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数学二年级上册总结

数学二年级上册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08 18:15:4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数学二年级上册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数学二年级上册总结

篇1

1、备课。学期初,认真阅读了《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期中,着重进行了单元备课,三人分工协作,共同探究,相互磋商,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每堂课下来,及时探论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调整课堂的教学设计与程序,以便让学生更能理解和把握每一单元的知识。

2、上课。

创设各种情境,充分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思考。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让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让学生练习在同层次的习题,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尽量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

二.积极参加和开展教研活动

我们每学期初备课组活动有计划,学期末活动有总结。为了改革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开展组内随堂听课和公开课教研活动。开展公开课活动之前,总是认真备课。设计教案,互相切磋。听课后认真评课。如教学内容安排是否恰当。难点是否突破,教法是否得当,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老师的教学基本功等方面进行中肯,全面的评论、探讨。听评课活动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本期本组由杨守琴老师执教的《数学广角——搭配(一)》,制作成录像光盘去省市参与比赛,虽然目前还不知结果如何,但相信我们的努力一定是值得的。

三、抓实常规、保证教育教学任务全面完成。

本学期中我们年级组开展了多次集体备课活动,每次活动都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教师们互相交流教学经验,切磋教法,学情分析、反思心得、集体备课,以此来矫正疏漏,取长补短,达到共同提升的目的。本学期每位教师都有任教所有学科教学计划、教案、作业设计、期中、期末测试成绩分析、听课15节以上并做到每课必评,年级组参加校级公开课1节。学校通过检查发现大家都备课认真,作业批改仔细,扎扎实实做好常规工作,做好教学的每一件事。真正做到了课前有准备、课后有反思。

篇2

新知识的传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部分,主体活动能否实现预设目标,与有效导入直接相关。针对小学低段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一个有针对性、吸引性、趣味性、启发性的导入,不仅能使学生迅速进入本堂课的学习之中,而且能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使教学有事半功倍之效。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几点小学低段数学“空间与图形”课堂教学几种导入的方法。

1.旧知识导入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能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展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结点,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恰当而又自然地让学生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案例】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锐角和钝角》

学习锐角和钝角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联想二年级上册角的知识,让学生动手任意画一个角并叫一些学生到黑板上画,然后让学生将黑板上的角进行分类,同学们分类时依据已学知识张角比直角大,比直角小来分很快就分好了,那比直角大,比直角小的角又叫什么呢?(这样引入,学生能积极地主动学习,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的归纳能力得到发展。)

2.操作、演示导入

这种导入方法是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把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融于学生的操作、演示之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可以使他们获得较深的感受。

【案例】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平移与旋转》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好玩的玩具。(老师从背后拿出了火车和风车,学生兴高采烈)。

师:你们想玩吗?我请两位同学上来。(学生积极踊跃,老师请两位同学上台)。

师:在这两位同学玩之前,老师提两点要求:①请认真观察火车和风车是怎样运动的。②请用语言描述运动情况。(上台的同学分别操作、演示)

师:谁来回答?(学生踊跃举手回答火车是平移,飞机是旋转,揭示本堂课所学内容。)

3.游戏导入

游戏导入法与低年级儿童好奇、好动的年龄特点相符合,游戏的过程既能说明或启迪一个科学道理,又具有强烈的趣味性,很利于儿童吸收。

【案例】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

师:老师今天给同学们准备了好多礼物(拿出各种颜色,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我们来玩一个拼组游戏请同学们用这些图形拼出你喜欢的图案。

(学生兴趣浓厚的进行拼组游戏)。

师:请将你拼好的图案的每一部分图形名称说给同桌听听。

(用这种游戏导入法使同学们初步建立起空间观念,培养同学们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渗透分类思想。)

【案例】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

(在讲解角的大小与角的张口有关与角的边的长短没有关系,教师利用活动角)

师:老师要学孙悟空变戏法了,仔细看。(学生瞪大眼睛看着我)

变,变,变(老师边说边把活动角的张口由小变大,如下图所示)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角变大了。

师:具体说一说,角的什么变大了?

生:角的张口变大了。(师生总结:角的大小与角的张口有关)

师:老师又要学孙悟空变戏法了,仔细看。(学生瞪大眼睛开着我)

变,变,变(老师边说边把活动角的两条边分别对折,如下图所示)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角的边变短了。

师:还有吗?

生:角的大小没变。

师:你们真是会观察的孩子。角的大小与角的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

生:没有。(师生总结:角的大小与角的张口有关,与角的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4.谜语导入

谜语导入可激发学生的想象,具有“竞争”意识,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通过对谜语的分析,既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案例】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锐角和钝角》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结合我们以前所学知识仔细听,好好想,这是什么?(老师放语音:“小小图形真简单,尖尖脑袋两条边,想知它的大与小要看开口不看边”学生一听完就积极举手)

师:是什么?

生:角。(这样的导入为学生学习锐角和钝角打下基础,明确学习的目标。)

5.故事导入

故事导入新课是指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运用学生感兴趣的、具有新颖性、趣味性的故事来引入的方法。这种形式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兴趣。

【案例】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让我们一起来听。(蝴蝶自由自在的在森林里飞舞着,飞着飞着它觉的自己独自一人太孤单了,蝴蝶决定去找自己的家人,这时聪明的猴子正巧路过,蝴蝶忙问:“聪明的猴哥谁和我是一家人?”猴子挠挠头环顾一周,看见蜻蜓,于是猴子对美丽的蝴蝶说:“蝴蝶妹妹蜻蜓你们就是一家人。”)

师:同学们,蝴蝶、蜻蜓为什么都是一家人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请你们仔细观察它们的左边和右边。(出示下图)

6.设疑导入

有人说:产生疑问是触发学生思维的动因。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巧设悬念,以疑激学,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案例】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的测量》

师:笑笑和淘气是两个身高差不多的孩子,有一天他俩因谁高谁矮争论不休。听!淘气说:“我比你高,要不然你怎么叫我哥哥?”笑笑说:“不对,不对,我比你高,要不然我怎么比你穿的裤子长?”

师:你们谁能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到底谁高?为什么?

(这样便很自然地引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先量出笑笑和淘气的身高,再进行比较,以达到有效导入新课的目的。)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导入的方法远不止以上几种,同时,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设计出最恰当、最生动的导入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篇3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乘法部分,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特点,知识能力要求,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这几个方面来表述。

一按课程标准要求,结合自己理解,我认为在乘法的教学过程中注意一下几点:

1,在乘法的学习中要求学生会用口诀解决同类问题,理解并经历口决的导出过程,发现解决同类问题的规律,探索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2,在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

3,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根据不同程度的同学提出不同的目标和评价方法。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乘法知识、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思考、计算等活动过程。

4,在教学设计中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包括数学的结论和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学习、思考与探索。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把课堂生活化、情境化。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化和多样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5,,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二,教材特点 

1,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整个乘法的学习模块中都是学生感兴趣的窗口,比如魔术,做沙包等。让学生有一个兴趣学习的起点。

2,难度降低,重视基础性

在上一版本中2和5,3和4的口决,占了2个窗口,现在占了4个窗口,这就在教材编写上体现了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经历思考、计算、总结、发现、交流等活动过程,一方面学习难度降低了,另一方面学习同一个知识点的时间增加了。以前怕学不完,现在课内基本能够熟练掌握口诀。这也要求我们的课堂应该体现更多的素质目标而不是仅仅让学生学习基本的计算技能。在同样的时间内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经历思考讨论反思的过程。应该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

3,内容安排更合理,适应学生学习规律

例如倍数的问题在以前是在除法的学习中接触的,现在和八的口诀放在一起。经过前面口诀的自主学,8的口诀很多同学课下已经完成,加入倍数的关系,降低了这个知识点的难度,充实了课堂,也为以后学习打下了基础。

4,提高了对学生理解的要求,适应社会的需要,例如在新课本22页中加入了相关链接让学生活学活用。计算5+5+5+5+4=?比以前理解乘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生活中并不是都是相同加数的问题,有很多类似的问题,设置了这节课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与能力要求

    1,掌握乘法的基础知识

    理解乘法的意义,熟悉乘法算式、竖式及各部分的名称,熟练掌握乘法口诀,理解倍数关系。

    2,经历并能够导出口诀

   这里要求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编写乘法口诀,并能够发现一般规律。

    3,初步学会合作探究

    二年级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处在起步阶段,只进行初步的合作探究。例如在编写口诀时可以一个同学编前半部分,另一个编后半部分。在自主编写时可以说说谁的方法更快更好,编完后相互查找错误。

    4,能用乘法解决问题

 

四,教学建议

1,基础知识的学习

在以前的学习中往往忽视乘法的意义,注重乘法的计算能力,在整个学习结构中乘法的学习处于加法以后,除法以前,乘法是由相同加数的和引出,它的逆运算又是除法,理解了乘法的意义能够更好的解决生活问题。让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贯穿整个乘法学习过程。经常让学生说一说。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什么时候用或不用乘法。

2,口决导出的学习

乘法口诀的导出过程基本是以前学习的加法知识的应用,区别在于让学生独立自主的探索并感受口诀的导出过程,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养成完成自主学习目标的良好习惯。

3,合作探究的学习

我认为二年级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索方法都有待培养,在现阶段要求学生做以下几点:1,探究结果同学评价。2,探究方法自己说出来。3,遇到的困难说出来。4,能够帮助他的同学站起来。

     4,把乘法应用于生活

    苏教版的课本窗口都是取自生活中,学完以后让学生回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6的口诀时,课本情景是做沙包,做6个沙包是36块布,一块布是一个小方格做6个沙包要多大的布?让学生画一画,把生活和数学联系起来。

 

五、评价建议

根据以上的课程标准和要求,形成良好的反馈。提出以下几点评价建议:

1,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表达评价。

2,对学习态度,学习情绪的评价。

3,对学习过程评价。

4,对解决问题能力评价。

篇4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0页、61页:分苹果

教学目标:

1、通过“分一分”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过程,认识平均分的两种现实原型。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平均分的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感受平均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通过发散性、开放性练习,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难点:

体会平均分的意义,认识平均分的两种现实原型。

教学准备:

课件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今天老师给你带来了12个又甜又大的苹果,怎样做到平均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苹果。(课件)

二、学习过程

1.动手操作

我们用圆圈代表苹果,分一分,赶快动手试一试吧!(课件)

出示第一盏绿灯

分成3堆,没对一样多,可以怎样分?

学生动手操作

老师演示分苹果的过程

接下来,根据刚才的分法你能解决书中的第二个问题吗?

每袋装4个,需要几个袋子呢?请你动手分一分吧!

师生共同分一分

2.延伸探究

通过刚才分苹果的过程,仔细想一想,两次分苹果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都是分12个苹果,都是平均分的。

分完后,每份的个数都是同样多的。

这就是平均分。

3.巩固应用

你能用均分的方法帮别的小动物解决问题呢?让我们先去帮助小兔子吧!

一共有20根胡萝卜,每只小兔拿4根,需要几只小兔才能一次运走?

你是怎样分的呢?快拿起笔来分一分,画一画吧!

分完后师生共同分一分。

在帮助小松鼠解决问题。小松鼠拿来18个松果,他准备这样做,

1、每个篮子里装2个松果,需要几个篮子呢?

2、如果有6个篮子,平均每个篮子装几个松果?

动手圈一圈,填一填

师讲解结果

三、总结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收获了那些知识呢?

师生共谈收获。

四、教学反思

篇5

    在教学完后,再整理思路觉得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例如:

    1、在教学时必须突破难点。而难点就是在几个几相加上。在课的开始主题图的出示中,我只是感性地让学生体会,并没有明确地说出“几个几”,这为学生在后面说乘法的含义时设下了阻碍。应该在这个环节中很明确地解读“几个几”,那么学生在操作小棒时和说出乘法含义时就会困难小得多。

篇6

(一)独立思维能力差。

在人们的认识中,包括父母和老师,总认为小学生年龄小,他们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会。该学生自己经过尝试才能明白的事,父母自以为有丰富的经验,骄傲地直接指导小孩必须怎么办;该学生自己去摸索的知识,老师觉得这个知识太简单了,花了太多的时间不值得,何况那么多知识要学,哪里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教学任务。于是从一年级的手把手教字、手把手教他们做算术,到高年级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老师就直接给他们答案。如此种种,父母和老师过度关心、越俎代庖,使学生失去了思考的机会;老师直接给的答案,学生往往信奉为唯一的标准答案,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久而久之,很多学生从小养成了懒得自己动脑思考的不良习惯,一旦遇到问题,就想着向老师、父母求助,造成了独立思维能力差,不善于运用自己的思维解决问题的状况。

(二)老师“总结”过多导致学生惰性思维严重。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由于老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过分总结铺垫,强调方法,导致学生惰性思维很是严重。某地曾做过一个教学质量抽测,试卷中有这样一个题目:高1.8m的柜子上放着一把伞,旁边只有一个40cm的椅子,小光身高1.3m,请问他能否拿到伞。结果全班有一半的学生说拿不到,理由是1.3+0.4<1.8。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向学生总结解题方法,让他们养成凡是依赖老师指示结论的惰性思维,缺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分析能力。

(三)解决问题方法缺乏创新思维。

由于从小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重视对学生的“双基”训练,轻视学生的实践创新。学生学习每节内容时,没有依靠自己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往往只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会了参照课文例题去解决类似的题目。遇到其他的稍有变化的新类型,便束手无策,缺少创新思维探索能力。

二、优化小学数学思维构建方案的建议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

要想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与思维能力,我们就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从小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学校的目标应是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人”。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精心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锻炼学生自身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潜移默化的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一些思维方法。

(二)激发学生求知欲,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新课标强调过,数学学习应是由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鼓励学生遇问题积极思考,克服思维懒惰。

(三)不同角度看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篇7

一、传统教学模式

由老师通过讲授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或灌输给学生。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知识的地位。在这样一种模式下,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传统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讲练结合,固然不错,但是却忽略了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这已形成相对封闭的系统,扼杀学生的主体意识,忽视个体差异,阻碍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近几年,各地掀起了数学教学改革的热潮,教学改革成果不断出新。由于很多主观和客观上的因素,数学教学并没有全部按计划进行,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反映整个教学改革并没有取得很大的突破。

二、网络环境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随着人类对信息处理方式的变化,网络环境所带来的学习方式上的改革使其成为课程整合的一个重要切入口。目前,我国教育研究领域中讨论的课程整合都锁定为网络环境支持下的课程整合。

数学课程与网络环境的整合应体现数学学习的发现探索的原则,以数学教学的具体任务为完成目的,有意识的与网络环境相结合,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始终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的过程之中。任何的教学改革教师都是创造者和执行者,数学课程与网络的整合中,应该根据小学数学教学本身的特点,利用网络环境的优势,从数学课堂实践中寻找切入点,老师所做的一切,都应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宽广的学习空间,使全新的教学方法得以实现。对于学生来说,网络环境是一种受用终生的认知工具。

所谓网络环境与教学课程的整合,就是将网络环境作为一种有利的工具与数学教学有利的结合起来,和教、学融为一体,形成有序的系统性的教学模式使技术手段也能通过课程内容的展示而表现出不同的特性。

三、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第一,教师在课堂上探究设计千万不能不分主次轻重,而要有的放矢,紧紧的围绕重点、针对难点,把方式都设在重难点上;第二,老师在课堂上要选择一个适合全班大多数的难度,使大多数的同学都能轻松解答;第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认真考虑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根据学生的心智技能差异,设置出不同层次的疑问。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核心创设与主题相关的情景,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的情景中发生,既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的降低学生对数学的恐惧。还可以在课堂上创设一些问题情景,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知识,从而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为了更好的运用,让学生把学习数学当成一种乐趣。

在运用网络的同时也不要忽略小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培养,明确各年级所担负的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上一年级开始就要开始不断的提高。在提高思维能力上最好选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小学数学,它的教材生动形象,有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北师大出版的小学数学在一年级上册中,学习“8的加法” ,教材就创设了“跳绳”的游戏,学生可以从主题图中观察到:总共在跳绳的小朋友有8个,其中戴帽子的小朋友有1个,不戴帽子的小朋友有7个;摇绳的小朋友有2个,跳绳的小朋友有6个;穿裙子的小朋友有3个,穿裤子的小朋友有5个;是男生的小朋友有4个,是女生的小朋友有4个。这样,不但让学生了解了8这个数字,还提高了小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缜密思维的能力。又比如一年级上册中的“20以内加减法” ,其中的“买铅笔:15支铅笔,卖出去9支,还剩下多少支?”解决这个问题时教材给出了四种思考的方法:①一根一根地减;②把15分开,分成10和5,10-9=1,1+5=6;③把9分开,分成5和4,15-5=10,10-4=6;④9+6=15,15-9=6。这样不同的思考方式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集中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不论每次课开始讲新内容,还是温故而知新,或者是期末的总结复习,都要有计划有准备的在每一节课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这时候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多搜集资料。例如,在三年级下册中的“平均数”学习,北师大出版的教材没有像以往的教材那样直接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而是独具匠心的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根据2个小组的投篮比赛的数据,如何决定谁获胜”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将会发现两个组的人数不同,投进的总数不同,此时应该看每个同学平均投进了几个球。这样的情景引导,就会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中是小学生首次接触到不确定现象,北师大版的教材通过有趣味的猜测活动(抛硬币、摸球),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了什么是不确定现象。特别指出的是,教材精心设计了一个十分有趣的转盘游戏――“分别将转出的两个数字填在方格中,看谁转出的两位数大” 。学生们通过做这个游戏,可以知晓每个数字的不同含义,并更深层次的理解位值制的意义。

四、总结

以上是我对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究,怎样把这种理念落实到我们的课堂当中,使学生真正成为主动探究者,这还需要一个过程。我相信,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真正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应用意识的培养,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能做到独立思考的,只有在独立思考时遇到一些问题不能很好的解决的时候,老师才进行适当的选择精要讲解和指导,我相信,我们的数学教学一定能达到最佳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周灵.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实验教学的探究[J].福建小学数学,2005年11期

[2]徐元根.关于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的几点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1年04期

篇8

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新教材更注重学生解题方法策略的掌握,在解题过程中,按照解决问题的一般程序――知道了什么、怎么解决、回顾与反思来解题;新教材还加强了数形结合的解题策略的培养。教材呈现了学生画图理解数量关系,展示解决问题的过程,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和思考问题的顺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是: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3页《问题解决》

二、教学流程

三、案例描述

片段一:

教师:想一想,要知道一共有多少张,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先让学生先独立把算式写在练习纸上,然后指名汇报。

5×4=20(张) 5+4=9(张)

教师:比一比:两题都有4和5,都是求“一共有多少张?”,为什么列的式子不同?

教师:你能用画图的方式说明你是怎样想的吗?

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其它直观的方式来画。学生自由画图表示。(学生情绪高涨,兴趣盎然,认认真真地画图)教师巡视收集典型例子。

……

教师:画图没有统一标准,可以用长方形、圆、小棒、三角形……画图,只要自己能看明白就行了,画好后,如果能把图意说一说就更好了。画图分析没有对错之分。(学生露出笑脸)

片段二:

教师:老师现在碰到一些数学问题伤透了脑筋,我们一起来帮忙解决好吗?(学生跃跃欲试):

出示}组:玩具店里的玩具小汽车有4个轮子,三轮车有3个轮子。

(1)一辆小汽车和一辆三轮车一共有多少个轮子?

(2)3辆小汽车一共有多少个轮子?

(3)4辆三轮车一共有多少个轮子?

教师:请大家先独立思考,画图分析,然后小组交流,说一说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学生独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图分析,小组交流)(教师半扶半放)

小组汇报,展示学生画图作品。

教师:同学们通过认真思考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真了不起!那怎样检验我们的解答正确吗?(让学生知道:画图不但能帮助我们理解题目的意思,列出算式解答,还能帮助我们检验解答是否正确。)

片段三:

智慧大比拼:教材第64页练习十四的第4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独立画图分析,尝试解决,指名板演,之后全班辨析。(学生独立画图分析,效果较好)(教师完全放手)

四、教学反思

(一)创设画图解题的情境,增强学生画图解答问题的意识

低年级的学生看到这种繁杂的文字,多种事物之间的关系,多会觉得无从下手,甚至读通整个题目都有困难。根据其年龄特点,让学生自己在纸上涂一涂、画一画,借助线段图或实物图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还原问题的本来面目,使孩子读懂题意、理解题意,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会画图的方法,感受画图策略的多样性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数学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目标之一。“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教学生解题还不如教他们解题的方法。希望学生能运用画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首先要教会他们如何来画图,并选择合理的画图方式来解题。

画图的形式除了大家熟悉的线段图、平面图、立体图、集合图、统计图,还包括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给出的图形表征,如实物图、示意图等。对小学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画图没有统一标准,可以用长方形、圆、小棒、三角形……画图,只要自己能看明白就行了,画好后,如果能把图意说一说就更好了。画图分析没有对错之分。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画出不同的图来帮助自己分析、理解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相互交流,分享各自的策略,使学生切身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趣味,激发学生好好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愿望。教学中,在保护学生积极性和独创性的前提下,教师也要规范学生的画图要求,无论是用什么图形表示,尽可能做到大小一样,特别是上到高年级,如树图用尽子来画,集合图的两个椭圆大小尽量相等,并在图上标出具体的条件,教学生一些常用的简笔画,示意图力求简洁实用等。

(三)提供探索的空间,提高运用画图策略的能力

学生对画图有了兴趣,并初步掌握了画图的方法时,要真正做到培养学生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在加深问题的难度上下功夫,而是教师要有意识地找有代表性的又为学生容易接受的题目,重点培养学生的画图策略,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画图策略,并产生迁移,遇到同类题目也能运用这样的画图方法来解决,甚至遇到一些未碰到过的题型,学生也能灵活运用合理的画图策略,经过自己的画图、分析从而找出解答的方法。因此教师要善于梳理教材内容,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灵活运用,并能对不同题型的问题解决时所运用的画图策略进行归纳,达到合理运用,灵活运用,举一反三,从而通过画图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9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1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有部分学生学习端正;另一部分学生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不端正,作业经常拖拉甚至不做。从去年的学习表现看,学生的计算的方法与质量有待进一步训练与提高。优等生与后进生的差距明显。故在新学期里,我们在此方面要多下苦功,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更多的四化建设的新型人才而奋斗。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学内容分为五大板快:

(一)数与运算。1.第二单元“百分数的应用”。2.第四单元“比的认识”。

(二)空间与图形。1.第一单元“圆”。2.第三单元“图形的变换”。3.第六单元“观察物体”。

(三)统计与概率。第五单元“统计”。

(四)综合应用:数学与体育、生活中的数。

(五)整理与复习。

三、教学目标(按照单元顺序)

第一单元“圆”:

1.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及圆的对称性,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直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体会圆的本质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

2.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动手实验、拼摆操作等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

3.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圆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能用圆规设计简单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4.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图案设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5.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结合圆周率发展历史的阅读,体会人类对数学知识的不断探索过程,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形成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第二单元“百分数的应用”:

1.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或运用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三单元“图形的变换”: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作轴对称图形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第四单元“比的认识”:

1.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2.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3.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五单元“统计”:

1.学生通过投球游戏、两城市降水量等实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感受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根据需要选择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

3.能读懂简单的复式统计图,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与同伴进行交流。

第六单元“观察物体”:

1.学生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2.能根据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3.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4.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综合应用:

即“数学与体育”、“生活中的数”,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某一生活领域的实际问题。教材还安排了“看图找关系”的专题,使学生体会图能直观、清晰、简捷地刻画关系。同时,还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安排了某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活动。学生在从事这些活动中,将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方法,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整理与复习

教材安排了两个整理与复习。整理与复习改变单纯做题的模式,注重发展学生自我反思的意识。每个整理与复习都分成三部分:对所学内容的整理,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一些练习题目。

“你学到了什么”这个栏目,目的是鼓励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反思,能运用列表或采用其他的形式对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简单的整理。

“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回顾在学习过程中自己的体会与进步。

四、教学措施

1.鼓励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3.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及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2一、指导思想

本期数学教学仍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注重有创新、开放精神的主动学习,同时,努力培养学生严谨、塌实的优良习惯,从而达到二年级应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学生--人,总体来看,学生在10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法的计算方面基本达到教学要求,但少数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仍需提高。在数学知识的应用方面,学生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但一部分学生欠仔细、灵活。在数学的学习习惯上,听课习惯、作业习惯都有一定进步,但学生在学会审题上还需要培养和训练。

三、本期教学内容

以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为教材。

四、教学要求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

学会运用所学单位测量生活的物体,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

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3、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4、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l千克=1000克。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

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

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五、教学重点

1、有余数的除法。

2、认识一千以内的数及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3、用数学解决问题。

六、教学难点

培养生学会独立审题的能力;学会解决各种应用题。

七、培优补差措施

1、认真备好课,夯实基础知识,确保每一个学生扎实掌握新知,巩固旧知。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多给关注,多给发言机会,激发其参与热情。

2、在课堂教学中确保双基的基础上,注意适时发展优生的思维,培养优生的能力,从而也带动中差生的发展。

培优主要体现在:

(1)在每堂课的新知教学后,安排适量发展练习题。

(2)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每个知识点上,适时引导,相机点拨,给学生“摘桃”的机会。

(3)利用每周的思维训练时间,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组织愉快的思维训练。

八、减负提质措施

1、钻研好《新课标》,精心备好课,确保课堂教学质量。

2、教学任务在课内完成,课外尽量不留作业,或只留兴趣性、发展性作业。

3、对学生的要求要合理,充分肯定每一个学生的优点,不用一个刻度要求每一个学生,作业布置分层进行,避免部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心理负担。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3一、教学想法:

上学期情况分析:本班学生共42人,大部分学生能正确进行计算,部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但是也存在审题能力较差,缺乏检查习惯,理解能力较差,对乘法、除法意义认识还不够。

今年奋斗目标:及格率96%,高分率90%,特忧率80%

措施:

1、加强学生的口算能力。

采取课前速算、听算、对手互考等形式。

2、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同时充分利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多照顾学困生以及思维偏慢等的学生,给其进行查漏补缺,释疑解难,在平时的生活中多用多练,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激发学习兴趣。

4、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拓展。

在教学中,结合课后练习的一些带思考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启动思维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灵活的方法。

5、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与家长进行适时沟通,让家长用正确、适当的方法指导孩子学习。

6、与语文教师做好时间上的协调,平时多在一起交流、分析学生情况。

特别是偏科生,多想办法,尽量的做到优的更优,差的努力补上去。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学内容:除法、混合运算、方向与位置、生活中的大数、测量、整理与复习、加与减、认识图形、时分秒、数学好玩、调查与记录。

三、教学重点:有余数的除法、加与减、时分秒。

四、教学难点:加与减、时分秒。

五、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除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除法(商是一位数)。

结合分物的实操活动,是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后有时会有余数,进一步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正确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和正确求商,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大数的实际意义,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会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能结合实际,对万以内的数进行估计,能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

认识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会读、会写万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3、《加与减》、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加减的口算,探索计算万以内数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培养估算意识,并能运用估算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确定,形成习惯。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方向与位置》,借助实践活动,认识八个方向;

能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测量》,通过动手测量操作和实际活动,感受1分米、1毫米、1千米有多长,以及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具体情景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3、《认识图形》,通过生活情境认识角,会借助三角尺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三种角;

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能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会用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设计图案。

(三)统计

《调查与记录》,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统计,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做出简单的预测。

另外本学期的学习,还安排了一系列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六、教学课时:

1、除法——6课时

2、方向与位置——4课时

3、生活中的大数——8课时

4、测量——5课时

5、加与减(一)——16课时

6、认识图形——7课时

7、时分秒——8课时

8、调查与记录——5课时

总复习——5课时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4一、班级分析

本学期我执教二年级两个班的数学,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优等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中等生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后进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对每个基础知识掌握的速度总是慢许多。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后进生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材的主要内容是: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长度单位,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方面

1、学生必须要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学生需要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对于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有初步的认识,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

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四、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

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6、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7、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8、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9、要使用远程教育设备及资源,在光盘播放教室、卫星接收教室进行上课。

10、上课前要利用农远资源进行经心备课,写好农远专用教案,并准备好课件资源,要以利用农远资源为主,要求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体现新的教育理念,这样促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积极运用远程教育网络。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5一、学生情况分析

二年级学生一年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与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及用数学解决问题。

表内除法的编排体现了两个特点,第一,在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材集中安排了表内除法的教学。第二,不再明确区分等分除和包含除,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两种不同的生活原型(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24人租船,每船限乘4人),从而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万以内数的认识改变了原有的编排结构,先教学1000以内的数,再教学万以内的数,出现了数位顺序表和近似数。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编排具有过渡的特点:在上一册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三位数(几百几十)的笔算加、减法,为进一步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作好准备。本单元还结合几百几十的加、减法,安排了估算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安排了解决问题教学单元,以学生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内容为素材,展示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碰到的各种问题;二结合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适时安排解决问题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学习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与变换一章,内容包括锐角和钝角平移与旋转。与原有教材相比,锐角和钝角的认识明显提前了,平移与旋转是新增加的内容。在量的计量方面,教学克和千克,突出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的活动感受克和千克,初步建立质量观念。在统计知识方面,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统计的意义,学习简单的数据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本册教材还安排了找规律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不仅使学生知道现实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发现和欣赏数学美、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比较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会用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

3、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

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初步渗透变换的教学思想方法。

4、让学生亲身经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使学生学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

5、让学生经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过程和作用;

能人、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用符号用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6、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使学生知道用称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7、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8、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惊醒简单的分析;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9、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扎扎实实开展教研活动,充分发挥集体教研的作用。

3、认真研究、创造性的使用实验教材,认真备课、上课,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4、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篇10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这一节是讲有关“排列、组合”的问题,内容比较抽象。典型题如:每两人握一次手,问三人一共握几次手?

我让全班同学每3人一小组,自己动手实践,看看每两人只握一次手,到底能握几次手。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都认真踊跃的动手寻找答案。

答案是2+1=3(次)。

我再请同学们思考:4个同学握手,每两人只握一次,一共要握几次手?

为了形象理解,我请班里四位同学上讲台演示,叫他们“一”字排开,如: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先请甲同学站出来与乙、丙、丁三位同学分别握手,让同学们仔细观察并数出来,得共握3次手。握完手的甲同学站到一边不参与握手,再请乙同学站出来与丙、丁同学依次握手,同样让同学们数出来共握2次手,乙同学站到边上去也不再参与握手,最后剩下丙、丁两位同学相互握手,只握1次手。图示如下:

1、乙、 丙、 丁 ②丙 、丁 ③ 丙

甲 握3次手 乙 握2次手 丁 握1次手

得出结论:3+2+1=6(次),共握6次手

通过以上两道例题,我引导,生学认真思考,总结规律:每两人只握一次手,3人握手共要握2+1=3次;4人握手共要握3+2+1=6次;那么5人握手共要握_____次,请同学们猜想。

猜想,结论是4+3+2+1=10次。为了进一步证明同学们的猜想是正确的,我用同样的方法请5位同学上台来演示,结果是正确的。

最后我和同学们一起归纳总结出这类组合题型的方法:先找出最多的一次,然后把依次递减“1”的数字用加法加起来一直加到0。以后碰到这类题我班学生做得既快又准。

二、采用形象有趣,贴进生活的教学

“5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节知识的教学既抽象,又枯燥,对生活经验比较匮乏的小学生来说难掌握,容易出错。我尝试用我的“打弹珠”的方法教学来进行教学。

比如:出示21-7=( ),我没有急于让学生计算,而是先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玩过弹珠吗?”同学们都说“玩过”。“那今天老师就来讲讲用‘打弹珠’的方法,来解答这道数学题。”同学们都很有兴趣,接着我把准备好的计数器拿出来,让学生把“21”这个数用计数器上的算珠表示出来,再让学生观察并说说:个位上有几个珠子表示几,十位上有几个珠子表示几。同学们都积极的回答(个位上一个珠子表示1个一;十位上2个珠子表示2个十)好!根据减法的计算法则“个位数减个位数,十位数减十位数,从个位减起”同学们会发现“21”个位上的“1”减“7”不够减,怎么办呢?我引导大家:“十位上有2个珠子表示2个十,我现在用手打出十位上的一个珠子来,并表示出21(小圆点表示一个珠子)问这个打出的珠子表示几个几呢?”同学们都回答说:“一个十”,那么这个打出来的一个“十”和个位上的“1”合起来是“11”,11-7够减,得“4”。十位上打出去一个珠子,还剩一个珠子表示一个十,与刚才的计算结果合起来是“14”,所以21-7=14。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发现平时比较好动、不愿听讲的学生都听得很有劲,作业也完成得很好。

三、采用化被动为主动的教学

篇11

从以往的的记忆教育到现在的发散思维教育,小学数学教育也经历着非常大的改变,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恰当地示明学思关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现代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出合格的人才,独立思考,勇于创新是基本条件。小学数学教育就担负着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提高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思维创新的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不但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集中思维能力、扩散思维能力、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能力等。小学数学虽然是内容较浅比较简单的一个科目,但却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最好的一个科目。其通过缜密的思考得出的结论或者是发散性的思维,都可以使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有了这些思维能力,学生们

不论是以后的学习、生活还是工作都有好的思维习惯,最终可以在自己理想的领域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天地。所以,小学数学是必要的,小学数学中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是必要的。

二、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注意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现代的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不在是单纯的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这里所指的全面发展,就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而小学数学教育,就是数学知识的掌握和思维能力发展的过程。怎样将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贯穿于小学数学教育的全部过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1、明确教师任务。首先要明确各年级所担负的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上一年级开始就要开始不断的提高。在提高思维能力上最好与网络相互结合,它上面的教材生动形象,有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时时刻刻记住自己的任务,每天将自己备课记录与思维能力提高方面的内容联系起来,使得自己的数学课生动起来,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举个例子:课上我是通过提问发散性问题来激活学生思维。如:“从这幅图中你能想到什么”学生回答五花八门,多是肤浅的问题,但参与面很广。接着第二次提问:“从这幅图中你还能想到什么”学生的回答转向一些具体问题。如:“我们一般用圆表示______。用扇形表示______,扇形的大小表示______”等等。

2、从每一节课做起。不论每次课开始讲新内容,还是温故而知新,或者是期末的总结复习,都要有计划有准备的在每一节课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三年级下册中的“平均数”学习,北师大出版的教材没有向以往的教材那样直接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而是独具匠心的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根据2个小组的投篮比赛的数据,如何决定谁获胜”。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将会发现两个组的人数不同,投进的总数不同,此时应该看每个同学平均投进了几个球。这样的情景引导,就会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中是小学生首次接触到不确定现象,北师大版的教材通过有趣味的猜测活动(抛硬币、摸球),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了什么是不确定现象。特别指出的是,教材精心设计了一个十分有趣的转盘游戏——“分别将转出的两个数字填在方格中,看谁转出的两位数大”。学生们通过做这个游戏,可以知晓每个数字的不同含义,并更深层次的理解位值制的意义。学生们还可以通过这个游戏,提高自己的正向思维与反向思维的能力,如当有学生转出9时,大家会把它放在十位,但是如果转出6呢?这时有的学生就可能冒险会不将它放在最高位,而是希望下次转出比6大的数,但是经过多次游戏后,学生将会总结出下次转出7,8,9的可能性要比转出5,4,3,2,1,0的可能性小很多。

3、将教学内容融汇其中。小学数学中包括了一些概念、计算法则、或者一些动手操作技能都是要在这些内容上着重提高学生们的思维能力的。例如,北师大版教材在对“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概念学习中,教材巧妙的安排使用了七巧板中的某些板,分别拼出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一系列活动。这样的内容,不但让学生更清楚的了解了图形的概念,形状,特点,还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直觉思维能力。

三、课后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性,多练习。

而小学数学做有效的巩固方法莫过于留一些课后练习,让学生们在练习中深刻体会,加深印象。此时教师可以因人而异,对思维能力不同的同学针对性的留不同的作业,这样既节省了学生的时间,还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下册中的“统计”单元,教材就在课后安排学生熟悉的“组织比赛”、“买气球”、“调查你们组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等活动,激励学生们学会收集数据,运用图来统计分析数据,并根据数据作出相应的决策,真正的体会到统计在生活中运用的广泛程度以及重要性。

四、总结

根据新课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小学数学不在仅限于对知识的讲解和传授,而是更加注重于思维能力的提高,一个思维能力好的人未必优秀,但是一个优秀的人一定是思维能力好的人。所以,为了给学生们以后的生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从小学数学开始,就要提高学生们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学生数学应用知识竞赛委员会.中学应用数学竞赛题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