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花卉贸易论文

花卉贸易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05 09:11:5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花卉贸易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花卉贸易论文

篇1

摘要:笔者论述了种苗产业化的主要组成要素,并综合分析国内外种苗产业现状,分析认为北京种苗产业发展的问题主要涉及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产业链条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销售模式单一化、服务和标准体系不完善、产学研联合体不健全等方面,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北京种苗产业的发展策略,主要包括转变政府职能并加强调控、发展北京特色花卉品种、细化产业分工、构建花卉种苗质量标准体系和认证机构、开展服务体系建设及建立产学研综合体等主要对策等,旨在为北京市种苗产业化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 :花卉种苗;产业化;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S68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0041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n Flower Seedling Industrialization

of Popular Flowers Variety in Beijing

Li Zijing, Chen Xiao, Dong Aixiang, Yi Caijie, Cong Richen

(Beijing Institut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Beijing Key Laboratory of Greening Plant Breeding, Beijing 100102, China)

Abstract: Essential factors of flower seedling industrialization we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indicated that the problems of flower industry in Beijing were deficiency of independent intellectual flowervariety, incomplete flower industrial linking, unsoundness of law and regulation, simple model of sale,imperfect system of service and standard, and deficient of production-college-research union. Strategies ofdeveloping flower seedling industry were suggested, such us reinforcing government regulation, cultivatingBeijing- characteristic flower variety, refining industrial division, establishment of flower seedlings qualitystandard system and certification institutions, developing service system and establishing flower seedlingconsortium, on the base of th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flower seedling situ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policydecisionbasis for flower seedling industrialization.

Key words: Flower Seedling;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 Strategy

0 引言

花卉是当今世界的朝阳产业,花卉种苗业是花卉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园林花卉种苗产业的发展,服务于北京生态文明建设,符合北京市城市功能定位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有利于北京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

种苗产业化是园林花卉种苗产业发展的终极目标。花卉种苗产业化是一个综合性系统工程,其发展涉及花卉品种的研发、科研与生产、贮藏与流通、销售和交易等各个领域[1]。因此,种苗产业化不是简单的种苗产业规模化,还应包括市场供求信息化、科研生产密切化、政策法规导向化、社会服务系统化、生产技术现代化、产业规范法制化、品种良种一流化、民族品牌国际化、产业分工专业化、种苗质量标准化。为促进北京市园林绿化植物种苗产业的发展,笔者综合论述了国内外花卉产业化现状和优势,分析了北京种苗产业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发展种苗产业的主要对策。

1 北京花卉种苗产业化现状

北京花卉种苗产业萌芽阶段始自20 世纪80 年代。起步之初,生产靠散户,品种靠引进,经营靠商贩。为培植花卉业的发展,推进农业转型和生态建设,北京市委、市政府将花卉产业列入北京现代农业“221 行动计划”,通过完善花卉市场体系、联合产学研机构、整合花卉资源信息等途径,推动花卉产业有序、稳步发展。

进入21 世纪以来,北京市花卉种苗产业生产面积稳步快速增长,2011 年北京花卉种苗生产面积已达4667 hm2,相比2006 年产值增长逾1 倍(表1[2-4]),年产值达1.39亿元,从事花卉贸易的公司达30余家[2]。

北京花卉产业格局雏形基本具备。首先,北京花卉种苗生产结构逐步成型,即以盆花为主(总产值的43%),切花、草花、种球种苗、树木种苗为辅的产业结构。其次,北京花卉产业区域布局日趋完善,即逐步形成了朝阳丰台的都市型花卉农业模式;通州花坛花卉和特色苗木产业区;顺义高丽营宿根花卉产业区,赵全营特色苗木产区、鲜花港中高档盆花生产基地;昌平和大兴的现代花卉生产和树木种苗生产区;远山区的球根花卉及高海拔地区的冷凉花卉。再次,北京花卉销售市场逐步完善,市场交易平台基本形成,花卉营销形式呈现多样化,大型花卉交易批发市场和花卉销售网点形成以点带面、星罗密布的局面,新的交易方式如网购、邮递等形式亦逐渐产生[3]。北京市花卉苗木消费量的巨幅增长为北京市花卉产业集群发展奠定了基础[5]。

北京花卉苗木产业的生产水平逐步专业化。专业化程度主要体现在集约化的管理、先进的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以及现代化的设施(滴灌、土壤消毒、水质纯化)在花卉育种、生产和栽培等各环节的应用。

北京花卉种苗生产区域化和专业化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当前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进行产业现代化升级。

2 国外花卉种苗产业现状及特点

花卉种苗或花卉的产业化,是指将花卉的生产力通过现代化的手段达到最大化,提高产能和效率,并通过完备的市场体制或组织机构将花卉的流通、认证、交易等环节整合联动的过程。花卉产业在发达国家已得到了长期而充分的发展。荷兰、美国、哥伦比亚等国家已经形成了完善的花卉种苗产业化体系[6],这些国家的成功模式值得深思和借鉴。

2.1 种苗市场体系的现代化

美国是全球花卉生产和消费最大的国家,花卉年消费额超过10 亿美元。依托完备与发达的市场经济,美国的花卉种苗产业高度发达,市场体系十分完善[6]。美国的产业模式是花卉产业化市场化的最高代表,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流程为基础,其网络化、层次化、专业化市场体系是无可比拟的。

荷兰的花卉市场已达到国际化的水准,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流的花卉流通机制,其花卉流通可实现在24 h之内运达世界各地销售网点。建立完善的市场运行秩序是实现花卉商品价值的根本保证[7]。

2.2 种苗服务性组织的专业化

种苗服务性组织的发展是花卉市场良好的剂和催化剂,是链接生产和销售的重要纽带,是种苗产业化和信息化的必然趋势。

哥伦比亚的花卉种苗产业模式是服务性组织主导市场模式。哥伦比亚是典型的新兴花卉强国,从20 世纪60 年展至今,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花卉出口国,年创汇4 亿多美元[6]。服务性组织提供更多更广泛的种苗市场信息,解决生产者的销售、流通及售后服务问题等。哥伦比亚的花卉协会是全国性组织,通过收集世界各地的花卉生产、销售、科研等各方面的最新信息,保护花卉出口商的利益,并聘请花卉栽培专家、植保工作者进行顾问指导,制定花卉生产的规划与计划,协调引导花卉生产者有计划地按需生产,同时还组织开展技术培训,提供技术服务。

2.3 种苗营销机制的创新

以荷兰为例,荷兰花卉种苗产业特点为拍卖市场体系与生产公司的结合模式。荷兰是公认的世界花卉强国,是世界上花卉种植产值和贸易额最高的国家。荷兰发达、高效、完备的销售机制是其种苗产业化经营的引擎。目前荷兰有7 个拍卖市场、数以万计的批发和零售企业或网点,形成市场和生产紧密结合的产业化经营机制,诱发巨大的产业集群效应[8]。

值得特别强调的是荷兰的拍卖市场运营模式。拍卖市场是荷兰花卉产业价值链上的核心[9]。拍卖行是荷兰多家花卉生产公司的共建股份联合体,除了完成本国产品出口以外,海外花卉也来荷兰拍卖后发往世界各地。通过拍卖市场模式的运营,使荷兰迅速成长为世界花卉翘楚。拍卖市场的优点不言自明,首先,拍卖市场明确而严格的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提高了花卉质量;其次,交易效率高、费用低,并且保证了质量,实现了保鲜、包装、检疫、海关、结算、运输等环节的一体化,缩短交易时间;再次,具备权威的价格调节机制,严格的质量鉴定将花卉分级,并具有很强的社会公正性;此外,促进了种苗生产的专业化和现代化;最后,实现了种苗产业的组织化和制度化,围绕花卉拍卖形成了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信息收集与、加工保鲜包装运输等完善、结算检疫出口等社会服务机构。

荷兰是全世界率先对农业关联企业实施价值链管理模式的国家之一,其发展花卉产业依赖于高度的专业化大生产和科学的社会化分工,依赖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科研推广与市场需求的高度结合,依赖于各种健全的花卉中介组织,依赖于政府的政策和决策的强力支持[10]。

总结国际种苗产业发达国家的特点,不难发现其相通之处,即均具有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高效的花卉流通体系、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集中成片的种植区域和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11]。

3 北京市花卉种苗产业存在的问题

北京花卉种苗产业30 年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依靠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科技创新资源,北京逐渐成为全国三大花卉种苗消费中心之一,更是中国北方最大的花卉物流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然而北京花卉种苗产业仍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

3.1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新优品种

北京乃至全国花卉种苗产业不可回避的现实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花卉种苗的新品种权是中国花卉产业发展的技术壁垒,致使国内园林绿化所需品种大多需要从国外引进,尤其是主流切花和盆花品种几乎被国外花卉种业商垄断,为此中国无形中支付了高额的品种权费用[12]。

花卉新品种培育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花卉产业实力的主要指标[13],新优植物品种的培育不仅关乎目前的国际花卉产业利益分流,而且决定了花卉种苗产业未来的发展与进步。

3.2 产业分工不明确,产业链条不完善

北京花卉种苗产业的区域布局虽日渐完善,但各生产单元的生产规模与方向仍然处于无序状态,生产规模盲目扩大。多数企业为规避市场风险,以花卉品种种类多而全的方式经营为主,应改变大而全的现状,向少而精的方向努力;企业产供销的职能配置不利于专业化生产的全心投入。而产业链条的不完善则表现为诸如缺乏完善的市场物流体系、缺乏网络营销统一平台和信息平台等。

3.3 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品种保护意识

目前,国内花卉生产标准化的相关法规还未出台。国内传统的花卉生产方式,以及对国际花卉贸易技术要求的意识淡薄,阻碍了国内花卉出口贸易的发展。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法律法规的缺失,以道德约束力为行为准绳的社会秩序常受到侵权行为的迫害,集中表现在对自育品种的保护意识淡薄,导致许多优良品种被无偿栽培和交易,尽管采取维权手段也很难得到可观的资金补偿。

3.4 销售模式单一化

花卉种苗企业多依靠“坐地商”的销售模式,如超市或花店的销售模式、树木种苗的坐地商模式等,主动营销模式少见尝试。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和云南等地已有花卉拍卖的销售模式的尝试,如北京莱太花卉拍卖市场和云南斗南花卉拍卖市场。

3.5 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

缺乏销售中介组织和信息服务机构等。公共信息体系的建设不仅能够解决生产供需的矛盾,而且对资源节约和产业合理布局及良性健康发展意义重大。种苗生产信息和价格信息等需要服务组织的中介桥梁作用实现共享,新品种研发后的成果转化也可通过服务体系建设而得到加强。服务体系的建设应包含生产技术开发、病虫害咨询与防治、质量检验机构和售后服务机构的配置与构建。

3.6 花卉种苗标准体系和认证制度不健全

花卉种苗的质量是决定种苗销售量的根本因素,认证环节是在销售方和购买方之间的独立质量认定,能够客观地对苗木质量进行评价和定级。当前市场上的花卉种苗类型和品种繁多,规格不一,形态各异,目前颁布的主要花卉种苗等级标准均为行业推荐性标准,实施面不大,对产业发展的指导作用不明显。此外,生产技术标准是对种苗生产过程的指导和控制,病虫害是影响花卉种苗质量的关键因子,而现有涉及以上两者的种苗相关标准几乎为零,亟待加以研究和制定。

认证机制是花卉种苗产业走向规范化、精品化和国际化的基础环节。在全球范围内,花卉认证形式已发展成为对企业或生产者的认证、花卉生产环保认证、有机花卉认证等多种形式,荷兰、美国、德国、新西兰、国际花卉贸易组织等国家和组织均建立了成熟的花卉认证体系和机制[14]。通过花卉认证后的花卉种苗,可以获得更丰厚的经济利润,增强花卉种苗或相关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促进国内花卉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15]。

3.7 产学研严重脱节

产学研一体化是生产、科研和教育机构的充分合作与联合,而在北京乃至全国范围内的产学研三要素通常是脱节的。通常情况下,生产企业或单位轻科研重经验,而科研和教育机构则重科研轻转化,甚至科研内容缺乏实用性,导致多年来的花卉种苗生产依然科技支持率不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花卉种苗的相关生产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的研究不容忽视;成果转化是最终目的,所以科研成果应走向生产一线,转化成实际效益。

4 北京花卉种苗产业化发展对策

北京的花卉种苗产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发展,取得可喜的成绩,已进入待调整和转型阶段。花卉种苗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根本出路是加速产业化进程和产业转型,由粗放生产向产业分工转变,由泛标准化向质量认证型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由传统经营型向现代信息化营销型转变[3]。在花卉种苗产业的重要转型期,必须不断强化对花卉种苗产业化的认识,建立和完善国内花卉产业化创新体系和机制,为北京花卉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4.1 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

政府应为花卉种苗产业化发展服务,发挥整合资源的作用,制定执行花卉产业扶持专项政策,加强花卉产业链建设,在花卉育种研发、品牌构建、物流配送、售后服务、花卉种苗产业文化方面加大扶持力度,规范花卉种苗产业竞争,建立健全有关花卉产业相关法律法规,鼓励和引导相关协会、质量标准体系和认证机构建设,根据北京地区的气候、资源和市场情况,因地制宜地规划北京花卉种苗产业发展布局。

4.2 发展北京特色新优花卉产品的培育与研发

新品种培育是花卉种苗产业发展的根本,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的花卉种苗产业化是伪产业化。国际花卉产业的竞争,实质上是花卉品种的竞争,拥有新优品种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产生高附加值。同时,在新品种研发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品牌效应,如何使花卉品牌深入人心、赢得信誉更值得深入研究。此外,应结合北京地区气候和市场特点,集中发展优势品种,形成北京地区产业特色。

4.3 细化产业链分工

构建花卉产业价值链可增强花卉企业的竞争力。产业链细化分解为一系列相互独立和相互联系的环节,将使不同环节高效增值。北京应着力促成花卉种苗育种、生产、营销、推广、物流、服务等各环节的分工与合作,在形态上表现为独立公司专营,由行业协会协调衔接。产业分工的细化使各单位主体能够专攻某一领域的研发或经营方法,有效提高经营效率或技术水平,有利于花卉种苗研发、生产和流通的现代化,延长并拓宽产业链。

4.4 构建花卉种苗质量标准体系和认证机构

标准体系的构建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和科研、生产等部门的广泛积极参与,加大花卉种苗生产技术和检验检测类标准的制定和已有标准的实施力度,推行花卉种苗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认证机构的核心作用,建立高效监督执行运作机制,实现花卉种苗生产的规范化,增强产品竞争力。同时,应加强对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研究工作,促进与国际接轨。

4.5 开展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目前北京缺乏花卉生产经营信息的共享渠道,花卉种苗生产经营者与需求者均难以获取即时广泛的信息。应大力推进花卉种苗信息网络体系建设,以花卉研发机构、生产企业、种苗市场为依托,促进信息中介机构、企业策划、技术咨询、拍卖市场、信息网络平台的发展,完善服务体系,为产业化生产和流通提供即时信息和市场趋势分析,提高产业化运作效率。

4.6 建立产学研联合体

花卉产业发达国家的花卉企业均设有相关科技情报和研发部门,企业将大量资金投入科研,着力发展自身软实力,增加专利储备,而北京的花卉企业并非如此。另外,北京的科研和教育机构科研成果的转化力度不足。“产学研联合体”可理解为产业界、高校和科研院所组成的科研联合体,产业内的大企业和具有技术优势的科研院所、高校实施强强联合,将形成有利于科技成果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实现研究成果向生产、销售的成果和效益转化,同时验证市场需求方向和趋势,将成果转化的收益投入到品种与技术研发中,形成研发、生产、销售、再研发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李玉敏,高志民.论中国花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J].世界林业研究,2001,14(3):40-46.

[2] 董俊,郭敏.花卉产业领航北京现代农业[J].中国农村科技,2011(8):32-34.

[3] 周雪青,邹岚,卓杰强,等.北京市花卉产业现状与前景展望[A].//中国农业机械学会.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2008:33-35.

[4] 张启翔.国内外主要商品花卉品种创新进展与趋势[J].中国花卉园艺,2013(19):18-19.

[5] 刘丽萍,黄韶海,黄国华.北京市花卉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考[J].北京农业,2011(33):69-71.

[6] 盛军锋,苏启林.国际花卉产业化典型经营模式比较研究[J].林业经济,2003(3):57-61.

[7] 段玮屏,秦梅,杨德,等.中国花卉产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西南农业学报,2004,17(增刊):330-333.

[8] 郑风田.荷兰花卉产业群核心竞争优势的形成与启示[J].林业经济,2003(6):50-53.

[9] 周可,李红霞.贺兰花卉产业价值链研究[J].农业经济,2007(12):78-79.

[10] 蒋舟文,杨澜.荷兰花卉拍卖市场的运营机制及其启示[J].世界农业,2009(7):40-42.

[11] 林夏珍.世界花卉业发展趋势与浙江花卉业发展对策[J].林业经济问题,2001,21(5):289-292.

[12] 程堂仁,王佳,张启翔.发展我国创新性花卉产业的战略思考[J].中国园林,2013(2):73-78.

篇2

双月刊,16开本,64页,每逢单月10日出版,每册定价4.00元,全年6册,共24.00元。国内外公开发行,全国各地邮政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2-17。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龙城大街79号,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山西果树》编辑部,邮编:030031。

电话:0351-7639463

E-mail:

《中国瓜菜》

本刊划分为科研、生产、论坛和信息等四大板块,设有专题综述、试验研究、品种选育、研究简报、标准化技术、栽培与植保、产业发展等栏目。

月刊,每月5日出版,每期64页码,定价5元,全年12期共60元。邮发代号:36-143;国外代号:BM2654。

地址:郑州市未来路南端・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邮编:450009。

电话:0371-65330927

E-mail:

《吉林蔬菜》

主要栏目:蔬菜栽培、植物医院、新优品种、保鲜加工、试验报告、工作研究、园林花卉、食用菌专栏、技术创新、菜业咨讯等。是蔬菜种植者、种子经销商、生产管理人员、农业院校、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的重要参考读物和宣传媒体。

月刊,邮发代号12-151,每期订价10元,总订价120元。

地址:长春净月经济开发区千朋路555号,邮政编码:130033

电话:0431-86755315

E-mail:

《农业科技通讯》

主要栏目:专题论述、试验研究、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果树、西甜瓜、林木花卉、人物风采等。内容丰富翔实、信息量大、技术实用。

月刊,刊号:ISSN1000-6400 CN11-2395/S,邮发代号:2-602,单价:15.00元 ,全年:180.00元。

地址: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农业科技通讯》编辑部,邮编:100081。

电话:010-82109664

E-mail:

《北方果树》

主要栏目有专题论述、试验研究、生产经验、调查(考察)报告、生产建议、典型介绍、百果园、工作论坛、来稿摘登、报刊摘引与会讯等。

刊号:ISSN 1001-5698,CN 21-1218/S;双月刊,单月10日出版,大16开本,64页,彩色4封;每期定价5.00元,全年6期30.00元;邮发代号:8-213。

地址:辽宁省营口市熊岳镇铁东街《北方果树》编辑部,邮编:115009。

电话:0417-7848206

E-mail:

《落叶果树》

邮发代号:24-98。

地址:山东省泰安市龙潭路64号省果树研究所,邮编:271000。

电话:0538-8266538

E-mail:

《现代园艺》

本刊重点推出涉及园艺园林行业的果瓜蔬菜、花卉园林、生态绿化、景观设计等新产品、新技术、新城规、新情况、新观点、新经验,交流致富信息,传播成功范例,引导广大人民发家致富。

半月刊,大16开,刊号:cn36-1287/s,每期定价6元,全年72元;下半月刊只能直接R款到杂志社订阅,每期定价10元,全年120元,每期另付挂号费5元。

地址:江西省樟树市双金《现代园艺》杂志社,邮编:331213。

电话:0795-7831008

E-mail: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主要刊登油菜、大豆、花生、芝麻、向日葵、胡麻及其它特种油料作物有关品种资源、遗传育种、栽培生理、土肥植保、综合加工利用以及品质测试技术等方面的首创性研究论文、综述专论等。

双月出版(ISSN1007-9084,CN42-1429/S),邮发代号:38-13,每册定价25元;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有限公司,国外代号:bm6551,每册定价20美元。联系方式:E-mail:。

地址:武昌徐东二路2号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学报编辑部,邮编:430062。

电话:027-86813823

网址:http://

《上海蔬菜》

本刊依托上海雄厚的科技和信息资源优势,立足华东,面向全国,旨在为广大蔬菜生产者、经营者提供科技支持和准确的市场导向,从而促进我国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

双月刊,单价8.00元,全年共计48.00元,邮发代号:4-679。

地址:上海市奉贤区金齐路1000号,邮编:201403。

篇3

关键词:

绿色贸易壁垒;农产品出口;国际贸易;影响;对策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相关理论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内涵绿色贸易壁垒也称环境贸易壁垒,从其意义上说,它是指那些以维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为目的而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有关国际贸易活动的法律、法规、标准、政策及其相应的行政措施,以避免这些贸易活动可能导致的环境污染,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

(二)绿色贸易壁垒的产生及原因谈起绿色贸易壁垒,也许大家并不陌生,但在刚开始其实并没有“绿色贸易壁垒”这一专业名词,其相关的概念都被包含在技术贸易壁垒之中,所以绿色壁垒其实是技术贸易壁垒的一种形式。绿色贸易壁垒作为一种非关税壁垒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于各国[2]。从其背景来看,以下因素加快了绿色壁垒的产生和发展:

1.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迫切需要改善环境。随着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健康,从而引发了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思考。国际社会关于环境保护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涨,世贸组织也在相关文件中指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3]

2.传统的非关税壁垒已不能满足发达国家对外贸易的需要。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受到重创,为了重新崛起,西方各国开始考虑实行贸易自由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GATT和WTO的运行,关税壁垒不断降低,非关税壁垒也受到了限制。发达国家为了限制一些发展中国家进口产品,开始寻求新的贸易保护,贸易壁垒应运而生[4]。发达国家工业的迅速发展,产生的经济污染也给环境问题带来伤害。这些问题的产生使得国际社会不得不开始关注环境问题。其中WTO和GATT在对外贸易中也对环境问题做出了相关规定,这些环保浪潮的兴起促进了绿色壁垒的产生和发展。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生产力水平的差距是绿色壁垒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凭借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的主导优势,由此造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对外贸易问题上尖锐化。发达国家为了保护快速发展的经济,不得不考虑从别的国家获取资源。另外,发达国家为了保持其在国际贸易中的领导地位,便让检验不合格的进口产品限制在本国市场之外,因此使得绿色贸易壁垒迅速在国际市场中发展开来。

二、河南省农产品出口总体现状

(一)河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河南省作为传统农业大省,但农产品出口量在全国来说并不大,而且相对于农产品出口大省山东省来说差距较大。2006—2013年,河南省农产品出口额呈增长趋势,但相对于全省总出口额来说河南省农产品出口额占全省产品总出口额比率并不大,2006—2013年均未超过10%,这种趋势的造成很大程度上是由绿色贸易壁垒引起的。随着河南省政府和企业对农业的扶持,农产品出口速度呈快速增长趋势。其中在2014年,河南省共出口农产品达93.1亿美元,出口总额再创新高。至2014年河南省新增8家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总数已达17余家,位居全国第二。从出口种类来看,主要集中在香菇、蔬菜及其制品、果汁、禽肉等少数优势产品,而产量居全国前列的小麦、棉花、油料等出口量很小[5]。

(二)河南省农品出口的主要市场河南省农产品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地区,在这些地区中,又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市场[6]。从2011年情况来看,河南省出口到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农产品分别达到7.12亿美元、1.47亿美元和1.13亿美元,所占比重分别为66.25%、13.7%和10.51%,三大洲占河南省农产品总出口额的比重达到了90.46%,而新拓展的市场所占比重之和尚不足10%[7]。而三大洲都是绿色贸易壁垒比较盛行的地方,由此看来,河南省农产品还需向非洲、大洋洲等洲际国家开拓市场,加快农产品出口。

(三)河南省农产品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随着河南省近年来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河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以传统贸易方式出口的农产品比重仍然高于其他贸易方式。加工贸易对技术和人才要求较高,而河南省生产技术相对比较落后。但随着河南省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增强,加工贸易方式也得到了一定发展,已逐渐成为农产品出口主要方式。自2008年以来,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产品的出口额增长迅速。出口额由2008年的15多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228多亿美元,并且超过了传统贸易方式。

三、规避绿色贸易壁垒,扩大农产品出口

(一)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传统农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因此,要改善河南省农业生产技术,不得不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培养一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专业人才,并研制出一系列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另外,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在河南省并不普遍,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不能形成统一的出口市场,限制了河南省农产品的对外出口。

(二)广泛建立农产品行业协会,应对绿色壁垒农产品行业协会是由同类农产品供应链中的众多市场主体为实现共同利益和可持续发展而自愿组成的具有行业代表性的社会团体[8]。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外农产品行业协会便纷纷要求进入中国市场,为本国农产品开辟国际市场,由此可见,农产品行业协会对农产品的重要性。河南省目前虽然也建立了农产品行业协会,但目前只有4家,郑州市2家,南阳市1家,濮阳市1家。所以,加快建立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步伐,对于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转变农产品出口贸易方式,向加工贸易发展目前,河南省农产品的出口贸易主要是传统贸易方式。因此,农产品出口不注重对环保质量的检测,很容易因为农药残留超标不符合出口国家的检测标准而遭到出口国的绿色壁垒限制。而且出口初级产品的利润也较低,所以转变农产品出口方式,促使农产品出口向具有高附加值、高标准的加工贸易发展,对于扩大农产品出口、规避绿色贸易壁垒十分必要。

(四)适应市场化潮流,开展绿色营销现如今,绿色营销已经成为一种人们比较关注的营销方式,也更容易使消费者接受。因此,开展绿色营销也成为出口企业应对绿色壁垒的一个有效手段。企业可针对贸易国特定的绿色壁垒,积极进行市场调研,探索相应的绿色营销方式,研发绿色产品、绿色包装,树立绿色形象,形成一个绿色营销体系[9]。在推广绿色品牌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市场口碑,加快农产品出口的步伐。

(五)做好ISO14000国际标准认证ISO是世界上最大的非政府性标准化专门机构,它在国际标准化中占据主导地位[10]。ISO14000系列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编制的环境体系管理标准,在制定环境标准时综合考虑了其他国家的情况,最大限度地使标准能在国际社会中普遍适用[11]。因此,实施ISO14000标准是对外贸易的“绿色通行证”。而河南省农产品出口的市场大部分是欧美国家,所以河南省企业必须提高农产品出口质量检验标准,使农产品获得ISO14000国际环境认证,这样才能使河南省出口的农产品检验能够通过发达国家严格的检验标准,顺利进入发达国家市场。

参考文献:

[1]王红梅.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贸易与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2]严艳荣,刘成群.绿色壁垒对我国花卉产品出口的SWT0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2,(21).

[4]桑玉芬.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胡红月.河南省食品农产品出口现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

[6]何学松.后危机时代绿色贸易壁垒对河南省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江苏商论,2012,(2).

[7]车.河南省农产品出口市场研究[J].中国商贸,2010,(4).

[8]丁长琴.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0,(5).

[9]吕玉花,毛健.行业协会对提升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作用[J].经济导刊,2010,(6).

篇4

一、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1.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的反倾销诉讼增多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的反倾销诉讼越来越多,已成为阻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非关税壁垒之一。截止目前,我国所遭遇的各种反倾销已经达到了500多起,我国已连续7年成为世界头号反倾销目标国。针对我国的反倾销案件给我国出口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严重萎缩,有些甚至已经被迫退出市场,构成了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巨大障碍。

2.人民币汇率变化对出口的影响

短期内来看,由于价格上升,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成本会加大,这样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农产品的价格将会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会下降,这对于我国的弱势农业来说无疑是不利的;目前在我国农业出口商品中,初级农产品占80%,传统农产品和大宗农副产品占40%以上,而这都是对价格变化的敏感度较低,需求弹性较小的产品。

3.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

在出口的农产品中,初加工产品占到80%,而深加工产品仅占20%,造成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我国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和设备较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农产品加工的技术和设备问题增加了我国农产品的成本,也影响了农产品质量的提高。

4.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面临某些国家新的贸易壁垒。

2006年5月29日日本实施食品中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2006年日本厚生省查出违反《食品卫生法》并最终采取了废弃或退货处理的进口产品共1440批次,同比增加了82%。2006年6-12月间,日本厚生省对我实施监控检查的食品共43种,其中列明违反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的监控检查项目,涉及12种农产品,15种农药残留标准。

从出口增速来看,“肯定列表制度”实施初期,由于进出口商对日本检验检疫情况心存顾虑,持观望态度居多,不敢盲目发货、进货,我出口企业减少,成交量明显下降。实施“肯定列表制度”以来,为应对日本监控检查和命令检查项目,我花生出口企业加大投入,用以购置设备、自检、普查等,检验成本上涨约一倍。由于成本上涨,导致出口利润下降,国内出口企业和农民的利益受损。

5.我国国内农业支持政策薄弱

我国长期以来采取农业支持工业的产业倾斜政策,对农业支持重视不够、效果不明显,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农业出口竞争力。第一中国政府财政对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资金支持总量仍然是非常有限的,总量不足。第二这些有限的资金的使用结构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方面。第三,目前政府的财政资金支持农业资金的管理体制也存在严重的缺陷,资金的使用效率比较低下。

二、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对策

1.向低收入农业生产者发放补贴

在政府根据当地农民的收入分布状况,分配享受补贴的人员指标。增加农业科研补贴投入、加强农民职业培训,为地方农业科研院所及企业提供育种材料,引导企业在中下游跟进,应建设一批符合国际卫生检疫标准的优质农产品出口基地,提高茶叶、蔬菜、花卉等传统优势产品出口的竞争力,以弥补我国取消出口补贴带来的贸易损失。

2.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应利用商标的知识产权强化竞争力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们大量的农副产品,应当运用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获得法律保护;尤其是应当走出国门,利用我国已经加入的商标保护国际协定,到国外注册自己的品牌,让品牌成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当前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达6.7亿美元,农产品缺乏品牌竞争力是一个重要原因。我国从1994年开始把地理标志纳入商标保护的范畴,现在通过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加大保护力度,直接促进了农民的增收。如山西长治的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注册了自己的商标,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收购玉米的车直接开到农家地头,农民降低了劳动强度,每亩还增收500多元。而山东章丘的大葱,注册地理商标以后农民增收3倍到5倍,种植面积扩大了三分之二。据统计,目前,我国已经对560多个地理标志产品进行了注册保护,获得地理标志注册的农产品收购价格普遍上涨20%至30%。

3.更关注农民收入的增长

因为这不仅仅决定了中国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也决定了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农产品商品量的扩大、生产量的扩大也要来自于农民收入增长这方面的积极性。

4.注重对农民权益的保护

要给农民国民待遇,很多综合部门也开始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到农村。中央有一条政策决定今后国家新增的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经费要主要用于农村,这是一条划时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政策,当然要落实还需要艰苦、漫长的过程。

5.积极参与WTO新一轮谈判,建立能够约束发达国家农业补贴的新规则和新机制,坚决要求发达国家削减农业补贴,形成公平竞争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

篇5

 

一、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1.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的反倾销诉讼增多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的反倾销诉讼越来越多,已成为阻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非关税壁垒之一。截止目前,我国所遭遇的各种反倾销已经达到了500多起,我国已连续7年成为世界头号反倾销目标国。针对我国的反倾销案件给我国出口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严重萎缩,有些甚至已经被迫退出市场,构成了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巨大障碍。 

2.人民币汇率变化对出口的影响 

短期内来看,由于价格上升,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成本会加大,这样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农产品的价格将会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会下降,这对于我国的弱势农业来说无疑是不利的;目前在我国农业出口商品中,初级农产品占80%,传统农产品和大宗农副产品占40%以上,而这都是对价格变化的敏感度较低,需求弹性较小的产品。 

3.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 

在出口的农产品中,初加工产品占到80%,而深加工产品仅占20%,造成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 我国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和设备较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农产品加工的技术和设备问题增加了我国农产品的成本,也影响了农产品质量的提高。 

4.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面临某些国家新的贸易壁垒。 

2006年5月29日日本实施食品中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2006年日本厚生省查出违反《食品卫生法》并最终采取了废弃或退货处理的进口产品共1440批次,同比增加了82%。2006年6-12月间,日本厚生省对我实施监控检查的食品共43种,其中列明违反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的监控检查项目,涉及12种农产品,15种农药残留标准。 

从出口增速来看,“肯定列表制度”实施初期,由于进出口商对日本检验检疫情况心存顾虑,持观望态度居多,不敢盲目发货、进货,我出口企业减少,成交量明显下降。实施“肯定列表制度”以来,为应对日本监控检查和命令检查项目,我花生出口企业加大投入,用以购置设备、自检、普查等,检验成本上涨约一倍。由于成本上涨,导致出口利润下降,国内出口企业和农民的利益受损。 

5.我国国内农业支持政策薄弱 

我国长期以来采取农业支持工业的产业倾斜政策,对农业支持重视不够、效果不明显,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农业出口竞争力。第一中国政府财政对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资金支持总量仍然是非常有限的,总量不足。第二这些有限的资金的使用结构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方面。第三,目前政府的财政资金支持农业资金的管理体制也存在严重的缺陷,资金的使用效率比较低下。 

二、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对策 

1.向低收入农业生产者发放补贴 

在政府根据当地农民的收入分布状况,分配享受补贴的人员指标。 增加农业科研补贴投入、加强农民职业培训,为地方农业科研院所及企业提供育种材料,引导企业在中下游跟进 ,应建设一批符合国际卫生检疫标准的优质农产品出口基地,提高茶叶、蔬菜、花卉等传统优势产品出口的竞争力,以弥补我国取消出口补贴带来的贸易损失。 

2.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应利用商标的知识产权强化竞争力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们大量的农副产品,应当运用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获得法律保护;尤其是应当走出国门,利用我国已经加入的商标保护国际协定,到国外注册自己的品牌,让品牌成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当前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达6.7亿美元,农产品缺乏品牌竞争力是一个重要原因。 我国从1994年开始把地理标志纳入商标保护的范畴,现在通过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加大保护力度,直接促进了农民的增收。如山西长治的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注册了自己的商标,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收购玉米的车直接开到农家地头,农民降低了劳动强度,每亩还增收500多元。而山东章丘的大葱,注册地理商标以后农民增收3倍到5倍,种植面积扩大了三分之二。据统计,目前,我国已经对560多个地理标志产品进行了注册保护,获得地理标志注册的农产品收购价格普遍上涨20%至30%。 

3.更关注农民收入的增长 

因为这不仅仅决定了中国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也决定了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农产品商品量的扩大、生产量的扩大也要来自于农民收入增长这方面的积极性。 

4.注重对农民权益的保护 

要给农民国民待遇,很多综合部门也开始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到农村。中央有一条政策决定今后国家新增的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经费要主要用于农村,这是一条划时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政策,当然要落实还需要艰苦、漫长的过程。 

5.积极参与wto新一轮谈判,建立能够约束发达国家农业补贴的新规则和新机制,坚决要求发达国家削减农业补贴,形成公平竞争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 

 

篇6

 

特色农业是指具有鲜明的区域特点、独特的资源条件和产品品质,并且已具备一定的生产传统和产业基础,经过扶持和培育能够迅速在国内、国际形成较强竞争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农业产业,具有稀缺性、绿色性、区位性(结合WTO就是原产地原则)等特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特色农业特殊品质能满足当前市场需求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可以填补和开发现有和潜在的市场容量;同时,通过标准化生产和质量认证形成的产品差异和质量识别也必然大幅提升农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河南气候条件和地理资源优越,农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特色优势,发挥特色优势,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壮大农业,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是河南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发展路径的选择对于特色农业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一、特色农业的经济学分析

1.推动农民增收

从种植业来看,目前我省农业种植大部分结构单一农业论文,特色不明显;小麦、玉米是主要作物,杂粮和蔬菜的规模种植较少,商品化率不高。按每亩地年产1000斤小麦和1200斤玉米,小麦每斤1元、玉米每斤1元的价格计算,一般种植业每年亩产值在2200元左右。刨除耕地、化肥、农药、机收等投入(每亩地大约需投入300元左右),收益约在1900元;加上每年的农业补贴,农民的传统种植收益一亩地也只有2000元。当前我省农村人地关系属于人多地少型,人均耕种面积不足2亩,传统农业种植对促进农民增收作用有限。突破传统农业发展模式,通过挖掘和培育特色农业、提高农业附加值和效益,能有效推动农民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怎么写论文。

2.提升农业竞争力

特色农业的发展充分利用区域拥有的自然资源和历史资源,能够形成独具特色的产品优质性、稀缺性和绿色性,能满足当前市场需求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填补和开发现有和潜在的市场容量;同时,通过标准化生产和质量认证形成产品差异和质量识别,使其特色品质进一步转化为经济优势,这必然大幅提升农业的核心竞争力。面临国内国际市场上激烈的农产品贸易竞争,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能避开产品同质化带来的低效益和弱竞争力;这对于促进河南省由农业大省到农业强省的转变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3.促进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

在当前公众对绿色无公害食品需求旺盛以及国际农业贸易中技术性壁垒的广泛存在的条件下,特色农业只有通过现代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式,提升和凸显产品自身无可比拟的质量特色优势,才能够在应对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必然要求农业产业链的延长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改变目前单户生产带来的农户市场参与不足、农业附加值低以及产品质量不稳定等状况,而特色农业发展促进机制体制的创新会进一步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和产业化水平。

由此,必须充分重视优质特色农业的挖掘和培育,不断拓展特色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业产值,使我省农业“质”“量”齐增。这对于我省三农问题的解决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二、河南省特色农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1.积累了一定的特色优势,但资源优势开发不足

河南省特色资源丰富,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包括茶叶、花卉、畜禽、果蔬、木材、药材等在内近70种口碑相传的特色产品,如信阳毛尖、南湾鱼、樱桃谷鸭、杂交水稻、光山麻鸭、新县银杏、商城油菜、淮滨杨木、息县半夏、平桥石榴、固始鸡(鹅);泌阳、西峡香菇;灵宝苹果、宁陵酥梨、孟津梨;河阴、封丘石榴;荥阳柿子;灵宝牛心柿饼;西峡猕猴桃;仰韶杏;灵宝、新郑、内黄的大枣;信阳板栗;卢氏、辉县的核桃;方城烟叶;南召柞蚕;驻马店、南阳芝麻;开封花生;商城油茶;开封西瓜;中牟大蒜;淮阳黄花菜;淅川、永城小辣椒;固始“愣头青”白萝卜;杞县、延津胡萝卜;洛阳牡丹芍药、延陵腊梅、开封、南阳、郑州月季、信阳杜鹃;焦作四大怀药、内乡山茱萸;西峡山茱萸西洋参;南召辛夷;济源冰凌草;封丘金银花;辉县、林县山楂;新县银杏;正阳生猪、三黄鸡;南阳黄牛;郏县红牛;泌阳毛驴;周口槐山羊、沈丘清真牛羊肉;固始土鸡;淇河鲫鱼;原阳大米;确山红薯;道口烧鸡;驻马店小磨油;许昌腐竹;商丘酱菜;兰考泡桐等。以这些特色优势为基础,我省特色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农业论文,各地树立了众多的特色品牌,如华英鸭肉、文新茶叶、商城制鬃品、羚锐中成药、奥龙牌色拉油、安太食品、维维、十三香(调料)、利维康、莲花、宋河、金丝猴、辅仁等。但有些特色优势没有充分挖掘,没有形成特色品牌和产业化经营。

2.农业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总体发展层次较低

目前,河南省有562家企业被列入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0家企业先后入围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与全国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总数908相比,只占不到4.5%的比例。从农业企业规模和农业产业链条的发展看,除少数知名企业外,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产业链条较短,品牌意识不强,农产品附加值较低。大多企业处于农产品初级加工阶段,技术含量低、产业附加值少、产品单一,核心竞争力不足。很多特色产品质量上乘,但由于技术、资金和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加工和包装简单,品牌意识缺失,销售半径小,市场潜力和经济价值没有充分挖掘。

3.农户认知不足,组织化程度低,参与意愿与能力不强

在目前我国还不完善的条件下,单户种植(养殖)是农业生产的基本形态;农户是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主体。对沈丘县石槽乡农户调查得知,大部分农民对特色农业的概念表现陌生,缺少品牌意识,没有提升产品质量的内在动力。观念的落后、技能的不足和市场意识的模糊使得大部分农民在农业发展中只能扮演“耕种者”的角色,在产品质量提升、特色提炼、加工和营销等方面严重缺位。同时,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速度缓慢,这一方面使农业生产停滞在单户耕作的阶段,难以实现规模化、标准化,保证农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农业企业和众多农户之间的交易成本,难以在特色农业生产过程中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怎么写论文。

三、河南省特色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当前促进我省特色农业的发展,必须深化认识、加强引导农业论文,坚持走产业化、标准化发展的战略,并进一步理顺和发挥地方政府职能,围绕特色农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金融、信息、科技、服务等加强制度建设和政策供应,积极引导农户和农业企业的发展,激发特色农业发展的原生动力,扶持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和农业企业的发展,畅通特色农业发展的生产、加工、营销渠道;这是我省特色农业进一步发展的现实路径选择。

(一)深化认知,理顺职能,加强观念引导和政策扶持

1.把握特色农业发展规律,理顺政府职能

特色农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是资源先决、市场导向、规模适度、科技支撑、产业开发。作为主导的一方,政府有关部门应首先深化对特色农业的认知,把握其发展的规律和原则,以更加科学地引导特色农业的发展。其次,通过理顺政府职能,形成特色农业生产的专业领导机构和协调机制。围绕特色农业的项目培育和遴选、扶持体系的构建、特色产品的质量认证、标志和识别,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逐渐形成专门领导部门和专业技术机构并完善其工作机制,实现对特色农业发展的垂直、高效引导。动员社会各界尤其是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的力量,发挥其专业优势,推动诸如农民培训、技术推广、产品推介等方面的工作,形成特色农业生产的专业领导机构和协调机制。

2.加强观念引导和政策扶持,提升农户参与意愿与参与能力

从观念上使农户对特色农业的发展前景有所认知,增强其市场经济意识,提升其对特色农业发展的参与意愿。对农业劳动力群体进行定期培训,使其具备特色农业发展意识,更新生产组织方式,促其形成专业化的经济合作组织。完善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完善管理组织方式、人员编制、薪酬待遇、服务农户的方式和渠道等,创建发挥农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作用的机制。加强对农民信贷的引导,在贷款利率、贷款额度、还款方式和期限等向特色农业倾斜。

3.做好区域规划,科学布局特色农业

发展特色农业必须考虑地区综合条件,注重比较优势的发挥,寻求最佳的发展方案。我省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丰厚农业论文,特色产品的发展基础坚实,前景乐观。在特色农业的布局上,应构建机制,综合利用专门机构和科研院所的力量,对河南农业发展基本情况深入调研,依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生物资源、历史文化、农户已掌握的生产技术,以及当地特色农产品的现有种类、质量和规模,制定科学规划;使各地具有明确的优势特色农业发展方向,避免地域不适风险、市场风险、需求不足风险和一哄而上的风险。

(二)坚持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的发展战略

1.坚持以农业产业化促使特色农业发展的战略

产业化经营为特色农业的做大做强做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使原来小规模的家庭式生产转变为农业生产部门和关联产业紧密联系的社会化大生产;把传统的家庭为主体的独立经营变成由公司或联合体为主体的企业经营;将原来相互分割的农产品经营环节重新加以有机整合,形成一体化经营的格局。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可使地区潜在的相对优势转化为现实竞争优势,形成有竞争优势和区域特点的主导产业。打造特色农业生产、加工、营销完整的产业链,能提升特色农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也会带动区域经济的综合发展。

2.积极推动农业标准化发展战略的实施

农业标准化生产能有效克服当前农户分散生产带来的随意性,保持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和优质性,也有利于避开国际农产品贸易中技术性壁垒的影响怎么写论文。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发展特色农业,应着眼于生产、加工、流通三大环节,着力建立健全农业质量标准和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卫生安全水平;同时,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凸显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高收益,促使农业标准化进入良性循环和高水平发展。

(三)构建特色农业发展的支撑体系

1.完善农地制度

农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不全使土地分散耕作固化的状况很难打破,对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农业企业的发展形成限制。应进一步完善农地制度,一方面,加强集体经济建设,发展和强化其在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生产中的号召引导功能;另一方面,应健全农地流转制度,保护农户土地使用权权益的同时,通过流转使农业规模用地得到实现和保障。这对于促进特色农业的企业化发展有基础意义。

2.加大财政支持,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能有效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农业论文,促进农业产区与市场的衔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农业市场效率,同时推动农业产品质量的提高及其营销网络的完善,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竞争力。当前我省农业基础薄弱,水利、路网、通讯等不够完善,农业信息化水平低,需要大力改善和提高。另外,围绕特色农业发展所需的技术研发推广、农民培训等都需大量资金支出。应采取税收减免、投资补贴等方法,多方引进资金,多渠道增加对特色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和扶持政策供给。

3.鼓励和扶持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中小企业的发展

进一步制定易于操作的扶持政策,促进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企业是发展特色农业的主体,也是农业企业化生产的重要载体;应继续发展龙头企业的同时,扶持农业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金融支持、人力资源环境优化、相关政策的推介、产品购销平台的搭建,引导各种资源的有效联结,同时在企业品牌打造,相关政策适用等方面提供服务,促进农业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学英.关于发展我国特色农业的探讨[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12.

[2]李八月.加强和改进对特色农业的金融服务[J]. 内蒙古金融研究,2009,2.

[3]岑荣.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增收[J]. 南方农村,2007,3.

篇7

二、关于经济作物的研究

经济作物是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种植的重要农作物之一。经济作物的种类包括甘蔗、蒲葵、茶叶、花木、蔬菜和水果等。20世纪70年代编写的《珠江三角洲农业志》,其中第四本关于珠江三角洲蚕桑业发展史,第五本关于珠江三角洲主要作物和畜牧、林木历史,第六本关于珠江三角洲果木业发展概况和荔枝龙眼、柑桔、香大蕉、菠萝四大(笔者认为是“五大”)水果生产发展史,这些都涉及到了珠江三角洲经济作物种植的历史。[10]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珠江三角洲的经济作物种植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主要经济作物专业区。据叶显恩等人的研究,明清时期在珠江三角洲开始逐渐形成甘蔗、茶叶、蒲葵、蔬菜、花木和水果等专业种植区。例如甘蔗的种植,至明末已经形成以番禺、东莞和增城为中心的甘蔗产区。[11]刘正刚等对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的果树栽培进行了讨论,指出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地区人们对果树的认知、分类更为细化,通过接枝、驳枝等技术培育果树的新品种,在实践中注重气候、土壤、防护等对果树栽培的影响,对果品贮藏也进行了新的尝试,进一步推动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商业化发展。[12]陈伟民对宋代岭南的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产经验进行了讨论,经济作物论述主要分副食作物、纤维作物、辛香作物、果树作物、糖料作物、花卉作物和林木作物七大类分述。[13]王双怀讨论了明代华南的棉花、蚕桑、诸麻、甘蔗、茶叶、芝麻、油菜、油桐、乌桕、荔枝、龙眼、槟榔、杉树、诸竹、诸菜、香料、染料和药材等经济作物的分布及其地域特征,认为明代中期以后,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经济作物的生产具有较大刺激作用,而经济作物的增长反过来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14]司徒尚纪讨论了明代广东农业和手工业分布的特点,认为明代广东农业中,经济作物种植业是最发达的商业性农业,其中蚕桑、甘蔗、水果、鱼苗、蒲葵、种香、花卉、蔬菜等,已形成商品性集中产区,成为商品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的农业地理特征。[15]唐森、李龙潜分析了明清时期广东经济作物的种植情况,认为由于粮食作物品类的单调,水稻所产又不足供食,广东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发展,在明以前肯定受到极大的限制。明清时期广东经济作物的种植情况出现了新的趋向,诸如明清广东经济作物品类繁多,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随着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专业化的农作物区的出现;明清时期广东经济作物种植的目的,已不单纯地为了满足生产者本身的需求,而是作为商品生产投入流通领域去获取交换价值。[16]李华分析了明清时期广东农村经济作物的发展,认为广东农村种植经济作物有悠久的历史,但经济作物大面积生产,农产品的商品化,则是从明朝嘉靖、万历年间开始的,到了清中叶,广东有些府州县农村经济作物的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已经超过了江南五府而跃居第一位。

三、关于农业商业化的研究

篇8

平和县位于福建省南部漳州平原以西山区,古为扬州之域,周为七闽之地。唐垂拱二年(686年)“开漳圣王”陈元光置漳州府,元至治间(1321~1323年)析龙溪、漳浦、龙岩县地置南胜县,县治设今平和南胜镇,至正十六年(1356年)迁今靖城,更名南靖县。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朝廷准理学家王阳明所奏,取“寇平而人和之义”,析南靖、漳浦地置平和县。1949年9月17日和平解放,属龙溪专区(地区)、漳州市。境内地势多向东、南倾斜,丘陵起伏,溪流密布呈放射状水系特征,闽南、粤东最主要的两大水系――九龙江和韩江部分源于此。

古窑址均为明清时期,窑址遗迹分布在南胜镇、五寨乡、文峰镇、九峰镇、小溪镇、大溪镇、霞寨镇、坂仔镇、霞峰镇等。尤以南胜、五寨最多,南胜主要有花仔楼寨、窑仔山窑、碗窑山窑、田坑窑、蕉山窑、蝙蝠洞窑、码头窑、虎崆窑、金吊岭窑等。五寨主要有窑仔山窑、大垅窑、二垅窑、狗头窑、通坑内窑(内窑仔窑)、通坑外窑、东山墩窑、蛤蟆石窑、后巷窑、田中央窑、杉仔下窑、扫帚金窑、泥鳅崆窑、虎仔山窑、螺仔山窑、考塘窑、洞口窑、城仔迹窑(十八窑)等。霞寨镇主要有官峰村下楼乾窑、碗窑埔窑、柿仔下窑、下官峰窑。文峰镇主要有南霞山兜窑、前埔窑仔山窑等。坂仔镇有西坑窑,大溪镇有赤安窑,小溪镇有岭后窑,九峰镇有下坪赤草埔陶窑等。

福建省明清烧造青花瓷的瓷窑几乎遍布各县市,“所烧器物以盘碗居多,也烧制瓶、罐之类,器物造型大体相同,烧制工艺较粗。从花纹装饰看,很多地方与景德镇青花相同,烧制初期很可能有景德镇来技术人员指导。正如明嘉靖《安溪县志》讲‘安溪瓷业皆为外县人氏作业’。这里可能是景德镇青花的延枝”[1]。

明代中期闽南地区瓷业的突然兴起,与漳州月港的堀起有直接关系,月港发展迅猛,每年出入月港的大型商船200多艘,大量瓷器通过月港外销海外。

平和县境内目前已发现窑明清窑场数十处,堆积点百余个,部分为笔者首次调查发现。经福建省博物馆科学发掘的窑址有:南胜镇花仔楼村碗窑山窑[2],南胜镇法华村田坑窑[3],五寨乡新塘村大垅窑、二垅窑[4],五寨乡寨河村洞口窑(包括窑山窑、陂沟窑)[5]。有关陶瓷品种、烧造工艺、胎釉纹饰等已较详尽阐明,本文略。正如已故学者熊海堂所言:“通过对南胜、五寨窑的发掘,将可解剖一只麻雀,摸清漳州窑外销瓷产品的特征、技术系统,特别是南胜、五寨窑产品特征的总体面貌。并以此作为比较的基准之一,对海外出土同类器物进行断代和确定产品来源。”[6]

青花瓷是平和窑主要产品,约占全部品种的百分之九十五。调查报告[7]、发掘报告[8]、研究论文[9]较多。这里仅介绍部分未见著录或少见的新标本。

平和窑以开光青花大盘为主要特色,制作精细,纹饰繁美,足底粘沙。但也见部分无开光的满工大盘,制作规整,画工一流,发色纯正。口径约40M,菱花口,内底为海山蓬莱,内壁一周绘松竹梅等纹饰。也见一种双龙抢珠纹盘,盘中心为圆珠,左右各有一龙绘满整个盘面,各有四足,为四爪龙。见图1、2。

洞口窑以琢器为主,青花盒为该窑主要产品,除常规扁圆形盒外,还有四方盒、八角盒、椭圆盒等。如四方盒即为首次披露的新品种,盖面绘麒麟,四周绘飘带钱纹花卉。

采集到数件青花形物香盒,对研究日本茶道中的形物香盒产地判e将起到重要作用。如:日本古籍《形物香合相朴》中有“交趾柘榴香合”,却不见青花石榴香盒实物,笔者采集到这件洞口窑青花石榴香盒(图3)却也未见到传世品。采集到青花菊形香盒(图4)与日本古籍《形物香合相朴》中有“交趾菊梅香合”(图5)、“交趾菊牛香合”(图6),造型一致,不同的是交趾菊牛盒盖上是牛、交趾菊梅盒盖上是梅,青花菊形香盒盖面是荷。另外还见一种帽形香盒(图7)很有特色,所绘图案为常规扁圆形盒中常见,盖尖顶绘菊纹,周边四开光绘鱼鳞纹,不见传世实物,为首次发现的新品种。椭形盒见两种(图8、9),一种为印竖条纹,盒中隔断,成二格,盖面绘花卉或螭龙;另一种亦为椭形,盒中隔断,盖面绘螭龙,盖壁及盒身绘飘带菱形纹。大盒较少见,笔者采集到一个青花大盒,口径达27.5M。而最小的口径仅3.6M。日本曾出土青花白兔盒(图10)及莲池水禽纹盒(图11),被定为万历年景德镇窑产品[10],实为洞口窑所产。洞口窑常见白这类漏白兔纹,盒身亦为蓝釉白棱,器物造型也相同(图12),而莲池水禽纹盒(图13)更是该窑的常规品种之一。

洞口窑的萎角方碟亦习见,笔者采集到两件较特别的萎角方碟。一为“魁”字碟,初看似无特别,特殊之处是足为圈足。另一件为印花碟,内为青花骑马图案,外面四壁模印,其中一面完整,为鱼乐图(图14)。采集到2件六角碟较少见,一件内底为蓝地漏花“魁”字(图15);一件内底凹印八卦纹饰,再在纹饰上用青花填色,工艺较特别(图16)。

9件套八角攒碟(图17)也在洞口窑发现,纹饰有牡丹、八仙等。2002年越南平顺沉船3万4千余件漳州平和窑瓷器,有青花及部分五彩、素三彩。但这种9件套八角攒碟却被定为“窑口不明的青花瓷器”。如9件套人物攒碟(图18),中盘为八角八边,绘寿老图,周边8个五边形人物碟,各绘何仙姑、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铁拐李、蓝采和、钟离权(汉钟离)、韩湘子。沉船发掘者及研究者认为:“这类器物比较独特,不同于同船出土的漳州窑瓷器。类似的器物及标本在漳州窑址中似乎也没有发现。这些青花的发色有的灰暗,有的较淡,从青花发色看不同于景德镇的产品,风格上与漳州窑的产品较为接近,估计可能是受其影响的南方窑口产品。”[11]其实,这些所谓“窑口不明的青花瓷器”9件套八角攒碟在洞口窑已发现。沉船中的不少瓷器为洞口窑产品。这亦是平和窑对外贸易的一大角注,证明禁海期部分产品是通过越南转口销往东南亚的。

青花大碗或大钵标本较特殊,内底印花,外绘青花。青花章纹瓷盘标本亦采集到一片,海外收藏的部分青花章纹瓷的出处为洞口窑可获确定。

各式青花瓶在洞口窑也能见到(图19-22),有玉壶春龙纹瓶、细颈胆瓶、带座瓶、盘口双耳瓶等。细颈胆瓶、带座瓶的纹饰以梅花居多,也见龙纹,画工较娴熟,构图错落有致。

各式青花香炉也是洞口窑的特色之一,因发掘报告多有介绍,这里仅介绍一件以往未报道的窑址出土的完整开光香炉,笔者在村民家中见到,筒式炉,平沿内敛,斜直腹,平弧底中心凹圆,三兽足。纹饰分两层,上层开光内绘花卉,下层开光内绘麒麟,开光外绘波浪纹等。

这里还须指出,一件出土于日本的青花小罐,被日本学者当成“14世纪‘染付’青海波鱼鸟文小壶”并作为“珍稀遗品”,认为构图是中国或者越南的描绘法,纹饰被推断为越南或泰国图案中有趣的趣闻,而不能明显判断的奇妙图案。推测该器是由越南或泰国最先烧造的初创期釉下青花瓷,是属14世纪元青花影响而烧制的一个较例子,表明元青花并未到此终结。经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属越南或泰国初创期青花,虽不是从古窑址出土,却和泰国的陶土非常相似,而且该青花小罐异于从前的越南青花及元青花[12]。该青花小罐为开光鱼跃纹小罐,高5M,直口短颈,溜肩扁鼓腹,饼足,肩绘菊瓣纹,腹部开光绘鱼跃纹,开光以外绘波浪纹。实为洞口窑明末产品,洞口窑这款小罐较多见,鱼跃纹、波浪绘等也是该窑习见装饰题材。笔者在洞口窑采集一件生烧品,高5M,直口短颈,溜肩扁鼓腹,饼足微内收,肩绘菊瓣纹,外腹绘缠枝花卉纹,似连成三开光,内绘放射状花纹。

对于平和窑的始烧年代,曾经有学者将之考定为元代至清代。如洞口窑被定为元、明产品,内窑仔窑元、明、清[13]。洞口窑的青瓷类品种,如八卦纹炉、三足炉、砚台等,过去被误认为似元代产品,实则是同青花瓷一样属同一地层堆积,是明万历至清初产品。应该说内窑仔窑的涩底叠烧粗青瓷比较早,可能属明中前期物,但数量不大,仅作为本地销售。以往这类涩底叠烧粗青瓷往往被认为是元代产品。

本文所讨论平和窑年代,是指以贸易为主的青花瓷、五彩瓷、色釉瓷、素三彩瓷等产品,不包括草创的与外贸瓷断挡的“土窑”粗青瓷。

关于平和窑的生产年代,一般持明末清初说。明确定代的有:明代嘉靖至清代康熙间[14];明代万历时期或更早一些至明末清初[15];明万历中期至清顺治时期[16];明末清初(约为清康熙以前)[17];早于嘉靖五年(正德晚期)至清初[18]。但大部分学者并未就自己提出的年代观进行必要的论证,或论证的依据未进行检验。

对于古遗址的发掘,日本做的较好,发掘也比较彻底,地层关系明确,遗物采集也很全面。就漳州窑的问题多次专程赴福建考察与交流,掌握资料也较全面详实。日本学者森村健一长期从事古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其研究成果对我们认识漳州窑的起始年代等问题,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他综合日本各地遗址及各国的沉船出土漳州窑陶瓷产品资料后,明确指出:从1585年失火的根来寺遗址看,漳州窑系制品极少。至1590年以后,漳州窑系制品才大量生产并输入日本,如1615年失火的大阪域夏陈遗址出土物中,漳州窑系青花、五彩标本超过80%。并根据大量的日本遗址资料,将漳州窑系制品分为三期:Ⅰ期为16世纪后半叶(1570~1582年,隆庆四年~万历十年,即日本的织田信长时期),漳州窑系青花极其少见;Ⅱ期为16世纪末~17世纪初(1585~1615年,万历十三~四十三年,即日本的丰臣时代),这时的漳州窑系制品突然大量出现,数量上甚至超过了景德镇产品;Ⅲ期为17世纪初~17世纪中叶(明晚期~清初期,相当于日本德川幕府前半期),漳州窑系制品减少,仍见如同Ⅱ期的各类遗物,但碟类减少,盘类增多,漳州窑系制品逐步被景德镇制品取代[19]。后又增加了一期,Ⅳ期为17世纪后半叶~18世纪中叶[20],这时期日本遗址已无漳州窑系的碗、盘类器物出土[21]。随着考古发展,资料的充实,以后森村[22]又将这四期修正为:Ⅰ期为16世纪后半叶;Ⅱ期为16世纪末~17世纪初(1600~1615年);Ⅲ期为17世纪初~17世纪中叶(1640~1660);Ⅳ期为17世纪后半叶~18世纪中叶(1680~1750年),仅见一件五彩盘出土。

菲律宾“圣迭戈号”,沉没于1600年12日14日,沉船货物中有平和窑瓷器产品,多数为青花瓷,少量为五彩瓷,常见器型为盘和碟,也有少量碗、大罐、小罐和盒,具有典型平和窑瓷器特征。芭芭拉•哈里森把漳州瓷中的青花器分为保守型、持续型和多变型三种类型,“圣迭戈号”上的大部分陶瓷属持续型,少数为保守型[23]。因此,可确定这一特定时间内平和县窑场以保守型、持续型为主要产品,并可界定这类器物的年代约为1600年(万历二十八年)。符合森村修正后编年“Ⅱ期为16世纪末~17世纪初(1600~1615年)”。

漳州地区的明清墓葬中,平和窑产品较少见。平和县南胜陈山村“万历甲寅”(万历四十二年)纪年墓出土青花开光锦纹雉鸡牡丹纹盘残件(口径48M)、青花开光立凤纹盘残件及青化碗(图案多达十余种),这些碗盘均为南胜、五寨等窑常见的产品,纹饰、造型相同,是从外销瓷中剔除的转内销“残缺次品”,被当地平民采用为圹盘、圹碗封存于墓堆[24]。因此,这类碗盘可确定烧造于1614年以前。其中,开光立凤纹盘等纹饰与“圣迭戈号”持续型立凤纹、鹿纹、鸭纹盘开光纹饰相同,锦地开光纹“圣迭戈号”虽不见,日本遗址同一地层中却与持续型类物同时出土,因而可视为同一时期持续类产物。

小溪产坑村“天运癸巳年”墓,墓碑有“皇明”、“待赠光禄口夫尚暨口先生墓”、“天运癸巳年十一月十日囗立”等隶书文字。出土圹碗有魁字云龙纹、玉字凤穿花纹、临江待渡纹、秋江夜渡纹,均为青花碗。对照“万历甲寅”墓出土器物,发现两者之间的工艺特征、图案纹饰等有着明显差异[25]。查“天运”年号为张普薇所用,为1637年(丁丑),与癸巳年不符。推测属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七年(即清顺治十年,1653年癸巳)。如推断无误,这类器物的年代应有清顺治十年上下。

与平和县相邻的漳浦县隆庆至万历四十一年的多座墓葬中,出土了青花小罐、盖罐;崇祯十五年墓出土圹碗1500余件,内底饰篷船和戴笠船夫、天官赐福纹,内底无纹者多有涩圈,外壁点五道密集青花点饰;康熙四十年墓出土青花碗上多有“佳”字款。这些出土物多半具有沙足特征,应出自平和五寨窑或紧邻五寨的澎水窑[26]。

平和窑,甚至闽南的众多青花窑址均未出土纪年瓷器,诏安窑有“大明成化”[27]寄托款,安溪窑有“成化年制”、“宣德年造”[28]等伪托款,这些都是清代瓷器。

综合上述研究资料及笔者的调查,平和县目前不见元代瓷窑。平和窑址群中,有一些涩圈粗青瓷,可能稍早,是内供商品。

福建青花瓷产生于何时?平和窑的烧造年代?笔者以为有重新讨论的必要。

有人在没有任何文献依据与考古证实的情况下,却写下德化窑“明成化以后开始大规模烧制青花瓷”[29]。有人指出[30]:福建青花瓷产生于明正德~嘉靖,依据为德化县明墓出土的一件正德己卯年郭真荫青花墓志及同墓出土的一件青花瓶;也有人认为[31]:闽南目前最早的青花瓷是安溪县嘉靖五年纪年墓出土青花碗。1983年德化县出土正德己卯年郭真荫墓志并非钴料,而是褐彩。该墓志为米黄色釉面,釉下阴刻铭文,填以褐色,烧成后文字呈淡铁锈色,这种铁褐色过去多被误为土钴料。据传同墓出土了一件青花瓶,青花色泽灰蓝泛黑,外壁饰折枝菊纹,被认为是我省最早的纪年墓青花品。但该墓未经科学发掘,遗物是村民送交,来源有疑问。从形制观察研究,该瓶属明末清初产品[32]。

笔者以为,闽南青花瓷最早为漳浦隆庆年间墓[33]。安溪县嘉靖五年纪年墓[34]是1989年一农妇到博物馆参观时,告诉博物馆:官桥洪塘村鸡母山有墓葬遭基建破坏,有青花碗出土。2个骨灰陶罐已被移葬,4件青花碗可能是墓葬遭基建破坏后追缴物。另有地砖墨书墓志,字迹被刷洗,仅能看出“……不幸卒于嘉靖五年丙戌……寿三十有三……”等字,并无葬日。墓有二穴,可知为合葬墓,下葬亦有先后,不能确定下葬时间;又可确信该墓为二次葬,所谓二次葬即不可能是“卒日”。安溪县所谓“嘉靖五年墓”出土青花排点纹碗与漳浦明崇祯十五年(1642)许氏墓、崇祯年间何楷父母合葬墓青花碗相同,这种青花排点纹碗在福建省的烧造时间应为明末,绝不可能到嘉靖五年。又如嘉靖三十八年陈素轩墓志铭,有人认为[35]是青花字迹,款字青料色泽呈现蓝中徽泛紫。该墓志是从县陶瓷公司征集。传云,同墓出土了5件瓷器,均为米黄釉瓷,而不见一件青花瓷。该墓志未经科学检测,真赝尚存疑,还不能作为纪年青花器。有文章指出:闽南青花瓷从嘉靖五年始烧,但有些窑的青花瓷可能早于嘉靖,如平和五寨一带的青花瓷窑址中出土一些平切足,外底未施釉,内绘实笔空心梅,这种风格在景德镇青花窑的中期常见[36]。福建平和窑青花瓷不可能与景德镇同步发展,不能生搬硬套。

有人认为漳浦正德墓一件素三彩瓜棱水注与平和田坑窑素三彩极为相似,嘉靖三十九年土楼残墙上的一片青花碗残底,是研究平和窑系烧造年代的重要根据[37],并以这一青花碗残底认定澎水窑创烧年代为嘉靖中期[38]。笔者持不同看法,素三彩水注与平和窑的素三彩造型、工艺等有差异,尚不能认定为田坑窑产品,外来成份较大。嘉靖三十九年土楼残墙三合土中的残瓷片并不能作为断代依据,因为嘉靖墓葬中不见这类青花瓷碗,又修土楼时为何要在三合土中加杂破瓷片呢?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该瓷片在什么时间维修过程中夹杂入内。因此,该瓷片不能作为绝对纪年物。澎水窑创烧年代也不可能认定为嘉靖中期。

笔者以为平和窑青花瓷创烧于嘉靖晚期(未见嘉靖纪年墓青花瓷)至万历早期,亦以内销供应本地区民众,漳浦县隆庆及万历五年墓出土平和窑青花盖罐即是最好的说明。

外销瓷年代为万历中前期。瓷产品外销,促进了平和窑业的繁荣与发展,万历中期及中晚期,窑业发展较快,目前发现的百余处窑场多为这一时期。外销的兴旺与月港息息相关。明代文献[39]载:从月港出发的商船,万历十七年“岁限船八十有八”,“后以引数有限,而愿贩者多,增至百一十引矣”。万历十七年有“番泥瓶,每百个税银四分”,万历四十三年“番泥瓶,每百个税银三分四厘”、“青花笔筒,每个税银四厘”。

泉州港由于淤泥沉积以及“海禁”等诸多因素而渐渐衰败,至明朝,逐被漳州月港所取代。隆庆元年,朝廷采纳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这时又由于双屿港因国际贸易市场被朱纨派兵捣毁,该港成为废墟。此后直至万历年间,月港的海外贸易发展到最高峰,成为我国东南亚沿海对外贸易中心[40]。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新颁布禁海令后,月港开始衰落,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告终[41]。平和窑亦停烧。以上历史背景简要勾勒出当时的政治形势与瓷业兴衰的轮廓。

探究平和窑生产技术的来源,对于进一步确立科学的区分标准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窑炉技术和装烧技术看,平和窑采用的是阶级式分室龙窑,所用的“M”型匣钵及装烧方法和窑火的处理方法等均有明显的闽浙地区龙窑特征,其制坯、施釉及装饰图案的绘制等则大部分仿自景德镇。其施釉方法、工序似来自景德镇制瓶罐类抚州或丰城籍窑工。可以说,为了趋利,平和窑采用了闽浙流行的龙窑窑炉,又吸收了景德镇窑的边缘工艺技术,只是形式上的仿景产品。其急就草率的产品给我们留下了区分其不同技术系统的明显特征。这些技术上的一系列差异提示:尽管沿海诸窑产品在器型、纹饰等方面与景德镇产品有相似之处,但窑炉技术、装烧技术和成型工艺上差别甚大[42]。

注 释

[1]赵光林《从中国青花瓷器不同时展阶段看它的兴衰》,《北京文博》2003年2期。

[2]福建省博物馆:《漳州窑――福建漳州地区明清窑址调查发掘报告之一》,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3]福建省博物馆:《福建平和县南胜田坑窑址发掘报告》,《福建文博》1998年1期。

[4]福建省博物馆:《漳州窑――福建漳州地区明清窑址调查发掘报告之一》,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5]福建省博物馆:《平和五寨洞口窑址的发掘》,《福建文博》1998年增刊。

[6]熊海堂:《华南沿海对外陶瓷技术的交流和福建漳州窑发现的意义》,《明末清初福建沿海贸易陶瓷的研究――漳州窑出土青花、赤绘瓷与日本出土中国外SWATOW》,中日共同举办学术讨论会文集,1994年。

[7]a.福建省博物馆考古部、平和县博物馆:《平和县明末清初青花瓷窑址调查》,《福建文博》1993年1、2期合刊。b. 福建省博物馆考古部、平和县博物馆:《福建平和县南胜、五寨窑址1993年度调查简报》,《明末清初福建沿海贸易陶瓷的研究――漳州窑出土青花、赤绘瓷与日本出土中国外SWATOW》,中日共同举办学术讨论会文集,1994年。c.朱高健、李和安:《平和南胜窑调查报告》,《福建文博》1996年2期。d.平和县博物馆:《平和官峰窑址调查报告》,《福建文博》1998年增刊。

[8]a.福建省博物馆:《漳州窑――福建漳州地区明清窑址调查发掘报告之一》,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b.福建省博物馆:《福建平和县南胜田坑窑址发掘报告》,《福建文博》1998年1期。c.福建省博物馆:《平和五寨洞口窑址的发掘》,《福建文博》1998年增刊。

[9]a.厦门博物馆:《闽南古陶瓷研究》,福建美术出版社,2002年。b.《福建文博》1999年增刊“中国古陶瓷研究会1999年漳州年会暨学术讨论会文集”。c.林尊源:《福建平和青花装饰艺术及时代特征》,《中国古陶瓷研究》第4辑,紫禁城出版社,1997年。

[10]坂井隆夫:《遗品に基づく贸易古陶磁史概要――海を渡つた中国陶磁》,京都书院,1989年。

[11]刘朝晖:《越南平顺沿船出土的漳州窑青花瓷器》,《中国古陶瓷研究》(十三),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

[12]坂井隆夫:《遗品に基づく贸易古陶磁史概要――海を渡つた中国陶磁》,京都书院,1989年。

[13]《漳州志》卷三十二“文物名胜”。

[14]叶文程、林忠干:《福建陶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

[15]福建省博物馆考古部等:《平和县明末清初青花瓷窑调查》,《福建文博》1993年1、2期合刊。

[16]张仲淳:《漳州窑系瓷器的特征、年代及对日本的影响》,《厦门博物馆建馆十周年成果文集》,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

[17]福建省博物馆:《漳州窑――福建漳州地区明清窑址调查发掘报告之一》,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18]傅宋良:《闽南明代青花瓷器的生产与外销》,《厦门博物馆建馆十周年成果文集》,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

[19]森村健一:《漳州窑系制品(スワトウ)の年代观とその意义》,《明末清初福建沿海贸易陶瓷的研究――漳州窑出土青花、赤绘瓷与日本出土中国外SWATOW》,中日共同举办学术讨论会文集,1994年。

[20]森村健一:《漳州窑陶瓷器(SWATOW)的贸易》,《漳州窑――福建漳州地区明清窑址调查发掘报告之一》附录二,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21]森村健一:《福建省漳州窑系陶瓷器(汕头器)的编年》,许其晃译打印稿,1994年。

[22]森村健一:《福建省漳州窑系青花五彩琉璃地的编年和贸易――明末清初的汕头器》,《福建文博》1996年2期。

[23]莫尼克・科里克:《界定“汕头器”的年代――1600年11月4日,“圣迭戈”号大帆船》,《福建文博》2001年1期。

[24]高健、李和安:《从明墓出土器谈平和窑烧制年代》,《中国古陶瓷研究》第5辑,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

[25]高健、李和安:《从明墓出土器谈平和窑烧制年代》,《中国古陶瓷研究》第5辑,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

[26]王文径:《漳浦出土的明清瓷品》,《福建文博》2001年1期。

[27]欧阳希君:《记一次漳州窑考察》,《欧阳希君古陶瓷研究文集》,世界学术文库出版社,2005年。

[28]张仲淳:《明清时期的福建安溪青花瓷品》,《考古》1987年7期。

[29]裴光辉:《克拉克瓷源流》,《福建文博》1999年增刊。

[30]罗立华:《福建青花瓷器的初步研究》,《东南考古研究》第一辑,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黄春淮、郑金勤:《德化青花五彩瓷全书》6页,福建美术出版社,2003年。

篇9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4-0096-03

在经济新常态下,围绕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建设,海南吹响了农业绿色崛起的号角,将发挥得天独厚的热带资源优势和21世纪海南丝绸之路战略节点的区位优势,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以热带特色为主动力推动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海南国际旅游岛城市化建设和休闲旅游农业发展迅速,以花卉、果蔬、草坪等园艺产业已成为海南优势经济产业。海南大学应用科技学院作为海南大学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核心基地,本着服务海南的旅游、热带、特区等特色,传承办学历史悠久的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和新海南大学的精神,秉承“海纳百川,大道致远”的校训,根据海南园艺产业发展的新特点、企事业单位对园艺人才的新需求,基于本着以学生为中心,发展为目的的原则,对我院园艺专业师生进行相关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找出了现有教学体系的不足,对其提出合理化建议,进行了相关改进,以便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园艺人才,为海南园艺产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1 园艺专业定位与课程体系

园艺专业(草坪科学与工程方向)依托原“两院”的传统和精神,设立于2010年(开始招生),本专业主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具备果、蔬、花、牧、林、草等植物栽培管理、园林绿化施工养护、花卉营销与审美鉴赏等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较强的岗位实践能力,能在农林部门、农业开发区、风景区、高尔夫球场、运动场等部门从事园林植物栽培管理、绿化施工与养护、休闲农业、花艺环境设计、草坪生产与贸易、人工草地栽培、草坪建植与管理、高尔夫球场规划设计管理和现代农业、农场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大园艺综合性新型农业专才。开设课程涉及草业科学、果树学、花卉学、蔬菜学、土壤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工程建造、国际园艺研究进展(专业英语)等。

2 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

2.1 课程种类过多,涉及范围过广 在调研过程中,学生提出现在所学的课程科目过多,涉及范围太广,分配到每门科目的教学课时数短,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对本门课程进行全方面讲解,只能找重点进行教授,这就使得学生无法对此课程经行全面了解,只能掌握重点甚至是略懂皮毛,造成了学生各种课程都有涉猎,但又都只通不精的普遍现象。这就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迷茫感,使其无法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详细的知识系统,只能够有一个大体的知识框架,并且没有一个核心领域可以做到学的精、记的牢,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发展[1]。

2.2 实践教学过程的相对缺乏 《植物学》《果树学》《观赏树木学》《蔬菜学》《种子种苗学》等课程实践课时数相对较短。目前所设课时数只能够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个大体了解,例如树木学实践环节,学生普遍反映通过短暂的实践课学习,只能泛泛了解树木的名称,但对于其他相关方面的了解较少。并且认识树木过程也是一味的填鸭式教学,教师告诉学生一种植物的名称,学生记一种,无法做到学生对不认识的树木进行自行查阅学习,从而降低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一定程度上打压了W生学习积极性,降低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实践教学内容有限,并且部分课程内容没有及时更新,实践过程不能根据当地教学条件及地域、季节的变化做出相应灵活的调整。同时,教学基地的建设及完善进程亟待加快,以便促进实践教学的具体开展,推动教学进程,利于学生的不断学习及发展。

2.3 课程内容的重复 目前一些设定课程的内容出现部分知识点重复现象,如《草坪保护学》《高尔夫球场草坪》《高尔夫球场环境保护概论》《草坪工程》课程对于草坪内容的讲解出现部分重叠,导致学生一个知识点可能要重复学习多次,浪费时间、经历及师资。

2.4 课程安排的开课学期不合理 学生反映某些课程的开课学期安排的不合理,尤其是大四学年的一些专业课程建议安排在大三学年进行学习。鉴于大三学年课程安排较为稀疏,所以很多学生在这一年里会产生迷茫感,虽然有较多的自我学习发展空间,但普遍出现学生无法较好把握,不能充分利用这些时间从而虚度光阴的不良现象。而大四一年要开展毕业论文,进行相关文献资料的查找,若还要进行其他课程的学习,则二者较难兼顾,学生无法全身心投入毕业论文设计中[2]。此外,由于本专业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为获得较为精确的实验数据,可靠的实验结论,提高论文的质量,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筹备,所以不应再在其中增加其他课程的学习。

3 教学体系的改进思考

3.1 公共课程 公共课程是高等和中等专业学校各专业学生共同必修的课程。总体上分为三大模块:(1)社会科学公共基础课,如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基本原理;(2)自然科学公共基础课,如大学计算机基础;(3)实践环节公共基础课,如课程设计。公共课虽然不一定与所学专业有直接的联系,但它是培养学生掌握全面性知识、开展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学校在公共课程的设置中应相应增加语言类课程,例如应增加大学语文课程。学生通过对于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其理解能力得以提升,有利于今后文献资料的阅读理解以及毕业论文的写作,同时又可增加学生对汉语的深入学习,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公共基础课程学习建议安排在大一、大二两个学年,既可作为高中与大学的一个衔接,又可为学生接下来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3.2 学科基础课 学科基础课是依据不同专业所设置的为专业必修课打基础的课程,这一部分的开课时间建议安排在大一、大二两个学年。学科基础课的设置的目的是在公共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为专业必修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学校在学科基础课的设置中应相应减少高等数学的课时数,增加生物统计学的课时数。生物统计学是数学在农科方面的具体应用,与本专业息息相关,应用性更强,但目前所设置的课时数不足以满足学生全面了解本门课程的相关知识的需求,不能将其与专业相对接,使本门课很好地应用到实践中。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掌握较为全面的、牢固的知识,以至于陷入“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境地。其次,由于现代园艺不断向信息化、技术化方向的发展,本专业需要大量具备一定计算机基础的高科技型人才,因此这就体现了计算机课程设置的重要性[3]。除了目前所设置的Visual Basic语言程序设计,以及公共课程中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这三门课之外,建议增加一门计算机在园艺专业上的应用的课程,使计算机与园艺专业有更好的对接,也使得课程的设置更加贴合实际,更加符合现代园艺相关用人单位的需求现状。

3.3 专业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程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部分,是整个教学课程设置的重心部分,其课程设置的合理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质量。此部分课程的不足在上文中有所提及,即部分课程内容冗余,出现不同程度的知识点重复。建议把《草坪保护学》《草坪排灌水学》合二为一,将《高尔夫球场草坪》《高尔夫球场环境保护概论》《草坪工程》合为一门课程进行讲解,先让学生对课程内容形成一个总体的知识框架,再进行知识点的细化,这样既可以避免知识点的重复,同时可将知识点进行串联,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个全面的知识体系,亦避免了时间、精力及师资的浪费。

3.4 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是培养学生对园艺不同方向兴趣的课程,此课程建议设立在大二、大三两个学年。涉及的方面包罗万象,如关于园林设计、鲜切花栽培与管理、果蔬贮藏等。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学习,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同时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利于今后的就业及创业。

3.5 实践教学环节 为了让学生能够做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应该增加实践教学课程。植物学课程实习应分三步进行:首先,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校园参观,认识校园植物。校园拥有上千种植物,是一个很好的植物学习场所,掌握校园植物的名称及特点是学生必不可少的专业技能。其次,学生应去植物园进行学习参观,这是对知识点进行补充的过程。最后,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霸王岭等地区的野外实习,既可进行知识点的复习概括,又可对知识点进行查缺补漏,做到温故知新。“三步走”的计划将会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掌握植物学知识点,将理论与实践进行良好的对接。《观赏园艺综合实习》课程的开展可放置于大三学年。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不同园艺工作园的参观及考察[4]。学生在与基层人员的讨论交流中了解现代园艺的发展情况、人员的需求状况,同时了解如何更好地将所学所想付诸于实践,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创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5]。具体开展形式可采用“大组套小组”,分组分工的形式[6]。每个小组5~6人,专门负责实习内容的其中一项,进行组间的学习、讨论、整理及总结,最后进行大组之间的成果分享讨论。这样,既可以调动每名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集思广益,实现“1+1>2”的效果。

4 结语

以上对于教学体系改良的建议及意见是基于海南当地现代园艺的发展情况以及相关用人单位的需求状况,并结合海南大学应用科技学院现有教学体系现状进行调研及分析讨论得出,以期能对现有园艺专业课程有一个进一步的优化,为培养掌握牢固理论知识及很好的实践能力的综合性应用型高精尖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同时,应根据海南当地教学条件及现代园艺专业企业用人需求,结合学生培养目标,总体上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授课方式。理论课的教授以班级为单位,采取小班教学,使教师可以更好地掌握每个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进而进行相应辅导,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夯实基础,从而实现师生间良好的互动与沟通。实践课的教授以组为单位,采用进入实践基地及农场进行实践学习的方法。授课方式为教师进行统一操作讲解,班级成员以组为单位,首先进行组内的探讨学习,然后进行各组间的讨论及评比,让学生在实践、交流及竞争中更好地对知识进行把握,以期培养更加适应当代园艺产业技术领域岗位需求,能够掌握牢固理知识及很好的实践能力的综合性应用型高精尖人才;培养具有较强创业精神及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为学生的学习及就业、创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及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丽霞,柴明良.高职园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研究[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3):43-46.

[2]黄科,何,,等.湖南农业大学园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中国园艺文摘,2012(9):173-174.

[3]杨芩,李性苑,刘伦沛,等.“实用技能型卓越园艺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园艺文摘,2014(12):196-198.

篇10

考察组先后赴辽宁省葫芦岛市、朝阳市、沈阳市、鞍山市、辽阳市、抚顺市对生产性温室和温室制造企业进行了现场调研。调研发现,辽宁省的设施农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先进适用技术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例如,在喀左,一个温室集成了17项温室新技术,如采用了嫁接、半自动放风、小滑车运输、半自动落秧机构、全膜覆盖、膜下滴灌、人工补光、电动卷帘机、秸秆生物反应堆、黄蓝粘虫板、半地下结构、厚后墙保温蓄热、大跨度采光、大垄双行栽培、后墙墙根栽培利用等多项技术。归纳辽宁省设施农业发展特点,大致有以下几点。

设施农业规模实现跨越发展

1985年辽宁省的蔬菜播种面积仅5.594万公顷,而到2003年全省蔬菜播种面积已经达到65.33万公顷,蔬菜播种面积每年以2.67万公顷的速度在增长。1985年以大小棚为主的设施农业面积只有0.27万公顷,到2003年,以节能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农业面积已经达到19万公顷,日光温室比重超过58%,达到11万公顷。到2010年底,辽宁省设施农业占地面积突破53.33万公顷,计划2012年突破66.67万公顷,发展规模居全国之最。

政策强力支撑设施农业发展

在土地整理和流转上,辽宁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调整,通过调地、换段、低产田改造等形式,通过村民之间相互换地、土地租赁等形式实现土地的高效流转。通过一系列土地流转方式解决了设施农业建设用地问题。

为了解决设施农业建设资金的困局,在资金支持上,各级政府大力投入。为了解决朝阳市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辽宁省2010年拿出10亿元,对朝阳市的设施农业建设给予大力支持,建设6.67万公顷设施农业,朝阳市实现户均一栋温室。此外,还采取了财政直接补助、无息贷款、担保贷款、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支持农民、企业、合作社组织进行日光温室和冷棚建设。对日光温室每栋的补贴0.2万元~2万元不等。在协助贷款上,如葫芦岛市、本溪县村干部等给农户提供贷款担保,盘锦市对1个150m延长的温室贷款4万元,并由当地政府两年贴息。为了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绥中县还开展了设施保险业务,每100m的温室保费160元(政府补贴100元,农户负担60元),最高赔付8000元。此外,在水、电、路等问题上通过垫资、政府借款的形式全力配合解决。

日光温室结构趋于大型化

辽宁省的设施生产以日光温室为主要形式。其中,沈阳农业大学先后开发了辽沈I型、ц型、Ⅲ型和IV型系列温室,鞍山市专门为北纬40°―42°开发了8m跨、10m跨钢结构日光温室。辽沈ц型、ш型日光温室已经成为辽宁省生产的主体结构,辽沈IV型成为育苗温室的首选。总体而言,辽宁省的目光温室结构正朝着“厚墙体、高举架、大跨度、机械化”的趋势发展。一方面可以提高了温室内的温度,室内温度也变得均匀、波动小。另外,温室空间增大后,作业空间大,作业机具可以方便地出入,便于实现机械化。此外,温室的长度也越来越长,在辽西、新民等地,日光温室单栋的长度多达150m~300m。机械化设备应用日渐增多

卷帘机已成为温室的标准配置,极大地节省了作业的劳动强度。另外,为了便于农资、蔬菜的运输,在后墙下面悬挂一小滑车,实现了物料运输的机械化。另外,半自动落秧机构、拉链式半自动卷膜机等机械化手段都不同程度地减轻了农户的工作强度。

病虫害总体较轻

由于辽宁省纬度高不利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且温室标准高、空间大,温湿度变化较缓,防治工作也比较到位,病虫害总体上比北京市以南轻。除了充电式机动喷雾器使用不广泛,一些防治病虫的新装备,如硫磺熏蒸器、蓝色黄色粘虫板、嫁接换根、生物反应堆都已被广泛的应用。

“黄瓜采摘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通过教育部成果鉴定

2011年3月7日,由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李伟教授主持的国家“863”课题成果“黄瓜采摘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通过教育部的成果鉴定。

鉴定委员会主任由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院士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863”计划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专家孙立宁教授,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中心主任赵春江研究员,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刘进长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机电控制研究所所长刘成良教授,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韩建达研究员,北京京鹏环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周增产总工程师等7位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

鉴定委员会听取了课题组负责人李伟教授的工作和技术汇报,审查了有关技术资料,观看了现场演示,经质询和讨论后一致认为该成果作为国内第一台黄瓜采摘机器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基于多光谱段融合的非结构环境下果实信息获取与感知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成果申报发明专利10项、授权软件著作权5项,发表学术论文18篇,其中12篇被SCl/EI检索,完成了国内多个实际温室环境的试验与示范。

黄瓜采摘机器人是利用机器人的多传感器融合功能,对采摘对象进行信息获取、成熟度判别,并确定采摘对象的空间位置,实现机器人末端执行器的控制与操作的智能化系统,能够实现在非结构环境下的自主导航运动、区域视野快速搜索、局部视野内果实成熟度特征识别、及果实空间定位、末端执行器控制与操作,最终实现黄瓜果实的采摘收获。该成果打破了传统机器人工作在结构化环境的技术屏障,是对传统机器人工作模式的挑战,为农业机器人走出实验室、进入自然环境的农田作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技术支撑。

黄瓜采摘机器人曾受邀参加2010信息与现代农业博览会,反响热烈。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农业部部长韩长赋等人亲赴展台观看演示,给予高度评价。

会议由我校科研院成果院管理处处长苏洲主持,工学院院长韩鲁佳、副院长张东兴、科研成果管理处主任白玉华、课题组部分成员及农业机器人实验室全体成员参会。

沈阳将打造有机蔬菜生产基地

一个是从外地运来、成本偏高的蔬菜,一个是沈阳本地自产自销、价格便宜又新鲜的蔬菜,您会选择哪一个?相信大部分市民都会选择后者。2011年3月1日,记者从辽宁省沈阳市光辉现代农业示范区召开的新 闻会上了解到,未来几年,这里将建成占地233 3公顷的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和占地133.3公顷的设施农业产业园,届时,沈阳市百姓的蔬菜供应需求将有望自给自足。

沈阳光辉现代农业示范区位于沈阳市西北郊,规划面积2200公顷,距离市区仅15km。“我们这里现辖7个农场,拥有国有土地0.6万公顷,土壤集中连片,适宜发展现代农业。”沈阳市光辉现代农业示范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双伟向记者介绍说,“近期农科院将与我们合作,投资2亿元建设科技示范基地,此外,沈阳副食集团也将投资3亿元建设20公顷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并建设1000栋日光温室,打造沈阳市最大的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此外,一份33.3公顷有机蔬菜生产基地的建设计划也在制定过程中。”

据介绍,目前北京一家公司也与光辉现代农业示范区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准备投资2亿元建设1333公顷设施农业产业园和700栋日光温室。预计这些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可满足沈城及周边部分城市的蔬菜供应需求。

工厂化育苗俏销苏南各地

2011年2月21日是“禾丰种业”春节后首批秧苗出大棚的日子,当记者走进这幢3000m2的玻璃大棚时,只见温暖如春的大棚里到处是忙碌的身影。有人在清点苗床上青翠欲滴的秧苗,有人在将草炭、珍珠岩装进穴盘准备新一轮催芽播种,也有人在小心翼翼地将秧苗搬运装车,运往各地。

现场负责人说,首批秧苗共20万株,是春节前根据农民下达的订单培育的,主要品种有西瓜、黄瓜、春白菜,其中部分西瓜苗是嫁接苗,根部葫芦,顶部西瓜,两者相差10天催芽播种,等葫芦苗长出两片真叶,及时掐去顶端尖头,然后将西瓜芽嫁接上去,这种嫁接苗成活后根系发达,可抗御枯萎病、能在大棚内连茬种植,因此深受农民朋友欢迎。

记者从穴盘里随意拔出一株西瓜秧苗,只见基质外部布满了白色的小根须。“长满白色小根须的秧苗移栽进大田几乎没有缓苗期,定植后就能成活,吸取营养,正常生长。”

说起“禾丰种业”给农民带来的实惠,正在现场装运秧苗的鹿河蔬菜合作社主任张金元称赞,工厂化育苗将轻基质培育、机械化播种、农庄化管理技术融为一体,这种方式与此前农民常用的营养钵育苗相比,成本没有增加,工效提高了一倍,能耗减少了一半,非常适合远距离运输,移栽成活率高达100%,种植效益也因此而大大提高了。

另据“禾丰种业”负责人姜利农介绍,围绕“绿色、生态、高效、富民”的发展目标,这里的工厂化育苗正在不断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完善增温降温系统、灌溉喷淋系统以及给光补光系统等现代化育苗设施,并加强与相关科研机构合作,加大瓜果蔬菜的新品引进力度,目前年育苗能力已达到3000万株,可带动设施栽培面积0.13万公顷。

LED光源在农业照明领域的市场潜力大

LED光源在农业照明领域的市场潜力是非常巨大的。庞大的农业照明需求

以温室补光为例,补光设施是现代玻璃温室的基本必备组成,目前中国有玻璃温室0.35万公顷,而整个世界的玻璃温室总面积则达到了4.9万公顷,若考虑到世界上总面积达到283万公顷的塑料温室大棚,则温室补光的市场需求将更庞大。电光源也是组培育苗的必需品和易耗品,所以,LED组培专用光源具有广阔持久的消费市场。我国是全球工厂化植物组培育苗的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也是全球最大的组培苗消费市场。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大陆承接了全球工厂化组培育苗的产业转移,现在这一产业转移过程已经完成。据农业部统计,截止2007年底,年产量大于1000万株的组培企业,全国有300多家,植物组培的总面积在2000万m2以上,年产值200亿元左右。另外,植物工厂特别是人工光植物工厂对LED光源也有巨大的需求。目前,商业化的植物工厂主要分布于日本,其总数达到了50家,其中35家是完全采用人工光照明,随着植物工厂技术的日益成熟,植物工厂应用也必将是LED应用的一个重要市场。

除了光合照明之外,LED在农业领域其它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应用空间,如对于农业害虫的物理防治来说,可以采用特定波长的LED光源,引诱并灭杀害虫,减少农药施用量,做到安全绿色生产:对于动物养殖来说,可以根据不同的养殖目的(如产肉、产蛋、产奶等),采用特定波长的LED实施光照促进动物生产率,减少饲料添加剂及激素的使用,实现高效绿色生产:对于海洋捕捞来说,可以应用特定波长的LED光源。进行海产品的诱导,提高捕捞量;对于微生物来说,可以采用促进有益微生物繁殖增殖的特定波长的LED实施光照,实现高效率、密集产量的微生物反应过程。相比起来,传统的光源很难或者不能胜任这些特殊应用的要求,因此充分开拓LED在这些领域的应用,也将给LED的农业领域应用带来相当大的市场需求。

相比传统光源LED印在农业照明领域优势明显

LED具有光效高、发热低、体积小、寿命长等诸多优点。在农业照明领域,相比传统光源,其优势更突出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生物能效高。研究表明,植物光合作用主要是利用波长为610―720nm(波峰为660nm)的红橙光,吸收的光能约占其生理辐射的55%左右;其次是波长为400―510nm(波峰为450nm)的蓝紫光,吸收的光能约占其生理辐射的8%左右。而传统光源的辐射光谱中除了红蓝光之外,往往还存在着大量的绿光及红外光成分,这些光谱成分对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益不大:另一方面,传统光源的辐射光谱对植物需求而言往往不平衡;譬如荧光灯就存在着蓝光成分过多的问题,这些都降低了植物对传统光源辐射能量的利用率。相比之下,利用LED作为植物光源,则可以控制其辐射光谱全部为红蓝光波段。而且可以根据不同植物的不同需求精确调整其红蓝光质比,使其辐射能量可完全为植物吸收利用,相比传统光源,大大提高了其生物能效。

(2)可大大提高植物栽培密度。一方面,由于LED光源紧凑,相比传统光源其体积大大减小:另一方面,由于传统光源会辐射大晕的热量到植物表面,因此在使用其作为植物补光光源时.必须保持其与植物表明有一定的间隔,譬如高压钠灯在使用时,一般要求其至少与植物间隔1m,而LED属于冷光源,其辐射光谱对植物的热效应远远小于传统光源,即使近距离照射也不会造成植物灼伤,因此可实现对植物的近距离照射,这样,在植物工厂或组培中就可以大大缩短栽培层架之间的距离,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大大提高植物的单位空间栽培密度。

(3)LED农业照明应用产生的节能效果显著。照明是设施农业生产中主要能耗去向之一。据统计,在荧光灯组培生产中,照明能耗占运行能耗的30%~40%,而在荧光灯植物苗工厂中,这一份额更是高达82%。利用LED替代传统的照明光源可以大大减少这些农业生产的照明能耗。如荷兰在温室中利用LED的补光实验表明,与传统的高压钠灯和 金属卤素灯等相比LED可节能50%~80%,在植物工厂里,使用传统光源每平方米需要配备0.5千瓦的光源,而LED仅需要0.27千瓦,这样就可以使耗电量下降约一半。在组培领域,全国组培总面积在2000万m2以上,如果一年按组培每天的光照时间为16h/d,每年300天的生产日计算,则由荧光灯引起的年耗电总量在1075亿kw・h以上.采用LED后,其年耗电总量在518亿kw・h左右,年节电总量在560亿kW・h以上,节能效果显著。

LED被认为是21世界农业领域最有前途的人工光源.对解决环境污染,提高空间利用率,减少温室效应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加快LED节能光源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应用步伐也备受关注。

云南建立面向东南亚南亚科技合作示范平台

“昆明锦苑花卉有限公司的鲜切花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市场的占有率分别为20%、30%和50%。‘云花’大规模进入东盟国家市场主要得益于‘云花’科技含量的提升和品质、品牌影响力的扩大。目前,南亚、东南亚各国已成为‘云花’主要的目标市场之一。”记者从云南省科技斤科技宣传教育中心获悉,云南积极推进花卉产业创新基地建设。共育成花卉新品种100余个,其中获授权54个,占全国授权总数的85%以上,花卉新品种数和种类居全国第一,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花卉新品种研发基地。

“云花”新品种研发基地仅是云南打造的众多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平台之一。“十二五”伊始,省科技厅便提出了“推进中国向西南开放的国家科技创新与技术转移基地建设”的思路。

据介绍.加快与东南亚、南亚及印度洋周边国家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是云南打造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省科技厅抓住国家把云南建成我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历史机遇,以正在筹建中的云南科技创新园等创新基地为依托,针对东南亚、南亚乃至印度洋周边国家的技术需求和广阔市场,利用和提升云南现有的科技基础条件,聚集国际、国内科技资源,把云南建设成为承接我国东部地区技术转移和面向东南亚、南亚及印度洋周边国家的重要科技合作交流基地。

近年来,云南大打“科技牌”助推经济发展。“十一五”期间,云南共引进和开发新产品141项,新工艺80项,实现新增产值33.8亿元人民币。仅2010年,云南就先后组织并成功举办了亚太太阳能建筑系统技术研究应用研讨会、中国一东盟太阳能开发利用国际科技合作论坛、2010年度“沼气技术国际培训班”、2010年发展中国家远程医疗构建、发展与应用技术培训班、中国一东盟农业新品种与种业国际科技合作论坛等一系列国际科技论坛及研讨会,为云南加快与东南亚、南亚地区科技合作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支撑。云南还与泰国、尼泊尔、菲律宾、印度、蒙古、缅甸、越南共同提出建立“亚太可再生能源促进组织”的构想,这一拟建立的国际组织将通过建立各国间信息网络,应对气候变化,围绕可再生能源技术与产品信息和需求,推动相关技术转移工作。

据悉,“十二五”期间,云南将依托云南科技创新园、高新区、经开区、工业园区、农业示范园区等创新载体,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合作与技术转移,提高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充分利用好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围绕云南省“桥头堡”战略的实施和连接东南亚、南亚太通道建设,建立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科技合作及技术转移示范平台(基地),进一步拓宽云南省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领域:通过制度创新和环境营造,吸引国内外知名研发机构以多种方式,与云南省科研机构共建平台、共享资源,从单一的项目合作上升到平台合作,使云南省成为面向西南开放的科技合作、技术交流、成果展示交易、人才集聚的桥头堡、创新高地和辐射源。

昆明泛亚兰花产业园项目启动

云南省昆明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祖林在2011年2月18日开幕的第二十一届中国(昆明泛亚)兰花博览会上宣布:以打造立足云南、面向西部、服务全国、辐射泛亚的区域性国际一流兰花产业园为目标,由昆明市林业局和深圳云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昆明泛亚兰花产业园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总投资100亿元,如按规划如期完成后将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兰花交易中心、优势产地和文化中心。

工作人员在该项目沙盘模型前告诉记者:该项目由占地66.7公顷的世界兰花生物谷(产业核心区)、266.7公顷的中国兰花小镇和1.3万公顷的兰花产业示范基地构成。其中产业核心区将整合产业的交易、信息、会展、文化、科技、教育等资源平台,塑造产业化核心功能,创建产业配套服务和市场流通体系,呈现永不落幕的兰花“世界博览会”:中国兰花小镇将构建兰花企业、兰苑、兰界精英的集合式阵营。是融汇观光、休闲文化的兰花“花市”。兰花产业示范基地将通过规模达1.3万公顷的种植园区建设,打造世界首位的兰花产业化集群,使兰花产业成为云南省继鲜切花之后的又一令人瞩目的特色生态经济带。云南省昆明市林业局副局长、本届兰花博览会组委会负责人刘德钦说:该兰花产业园地处距昆明新机场3km的地方,是云南省第一个绿色产业主题园区。“该项目将整合产业亮点,打造兰花之都,发挥基地优势,成就规模产业,弘扬兰花文化,培育兰德精神,以产业亮点占据世界兰花经济的制高点。建成后将是国际一流、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功能最全的兰花特色产业园区,成为兰花产业最具权威性的风向标和以点带面,规范、高科技、国际化的大型兰花种植、贸易、研发特色产业园区。”刘德钦说。

中国花卉协会兰花分会副会长、云南省兰花协会会长潘光华教授表示:云南的兰花资源全世界最丰富,昆明的海拔和气候是发展兰花产业最为理想的地方。该协会将全力支持产业园的建设。

据悉,该项目计划2013年和2014年年底分别完成世界兰花生物谷和中国兰花小镇建设投入使用,2016年完成园区总体建成并全面营运,兰花产业示范基地在2012年完成1666.7公顷建设并投入营运.2013年~2016年分别扩展到0.3万公顷、0. 7万公顷和1.3万公顷。

国内最大郁金香花展绽放湖南

世界名花争相斗艳

“春之歌”2011年湖南世界名花生态文化节于3月12日拉开“最美的春季花园”序幕,国内游客不出国门就可以饱览日本的樱花、荷兰的郁金香等世界名花。主办方湖南省森林植物园透露,从荷兰引进的200多个品种、150万个种球、种植面积33.3公顷的郁金香,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郁佥香花展。

湖南省林业厅总工程师文振军介绍,此届名花生态文化节体现“最美的春节花园”主题,花展以樱花、郁金香、杜鹃花、牡丹、风信子、珙桐花和时令草花7种花卉为主,参展花卉达140种、650个品种、310万株(盆);借鉴和应用了荷兰、洛阳、云南、广东等地的花卉布展理念,“一线三带多点”布局体现了国内最新的主题花卉布局。

据了解,此次活动从3月12日启动,历时2个月。期间将举办樱花、 风信子、郁金香、珙桐树、杜鹃、牡丹、百种花草等七大特色主题花卉展览,2011年国际森林年科普活动、“怒放的春天”文化系列活动、万人种植郁金香、樱花树认领、99对新人集体婚礼等主题活动。

为满足广大市民和游客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湖南省自2006年举行首届樱花生态文化节后,2010年将樱花节升级为湖南世界名花生态文化节,根据春夏秋冬四季气候变化和花卉的生长特性,用世界名花及其文化内涵演绎“春之歌、夏之恋、秋之色、冬之韵”四部花曲,力争将节会打造成湖南乃至中南地区最有影响力的花展活动,推进长沙城市国际化进程。

成立于1985年的湖南省森林植物园森林覆盖率高达90%,园内现收集保存的植物有208科900属2328个品种,珍稀濒危植物有珙桐、鹅掌楸、金钱松、银杉、银鹊树等54科95属118种.园内野生动物救护繁殖中心成功救护驯养丹顶鹤、黄腹角雉、麇鹿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内的野生动物110多种8万多头(只)。

我国出口花卉质量不断提高

1990年以前,我国花卉产品出口每年不到700万美元,1999年度为3500万美元,2005年度为1.3亿美元,到2009年度我国各类花卉产品出口达4.06亿美元。随着我国各类花卉产品质量标准的逐渐建立,花卉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其出口呈逐年上升发展趋势。

我国主要出口花卉产品可分为种子、种球、宿根、种苗、盆花、鲜切花、干花、观赏苗木类别。出口花卉产品的质量与其各质量要素相关,各质量要素应达到一定标准,才能成为合格的或高质量的产品。因此明确各类花卉产品的质量要素,对认识各类花卉产品的质量等级十分重要。例如,种子类出口产品的质量要素包括发芽率、净度、千粒重、壮苗率(发育健壮的种苗占所播种数量的百分数),种球类的质量要素是围径、饱满度、均匀度、病虫害、机械损伤,鲜切花产品的质量要素是预处理、新鲜度、成熟度、整齐度、病虫害、机械损伤。

篇11

几乎每一种农作物都有某些特定的对自然条件的选择习性 ,根据作物特有的习性来进行农业生产分区,无疑是最经济、最科学的农业生产区划分的依据。农业资源的自然属性,最客观反映了农业区划的自 然属性。农业资源特征 ,既是作物分区特征与依据 ,也是农业区划的依据。另外 ,农产品的一些生产与销售特征 ,也反映出对农业区划的明显依附关系。首先 ,农产品生产的滞后性 ,使得农产品生产难以与瞬息万变的市场融合。其次 ,农业生产的对象是动植物 ,它既受生物规律控 制 ,又受经济规律的影响和自然条件的制约 ,预期收益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再次 ,农产品多属于供、求弹 性系数 < 1 的商品 ,其中一些用途又属派生需求 ,产品销售活动范围小。上述农产品的这些生产与销售特性说明 :农产品生产应该反映依存农业区划的自然和经济属性 ,以减少农业生产风险损失。

一 、面对经济全球化农业区划对发展农业生产的作用

经济全球化主要是贸易全球化 ,随着贸易全球化进展的加速 ,我国未来的农产品市场将主要是国际市 场 ,特别是我国于 2001 年 11 月 10 日加入 W TO 后 ,随着农产品关税的不断降低和非关税壁垒的逐步取 消 ,国外低成本、高科技农产品将对我国农产品市场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威胁 ,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将更 加激烈。面对新的经济形势 ,重新审视农业区划对发展农业生产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经济全球化 ,促进了农业资源在全球范围的广泛流动 ,进而实现农业资源最优配置。贸易全球化的特 点是 :(1)农产品销售影响半径扩大 ,跨国经济活动与农产品交易网络的组织结构得以形成。(2)农产品市场相互依存关系密切 ,受国际农产品市场调控的程度加深 ,力度增强。(3)国外农产品对中国农产品市 场冲击的品种及范围扩大 ,风险增大 ,对农产品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基于上述特点 ,我国农业生产必须 依据国家宏观决策和区域特点 ,进行农业区划 ,避免无序竞争 ,减少风险 ,增强竞争能力。运用比较优势理论 ,进行合理区域分工 ,发展优势产品。运用“比较优势”原则 ,获取贸易利益 ,同 样也适于农产品生产原则。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力资源 ,加强合理区域分工 ,增加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 ;增加有竞争优势的作物生产 ,大幅度提高农产品附加产值 ,增强竞争优势。例如减少粮食作物的生产 ,增 加花卉、蔬菜等有竞争优势的作物生产。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减少粮食作物生产 ,进口部分粮食补充缺 口 ,势必引起国际市场粮价波动 ,根据国际市场粮价波动情况 ,再调整国内粮食作物产量 ,以实现新的平 衡 , 这样才能使我国农产品生产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 ,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要实现这一目标 ,若不在国家宏观现决策指导下 ,进行合理的农业生产区域分工 ,是无法完成的。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 ,农业生产沿用资源导向的生产决策 ,已不再适应新的形势 ,主要因为 : (1)市场机制复杂程度大为提高 ;(2)农产品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的频度加大 ;(3)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 与数量 (品种与供应量)要求不断提高 ,农业生产由资源导向转向市场导向、科技导向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 ,进行合理的农业区域分工 ,更显得重要 ,否则必然出现无序竞争 ,反而增加了农业生产的风险 ,削弱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 、农业区划在农业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地位和应用

农业区域创新 ,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区划是农业区域创新的基础。

(一)农业区划使不同区域农业创新协调发展

由于不同区域之间区域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及其他因素的差异 ,导致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与创新水平的 差异 ,通过农业区划 ,划分若干水平高低不同的区域 ,进而可以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发达地区成功经验 , 引进先进技术 ,利用低廉的劳动力 ,生产出优质价廉商品 ,形成一定的比较优势 ,实现 “跳跃式发展战 略”,避免跟随先进国家或地区之后亦步亦趋的缓慢发展方式 ,以较快的速度赶上并超过先进国家或地区。

(二)农业区划推动区域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

农业区划使各创新区 ,根据各区的特点 ,加快创新扩散 ,加速区域农业产业结构整体升级。(1)农业 区划可使各区根据自身的特点 ,调整产业结构 ,增强创新意识 ,推出新兴产业的同时 ,传统产业也可引进 新技术、新工艺 ,促进传统产业更新面貌 ,或创造更新的产品 ,使整个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在新技 术的基础上 ,并赋予农业产业结构新的内涵。(2)农业区划可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社会需求更好的结合 起来 ,创造更适合区域特征与社会需求的产品 ,提高产品竞争优势。( 3)农业区划是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农产品创新的必然途径。

(三)农业区划有助于建立不同的创新模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