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26 16:08:4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建筑业发展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竞争发展战略是指面对市场激烈的竞争,企业所采取的直接抗衡竞争者挑战,并在竞争中获胜,求得长期持续发展的一种战略。常见的竞争发展战略有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战略3种。
1.1成本领先战略成本领先战略是以较低的生产经营成本或费用获胜;宗旨在于通过为企业建立低成本优势,从而谋求成本领先地位,应付企业面对的各种竞争力量。
1.2差异化战略差异化战略核心是以施工经营特色获胜。即企业通过特色化经营使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成为行业内独一无二的,从而保证需求者乐意接受的特色产品或服务,为企业在行业内建立起一个特殊的市场地位,有效地保护企业不受或少受以上威胁的冲击,使企业生产经营处于主动地位。
1.3集中战略集中战略即企业通过集中其全部力量满足一个特定的需求群体的方式,为自己建立防御威胁的体系。对于相对实力较弱的企业更适合采用此战略。
2建筑业企业稳定型战略
企业稳定型战略又称防御型战略或维持型战略,其特点是企业满足于已有的经济成果,只追求与过去相同或相近的目标,今后每年取得的期望值只有稍微的增长或者基本相同,这种战略的风险较小。
3建筑业企业紧缩型战略
企业紧缩型战略也称为退却战略,其核心是想办法主动撤退,争取平隐渡过危机,伺机采取其他战略。企业紧缩型战略分为3种类型,即转变战略、撤退战略和清理战略。
3.1转变战略。是指企业虽然陷入危机境地,但还有挽救和值得挽救的经营事业所实施的一种战略。
3.2撤退战略。这种战略能保存企业实力,等到一有机会就可发动进攻。选择撤退战略的主要方法有:出卖部分资产,削减支出,削减广告和促销费用;加强库存控制,削减一部分管理人员,撤退出一些市场目标,将企业经营资源集中到企业的主导项目和核心市场上。撤退战略包括放弃战略和分离战略。当企业遇到很大困难,预计难以通过转变战略扭转局面或当采用转变战略失败后,企业就应采用放弃战略。
3.3清理战略。又称清算战略,即企业由于无力清偿债务,通过出售或转让企业的全部资产,以偿还债务或停止全部经营业务,而宣告业务生命结束的战略。清理战略分自动清理和强制清理战略两种,前者一般由股东决定,后者需要法庭决定。清理战略是所有战略选择中最为痛苦的决策,所以通常情况下是所有战略失败时采用的一种战略,在毫无希望再恢复正常经营时,早期清理比被迫破产好。
4建筑业企业核心竞争力
不同的企业拥有各自的竞争力,去占领不同的市场。构成建筑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可归纳为3部分:市场营销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服务创新能力。
4.1市场营销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组成的具体要素是: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业主意图的能力,即理解标书的能力;企业的信誉和品牌;服务的能力。服务能力的重要一环是如何把无形的服务转换成有形的商品去和业主沟通,能够把为业主增加的价值信息传递给业主。业主在签订一项新的建设工程合同时,无法预先选择有形的建筑产品,也无法预先检测工程的质量。因此,企业的信誉和品牌往往成为至关重要的评判标准,业主通过比较企业以往的业绩和在行业中的信誉来做出决策。对提供工程咨询服务的企业来说,信誉意味着技术能力和依靠技术控制风险的能力。对施工企业来说,信誉就意味着对建筑师或设计意图的理解能力、工程质量保证能力和履约能力。对标书的深刻理解来自于比竞争对手更理解业主的追求,业主的理念,甚至主动发现业主,与业主结成伙伴,引导业主的需求,培育业主的个性化需要,提供竞争对手不可替代的服务,形成自己的优势。
1建筑业企业竞争发展战略
竞争发展战略是指面对市场激烈的竞争,企业所采取的直接抗衡竞争者挑战,并在竞争中获胜,求得长期持续发展的一种战略。常见的竞争发展战略有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战略3种。
1.1成本领先战略成本领先战略是以较低的生产经营成本或费用获胜;宗旨在于通过为企业建立低成本优势,从而谋求成本领先地位,应付企业面对的各种竞争力量。
1.2差异化战略差异化战略核心是以施工经营特色获胜。即企业通过特色化经营使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成为行业内独一无二的,从而保证需求者乐意接受的特色产品或服务,为企业在行业内建立起一个特殊的市场地位,有效地保护企业不受或少受以上威胁的冲击,使企业生产经营处于主动地位。
1.3集中战略集中战略即企业通过集中其全部力量满足一个特定的需求群体的方式,为自己建立防御威胁的体系。对于相对实力较弱的企业更适合采用此战略。
2建筑业企业稳定型战略
企业稳定型战略又称防御型战略或维持型战略,其特点是企业满足于已有的经济成果,只追求与过去相同或相近的目标,今后每年取得的期望值只有稍微的增长或者基本相同,这种战略的风险较小。
3建筑业企业紧缩型战略
企业紧缩型战略也称为退却战略,其核心是想办法主动撤退,争取平隐渡过危机,伺机采取其他战略。企业紧缩型战略分为3种类型,即转变战略、撤退战略和清理战略。
3.1转变战略。是指企业虽然陷入危机境地,但还有挽救和值得挽救的经营事业所实施的一种战略。
3.2撤退战略。这种战略能保存企业实力,等到一有机会就可发动进攻。选择撤退战略的主要方法有:出卖部分资产,削减支出,削减广告和促销费用;加强库存控制,削减一部分管理人员,撤退出一些市场目标,将企业经营资源集中到企业的主导项目和核心市场上。撤退战略包括放弃战略和分离战略。当企业遇到很大困难,预计难以通过转变战略扭转局面或当采用转变战略失败后,企业就应采用放弃战略。
3.3清理战略。又称清算战略,即企业由于无力清偿债务,通过出售或转让企业的全部资产,以偿还债务或停止全部经营业务,而宣告业务生命结束的战略。清理战略分自动清理和强制清理战略两种,前者一般由股东决定,后者需要法庭决定。清理战略是所有战略选择中最为痛苦的决策,所以通常情况下是所有战略失败时采用的一种战略,在毫无希望再恢复正常经营时,早期清理比被迫破产好。
4建筑业企业核心竞争力
不同的企业拥有各自的竞争力,去占领不同的市场。构成建筑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可归纳为3部分:市场营销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服务创新能力。
4.1市场营销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组成的具体要素是: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业主意图的能力,即理解标书的能力;企业的信誉和品牌;服务的能力。服务能力的重要一环是如何把无形的服务转换成有形的商品去和业主沟通,能够把为业主增加的价值信息传递给业主。业主在签订一项新的建设工程合同时,无法预先选择有形的建筑产品,也无法预先检测工程的质量。因此,企业的信誉和品牌往往成为至关重要的评判标准,业主通过比较企业以往的业绩和在行业中的信誉来做出决策。对提供工程咨询服务的企业来说,信誉意味着技术能力和依靠技术控制风险的能力。对施工企业来说,信誉就意味着对建筑师或设计意图的理解能力、工程质量保证能力和履约能力。对标书的深刻理解来自于比竞争对手更理解业主的追求,业主的理念,甚至主动发现业主,与业主结成伙伴,引导业主的需求,培育业主的个性化需要,提供竞争对手不可替代的服务,形成自己的优势。
1产业集群理论概述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1]。这一概念阐明,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是大量同一产业或者相关产业的企业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上集中,而其经济学本质则是形成强劲、持续的竞争优势。马歇尔、韦伯、克鲁格曼、波特等学者都对产业集群作过深入研究。研究者发现,产业集群几乎是任何产业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产业集群在区域竞争优势的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产业地理集中而形成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很多方面,这里统称为集群效应。王缉慈等对集群效应从三个角度进行了分析:首先从纯经济学角度,主要着力于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认为不同企业分享公共基础设施并伴随垂直一体化与水平一体化利润,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其次从社会学角度,主要从降低交易费用角度,认为建立在共同产业文化背景下的人与人之间信任基础上的经济网络关系,可以维持老顾客,吸引新顾客和生产者前来;再次从技术经济学角度,产业集群更有利于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实现产业和产品创新等[2]。还有学者从网络视角分析了产业集群效应,认为集群网络的作用机制决定着集群的竞争优势。网络是指集群内行为主体在交换、传递资源活动过程中发生联系时而建立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当网络内部成员实现了基于产业链的紧密合作,通过积极的合作互动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集群的竞争力就可更为充分地体现[3]。总而言之,产业集群理论认为各国家和地区产业发展不是均衡的,而是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地理集中,即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可以从多方面为企业带来集群效应,从而提升集群的产业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集群效应是产业集群存在的原因,也是发展产业集群所追求的目标。但需要注意的是,产业的地理集中并非必然带来集群效应,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企业间密切联系和交流,甚至良好的区域文化与社会资本都是十分必要的,也即只有建立和形成集群网络才更有助于集群效应的发挥。否则,仅仅依靠单纯的地理邻近而缺乏产业联系只能叫“企业扎堆”,难以形成集群效应。
2建筑产业集群现象及特点
建筑业与其他产业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建筑生产的流动性和分散性,这使得建筑产业集群和其他产业集群特征不那么一致,但建筑产业集群仍然存在,并且应该得到关注和研究。产业集群首先是企业的集群,即相关企业在一定地理空间上集中。从全国范围内来看,有很多建筑强省、建筑大省;从省域范围内来看,各省又分别涌现出一些建筑强市(县)和建筑之乡。这些都表明了建筑业发展并不是均衡的,存在一定程度的产业集征。以建筑业比较发达的江苏省为例,南通建筑业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集群特征。南通市共有建筑业施工总承包企业及专业承包企业近90论文格式0家,从业人员83万人,2009年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为2035亿元和455亿元,连续多年在全省排名第一,全省建筑企业30强中南通占13家,前10强中有7家是南通企业[4],无论在企业数量、规模还是各项经济指标上,南通建筑业都在全省处于绝对领先的优势地位。2009年初,沈阳市提出在铁西区建造国内最大、全国一流的现代建筑产业园,打造以产业集群为目标的现代建筑产业之都,重点发展建筑装备、建筑部件和制品、建筑物流,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型和智能高科技型建筑产业。据了解,铁西建筑产业园除沈阳远大、三一重装、北方交通重工等重点项目外,日本通世泰洁具、广东中山格兰特玻璃等72个项目正在积极洽谈中,目前已有宝钢等15家世界500强企业决定入园投资[5]。此外,浙江、湖北、山东等地区的建筑业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集群现象。建筑产业集群既有与其他产业集群共同的特征,也有其自身特点,这些特点是由建筑行业特点所决定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企业集群为特征,产品和生产要素则是分散的。这是由建筑产品生产的特点所决定的,建筑产业集群以一定区域内企业集群为特征,但由于建筑产品的固定性和建筑生产的流动性,劳动力、机械设备等生产要素则分散于不同地区。
(2)企业间分工与协作方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传统产业集群通常按照产业链或者产品的零部件进行分工,集群内企业分别承担产业链的某一环节或者某一零部件的专业化生产,通过大批量和专门化提高生产效率。而建筑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分工与协作主要依托于工程项目,工程项目一次性、单件性的特点,决定了建筑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合作必须根据项目的情况来选择,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3)具有较强的根植性。根植性是社会经济学的概念,也称为本土化程度或者本地化程度,是指经济行为嵌入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的现象。建筑产业集群通常与当地的资源禀赋、习俗、历史文化传统等有关,如南通及很多建筑之乡,历史上就有很多能工巧匠,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往往能与当地的社会文化制度较好地结合,很难迁移到其他地区,具有较强的本地化属性。
(4)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法律法规的限制。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关系到社会公众利益,国家在市场准入、招标投标等很多方面制定了法律法规来加强行业管理,如将建筑业企业资质划分为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三个序列,禁止转包和违法分包,禁止串通招投标等等。这使得建筑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分工与协作必须考虑法律法规的规定,很多转包、分包以及联合承包等行为受到一定的限制。
3建筑产业集群效应分析
集群效应是指由于集聚所带来的好处,建筑产业集群同样可以形成集群效应,从而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归根结底,集群效应来源于经济的外部性。经济学中所谓外部性是指其他经济主体的行为给企业带来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而集群效应主要指的是正外部性。综合分析,建筑产业集群可以形成以下几方面的集群效应:
(1)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有利于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工程项目规模越来越大,技术日益复杂,很多巨型项目往往需要多家企业联合完成。建筑产业集群形成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有利于企业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发挥各自优势和长处,在长期的合作中实现共赢,提升整个集群的产业竞争力。
(2)集群的产业协同有利于树立市场品牌和形象。集群的产业协同,是指集群内的企业在生产、营销、采购、管理、技术等方面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形成的高度一致性或和谐性[6]。协同有助于建立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发展到一定程度,则形成品牌效应,由集群内企业共享。如南通的建筑队伍已成为行业品牌,被誉为“建筑铁军”,南通的建筑企业往往具有良好的市场形象。
(3)集群内知识和技术的溢出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溢出效应是指知识和技术在一定范围内扩散而给相关主体带来好处。知识和技术的溢出是普遍存在的,但具有空间局限性。这是因为除了可编码、易传播的显性知识外,还存在许多含糊的不易编码和传播的隐性知识。这些知识的最好传播方式是面对面的交流和连续的、重复的接触与联系,并且不易与个人、社会和环境分开,也正是这些知识才是创新的重要源泉。产业集群的地理集中,使企业更加接近,更加有利于知识和技术的溢出,从而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超级秘书网
(4)集群文化和信用机制促进交易成本的降低。交易成本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概念,科斯把交易成本定义为运用市场机制的费用,其中包括了在市场上搜寻有关价格信息,为了达成交易进行谈判和签约,以及监督和执行等活动所花的费用。建筑产业集群内企业密切关联,信息交流频繁,减少了信息不对称现象,降低了企业的机会主义倾向。集群文化和信用机制可以减少有限理性和投机行为,不仅可以减少谈判环节,降低签约成本,还可以大大节约签约后的监督成本和执行成本。交易成本的降低更有利于集群内企业的分工与协作。
4建筑产业集群化发展路径
产业集群作为发展区域经济的战略,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建筑业走集群化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集群效应有助于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从而促进地方建筑业的发展;其次,集群内分工协作关系的建立,有利于优化建筑企业结构,形成由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三个层次构成的三角形企业结构;再次,集群内信息和技术的频繁交流,有助于溢出效应的形成,从而促进建筑业的技术创新。发展建筑产业集群,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发展市场主导型的建筑产业集群,即在一些建筑业较为发达、已经具有一定产业集群雏形的区域(如南通),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环境,通过建设主管部门或者行业协会促进集群内企业加强产业联系,建立集群网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引导建筑产业集群健康发展。二是发展政府主导型的建筑产业集群,即通过地方政府扶持和优惠政策,依托于本地建筑产业特点和基础,招商引资,吸引相关企业入驻,建设建筑产业集群(如沈阳铁西建筑产业园)。需要注意的是,建设政府主导型的建筑产业集群,必须注重集群内企业的产业联系。如果企业间没有密切的产业联系,不能建立相应的分工协作关系,仅仅是依靠当地政府土论文格式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而集聚在一起,则难以形成集群效应。当优惠政策取消时,该地区可能会由于很多企业外迁而成为“飞地”。上述两条路径均有各自特点,但都必须充分考虑建筑业的实际情况,遵循产业集群发展规律,创造适宜集群发展的条件,只有这样才可能获得理想的集群效应。这两条路径好比一个是“自然林”,一个是“人工林”,只要具备生长条件和良好的环境,都可以成长为茂盛的森林。
5结语
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不乏许多成功的典范。建筑产业走集群化发展道路,可以形成集群效应,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这对于促进建筑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同地区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条件,有选择地培育和扶持一批建筑产业集群,这对于做大做强建筑业无疑是一条值得尝试和探索的新思路。当然,由于建筑产业集群的理论和实践都还很匮乏,本文只是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有许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PorterME.Clustersandtheneweconomicsofcompeti-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8(11):77-90.
[2]王缉慈,童昕.简论我国地方产业集群的意义[J].经济地理,2001,21(5):550-553.
近10多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建筑涂料行业的发展迅速,总产量已经突破100万t,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建筑涂料生产国。然而我们不得不看到高速发展背后存在的诸多问题,市场集中度不高,进入壁垒较低,产品差异化程度较低。
我国的建筑涂料市场发展还不是很成熟,体现在:第一,可替代产品的潜力有待开发,建筑涂料的消费水平较低,产品结构不合理和市场竞争不规范;第二,市场结构不合理,体现在企业数量过多,区域分布不均衡,市场集中度不够,外资企业领导市场;第三,国内的建筑涂料企业缺乏竞争力,特别是产品技术相对较落后,品牌营销水平较低。
如何促进中国建筑涂料行业的发展,特别是国内的建筑涂料企业的发展,经过对国内建筑涂料市场的分析和了解,本文尝试着提出以下发展战略。
1、集约化发展战略
1.1走集团化发展的道路
我国国内建筑涂料企业一般生产规模都比较小,由于规模小,产品品种系列少,成本高,生产效率低,市场竞争能力弱,根本不具备全国范围的竞争力,甚至守住区域市场的能力也难做到。为此,建议采取政策鼓励和行业协会协调的方式,对现有小规模生产企业,采用跨地区、跨部门联合和兼并收买等方式进行改造,并有计划地重点扶植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逐渐形成年生产能力在(3~5)万t以上,多品种配套,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企业。在世界范围内,集团化经营是一种潮流,也是一种趋势。通过兼并获取市场是一条可取之路。生产规模和市场的扩充可解决大而全和小而全的问题,体现出规模经营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效益。因为现在的建筑涂料企业多数是民营企业,采取一些零售业态的合作方式也是可行的,比如作为某知名品牌的特许加盟商,或者为其它区域的大的企业作OEM生产等等。实践证明,集团化经营是一种比较有效且能够很好地抗拒市场风险的经营方式。
其主要优点在于能够实现资源的集中综合利用和高效配置,能够实现集团范围内的业务配合和资源共享,降低生产运行成本,提高整体效益。
1.2走名牌化发展的道路
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就必须要树立强烈的名牌意识,创建国家级、国际级的名牌产品。因为名牌意味着质量、效益,是企业的信誉,是企业和产品在国内、国际上的声誉,是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综合表现。
企业的发展、行业的成熟往往遵循产品竞争规模竞争品牌竞争的内在规律。名牌已成为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的动力和源泉,成为所向披靡的竞争利器。充分发挥现有名牌的效应,扩大规模,向同类企业辐射,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1.3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从建筑涂料品种来看,很多企业追求小而全,市场上炒作什么概念的涂料,就开发什么涂料,却没有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另一个方面表现在同一个企业同样的产品,品牌却有好几个,每一个品牌下面还有若干子品牌。我们必须优化企业结构,加强专业化生产。为提高全行业的经济效益和稳定产品质量,要积极鼓励、引导企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树脂生产专业化、涂料生产专业化、色浆生产专业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规模化生产。同时部分企业要调整产品结构,保留开发符合环保要求,适合市场的优势产品,创出有特色的品牌,走一条集约化的发展道路。
2、科技兴业战略
2.1加强科研开发
技术是企业发展的保证。目前,建筑涂料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而支持企业发展的最有效办法就是技术创新或技术变革,只有不断将先进技术通过成果的转化在产品中体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由于科技开发的经费不足与科研力量的缺乏,我国的建筑涂料的科技研究成果不多。在建筑涂料科技开发方面,仿制的多,低水平重复的多,创新的少。很多建筑涂料厂家每年只投入很少资金用于研发,有些公司根本就没有技术人员或者请一些兼职的化学师,经年累月生产同样的产品,和国外先进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国外大型的涂料公司和原材料公司,对建筑涂料及其原材料的科技研究和开发应用工作都非常重视。一般情况下每个公司都会拿出每年销售额的5%作为公司的研发费用,对于一些基础性研究,更是不惜巨资投入,当然他们也因此获得丰厚的回报。因此我国国内的建筑涂料行业必须要加大对研发的投入。
2.2加速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
人才缺乏和不配套曾经严重制约着我国建筑涂料的发展。要实现建筑涂料行业的现代化,需要尽快培养和造就第一流的高素质的人才,包括富有创新才能的科研人才,各类高级企业管理人才。没有一流的科研人才,就难以掌握现代化的建筑涂料技术,就不可能生产出优质的产品。没有一流的管理人才,就不可能实现建筑涂料的集约化经营。因此应以战略的高度,加速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2.3提升建筑涂料产品档次
为了提升我国建筑涂料行业整体的技术水平,国内的建筑涂料企业应该加大科研的投入,紧跟世界潮流,不断创新,开发出新的品种。具体的发展方向包括:
(1)向低VOC方向发展。当今世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建筑涂料的品种结构应向着减少VOC含量、向着绿色产品、环保化发展。
(2)向功能化发展。除了研究开发各类功能性涂料,包括防火涂料、防水涂料、防霉涂料、保温涂料等,还应加紧研究和开发建筑装饰中出现的难题和新问题,满足各类建筑对不同功能的需求。
(3)向高性能、高档次发展。逐渐淘汰落后工艺、落后设备和品质低劣的产品,重点研究有机硅改性丙烯酸树脂涂料、水性聚氨酯涂料以及氟碳树脂水性化涂料,以适应和满足我国高层和公共建筑外装饰的需求。
2.4解决好原材料配套发展工作
建筑涂料所用的专用乳液、助剂、颜料等目前还存在着品种少、质量不稳定、供应不足、价高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建筑涂料行业的发展。建议国内的原材料工业可以利用目前进口原材料大量涌入国内涂料市场的时机,借鉴别人的经验,提高我们的产品性能,缩短与国外的差距,现在应该是时机较为成熟的时候,同时也要加强自主研发的投入。
2.5重视涂装施工的研究
建筑涂料产品在市场上出售,严格地说只是一种半成品,只有将它装饰到建筑物表面形成涂膜后,才成为真正的成品。涂膜能否充分发挥预期效果,与使之形成涂膜的配套产品和施工技术有很大关系。国外对一种新的涂料品种问世后,对其涂装施工技术研究非常重视,对其施工基础条件、施工方法、施工机具、施工环境以及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补救办法等都进行较深入具体的研究,并相互提出详细的施工规范和验收规程。特别为了适应家庭装饰的发展需要,研究和开发了适用于家居装饰的产品小包装以及简便适于自己动手的施工机具,并为用户提供了很通俗、详细的施工方法。国外这些经验很值得借鉴和发展。
3、环保健康战略
3.1绿色环保涂料的兴起
绿色建材是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业或城市固态废弃物生产的对人体、周边环境无害的健康、环保、安全、消防型建筑材料,国际上也称“生态建材”、“健康建材”或“环保建材”。绿色环保涂料作为绿色建材的一种,同样是对涂料“健康、环保、安全”属性的评价,包括对生产原料、生产过程、施工过程、使用过程和废弃物处置五大环节的分项评价和综合评价。
3.2绿色环保涂料的特征
绿色环保涂料的基本功能除作为建筑涂料的基本实用外,还在于维护人体健康、保护环境。因此,绿色环保涂料与传统涂料相比,应该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在产品配制或生产过程中,不得使用甲醛、卤化物、芳香族碳氢化合物;产品不得含有汞及其化合物,不得使用铅、镉、铬及其化合物及添加剂。
(2)严格控制涂料VOC的释放量,禁止使用有毒有害的溶剂。
(3)产品不仅不损害人体健康,而且应有益于人体健康,产品要具有多功能:如抗菌、防霉、隔热、阻燃、防火、调温、消声、消磁、防射线、抗静电等等。
3.3环保健康战略对建筑涂料企业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不仅对一个国家有重要的意义,对一个企业也同样非常重要。一个建筑涂料企业只有生产符合健康环保的建筑涂料,才能提高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树立和改善企业形象,因此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才能使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3.4环保健康战略的保证措施
生产绿色环保涂料除了要有技术和原材料外,还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政府的政策法规、产品的技术创新、教育培训以及公众参与和监督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是生产绿色环保涂料的体现主体,政府的政策法规是生产绿色环保涂料的调控手段,产品的技术创新是生产绿色环保涂料的强大推动力,教育培训和公众参与是生产绿色环保涂料的保障。因此,要确保企业有动力和能力销售绿色环保涂料产品,还要求政府、行业协会、企业自身、公众等各方采取相应的措施,如:
(1)宏观上,国家要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利用经济手段限制污染产品的生产,鼓励绿色环保涂料产品的开发。
(2)建立良好的信息传递机制,促进企业之间的协调竞争。
(3)实行环境标志,公布权威的认证机构,引导消费者购买“绿色涂料产品”。
(4)加大科技创新,努力研发绿色涂料产品和绿色技术。
4、国际化发展战略
4.1国际化为我国建筑涂料行业带来的机遇
进入21世纪,将使我国经济进一步融入国际经济贸易体系和全球经济潮流,我国建筑涂料行业应该充分利用国际化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具体表现在:
(1)国际化有利于加快我国建筑涂料行业改革开放的进程。
(2)国际化有利于我国建筑涂料企业引进技术和外资,提高水平,扩大经营。
(3)国际化有利于我国建筑涂料企业结构调整。
(4)国际化有利于我国国内建筑涂料企业获得价格低、质量好、品种系列配套、售后服务到位的原材料,对增强企业竞争力是极为有利。
4.2国际化为我国建筑涂料行业带来的挑战
对国内的建筑涂料企业而言,加入WTO后进口产品和外资企业将与我国处于相同的法制环境下竞争。它对涂料行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1)更多的国外涂料生产企业会更加看重中国的建筑涂料市场,纷纷加大对中国的投资,或者在中国寻找商销售产品,从而对国内的涂料生产企业造成威胁。
(2)根据目前国外涂料企业专利先于产品进入中国,而中国企业对专利普遍不够重视的现状,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的执行,我国的《专利法》很有可能使外国企业先受益,从而加大了企业技术创新的难度,在发展战略上处于被动地位。
(3)外资企业以雄厚的资金优势在全国办分厂,以巨额涂料产品广告覆盖全国,结合其品牌宣传优势,高效的管理,强大的资本,挤占目前国内大型涂料企业占有的区域性市场。
4.3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1)利用外资,促进区域平衡发展。随着我国涉外经济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投资环境会越来越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后还将继续贯彻下去。国家为逐渐扭转外商在华直接投资东、中、西部依次递减的态势,将制定出外商在华投资地区导向性政策,鼓励外商到中西部投资。
这也将成为我国政府加快中西部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建筑涂料行业要与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保持一致,创造条件,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吸收投资,并向中西部倾斜,推动我国建筑涂料行业的平衡发展。
二、当前时期我国建筑经济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
1.工程造价存在问题。
第一,预算定额存在一定的问题,虽然现阶段我国的工程预算定额在不断健全,但是仍然没有能够跟上建筑材料的更新、发展以及价格波动的步伐。第二,控制体制不完善,我国现阶段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大多都只是局部管理,没有实质性影响及作用。这种管理会造成造价失控现象,此外,有些企业为了使项目能够顺利开始,甚至出现编制虚假预算的现象,严重影响企业的成本控制。第三,建筑方控制存在问题,现阶段我国投资方面的体制建设还不够健全,每当出现供求不平衡的情况,占主导地位就是业主,这就使得建筑方的行为很随意,存在许多不规范行为,进而对建筑工程的进度、造价及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2.公有建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公有建筑经济在发展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最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公有财产私人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许多公有建筑企业的管理者为了获取较大的利润,不顾企业的稳定发展,将国有资产私人化,通过私人企业进行施工建设,对国有建筑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3.私有建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私营建筑企业中存在着诸多管理漏洞及不够规范的地方,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及个人独断的决策方式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私营建筑企业的发展。因此,私营建筑企业应该重视对企业管理的改革完善,做到规范化管理,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强化对市场资源的合理化配置,保障施工的工程质量的同时扩大企业的发展。在施工过程中,注重工程质量,从最初的原料采购到最终的完成竣工都要有严格的质量保障,减少工程问题的出现。
三、强化建筑行业经济的对策研究
1.顺应时展要求,深化改革。
深化改革,使建筑行业中的国企更全方位地进入市场竞争机制中,同时也要大力发展搞活私营建筑经济,促进私营建筑企业的进一步改革发展。顺应时展的要求,深化改革企业内部结构,为市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促进建筑经济水平的稳步提高,有利于促进我国建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让市场经济中看不见的手来调配市场,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使社会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合理配置。促进国有建筑经济与私营建筑经济的共同发展,促进其良性竞争,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2.国家应对建筑业发展相关政策进行落实。
加强法制建设,制定相应的政策优化建筑经济结构。增加优惠措施,为建筑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增加针对使用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措施,促进使用环保节能材料的建筑企业的不断发展,增加对小企业发展的优惠措施,促进由小企业向大企业的发展转变。促进企业的标准化规模化国际化,促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加企业竞争力,通过市场促进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壮大建筑行业的发展规模,为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四、展望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发展迅速,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建筑行业为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筑行业不仅生产一些满足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建筑,如医院、学校、住房、商场等,同时各工厂、道路等建筑也需要建筑行业,因此建筑行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建筑行业的发展重点主要体现在城市建设及城镇化建筑中,城市建筑是对一个城市文明的一种体现,同时也展现出人类的文明与社会进步。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对农村的深化改革,使得部分农村已经逐渐搬进楼房,为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1.2广东省建筑行业向技术型发展为了适应国际建筑行业的发展,广东省的建筑正在全面推进绿色建筑。广东省的建筑行业正在向技术型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在设计中体现环保健康和节能的新概念。绿色建筑在设计中,一般采用整体设计,在整体设计中,注意整个设计规划中的自然生态环境特点,因地制宜的将要设计的功能和设计规划区域的自然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采取先进的技术来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在建筑设计中,合理地利用建筑空间,对建筑进行通风、遮阳、建筑立面和屋顶进行绿化,给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留有足够的弹性空间,使人们可以根据个人的特色来合理的体现自己的个性。2)采用新的施工技术。在绿色建筑中,建筑企业进行了大量的技术革新和技术开发,广泛采用一些新的施工技术。如:超低能耗建筑技术、高效钢筋与预应力技术、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建筑防水新技术、建筑节能和环保应用技术、施工过程监测和控制技术、新型模板及脚手架应用技术等。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大大地改善了施工环境,提高了施工效果。3)采用了新的建筑材料。为了实现绿色建筑,提高建筑行业的综合效益,建筑行业近几年来采用了大量的建筑新材料。这些新材料一是建筑节能方面的新材料,主要在遮阳、隔热、太阳能技术领域的新材料;二是化学建材,以塑料管、新型防水材料、建筑涂料为主;三是混凝土新技术采用的新材料,这些新材料可以增加预拌混凝土的施工领域,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施工工艺;四是高强度高质量的建筑钢材;五是在住宅结构中大量应用强度好质量轻的新型墙体材料;六是采用没有有害气味和核辐射的环保装饰材料;七是在建筑工程中采用最新的检测技术;八是在建筑结构中采用粘钢和碳纤维加固技术、裂缝修补补强新技术;九是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在建筑工程中;十是新型的高效能的建筑设备。
2建筑专业集群的发展是广东省经济发展的需要
2.1广东省建筑专业集群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广东省的经济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建筑行业无论从数量规模还是建筑质量都得到了大的飞跃。在新经济来临的时候,为了应对新经济对建筑的要求产生了建筑专业集群。广东省的建筑专业集群是建筑产业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必然,广东的建筑专业集群是在竞争形式下培养和发展壮大的,是在广东省的建筑经济发展中形成的。建筑专业集群可以提高广东省建筑产业竞争力,可以整合建筑行业的资源,进行建筑行业的优势互补,提高建筑行业的新技术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采用新的国际化的管理模式,参与世界建筑行业的竞争,提高建筑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广东省建筑专业集群是由广东省的建筑经济市场和广东省政府发展经济的举措下从小到大形成的。广东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建立大量的各类建筑,形成了广阔的建筑市场,这些大的建筑市场需要建筑资源的大量投入,这些建筑资源包括土地、建筑材料、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筑劳力和大量的建筑资金。这样一个庞大的建筑市场就不光需要建筑资源,还需要大量的技术资源。随着建筑市场的要求的提高,建筑市场对建筑资源的利用和新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形式下,单一的独立的建筑企业已经不能适应建筑市场发展的要求,建筑市场发展的形式使得这些建筑企业必然的强强联合,资源整合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建筑专业集群。
2.2广东省建筑专业集群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筑专业集群的发展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以前那种单专业的培养建筑人才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建筑新市场的要求。目前,我国建筑业从业人员已达3893万人,居各行业之首。在建筑业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两类人员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9%,远低于各行业18%的平均水平。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中,中专以上学历者占58%,大学以上学历者占11%;占从业人员总数90%以上的生产一线的操作人员绝大多数未经任何培训直接上岗。近五年建筑业从业人员以年均4.25%的速度增加。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的技术人才提出了急迫的需求。建设事业市场化加速,出现了从业人员数量增长很快的新兴行业,如建筑装饰、房地产和物业管理业。智能建筑成为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筑智能化技术人才提出了迫切的需求。我国加入WTO后,建筑业面临着在国际建筑市场中竞争的机遇和挑战,急需大批适应国际建筑市场需要的技术与管理人才。这些建筑新型综合人才是建筑专业集群发展的必然结果,建筑专业集群需要“专业技能精,上下链知识广”的综合素质的人才。这些人才能够适应广东建筑企业链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要、具有建筑企业链中所需的高综合素质、强实作、懂技术、懂经营、知识面广、能吃苦、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3广东省建筑专业集群发展的特点
第一,建筑专业集群的各专业交叉渗透。建筑集群的企业很大部分是劳动和资金密集型的企业,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优势,为了应对建设项目越来越高的目标,各企业间都自觉的将自己的优势专业和其他企业的优势专业紧密的结合,来共同完成建筑任务,建筑专业集群中有大小各企业之间的资源整合。第二,专业集群中的技术互补。目前的建筑行业改变了高能耗、粗犷式的建造模式,开始向绿色环保低碳节能的建筑方向发展,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涌现了许多的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这些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不是一个或几个企业可以完成和掌握的,建筑企业链之间形成了技术互补互助的建筑专业集群。第三,建筑专业集群吸收了新兴技术企业加盟。建筑行业的要求在前进,建筑中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也要不断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建筑专业集群就已不再是单纯的建筑企业集群,而是有一批新技术、新材料的高新企业加入,高新企业的加入改变了部分原有的建筑的技术和材料,给制造技术制造工艺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传统的建筑产业充满了活力。第四,建筑产业的人才短缺更加突出。建筑专业集群中各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都需要能够给企业发展壮大的综合性人才。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建筑企业迫切需要既懂得建筑技术又懂得绿色建筑、先进的工艺、新型的节能环保材料、信息化技术的综合技术人才。第五,建筑专业集群大量掺入国际元素。建筑企业和其他企业一样,面临着国际间的竞争与交流,面临着国际大舞台。而国外的大型建筑企业也看好了我国大的建筑市场,都希望能够到我国的建筑市场分一杯羹,都想方设法的与我国的企业进行联合。广东省的建筑专业集群已经走向了国际舞台,承接了许多大型的国际性业务,与国外的建筑企业进行了多层次的合作,体现了广东建筑专业集群的雄厚实力和发展远景。
但是,由于体制和观念上的原因,我国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风险资本一直以政府资本投入为主。据浙江省风险投资协会在2001年5月对49家内资风险投资公司的问卷调查,在公司资本构成中,政府资本占42.9%,上市公司资本(主要是国有资本)占24.4%,民间资本占22.5%,金融机构资本占10.2%。政府有限的风险资本供给是难以满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巨额权益性风险资本需求的。近些年我国每年省部级以上的科技成果超过1万项,专利申请达2万多项,就因资金不足等原因而只有10%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和高新技术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所需的风险资本更是面大量广,政府风险资本的支持只是杯水车薪。同时,政府投资也难以适应风险投资的要求。例如,目前政府既要国有风险投资机构在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不赚钱盈利,又要不发生国有资产损失。显然,这同要以承担高风险为代价来获取高收益的风险投资性质是相悖的。如果国有资本向种子期或成长期项目投资,风险大,则国有资产就可能遭受损失(当然也可能取得高收益);如果不是主要向种子期或成长期项目投资,就达不到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实践中这种“二难”往往造成国有资本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力。而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业则可以克服国有资本在风险投资中的局限。在风险与收益的权衡下,民间资本可以独立自主地选择风险投资项目。现有以国有资本为主体的风险投资机构,也只有通过吸收民间资本进行整合重组,才能真正符合风险投资的要求,更好地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各级政府已经颁布了一系列支持民间资本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举措,个体私营经济也已在法律上定位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家和民间投资者的市场意识随着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而不断增强,现有风险投资机构在风险资金筹集、项目选择、投资方式以及产权管理与交易等方面已进行了初步的实践和探索,资本市场、技术市场、产权市场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这些都为激活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业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二、构建民间资本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的组织模式
从国际风险投资经验看,有限合伙制投资基金是最有效率的。但我国现有的科技风险投资机构是依据《公司法》设立的风险投资公司,《公司法》对风险资本的筹集、运作、管理等要求与有限合伙制投资基金有相当大的距离。因此,在吸引民间资本时,需要参照国际规范构建各种风险投资组织模式。
1.现有风险投资公司与民间投资者共同出资组建风险投资基金。在现有风险投资公司已经有较大发展的条件下,其它民间投资者可以与其共同参与和发起设立各种类型的风险投资基金,如综合风险投资基金、专业风险投资基金、区域风险投资基金等。基金的资金由金融机构负责保管,风险投资公司负责具体运作。在风险投资基金有较大发展后,国有资本可以逐渐退出,并通过改革风险投资公司内部管理体制,逐步将其转变为风险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同时使基金逐步过渡到有限合伙制的组织形式。这是现有风险投资公司特别是国有风险投资公司的发展方向。
根据我国经济具有明显区域性的特征,在地方政府协调下的在本地运作的专业性风险投资基金是较好的组织形式。即由当地政府出资一小部分作为引导资金,当地或外地的一些规模较大的与基金专业性相关的企业出资大部分,当地与外地的现有风险投资公司出资一小部分,并吸收广大的私人投资者进入,组成区域性和专业性特征相结合的风险投资基金,以后再逐步过渡到有限合伙制。当地的企业是这一基金的大股东,但由具有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的风险投资公司负责具体的市场化运作,专门投资于当地与专业性相关的高新技术领域,促进当地专业化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这种风险投资基金具有以下优点:一是通过组建专业性风险投资基金可以吸引一部分外地民间资金和人才进入本地区,有利于当地传统产业的改造,促进本地某一行业内高新技术的发展;二是由于向本地有专业化特色的科技型企业投资,基金大股东对资金计划投向的行业较为熟悉,最后的投资决策也由他们做出,筹集民间资金组建风险投资基金较为容易;三是参与组建风险投资基金的企业对本地专长行业的技术、市场和管理等方面都比较了解,有助于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提高投资效率,增大对私人投资者的吸引力;四是因为所投项目都是同本地传统产业相结合的,如果发展良好,会有许多企业拟对其进行收购兼并,股权转让较为容易,风险资本退出不会存在大的问题。
2.境内民间资本为主体的有限合伙制基金组织形式。有限合伙制内部设立两类法律责任不同的投资主体:一类是有限合伙人,另一类是普通合伙人。有限合伙人提供风险投资基金的基本资金来源,以投资额为限对基金组织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普通合伙人是风险投资家,具体管理风险投资基金的运作,出资一般占基金资本总额的1%,投入的主要是科技知识、管理经验、投资经验和金融专长,须对基金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1%的比例好像不大,但绝对额是相当可观的。1亿元人民币的1%就是100万元,这对风险投资家来说也是一笔大数目。在基金投资收益分配上,普通合伙人除了可以同有限合伙人一样获取基金股份收益外,还可以依据投资利润进行较高比例的分配和获得管理劳动收入。这种基金组织形式和分配方式使普通合伙人的收益和风险同整个风险资本的营运效果直接挂钩,有利于形成对有限合伙人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从而吸引更多的民间资金投入。目前我国对有限合伙制还没有法律规范,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等地对此作了探索,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借鉴它们的成功做法,先通过政府规章的形式对有限合伙进行管理和规范,待国家政策法规对有限合伙形式有明确规定时,再根据国家政策法规进行调整和规范。
3.境内民间资本为主体的契约型风险投资基金形式。这种风险投资基金由民间投资者、作为风险投资家的基金管理者和作为资金保管者的金融机构组成。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信托契约基础之上,其中民间投资者为委托人,基金管理者和基金保管者为受托人,分别依据信托契约对风险投资基金进行运作和保管。
契约型风险投资基金具有以下优点:①实行资本承诺制,并引入托管人监管制度。民间投资者的资本金不是一次性投入,而是承诺投入一定的数额,但要根据项目投资的进展状况分期到位。已缴付的资本金在投入项目之前由资金保管者保管,基金管理者并不直接经手收付投资者的资本金,这样可以有效地防范因基金管理者的道德风险所引致的资金风险。②固定的管理费用避免了成本过高。基金管理者按照其管理的资金规模收取一定百分比的管理费,因而管理者民间投资者从事风险投资业务所需付出的成本是可预测和可控制的,一般不会出现公司型模式中经营者滥用经营权导致成本过高、损害投资者利益的情况。③避免投资者双重纳税。契约型基金管理者所寻找的项目,经投资决策机构批准,由投资者按照投资契约中约定的比例进行投资。由于投资主体是民间投资者而不是管理者,因此,被投资企业获取的投资收益只需要由投资者交纳一次所得税,避免了双重纳税。
4.民营企业个人和家庭单独进行风险投资。在发达国家,民营企业与个人、家庭投资者是风险投资领域非常活跃的力量。目前我国个人和家庭自身直接参与风险投资还缺乏良好的条件,除了一部分风险爱好者外,大多数个人和家庭尚不敢贸然进入风险投资领域,一般是通过向风险投资机构或科技型企业入股的方式间接参与风险投资的。但民营企业则可以直接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借鉴国外的经验,民营企业除了与其它经济主体共同参与组建风险投资机构外,还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式直接进行风险投资:一是设立企业内部的风险投资部门,具体负责企业在风险投资领域的金融性投资,以及企业与外部机构的合作。企业从事这种风险投资活动,除了可以从中获得投资收益外,还可以寻求新的产业增长点,保持对技术和市场发展的敏锐洞察力,促进企业的发展。二是自身直接对风险企业进行战略性投资,包括并购风险企业。风险企业是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最具有活力及潜力的一部分,对其进行并购已是国际风险投资领域的一种重要的投资方式。三是民营企业内部进行风险投资。一般的风险企业通常以独立的创业形式存在,不过也有一些新技术的发明者不愿意完全脱离原来的企业。在这种情况下,民营企业可以参照国外的做法,为创业活动提供内部风险资本,建立股权全部或部分归公司所属的风险企业,以此作为推动企业创新活动繁荣的重要手段。
三、民间资本进入高新技术风险投资业的政策支持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风险投资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利用民间资本发展风险投资业更离不开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针对目前我国民间投本进入风险投资业的困难和障碍,同时借鉴欧美国家的成功做法,我们提出以下政策扶持措施。
1.税收政策扶持。税收政策是激活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大力度的税收优惠,会使风险投资业获取高额利润成为可能。在高收益的吸引下,资本的逐利特性决定了会有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其具体政策措施为:①风险投资机构比照高新技术企业,享受“两免三减半”的税收优惠;税后利润再投资高新技术项目的,免除企业所得税,免征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及建设过程中的的水、气、电等增容费和供配电补贴费;购置生产经营用房的,给予有关交易税费优惠。②风险投资管理公司来自管理费及红利部分的收入免收所得税;试行有限合伙的,允许其所得税由自然合伙人和法人合伙人分别缴纳,即自然合伙人的投资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法人合伙人的投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③风险企业率先实行消费型增值税,以减轻现行生产型增值税所形成的沉重税费;健全加速折旧制度,允许高新技术产品中所含折旧部分的增值税额予以扣除。
2.财政政策扶持。财政通过资助,引导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培育和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除国家现在已有的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如火炬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扶持基金等外,政府还可采取以下优惠措施:对与政府高新技术规划目标相一致的项目,允许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在投资项目失败后,国有资本弥补其一部分损失,以减少创业者的后顾之忧。政府优惠政策可以极大地降低投资风险,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业。
鉴于高新技术企业种子期风险大、盈利少或不能盈利的情况,财政可给予风险投资机构和风险企业一定的补贴;各级政府还可以考虑将火炬计划、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金项目与对风险投资机构和风险企业的财政补贴结合起来,以此提高民间资本参与风险投资的积极性。随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将逐渐加大集中采购力度。各级政府在进行集中采购时,对风险投资企业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应采取相对倾斜的政策,从而为高新技术企业拓宽产品市场,间接支持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此外,由财政出资设立专门的科技风险担保机构,为高新技术企业或项目提供信贷担保,以解除金融机构的后顾之忧,促使其把更多的资金投向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担保机构还可以从取得担保资格或被担保成功的高新技术企业中定向募集资金,从而扩大担保资金规模,更好地支持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3.风险资本撤出的政策支持。首先,积极开拓资本市场退出渠道。政府要按国际规范逐步改革和完善股票上市和流通的制度,逐步改变法人股不能流通的规定。在国内证券市场股票发行已由审批制向核准制转变的条件下,各地政府可在国家现有政策法规的框架下,制定相关政策扶持一些发展较好的风险企业积极探索上市的可能性。政府还要加强与证券投资机构的配合,做好风险企业在创业板市场上市的准备工作。在国内二板市场尚未开出时未雨绸缪,将为高新技术风险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对于有能力在国内外证券市场“借壳上市”并已成长为巨人的企业,地方政府可以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予以扶持。其次,建立和完善产权市场和技术市场,为风险企业重组提供相关的政策优惠。地方政府可以对现有的产权交易市场和技术交易市场进行改造,为高新技术风险企业提供一个固定的交易场所,使风险投资机构能够及时地获得各种项目信息,降低其交易成本。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可以进入产权市场交易,使风险资本顺利变现退出。政府还要积极鼓励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对大公司、大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兼并有风险投资支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政策及税收上的优惠,为风险投资退出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对通过股权回购实现风险资本退出的企业,政府要制订相关的政策予以规范。
4.风险投资的规范管理政策。政府为风险投资业提供了大量的优惠政策后,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风险投资机构会较快地发展起来。为了确保风险投资业的健康发展,政府至少需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规范管理:一是政府需要对享受优惠政策的风险投资机构进行资格认定,并建立定期考评制度,加强对风险投资活动的研究、指导和监督管理,杜绝考评不合格的风险投资机构享受有关优惠政策。二是政府在大力扶持风险投资家成长的同时,要对风险投资从业人员进行规范管理,对其专业资格、执业行为规范等作出严格规定,对违规者进行必要的处罚,促使风险投资从业人员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维护风险投资者的利益。三是政府在制订《投资基金法》中要对私募基金做出明确的法律界定,既要给私募基金以合法的地位,引导它们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又要加强风险控制,主要是严格限定私募基金的管理人资格、投资者范围,以及严格私募基金的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四是政府对企业制度,特别是有限合伙制等要作出法律规范,促使较大规模的私营企业由家族制企业向股份制企业转变,使风险资本能够通过股权交换进入和退出风险投资领域。五是政府要促进风险投资中介机构规范发展,使会计事务所忠实履行监督职能,律师事务所保证履行法规保障职能。资信评估机构、科技项目评估机构和信息咨询机构等要切实帮助民间投资者克服因缺乏专业知识技能及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风险投资障碍,使风险投资者能够正确选择技术创新投资项目,降低投资成本,提高风险资本收益。六是政府要建立和完善与风险投资有关的各种法规,如企业破产法、企业收购与兼并法、专利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投资权益保护法等等,使风险企业的创新活动和风险投资者的权益得到切实的保护。
【参考文献】
成思危主编:《科技风险投资论文集》,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7年版。
郭励弘、张承惠、李志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与风险投资》,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版。
戴志敏:《90年代美国风险投资的特点和启示》,《外国经济管理》1999年第4期。
中图分类号:F42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5-287-01
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在促进市场经济进行变革的同时,也为各个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带来了新的挑战。对于一些急需进行战略重组和结构调整的企业来说,以此为契机,针对当前市场需要和自身的特点来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新战略是我国当前企业在进行战略性改革和调整时的首选方法。但是在企业在改革时的各项准备工作中,企业文化是否能与之进行同步的调整,是否能在企业面对国内外市场激烈的竞争压力时帮助其增加综合竞争力,这些都是当前企业发展急需考虑的。
一、关于我国企业在当前环境下的发展
中国与国际相接轨的大环境下,我国企业都将面临市场化、国际化、企业化、品牌化等的改革新要求,任何企业一旦不考虑市场需要来对自身进行调整,那势必导致无法适应市场需要而被市场所淘汰。以我国中小型企业在当前环境下的发展为例,其发展趋势和战略调整相对大中型企业的发展来说更具有可被分析的典型性意义。
我国中小型企业作为国内市场中最为活跃的一个特殊群体,因为自身企业规模较小企业构成比较简单企业的业务范围也相对狭窄,在中国国际化发展所带来的国外市场与国内市场的不断融合,所产生的更为复杂和激烈的竞争态势和压力面前,这些原本作为劣势存在的条件却能够灵活的应对市场的新改革,从而完成自身的及时改革与调整。也正因为如此,相对于一些大中型企业来说,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尤其是一些小型私企,他们面对国家战略调整和市场改革风暴时,往往所受到的正面冲击小于一些大中型企业。
作为创新和改革的主力队伍,据我国2013年对于专利发明和新产品的数据统计可得,中国目前的专利发明和新产品创造总额中,中小企业的发明专利占有65%,而新产品开发占据了80%以上的份额。就目前的中小企业所覆盖的业务领域来看,早期的加工行业、传统的制造行业、国内和国际贸易、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材料的提供、高新技术产业等均有中小企业的涉足,而在一切领域和区域小企业已形成了特色产业群,并成为我国产业链发展中具有举足重轻作用的重要部分而存在。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在逐步完成专业化协作的前提下,中小型企业具有着成为大企业配套设施和服务的供应商的机会和条件。另外,“专、能、特、新”已经成为我国中国小型企业的重要战略拓展和改革方向,是创新不可忽视的力量。就目前所取得的成绩来看,这也将是我国中国小型企业尤其是规模和实力最为薄弱的一些小型私企所需要考虑并纳入到未来发展方向的最合理的战略发展方向。
企业文化中人文主义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影响和矛盾点
企业文化所产生的凝聚力是任何企业的发展均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大中型企业对人文主义的考虑中很容易被自身的框架和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的观念所限制,尤其是对于一些国企来说,人的力量和价值以及对于人文主义关怀对他们来说则是书面化的标准,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优越性导致其对员工的看重仅仅表现为节日福利待遇的发放上面。而小型企业更是由于其自身存在着运营制度不明晰、各项制度不健全、体制不完整、目标人群不精准、企业财务管理透明度不高、业务领域狭窄、人才结构失衡等问题,国家对其推行的制度和政策对于其成长和发展有所限制,银行由于与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又无法及时为其提供有效的融资,在以上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再因为中小型整体素质不高和自身实力有限,其真正面对市场所给予的机会和挑战时,无法及时作出有效判断,更不具备大型企业的经济实力可以力挽狂澜,因此,大力提高生产技能和服务质量的同时,企业文化对其发展所提供的凝聚人心的作用力就尤为突出。
与我国大中型企业一样,中小型企业的企业文化的建设目标同样是为了振兴企业、稳定发展、维护和培养人才、保障自身经营能顺利进行以及促进企业业务领域的拓展。我国很多中小型企业大都从家族式企业转变而来,据我国社会科学园社会学的统计,这种家族式发展的模式在我国乡镇企业中更为突出,因此受到家族文化的影响,企业文化在制定时期,家族文化中人伦思想、血缘关系下的等级观念则更为明显,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要素的存在,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民主决断、公正公开公平的要素极其缺乏,企业主本身很容易在决策时被家族观念和人情关系所左右,所以在相对封闭的企业团体关系下,企业文化的创立对企业所起到的正面性推动作用较低,无法实现企业在初期建立时对于未来企业战略调整时的规划起到帮助作用。
在家族式企业运营模式之外,其他企业在制定企业文化时,由于缺乏对企业文化本身及其作用的正确理解,很容易在人云亦云的同时仅仅从表面的意义出发制定相应的企业文化,而中国中小型企业跟风的习惯也很容易让他们在建立和制定企业文化时,只是从口号和装饰性作用角度来考虑,而并非为了企业的发展制定出符合自身对未来企业发展规划前景所需要的,可以推动企业发展和前进,并且能够帮助企业员工快速建立其归属感的企业文化。
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在近些年被我国作为一种创新型关注人成长的新理念向各个行业所推行,而因为中小型受到专业知识、专业水平、理解和领悟能力以及对企业文化和企业发展的宏观思考等要素方面水平较低的限制,在对人文主义和人文精神的理解、融合和掌控时很容易出现较为极端的使用影响。如过度看重人文主义在企业中的作用,过分注重人文主义在企业发展和制度建设时的作用,因此会导致企业制度在执行时考虑满足所有员工的需要,而出现根本无法执行的局面。这种情况最严重的则是企业利益因为个人利益和个人主义思想严重受损,企业日常业务无法正常开展,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发展和战略的制定就更谈不到考虑了。轻视人文主义对于企业文化作用仅仅将其作为表面化的口号所使用时,其产生的结果可以等于企业文化中关于人文因素的虚设,那么如此发展下去,人文主义对企业文化和企业发展的所能起到的作用则完全等同为零。
解决我国企业文化中人文主义与企业发展之间矛盾的方法建议
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在以往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有若干的例子对此有所鉴定。本文在此不予以赘述,对于企业文化中如何融入人文思想如何最大发挥其价值,以下几点建议可供参考: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建立起人文精神对其作用的正确理解
企业文化建设在中国企业中所产生的影响已经为大多数企业所重视,但是在此期间很多企业仅仅是建立其企业文化,并不会对其进行及时的修改和调整,人文主义精神在其中也只是作为一项条例被罗列出来,并不予以深化和宣传,因此在企业主本身要加大对人文主义的正确认知的同时,逐层级的普及和推广开来,并将人文主义在企业文化中的价值和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充分的融合在企业各个部门日常工作当中来。
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最大发挥企业文化中人文主义的价值
企业的发展目标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必须随着市场需求、国家政策、企业自身业务等的变化而进行调整,也正因为如此,要用变化的思想去看待企业文化中人文主义的价值,将人作为可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变的重要元素,加以维护的同时,充分挖掘其价值和意义,以便最大发挥企业文化中人文主义的价值。
建立其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乡土型”企业文化
对于一些乡镇企业和具有地域特色的企业来说的“乡土型”企业文化可以帮助其迅速完成个性化品牌的打造和宣传。尤其是当员工多来自某一个区域或者本地时,这种“乡土型”企业文化更能增加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
参考文献:
[1]程月明.企业持续发展视角的企业伦理研究.江西财经大学,2012-06-01.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事司副司长赵琦在讲话中强调,建设行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人才需求,而人才的巨大需求又拉动了建设类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前建设类高等职业教育正值发展的最好时期,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如开办的同行业学校增多、竞争增大,校企合作有待深化等。在校企合作联合办学方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经开展了四方面工作:一是制定职业标准,二是探索多种校企合作方式,三是为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营造良好环境,四是启动高职毕业生质量研究工作。赵琦希望高职院校积极主动地与行业企业联系,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行业企业技术转型升级提供人员储备和智力支持。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赵克指出,加快建筑业的转型升级,是实现浙江由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转变、提升浙江建筑行业竞争力的内在要求。由此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加大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力度,通过校企联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他希望通过此次活动,校企双方会在职业教育、绿色建筑业、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方面获得宝贵的经验,并在下一步工作中取得新的进展。
在校企合作对话交流环节,高职校长和企业代表分别就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创新、校企合作经验、人才培养模式、素质教育、专业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和研讨。
除了主旨报告和对话交流外,本次对接活动还进行了以下四方面活动。
一是校企合作协议的签订。此次对接活动的承办方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与浙江省建筑业行业协会及浙江土木建设有限公司等签订了组建联合学院、共建教师实践基地等6项校企合作协议。
二是行业联合学院的共建。以浙江省建筑业行业协会为主导,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主体,联合浙江省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省建工集团等建筑业集团企业共同组建浙江省建筑业行业联合学院和浙江建院装饰幕墙联合学院。据悉,两学院将实行“1+1+X”的校企合作模式,其中第一个“1”为对应相关的行业协会,第二个“1”为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而最后的“X”是指相关行业协会下属的会员企业。有关专家表示,联合学院这一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或可破解传统订单培养的弊端。
引 言
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阶段,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建筑业,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用社会的发展的需要。建筑业必须重新自我审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白林指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通过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努力,以及我们每一个人的具体行动,建筑领域也不能例外”。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构成危害,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资源的稀缺性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有限的自然资源不能满足人类无限的需求,人类与自然的平衡状态将不断被打破,人与自然矛盾不断加大。可持续发展要求兼顾各方的利益,既使当代经济得到发展,又不危害子孙后展的权利。可持续发展要求坚持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的原则。
1. 我国建筑业的现状
建筑业是指专门从事工程勘察设计、设备安装、土木工程和房屋建设工作的生产部门,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固定资产行业的投资规模也不断增大,各行各业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建筑业也得到了跨越性的发展,产业规模达到了历史高点。据统计,截止2012年,我国具有国家一般承包和施工的专业企业资格的建筑企业完成生产总值达95206亿元人民币,实现26451亿元的增值,在国家研究和设计企业的经营收入为9547亿元,全国监控类企业项目营业实现1196亿元的利润。国家“十一五”期间,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6%,全国勘察工程设计企业营业收入、国民收入工程监理经营企业的年平均增长率为跟别为26.5%和33.7%。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建筑企业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年均增长速度超过30%,2012年实现92.2亿美元的营业额,新签合同额、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达到1344亿美元。
我国建筑业发展虽已取得显著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的有碍发展的问题: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式的发展模式没有得到改变,行业发展过多依赖外部投入,行业总体技术水平低,从业人员整体文化水平不高,专业复合型人才紧缺,技术创新能力滞后,市场交易行为不规范,生产集约化、信息化和管理服务精细化水平较低,物质消耗水平高,能耗大,环境污染严重,企业技术装备落后,国际竞争力较弱等。这些问题呼吁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是我国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部门,其上下游产业关联度大,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重大关系。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指在满足当前发展需求的同时,不损害社会的可持续性,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发展道路。
对企业自身来说,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企业节约资源,节省成本,让企业获得更大的利润。坚持企业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企业不仅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同时还能变废为宝,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有利于精简企业内部结构,优化企业内部管理,有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
对社会来说,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推进社会的整体进步。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引导着其他企业朝着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同时,建筑行业坚持可持续发展,能够减少对环境污染和对施工现场周边人群的影响。当然,建筑行业坚持可持续发展,也会得到强大的舆论支持,这对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是很有帮助的。
对环境来说,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对环境的一种保护,对环境担负其该有的社会责任。我们知道,建筑行业,免不了砍伐树木、开垦土地,在建筑中又有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这些都是应该考虑的因素。建筑行业坚持可持续发展,力求把这些污染降到最低,运用其先进技术及生产工艺,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与环境和谐相处。
3. 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要从可持续建筑设计及技术、可持续施工和可持续管理等三个方面着手。可持续建筑设计和技术就是要求在规划设计阶段采用环保的材料和先进的技术,使建筑在建造过程中尽量减少资源的消耗,在建筑在拆除阶段,所产生的建筑废弃物能够得到再利用或资源化处理。要求进行生态建筑规划设计,推广环保、节能建筑新材料以及先进的建筑技术和设备。施工阶段是项目工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对建筑的安全性、耐久性、可持续性起决定作用,也是促进建筑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可持续的施工要求积极采用新材料,减少建筑垃圾;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文化水平,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促进新技术的应用。另外,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法也能提高工作的效率,节约企业的生产成本。
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完善该行业的法律法规、实施人才兴业战略、信息化战略,这需要加强该行业的政府监督、加快行业的自律与诚信建设。
4. 结束语
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建筑行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还能够为企业节约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率,促进整个行业的产业结构升级。(作者单位: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光忱,我国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SWOT分析[J] .建筑经济.2013(1).
[2] 顾勇新,王形,应群勇.中国建筑业现状及发展趋势[J].热点扫描.2013(1).
[3] 严琳,循环经济理念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J] .科技向导.2011(35).
[4] 李慧,基于多技术的我国建筑业发展评价研究:[硕士论文].辽宁:东北林业大学.2012.
[5] 蒋传辉,工程造价行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措施的探讨[J].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发展研究.2007(6).
[6] 周全,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博士论文].湖北:武汉理工大学.2009.
[7] 黄丽华,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循环经济思考[J].河南建材.2011(1).
[8] 王玉振,建筑行业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框架. [J] .中国环境管理.
[9] 逯瑞林,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初探[J] .市场研究.
一、建筑行业与房地产业的联
(1)数据选取。为了科学的进行分析,本文选取了我国近6年的历史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本文选取2006~2011年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总产值数据进行分析,如下表建筑业、房地产业2006~2011年总产值,其中房地产业的总产值收入来源范围广,但主要为房地产经营收入,所以在房地产总产值的数据时我们以房地产业经营总收入来替代。
(3)计算结果及结论。相关系数rXY的计算结果为0.98,趋近于1。rXY越接近1,表明两者的相关度越高。也就是说,通过对房地产业与建筑业总产值的相关系数的计算,两者具有很高的关联性。建筑业的发展也会影响房地产业。基于二者关联程度的分析揭示了房地产业与建筑业内在的一定联系。当然,相关系数的计算建立在一次线性的假设基础上,我们无法得出较为精确的结果,但是从最后的数据中可以发现,即使排除可能的误差,二者的关联程度依旧较高。房地产业与建筑业内在的联系不容忽视
二、营业税改革后建筑行业的税负测算情况
三、结论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环境:营业税改革增值税改革已经被国家提上日程,已经在部分城市试点运行,但尚未进入全面改革和确认阶段,论文研究的问题也是当下消费者最关注和关心的问题,关系到百姓安居乐业、过上稳定生活的房地产行业。论文借鉴外国税收改革的基本理论、实践经验、方案建议的基础上,根据我国营业税改革增值税可能运用的方案、模式来逻辑推导营业税改革对我国房地产业的影响。得出了如下的基本结论:
建筑行业税负构成了房产的开发成本,建筑行业在改革中税负的提高必将影响到房产价格,在规定中营业税改革在建筑行业的试行税率为11%,通过部分建筑行业的测算,建筑行业的的税负有所提高,主要是发票的获取和抵扣项目划分上,建筑行业税负提高,则房地产开发成本的提高,对房地产价格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