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5 16:08:4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鲜花市场分析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2012年8月,国家发改委、卫生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保监会等六部委联合公布了《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城乡居民大病保险“采取向商业保险机构购买大病保险的方式”,意味着大病保险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模式得到肯定,那么,大病保险市场化运作模式具有哪些利弊,又需要怎样的运行发展策略呢?
一、大病保险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是在基本医疗保障的基础上,对大病患者发生的高额医疗费用给予进一步保障的一项制度性安排,可进一步放大保障效用,是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拓展和延伸,是对基本医疗保障的有益补充。
大病保险本质上是“二次保险”,就是针对参保人大病负担重的情况,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大病保险制度,在原有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增加大病保险报销的额度,减轻城乡居民的大病负担。
大病保险基本运行模式,是用一部分的医保基金为所有参保人提供大病保险服务,采取向商业保险机构购买大病保险的方式,通过政府招标选定承办大病保险的商业保险机构,符合基本准入条件的商业保险机构自愿参加投标,中标后以保险合同形式承办大病保险,承担经营风险,自负盈亏。在基本的操作模式之外,并无国家统一的支付标准,具体操作以统筹地区为单位自行权衡,这使得大病保险在一定程度上将继续依托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所考验的更多是地方政府的决策智慧。
二、市场化运作模式利弊分析
(一)市场化运作模式的优势
大病保险采取商业保险机构承办运作的方式,能充分发挥商业保险机构的专业特点,更多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商业保险机构对比政府医保机构,在医保管理的专业性、积极性、长效性等方面都具有一定优势。
1.在专业性方面,商业保险机构在风险测算、保险精算、理赔网点和管理人员的操作经验上都普遍优于大多数政府医保经办机构;商业保险机构承办医保还可以节省相应管理费用,增加机构管理效率。
2.在积极性方面,商业保险机构拥有强烈的降低运行成本、控制医疗费用的欲望,经营过程中节约的每一分钱都将作为公司盈利,直接与经办人员收人挂钩,而政府医保经办人员属于政府工作人员,医保的结余多寡、运营成本的高低与其自身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缺乏相应的降费动力,医保商办模式更能加强对于过度医疗、骗保等行为的制约,从而确保医保资金运行的高效。在德国,高效的大病保险机制一年可帮助政府节省近16亿欧元的医疗开支,商业保险机构对于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支出“作用重大”。
3.在长效性方面,通过市场化运作,由商业保险公司向社保部门销售大额医疗保障服务的方式来建立长效机制,凭借信息系统建设、风险控制、服务创新等多方面的比较优势,商业保险经办机构精细化、专业化的管理不仅能从根本上降低政府运行成本,提高管理效率,而且能规范医疗行为,管控不合理的医疗费用,真正能保障民众的利益。大病保险的全面实施,势必将带动其他商业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的快速发展,其引擎作用将日益显现。
(二)市场化运作模式的存在问题
大病保险实行市场化运作模式,商业保险公司必须兼顾公益事业和服务产业的利益,既不能偏倚,又不能缺失,大病保险从社会属性来看,属于公益事业,可称之为“益”;商业保险属于服务产业,从商业角度看,可称之为“利”,而医保的利又是涉及民生的大利。大病保险要持续健康运行,需要“益”和“利”兼顾,从商业运作的角度看,这是个两难的问题,在医疗保障建设还不够完善的现阶段,必然会存在不少的问题。
1.据报载,大病保险涉及全国10.5亿城乡居民,按照相关部门进行的一亿样本数据测算来看,要达到政策要求实际支付比例不低于50%的保障目标,2011年人均需要筹资45元,对保险行业而言,相当于每年会新增400多亿元的保险业务市场,而且这个数字还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逐年增加。对保险公司来说,一旦保险公司获得承办权,无疑是重大利好。为争取大病保险这块“大蛋糕”,商业保险机构间可能会产生竞争过度,进行恶性竞争,从而放弃应有的风险管控,最终因经营效益差而影响大病保险的运行持续性。
2.各地商业保险机构和医疗管理机构管理水平、管理能力参差不齐,可能会影响大病保险运行成效,影响公众对于大病保险的信任度及参与积极性。
3.虽然商业保险效率较高,但由于商业保险机构没有行政手段的强制性,也不可能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监督医院,由保险公司去厘定哪些用药是在合理范围内的,再决定是否报销,这是不现实的。因此隐藏的商业道德风险也不可忽视,即有可能诱发一些不合理的就医和过度医疗。
4.商业保险公司由于其商业性质,有可能在经营过程中,过分考虑自身的利益,不按政府的规定生产销售,出现合理赔款惜赔,经营不好就甩给别的保险公司经营等问题。
三、大病保险运行发展对策
大病保险是项民生工程,以力争避免城乡居民发生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为目标,目的是减轻人民群众大病负担,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同时不再额外增加群众个人缴费负担。因此做好大病保险是商业保险机构的责任,更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大病保险采取委托商办的经营模式,能兼顾公平和效率。但是,商业保险机构是趋利的,是以利益最大化开展各项活动,政府应主导规划大病保险的生产和销售,监督商业保险机构行为,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开良政的实施,积极有序发展大病保险。
1.要坚持运转的政府主导。大病保险属于社保范畴,是与基本医疗保险相配套的公共产品,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因此开展大病保险要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政府应在考虑当地人口分布、医疗价格上涨、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后,统筹制定筹资方式、筹资标准、报销范围、补偿比例、服务标准、产品价格以及就医、结算管理等基本政策要求。同时要加强市场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深化医疗改革等配套措施,科学有效地创建利益联结机制,把“利”和“益”两者统一起来,形成全面、和谐、统一的市场运作模式。
2.要保证经营的可持续发展。在市场化运作模式形成过程中,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方面要防止保险机构利用大病保险的公益性,以获利为唯一目的的商业运作模式,这种模式往往会导致保险机构短期行为,降低保障标准;另一方面要防止把大病保险只作为公益事业来对待,缺少对保险客观规律的研究,导致保险机构投入的热情不高,影响了大病保险市场化的可持续投入与可持续发展,对做大、做强大病保险不利。大病保险的经营要体现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其经营好不好,与大病保险的定价是否科学有很大的关系,这集中体现在产品的定价要突出“收支平衡、保本微利”的基本原则。政府委托商业保险机构经营大病保险,若定价过低,商业保险公司经营亏损,他们将失去经营持续性的基础,也打击商业保险机构的积极性。若定价过高,利润过大,老百姓的福利将会减少,商业保险机构也失去改进服务、提高生产效率的动力。大病保险定价的主动权在政府,政府应该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根据被保险人的分布状况、当地社会平均收入、当地基本医疗保障水平、自费负担医疗支出水平等情况,在合理确定产品价值的基础上,使市场价格在价值上下合理波动。既要让商业保险机构在补偿经营成本后,能获得社会平均利润外,又要让民众能得到大病保障,降低大病患者负担,实现互助共济,可持续发展。一是在实际操作中,可采用以合同约定盈利和亏损区间的经营模式,统筹兼顾业务的政策性和商业性。例如可设定一个区间,亏损不超过5%,超过部分由政府兜底,盈利不超过5%,超过部分返还统筹基金,由政府进行调节,商业保险机构的收益与赔付率挂钩。这样的机制安排既能调动保险公司主动控制风险与成本的积极性,又能够保证医保基金的利用效率。二是建立动态风险调节机制,根据实际经营结果、医保政策调整和医疗费用变化情况,通过调整下一保险期间保险责任、保险费率等方式,对保险期间的超额结余和政策性亏损等盈亏情况进行风险调节,确保大病保险业务可持续发展。
3.要加强对商业保险机构的规范和约束。政府需采取一些激励惩罚措施,对大病保险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条件做出明确规定,对经营不好、信用不佳的保险公司要建立市场退出机制,使大病保险市场竞争适度,良性发展。同时政府监管部门要健全招标机制,规范招标程序,依法进行招标,对保险公司的投标行为进行严格监管,严禁投标人不正当竞争,以维护市场健康。
4.要有效管控医疗风险。大病保险业务经营要防范医疗风险,主要是被保险人的道德风险和医疗供给方的诱导需求,后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于医疗风险管控,首先要建立联合办公机制,即建立政府医疗及医保主管部门、商业保险机构联合办公机制。政府利用其有利地位,对医疗机构开展监督检查。保险机构在政府主导下,将政府的行政方式和保险机构市场化的激励机制相结合,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利益机制,充分调动社保机构风险控制积极性,利用社保平台进行风险控制。其次要建立全流程、全方位的医疗费用控制机制,开展医院巡查及医疗行为监控工作。保险公司应在医保主管部门的授权下,选派专职医保审核医生,针对医疗保险费用产生的过程进行全方面审查、稽核,依据诊疗规范和临床路径等标准或规定,通过医疗巡查、驻点驻院、抽查病历等方式,做好对医疗行为的监督管理,及时将发现的冒名就医、挂床住院、过度医疗等违规问题通报投保人和政府有关部门,并提出相关处理建议。保险公司对医疗费用的控制作用不能只体现在支出发生后的事后减免,还要加强医疗费用支出的事中控制乃至事前预防。最后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控制看病成本,特别是控制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及医院药品价格的上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加强对医院监督检查的基础上,推行以总额预付制为基础,实行预付制与后付制有机组合制度,利用利益激励机制调动医院降低医疗成本的积极性,减少医疗供给方的诱导需求,解决居高不下的不合理医疗费用支出问题。
5.要加强大病保险服务能力建设。商业保险机构要建立专业化的组织机构,建立大病保险专业队伍,充分发挥在精算定价、服务网络方面的专业优势,根据被保险人分布情况,设立服务网点,为投保人和被保险人提供便捷服务。加强大病保险与基本医保、医疗救助的衔接,努力提供“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和异地就医结算服务。要建立有医学背景的健康管理队伍,不断丰富健康管理服务内容,帮助参保人群提升健康水平,帮助其预防疾病、少得病,减少医保基金支出。
6.要提供大病保险发展的政策支持。首先,应建立大病保险管理信息平台。大病保险是公共产品,一方面和基本医疗保险相连接,另一方面和商业保险机构相连接,政府应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将两方面结合起来,及时纠正信息偏差,加强实时监控,有利于大病保险精细化经营管理。其次,对商业保险机构经营大病保险给予减免保险监管费、减免税收等政策支持,有利于减低经营成本,直接将政策优惠反馈给更多的受益民众,提高大病保障能力。
经过治理整顿保留下来的县市报,不再作为当地党委的机关报,按新闻出版总署的规定,应该是“面向县(市、区)区域性综合报纸”,办报宗旨变更为主要在本区域发行、面向市场、自费订阅的报纸,在发行上不再享受党报待遇,在经济上与县(市、区)财政脱钩。同时,县市报作为区域性主流媒体,新闻采写、报业经营、事业建设都离不开地方党委的支持,必然要长期接受双重领导,担负着党报的任务。因此,大部分县市报目前既要按党报模式办报,又要按市场经济模式运营。
同时,县市报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外部竞争态势,一方面要应对电视媒体和地方广告公司的竞争,应对互联网等新媒体的挑战;同时,由于保留下来的县市报大多处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外来报纸纷纷抢滩开设地方版,新闻和广告资源被分割。如2006年排名全国百强县首位的昆山,近两年蜂拥出现了扬子晚报昆山版、苏州广播电视报昆山版、城市商报昆山版、名城早报昆山版等地方版;珠江商报所处的顺德,也是广州三大报业集团的覆盖目标,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新快报等均开设顺德地方新闻版。
可以说,这两年县市报是在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在必须承担党报义务但又不能享受党报待遇,必须走向市场但又受到种种制约的情况下,一些县市报转变办报观念,注重新闻立报,强化经营创新,取得了丰硕业绩。如珠江商报2007年经营总收入达到6000万元,萧山日报2007年经营总收入达到5000万元,①义乌商报2007年广告收入达到5270万元。②
提升新闻生产质量
1.立足本土优势,做好身边新闻
近年来,县市报以本土化为方向的改版、扩版效果明显。本土化和贴近性是县市报的最大优势所在。在报纸内容定位上,县市报的重点大都放在本地人本地事、外地人本地事、本地人外地事以及本地人关心的外地人外地事上。
顺德报改名为珠江商报后,服务范围扩展到佛山市乃至整个珠三角,但报社仍然坚持“立足顺德,辐射佛山及泛珠三角”的方针,提出“把顺德的新闻做得最充分,把佛山的经济新闻做得最好”的策略,加大地方新闻、原创新闻的分量。
义乌商报在2003年报业治理整顿时停办,其子报小商品世界报得以保留,2003年12月改版时,将头版变为商贸新闻,2版为义乌新闻,其他6版分别为商贸、经济生活、社会文化专刊等。这次改版引起部分读者不满,于是报社进行第二次改版,将报纸化为两叠各4个版,前4版以专业报定位,后4版以地方主流媒体定位,扩大义乌当地新闻的容量。2006年小商品世界报更名为义乌商报,进一步明确这张报纸姓“义乌”。
2.强化考核机制,提升新闻质量
缺少重点稿、突发稿、深度稿,这是当前县市报普遍面临的难题,而采编考核涉及到员工切身利益,发挥着指挥棒和方向标的作用。
近年来,萧山日报注重围绕质量抓采编,从以前解决稿量问题转向重视稿件质量,2005年开始,逐年增加“质”的考核。该报规定记者稿件质量设置底线,A、B、C三个等级有奖,以下等级要罚,要求记者不写一般稿,要写重量稿、深度稿、突发稿,一般稿让通讯员写,调动通讯员积极性。记者写一般稿不再计分考核,只考核记者大稿和重头稿。同时,萧山日报采取满负荷考核法,经过测算确定每个岗位的工作量,根据工作量设定采编人员的考核标准,解决精确考核问题,让每个人的能力发挥到极致。
强化报业经营创新
县市报加快经营市场化的体制和机制变革势在必行,义乌商报、萧山日报等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1.创新经营机制,筑好发展平台
随着县市报广告经营额的增大,广告承包经营体制带来的风险不断增大,广告经营不可能再让一人来承担高风险,广告经营要从量的扩张为主向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并重转变,必须创新体制。义乌商报从2004年开始实施团队集体目标经营方式,即由一人竞聘广告中心主任,再由主任组阁,业务人员分线承包,这种“有合有分”的体制和机制,集合了集体经营和承包机制两个优势,既有利于广告中心人员整体合力的发挥,减少了广告经营的风险,又强化了广告中心人员的个人积极性。
2.开拓版外资源,实施立体经营
一些县市报开始从传统的广告经营、印刷加工、报刊发行三大经营项目,扩展到报业资源经营、物流配送经营、品牌经营、知识产权经营等方面,谋求报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如设立阅报与广告于一体的报刊亭、拓展会展业、设立文化礼品公司、开展报业品牌的授权生产等。
对县市报发展的思考
从县市报状况来看,长期的机关报作风一时仍难以根除,采编部门更加重视上级意见,考虑较多的是导向正确,极少关注新闻是否有“卖点”,是否会被市场接受,市场意识和读者意识不强。发行广告人员对如何办报也不甚了解,更谈不上将每天报纸上的精彩报道向读者或广告商推荐。因此,报纸采编环节和发行广告环节仍然存在着脱节的倾向。
目前,县市报的发行主要还是依靠公费订阅,能否扩大自费订阅和零售数量,对于县市报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县市报应该努力打破产销环节的隔膜,强化记者编辑的“卖点”意识,编辑不能只办报纸,还要盯着发行市场。
笔者以为,县市报应该更好地发挥采编考核这根指挥棒的作用,现有的对采编的考评体系基本上还是报社内部的评分机制,存在着两个弊端:一是仍然是脱离市场的生产导向式主观评价,缺乏读者的评价;二是难于做到量化评价。因此,这种考评仍然是以主观评价为主。县市报有必要引入专业媒介调查公司进行版面监测,这不仅可以具体了解分众对每一个版面或者板块的具体需求,而且可以通过各项量化指标对报社的采编部门进行考核,从而达到量化的考核效果。
在经营方面,县市报应该加强创新,在以报纸运行为优势的平台上突破,变传统的“卖内容、卖广告”的双重售卖,为“卖内容、卖广告、卖活动、卖流通、卖展览……”的多重售卖。
注释:
一、绪论
随着商品市场投资者多样化的发展,商品市场越来越体现出金融化的特征。商品不仅有其本质的商品属性,而且还有金融属性,商品交易过程中金融因素的参与使得商品的金融属性得以体现。商品的商品属性指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金融属性是商品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收益性,流动性以及安全性等。由于商品的金融化的发展,许多商品当前的价格及其波动便无法由传统的供需理论来解释,其无法解释的部分便是由商品的金融属性所决定的金融价值。随着商品金融化的发展,不仅仅是商品价格受到影响,而且商品市场出现了一些新的交易特点。
一般认为,21世纪初开始的新一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无论从商品价格变化特点还是价格变化原因而言,均不同于之前几轮的商品价格上涨。此轮商品价格经历了上涨――下跌――上涨的过程,从商品价格变化特点来看,此轮的价格变化主要体现在:第一,商品价格波动性变大,上涨幅度为近几十年之最(Tang and Xiong,2010);第二,商品价格周期性消失;第三,商品衍生品交易量急剧增长。
在探究新一轮商品市场价格涨跌的原因时,国内外研究都指向了商品金融化。在2004年至2008年间,至少有1000亿美元流入商品期货市场,Dietrich和Heath(2007)称是商品期货市场的金融化。关于商品金融化的内涵尚缺乏足够清晰的认识。联合国一份关于金融化商品市场价格形成的发展报告(2011)中提到,商品金融化意味着在商品市场运行中,金融动机、金融市场和金融参与者的作用不断提高的过程。Palley(2007)指出,金融化是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参与者不断增加其在经济政策决策中的影响力的过程。殷剑锋认为,商品市场已经被金融化了,商品市场的金融交易量已远超实物交易量。周丽娜指出,商品不仅有其本质的商品属性,而且还有金融属性,商品交易过程中金融因素的参与使得商品的金融属性得以体现。商品的商品属性指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金融属性是商品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收益性,流动性以及安全性等。由于商品的金融化的发展,许多商品当前的价格及其波动便无法由传统的供需理论来解释,其无法解释的部分便是由商品的金融属性所决定的金融价值。
商品金融化是指金融机构主要通过商品指数投资等方式参与商品市场投资和交易,从而影响原来的商品交易方式、机制等,进而影响商品价格的过程。价格不断膨胀和信息产业是相关的,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对商品金融化现象有着一定的助推作用。金融机构往往掌握大量的信息,信息的快速传播会使得价格迅速做出反应,但机构投资者有时通过行业报告等信息来判断价格走势,价格变动趋势有时也会受到信息的误导。
在商品金融化背景下,商品市场的具体表现形式可以从衍生品市场和现货市场来观察。
二、商品金融化在衍生品市场的表现形式
大宗商品进入衍生品市场后,相关商品便成了金融市场的一部分。商品在衍生品市场上交易,可以通过期货合约、期权合约和互换合约等方式进行,主要通过商品期货合约交易来完成。我们可以通过商品交易主体的金融化和商品交易机制的金融化来分析。
(一)商品交易主体的金融化
由于金融监管的放松,金融机构可以利用复杂的金融工具参与金融市场活动,而这些金融工具比较复杂,应用的比较广泛,难以受到全面的严格监管。金融机构从而可以更多的参与商品市场投资。商品交易主体的金融化主要是指金融机构参与商品交易,商品交易主体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实物商品交割的买卖双方,金融机构参与商品期货买卖后使得商品价格不再仅仅由供需等基本因素决定,还受到各种金融因素的影响。
以商品期货市场的参与者为例,以往的期货市场参与者主要有套期保值者和投机者,而现在出现了一种新的投资者――指数投资者。指数投资者只持有多头头寸,采取买入并“滚动”持有的策略。如果商品指数上升,则指数投机者获利。由于商品期货合约没有实际产出,唯一获利的来源是期货合约价格的上涨。出于此原因,购买商品期货指数被认为是一种投机行为。我们可以通过对比来分析套期保值者,传统投机者和指数投资者的特点。
一般而言,指数投资者仅持有多头期货合约,当作投资组合分散化的工具,他们消耗流动性因为他们只持有多头头寸,因此只有期货合约价格波动,他们才能从中获益。而对于价格波动多少,相对于套期保值者和传统投机者而言并不敏感。商品衍生品市场有效的把实物市场参与者和衍生品市场的投机者结合在了一起。
(二)商品市场投资者结构变化
投资者一般是通过指数投资来进入商品期货市场,大量投资基金的进入使得商品指数投资者的头寸和商品价格开始出现了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商品指数投资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此轮商品价格上涨(Masters 和White,2008)。无论是指数外的商品还是指数内的商品,其现货价格指数都会受到即将到期的期货合约价格的影响。通常是是现货市场上供给短缺或者投机需求过剩导致期货价格上升,而最近的价格上涨却有相反的趋势,期货价格会高于现货价格许多,说明有投机力量主导着市场。
我们可以从CFTC划分的商业头寸和非商业头寸的变换来观察。图1分别为1995年、2000年、2005年以及2010年末纽约期货交易所铜的商业头寸与非商业头寸的情况。2000年以前,商业头寸与非商业头寸之间的比例基本上保持稳定,在20%-30%之间,然而进入2000年以后,非商业头寸迅速增加,投机者大量进入大宗商品的衍生品市场,遇到金融危机后非商业头寸的比例又有所下降,但总体来说还是处于历史上的高位,可以说,投机者作为市场参与者,他们的作用变得越来越大。
图1说明投机者的角色正变得越来越重要,指数投机者把商品期货合约当作对冲通货膨胀优化投资组合的工具,当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参与到指数投资者当中时,商品价格表现与投资组合其它资产的关系就越密切,指数投机者的存在与发展推动了商品金融化的发展。
投机者的角色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投机者也分为两类,这两类投机者对市场的影响大小也有所不同。在指数投机者与传统投机者之间,可以说是指数投机者在衍生品市场上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根据CFTC公布的数据,指数投机者在2007年全年指数投资净头寸达到1471亿美元,2008年遭遇金融危机后指数投资净头寸大幅下降,只有822亿美元,而2009年开始又急速回升,全年指数投资净头寸达1599亿美元,2010年净头寸为2111亿美元,到2011年8月底为止,这一数字就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水平,达到2268亿美元。通过这些数字可以非常直观的看到,指数投机者的队伍正越来越庞大。而指数投机者把商品指数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在他们眼中商品指数代表的一揽子商品只是他们对冲通胀和经济周期风险的金融工具,因此商品价格与其他金融工具的联系就这么产生了。由于有越来越多的交易者加入到指数投机者中去,所以就有越来越强的市场力量把商品和金融工具联系起来,因此商品价格的特性就变得趋同起来,共同地靠向金融工具的特性。可以说指数投机者的壮大与商品金融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商品交易机制的金融化
在衍生品市场上,新技术的发明和发展为推动商品金融化起了重要的作用,交易机制出现了多样化、多层次化(黄解宇,马卫锋,2007)。我们可以从以下的描述中探寻商品交易机制的金融化表现。
第一,交易指令化。比如商品期货交易可以在期货交易所内进行,也可以在场外市场进行。客户在按规定足额缴纳开户保证金后,即可开始交易,进行委托下单,通过指令完成交易。常用的交易指令有市价指令,限价指令,止损指令,取消指令等。在正式交易时,客户可以通过书面、电话或者互联网下单。交易指令的出现大大降低了交易的成本,缩短了交易的时间。
第二,价格形成自动化。商品期货合约价格的形成方式主要有公开喊价方式和计算机撮合成交两种。公开喊价属于传统的竞价方式,靠的是人力,速度较慢。计算机撮合成交是一种计算机自动化交易方式,是指期货交易所的计算机交易系统对交易双方的交易指令进行配对的构成,其特点是生成的价格准确、连续。
第三,程序化交易。程序化交易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某种约定的条件形成证券组合,并且构建组合交易指令,实现自动下单的交易过程。利用程序化交易,主要是为了进行风险管理和成本管理,在风险管理方面,程序化交易可以设置盈利率和止损率,系统可以自动完成,在成本控制方面,可以在交易后时时监控损益和保证金要求,动态管理保证金。
另外,在期权交易市场上,也出现了以商品期货合约为标的的期权交易类型,在互换市场上也不断有新的商品互换类型出现,使商品价格固定在约定水平上。这些都是商品金融化带来的交易机制的变化。
三、商品金融化在现货市场上的表现形式
相比于传统意义上的现货交易,当前的现货交易机制又出现了许多新的形式和特点。商品交易的标准化和合约化是商品金融化的基础,因此,各种大宗商品会在交易形式上趋于一致。
(一)现货交易的类期货化
第一,现货仓单标准化。同期货合约一样,现货市场的仓单也是标准化的,其内容是预先规定好的。以现货标准仓单为交易标的,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同货异地同步交易,把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结合起来。现货仓单的标准化,使得产品质量得到了保证,避免了假冒产品。
第二,现货物流标准化。现货仓单的标准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现货物流的标准化。现货物流单据票据的标准化,可以实现信息的有效采集,将管理工作规范化和标准化,是进行现货仓单网上交易的基础标准,也可以实现对现货交易进行有效宏观监控。现货物流标准化对现货物流成本和效益有着重大的影响,参与现货交易的成本降低,其效益相应的获得提高。
第三,网上交易集中化。现货电子市场交易有着严格的市场交易制度,所有的交易最终在网上集中完成。大宗商品电子交易也称网上现货交易或现货仓位交易,是采用计算机网络组织同货异地、同步集中竞价、统一撮合、统一结算、价格行情实时显示的交易方式。
(二)现货交易门槛降低
现货市场不仅有现货交易商,还出现了投机者。买主和卖主很难在同一时刻提出数量相同交易方向相反的交易,这就需要投机商从中买卖,赚取差价,承担投机风险,促使现货仓单成交,使得交易变容易了。投机者的参与提高了市场的流动性,增加了现货交易量,保持了价格体系的稳定。同时,现货交易目前也实行对冲制度,双向交易,T+0制度和履约金制度等,这些新的制度的出现给现货交易带来了便利,交易灵活,所需金额比较低,使得交易门槛降低。
(三)现货市场金融创新
商品金融化也促进了现货市场上金融创新的发展。比如在铜价不断攀升时,ETF证券公司推出了现货铜ETF(铜交易型开放式基金);黄金非货币化以后一直延续进行的纸黄金交易;以及为规避油料市场风险的油的纸货交易。这些交易方式取代了实物交割,降低了商品的储藏成本和交易成本,促进了商品金融化的发展。
四、商品市场金融化的主要特点
在商品市场金融化影响下,无论是市场参与者还是交易机制,商品衍生品市场和商品现货市场都有了新的变化。商品金融化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金融机构开始参与商品市场交易。这是商品金融化的根本特点,金融机构拥有大量的市场信息和资金,给商品市场价格变化带来了更多的因素。在传统的商品市场上,金融机构以前较少参与商品投资,商品价格主要受供求因素影响,金融机构把商品投资作为投资组合的一部分,使商品价格不再仅仅受到基本面供求因素的影响。
第二,商品交易速度变快。传统的商品交易是现货商品交易,买卖双方都意愿交易商品时,不能立刻交割,须得找到合适的对手方。商品金融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交易特点,推动了商品交易的速度。比如现货市场上的电子交易市场和标准仓单的出现,为交易者提供了迅速交易的平台。在衍生品市场上,传统的期货合约成交方式是公开喊价,现在越来越多的采用计算机撮合成交,极大的提高了期货合约的成交速度。
第三,商品交易品种多样化。以商品期货的发展为例,现代意义上的期货交易所是产生于19世纪美国芝加哥,当时为了规避农产品的价格波动风险,缓解粮食供求的季节性矛盾,最初交易的商品主要是农产品。而在之后的发展变化中,越来越多的商品参与到了期货交易中,不仅是农产品的交易品种有了扩大,金属和能源类的商品也有了期货合约交易方式。而在期权市场上,也不断有新式期权的出现来提供更多的商品交易方式。
第四,商品市场金融化影响商品价格波动。金融投资者参与商品市场,促进了商品金融化的发展,对现货市场和衍生品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从纵向来看,大宗商品价格在21世纪以来价格不断攀升,并且涨跌幅度变大;从横向来看,多数商品价格变化呈现出相同的趋势,商品金融化不是简单的对某一市场或者某一商品品种产生影响,而是对诸多市场上的各种大宗商品都有影响。
第五,商品金融化有国际化的趋势。经济金融化并不是发达国家的特有现象,一些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也呈现出经济金融化的现象。发达国家的衍生品市场发展比较完善,金融创新比较多,商品金融化也在不断发展,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经济也在不断向前发展,许多国家也开始建立完善衍生品市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个国家的金融市场形成了全球性的国际金融市场,有利于国际资本的移动,加强各国之间的金融联系。商品金融化是商品市场发展的趋势,商品金融化的发展也正逐渐走向国际化。
五、结语
概括来说,商品市场金融化的发展催生了更加成熟的交易主体与高效快速的交易方式,这些都对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有更高的要求。首先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才能稳步发展商品市场,控制好相应风险。再次发展商品市场,人才是重要因素,专业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商品金融化的发展不仅仅是一种新的投资方式,也是不可避免的一种国际化趋势。在面临其挑战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抓住其发展机遇,增强我国商品市场价格的定价能力。
Abstract:We analyzed the performance of commodity financialization from both the commodity derivatives market and the commodity spot market. For the derivatives market, index investors’ participation onto commodity markets which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commodity financialization brought new trading mechanism and investors’constitution. For the spot market, it’s becoming more like futures’transition style, and more new trading styles existed. We suggested that to cope with commodity financialization i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markets.
Key Words:commodity markets; financialization; performance
参考文献:
[1]Tang & Xiong. The Financialisation of Commodities [R]. vox- Research-based policy analysis and commentary from leading economists, 2010,(11).
[2]Dietrich, D. & Heath, A.. Financial Investors and Commodity Markets: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R].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 and Geneva, 2011.
[3]UNCTAD. The Financialization of Commodity Markets [R]. Trade and Development Report,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Geneva, 2009.
[4]Palley, T.I.. Financialization: What It Is and Why It Matters [R]. Political Economy Research Institute, Working Papers, 2007, (11).
[5]殷剑锋.商品市场的金融化与油价泡沫[J].中国货币市场,2008 ,(11).
2、对物价稳定的风险分析。在我国利率受到长期管制的情况下,并且当前的利率已被设定到很低的水平,一旦放开,利率上升将成为必然,通货膨胀的压力也相应而生。通货膨胀的压力首先来自于工商企业等实体经济部门,利率的提高使得企业融资成本上升,企业通过提高产品价格将增加的融资成本被转嫁给消费者,形成了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后,以银行为代表的经营性金融机构拥有自主利率决定权,市场竞争将迫使银行减少存贷利差,在其他业务收入不能弥补利差收入损失时,就逼迫银行将贷款资金更多地投向高风险的项目(如证券和房地产)以获得更高的利息收入,这将刺激经济泡沫的形成同时也加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3、对经济区域和结构协调发展的风险分析。利率市场化中,银行为代表的经营性金融机构将逐步拥有对利率的自主定价权,因此将针对不同的资金使用效率、不同风险分别定价,势必形成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贷款人的信用状况差别定价,形成差别利率。而一旦利率完全市场化,资金回报率高的行业、那么经济环境较好的地区,将会吸引大量的资金流入推动该地区和行业的快速增长,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态势;同时,已经过了成熟期的行业、地区经济环境不好,则会有大量的资金流出,造成行业萎缩、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种情况通常被称为利率的“马太效应”。我国东部地区的金融信用环境效率、资金使用效率、投资回报率都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资本的驱利性将推动东部地区的持续快速发展;反之,中西部地区由于缺乏资金支持导致发展滞后,区域经济差距拉达。同时一些投资回报率高的行业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而得到快速发展,而那些已经过了成熟期的行业发展相对不足,利率市场化加剧产业结构发展失衡。
4、对国际收支的风险分析。利率市场化后必然导致利率上升,当国内金融市场所提供的投资汇报率高于国际市场的水平,国际游资将大量进入国内市场,短期内套利资本的流入使外汇市场上形成超额的外汇供给,人民币升值压力骤增。利率变动对汇率传导的直接表现为国际套利资本的流动导致汇率下降或上升。现阶段我国仍外汇市场依然维持着有调整的固定汇率体制。如果央行不能有效利用外汇平准基金维持汇率的稳定,汇率的上升将成为必然;这将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价格,削弱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及外汇收入,同时套利资金在获利后撤出国内市场,短期内将导致国际收支恶化,同时汇率的频繁波动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
利率市场化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影响
1、金融机构的利率市场化风险。利率市场化给了金融机构存贷资金自主定价权,势必导致各金融机构竞争更加激烈,使得金融机构被迫提高存款利率以赢得资金同时降低贷款利率以赚取投资收益。利率市场化中金融机构面临的利率风险有以下几种类型:
⑴利率管理风险,利率市场化后在管理利率存在期限错配,既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到期期限搭配不匹配。当利率的变动,这种不对称性使银行的收益或内在经济价值会随着变化。例如,如果银行以短期存款作为长期固定利率贷款的融资来源,当利率上升时,贷款的利息收入是固定的,但存款的利息支出却会随着利率的上升而增加,从而使银行遭受损失。
⑵利率信用风险,信息不对称使得银行不能完全观察到借款项目的风险程度。当银行调高贷款利率,利率的提高将产生以下作用:一是高贷款利率会拒绝低风险的借款人,因为面对银行高利率,只有那些高风险高回报的借款人才会借款,极易产生逆向选择。二是高贷款利率会刺激借款人获得借款后从事高风险活动,引发道德风险。以上情况使贷款项目质量整体下降,增加未来违约的风险。
⑶利率决策风险,利率市场化后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资金价格竞争是充分体现银行经营决策竞争。即使当金融机构的存款负债利率低于同业价格,但所决定的贷款资产利率高于同业价格,就会面临着丢失优质客户的风险。另一方面,当金融机构的存款负债利率较多地高于同业价格,此时其贷款资产利率较多地低于同业价格,却会面临着巨大利息损失甚至亏损的风险。
2、工商企业的利率市场化风险。我国长期对国家重点扶持的行业、项目实行优惠利率,大中型国有企业作为利率调节的对象,预算约束软化,产权不明晰,从而使其对利率变动缺乏弹性,对利率风险意识淡薄。利率市场化后,利率的提高不但会急剧增加企业的利息支出,而且也刺激了企业的逆向选择和增大企业的道德风险,将资金投向风险更高的项目。另一方面,过高的利率将进一步限制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长期以来对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实行歧视性的融资政策,它们所负担的利率远远高于国有企业,其经营风险高于国有企业,它们不得不承担较高的贷款利率并且融资的规模也将受到极大的限制,从而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利率平价理论揭示当利率大幅度上升时将导致即期汇率上升,使我国产品的国际价格大幅上升,结果是我国的工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被削弱,其经营环境进一步恶化。
3、居民投资的利率市场化风险。利率市场化可能给中小资本投资者增大市场风险,利率市场化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主要在于心理预期,当市场利率上升,所有持有金融资产的投资者将卖出证券,从而导致证券价格进一步下跌,这不仅使得广大中小投资者面临着巨大的投资损失,而且对于我国急待成熟的股市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当前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还不成熟,投资者缺少可以选择的用以规避风险的金融风险衍生工具,如股指期货,再加上金融监管体制的不完善,使得投资者的基本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这样将极大的打击投资者的积极性,对于金融市场的完善壮大存在负面影响。
4、政府财政的利率市场化风险。市场利率的提高将增加长期国债的利率开支,这将增加财政的还本付息负担,由于利率与债券价格呈反比,市场利率提高将使国债发行价格下跌,财政的国债发行收入由此减少,影响财政的平衡。
规避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风险措施
1、加强金融监管。利率市场化并非全面的自由化,央行作为监管机构负有监管各金融中介的责任,市场化的利率可被央行作为宏观金融调控的手段。央行通过确定基准利率影响市场利率,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等控制货币供应量,进而间接调控市场利率。市场利率都由市场上资金供给和需求的状况共同决定的,央行就要对影响资金供求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和预测,如经济周期、通货膨胀预期等,来调控本国的利率水平同时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防止恶性竞争、制定有效可行的监管规则。
2、稳定宏观经济环境。国外经验表明,只有在稳定良好的宏观经济下,才能将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风险降低至最小的程度。当宏观经济稳定时,有助于银行和企业间维持稳定的关系,降低了信息不完全对双方行为的约束,有利于保持市场利率的平稳,降低利率大幅波动的风险,推动利率市场化顺利进行。当宏观经济不稳定时,会使企业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增加,引起企业对短期信贷的过度需求,易导致短期利率骤升,利率的剧烈波动将导致银行和企业的经营风险,阻碍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3、推进商业银行经营制度建设。加快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完善其公司治理结构,使银行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并按“三性”要求开展经营,从根本上解决商业银行经营机制的问题。在利率市场化初期,为避免利率放开引起无序竞争,商业银行应强化利率内部监控机制,对存贷款利率和利差做出限制,制定既有利于市场竞争,又有利于收益最大化的合理的利率水平。建立起科学的分级授权体制和监控制度,避免利率浮动权利造成下级管理者利用职权给予客户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利率水平。
中图分类号:TU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23(C)-0297-02
一、引言
(一)现场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它也是整个企业管理中最活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筑企业现场管理水平的优劣,最能体现该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的高低,要想把企业的管理水平搞上去,优化施工现场管理是一条必由之路。
(二)应该说,现场管理的优化,既能促进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又能提高施工项目的综合绩效,进而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因此,施工企业应该对内狠抓现场管理,对外大力开拓建筑市场。只有这样,才能在日趋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得到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现场管理,过去已经有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模式,但如何突破这套模式,不断进行现场管理的优化,这是一个新的课题。
二、优化现场管理的关键环节
施工现场管理是指企业运用系统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对项目施工现场的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等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优化施工现场管理就是通过对上述施工现场的主要管理过程(施工作业管理、物资流通管理、施工质量管理以及现场整体管理的诊断和岗位责任制的落实等)的优化,来实现我们的优化目标。笔者认为,优化现场管理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认识建筑行业具有生产活动与交易活动一体化的特点。施工现场管理的对象是工程项目,其管理周期包括工程投标、签订施工合同、施工准备、施工、交工验收、保修等。施工管理过程既有交易活动,又有成品生产过程,具有生产活动、交易活动很难区分的特殊性。
(二)充分认识现场管理的内容具有阶段性变化的特点。由于建筑施工各阶段管理内容差异很大,因此要求管理者必须进行针对性的动态管理,实现资源优化组合,以提高施工的效率和效益。
(三)充分认识施工现场管理具有的复杂性。由于建筑产品的单件性,建筑生产的流动性和复杂性(露天工作、工期长、需要资源多,且施工活动涉及到复杂的经济关系、技术关系、法律关系、行政关系和人际关系)。因此,必须通过强化组织协调工作才能保证施工活动顺利进行。
三、优化现场管理的主要途径
(一)以人为中心,优化施工现场的人力资源配置。现场管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突显了规章制度的局限性。庞杂的施工现场,众多的工种和岗位,越来越短的工期,以及不断压缩的管理层,使得我们不可能做到时时监督,处处检查。因此,优化施工现场的根本就在于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科学管理,不断提高全员的思想素质和技术素质,千方百计调动、激发全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充分发挥其加强现场管理的主体作用。
(二)以调度机构为基础,优化企业施工现场的组织协调系统。要结合工程规模、特点,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建立施工项目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责任、权限和利益;要以调度机构为基础,配备称职的调度人员,努力使调度工作科学化、信息化,建立起动态的控制体系。班组是施工企业现场管理的直接承担者,抓好班组建设就是抓住了现场管理组织的核心,因此,优化施工现场管理组织要重点抓好班组建设。
(三)以技术经济指标为突破口,优化施工现场管理。质量与成本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的原动力。任何时候市场都只会钟情于质优价廉的产品,而质优价廉的产品是通过技术经济指标体现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上去了,也就意味着企业生产产品的质量和效益上去了。因此优化现场管理必须以技术经济指标为突破口,而取得技术经济指标的突破也必须通过严格的现场管理来保证。否则,企业经营将因为产品质量与成本问题而难以为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将大幅度下滑,企业的生命力也将随之枯竭。
四、优化现场管理的基本方法
(一)全面成本管理
优化施工现场管理首先要抓好全面成本管理,全面成本管理是指对每个施工现场的项目成本实行全过程、全员和全方位的控制管理。
1、全过程控制管理。施工项目从合同签订起直至工程完工、验收交付为止的整个过程中,都要有成本控制、管理的理念,时时处处精打细算,杜绝浪费和不合理开支,并力争节支挖潜增效。
2、全员控制管理。全员成本控制管理是指参与工程建设的每个员工都要关心工程成本的节超情况,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节支挖潜增效的活动中来,要对成本指标层层分解,实行人人肩上扛目标的成本责任制。
3、全方位控制管理。全方位成本控制管理是指涉及成本发生的各部门、单位、班组都有成本控制责任,实行工序、工种过程控制,力争少投入多产出。即:(1)材料费的控制;(2)人工费的控制;(3)机械费的控制;(4)管理费的控制;(5)措施费的控制;(6)分包劳务的控制。
(二)现场管理的科学化
优化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手段是现场管理的科学化。现场管理的科学化就是要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把有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方法及技术运用于施工项目现场管理的实际中去。如预算、决策方法,目标管理方法,不确定性分析方法,价值工程,看板技术等。对质量、成本、安全等管理目标的控制、改进可采用以下方法:
1、对比法。按照量价分离的原则,分析影响管理控制目标的主要因素,即实际与预计目标的对比分析。
2、因果分析图法。用树枝状的图形来寻找各种可能影响控制目标发生偏离的因素。
3、因素分析法。分析每一种因素发生变化对现场管理目标的影响,从而找出影响管理目标的主要因素并进行重点控制。
4、施工现场的各项工作都应当按照既科学又合理的原则办事,真正符合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现场管理的科学化就是要做到操作方式和作业流程合理,现场资源利用有效,现场安置安全科学,员工的聪明才智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三)现场管理的有效性
1、优化施工现场管理的目标在于实现现场管理的有效性。现场管理的有效性主要含义有两层:(1)促进现场管理组织机构(一般为项目经理部)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取得经济上的有效性;(2)以最少的人力和财力,完成较多的管理工作,提高工作上的有效性。
2、提高现场管理的有效性,可以采用三种办法:(1)行政方法。通过行政隶属关系,下达强制性指标并制定实施措施,定期检查问效;(2)经济手段。利用经济杠杆,对部门、单位和个人实行绩效与收人挂钩的办法进行管理;(3)法制手段。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或企业内部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执行,照章办事,对违纪违规者严厉责罚,确保管理目标实现。
3、要实现现场管理的有效性就必须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标准化是对施工现场的最基本管理要求。企业针对现场管理制订一系列切合实际的控制程序,有效地协调各项施工生产活动。施工现场的诸要素必须坚决服从这个统一的意志,克服主观随意性。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施工现场的生产效率、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益,从而建立起一个科学而规范的现场作业秩序。
结语:现场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涵括到质量管理、工期与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本文只侧重于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一、二个方面优化管理的途径和方法,谈了一些自己的浅显认识,投石问路,抛砖引玉。现场管理的优化是一个博大范畴,它应该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待各方有识之士共同探讨,方能裨益于建筑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裨益于建筑企业绩效的增值,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作者单位:广西晨天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张艳梅,王锋.建筑施工现场管理[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
一、引言
广州市尽管作为国际大都市,但是在屋顶绿化发展方面却相对滞后。只有在2006年期间做了以白云区东旺批发市场为试点的粗放型地毯式的天台绿化工作,在低承重屋顶花园的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其推进速度异常缓慢。据广州市园林科学研究所了解到,2010年顶绿化面积占屋顶总面积估计仅为0.5%,未来有待开发的市场潜力巨大。
(1)广州屋顶绿化市场调查
为了解广州市目前屋顶绿化市场开展的现状,我们对广州市的15个小区,包括汇景新城、广州金沙洲小区、贝丽花园、都市兰亭等;12个独立单位群体,主要包括政府单位、事业单位展开调研,其中有广州电视台办公楼、广州市规划局、广州市白天鹅酒店、石牌五个高校等。广州市的居住区基本上分三种类型:一、上世纪90年代之前,计划经济时期建设的老式小区形式,二、上世纪9 0年以后到本世纪初广州市建成的小区;三为本世纪广州市新建成的小区。根据调查的结果,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上世纪90年代之前,计划经济时期建设的老式小区大部分缺乏住区绿化空间环境的建设,绿化空间往往被挤到住区中一些零星的边角用地,被其他用地占用的情况比较较严重。第二、上世纪9 0年以后到本世纪初广州建成的住区,是我国住房进入商品化后新建的住区,建成的住区中绿化面积比以前得到明显增加,住区绿化空间环境的建设被受到注重,但是这些绿化空间的建设往往只是停留在追求绿地面积大小的层面上。第三、对于本世纪新建成的住区绿化空间,由于世纪初思潮的影响,住区绿化建设流行大面积单一草坪空间,并且盲目引进国外植物品种。
(2)广州屋顶绿化市场成长性分析
以2009年的实时统计数据显示,广州市年末共有房屋面积为33287万平方米,当年新增房屋面积为1094万平方米,根据所得的数据,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对时间序列进行分析,预测最近5年的广州市10区新增房屋竣工面积,其数学模型为:Y=C+aX;其中Y为广州某区当年新增房屋竣工面积;a为各年份的时间序列,取2002年为1,2003年为2,以此类推;C为常数项,进行模型分析。可见,具有正向增长速度,发展较快的区域有南沙区、增城区、萝岗区、白云区、天河区、从化区、花都区和黄埔区。而番禺区、海珠区、越秀区和萝岗区则出现负的增长率,而在往后的渠道策略则会做进一步的战略部署。
(3)广州屋顶绿化难推广的原因
1.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
广州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许多屋顶绿化项目在实施时显得苍白无力,而一触碰到开发商或业主的一点利益就寸步难行,从而造成屋顶绿化产业难以及时、有效得在广州、甚至广东地区广泛推行。但是相信随着国家环保事业的推行及其他中心城市的屋顶绿化产业的示范效应,相信未来广州市也会配备相关的法律法规来鼓励屋顶绿化市场的发展。
2.屋顶绿化产权模糊
顶层业主做屋顶绿化,产权归属一直是引发争议的话题,屋顶产权的不清晰将直接导致屋顶绿化事业举步维艰。由于屋顶使用权的政策法律并没有落实到实处,使得房地产商和楼层用户都无法表现出建设的积极性,难以进一步推高屋顶绿化市场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综合考虑政府、住户、房地产商等方面的利益,从而提高实屋顶绿化所带来的总体收益。
3.屋顶资金解决难
目前,我国各大城市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屋顶花园的资金问题,资金问题主要包括建设成本和管理养护资金两大部分。由于广州市政府在屋顶花园建造的方面,没有针对性的专项资金,资金问题得不到合理的解决,使得屋顶花园的设计建造和后期维护费用无法得到落实,屋顶花园的推广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四、结语
广州城区10年以上的楼宇比比皆是,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使人们居住的环境显得日益拥挤,因而净化空气、美化城市环境就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追求,从而激起了人们对大自然、对环保绿化的向往。此外,它还在建筑物屋面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生态系统并为城市居民营建了一个全新的活动场所。然而目前,我国城市的屋顶绿化发展相较国外还有着较大的差距。
参考文献:
[1]刘建波,秦光同;“屋顶绿化与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J];建筑创作;2000年02期
1.引言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的完成质量与企业利益。如果施工现场能够规范管理,则施工进度能够加快,用料能够节省,同时保证了工程质量,这对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有很大益处;如果现场管理混乱,则会出现各种不良情况,会阻碍企业发展。虽然道理很明白,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施工现场管理质量一直得不到重视,或者难度很大不好执行,这就需要有做好施工现场管理的决心与良好的方法。
2.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管理施工人员难度大
这是现场施工管理最大的难点。
建筑施工工程是一项时间长、投入多、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程。大量的施工工人有各自不同的想法,不会都达到期望的要求,这就是管理的困难之处。
第一,在建筑施工现场工作的施工人员素质不一。一些施工人员有专业的素质与技能,在施工中能够遵守并达到规范的施工要求。但是更多的工人不具备专业技能,思想上也没有规范施工的概念。由于没有接受过规范施工的培训,这类施工人员在施工中经常违规操作,比如施工中不带安全帽、施工方法错误等。这种不规范的施工方式很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对自己对他人都造成危害。
第二,有的施工人员自身有一定的施工经验,所以在施工中自作主张,不能按照图纸要求进行施工,而在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例如私自更改建筑设计,或者不按照配比要求调配建筑材料,这都是导致施工质量不合格的隐患。
由于施工人员多,管理人员少,施工人员各有各的想法,也不喜欢被人约束,所以对于施工人员的管理是施工现场管理的难点。
2.2材料、设备管理不到位
建筑现场除了施工人员外,最多的就是建筑材料及施工设备。对于大量材料和设备的管理也是现场施工管理中的难点。
第一,材料的保管工作很差。施工材料往往供应充足以便施工工人随时取用。但是很多时候无论是用过的材料还是未用过的材料都随意摆放,一方面混杂在一起可能导致工人忽视未用过的材料,造成材料的浪费;另一方面,没有对材料采取保护措施,会出现材料或被经过人员踩坏,折损,或者因天气原因受潮等情况。这些情况都会导致材料的无意义损耗,加大了施工成本。
第二,对于施工设备的管理有疏漏。施工设备不是每时每刻都在使用,例如在施工前期往往用不到施工设备。但是即使用不到,施工设备也停在现场,这样就阻碍了人们正常的活动。另外,长期处于无人保管的状态,施工设备的完整性得不到保障,缺零件情况时有发生。对于施工设备的养护不够,会造成施工设备的加速老化,给施工安全埋下了隐患。
2.3施工现场不达标
当前,“脏、乱、差”的施工现场不在少数。有以下几种表现:
第一,施工场地条件差,路面没有经过处理,多是土地,平常由于路面不平影响工人活动,如果遇到下雨天更是变成松软的泥路,不但对施工工人的活动造成障碍,而且造成施工不便。
第二,施工现场没有设立安全标志,或者安全标志放置位置不合理,这样在施工中,工人很难注意到潜在的危险,很容易发生施工安全事故。
2.4建筑施工现场缺少良好的管理制度
一些施工现场在管理上缺乏制度化的理念,认为监督督促就是管理,这是错误的。没有详细制定出的管理制度作为标准,施工现场管理一定会漏洞百出,甚至是名存实亡,现场管理沦为口号。
还有一些施工企业有施工制度,但是只有一套施工制度,无论哪个施工现场都以它为标准,这也是不对的。每个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不一样,例如场地布局,施工时间,施工标准都有差别,如果共用一套施工制度,很难做到全面管理。
另外即使施工企业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是实际操作中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时脱离了管理制度,这依然做不好管理工作,施工现场管理就沦为了纸上谈兵。
3.强化施工现场管理的方法
3.1详细编制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是施工现场管理的标准,任何管理方面和措施都要在其中有据可查。管理制度的编制要与施工方案紧密联系。例如施工方案中对于成本控制做了详细说明,细化到每一步,那么在管理制度中也要将成本控制细化到每一步,在每一方面指定一个责任人,如果出现成本超支情况,就可以依据管理制度追究相应责任人的责任,这样与施工方案紧密联系的施工制度是科学、有效的,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2做好管理制度的落实工作
现场施工管理有很大的难度,但是不能因为困难就忽视这一重要部分。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由几个人负责不同的区域,每人都有相应的管理范围,而在自己的管理范围内再指派不同部分的负责人。这样做到层层负责,责任到人,能够有效提升现场施工管里的效率,效果也会更好。
而且,在施工现场对于小问题不能忽视。例如安全标志,要将其正确摆放在规定的位置。只有不放过任何一个小方面,才能做好落实工作。
3.3提高现场施工人员素质
现场施工人员是工程中数量最多,工作量最大的人员,而在选择施工人员中,不可能做到每个人都是技术过硬,思想先进的施工人员,怎样提高现场施工人员素质,从根本上减轻现场施工管理难度是我们需要考虑的。
例如,在开工之前,可以将施工人员分成不同小组分别进行动员。小范围的动员能够有效消除施工人员对于集体的脱离感,消除其认为自己是众多施工工人中的一个,台上人讲的话和自己关系不大的想法。当对小集体进行动员时,能够有效激发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良好接受动员的内容。
而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采取分组竞赛等活动激发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期下,效率高的小组有奖励是很好的方式。
另外,可以不时派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对于工人的技能素质与施工质量都是很大的提高。
3.4有重点地提升管理质量
3.4.1改善施工环境
施工环境对施工质量影响很大。施工前,应做好对路面的平整工作,确保路面不影响人们的活动,不给施工过程造成不便。
另外,对于施工场地的划分也应科学、合理。每个子项目有自己的施工范围,其中有专门存放物料与设备的地点,并在相应位置做好安全标志的设置工作。
3.4.2完善物料管理
物料是施工工程中的重要部分,应对其做好管理工作。采购前,应对市场总体做好调查和了解,对于每类材料的价格和质量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在其中选出性价比最高的物料进行采购,严禁出现采购人员徇私的情况。
对于现场物料的取用、存放严格按照管理制度执行,并做好详细记录。
3.4.3推进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施工现场管理要严格按照管理制度执行,有限度地灵活,在关键问题上一点都不能放松。要克服主观上的随意性,努力实现用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以最少的管理人员取得最好的管理效果。
4.小结
施工现场管理是施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在建筑业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施工企业要想保证自身的良好发展,做好建筑现场施工管理工作是必要的。另外,现场施工管理也反映了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与综合素质,只有做好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才有能力在市场上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1994年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实现人民币汇率并轨,并逐步实现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有被迫暂停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事实上演化为刹住美元的汇率制度。2005年7月21日,央行宣布废弃了原先盯住美元的单一汇率政策,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此后,政府陆续出台汇率改革配套措施,放宽外汇管制,促进外汇市场的良性发展。十年来,我国汇率市场的进程几经波折,但总体来说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方向并无变化。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由于内外部环境的恶化,汇率改革一度中止近两年时间,人民币汇率重新与美元挂钩。直到2010年6月19日,我国重新启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央行宣布“将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增强人民币的汇率弹性”,此次汇改使人民币汇率的定价逐渐转向市场化演进。此后央行在2012年和2014年先后两次进一步扩大汇率波幅,近年来人民币交易中逐渐呈现波幅扩大的态势,从单边升值逐渐向双向波动演进。2015年8月11日央行调整了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形成方法,以增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的市场化程度,在人民币汇率市场化进程上又迈进了一大步。
二、人民币汇率市场化下出口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分析
1.人民币汇率市场化下出口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
汇率市场化下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日趋增大,对出口企业来说,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使得未来经营结果存在不确定性。这种由于汇率波动给企业总体经营带来的潜在风险称为经营风险。对于不同类型的出口企业,承受的汇率方面的经营风险有所不同,总的来说,出口企业产品需求弹性越大,对价格竞争依赖度越高,则相应汇率方面的经营风险越大。在过去10年间,人民币总体处于持续升值状态,且幅度很大,因此对大量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形成剧烈冲击,这部分企业产品出口竞争力主要来自于价格优势,而人民币升值使得产品外汇价格大幅提升,竞争力因而大幅削弱,出口自然受挫,企业经营日趋艰难。而未来人民币进入双向波动之后,对出口企业中长期经营结果的不确定性影响会更显著,因此在企业战略考虑中必须加入对于汇率问题的考量。
2.人民币汇率市场化下出口企业面临的交易风险
对出口企业来说,汇率波动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每一笔出易的外汇价值。当人民币短期升值时,出口企业的出口结汇金额会因此而减少,相反,当人民币短期贬值时,出口企业的出口结汇金额会因此而增加。汇率的波动给出口企业的成本核算与交易管理带来挑战,要求出口企业更谨慎得处理交易,或是采取对冲的方法化解不确定性,并承担因此增加的潜在成本。
3.人民币汇率市场化下出口企业面临的会计风险
出口企业所拥有的各项外汇资产都会因为汇率波动而出现人民币计量的价值变动,并因此影响到财务报表的表现。资产的人民币帐面价值会因汇率波动产生增加或减少,汇兑损益会使企业盈利记录出现额外的波动。企业外汇资产占比越大,这种汇率波动的影响就越显著。对一般出口企业来说,通常还只是影响到外汇存款与应收帐款这类流动资产的帐面价值波动,而对不断增长的海外直接投资的企业,会计风险则要显著得多。会计风险会对利用出口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决策的相关方产生影响,并进而影响企业的经营。
三、人民币汇率市场化下出口企业的汇率风险管理对策
1.建立与完善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机制
从中长期来看,经营风险是汇率风险管理的重点,需要出口企业从企业战略的高度进行规划;从短期来看,交易风险和会计风险是汇率风险管理的重点,需要出口企业设计合理的外汇业务操作规程及相关的内控制度。首先,出口企业应提高汇率风险管理的意识,将汇率风险管理列为一项重要的管理事务,建立并完善一套行之有效的汇率风险管理机制。包括完善企业资金管理制度,优化资金结构以及资金管理流程,加强财务审核功能,建立汇率风险识别与预警机制等。其次,企业应该组建熟悉国际外汇市场和汇率风险管理的专业团队,负责汇率风险管理的各个操作环节,包括对汇率风险的识别、度量和监控等。通过专业团队深入理解外汇政策,研究汇率变动趋势,掌握使用金融避险工具的能力。
2.调整经营策略以规避经营风险
出口企业可以通过经营策略的调整降低汇率波动引发的经营风险,主要包括营销策略、财务管理策略的调整。营销策略方面,应将汇率问题纳入市场选择的考虑,在进入市场时就应对目标市场的汇率水平进行评估。企业的产品策略也应考虑汇率风险,通过调整产品策略来管理经营风险。企业的价格策略也应随汇率波动及时进行调整,将汇率风险问题带进与客户的合同谈判中。财务管理策略方面,随着我国企业外币投融资渠道的不断拓宽,企业可通过对投融资的货币多样化实现分散汇率风险的目的。通过多样化的货币组合,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匹配外币资产与负债,尽量减少风险头寸的暴露。出口企业应通过对经营策略的全面统筹安排,在战略上实现对汇率风险的规避。
3.充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对冲汇率风险
金融衍生工具具有对冲风险和套期保值功能,出口企业应充分利用这些便利管理汇率风险。目前我国比较成熟的金融衍生工具有远期结售汇、远期外汇交易及外汇掉期交易等。远期结售汇业务是与银行用合约的方式约定未来结汇或售汇的币种、金额、汇率及交割期,可以简便得锁定未来结售汇的价格,规避汇率的不确定性。远期外汇交易可以锁定未来两种外币兑换价格,利用套期保值交易实现外汇资产的保值。外汇掉期交易可以按约定的汇率将两种货币进行即期和远期的交换,出口企业因此可以灵活调整外汇头寸的期限。此外,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更多的金融工具可供企业选择,如外汇期货、外汇期权、货币互换等套期保值工具都可以帮助企业降低面临的汇率风险。需要注意的是,采用这些金融衍生工具管理汇率风险时,首先要求企业对外汇资金集中管理,才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其次要求企业注重汇率风险管理团队的培养,熟悉外汇市场的专业团队是利用金融衍生工具管理汇率风险的关键。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9-0080-01
0 引言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现场的管理优化水平能直接体现建筑企业的管理水平,同时土建施工现场的管理优化水平还是建筑企业经营状况的综合性体现。随着我国基础建设力度的加大,建筑企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为了能使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下得到快速发展,就必须一方面抓土建施工现场,一方面抓建筑环境市场。在土建施工现场管理中,还要对管理进行不断的优化,提高土建施工现场的管理水平。
1 土建施工现场管理优化的主要内容
在对建筑物施工现场进行优化时,必须要严格把控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内容,从而才能确保现场管理的优化质量和优化效率,才能有效提高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优化水平。
1.1 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概述
建筑工程中,土建施工现场属于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筑工程的成本问题、质量方面的检测工作、工程的施工进度等,均需要在建筑工程的土建施工现场完成。此外,应提高土建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即为保障建筑工程的施工成本、施工质量,以及施工安全和施工工期等多方面的管理。但因为很多的建筑工程,其施工作业多为露天下进行,且施工的环境较差,这些都加大了土建施工现场管理很大的难题。此外,由于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工作人员具有很大的流动性,使得施工作业非常普遍,进而就会出现很多安全事故,加大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工作很大的难题。土建现场施工管理的优化,主要为先进技术策略及管理计划的改善。
2.目前土建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施工人员安全意识薄弱
现场施工的人员对生命安全问题不够重视,这也是造成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此外,建筑场地的人员素质存在差异,施工时的安全防御工作不够重视和关注,不能够严格按照施工的规范要求进行施工。从这个角度看致使安全事故频发,现场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威胁。同时,还不能在预定时间内按着合同条款有效的完成建设任务。
2.2 安全监督方面的工作缺乏
安全方面的警示工作未按要求要个落实到位,是导致安全事故的重要因素。现在很多的项目的施工单位为了保证施工进度,却漠视建筑场地施工过程有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由于没有完全落实安全的预警工作,从而导致了由于安全监督管理欠缺而引起的事故,所以不应忽视整体监管安全体系的建立。
2.3 现场安全管理存在隐患
因为土建工程一般来说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尤其是技术、设备、环境的各个方面的影响,若不加强现场的安全管理,就非常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频发。现在我国规范对于建筑企业在土建工程的现场施工的安全方面还不是特别完善,并且存在着较多的现实问题。技术层面的操作大都缺少规范性,大部分是依靠感觉、依靠经验进行施工。
2.4 现场质量管理缺乏效能
土木建筑施工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施工质量,只有重视项目现场管理质量,才能在很大程度的加强管理效率,使之效益提高和成本降低。因为其缺少精细化的管理,造成项目质量的管理不够到位。例如一些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监理人员在项目的监管中,很多都是使用抽查来对建筑施工的质量进行管理,导致在安全方面出现很多盲区。若整个项目的一小部分,出现了较为低级的质量问题,这也会对土木建筑项目的施工质量有较大的影响。
3 土建施工现场管理优化办法
3.1 加强施工现场资源管理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材料占很大比例,加强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材料、降低工程造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企业进行材料采购时首先要做进一步的市场调查,我们可以确保工程施工技术和质量,尽量购买一些具有成本效益的材料。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材料的管理,材料计划和预测提前准备,供应的材料、方法来存储、管理和提前进行指定。同时,建设单位购买,提高管理人员的质量,建立一个机制来监督和控制材料,是材料的应用合理的减少浪费,从根本上控制工程成本的现象。
3.2 提高现场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现场管理,开展工作的基本工作从施工现场管理的合理性和稳定,提高相关人员的管理技能和管理经验,丰富的现场施工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技术指导。网站的建设和实现建设项目需要一个组合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判断,在施工现场管理力度的掌握施工管理和控制。同时搞好施工详图施工经理应充分尊重自己的施工人员的价值,不要滥用行为,做一个好的技术总监的工作。此外,从操作员的技术解决方案和全面监督,及时调整建筑工人和正确的操作方法,以避免潜在的安全隐患引起的技术问题。鼓励有经验的老员工树立一个榜样,对的施工现场的管理,让其他工人学习正确的榜样,提高技术能力和经验。
3.3 加强企业管理机构和管理体系的建设
施工现场优化工程管理系统,提高工程管理机构的工作系统。土建施工现场管理各级主管部门,现场参与网站管理和系统集成的内容。加强企业管理机制和管理体系的建设:①清楚,土木工程建筑工地负责人的责任和义务,实现了各级责任制,确保责任到人;②建立一个完整的管理机构,以确保土木工程施工现场协调统一,实现部门之间有效协调,处理紧急情况可以适当和及时排除故障,有效减少误报,避免施工期间受到影响,也使管理效率大大提高。
3.4 加强安全管理工作,提高工程质量
对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我们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这些阶段,在使科学的施工方案,通过管理对象和内容的安排,但也使相应责任部门,施工现场管理计划可以有效地在实际操作。在工程建设初期,必须有相关技术人员检查,以避免施工误差的出现,确保工程合理有序,杜绝出现停滞现象。质量监管部门按照不同的要求进行材料的选择,加强监督的质量,尽量杜绝建筑工程事故的发生,一旦出现事故处理工作,确保现场的安全。
4 结论
土建施工现场管理做为整个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任务之一,有效地实施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优化策略,加强每个施工环节的管理,是建筑项目施工质量的保证,也是降低建筑成本的根本途径,土建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在工作中要不断的总结和探索,以期得到更多的优化策略,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农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农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兴化市乡镇自来水企业也得到迅速地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市34个乡镇已建成自来水厂,不少村庄也拥有自己的村办水厂,乡镇供水事业的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乡镇居民的吃水难问题,但同时也暴露出管理上的一些弊端。现就乡镇水厂的水质管理谈谈一些看法及对策。
一、源水水质现状
兴化市地处里下河地区,河网密布,相互贯通,水量充沛,这给乡镇自来水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水源,但伴随乡镇经济的发展,水源水质的污染程度正日益加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污染源对水体的污染
随着乡镇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造纸、制药、电镀以及农药等其它有污染行业的上马,由于环保意识薄弱和资金的制约,大量的工业废液往往未曾处理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就直接排放到水体中,对水源水质造成严重的污染。
2、农业污染源对水体的污染
一是农药和化肥的污染:由于兴化是一个农业大市,长期以来一直使用农药和化肥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必然带来一部分流失,它们常常通过地表经流或土壤渗透至水体中,水体中有机物含量增高,严重影响了供水水源;二是麦秸稻草污染:每逢收获季节,大量的麦秸和稻草被直接抛至河流里,长期浸泡在水中,滋生大量有机物,使水体富营养化,气温升高时,水体就开始发黄、变臭。
3、生活污染
取水口上下游随意停泊船只、随意排放污水,给水源造成进一步的污染。
所有以上这些污染,带来水体有机物含量增高、氨氮磷、重金属等离子含量的增高,致使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水中溶解氧下降,色度增高,某些乡镇的饮水水源已达不到国家地面饮水水源标准,水质的恶化同时给乡镇提出了严峻的问题,加强水质管理已是迫在眉睫。
二、水质管理的现状
水质管理是乡镇水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重要的环节,管理好坏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工业产品的质量,我市乡镇水厂一般规模在1000吨/日―2000吨/日,处理工艺流程一般是:源水(取水口)加矾泵房反应沉淀池(水力循环澄清池)无阀滤池清水库二泵房管网(用户)。从工艺流程看,水质管理应包括对源水、沉淀水、滤后水、出厂水及管网水的管理。
1、源水管理
对源水的管理,首先表现在对取水口的管理上,由于认识及设计上的原因,我市大多数水厂对取水口源水缺乏必要的保护措施。一是未按要求设置一、二级水源保护区;二是取水口的设计往往过于简单,一般采取1―2根吸水管延伸至河中近岸的地方,在喇叭口附近几个桩以固定取水头部,在桩的周围再裹一层铁网,但由于长期浸泡在水中,水的锈蚀作用及水浪的冲击作用,铁网很快就丧失保护作用,由于水泵的抽吸作用,喇叭口附近就聚集着大量的水草、藻类及其它漂浮物,从而影响水源水质;三是目前大多数乡镇水厂没有混凝搅拌器设备,不能做小样试验,因源水受风向和气温的影响水质波动较大,只凭肉眼来判断往往不能达到反应沉淀的最佳效果。
2、沉淀水管理
由于许多乡镇水厂领导技术素质不够,质量意识不够强,过多注重经济效益,常少加矾甚至不加矾,制水人员又缺乏专业知识,致使沉淀水严重超标,达不到规定的沉淀池处理水的质量要求。
3、滤水后水管理
现在大多数乡镇水厂使用人工石英砂,虽然价格低廉,但处理效果很不理想,且翻砂周期短,加上对滤池的运行管理不正常,常造成滤后水浊度过高。
4、出水厂管理
乡镇水厂由于缺乏自动加氯设备,对出厂水余氯的控制一般采用漂白粉来消毒,加氯方式常常是一只装满漂白粉溶液的塑料桶置于清水池通气孔或人孔口上,通过桶边的水孔自流加氯,一是造成氯的挥费,二是常造成加氯不足,有的乡镇水厂自来水甚至根本不消毒,自来水卫生状况令人担优。
5、管网水管理
由于不少乡镇水厂未设置测压点和采样点,管网水压和水质变化得不到及时控制,形成低压区和死水点。
三、对策
水质管理的目的在于供好水、供足水,针对以上问题,我觉得要使乡镇水厂水质管理走上正常轨道,必须加强基础管理
为了保证和提高水质,首先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基础工作
A、质量教育
思想教育:水是生命的源泉,从事供水工作尤其是从事净水工作的人员更应认识到水质是关系到国民生计的大事,必须牢牢树立水质第一的思想,发扬“辛苦我一人,好水送万家”的奉献精神。
业务技术教育:走上净水岗位的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过岗前培训,并在通过严格考试的前题下才能持证上岗。在生产过程中还要进行经常性的考核,不断提高技术素质和业务能力。
B、技术标准
国家标准:要严格执行自来水水质内控标准,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净水原材料验收标准等。
Abstract: The recreation cities square ar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modern city square.The recreation city square are prepared to be established one after another in recent years in large and medium cities, even small cities, in which some high-quality projects are designed and the utilization ratio of the square is high, but the construction of some squares is unsuccessful, especially a great deal of square afforestation problems. The paper chooses the People square of Lin’an to carry on the discussion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 existence question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the construction, for the purpose of providing some instructions for the recreation city square afforestation landscape construction.
Key words: Recreation square; The People square of Lin’an;The afforestation state
中图分类号:U41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休闲类城市广场概念、功能、现状及发展前景
1.1休闲类城市广场的概念
休闲广场的概念中包含着两个中心词“休闲”和“广场”。休闲具有以下三个特征:自由的、不附带债务条件的、其本身就是目的。 “广场”本原的意义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人们聚会的场所和城市中的开放空间。
1.2休闲类城市广场绿化的功能
广场绿化功能主有以下几方面:
1.2.1生态功能
绿化植物能够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改善城市小气候;降低噪声;保持水土;改善硬质地面的热状况。
1.2.2景观功能
城市广场绿化在设计师手中以千姿百态、万紫千红的自然景象,融会在周围环境之中,这是任何市政工作设施所不能替代的。
1.2.3生理和心理功能
城市广场绿化能够缓解紧张情绪,提高环境舒适度。
1.2.4安全防护
城市广场绿化空间作为安全隔离带,具有抑制火灾蔓延的功能;作为疏散场地,能提供避难救援,抗震疏散之地。
2临安人民广场绿化现状调查分析
2.1临安人民广场简介
临安人民广场位于城市西区,占地10公顷,东西长约280米,南北长约370米,绿地率达50%,是集休闲、娱乐、旅游、庆典、演出、会展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休闲广场。
2.2临安人民广场绿化特点分析
(1)植物种类较多
临安人民广场的绿化覆盖率达50%以上,共有乔木38种,灌木42种,地被植物25种,水生植物1种,数量较大的绿化覆盖率,让游客身在何处都能有花可赏,有景可依。
(2)注重了四时花卉的搭配
在广场上种植有红梅,它在萧瑟的寒风中开放;在春天有红色的山茶花、白色的玉兰花和各色杜鹃竞相开放,配以吐绿的柳树,让人感到生机盎然;夏天的栀子花、大花美人蕉让人感到火热的夏日气息;秋季盛开的、桂花更是惹得蝶恋蜂飞。
(3)注重植物色彩的搭配
临安人民广场的绿地是以常绿乔木雪松、香樟为背景,在其中搭配有白玉兰、杜英、无患子等,形成广场的多色彩屏障。灌木有金边黄杨、红花继木、龟甲冬青、茶梅、栀子花,形成了层次分明彩色植物色带,并配有万寿菊、凤尾兰、鸭趾草等地被植物,形成了丰富的立体、多彩的植物景观(见图2-1)。
2.3临安人民广场绿化存在问题
(1)植物的空间布置不合理
通过笔者的调查发现,临安人民广场的绿化率虽然达到了50%以上,乔木比例也比较高,但乔木分布相对比较分散,使得夏季烈日下的广场显得分外酷热,很难找到阔叶大乔木的庇荫,广场的使用率大大降低(见图2-2)。
(2)乔、灌木的配置与广场空间结构不够合理
笔者认为整个广场的乔木分散在广场的空间,分散的乔木群落使得偌大一个广场私密性的空间却相当缺乏;散乱分布的大树也没起到为游客导向的作用。
3休闲类城市广场绿化探讨
根据临安人民广场绿化现状的调查和分析,笔者觉得在休闲类城市广场的绿化模式建设中,应该:
3.1提高植物绿化量
一个广场中的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多少是体现一个广场绿化质量的标准,植物应该是广场的主要元素,休闲类城市广场应以常绿树为基调树种,以乔木为骨干树种,以片植、丛植为主,并注意地被植物及草坪的覆盖,提高可利用的绿化量,做到真正的有花可赏,有木可依,有地可憩的新型广场绿化模式。
3.2在广场的植物景观设计中体现人性化
人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性本质上就是人性。广场绿化设计也是在构筑一定的空间环境、行为模式。这一切都需要广场绿化设计者在设计绿化的时候,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从游客的实际需要出发,必要时可以以问卷的形式了解游客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休闲类城市广场绿化景观。
3.3注重绿化景观的有机联系
广场是一个整体,广场内的绿化景观看似独立,但在大局上都应该保持统一完整。不仅绿地要与绿地有机的结合,绿地与广场内的建筑和设施也要相互利用合理搭配。
4小结
休闲类城市广场主要为市民提供游憩、娱乐的场所,其绿化模式要求具有较高的绿化覆盖率和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在广场的周边及与道路相邻处应运用乔、灌木或花坛来分隔空间、减少噪声和交通的干扰,植物造景宜采用疏朗通透的形式,丰富景观层次,使绿地能更好地装饰广场,体现“休闲”的特点。
此外笔者觉得拥有多种绿化模式的综合性休闲类广场要比单一模式的休闲类城市广场更具有生命力,因为综合性的休闲广场可以吸收每一种模式中的优点,并避开其缺点,建造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经济效益的现代休闲类城市广场,那样就能有效的避开单一模式广场中存在的弊端,扬长避短。
参考文献
[1] Rob Krier. Uranb Space[M]. Academy Editions, 1997.
[2] 刘敦祯. 中国古代建筑史[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
[3] 郑欣. 略论广场的绿地建设[J]. 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8):54-56.
[4] 严亮, 李和平. 城市绿色广场营造[J]. 工业建筑, 2004, 34(4):28-30.
[5] J.W.Forrester. Industrial Dynan ics [M]. Cambridge The Press, 1960:67.
[6] 王铁飞. 城市广场建设的几点建议[J]. 技术与市场,2006, (2):26-29.
[7] 薛立新. 城市广场应具有文化内涵[J]. 城市规划, 2003, (8):45.
[8] 车生泉, 郑丽蓉. 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植物配置的比较[J]. 园林, 2005, (4):33-34.
[9] M.C.Jachson SvstAn. Methodology for the Managenent Sciences[M]. Plenun Press, 199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