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28 09:18:0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化学与人类生活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写到这里已是论文的结篇之词,我突然没有了之前流畅的思路,敲击键盘的手指变得有些沉重起来,总结与回首总是令人感慨万千。翻看着这厚厚一叠的数万文字,想起曾经为了要写六千字的论文而发愁,我不禁对自己微笑了。四年的大学时光转瞬即逝,十六年的学子生涯亦将挥手告别。这一路走来的点滴片段,此时此刻如同影像般在心底回放,无论快乐、忧伤、收获还是挫败,都是那样的珍贵与温暖。能端坐于课堂,凝听老师的谆谆教诲;能留连在图书馆,啃读册册文献;从一门门课程的学习到一行行论文的撰写,能拥有这段学习的机会,我有着难以言表的珍惜与努力,惟恐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对学业有丝毫的懈怠,尽其所能不辜负老师、朋友和家人的期望与关怀。
我要深深的感谢我的导师陈凯,从论文的选题到论文的完成,陈老师都给予悉心的指导,您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敏锐的科学思维、忘我的科研精神以及淡泊宁静的生活境界,让我在做人和做学问两方面都获益非浅。您的幽默风趣和出众口才更让我佩服万分。
感谢化学系的各位领导,感谢龙琪、陆国飞、宋怡三位化学教学论文的老师,感谢你们在学业上的指导和生活中的关心,你们学者的睿智和师者的风范,让我在热爱的化学教育领域的领悟更深一层!感谢张凤、胡应杰、鲜华、刘少贤、陈昌云等老师在实验场地、实验器材和药品上的帮助和实验技术方面的指导,毕业论文期间得到了你们太多的帮助,尤其是胡老师那一句“实验要深入”被奉为我设计实验的关键原则。
陈博同学的渊博学识、教育理想和扎实的专业基础,朱子丰同学的深厚科学素养、敏锐实验洞察力和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以及他们共有的执着、热情,都是我学习的典范,也给予我投身实验研究的极大动力。他们在毕业课题实践过程中的交流、指导,使我获益匪浅,在这里诚挚地感谢他们。尤其是陈博同学在我实验失败时给予我巨大的精神鼓舞,让我更有信心站在今天的讲台上化学教学论文致谢词范文化学教学论文致谢词范文。
江虹、王炜祺、赵钧若、范淑平、蔡敏尧、马晓雯等学妹都是在相同课题组共同奋斗的成员,本篇之成文与她们的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文中部分还参考了她们发表的部分成果。青春靓丽、才华横溢的你们让我对晓庄的校园更加留恋。谨以拙文向她们表示谢意。
本文还参考了部分江苏苏州高级中学的徐惠老师、扬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胡益民老师与导师合作的论文,虽然没有见过这两位老师,但是仍然要向他们表达我的谢意。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保志明老师、江苏艾迪生公司副总沙德慧先生也给予我很多指导,特别感谢他们。
最后,我要以无比的深情感谢我远在家乡的父母,你们的浩荡养育之恩、深刻体察之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我今生最大的财富和幸福。
化学教学论文致谢词范文二
致谢2011年8月30日,我踏入了浙江大学,开始了新的求学之路。时至今曰,3年多的时光已悄然消逝。再回首,内心思绪万千,感慨良多。在本科论文完成之际,我要向曾经给与我莫大帮助的老师、同学、朋友及亲人表示我最衷心的感谢!
我要感谢我尊敬的导师一一宝贡敏教授。宝老师在做人、学习等多个方面为我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值得我不断的去学习。宝老师的思维非常的好,讲话十分有逻辑,简单明了,并能给与人深刻的启发;做事十分严谨,工作兢兢业业,为人谦和,等等。在本科学习阶段,宝老师一直用科学的精神要求我们,让我们认清道与术的关系,并让我们严格遵守学术道德规范,这为我本科论文的写作以及将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科论文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宝老师的用心指导和教诲,以及资助,例如,在例会进行汇报时,宝老师总能给出具体的完善意见。此外,宝老师对待每个学生象对待子女一样,在生活中也给与了我悉心的照顾。同时,师母俞秀金老师待人真诚、和蔼可亲,在我本科学习阶段也给与了我温暖的关怀。
感谢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的各位老师,例如,吴晓波教授、张钢教授、魏江教授、陈凌教授、周帆教授、霍宝峰教授等,他们的讲课让我受益匪浅。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组织的国内外专家的学术讲座,开阔了我的思维,让我增加了大量的知识。
我要感谢同门张世琪、李贤红、赵卓嘉、蔡丽玲师姐,师妹龙思颖、夏倩雯、黄谆心、陈瑾,师弟肖增瑞,在我本科学习期间给予的帮助和关心。我要感谢2011级本科班的所有同学,他们给与了许多的帮助,以及快乐,有他们的陪伴使得本科阶段的学习更加丰富多彩和更加的有意义化学教学论文致谢词范文论文。
感谢浙江省科技厅、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相关人员,他们也给与了我一定的支持和帮助
感谢浙江理工大学的程华教授对我的鼓励,感谢浙江理工大学的薛宪方副教授、MBA中心、杨哓刚科长,感谢浙江财经大学的吴道友副教授,对我学习的支持与帮助。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内渗透社会生活中的化学,并使其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进度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巩固课内知识,同时也能及时拓展课外知识,使课内、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累赘感,反而觉得所学知识更丰富,实用性更强。例如,在“氮和磷”的教学中,以“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氮气的包围之中”的现实场景引入氮气的物理性质,说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进而引出氮气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也可以讲述在打雷闪电时氮分子与氧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一氧化氮分子的场景,介绍了后续几个反应后,得出谚语——“雷雨发庄稼”的结论。在讲到NO的毒性时,补充NO作为信使分子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功能,让学生带着惊讶的情绪对NO产生了新的认识。
通过紧密结合教材基础知识或重点知识的应用性知识的补充、讨论与交流,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社会中的化学问题的意识,另一方面可以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二、进行热点渗透教学
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各种情景素材如化学史料,日常生活中生动的自然现象和化学事实等,能够强化学生对化学与生活有关、对生活有用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人类保护臭氧层的行动”,这既是一个自然科学问题,也是一个“人文意识”问题,围绕“从电冰箱的普及与换代到臭氧层”开展探究,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访问网站,获得知识。在讲授重金属汞的性质时,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讨论其危害,讲述汞蒸汽对人体的危害可以使学生们认识到用行动防止汞污染的重要性,例如怎样清理破碎的水银温度计、如何处理含汞的废旧电池、废日光灯管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使化学教学更贴近于社会实践,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会觉得所学知识富有时代感,具有实用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未来的人文关怀,将自然科学融入整个人类文化的背景中思考和分析。
三、进行生活与化学关系专题教学
高中化学专题教学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具体教学形式可以将生活中的化学与书本中的化学的联系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给学生,介绍化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介绍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动态与趋势,介绍化学在高新科技领域中的作用,介绍化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介绍化学与社会的关系,如健康、保健、能源、资源、环境等社会问题。例如可以向学生讲解当前化学合成材料的发展概况,人类已经可以制造出可以替代人体多个部位的化学材料。
四、与生活中化学知识相关的实验探究教学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转入抽象的逻辑思维,从而提高理性认识。化学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谨慎的科学态度,以贴近生活和发生在身边的化学现象为素材,组织探究实验活动,既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又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在国民经济及生活中的实际运用。例如选取日常生活的素材可进行“鲜果中维生素C的还原性”、“自制肥皂与肥皂的洗涤作用”、“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温度对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影响”等实验。选取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为实验内容可进行“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或电化学分析法测定污水中的化学耗氧量”、“用淀粉自制吸水材料,并进行模拟保水试验”等实验。通过化学实验来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对于拓展化学实验的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五、进行与生活有关的论文写作教学
食品科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它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日常饮食生活中。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食品,它是人类与环境进行物质联系并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一、今天的食品
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类对食品有了更全面更深层的认识。
论文百事通人们开始从健康、卫生、营养、科学的角度注重饮食生活。因饮食不当等种种原因造成的心脏病、糖尿病等各种慢性疾病已逐渐减少。
1.发酵食品。是人类巧妙的利用有益微生物加工制造的一类食品,具有独特的风味,它丰富了我们的饮食生活。如酸奶、干酪、酒酿、泡菜、酱油、食醋、豆豉、腐乳、黄酒、啤酒、葡萄酒,甚至还包括臭豆腐,这些都是颇具魅力而长期为人们喜爱的食品。发酵食品经发酵后使一些不能被人体利用的物质(如乳糖、棉子糖等)转变成能被人体吸收利用的物质,并使一些食物中有害的氰基化合物经发酵转变成安全无毒的物质,改善了风味和结构;对于酸奶发酵生成乙醛、双乙酰、3-羟基丁酮等,使其产生愉快的口感,具有柔软结构,而且发酵食品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增加保质期。发酵能提供种类繁多的组分、风味和结构的食品。
2.方便食品。多指工业化大规模加工制成的,可直接食用或稍加烹调即可食用的食品。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旅游业的兴起,省时省力的方便食品已是食品市场的“宠儿”,并逐渐成为市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像现在最普遍最常见的方便面、各种饮料、以及方便米粉、芝麻粥、果蔬罐头、肉类罐头、速冻水饺、速冻面条等,种类繁多、风味各异,趋于大众化,是利于人们生活性很强的食品,它将成为食品中消费量最多的食品。
3.冷藏食品。是抑制化学反应和酶反应,阻止微生物生长的手段,使其保持原有的色、香、味。冷藏食品是消费者喜欢并青睐的食品。人们把新买来的食品放入冰柜中冷藏,几天后还可以保持其新鲜度。在一些超市可以看到有些食品通过包装改变气体并与低温相结合,使食品有更好的保藏效果。食品的冷藏技术在我国已得到了高效快速的发展。
4.水产食品。现在食品开发方向已由陆地发展到海洋、江河中。海洋中蕴藏着大量的鱼类、海带、浮游生物、海藻等海生动、植物,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宝库,这些食品资源将被大量利用,为人类生存和生活服务。
5.辐照食品。是利用电离辐射(主要指60lor射线加速器产生的电子束或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效应,对物质或食品进行加工处理的新型保藏技术。食品辐照是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提高食品安全性和延长食品货架期的食品加工方法,和其它食品加工方法相比,辐照处理具有操作方便、无二次污染、安全可靠以及经济适用等优点。该食品主要应用领域是香辛料和脱水蔬菜辐照杀菌,谷物豆类辐照杀虫,作为一种处理方法,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
6.低热卡值食品。主要是由高甜度甜味剂、低热脂等代替原来食品中所用的糖、油脂所生产的食品,这类食品热含量少,pH稳定,从而抑制了肥胖症、糖尿病、高血脂症等一些疾病的产生。
7.热处理食品。进入新世纪,远红外、微波热处理的开发被广泛用于食品的调和、融冻、干燥、加热、焙烤、杀菌等方面,表现出了良好的效果。
8.人造食品。通过非农业途径生产的单细胞蛋白质,,俗称“人造肉”,是一种微生物食品。目前美国生产的人造鸡蛋、人造鱼子、人造火腿、人造虾已畅销美国各个地方成为家常菜肴。日本生产的“人造海蛰皮”香脆可口,已畅销国内外。人造食品的前景广阔它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论文百事通
9.绿色食品。是全球人类呼吁并重视的食品。指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食品。它将是人类食品中最重要的食品。
10.生态食品。指在没有污染的自然生态条件下生产的原料加工成的食品。如野蘑菇、野木耳、野山参、野水果、山野菜等,它们只依靠大自然所给予的条件生长起来。
11.有机食品。指由不使用化肥和农药或少量施用化肥和农药生产的原料加工的食品。这类食品是人类注重生态环境的产物,其价格比一般食品高50%-200%,其中水果和蔬菜类有机食品占有机食品市场的62%。
二、未来的食品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来的食品将会发生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变化。并且还会有许多食品不断的走上人们的餐桌。
1.昆虫食品。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昆虫具有抗凝血,溶解血栓,增加血流量,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同时科学家已证明2000多种昆虫含蛋白质高达60%,并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且纤维少易为人体所吸收,昆虫食品将是人类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从现在的蚂蚁食品、蚕蛹食品、蚯蚓食品、蜜蜂食品、天蛾食品等功能来看,它已成为一座微型的营养宝库,具有抗风湿、抗癌、护肝、平喘、解痉、补肾、健脾、活血化瘀、祛风散寒等多种药理功效,在西方国家昆虫食品已成为贵宾席上的美味佳肴,中国在不久的将来也将会涌现出一些品种各异的昆虫食品。
[2]Scopus数据库简介[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16,04:524.
[3]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16/2017-Global Press Release[EB/OL].2016,11,30,http:///student-info/university-news/qs-world-university-rankings-20162017-global-press-release.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多种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强化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鉴于此,我们应该对自己在高中化学课堂上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意识到我们所采取的以自身为主体的一言堂教学模式是与此种教学理念相违背的,我们应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多设计一些让学生主体参与的探究活动,从而强化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打下基础。
比如,在学习“化学键”这一节内容时,我并没有采取从头讲到尾的方式,而是在讲课过程中,设计了学生可以参与进来的学习探究活动,如在介绍了化学键中的离子键之后,我向学生问道:“H2、Cl2、HCl的物质中是否含有离子键?”并且出示了与此相关的几个小问题:画出H、C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电子式;分析H、Cl的原子结构;H、Cl要达到稳定结构,要怎么办?H2、Cl2、HCl的物质中含有离子键吗?怎样让Cl2各原子结构均达到8e的稳定结构?然后,让学生自主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这样,我就做到了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也能对这部分知识有深刻的理解与认知,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注重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教育和熏陶,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鉴于此,我们在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不应只关注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应大力挖掘教材内容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受到情感上的教育和熏陶,进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提供保障。
比如,在学习“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这一节时,在授课过程中我除了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在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意义和作用,还揭示了化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介绍了金属回收和资源保护的意义,从而让学生树立节约资源、爱护环境、变废为宝等意识,并且热爱自然、热爱化学。如此,我便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在掌握本节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还树立了资源保护意识和合理开发意识。
三、以学生现实生活为载体,使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一、培养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我国的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原因众多,尤其是农药的使用,给我国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据统计,2009年我国使用农药制剂产品约200万吨。其中,乳油约占总量的40~50%。乳油(Emulsifiable Concentrate)是农药原药、有机溶剂和乳化剂混合而制成的均相透明液体。经有机溶剂配制而成的乳油属于易燃易爆、污染环境的危险品,在生产、储运和使用过程中极不安全。发达国家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限制或禁止大量使用甲苯、二甲苯等为溶剂的农药乳油产品。随着农药的大量使用,我国的饮用水、食品、蔬菜和水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普通化学实验是农林院校化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涉及到种类繁多的化学试剂,以及有毒、有害、危险品等物质,对实验中产生的废物等处理不好就会形成一个较为复杂和严重的污染源。在普通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减少和防止化学污染,适当地开展环境教育,让学生更好地强化环保意识,从根本上切断污染源,是每一位化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二、普通化学实验教学中环保意识的培养方法
1.授课教师必须具备环保意识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特别是近年来硕博士扩招,越来越多的人都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不得不承认,我国在硕博士教育过程中,环保意识的培养是一大败笔。在当今的大形势下,不管是白猫还是黑猫,写出SCI论文就是好猫。一大批具有高学历的教授研究员中能把环保意识放在第一位而把论文放在第二位的屈指可数。因此我们的化学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理论修养,还必须有较高的环保素质,并在教学中有机地把环境科学知识渗透于其中,紧密结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从老师自己做起,我国的环境状况改善还是有希望的。
2.普通化学实验教学大纲和内容必须强调环保意识
传统的普通化学实验大纲和内容都是几十年前设计的,虽然经典可行,但是与人类科技进步脱节,与人们生活实践基本不相关,这样的实验不能吸引学生,也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因此我们要积极尝试将原来的实验教学课程融合变革为一门新的通用化学实验体系。通过调整实验次序,使实验与实验之间形成链接关系,使实验中的辅助试剂、产物、副产物、剩余物能相互循环利用。合理调整实验课程,不仅使学生们的综合实验技能得到锻炼,而且节约大量实验药品和实验经费,最大程度地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减少污染源。同时必须改进实验的工艺、装置、条件和内容,依据环保教育的要求,应用环保化学的理念,积极进行实验改革,通过改进实验方法、改善实验条件等措施,并采用无污染和少污染的物质替代有毒有害物质,把污染物消除在实验的源头。对于实验过程中必须要用的有毒有害物质在实验结束后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与此同时,教学内容联系实际,使学生深切地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只有高度重视环保,才能做到保护环境,控制污染,促进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把环保意识作为普通化学实验教育的一个必须的内容融入到实验教学中去,在训练学生动手能力的过程中,不断受到环境意识的熏陶。在学生进实验室之前,通过计算机网络培训学生对普通化学实验中的环保意识,争取做到每个学生都在普通化学实验中能够做到环境保护从我做起并且学以致用。学生现在已经对现实生活中污染有一定认识,比如,2012年12月5日的北京,昏黄的天空中飘着零星小雪,再加上弥漫不散的雾气,和刚刚过去的晴朗周末判若两城。就在之前,12月4日,中央气象台连续大雾蓝色预警,预计4日夜间到5日上午,京津等地区有局部能见度不足200米大雾。北京前门箭楼被大雾笼罩。北京西五环高家堡以北晓月苑,汽车从大雾中驶出,犹如仙境一般,给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也就是说,环境污染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实际生活,而且生活中处处有污染。要防治污染、改造我们的生态环境,必须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地以实际行动来保护我们的环境。
对于普通化学实验要求学生准确、规范、熟练地操作,节省药品,减少排污量。运用多媒体技术对化学实验给人们带来的各种危害以及多年以后的地球环境进行模拟,充分发挥想象,利用声音、图像、动画的效果,让学生了解到如果现在大家还不重视环境保护,多年以后整个人类将面临着毁灭的危险。因此,我们这一代人不仅要对自己负责任,而且要对以后的子子孙孙负责,对整个人类负责。要让咱们的后代生活在一个干净无污染的环境中,每个人特别是化学工作者对环境保护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张乐斌,陈蔚林.安徽化工,2011,37(4):1.
高中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高中化学设置多样化的课程模块,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得到统一和谐的发展。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
(2)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能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化学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2)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2)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从高中化学课程三维目标的表述与内涵看,高中化学课程的环境教育要求有显性与隐性之分,有些内容是环境教育的专题,有些内容具有明显的、直接的环境教育指向;有些内容尽管不是直接的环境教育内容,从绿色化学的教育角度来看,为环境教育奠定了基础。知识与技能目标为环境教育提供基础;过程与方法目标为环境教育搭建平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为环境教育提供直接要求。
化学课程标准在培养目标中要求化学教学必须培养学生在掌握化学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从化学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环境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理智、科学的决策,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 高中化学课程内容中的环境教育
高中化学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在内容选择上,力求反映现代化学研究的成果和发展趋势,积极关注21世纪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更好地体现化学课程的时代特色。在设置选修课程模块时充分反映现代化学发展和应用的趋势,以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反应为主线,重视反映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
《标准》要求学生对环境知识的掌握以及环境意识的形成都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突出了课程内容的发展性、现实性和生活性。《标准》围绕“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的理念,设计了寓环境教育于化学基础教育的课程目标。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标准》中的环境教育内容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呈现方式。集中方式:专门设置了《化学与生活》和《化学与技术》两个模块;在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中设计了相应的主题:《化学1》“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主题;环境教育内容主要集中在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主要问题,例如能源、环境、材料、工农业生产、健康等“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问题。渗透方式:在选修和必修模块中都有可以综合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题。《课标》中这种集中与分散结合的呈现方式可以使“进一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和目标真正得到落实,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总体目标的有效途径。
在一级主题中蕴涵着非常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例如化学的可持续发展、化学与环境保护等。环境知识覆盖在必修和选修模块中,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最理想的切入点。《标准》要求通过高中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三、 高中化学课程实施建议中的环境教育要求
化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从化学的视角分析环境问题,掌握原理,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其目的是了解化学在健康、环境、材料等方面的应用。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和处理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高中化学课程中的环境内容主要涉及资源、能源、大气、水、土壤等,这部分内容是高中化学课程内容中化学知识性比较强的内容,在对环境要素的特征、规律进行分析、研究时,似乎与环境教育难以直接挂钩,但这些却是化学课程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基础,是分析生活问题、社会问题的理论依据。因而,有必要以化学为视角,挖掘化学课程中环境教育的内容。例如,“化学与生活”模块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介绍化学知识及其应用。在教学中要联系化学在健康、环境、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咨询等多种方式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和处理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又如,“化学与技术”模块以资源利用、材料制造、工农业生产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介绍化学知识及其应用。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程内容,充分利用当地各种条件,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讨论、观看影像、听报告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实际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认识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技术问题。
通过对《标准》中环境教育内容的解析,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化学教育教学中,不仅是化学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以及环境保护技能的需要,也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的需要。因此,《标准》的制定不仅为化学教育教学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会将环境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一、以学习为中心的教材
新的课程教材理念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的课程理念还强调,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把基础变为“学材”,改变单一的接受型学习方式,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实践性学习,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在人教版的化学实验教材中,通过下列各栏目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的精神。
栏目一: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1) 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你能证明它的存在吗?能“捕捉”到它吗?
(2) 空气中有些什么物质?他们在生产生活中有什么用途?
栏目二:观察与思考
打开一瓶汽水瓶盖,塞上带导管的橡皮塞,另一端伸入一支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观察实验现象。
栏目三:活动与探究(略)
栏目四:联想与启示。
栏目五:交流与体会
新教材就是提高上面各种不同栏目、不同的学习方式,体现出教材是以学习为中心的教材,因此化学教师必须首先具备“以学习为中心”的教材观。
二、体现生活化、现代化、适应性的教材
义务教育是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因此新教材十分重视课程内容的优化和完善,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关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努力做到基础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实现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现代化,适应性和综合化。例如,“人教社”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课题一: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课题二: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课题三:有机合成材料。这些内容完全体现了化学学习内容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观点。又如“人教社”九年级化学“空气”一部分的内容:调查与研究:关心空气质量――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收集近阶段你所在地区的空气质量日报;利用收集到的数据,以日期为横坐标,污染指数为纵坐标,作图;用照片、漫画、短文等记录你身边发生的污染空气的现象;把活动过程及你对改进大气质量的建议写成小论文,与同学交流,或登录人教网中学化学论坛进行交流。(网址:Http://省略/huaxue/index.htm)在该内容中提供了人教网的网址,供大家在网上交流自己的观点,获取教材之外的有用信息。所以化学教师的教材观必须让生活化、现代化以及适应性的理念融入其中。
三、新教材的整合性观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在这样一种思想指导下,新的教育理念从两个方面对新教材的整合提出了要求,一是对于一门学科内部教材的整合,应该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的有机统一,实现教育目标的整合;二是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渗透和融合,进一步促进课程综合化的发展,体现教材整合的思想。因此,化学教师必须具备教材整合性的教材观。
长期以来,人们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而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也被人为地分割成了两部分。很多教师只顾传授科学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的科学价值观和科学精神的培育,轻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所以有些教育家批评这种教育是“忘记了教育的方向”,“丢掉了另一半的教育”。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为人类社会服务的。作为中学课程的一门主要学科,化学课程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素材,那么怎样结合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呢?我认为可以把以下三方面作为突破口。
一、通过化学史介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化学学科的发展史是人类探索微观物质世界的历史,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互影响的历史,化学史是化学学科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天然宝库,通过化学史教育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1.结合元素化合物发现的历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元素化合物发现的历史是一部彰显人文光辉的历史。例如莫瓦桑明知许多科学家因制取单质氟而健康受损,甚至献出了生命,依然不顾危险反复实验,献身科学研究,最终在1886年制得氟气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可以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崇尚真理、热爱科学的精神。又如稀有气体的发现史,英国科学家雷利勋爵发现空气除杂制得的氮气和从氨制得的氮气的密度有大约千分之一的差别,正是这种严谨,才使得稀有气体第一次在世人面前展示,这样一种严谨治学的探索精神值得每位同学学习。这样的例子在元素化合物发现的历史中还有很多。元素化合物发现的历史,是化学史上彰显人文气质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值得化学教师把握与利用。
2.结合教学中重要化学理论的发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重要化学理论的发现,总是要对传统与权威发出挑战,许多理论及其首创者都曾遭受过权威的攻击,这个时候化学家往往用其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科学的论证捍卫真理的尊严,例如在鲁科版选修3中关于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过程,从道尔顿“实心球”到汤姆生的“枣糕模型”再到卢瑟福的“太阳系模型”再到波尔的“原子轨道模型”,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发展不是静止的,结论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绝对真理,不能迷信书本和老师,这对于学生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把握知识的发展,了解知识的继承性、系统性和相对性,都是很有帮助的。还有,科学家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坚韧不拔地追求真理的精神都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和态度的很好例子。
3.结合教学中相关化工产品发现应用的历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化工产品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够引起学生原有经验与情感的共鸣。例如在介绍环境保护时,引入曾经流行的制冷剂氟利昂的兴盛与消亡,体会化学家保护环境、关爱地球的人文情怀。再如,向学生介绍我国化学家侯德榜潜心研究制碱技术,打破了当时帝国主义对制碱技术的垄断,于1926年生产出的“红三角”牌纯碱获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质奖。他成功地发明了“侯氏制碱法”,扬了中国人的志气。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是因为他具有创造革新和不怕困难挫折的精神,无疑会使学生受到百折不挠、大胆创新等科学态度的熏陶和教育,激励学生热爱祖国和献身事业,树立为国争光的远大理想。
二、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1.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化学实验本身就是唯物主义思想的依据,1869年门捷列夫通过元素实验发现元素周期律,发现整个微观物质世界的递变规律,就是哲学上量变到质变的思想,是个很好的例证。化学学科的发展也是不断遵循着从实验中提炼理论、到实验中验证发展理论的循环。化学实验是化学理论知识与宏观现象的桥梁,通过实验,学生能够在动手、动脑的情境中,明白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人文精神。
2.重视实验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演示实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在演示实验时,要充分挖掘实验的探索功能,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设计与评价实验,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设置探究性的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思考,一步步把问题引向深入。
三、通过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创设人文课堂环境。
作者简介:陈来成(1963-),男,河南沁阳人,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徐燏(1968-),男,河南范县人,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4-0055-0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知识和科学的世界观几乎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具有现实影响,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已成为国家大计和人民的愿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又一次把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培养创新人才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旗帜鲜明地提出把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目的[1]。而高职院校是塑造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高职生的科学素质不仅直接关系到将来劳动力的水平,而且也会影响社会的诸多方面。因此,培养高职生的科学素质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创造科学探究氛围,提高科学探究兴趣
我国劳动力的科学素质总体水平还不高,一方面低素质劳动力难以就业,另一方面高素质劳动岗位缺人[2]。由于经费严重不足,目前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实训操作、技能训练以及科学实验的场所和设备。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阵地,应积极争取国家与社会的支持,加强对外宣传、合作与交流;保证对科学传播的必要投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比如,多为学生播放一些专业技术视频和科技创业片。
(一)首先做好教学讲授的配套工作
教师应根据教育心理学“最近发展区”的原则,选取适宜的知识素材,运用适合高职生心理发展的方式进行教学,有目的、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有效性和目的性,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课堂演示实验能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多媒体教学能促使师生之间协作和交流,所以教师要特别重视常规演示实验和多媒体教学。另外,教师的知识面、语言表达、感情疏导等因素对培养和强化学习兴趣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为学生创造积极参与的条件
应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科研所、重点实验室和一些大型企业;建设较高水平的科普基地,加强科普期刊建设,进行校企合作或校校合作,实现科普资源共享,向学生传播科技前沿的最新进展;针对公众感兴趣的重要科技问题,形成制度性、经常性和有影响性的科学咨询活动。教师应多为学生创造动手参与、动脑思考的课堂情境,尽可能地将一些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小组实验,让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最后教师总结概括。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好奇心是唤起求知欲的基础,是学习的起点。好奇心促使人们不断地提出问题,进而猜想、假设并验证,这是做科学的最基本素质。一些不太复杂的实验,可改由学生设计方案;对于比较复杂的实验,可让学生考虑将其微型化或绿色化。这样,学生会设计出自己认为最好、最合理的方案来,甚至还能找到简单易行的好方法,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动手能力和参与意识增强了,变被动、机械的学习为主动探究的学习。教师应现场指导,并及时提问启发。
二、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深化科学素质教育
科学技术的普及绝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依托科学知识唤醒学生对于人类本性和客观规律的思考[3]。首先要使学生具备科学的价值观并能够运用这种价值观审视社会和我们周围事物的意识,引起学习者获取基本科学信息的兴趣,对科学的主要内容、重要原理有总体的了解;其次,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并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深究细研。科学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学校、社区、以及自然界都是有利场所,只有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才能不断深化科学素质教育。
(一)培养和强化学科史的教育
后人能够超越前人,是因为后人能够避免前人走过的弯路,弃其糟粕而取其精华。科学是一个知识累积、智力接力的过程,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居里夫人是在伦琴发现x射线和贝克勒尔发现铀放射线的基础上发现镭的;居里夫人的女儿伊来纳和女婿约里奥也正是继承和发展了母亲对人工放射性的研究,才测定了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并进行了放射性的合成。科史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调动探究的积极性。
(二)奠定广泛深厚的科学基础知识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西蒙认为:“无论物理直觉还是化学直觉,都是以广泛细致的物理、化学知识为基础。如果没有足够的各方面的知识就没有直觉。”知识不仅给创新活动提供原料,还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所以作为高职教师,在教学时要为学生奠定广泛深厚的科学基础知识,不仅要讲结论还要讲人们发现和创造知识的艰难探索过程,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烦琐内容,加强学法指导。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把精力放在最重要的部分学习。
(三)培养广博的人文精神
《规划纲要》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3]。爱因斯坦说:“我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来源于音乐的启发。”扫扫地、倒倒水……这些事虽然微不足道,但对培养和谐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意义,一些名校明确提出谦虚、勤快、肯吃苦、责任心、任劳任怨等都是高职生顺利就业的重要素质。学校在提高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同时,应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尤其关注社会责任心、职业道德、诚信品质和团队精神等的培养。
(四)培养严谨的理性思维
综合、严密和逻辑推理是科学研究的必备素质。要想培养良好的科学精神,必须首先培养良好的理性思维,培养严谨的做事态度。法国化学家巴拉尔严肃认真的态度使他首先发现了溴元素,而让粗心的大化学家李比希懊恼不已。现在的学生不缺乏奇异思维,但持久性、耐久性差,缺乏的是科学、严谨和慎密的理性思维和专心致志的做事态度。要想搞研究,必须不断锻炼做事的严谨性和认真性。德国人做事严谨,所以精密铸造业闻名于世。
(五)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
首先,使学生懂得确定观察目的。做好观察的各种准备,做好观察记录,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完成观察总结,不断培养理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其次,是学会调查和实验。使学生学会确定调查方向,学会收集、处理、整合信息,并形成综合分析、大胆推断、假设的能力,养成求实创新的精神。再次,是学会定性、定量分析。学会绘制各种图表并能得出结论,形成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养成独立创新、坚持不懈的品质。
(六)培育创新的心理素质
创新素质是科学素质的核心[4]。创造过程既是激烈的智力活动过程也是强烈的情感活动过程,杰出的创造才能需要伟大的胸怀、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情操来孕育。门捷列夫从梦中得到灵感排出了元素周期表,预言了铅、镓、锗等新元素,说明要重视训练演绎与归纳、分析与综合等逻辑思维素质;凯库勒由梦境得灵感提出苯的结构式,说明也要重视训练直觉、灵感、联想和想象等非逻辑思维素质。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允许学生有独立的观点和个性。
三、开展论文竞赛活动,促进科学素质培养
我国当代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华罗庚、茅以升、竺可桢等都是学术渊博、文理兼精的杰出代表。开展小论文竞赛活动,逐渐增大奖励力度,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主动积极、生动活泼、广泛多样,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由课堂延伸到社会,为全面培养科学素质提供一个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途径。职业院校应根据职业教育的区域性特点,结合地方特色和专业特点,开展科技小论文竞赛活动。
(一)联系社会—增强科学意识
科学意识是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的基础,是科学素质的灵魂。应引导学生多选择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撰写小论文,更直观、更深刻地认识科学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从而有助于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如通过对环境污染与环境治理、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生存发展与人口控制等社会问题的了解与思考,意识到技术的不当应用也会给社会带来消极影响,从而逐步形成理智的科学态度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二)选好课题—丰富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是培养科学素质的载体,也是科学素质的基础。选择课题要注意价值原则、可行原则和新颖原则。学生选择论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理解问题的过程。例如在学习金属、炸药或环境污染时,可以给学生步置“节日焰火辉煌的成因、作用及对生活的影响”的论文题目。通过调研讨论,学生不仅掌握了碱金属与碱土金属盐类的性质和应用,还可以了解到火药的发明、燃烧与灭火的原理以及消防和安全等课外知识。
(三)分析判断—训练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认识、研究自然所遵循的途径和运用的手段,是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撰写小论文活动中既有阅读、讨论、独立思考的自学过程,又有比较、分析、判断、综合、概括、抽象和推理的思维过程,有时还要进行实验,学生会表现出极强的求知欲望和主动精神,这对科学能力的锻炼与提高起到了很大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自然科学方法论为指导:提出问题收集资料提出假说验证假说;或分析、处理资料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四)质疑辩论—培养科学品质
科学品质既是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对科学素质的形成和提高产生重要影响。在学习与实践活动中,良好的科学品质表现为:浓厚的参与兴趣、蓬勃的探索激情;不畏困难、顽强拼搏的坚强意志;实事求是、探索求真的科学态度;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科学作风;勇于批判、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科技小论文的题目应与所学知识有关但在课堂知识中又没有现成答案,这样就会促使他们广泛收集资料、质疑辩论、克服困难,从而磨练其意志。
四、大力开展STS活动,逐步形成科学素质
STS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的英文缩写,开展STS活动能使学生充分观察、接触、了解社会,促进个体全面发展[5]。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开展校企合作,将企业最需要的知识、最关键的技能、最重要的素质提炼出来,建设开放实验室、实训室、研发中心和教学工厂,融实践教学、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考核、职业资格认证与职业素质培养等诸多功能于一体,按照企业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素质。
(一)科学素质与STS教育的关系。STS教育特别重视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作用,在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树立科学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决策能力等方面具有卓越的教育功能。STS教育是为了适应当今不断变化着的多元化世界而提出的科学教育战略。STS教育注重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强调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且STS教育强调将现代科技以及社会的一些重大问题及时地渗透到教学之中,弥补教材内容滞后于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不足,使教学紧跟时代的发展。
(二)STS活动的规律与科学素质的形成。STS教育是围绕适当的知识点主要在校内开展的活动课教学,能够适应学生个体不同水平和发展的需要,重在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独立动手动脑的习惯。STS活动两人或数人一组,成员之间相互协作,变“学科学”为“做科学”,具有多样性、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和趣味性等特点,突出技术在科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把学习过程与社会生活、生产过程结合起来,把社会问题纳入学生的科学教育,因此有利于科学素质的形成。
(三)大力开展STS活动,逐步形成科学素质。
STS活动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逐步掌握适应岗位要求的职业技能。学校应积极组织和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活动;定期开展有奖竞赛、进厂调研和网络调查等活动。教师要多与环境保护、健康和能源等相联系,挖掘出STS教育的结合点。学生在完成基本科学训练后,可以到生产实践中寻找课题,逐步形成科学素质。学生毕业时,除了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具备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还应有分析处理一些社会问题的独到见解。
五、总结和思考
总之,科学素质是人类素质的重要部分和首要部分,通过科学教育,不仅使人获得生活和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人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使人获得非生物本能的智慧和非与生俱来的灵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省略,2010-7-30.
[2]《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年报》课题组.2009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年报—中国科普报告[EB/OL].省略.cn,2009-1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2-0203-01
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高中阶段的学校教育不仅担负着既要为高等教育输送合格新生,还要为学生的就业和生活做准备的双重任务,需要提供多样化的学科课程来满足其需要。然而,由于高考制度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革,应试教育的导向作用仍然十分明显。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提升高考升学率绝大多数学校学生一进入高二就进行文理分班,并按文理学科分类组织教学。这样对于高二文科生来说很多学生很自觉的把化学当成了一门“副科”, 学习化学时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因此缺乏了必要的学习热情。
2010年是我省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第三年,我承担了两个文科普通班的化学课.任务很明确:完成选修《化学与生活》的教学任务以及来年三月份的学业水平测试的备考.一开始确实在教学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学生学习化学兴趣不浓,化学知识贫乏,导致课堂难组织,知识难落实。经过和学生的交谈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理科太难,正是由于要摆脱理科的学习才报的文科班,所以一开始对化学课就产生抵触。针对这一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与实践, 通过运用多种课堂教学手段,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学生兴趣为手段,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从厌恶化学课到喜欢化学课。那么如何让文科生爱上化学?
1.教师应首先完善自我,充分发挥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首先教师应端正教育思想,提高自身素质,有的老师认为高考不考就对文科班的教学不重视,不去研究教材探究教法,课前看看课本,上课照本宣科.这样自然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认识是搞好文科班化学教学的关键,自从拿到教材以后我就认真的阅读教材,通过书籍及网络了解与教材有关的各种信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搜集生活中的实例和最新的化学前沿知识,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联系实际,使课堂内容生动、丰富。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诗人。
2.减轻学生心理负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选修《化学与生活》这本教材正是围绕人类生存坏境,科学饮食,化学能源,生活中的材料,化学用品的正确使用等主题展开.所以首先要告诉学生们, 学习化学是提高未来的生活质量的需要,化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地联系,这本书可以说是我们身边的化学,从这本书里我们将要了解到丰富多彩的生活知识,和一些生活小窍门,并学会合理的安排饮食、选择日用品,她将教会我们如何生活的更好.这样学生就有了好奇心,首先从心理上不再排斥化学,有了进一步了解这本书的欲望。
其次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措施。在《化学与生活》教学中不仅要涉及到基础理论知识,还涉及到对具体化学现象的解释。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一方面使授课内容直观生动形象,扩大了信息量,尽可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例如在《垃圾的妥善处理与应用》这节课的教学时,我提前用相机拍下校园里一些乱扔垃圾的现象,和我校垃圾区的一些照片,上课时先在多媒体上播放了这些照片,教室里立刻议论纷纷。我问他们:“看到这些照片你们有什么感想?”许多学生回答:“乱扔垃圾是不文明的行为。”我问:“还有呢?”没有一个学生对学校垃圾场的垃圾提出问题(我校并未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这说明学生的环保意识还是很差,接下来我就播放了一个有关垃圾分类处理以及回收再利用的视频,这段视频只有短短的20分钟,主要讲述了一些垃圾对环境的危害,以及垃圾的分类处理。当讲述到一节一号电池可以使一平方的土地失去利用价值的时候,学生们都发出了感叹的声音。通过观看视频学生们了解到如何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后的垃圾又如何再利用,不能回收的垃圾又怎样处理才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这些问题在观看完视频后,同学们几乎都能回答出来,而且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所以通过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这种新颖的学习形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增加了感知深度,培养了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3.学以致用,让学生深刻体会生活中的化学
在教学中,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体会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也会极大的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比如在学完主题《摄取易于健康的食品》我告诉学生:健康的身体才是学习的本钱,而要有健康的身体每天都必须要有科学的饮食,从今天开始,为自己制定每天的健康食谱吧,把那些垃圾食品从我们的饮食中消失吧,后来发现学生们真的懂得如何安排自己的饮食,并且教室里的小食品包装袋也少了很多。还有在装备一个小药箱的教学后,好多学生回家后都给自己家里配备了一个小药箱.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有了成就感,和责任感,自然会对学习产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