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5 16:08:3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培养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那么,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在情境中引发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学贵有疑”。一个人如果在学习中不会质疑,是不可能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的。可以说,质疑能力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基本素养之一。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质疑。例如,在教学“图片的合成”时,我给学生出示了这样两张照片:一张是“在珠穆朗玛峰的山尖上站着一位老人”,一张是“一位五六岁的小姑娘骑在鲸的背上在大海中冲浪”。学生看了这两张照片以后,觉得十分奇怪,都产生这样的疑问:老人怎么可能登到珠穆朗玛峰的山尖上?五六岁的小姑娘怎么有能力骑在鲸的背上?这两张照片到底是怎么被拍摄下来的呢?此时,我告诉学生这两张照片是后期合成的,然后引入本节课的教学。接下来,学生都带着十分好奇的心理去思考、去探究,都为自己想要得到的答案而努力着,学习热情十分高涨。
以上案例中,教师利用“在珠穆朗玛峰的山尖上站着一位老人”和“一位五六岁的小姑娘骑在鲸的背上在大海中冲浪”这两张照片,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因为这两张照片的场景是出乎学生的想法的。教学中,正是因为创设了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发了学生的质疑,学生探究问题答案的兴趣立刻高涨起来,创新意识得到了有效激发。
二、在交流中引发思考——培养创新思维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交流互动。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以思维为纽带调动学生的创新行为,从而让课堂教学更高效。例如,在教学“制作电子报纸”时,课堂上我让学生进行分组合作。他们在合作的过程中,有的设计版面、有的查找资料、有的进行美术编辑。作品完成以后,我让他们把自己的作品传到校园网上,供大家进行评议。在评议的过程中,同学们都根据作品内容进行了点评:有的同学点出了作品的优点,有的同学指出了作品存在的不足。课后,同学们根据大家的建议重新对作品进行修改,使之进一步完善。
以上案例中,正是因为教师充分认识到了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为学生开展了这种有意义的探究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
三、在评价中启发多元——提供创新空间
信息技术课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时,学生的作品是多元的,也是富有个性化的。因此,对于学生的作品,教师不要及时下结论。以留给学生更大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画图软件”时,我给学生提交了这样一个任务:利用画图工具画一个杯子。一位学生说:“可以先画两个大小不同的椭圆,表示杯口和杯底,再用铅笔工具画出杯身就行了。”对于这位学生的方法,我没有及时评价,而是继续问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办法。这时,学生的思维活跃了:有的说先全部用椭圆工具来画,先画杯身,再画杯口、杯底,最后用橡皮擦进行修改;有的同学说杯口、杯底用椭圆画,杯身用曲线工具来画;有的同学说先画杯口、杯底,再用曲线画出杯身的一边,最后复制翻转就行了。
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要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教学环境;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主导性原则 课堂要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否则是一盘散沙。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发挥得恰到好处,是关键时刻的点拨,是争论时的调节,真正体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机统一。
任务性原则 建构主义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有很好的诠释,任务的安排要合情、合理、有新意,最好能来源于身边,还要符合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征。
探索性原则 教学不是知识的传输,而是一种接受和再现,要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质疑,要鼓励学生在探索中学会学习,消化知识,进而创新。
个性化原则 没有个性就不会有创新,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才不会扼杀他们思维的火花。教师一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提倡思维方式的独特性;二要和学生建立真诚、平等的关系,实行教学民主化。
2 实施策略
激发兴趣是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更是创新的力量源泉,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前提。激发兴趣的方法有很多种。
1)注重课堂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语言对于教师来说是最重要的工具,同一句话有不同的说法,同一个知识点有不同的讲法。往往精彩、幽默的话语更让人接受,做个形象的比喻可能比单纯的说教更易于理解知识点,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使枯燥的书面知识形象地展示,使学生记忆更加深刻。另外,现代化教学工具的很多种功能能给学生带来新奇感,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3)体验成功,激发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第一条金科玉律就是:给学生以劳动的快乐,激发他们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学会某种知识,可能成就感不是很强烈,当能够利用这种知识去获得某种成功时,这种成就感是很难忘记的。给学生一个不是太难的任务,让学生体验一下成功的感觉,可能就会激起他们学习的欲望。
巧妙设疑、合理布置任务是关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疑是学习的开始,有疑,就会积极思考,努力探求进而获得真知。教师创造性的任务能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其兴趣,是培养其创新能力的关键。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巧妙地设疑,留给学生多一点儿的创新空间,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只有善于诱发学生积极思考,才能更好地让学生进行创新性活动。
1)创设问题情境,合理布置任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在课堂中要提出具有典型意义的任务,既富有挑战性,又难度系数适中;既涵盖教学内容,也不要照搬课本;要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步步深入以实现教学目标。要使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教学目标,使各种层次的学生都有动手、动脑的机会,任务还要紧扣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沿着合乎逻辑的思路深入思考。提出问题后,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对于探索成功的学生,别记忘记表扬,创造良好的回答气氛,还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题,使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比如在讲数据表格加工多元化时,可以让学生假设自己是一家工厂的老板,面对一系列的数据,探究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对自己有用的数据,思维方式的拓展对学生终身学习也是一种帮助。
2)教师要善于启发,要有预见性,从而主导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提示、引导,要充分预想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要旁敲侧击,而不是大包大揽,要使学生既不受任何思维束缚,又不至于无从下手或偏离教学目标。通过学生主动练习、操作,启发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归纳;通过讨论,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表达能力和论证能力,从而有效获得知识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3)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善疑、善问、善思的学习习惯。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善疑、善思,启发性的问题才会活跃学生的思维,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更加深刻,敢于提出问题和新见解的品质才能培养出来。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经过深入思考,才能提出有意义、有质量的问题,才会激发学生的思维,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这些都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培养创新能力是核心 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创新学习的核心。
1)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使用探究性教学模式培养创新能力。学习是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由外界输入的,而是由学习者与外界环境交互中建构而成的。在探究式学习环境中,学习是逐步积累、逐步熟练的过程,原有知识的激发可以减轻获取新知识的难度。学习是思考的过程,探究式学习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技巧,而不仅仅是正确答案。面对问题,学生可以独立得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形成问题解决的策略。教师的作用是一个协作者,主要任务是引发学生思考,并保证问题的解决。
2)协作学习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一种手段。协作学习是一种为了促进学习,由某些学生协作完成某个学习目标的教学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学习的成功与这个集体是密不可分的,融洽的关系、相互合作的态度、信息和资源的共享是不可或缺的。每个人获得的学习心得成为共享资源,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常需要展示自己的观点,这种对所学知识的语言表达过程本身就是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同时根据别人的观点来修正自己的观点,促进了对教材的深层认识。
3)实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信息技术是一门年青的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上课的环境不同于其他传统学科,上机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实践出真知,要给学生勇气,要鼓励他们敢于动手、勇于动手,只有这样,才能理解书本,消化知识,进而创新。
4)培养自主学习精神对其终身学习是有益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促使人们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掌握新技能,培养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是培养其信息技术创新能力所必需的。
培养创新思维是目的 创造性思维是创新人才最基础的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创造性思维。
1)给学生信心敢于突破传统,求新求异。课堂教学中,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要尊重学生的思维,允许课堂中有不同的声音,正确的加以表扬,错误的加以引导,不要挫伤其积极性。
2)改变评价机制,不惟答案论。任何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都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特别对于信息技术学科,对于同一个结果可能有不同的实现方式,只要结果是正确的,过程是可以改变的。所以对于学生的评价应寻找其闪光点。
3)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坚持个性化。发展个性是全面发展学生的基本要求。信息技术学科操作性强,对学生吸引力大,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较之其他学科,更能以独特的魅力作用于学生心灵,从而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进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开发,取得良好学习效果。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高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动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常常感到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难,但是这种关注和兴趣是短暂的,但要使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与创新能力长久保持下去却难以实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引导学生从有趣向乐趣转化,进而将乐趣升华为志趣,从而不断创新培养带动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发展。在具体的教学中,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兴趣培养,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1.要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触动学生好奇心,激励、唤醒、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内容。例如:在“筛选”操作的练习中,为了使教学内容新颖、先进,教学方法灵活,教学形式活泼,使课堂教学兴趣盎然,引人入胜,充分体现本学科的发展态势,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融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内容做成表格,让学生自己命题进行筛选。他们有的以篮球比赛为题,把总积分大于10分的球队筛选出来;有的以各国举世闻名的古建筑为题,筛选出古建筑最多的大国。这样大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促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激发起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同时也提高了创新意识。
2.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解除心中的疑惑,鼓励学生敢于探究、敢于实践、敢于发现,养成乐于学习、善于思考的习惯,因为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起点。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动手,可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巩固所学信息技术知识,应当以学生为主体,从操作物体的动作中去主动探索,领会方法,而不是靠教师的长篇阔论。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加深对课堂知识的巩固,而且更可以去掌握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教师只有不断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才能调动起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二、转变观念,从兴趣入手,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学贵有疑,有疑则思,思而后得”,一切的知识来源于生活,一切的知识服务于生活。尤其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所知道的人和事物灵活运用到信息技术学习中来,是很关键的。
过去受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的影响,教师习惯于拿着教材教参,教法简单化: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出题,学生做题,墨守成规,致使学生思想僵化,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一步,以至失去兴趣,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因此,应改变以往的陈旧观念,要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创新。确立学生在信息技术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维护学生的学习权利,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因材施教,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信息技术课堂生动活泼,让学生在教师信任的目光中获得大胆尝试、改进自我和完善自我的勇气和信心。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个个兴趣盎然,连平时怕羞、胆小的学生也变得积极了。因此,必须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从兴趣入手,使学生受到长久而不间断的艺术熏陶,并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的能力,由此产生欲望,从而提高学习信息技术的情趣。
三、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因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在授课方式上单一、方法呆板,注重书本知识,课程设施不合理;在资金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学生的主体意识不高或者存在偏差、主体能力不强、主体人格不完善,这样就大大地制约了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参与的时间和权利,鼓励学生讨论、质疑、发表各种见解,形成师生间的能动交流。同时,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操作,鼓励学生求异创新,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总之,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深入,课堂教学总会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我们从自身出发,严格自律,以高尚的人格教育学生,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素质、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性思维,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孝亮.如何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9(9).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一种多层次、多功能、综合运用各种感官的活动,是教与学双向作用的复杂而细致的过程。如何搞好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教师首先要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他们的内在动力,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有序地学习信息技术的有关知识。
学生对电脑的直接兴趣,可谓“与生俱来”,与其他学科相比,可谓“得天独厚”,尤其是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神奇魅力更加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生性好奇的孩子们更是难以抵挡其诱惑,如何正确引导孩子们学好信息技术课程,培养他们的信息技术创新能力与应用道德,无疑是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职责,是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教师的教学不力与引导不当,将会对信息技术学科学习,产生错误的认识,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不良状态:
A.觉得信息技术课没有意思,没有多大用途,枯燥无味,繁琐难学,学习只是应付而已;
B.电脑基本操作方法不当,养成随意乱操作的不良习惯。
C.只对电脑游戏和上网聊天感兴趣,不让玩游戏和上网聊天就觉得没意思,无心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
D.沉溺于电脑游戏或网上虚拟世界而不能自拔,严重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常言道,兴趣是成功的一半。要让学生学好信息技术课,首先要在维护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做文章。信息技术教学由于在环境与设施方面的特殊要求,几乎完全依赖于45分钟的课堂教学,难以进行课外学习,因为学生飞学业太重,不是中考和高考的科目,家长的不理解,孩子的自控能力差,这几方面都是在课外无法进行学习的原因。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只有在课堂上下功夫,紧紧抓住课堂教学的前提、关键与核心问题,运用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首先准备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工作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前提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学秩序问题,必须以严格的微机室管理制度为良好的教学秩序作保障。微机室作为一种特殊的课堂,其组织教学明显比一般的课堂难度要大得多。
另一方面是教师的课前准备问题,教师备课必须充分而全面。一般学科备课备教材与学生这“两头”,而信息技术却多出“一头”,即备电脑教学软件(不少教师兼任机房管理员,还必须为电脑软、硬件的日常维护费心劳神),教学中一旦出现意外或软硬件故障,就容易扰乱教学秩序,让学生扫兴。
二、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
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教师要精心设计、合理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体现到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
1.注重学生的主体角色,持久维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切教学设计都是为了学生,目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逐渐进入主体角色,能够主动地学习,自主地学习,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2.注重导入,激发学生的直接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课的很多学习内容都可以化解为一个个具体而有趣的任务,学生通过努力并不难实现,以此导入容易吸引学生,激发其学习欲望即直接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很快全身心投入学习。
三、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注重个别辅导,循循善诱地帮助学生保持学习兴趣。信息技术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便是学生动手操作量大,老师对学生的个别性辅导量也大,常常需要老师马不停蹄地在机房转上大半节课,以及时发现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耐心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纠正错误,改进方法,加快进步。如果这样的话,老师就会特别的累,这时候可以让一些学习能力比较好的学生帮助一些比较弱的学生,让他们相互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的好的学生能够学的更好,学的弱的学生也能得到更大的进步。通过近几年这样的实践,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明显比教师的单独辅导效果更好。
四、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当今社会是一个计算机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高中课堂一门普遍性学科,但是,受传统教育及升学压力的影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仍处于传统教学阶段,过分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导致缺乏创新性人才的缺乏。本文通过分析并探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方法,旨在为教育研究提供参考。
一、创新能力培养是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价值取向
创新能力是把理想、精神、愿望转化成为价值的能力。创新能力的教育是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活动。
我国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相对较晚,但随着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不少专家学者开始提出创新能力课题的研究,尤其是1999年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把创新能力提升到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这一高度,使得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培养创新能力研究的热潮。许多论著、文章都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出了新的看法。
但调查发现,中小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普遍不高,学生思维定势比较严重,缺乏想象力、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差等问题仍然存在;对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分析也多种多样,有人认为是我国教育体制影响了创新能力的发展,也有认为是教学方法的影响,总之,影响因素涉及文化背景、教育体制、教学模式等多个方面;而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者的意见也是众说纷云。
但总体来说,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基本价值取向。
二、高中信息技术创新教育的教育思维
信息时代,使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快速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在当前社会显得越来越重要。目前,高中学校普遍开展信息技术课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创新教育显得尤其重要。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教育主要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能力等几大方面开展,其中以创新情感为动力。
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包括继承意识、革新意识、科学意识等几方面,继承意识是对前人成果的继承,也是创造成就的起点,打好基础,才能为未来的创造做准备;革新意识是在对现有知识的思考的基础上,不断尝试打破现有思维方式,追求新的认识;科学意识是指按客观规律办事。
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就是想象思维、求异思维等,通过头脑储存的印象元素,构建新的形象,追求与众不同的意识。
创新能力的锻炼。创新能力包括创意设计的能力、自主行为的能力及自主实践的能力。
创新人格的培养。即独特鲜明的个性、坚忍不拔的意志、求索不懈的精神等,创新人格要求学生能够发挥个性优势,挖掘创新的潜能;在学习、探索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能够引导并培养学生坚忍不拨,排除万难的精神,不断求索。
三、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研究
(一)整合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进行创新
信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堂已不再是教师、学生、教材三个要素,而是由教师、学生、教材、多媒体组成,其中学生是整个教学的主体,学生的自主能力将带动整个课堂教育的前行。可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迁移、创新的方式,来引导教学实践过程。利用信息技术的自主性、交互性、多样性、协作性等几大属性,创新教学模式。信息技术包含大量的网络信息及资源,这些又是扩展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不断创新与完善的沃土。发挥信息网络资源,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在课堂上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思想。如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让学生组成联合开发小组,每组进行选题,进行自主开发,学生利用网络上的大量信息,通过分析与思考,独立完成选题。
(二)培养创新品质,让学生敢于创新
创新能力包含创新情感,这也是创新能力的基本动力,培养学生敢于创新,不怕挫折,执著追求真理的勇气。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并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适时引导,不要因为担心学生走入歧途而阻止思维的扩散。因此激活思维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首要出发点,层层设疑,引导学生不断思考,科学而深刻的指引,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也使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增长知识的同时,体验参与、探索的快乐。
创新能力是一个能够积极改变自我、改变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要培养以多向、逆向思维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富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创新思维――想象力,是提高创新能力的首要出发点。
(三)利用多种资源与渠道,让教学走出“课堂”
利用网络中大量而丰富的信息资源,制作情境式教学模式,使教学已不再局限于教室与教师两种形式的传授式教学;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可自主开发课程,满足学生实际发展的需要;鼓励学生在上课之余读书、看报,拓宽知识面,在校内举办网页设计大赛、电子小报比赛、电脑绘画比赛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鼓励成绩优秀的学生参加省市计算机应用比赛,通过参加比赛,不断完善作品,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探索的精神,使学生的生活、学习与信息技术联系在一起,提高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总之,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针对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必须紧紧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育这一手段,将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带到课堂。利用多种途径与渠道,开展创新实践,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新课标》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求知欲望,促进思维的活跃,保持学习的持久。赞可夫认为,学生有了愉悦的情感,欢快的情绪,可以使大脑皮层区处于兴奋状态,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反之,厌烦的情绪能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寻求、设计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点,而借助信息技术能使一些略显枯燥的知识变的形象生动。例如,教师在教授中小学阶段的立体几何部分和应用题部分时由于不能形象再现图形和题目场景,学生学习时就难于理解知识而产生乏味感。我们在选择相关软件的基础上,设计有关课件用于计算机模拟实验,对这两部分内容做到实验模拟,帮助学生掌握。对几何立体图形的理解我们选择3DS三维动画制作,该软件能在演示中把任何几何图形与立体几何图形以形象的三维形式再现,使各类几何体能在静态和动态的状况下展现给学生,既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大大加快理解速度。
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的知识与学科内容的紧密联系。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的特点充分运用各种信息资源与学科教学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比如数学中的应用题,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课前我们安排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询资料,课上学生汇报,结合老师准备的课件,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的接受一次实践能力的锻炼。
2.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够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极大地支持了学生对逻辑推理、问题解答和学习观念的寻求与研究。象数学课程,其特点之一是内容抽象,考虑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的突破难点,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思索的问题,而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个难题。在学习直线、射线、线段的判断部分时,采用动画显示直线、射线和线段。可以使线段自左飞入,然后按动画叠放次序播放,射线是线段基础上一端的无限处长及把线段两端处长得到直线,这种在原有图形基础上的动画展示过程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到线间的对应关系,加深了对“线”的特征的掌握。
运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动态演示,形象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于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
3.运用信息技术,启迪学生创造性的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启迪学生创造性想象,有了想象力才会有创造力。无论是创造性想象还是再造性想象,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像在语文教学中的续写,课前通过个别了解把一个学生想象的故事结尾编制成课件,运用信息技术,创造出逼真的立体情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后,可重新播放录象,然后定格,引导想象: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动,招呼朋友多高兴呀,它们会说什么呢?你听了想到了什么?学生兴趣盎然,思维的闸门大开,很快就编出了好几种故事的结尾。此时可边播放课前通过了解制成的课件边解说:“这就是刚才孙阳同学编的故事,真生动!请同学们继续大胆想象,老师将会根据你讲的故事结尾,再制成课件,我们一起欣赏。”这时,同学们思维更积极,个个跃跃欲试,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结尾,在学生脑子里诞生,有的说:“小蝌蚪第一次见妈妈,有说不完的话。”有的说:“小蝌蚪见了妈妈在撒娇呢。”有的说:“小蝌蚪们在向妈妈诉说找妈妈时遇到的各种困难。”……学生一边讲,一边欣赏着各种结尾,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能否创新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无数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然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不是先天就有的,它需要通过后天的有目的的培养才能获得。为了培养具有“信息技术”素养的创新型人才,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习兴趣,奠定创新基石
1.以精彩的课堂“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是很关键的。导课既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文字编辑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最主要的内容之一,然而不少学生认为,文字编辑不就是“打字”吗?只要会输入文字不就可以了。一些连简单的插入、删除还没有学会的学生也觉得它“没意思”。为了使他们感兴趣,我在上“文字编辑”这节课时,从科学家发明了一种“特殊的纸”用作练习本入手,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这种“特殊的纸”具有容量大、易修改、无污染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如手机短信、商务通、电脑等。使学生在体会信息技术对人类日常生活深刻影响的同时,感受到文字输入的重要性,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营造创新氛围。实践证明,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迫学变为自觉学,心情会变得愉快,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创造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保持昂奋的学习劲头。为了保持这种兴趣,我们更应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3.注重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引发学生兴趣。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往往使教师感到棘手,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记忆较困难。在讲授时,如果教师运用风趣的语言,适当的比喻或与众不同的思维,就能将繁杂化为简洁,沉闷化为轻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二、提高形象思维层次,培养创新意识
电脑绘画是在传统绘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绘画艺术。一方面。它继承了传统绘画艺术的基本特点,如构图、造型、着色等;另一方面,它具有传统绘画艺术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如它的方便易用、新颖独特以及效果的丰富多样等。因而,电脑绘画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电脑绘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培养独特的创意都具有重要意义。
画图是windows中自带的一个小程序。通过教学与研究发现,如果教师站在思维发展的高度讲授画图程序,便可以达到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计算机可以在短时间内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生动的表象,并通过实际操作将这些表象外化,为学生提取、加工表象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教学生用画笔工具绘制几何图形和线条,并让学生练习这些基本图形和线条的各种变化画法。学生通过利用软件中的矩形、圆形、多边形等工具亲自动手操作,画出了形态各异的基本图形的变形,在脑子里逐渐形成这种图形的表象,从而积累了创作的素材。要想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能动地驾驭课堂,给予学生恰当地点拨与适时地指导,才能使他们真正开阔视野,提高动手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从而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创新教育是指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为宗旨,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以下我就当今信息技术教育,谈谈如何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转变教师教育的观念。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应极大地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由于学生积极参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积极参与以促进充分发展学生创新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上好一堂课,而是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获得知识的方法交给学生,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思维来获得新的知识。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
二、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包括教学心理和计算机教学环境的营造。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而应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持有不同见解,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若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时,教师不应只是简单地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三、激发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1)目标激学。目标是一个人奋斗的归宿,只有目标明确才会争取目标的实现。于是我采用远景目标与近景目标相结合的方法:远景,告诉学生社会的变革,计算机将逐步成为全社会使用的工具,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而是不会使用计算机,让学生从认识上领悟学习计算机的迫切性。近景,上课伊始,展示目标,在课堂上不断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投入参加学习,激发进取心。
(2)竞赛激学。学生对竞赛性的活动很乐意参加。因此,对于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这一现象,教师应利用好恰当的契机,组织一次有关这些课竞赛,利用计算机本身的考试软件进行竞赛,人人上机,看谁的速度快,这样学生会你追我赶,提高键盘操作与汉字录入的熟练程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敢于冒险挑战的精神。
2.灵活结合教材,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计算机课程是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不同,在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3.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落实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我认为,教师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特征、趋势,来重新审视过去的教学方法。事实上,在现代科技加速发展,知识量激增,以及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即使在一个很窄的专业领域,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输”给学生。教师不给学生留有自己的思考的时空,就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发展,必将带来教学方法上的改革。教师要从传统的文化角度研究和改革教学方法。
四、在计算机课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
主体性和创新性密不可分,创新是主体性的最高体现。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就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去主动参与,把他们智慧的火花尽量激发出来。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在课堂中,由于时间有限,应倾向于训练基本功,掌握基本操作,而课外教师则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把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延伸到课外,把课外这个第二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课外成为课内所学知识有益的巩固、补充,从而促进课堂教与学,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在计算机教学中,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扩大了学习、讨论和交流的领域。自从学校开设了网络知识课后,学生眼界大开,激发了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这使学生都迫不及待地上网,根据兴趣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甚至有些学生还在家中和家长一起浏览学校的主页,或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许多学生还教会家里的老人上网,给他们远方的亲友发去电子邮件。
五、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创新能力
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竞赛,进行自由辩论,互相交流方法,互相启发思路,以实现解决实际问题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机统一。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深入。现代教育技术所强调的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在计算机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为学生将来发展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前,人类社会正在步入高速发展的信息时——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培养出适应现代化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才,而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难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因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摆在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探讨在教学中的实践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创设探索性的问题情境能触发学生思维的兴奋,引发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调动学生的探索创新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提出的问题要贴近学生、引发求知兴趣,激起学生的探索和创造欲望,从而激发创新意识。
我在讲修饰PowerPoint幻灯片时,设计了学生十分感兴趣的学习任务:制作自己的个人简介,要求有艺术字标题以及图文混排结构。在制作作品时,学生们的情绪十分高涨,交上来展示的作品各有特色。有的把自己的姓名作为艺术字标题,旁边配有学生本人的相片;有的把自己的各科考试成绩输入到文本框内,用艺术字标题注明是哪一次考试的成绩;有的把自己写的短文作为文本框的内容,短文题目则用艺术字标题制作;甚至有学生用“画图”程序画了自画像当成图片插入到幻灯片中,然后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文本框内输入。当在全班展示优秀作品时,看到别的学生设计的富有想象、各有特色的个人简介,学生学习制作幻灯片的兴趣更浓了,下了课还有不少学生围着我,要我重新布置学习任务──制作自己的个人简介,他们还向我保证,这一次一定会做得更好。可见,提出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让学生以自己的能力来创造,也就是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学习兴趣能成为求知的向导,而这种带有感彩的意象活动能成为一种内驱力,继而可使它们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并导致创新意识的萌发。
二、引导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精选一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任务,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的联想、分析,以提出多种多样的假设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积极的思考。
教育家赞科夫认为“教学中一旦触发学生的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我在讲《在幻灯片中插入超级链接》一节时,给学生展示了一份简介广州旅游新八景的幻灯片文件,对学生说,你们想看哪一个景点的介绍,老师可以打开一张相应的幻灯片。学生看到老师把指针放在景点标题上轻轻点击一下,就打开相应的幻灯片,个个都兴致勃勃,学习的欲望被激发了,有几个还没等我布置任务,就嚷着要动手操作了。我接着把插入超级链接的操作示范了一遍,随后提出了作为讨论的问题──能否把图片作为超级链接的对象?能否把某个图形作为超级链接的对象?在学生实际操作时,我点拨学生注意观察超级链接窗口中链接对象的位置。当学生会正确选择超级链接对象的位置时,我又提问学生:插入超级链接窗口中有个“新建文档”按钮,它的作用是什么呢?插入超级链接窗口中还有个“电子邮件地址”按钮,它的作用又是什么?学生原本没留意有这么两个“按钮”,我就鼓励学生去单击这两个按钮,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链接到新建文档以及链接到某个电子邮件地址的区别。最后,我向学生布置了学习任务,把最感兴趣的幻灯片链接到老师提供的电子邮件地址,结果很多学生都能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幻灯片链接到老师提供的电子邮件地址。
实践表明:教师若能正确引导,点拨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并积极思考问题,学会多方面地设想与分析,也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鼓励自主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主实践,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从某一任务出发,采用自己独特的办法解决问题,而不绝对服从教师或者教师提供的标准材料。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规律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好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形式、方法等。
例如,我在讲“电子邮件的收发”一节时,把所有关于电子邮件的收发所涉及的知识问题,做成网页的形式,在课堂上发给学生,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点击相应的链接,打开相应的具体文件并通过阅读其中的相关内容,加深对问题的了解。如有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在网上申请一个邮箱地址,他可以点击“申请邮箱地址”链接,还有的学生不知道哪些网站可申请到免费邮箱,他可以点击“提供免费邮箱网站”链接,查阅相关的信息。在这一节的学习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实践,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实践,既学习新知,又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实践证明:丰富的体验和经验是创新的基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是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的。
四、营造自由空间,提供学生的创造环境
教师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的创作、想象。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自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2-0-01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完成对信息的获得、传递、加工、再生和应用,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增强实践性。
1 要善于发现问题,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用程序画图》一课时,可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编程工具箱中的控件,掌握控件的属性设置及修改;结合实际问题,通过分析,编写程序,形成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心态,善用学生对程序设计的神秘感和强烈的好奇心,让学生熟悉VB程序设计环境,明确本节课学习任务和学习目的,激发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求知欲,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样的程序我们能不能重编写一个呢?并对程序窗口中控件的属性,设置及修改呢?要添加什么样的代码才能让这相应的按钮画出对应的图形呢?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尝试练习,学生打开《用程序画图》尝试完成添加“画矩形”这按钮的代码,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启用VB设计一个程序,为“画直线”、“画矩形”、“画圆”这三个按钮添加代码,单击按钮并画出相应的图形。
2 善于挖掘和寻找契机来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
中学生的思维极为活跃,参与意识较强,想象力极为丰富。因此,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教师要由传统的课堂主宰者和知识灌输者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探究知识的引导者,合作学习的协调者和培养创新能力的促进者,要善于挖掘和寻找信息技术教材中点滴契机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创作和想象的契机,扩展学生自由创新的空间,让学生的创新思维无拘无束的释放和飞跃,才有可能实现创新的梦想。例如,在教学《使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利用PowerPoint制作一张张精美的“明信片”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由于此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能够很好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所以,学生对这种练习非常感兴趣,积极性极为高涨。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制作的明信片主题各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很好地体现了自己的创意。有的学生设计的明信片以展现祖国山川美景为主题内容,有的设计的明信片以介绍名胜古迹为主题内容,还有的设计的明信片以突出家乡的巨大变化为主题背景,甚至有的设计的明信片以展示自己风采为主题内容。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合理想象,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充分体现了学到的技能和创新能力。
3 在探究实践中促使创新能力的提高
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主实践,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独立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电子信箱的使用》一课时,教师可先对什么是电子箱和电子信箱的工作原理进行简单介绍,并简单介绍几种常见的免费电子信箱,再让学生通过自学教材内容,查看网络提示,合作讨论,尝试实践申请一个免费电子信箱,并给教师成功发送一个电子邮件。学生通过自学教材内容与合作交流知道了写邮件时应注意的填写内容,并尝试发送、接收和回复邮件。在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中,教师再引导学生探究通讯录的使用与管理技巧,对邮件科学分组管理,提高邮件交流的效率;引导学生养成健康、安全的自我防范意识,形成主动、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习惯,并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抵制不良邮件的操作办法,以及如何添加文件、图片等进行发送。
4 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逐渐缩小差异,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和创新。这就要对刚入学的学生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如针对目前掌握了计算机的哪些操作技能、学过哪些软件、能处理哪些计算机程序等进行详细调查,或是对新入学的学生进行摸底测试,然后根据调查的结果和摸底测试进行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分层。再在具体的教学中,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实施分层教学,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发挥自己创新潜能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一、课堂创新环境的创设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校教育中大部分来源于各种课堂教学环境,教师必须在课堂中营造创新的育人环境,形成对创新能力的有效激励或潜移默化的氛围。这就需要教师用创新观念来构建课堂教学模式,营造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质疑,不畏权威,把各种创新思想训练的方法融汇到课堂之中。
初中信息技术必须注重着力引导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展示信息的能力,这就决定可以充分创造互动、合作的教学环境,教师建立鼓励机制和反馈机制,引导者学生在自主中充分体验并且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特别是“展示信息”,让学生在自主中完成知识的整合。基于此:“每一项内容都围绕一个作品完善,每一项内容学生都有一个作品展示”,如Word以完成一份完整的报纸排版为目标,将会形成学生学习、运用信息技术的热情和创作欲望的课堂环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二、塑造学生的创新素养
“创新能力,关键在自主”,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敏锐的观察力,把握思维角度的转化,是创新能力的基础。没有对事物的好奇与质疑,就不可能发现问题,也就谈不上创新;反之仅有质疑还是不够的,课堂必须教会学生如何在实践中摸索、运用并完成任务。
初中信息技术强调“学完后有成就感”,这“成就感”完成的过程塑造学生的创新素养的最好阵地。成就感的来源应该是具体的事物,我设想最好是学生自己完成一个作品,这就是最大的“有所得”;成就感的动力就是“他们将可以完成什么”,因此教师演示的案例就是他们最大的动力引导。没什么比“能达到什么”更有吸引力,围绕独立完善生活中很实用而有趣味的“作品”,是学生能力绽放的最好诠释,也将引导学生以创新的精神对待知识和任务。当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大力提倡宽容失败、脚踏实地、不骄不躁的精神,弘扬团队精神、合作精神,从而真正达到塑造学生创新素养的目的。
三、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任何构思、做法都不可能离开坚实的基础,拥有系统的基础知识才能成功,这是创新的本质要求。课堂教学中,激励、启发、引导等教学手段,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先让学生在体验中先做到;教师的职责必须指导学生如何“学”,当然“学”的过程让学生带着问题,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推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因此打基础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
初中信息技术强调,必须“让学生有内容读”。假设我们所要达到的“每一个作品”是一个系统,那这个系统的每一个步骤都会涉及一个基础知识点。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充分利用激励机制和反馈机制,尽可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在帮他们完成知识的积累中,在“作品”的完善中引导他们完成知识的系统整理与融会贯通。必须强调的是,经过系统整理与融会贯通的知识,才是学生自己的真正知识。
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未来的帝国是头脑的帝国”,必须提倡创新思维的培养。思维创新必须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新的问题,要求具有开放性、开拓性、灵活性、独特性、独立性、有效性和非常规性等基本特点。可以说,只有具备创新思维,学生才能具备高效能的知识结构――系统性知识,并有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