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6 10:10:4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合作交流的重要性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往工具,也是护患交往的重要工具及途径[1]。护士的服务对象是病人,与病人打交道,护士的语言交流比其他职业的语言更为重要。病人从入院就有强烈的获取有关疾病知识的欲望,而这些信息的给予、获得多是通过他们的责任护士与病人之间的交流而实现,这就要求我们护士要重视自己的语言、行动、态度带给病人的影响。
语言表达突出,力求准确。在护患交流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心理特点,给病人以启发、开导、宣传有关的保健知识,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和负担,取得良好的配合。如入院介绍、术前术后护理、为病人做各种治疗、健康教育等,语言要准确、通俗易懂、精炼,尽量贴近日常生活,以帮助病人迅速掌握内容及要求。如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健康指导,要用通俗、准确的语言让病人知道溶栓治疗的重要性,使病人了解溶栓治疗是通过用药使冠状动脉的血栓溶解,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挽救和保护濒临坏死的心肌,同时不能让病人产生恐惧心理。心衰病人,肾衰病人准确记录出入量,其重要性在于制定治疗方案,决定补液量及观察肾功能,心功能损害程度。再如肝炎病人需卧床休息,但病情较轻的病人很难做到躺在床上休息。护士可以讲明肝血流量在平卧时较直立时增加50%左右,有利于肝功能恢复。
灵活运用语言,掌握适当语气。护士的语言应该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语言交流是双向的,所以护士要灵活运用语言,掌握适当的语气,在与病人交流时既要保持一定的严肃性,又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景保持一定的灵活性,要以维护病人的利益为前提,讲究职业道德,又要根据沟通的对象、情景差异灵活运用语言的魅力,在语言表达时,要体现出对病人的责任与道德之情,注意说话的语调、语气和语速,一般语调要低沉些,语气柔缓些,语态热情些,语速要慢一些,使病人感到悦耳与舒适,温暖与愉快。
使用文明礼貌的语言。美好的语言不仅使人心情愉快,感到亲切温暖,而且还有治疗疾病的作用[2]。讲礼貌是同病人谈话的最基本的态度,这不仅反映了护士的职业素质,而且也是尊重病人的表现。护士要加强个人自身修养,做到态度和蔼,语言温和,善于运用语言技巧,对初次接触的病人,要用温柔的语言将自己的姓名、工作职能以及如何称呼等简单明了的向病人介绍,使病人感到自己有人关心,有所依靠,有所寄托。不要直呼病人的床号姓名,根据病人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以朋友、晚辈、或长辈及下级的身份称呼病人 ,如“某某老师,某某阿姨”。让病人感觉亲切,感觉到自己很受尊重、关心,以达到信赖,易于沟通的目的。
非语言流是以人体语言(非语言行为)作为载体,即通过人的目光、表情、动作和空间距离等来进行人与人的交往[3]。非语言表达往往比语言表达的信息更接近事实。非语言流可表达出情感,调节互动,维护自我形象,使互动中的双方有效分享信息。护士可通过观察病人面部表情、姿势、手势等来评估病人状况,病人也可通过护士的非语言暗示了解信息。
护士注意外在形象及语言态度。任何人之间都是友善、相互需求的关系,病人住院后希望得到良好的诊断、治疗、护理。从住院开始就在认真观察医生和护士的工作作风,考察他们的服务和技术水平。护士则要履行其职能,了解病人的需求,观察病人的表现。在工作中要把自己的言行作为信息沟通的重要手段,注意自己的言行效果,采用征询的态度和目光全神贯注的倾听,以关心、感兴趣的态度与病人交谈,与病人保持一致,不走神,不要打断病人谈话,增加信赖感,使病人更愿意与护士合作,有什么心里话和要求都会找护士商量,以期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护士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自身语言沟通技巧的训练与心理素质的培养,抓紧点滴时间学习社会学、心理学、人文学等科学知识以塑造高尚的护士形象。
正确运用手势和面部。以手势配合口语提高表现力和感应性,是护理工作中常用的。如病人高热时,在询问病情的同时,用手触摸前额更能充分体现关注、亲切的感情。当病人在病室内或走廊里大声喧哗时,护士做示指压唇的手势凝视对方,要比用口语批评更为奏效。面部表情在非语言流中具有重要作用,常用的最有效的面部表情是微笑。病人焦虑时,护士面带微笑与其交谈,本身就是“安慰剂”;病人恐惧不安时,护士镇静从容不迫的笑脸,能给病人以镇静安全感。其次是眼神,恰当的运用眼神,能调节护患双方的心理距离。如在巡视病房时,尽管不可能每个床位都走到,但以眼神环顾每位病人,能使之感到自己没有被冷落。
适当的运用触摸。触摸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一种很有效的沟通方式,触摸可以交流关心、体贴、理解、安慰和支持等情感,在不适宜用语言表示关怀的情况下,可以用轻轻的抚摸来代替。如对听力、视力不佳的老年人,给予轻轻的搀扶,对哭闹的儿童抚摸头部,紧紧握住手术病人的手等都会给病人以巨大的安慰和支持,收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在护理工作中,良好的语言交流和非语言交流可以增加病人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对护士的信任,拉近护士与病人的距离,使病人在住院期间感受到在家同样的温暖,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一、引言
随着新世纪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学者研究发现青少年在逐渐适应进入社会的过程中,青少年所受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是青少年接受学校教育的开始,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期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相同重要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家庭和学校对青少年成长的都具有重要影响,所以两者应该相互加强合作,推动家校合作教育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家庭和学校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但是,如何才能使得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结合,是摆在家长和学校面前的重要议题,本文将首先介绍当前家校合作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谈谈新时期家校合作应该采用怎样的教育模式。
二、家校合作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内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相互独立的,互不干涉,家庭不参与学校教育,学校也不会参与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在上世纪建国初期,学校担负着培养青少年的所有责任,家庭并不参与孩子的教育,学校成为一个封闭的培养系统。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青少年各方面的培养学校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学校并不是唯一影响青少年成长的因素,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从六十年代开始,学校逐渐注重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合作,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从此拉开序幕,全国各地的学校也相继加强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中,人们大都认为学校是整个教育的主导者,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的进行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家庭教育应该给与学校教育指导和帮助。这些年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相结合采取多了多种合作模式,如家长会、家访等,但是在家校合作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我国现阶段的家校合作模式还不是很完善,家校交流方式单一,交流的次数比较少,很多学校只有在学期期末或者其中召开一次家长会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这就很难形成真正的合作。单一的家长会的召开还没有引起一些老师的重视,家长会上一般都是老师在向家长通报学生的学习情况,基本上没有家长发言的时间,更谈不上相互交流。有些交流只是某在些学生犯了错误,班主任会请家长到学校交流,但教师一般都是对学生进行批评,责备家长教育不好,而不会跟家长沟通找出学生的问题,最终不能解决学生的问题。
家校合作的另一个严重的问题是政府部门、家长、学校对家校合作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我国目前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各地政府都在注重经济的发展,教育为先的理念在很多政府部门并不存在,认为教育只是小事,经济发展才是当前主要工作。政府部门对学校的考核只注重学校的升学率,导致了学校只注重学生的文化知识教学,而对学生的素质教育重视不足。有些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学生不准随便出入学校,家长更不允许随便进入学校,家长跟老师和学生都缺少交流。家长作为小学生的监护人,应该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详细了解,同时应该对学校的政策和计划详细了解,多与学习沟通交流,促进家校合作。但是很多家长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把孩子交给学校之后,认为一切都属于学校来教育和管理,没有认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
三、新时期家校合作教育的模式
家校合作教育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影响,新时期家长与学校应该加强合作,克服现阶段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家长与学校应该改变对家校合作教育的认识,改变以往的观念。家长和学校都要认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家长要做好家庭教育,辅助学校教育的顺利进行。然后家长和学校要积极拓展交流模式,不能依靠单一的家长会进行交流,学校要想办法把家长请到学校来,完善奖励机制促使老师多与学生家长沟通合作,学校还应该想办法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如开办家长学校、成立家庭研究会、为家长提供和学校教育同步的教育书籍等。再次,学校要保证和家长交流的持续性,多采取一些措施保证家长跟学校能够时刻保持沟通,让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学校要畅通与家长交流的主渠道,学校可以让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教育的各项活动,积极开展家访、校访等,家长也要积极向学校反应学生在家庭的表现,配合学校做好工作。
四、结语
家校教育合作已经进行了很多年,但是仍旧存在一些问题。新时期家长与学校应该加强合作,解决以往合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家长与学校都要改变对家校合作重要性的认识,拓宽相互交流的模式,学校要畅通与家长交流的渠道,不能让家校合作局限于形式,要落实到实际中,保证小孩子的在学校与家庭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叶爱国.现阶段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整合的研究[J].科技信息,2008(18).
1 检验科和临床科交流的意义
1.1检验科和临床科深入的合作有利于双方的共同提高
检验科和临床科双方通过深入的沟通能够在此过程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而将问题消除在萌芽阶段,双方在交流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双方和谐稳定的合作能够有助于医院综合医疗水平的增强,在提高现代检验科先进技术适用范围的同时,还可以促进新的诊断方式和新药与临床医学的的契合度,为医院整体的医治水平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医院对于检验技术要求的不断提升,林林总总的现代化科技首先引用到医疗检验领域中,因此临床医生需要深入的研究当前检验科的技术,同时检验科人员需要研究最新的医治手段的具体实施方式,以防双方在进行问题交接时出现差错。譬如在新药的试用判断中,为了确定其对于检验内容的影响,检验科扮演了协助研究的重要角色。与此同时,临床医生针对于最新的检验手段需要准确的了解,进而从更加高效的角度为患者解除病痛。双方的交流和沟通,能够使检验科和临床科更快适应当前医疗技术快速上升的现状,从而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1.2检验科和临床科高效的信息交互有助于病患的治疗
和当今科学界的主题是学科间的渗透和相互学习一样,医院检验科和临床科通过交流提高信息传递量的同时,也让双方学习到了对方的精华知识,用于提高自己科室的技术水平。在现代医学不断进步的今天,无论是检验科还是临床科的工作人员在学校学习到的技术知识已然无法跟上医学快速发展的脚步,因此医生和检验人员都需要通过学习来丰富自己,而不对称的知识学习极有可能造成信息失衡,最后导致误诊情况的发生。最有效解决办法便是在实践中进行学习,让检验科工作人员和临床医师双方互为教师,通过快速的信息传递从而达到了解当前最新知识的目的。通过着这种方式进行自身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极大的丰富了知识学习的途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知识的集散量,进而为患者提供更加准确和符合实际的治疗方案。
2 检验科和临床科合作的重要性
检验科和临床科进行交流的传统由来已久,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疗技术的提升,交流这一主题更凸显其重要性。由于检验技术的发展和检验情况复杂度的一再提升,检验科的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内容的数据量也呈几何倍数递增,譬如样本采集、分析、处理,表格填写、核对、审查等等都加重了检验科的工作和学习负担,与此同时检验科的结果和患者的诊断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关系直接决定了检验科必须与临床科进行切实的交流,在为临床科室提供精确的数据,扩大诊治范围的同时,还要加强自身的内涵。检验科与临床科的合作,是双方在当今医学发展建设中相互促进和提升的基础和要求,同时也是提高医治质量、提升医治效率、保证患者健康的有力手段。
3 双方如何切实的做到相互合作
检验科和临床科的合作是医院提升进步的基础,想要加强这一方面就要做到以下两点点:第一,双方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和信息反馈模式,让整体反应结构得到进一步加强。检验科为临床医生提供详细的检验信息查询条件,方便临床医生为患者选择适合的检验项目,提高检验的精确度。医生能够根据病人具体的症状、反应和检验科提供的基本检测数据确定下一项检测,这样不仅提升了经济适用性,同时减少了无用时间,降低了因时间拖延造成的病症恶化状况的发生率。第二,双方要保证信息的正确性和合作的协调性,减少由于内部系统信息传输和运作造成的损耗。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讲,医院治疗阶段的每一个步骤都是一个整体,其最终的结果是对于病患的治疗手段,每一个阶段都是可能影响最终环节的关键点。加强医院检验科和临床科的合作,需要双方进行信息互流和信息核对,以免出现不确定的因素。同时医院医疗信息是一个动态流动的过程,每一项检验和诊治都是纠错和确认的相互掺杂,因此检验科和临床科的深入合作缩短了这一过程,减少了误诊情况的发生。
4 结论
检验科和临床科的合作是现代医院进行医护活动的重要基础,也是提升现代检验和诊治技术的关键。因此加强双方的合作力度对医院整体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一、前言
现在的很多小学班级的人数都很多,尤其是一些知名班主任的班级人数更多。这就会带来诸多问题。很多人就会羡慕小班的教学,知道小班教学的好处是教师能够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但现实状况又不能改变学生人多的局面,所以小组合作学习就显出它的优越性了。把一个大的班级分成十几个小组,只要管理好每一组的组长,就相当于十几个学生的小班教学了。
我国在这个方面还不够完善,美国和日本非常重视小组活动。日本的孩子从入学的第一天开始,教师会反复强调集体协作的重要性。教师会按照班级的活动计划,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培养孩子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几乎所有的活动,都是以小组的方式进行,以达到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并从团队中培养孩子的个性发展。
小组教学在小学教学中非常必要,尤其是在小学英语的教学中更是重要。
二、小组活动的优点
1.有利于促进学生交流
在小组活动中,各个学生的分工不同,学生们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扮演不同的学习角色,在不同的学习角色中,与小组中其他学生进行必要的交流和沟通。在这个沟通过程中,每一个人都会聆听其他人的语言,观察其他人的行为,就会知道其他人的优点,进而去模仿其他人。在这不断的交流中,学生很自然地就形成了一种交流习惯,这不仅对学生未来工作和人际交往中的沟通打下基础,同时也有利于情感的表达。
2.教师是引领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教师是课堂的引领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吸收和掌握,更好的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对于教师而言,这不仅是一个知识掌握的形式,也是培养和教育学生合作能力的有利方式,学生们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责任心、积极性被激发出来。
3.激发学生的热情
一些平时不喜欢在老师面前表达的学生,可以在小组内部畅所欲言,一些比较内敛的学生会得到更好的锻炼。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碰撞出来的思维和智慧的火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活跃了课堂氛围,广大学生对于这种学习的模式赞不绝口。
三、怎么样进行小组活动
1.分组的重要性
通常在小组活动中,以四人为一个小组。如果是两个人一个小组,交流的空间比较小,知识范围也很局限,同时如果两个人都比较内敛,小组活动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果是六个人一组,交流的机会就会减少,可能有些人根本没有交流的机会。所以,四个人一组比较合理,四个人可以很好地进行互动,又可以互相监督,互相促进。
在课堂上的小组,为了避免学生到处跑太乱,可以前后桌四人共同讨论、对话、表演。而课后的分组可以相对自由一些。
2.教师的积极评价
评价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依据,不仅将课堂小组合作的表现评价出来,更可以将此与班级各项常规统筹起来。例如,有些小组虽然在语言上得分偏低,但在积极性上得分较高;有些小组在创新性上得分偏低,但子啊日常表现上得分较高。每一个小组都会有优点和缺点。教师要更多地去积极评价,给每一个小组更多的表扬。在表扬的同时,在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去改正。
3.角色的分工
设立不同角色,明确各自分工,小组要设立不同角色,如组长、记录员、发言人、联络员、资料查询员等,让每个成员都有不同的任务。组长的任务是凝聚成员制订计划,分配任务,并引导成员发表自己的想法。
小组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两个或者更多的角色,在小组的这个活动中,他是发言人,在另一个活动中,他变成了资料查询人。这样,该学生就会得到不同的锻炼,对其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4.组长的重要性
每个组的组长是至关重要的,他要指挥领导本组成员,是核心,“灵魂人物”。组长的责任心、积极性、组织能力等会对组员会产生一定影响。所以,组长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
当然,为了培养这种能力,可以让每组中的成员先轮流当组长,时间长了,改组成员就知道谁适合,谁不适合了。
四、结论
通过对小组活动的分析,小组活动就有很多优点,会讨论了小组活动的具体形式。但在具体的考察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对不同学校和小组成员的考察,发现还存在诸多问题,虽然性格内敛的学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但还不充分。一些不主动思考问题的学生过分依赖小组内比较积极的学生。同时,在讨论的过程中,一些学生进行了无关话题的讨论,交流不充分。这时候,教师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要积极的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在小组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地观察,指定规则,完善小组活动的内容。
参考文献:
困惑二:哪些数学问题更有效适合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呢?
困惑三: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协调处理好差生和优秀生的关系呢?差生的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确实很差。
困惑四: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花费的时间长,甚至影响教学成绩,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二、几点认识:
1、在今天的视频中,中央民族大学的孙晓天教授也曾讲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的重要性。确实,我们中国人在知识上不存在问题,但是我们的创造的能力是非常差的。
我们教师作为课堂的指导者,必须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也就是说我们教师必需有这个意识,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才有可能具有创造力。
2、教师必须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没有充足的时间做保证,探索和交流是无效的。
(本溪市第三十六中学 辽宁 本溪 117017)
摘 要:要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必须要注重实效。首先应对影响初中教学实效性的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然后积极探索实效性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为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做出自己的贡献。本文对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实效性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数学;教学实效性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发生的变化很大。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侧重于“大众数学”的教学,也比较注重数学教学的广泛性和实效性,其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有用”和“必需”的数学知识。在这种背景下,思考和研究初中数学教学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粉笔、黑板、直尺是常用的工具,在讲授一些抽象的知识时利用这些手段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数学教师应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在数学课堂上可以运用录音录像资料、多媒体课件及模型等,还可以运用计算机来辅助教学,通过运用这些工具或手段可以营造一种趣味盎然、生动形象的氛围,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更好的掌握教材知识。例如,在学到“截取几何体”、“图形的折叠与展开”等知识时,由于这些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缺乏空间想象力的学生还会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畏难心理。引入多媒体教学之后,通过模拟演示或现场使用模型操作,会让学生觉得更直观,也便于理解和体会,进而掌握这些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些对计算要求较高的数学问题,可以鼓励学生使用计算器来解决。使用计算器的时候,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掌握正确使用的要领。比如在学习平均数、众数等知识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除了这种训练之外,在教学中还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的作用,学会运用Excel进行数据练习和制作统计图。首先教师要对操作步骤和手法进行必要的演示,然后再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另外,还要重视教材课后习题的练习,进行相应的巩固训练。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自己动手会让学生获得较强的新鲜感,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几何课的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首先应让学生加深对几何概念及其性质的认识和理解,这时候几何画板可以作为重要的学习工具在教学中发挥作用。例如,在学习“轴对称”的概念时,在几何画板的辅助下,学生可以对轴对称产生更直观的认识;在学习与三角形有关的知识时,可以鼓励学生使用画板自己动手绘制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在绘制过程中学生就可以了解到这些知识点的具体情况,也会有更深的体会。在讲授瓷砖铺设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对不同瓷砖的铺设方法进行现场展示,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更为直观,而且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传授相应的知识之外,还要及时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惑。而疑惑来源于思考,只有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知识。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思考的平台和机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发现和探索问题的基础上解决问题。例如,在讲授“轴对称图形”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列举出几样生活中常见的具有对称性的事物,比如建筑、衣服等,学生在寻找共同点的过程中就能加深对轴对称的认识。这时候,教师再引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这样学生就能很容易理解了。在学习过程中或学习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见过的轴对称图形,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对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努力探索的习惯也具有重要意义。
三、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成长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可以采取小组交流、同桌交流、班内交流、班级之间交流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取长补短,逐渐成长。目前,在数学教学中小组交流是最常用的形式,可以在班级内按座次或者按学生意愿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学习中遇到问题的时候,鼓励学生进行相互学习和讨论,增强学生参与集体学习和讨论的主动意识。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实现了单一化向多样化的转变,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进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在合作交流的时候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分组要合理。通过分组使每个小组的水平基本相当;第二,明确合作交流的目标。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发挥其主导作用,制定小组合作交流的目标,明确相应的要求,使合作与交流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能让学生盲目的进行合作与交流。
四、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以致用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的来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在实际运用中,学生才能真正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才能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内容方面,初中数学具有理论性强、跨度和容量大的特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学生觉得难以理解,认为其缺乏趣味性,甚至会出现厌恶数学课的情况。究其原因,这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讲授基本原理、定理而忽略了实际应用有关。学生认识不到所学知识的具体价值,学习的时候就比较被动,也缺乏应有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应将其与实际运用联系起来,比如可以设计一个让学生选择节能灯和白炽灯的问题,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就能对该知识点有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运用中的重要性。
五、总结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做到学以致用,养成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的总结和反思,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努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从根本上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092
一、前言
随着我校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课案导学已成为我校的基本教学理念。课案导学下的小组探究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心。在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合作交流的重要。因此,了解我校小组探究合作学习的现状,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以高中课堂课案导学下小组探究合作学习现状为调查目的,以盘山县高中高一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调查为主要调查方式,探讨目前小组探究合作学习应用的优缺点,并思考如何才能使小组探究合作学习更好地运用于高中英语课堂,促进学生英语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本次问卷的调查与统计
1. 调查的设计
调查问卷共有13个问题,主要涉及以下问题:1. 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和兴趣;2. 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形式;3. 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内容;4. 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过程;5. 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效果。
2. 本次问卷的结果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高级中学高一年级的学生,主要是通过发放问卷调查为主要调查方式,实际人数为121人,回收有效问卷121份,有效率为100%,问卷主要对课案导学下小组探究合作学习现状进行调查。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及效果:
1. 每班每节课都运用小组探究合作学习,学生适应或者比过去更加适应这种新型学习模式。
2. 教师在课堂上有明确的小组分工,教师不仅仅是事后的评论员,并且积极参与并引领学生“学”的全过程。对一些普遍问题能及时适当地提供变式来帮助学生解疑。
3. 小组及组员也切实地落实教师分配的任务,半数人能做到积极参与,经常回答问题,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4. 在出现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时,会主动请求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内部讨论相互讲解并就此问题达成最终意见,提高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学生也体会到了分工合作的意义,并进一步懂得了交流的重要性。
5. 在以课堂为单位小组交换意见时,其他组成员也能认真或者较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加自重及尊重别人,在得到别人认可的同时,提高了合作交流能力,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也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激情。
6. 若有小组内部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交流意见难以统一,则以小组模式向教师请教。教师或者学生评论员针对小组表现情况有明确的评议或评分,也是对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认可,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因此,小组探究合作学习基本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已成为课程改革精神在课堂上一种系统的教学模式。
四、思考与建议
1. 变换小组活动形式
强化小组合作学习内部各成员之间平等的沟通与交流,按梯度分配任务,给成绩差的学生创造机会,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质疑能力得不到锻炼,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培养。
2. 加强交流与评价
学生之间的交流评价远远比教师仅仅针对学生个体的指导更有效力。实施具体的评价机制和反馈,对学生尽可能的采取积极、多元多维的评价方式和标准,不要只是泛泛地评价好与不好,让学生也参与其中,具体地评论,针对某题某小组的亮点在哪。从而小组合作学习则成为一种良性的竞争,用科学、积极的激励、反馈等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热情,营造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环境。让学生有更明确的努力和合作的重要性,让小组探究合作学习能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3. 留给学生时间独立思考
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要马上讨论,在学生对问题还没有形成独立见解之前,就急于展开讨论、研究,由于学生的思维没有完全打开,同时思考问题的程度不会缜密、深刻,容易被他人同化。
1、加强两岸文化融合,增进两岸民众文化认同,消除“文化”的影响。
从1895年台湾被割让后,两岸隔绝近一个世纪,两岸文化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同时两岸民众被隔离,相互缺乏交流和了解,产生了疏离感或误解。就台湾而言,在日据五十年中,日本殖民者试图消灭中华文化,推行皇民化运动,对台湾民众的文化认同产生了巨大冲击,甚至培养了一批以李登辉为代表的认同日本文化的“皇民”。统治台湾后,特别是1949年以来,虽然重建了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大力消除了日本文化的影响,但与此同时极力培养台湾民众、反大陆的情结。在两岸隔绝,同时处于军事、政治对峙的背景下,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误解和隔阂进一步加深。近二十年来,虽然两岸不再隔绝,各项交流逐步展开,但李登辉和当局利用执政权,大肆推行“”政策,落实“”理念,两岸交流受到人为的阻扰,文化交流困难重重。台湾民众无从了解大陆,甚至受“文化”思潮的影响,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也出现了混乱。如在李登辉时期,以乡土意识和地方意识为幌子,推行“文化”,编写《认以台湾》历史教材等活动,试图将台湾文化从中华文化切割出来,使台湾民众的文化认同从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独立出来。在执政时期,则全面推动“去中国化”,岛内“文化”大行其道。李登辉和大肆操弄“文化”意识,经过近二十年时间的灌输,对台湾民众的文化认同产生了根本性和长远性的伤害。2008年重新上台后,停止了推动的“法理”和文化教育领域的“去中国化”活动,并加强两岸在文化领域的交流。当局一定程度上重视两岸文化交流,多次在重大场合强调要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和融合,宣称要从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找到解决两岸争议的出路。在两岸交流前所未有的机遇面前,作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化交流更应该大力推动,改变相对滞后的局面,发挥其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独特作用。因此,两岸进行全面、深入的文化交流有迫切的必要性。通过两岸的文化交流,可以加强两岸民众的了解和相互理解,消除“文化”的负面影响,同时增进台湾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为两岸文化的融合消除障碍。
2、扩大两岸交流的内容和基础,巩固两岸经贸交流的成果。
三十年来,两岸由隔绝到交流,并不断得到深化和发展,两岸民众往来和各项交流越来越频繁和密切。无论台湾当局或岛内“”势力如何反对还是不情愿,在两岸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下,两岸交流已成为两岸不可阻挡的潮流。但三十年来的两岸交流,主要局限于经贸交流,根据岛内民调,大多数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中大陆的定位是生意伙伴,而非大陆对台湾的定位是亲人。显然在两岸经贸往来密切的基础上,必须同时开展文化交流,才能带来两岸民众情感上和精神上的趋同。尤其在当前两岸政治对话难以展开的背景下,更有赖于文化交流的展开,文化交流能突破和超越政治的障碍,促进两岸的文化认同,而文化认同又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前提和基础。此外,如前所述,上台后,虽然对政治对话消极回避,但积极推动两岸文化交流,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逐步走上了正轨。因此,在两岸经贸交流大开放的同时,文化交流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从而改变之前仅是民间性、偶发性的零散状况,真正成为两岸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其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功能和作用。
文化交流和经贸交流都是两岸交流与合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文化交流扩大了两岸交流的内容和基础,同时能够促进两岸经济合作和繁荣,巩固两岸经贸交流的成果,消除两岸经贸交流“物质化”、“功利化”倾向。
3、对两岸关系发展有重要意义。
文化交流促进了两岸交流的深化和发展,也必然对两岸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如前文述及,两岸隔绝百年,开展交流不过二、三十年,在这二、三十年中,由于岛内“”势力的阻挠和破坏,两岸交流过程曲折,发展不平衡,发展方向不尽如人意,同时两岸关系波折不断。在这一背景下,文化交流的进行,对于促进两岸关系的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当前两岸关系处于和平发展机遇期,两岸文化交流成为两岸交流的重要内容和重点领域。伴随文化交流的深入进行,将有利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有助于台湾民众形成中华文化认同,两岸的相互理解也进一步加深,这样岛内“”势力利用两岸由于长期隔绝而产生的敌意、疏离、对抗等不正常的意识而操弄两岸关系的空间缩小,两岸在相互理解中将逐步消除对抗和敌意,并建立密切的互动关系。第二,虽然当前两岸关系的核心问题是政治分歧,两岸关系的发展因政治上的分歧而遇到很大的阻碍,但当局只愿意进行经济交流与合作,不愿展开两岸政治对话,导致两岸关系难以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在如此背景下,两岸开展文化交流既能巩固经济交流成果,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治对话的缺失,文化交流可消除岛内“”势力的干扰,创造两岸更多的共同话题,为两岸政治对话和化解政治分歧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
二、两岸文化交流的前景和存在的问题
1、探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在的同时,化异为同,强化台湾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涵,虽然百年来台湾文化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但对中华文化有重要的贡献,中华文化在两岸均得到不同的传承和进步,两岸通过文化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使中华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中进一步升华。当前两岸文化交流出现了积极发展的势头,在这一情况下,文化交流应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作为重要方向,在两岸文化融合、进步的基础上,达到中华文化的创新和两岸文化认同的趋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探索和寻求两岸文化的相吸之处,同时尊重两岸文化的差异性,达到化异为同。就具体内容而言,两岸可开展戏曲、艺术、宗教、旅游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可加强对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的挖掘和交流,这些领域和内容是两岸文化中相同性很高的部分,通过交流达到融合与创新;在不同之处。由于两岸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文化观念、意识形态等领域存在巨大差异,导致两岸民众在有的地方产生了巨大隔阂和误解,对此,两岸在文化交流中必须包容,相互尊重和理解,化异为同。
当前岛内“”势力虽然不能以执政权
推行“文化”,但是“文化”对台湾民众的文化认同的影响仍在继续, “”势力也未停止对“文化”的推动。如何对抗“文化”,消除“文化”对中华文化的伤害,显然是大力弘扬中华文化,这不仅是为了中华文化的进步和繁荣,也是对“文化”的反击。在过去近二十年中,中华文化受到“”势力的歪曲和打压, “”势力在文化教育领域肆意篡改中华文化的内涵,攻击中华文化,削弱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因此,在两岸文化交流中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打击“文化”。
2、推进两岸文化产业合作,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伴随经济与科技的快速进步,为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便利的条件,文化与经济的结合越来越密切,二者相互促进,合为一体,文化产业应运而生。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主流产业,被称为21世纪的黄金产业。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背景下,两岸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大发展、大合作之际,开展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应当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向和内容。两岸的文化产业是一个方兴未艾的产业,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两岸的文化产业各具特色、各有优势,两岸文化产业合作是一个互补的结构,两岸开展文化产业合作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台湾的文化产业起步较早。在创意、人才、研发、营销等方面具有优势,而大陆文化产业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广阔的市场、稳定的政策等优势。两岸可以通过文化交流,开展文化产业合作,整合两岸文化资源,推动两岸文化产业对接,实现优势互补。两岸文化产业合作不仅要开拓两岸文化市场,也可通过文化交流,共同构建一套以中华文化为基础的价值观,共同开发以中华文化为内容的国际华文市场。随着中国大陆的崛起,在全球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华文化越来越被世界所关注,两岸开展在国际上的文化产业合作将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增强中国的软实力。这个市场包括语言学习、华文教材、出版品、音乐、电影等,国际华文市场应作为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共同发展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通过文化交流,广泛发掘中华文化资源,在衣食住行、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等领域,两岸共同打造一批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向世界展示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从而有助于世界了解中华文化,改善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形象。
两岸开展文化产业合作的意义有三,第一加强两岸经济合作,促进了两岸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两岸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第二,促进了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文化产业合作发挥了两岸文化的经济功能,实现了文化交流与经济交流的结合,因而文化产业合作是两岸经济关系的增强,也是文化交流层次的提升和向纵深发展的表现。文化产业合作的过程需要两岸文化认识的趋同,达到,化异为同,文化产业合作促进了两岸文化的融合和两岸民众的文化认同,因此文化产业合作推动了两岸经济合作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消除了两岸经贸交流的“物质化”、“功利化”影响,使文化与经济成为两岸关系良性互动的基础;第三,通过文化产业合作,打造了以中华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文化产品,随着这些文化产品的推广、传播,不仅两岸民众在享受这些文化产品时,潜移默化,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和影响,而且也在世界上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风采和神韵,中华文化在两岸也在国际社会得到大力弘扬。总之,开展文化产业合作,使两岸经济达到互利双赢,中华文化得到弘扬,两岸关系健康良性发展。
在两岸文化产业合作中应注意的问题是,第一,两岸文化产业合作涉及两岸各个领域、各个阶层、各个地域和各个民族,需要方方面面的动员、配合、支持与参与,通过文化参与合作,两岸共同做大做强中华民族文化产业,形成两岸携手在两岸和世界上弘扬中华文化的局面;第二,优化配置两岸文化资源和布局结构,优势互补,共同打造产业链,形成产业群,建立两岸文化产业合作机制,以市场化引导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第三,在合作中,化异为同,尊重两岸文化的差异性,取长补短,相互包容,共同打造优秀的文化产品。同时积极培养文化产业人才,扩大产业队伍,培养一批领军人才等。
3、加强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协商签订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建立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机制。
从广义上而言,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应该包括两岸教育交流合作。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人类通过教育确立起自身的世界观、核心价值观以及文化观念等,文化在教育过程中得到传承、创新和弘扬,文化与教育密不可分。当前两岸文化交流过程中教育是重点领域。与此同时,教育也是岛内“”势力散播“”理念,搞“文化”的一个重要领域。如修改教科书、将“”内容列入考试范围等。因此教育领域也是统“独”斗争尖锐的领域,对两岸关系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对于文化与教育的重要性和相互关系,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2009年的两岸经贸论坛上有精辟的阐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孕育着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文化与教育相伴而生、相随而长,文化给教育以社会价值,教育给文化以生机活力,纵观古今中外,文化的光大昌明,莫不始于交流、基于教育。”贾庆林主席还强调了两岸文化与教育交流的重要意义,“两岸文化事业的进步需要交流,两岸关系发展需要来自文教交流的动力,更需要强有力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的支撑,开展两岸文化教育事业交流合作,对推动两岸关系具有基础性、全局性、长远性的重要作用。”事实上,大陆对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十分积极,出台了多项政策促进两岸教育界的交流与合作。如1985年就开放台湾学生报考大陆高校,2006年开放采认台湾学历,2007年开放台湾高校来大陆招生等。相比之下,台湾当局对两岸教育交流合作的推动消极滞后。在主政时期没置障碍,阻挠两岸的教育交流合作,2008年上台后,相关政策有所放松,但对大陆学历采认、陆生赴台就读等教育合作重要政策,采取“三限六不”政策严格控制。因此两岸教育合作实际上仅处于单向交流阶段。事实上,两岸文教交流与合作在大多数领域远未实现常态化、制度化。在全球化时代,教育是一个高度竞争的领域,教育日益走向专业化、国际化和自由化。两岸教育界要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两岸教育资源相互开放、相互共享,为两岸教育交流合作创造条件,拓宽道路,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滞后,使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效果大打折扣。
2008年11月4日,两岸两会成功签署了《海峡两岸空运协议》、《海峡两岸海运协议》、《海峡两岸邮政协议》和《海峡两岸食品安全协议》,宣告两岸同胞期盼了近30年之久的两岸“三通”终于成为现实,两岸交流进入“大三通”时代。“大三通”的实现,不仪意味着两岸经贸、航运、邮政往来的“截弯取直”、两岸交流效率的提高,史深远的意义在于其标志着两岸互动协商、和平发展时代的来临,两岸“大交流、大合作、人发展”局面的开启,预示着两岸交流将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得到快速、飞跃发展。正所谓“‘大三通’打通了两岸交流的‘任督二脉’”,近年来两岸在社会经济文化诸多领域交流交往的飞速发展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继“三通”之后,两岸交流涌现了许许多多堪称开创性、指标性意义的“两岸通”,如两岸“通游”、两岸“通学”、两岸“通信”(“电信通”——两岸海底光纤对接)、两岸“通汇”等等。在凸显和平发展的利好形势下,两岸“大交流”欣欣向荣,不断取得新进展,步入新里程。这些“两岸通”作为两岸在特定领域交流的“零突破”或者重大进展,对两岸在该领域全面深入交流具有激活作用,因而,其重要性不亚于两岸“三通”,所以也被称作两岸“第四通”。
其中,如MOU(两岸金融监管备忘录)的签署推进两岸金融合作步入实质阶段,由此拉开两岸金融合作的序幕。从大陆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入台股投资到两岸ECFA早收项下金融服务业开放合作,以及两岸签署货币清算合作备忘录、建立货币清算机制等,两岸金融合作领域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始于MOU,可以说MOU不啻为两岸合作的重要里程碑。
另外,以2008年7月4日大陆居民赴台旅游首发团启程为标志,两岸“通游”正式开启。这一历史性突破,不但促成大陆居民赴台旅游规模成长,为台湾经济注入生机活力(据台湾方面统计,2012年大陆赴台游客占台湾入境旅游总人数的比例已升至约36%,市场份额比排名第二的日本市场高出近15个百分点,大陆稳居台湾第一大入境客源市场),推动了海峡两岸旅游合作的深化发展,催生了海峡旅游品牌。而且,其意义不仅限于经济层面,两岸“通游”有效促进了两岸社会文化交流,特别是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为两岸社会近距离接触提供条件,创造了两岸民众通过深入交流交往缩短心理距离的机会。而两岸直接“通汇”,则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便利两岸经贸人员往来,减少经由第三地通汇的效率、效益折损,还会促进两岸跨岸网购等新业态、新消费模式的快速成长,惠及两岸商家业者,便利两岸消费者,提升两岸民众福扯。
事实上,无论是两岸“二通”还是两岸“第四通”,其实质都是经由两岸机制性协商,消除两岸相关领域交流的政策障碍,打破制度瓶颈和矫正制度性扭曲,建立沟通两岸、实现双向交流的便捷通道,从而有效促进两岸经济、社会、文化的对接和融合。两岸往来不断涌现的“第四通”正在践行两岸关系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规律。只要两岸秉承一个中国原则,协力维护两岸和平发展,则必将迎来两岸关系的光明前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
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于合作学习,而且小组合作也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要开展。因此,要精心选择适宜合作学习的内容作为素材,给学生提供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体会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当个人难以独立完成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中,组织学生操作实验感知长方形的面积大小时,由于学生个人测量长方面军形的面积有一定的难度,同时一组数据也难以发现内在的规律,需要合作交流才容易探求长方形的面积,这样,合作来自现实的需要,合作的效果自然也就比较明显。
2、解决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时适宜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教材二年级下册“派车” 一课时,有这样的例题:有25人去飞机场,面包车限乘8人,小轿车限乘4人,你怎样派车比较合理?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解决问题的习惯的不同,采用的解决方案也丰富多彩。此时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学生在交流中互相验证、启发,会产生一种“山外青山楼外楼”的感觉,从而体验合作交流的魅力。
3、方法、结果容易产生分歧时最值得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及全班的辨析、评判、争论能够引发思维的碰撞,使学生在合作中探索,在交流中感悟,从而体验合作的价值,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养成。例如在平面图形的教学中设计一道开放题:把一个正方形沿一条直线分成两部分,可得到两个怎样的图形?由于学生直观经验的局限,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分歧,此时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并通过进一步的讨论深化,能使原有的模糊认识得到澄清,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合作交流的价值。
二、巧妙把握时机,开成合作的取向。
学生在学习中碰到难点、疑点或兴奋时常常会产生一种迫切需要交流的欲望,激起合作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在学习的难点、疑点或兴奋点处组织合作学习,帮助学生指向合作的积极心理态势。
由于学生个体认识、体验的局限性,对于学习中的难点,往往感到束手工劳动无策,在难点处开展小组合作,能有效地发挥集体的智慧,较快地帮助学生顺利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例如学习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时,学生个体独立思维往往很难完成,而组织小组合作,学生之间互相交流、 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共同探究,几乎每个小组都能探索出规律来。
三、科学调控,体验合作的价值。
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学生间信息的整合与补充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交往与审美,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学会表达、倾听等合作参与形式。因此,科学地组织调控是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重要保证。
1、在小组合作之前教师要明确出示小组合作的要求,使各小组成员都明白自己要做什么,然后再进行小组交流,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盲目的留于表面形式,从而达到真正的合作交流,使每个学生都能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小组合作当中去。
2、俗话说:“鸟无头不飞,兵无将不勇。”没有组长的组织和指挥,学习小组只是徒有其名,有的学生盲目行动,表面上挺热闹的,但实际上没有多大的收获。又或者有的学生迟疑不动,根本无合作可言。因此,教师要按照“组内异质,足间同质”的原则组建学习小组,选拔、培养小组长,并指导组长对组内合作学习进行有序地组织和灵活地协调,保证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过一段时间还可根据具体情况实行角色互换轮流当组长,避免学生的注意力较多地集中在某些方面形式的角色上而不是实质的思维中,也可以有意识的选择平时发言不积极或者不大伙群的同学当组长,培养他的主动合作意识。
3、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倾听不仅是获取、提炼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在学生发表见解时,教师要适时提醒其他学生要听明白别人的发言,不要因为觉得乏味等原因就放弃或匆忙下结论,要带着问题倾听,边倾听边思考,并特别注意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思路或方法,从而在交流中获取有效的信息,更全面深刻地理解问题,也为自己的“说”与“辩”打下基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交流。
4、教师还要合理地应用评价的引导、激励功能,对各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及组内成员的表现进行恰当的评价,及时作出肯定、补充或修正,而且要注意以小组为单位去评价,让学生有小组获得成功的荣誉感,让学生体验合作交流的成功喜悦,进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促进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的养成。
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在教学步骤上有很多共同性,如课前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小结、巩固练习等;但也有它自己的特殊性。下面仅就特殊性方面谈几点看法:
1.分配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小组的任务完成的怎么样,个人的学习成果怎么样)。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习的迁移。在本学期我在讲《纳税》一课时,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自己去查询、收集有关纳税的知识。在上课时,我叫学生汇报自己收集的税务知识,结果学生个个拿出一本打印了厚厚的税务知识来汇报。可想而知,结果只能是学生不能尽兴展示自己的成果,教学任务也肯定不能完成。这就是老师在课前没有预先估计到的结果,因而,没有对学习任务进行合理分配。
2.合作探究。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各组根据任务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要让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此外,老师还应该充分信任学生,相信他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完成,让学生有足够时间和空间进行合作探究。在以往听过一些老师的课,课堂上有这一环节,但往往是一个过场,短短一、两分钟就结束了,根本没有一点实效。这是老师在课堂上的霸权主义,因而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环节中,更需要老师的合作。
3.全班交流。让每个小组的报告员代表本组向全班进行学习成果汇报,了解每个小组学习的情况,同时注意了解每个小组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每个小组提出的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介绍解决办法。全班交流需要老师预先设计好问题要有交流的焦点,交流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最好是要有一定的可争议性。交流的问题,如果没有深度,则议论不开;如果没有争议性,则议论时也无法有效地展开。另外,交流的目的之一也就是通过交流使得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得到澄清,使得一些对此问题不理解的学生得到理解。其实这就是教学的难点,因此我要说交流的是难点问题,是最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合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后才能谈到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