害的隐患一直没有得到解决;长期以来,破碎系统皮带终端下料口尺寸由于比较窄小,块状矿石在经过该处时,极易发生堵塞,既影响供矿进度、降低作业效率,又增加皮带工的劳动强度。2005年2月15日至3月28日,队部对皮带运输机终端卸料小车左右下料口正面板进行改造,并安装废旧皮带,皮带终端噪音问题得到了解决:2005年5月30日至6月2日,队部组织人员完成破碎皮带运输机终端卸料小车下料口加宽改造,解决了矿石堵料问题。从皮带工上岗作业实地体验和安环部的监测结果看来,该点噪音已降低至95dB(A)左右,操作工不戴耳塞已能在皮带终端连续作业半小时以上。下料口改造后,基本解决了该点堵矿问题, 2005年下半年仅堵料4次,同比下降了90%。
C-检查阶段:检查所取得的效果。
通过以上的活动,破碎系统2005年比2004年多破碎21403.03吨矿石,其工作效率从144.44吨/小时提高到了158.97吨/小时。
A-处理阶段:
1、制定巩固措施。
(1)、对爆堆大块矿处理的及时性,一采规定每次采矿爆破后,对大块矿的二次解炮爆破时间不得超过二天,以减少大块矿进入配矿流程。
2、提出遗留问题。
(1)、破碎格筛堵料;
(2)、给料机联轴器易磨损;
(3)、皮带运输机起始端密封胶皮磨损;
(4)、放矿闸门机构易变形;
(5)、系统设备停机维护。
(二)2006年:
P-计划阶段:
1、找出所存在的问题。
2005年破碎系统生产相关数据:供矿计划12万吨,完成13.89万吨,系统有效作业时间875.2小时, 系统综合工作效率158.97吨/小时,检修累计时间132个小时。若要完成2006年21万吨的供矿计划,必须进一步提高破碎系统工作效率。
2、现状分析。
(1)结合系统生产工艺流程,经过现场分析、确认,进入破碎格筛矿石粘性大时,易造成破碎机格筛堵料,导致系统设备待料时间较长。
(2)系统停机检修时间仍然较长,影响系统工作效率。
3、找出主要原因。
通过对以上原因的进一步分析,共找出三条要因。
1)、进入破碎格筛矿石粘性大,易造成破碎机格筛堵料,导致破碎机待料;
2)、给料机联轴器易磨损,造成故障检修停机频繁;
3)、放矿闸门机构易变形,造成故障检修停机频繁;
2、制定对策。
针对以上主要因素,制订了相应的对策措施。见对策措施表二。
对策措施表二
1
矿石粘度大导致破碎机格筛堵料
降低矿石粘度对堵料的影响
提高下料速度
改造破碎格筛
2006年4月5、6日
2
联轴器检修影响生产时间
减少检修频次
增加有效作业时间
改造联轴器
7月22-24日
3
放矿闸门机构易变形,检修频繁
减少检修频次
增加有效作业时间
改造放矿闸门
6月7日-14日
D-执行阶段:
1、破碎格筛改造。由于该矿所配供的铝土矿中机采矿和高铝粉矿粘性较大、高铁铝矿硬度也大,导致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因机采矿和高铝粉矿粘性大,当该类矿石进入破碎机格筛时,就会逐渐粘附到格筛上,粘附到一定程度时就必须停机,进行人工清理,否则格筛将会堵死,系统无法正常生产。基本上晴天每天清理1次,雨天每天清理2~3次,每次需要0.5小时左右,这必然使得有效作业时间缩短,且增加人工清理劳动强度和因清理空间小而带来的不安全隐患。二是因高铁铝矿硬度大,该类矿石对破碎机格筛的组成原件——轨道钢和元钢的冲击力大,长时间冲击后元钢易变形,这必导致检修频繁,一般情况每年检修更换1次,周期为2-3天。队部在2006年4月5日、6日利用两天供矿空闲时间,组织技术人员和操作工进行技术改进,取消原结构中的元钢,全部使用30kg/m(B为110mm)轨道钢,纵向安装成近乎密封式的平面榴槽替代网状结构的格筛,考虑到提高改造后的格筛下料速度和安装空间结构,安装轨道钢时将其与水平面的夹角从原来的420增大到490左右。经过后8个月的供矿实际检验,改造后的格筛能适用于破碎系统流程,给料速度未受影响,破碎机下料速度约有增加,最主要的是节约清理格筛和榴槽次数,增加了有效作业时间、降低人工清理的劳动强度和降低了职业安全风险。
2、破碎板式给料机联轴器改造。破碎系统板式给料机减速器与传动轴相连的联轴器原属刚性联轴器,运行时存在着较大冲击及振动,且产生非常大的噪声,由于板式给料机运行频繁,在十字滑块的冲击力下,联轴器与轴之间的配合键磨损加快,间隙增大,导致减速器传动轴径向串动加剧,减速器轮齿和轴易损坏,仅2005年就检修减速器2次、更换联轴器及配合键2次,检修费用累计12345.80元。在该年7月份破碎系统大修过程中,将刚性联轴器改为弹性联轴器并加工弹性联轴器钢件及缓冲胶皮,于7月22日至24日进行组装、试车。该联轴器安装后,缓和了冲击载荷,消除了剧烈振动,且结构更为简单、成本更低,运行两年来,没有发生任何故障。
3、装矿站放矿闸门机构小改造。装矿站放矿闸门机构由于动作频繁,闸门与吊臂之间的夹角不断加大,至2006年11月初,在放矿完毕后,推压杆的行程需要730mm左右才能关闭闸门,而推压杆有效行程只有700mm,致使闸门关闭后,在矿石的压力作用,电液推杆产生回杆现象,导致闸门自动打开、矿石掉落地面,这样将增加人工回收工作量和存在安全隐患。在经过调整、检修,更换了电液推杆总成仍不能解决回杆开闸问题后,最终采取的措施如下:在选定好位置后将闸门吊臂气割断,将闸门前端向上顶起300mm至关闭状态,使吊臂角度改变,缩短内角对边长度,使之保持在闸门关闭状态,再气割断多余部分后,将断面进行焊接处理,解决了这一难题。
C-检查阶段:检查所取得的效果。
通过以上的活动,破碎系统2006年比2005年多破碎89574.46吨矿石,其工作效率从158.97吨/小时提高到了184.07吨/小时。
A-处理阶段:
1、制定巩固措施。
(1)、对于改造后的破碎格筛,要求在生产空闲时间做适当清理,即可满足相当长时间的生产要求。
2、提出遗留问题。
(1)、停机检修时间仍然可以进一步压缩;
(2)、给料机给料速度的控制问题。
(三)2007年:
P-计划阶段:
1、针对上一年度提出的问题,按照“P”计划步骤,我们经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确定要因”三个环节后,共确定三条要因。
(1)、破碎下料口密封胶皮磨损快,更换耗时较长;
(2)、破碎机停机保养时间较长;
(3)、给料机给料的变速控制问题。
2、制定对策。
针对以上主要因素,我们制订了相应的对策措施。见对策措施表三。
对策措施表三
1
2
3
D-执行阶段:
1、破碎下料口密封胶皮改造。原来的密封胶皮由6段长短不一的角铁和废旧皮带连接制作组成,在长期受到矿石的冲击磨损后,密封胶皮会磨损导致漏矿,此时必须将其更换,但在基建时期,每段密封胶皮的长度不一、安装开孔位置也各异,即其在底座的安装位置是固定的,此时只有将其卸下后现场制作,破碎系统必须停机,这样的方式必然会占用更多的正常生产作业时间。后来经过改造,将整段密封胶皮尺寸平均取值分段、统一改造安装底座螺丝孔位,并多制作2-3个同样的密封胶皮单元作为备用,无论哪一段需要更换时,停机后直接将备用的换上即可。如此可实现密封胶皮更换检修的“标准化”,可节约现场制作的时间。改造前,每更换一次密封胶皮,占用生产时间约为4小时,改造后减为1小时左右,效果明显。
2、改造破碎机加油嘴。破碎机机身上的4个注油嘴离地2米左右,原来对破碎机进行维护保养时必须停机,而且存在高空作业的安全隐患。改造措施为:用软管将注油嘴延伸到操作台下方,在生产正常进行的同时即可实现对破碎机的维护保养,增加了有效作业时间,消除了高空作业的安全隐患,降低了职业安全风险。
3、给料机给料变速控制的问题。破碎给料系统原先采用的是11KW、960r/min的电动机与JZQ400型的减速机(速比20.49)匹配,给料速度较慢,在破碎硬度较小的高铝矿石和硬度较大的高铁矿石时,其速度均是相同的,给料速度无法动态调节;队部根据生产实际,更换了15KW、1500r/min的电动机与JZQ400的减速机(速比31.5)匹配,并安装可调节电动机转速的变频控制器。在破碎高铝矿石时,通过调节变频控制器可将给料速度调节至最高速,实现提产,而在破碎高铁铝矿石时,由于其硬度较大而适当降低给料速度以减少其对破碎机的硬性撞击磨损,实现了给料速度的动态调节。
C-检查阶段:检查所取得的效果。
通过以上的活动,破碎系统2007年比2006年多破碎96674.88吨矿石,其工作效率从184.07吨/小时提高到了215.39吨/小时。
A-处理阶段:
1、制定巩固措施。
由上的改造均是由员工立足生产实际提出的多项合理化建议,经实践检验均有助于生产工作,队部进一步向广大员工征集有关的合理化建议,为提高破碎系统工作效率做持续改进。
四、应用PDCA循环法提高破碎系统生产效率取得的成效
运用PDCA循环法,通过循环不断的查找当前影响破碎生产工作进度的各项主要因素并加逐一以解决,设备停机时间逐年减少,有效作业时间逐渐增加,破碎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完成了供配矿生产工作任务,三年来累计多破碎矿石共21403.03+89574.46+96674.88=207652.37吨,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见下表所示:
项目
在册人数(人)
平均工资
(元/人.年)
实际破碎量(吨)
人均破碎产量
(吨/年.人)
与上年度多
破碎矿石(吨)
完成多碎矿石量
需要增加人数(人)
完成多碎矿石量
需要增加费用(仅限人工工资,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临床见习是医学生走出课堂迈向临床实践学习的第一步,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训练临床基本技能和正确诊疗思维的重要途径。传染病学是内科学系统中的重要分支,是集预防、治疗和保健为一体的综合学科,是培养医学人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社会性。因此传染病学见习教学是传染病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认识疾病特征的能力,对加深和巩固理论知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三种职能于一身的传染病专科医院,也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和临床医学院,每年承担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基础医学、医学检验专业、不同层次13~16个班级的《传染病学》临床教学任务,由于学生层次多、班次多、专业多,教学任务十分繁重,同时受传染病学疾病谱的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临床见习教学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面对传染病学教学现状,近年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以“P D C A循环”法为理论依据,将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四个阶段运用到传染病学临床见习教学管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总结如下:
一、分析现状,查找原因
(一)带教教师
一是带教教师均为临床一线教师,临床、科研、教学三肩挑,用于教学技能培训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没有充足的时间从事教学活动。二是目前从事传染病临床工作的教师真正诊治过的传染病病种受到限制,目前或今后亦不可能通过实践来积累临床经验,这导致临床经验的相对不足。
(二)学生方面
一是学习时间短(医院集中学习两周, 每班理论课及见习各一周,共72 学时),课程内容多,考试压力大。二是学生对传染病学习缺乏兴趣及重视,对相关的消毒隔离措施掌握不熟练,担心见习中有被传染的风险。
(三)理论与实践脱节
一是传染病疾病谱的变化。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传染病防治和监督工作的加强以及卫生知识的普及,绝大部分传染病发病率已明显下降。常见传染病病种、病例数逐年减少,许多传染病在临床上已很少见,甚至消失。二是传染病流行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特点。如细菌性痢疾、流行性乙型脑炎、伤寒、疟疾等主要在夏秋季节,而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则多发生在冬春季节。血吸虫病见于长江中下游,肾综合征出血热主要见于大兴安岭、秦岭地区,登革热则主要见于亚热带气候潮湿的地区。目前传染病学课程讲授普遍采用两周集中教学的方法,无论课程时间如何安排,这些差异性导致的见习中难以见到某些病种。
二、制定计划
一是教育处根据首都医科大学下发的年度教学任务制定出每学年的教学计划,制定每班级病房见习安排表,具体安排带教教师及见习分组并落实检查见习执行情况;二是教学管理人员做好学生见习前的思想教育工作及见习过程中的日常管理工作。三是各科室指定一名教师作为教学秘书负责本学年各项教学工作的具体落实及指导,并做好各项教学措施实施情况的记录。
三、实施计划
(一)制度化管理
教育处重视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建设,重新修订了医院教学管理制度、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任、优秀带教老师评选方法等多项规章制度,并下发了《临床带教登记手册》,使全院的临床教学工作有规可循,做到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二)加强师资的培养
有计划有组织的定期对临床教师进行多方面的培训,如进行医德、师德、临床教学方式方法、多媒体制作、规范操作技能、PBL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培训,以及安排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交流、短期培训班等,充分调动临床带教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鼓励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见习教学改革
一是修改见纲,在见习前集中讲授医院感染、消毒隔离技术及传染病的防护知识。二是在见习中改变了传统教学法(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应用了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模式PBL (problem based learning)与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CBL(case based learning)相结合的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分组阐述、展示、讨论及相互交流为手段进行见习带教教学改革。三是鉴于传染病学特点,建立了传染病学资源库,通过结合图例展示、文字说明和教师讲解,以弥补日益减少的传染病导致教学病例不足给教学带来的影响。四是见习过程中增加了临床技能考核,包括穿脱隔离衣( 含七步洗手法)、病历书写、体格检查,这三项考核成绩计入课程考试成绩,占成绩的15%,其中穿脱隔离衣( 含七步洗手法)90%的学生得到满分5分。
这一系列教学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临床思维能力、语言表达及沟通交流能力,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并强化学生对传染病的消毒、隔离和防护意识,进而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四)及时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
在每班学生来我院学习《传染病学》进行临床见习轮转前,教学管理人员与各临床医学院教育处分管学生的老师进行详细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及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便在来我院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
四、见习教学检查与评价
一是教学管理人员深入病房检查见习带教情况,其中包括教师对见纲的熟悉、见习教案书写、组织教学、床旁病例准备、带教登记本记录等项目,以及时发现和解决见习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对PBL和CBL教学方法的评价,在见习结束之后,教育处教师通过和学生交流并以问卷调查法收集学生对带教老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评价,并对信息进行汇总、分析,用以检测、指导、调控见习教学活动中教学方法的应用效果,以达到提高运用PBL见习教学质量的目的。学生的评价通过自评和互评来实施。三是教师考核,主要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来评价。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通过学校教务处管理系统对教师进行评教,学校教务处负责对评教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将评教结果反馈给各临床医学院,医院再把评教结果反馈给各位带教教师,评教结果与评选优秀带教教师挂钩。四是目前传染病发病病例少,有限的教学资源库仍然难以满足教学需求。五是由于教学任务和课程安排由学校统一管理和下达,导致课程集中学习时间短,内容多,学生课余时间还要花部分时间和精力查找PBL资料,没有充裕的时间复习,学生仍然面临考试压力大的问题,因此有些学生会要求带教老师提前结束见习,而老师也会以病房工作忙为由提前下课。
五、处理(action)
总结处理是对以上三个阶段进行总结并贯穿于三个阶段中。教育处把学生评价作为改进临床见习教学质量的抓手,把发现及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临床教师并提出整改措施,希望借此不断地改进临床见习带教质量,达到不断提高医学生临床能力的目的。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提给下一个PDCA 循环中去解决,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阶梯式上升。整改措施如下:
一是见习教学需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对部分传染病临床经验不足的教师,要组织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中老年教师通过示范性讲课或观摩课的形式传经送宝,并在“备、教、辅、改、查”等各个教学环节给予指导。教育处应每年订计划、有目的的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及外送培训。二是提高教师教学意识,利用评价机制促使带教教师认真备课、书写见习教案,严格按见纲要求带教,遵守带教时间,杜绝提前下课。三是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养成良好的科研意识,积极撰写教学论文,临床上遇到典型的传染病例及时采集相关信息、图片及检查结果以补充教学资源库。
六、应用讨论
PDCA循环法,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是一种程序化、标准化、科学化的保证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运转的基本管理方式[1,2] 。PDCA 经过戴明博士的大力推广,近几年也有部分医学院校用于教学管理的研究[3]。实践证明应用PDCA循环法,使我院传染病学临床见习教学管理和监控得到了有序进行,在教学管理上,也进一步地规范了教学管理行为,并通过循环的规则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在提高传染病学见习带教质量上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如何发挥德育工作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我校党委长期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我校近几年来在抓德育工作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德育工作是稳步推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是抓牢青少年学生思想阵地的重要途径。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直接关系到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关系到学校稳定、和谐、健康的发展,尤其新疆发生“7·5”事件后,越发引起反思和关注。而学校德育工作是否取得成效,其关键在于学校德育管理中的全员育人德育工作机制是否建立,运行是否通畅,效果是否明显。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党委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着力在加强全员育人机制上花心血、下工夫、使长劲,通过建立全员育人管理机制、健全德育制度、开展德育科研工作,探索德育规律,使德育工作由虚变实,由弱到强,形成了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提高的全员育人德育工作机制。主要做法介绍如下。
1引用现代“pdca”计划循环法和“mbo”目标管理法。建立全员育人工作机制
“pdca”计划循环法,即计划(plovn)—执行(do)一检查(cheek)--总结(aaion),管理工作要推动pdca循环的不断转动,不断循环和运行,实现学校德育目标任务的完成,促使德育工作由原有水平达到新水平以致更高的水平,见图1。WWW.133229.cOm
“mbo”目标管理法是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提出的,后被广泛运用于企业、学校、政府、医院等各种组织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它是一个全面管理系统,它用系统的方法,通过目标的分解,制订落实环节将许多关键工作结合起来,以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
建立全员育人工作机制,主要指建立学校德育管理的有效运行机制。为此,学校采用“pdca”计翅f循环法和“mbo”目标管理法,建立了全员育人基本模式,如图2所示。
同时为落实上述全员育人工作机制,学校又专门成立了思政科和综合目标管理办公室,思政科负责落实德育领导小组的各项决议和决策,制订学校德育规划和计划,并层层分解到各科室。综合目标管理办公室由校领导担任责任人、5位党支部书记任综合目标考核组组长,负责根据各科室参与制订的,由恩政科下发的德育工作任务分解书,制订各科室德育工作质量考评标准及个人岗位职责,并与全校各科室、教研组进行层层签订,每月对各科室及个人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并在师生中发放各科室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考核结果与学校发放的绩效工资挂钩,将责任、奖惩落实到人,消除了推诿扯皮现象,大大提高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形成了较为科学的考核目标体系。实现了德育与业务工作有机融合,落实了全员育人工作。
学校“mbo”德育目标管理,经过“pdca”的几年工作循环。即计划—执行~检查一总结一改进,使学校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做到了上下左右联系密切,步调一致。信息畅通,特别是从安排、实施、检查3个环节形成了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工作局面和权责明确的工作机制。学校德育工作有了显著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得到了提升,全员育人管理体制取得了预期效果,连续8年被评为全国德育科研先进学校和自治区德育科研先进学校,并评为昌吉州德育示范学校,在2009年全国中等职业文明风采大赛中又作为新疆赛区六年惟一获奖单位在北京受到表彰,获得优秀组织奖称号,全员育人工作机制因此被州教育工委和州委组织部作为先进经验在全州推广。
2创新德育工作制度。为全员育人工作机制提供保障
建立并健全一个科学完善的德育工作制度是学校全员育人管理机制有效运行的保障,根据中央相关文件精神和《中职德育大纲》,学校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又创新完善和出台德育工作制度与文件,如《改革德育实践课增强德育活动实效性的实施方案》、《昌吉卫生学校学生素质教育课程实施办法》等,以进一步增强学校内部动力,最大限度调动教职工育人积极性,提高育人水平和实效性,实现学校德育管理的全员化、科学化、制度化。目前学校在全员育人管理方面的制度主要如图3所示。
3开展德育工作的探索和研究。使全员育人工作机制充满活力
德育科研是教育的先导。一切教育行为都离不开德育科研,德育改革和发展需要德育科研,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需要德育科研,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德育科研,德育决策和管理更需要德育科研。学校在长期的育人实践进程中也深刻认识到,德育科研是全员育人机制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重要推动力。为此学校高度重视德育科研工作,提出了“教职工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的理念,成立了校长、书记牵头、专兼职教师共同实施的课题组和校级师生德育研究会,拨付德育科研专项课题经费,制订科研奖励管理办法。每位校领导承担全国教育科学“十五”、“十一五”国家级重点课题和自治区社会科学等7项科研课题的研究负责人,形成从领导到教师,从员工到学生,人人都参与的科研化德育工作模式。“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和研究”、“职业学校班主任队伍建设研究”、“援疆东部省市与新疆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和“科学引领网络生活”4项课题获得自治区专项科研经费。5年来,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全校科研氛围浓郁,科研成果丰硕,有60人次教职工荣获自治区、全国德育先进工作者和先进实验教师,16位教师荣获全国“中职生文明风采”大赛优秀教师指导奖,4名教师获自治区及全国德育说课设计比赛一、二、三等奖,1名教师获得自治区德育说课教学能手奖。受各级各类表彰的学生达1294人次,占学生总数的33.3%,其中8位学生荣获自治区德育科研先进学生称号。14个班级获得自治区德育工作先进班级。
学校2项国家重点课题“中等职业学校德育途径的深化研究”和“中职德育跟进社会网络化趋势的行动研究”结题并获课题结题一等奖,100余篇科研论文在国家级、自治区级获奖并被省内外多家刊物刊登,其中《践行“八荣八耻”学生德育活动辅导读本》、《德育跟进社会网络化趋势研究实用护士礼仪手册》、《守护成长的心灵》、《放飞职业理想播种职业希望》、《把阳光洒在每一个角落》、《新疆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德育体系的整体构建与实施》6部校本教材荣获国家级“十五”、“十一五”重点课题成果一等奖,并在其他学校中推广使用。这些课题的研究,不仅推进了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培养了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而且进一步深化了学校全员育人的机制,探索出了心理健康、班主任管理等德育工作机制,这为学校德育工作和管理提供了决策服务,促进了全员育人机制的完善和创新。
4根据职业学校特点,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育人新途径,丰富全员育人内涵
如何发挥德育工作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我校党委长期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我校近几年来在抓德育工作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德育工作是稳步推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是抓牢青少年学生思想阵地的重要途径。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直接关系到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关系到学校稳定、和谐、健康的发展,尤其新疆发生“7·5”事件后,越发引起反思和关注。而学校德育工作是否取得成效,其关键在于学校德育管理中的全员育人德育工作机制是否建立,运行是否通畅,效果是否明显。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党委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着力在加强全员育人机制上花心血、下工夫、使长劲,通过建立全员育人管理机制、健全德育制度、开展德育科研工作,探索德育规律,使德育工作由虚变实,由弱到强,形成了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提高的全员育人德育工作机制。主要做法介绍如下。
1引用现代“pdca”计划循环法和“mbo”目标管理法。建立全员育人工作机制
“pdca”计划循环法,即计划(plovn)—执行(do)一检查(cheek)--总结(aaion),管理工作要推动pdca循环的不断转动,不断循环和运行,实现学校德育目标任务的完成,促使德育工作由原有水平达到新水平以致更高的水平,见图1。
“mbo”目标管理法是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提出的,后被广泛运用于企业、学校、政府、医院等各种组织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它是一个全面管理系统,它用系统的方法,通过目标的分解,制订落实环节将许多关键工作结合起来,以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
建立全员育人工作机制,主要指建立学校德育管理的有效运行机制。为此,学校采用“pdca”计翅f循环法和“mbo”目标管理法,建立了全员育人基本模式,如图2所示。
同时为落实上述全员育人工作机制,学校又专门成立了思政科和综合目标管理办公室,思政科负责落实德育领导小组的各项决议和决策,制订学校德育规划和计划,并层层分解到各科室。综合目标管理办公室由校领导担任责任人、5位党支部书记任综合目标考核组组长,负责根据各科室参与制订的,由恩政科下发的德育工作任务分解书,制订各科室德育工作质量考评标准及个人岗位职责,并与全校各科室、教研组进行层层签订,每月对各科室及个人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并在师生中发放各科室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考核结果与学校发放的绩效工资挂钩,将责任、奖惩落实到人,消除了推诿扯皮现象,大大提高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形成了较为科学的考核目标体系。实现了德育与业务工作有机融合,落实了全员育人工作。
学校“mbo”德育目标管理,经过“pdca”的几年工作循环。即计划—执行~检查一总结一改进,使学校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做到了上下左右联系密切,步调一致。信息畅通,特别是从安排、实施、检查3个环节形成了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工作局面和权责明确的工作机制。学校德育工作有了显著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得到了提升,全员育人管理体制取得了预期效果,连续8年被评为全国德育科研先进学校和自治区德育科研先进学校,并评为昌吉州德育示范学校,在2009年全国中等职业文明风采大赛中又作为新疆赛区六年惟一获奖单位在北京受到表彰,获得优秀组织奖称号,全员育人工作机制因此被州教育工委和州委组织部作为先进经验在全州推广。
2创新德育工作制度。为全员育人工作机制提供保障
建立并健全一个科学完善的德育工作制度是学校全员育人管理机制有效运行的保障,根据中央相关文件精神和《中职德育大纲》,学校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又创新完善和出台德育工作制度与文件,如《改革德育实践课增强德育活动实效性的实施方案》、《昌吉卫生学校学生素质教育课程实施办法》等,以进一步增强学校内部动力,最大限度调动教职工育人积极性,提高育人水平和实效性,实现学校德育管理的全员化、科学化、制度化。目前学校在全员育人管理方面的制度主要如图3所示。
3开展德育工作的探索和研究。使全员育人工作机制充满活力
德育科研是教育的先导。一切教育行为都离不开德育科研,德育改革和发展需要德育科研,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需要德育科研,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德育科研,德育决策和管理更需要德育科研。学校在长期的育人实践进程中也深刻认识到,德育科研是全员育人机制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重要推动力。为此学校高度重视德育科研工作,提出了“教职工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的理念,成立了校长、书记牵头、专兼职教师共同实施的课题组和校级师生德育研究会,拨付德育科研专项课题经费,制订科研奖励管理办法。每位校领导承担全国教育科学“十五”、“十一五”国家级重点课题和自治区社会科学等7项科研课题的研究负责人,形成从领导到教师,从员工到学生,人人都参与的科研化德育工作模式。“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和研究”、“职业学校班主任队伍建设研究”、“援疆东部省市与新疆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和“科学引领网络生活”4项课题获得自治区专项科研经费。5年来,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全校科研氛围浓郁,科研成果丰硕,有60人次教职工荣获自治区、全国德育先进工作者和先进实验教师,16位教师荣获全国“中职生文明风采”大赛优秀教师指导奖,4名教师获自治区及全国德育说课设计比赛一、二、三等奖,1名教师获得自治区德育说课教学能手奖。受各级各类表彰的学生达1294人次,占学生总数的33.3%,其中8位学生荣获自治区德育科研先进学生称号。14个班级获得自治区德育工作先进班级。
学校2项国家重点课题“中等职业学校德育途径的深化研究”和“中职德育跟进社会网络化趋势的行动研究”结题并获课题结题一等奖,100余篇科研论文在国家级、自治区级获奖并被省内外多家刊物刊登,其中《践行“八荣八耻”学生德育活动辅导读本》、《德育跟进社会网络化趋势研究实用护士礼仪手册》、《守护成长的心灵》、《放飞职业理想播种职业希望》、《把阳光洒在每一个角落》、《新疆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德育体系的整体构建与实施》6部校本教材荣获国家级“十五”、“十一五”重点课题成果一等奖,并在其他学校中推广使用。这些课题的研究,不仅推进了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培养了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而且进一步深化了学校全员育人的机制,探索出了心理健康、班主任管理等德育工作机制,这为学校德育工作和管理提供了决策服务,促进了全员育人机制的完善和创新。
4根据职业学校特点,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育人新途径,丰富全员育人内涵
PDCA就是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而PDCA循环是能使一项活动有效进行的一种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其四个阶段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手段[1],尤其在质量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高校的办学思想、定位、培养目标的进一步明确,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而毕业设计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离校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一次全面检查[2]。按照PDCA方法进行毕业设计质量管理,使得学校内教务处、学院、系所、教研室/课题组,直至个人的工作,均有一个PDCA循环,上一级的管理循环是下一级管理循环的根据,下一级的管理循环又是上一级管理循环的组成部分和具体保证,这样一层一层地解决问题。通过组织的力量、集体的力量,达到全校毕业设计质量水平和管理水平的螺旋上升[3]。所以,在毕业设计中进行PDCA循环管理,提出各阶段控制要素,不断完善控制要素,强化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对于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现状
首先是计划周期短,没有有效的阶段控制,学生忙于求职、毕业实习、研究生复试等,导致在实际工作中花费的时间少,平均三个月,有的只有一个月,使得设计质量难以保证。其次,学生观念淡薄,有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设计非常简单,对就业等无甚影响,因而对毕业设计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明显不足,只利用最后的一点时间搞突击,因而做出的毕业设计变成了应付差事。第三,毕业设计中,指导老师与学生数量分配上不匹配,学生人数较多,教师人数较少,指导教师的时间和精力都无法保证对学生全面了解、较好地交流并施以针对性的指导,最后结果往往是学生毕业设计的水平和质量不高。最后,教师提供有关科研方面的课题时,实验室的软硬件条件跟不上,经费需求难以满足,没有一个很好的科研环境,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实践需求,也直接导致设计无法实施[4]。
二、PDCA循环强化毕业设计过程管理
1.毕业设计选题控制。一个好的毕业设计题目是优秀毕业设计产生的前提,因此,抓好毕业设计出题质量工作非常重要。在毕业设计选题控制中,运用一个次级PDCA循环:毕业设计出题计划(P)—专业教师出毕业设计题目(D)—教研室组织专业教师讨论审核(C)—出题教师修改完善(A)[5]。对于选题,要符合本学科专业的发展,符合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生产、科研的实际,选择有现实价值、理论意义的课题;同时应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达到本学科科学研究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应满足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要求,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经过努力可以完成;毕业设计做到一人一题,每届学生的选题要不重复;毕业设计工作领导小组对指导教师申报的题目进行审核;采取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
2.毕业设计任务书控制。在毕业设计任务书控制中,从下达任务书到指导学生写出高质量的开题报告,进行第二次级PDCA循环。教师按规范填写毕业设计任务书,提前将毕业设计任务书发给学生,让学生在毕业实习时有针对性进行实习,同时可提高实习效果,并要求细化毕业设计任务书中的具体内容,在工作进度计划中要求填写具体的时间节点,具体到哪一周要交什么成果,如:第4周交文献综述,第6周交初步设计方案和开题报告,第8周提交外文翻译和设计计算书、中期检查表,第11周提交设计图纸,第12周提交所有设计文本、图纸和表格。
3.文献综述控制。通过查阅文献和撰写文献综述,可使学生熟悉各种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等,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和写作能力。在写文献综述阶段时应强化控制,运用PDCA循环管理,由学生执行,指导教师切实做好检查与督促这一环节,有效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
4.毕业设计说明书、计算书控制。影响设计方案的因素很多,要求同学们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地进行分析、比较,尽可能做到“规模适当、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要考虑当地自然地理条件及技术管理水平等因素,通过技术经济比较来确定处理工艺流程及构筑物型式,应优先选择流程简单、施工及运行管理方便,并可就地取材的污水处理方案,至少拟定两个设计方案,经过综合技术经济分析,优选一个技术方案进行工艺设计。按已选定的流程和构筑物型式,分别进行各构筑物的工艺设计。构筑物的工艺设计是根据处理水量及所确定的设计参数,计算出各构筑物的几何尺寸、进出水管管径以及选定机械设备的型号。设计说明书的内容应包括:设计依据、设计规模、设计进出水水质、方案比较、设计范围、污水处理的工艺流程及说明、各种构筑物的工艺设计参数、主要设备选型、主要建筑物、占地面积、预期处理效果、存在问题与建议等。要求:文字通畅,叙述简明扼要,装订整齐。设计说明书的深度要求:确定设计方案;确定土地征用范围,据以进行主要设备及材料订货。计算书的内容应包括:设计过程中的各种计算过程,包括水力计算、构筑物工艺设计计算、管径计算、设备选型的计算等等。要求:计算正确,书写认真,附计算草图。在毕业设计说明书、计算书控制阶段,指导教师将上述要求详细告知学生,这相当于计划的制定,学生按照要求对应完成,然后由学生自行检查和指导教师检查,出现问题时采取合理的措施改正,为毕业设计的质量把好重要一关。
5.毕业设计图纸的控制。污水处理厂平面布置图应包括构(建)筑物、围墙、绿地、道路等的平面位置,注明风玫瑰图(指北针)、坐标轴线、厂界坐标及构筑物坐标或相对位置,标注构筑物的主要尺寸,各种管渠及室外地沟的尺寸、长度,列出厂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构筑物和辅助建筑物一览表,附图例及有关说明。污水、污泥处理工艺流程图应标出各处理构筑物的池顶标高、池底标高以及水面标高,标出主要设备,列出主要设备一览表,各种管道的管径、流向、材质,图例和必要的设计说明。同学们在毕业设计时往往存在设计图纸尺寸不全,缺少构筑物的平面定位尺寸,线条粗细不分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对毕业设计图纸绘制提出明确要求,强调“三个一致”,即计算结果和图纸中绘制的构筑物尺寸一致,单体图与总平面图的对应关系一致,平面图与剖面图的对应关系一致。这是对毕业设计整个过程的总体检查,也是PDCA循环管理中最后一次检查环节,通过几年的实践,以上措施对提高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是有一定帮助的。
对毕业设计中每一个控制因素都进行一个次级PDCA循环管理,对整个毕业设计进行一个基于PDCA循环的监控过程,强化了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提高了教师对于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与检查的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其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毕业设计中成功地进行PDCA循环管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同时可以启发教师在各种教学活动中不是仅仅依靠经验,而是广泛地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进行科学的教学管理。
参考文献:
[1]张雁.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PDCA循环管理[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0):213-215.
[2]谢然.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及其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5):40-42.
[3]张玉平,黄振宝.基于PDCA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9,(1):107-110.
[4]刘建慧,苑斯文.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实践实验教学,2009,(6):155.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3-0100-03
20世纪90年代,国家鼓励医院搞创收以维持医院的经济运营。这种把医院推向市场化的做法,使公立医院转向以追求经济利益为导向的管理模式。在这种背景下,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大多以收支结余为基础,财务指标为重点,辅以少量的医疗质量考核指标。2009年,以公益性为目标的新一轮医改拉开序幕。2015年12月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关于加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评价的指导意见》(国卫人发[2015]94号),文件的核心是通过建立公立医院绩效评价机制引导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服务性,既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又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老百姓提供高校安全便捷价廉的医疗服务。福州某医院自2015年12月以来,围绕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评价机制实施了一系列的绩效管理改革。本文通过对改革的进程与实效进行分析,总结新一轮公立医院改革背景下如何推进公立医院绩效管理。
一、改革前该院的绩效管理制度及存在的问题
这所医院是一所集医、教、研于一体的三甲专科医院,实际开放床位556张,2015年门急诊量46.8万人次,出院病人1.19万人次。现有在职职工人数629人,拥有14个临床科室,20个医技科室,8个医辅科室,15个行政管理科室,1个制剂室,1个实验室。该院改革前的绩效考核制度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绩效考核偏重财务指标。临床医技科室绩效考核,是以非药的医疗工作量为基础,扣除部分的可控成本,辅以药占比、次均费用、住院天数等财务考核指标;行政管理科室的考核,仅在年末填写机关事业单位年度人事考核表,在部门内述职。这种以财务指标为主的考核体系大大刺激了科主任和科室员工的积极性,全院上下共同努力创造非药收入,使医院的非药收入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医院的财务状况不断改善。但却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一些科室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过度医疗,不仅增加了患者的负担,医保费用也大幅增长。二是绩效管理未进行深入的绩效辅导与反馈。每个月根据考核结果发完奖金,绩效管理工作就结束了,职工感觉绩效管理就是为了发奖金,忽视了绩效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医院的战略目标。
二、结合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改革现有绩效管理制度
针对原有绩效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2015年12月,该院开始实施一系列绩效改革。由绩效管理委员会牵头,绩效考核科负责具体工作,重新建立以工作量为基础,兼顾社会效益、服务质量、管理效率、可持续发展的绩效考核制度,逐级落实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降本增效,向技术难度大、高风险、高责任的岗位倾斜,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另外,根据PDCA管理循环法则(P计划PLAN,D实施DO,C检查CHECK,A处理ACTION)构建“绩效计划(P)―绩效辅导(D)―绩效考核(C)―绩效反馈(A)”的动态绩效管理体系(见下页图),保证了绩效管理改革地有效实施。
(一)制定以工作量为基础,兼顾公立医院绩效指标的绩效计划(P)
首先,核定医疗工作量和岗位工作量。我们通过召集专家,对每个医疗行为及岗位进行价值评估,医疗工作量的评估主要参照RBRVS的方法(以资源为基础的相对价值),考虑风险性、技术性、耗时长短;岗位价值评估标准根据岗位的责任、知识技能、工作性质、工作环境、资格要求等因素确定岗位的价值系数。
其次,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将国家对公立医院考核要求转化为医院内部管理导向,层层落实指标[1]。第一步,选择考核指标。在《关于加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评价的指导意见》中提供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包含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52个三级指标,从实现社会效益、提高服务质量、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出发,该院选择了48个指标作为医院的绩效考核指标。这48个指标也是不同职能科室季度和年度考核指标。同时,根据重大影响、相对可控以及有较大改善潜力的原则选择部分关键指标作为临床医技科室的考核指标[2]。临床科室的月度考核指标有:9个社会效益指标(患者满意度、药占比、卫生材料比、检查检验比、每门诊人次医药费用、住院次均费用、医保目录外药占比、住院重症病人比例、基本药物占比),1个服务质量指标(院内感染发生率),4个管理效率指标(平均住院天数、病床使用率、百元医疗收入成本、百元医疗收入消耗的卫生材料)。医技科室的月度考核指标有:3个管理效率指标(百元医疗收入成本、百元医疗收入消耗的卫生材料、固定资产平均服务量)。另外,将可持续发展指标(科研教学、学科发展)作为临床医技科室年度考核指标。第二步,设定指标权重。根据主管部门设定的指标权重,以及2015年该院指标完成情况,对院内指标重新设置权重。对于未达标或者经分析较难完成的指标适当增加权重。第三步,下达职能科室考核指标。根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范围,将指标进行分解后下达给职能科室。每个指标,指定1名分管院长承担领导责任。有的指标由1个职能科室负责,比如“全成本核算”指标,由财务科负责;有的指标是多科室合作,比如“床护比”,由人事科和护理部共同负责;有的指标是拆分后由各科室分别负责,如“管理费用率”,拆成“管理费用―人员经费率”由人事科负责,“管理费用―其他费用―房屋维修费率”由总务科负责,“管理费用―其他费用―设备维修费率”由设备科负责等。第四步,下达学科考核指标。由职能科室与学科带头人共同商讨,下达学科的考核计划。第五步,在职能部门的协助下,学科带头人将考核指标下达给临床医技科室。第六步,临床医技科室将考核指标最终落实到各岗位,让每个员工都知道自己承担的责任及努力工作的方向。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绩效辅导(D)
绩效辅导,贯穿整个绩效管理循环,通过各种辅导方式,实施有效监控,促进科室和个人顺利完成绩效目标[3]。绩效辅导的方式主要有召开会议、个别指导、专题培训等。如,召开全院中层会议,由院长宣讲此次绩效改革的意义和目标;针对不同考核对象召开专题培训,对整个绩效计划进行细致讲解,辅导大家如何实现工作量考核与指标考核;应个别科室要求根据科室特点展开个别指导。由于绩效改革前,各职能科室没有绩效指标考核,绩效人人平等,因此绩效辅导过程中要注重改变职能科室观念,充分调动职能科室参与绩效考核的积极性,有效化解医院绩效指标的压力。
(三)进行月度、季度、年度的绩效考核(C)
各职能部门根据各自负责的指标特征,分别按月度、季度、年度对学科带头人、临床医技科室开展指标考核,绩效考核科则开展工作量考核,考核结果汇总至绩效考核科形成全面的考核数据。
(四)建立多种形式的绩效反馈机制(A)
考核完成后,要及时进行绩效反馈,总结本轮绩效循环的工作、铺垫下一个循环[3]。反馈的形式主要有面谈、奖惩、改进、调整。面谈,从帮助被考核人的立场出发,与被考核人就考核结果进行沟通,分析差距,听取他们的困难及建议;奖惩,包括薪酬和晋升,薪酬体现在月度和年度的奖励性绩效上,具体做法(见下表);晋升,将绩效考核的结果作为个人晋升和获得职业发展机会的考核条件;调整,根据指标运行情况,适当调整绩效目标与指标,使之与医院整体战略目标匹配。
三、医院绩效管理取得阶段性成效
通过绩效管理体系的改革,医院的绩效管理在以下方面取得了成效:其一,实现绩效管理由财务指标为核心的传统模式向以工作量为基础、兼顾社会效益、服务质量、管理效率、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管理方式转变。各部门不再只重视经济效益指标,更注重提高服务质量、控制医药费用、节约成本、关注可持续发展。比如,该院药学部,原先的绩效考核就是工作量奖励加节约成本奖励。药品销量越大,药学部的绩效越高。绩效改革后,将基本药物占比、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作为药学部的考核指标。这样,即使在药品销售减少的情况下,由于药学部加大临床药学工作,控制好以上两个指标值,也拿到了很好的奖励性绩效。药学部积极指导医生合理用药,临床医生又有药占比、基本药物占比、医保目录内药占比等考核指标,双管齐下,共同促进医生合理用药,达到控制医药费用的效果,运行5个月全院药占比已下降3个百分点,且仍在保持下降的趋势。其二,调动了职能科室的工作积极性。原先职能科室只要按规定出勤,大家的奖励性绩效就相同,而现在职能科室的奖励性绩效与指标考核挂钩,职能科室积极主动去落实医院的战略目标。比如,以前工会的主要工作就是逢年过节给会员发福利,将员工满意度指标后下达给工会后,工会积极做好基础员工的沟通工作,了解职工的需求,传达医院的战略目标,构建和谐的员工关系。其三,通过反复的绩效辅导与反馈,及时让每个职工都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及时调控科室及员工不偏离医院的绩效目标,增强了绩效管理的效果。
四、结语
全面的、精确的绩效管理为实现医院战略目标起到有力的推进作用,但也为绩效管理增加了不少工作量,今后医院将进一步完善医院资源计划系统(Hospital Resource Planning,HRP),通过提高信息化水平,提升绩效管理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四个维度的绩效指标之间是一种微妙而复杂的平衡关系,在下达指标之前,绩效考核科应充分做好前期的摸底与测算工作,科学设定院内绩效指标的权重,并在运行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及时做出调整;该院是福建省第一批DRGs(疾病诊断相关分类)试点医院,今后可试行把DRGs评价结果应用到工作量评价及绩效指标评价中,提高绩效管理的科学性。目前改革才实施5个月,医院多数绩效指标已开始朝预期方向转变,医院仍将密切关注各项指标值的变化,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必要调控。
参考文献:
[1] 应亚珍.三医联动多方共赢――三明市公立医院改革调研报告[R].卫生经济研究,2014,(10).
[2] 刘昕.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1.2对即将进入实习岗位的学生进行岗前培训根据实习生进入临床实习初期必然经历的适应过程,由科教科首先组织全体待实习同学进行岗前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医院概况及规章制度,医德医风和法制教育,医疗安全教育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习生纪律和职责,医疗文书书写和无菌技术操作等。在进入科室时在由科室教学秘书在结合本科室情况对实习人员进行进一步相关教育。并引导他们在实习期间多想、多问、多思考,培养他们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习过程中,务必做到“三心五勤”:“三心”指虚心、细心、热心;“五勤”指脑勤、眼勤、口勤、手勤、腿勤[10]。通过这两次岗前教育及培训,让初次进入医院实习岗位的学生们能尽快熟悉了解医院基本情况、科室布局,消除他们的紧张情绪,同时明确实习任务、职责以及考核细则。
1.3集体讨论,制订考核细则以及相关考核表科教科组织各专业科室主任、教学秘书和带教老师代表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并结合中医执业医师的考试,明确实习出科考核由科室考核(含日常考核、病历考核)和阶段考核(医院统一组织,含理论考核、技能考核)组成,其中主要侧重于临床实践和技能考核。同时制订出考核的细则和相关考核表。
1.3.1日常考核带教老师和科室教学秘书要熟悉学生毕业实习手册中的各项考核要求,分别对实习生在本科室实习期间每天的日常表现,包括医德医风、考勤、学习态度,教学查房、病历讨论、陪检患者等各项日常工作进行综合评定,并于出科时逐项记录于该生的《实习手册》上。对于实习手册上要求的操作及病历书写,要根据本科室情况及时开展,要求学生认真参与,按时完成,出科时一并给予批改,并将批改意见及时反馈于该生,让其认真更正错误,反省不足。只有将日常的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才能更好地完成实习任务。而对日常工作的考核则是督促工作的完成,从而也为最终的考核提供了参考依据。
1.3.2理论考核由科教科牵头建立全院出科考核题库,同时科室结合本科室专业优势建立自己科室的出科考核题库。考核时,由科教科随机抽取院内题库(70%),科室随机抽取科内题库(30%),共同组成试题对本科室共同实习人员进行考核,即若要保证考核的有效性,又要保证考核的公正性。对于题库,要保证试题的完整、正确性,又要不断更新优化,同时设有专人加密管理,以保证试题不被泄漏,考核正常顺利进行。
1.3.3技能考核加强技能培训,统一标准制订详细的培训计划和临床技能培训流程。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开展互动体验、模拟操作等实践技能培训[11]。技能操作考核主要是针对学生临床操作技能的考核,考核包括中医技能和西医技能,同时包括必考技能与抽考技能。必考技能分别为中医四诊技术和西医的体格检查,抽考技能则从各科常用操作技能中随机抽考1~2项基本技能,如进针、艾灸、推拿、心肺脑复苏术、气管插管、心电图机操作、各种穿刺术、清创缝合等等。以上操作充分借助于示教室及模拟人进行练习、考核,应用综合模拟人进行教学现已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和领域[12],而医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教学和实践是医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利于模拟人进行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兴趣,避免医疗纠纷,能为医学生从理论至临床实践过渡提供更好的机会和条件。同时,我院还要注意到,模拟人教学也是存在一定缺陷的,比如某些体征未能完全模拟真人,部分体征与真人间存在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强调模拟人不能完全代替真人[13]。为此,我院引入“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P)”。SP是从事非临床医疗工作的健康人或者临床轻症患者,经培训后,能够准确地表达临床症状、体征并且能够对检查者做出评价者[14]。SP是客观结构式临床技能考试(OSCE)的核心[15],OSCE是一种新型临床技能考核方式,它是为了缓解目前医学生实习实际操作机会少、临床技能培养要求较高以及临床技能考试难以规范化的矛盾而产生的。这一考试方法以SP代替真实患者,能较为客观地对学生进行考核[16],可以应用于病史采集、体格检查、针灸等多个操作项目。SP由每个科室结合本科特点选派一人,一般由住院医师担当,选出后经过培训,能完成考试中的每一项操作要求,并熟记各项评分标准,客观地帮助学习完成考核。
1.3.4病历考核以科室为单位进行,由考核人结合本科室现有合适患者,从该科常见病种中随机抽考1个病种,在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的基础上,进行实际病史采集(包括问诊和相关体格检查),如果没有合适的患者,可以启用SP进行,并给出患者相关辅助检查,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书写一份中医住院病历,病历要完整,表达要条理清晰,中西医诊断要全面,同时还应有中医的治则和方剂。病历考核后要求把修改病历意见及时告知考核本人,让其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取长补短。
1.4考核工作的质量控制将出科考核工作纳入临床科主任、科室绩效考核,出科考核表由考核老师填写,教学秘书整理后交由科主任签字后,归档进入该科档案留存。科教科每月检查该科出科考核完成情况,将其与科主任、科室绩效考核挂钩,调动科室带教管理的积极性,从而促进科室临床带教行为的规范化,提高科室的带教管理水平。
1.5出科考核结果的评价管理对于出科考核合格者,由教学秘书完成其实习手册的书写,顺利出科进入下一科室实习。而出科考核不合格者,按照学校有关规定,需进行补考,待补出科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科室实习;如果出科考核成绩,累计达到3次仍然不合格的(含补考)学生,经科教科讨论后取消其实习资格,交由学校处理。各实习科室的教学秘书要对每一批次的每一位实习生的各项考核成绩,进行登记、汇总、分析,总结优点,剖析不足,提出整改意见,与成绩单一并报送科教科,并将出科考核试卷进行整理,装订后送科教科存档管理。
1.6引入PDCA循环,持续改进,不断提升PDCA循环主要包括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四个阶段,是一种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运转的基本方式,被管理界公认为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法之一[17]。PDCA本质是对工作的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将其用于教师的教学之中,可为教师提供一条提高教学效果的新途径[18],而引入到医学生的临床实习过程中,同样适用。PDCA循环法改变了过去盲目带教管理的现象,既为老师提供了更加详细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内容及目标,有利于发挥带教老师的指导作用[19],又为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及任务,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改正错误,同时利于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对实习生的管理教学活动中,我院引入双PDCA循环,将实习生化整为零分配至各个科室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科室启用自身的PDCA循环,同时在实习生的整个实习教学活动中,适用以科教科为主体的PD-CA循环,这两个循环,各自运作进行,既相对独立,又密切相关。在小循环中,能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形成良性循环,小循环的良性运作保证了大循环的顺利进行,从而最终发挥PDCA循环的最大优势。
2体会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不可或缺的阶段,同时对于医学生的特殊性,实习是在医院中进行的,同时医院还是患者治疗、康复的地方。教学医院既要完成日常工作,又要完成实习生的带教工作。如何调动带教老师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临床带教过程中进行研究和探讨,并对临床实习教学活动进行统一规范,标准化指导,逐步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科学、规范的考核方法,该方法具有如下优势:
2.1提高了带教老师的带教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加了师生的互动与交流,强化了带教老师的职责,并适时采取一些激励机制,对于教学效果显著的带教老师,在职务提升、职称评定时给予一定的政策倾向[20],充分调动带教老师的积极性,有利于更好地完成实习生的教学任务,有利于考核的顺利进行。通过细化出科考核方案,切实地贯彻执行,使得每一个科室的每一位带教老师都充分认识到出科考核的意义和作用,为学生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规范了医院带教教师临床带教的行为,进而提高了带教老师的带教能力。
2.2促进了学生临床技能的掌握通过近几年我院对带教方式及出科考核方案的执行,充分调动了实习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行为,让学生从被动式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增强了他们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与再认识,也促进了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临床综合能力,为以后即将面对的神圣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3为学校临床教学质量的管理提供了依据通过执行规范化的临床带教工作及出科考核方案,我院把中医学专业学生的临床实习过程与考核结果密切地结合了起来,运用PDCA循环,良性管理,将学校要考核的指标进行了标准化、系统化的量化,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从而为学校临床教学质量的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4为建立中医学专业实习生出科考核标准化操作方案奠定了基础通过对临床带教工作及出科考核方案进行规范化的执行,我们总结出了中医学专业实习生带教的新的特点,并对杂乱无章的临床实习能否进行有序的、标准化的出科考核进行了探讨,从而得出中医学专业实习生的出科考核是可以进行标准化的量化的,为临床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为出科考核标准化的操作奠定了基础,为临床医生的培养铺平了道路。临床实习教学不同于普通理论知识的教学,其所涉及知识面广,涉及内容较为复杂,尤其是实践性很强,主要任务是为医学生从学校走向临床,将理论知识化为临床实践建立起一座桥梁。临床实习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患者沟通交流的能力,同时初步培养实习生的临床技能操作能力。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应用路径式教学和PDCA循环,借助多媒体等辅助工具,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同时由于目前医疗环境复杂,负面新闻较多,患者及其家属维权意识强,诸多患者对于实习生操作不能接受。对于有些必须掌握的操作,比如各种穿刺、心肺复苏、危险部位的针灸等[21],这些技能既要要求掌握,又不适合直接在患者身上操作。我院充分借助于示教室和模拟人进行练习、考核,同时,还有SP扮演患者,配合实习生考核的顺利进行,充分发挥了临床技能学习的灵活性。这样既有效地避免了医患纠纷,又方便临床技能操作的训练和考核。除此之外,对于一些知识的学习实践贯彻到日常的查房工作中,因为每周一次教学查房并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任务。比如科室有一个冠心病的患者,在进行查房前告知学生进行重点复习相关知识,查房过程中可以将中医四诊、西医体格检查等相关操作临床实践。这样与临床的结合,使带教过程更加生动,记忆更加深刻。出科考核则是对于教与学的过程的检测,出科考核的顺利执行使得临床带教老师和管理人员的带教行为更加专业化、规范化,同时也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了他们对专业、实践知识的掌握,也实现了教与学的互惠双赢。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4001401
1 概述
绿色物流指为减少对环境造成危害,充分利用物流资源而采取的一种节能环保的物流活动。绿色物流是一种新型管理理念,要求企业在经济活动过程中,着眼长远发展,兼顾环境、资源与经济平衡发展。为实现企业绿色物流良好发展,一套系统匹配的企业绿色物流管理体系显得尤为必要。企业绿色物流管理体系指企业实施物流工作流程进行控制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等一系列支持绿色物流实现的各种成分的有机结合。建设企业绿色物流管理体系是实现企业物流绿色化的关键突破口,是实现企业利润和社会环境良好发展的重要保证。
2 企业绿色物流管理体系
2.1 绿色物流文化制度体系
(1)树立全员参与意识,制定绿色物流制度,加强文化建设。
在建设过程中,从实际角度制定出适合经济和生态环境发展的绿色物流规章制定,培养和谐的绿色物流文化。发挥全体成员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是实施绿色物流有效保证。在实施全过程中,发挥全体智慧,制定绿色物流战略目标、管理制度,形成企业自有绿色文化,为企业长久发展绿色物流长期造血。
(2)组织教育培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按照“高级、重点、普及”三个层次开展培训。各企业在培训规划指导下,结合企业实际,对企所属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及特种作业人员,有计划地组织有关人员定期参加绿色物流HSE培训。对绿色物流管理人员,可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方式。注重企业的绿色文化建设。从而使绿色物流管理的内涵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
2.2 绿色物流管理控制方法
(1)非绿色物流防范与预警控制。
非绿色物流防范与预警控制系统地从计划、设计、制造、运行等过程中考虑绿色物流管理问题,找出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危险因素、浪费因素、污染因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和预测,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建立使系统绿色物流最优化方案。比如评价设备、设施或系统的设计是否使收益与危险达到最合理的平衡;在设备、设施或系统进行试验或使用之前,对潜在的危险进行评价;评价设备、设施或系统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是否符合有关制度、标准、规范的规定,实现安全技术与安全管理的标准化和科学化;风险评价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思想,使潜在和显在的危险得以控制。采用这些先进的监测技术保证生产物流的安全,使物流能够高效连续地运行,同时使生产物流的成本最低化,并营造一个安全环保的环境,其本质上是在实现生产物流的绿色化。
(2)全过程的控制。
全过程控制要求企业开展物流活动时不局限在控制具体环节,而是从源头到结尾实现全过程控制。绿色物流管理并不在乎单个企业的“绿色化管理”,更主要的是整个供应链的“全过程”绿色化管理。因此,要有效地实施绿色物流管理,企业必须确定绿色发展战略,并在企业内部确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地位。从整体上优化才能保证绿色物流的连贯性实施。
(3)关键点控制。
关键点控制法指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对重要环节、关键环节采取重点控制,以实现各项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一种监管体系。通过对绿色物流关键点重点控制,实现对绿色物流全局控制。重点部位、关键环节,易错位置是考虑关键点的主要对象。控制点涉及物资采购、储存、保管、运输、流通加工等多个环节,从全局着眼确立控制关键点,采取必要制度措施,才能有效实施重点监控。企业充分分析实施关键点控制的内外部环境,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有效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为进一步保证实施质量,企业应组织定期检查,报送自查报表,及时找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措施及时加以纠正和完善。在实施过程中,应重视协调管理、动态监控,强化各部门在内控制度管理中的责任,动态调整控制管理策略,充分保证关键点控制在绿色物流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4)PDCA(计划、实施、检查、改进)管理。
PDCA循环法就是按照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这四个阶段按顺序开展管理工作,并且不断循环进行的一种科学方法。PDCA反映了质量管理活动的规律。绿色物流管理体系是一个动态的管理体系,通过建立动态循环的管理过程框架,以持续改进的思想指导企业以系统的管理方法实现其系统目标。通过持续改进的过程使绿色物流管理更高效、更优化。
(5)应急补救控制。
应急预案能使企业在第一时间对难以预料的突发事件的救援能做到有章可循。制定事故应急补救控制,要与实际相结合,针对各环节可能发生的重特大安全生产、环境污染事故,采取有效措施。事故可能造成的对周边地区人员及财产的危害,制定应急补救控制,应本着自救与社会援救相结合的原则,确定应对突发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所需的物资储备、依托的单位及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及事故应急监测机构。同时,建立发生突发事故时的报告制度、事故应急救援指挥系统、事故抢险救援的组织、环境污染的紧急处理、危险区的划定及隔离警戒措施、人群的撤离疏散以及环境应急监测的组织、社会应急救援力量的启用和环境的恢
--------------------------------------------------------------------------------
复等预警机制。应急救援预案应分级控制、重点控制、明确责任、各施其职。平时要加强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做到各级指挥者、生产现场的操作者、应急救援人员人人能够熟练掌握,一旦发生险情或事故,能够冷静应对,妥善处理。
2.3 绿色物流管理标准化体系
通过标准化建设,减少实施过程中的偶然性、自发性等错误出现。绿色化本身就是一个标准化要求。物流功能贯穿多个行业、部门,环节之间,若没有一套统一的标准方案,很难保证其各个部分有效衔接,这必然导致不必要的资源消耗,甚至带来环境破坏,增加货物中途损失概率,迫使物流费用上升、客户满意度下降。对此,从标准化入手,政府部门创造条件,牵头相关部门,制定绿色物流标准,如制定汽车最低排放标准、车辆技术标准、装卸工艺标准、包装材料标准等一套全方位的标准体系,将有效保证与促进绿色物流发展。企业方面则可积极建立自己的绿色物流标准体系,对物流服务产品在策划、采购、运输、贮藏、加工、包装、信息处理、客户服务、废弃品的回收、再生等方面制定相关标准。在实施过程中,注重与国际标准接轨,用国际标准来规范自身的物流行为,塑造绿色物流形象,进而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2.4 绿色物流管理评价体系
绿色物流管理评价体系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检查跟踪反馈评价,在实施下一个绿色物流循环PDCA开始时,对各单位整改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如此周而复始不断循环,不断提高,以保证活动质量。通过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各内控主管部门坚持对本系统的关键控制点进行自查,管理部门对各部门检查情况进行督查,通过检查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了不符合事项,使各单位更加重视绿色物流发展问题。此外,企业应根据自身活动,制定一套绿色物流管理评价指标,对各个指标的运营状况监控分析,以找到改进点,从而采取针对性措施。
2.5 绿色物流管理激励体系建设
为促进绿色物流活动在企业中顺利实施,政府应大力支持,搭建政企合作绿色物流激励体系。政府积极发挥职能,从财政、政策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保障,对物流系统资源能源消耗、污染超标实施严格惩罚措施,对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物流活动予以充分鼓励,借助政策补贴,比如对积极采用先进环保设备、清洁能源以及积极实施资源循环利用的企业实施“绿色补贴”政策,引导绿色物流企业参与政府物流活动,帮助企业建立绿色物流体系。政府支持和鼓励是企业发展绿色物流的关键动力之一。绿色物流的成功实施也必将造福人民,政府鼓励企业发展绿色物流是保证绿色物流实施的动力源泉。对此,应加快建立政府引导、企业自觉激励的绿色物流激励体系,使之成为保障绿色物流管理体系有效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
3 结语
绿色物流管理体系从制度文化、教育培训、预防、实施过程控制、标准化建设,反馈评价等多方面角度进行深入而系统全面建设,确保防止非绿色物流活动发生,实现经济发展和环保与节约的有效结合,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长琼.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物流管理[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1213.
[2]赵媛,徐风光.绿色物流的经济性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J].世界海运,2004,(12):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