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26 16:08:4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校声乐教学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二、改革传统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学什么”的问题,在整个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纵观当下的课程设置,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做到与时俱进。高校声乐专业从开办之初到现在,已经有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但是在日新月异的当代,课程设置方面却没有太大的变化,这显然是不符合时代要求的,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学生们在校期间学得的知识和技能,和工作需要之间的脱节。所以说,对现有的课程设置进行全面的调整,已经是势在必行。作为院系领导和声乐教师来说,要紧跟行业的发展动态,行业有怎样的人才需要,学校就立刻开设相关的课程。比如近年来,很多文艺团体和单位,都在一些大型演出中遇到了人员不足的窘境。高校声乐专业的学生本是一个最为合适的人才资源库,但是因为学生在校期间很少有舞台实践的机会,造成了实践能力的不足,因此难以满足演出的需要。针对这种情况,学校方面就应该及时加大实践类课程的比重,全方面的提升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使他们毕业后能够顺利的走上工作岗位,实现毕业和就业的无缝接轨。所以说,课程设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归根结底还是要关注行业发展的需要,关注学生今后就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三、提升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教师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特别是声乐专业,其具有口传心授的特征,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和能力高低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所以加大师资建设的力度,全方面提升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也是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所在。具体来说,首先是态度方面。教师被誉为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传道授业解惑也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但是在当下,很多教师都在这一最基本的观念上发生了的偏差,表现为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了教学之外的活动中,使教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广大声乐教师应该端正态度,真正认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和使命。其次是素质和能力方面。在高校扩展的大背景下,高校教师的教学任务较之以往更为繁重,使得教师们疲于教学,而难有时间和精力进行自我提升。针对这一情况,还是要求教师要统筹规划,多方协调,保证自己学习和充电的机会,而不是成为一个教学的机器。这不但是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学质量提升的需要。
二、运用桂西北丰富民歌资源提升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的对策
(一)设置地方特色专业课程,丰富声乐教学内容
许多高校的声乐教学往往趋同化、大众化,在教材的使用与教学内容上没有形成差异化,大部分高校所使用的声乐教材在内容上多以中外声乐曲为主,地方民族音乐的曲目极少,因而很难突出地方与高校的声乐办学特色,声乐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并不理想。为此,广西地方高校需要充分挖掘和运用桂西北丰富的民歌资源来辅助声乐教学,通过设置地方特色的专业课程来突显特色办学的重要性,以桂西北各个民族的民歌资源来丰富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内容,利用本土民歌文化资源来实现特色声乐教学、本土民族音乐艺术选修课程的开展。如高校可以组织教师与专家收集、整理具有浓郁民族地域特色的民歌来编写声乐教材,在声乐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民歌资源进行教学分析。一方面丰富声乐课堂教学的内容,利用本土民歌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如课堂独唱山歌,或是选择一些对唱、合唱的民歌来引导学生进行歌唱联系等。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在声乐教学中积极运用桂西北民歌资源,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与认识本土民歌,为培养保护与继承桂西北民歌人才奠定基础。
(二)积极挖掘桂西北民歌价值,创新高校声乐教学方法
在21世纪的时展背景下,人们更加向往和追求那些具有原生态、自然性的艺术审美和体验,因而更多的原生态歌唱出现在舞台上,吸引了更多国内外大众的关注和喜爱。而桂西北民歌正是一种原生态歌唱的绝佳体现,其歌唱方法讲究自然原始、朴实真性情,不需要添加其他花式唱法来修饰,这种民歌资源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桂西北民歌是各个少数民族普通民众的智慧结晶,他们从普通的劳动生活中提取创作材料和灵感,利用歌曲和歌声来传达他们勤劳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展现特色有趣的民俗民风,如仫佬族民歌《葡萄歌》、白裤瑶细话歌《瑶家月夜》、毛南族情歌《花竹帽,柳朗咧》等等。在实际的声乐教学中,高校教师将桂西北民歌引进课堂,积极创新高校声乐教学方法,利用民歌来创设歌唱情景,帮助学生准确掌握桂西北不同少数民族歌曲的歌唱技巧。此外,高校教师还可以积极借助多媒体技术和手段来拓宽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的形象性、趣味性,推动民族民间歌唱,提高声乐教学实效性。
(三)引导学生感悟桂西北民族音乐,开拓学生审美新视野
桂西北民歌是一种草根艺术,积淀了各个少数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桂西北民歌的歌词自然朴实、有意有境,语言生动、情感丰富、韵律讲究,歌唱时或音调高亢,或低声絮语,多以情感人、动人,这种原生态的本土歌唱更能触动人们的心灵和情感。同时,桂西北少数民族的歌曲创作者常常将他们的生活写照、民俗民风、情感祝愿融入到民歌中,因而大部分民歌是桂西北少数民族的生活与文化载体,体现了广大少数民族的精神风貌、生活哲理,其是宝贵的财富。因此,地方高校声乐教学在引进和运用桂西北民歌资源时,教师需要重视引导学生感悟桂西北民族音乐,让学生通过学习深入认识和理解民歌中的思想与情感,激发学生对本乡本土民族音乐及文化的热情,增强学生对家乡民族音乐及文化的自豪感、责任感。同时,以桂西北民歌的独特唱法、审美观念来开拓学生的审美新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艺术品味,为进一步推动桂西北民歌快速融入现代文化艺术中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地方高校声乐教学及桂西北民歌的持续发展。
(四)培养特色型、应用型人才,努力适应地方的需要
实际上,将桂西北民歌资源充分运用到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中,这一有效策略不仅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水平,实现特色办学,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桂西北民族音乐,这是时展与现实发展的共同需求。为尽可能的满足和适应地方发展需要,负责桂西北民歌保护与传承的有关部门需要和地方高校密切联合,积极打造传承与发展桂西北民族音乐的地方高校基地,一方面依托和利用桂西北丰富的本土民歌资源来促进高校特色的声乐教学,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在适应地方经济与文化建设需要的基础上也推动了本土民族音乐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一直以来,桂西北少数民族音乐往往以口传心授的传统方式来进行传承,这种方式不仅不利于对民歌的有效保护与传承,而且还极易造成民歌资源的流失。为此,地方高校可以充分发挥本地生源在语言、嗓音、技术上的优势,在声乐课堂教学中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特色唱法与声腔的教学来培养特色型、应用型的人才,促进学生掌握桂西北民歌的歌唱实力。
现阶段,普通高校声乐教学基本采取的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相对来说比较适合专业音乐类的高校,虽然它有其自身的优点,但不可避免的也存在很多弊端:普通高校的声乐类学生专业表演和音乐高校的学生存在很大的差距;同时师范教学方面也与师范院校存在很大的差距。这样看来,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模式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了专业的发展。
(二)声乐教学目标定位不清
立足于当前的普通高校声乐教学来看,大多数都是按照专业音乐学院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并没有为自己准确的定位,只一味的追求演唱的技巧,而忽视了情感因素的重要性。
(三)声乐教学没有突出特色
当前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没有突出的特色,基本上是对专业音乐学院教学的模仿。要能够真正与专业音乐学院区别出,就要求能够发展自身的教学特色。我国目前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模式十分单一,缺乏对社会话题的关注,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严重脱轨,并没有与时俱进的跟上时展潮流。
二、普通高校声乐学现状谈声乐教学改革措施
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是培养音乐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必须进行声乐教学的改革,切实提高对音乐人才的培养力度,促进艺术类学生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笔者将针对普通高校声乐教学表现出来的现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创新教学模式
在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课堂中,教师要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为了能够更好的开展声乐教学改革、实现“以专多能”的目标,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要创新教学模式,大力开展社会艺术实践活动,从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探究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真实的专业体验,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为学生日后走上社会、走向工作单位打下扎实的基础。例如,普通高校可以按照自身条件,经常性的举办一些高校联盟音乐竞赛、高校音乐节等活动,把声乐教学课堂中的理论知识带到实际的生活中来。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还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舞台表现能力。与此同时,普通高校还可以开展学生提前走向工厂、社区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锻炼的平台,这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对学生的声乐学习起到了十分积极的影响。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一般而言,高校声乐教学课堂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学目标的影响,要能够切实提高声乐教学的课堂质量就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在进行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过程中,要能够准确的定位教学目标,既要能够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还要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所以说,在普通高校声乐教学中必须明确并且坚持高素质艺术水平人才培养的目标,促进声乐教学科学有序的融合到整个的教学体系中。通过这样的声乐教学课堂,既能够锻炼学生的声乐表演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声乐欣赏水平,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促进学生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艺术类人才。
(三)突出实践教学,帮助学生了解社会
一方面,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自主练习,并结合相关的基础知识开展有效的教学课堂。在向学生传递基础的声乐知识和技巧的同时,也要突出实践的重要性,将知识理论带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去。声乐学习重视培养学生的“感觉”,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因素,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获得,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能充当“引导”的角色。所以说,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要能够突出实践教学,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帮助学生找准“感觉”。另一方面,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开展声乐教学的课堂中,教师要能够帮助并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的创作,挖掘学生内在的音乐潜能,提高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与此同时,声乐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社会,为学生日后走向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小学英语教学课堂,充当授课的“小教师”,有利于强化学生的音乐魅力,提高学生的声乐整体水平。
二、启发式教学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一)歌唱气息启发
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学生熟悉的案例来营造特定的教学环境,可以是卖菜声,也可以是吆喝声,引导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感知声音的发出过程,感受最自然的声音应当采取怎样的方式发出。在情境训练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加深对高位置声音的理解,掌握深呼吸的技巧。除此之外,针对跳音的训练也可对声音和气息的处理把握得更加准确。演唱跳音时,可借助叹气放松的方式保证腹部位置的放松状态,通过跳音练习可让学生腹部肌肉在有效锻炼的过程中变得更加具有弹性,这对于气息控制力的把握极为重要。
(二)歌唱吐字启发
对于高校声乐教学而言,关于歌唱吐字练习与学生普通话掌握程度有着密切联系,当然这其中不包括方言类歌曲。作为单音节语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汉字讲究吐字清晰,这同时也是高校声乐教学在歌唱吐字方面首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汉字发音的划分,笔者认为汉字发音中的首尾及腹部位置极为重要,它是衔接字与字之间关系的核心支撑。因此,在正式的声乐演唱过程中,启发式教学法的应用在于字与字之间的转换和衔接方面,通过启发发音的方式指导学生感受字与字之间的变化,通过处理好字与字之间的衔接关系尽可能保证吐字与声音之间的和谐与统一。发音的过程中,无论字呈现出何种变化,咽喉的打开状态都应当是稳定不发生变化的,保持舌根的放松状态,于共鸣点位置寻找发音的正确处理方式。针对不同的字点变化,可从声点的统一性方面突出不同发音之间的相互转换与衔接,其直观表达效果显然更加丰富。
(三)歌唱表演启发
启发式教学法在歌唱表演中的应用突出表现在课堂气氛的营造方面,在和谐有序的教学氛围下开启学生的发声练习,借助有效的心理调整方法提高音乐表达的情感效果。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肯定和鼓励是不可缺少的,这对于学生情感抒发与表达至关重要。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角度分析,启发式教学的应用显然与学生艺术素养的形成休戚相关,因此在作品演绎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异同。这就需要在声乐演唱之前,引导学生对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进行详细介绍,明确作品的感情基调,并以此作为基础借助启发式教学的方式促进音乐情感的表达。
二、实现多媒体技术与声乐教学有机整合的措施
1.树立创新意识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我国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教育只有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够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积极引进多媒体技术,调整教学内容,将传统单一、枯燥的声乐技能培养转变为多种学科共同进行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2.创新教学方式
多媒体技术并不只是一项技术,而是多项技术相结合的现代科技手段,将其与高校声乐教学有机整合,不仅是高校声乐教学的一次突破,也在很大程度上辅助了声乐教学,弥补了传统声乐教学的不足,在提高声乐教学质量和效率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掌握一定计算机技术,提升专业技术水平,让学生能够接受更加生动形象的声乐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构建声乐知识体系奠定基础。
3.突破教学难点
声乐知识具有抽象、非直观等特点,学生难以把握。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学生呈现更加具体、生动的教学内容,并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乐知识,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而与多媒体技术的融合,还能够有效解决教学难点,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从而推动高校声乐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4.丰富练声方法
声乐教学的目标主要是针对音乐的音准与节奏的把握,传统发练声主要是将钢琴演奏作为基础,视唱练耳辅助练习,由于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学生难以把握音准和节奏,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在学生练声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将钢琴练声曲制作成为MIDI,并增加其他乐器,帮助学生进行练声练习,学生置身于真实情境中,能够准确把握音乐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音乐教学的效率,提高了教学质量。
5.创设教学情境
声乐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舞台上展现自己,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舞台意识,培养学生优秀的舞台控制力与感染力,实现艺术表演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伴奏以及录像功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虚拟的舞台,鼓励学生上台表演,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声乐课程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如内容广泛、所涉猎的范围大等,对声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声乐教师除了要掌握教学所必需的歌唱技能,还要有丰富的声乐实践经验,不能总是纸上谈兵,要具有扎实的声乐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1]现阶段,我国声乐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不乏优秀的专业教师,也有一部分人只是敷衍了事,毫无责任心。
(二)不能因材施教
目前的声乐教学不能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声乐基础不同,对声乐也有着各自独特的见解,所以,在进行声乐教学时不能“一刀切”,不能对每个学生都采用同一套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对学生有全方面的了解,包括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能力、个性特征等,进而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不同层次的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因跟不上课程节奏而丧失学习兴趣。
二、改进高校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的对策
(一)完善高校声乐教学体系
要想更好地实现高校声乐教学的目的,建立和完善一个完整的声乐教学体系非常重要。有了明确的教育体系,才能明确声乐教学的目标,实现培养优秀声乐人才的计划,达到促进声乐发展的根本目的。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有可能走弯路,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认真对待,及早发现错误并及时纠正错误,可以借鉴他国声乐教学的优秀方法和手段,为我所用,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我国传统声乐教学一路向前,走出自己的特色。
(二)合理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
任何科目的教学都与教学内容的选择息息相关,只有科学的、先进的声乐教学内容才能培养学生的声乐素养。作为授课教师,首先,应该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的声乐常识,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声音类型和声部的定位。其次,还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声乐理论知识,并结合声乐歌唱实际,要求学生按时练习,以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最后,要培养学生对于好的、美的声乐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声乐的主动性。
(三)全面提升教师素质,优化教师队伍
教师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不言而喻,教师具备较好的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是完成声乐教学的重要前提。从事声乐教学的教师需要提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一是要具备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并能将这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实践活动。二是要能够对学生进行声乐技能、技巧的培训,引导学生投入到声乐课程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要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教师要有创新精神,可以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也能进行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进而推动声乐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所以,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与深造,坚持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掌握前沿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声乐教育的整体水平。
从20世纪50年代我国普通高校开展音乐教育以来,到现在已经了接近60年的发展历程。国外大学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实施了教育改革,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在针对音乐教育方面的改革,更是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些改革为我国的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带来的新的契机。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一批著名的高校先后恢复或成立了艺术教研室或音乐教研室,同时开设了音乐选修课,在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中掀起了一个艺术教育发展的热潮,并在广大的大学生群体中引起了强力的反响。如北京大学在1981年开始的音乐欣赏选修课,原计划招收400人,但报名人数多达1600多人。上海同济大学可容纳300人的教室每次上课都会被挤得水泄不通,去的晚的同学只能战争走廊上听课。这批高校中作的比较突出的是上海交大。在1986年全国高等学校音乐教育学会在北京成立,这为高等学校的音乐艺术教育带来新的前景。同时为在高等学校中推广普及音乐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1988年4月27日国家教委(现教育部)C88D教办字025号印发的《在普通高等学校中普及艺术教育的意见》中提出“普通高等学校必须把艺术选修课逐步纳入教学计划中。”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全国高等学校音乐教育进入持续发展和创新极端。这个时期国家教委了很相关文件,例如《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一2000)》、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一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13号《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等。这些规定中都明确的指出了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的重要性,同时对高校提出了开设艺术类选修课的要求。此后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由此进入推进阶段,开课率有了明显增加,师资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教学设备有了较大改观。
(二)我国普通高校声乐教学概况
我国高等学校的声乐教学至始至终都贯穿于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发展的过程之中。并在音乐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得到重视与发展。20世纪初集体歌唱的形式以学堂乐歌的方式进入了普通高校的课堂之中。这一时期人们对于歌唱活动对人的影响的研究也有了许多新的进展,这些都为早期的普通高校音乐艺术教学奠定了基本的实践借鉴与理论基础。经过不断的发展歌唱教学逐渐的成为了高校美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声乐的实践也开始以合唱团的形式陆续的在普通高校中开始发展起来,于此同时声乐教学也开始在高校中实施,并成为了大学生所喜爱的艺术教育课程之一。随着声乐教学在高校中的不断开展与深入,教学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教学的层次也在逐步的提升。
高校中开设的声乐类课程多种多样,例如《声乐》、《声乐艺术实践》、《中外名歌学唱与乐理》、《中外民歌欣赏与实践》、《声乐艺术鉴赏》、《合唱指挥》、《歌剧欣赏》等。近几年来,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事业发展较快,教育部陆续的在一些高校内进行了搞公共过艺术师资培养试点。这样为发展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事业而专门培养高校音乐师资的重大举措为普通高校声乐教师在声乐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方面开拓了视野,指明了方向、树立了信心。到现在不少高校在声乐教学方面都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为声乐教学理论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各种艺术实践活动也日益丰富起来。
(三)高校声乐教学的意义
音乐对人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而声乐作为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更是人类日常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声乐艺术教育不管是对于普通高校音乐专业还是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来说码头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对全面发展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声乐教育有利于大学生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声乐艺术教育对人的影响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声乐艺术教育是拥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其中的各种内涵能够使人在提高对音乐审美感受、表现能力的同时,还能够洗涤人们自身的心灵,使灵魂得到升华。声乐作为一种情感艺术,对人的教育并不是空洞的说教,也不是强硬不知变通的“填鸭”,而是同过那生动的内容、优美的旋律和动听的音乐来与人的心灵进行共鸣,从而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感情。这种音乐美感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浸入人的内心世界,通过审美体验的积淀,美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道德情操、完善人的精神人格。通过声乐教育有利于启迪大学生的智慧,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阐述过音乐的重要性,他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乐。”声乐艺术具有抽象性和可塑性的特点,这两个特点为大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在这点上即使是语言文学也无法比拟。正如“一千个听众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大学生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艺术素养以及审美观点的不同会使得对同一个作品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想象。正因为这样声乐艺术是提高大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是否重要的手段。同时声乐教学和联系还可以帮组大学生从沉闷的思路或大脑的紧张状态中暂时解脱出来,解除学习上的疲劳,使思维更敏捷、更集中,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记忆力,促进本专业的学习。声乐教育可以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协调健康的成长。声乐教育对于思想意识正在成长定型的大学生来说有着积极的作用。优美的旋律、均匀有力的律动、充满生机的节奏、绚丽多彩的音乐,无不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吸引着当代的大学生。旋律优美的歌曲使人心情舒畅、轻松愉快;节奏明快的歌曲使人精神振奋、欢欣鼓舞;雄壮激越的歌曲会使人热血沸腾,豪情满怀。声乐对人的性格、情趣、个性成长和意志锻炼方面会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歌唱本身也会有益人体健康,合理的运用气息会不断的增加肺活量,吐故纳新,就像倾诉和哭泣一样,放声歌唱也是一种在释放情感、情绪的过程中解脱自我、积极宣泄的过程。通过声乐的教育可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音乐是对人民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在我国的各个革命阶段都离不开音乐教育的身影。许多优秀的革命歌曲伴随着革命前辈们浴血奋斗,这些歌曲至今任然在激励着我国各族人民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通过声乐教学,在教会大学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同时,还可以帮助他们发展和谐的社会交往能力,更好的适应社会。声乐艺术是一门表演者高度协作的艺术形式,通过组织排练、举行演出等一系列音乐活动,不但为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和协作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途径,还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增强了集体合作意识,有利于学生开朗性格和良好品质的形成,为其将来适应不同的人际组合,更好的参与社会竞争奠定了基础。
二、高校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在我国的高校声乐教学虽然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和保障机制,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任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首先是我国关于高校声乐教学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与国外相比甚至还比较落后。同时我国目前与高校声乐教学相关的,并且具有一定深度与创意的资料相当稀少。普通高校声乐理论研究薄弱直接与声乐教学实践活动有关。正是我国关于声乐教学的实践活动过少,为声乐教学的理论研究提供的资料过少,从而导致了理论研究的拓展与深入直接受到影响。其次是我国高校声乐教学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很多高校对于声乐教学的意义与优势认识不够充分,在许多高校中的音乐艺术课程的地位偏低。许多高校中开设的间接与声乐教学相关课程在它们的音乐艺术课程中所占比例很小,而直接与声乐相关的课程则更少。甚至还有的高校没有开设和安排声乐课程。声乐课程与其他的艺术课程相比更加容易让大学生直接参与到审美体验中,同时也是大部分大学生都喜爱的课程,但是却从来没有得到高校高层的重视。高校声乐教学实施的最大困难是缺少与声乐相关各种教材。有许多高校的声乐教学都是缺少适用教材的情况下进行的。目前与声乐相关并能够普遍适用于高校的教材或者教程几乎没有。许多的高校进行教学时都采用的是各种专业教材,有的甚至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自己编写的教材。课程建设是声乐教学急需讨论与解决的问题。目前高校中关于声乐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极为落后。在很多高校中长期以来都没有专职的声乐教学老师,同时还存在着教师数量不够、学历偏低、经验不足等各种不良现象。这些都对高校声乐教学的质量和相关的理论研究带来的严重的不良影响。普通高校声乐课本应是普及音乐知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个很好的平台。但是教学实践却没有很好的利用和开发这一平台。没有把音乐送给每一位大学生,没有形成“每一个大学生的”教学。在声乐基本技能技巧教授方面没有根据普通大学生自身的水平,作到普及和从基础作起。大部分学校只是为了演出或者参加活动的需要,针对个别有声乐基础的学生或是乐感强的学生进行培养,没有真正作到普及和整体提高。许多高校对于声乐教学的课程安排的十分随意,严重的影响到了声乐教学效率的提高。主要的表现为在没有同意的教材的条件下,声乐课程在内容选择、组合和课程的安排上十分随意。在教授基本技能技巧知识的同时,没有以声乐的情感和审美为主要内容去提到大学生的音乐素养。我们应该综合考虑大学生的客观的学习基础与选修相关课程的机会与条件来科学的安排课程的内容。声乐教学实践没有真正的体现知识的综合性以及音乐文化知识的拓展。所以不能作到对普通大学生情感与审美的综合素质真正提高。
三、提高高校声乐教学质量的几点思索
声乐的学习原本就比想象中的要负责许多,它不仅仅是在精神状态中进行思维创造的高级神经活动,更是一种培养人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应用科学。面对我国当前高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种种不足之处,我们应该进行积极的思考,以便于同过声乐教学给予学生们更多的帮助。
(一)改善高校声乐教学的各种软硬件
高校声乐教学中所需要的软硬件包括许多的方面,例如声乐教学所需要的教材,能够胜任声乐教学的各种师资力量,声乐教学所需要的各种硬件设施(包括各种教学需要的专门的教室以及电子设备),
第一,加强对声乐教学相关的理论研究,并根据当前各高校的共性编制合适的教材,让声乐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有统一的标准。各个高校应该对声乐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教材的编制是改善目前我国声乐教学现状的首要条件。有了统一的标准有利于各高校的声乐老师根据自己所在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安排与组织,以能够提高声乐教学的教学质量。
第二,加强对声乐教学意义的认识,提高对声乐教学的重视。对于已经开设声乐教学课程的高校,应该开设更多的与声乐相关的课程,增加声乐教学课程在音乐艺术课程中的比例。对于还没有开设声乐教学相关课程的高校应该积极的开设声乐相关的课程。让学生们能够选择自己所喜爱的声乐课程,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第三,加强高校声乐教学师资力量的建设。主要是聘用更加专业的声乐老师任教,对于现有的声乐老师要不定期进行深造以便于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对声乐教学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各个专业的音乐艺术类师范院校加强对于声乐老师的培训的力度,以能够向各高校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专业的声乐老师。加强对声乐教学师资力量的建设,不仅仅可以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还可以加强对相关理论的实践研究。
第四,有效利用各种现代化设施进行辅助教学,例如CAI。CAI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简称,它具有针对性强、形象生动、不受时空限制等诸多特点。CAI在声乐课堂的教学中有着诸多的优势。例如可以进行教学重心转移,突出学生的主管意愿;进行教学形式变革,实现声乐课程的跃变;拓宽教学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思路
第一,声乐都是情感的教育,它主要通过触及人的心灵深处来陶冶人,教育人。在声乐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稳健自信的心理状态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保持课堂气氛的和谐轻松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用美好的声音形象帮助学生建立心理上的科学认识,激发歌唱热情,可以用科学而形象生动的语言让学生的歌声插上想象的翅膀。教师平时应注意培养学生不断拓宽自身艺术视野的意志力与自觉性。把握学生的心理调节,让学生在一种很轻松融洽的气氛中掌握并学会控制自己的肌肉与气息等。除了培养学生的稳健自信,通过声乐教学中欣赏优美动听的旋律,体会歌曲所表达的精神境界和神韵,可以培养学生爱美心理。在声乐教育中,通过让学生参加轮唱、合唱等形式的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心理,增强他们的集体思想意识和凝聚力。
1、促进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弘扬
传统音乐文化在现代高校声乐课程教学中的融入,可以有效地促进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传统音乐文化是一个国家传统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学、地理特色等多种多元文化的整合,通过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便可以很好地了解到这个国家或者民族的悠久发展历史、民族特色文化以及特色地域风情等内容,而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明和多元化色彩的文明古国,传统音乐文化是我国声乐艺术的根源,是我国声乐艺术的精髓所在。因此,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至关重要。高校拥有着大量的国家杰出青年人才,通过在高校声乐课程教学中融入传统声乐文化,相关高校声乐教师可以有效地将我国特色传统音乐文化展现到高校学生面前,并且有效地将我国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信息等传递给学生,从而有效地提高高校学生对于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认知,增强高校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推动新一代的中国高校人才进一步的弘扬和发展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促进我国历史特色文明的传承。比如说,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春江花月夜》这一首古典名曲为例,《春江花月夜》是我国历史上一首有名的琵琶独奏曲,它形象生动的为人们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促进了人们对于中国古典乐器琵琶的理解。因此,在现代高校的声乐课程教学中融入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是非常必要的。
2、促进高校声乐教学品质的优化
传统音乐文化在现代高校声乐课程教学中的融入,可以有效地促进高校声乐课程教学品质的优化,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审美能力。第一,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可以很好地促进高校声乐教学的多元化。现代高校声乐课程的教学大多都是采用的西方声乐教学的方法,对于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教学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便造成了现代高校的声乐教学长期处于一边倒的发展状态,声乐课程的教学模式也变得越来越单一化,不利于高校学生的声乐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和优化。而传统音乐文化在高校声乐课程教学中的融入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促进高校声乐课程教学的多元化发展。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在千年的历史文化发展长河中,发展了多种特色的音乐艺术形式和品种,建立了非常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体系,比如说国粹京剧、秦腔、黄梅戏、昆曲以及民间小调等,这些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在现代高校声乐课程教学中的融入,可以极大程度上的丰富现代高校声乐课程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推动高校声乐教学的优质发展。第二,传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课程教学中的融入可以促进高效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高校音乐课程的教学,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高校学生的声乐素养和综合能力,而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正好可以满足其这一需求。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华千年文化传承下来的精髓,它可以有效地培养高校学生的文化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强化高校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从而促进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科学地提高,为现代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二、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方法
1、促进情感与教学的融合
音乐是人类表达自身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和手段,每一首音乐作品的创作都融入了创作者深刻的情感和文化。因此,相关高校声乐教师要想有效地促进传统音乐文化与高校声乐课程教学的融合,首先,应当紧抓传统音乐文化的核心精髓――情感,将高校声乐课程的教学传统英语文化的情感相融合,从而有效地发挥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对于高校学生的教学作用,使传统英语文化能够完美的融合进现代高校声乐课程的教学当中。比如说,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高山流水》这一首经典曲目的教学为例,《高山流水》是由先秦琴师伯牙先生所创作的一首观点乐曲,曲中主要想表达的是高山的雄浑和幽水深潭的壮阔,传说当时伯牙先生创作这首曲子的时候,只有钟子期先生听懂了其中的情感,钟子期死后伯牙先生痛心疾首,感叹道失去了一个知己,因此也诞生了“伯牙绝弦”这一千古名词。所以,高校声乐教师在给学生教学传统音乐文化时,可以通过情感与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帮助高校学生有效地了解传统音乐文化的背景、情感、体验等内容,让高校学生能通过情感的共鸣来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中国传统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从而有效地吸引高校学生的声乐学习兴趣,促进高校学生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2、激发高校学生的感知能力
对于高校学生而言,激发自身对于声乐艺术的感知能力,是有效地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方式。因此,相关高校声乐教师要想有效地提高高校声乐课程的教学质量,并且有效地促进传统音乐文化与高校声乐教学的融合,就应当重点做好高校学生的声乐感知能力的激发工作。我国是一个拥有多个民族特色的多元化国家,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我国每一个地区和地域都发展了其自身特有的音乐文化。然而,虽然我国不同的地区人们对于传统音乐的风格、唱法、表演形式等方面可能存在着一定的不同,但是,对于音乐这一门艺术来说,音乐是不分地域和国界的,它都是人们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因此,在现代高效的声乐课程教学中,不存在无法理解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学内容,存在着只有尚未开发的高校学生对于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感知能力。因此,高校声乐教师要想有效地促进传统音乐艺术与高校声乐课程教学的融合,就应当采取有效地措施来激发高校学生对于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感知能力。比如说,对于地域文化特色比较鲜明、独特,理解起来较为困难的传统音乐艺术,高校声乐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学之前,先向学生详细的介绍其历史文化、地域特色以及音乐风格等背景内容的方法,有效地强化高校学生在欣赏该种传统音乐艺术时的感知能力,从而全面地提高高校声乐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有关学术委员会的专家申报编写“十一五”高师本科音乐课程教材。
三、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音乐教师培养国际比较研究”课题组继续进行收集资料工作,并于今年8月召开第三次核心组全体成员会议,届时每一组课题拿出一个内容体系相对完整,具有说服力和价值的研究成果,年底交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四、2006年下半年同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联合举办“珠江杯手风琴比赛”。
五、拟正式开通“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网站”(简称“中国音教网”)。
六、各学术委员会工作:
1. 基础教育器乐学术委员会:2006年下半年举办全国中小学生竖笛邀请赛,包括系列八孔笛合奏、重奏和独奏;在此基础上,年底将举办全国中小学生竖笛冬令营,营期将进行颁奖和演奏交流;编辑出版中小学竖笛教材与重奏、合奏曲集,为全国比赛提供资料;编辑中小学器乐教学论文集。
2. 基础教育舞蹈学术委员会:2006年上半年举办“高中舞蹈教学研讨会”。会议内容为: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舞蹈选修模块和教材的介绍;舞蹈选修模块及教材中“跟我学”模块基本教学方法的培训;高中舞蹈模块教学示范课例展示观摩;高中舞蹈教学实践交流与研讨。
3. 基础教育童声合唱学术委员会:组织中小学以录像的形式进行合唱评选活动。
4. 中等师范教育中心:于2006年6月召开常务理事会,就如何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高职教育工作的精神,进一步做好职业音乐教育工作进行研究;中师声乐学术委员会和钢琴学术委员会将于2006年11月在山东省青岛市举办全国中师(含高职、小教、大专)40岁以下教师声乐钢琴即兴伴奏比赛;同时举办声乐、钢琴论文评选活动。
5. 高师钢琴学术委员会:组织以我国近年来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包括与钢琴教学相关的理论、观念、方法以及教材使用方面的经验体会等论文评选活动,并于2006年9月中旬召开钢琴学术委员会第二届年会,会议主要内容为钢琴教学改革学术研讨和获奖论文颁奖。
6. 高师合唱学术委员会:2006年5月在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召开第二次合唱学术委员会全体成员大会;组织编写合唱与指挥教材;继续编印《高师合唱通讯》。
7. 高师手风琴、电子琴学术委员会:2006年5月召开学术委员会会议,同时召开电子琴学术研讨会;继续做好高校手风琴系列教材的编写工作。
“二人转”植根于汉族民间文化,属于汉族走唱类曲艺曲种。如果说,江南有昆曲,陕西有秦腔,那么“二人转”就应该是东北的“昆曲”和“秦腔”。“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在多年的传承中,吸收了很多姊妹艺术的精华,例如东北大秧歌、莲花落、话剧、相声、河北梆子、杂耍,甚至京剧、声乐等等都被“二人转”的艺人们在表演中以“拿来主义”的态度,糅合到“二人转”中,并广为流传。
“二人转”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它起源并流行于东三省。最早关于“二人转”的记录是:清道光二年(1822年),吉林省怀德县八家子老爷庙(普济寺)的庙会上就曾演出过“蹦蹦戏”,当时称作“小秧歌”、“双玩艺”。“二人转”的叫法,在后才得以流传。建国后,四平、辽源、吉林等地为演出“二人转”,相继成立地方戏队;六十年代,“二人转”的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改革开放后,“二人转”曲牌又不断出新;进入新世纪后,演员赵本山将“二人转”民间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
二、“二人转”民间艺术发展现状
在漫长的历史时光里,黑山曾有过最多的“二人转”艺人群。这些艺人以黑山为起点,将创作出的丰富的“二人转”剧目,逐渐带入吉林、黑龙江直至覆盖整个东北地区。当前“二人转”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内容、演员素质和发展限制三个方面。
第一,内容需要净化。“二人转”源自民间,来自泥土,带些低俗气息在所难免。一方面,“二人转”表演中充满了幽默和智慧,另一方面,也有人质疑“二人转”内容低俗。姜昆就曾指出“二人转”的“涉黄”问题不容忽视[1]。然而,“二人转”中的涉黄现象,恰是“二人转”被一些观众力挺的生命力所在。前些年,赵本山在回应此类批评时反复辩解说,大俗就是大雅。如果“二人转”真的有强大的生命力,是不会排斥这种声音的,倒会敞开心胸,接纳这些真实的批评、劝告,甚至怒骂。
第二,演员素质需要提高。观众爱看什么就演什么,幽默接地气,这是“二人转”演员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但是伴随当前对于“二人转”内容低俗的质疑,“二人转”演员的素质也受到质疑。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有历史原因的。“二人转”源于民间,因为东北有漫长的天寒地冻的严冬,演出场所的大车店、伐木场等地光棍比较多,便形成了“春口”,即黄段子。但现在有些演出偏离了“二人转”本源,走低俗风格,完全靠黄色段子取乐,使得“二人转”演员的素质受到一些人的否定。
第三,发展的地域限制。“二人转”植根于东北的黑土地,主要流传和兴盛的地方是黑、吉、辽三省,因为具有地方特色而成就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二人转”承载了强烈的地域特色,也成为了独特的地域符号,因而也在发展中遭遇了一定的地域限制。例如,我国南方人民比较习惯越剧和粤剧,曲调比较温婉,而“二人转”艺术形式特殊,会使南方人觉得吵闹。中部地区的人们则觉得“二人转”缺少京剧和豫剧的高雅格调。“二人转”艺术的表演方式存在浓郁的东北地方特色,因此难以突破地域限制,被广泛接受认同。
三、“二人转”传承发展途径
(一)“二人转”传承发展离不开“黑土地”
“黑土地”是“二人转”的文化根源。“二人转”是朴素的、自然的,是大众的,有着“黑土地”的血脉和情感,“不隔心、不隔耳、不隔音”,“二人转”表现了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无论是剧本还是表演,都没有脱离东北大众文化。“二人转”的发展离不开东北黑土地文化,“二人转”中大量夹杂方言词汇,如:这疙瘩、扯犊子、唠嗑等等,体现了东北方言直、硬、狠的趣味[2]。除此之外,感受东北人民的生活,反映东北民俗中人们的衣食住行,也是“二人转”继承发展的重要灵感来源。最后,我们也不能放弃“二人转”的唱词中东北人重情重义、幽默机智的特点。只有从“黑土地”上汲取灵感,才能使得“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保护的同时,进一步得到传承发展。
(二)“二人转”传承发展离不开与时俱进
“二人转”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持续保持生命力,就在于它能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在抗美援朝时,“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就加入了战歌,例如,以“二人转”传统小帽名段《月牙五更》为创作载体,原曲对位创作;以精练说口语言为故事过渡连接,形象地赞颂了战将及其军功,起到了很好的社会影响。而在新时期,“二人转”为了适应人民群众的生活,会逐渐把流行的、现代的元素加进去,不断吸收各种各样的歌舞形式,各种现代的综艺元素[3]。总体来说,“二人转”是随着观众的喜好和时代的变迁而时刻改进的,要不断适应社会、不断创新、不断吸收融合其他艺术门类,适应历史现实。
(三)“二人转”传承发展要适应市场
“二人转”是东北民俗文化象征系统的一种新的象征符,只有与市场的有效联结才能让“二人转”得到传承与发展,保持生命力。在历史上,这是铁律。“二人转”演员必须面对市场,适应市场,背反了这个铁律,他们就得饿肚子,就得卷铺盖走人,现阶段发展更是这样。以本山传媒为例,本山的弟子白天在剧组拍电视剧,晚上在刘老根大舞台演出,以及与各个电视台娱乐节目的合作,为“二人转”打造了很好的广告效应,并塑造了品牌形象。
(四)“二人转”传承发展要拓展教育途径
“二人转”艺人的传承渠道主要有地缘传承、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三种。如今,传统的以“江湖班”为载体的师徒传承已逐渐转变为以学习班为基础的师生传承。随着历史的发展变迁,高校教育成了传承“二人转”的另一重要途径。有效利用地方高校的教育资源,探索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二人转”传承,对“二人转”进行全面的整理和再现,则是开展实施动态保护的一种重要途径。以辽宁大学本山艺术学院为例,学生在艺[DyLW. NeT专业提供写作教学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术学院学习传统的“二人转”民间艺术,主要有东北民间舞、唱腔、高跷秧歌等内容,除此之外还有文化课“二人转”史论的学习,使得“二人转”从书面到实践,又在实践中创新发展,实现了“二人转”演员素质的全面提高,是一个让“二人转”永久发展下去的良好教育途径。
四、结语
地方文化的发展需要润物无声,需要大家相互间的默契去推动,传统文化只有在历史的延续中传承发展才最能彰显其存在意义。在“二人转”的传承与发展中,要注意对“黑土地”文化进行吸收,还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注意与市场接轨。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教育途径弘扬“二人转”,给“二人转”改革创新的发展时间和空间,使其不断活跃在群众的娱乐视野当中,不断焕发生命力。
农村音乐教育,在本已发展滞后的农村教育中更显形势严峻。教育教学观念长期得不到更新、专业师资配备严重不足、专业技能与教学水平相对低下、教学设备配置不全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音乐教育的发展。就笔者所在的区域中,农村音乐教育现状存在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1.教学管理无力。(1)管理思想问题。长期以来,音乐课在学校课程中都处于“副科”地位,学校领导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语、数、英等“主科”上,尤其在升学率的攀比风气下,跟升学无直接联系的音乐课就更是“靠边站”了。有些学校领导对音乐教育的关注,也仪仅集中在少数人的特长班、艺术团队上,因为这些团队可以在参加文艺比赛中为学校和领导创造“社会效益”和“政绩”。(2)课程管理问题。学校对国家课程计划落实不到位,音乐课可有可无。有些学校因种种原因,没有开设音乐课。有些已开设的也形同虚设,音乐课经常性的改上语文、数学课的情况大有所在。
2.教学观念滞后。(1)缺乏学习。由于地处乡村,信息、交通不通畅,导致教师无法及时接受到最新的教育教学动态,更新教学理念。大部分农村音乐教师对新课标停留在一知半解的水平,有些教师从来没有参加过新课标的培训,即使参加过的教师,回到学校后依然不能很好的实施。(2)缺乏交流。信息、交通的不畅,还导致教师得不到交流。一所农村学校往往只有一名专职音乐教师,校内无同专业教师可进行交流,到校外交流又因路途远等问题不得不放弃,加上很多音乐教师课时多,有的甚至要兼任其他课程,所以到城区和其他学校观摩学习的机会很少。
3.师资配备不足。据不完全统计,我区51所农村中小学(含教学点),只有专职音乐教师7人,主要集中在中心校,其他的均由其他学科教师兼课。近年来,因种种问题,我区一直没有招聘新的音乐教师,加上有些音乐教师调离农村或转岗,导致农村音乐师资严重不足。
4.教学水平不高。(1)专业技能不高。我区农村专职音乐教师中,接受过专科以上专业学习的人数只有1人,大部分是中师或幼师毕业的教师,加上大量的兼课教师,缺乏专业、系统的音乐学习。有的专职教师自身的音准、节奏都不准,更何况兼课的教师。(2)教学能力不高。教学方法单一,还停留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中。教师分析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欠缺,有些音乐课堂成了“放羊课”。
5.教学设备缺乏。大部分农村音乐教师的教学工具还是一支粉笔一张嘴,有些学校配备了录音机,但要么机器的质量太差,经久失修,成了“鸡肋”。要么缺少音响资料,对课堂帮助不大。目前我区农村学校中,有两台钢琴、两台电子琴,打击乐器、竖笛、口风琴等音乐教具乐器及多媒体平台非常少。
二、城乡教育互助共同体的提出
当前我国农村音乐教育情况令人担忧,意识不强、资源贫乏、师资不足、能力欠缺等等问题都和城市音乐教育拉开非常大的差距,社会的公平性,尤其是教育的公平性受到极大的冲击。但是,要改变现状,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因为涉及到农村经济发展、政府财政投入、人员配置结构、高校培养力等一系列问题。有人统计:我国农村现有中学93000所,而音乐教师仅有28000人,按每校一名计算,尚缺65000人;现有小学822309所,学生1.337人,教师才6.9万人,按比例为1940:1,若每所中小学配备一名音乐教师,以目前全国音乐学院、高师、综合大学科系、艺术院校的师资培养能力,尚需进行70年的努力培养,才能满足这一要求。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以我区为例,要为51所农村中小学(含教学点)配齐专职音乐教师,除原有7名外,还需增加44名,不可能在短期内可以解决的。如果对现有的兼课教师进行转岗,也是不现实的。1.现在农村学校的语文、数学都缺教师,学校不可能不去保证“主科”学科的教学。2.兼课教师一般不愿转岗,因为语文、数学等学科跟升学挂钩,容易出成绩。转岗教音乐是吃力不讨好的事,不如教语文、数学吃香。那么,如何缩小差距,增加教育公平。笔者认为,构建城乡教育互助共同体,是目前解决农村音乐教育滞后的一条有效途径。
城乡教育互助共同体,是在一定区域内进行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教学互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区域共同发展、形成区域大教育思想的结晶。
三、实施策略
农村音乐教育,在城乡教育互助共同体框架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开展。
1.搭建平台,在区域内“结对子”,组织开展“城区支援乡村、强校帮助弱校”等帮扶活动。一所城区学校和一所农村学校建立互助关系,以科组为单位,定期进行音乐教研活动,有计划、有主题地探讨音乐教学问题,如集体备课、教材学习、教学模式讨论等;一位城区音乐教师和一位或多位农村音乐教师建立互助关系,城区学校音乐教师每学期定时定量到农村学校进行“送教下乡”和示范课活动,为农村学校音乐教师建立直观的音乐教学思路。
2.建立机制,定期抽调优秀中青年音乐教师到办学薄弱的农村学校支教、挂职锻炼,这种支教或挂职一般以一年为期。在一年期间,除了要承担常规教学,还要培养一名农村音乐教师(含兼课教师);组织优秀骨干教师组成讲学团到农村学校举行讲座、交流教学经验、上示范课;派农村学校的音乐教师到城区学校跟班进修,实现校际之间的人才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