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医学与化学论文

医学与化学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4-26 16:08:4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医学与化学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医学与化学论文

篇1

2采用大班案例讨论课考核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一个患病的机体来讲,同时存在着机能、形态和代谢方面的改变。案例分析是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也是学生应当具备的学习能力[8]。如女性较为注意自己的形体,关注自己身体各部位的比例正常,有些女性刻意减少饮食量以保持身材苗条,有的女性由于过度减少进食量而出现低血糖的现象。教师授课时首先提出日常生活中可以见到的这个现象,引起学生的强烈好奇心,再分析糖代谢的内容,最后回到案例本身,使学生既学到了糖代谢的相关基础知识,又能将这些知识运用到生活及临床实践中,为将来的临床课程学习打下基础[9]。在案例的选择中我们特别注重案例与生化知识点的相关性及相互联系。例如:我们选择糖尿病的病例,讲解了糖代谢中血糖的来源及去路,与学生一起分析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会出现“三多一少”的症状,糖尿病患者为什么容易出现酮症酸中毒?通过这个案例的学习,不仅讲解了糖代谢,同时还与脂代谢途径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对生化各章节内容从纵向到横向结合起来。在讨论的过程中,请学生先分析,教师参与讨论,及时引导,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是一种有效的、主动的学习方式。同时建立起案例讨论成绩评定方法以考核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大班病例讨论成绩由病例讨论课现场讨论各班成绩(70%)和个人成绩(30%)组成。其中讨论课现场讨论成绩由教师及学委组织的答辩委员会评出;而个人成绩则根据每人准备工作多少、答辩参加状况、任务完成情况等内容,由学委组织学生评分。案例式教学考核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团队精神[10]。

篇2

1医学道德观念与生俱来于人类文化

 

任何民族和国家都有自身的文化传统,这种传统是这些民族和国家在发展进程中不断选择、创造、积累、传承和坚守的结果。作为当代人文学科的医学伦理学,原本的形态只是传统文化中医学道德观念和思想的构成部分,伴随医学的进步和后来整个生命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医学道德才从观念和思想形态逐步转化为一种学科形态。医学以及与生俱来的医学道德观念是人类早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人类对事物的认识都是从对人自身的认识以及对可以触摸到的、自己视野范围内的外部世界的观察开始的,对人自身的初始认识中就包含医学的意义,因为“疾病比人类更古老”[1]2,人类的出现就意味着疾病的相伴相随,对人自身、疾病现象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初步认识就是医学的萌芽状态。由于原始人类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在人类寻求解除病痛的过程中,最初的方式是来自巫师的实践”2]。巫术医学是一种原始医学文化形态,这种形态的基本特征是通过对一种超自然力量的信奉和崇拜,达到解除病痛、消灾免祸的目的。巫医在采用药物治疗的同时,更注重采用巫术咒语、占卜、妖术的原始宗教方式,这些方式本身就包含了对道德力量和心理方法的巧妙运用。在那个时代,巫术在许多文化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尽管巫术医学是世界各种不同原始医学文化的共同形态,但由于文化起源的不同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差异,对后来古代医学道德思想和实践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古代中国、印度、埃及和巴比伦四大人类文明发祥地所形成的各自独特的文化形态,造就了不同的医学和与之相应的医学道德思想的萌芽。比如幼发拉底河流域产生的巴比伦文明,“认为恶神和魔鬼的附体是疾病和厄运的根源,每一个邪恶的灵魂常常导致一种特殊的疾病。”[1]28在对医生行为的规范上采用的是法律的形式,如《汉漠拉比法典》中有多个段落对医生的行为做出了法律的限定,具有一定的医学道德规范意义。形成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化,将巫术与医学视为两种完全不同的学科,但他们希望二者通过结合达到更好的效果。古代埃及医学的专业化程度很高,强调不同专业的医生应该具备与专业相适应的良好的个人素质,“身体无处没有自己的神”[1]32,成为不同专业医生的宗教信条。诞生于印度河流域的古代印度医学深受印度宗教的影响,印度草医学被认为是“生命的科学”“要求医生要善待和同情所有病人,要全身心地对待那些可以治愈的病人,同时也要理性地对待那些即将死亡的病人”[1]«产生于黄河流域的中国古代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融为一体,具有丰富伦理内涵的古代哲学思想直接渗透在中医理论和方法中。在医学伦理学史意义上,蕴含着医学道德思想的古代医学,其原始的科学性和人文性被融为一体,表现为一种自然哲学形态,这可以被认为是医学伦理学的初始样态,这种样态在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发展中表现形式各有千秋,共同的特点则是生长在自身文化的土壤中,体现和反映不同的文化特质。

 

2作为学科的医学伦理学在西方率先形成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

 

近代以后的西方医学开始从自然哲学形态向自然科学形态转化,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都开始成为医学系统中独立的学科,古代医学从注重对人体、环境的研究开始逐渐扩展为微观生命科学的探索。这个时代西医学发展的最大特点是实验医学模式的逐步形成,以分析方法为主体的研究使医学在摆脱自然哲学原始性的同时,追求生命科学的纯粹性和单一性,医学的人文性表面上被排斥在医学之外,但由于人文性是医学的本质规定性,迫使它只好另辟蹊径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和道路,西方医学伦理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古代医学道德思想逐步向学科形态演化的。中医学的学科形态在近代以后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蕴含在中医学思想体系中的医学道德思想一如既往附着在中医学的母体上,以中医学整体性的模式通过实际的诊疗过程传递给患者和社会。但近代以后,西医学逐步成为世界性的主流医学体系,西医学诊断、治疗方法在向世界各地扩散和传播的过程中,特别是医院的社会建制化和医学教育的系统化,西方医学伦理学从思想到学科都随之向输入地渗透,医学伦理学中所包含和反映的传统文化同样对西方医学伦理学的接受者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说古代医学道德思想与文化的关系相对直接和简单,近代以后医学伦理学的逐步形成,医学与医学伦理学被分属于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两个分隔的文化领域,医学伦理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较之前变得更加复杂化了。

 

从零散、碎片化的医学道德观念和思想向医学伦理学学科形态的转化,是医学伦理思想诸要素向医学伦理学系统的转化,这个过程不单纯是一个伴随医学进步走向成熟的过程,医学伦理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形成,科学和技术特别是生命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只提供了一方面的基础,医学进步在每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所提出和引发的新的伦理问题,并不能仅靠医学本身来解释和解决。作为学科,医学伦理学要具备从理论、原则、方法到实践等多层面的比较全面和系统的逻辑架构和学科体系,传统文化通过学科理论建构的过程必然渗透和融入医学伦理学的理论体系,或者说,医学伦理学理论必然体现由传统文化传承下来的伦理精神、道德认识、道德标准和伦理原则等,传统文化更多地是通过形而上的道德哲学思想和理论并把它转变为一种立场和方法向医学伦理学的理论和实践过程输入和渗透。从这种意义上看,传统文化同样构成了近代以后医学伦理学的思想和理论基础。传统文化对近代西方医学伦理学的影响并不局限于思想传承这一条路径上。医学伦理学打破以往的道德哲学形态向应用伦理学形态的转变,社会发展过程中政治的、经济的、宗教的、法律的和管理的因素都成为传统文化向医学伦理学输送和传递的渠道。

 

比如,医学由古代的个体行医经过松散的医学社团向作为社会建制的职业性转变过程中,中世纪的欧洲就建立起了正规的医学大学教育,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中世纪后期的‘里性时代’是随着对逻辑学、自然哲学、神学、医学和定律的课程探索在大学里制度化开始的。”[1]m传统文化通过教育手段对医学观念的影响可见一斑。在这个时代,原来医学伦理的规范对象从医生个体行为转变为建立职业伦理道德规范的社会性要求。在医学伴随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逐步向科学化、技术化和职业化迈进的过程中,医学与社会的相互依赖度不断增强,医学的社会责任随之得到提升,这种提升也势必对整个医学伦理的视野、眼界和范围产生重要影响。正是因为这种变化,“几千年逐步形成的医学道德观念和医学伦理思想、道德原则和各种各样的规范,产生了一种总结、概括和整合的必要,在近代哲学和伦理学强有力的理论铺垫和支撑下,医学伦理学在西方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

 

医学伦理学向现代生命伦理学的延伸和发展,更体现了西方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生命伦理学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社会。生命伦理学一方面是医学伦理学在学科意义上的一种延伸和扩展,传统文化在这种延伸中完成的是自然传承。另一方面更是生命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引发了诸多现实的生命伦理问题,这些伦理问题并不单纯是由于生命科学和技术的进步直接导致的,而是科学的应用和技术的运用与传统的医学伦理观念和规范产生了矛盾乃至冲突,需要重新确立新的医学伦理标准和形成新的医学伦理观念,由于很多矛盾和冲突主要体现在人的生命过程的各个阶段,特别是体现在人的生和死两端,生命伦理学作为医学伦理学发展阶段上的一个新的概念似乎更能反映学科的本质。生命伦理学面对的伦理矛盾、悖论乃至道德冲突,现象上是源于新的科技成果在医疗卫生领域特别是临床上的运用,实质上是社会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成果广泛运用之间矛盾的反映。根深蒂固于美国社会中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人权等政治的、社会的和伦理的观念,在科学技术面前并没有让步和动摇,这些观念向医学领域的转移,才造就了诸如医疗知情权、知情同意权、医疗自主权等医疗个人主义观念的形成,这些观念被纳入到生命伦理学的原则和规范中。这种情况所表明的,并非是传统文化对新伦理观念形成的限制和阻碍,而是传统文化通过各种路径让新的伦理观念能够体现和传承它固有的价值。生命伦理学具有针对现实问题提出解决思路、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伦理公理的特点,但是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新的伦理问题和难题,传统文化的影响总是无处不在。这是人类文化进化的本性决定的。

 

3传统伦理文化是中国医学伦理学本土化的脉与根

 

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医学伦理思想不仅伴随医学的发展而成长,也成为以伦理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古代有诸如孙思邈的《大医精诚》、陈实功的“医家五戒十要”等丰富的医学伦理思想,这些思想与以“仁爱”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思想一脉相承。近代以来,中国医学界和哲学、伦理学的学者也力图构建具有中国自身文化基础的医学伦理学,几乎所有论述医学道德和医学伦理的著述中都十分强调优秀的中国伦理传统文化对医学伦理的价值和意义。但是,由于中国是在帝国主义列强入侵和掠夺的炮火声中走上近代史道路的,在长达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受了种种强烈的冲击。西医学就是在这个时期引入中国的,教会医院的建立,促使医疗形态由个体模式向集团模式转变,西医学与中医学在认识和实践方式上的巨大差异导致了两种体系之间出现种种矛盾,在中国逐步形成了两种医学体系并存的格局,新格局的形成必然带

 

来医学道德观念的调整与新的医学伦理思想的传入[3]17。在这个阶段中国并没有构建起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医学伦理学学科,在思想上和理论上没有明显的建树,对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运用仍然停留在自发状态。

 

医学伦理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以学科形态出现在中国学术界和医学界的。尽管那个时期的中国尚不具备形成现代医学伦理学的医学科学和技术的条件以及社会基础,但中国哲学界和医学界的部分学者敏锐地洞察到医学伦理学作为学科存在的必要和可能。这个时期完成的医学伦理学著作和教学用书在内容上都注意到了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引入,但是受时代和社会条件的局限,医学伦理学尚无能力在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完全形成具有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基础的、适合中国现实的医学伦理学。几乎同一时期,西方医学伦理学理论和方法等被介绍和引进到中国,中国的医学伦理学体系中吸纳和借鉴了西方医学伦理学,特别是生命伦理学的许多观点、理论、内容、案例和方法,与中国学者自身的研究成果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中国医学伦理学的学科体系。中国医学伦理学在迄今为止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在构建具有中国自身文化特色的医学伦理学方面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但是医学伦理学如何形成中国的文化特色和伦理精神,并将这种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医学伦理思想付诸医学实践,将是中国医学伦理学界和医学界长期和艰苦的工作。

 

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医学领域无国界的国际化特征,势必带来医学伦理学在很多方面认识和标准上的普适性和全球性。信息化社会带来的文化传播和流动,文化的传统性受到强烈冲击。在这样的趋势面前,需要不断地调整对医学伦理学与传统文化关系的认识,才可能处理好继承传统文化与借鉴外来文化的问题,从而推动医学伦理学更合理地、更深入地认识和对待社会文化所具备的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

 

4医学伦理文化的接受与对传统文化的反作用

 

篇3

二、中世纪宗教语境中的绘画

中世纪处于古典文明的结束与复兴之间,中世纪艺术属于基督教艺术,这时的艺术,开始了从“哲学情怀”到“宗教情思”的过渡的大语境。此时艺术变得崇高、神圣,它不注重客观世界的真实描写,而往往以夸张、变形等手法表现精神世界。中世纪审美观发生了变化,艺术品不再模仿现实社会,而是注重表现基督教的威严和神秘。在人物塑造上,人体一般直立,张开双手,但是还是有罗马艺术的影子。新兴资产阶级力图复兴古典文化,在造型艺术方面,以写实传真为首务,开创了基于科学理论的表现技法,如人体解剖和透视法等。汉魏对图宣讲的传统在佛教传播中,将佛教主题与中土的手卷画形式有机结合;正如先秦许多绘画是为讲述而存在的,这些画卷也是为演讲者而创作。佛教艺术家的任务是在纸、绢上描绘佛教人物的神变,变文的讲解者在讲唱时即以此作为一种图解(在这些画卷上一般还有简要的文字提纲),按图讲说。图绘再次成为口头叙事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

三、现代绘画中与文学语境的同步发展

纵观世界艺术史,文学语境与绘画语境始终在同步发展。高明的画家往往能够在意境中把握事物独特的艺术特征和表现自己深刻而独到的人生感悟。这种意境是画家自身修为的体现,受画家的文学艺术修养的制约。文学艺术修养是难以琢磨的,它来源于艺术家心灵对世界和人生的独到感受。绘画中的文学性主要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

篇4

我家曾请过一位十八岁的四川姑娘帮助做家务,她很聪明能干,但念到初二上学期,就辍学来京打工。问她为什么不把初中念完?她说:“老师刚初中毕业,什么也讲不懂,白交钱”。我买了初二至初三的课本,要她自学,告诉她很多人靠自学成才,今后知识不够,做什么工作都难。还给她买了字典,让她查生字,对她说:“看不懂,就问我”。但她不会自学。

我家最近又请了一位家务女工,安徽人,65年出生,小学一年级没念完就参加劳动。她们村子前面是江,后面是湖,是渔米之乡。如此富足的地方,据她说,村子里60年

至70年出生的20位姑娘,只有一位完成义务教育,其他几位均分别不同时期辍学。现在都30岁—40岁,已为人之母。

从上述二例中,提出了以下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是,什么样资质的人可以从事义务教育?增加教师的工资保障,发到什么人头上?目前够资质的师资紧缺,或有资质的人不愿下农村,特别不愿到边远、穷困地区,怎么办?能否由当地选培初中毕业生或高中毕业生,分别到中级师范和高级师范院校去定向培养?同时兼顾作为一种对贫困家庭的扶贫措施,从贫困家庭选择合格青年定向培养?对城市贫困家庭的相应青年,也定向培养,在农村从教数年后,可以安排进城就业(如同转业军官的安置)。

二是,法制问题。依法强制适龄人员必须接受义务教育,不允许想上就上,不想上就不上;同时,缴什么费、缴多少,也要有明确规定。现在城市学校变着花样创收,班上效率不高,另开休息日补习班而且必须去。

三是,歧视女孩问题。一个家庭同时有两个孩子上学,负担重时,女孩让男孩。女孩受义务教育,应依法与男孩平等,歧视是违法的。由于一批女人才被落后观念截流,致使这次十六大,妇女占的比重与人口比重不相称。

四是,普及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一般是西部地区差一些,但也不尽然。东部如河北、中部如安徽,也有在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的适龄人。

五是,教学模式、方法、内容如何更有助于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如何革除应试教育和纯灌输式教育的弊端?可否加一部分开卷考试、相互讨论后答卷等形式?把念书搞得生动活泼从而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及自学的能力。另外,无论小学还是初中,课外辅导材料同一科目重复的版本太多,多了影响学习效率,(但老师要求学生都买,实际只是为了增加学校推销的收入)。

我认为应当有点新思路:

第一,把义务教育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推动。第一责任人是中央政府。有必要设立直属国务院的专门职能部门,像信息化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那样。并把义务教育的普及进度和扫肓成效,当作对各级政府业绩的考核指标;在义务教育方面发动一个社会运动,与关于不搞运动的精神并不矛盾(这是在搞重点突破,掀起全民的意识,重视教育,不是整人运动)。①其实,义务教育更需加强政府支持力度;②而信息化可以由市场引导。

第二,采取积极鼓励的政策,让更多的青年人从事义务教育事业。城市农村的师资资源极不平衡,城市的不去农村,农村的也不回农村。对非师范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因专业不适应,难以就业的,可定向给予师资训练,使其走上教育岗位。根本上,是要加大师范教育的规模,提高师范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第三,在义务教育阶段,精选传统文化知识,充实现代科技知识(包括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适用经济学的知识等),给学生一定的发家致富的知识与能力;要组织有水平的专家编写材和课外辅导材料,并改变低质重复、价格昴贵的现象。

篇5

以我们电厂子校为例。初中学生一般十三四岁,年龄小,知识少,好奇、贪玩,辨别能力差,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生长发育期,这种自身特点,相应形成了很强的可塑性,处于人生道路上的十字路口,是人生历程中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一生事业的基础。

当前改革开放的大潮,一方面为这些天真可爱的中学生创造了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和优越的学习条件,但另一方面由于“拜金主义、金钱万能”的影响,使一些学生产生了轻读书、重经商的思想苗头,致使有的学生学习不刻苦,成绩上不去。

中等生和差生就本身而言,天资并不十分差,大多数聪明伶俐。经调查了解,他们中一部分认为学习不好照样可以赚大钱,有的学生在日记中写道,自己的理想是将来当美容店的女老板,既神气又阔气;有的学生讲,他要像电视剧《年轮》中的刘振兴那样没有很高的文化照样耍阔气,带上女秘书,坐上豪华小车做大生意。而相当多的学生认为考大学还不如在电厂当工人,挣钱又多又省力。

可以看出,这些学生学习差的根本原因,一是受经商热、下海热的影响,认为有钱就有一切;二是读书无用论冲击了年轻一代,认为“教书的不如卖饭的,造原子弹的不如贩鸡蛋的”;三是当前大中型企业改革中,在相当一部分企业不景气的情况下,我们电厂比其他企业,甚至行政单位效益好,福利待遇高。因而相当多的学生家长不想让孩子离开电厂,而有些学生自己也不想读书继续升学,因而错误地认为不费气力就可以在电厂工作。只要有一碗饭吃就行了。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这一代学生最缺乏的不是物质条件而是老一辈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承担历史责任的理想和抱负。这一切都必须通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来实现。无论学校行政领导还是教师,都应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融化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在课堂上。这样做不仅是贯彻执行教育法所要求的,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

二、贯彻《大纲》,辩证思维

《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在现行化学教科书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素材,只要努力挖掘,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插入,就能够把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与化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分子、原子、离子知识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搞清概念的基础上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念,物质的可分与在某一层次的不可分组成了变化无穷的化学世界。在讲授物质的分解与化合、氧化与还原、阴离子与阳离子、溶解与结晶、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等概念时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去阐述,使学生初步理解这一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通过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化学性质;同素异形体中由于原子排列方式不同而引起性质不同;硫酸由于浓度不同而性质不同等内容使学生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总之,只要有机地适当地结合化学课的内容,将辩证唯物主义内容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深刻理解,把知识融汇贯通,而且有助于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发展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三、爱国爱民,增强自尊

通过化学课绪论及第三章、第五章的学习,给学生重点介绍中国是世界上对化学工艺发明和使用最早的国家之一,许多发明创造对推进世界精神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是有卓越贡献的,这是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的最好素材。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东汉蔡伦造纸术推广后,我国造纸工业已很发达,而欧洲人还在用非常厚重而又昂贵的羊皮作书写材料,他们为写一部《圣经》用了三百张羊皮。由于中国纸的发明,文化读物日益增多,文盲减少,文化科学才日益繁荣起来。黑火药也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恩格斯高度评价为:“火药和火器的应用,决不是一种暴力行为,而是一种工业的,也是经济的进步。”黑火药的发明和运用,不仅具有实际意义,而且充实了化学理论。此外,我国的瓷器工艺,酿造技术,冶金技术都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在现代,我国的化学和科技都取得了伟大成就,随着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之后,我国又成功地爆炸了氢弹,发射了洲际导弹和人造卫星。现在不仅能发射自己的卫星,而且还为其他国家发射卫星。这些都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实践证明,在化学教学中,爱国主义素材有机插入,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顽强刻苦的意志品质。

四、弘扬先驱,精神永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中国和世界上有重大发明的化学家,颂扬他们经历艰辛,百折不挠,搞发明创造的精神,不仅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有益于他们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的培养和训练。

初中化学课本上介绍了不少世界著名的化学家的事迹。如自学成才,发现多种气体的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利,被称为“近代化学之父”的英国化学家道尔顿,瑞典化学家舍勒,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等等,结合电厂学生思想实际,重点向他们介绍了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他虽然出生于贵族家庭,是英国巨富之一,但他从不涉足贵族社会的社交活动,不过腐化堕落的生活。生活俭朴,学习刻苦,全身心地投身于化学研究。用这些名人轶事启发引导学生要克服满足现状的思想,要懂得为人类进步做贡献,才是人生最有价值和最有意义的。五、课外活动,增趣添乐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深化,也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好方法。

1.举办化学晚会。在学完化学课前三章后,适时安排一次小型化学晚会,可使学生深化运用学过的知识,提高他们学习化学课的兴趣。用碱液喷雾使酚酞变红显示“化学晚会”的开始,接着由学生表演“魔棒点灯”,“今夜星光灿烂”,用击鼓传花让他们猜化学谜语等,使大家在欢声笑语中领略化学知识的无穷魅力和趣味。

篇6

(一)政府的重视度不高

然而,一些地方在公办园极少的情况下,大办民办园,收取昂贵的学杂费,降低教育质量,从中谋取暴利,使得学前教育利益化。与民办园相比,公办园表现出硬件设施完善、师资力量雄厚、高教育质量的特点。但这也是一种理想型的公办园。要想使公办园达到高水平,政府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学前教育要适合儿童天性发展,学前教育要为儿童天性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适合儿童天性发展的环境是存在于大自然之中的。幼儿园可以为儿童天性发展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当前存在着推进学前三年教育义务化和推进学前一年教育义务化的争议。政府对学前教育义务化的实施年限重视不够。学前教育阶段是学龄前儿童向学龄儿童的过渡阶段。为了促进儿童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学前一年义务化是适合的,而且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学前一年义务化也是可行的。但是也有不少社会公众提倡推进学前三年教育义务化。他们认为,为了保障教育公平,促进儿童起点一致,有必要推进学前三年教育义务化。但是,推进学前三年教育义务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关于学前教育义务化的实施年限问题,政府在其中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并且需要教育界和法律界进行充分讨论,并且达成共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学前教育义务化的推进进程是有差距的。政府在这方面的重视还不够。我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教育观念、教育资源、人口规模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在全国范围内同步推进学前教育义务化,是不适合的。东部地区和城市地区经济发达,教育资源丰富,人口规模大,教育观念先进。在东部地区和城市地区,推进学前教育义务化,能够取得好的效果,可以实现“先富带动后富”。但是,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自身条件不占优势。普及学前教育,成了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当务之急。如果率先在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推进学前教育义务化,可以缓解这些地区的学前教育压力,促进教育公平,带动经济发展。究竟东部先推进学前教育义务化还是西部先推进学前教育义务化,城市优先还是农村优先,都需要政府做充分考虑。

(二)社会认识存在差异

社会对学前教育义务化的认识纷纷不一致。针对将义务教育延伸到学前教育阶段的问题,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人们对学前教育义务化的本质特征和主要功能的认识上存在着差异。

1.学前教育义务化的本质特征学前教育义务化的本质特征存在着免费与普及之争。由于我国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实行完全免费政策。人们对学前教育高收费现状严重不满,学前教育义务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学前教育义务化的免费性是大多数倡导者最根本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大众将免费性作为学前教育义务化的基本特征。免费性不是学前教育义务化的唯一特征,也不是学前教育义务化的本质特征。学前教育义务化还具有普及性。就世界范围来看,目前世界主要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学前教育主要通过国家财政支持来普及学前教育。国家之所以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以及出台各种免费政策,是为了提高幼儿的入园率,从而普及学前教育。因此,学前教育义务化的免费性是为普及性而服务的。认清学前教育义务化的本质特征,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2.学前教育义务化的主要功能学前教育义务化的主要功能存在着保育与教育之争。学前教育的发展同妇女解放运动密切相关,早期的学前教育是以保育为主要任务。随着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不断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教育对于幼儿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保育和教育的比较显得越发突出。如果在忽视保育的前提下,越来越重视教育,有可能抹杀儿童天性,影响儿童身心全面自由发展。如果更重视保育功能,学前教育则很难做到与时俱进和创新。学前教育义务化的保育和教育功能都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但要真正做到保教并重,不是件易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义务教育具有普及性、公益性、强制性。人们认为推行学前教育义务化,幼儿必然被迫接受教育。学前教育义务化是按照国家的统一标准推行。许多人担心推行学前教育义务化会大大减少幼儿的游戏时间,使得幼儿的天性发展受到了束缚,出现“小学化”和“成人化”等不良现象。还有些人认为免费的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不高,幼儿身心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社会对学前教育义务化的认识偏差,是推行学前教育义务化的一个现实障碍。

(三)学前教育自身发育不良

学前教育先天发展不足,表现在两个方面。

1.硬件条件不足我国学前教育先天发展的硬件设施不够完善。许多幼儿园基本的育人环境和必要的保教条件不够完善。园址并未设在环境幽静、空气清新的地方,园内也无花草、树木等,使得幼儿不能很好地接近大自然。许多幼儿园不具有完善的家具和玩具专用设备。如课桌椅、休息床没有满足幼儿身高与生理需求,音乐、舞蹈、美术等设备不齐全,多媒体、投影仪等必要的现代教学设备不够完善。在一些幼儿园中,现代通讯设备比较缺乏,导致与家长合作交流较少。一些幼儿园也存在安全隐患,游戏场所的安全性不高,草地和木板的地面不常见。在众多的硬件条件不足情况下,幼儿的全面发展受到了制约,视野受到了局限。

2.软件条件缺失学前教育自身发展不足,另一个表现方面是软件条件的缺乏。师资力量薄弱,管理体制不规范,幼儿教师素质不高,幼儿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低下。对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导致师资力量薄弱。民办幼儿园的功利思想,导致了对幼儿园体制管理的不规范。教师素质是影响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我国教育法规定了幼儿教师必须具有专业的教师职业素养,幼儿教师不仅要有必要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掌握音乐、美术、舞蹈等方面的技能。这就设立了幼儿教师一定的入职门槛。就目前而言,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还没有基本普及。有一部分幼儿教师来源于师范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但有一大部分师资是来源于小学的教师,这一部分小学教师在年龄和知识方面与专业的幼儿教师有很大的差别。有的小学教师甚至是初中或高中毕业生,他们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后就上岗。这样的幼儿教师大都缺乏对幼儿身心的专业研究和学习,缺乏幼儿保育和幼儿培养的知识,不会设计多彩多样的游戏活动去开发幼儿的智力。推行学前教育义务化,需要更多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高质量幼儿教师。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度不高,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忽略了幼儿教师的地位和重要性。使得幼儿教师待遇偏低,权利得不到保障,导致了幼儿教师的高流动性。幼儿教师跳槽现象频繁,不利于幼儿的培养和身心健康发展。

二、推进学前教育义务化的对策

学前教育义务化虽然存在着理论困境和种种现实阻碍,但是通过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努力,使得学前教育义务化具有了可能性。

(一)政府提高对学前教育的重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明确政府职责。加大政府投入,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补助。由此,政府设置关于学前教育的专项资金,并且加大对幼儿教育比较薄弱地区的资金投入。结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从而让投资主体得以多元化。分阶段、分区域的逐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和扩大财政投入范围。同时,推进学前一年义务化,使得学前一年教育义务化逐渐过渡到学前三年教育义务化。财力是学前教育发展基础。没有财力支持,学前教育义务化是无法推进的。要保障教育经费的投入,就要形成以政府经费投入为主、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政府可以采取一些优惠措施和奖励制度,鼓励社会各方面对学前教育的资助和投入。同时,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监管学前教育资金的投入和使用情况。

(二)增加社会对学前教育义务化的广泛支持和理解

正确的社会舆论是学前教育义务化顺利推行的必要条件,能够保证学前教育义务化顺利运转。社会对学前教育义务化的认识显得十分重要。许多人担心学前教育化的推行,会使学前教育“小学化”、“成人化”。其实,学前教育义务化不是“小学化”或者“成人化”。目前,学前教育“小学化”及“成人化”现象之所以存在。其根本原因是一些幼儿园在利益的驱使下,为了满足一些家长的不合理要求而做出违背幼儿发展规律的行为。学前教育义务化将改变学前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渠道,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主。将彻底消除学前教育“小学化”和“成人化”现象。同时,注重学前教育义务化普及性的本质特征,做好学前教育保教并重工作。通过对幼儿园园长、幼儿教师等专职人员的专门培训,改变其观念,提升其素质。推行学前教育义务化,减少了幼儿园之间的不良竞争,有利于消除学前教育出现的不良现象。此外,学前教育虽然必须由国家统一实施,但在选择教材、课程设置、游戏活动方面,具有一定的自由性。学前教育义务化必须重视幼儿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使幼儿度过愉快而有意义的童年。

篇7

不同国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背景之中,不管在地域特征、风俗习惯、思维方式还是价值观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文化的差异。

(一)地域特征不同产生的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的产生与地域有关,特定的地域环境是文化形成的温床,不同地域环境下人们对同一事物或现象所采取的语言表达形式也会有所不同。即便面对同一词语,身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也往往会对其有不同的语义联想。比如asummer’sday,对中国学生来说,这个季节是燥热难耐的,而对于英国人来说,夏季则是一年中最为舒适的季节,因此在看到这个词组时,英国学生会自动带入美好,而中国学生则可能理解为厌恶,这种迥然便是地域特征不同而产生的中西文化差异的结果。如不了解这一中西文化差异则很难正确理解词语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

(二)风俗习惯不同产生的中西文化差异

风俗习惯主要指生活方式,是人类社会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往往风俗习惯也会有所不同。以美食文化为例,我国由于自古重视美食文化,因此不同的烹饪方法都会精准且对应的词汇专门表述,如“煎”、“炸”、“炒”等词汇。而在英语中,“煎”、“炸”、“炒”等则被“fry”统一指代。汉语中的“炖”、“煲”、“蒸”等,在英语中则被统称为“stew”。这种中西文化差异都是风俗习惯不同而产生的。

(三)思维方式不同产生的中西文化差异

作为文化和语言沟通的桥梁,思维方式不仅是文化特征的体现,同时与语言的生成与发展有重要关系。虽然人类思维规律有共性的部分,但由于文化氛围的不同,各个地方的人思维方式也会呈现出一定的差异。中西方的思维方式就有着巨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又会进一步促进中西文化差异的产生。以写信地址顺序为例,中国人在汉语习惯上通常按照国名、省名、城市名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而在英语中习惯中则是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这种中西文化差异实际上就是思维方式不同而导致的。

(四)价值观不同产生的中西文化差异

价值观是一种能够帮助人们区别美丑、善恶的价值体系,是一种持久信念,也是人们处世的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每一种价值观体系中其实都是一种文化,不同的价值观所反映出的便是不同的文化。中西方价值观的不同导致其中西文化差异的显著性:比如在中国,自古以来人们便对谦虚和礼义十分推崇,以和为贵;而在西方,人们则推崇个人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想。在这一价值观影响下。西方人崇尚独立思考和判断,争强好胜,对个人利益据理力争,个人价值只为自己服务。

二、中西中西文化差异的渗透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中西中西文化差异必然会导致语言中词义、句义等各种语言现象的差异,为了更好地学习英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效地渗透中西文化差异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一)有助于学生西方思维视角的培养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东方语系,这两种语言不管在历史文化还是区域文化等各方面都截然不同,存在着较大差异。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在英语学习中可能很难理解一些西方文化现象,而思维方式或视角的不同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西文化差异,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背景,有助于学生西方思维视角的培养,而只有站在西方文化思维视角才能形成审视西方文化的能力,更好地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视角。

(二)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英语内涵

在大学英语教育中渗透和传播文化知识,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西方英语语境下平等待人、互尊互让等文化背景,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英语文化内涵。在了解这些中西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对西方人为什么喜欢恭维、称赞对方的习惯会有更深的理解,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学习英语有重要作用。

(三)有助于学生跳出中国式英语的怪圈

在英语学习中,人们很容易受到自身所处文化背景的干扰,学习到的英语往往不够地道,如中国的英语在西方看来就只是中国式英语,而非真正的英语。学生在组织英语语言时,仍然会站在汉语的思维方式上进行,表达出来的英语具有浓浓的地方风味。在大学英语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统一起来,通过文化渗透和传播能够加强学生对英语语言背景文化和语言结构的进一步了解,使学生在获取语言知识的同时有步骤地、系统地掌握文化知识,有利于减少英语学习中本土文化的干扰,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跳出中国式英语的怪圈。

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西文化差异的建议

语言与文化之间关系密切,中西文化差异会导致语言学习障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重视。

(一)教师应有意识地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要促进学生英语语言与文化学习的综合提高,首先需要具备高文化素养的师资队伍。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对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水平,对自身的跨文化交际知识进行全方位地丰富,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换位思维模式,从而帮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摆脱中国式英语的困扰。

(二)通过课堂讲解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语言中西文化差异

英语篇章和词汇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涵义,因此教师可以加强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教师可以以教材为蓝本,在教学中导入文化因素,对词汇中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讲解,对英语国家的地理、风俗、饮食习惯等背景进行详细介绍,帮助学生正确、充分地理解所学的材料,使学生对英美国家和中西文化差异有全面的了解与认识。

(三)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高其文化背景知识积累

根据所学教材及学生专业的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外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比如英美报纸、杂志、文学作品等。文学作品或报刊是国家文化的反映和载体,通过阅读这些作品能够使学生对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风俗习惯及文化特点有更多的了解,提高其文化背景知识积累。另一方面,通过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同时可以体验到丰富多彩的异地文化,得到很好的文化熏陶,并能在实际交流中加以利用。

(四)开设文化课程及实践活动,拓展学生视野

篇8

中医西传历经300多年,时至今日,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传统的中医学与现代西方医学共存,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西医学都是“研究人体生命过程以及防治疾病的科学体系”。可见,二者至少具有三点共性,即研究对象相同—— “人体生命过程”,目标一致—— “防治疾病”,且都是“科学体系”中的一员。但是,二者的语言文化差异折射出中医学文化所具备的人文特征和西医学文化,尤其是现代西医学文化,所具备的典型的科学特征。

语言是文化的结果,一个民族所说的语言是这个民族总的文化的反映;但也可以说,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部分,⋯ ⋯语言与文化都共同发展了几千年 。

1 象形文字、拼音文字与思维模式

中国文字是3 000多年以来一直保留着象形书写法(与拼音书写法相对)的唯一文字。笔者通过比较、分析《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注:东汉·许慎撰,我国第一部收字齐全、形音义综合考辨、编排科学而系统的字典]与《黄帝内经》所反映的思维模式、哲学观念以及人体解剖、疾病和治疗知识,得出以下结论:《说文》中蕴涵的中医学知识与《内经》一脉相承;《说文》所体现的“天一地一人”宇宙思维模式与贯穿《内经》的“天一地一人”生态医学思维模式同出一辙;作为《内经》理论基础的“气、阴阳、五行”学说可通过《说文》追本溯源;《说文》主要通过分析汉字的造字结构、追溯汉字源流及本义,是研读《内经》以及探索研究中医学起源的重要书籍。以象形字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中国文字及其所代表的意义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保守性。这对于促进中医学家的类比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以及用《内经》奠定的这种思维特点去影响其后的历代医家,发挥了无形的巨大作用。从阴阳、五行、精、气的象形字到《内经》广泛的取类比象,再到明清医籍对字的形音义的校勘、考辨,都显现出中医学思维之链中象形汉字的深远影响。

英语是拼音文字。英语单词的“形”与发音直接联系,对其语义的理解是以听觉为基础,从而跳出了以事物具体形象为材料的视觉思维框架,为发展以抽象概念为基础的逻辑思维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从而形成抽象推测、概念思维和范畴区分以及对这个世界力求得出客观判断的传统。实际上,医学英语词汇中所含的纯英语词汇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医学英语词汇都是由医学词缀通过构词法拼缀而成的,而医学词缀多来自拉丁文和希腊文词素。由于深刻的结构性差异(包括世界观、思维模式乃至语言),产生了中西文化之间理解和翻译的极大困难。从一种文化角度研究另一文化,往往把一套世界观和思维体系都“走私”进来,而这套世界观和思维体系能否被对方文化传统接受、并相互融合呢?以“气”为例。《说文·气部》:“气,云气也。象形。”“气”在甲骨文中作“气”,象空中流动的气流,蒸发升腾,其象如云,不久消失,又为无形。因此,“气”是无形的,无处不在的,可聚而有形的(如可凝而成水)。此时的“气”可英译为air。随后,包围、充斥在人类空间的“气”,被抽象化为一种哲学意义上具有物质含义的“气”。春秋战国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就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医学家抓住时机,适时地将“气”引入医学。这样,“气”就成了先秦自然哲学与医学的中介、桥梁。到了《内经》时代,“气”不仅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亦是人体的基本物质,且可化而为血、为精、为津液等,它所主持的人体正常生命功能活动为“神”。《内经》的全部理论与技术,几乎无一不与“气”相关,且各种各样的“气”名目繁多,有阴气、阳气;清气、浊气;天气、地气;正气、邪气;营气、卫气;四时之气、藏府之气、经脉之气;等等。此时。“气”早已不是air,也不是energy或vital energy或atmosphere,只能是qi了。现在,对大部分西方人来说,qi已不再陌生。

2 中医学术语、西医学术语与中医英译

现代术语学所观察到“专业术语的产生大部分是由普通语言衍生而来”的情形,在中、西医学中都可以清楚地得到证明。熟悉中医用语的人应该能够察觉,中医书籍中的用字大部分是普通语言用字,且比较广泛地出现在同一成书年代的其他著作中。魏逦杰博士和文树德教授都主张将中医学的基本术语分为两大类:一是代表一般概念的日常用语,如头、脚、胸、腹、心、肝、血等;一是从日常用语所引申出来的中医学专有名词,如窍、穴、卫、邪、命门、三焦、督脉等。由于前一类用语大多具有普遍性,也就是说,大部分文化种群都有这类概念,而且各种群所使用的不同语言也都存在着表达这些概念的词汇,因此翻译时,采用译人语的对应词应该是最准确的方法;后一类代表中医专门知识的词汇则大多源自于隐喻(metaphor)的命名方式,即由普通语言、以类比的方式形成,翻译时,可以通过字对字直译的方式加以译解,也就是将字面上的意思译出来 。如窍译成orifice,穴译成point或hole、卫译成defense、邪译成evil、命门译成life gate、三焦译成triple burner、督脉译成governor vessel。关于西医学术语,魏逦杰博士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由借用自普通语言的用词构成,如fever、chill、cough、cold、influenza等;第二类则是由西医用以描述特定专业概念的词语组成,如conjunctivitis、anemia、hypertension、arteriosclerosis、hyperchlorhydria等;第三类由医学来源词语组成,如enuresis、lochia、pharynx、1arynx、dysphagia等。第一类词语,尽管通常由医师使用,但是一般人都能够明白,而且大部分正常成人都能够分辨这些名词所指的情形为何。第二类词语中虽然有些词(如anemia、

hypertension、conjunctivitis)对一般非专业者可能并不陌生,甚至还被他们所使用,但是非专业者并无法以医学的准确性诊断出这些病情;这些名词所反应出的专业知识与一般的认知有很大的距离。第三类词语则不需要任何专业知识或设备便能加以了解或确定。魏遁杰博士认为,应该绝对避免使用纯然“严谨专业性的”第二类西医学名词术语翻译中医学概念,认为这样“必然会破坏了他(指‘译者’)意欲传达的这个知识体系(指‘中医学’)的完整性”,并相信只有第一类与第三类西医学名词术语才能用于翻译中医学概念H 。笔者颇为赞同。笔者认为,中医学术语基本上也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由借用自普通语言的词汇组成,如心、肝、脾、肺、肾、发热、头痛、咳嗽、心悸等;第二类由中医用以描述特定专业概念的词语组成,如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第三类由中医学来源词语组成,如《说文解字·广部》中的某些形声字—— 疝、疸、痈、疡、痔等。而当初西医中译时所“借用”的中医学词汇也是相应的第一类和第三类,也就是说把heart、liver、spleen、lung、kidney和measles、leprosy、malaria、epilepsy分别译为“心、肝、脾、肺、肾”和“麻疹、麻风、疟疾、癫痫”是基于全人类对人体和病的共同认识。而同时,我们也应从西医中译实践中吸取教训:采用第二类中医学名词术语翻译西医学术语所引起的中西医学概念混淆不清的状况不应在中医英译中重演。如将typhoid,typhoidfever译为“伤寒”,typhoid或typhoid fever指的是“infection ofthe intestine caused by Salmonella typhi in food andw ater”,临床表现为发烧、腹泻,甚至有血便,是肠的感染性疾病(infection of the intestine)。而中医学中的“伤寒”,广义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指外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病变 。

3 医古文、医学英语与中医英译

让我们先观察比较一下下面两段短文:(1)“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日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素问·宝命全形论》)。(2)“Man is metazoon,triploblastic,chordale,vertebrate,pen—tadactyle,mammalian,eutherian,primate...The out—lines of each of his principal system of organs may be traced back,like those of other mamm als,to the fish—es.’’(L.A.B.一orradaile) 。 (译文是:人属于后生动物,系五趾,三胚层高级动物,属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灵长目⋯⋯象其他哺乳动物一样,他的每一个器官系统的轮廓可以追溯到鱼类)。以上都是从“发生学(genetics)”角度来界定人生命的起源,若仅从语言学角度考察,第一段四、六字成句,文辞简练、优美,具有诗一般的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而第二段含有大量的专业术语,语句平实、严谨,属于科技英语,谈不上文辞、韵律的优美。中医学的核心知识都来源于古典文献,即“文言文”。实际上,自《内经》问世以来,中医语言就基本定格在“文言文”。而“医古文”是文言文的一种,是文学语体。由于中医学术语具有高度多义性、同义性和模糊性,医古文又异常简练、具有丰富的修辞格,因此极易造成中医语言语义模糊,并引发学术之争。因此,中医学中的“咬文嚼字”现象— — 校勘、训诂或注释中医古典著作,更是渊远流长,并延续至今,从而体现出中医学所具有的人文、社会科学特征。而医学英语语义明确清晰,所表达的理论具有可证伪性,属于科技英语,是科学语体。因此,在译介中医时,尤其是中医古典著作时,绝不能像西医中译一样仅注重传达原文所体现的医学知识,同时也应对原文所体现的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特征给予必要的关注,因为这些特征本身就是中医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基于上述观点,笔者认为应坚持严谨应用保持中医概念系统性、完整性和独立性的名词术语英译原则,并在现有的基础上推出一个体现中医典籍文化的更完美的翻译体系,使建立在中医典籍文化基础上的中医学顺利、持久地走向世界。

参 考 文 献

1 夏征农.辞海[缩印本(音序)].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2006.

2 何裕民.差异·困惑与选择— — 中西医学比较研究.沈阳:沈阳出版社,1990:149,170.

3 魏遁杰.中医西传与翻译问题.医学与哲学2001;22(7):51— 54.

篇9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231-01

自从国家取消师专,将小学英语教师的培养纳入高师院校培养机制,培养高素质的小学英语教师也成为各高等师范院校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已经适应了原有培养模式的高师院校必然要根据小学英语课程中的需求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调整自己的授课理念,同时在专业课程讲授方面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小学英语课堂和国家对小学英语教育的要求。

一、关注语言习惯的细小问题

语言习惯是文化特性的表现形式,不同的文化内涵会形成不同的语言习惯。学生从学习专业课程之初,教师就要时刻关注学生基本的语言表达是否符合英语文化习惯,对于不符合的内容要加以指导、练习,在日常交流中为学生做出此类型的典范,让学生从细微处入手感知英语文化。

拿称呼语来讲这是学生最容易犯错的简单常见问题,很多学生都自然地将英文中“teacher"与汉语中的“老师”等同起来,常常会听到学生对英语教师直呼“teacher"。这里学生犯错表面上是由于不了解"teacher”这个词在英文中不是称呼语的问题,而进一步来看是学生没有正确掌握英语称呼语的使用问题。称呼语能够反映文化因素,体现人与人的关系,正确地选择称呼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英语文化。英语中称呼语的常见形式是直呼其名,如果不知道对方的名字,男性可直接用“Sir",女性用“Madame"。而多数学生则根据汉语的习惯文化无法做到直呼教师的英文名字,这需要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明确英文的常用称呼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使用英语称呼语的习惯。

再如英文中的致谢在使用上也有别于汉语。英语中“Thank you.”一语几乎可以用于一切场合,无论是父母、子女还是兄弟姐妹,亦或关系亲密的朋友,都会在交流中使用到这句话;也不管是多么微不足道的事情,只要存在这种语义关系,一定会说“Thank you.”而汉语中在亲密关系中“谢谢”的使用要远远少于英语。汉语中对于别人的赞美总是采取谦和的方式应对,常用“哪里”或是“没有”这样的话语来回答,而英语的类似回答却只有简单而坦然的“Thank you.”汉语式的回答只会让英语人士迷惑不解。要让学生正确地使用“Thank you”这句话,这要求教师在语言教学中不可轻视这个简单的习惯,要以自己语言上的规范致谢和对学生不懈的纠正来增加学生的文化意识。

语言学习的程度常见于语言使用的细微处,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英语文化学习,善于发现学生的语言问题,及时纠正、解释,并用自己良好的语言习惯感染学生,使学生适应这种习惯并内化为自己语言知识的一部分。

二、深挖专业课程的文化点滴

1、词汇的内涵与使用

英语专业课程的教材中常会遇到带有浓厚文化色彩的词汇,这时需要教师在语言技能训练过程中不忘强化文化内容。例如:英文在表达“老年人”这个概念时常使用“senior citizen",而英语国家的“senior citizen"与汉语中的“老年人”的文化内涵截然不同。汉语中的“老年人”受人尊敬,是智慧和知识的象征,英文中的“senior citizen"多有“无用,过时”之意,这让学生对英语社会构成有更深的理解。再如“individualism”这个词绝不是简单的“个人主义”,汉语中的“个人主义”多有贬义,而英文中这个词多有积极向上的语义色彩,体现了英语中强调个人价值,依靠个体发展而取得成功的价值观,是其文化的核心内容,反应了英语对个人努力的认可。只有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学生才可以在语境中正确理解、地道使用,不断提升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

篇10

二、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写作激情

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现代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加便利地设计作文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去积极探索形象生动的情境背后的深刻意蕴,让学生从中体验文学作品的魅力和尝试写作的快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源整合实时创设最佳教学情境,是小学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效率推进小学作文教学现代化进程,提高作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的习惯、激发写作兴趣、强化形象思维能力等方面都有其优势和潜力。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教育已成为时代的潮流,同学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等已很难离开多媒体,构建多媒体教学环境已经成为小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主要空间,把数字化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进行有机结合,成为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促进学生熟悉信息化环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发挥新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作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对语文教学有很便利的辅助作用,把它运用在作文教学中与传统教学方法重新整合,是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新思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这种整合是指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优化教学的活动,实现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作文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效提高写作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根据作文教学的需要,可以随时把作品中的情境还原到过去某一时空的环境中,可以很方便及时看到激情饮酒挥毫泼墨的李白,也可以随时与忧国忧民生活潦倒的杜甫接近,这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教学结构中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创设最佳作文教学情境,提高写作教学质量。

三、科学指导写作,提高作文水平

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能力,往往只强调多读、多写、多观察,从语言运用的基础工作做起,逐步提高阅读写作能力,在长期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强调宏观的教学指导,而忽略了微观的写作技巧的传授,其实这二者缺一不可。长期以来,教师与学生之间难以建立真正意义及教学上的心灵沟通,说到底,阅读鉴赏是一种审美心理活动,克服阅读的盲目性、片面性。虽然指导阅读训练的方法很多,但是相对科学合理的方法还有待于我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去发现去积累去实践。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做有益的升华和充实,尤其小学生读书,教师必须作好关于课外阅读的指导。阅读首先要选择好书读。作文课堂教学必须把写作中应该注意的技巧性和经验性东西讲清楚,尽量把提高写作能力的功夫放在课外阅读和观察思考上,强化平时每天写日记的锻炼。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学生选择最佳优秀读物,并且选择最佳时间实时指导阅读,尽量不把应该在课外下功夫的事放在有限的课堂中完成,也不要把课堂上应该讲解的技巧让学生在阅读中完成,不能让课外阅读成为辅料,应该让课外阅读成为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所以教师对于学生的课文阅读不能放任不管,必须实时关注,勤于指导,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不可丢弃的习惯,同时能够收到有助于写作能力提高的良好效果。与课外阅读相比,课堂教学要起到引导和释疑的关键作用,是教师集中解决阅读与写作过程中一切问题的最佳时间。选择课外书籍主要依据应是:思想内容健康,艺术结构独特,描写语言耳目一新的优秀作品,内容尽量与当前作文教学的重点结合,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范围内的作品,教师在帮助学生选择好书的同时一定要综合考虑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的紧密结合,否则是不会收到理想效果的。

四、数字化时代要使教学资源更具时代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多媒体技术和数字化教学模式等新媒体技术为主的教学越来越被广大的师生认识和接受。尤其是数字化教学课件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对于高效率推进小学语文教学现代化进程,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学工作等已很难离开数字化技术,数字化环境已经成为同学们生活和学习的主要空间,把数字化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进行有机结合,成为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组成部分,真正发挥新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作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包括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课的兴趣、效率和主动性。数字化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创设最佳教学情境,进而加深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理解。

篇11

长期以来,中学英语教学非常重视对语言形式和结构等知识的传授,这对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却忽视了文化意识的培养,使学生综合使用语言的交际能力薄弱,不能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无法完成交际任务。近年来,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我国外语教学界研究的热门课题,《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而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这就要求中学英语教师通过日常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认识的直觉的敏感性,实现准确并恰当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

一、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语言是人类文化和知识的载体,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背景及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和独特的生活方式。文化是语言的底蕴,促进着语言的发展。跨文化交际指的是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有利于消除交际障碍,防止交际摩擦,拓宽视野,促进文化交流。

受到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在现阶段的中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忽视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渗透,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认为基础阶段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向学生介绍异域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则是日后大学教师的任务。这种想法导致了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文化知识匮乏、交际能力薄弱。殊不知,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应该贯穿于整个语言学习过程中。

据笔者长期以来的观察,很多学生在考入高校后进行分班考试时,语法项目正确率很高,语音语调也颇准确,但却总会犯各种各样的“文化错误”。除了称自己的老师为“Teacher”之外,在与外籍教师的交流中,学生还总是会问一些诸如“Haveyouhadyourlunch?”“Whereareyougoing?”等在英语国家被人们认为是隐私的、不礼貌的问题。另外,学生们在与外教的交往中,经常会用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来主导交流。有一年,一位外教应邀参加学生的英文演讲比赛并担任评委。当她走进礼堂时,一位学生站起来给她让座,并说“Pleasesitdown,Mrs.Graham.You''''reold.Don''''tgettired”。听到这句话,外教流露出不甚愉快的尴尬神情。学生说这句话当然是受到中国文化中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的影响,也是想表达对教师的尊重之情,但是他却不知道,这事实上已经冒犯了教师,因为英语国家的人们是不希望别人直言自己老的,这也是在英语中为什么有很多代替“老”的含义的委婉语,比如senior或者advancedinage等。

虽然经过多年的中外政治经济交流,很多外国友人已经懂得某些汉语式英文表达的含义而采取了宽容的文化态度,但我们作为教育者,面对学生们所犯的这些错误,却不得不承认,在中学英语教育中,对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忽略是我们工作中一个较大的失误。学生们虽然通过学习掌握了一定的词汇和基本语法规则,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却经常会因为对目的语文化、交际规则缺乏一定的了解而造成辞不达意、交际失误,严重影响了交际效果,阻碍了交际能力的发展。《语言和文化》一书指出:“学习和运用外语必须了解与这种外语有密切关系的文化。如果掌握语法知识有助于保证所造的外语句子结构正确,那么熟悉有关文化知识则有助于保证使用外语得当。”因此,加强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项重大任务。

近年来,世界经历了急剧的变化:首先是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传播通讯技术的改进;其次是交通技术的发展进步;多媒体的诞生以及世界性的互联网;还有经济的高度全球化。这些变化带来了全球性的时间和空间的紧缩,给全人类带来了全球意识。全球化使得不同社会、文化以及不同地区的人们产生了相互交往的强烈愿望。正是多元文化频繁的交流碰撞,文化上的差异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理解与和睦相处带来的困难也显得格外令人关注。因此,我国的语言教育界应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从基础教育阶段起就应加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识,从而使他们成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代人,将来更好地在各个行业和领域参与国际竞争,为祖国和人民效力。这是一项立足长远的任务目标。

二、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途径

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语言知识和能力的教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才是外语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教师和学生要正确认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跨文化意识。教师应有意识地营造语言环境,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在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不断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适应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帮助学生把语言和文化结合起来学习。

(一)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教材的讲授和课堂活动的设计中

现行的中学英语教科书是进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极好材料。多数版本的教科书都有意识地安排了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不经意间感受到英语国家的文化氛围。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能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使用语言的能力。教师只要结合教材,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显示文化差异的部分,精心设计有效的课堂活动,在课堂上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就可以同时兼顾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比如,在学习英美等国家概况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增加有关这些国家历史、地理、人口、生活习惯、社会风俗等方面的文化内容,并同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对比,给学生提供更多由于文化不同而反映在语言层面的例子,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更好、更通畅地理解、记忆和使用英汉两种语言。例如,在讲授《监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单元《EndishAroundtheWorld》时,教师可以对英语的发展历史作大概的介绍,帮助学生了解AmericanEnglish和BritishEnglish的异同,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地添加汉语对英语的影响,介绍英语中引进汉语词汇和表达方式的例子,使学生更充分地了解英语。

教师尤其要注重词汇的文化含义的传递。许多看似平淡无奇的词语其实包含了厚重的文化内涵,也正是我们需要向学生传授的部分。比如“politi-cian”一词,很多学生

根据构词法都会把它单纯理解为是“政治家”,这时就需要我们及时纠正学生的片面理解,并指出这个词在英语文化里很多时候是指“政客,政治贩子”,而不是中国文化里所指的“政治家”。在英文中,汉语里“政治家”的含义应由“statesman”表示出来,指的是善于管理国家的明智之士和有威望的高级政治官员。

在课堂活动设计方面,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要求学生根据角色的身份、年龄、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等特征,结合言语交际的环境正确使用语言。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纠正学生的“文化失误”,寓教于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课外活动,多渠道地培养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漫长过程,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更不可能单纯靠课堂教学来完成,课外活动的开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其灵活多变的特点正好为我们所用。除了开设专题讲座,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英语歌曲欣赏、英文小品大赛、阅读英文小说和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或者开设调频广播英语节目,播放录音材料,营造英语学习气氛,把英语学习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休息、娱乐的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汲取英语语言和文化知识;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开设多媒体视听的课程,定期给学生播放教学录像,如“走遍美国”“新概念英语”“疯狂英语”等,使英语教学活动达到情景交融,声情并茂的效果。

很多电影或录像片的内容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某个方面的缩影。通过欣赏片中演员的表演,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例如,在讲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第五单元《Music》时,教师可以播放以摇滚音乐、乡村音乐、爵士音乐为主题的演唱会或相关电影,让学生切实感受英语国家人们在音乐欣赏上的爱好和特点,感受其人文气息。当然,教师也可以同时播放中国传统的经典民歌,引导学生将国外的音乐同中国传统的民歌相比较,领略不同的文化风情,使学生以更宽广的胸怀包容有文化差异并增强对本国文化的自豪感。超级秘书网

(三)借助测试手段引导学生提高跨文化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