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6 10:10:4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课外文学知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关键词】语文课外阅读指导
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之多年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经验积累,我做了大量的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做法如下:
1.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儿童最喜欢图文并茂的注音读物。特别是童话,寓言或关于英雄人物的注音读物。他们不仅喜欢读,还喜欢讲给别人听。教师必须是此类课外书的积极读者,可选讲一个故事,有意识的在最有趣的地方停下来,让学生自己看书,把故事补充完整,以此激发兴趣,诱导自能读书。中、高年级则应将学生兴趣引至名人传记及科普读物上,结合语文课的学习,相机推荐适合“口味”的书目,鼓励他们课后去自由阅读
2.指导表演。
一年级的注音读物上有《滚南瓜》的故事,我先叙述开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让学生帮小白兔出主意:“怎样才能将南瓜送回家?”接下去阅读原文后明白了:小白兔是看到了熊猫骑的三轮车后,想到把南瓜滚回家。“怎样才能将南瓜滚起来呢?”我又出示一个大南瓜,放在讲台上,让两个学生把南瓜竖起来演示滚来滚去的情景。学生兴趣盎然。“谁愿意表演这个童话故事?”学生们纷纷跃跃欲试。我请三个学生戴上头饰分角色表演这个童话故事。故事中“小白兔”滚着南瓜回家去的情节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滚南瓜》的故事也人人会讲了。
在低年级课外阅读中,这种“读、议、演”结合的做法既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又能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培养儿童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提示方法。
学生爱读书不等于会读书,还需加强指导。每节阅读指导课上精读一、两篇读物,教会学生从整体入手三步读书:初读,归纳主要内容;速读,质疑解疑;细读,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释词。告诉学生自由阅读时,不仅可以连读,略读,还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去跳读。二年级学生能把一本200多页的书在放学以后几小时就看完,有的学生就是挑最有趣的情节跳读的。如:有一次一学生在电视上看一部连续剧《红楼梦》,急于想了解黛玉和宝玉的命运结局,就找来一本《红楼梦》小说,不到半小时就找到了答案。家里人感到非常奇怪,他却笑着说:“我是跳着读的。”
4.明确要求。
让学生明确不同体裁的读物有不同的要求。童话、寓言重在明理;历史故事重在懂得故事梗概;诗歌重在通过朗读体会其意;科普读物应明白书中的科学道理。还要求学生对各类文章中精彩的重点段,要会理解、会背诵、会仿写。这样既为写作打下基础,又能提高理解能力。
5.培养习惯。
必须注意培养学生从小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每人备一本摘录本,教会分类摘词摘句。如佳句分类:按句型可分为比喻句,拟人句等;按内容可分为写人物外貌或写动物外形的。学生的摘录本,每周必查一次,每学期互阅两次,相互促进。
6.作业钩连。
把语文课的内容通过阅读挂钩,做到“根在课内,梢在课外”,如学了《吃虫的植物》后设计了这样一道填空题:“世界上吃虫的植物约有()种,在我国已发现有()种,除了猪笼草,茅膏菜外还有()。”这样的作业,学生是有趣完成的,于是乐于阅读有关书籍。课本中安排的重点项目,光凭基础训练中安排的练习还不够,围绕每组训练重点,读讲课文时,不仅要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课外结合与小学生相关的书类杂志读物上的文章进行练习,培养学生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的能力。不过练习的短文要注意有明确的典型性及反馈性,以利掌握规律、熟练技巧,发展智力,又促进了读书读报活动的正常开展。
让阅读成为儿童生活中愉快的一部分
让阅读成为儿童最广泛的学习实践
南方分级阅读理念
趣味阅读――从激发儿童热爱阅读入手,让阅读有趣、好玩;
分级阅读――根据儿童心智发展程度选择不同读物,什么年级读什么书;
均衡阅读――引导儿童广泛阅读,接受各类读物的滋养。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今天,课外阅读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引导小学生走进课外阅读世界是时展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终生学习意识和良好学习习惯的需要。笔者在近几年的实际教学工作中,着力探究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策略以及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方法,使学生感受到课外阅读的快乐,从而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
一、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如果只局限于对文本的理解,那算不上有效教学。《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重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刻影响和熏陶感染作用;教师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整合教学资源,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对于小学生来说,有效的课外阅读不仅可以拓宽视野,提高语文能力,还可以丰富人文涵养,塑造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人格。许多作家、学者的成功经验表明,语文素养的提高,大都得益于大量而广泛的阅读。
二、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语文检测试题的内容正在不断修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一教学目标逐渐明确。然而,从检测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依然缺少语文素养,具体表现在:概括时提炼不出关键信息,理解时机械而片面,表达时词不达意,作文立意平庸、语言干瘪、结构混乱等。
为此,笔者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以下问题:
1. 欠缺良好的阅读环境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家长和学校都把学生束缚在教材和教辅读物中,学生缺乏更宽更广的阅读空间。也有许多学生的读物不多,尤其是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没有足够的资金满足自己阅读的需要。
2. 无明确的阅读目标
大部分学生的课外阅读基本上还处于随意、无序、低效的状态,仅对漫画、卡通等休闲类的图书感兴趣,且没有明确的阅读目标,很容易随波逐流,身边同学读什么书,自己也就跟着读什么。
3. 阅读的兴趣不浓
当今世界正处于信息时代。在过去,书籍是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现在,光盘、录像、广播、电视、网络等信息来源多种多样,而且直接作用于视听,相比之下,书籍阅读就显得枯燥乏味。这种以视听刺激为主的信息接收方式使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退化,从而削弱了他们对书籍阅读的兴趣。
以上问题表明,许多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浓,阅读方法不当,导致教师成为语文教学课堂的主宰,学生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只在教师限定的模式中去运作,而缺乏自己的见解。这严重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和自主创造性。
三、如何使阅读变为“悦读”
面对这些现状,笔者经过研究和尝试,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外阅读作业,具体做法如下:
1.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就会把阅读当作一种需求,而不是负担,不会感到厌倦和疲惫。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将从课外阅读中了解到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运用于学习和探究之中,使学生在立足课堂知识的基础上,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探索及更有深度的拓展;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充分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使其在情感和经历上体验成功的愉悦。
2.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
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首先应从班级出发,让学生诵读一些与书有关的名言,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等,让学生以名人为榜样,激励自己读书。在每学期开学之初和寒暑假开始之前,笔者均向学生列出必读和选读书籍的书目,然后由班里自由组合而成的读书小组组长进行分配,让每个学生买两本不同的名著,并将这些书籍归入班中的图书角,再由班里推选出的图书管理员按照班里的《图书管理规则》进行借阅登记。此外,可发动学生每学期更换一次图书角的书籍,每月出一期“书香漫步”墙报,在班中营造浓浓的的书香氛围。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阅读的兴趣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喜欢阅读的教师方能培养出热爱阅读的学生。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师生“同读一本书”活动,这样能给予学生一种榜样的力量;还可随时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逐步引导学生从“阅读”走向“悦读”。
在优化班级和校园读书环境的同时,家庭读书氛围也不容忽视。一个家庭拥有“好读书、读好书”的氛围,才能使孩子有充分的自由去培养阅读兴趣和爱好。近几年,笔者结合学校的读书活动,向家长推荐了一批书籍,并鼓励家长与孩子进行共同阅读,同时在班里举办读书心得交流和读后感作文比赛等活动。通过亲子共读和参加读书活动,家长的人才观、教育观、价值观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不仅增强了终身学习的意识,教育子女的能力也有了相应的提高。
3.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阅读的方法主要包括“精读”和“泛读”。精读方法的指导主要适用于课内,而课外阅读的方法则以泛读为主。只有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学习方法,学生才能读得既轻松又富有实效;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阅读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把每一本课外读物都细致地读完,而要引导学生采用“跳读法”,即要抓住重点,对精彩的、感兴趣的地方细细品味,对不感兴趣的部分运用走马观花、一目十行的方法进行浏览式的阅读。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的同时,应注意培养学生养成以下良好的阅读习惯:(1)学会使用工具书来解决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2)做读书笔记。每一次阅读都要做读书笔记,对书本中的重点部分进行圈点、勾画和批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3)制作摘抄本。每个学生都应有自己的摘抄本,每次阅读时,把读到的好词好句、奇珍异闻、科普知识等摘抄下来,丰富自己的积累。(4)写读书心得。把读完书后的感受、想法或收获写下来,不规定篇幅的长短,只要是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想法都可以写下来;久而久之,不仅能提高写作水平,还能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
另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根据课内学习的需要和自己的读书情况,制订每天、每周、每月、每学期的课外阅读计划,并按计划进行阅读;让学生制作阅读“倒计时钟”,规定某时间段的阅读量,逐步积累读书经验。
4. 与学生分享阅读的快乐
在我国新发行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多种阅读能力,有较为丰富语言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成为了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并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6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所以说在现代的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语文底蕴。
一、营造阅读气氛
家庭教育是营造阅读气氛最为重要的一环,在召开家长会的时候,我们应该着重强调课外阅读对语文学习的好处,改变家长陈旧的思想观念,保证孩子的阅读量。建议家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多陪陪孩子去图书馆看看书,还可以给孩子多买书,陪孩子多读书,读好书,让孩子感受到文字的美感和阅读的乐趣。
除此以外,还可以在教室张贴美言美句或是关于阅读的名言警句,可以在班级里开展图书阅读角,让每个学生都提供一本书,然后供大家阅读,这样既可以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还可以让拥有这本书的孩子给其他的学生讲解这本书,不但自身印象深刻,而且还使自己的阅读自信大大地增强,一举两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样的古训也诠释了多读书,读好书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道理。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带领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二、择优选择阅读
每个人的生长环境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学生喜欢的书的类型也是各种各样的,我们在教育教学方面不应该只局限于 “大家”所谓的“名著”,应该多听听学生的心声,尊重他们的想法,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这样不仅仅可以让学生愿意读书,渴望读书,还可以极大地促进他们阅读的积极性。我们在尊重学生的选择时应该给学生一些建议的,读书的范围不限,但是内容必须是健康的。我们应该在教育教学理念中,让学生深切地明白择优选择一本健康的书,选择适合自己比较有意义的健康书籍是非常重要的。
三、提高阅读能力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当中,我们可引导学生准备一本专门的采蜜本,摘录阅读过程中所遇到的好的词汇、句子、片段,大量的积累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化的积淀,还可以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对课外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再次创作,对于已经阅读完的好作品,应该多读,读到朗朗上口的程度把文章变成自己的,然后再进行加工和修改,这样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写出好文章了,既锻炼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又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一定的语言基础。
集中性的阅读教学,提高课外阅读能力。一个班至少有几十个学生,教师不可能一个一个单独辅导,因此可以选评出学生喜欢的作品集中性地阅读,这样既可以让孩子们各显其能,也可以提高阅读能力,让学生更深刻地认知这本名著中的精华。
四、拓宽阅读空间
我们要树立“大语文观”, 让小学生在课本阅读的基础上,拓宽阅读的空间和分量,提升阅读的效果和质量。让学生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从而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现代文的教学也应很好地进行拓展阅读,课外阅读学生不仅仅可以掌握好课内的文章,还扩展了自己的视野。
五、激发阅读兴趣
曾经有伟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应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真正地喜欢阅读,提高阅读效率。我们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时候,可以采取这样的措施:比如说可以在教室里办一个板报,每周让一个学生布置,上面可以是名言警句,可以是美文美句,也可以是精美的古诗词,还可以是朗朗上口的小段,更可以是学生写的优秀的文章,让学生无限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丰富自己的阅读常识和阅读技巧。并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布置,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增加自己的成就感,而且还可以增加自己的见识,让学生真正地爱读书,想读书,渴望读书。
总之,在语文教学的长河中,我们应该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为学生丰富的语文素养而作不懈地努力,让学生在语文美感的蓝图中自由地飞翔,享受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的无可替代之处。
参考文献:
[1]张志伟.农村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的实践与研究[J].浙江教育科学.2001(06).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老祖先早就形象凝练地道出了关于阅读的要义――我想无论如何,在教书先生的学堂是破不了万卷书的,唯有在学堂外也即今天的课堂外才有可能去读成千上万卷的书,也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学生自发的课外阅读兴趣有助于作文能力的发展,增加课外阅读比增加经常性写作训练对帮助发展学生作文能力更有效。”这是美国的斯迪芬?德?克拉森教授通过对写作与课外阅读的关系进行长期调查和研究后在其《作文:研究,理论与应用》一书中提出的观点,与中国古人不谋而合,英雄所见略同。然而我们既丢掉了优秀的传统,也没有借鉴外国学者的先进理念,却走进了讲课文讲作文 “ 唯讲是上” 的死胡同,在“讲”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具体看来,对课外阅读的忽视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两大硬伤:无趣和贫乏。“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现在有一种现象,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家长和学校都把学生束缚在教材中,不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孰不知,这就切断了学生了解生活和社会的一条重要通道,也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刘国正先生的这段话十分清楚地阐明了轻视课外阅读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在闭塞中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即抑制了学习的兴趣。在许多地方和学校,语文课成为学生最反感和最不受欢迎的课。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无疑为语文早早地判了死刑。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这正是我们长期以来不重视课外阅读所付出的最惨重的代价。
二、指导课外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更重要的还要有方法指导,包括读物选择、阅读积累、阅读速度等等。
1. 精心选择读物,确保健康阅读。爱迪生的母亲给他推荐读物的方法我认为很值得我们借鉴。她针对爱迪生爱思考的特点,春天树木吐绿时,就给儿子讲大自然的奥秘;夏天乘凉,就讲罗马帝国的兴衰;落叶之秋,给儿子读小说;冬天在炉火旁就用物理、化学现象丰富儿子的知识。
2.指导速读、精读的方法。学生阅读时,特别是在课外阅读中,要能分清主次,属于扩大眼界、丰富知识的读物,要学会浏览;属于与当前课内学习有关的内容,就要学会精心研读。
3.指导质疑方法,提高解疑能力。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我特别强调要求学生不要迷信书本,要积极思考,敢于质疑。我在班级设立“征答角”,让学生把自己无法解答的问题公布在上面,又引导其他同学共同查找资料,帮助解答。
三、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提高阅读能力,仅靠教师的愿望是不行的,也不仅仅是靠教师的串讲分析或简单的展示重点、目的之类的既定目标所能奏效,它涉及到教师、学生、客观环境等诸因素之间的综合作用。
建立良好的阅读环境,激发阅读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良好的老师。”目前,中学生的阅读正受到现代视听媒体的挑战,主要是电影、电视和流行音乐,“快餐型”读物也占据了不少学生的空间,读了就扔,读了就忘,休闲的目的是达到了,促进思维,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质这些中学生本无法回避的阅读任务与目的,都在快节奏中失落了,语文课文选有不少经典名著的片断,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时候,能否让学生在“窥一斑”的基础上,激起“知全豹”的欲望呢?这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师的引导,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查找资料,探究因果,进行交流,那么,学生怎会没有阅读的兴趣呢?
语文课教学本应承担着激起学生阅读欲望的主要责任,而反观我们的语文课堂阅读指导活动,的确存在许多不足:
传统语文阅读活动,一味讲究“读书百遍”,这种以大量时间投入为基础的读书方法,在“时间就是金钱”的现代社会,显然是难以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现代学校语文阅读活动,则往往以“割裂为美”,把各类不同文章的阅读拘泥于“背景、段意、主题、特点”的肢解模式中,将多样化统一的文章的内容拆散并抽象成许多简单的概念。这种阅读活动的僵化模式,不仅破坏了文章血脉灌注的有机生命体,而且使用阅读活动陷入肤浅,不能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内在的生命,实现阅读者与阅读对象的心灵对话。当今学校语文课堂无法激活学生阅读需要,这是所有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无法回避的事实,这也是社会所广泛诟病的语文教育的症结所在。如果忽视今天所处的时代特征,忽视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阅读经验与阅读需求,如果我们不能从激发兴趣、主动拓展这一角度来改革我们的日常语文教学活动,则我们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前景,的确不容乐观。
1.抄写过多,阅读过少
小学语文所承载的识字、写字的任务是比较大的。课标要求小学六年累计认识常用字约3000个,会写约2500个。在识字、写字的过程中,适当的抄写是必要的,应该说,到目前为止,抄写依然是小学生识字写字的重要手段。如果抄写过多,甚至中低年级课外作业反复布置整篇整篇地抄写课文,虽然达到了识字、写字的目的,但长此以往,必然造成学生无趣的心理。单就语文课外学习而言,同时还减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削弱了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再加上缺乏必要的评价手段,小学生课外阅读过少,甚至于被忽略就不难理解了,哪有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完成课外阅读任务可言呢?
2.忽视了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
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置,忽视了学生课外阅读的任务,其原因上述已经阐明。在此我想赘述的是,小学阶段145万字的课外阅读量是课标规定的,我们暂且不说它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与途径,但它至少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吧。可能很多教师没能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没能意识到,教育主管部门也没有做出过明确的要求,更没有出台相关的评价手段和评价机制,促使他们去完成任务,被忽视就自然而然了。当务之急是教育主管部门明确要求,出台评价手段和评价机制。否则,其将依然被忽视。比完成小学阶段课外阅读任务更重要的是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与习惯,这将是终身受益的事,不能留给初中或更后阶段的教师去做。
3.忽视了学生生活的规律性
小学生课外作业的完成情况与生活规律是密切联系的,这一点是我多年教学实践的感悟。过去,我多年从事小学毕业班语文教学,可能和其他毕业班教师的心理是一样的:总认为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多布置点作业,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汲取,结果适得其反,不仅作业完成率低,而且质量也比较低下,弄得教师、学生、家长手忙脚乱。因为面比较大,需要分门别类地处置:能力强的同学既补又罚,很快就完成了;能力弱的同学仅补,一周下来,有时还造成旧账压新账,无奈,再找家长配合。这一漫长的过程,耗费了教师、学生、家长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此,我历经多年的深刻反思,认为其责任不在学生,而在于教师。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忽视了学生的生活规律。细细一想便会明白,双休日、节假日,父母的生活都没有了规律,再让孩子有规律地吃饭、学习、睡觉,能做到吗?寒、暑假本意就是让孩子休息的,何谈学习规律而言?如果再布置过多的作业,他们怎能按时完成呢?相对而言,学生比较有规律的生活是每周一到周五:吃饭—上学—吃饭—上学—吃饭—做家庭作业—睡觉。
4.不足够重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教育主管部门规定小学低年级学生不留家庭作业,中年级一般为半个小时,高年级不超过一个小时。这是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但往往人们会狭隘地认为,这里的家庭作业仅仅指的是课堂教学的巩固与延伸,不包括课外阅读。我是这么理解这么做的,其他教师可能也不例外。
二、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置的实与虚
1.何为实与虚
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置的实与虚,只是我个人的实践与定义,不一定准确,因为在此之前我没有阅读到类似的东西。如果将来阅读到了,或经过有关人士的指点,即予以更正。所谓“实”,即为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置所承载的课堂教学的巩固与延伸;所谓“虚”,就是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置所承载的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完成课标规定的小学阶段课外阅读的任务,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此看来,实与虚形同文章的主副线,虽或明或暗,但都担当着使文章情节跌宕起伏、内容精彩纷呈的任务。
2.如何合理设置
(1)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设置实与虚的作业量,并做到动态变化。如低年级课堂教学巩固与延伸的作业少一些,课外阅读作业可以多一些;中年级课堂教学巩固与延伸的作业和课外阅读作业可以适当持平;而高年级的课堂教学巩固与延伸的作业可以适量偏重一点。
(2)遵循小学生的生活规律,合理设置实与虚的作业量,做到动态变化。无论城里的孩子还是农村的孩子,只要上学期间,生活便有了一定的规律:如周一至周五基本上是早晨上学,中午放学,下午上学,晚上放学,课外作业,休息。双休日和节假日便打破了这种规律。过去,我和大多数教师有同样的心理,认为双休日和节假日学生的时间比较多,就多布置点实的作业,结果不仅完成率低,而且完成的质量也不尽如人意。仔细想想就会明白,双休日和节假日,父母的生活都没了规律,孩子的生活哪来的规律?如过年期间,父母去串门走亲戚,把孩子留在家中写作业。试想想,孩子能安心做作业吗?所以,依据小学生的时间规律,周一至周五实的作业略多一些,虚的作业予以辅助,可以调节身心,有益睡眠。双休日和节假日实的作业略少一些,虚的作业略多一些,有益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作业完成率和质量。
(3)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小学生课外作业实虚并存、实虚量交替之中,虚的作业设置还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低年级只要求学生读一读适合自己读的儿童读物,逐步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中年级要求学生在读的同时注意自己喜爱的好词佳句以及段的积累;高年级则在上述基础上还应写一写自己的感受,逐步实现读书的目的。切忌一开始就设置读的难度,造成学生的畏惧心理,会适得其反。
我们在外科护理教学中,一直是单纯讲解,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习兴趣下降。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由消极学习转向积极学习,我们在《外科护理学》的课堂教学中,尝试进行提问式的教学法,取得较好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将印江县中等职业学校2013级的80名护理学生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学生均为初中毕业,学制3年。女77人,男3人,平均年龄16.5岁。两组学生的智力、年龄、文化基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选用《外科护理学》(熊云妮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教材中《烧伤患者护理》章节进行传统的教学法,试验组在上述教材和章节的基础上采取提问式的教学法。两个组均为同一教师,总学时为4学时。
1.2.1 利用提问,引入新课 问题是产生思维的动因,是深入学习的起点,学生头脑有了疑问,才会开动思维,深入探究。例如,在教学开始前放一组烧伤病例图片,根据患者烧伤部位出现肿胀,水疱,渗液的临床表现引入问题:烧伤后为什么会引起烧伤部位的肿胀?会影响患者的生命吗?怎样护理患者?通过这些问题来引起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由此引入课堂的理论教学。
1.2.2 借助提问,引导学生回忆、联系、分析所学知识,获得新概念、新知识 烧伤是一种急症,不是常见病,烧伤外科是新的学科,烧伤休克发病机制复杂,难以记忆和理解,通过提问以前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剖析、归纳,就会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较清晰的理解,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讲授烧伤休克时,就可以提出外科休克的知识:休克的分类?病理生理基础?烧伤休克是属于哪一类?由此导入烧伤休克的发病机制,为学生理解新的知识起到一个很好的铺垫。
1.2.3 借助提问,反馈、评估教学效果 一段新内容、一个新知识的教学结束后,教师进行提问,及时进行教学效果的检测,从而发现问题,尽快进行补救。例如,讲授完烧伤休克的补液治疗后,可以给一个烧伤病例,检验学生计算烧伤面积,烧伤补液的知识点否真正掌握和理解,从而决定下一步的教学步骤。
1.2.4 设置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个教学活动结束后,老师可以设置探究的问题,让学生课后在网上和图书馆查找、收集、整理资料,写出研究报告作为作业上交。例如:整个教学内容讲解完毕后,可以设置:烧伤患者的瘢痕防治有哪些方法?人工皮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通过设置探究的问题作业,可以起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结束后,用相同试卷考试,然后分别对两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请学生对各自教学方法是否生动有趣、利于记忆、注意力是否集中等方面进行评价,并依据上述各方面的综合意见,评价对各自使用的教学方法的认可程度。问卷统一发放,当场收回。发放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8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0%。
2 讨论
两种教学方法评价结果和两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表明:提问式教学法,使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都有较大地提高。
2.1 提高了教学效果
提问式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以课堂上重点难点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引导学生把握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分析、综合问题,改变单纯传授知识模式,将启发式教育贯穿整个课堂。教师与学生在“问-思考、讨论、争论-答”的过程中,共同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学生消除紧张状态,心情舒畅,学习速度加快,提高了学习效果,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2]。
2.2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和自觉性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知识的不断追求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兴趣。良好的问题情景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学习动机和自我表现意识,增进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从应试传播知识向自觉学习迁移。围绕着精心设计的问题,使学生不断思考,为解决问题归纳整理所学的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习兴趣和欲望,使他们不断深入地钻研某一问题,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并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2.3 增强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在初中接受的大多是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方法为主,学生表达的机会少,部分学生在语言表达上有障碍。学生进入中职阶段的学习,最害怕的是老师提问,担心回答不好,会受到老师的批评或同学的取笑,因而非常紧张。很多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常因紧张而回答错误。我们只要坚持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提问式教学法,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口才”能得到锻炼,可以起到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打好基础。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293-01
进入冬季,许多学生仍不愿因寒冷的天气而停止体育锻炼,相反他们的积极性更高,兴趣更浓。这种良好的运动习惯有利于提高人体的运动机能和抗寒能力,同时对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磨练意志也是十分有益的。但是,如果教学中安排不当或监管不到位,在冬季体育课中学生就会出现体温过低症。
我国民间有句谚语:“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其实就是要求人们要经常锻炼,增强体质,与自然相适应。冬季在室外锻炼,对学生肌肉、骨骼、呼吸、循环系统的发育以及新陈代谢都有良好的作用。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冬季锻炼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如果在教学中不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不重视准备活动、运动量与运动密度的安排等,就极易造成学生身体内脏器官严重失温的现象,即体温过低症。
1、体温过低的症状
人体运动时,新陈代谢水平提高,体内产热加强,体温逐步上升。因此,一般情况下,并不会出现体温过低。但冬季运动时,由于产热和散热过程不平衡,热量散失过多,体温可能会下降到正常水平以下(约35℃),造成体温过低。轻度的体温过低表现为寒战,心理障碍(如判断力下降,记忆力减退)、运动失调等;中度者脉搏微弱、心输出量下降、随意运动能力丧失;严重者酸碱平衡紊乱,痛觉消失,脑血流量减少,心室震颤,直至心搏停止。
过往人们普遍认为,经常锻炼的运动员无论冬季或夏季,其体温调节能力都优于一般人,但近来的调查对这种理论提出异议。华盛顿大学的波茨博士认为,运动员的散热能力比保温能力强,他们在运动时体温下降比非运动员要明显。专业运动员尚且如此,更何况学生,所以冬季上室外体育课时,一定要加强监督,防止学生出现体温过低症。
2、体温过低的原因
(1)运动初期对冷环境的不适。人体刚进入冷环境时,对冷环境的变化不太适应。皮肤血液受外界冷环境影响,温度下降。皮肤中的低温血液流入身体内部,造成体温下降。这种情况出现在运动初期,由于持续时间短,对身体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2)运动过程中散热大于产热。运动过程中,能量消耗增多,体内产热增加,皮肤毛细血管扩张散热,大大降低了身体对寒冷的绝缘能力。虽然运动时体内产热增加,但如果运动量与运动强度不适宜,就会造成散热大于产热。据美国急救医学教授丹斯尔研究发现,马拉松运动员在寒冷环境中运动后,体温可下降到32℃。
(3)运动时穿衣太多太厚、太臃肿。多穿衣服可增强身体的隔热能力,减小传导散热的过程。但衣服过多则会使人在冬季运动时变成“热带人”而大汗淋漓,运动后需要大量的热量才能将汗液“蒸发”,再加上运动后不注意及时更换衣物,极易造成运动后体温过低。体育课中学生在大运动量、大强度运动后往往出现这种情况。
3、体温过低的预防
(1)注意天气变化及气温骤降。这主要是由于天气突然变化,机体尚不适应的缘故。因此,冬季室外体育课,体育教师不仅要考虑绝对温度,还要注意温度的变化。在天气骤冷的情况要么暂停室外体育运动,要么组织学生在室内球馆或教室内游戏及锻炼等。
(2)注意观察学生身体的异常信号。波茨认为,体温过低时,机体本身会发出一定的信号,如手脚发冷、寒战、反应迟钝,其中最明显的是判断力下降等,应及时中止室外体育运动,加强保暖措施。
(3)注意学生运动时的呼吸方式。通常用鼻子呼吸,因为冷空气经过鼻子的过滤之后,不仅可以保持清洁和湿润,而且还可以增加温度,从而对呼吸系统起到保护作用。冬季体育课要教会学生采用鼻口呼吸的方法,即半开口腔,嘴唇微张,舌尖上提,让冷空气经牙缝吸入,再经舌尖加温度得暖和,以减轻对呼吸道的刺激。
(4)要充分重视准备活动。人受到寒冷的刺激后,会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粘滞性增加,灵活性与协调性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上体育课课,会引起肌肉拉伤或关节挫伤。因此,教学时一定要组织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一般时间为12——15分钟左右),使其机体内各器官、系统在中驱神经系统的调节下与之逐步协调适应,以防运动损伤的发生。
作为教师,要承认学生在智力水平、性格特点、家庭状况等方面的差异。为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就要关注个体差异,设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充分的发展。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学习是打基础阶段,因此,我做到留有必要的作业外,更把一 定时间留给学生,留给他们选择的余地。这样的作业学生喜欢,即省时增效,又体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作业;即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因人而异,又体现了兼顾基本要求。另外,还可以请同学抄写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名言名句,格言古诗;提倡写日记、编童话故事;办小报;办展览;交流课外阅读书籍等。
二、善于读阅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选入教材的文章毕竟是有限的,学生只有加强阅读,厚集薄发,才能融会贯通,提高语文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 。新课程标准指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从中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要完成这一 任务光靠课内是不行的,必须借助课外阅读来完成。课外阅读内容可以是课堂内容的扩展和延伸,以指导读和开放自由读相结合。指导读是学完一 篇课文利用课上学到的读书方法读另外几篇文章。因此,指导学生有选择、多方式、高质量地阅读和使用书籍,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学生积极健康的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径。通过这样开放自由阅读内容,提倡读课堂教学内容以外的报刊、书籍。在读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自读自悟,就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词、句、段)或主要的问题发表见解,也可以对课文内容、写法作出评价或对课文作出补充、修正……还可以充分利用汇报、演讲、朗诵、研讨开故事会等活动介绍好书、交流心得。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把理解逐步引向深入,不断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发展他们的记忆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在读中积累知识,在读中培养阅读能力,在读中陶冶情操,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批判精神。 这样课内外结合起来,即丰富了学生知识领域,扩展了知识视野,又提高了阅读能力。
三、善于观察
新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就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入社区,走入社会。观察活动作业就是小学儿童智慧启蒙的真正学校,是打开儿童智慧之门的金钥匙。通过观察积累材料,培养能力,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兴趣,激发求知欲。
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我让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课余时间,结合课内学习内容,布置观察作业。
为了配合教材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我们指导学生在家里养花、养小动物。当夏天下雷阵雨了,我让学生观察天的变化;当秋天下小雨了,我马上带领学生走出教室领略秋雨的多彩;当初冬起大雾时,我马上组织学生到户外观察雾中、雾散的景色。当冬天下大霜了,又让学生到户外体会霜中的景色。这样学生在观中学,学中观,文景结合,师生会触景生情。因此也就有了:我观察夜晚的天空,找到了北斗七星;我发现金鱼睡觉时是睁着眼睛的;我看过蜜蜂在蜂巢上方跳过“圆舞”和“摆尾舞”;我真的欣赏到了月光花在晚上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当学生兴致盎然的介绍自己观察的事物、景色时,即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认识能力,也提高表达能力。
四、善于画画
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忠实原文,动手以直观、形象的画面再现原文或部分段落。这样做,可以强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加之小学生直观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对色彩鲜艳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因此,布置一 些涂涂画画的作业,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无疑会有好效果。譬如:教学《秋天的雨》和《听听秋的声音》这两篇课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我喜欢这金色的秋天,我要用我的画笔描绘我心中的金秋,而且给自己的画取个诗意的名字,再描述画面的内容,用上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描述画面内容可以加进自己的想象,不局限于画面本身,让画面有动感。画好后,我们举行一次画展,看谁用手中的笔,画出自己心中最美最美的秋天。 这样的作业本身就具有了美与艺术的意味,用色彩鲜艳的画,使学生仔细观察,积极动脑,并展开了联想的翅膀。 同学们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在画展中,有的同学画了十几幅画。这样创造性的作业,不单是学生复习了课内所学的内容,而且又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绘画能力。当学完课文《爬天都峰》、《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望天门山》、《给予树》和《花钟》等课时,我也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 幅图画。《富饶的西沙群岛》远处落日的余晖,结满果子的椰子树,艳丽的海水,千奇百怪的贝壳,庞大、有趣的海龟,翱翔的海鸥。作业画展中展示出了学生那一 幅幅美丽的图画。通过学生亲手绘画,即培养了他们爱美的情趣,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记忆,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且为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与同学交流学习成果的机会,让全体学生都能感受到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及获得成功的快乐。
五、善于表演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课后作业形式多样化。表演是思想的外化,是才气的展示,是能力的发挥,表演是一 门融语言、动作、神情于一 体的综合性艺术。让学生把在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培养的能力能淋漓尽致地表演出来,能提高学生多方面的才能,也能使欣赏的同学从中受到情感体验,获得提高和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286-01
读书能益智,读书能养性。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拓宽中学生课外阅读,无疑是当前中学语文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于是许多中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这是可喜可贺的。但是,在实践中我们了解到,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这一环节上,教师对“读什么”、“怎么读”等问题把握不够准确,所以相当一部分学生觉得,在课外阅读方面虽然下了很多功夫,但是语文能力的培养无甚裨益,语文成绩仍旧得不到提高。造成中学生课外阅读这种“高投入、低效益”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然而主要病症还是由于中学生在课外阅读活动中,不知不觉陷进了某一“阅读死角”,以致徘徊、困惑,从而制约了语文诸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作为语文教师,有必要加强指导,采取积极的措施,使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逐渐走向有序和高效。依据本人的教学经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正确的指导;
一、培养习惯,有效阅读。
习惯的形成可以有两种基本的途径:一是强制,结果是习惯形成了,同时强烈的反叛心理或过度的奴性心理也形成了;二是暗示,可以养成习惯,还能对暗示源产生亲近感。阅读的习惯可以有很多,比如阅读的姿势、阅读的方法、阅读的喜恶等等。但也可以很简单,阅读的习惯主要就是乐意阅读、有效阅读、享受阅读。
为此,我们要实行适合学生的阅读习惯,即可以鼓励学生放声有感情地朗读佳作美文、古代诗词等;又可以课后自由读,提倡学生持续默读自己喜欢的书籍。实践证明,学生在增长知识、拓宽视野的同时,阅读习惯也得到了很好地培养。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的意义广泛而深远。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质,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具体辅导,形式多样
学生爱读休闲书,爱读同龄人的习作,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读这类书轻松省力,读经典之作既费力又费神。为了引导学生读一些上档次、有质量的课外书,辅导是不可或缺的。课外阅读,不能将课外书单一化或者将课外书一发就算完事。对那些有一定深度的或内容生疏的读物,教师最费神。为了引导学生读一些上档次、好在学生阅读前作些具体辅导,或背景说明,或评价分析,或提挈要领,或释疑解难;对有些读物,教师事先点一点,学生阅读起来往往省力得多,理解起来也容易得多;对有些读物,如果教师在学生阅读后作些分析评价,学生可能会一下子豁然开朗。就辅导形式来说,也是很多的,可以开设专题讲座,可以印发相关材料,可以出黑板报,等等。辅导,对教师来说,是一项难度大、任务重的工作,需要耗费很多精力和时间,必要的辅导,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读物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阅读高质量、高难度读物的兴趣和能力,这不但有益于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是有益终生的。
三、组织交流,奖励优胜
课外阅读之所以随意、无序和低效,其中还有一个原因,恐怕就是没人指导或指导的方法不得当,指导面不广。老师毕竟精力和时间都有限,而且由于年龄和理解上的差异,有些指导可能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如何弥补这个不足,本人认为可以用组织交流、奖励优胜的办法。同学间的交流是最直接的,较贴近的思想传递、情感碰撞,通过交流可以使一些人很快明白应该读什么或应该怎样读,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质量。学校可每学期都安排一二次课外阅读的心得交流活动,或演讲,或征文,或办报刊。交流可按班级、年级、校级等不同的层次进行。对其中的优胜者,可给予适当的奖励。
四、把握个性,分别引导
中学生的阅读个性是有差异的,有的喜欢读政治类的,有的喜欢读军事类的,有的爱读历史,有的爱读文学,有的也许爱读琴棋书画方面的。提高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握他们的阅读个性,有针对性、有侧重、有计划地分别引导他们阅读。在具体引导时,我们既不能采取他们爱读什么就让读什么的完全自由式阅读,也不能采取不管兴趣爱好如何,硬性规定的绝对命令式阅读。要坚持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又有所侧重的原则,根据每个学生的阅读个性给予合理引导。对基础扎实、各方面发展平衡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在自己的爱好方面再多读一些书,争取有新的超越;对各方面发展不平衡、有严重知识倾斜的学生,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阅读一些虽然感觉阅读兴趣不大却又非常重要的读物,以弥补知识缺陷,争取达到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指导,才能提高课外阅读的整体质量。
一、教师应该理清课外阅读与考试的关系
阅读本身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阅读既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又能增进学生的情感;既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我国有句俗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说阅读对写作的促进作用,只要书读得多了,写起文章来有如神助。“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同样是说阅读对于语言表达以及写作的重要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是阅读对作品本身思想的理解作用。因此,合理的课外阅读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必然有助于考试成绩的提高。况且,现代考试已经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只考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更注重综合能力的考察,阅读本来就是考试的重要内容,再加上写作,更是占据了语文考试的较大比重,而写作本身与阅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语文的课外阅读对于考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要认清阅读与考试之间的这种关系,不要因小失大。
二、强化学生的主题阅读意识
在高中语文的课外阅读教学中,要有效利用学生已有的主体意识,更要不断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和效果;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藉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以上都要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强化学生的主体阅读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阅读能力。
三、教师要正确选择课外阅读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材料,语文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阅读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对于一些地区的学生来说,教材甚至是学生的唯一阅读来源。因此,语文课外阅读教材建设就显得极为关键。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教材的建设理应跟上时代的步伐,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要展现时代的气息。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师既保留传统的经典又能增添时代的色彩,达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然而,当前的语文教材却远远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这也是导致学生对语文阅读不满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加强高中语文教材建设是改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策略之一。高中语文阅读教材的选择要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基本要求,在内容、形式等方面加大更新频率,缩短更新周期,并尝试开发使用多种教材,使教材多样化,尤其在阅读材料的选择和编排方面要紧随时代的潮流,尊重当前学生的年龄特点及阅读特点,适当安排学生喜爱的作品。教材的设计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自主性阅读的开展。
四、结语
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与一般阅读所不同的是阅读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阅读实践活动。其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形成一种能力。它不仅应该包括上述阅读的内涵,而且还必须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培养学生作为现代人所需要的阅读技能为重要任务,以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悟能力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以丰富学生的生活、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理想。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5-0109-01
当前语文教育越来越侧重于课堂以外的学习,在生活中人们能不断地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知识,于是课堂之外的学习成了培养语文素养的重要方式。只有在课堂之外不断开阔视野,加大课外阅读量,广泛阅读,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 课外阅读的内容
针对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教师首先需要重视的问题就是阅读的内容,选择适合学生的课外阅读读物是教育者肩负的重要责任,选择时一定要从学生自身出发,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兴趣为中心拓展课外阅读面。要求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习需求,要分阶段、分特点制订不同的课外阅读方案。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动力,开发心智的同时增强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研究和了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持久性和耐力。尤其是初次尝试性地接触阅读的学生,教育者更要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动力,让他们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将阅读与自身的兴趣相结合。要用生动活泼的语言简介课外读物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充满阅读期待,激发阅读的兴趣,可以采用设置悬念法等,将故事情节描绘得生动有趣。课外阅读要能适应学生自身的需求,对于国内外经典名著的阅读是课外阅读较高的层次,也是一个阅读者从浅显到深刻的必经阅读历程。教育者可以用经典名著的阅读来激发学生对文化素养提升的向往,当他们沉浸在国内外名著之中,就会感受到心灵的净化。精神食粮的作用是巨大的,使学生进一步地学习语文知识,加强语文素养,促成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对世界有一定的认知度。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要选择与自身年龄相符合的,更要注重选择积极向上的,内容要健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哲理。形式内容可以多种多样,可以包含诗歌集、散文集、小说、大众评论等。课外阅读在内容上较为丰富,只有加大课外阅读量才能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 课外阅读的质与量
通过阅读,对世界的认知、信息的搜集、思维的发散和审美体验的获得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都是如此,语文课本虽然也是读本,但有着更为浓重的“教本”意味。因此,课外阅读更应使学生发挥自主性和独立性,使学生懂得自我阅读,体验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独特的阅读思考。新教育模式下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是分阶段来计划和要求的,对于学生课外阅读的调查研究及反馈得出:在阅读时要通读整本书,增加阅读量,这样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能尽力做到这些,那么提升语文素养和阅读的水平和效果将非常显著。
三 课外阅读的笔记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好阅读笔记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对日后资料的查找和对内容的记忆与写好心得体会都有着重要作用。阅读笔记的记录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应选择适合自己的记录方式,可以是摘取文章中某个精彩的段落,也可以是触动心绪的某个语句,只要它生动而又富有哲理,让人回味无穷,就值得摘抄记录;也可以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做注释,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也可以采取写读后感的方式记录当时阅读的感受及心得体会,表达对文章独特的理解与感受。
四 课外阅读的体验与交流
可以定期组织阅读交流会,在每个不同的阶段针对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和文章进行交流讨论,也是对阅读经验的总结。让学生在交流阅读体会与收获知识的同时学会并掌握更多的阅读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一定的收获。在提升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进行改进和探索,争取做到让每位学生都受益颇多。然而教师也要注意正确面对学生们的阅读结果,学生的阅读结果必然会出现差异,要允许解读的偏差,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理解和独特的阅读思想。
课外阅读是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之间的高度互动和精神契合,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它受到学生自身阅读知识、个性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将产生一定的心理与行为变化,通过阅读内容来感悟并体验其中的乐趣。阅读不仅是一种感受更是一种享受,阅读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要选择适合自己的。
五 结论
课外阅读是语文阅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更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并且及时给予学生合理的指导,使他们重视课外阅读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以提升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