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人际交往的建议

人际交往的建议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16 10:10:4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人际交往的建议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人际交往的建议

篇1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2-0047-02

流动儿童的现状随着城市流动人员的日益受关注而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流动儿童的身心健康问题逐渐受到重视。笔者通过在TB社区的调查表明流动儿童在身心健康方面面临一定挑战,尤其在于人际沟通方面,环境的陌生和父母、教师的不重视使得流动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格外突出,很多流动儿童存在自卑胆怯、不懂礼貌、缺乏人际交往技巧的问题。从流动儿童的个体需求来看,他们来到陌生环境,缺乏交际圈子,又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和父母工作繁忙,交往问题没有得到重视,往往或自卑内向或冲动敏感,缺乏社交技能。处于这一儿童向少年转变期的流动儿童有着相似的身心特点,逐渐有了独立意识,同伴对他们的影响变大,喜欢和同辈群体接触,而小组工作为交际能力不足的流动儿童提供了轻松、温暖的小组氛围。

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五大方法之一,其本身优势明显。通过工作者有目的的小组活动和组员之间的互动,从而帮助组员改变行为思想,促进成长。因此,很适合青少年儿童和同质性群体。人际交往小组工作可以通过小组活动安排,运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和竞赛激励等技巧,引导流动儿童形成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学会控制和调节情绪,在小组互动中学习人际沟通技巧,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因此,小组工作是提升流动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的一种理想的社会工作方法。然而在具体的小组介入过程中,本次流动儿童人际交往小组也呈现出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不足,本文拟以此为例探讨和解决此类问题。

一、XJ“智汇”空间人际交往小组背景

(一)项目介绍

TB社区由于地段房租便宜。靠厂区近等优势,是大部分附近外来务工人员租房暂居的选择。并且泰伯社区面积大,楼房紧密,社区入住率高,这使得本社区的外来务工人员人数规模更大。“XJ智汇空间”项目定点泰伯社区,通过构建完整的成长环境,利用周末社区闲置用房和公共活动空间,计划通过七个主题小组工作以帮助本社区外来务工子女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激发内在效能与潜质,加强社会连接与社会融入,提升社会功能,促进正向发展,实现良好的环境适应。人际交往小组作为该项目第一个主题活动进行。

(二)组员介绍

TB社区流动儿童集中在两所公办学校,很多是以借读方式入学,需要家长缴纳一定的借读费。除了以学校为平台的交往外,流动儿童在社区的人际交往场所主要是居委会旁的居民健身活动场地。通过实地观察和无结构访谈,笔者发现该社区流动儿童在人际交往方面主要存在一些问题:(1)内心封闭,缺乏对自我的认识,拒绝与人相处交流,对环境有强烈不安全感;(2)渴望认识新朋友,但缺乏途径与方式,不善表达;(3)没有较好的人际交往习惯,不了解他人,玩伴之间容易产生冲突,容易有情绪问题。

本次人际交往小组成员人数拟定为20人,流动儿童暑假流动性大,活动中人员不稳定,主要以该社区三年级到五年级的流动儿童,其学习能力、交往能力,性格方面都有一定差异。

(三)关于小组活动设计

本次人际交往小组分为六次活动,根据小组目标共进行了六次小组活动,分别为“相见欢”“认识我自己”“学礼而立”“沟通方程式”“冲突调解站”“小组回顾”,通过角色扮演、互动游戏、情景模拟等形式设计每次小组的具体活动方面以期达到小组目标。

二、小组工作介入的总结

小组工作方法应用于流动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上,能使流动儿童的社交技巧和能力有明显的提高。在本次小组中,大部分组员对个人的成长和能力提升有积极乐观的评价,这说明小组工作目标基本达成。

通过分析,小组工作方法在流动儿童人际交往能力提升上的利用得到了应用展示,应用效果不错。然而,在小组进程中一些小组工作容易出现的普遍问题和应对流动儿童群体应注意的问题容易被忽略,小组仍有很多不足,这些通过小组活动所总结出来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如能加以改进,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同类小组的实务效果,对服务此类实践将具有重要意义。

三、小组工作方法应用于流动儿童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不足与建议

(一)小组成员选取问题

小组选取TB社区流动儿童时,社居委想让小组无条件地接受需要帮助的组员参与,从而小组对组员未经甄选,后期小组中反映出有些组员参加小组很被动、有些人性格特质不适合本小组的问题。并且,有些组员在父母要求下参加小组,并非出于个人意愿,在小组中积极性也不高,对小组整体和其他组员也会有不良影响。

另外一点在于组员人数控制上,本小组计划是封闭式小组,组员人数控制在20人以内,然而组员招募阶段和小组刚开始阶段,由于家长及居委会等原因,在小组开始前和第一节小组工作时仍接受组员加入,致使组员达到30多人。小组活动的实践中反映出组员人数过多容易导致小组纪律难以控制、组员互动不够、小组参与度不高等问题。社工也难以顾及到每位组员,小组工作方法很难发挥其优越性,致使小组的目标达成困难。因此,理想的流动儿童人际交往小组因将规模控制在15人左右,才能实现组员间更为有效的互动。

(二)小组活动设计问题

小组中社工在一些活动的设计上有欠妥当,例如“几男几女”游戏中,部分女生排斥和异性接触,致使活动一度难以进行。如果能在方案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到流动儿童相比对异性接触更为敏感的问题,可提早避免此类尴尬问题发生。

活动设计在满足组员需求以完成小组目标的同时,也要兼顾趣味性以提高组员的积极性,尤其在服务对象为青少年儿童时。本次小组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类活动偏多,后期组员对此类形式缺乏兴趣,导致小组活动效果不佳。因此,小组活动设计要在紧扣主题,围绕小组目标的同时,兼顾趣味性,尽量灵活多变,依据组员的特点、能力和兴趣而设计小组活动。

(三)小组突况解决和特殊组员处理问题

实务活动难免发生方案策划中无法预料的情况,第四次小组中就有一女生组员突然流鼻血。当时社工立刻暂定小组活动,亲自带她去洗手间擦洗。然而后来笔者观察到有好几个组员拿了纸巾上来帮忙,对该组员很关心。如果当时能充分利用这次突发事件鼓励组员帮助同伴,并对此类行为加以赞许,那么对这些积极帮忙的组员和其他小组成员都会起到强化作用,符合人际交往小组的目标。因此,小组活动中社工应灵活应变,将突发事件转化为对达成小组目标的机会点。

本次小组中表现突出的特殊组员主要有沉默者、垄断者和攻击者。沉默者中表现出含有敌意、抗拒小组的组员和害羞、退缩的组员,对于第一类组员,如果是参加小组后产生的情绪问题,社工因耐心与其单独讨论,讨论沉默原因。如果组员选取阶段该组员并非自愿参与小组,社工可再征询其意见是否退出小组。对于第二类组员,社工要主动与其沟通,多给其赞许和鼓励,在小组中适当多给表现机会。对于小组的垄断者,表现为喜欢垄断小组话语权,主导小组活动,对其他组员的行为提出很多要求。社工可以先适当运用打断技巧,让组员思考自己倾听与表达的比例,以促使垄断者反思,引导垄断者善于倾听别人的观点。对于小组的攻击者,表现为贬低他人,常与其他组员争吵或有肢体冲突。对于此类组员,社工在小组中制止其攻击行为的同时,要耐心与其面谈,讨论攻击原因,了解其对于小组的真实需求,对严重言语攻击和肢体攻击要适当惩罚。

(四)小组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问题

儿童向青少年转换阶段,是其平等、独立意识逐渐增强的时期,社工要格外引起关注。例如在此次小组中,社工因缺乏经验,在活动中偏向表现比较突出的组员,致使个别组员对于屡次没有机会参于小组游戏表示不满,对小组产生抗拒。因此,社工应意识到自己的角色是小组的联络者、协调者,组员才是小组的主体,要给组员平等的参与机会和民主的空间,由组员自由表达,鼓励每位组员参与自决。同时,流动儿童由于环境和家庭等原因,性格方面可能更为敏感,更渴望得到社工的关注,社工不能倾向于个别组员,要让每位组员都感受到社工的关心和支持。

(五)流动儿童的特殊性问题

本研究的对象是城市流动儿童,相较于城市本地儿童,流动儿童有其独特性。小组活动计划中初步考虑了流动儿童在人际交往上可能存在的例如内向害羞、不善与人交流表达或是不懂社交礼仪、礼貌等。然而,本次小组,流动儿童在小组介入过程中也表现出了一些特殊问题。首先是由于流动性大和父母的不重视,有些流动儿童在学校时学习习惯差,自控力差,生活态度随意。表现到小组中,破坏小组正常秩序,喜欢扰乱小组纪律的组员就会多一些,这导致小组活动很多时候难以进行,小组效果难以保证。另外更为普遍的一点是,小组中大部分流动儿童在社工要求其主动参与时基本都不愿主动参与,即使是在小组中后期组员相互间和社工都较为熟悉时,这与之前接触过的同年龄的城市儿童有很大差异。由此可见,流动儿童比较缺乏自信心、遇事习惯持观望态度。在解决这两个问题上,首先社工要对小组中破坏纪律的组员重点关注,可引导与适当惩罚相结合,通过单独谈话让其反思自己的问题,或者同时进行个案辅导。对于不主动参与的问题,社工前期可指定组员参与,对参与的组员进行鼓励赞许,以强化其自信心,同时营造轻松安全的小组氛围,让组员摆脱压力状态。

参考文献:

[1] 斐林亮.城市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社会工作干预[D].南京:南京大学,2012.

[2] 干伟溢.流动少年儿童同伴支持小组工作介入研究――以春苗学校为例[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

[3] 赵静,范月.在校外来务工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科技视界,2012,(8).

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A-

0011-02

幼儿人际交往是指幼儿在生活、游戏、学习中与他人的沟通、交流、互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社会领域分为两个子领域,其中一个子领域就是人际交往,并明确指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还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由此可知,对幼儿进行人际交往教育,不仅有利于幼儿学会与家庭、幼儿园、社会中的成员交往,而且对幼儿的自我认知以及今后的人际交往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幼儿园应该为幼儿提供人际交往的条件和机会,进而提高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然而,幼儿园开展人际交往教育活动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分析其原因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以期提高幼儿园开展人际交往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一、教师组织幼儿开展人际交往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利用真实情境引导幼儿与社会成员进行交往

幼儿交往的主体是家长、教师、同伴与其他社会成员,在生活、游戏与学习等各种活动中,幼儿有大量的机会与家长、同伴、教师交往,而与社会其他成员交往的机会相对较少。在幼儿园开展的人际交往教育活动中,教师会利用角色游戏、学习活动帮助幼儿了解与自己关系密切的相关职业的工作人员,如医生、护士、警察等,认识这些工作人员给我们提供的服务,并学会尊重和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可是,有的教师忽视了为幼儿提供真实的情境来引导幼儿如何与不同职业的工作人员进行交往。比如,某个大班的老师针对幼儿害怕医生、护士的现象,开展了人际交往教学活动《美丽的白衣天使》,设置的教学目标是:①幼儿了解医生、护士的工作,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②幼儿能够与医生、护士进行交往。该教学活动分为3个步骤:一是教师让幼儿观看医生、护士工作时的视频,然后讨论“医生、护士给我们提供哪些服务”;二是请幼儿说说自己在医院看病的经历,并讨论“自己见到医生、护士有什么感受”;三是请幼儿进行角色扮演,玩“医生与病人”的游戏。虽然这位老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预设了幼儿应该能与医生、护士大胆地进行交往,但并未给幼儿提供与医生、护士进行真实往的条件,导致第二个教学目标无法实现。

(二)忽视在生活中提高幼儿人际交往能力

在人际交往教育活动中,教师往往会期待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通过一次教学活动便得到快速的提高,忽视了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幼儿人际交往的能力,影响了幼儿良好的人际交往行为的形成。在大班人际交往教学活动《关爱你我他》中,教师首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图片,请幼儿观看伤员、病人的照片,然后请幼儿讨论:看到这些伤员、病人的照片,你有什么感受?并请幼儿想一想:这些伤员、病人在生活中会遇到什么困难?其次,教师请幼儿讨论:如果你在生活中碰到伤员或病人应该怎么做?对于这个问题,幼儿们积极发言,有的幼儿说扶他们上楼,有的幼儿说给他们让座。最后,教师请幼儿给伤员或病人说一些祝福或安慰的话,结束活动。几天后,班上的生活老师在提水时不小心扭伤了脚,走路不太方便,幼儿们看见了哈哈大笑,而老师只是简单地阻止了幼儿嘲笑他人的行为。在该教学案例中,教师已经让幼儿讨论了“如果你在生活中碰到伤员或病人应该怎么做”这个问题,幼儿通过讨论也知道了该如何做,但是在真正碰到伤员或病人时,教师并没有引导幼儿将在教学活动中的收获与真实的生活情境建立联系,没有指导幼儿把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的经验迁移至生活中。虽然幼儿在观念上有了收获,但是在行动上没有学会如何与他人进行交往。

(三)忽视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

教师是促进儿童发展的重要他人,与幼儿的认知与学习、信念与态度、社会性与个性发展等各方面有着重要的联系。教师对待人、事、物的态度以及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行为都会对幼儿产生影响。然而,在工作中,教师往往忽视了自身的示范作用。比如,大班的王教师正在开展《好东西大家一起分享》的活动,此时隔壁班的李老师过来借剪刀,王老师委婉地说:“我们班等会儿就要用,你上其他班去借吧。”李老师走后,班上的幼儿们说:“王老师,我们现在没有用剪刀,可以让隔壁班先用。”王老师却说:“我们等会儿就要用,如果他们不按时还回来,我们就没法开展活动了。”幼儿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在该教学案例中,这节教学活动课的目的是帮助幼儿在人际交往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他人分享,教师也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体现了这个教学目标。然而,当在活动过程出现“小插曲”时,教师并没有做到“好东西一起分享”,没有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因而教学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教师组织幼儿开展人际交往活动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教师缺乏对人际交往教育活动的认识

人际交往教育活动是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创造一定的条件和机会,为幼儿搭建人际交往的平台,培养幼儿关心、理解、尊重和欣赏他人的人际交往态度,引导幼儿学习人际交往的教育活动。在人际交往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培养幼儿具备良好的、积极的人际交往心态,帮助幼儿学习和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教师之所以在组织幼儿开展人际交往活动中存在诸多问题,是因为没有认识到幼儿人际交往教育活动的特点。幼儿园开展人际交往教育活动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交往对象的多样化,在人际交往教育活动中,与幼儿交流、沟通、互动的对象除了同伴、家长、教师,还有社会上各个行业的工作人员,如医生、超市收银员、警察等;二是突出“交往”的性质,在开展人际交往教育活动时,要体现“交往”的性质,即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因为对幼儿园开展人际交往教育活动的性质认识不足,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将教学重点放在讲解人际交往技巧上,而忽视了幼儿对交往技能的应用,没有引导幼儿与社会人员进行交往。

(二)教师缺乏对幼儿人际交往学习特点的认识

首先,幼儿的人际交往学习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其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生活实践是幼儿人际交往学习的重要契机;二是指幼儿的人际交往学习离不开在生活中的实践。其次,幼儿的人际交往学习具有模仿性的特点,幼儿的许多行为是通过观察他人(教师、家长)的交往行为而获得。最后,幼儿的人际交往学习具有长期性的特点,即幼儿的人际交往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在长期的、反复的学习过程中获得。

教师对幼儿人际交往学习的特点把握不到位,导致其在开展活动时忽视了在实际生活中对幼儿进行人际交往教育,也忽视了自身的人际交往行为是幼儿学习的榜样。

三、开展幼儿园人际交往教育活动的几点建议

(一)为幼儿创设“亲历”人际交往的机会

幼儿学习人际交往是在与他人的沟通、交流中进行,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先告知幼儿可以怎么做,然后让幼儿看、听、说、交往,这样幼儿才能真切地体验到交往的成功与失败,掌握人际交往技能,使外在的交往准则得以内化,从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在上文提到的《美丽的白衣天使》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先了解全班幼儿家长的职业情况,把从事医生或护士职业的家长请到课堂上,并让家长介绍自己的工作情况,再让幼儿与他们进行交流。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找机会带幼儿去医院参观,看医生、护士的工作情况,实现真实的人际交往。

(二)在生活中对幼儿进行人际交往教育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揠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幼儿的学习主要是在他们的生活中展开。因此,教师在生活中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在生活中进行体验学习,是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基本精神相吻合的,教师要善于把握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教育。在上文提到的《关爱你我他》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在观念上形成了如何关心生病或受伤的人,如果将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收获延伸至生活,那么幼儿能够将如何关心他人的理念落实到行动上。比如,教师可以利用生活老师受伤这一契机,引导幼儿对生活老师说一些安慰的话,帮助生活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篇3

去过西安碑林的人在从正门进入碑室之前,一定会看到在碑亭里一座高近6米的石柱碑,这就是唐玄宗的隶书《石台孝经》。所谓石柱碑,实际是由四面碑合成,中心的部分是四节方石叠成的石柱。上世纪后期,由于地基局部下沉,碑身已经向西南倾斜。1973年8月陕西省文管会开始对碑进行整修,结果整修的时候,分别在碑身背面与中心石柱连接处以及中心石柱的卯眼内发现了纸质文物。这些纸质文物包括:女真文书残叶、《东方朔盗桃》版画、怀仁集王羲之书《大唐三藏圣教序》碑的整拓片和汉字残条4片,其中一条“时为殿中正至三”来自《颜氏家庙碑》,可惜只有这几个字。根据它们的存放位置和同时发现的宋、金铜钱综合判断,情况很可能是这样:金正隆五年(公元1160年)关中地震致使《石台孝经》碑石遭破坏,修整复立的时候放入了这些纸张,目的是位置微调和减震缓冲,时间下限应该在金大定二十年(公元1181年)之前。此次修整是有效的,之后将近八百年,即使是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强度为8至8.3级,烈度为11度的关中大地震,没有使碑再经过大的破坏。

怀仁集王羲之书《大唐三藏圣教序》的整拓片,发现时紧夹在北面碑背面中部与中心石柱连接处(见图1)。折叠方整,部分受潮霉烂,致使残损了210个字,但其它部分保持了原来的形态:拓本尺寸为216.5×96cm,根据《文物》上的发掘简报,“是用二尺见方的白麻纸拼凑贴成”;拓墨较重,拓后纸面涂蜡,防止字口伸缩,“字口起伏如新拓” ;同时它也是碑石未断时所拓,拓工的技术平平,在当时也属于行活,不然不会拿来垫碑,但重要的是,比它拓得好、拓得早的宋拓善本都是剪裱本,八百年前的整拓本,这还是第一次发现。(见图2)

还需要澄清一点:简报按照时间,称其为“南宋拓本”,用现在的话来说,叫做“汉族中心主义”,因为西安当时是金国的辖区,就像即使当时南宋向金称臣,现在的满族人也不能把岳飞说成是金人一样,你也不能把金国子民(尽管极大的可能是汉人)做的拓本标为“南宋”。但是叫“金拓本”也让人不习惯,还容易误会,所以只能含糊其辞。

在出版方面,1980年文物出版社也做了个创举:以宣纸珂罗版整幅影印了这个拓本。不过不是一张整纸印成的,而是由几十张8开大小小珂罗版纸仔细拼接起来,装裱成立轴,外套锦函,少量发行。在当时的技术下,已经属于难能可贵,现在也是奇货可居。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翻印过这个整拓,可惜印刷质量下降,而且尺寸缩小。

关于长安弘福寺僧怀仁花二十多年时间和精力,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的优秀事迹,老生常谈,我不想说的太多,西安碑林原碑的情况也只请大家看没有罩玻璃之前的图片(见图3)。只强调一点:我们除了感谢怀仁,还要感谢提出修改意见的于志宁、来济等人,更要感谢把字模勒到碑石上的诸葛神力和刻字的朱静藏,这块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建立的行书碑,客观上保留了王羲之书法的部分风貌,同时也助长了“集字创作”的书法风气,说它影响了整个行书的发展,也一点不过分。它的影响力只凭一点就可以体现出来:没有一块唐碑有这么多的宋拓本被保存至今,可见当时的流传数量。

下面根据拓本的早晚谈印本:

篇4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生活习惯、个人认知、动机需求,使得大学新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也知道,通过人际交往形成的人际关系,是个体能够很好地适应环境和社会的保证,特别是新生正处于学习的迫切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更好的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因此,笔者从身边的可利用资源出发,通过访谈和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当前我校新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如何进行调适,为新生更好适应大学生活提供建议。

一、大学新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发现,新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自身难以融入集体。第二,与他人的交往存在障碍。

(一)个体与集体的交往存在障碍

个体与群体的相互融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他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但是在实际的个体融入到群体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个体的动机需求与群体的动机取向不一致的情况,这使得有些新生进入大学后便脱离群体,加入“老乡会”,与他们一起进行娱乐活动。更甚者,有些新生独来独往,进行独立的自我活动,这无形中疏远了自己与他人、与班集体的距离,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其次,有些新生一进入大学就坠入了爱河,从而对班级活动失去了热忱,陷入了两人的“爱情世界”,这也不利于发展其人际关系。

(二)与他人的交往存在障碍

较之于高中时期的人际关系,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范围和类型都表现出全新的特点。大学新生人际交往的对象主要有老师、同学、舍友、工作伙伴等。在同教师交往的过程中,由于大学教学工作特殊性的存在,使得教师不能像高中的教师一样,时刻督促自己学习,这就使得有些认识偏差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再受到关注,进而自暴自弃,对教师产生看法,以至于关系不融洽。在同学、舍友的交往中,由于各自都来自四面八方,思想文化、生活习惯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且多数为独生子女,性格较为自我,往往可能使得同学、舍友之间存在矛盾,若不及时解决,就会使得情况进一步恶化。其次,在陌生人和异性的交往中,由于自卑心理障碍的存在,使得自己不敢踏出人际交往的第一步,因而在大学人际交往的圈子不能扩大,停留在高中时期的人际交往的模式。

二、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偏差

通过本次的调查的交叉分析,高校新生当中不是独生子女新生与周围同学的关系较为和谐,占到了76.92%。伴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执行,大学新生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很多独生子女从小到大生活环境都比较安逸,他们是父母眼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喜欢听父母和老师的赞赏,自尊心、自信心特别强,因此他们的自我心理特别强。进入大学,必然得开始过集体生活,要面临着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如何与他人相处,这些问题都会让他们感到不适应,然而多数新生都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不顾他人的感受,横断独行,不懂得如何进行移情和同理心的思考,造成他们无法交到知心朋友,使得他们人际关系僵化。

(二)缺乏沟通的必要技巧

在问卷中:你认为你的人际关系如果不好的原因可能是什么的问题中,80%的被抽查的新生表示,不懂得交际的技巧是产生障碍的最主要原因。可见,缺乏必要的沟通的技巧是新生人际交往存在问题的原因之一。在实际的大学新生的交往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如果自己在交往过程中言语表达不合适,往往会引起对方的误解,对交往活动产生负面影响,再加之一些学生不懂得如何去倾听,就更容易导致了人际交往产生问题。

(三)功利主义倾向导致的人际关系的变质

通过问卷调查,在对于“与人交往时,你比较在意对方的 ”问题中,对于“家庭背景”“个人能力”“长相”“学习成绩”的选项占较大的一部分。可见,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是以志同道合作为人际交往的基础,他们在潜意识里其实都有一种思想——人际关系能够帮助自己以后更好的成长和成才。他们看到对方有利可图,是学生干部、家庭背景较好,与之交往既能够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也能够从中获得好处。以这种功利主义倾向为基础的人际关系的形成,一旦出现关系的裂痕,就会很难再修复。

(四)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存在

大学新生人际交往当中往往存在着自卑,“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设防心理”等心理效应的消极作用。据相关资料显示,有自卑心理的大学新生,往往他们会担心外貌、家庭背景等不如他人而害怕与他人进行交往,不敢踏出与他人交流的第一步,进而影响人际交往的质量。在心理效应的消极作用中,如“设防心理”,我们可以发现,在两个人的相处中,特别是在陌生人的交往中,我们可能会有防范心理的存在。“设防心理”在交往过程中会起到负面作用,会阻碍正常的交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际交往问题的形成。

三、解决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的策略

篇5

人际交往在人的一生中至关重要,人一生的愉快和悲伤,幸福和烦恼,快乐与痛苦都与他人的交往密不可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的一生就会快乐和幸福。西方心理学家克林格做了一个广泛的调查,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生活的幸福具有重要意义。当人们被问到“什么使你的生活富有意义”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回答亲密的人际关系是首要的。大部分大一女生都是出高中校门入大学校门,没什么社会经验,高考前有高考的指挥,有老师的监督,家长的督促,周围同学的竞争,所以思想比较单一,可支配的自由度有限。初入大学,不少女生要面临的问题比她们想象的要多得多。要学会与人交往是最基本的能力培养。

一、大一女学生人际关系现状描述

1.纵横向联系,小群体多。大一女生横向人际关系是指在同学与同龄朋友之间建立的人际关系,纵向关系是指她们与父母、师长等不同年龄人之间建立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对同辈关系的重视程度超过与父母或其他成年人的交往。这一方面是因为大一女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与同学和同龄朋友在生理、心理上有更多的相似之处,在理想、爱好、愿望等方面有更多的共同点。

2.她们交往需求迫切,但往往期望过高 有大一女生说:小学的时候,全班是朋友,中学的时候,一半是朋友,大学的时候,一个也没有。很多大一女生走过高考的”独木桥”,远离父母,走进大学校园以后,常常有一种被陌生环境湮没的感觉。

3.交往目的多样化,但交往方向上存在的误区随着社会的变化,我们的大一女生的交往目的也由单一的情感型转向了多样化。有的同学通过交往为自己将来事业的发展储备社会资源,有的同学希望通过交往来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也有同学利用交往消磨时间等。

4.有些同学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只注意自己的个性、爱好,从而忽视了对他人的兴趣、性格的了解;个别大一女生性格孤僻,自我封闭,导致交往中的角色固定,无法适应不同环境下的角色转换。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

大一女生是一群充满朝气的群体,拥有充沛的精力,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情感,对自我认识逐步深入,而且交往方式有以下几种特点:

1.较单纯的精神性。大一女生的交往方式刚从中学跨过,但慢慢的有了一定的功利性与实用性,但主要的还是以情感、精神上的为主。我们常说同学友谊最可贵的就是体现在这方面,在人际交往中,她们往往喜欢与性格相似,与合得来的同学交朋友,有些可能会对自己的朋友的期望值较大,易用理想化来衡量朋友。

2.交往对象、范围、方式等方面比传统的交往方式开放,她们可以在人际交往中采取积极的心态,主动与别人交往,能以主动开放的心态去与别人交流。除了手机QQ、飞信、微型、微博等网络交流平台,现在大一女生对很多方面都积极尝试,不仅仅以班级为单位的形式交流,可以是社团、组织等多种活动的方式 。

3.交往遵循人格平等。人际交往,首先要坚持平等的原则,人与人之间原本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大学里,同学之间更是站在同一台阶上,大学生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位同学。

三、开始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建议

1.作为一个大一女生,要想开始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最起码的是要懂得相互尊重,尊重每一个人,是日常交际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做人原则。因为你重视了别人的价值,别人也会重视你的价值,支持你的行为。没有尊重的交往是不可能持续下去的。

2.认真的女生虽然很美丽,但是,别只顾着闷头做事,更要时时抬起头,多对旁边的人递出友善的笑容,为自己多多增加朋友与贵人。俗话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多一个敌人多一堵墙。社会的本质,不外乎共同合作与发展进步,因此,一个人的社交圈,往往也决定了这个人的发展力。我们参加的学生会,社团等组织活动,可以让我们在大学校园内接触到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在参加活动中多与他们交流,积极参与活动,融入其中。

四、提升大一女生人际关系的建议

(一)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要好。你的外表是你向对方透露出的关于你的第一信息。在气质与风度上,有的人相貌平平,但你就是愿意接近他,觉得他有魅力;而有的人虽然衣冠楚楚,相貌堂堂,但给人的感觉是不可亲近,缺乏令人欣赏的特征,这就是气质。这种气质产生的美感,是不受长相,服饰打扮制约的,它是自然而然。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东西。气质表现在言行举止上,如一举手,一投足,说话的表情,待人接物的分寸等,如:

1.礼貌待人,首先要求用语礼貌。使用“请”“谢谢您”“对不起”等日常礼貌用语,既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其次是举止得体,坐有坐姿,站有站相,不忸怩作态。

2.人际交往中有个重要的原则:相似原则。双方只要在兴趣、爱好、观点、志向,甚至年龄、籍贯、服饰等方面有相似之处,就可以缩短彼此间的距离,消除陌生感。初次交往中积极寻求双方的共同点,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3.与人初次交往之前,如有可能,要尽量了解对方的情况,作为相识和交谈的基础。了解对方,记住特征,最重要的是很快弄清楚并记住对方的姓名,这往往是你对别人是否重视和兴趣的表现。

(二)用微笑感染他人,微笑是自信的象征,是懂礼貌的表现。微笑可以让人感到融洽、平和。

(三)有时候拒绝比接受更美丽,拒绝别人的原则:

1.宽容雅量,乐于助人;2.适时拒绝,态度明晰;3.言简意赅,理由得当;4.耐心聆听,适当建议;5.尊重对方,委婉拒绝。

总之,为了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女生应该结合自身的生理、心理、性格、学习、交际等特点,积极应对,合理安排,争取在大学四年积累丰富的人际交往经验和提高主动交往能力,为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需要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凌.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8

[2]王金銮.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对策研究[D].广西:广西民族大学,2008

篇6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813(2017)12(c)-0023-02

1拓展训练的含义

拓展训练是一种比较新型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方式,其最先是起源于西方国家,之后传入我国。主要方式是将受训者带到特定的环境当中,通过参与专门设计的课程以及各种各样的活动与考验,帮助参训者提高其心理素质并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受训者能够发现自己平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中意识不到的一些问题和缺陷,并通过拓展训练进行改进,拓展训练能够全方位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和各种能力,因此符合当前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也顺应了当前大学教育的发展潮流和趋向,故而受到很多大学的欢迎,纷纷引进了拓展训练的课程。

人际交往是我们立足于社会中不可避免的一种活动,大学生从高中过渡到大学,面对的是一种新型的人际交往,难免有所不适应,对大学生人交往进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拥有良好人际交往能力的大学生往往更加开朗、乐观,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助力作用。高校开展拓展训练除了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外,还能够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这个大环境,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2实验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该校学生120名,其中68名为男生,52名为女生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主要是通过中国知网、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等网络平台以及图书馆查阅相关的研究动态、期刊、文章等,搜集并整理了相关的研究成果,以此来作为这一研究的理论依据。

2.2.2访谈法

主要是通过走访本校及本市相关高校的一些体育教师、组织过拓展训练的教员以及参加过拓展训练的学生,与他们进行交谈和访问,询问他们对于拓展训练的看法,并了解拓展训练在当前的开展状况及在学生心目中的评价。

2.2.3问卷调查法

为了能够更好地看出当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这次研究中向受调查的学生发放了120份的调查问卷,收回12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20份,有效率100%,本次问卷主要是根据郑日昌教授主编的《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来进行测量,分别在参与拓展训练之前和进行拓展训练之后来进行前后两次的测评。

3实验结果及分析

在参与拓展训练之前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基本情况如下,人际交往中困扰比较少的有68人,占总人数的56.7%,人际交往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的有37人,占总人数的30.8%,人际交往中困扰程度比较严重的有15人,占总人数的12.5%。而在拓展训练之后,人际交往中困扰程度比较严重的降到21人,占总人数的17.5%,人际交往中困扰程度比较严重的人数下降到9人,占总人数的7.5%,人际交往中困扰比较少的人数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有90人,占总人数的75%。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首先拓展训练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有很大的影响,经过一个学期的拓展训练之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其中人际交往困难的学生人数下降了5%,感觉人际交往比较困难的人数下降了13.3%,通过拓展训练是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拓展训练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提高主要是基于以下的原因:首先,拓展训练使大学生对人际交往有了正确的认识,很多大学生从高中生学到大学后面对巨大的环境落差,没有适应大学的人际交往环境,不能够正确认识大学中的人际交往,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感觉到困扰,通过拓展训练中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和适应,再加上长期的相处,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

其次,很多学生认为人际交往很难是因为他们一直囿于自己的活动空间内,不愿意迈出自己的舒适空间,大学生活自主性比较强,因此部分学生与其他同学之间的联系就比较少,联系减少就更容易产生隔阂,这种恶性循环导致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越来越差。通过脱战巡来你能够使广大学生迈出自己的小空间,拥抱广阔的社会和同学之间的交往,和同学们一起进行拓展训练的活动使他们和同学的交往越来越多,人际交往能力也能够得到很大提升。

再次,当前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低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同學之间没有多少接触和相处的机会,当前大学的授课方式并不是按照班级的形式来组织,学生与同学之间的接触和联系都比较少,学校也没有创造这种机会,这就导致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通过拓展训练学生之间相互的联系增多,同学之间共同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再一起相处,能够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4.2建议

首先,当前高校应当组织丰富的拓展训练活动,拓展训练中的活动形式可以是丰富多样的。我们在拓展训练中常用到的有如下几种:其一,孤岛求生,即在特定地点安排3个模拟的孤岛,在每个岛上安排适当的任务和器材,例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3张拼图,才能够离开荒岛,学生以3人或4人小组的方式进入荒岛并完成任务,这就需要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和组织能力,使其合理安排分工,尽早完成任务,脱离孤岛。其二,背摔,这是拓展训练中非常常见的一种活动方式,由小组中的一个成员站在1.4m左右的高台上闭眼笔直地向后倒下,小组其他成员在其背后负责将其接住。这一活动锻炼的是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以及团队沟通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团队思考方式。其三,盲眼接力,这一项目3人或4人一组,由接力的方式来完成,一人负责指挥,其他人则负责闯关,闯关的人要蒙住双眼,根据指挥着的指令来通过自己这一阶段的障碍物,当地一个闯关这通过后就成为了指挥者,一次类推,这一活动能够锻炼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

其次,当前高校应当正确认识拓展训练的作用,尤其是其在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影响。很多高校认为拓展训练只是体育训练的另一种,甚至有些学校认为拓展训练只不过是把体育课搬到了野外去上,是一项既浪费资金有没有什么效果的项目,不值得进行推广,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当前我国高校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差,学生的心理问题严重已经成为一项非常严重的问题,拓展训练的开展能够使学生快速地融入到学校和社会这个大集体中来,培养学生乐观、坚毅的个性和的体魄,既有利于学生强身健体,又有利于学生乐观心态的培养,高校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积极在学校中开展拓展训练。

最后,学生要正确认识拓展训练的作用,与高校相同,很多学生对拓展训练也存在很大的偏见,他们普遍认为拓展训练就是去吃苦,因此不愿意参加这类型的活动,这就需要学校在拓展训练的宣传和组织上加大力度。一方面,加大拓展训练的宣传力度,在校园广播、校报以及学校贴吧、网站上对拓展训练进行宣传,增强学生对拓展训练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学校在拓展训练的组织方面要更加用心,可以咨询相关的专家,是拓展训练的活动更加丰富有趣,使学生能够发自内心地爱上拓展训练。

5结语

拓展训练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方式对于大学生人际交往有很重要的积极影响,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因此高校应当加强对拓展训练的重视,一是要正确认识拓展训练的作用,尤其是其在人际交往方面有重要的作用;二是要进一步丰富扩展训练中的活动;三是要加强对拓展训练的宣传,使学生认识到其作用,从而进一步发挥拓展训练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64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高校特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由于其背负的巨大经济压力,使其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存在更多的困难和顾虑,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的人际交往活动。高校并轨制度实行后,随着学费的不断升高,高校特困生群体规模不断扩大。因此了解、掌握、关注高校特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状况,并有针对性的找到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对策,真正使他们成为情智并重,身心健康的社会人,是高校学生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也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受试者

选择上海海事大学特困生100人为特困组调查对象,获得有效问卷96份,并从三个学院随机抽取100名非贫困生作为普通组,获得有效问卷92份。基本情况见表1-1。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工具

采用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心理学家编制的《人际交往能力问卷》作为研究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工具。

1.2.2 数据统计

在实验数据统计分析中,利用SPSS15.0数据处理分析软件进行处理。实验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显著性差异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P

2. 结果与分析

高校特困生中,主动交往维度得分高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7.5%,超过15%的高分常模,低分百分率也低于30%的低分常模,说明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倾向于比较主动大方,容易与人建立联系;在适当拒绝维度得分高的人数占总人数的8.33%,低分百分率基本持平,这表明他们在遇到对方的无理要求或言行伤害时,常采取忍耐让步的做法;在自我表露维度得分高的占总人数的10.42%,得分低的占25%,这说明在受试特困生中大部分人不善于并且不会主动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内心感受与思想,彼此间的信任与亲密感不足;在冲突管理维度上高分的占18.75%,低分的占4.17%,表明他们可以直面与他人的冲突,正确处理矛盾,有一定的解决技巧;在情感支持维度得分高的占14.58%,得分低的占12.50%,这说明他们注重情感支持,善于同情、回应他人的情感体验,能够恰当表达自己对对方的关心。

高校特困生与普通大学生比较,如表2-1,在五个维度上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在主动交往维度上,特困生的得分有低于普通大学生的趋势,表现在低分率较高,这说明和普通大学生相比,特困生中更多的人倾向于不愿或不敢主动与人交流,不能自然的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在适当拒绝维度上,特困生的得分也有低于普通大学生的趋势,表现在高分率低,而低分率高,这说明特困生面对他人的无理要求或伤害时更习惯采用隐忍的方式对待;在自我表露维度上,特困生的得分亦有低于普通大学生的趋势,表现在高分率比普通大学生低,这说明特困生中很少与他人分享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体验;在冲突管理、情感支持两个维度上,特困生有略高于普通大学生的趋势,这说明特困生面对矛盾时更能够给予理解与忍让,更善于从情感上支持和帮助他人。

以上结果与以前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3. 建议与对策

要解决特困生的人际交往问题,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关键在于帮助他们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意识,使大学特困生能够真正地面对自己、正视贫困,学会以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态度进行人际交往。

篇8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C-0017-03

社会交往能力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社交过程中的人际关系问题,是影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问题之一,很多高职学生深受人际关系困扰。社交回避是指回避社会交往的倾向,是一种行为表现;社交苦恼是当事人深处其境时的苦恼感受,是一种情感反应。研究高职学生群体的社交回避与苦恼现状,有利于我们认识社交回避在高职学生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和特点,理解人际交往对高职学生造成的压力与苦恼,并向高职学生提出适宜的建议与指导,帮助其积极、和谐地学习和生活,增强其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其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选取某高职院校的学生,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被试进行团体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320份,回收有效问卷298份,问卷有效率93.13%。被试分布情况见表1。

(二)研究工具。采用由Watson和Friend编制、马宏修订的《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7,重测信度为0.68。量表包含28个条目,由社交回避和社交苦恼两个分量表组成。

(三)研究程序。选取大一学生,由经过培训的教师担任主试,施测统一问卷,同时随机选取部分学生进行访谈。使用SPSS20.0软件录入、整理和分析所采集的问卷数据。

二、Y果与分析

(一)社交回避与苦恼总体情况与比较。分析298个样本数据(见表2)发现,高职学生社交回避、社交苦恼和总量表的平均分分别为4.54、5.06、9.60,均高于理论中值4、5和9。与常模相比,高职学生的社交回避、社交苦恼和总量表得分均高于常模,并且社交回避与苦恼总量表得分差异非常显著(P

(二)社交回避与苦恼影响因素分析。具体如下:

1.性别差异。统计显示(见表3),社交回避、社交苦恼及总量表得分,女生均高于男生,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民族差异。统计显示(见表4),汉族高职学生在社交回避、社交苦恼及总量表得分均低于少数民族学生,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生源地差异。统计显示(见表5),生源地是城市的高职学生在社交回避、社交苦恼及总量表得分均低于农村的高职学生,但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

7.政治面貌差异。统计显示(见表9),社交回避与苦恼总量表及回避和苦恼维度,在党员、团员、群众等政治面貌上,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性。

8.家庭经济状况差异。统计显示(见表10),高职学生的社交回避与苦恼总量表及苦恼维度得分上,来自特困、困难、一般和较好家庭经济条件的,得分依次增加,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社交回避维度上得分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社交回避对苦恼的相关及回归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对高职学生社交回避与社交苦恼测量结果进行相关分析,以社交回避为自变量,社交苦恼为因变量,二者相关系数0.639(P

三、讨论与建议

(一)高职学生社交回避与苦恼的特点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职学生的社交回避与苦恼情况,在统计学意义上与常模相比差异显著,并且社交回避与苦恼及其两个分量表的得分均高于理论中值,这说明高职学生的社交回避与苦恼比较严重。通过相关分析发现,社交回避对社交苦恼相关极其显著;回归分析也发现,社交回避对社交苦恼的回归差异性也极其显著。高职学生产生社交回避与苦恼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因为对人际认知存在偏差,缺乏人际交往技能,在积极的人际交往活动中受到了创伤;有的是因为自卑心理,自尊水平过低,在人际交往中不敢主动交往;有的是人格特质所致,粘液质和抑郁质类型的学生倾向于被动交往,谨小慎微,存在人际交往不安全感,等等。

研究数据还表明,高学生的社交回避与苦恼及其两个分量表,在性别、民族、专业、生源地、独生子女、学生干部、政治面貌、家庭经济状况等人口学变量上,得分虽然有差异,但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也就是高职学生社交回避与苦恼及其分量表不受性别、民族、专业、生源地、独生子女、学生干部、政治面貌、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二)改善高职学生社交回避与苦恼的建议。高职学生的社交回避与苦恼的现状亟待改善。建议:一是有针对性地开设人际关系相关课程。课程的开设要依据高职院校的专业办学特点和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来建设,要增加灵活性和选择性,让高职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增强他们社会交往的技能。二是加强自信心培养。高职学生因高考失利、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等,往往存在自卑心理,这要根据国家对应用型(下转第35页)(上接第18页)人才的重视、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等方面,从根本上解决高职学生的自卑心理,同时进行自我认知训练,加强对他们的人际交往辅导,增强其自信心。三是加强实践锻炼。要依据高职院校的行业特色和办学特色,丰富校园文化,增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高职学生在校园文化氛围和实践活动中的人际交往质量和成功体验,强化其人际交往动机和技能。四是完善咨询服务体系。针对社交回避与苦恼现象存在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或团体训练,通过专业咨询、朋辈互助、心理干预等方式方法,增强高职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安芹,陈浩.自我分化与社交回避及苦恼的关系:安全感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5)

[2]戴晓阳.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

[3]黄吉彪,汤B,赵建新.中职生社交焦虑社交回避苦恼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大理学院学报,2015(9)

[4]邵华.医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于主观幸福感研究[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6(4)

[5]何玉梅.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社交回避及苦恼的研究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5)

[6]李珍.中职生社交回避及苦恼的研究及探析[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6(2)

篇9

一、引言

交往,是指两个以上的人为了交流有关认识性与情绪评价性的信息而相互作用的过程。简言之,人际交往就是在社会生活活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意见沟通,信息情报交流与相互作用的过程。大学生一般年龄在17-23岁之间,正处于青年期的初、中期,这正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与稳定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大学生渴望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

现在网络正在日益深入大学生的生活,这个由鼠标、键盘和导线连成的网络世界成为大学生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与他人交流的重要渠道,它使大学生丰富了生活、开阔了视野,为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片土壤。网络人际关系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正确认识与使用互联网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分析互联网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二、网络影响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对象

大学生上网已经相当普遍,网上交流就是大学生上网的一个重要目的。大学生于网络上的人际交往,由于网络的超时空特性,便形成了跨时间越地域的交流。这样的交流,没有地域和时间的限制,甚至没有国界,因此网络大大丰富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对象。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能使用网络交流的人大致是这么一些群体:一是中小学生,这些刚刚接触电脑的青少年对网络世界充满了好奇与幻想,没有太多的电脑或者网络知识和人生阅历,大学生们会觉得中小学生在网络上瞎胡闹是那么幼稚可笑,所以很少与中小学生在网络上交流。二是大学生本身,他们具备一定的电脑与网络知识,对网络的各种功能好处有充分的体会。一项调查表明,当遇到有趣的事或烦闷、苦恼的事首先告诉的人是同伴的大学生高达76.6%,据有关调查,大学生本身就是其网络交流的最主要对象。三是在岗的中青年,他们在工作余暇也会经常在网络上逗留消遣。这类人有着丰富的工作和生活经验深深吸引着大学生的注意力。可惜的是,工作之后的人通常会觉得在校大学生也是那么天真幼稚,故不把大学生放在交流的主要人群中。四是待业的青年,这些人部分已经有一定的电脑知识,能领会网络的一些功能,且其生活经历也会让大学生觉得好奇,而待业青年在网络交流中或消磨时光,或另有各种目的,倒不是很介意对方是幼稚还是成熟,或者还可以感动一下大学生的纯洁。因此这类人也会是大学生网络交往的重要对象。

网络交流的这些群体,决定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偏向于这么一些类型:必须是经常使用网络的青少年和中青年,有一定的电脑和网络知识,有一定的社会经历和共同语言。大学生太注重与同学等同龄青年之间的横向交往,就很容易忽视与教师、家长之间的纵向交往,他们与长辈之间的交流很少,从而形成一道无形的“代沟”。网络交往在进一步缩小大学生横向交往的同时,也进一步深化了这种代沟。因为从大学生的交往范围上看,他们在网上的交往大多只限于一个小范围的同辈之间的交往,而与成人之间的社会互动相对很少,代际之间的学习、互动明显不足。所以网络人际交往不仅减少了大学生与同龄人之间的横向交往,也削弱了大学生与教师、家长之间的纵向交往,使得原本微弱的纵向交往更加陷入一种困境,久而久之,将不利于我们这个社会的进步。

三、网络改变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方式

大学生相互交往的方式,随着他们社会交往内容的扩展、范围的拓宽,从单一向多样化发展。交往形式多样,除了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形式,还注重非语言交往形式,例如运用眼神、面部表情、手势、姿态、声调、礼物、衣饰等来交流思想情感。但当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中间环节多了网络成分,这一切就开始发生了变化。网络给的只能是在显示器上显示的书面语言,没有非言语的参与,这使得大学生通过网络来排解心情和进行交往成为“隔靴搔痒”,并不能治本。大学生只是在这样一种虚拟的环境中,体验着一种虚拟的情感,使自己沉醉于一种虚拟的满足中,以屏幕为界来回避直接面对矛盾。然而网络毕竟是网络,它是虚拟的现实,就像人不可能像枪战电影里面那样幸运,在现实中有时候没有选择的余地。网络可以给你许多选择,而且不用付出大的代价,然而到处充满人个性的释放,也许和现实中的他们一点都不一样,所以很少有真正的感情交流,只不过是过眼烟云,顷刻即逝。

四、网络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并非七拼八凑的,而是依据一定的指导思想,并在一定原则支配下进行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是:一是平等尊重原则,二是互利互惠原则,三是信用原则等。但是在以计算机为终端的网络中,由于匿名性而隐去了身份,许多现实社会中的规范、规则、道德在虚拟的世界中冻结,这样就给自我控制能力尚且不足的大学生提供了恣意表现自我、放纵自我情感的平台。据相关调查,42%的大学生并不认为网上撒谎是不道德的,53%的大学生基本同意偶尔在网上说粗话没有什么大不了,26%的大学生基本同意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无所顾忌。大学生使用网络进行人际交往,这些交往的原则就往往容易被淡忘掉。

1.网上交流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显得平等而欠尊重

大学生在网络上的交流,平等是存在的,而且非常重要,因为大学生在网上公开、坦白地发表观点意见,当然会要求平等对话。至于尊重与否就难说了,你不知道我是谁,我喜欢尊重你,或者我高兴我心情好的时候尊重一下你,有什么所谓?而我想冒犯你,我不想尊重你,或者我怎么知道你是谁,你值得不值得我的尊重都难说,因为在网络上交流的双方,谁也不知道对方是谁,你有你说话的权利,同样的,我爱说什么爱怎么说,谁也管不着。我们经常可以在聊天室里看到互相漫骂的现象,而且是越骂越起劲,好像这样能使彼此越高兴,这样谈何尊重?

2.网络对交往中的互利互惠原则的影响

大学生网上交流大多都是抱着一定的目的的,或简单的倾诉,或有问题求助,或就只是为了消磨无聊的时光。网上交流多半可以让他们获得一定的满足感。只要你说,就会有人听,倾诉终于不愁是唱独角戏了,让人心理得到慰藉;有问题求助的,也会有网友提供建议的,当然到底这些建议合理否,那有待你用实践去证明,也是可以拭目以待的;消磨时光就更好办了,因为有许多大学生和你一样,也想找个人来随便说说,找点有趣的话题,共同度过这个百无聊赖的时刻。就这么看来,大学生网上交流还真是互利互惠原则的,只不过到底这利有多少,这惠有多少,是要好好思量的。比如有人听你倾诉,你会想到这个人到底有没有用心在听我说话,或者听半天一点反应都没有,这样你会领悟到唱独角戏的悲凉;有许多人给你建议,那得自己首先判断筛选一番,这无疑使面对难题的人再加一道难题;消磨时光是最容易不过了,互相顺便说说,时间一下子就过去了,原来可能觉得这两个小时难熬,结果聊聊,一天也就这样过了,多简单,不知不觉又过了一天,生命中又少了一天!

3.网络大大降低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信用度

据有关调查,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居然有42%的大学生并不认为网上撒谎是不道德的,这说明差不多半数的大学在网上交流都觉得撒谎很正常。许多大学生认为在网络上交流不必要那么认真,因为你也不知道对方是谁,并认为对方也经常是造假的。网络上的“美眉”就常常是现实中的“恐龙”。甚至有人利用网络交流欺骗大学生的感情和财产,比如上面说到的待业青年,这部分人当中就有经常在网络上伺机行骗大学生的,这些不法青年利用大学生的纯真和同情心,欺骗他们的钱财。据报道有一个女大学生上网聊上了一些社会上的网友,她觉得这些人可以和她推心置腹,后来当这些人中有人出现了“困难”,急需钱的时候,这女孩毫不犹豫就把她家里帮她准备的学费借给了人家,结果钱借了出去,她那群“好友”就相继失踪了,销声匿迹了!她一年的学费就这样烟消云散了!可怜的她家境也贫寒,一下子更困顿了,这对她来说是多么大的打击和灾难啊!诸如此类事情,在网络上已经是屡见不鲜了,在网络上的人际交流信用度是十分令人遗憾的。

可见,网络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平等不够尊重,互利互惠要打折,信用度更是令人寒心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在网络面前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以至于让人怀疑其存在的必要了。

五、结语

网络以其高速性、自由性、时尚性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科研带来利益的同时,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也给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大学生要正确认识网络的虚拟性,保持良好的、健康的心态,认真考虑日常的人际交往与网络之间的关系,不要过分依赖网络,而忽视身边存在的现实,否则网络就会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变得越来越狭窄,越来越不可靠,久而久之,就将会是我们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一道新难题。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3-176-01

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各种具体的社会领域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建立起心理上的联系,它反映在群体生活中人们相互之间的情感距离和相互吸引与排拒的心理状态。大学生人际关系是大学生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大学生宿舍由于宿舍空间的紧密性、宿舍同学的不可选择性以及彼此接触的频繁性等特点,成为大学生活动最频繁、联系最为密切的重要场所。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也有助于大学生习得正确的社会态度和人际态度。

一、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的原因

人际冲突是由于利益关系、观点不一、个性差异等引发的人际交往对象之间的紧张状态和对抗过程。大学阶段是人生的第二个 “心理断乳期”,是一个非常关注自我, 注重个性表达,情绪体验丰富,争强好胜的时期。同时, 大学生活环境的资源共享, 人际交往广泛和密切等因素使大学生经常面对人际冲突情景。

导致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体差异

一般来说,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家庭经济背景,这种差异给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等造成较大的差异。生活习惯和价值观是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道路上潜移默化形成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通常很难改变。

(二)人际交往能力的匮乏

人际交往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和谐的人际关系需要科学的交往知识和技能。在书山题海中挣扎出来的大学生,由于升学就业等压力,根本没有闲暇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学习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能,他们的人际交往知识和技能是原始的、经验性的,他们对人际交往的意义、人际认知偏差、人际交往的艺术和技巧、人际冲突的原因、人际冲突和危机的应对策略知之甚少。

(三)不良心理因素

嫉妒、自负、猜疑等不良的心里因素在当前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使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经常化多样化,频繁发作,很难避免,严重阻碍着大学生宿舍良好关系的发展。猜疑心在中国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天”,这句封建古训在少数大学生中仍有一定的市场。

(四)社会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生存和发展的竞争愈演愈烈,为了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获取更多利益,一些人往往不择手段。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竞争成为大学生活的方式之一,它培养了大学生的竞争能力并为以后的社会竞争作好了准备,尽管竞争已为许多学生所认同,也并不必然带来宿舍人际关系的恶化,但如果竞争中存在明显能感知到的不公平,则会引发宿舍内部长久的不和谐。

二、对策与建议

笔者认为对于宿舍冲突的解决,离不开学校和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因此需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作为宿舍的一员,大学生应该怎么做;在改善大学生宿舍关系方面,学生所在的学校应采取哪些措施。

(一) 大学生应加强自身的修养

1.阅读有关书籍,学习人际较为能够的技能技巧,并不断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

对于宿舍发生的人际冲突,不应该只是一味的回避和抱怨,而应该正视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努力提高解决宿舍问题的能力。把冲突的产生当作是审视自己和他人的机会,把冲突的解决当作是提高自己解决人际冲突能力的机会,问题解决过程中要努力发现对放的优点及长处,非常注意所用的技巧,解决矛盾的想法只有结合有效的沟通交流技巧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注意,坦诚相待。

2.换位思考,真诚待人,学会感恩

懂得“你要别人这样对待你,你就的这样对待别人”,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在宿舍集体生活中,要处处关心别人,与人为善,才能与脾性不同的人和平共处,将自己置身与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和处理问题,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真切的感受别人的痛苦和困惑。而不是碰到问题就感到自己受了伤害,怨天尤人,一味埋怨。感恩是一种生活智慧,更是一种处世哲学。对于别人的好意或帮助不要冷漠视之,要学会微笑、学会感恩。

(二)学校应该建立分级的人际冲突干预机构,及时发现并妥善解决大学生宿舍中出现的人际冲突

学校对人际冲突干预可以分为三级:

1.宿舍内部干预

即在安排宿舍时,每个宿舍指定一名综合素质尤其是人际协调能力较好的大学生,作为宿舍人际矛盾的调解员,其主要任务是宿舍人际关系,及时发现宿舍成员之间的矛盾,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以化解,对于比较复杂的、难以调解的矛盾冲突,能够及时向辅导员反映。

2.辅导员干预

篇11

一、问题的提出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和技术应用时期,也是各国政府在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技术应用离不开合作和互动方式,合作必须建立在互相信赖的人际交往的基础之上才得以实现,因此培养学生广交朋友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建立正常的人际交往关系,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才能更好地适应新世纪和当代社会的需要,才能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为了比较客观地了解当代农村初级中学的班级人际交往的现状,为教育行政部门作出科学的教育决策提供客观的第一手资料,以便改善不良的人际交往状况,引导学生学会交往,提高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鉴于以上原因,我们确立这个课题进行调查研究。

二、调查的内容

本调查研究工作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在本校初二年级组六个平行教学班中随机抽取一个教学班进行调查问卷,该教学班共有43位学生,其中男生21名,女生22名,平均年龄13.5周岁,被调查的对象中农村学生占全体学生总数的97.7%,学习成绩该教学班在整个年级组中名列前茅(语文、数学、英语、物理以初一第一学期的期终考试为参考指标),本次调查共分二十七个指标,其中二个指标各分三个支指标进行调查,基本能客观地反映学生、同伴和长辈等在活动中的交往情况,同时能主观地反映该班的每一位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真实情况,问卷着重就农村初级中学学生在学习、生活、活动等方面进行调查。

三、调查结果

为了比较真实地反映该班学生人际交往的基本情况,对问卷调查所采集的原始数据应用数理统计学的有关原理进行对原始数据作精加工,现整理如下:

表㈠ 农村初级中学学生家庭结构统计表

结构 三代同堂 核心家庭 单亲随父 单亲随母 其他 户数 25 14 2 0 2 百分比 58% 32.6% 4.7% 0.0% 4.7% 注:核心家庭是指三口之家

表(二) 农村初级中学学生最烦恼的事统计表

项目 学习困难 生活困难 健康欠佳 家庭不和 师生紧张 同学不和 没有困惑 人数 32 2 8 2 8 19 22 百分比 34.4% 2.2% 9.6% 2.2% 8.6% 20.4% 23.6% 表(三) 农村初级中学学生遇困惑主要倾诉对象统计表

项目 家长 老师 同学 朋友 咨询人员 写日记 不倾诉 其他 人数 10 1 3 18 0 4 6 1 百分比 23.3% 2.3% 7.0% 41.9% 0% 9.3% 14% 2.3% 表(四) 农村初级中学学生成为好朋友的原因统计表

项目 爱好相同 性格相似 学习互助 观点相同 相识已久 课余同在 信赖可靠 其他 人数 15 19 10 20 6 22 32 3 百分比 11.8% 15.0% 7.9% 15.7% 4.7% 17.3% 25.2% 2.4% 表(五) 农村初级中学学生主要交流对象人数统计表

项目 父亲 母亲 教师 学生干部 同伴 自己 不想解决 其他 有趣的事 2 8 1 0 31 0 0 1 学习困难 0 0 10 7 16 10 0 0 生活困难 7 24 3 0 2 7 0 0 课余时间 1 3 0 0 36 1 0 2 累计(人) 10 35 14 7 85 18 0 3 百分比 5.8% 20.5% 8.2% 4.1% 49.4% 10.5% 0% 1.7% 表(六) 农村初级中学学生际交往拥有好朋友的分类统计表

项目 人数 频数 平均频数 得分 平均分 男生 21 60 2.86 121 5.76 女生 22 69 3.14 137 6.23 全班 43 129 3.00 258 6.00 表(七) 农村初级中学学生对好朋友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对比统计表

项目 优(A1) 良(A2) 中(A=3) 差(A4)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男生 8 38.1% 3 14.3% 2 9.5% 8 38.1% 女生 8 36.4% 1 4.5% 1 4.5% 12 54.6% 全班 16 37.2% 4 9.3% 3 7.0% 20 46.5% A=┃自我评价人数-同伴评价人数┃

表(八)农村初级中学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数据处理汇总统计表

项目 样本 容量

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 T值 P值 基本结论 平均数 标准差 平均数 标准差 男生 21 6.33 2.97 2.86 1.90 4.51 P>0.05 两者评价存在显著差异 女生 22 7.18 2.28 3.14 2.25 5.92 P>0.05 全班 43 6.91 2.31 3.00 2.07 8.27 P>0.05 四、调查结果分析

在本次调查过程中,我们对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作了必要的访问,对学生人际交往的统计数据运用了教育统计学的有关原理和方法,对原始数据作了大量的处理工作,以求得比较准确的结论。本次调查主要采用了两个指标(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进行比较分析。

1、从表(六)可以知道:中学生被本班同学列为最好的朋友,次数平均为3次,其中男生为2.86次,女生为3.14次,女生优于男生;女生平均分为6.23分,男生的平均分为5.76分,平均得分为6.00分,女生得分略高于男生,这充分说明农村初级中学的学生对自己人际关系的总体评价过高。

2、中学生认为好朋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从表(四)中不难求得,首先是同学之间要信赖可靠,其次课余时间经常在一起交流,彼此间有相互了解,倾吐自己的心声,再次是在学习上互助,同学之间有问题互相帮助,帮助同学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最后是性格形似、兴趣、爱好相同,参加某一项活动后,交流的机会增加,很容易形成好朋友的原因。从同伴评价的结论中可以知晓,好朋友常常三、四个组成一个小群体,在这些好朋友中,初中二年级学生的男、女同学界线分明,在调查中发现只有一位学生拥有异性好朋友,其余均是同性朋友组成的群体。

3、中学生对自己人际关系的评价与人际关系的客观状况农村初级中学学生人际关系的自我评价和客观评价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37.2%的学生两者之间的评价基本相符,但两者完全吻合的人数只占全班人数的2.3%,有62.8%的学生不能真正反映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其一学生反映自己人际关系的水平高于实际人际关系的高达95.4%,相差5位及以上的占44.2%,其二低于实际人际关系的只占2.3%,说明两者之间的评价有特m显著的差异,学生对自己人际关系的评价期望值过高,因此反映了中学生对好朋友的理解存在着片面性、盲目性。

4、在本次调查中还发现,好朋友拥有最多的9人次,大于或等于5人次占全班人数的16.3%,没有拥有一位好朋友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9.3%,其中男、女学生中,女学生拥有的比例比男生高出14个百分点,男生中拥有好朋友的对象中,学习成绩好、中、差的比例相当,学习成绩一般的优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女生中拥有好朋友的对象中,学习成绩优秀而且是班干部中的比例占75%,女生中学习成绩优秀,学习上互相帮助,增加了互相之间的交流机会,并且在学习上主动帮助学习成绩欠佳的同学,很容易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因此人际关系就比较好,但男、女学生中拥有孤独者的比例相同。

五、调查结果分析的对策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