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桂林山水教案

桂林山水教案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6-20 18:56:4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桂林山水教案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桂林山水教案

篇1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3.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达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背诵《桂林山水》中写山写水的语段。(本课在内容情感上和表达形式上与之相仿相近。)

2.诵读《迷人的张家界》。(索溪峪是张家界的一个主要景点。)

二、按照阅读提示分小组自学

1.读课文,注意“赋、淑、撅、叟、涤”5个字的读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野”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3.把你觉得写得好的地方多读读,体会这样写好在哪里。

三、全班讨论交流

四、领悟表达方法

1.指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课文是怎样写出索溪峪山的那种野性的美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将索溪峪的山与桂林、庐山、泰山作比较谈体会,概括出写法上的特点是先总体概括再进行具体描述。

3.从水野、物野、游人野这三段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举例说说领悟到的表达方法。

五、朗读课文

1.自己练习朗读。

2.把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读给小组的同学听,然后交流一下,自己最喜欢哪一部分,为什么喜欢。大家进行评议。

3.小组推举代表在全班汇报。

六、扩展

1.欣赏“索溪峪”景色的图片。

2.播放“张家界风光”。

七、布置作业

把你认为最美的一段摘抄在读书笔记上,并写下读后感。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学习从回顾在内容情感上和表达形式上与之相仿相近的《桂林山水》和《迷人的张家界》导入。然后引导学生按照“阅读提示”自学、讨论、交流。本组课文的学习重点是在认真读书、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这也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先以课文第二自然段为例,体会课文最突出的表达特点,是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采用先概括叙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之后让学生从水野、物野、游人野这三段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举例说说领悟到的表达方法。然后进行欣赏性的品读。最后以欣赏“索溪峪”景色的图片和播放“张家界风光”录像结束本课教学。

探究活动

影子

国王非常讨厌自己的影子,于是他贴出布告:“凡能消灭掉国王影子的人,有重赏。”乔治自告奋勇来到王宫。他让仆人把蜡烛摆在大厅的四周。

乔治把国王请到大厅的中间,又用布把他的眼睛蒙住,然后点着了蜡烛。国王揭开了蒙眼布,惊奇地发现,自己的影子果然不见了。他非常高兴,赏给乔治许多珠宝。

第二天晚上,国王在月光下发现,讨厌的影子又出现了。

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答案:

篇2

城市公关是一个城市运用信息交流的手段与其相关公众(包括该城市市民、其他城市的市民、旅游者、投资者、媒介、国家政府等)之间取得相互联系、相互适应的一种管理活动。其目的是创造有效的城市舆论环境,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塑造城市形象。桂林在旅游城市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必然要开展城市公关,塑造桂林旅游形象,提高竞争力。

一、桂林城市形象定位——世界山水文化体验之都

在旅游市场竞争日益白日化的今天,中国许多城市纷纷打出自己的“个性名片”:南京推出国际性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名城;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无锡——太湖明珠;苏州——大树底下种好碧螺春;上海——国际性大都市。桂林作为一个国际旅游名城,面临如此激烈的城市竞争,桂林非常有必要进行城市形象的准确定位。

在2006年区域旅游开发国际高峰论坛上,莫永清用“建设世界山水文化体验之都”来表述对桂林旅游的定位。桂林市第三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努力把桂林建设成为世界山水文化体验之都、休闲度假上选之市、居住创业向往之城”的中长期发展目标。

多年来,“山水甲天下”这张名片为桂林旅游赚足了人气,但随着旅游需求的多元化,目的地城市竞争的加剧,桂林旅游能否根据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凸显更为丰富的旅游内涵,使客源结构进一步优化、效益进一步提高?就此问题,近年来,桂林各界围绕旅游定位进行了多次探讨。在听取各界意见并经认真总结后,桂林目前已形成了“世界山水文化体验之都”这一新旅游定位。

世界山水文化体验之都,囊括“山水”、“文化”、“体验”、“世界”等多重元素,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其深刻含义,如何通过创新发展实现这一目标?这是桂林新旅游定位形成后面临的现实问题。要塑造桂林这一新形象,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公关策略。

二、塑造桂林旅游新形象公关策略

(一)做好桂林旅游资源的管理。既然我们已经将桂林定位为世界山水文化体验之都,那么我们就要在旅游资源上下功夫,把旅游资源管理好、保护好。

首先,要将桂林的旅游资源保护好。就是要保护好桂林传统文化精髓,保护好来之不易的自然生态环境。要做好保护规划,摸清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的“家底”,明确保护的对象范围和种类。对桂林民居、民俗、民风、古建筑等物质和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对森林、山水、矿产等资源和稀有动物,进行建档保护,并提出更为完整的保护规划。要强化保护意识,把文物和生态的保护理念纳入城乡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着力把桂林打造成山水文化、生态文化保护基地和人们回归大自然的旅游休闲度假基地。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扶持有利于文化和生态保护的产业发展,控制和遏制有害于文化、生态资源保护的经营活动。

其次,要将桂林的旅游资源挖掘好。加强对本土文化、生态文化和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的研究和弘扬,并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交融,提升特色文化品位,展示特色文化魅力,丰富桂林城市形象的文化内涵。加强文学艺术的创作,创作更多、更好反映桂林精神风貌、自然风光、城乡发展和体现桂林厚实的文化底蕴的精品力作。要深挖掘、细加工、精雕琢,使“桂林山水甲天下”城市形象更具魅力。

再次,要将桂林的旅游资源利用好。把桂林的形象资源转化为形象资本,成为城市的竞争优势,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一是利用城市形象打造旅游品牌。民族文化、青山绿水是桂林旅游的主题,今后要把人文和生态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丰富生态游的内涵,以秀美纯净的青山绿水增添文化游的魅力,使之水融、相得益彰,增强桂林旅游的生命力、吸引力和竞争力,使桂林旅游形象更为鲜明、更为突出。二是利用城市形象推动招商选资,把城市形象作为招商选资的一大品牌和竞争优势,引进兴办“用地省、污染低、效益好”的项目,提高桂林的产业化水平,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三是利用城市形象促进文明创建工作,把城市形象的宣传、开发和利用融入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四是利用城市形象激活文化产业。桂林民族文化既保留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主流特征,又融入了地方文化精华,在民俗风情、文化语言等方面有显著的特征,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可以成为发展文化产业新的切入点和源头。要注重挖掘、整理、开发、利用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资源,使少数民族文化走上产业化道路,形成规模效应。

(二)加强文化建设,锻造桂林的城市精神。城市精神塑造工程是其软件建设,是城市的灵魂和血液。城市精神是城市形象的内在体现,城市形象是城市精神的外在展示。桂林的城市精神应以“以人文本”的精神为基础,融合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和时代特色的人文精神,集中表现为一种寻求人生价值的执著精神,包含创新的精神、爱国爱乡的情怀、耿直尚义的个性、大气宽容的气度等方面的特质。

加强桂林文化建设,振奋市民精神,可以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保障和智力支持,可以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可以提升桂林的城市形象,锻造桂林的城市精神,可以提升桂林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加强文化建设,既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又有深远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意义。城市作为人类社会空间结构中的一种基本形式,可以看成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平台,还可以看成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窗口。重视桂林的城市文化特色建设,提升桂林的城市文化品位,以文化品位塑造桂林的城市形象,以文化氛围凝聚桂林的人心,推动桂林的可持续发展。

(三)狠抓旅游精品工程,突出桂林的旅游品牌特色。首先,重点突出项目带动,打造桂林旅游精品,着力打造桂林山水观光旅游精品、古城特色旅游精品、桂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精品。其次,需要整合旅游资源,壮大旅游产业,完善古城特色旅游,提升山水观光旅游,开发佛儒朝觐旅游,推出自然生态旅游,整合单体旅游资源,逐步形成五大特色旅游产品格局。第三,强化旅游促销,打响旅游品牌。突出桂林旅游的品牌特色,不断创新促销方式和手段,灵活多样地推销桂林的旅游产品。

(四)搞好城市管理工程,提升城市洁美形象。重点抓桂林市容整治工程、交通通畅工程和“数字城管”工程。第一,按照“标本兼治、疏堵结合,以点带面、分步实施,规范管理、奖惩并举”的思路,继续开展桂林城市容貌整治,规范城市秩序。第二,加大桂林城道路交通秩序整治力度,全面取缔各种非法营运车辆,严肃查处交通违章行为。第三,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城市管理资源,运用现代数字化信息技术,构建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平台,推进城市网络化管理,加快建立完善的信息采集机制、快速的问题处置机制。

(五)举办城市形象大使大赛,塑造更完美的形象。电视上各种形形的选秀活动以及模特电视大赛成就了很多人的梦想,也因此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深刻而又良好的公众形象。2002年广州举办的形象大使大赛,极大提升了广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广州市塑造了良好的新形象。桂林的城市发展需要不断地创新和改造,需要借鉴其他城市成功的例子去经营城市。在桂林举办形象大使大赛,以形象大使的完美形象向全国各地人民展示桂林的形象。通过这样的大赛形式,可以吸引全国各地的选手来参加,吸引媒体和更多公众的关注,扩大桂林的影响,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桂林旅游,提升桂林完美形象。

三、结束语

城市公关对于一个城市的形象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还能促进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相信桂林通过城市形象的重新定位和一系列公关策略的运用,能够以全新的面貌展现给世人,也能吸引更多的世界各地的人们到桂林来旅游,来体验和享受桂林的山水文化。

参考文献:

篇3

云教学系统为教师展现出六大板块,最重要的就是云盘。其空间大,应用文件非常方便。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但可以自主编辑、搜索相应的教学知识,还可以整合其他共享的免费资源和教学知识。教学知识变得非常多,如文档、图片、视频和课件等内容多样化,为教师的备课和教学工作提供了优质的信息资源,解决了以往教学和备课过程中繁琐的下载问题和寻找,拥有了云盘,对于教师而言备课工作变得非常简单,消耗的时间也非常少。

在设计教案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划分层次分明的内容,在现代化教学理念的引导下,为了满足实际教学目标,设计优质的教学系统化程序。电子教案最大的特点就是简单清晰,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应用,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云平台上电子教案资源实现共享化,在这一平台中,教师可以彼此借鉴依据,学生也可以结合网络平台获取有效的资源,促使学生与教师在互动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在设计预习板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云盘中的资源划分让学生进行课前知识的预习。课前预习主要是让学生依据自身的分析,对将要学习的知识进行自主学习。课前预习是新课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深入掌控和理解新学的知识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设计授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自身在云盘中获取的声音、动画以及图片、课件等内容进行整改,也可以直接进行知识教学,以此达到教学资源共享化的教学目标。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教师不但可以设计新的题目,还可以结合云盘中具备的资源为学生设定课下作业。在设计板块云教学的过程中,这一界面可以有效展现出教师教学工作需要具备的技能和素材,如设计教案、预习作业、增加课件、设定作业、课后复习等,以此达到“无纸化”办公,同时不但可以提升工作效率,还可以节约资源。

二、“人人通、云教学”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常态化的在线教学服务

云教学依据其独有的优势逐渐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从一点一滴中改变着以往的语文教学形式,促使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吸引教师和学生的眼球,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在兴趣教学的背景下,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有助于达到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桂林山水》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前?A习的过程中,向学生展现桂林相应风景的图片,让学生认识一下桂林所在的区域和实际景象,并且提出相应的问题:结合看到的图片,说说对桂林山或水某一个特点的感受;文章中哪里应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的语言展现形式有什么特点;文章整体都在歌颂什么;从而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等问题。

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沟通,对话如下:

教师:课前欣赏了桂林山、漓江水的景色,并且阅读了文章《桂林山水》,现在你们结合文章和自己对图片的理解能用这样的句子来表达一下你对桂林山、漓江水的印象吗?

学生一:桂林的山真是千奇百态,有的像馒头、有的像树叶、有的像鸡蛋。我非常喜欢那里。

学生二:漓江的水太美了,绿绿的,微风吹过,水面上泛起了鱼鳞似的波纹,一圈一圈的荡漾开去,美极了。

学生三:漓江的水真诱人,远远望去,一片碧绿,仿佛那是一幅风景画,不忍去破坏它的宁静;又如一位休憩的少女,那样的安逸。

学生四:桂林的山太可爱了,这是山的世界,山的海洋,大大小小,高高低低,各不相让。

……

教师:是呀,神姿仙态桂林的山,如情似梦漓江的水。秀水奇峰相互映衬,美景尽收眼底。下面让我们再次感受这天下第一美景。

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被教师集中到一起,此时进行教学工作可以有效达到教学目标。

篇4

习的兴趣

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好奇心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仅依靠单纯的语言叙述,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无法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而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以其独特的形、声、景扣动学生的心弦,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桂林山水景色的录像,把一幕幕如诗似画的秀丽风景呈现在学生眼前,那静清绿的漓江水、奇秀险的桂林山定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一边陶醉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边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至此,强烈的学习兴趣已被直观录像所激发,往下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也就提高了。

2 利用多媒体可以突出教学重点,分化难点,提

高教学质量

上好一堂课,关键在于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使学生轻松易懂,理解深透,印象深刻。但有些知识内容很难用语言和教具达到这个目的,即便能达到,也浪费很多时间。这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学生感知的过程,把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协调利用起来促进知识内化,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从而达到其他教学手段达不到的效果。

如在《鸟的开堂》一文的教学中,当讲到“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的句子时,学生疑团重重,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说“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绿叶能像人一样有生命吗”?“颤动”是什么意思?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出现障碍。笔者运用多媒体放映录像:一株茂盛的大榕树,一簇绿叶堆在另一簇上面,在阳光照耀下,榕树叶子不同寻常地鲜亮翠绿,展示出榕树充满活力的蓬勃生机。通过这样的直观情境教学,突破学习上的难点,使学生理解了“颤动”的含义,感受到榕树所蕴含的内在的无比旺盛的生命力,受到“美”的熏陶,体会到作者对榕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接着播放配乐范读,让学生知道要用赞叹的语气来朗读这些语句。

可见,多媒体不但使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句子的含义,而且体会到作者观察的细致和用词的准确,突破了难点。因此,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适时地给学生以方法上的指导,引导学生思维活动“上路”,让不易理解的重点、难点变得生动、形象、具体,清楚易懂,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3 利用多媒体增加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媒体课件具有大信息量、大容量的特点,它可将教学提纲、教学重点、讲授内容等预先进行编排,节省教师板书、绘图的时间,平时需要一节课完成的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可以节省很多时间。这样教师就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钻研教材,致力于启发引导,把教学重点、难点讲清讲透,同时增加了单位时间内的授课信息量。此外,多媒体课件取材广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按不同的信息分类建立教学素材库。例如,可按教学所需的图片、录音、教案、习题、模拟实验用具、参考文献等分类建库。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多媒体教室又是一个实验室、语音室、资料室和图书馆。教学时,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师可以快捷检索信息,将大量多媒体教学素材集中展示给每个学生,学生通过大屏幕共享上述所有资源。这种高效率的教学手段和高密度的教学方式,既能突破空间限制,又能扩大学生视野,毫无疑问能大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素质,而且增强了教学的效果。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互相补充与完善。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更加具体地反映思维过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灵感与思维,使传统与现代化媒体相互渗透、补充,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多媒体是课堂的辅助、教师的帮手。这也要求每位教师设计教案的同时要精心设计好所需采用的多媒体课件,让它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服务于学生。

篇5

“微课”主要是采用视频讲课的方式,教师在教学前录制几分钟的短视频,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一一讲解,便于学生更好地抓住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理解课程内容。它改变了传统的教案设计的模式,直接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删去不必要的讲课内容,便于学生学习。

例如,在讲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人教版)《桂林山水》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熟悉掌握本课的生字词;通过阅读全文,了解桂林山水的总体特点和漓江水的特色;分析作者的观察手法和表达方式,从而切实感受到“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壮观之景。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教师先给学生播放一个小视频。在小视频里面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阐述,即“桂林山的特点是奇、秀、险;漓江水的特点是静、清、绿;文章使用较多的比喻和排比手法来突出桂林山水的壮观之景。”小视频是使学生对本课的基本知识点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每一自然段的具体含义,理解作者描写意境的手法和写作风格,认真体会“山围绕着水,水倒映着山”的美好意境,达成本课的阅读教学目标。

二、设置具体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还没有完全得到发展,对事物的理解还不够透彻,所以教师在课堂环节中要尽量去设置具体的、可观的课堂教学情境。因为这种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利于促进有效教学。

例如,在讲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人教版)《北京的春节》时,由于本课的阅读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熟悉掌握本课中的生字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中“详略得当”的特点;熟悉老北京春节的一些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先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有关老北京过春节时,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的一些风俗活动的动态图画,如贴春联、挂灯笼、祭灶扫尘、穿新衣、守岁、闹元宵等,同时给学生播放老北京春节的音乐视频《恭喜》,使学生沉浸在老北京春节的欢乐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之后,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文章中的“北京春节”,指导学生们分析“春节的年味主要在哪里?春节人们的主要活动有哪些?从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人们的喜悦和希望?”等重点知识点,完成本课的阅读教学目标。

三、引进“翻转课堂”,促进学生思考

“翻转课堂”即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变传统的“讲授”课为“学生主动学习”课,进而转变课堂的讲授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一堂完整的“翻转课堂”,必须要协调三个内容,即合理的网络环境、自觉的学生和充足的时间。

例如,在讲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人教版)《匆匆》的时候,由于本课的阅读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熟悉掌握本课中的重要生字词:通过阅读文章,找出文章中的优美句子,分析其写作手法和描写特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从而准确掌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给学生展示出一系列问题:“在文章中,作者用哪些拟人词来表示时间飞逝的?时光究竟是怎么样从我们身边溜走的呢?”教师指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文内容,并与同伴进行讨论,使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及时请教老师,并把各自总结的答案汇集给老师。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又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在文章第四自然段中,作者四次追问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启示呢?”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这些重点和难点问题,总结出“对于世间万物来说,时间都是一样的公平,一样的一去不复返,所以我们要活在当下,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宝贵时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翻转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平时比较胆小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提升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小学语文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教师要不断创新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机制,通过组织新型的阅读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M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6

1.生字的复习

在总复习时,每位教师都要汇报自己在平时听写时学生普遍写错的字,由负责拟写生字复习教案的老师汇总,编写出教案后,由执教者引导复习。主要步骤是:先由学生自己翻出平时听写本,把自己写错的生字找出来,分析错误的原因与同学交流。再汇报自己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错别字。最后做老师精心设计的形近字、多音字练习,对易错的字进行巩固,汇编出形近字、多音字大全。

2.词语归类复习

先由学生收集本册近义词、反义词、各类成语,教师归纳在一起,从而唤起学生的记忆。活动前先拟写计划,组长执笔记录。收集后,教师上复习课引导分类汇总,我们把成语分为数字成语、含动物的成语、历史故事成语、神化传说成语、含修辞的成语,等等。在网上搜索趣味语文习题,由李明珍老师负责设计,提出设计方案。由于成语复习比较枯燥,所以要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兴趣学习。全组老师针对她的教案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讨论,最后达成共识,形成教案。上课时,看哪个组材料收集得多,收集得全,进行奖励。收得不全的小组在听其它组交流时要补充自己的资料,同样要汇编成六年级上册近义词、反义词、成语大全。再设计出封面、目录。活动后有总结、感悟。这样,使学生在自己动手收集的过程中,锻炼动手能力、团结协作能力。

3.病句的修改

首先找病因:在组内先讨论病句的类型,就像医生给病人看病一样,只有查出病因,才能对症下药。我们要求负责教案的老师在教案中全病句的类型,进行练习设计:(1)成分残缺;(2)用词不当;(3)词序颠倒;(4)重复嗦;(5)不合事理;(6)前后矛盾;(7)分类不当;(8)关联词错误。然后开出药方、对症下药,如:成分残缺的要“补”;用词不当的关联词错误的要“换”;词序颠倒的要“调”;重复嗦的要“删”。值得注意的是修改病句的原则是不改变原意,同时以最简洁的方法修改,因此,修改前必须读懂句子,明确句子表达的意思,找到病因后修改,修改后还要细致检查,因为有的病句不止一处有语病,还要看有没有将意思表达清楚,有的病句不止一种修改方法,只要表达清楚即可。所以我们要教给学生如下修改步骤:(1)读句子、理句意,(2)查、排、审找病因,(3)改句子、保原意(改得少、改得巧)进行改病句练习。每一类病句都要全,而且练习形式要多样。可采用各种形式的比赛进行,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进取意识。

在进行基础知识的复习时,由于基础知识内容多、量大,复习较为繁琐,我采用分层次复习法,简单的知识要求学生在家里完成自主复习,教师抽查,如字、词的复习。词语的理解可放到课文复习中,并要求学生上学必须带字典,不懂的字、词要会自己查,或小组商议、讨论,直至理解。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从文章中找出关键词语,让学生分析理解。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又可开阔学生的眼界。对于基础知识中比较复杂的语法知识,虽然只要求学生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运用,但如果老师单纯地讲,有些问题就会错过。

二、阅读理解部分的复习

阅读是借助具有客观意义的文字符号,理解阅读材料的意义,从而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思维活动;是搜集处理信息、获取知识、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形成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学习阅读以获得阅读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掌握阅读方法为目标。小学生学习阅读的具体要求是:学会运用朗读(诵读、背诵)、默读和精读、略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法,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体验理解词句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领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有自己的见解;能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同,扩大自己的阅读面。

以读懂一段话为例:

自然段就是指在文章里提行排版空两格为标志的一段文字。在自然段中的句子间有一定的关系,有的一个或几个句子可以组成一个意思,分析段中句子间的关系,有利于理解段落的内容。段落中句子间的关系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总分关系

有(1)总叙分叙、(2)分叙总叙、(3)总叙分叙总叙几种,阅读时抓住了中心句就了解了段落的内容,如: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作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我们的眼晴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威尼斯的小艇》)

这段话是由“总叙分叙”形式构成的,全段围绕“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这一内容(中心句)叙述。

2.并列关系

围绕一个内容,从几个方面进行叙述,这几个方面是相互并列的,如: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桂林山水》)

这两段话分别从“静、清、绿”“奇、秀、险”写出了漓江水、桂林山的特点。

3.递进关系

篇7

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为农村教育改革提供了广阔前景,为农村教师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契机,为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个性,提供了崭新天地。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学好语文对获取新的知识,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都有深远意义。我作为学校远程教育项目管理员之一,在日常语文教学实践中,更是切身体会到远程教育资源不仅极大地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以课本知识、教师讲授为主的枯燥教学模式,改善了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建立起了以教师传授和学生自主探索相结合的新型教育体系,而且在学习方式上,在学习时间和空间上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现结合近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谈谈远程教育资源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妙用。

一、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网络可以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及时更新,可以实现教师―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将会空前丰富师生的信息资源,可以访问各种资源库,获得直接相关的素材和资料。通过网站,获得学科的最新信息,为教学注入新鲜血液。多媒体技术不仅具有模拟性,而且可以生动直观地展示原来无法直接展示的东西,摆脱传统的、被动的、注入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因而,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其实现探索和发现知识创造有利条件,从而真正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实现自己获取知识,甚至自我创造新的知识。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因农村孩子亲眼目睹桂林山水奇丽之景的寥寥无几,为了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桂林山水,我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播放桂林山水片,学生看着生动活泼、美妙无比的画面,个个情绪高昂,同时入耳的还有娓娓道来的解说词,一下子将陌生的景观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了,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漓江之水的绿、清、静,桂林之山的奇、险、秀,好一幅美丽的画卷,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

再如《草原》一文主要描写了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由于本地学生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对草原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难以想象,在教学时如果仅凭课文插图和教师的介绍,则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从远程教育资源中搜集一些有关草原风光的图片、资料,在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时结合远程教育资源,利用远程教育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像、动画进行了综合处理,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将学生带入了令人向往的内蒙古大草原,领略了草原的自然风光,感受了草原人民的民族风情,令他们心旷神怡。

二、有效应用远程教育资源,优化语文教学目标

教学手段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要紧扣优化教育教学目标这一中心,兼顾协调好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方式之间、教学媒体与学生认知规律之间、教材的支撑作用与媒体的辅之间的关系,有效服务于语文教学。在实际应用中用好、用实和用巧现代信息技术。

1.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将现代教育技术恰当地应用于语文教学中,借助电脑画面等手段,以语文内容为本,用图画配上音乐为辅助,创设模拟情境,给予学生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刺激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奋点”。如:教学《麻雀》一课时,我板书课题后问:课文写了几个角色?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通过电脑投影逐一显示出小麻雀、猎狗和老麻雀,接着随着惊险的音乐声起,追问: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放映录像,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兴趣盎然,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作铺垫。

2.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在语文教学中有些词句、文段往往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应用直观、形象的教法,有利于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发展形象思维。如教学《雨》一课时,我通过电脑的图像、声音、动画,从表现形式上唤起学生对语言的主动感悟,体会词语运用的精妙。“雨水顺着房檐流下来,开始像断了线的珠子,渐渐地连成了一条线”一句话中,对“渐渐地”一词学生理解上有难度,我让学生看两幅动画:一幅动画显示雨水由慢逐渐变快,由一滴一滴的雨珠慢慢连成一条线;一幅图画显示雨水突然变快,一下子连成一条线。学生立即指出第二幅动画不对,可见已经领悟到了雨的变化是由缓到急、慢慢变化的。接着,我出示了几幅图像:花儿慢慢地开放,太阳从地平线上慢慢升起……让学生用“渐渐”说话,他们不仅说了老师展示的画面,还联系生活实际说了很多渐渐变化的事物。因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学生主动感悟词语,积累词语,表达思想,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都能得到发展。在教育资源里有很多和学科相关的音频资源,我们可根据教学安排,适时选择,应用与课文配套的配乐,朗读录音,补充教学,加深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达到语言文字表达所不及的效果。尤其对普通话不理想的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帮助。

3.妙用音频资源,激发听觉感受。如果说视觉是一种景象美的话,那么听觉便是一种语言美。朗朗上口的文字和幽雅动听的音乐会使学生陶醉于文本的意境中,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翱翔在听觉的海洋,因为音乐是开启人们情感闸门的钥匙。

在教育资源里有很多和学科相关的音频资源,我们可根据自己的教学安排,适时从中选择,应用与课文配套的配乐,朗读录音,补充教学,加深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达到语言文字表达所不及的效果。尤其对普通话不理想的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帮助。

如在教学《桥》一文时,笔者先播放从资源库中录制的一段录音,那轰隆隆、哗啦拉、噼噼啪啪的雷雨声迅速把学生带进紧张而又惊异的氛围中,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都集中了。紧接着出示一幅幅图片,学生随着教师的配乐朗读:“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学生入情入境,很快知道了雨大,情况危急。这种融音乐、画面为一体的教学情境,不仅使学生很轻松地掌握了课文内容,而且切身感受到了形势的危急,从而取得了最佳教学效果。

三、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能有效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受地域、教育经费、体制、信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环境落后,技术人员紧缺,经费紧张,很少有机会参与像样的学习培训,教育思想不能及时更新,导致教育观念滞后,远程教育网络向各项目学校提供了大量优质教育资源,让广大农村学校的教师可以有更多时间和机会直接从计算机或光盘上听课和获取信息,从专家的培训讲座及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优质教案、经验文章、论文著作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对自己进行较系统的现代教育理论培训,树立新观念、新思想,更新教育方法,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特别是语文教师,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平时的教学中,为提高教育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总之,远程教育资源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资源,而且真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老师的教学空间。通过生动活泼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提供的多媒体环境为背景和素材,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既能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又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8

美籍匈牙利教育家G.波利亚认为,学生想什么比教师讲什么重要千百倍。这就告诉我们,作为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学生的“已有”包括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已有知识,是学习新知的基础。过去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学到知识与技能并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因材施教。那如何“因材”呢?就是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然后才能“施教”。因此,教师在钻研教材、选择教法、设计教案时,都必须了解学生的实际,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案,这样才能取得好的课堂效果,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

比如上《桂林山水甲天下》一课时,我就考虑到学生在自己的阅读经历中和生活经历中是否曾经遇到过?在调查了学生后我就彻底放弃了自己的想法,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连离开本镇的机会都很少,更何况桂林呢。但是虽然桂林的山水很美,我们这里也不错啊,我们有浙南地区秀美山川的典型代表花岩国家森林公园;有清澈见底,碧潭银瀑,犹如镶嵌一颗颗蓝色宝石的九潭;也有至今已有280多年的雍正土楼。门前潺潺流动的溪流让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屋后紧挨的群山让学生明白了“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在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的讲起了自己丰富的想象,自告奋勇的当起了景区的导游,教学任务异常顺利的完成了。之所以能这么顺利达到目标,还是源于学生的经验基础。

二、读懂学生的“想有”

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每个人的心灵都有他自己的形式,必须按他的形式指导他,必须通过他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花费的苦心取得成效。”所以,不同的学生对学习的需要是不同的,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下对学习的需求也可能不同。这就需要教师“把水给口渴的人喝”,即我们要清楚学生需要什么教育,需要什么方式的教育。只有了解了学生的“需要”,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例如,同样是表扬,对于那些发展顺利的学生来说可能觉得理所当然而无动于衷,而对于那些内向而暂时落后的学生而言却是弥足珍贵的。另外如果表扬来得太轻松、太廉价,学生反而会认为是“为表扬而表扬”,“太假了,回答这么简单的问题都要说太棒了、你真行,没意思”。

三、掌握学生的“可有”

维果茨基提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只有正确掌握学生的“可有”即“最近发展区”,才能达到高效高质的小学语文课堂。根据维果茨基的原理,教学的过程是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到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而教师就是要完成这从起点到终点的转化,必须注意分析学生现有的实际水平和潜在水平及它们之间的差距,从而找到使学生容易跨上去的台阶。依据此原理,训练难度的把握、语言内容的选择一定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他们语言的“最近发展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直接将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作为教学起点水平,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所达到的知识层次施教,既能有效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相对省力地让教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篇9

课堂氛围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联系密切,具体指的是课堂中的公共情绪状态,良好的公共情绪状态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使语文教学具有感染力,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行为的激发。

一、微笑教学

教师的状态对课堂氛围的营造具有直接的影响,若教师不苟言笑,状态不佳,学生就会有所感受,从而产生一种畏惧小心的心理;若教师微笑教学,学生会产生轻松、舒适之感。不少教师为了维持课堂的秩序,总是以严肃的态度上课,在学生心中形成了威严的形象,虽然在秩序的维持上取得了成效,却对教学的质量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学生因此不敢说话,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造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障碍。因此,营造课堂氛围需从微笑教学开始,这一方法不但简单而且十分有效。微笑能够使教师的形象变得和蔼可亲,透着关爱与无声的交流,让人如沐春风,从而感染学生,使课堂的氛围变得轻松愉快。课堂轻松氛围的营造首先要求施教者具有良好的情绪,带动学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勇敢发言,而不是以点名回答的方式进行僵硬的互动,导致教师与学生都深感疲惫。

二、趣味导入

良好的开始对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十分有利,因此,教师可脱离教案教材,以趣味性的导入作为课堂的开始,具体可采取诗词背诵、成语接龙、唱歌等导入方法,一方面能够对学生的状态进行调整,使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活动转移至课堂,另一方面能够使课堂的氛围变得轻松活跃,为教学的开展打好基础。教师也可对课前的时间加以利用,与学生进行交流与对话,通过师生间的良好互动降低教师在学生心中的严肃形象,从而避免课堂中紧张与刻板的氛围,使之轻松活跃。

每次语文课前,教师可提前几分钟到教室,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关心学生的生活与心理状态等,以寻常的对话和谐师生关系,降低学生的畏惧心理。接着可采取词语接龙的导入方式,在导入环节,教师可结合上节课所学词汇进行词语接龙,活跃气氛的同时可复习学过的知识。

三、联系实际

受年龄限制,小学生的认知程度不高,阅历有限,这也是为什么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有一定难度,面对抽象陌生的知识学生难免会感到紧张。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从联系实际入手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以轻松愉快的状态投入课堂学习。并且,联系实际生活来进行教材知识的讲解更易于为学生所接受。

以《桂林山水》一课为例,教师可向学生提问,有没有去过桂林玩,若没有去过,那么去过什么地方。学生对这一问题十分感兴趣,纷纷说出自己与家人去过哪些地方旅游。教师可让去过桂林的学生说说对桂林的印象,并与课文中的描述进行比对,询问学生是否认同作者笔下的桂林,作者所用的词语如“翡翠”“奇”等是否恰当。再引导学生对其旅行经历进行描述,循序渐进地使学生明白如何抓住重点来描述,从而对课文有更深的认识与理解。

篇10

一、德育为导,榜样育“苗” 

在班主任工作中,乐老师注重了学生的德育教育,她以《小学生行为规范》为指南,坚持开展“三爱、三讲、三争”的活动,她精心设计了一个个别开生面的班队会,用“礼仪教育、艰苦朴素、助人为乐”的事例,以榜样的教育渗透学生们的心,引导学生们认识到在今天的幸福生活的环境中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丽事业,学雷锋就得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榜样的引导下,班级形成“人人争做小雷锋”“接着雷锋日记写下去”的风气,每个学生有个小日记本,把经常做的好事、随感,随笔写下来,因此班级好人好事层出不穷。 

乐老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用“爱心”“孝心”回报社会。在庆“三、八”献给母亲的爱等活动中,全班90%以上的独生子女会做饭、洗碗、坚持铺床、打扫卫生、洗自己的衣鞋等家务、自理能力得到提高,爱劳动的习惯逐步形成。同学们还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把零花钱2角、5角……存入“小银行”,一学期结束有的存了好几十元,用来买学习用品、缴新学期学费,还有的用来献爱心、关心病号,为家长节约了开支,培养了良好的品德,受到家长的好评。 

二、认真教学,精心培“苗” 

乐老师对教学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对学生循循善诱,严中有爱。她能遵循教学规律,深钻教材,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为了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她把愉快教学引进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她在教《桂林山水》《长城》等课文时,用重难点的突破、句子的引导,使学生置身于“桂林、长城”的大好河山之中,激发爱祖国、爱大自然的热情。在阅读教学中,乐老师注重了渗透写作知识的指导,使学生学了写景文章后,也会抒情写作了。 

乐老师在备课中能做到备学生,备重难点,因此备课教案获得汉阳区优秀教案二等奖。她还积极投入到语文教学改革中,在校曾多次承担师范课的教学,和青年教师、语文组的同志们积极探讨语文教改模式,不断求新求实。她曾成功送走了九届毕业生,重点入学率较高。她教的学生曾有20多人次获得区级楚才作文1、2、3等奖。有1名学生获得市级楚才作文二等奖,1名学生获得汉阳区语基竞赛一等奖,与此同时乐老师本人也获得全国教师范文比赛三等奖,受到师生和家长的赞扬。 

三、转变差生,“爱心”扶“苗” 

乐老师爱着她的每一个学生,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是优生,还是暂时落后生,每个学生都能从她的“”中感受到“老师那么关心我,我不会让老师失望”的进取意识。 

代力同学是一个聪明,但无人管教的孩子(父母离异),他有不做作业,进游戏机室的习惯。乐老师接受了这个学生后,主动和他谈心,以鼓励的方法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多次与离异的父母亲联系,在学习上一步一步扶持,上课开拓他的思维能力,使他乐于上课积极发言,作业也认真做了,作文、日记有了很大进步,再也没进游戏机室了,而且乐于踢球、看书的课外兴趣活动了。 

陈军同学曾在解放新村是一个辍学生(父母离异),跟着无职业的父亲,饥一餐、饱一顿的生活。四年级转入乐老师班上时学习成绩极差,而且品行也不良(父亲不管),对于这样一个学生,乐老师首先以母亲的爱给孩子治疗心灵“伤口”,从食宿、寒冷、学习等多方面给予关心和辅导。头发长了督促其理发,没洗澡换衣,督促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生病了亲自到家问候、关心。还经常与远在北京的陈军的妈妈取得联系,关注他的进步和成长。在乐老师的精心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关怀下,陈军进步了,再也没有旷课的现象,而且作业能认真完成,学习成绩进步很快,还能做到拾金不昧,受到同学们的称赞。 

篇11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奠基石。生质疑问难,本身就蕴含着创新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所以,创造思维是从长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训练中逐渐形成的。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很少主动参与,缺少自我意识,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学生是教的主人,教是为学生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由学生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创造个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小学语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课文文笔清晰;有的课文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课文富有幻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中,描绘了一幅奇特、秀丽的山水景色。上课时,我先用美读示范,让学生受到感染,然后让学生小声读――放声读――欣赏读,这样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桂林山水的美,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我向学生提出:爬山虎是植物,怎么会有脚呢?它的脚又是怎么爬的呢?这样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悬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大家的学习热情,兴趣油然而生。除了上述的做法以外,还有以游戏激趣、以导语激趣、以活动激趣等常用方法,教师应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诱导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2 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具体方法有下述几种:一是,鼓励观察,促进联想。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能力是促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的始发因素,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要使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生活。通过观察产生联想,通过联想实现创新。如《秋天》这一课,完全可以把学生带到室外,去亲身观察、体验秋天的美景,然后我再启示:“同学们能不能想象出冬天和春天又会是怎样的呢?”这时学生就会依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积极联想。二是,增强直观、展开想象。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是人类社会的希望,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就会失去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动力。儿童时代最易幻想、最具想象力,善于形象思维。因此,我们必须依据儿童的特点,结合课文中的一些神话、童话及科学幻想故事,充分运用幻灯、投影、图片、音像设备、电子计算机等各种教学媒体,进行直观形象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想象的基础和丰富的想象素材,让学生尽情地去想象。三是,减少统一,鼓励求异。古人云:学则生疑、有疑才有思,有思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统一”的东西太多,字词理解,要以字典为准:提练中心,要以教参为准;回答问题,要以教师的教案为准等。实际上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独立感受、独立创新的自由,对学生有百害而无利。因此,我们要允许求异,鼓励质疑。四是,突破定势,实现灵活。传统教学方式是以讲授式、问答式为主,老师牵着学生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完全局限在教师设计的琐碎的问题之中,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为改变这种状况,可大胆运用新的教学方式,如自读提问方式、分组讨论方式等,甚至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到社会中,去感悟、去寻找灵性。塑造学生的创新性个性品质,创新能力与人的个性品质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能否拥有创新性的个性品质,对于能否自学增强、提高和有效地发挥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至关重要。一个人的创新性个性品质,最主要的是要保持一种追求创新的精神状态及执着的信念和坚强的毅力。对小学生来讲,虽然不必要求过高,但也应从小塑造与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