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效思维方式

高效思维方式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16 10:10:4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效思维方式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效思维方式

篇1

反思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目标问题的反复、严肃、执着的沉思,是一种在体验的基础上侧重于理性的学习的思维方式。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到抽象、由具体到逻辑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思考辨别能力已经逐步增强,也具备了培养反思能力的基础,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已经能够初步地评判他们遇到的事物,因此培养高年级学生的反思思维和反思习惯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反思,是指学生适时回顾学习过程、已学知识,及时修正学习方法,不断调整完善学习过程,总结学习经验、学习成果的思维过程。反思思维需要长期、持久地逐渐培养,才能形成良好的反思思维习惯,让反思方式变成一种常态。

一、培养学生每天总结数学学习过程、学习成果的习惯

在每日的数学教学结束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对当天所学知识、学习过程、学习感想进行总结,以学结或是日记的形式来记录自己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解题策略、学习收获和不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等。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总结了解学生当天的听讲情况、学习状态、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教师在安排学生总结或写学习日记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1、今天教师讲了哪些知识?2、今天教师讲授的知识我已经懂的有哪些?不懂的有哪些?3、对今天教师讲的知识有什么疑问吗?4、对教师讲课有什么意见和建议?......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会对当天所学知识进行反思,整理、分析和消化,在此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这样才能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整体化,才能在以后的学习和运用中达到融会贯通。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反思习惯,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就会自觉地、主动地对学习计划、学习过程、学习成果进行反思,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二、安排学生自由讨论、分组讨论,在讨论中反思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的场所,是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辅导作用。在数学课堂上,讲解完知识点后可以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或是分组讨论,讨论过后让学生自由发言,表述自己对知识点、题目的想法和看法。这种课堂讨论,可以帮助学生对教师讲解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整理、分析和消化,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创建一个自由、轻松、开放、有序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自主发言,敢想、敢说、敢做。例如在学习能被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很多学生很容易产生以下想法:

1、之前所学的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个位上的数是0、2、4、6、8的数,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个位数上是0、5的数,因而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个位数是3、6、9的数。

2、13、16、19这样的数个位数是3、6、9,但是它们却不能被3整除。

3、12、15、18、21、36这些数却能被3整除,但是它们和个位上的数没有什么关系。

4、12、15、18、21、36这些数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个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

学生在讨论中会逐渐趋向于正确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不自觉地向做得正确的同学学习。学生在讨论中自由发言,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不断的讨论中反思已学的知识点,从其他同学身上学到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题方法,在讨论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和错误,从而得到提升。

三、引导学生对数学学习中所犯的错误进行纠正、总结

学生在初学数学知识时,很难对知识点真正地理解透彻、真正地掌握、熟练地运用,在运用初学知识过程中往往会犯一些错误。例如:在讲解分数时,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就很不好。我在课堂上摆了两堆小棒,一堆是6根,一堆是4根,问学生它们的二分之一是否相等。学生一下就在教师中辩论起来了,有的说相等有的说不等,说不想等的学生说"6根的一半是3根,4根的一半是2根,所以它们不相等,原因是'单位1'由'6'变成了'4',所以它们的二分之一也变了"。因此,教师在讲解知识过程中,应注意对知识点的基本概念讲解详细、透彻,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认清错误的根源,探讨并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步骤,在纠错的过程中自觉地检验解题结果,养成反思的好习惯。一般学生对错误都有"恐惧心理",一旦经常出现解题错误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逐渐丧失自信心。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错误,分析错误,找出错误的根源和纠正错误的方法,从而逐渐减少错误的出现,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四、结束语

反思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坚持日复一日的训练,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学生的不懈努力。学生通过对知识点的回忆和总结,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通过自由讨论和分组讨论,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其他同学的思维方式和解题思路;通过不断地反思,对自己的不足和错误认识更加深刻,从而不断地改进自己,完善知识点,这样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和数学成绩,也能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勇于挑战自我,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树立自信心。教师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探索、实践、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爱霞,小学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

篇2

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办学的自我封闭倾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方面与社会互动不够,不能积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抢抓机遇意识、主动服务意识不够强,创新能力越来越萎缩,使自己陷入创新价值链的低端,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科学发展趋势背道而驰。这些因素制约了地方高校向纵深发展。此外,地方高校普遍存在高水平人才匮乏的问题。受历史形成和政策局限的影响,地方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大型平台缺乏,这使引进、培养人才的难度增大。

思维是行动的前提和基础,战略思维是实现地方高校科学发展的关键。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两种不同的价值体系和实践体系,地方高校如何确立科学的办学思路,培育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是实现地方高校科学发展的关键。就一般意义而言,地方高校领导的办学思路容易出现以下“盲点”:以“经验”为思想内核,容易导致决策的非科学性;以“壳”为思维之户,难以积蓄智慧之源;以“自我”为思维中心,容易降低组织的执行力;以“表”为思维之实,容易导致决策的偏颇;以“极”为思维脉络,难以客观分析事务。以上不良思维习惯都会导致思想不够解放,进而迟滞学校的发展。

科学的办学思路是一所大学经过长期实践摸索,历史地积淀、选择、发展而生成的对大学办学行为的基本认识,它既是历史价值的反映,又是现实价值的体现,既是传统精神的承袭,更是时代使命的催生。破解地方高校科学发展瓶颈的战略思考,需要地方高校领导对战略思维“再认识”。

篇3

进入21世纪,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出现了一大批由专科学校通过重组、合并而成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弥补了计划经济时期综合性高校的布局不合理,推动了教育的民主化进程。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这些新建地方高校在办学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实力差、竞争力不强的问题。这类院校要想在高校群体中争得一席之地,必须要有自己的办学特色。本文主要研究美国的威斯康星思想对于我国地方高校办学特色培育的启示意义。

一、威斯康星思想的主要内核

“威斯康星思想”的诞生于威斯康星大学,后者成立于1848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时,它还是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弱小大学,但当《莫雷尔法案》赠地基金拨给该校后,学校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时期。1904年范・海斯(Charles R・VanHise)出任该校校长,在就职典礼上,他指出威斯康星大学应该为实现威斯康星州的改革目标服务,成为全州所有人的大学,即“州立大学的生命力在于她和州的紧密联系中。州需要大学来服务,大学对于州负有特殊的责任。教育全州男女公民是州立大学的任务,州立大学还应促进与本州发展有密切关系的知识的迅速成长。州立大学教师应用其学识专长为州做出贡献,并把知识普及全州人民。”范海斯十分重视大学在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他提出大学的基本任务应包括:(1)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2)进行科学研究,发展、创造新文化、新知识;(3)传播知识,把知识传授给广大的民众,使他们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经济、生产、社会、政治及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在范海斯的著作中,常常把第三个任务表述为“为全州服务”和“帮助把知识传递给广大人民”。而威斯康星大学则更加确立了“州立大学应该直接有利于促进农业,使工业效率更高和有利于政府”的办学思想。[1]

在回答什么是大学的主要职能时,范海斯明确指出:“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所州立大学,它必须考虑每一项社会职能的实际价值。换句话说,它的教学、科研、服务都应当考虑到州的实际需要。大学为社会,州立大学要为州的经济发展服务。”范海斯甚至强调,服务应该成为大学的唯一理想,试图使“全州的人民都能与这所大学的人才和知识发生联系,使每一户人家从这种联系中得到益处。”对于外界的质疑,社会服务会不会降低教学、科研的质量?他指出,“这些知识推广工作和专家服务怎么会降低大学的尊严与水平呢?大学的学生不是任意招收的,学位条件和资格的标准都没有降嘛!我一点也不明白,为什么有人硬要贬低我们的工作,难道就是因为传统大学没有承担过这样的工作吗?” [2]当时的媒体后来也高度评价其社会服务意识:威斯康星大学对于农民来说,就像猪圈和农舍一样近在咫尺;对于工人来说,就像他们的工会大厅一样可以随时出入;对于制造商来说,大学的实验室随时为之开放。

为了实现其大学理想,范海斯于1904年提出了一项重大改革方案。该方案主要包括两项重大内容。第一,传播知识。范海斯认为,大学的目标就是要把知识的光亮和发展的机会带给全国各地的人民,他把传播知识、推广技术、提供信息视为威斯康星大学为本州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主要途径。为此他盛情邀请宾州大学工学院院长路易斯・罗伯特到威斯康星州立大学任知识推广部主任。推广部设立了四个服务项目:函授;学术讲座;辩论与公共研讨;提供一般信息与福利。为了真正实现把社会服务推广到全州的每一个角落,威斯康星大学公共图书馆委员会还组织了流动图书馆。第二,专家服务。范海斯认为,大学应当充分利用大学教师所拥有的知识来解决社会的各种问题。“专家服务”就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其主要形式有:(1)威斯康星大学的教授参加州议会的听证会,论证某项州法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2)参加议会的有关委员会,直接起草法律; (3)给州长和州各部门提供咨询意见;(4)直接担任州政府各部门的官员;(5)雇用州政府官员担任教授。

随着教育全球化,威斯康星大学在1995年学校的战略规划中,将威斯康星思想的内涵进一步表述为,“与全球共享知识、巩固与合作伙伴的联系、扩展社会服务的途径;强化威斯康星理念的基础。”在2001年的学校战略规划中将威斯康星思想的内涵扩展为,“促进威斯康星和全球经济的发展、运用跨学科方法探索社会问题、促进远距离学习、扩大终身教育机会。” [3]总之,在威斯康星思想理念的指引下,今天的威斯康星大学继续寻求各种方法超越校园的边界,继续以服务社会的典范之态屹立于世界之林。“威斯康星理念”已成为威斯康星大学倡导的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的代名词。

二、新建地方高校培育办学特色的机遇和挑战

1、新建地方高校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世纪之交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而诞生的我国高校发展的生力军。一般来讲,地方院校是指教育部直属院校和国务院各部委所属院校之外的,由省级财政或地方政府财政划拨办学经费、属地方行政单位管辖,为地方培养应用性复合型人才、为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各类高等院校,包括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级以下中心城市所属高等院校。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分类标准,并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情况,我国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多属于多科性、教学型院校,侧重于培养理论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规格在理论与实践、基础知识与动手能力之间兼顾与平衡,比研究型、研究教学型大学在基础知识、专业教育方面的深度要低一些,但比高职院校却具有较为广泛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经过学理探究和实践探索,“面向大众、服务地方、追求实用、凸显特色”也已经逐渐成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共同追求。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既要突出“新建”两字,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集中优势凝练特色,促进学校和地方经济、社会互动发展,以示与传统大学相区别;又要突出“本科教育”要求,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2、大学办学特色

诸桂英指出,目前国内学术界仅给大学办学特色下的定义就不下20多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三种观点,一是“经验论”。持该观点者主要从纵向考察大学的办学特色,比较重视时间因素和历史积淀在办学特色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主要强调办学特色形成的长期性和历史继承性。二是“风格论”,往往从学校整体的精神风貌和办学主体的价值取向来考察办学特色,比较重视办学理念等意识层面的要素在办学特色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三为“特征论”,往往采取比较分析的方法,对大学办学特色的个性特征加以观照。综合其核心要素来讲,大学办学特色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经过长期积累和发展从而在办学理念中体现出来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科专业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办学实践中凸显的,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强化的,在学校局部工作中有所反映且深刻影响学校整体工作的,有别于其他学校且相对优胜并得到校内广泛认可的一种办学特征和发展方式。[4]

3、新建地方高校培育办学特色的条件分析

根据创建办学特色的综合条件,即外部条件主要有相对独立的办学自、完善的社会办学评价机制以及有力的经费支持。内部条件则包括鲜明的办学理念是基本前提,积极回应社会需要与时代要求是根本策略,校长、教师与学生是创建与体现办学特色的主体,而完备的制度则是保障机制。综合概括,从价值取向维度来看,创建办学特色既要满足社会需要,更要保持大学自身的相对独立性;从物质与精神维度来看,创建办学特色既有赖于物质条件和制度环境的建设与完善,同时更有赖于大学精神的塑造与成长;从内因与外因维度来看,形成办学特色既是政府积极扶持的结果,同时更是大学自身累积性发展的结果;从主观与客观维度来看,建设办学特色既有必要学习借鉴外在的办学经验,更需要坚持自主选择,保持与发扬自身的优良传统。[5]

与老牌地方性综合大学比较,新建地方学院具有区域优势、办学主体热情高涨、已有一定的发展实力、更易于改革创新以及得到地方力量的支持等培育办学特色的有利条件,同时,它们也存在诸如教师学历结构不合理、社会地位不高、办学经费不足以及科研总体力量较弱等不利因素。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地理位置、办学实力、学校声望、福利待遇等水平只是差强人意,因而对招聘高水平和高质量的师资存在难题。办学特色不鲜明一直是困扰我国地方高校,尤其是新建地方高校的一个难题。因此,如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形成特色,而不是四面出击,自暴自弃,就必然存在一个路径选择的问题。而威斯康星大学坚持错位发展、特色发展、找准空缺,走差异化道路,尤其是开创了现代大学社会服务新职能,成为一所闻名于世的综合性大学,正是得益于其特有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从威斯康星大学的成功之道我们可以看出,高校必须走出象牙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服务促发展。威斯康星大学在建立初期和我国的新建本科院校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它的成功对我国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发展之路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三、威斯康星思想对我国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启示

第一,领导要做好学校科学定位,“教学服务性学校” [6]或许是其最佳考虑方案。教学服务型大学以本科教学为主,根据条件和需要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以服务地方为宗旨,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产出地方需要的应用性成果;大力开展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的的各种服务活动,形成为地方全方位服务的体系。教学服务型大学要面向地方、了解地方、研究地方、服务地方、学习地方和融入地方,建成与地方相互作用的大学。譬如,有的学校在定位时意识到,对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功能与价值,为当地培养大量适用性专门人才、为当地经济建设提供智力与科学技术服务、为当地社会发展提供先进思想和文化的重要性,并把重要性作为思考学校定位的根本立足点。有的学校提出要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给学校科学定位,学校要面向基层、服务地方、办出特色。有的学校以地方性、应用型、多科性、高校性为定位,立足地方,培养具有创性精神和实践能力,理论基础比较扎实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使学校成为地方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人才培养与培训的基地。总之,提出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有利于每一个学校坚定服务地方的信念,下工夫去了解分析地方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状况,从而确立自己的办学理念、目标,建设自己的学科专业体系,努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第二,各院系要高度重视社会服务活动,建设地方大学与政府和企业的和谐与共赢关系。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学习美国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模式[7]。当前美国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1.企业与大学合作建立研究中心,主要任务是针对若干企业进行有目的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2.创办科技园和创新中心,以高校为中心,以科技研发、市场化为纽带,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三方面共同组成。3.与企业联合办学。相当多数的高校直接到企业中去办学,为其雇员开设新课程,从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科学技术与生产实际相联合,双方相互促进、取长补短、互惠互利。4.向企业转让技术。若干地方大学联合成立了“大学专利公司”,一些高校还在校内设立了许可证办公室,专门为地方企业办理购买学校科技人员开发的商业性技术的许可证工作。5.积极开展社区服务和进行各类咨询服务。如扫盲、为当地居民免费或廉价开放社区学院图书馆、体育场馆及各类文化娱乐设施,向当地居民开设技术课程等等。总之,我们要学习美国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范式,其主要特点是社会服务领域多,社会服务内容宽;服务形式和途径多种多样;服务组织实体化水平和科技服务市场化水平高;服务范围不断扩展,开始由国内向国外延伸。通过社会服务,美国地方高校了解了区域社会,参与了区域社会的各项活动,开始由边缘服务走向社会的中心,成为区域社会的智力中心。

第三,地方高校广大教师要研究“服务学习” [8]的理念,改革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服务学习即“在服务中学习”从而“学会服务”。具体来说,服务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以服务实践为导向,整合“社区服务”和“学术学习”,培养好学生和好公民。为进一步加深对服务学习内涵和外延的认识,我们应该了解服务学习究竟是什么,而不是什么?根据全美服务学习委员会的研究成果,其一,“校本服务学习”是一种把社区服务和课程学习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将课程服务和反思结合起来,“学”“术”并重,以“学”为主,“做中思和学”。即服务学习不同于志愿者服务或传统的社区服务,因为后者与学生的学科知识也许联系不大。其二,服务学习与学术课程的内容及标准相整合,而不是附加或叠加。这一点与杜威的“做中学”活动教育观又根本不同,因为后者强调学习或教育即学生生活经验的成长,而忽视了间接的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其三,服务学习是学生帮助确定并满足真实明确的社区需要,而不是为了毕业要求。它强调服务学习的教育意义,这点不同于我国实施的“有偿志愿支教”活动,也不同于只为知识学习服务的教育实习、见习等。服务学习是义工行为和“义务”劳动,不存在逐利动机。其四,服务学习在实践中对社区和学生双方都有益,服务学习追求它的教育意义和社会意义的双赢。其五,服务学习是一种鼓励并促进将主动的公民作为公立教育一部分的有效方式,强调教育的公共性。其六,只要适合于学习目标,服务学习是可以用于任何课程领域的教学取向,而不是只用于诸如社会科学课程、公民课程或美国政府课。其七,服务学习可以适用于任何年龄的人,即使是最小的孩子,而不是仅适用于高中生或大学生。总之,服务学习是国外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学习。

【参考文献】

[1]周琼.“威斯康星精神”及对我国地方高校的启示[J].甘肃科技,2012(3).

[2]刘保存.威斯康星理念与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J].理工高教研究,2003(5).

[3]刘侠.基于文化视角的威斯康星理念研究[D].河北大学,2010.

[4]诸桂英.论大学办学特色的内涵、特征和影响因素[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4).

[5]陈翠荣.反思与建构――大学办学特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篇4

(一)知识与视野广阔。“90后”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共同成长,当代大学生喜好网络,利用网络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可以说网络对于大学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了解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网络他们可以获得许多的精神慰藉,但是网络中也有许多的安全隐患,这无疑是对他们精神上的一种挑战,如果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极容易被带离现实生活失去目标,不知所措。

(二)追求性格多元化发展。他们喜好新鲜独特的事情,可以表现出与他人的与众不同只为突出自己的“另类”,网络流行语“非主流”虽带贬义色彩,但是却是对90后群体独树一帜的精神诠释。他们对自身的才能和对未来的希望自信中带着迷茫,在任何竞争场合来展示自己身上拥有的才华,不胆怯,不退缩。但是由于从小家庭养育环境的多对一模式导致团队意识淡漠,显示自己的特点往往忽视他人才能与感受,导致在以后的团体活动中独立独行,少有团队集体感和荣誉感。

(三)价值观与主流观改变。“90后”自小就接受很多形式的价值观的熏陶,形成了多元化的价值观,这是社会进步的结果。现在思政教育的中心就是让人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如何建立对的价值观、人生观呢?首先必须要有坚定的党的信念,现在的这个社会的价值观在“90后”大学生的内心里没有固定。现在社会价值观的楷模对他们的感染也是很有限的,以前能够感染几代中国人的楷模在现在大学生内心感受很浅,他们一般不会去关心这些楷模,而是把目光放在了一些影视偶像、明星、体育明星、或者是由各种选秀类节目中推选出来的新星和网络红人。在这些明星的引导下让很多还在成长的孩子对价值观产生了一些偏差,导致很多“90后”失去了高品质的兴趣,对那些名利和庸俗的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后道德失范,在信奉上产生了危机。

(四)感情单纯多样化和行为平庸。“90后”感情丰富多样性,他们表达情感直接直白,他们对于自己的感情从不掩饰,是什么就是什么;只要他们觉得自己做的事是正确的通常会义无反顾,即使错了也会坚信自己的抉择;他们也会用一些很独特的方法来表现自己心中的情感,正是由于这些才让人们感觉“90后”既矛盾又可爱;“90后”的情绪就更多样化了,开心的时候就算是世界末日也无所谓,不开心的时候一点点事情都感觉是天崩地裂,其中最多的应该就是爱情吧。

二、“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改变成因分析

造成“90后”高等院生思想行为特点主要是和原生家庭、生活环境、教育背景存在联系,这些因素在他们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一)原生家庭教育对90后大学生的塑造。从1980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时候,基本每家每户都是一个孩子,孩子现在是每个家庭的核心,和“80后”不一样的是“90后”在家里是“小太阳”,家长对他们的爱相对较理性,都很尊重孩子的选择,可以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让他们自己判断是非对错以至于造成了他们独立自主,自信自强。

(二)社会经济体制对90后大学生的影响。现在的“90后”高等院生基本受不到我国经济体制的影响,他们大多家庭都比较好,不会缺少物质上的需求,社会的稳定不再依靠权威和计划了,而是靠着个人关系和情感来维持。这样让现在的学生对是是非非都只在乎结果而不在乎中间的过程,只喜欢物质上的生活而忽视了精神世界的慰藉。

三、90后大学生的思政工作解决方案探究

篇5

引言

当前,我国房地产业得到了快速地发展,这主要是与消费者的消费能力的提高以及对优越生活的追求是分不开的。总体来说,我国房地产业得到了蓬勃地发展,然而,对于某些经营理念欠妥的房地产公司,仍然会出现推出楼盘发生大量积压的现象。笔者认为,这主要是与房地产公司营销人才的素质是分不开的。这就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难题,即当前应该如何加强房地产营销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本文主要以这个难题为主要线索,提出了高职院校应该如何加强房地产营销人才素质的培养,即需要对该专业的学生的“能力”进行提高,只有做到上述几点,才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房地产营销人才。

1.当前时期下高职房地产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不断发展,使得房地产营销专业人才是非常紧俏的人才,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能够培养出与房地产业发展相吻合的高层次以及实践能力较强的房地产营销人才。但是,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房地产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却存在着某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下面就将这些问题进行着重地阐述。

1.1 教学理论不能很好地与房地产营销实践相吻合

对于房地产营销,它需要学生在掌握本领域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要求学生能够具有非常强的营销实践方面的沟通能力。然而,据笔者的经验和观察可知,高职院校的房地产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仍旧是过于强调该领域的一些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学生进行实践的重要性,因此学生们所获得的仅仅是理论知识,而对实践十分缺乏。那么,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就无法得到培养。

1.2 缺乏在房地产公司进行实习的机会

根据当前我国的职场的发展不难看出,我国职场正在朝着两个极端的方向而发展,即一方面用人单位是求贤若渴,而另一方面大学生却存在找工作难的问题。房地产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均对实习机会抱有一定的期望,却事与愿违,学校组织学生的实习机会非常少,这就使得房地产营销专业的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较差,专业的实际技能亟待加强。

1.3 团队协作的能力不够强

对于房地产营销而言,对人才的首要要求就是一定要注重团队合作精神,在房地产实际营销过程中,如果一个人单干是永远也不能完成得很好。但是,这反映在实际生活之中,由于每位学生的个性有较大的差异,而且学生的个性也十分之强,那么这就导致了在工作上很难融入至一个团队之中,从而这就引发了学生个人的团队精神不足。笔者认为,若要能够与现代房地产营销的发展步伐相吻合,那么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对综合性的知识加以学习,尤其是对团队协作精神方面的历练。

2.高职房地产营销人才素质培养的对策

针对如上关于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房地产营销专业的人才素质培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的分析,现提出如下几点关于如何培养高职房地产营销专业的人才的素质,具体包括如下几点: 1 要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训

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首先对房地产营销方面的基本知识进行培训。这方面的基本知识主要包括房地产经营、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开发、房地产保险、房地产评估以及房地产投资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培训;(2)对房地产楼盘本身所具有的情况进行介绍,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主要包括楼盘的建筑规模、价格定位、软硬件设施以及买卖交易条件等;(3)加强物业管理方面知识的培训。主要包括物业管理的服务、公共契约以及管理规划等方面;(4)对楼盘所在的区域的城市发展规划进行了解。 2 加强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2.1 适应能力 转贴于

对于即将走出校门而进入房地产企业进行工作的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外面的工作环境由于与学校的环境有着非常大的差异,这就导致有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很快地对工作环境进行适应,那么在实际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地对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主要让其深入房地产公司,了解和总结这些公司的企业文化、营销战略等,而且还要对当地的人文环境进行一定的熟悉和了解。 2.2 实际应用能力

在高职房地产营销专业的实际教学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也是实际教学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培养并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对于房地产营销专业的学生而言,若要提供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需要做到:要加强对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笔者曾经使用了这种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起到了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相互评价,提出相关的意见或是建议,从而使得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了最大的锻炼。

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当前时期下对于高职院校房地产营销专业的学生而言,应该积极地构建创新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即将到来的职场。针对当前时期下高职院校房地产营销专业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可知,应该从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训及加强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两个方面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加以培养。

[1]王效东. 营销人才素质培养的新思维[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10).

篇6

中图分类号:TU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2(c)-0168-0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层建筑建设越来越广泛,但许多城市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还存在一定问题,制约了高层建筑的进一步发展。不同高层建筑大小、规模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在设计的过程中往往没有考虑到消防问题,给消防设施维护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的考验。虽然当前大多数高层建筑配备了火灾报警系统和自动喷水系统,但形式化严重,管理失当问题凸显,消防水平较低。基于此,文章简要探讨了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问题及改进建议,旨在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1 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消防问题是关系到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关键问题,对于高层建筑来说,其楼层高度较高,消防覆盖面较大,做好消防设施维护管理至关重要。但就目前来看,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情况还不容乐观,具体问题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1 消防设施维修维护不及时

当前,我国一些年限较长的高层建筑消防设施较为落后,难以满足现代建筑消防安全需求,许多消防设施处于瘫痪状态,维修维护不及时,例如灭火器配备不到位、消防设备配置形式化严重等,相关部门和人员没有及时进行维护管理[1]。此外,一些高层建筑产权结构复杂,这使得消防设施维护管理责任不明确,一些物业单位没有履行职责,管理不到位,导致高层建筑消防在消防设施这一方面存在众多安全隐患。

1.2 消防设施存在被侵占问题

高层建筑都设置电梯,大多数高层建筑的消防设施在日常都处于闲置状态,一些居民没有认识到消防设施的重要性,非法侵占消防设施,在火灾发生时,不能充分发挥消防设施的重要作用,给消防安全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尤其对于一些年限较久的高层建筑来说,其结构设计存在一定不合理之处,给消防设施的有效维护管理带来一定困难;建筑内消防设施被随意使用,一旦发生火灾,不能在第一时间用使用消防设施,导致火势扩大,加剧火情,给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危害。

1.3 消防设施维护管理意识缺失

意识决定行为,近年来,我国高层建筑火灾事故屡见不鲜,其中许多都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与人们消防设施维护管理不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相关管理人员消防设施维护管理意识不足,没能定期对消防设施的完备性和性能进行检查,致使火灾发生时消防设施难以发挥作用[2]。此外,一些高层建筑内居民也缺乏消防意识,尤其近年来人口流动频繁,大城市高层建筑出租现象众多,人为因素对消防设施的影响越来越大,引发火灾的因素随处可见,这些都会影响消防设施的良好维护和管理。

1.4 北方消防水系统防冻问题

南北方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对于北方严寒地区来说,高层建筑消防水系统的防冻管理至关重要。但就目前来看,许多北方高层建筑消防水系统防冻管理存在缺失问题,气温骤降过程中,甚至出现消防水管冻裂问题,严重影响了其性能和作用。

2 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改进建议探讨

2.1 建立健全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机制

机制是管理的基础,对于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工作来说也是如此,为了避免出现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不及时、不到位的情况,应当建立健全维护管理机制,保证消防设施维护管理工作有制可依,并有效落实,提升维护管理水平。具体来说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政府部门和消防部门应当建立消防设施维护管理责任机制和相关规范机制,形成完善的消防设施管理维护系统,明确各方管理职责;第二,相较于普通建筑来说,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工作有着任务量大、管理难度大的特点,单靠消防部门或物业单位难以实现有效的管理,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疏漏,这就需要积极鼓励居民参与到维护管理工作中,为消防设施维护管理工作做出贡献,实时维护,共同管理,以此来提升管理成效[3];第三,物业管理单位应当承担管理责任,加强对消防设施的监督和检查工作,严禁出现非法侵占或乱用消防设施的行为,保证高层建筑消防设施能够满足现代建筑消防安全要求。

2.2 加强对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的监管

加强监管对于提升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水平至关重要,消防部门等监管部门应当加大监管力度,严格制定质量标准。消防设施维护管理有着一定的技术性,非专业人员检查和保养过程中很难看出消防设施是否出现问题,因此一般来说消防设施管理维护由专业机构来完成。在实际工作中,相关部门应当提升监管力度,避免出现消防设施维护管理形式化问题,一旦发现不合规范情况,要严肃处理,依法整治,以此来提升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水平。

此外,O管部门应当明确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责任归属。就目前来看,消防相关法律法规对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约束力较差,责任归属不明确,许多高层建筑消防设施还由开发企业、物业单位甚至是周边住户维护管理。因此,在监管的过程中,对于没有完成消防设施维护管理问题的责任人要加大处罚力度,保证消防设施能够定期得到有效的维护和保养,出现故障及时更换。

2.3 积极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开展消防设施建设工作

近年来,网络技术发展快速,网络化管理平台在各行各业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管理来说,也可以积极应用网络化管理平台,以此来提升维护管理效率,及时发现消防设施存在的质量问题,保证维护管理的有效性和实时性。

此外,应当积极加强消防设施建设工作,虽然高层建筑发展快速,但仍有相当一部分高层建筑消防设施,配置不完善,现代化消防设施缺乏,一旦火灾发生,很难做好火情处理工作,导致火情蔓延,加剧火灾危害。由此可见,加强高层建筑消防设施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在高层建筑中应当配置自动化、智能化的消防设施,对现有的消防设施进行改造升级,重复利用,并建立智能化火灾报警系统,将消防设施的管理工作纳入系统中,在火灾发生的第一时间,让消防设施能够自动动作,及时灭火,抓住灭火的最佳时期,避免火情扩大[4];第二,应当积极加强对高层建筑消防硬件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工作,做好防盗措施;第三,应当积极鼓励高层建筑居民家中配备消防设施和火灾逃生器材,通过宣传教育来提升人们的消防意识,鼓励其参与到消防设施管理工作中,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2.4 加强消防水系统防冻管理

消防水系统防冻管理的关键在于检查维护:(1)加强对消防水母管检查,确保无渗漏、砂眼等,确保管道焊接口焊缝无脱落问题;(2)消防水支管检查,看其是否出现渗漏、砂眼问题,对管道压力和管壁厚度进行检查;(3)阀门检查,看阀门是否出现损坏,运作是否正常;(4)必要的时候采取一定的保温措施,例如加保温棉等。

3 结语

综上所述,高层建筑有着一定的特殊性,火灾发生时,消防工作有着一定难度,这就需要做好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的维护管理工作,保证火灾发生的第一时间能够充分发挥其消防作用。就目前来看,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应当建立完善的维护管理机制,明确各方维护管理责任,强化监管力度,充分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加强消防设施建设,从而提升维护管理质量,提升高层建筑消防水平。

参考文献

[1] 陈兴连.探讨超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J].建材发展导向,2016(15):272-273.

篇7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各种致灾因素日益增多,火灾形势不容乐观。尤其近几年来,一些省市发生了重大的火灾事故,影响很大、教训极为深刻,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极大的损害,直接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单位安全意识淡薄,消防安全责任制不落实,员工不懂火灾事故的防范,不会有效处理初起火灾事故,不会引导人员疏散逃生自救所致。

为了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八部委联合下发了全民消防宣传教育纲要,主要从四个方面加强我们国家的防火墙建设工程。

一、企事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的主要内容

企事业单位防火工作的重点要体现在消防安全“四个能力”的建设上,平时通过组织员工进行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大家的消防安全知识和技能,丰富员工的消防业务和技术水平,形成一定的战斗力。这是我们消防安全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检查和消除火灾隐患能力

不断加强火灾隐患排查能力和消除火灾隐患能力的建设,就是要实现“火灾隐患自查、火灾隐患自除”的效果。要实现这个目标,就是要在单位管理层落实“三个三”的管理制度:一是员工、部门、单位三级检查相结合。二是全面落实消防安全专兼职人员负责督办员工发现的火灾隐患的整改工作;消防安全管理人员负责检查上报的火灾隐患整改和落实情况;消防安全责任人负责核查火灾隐患整改工作是不是到位。三是一查制度落实、二查职工的安全防火素质、三查隐患整改。在单位开展“三个三”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就是要实现能及时发现单位内部存在的火灾隐患,能按照要求会发现火灾隐患和整改火灾隐患,着重解决企事业单位不会检查、不会整改火灾隐患的问题。

2、提高组织扑救初起火灾能力

“火情早发现、火小早消灭”,是对一个单位组织扑救初起火灾能力建设的一个检验。火灾的发生,都有一个从小到大,逐渐发展直到熄灭的过程。可分为:初起、发展、猛烈、下降、直到熄灭的五个阶段。大多数火灾在刚发生的时候,燃烧面积不大、火焰也不会太高、浓烟和有毒气体蔓延和扩散的速度也比较缓慢、燃烧放出的热能和辐射也相对较低、火势还没有大范围的向周围蔓延,这个时候是扑救初起火灾的最佳时期。

扑救初起火灾能力,就是要加强单位扑救初起火灾的能力建设,员工要知道自己的消防安全职责,要管好、用好、维护好本单位的消防设施、器材,熟练的掌握扑救初起火灾的程序和要领,会报火警、会熟练的使用单位的消防设施和灭火器材,一旦单位发生火灾的时候,能够及时进行扑灭,尽可能减少火灾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从根本上解决单位自救不力的问题。

3、强化组织单位人员疏散逃生能力

提高组织人员疏散逃生的能力,就是要在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把那些责任心强,熟悉单位工作环节的员工选拔到疏散安全引导员岗位上来,同时要求员工自己对本单位的消防通道、疏散楼梯、安全出口了如指掌,这样就会在火灾发生的关键时候,疏散员能发挥作用,会引导人员疏散逃生、员工能火场逃生自救。

4、加强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能力

就是要加强消防安全建设的培训力度,实现“消防常识普及化、消防设施标识化”的总要求。通过开展消防宣传教育能力的建设,就是要规范消防设施器材的管理问题;一些重点部位和重要场所的消防疏散通道要始终保持畅通、不能封堵,在各个消防安全出口要设置各种提示和指示标识,要严格落实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训制度,对派出所列管的一般单位的员工普遍达到“三懂三会”要求。

二、加强企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措施

1、检查消除火灾隐患,单位要严格落实好“三个三”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员工要做好班前检查和班后清扫,及时的发现隐患并做好上报工作。要履行好本岗位消防安全职责,就是要严格的按照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和消防安全操作规程办事,清楚本岗位火灾危险性,能够把握火灾防范方法,会进行防火安全检查,能及时发现火灾隐患。一是检查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看是不是畅通;二是要检查用火、用电,看有没有违章行为;三是检查有没有遗留火种。消防安全管理人员要做好四查工作。一是要检查单位消防应急广播系统是不是正常;二是检查单位建筑防排烟系统是不是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三是检查单位消防供水系统是不是完备;四是检查消防控制室、火灾自动报警控制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是否完好。

单位要切实做好消防安全检查工作。消防安全责任人和管理人每月要组织专兼职消防管理人员,进行一次单位防火检查;各部门、各个下属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人和责任人,应当每周组织本部门员工进行一次内部的防火检查,同时做好检查、登记、签名存档工作。

防火检查的主要内容:第一,消防安全标志的设置情况和完好、有效情况;第二,安全疏散通道、指示标志、应急照明和安全出口情况;第三,消防器材配置及有效情况;第四,重点工种人员及其他员工消防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五,火灾隐患的整改情况及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第六,用电、用火、有无违章;第七,消防重点部位的管理情况;第八,消防控制室值班情况和设施运行、登记情况;第九,消防水源、消防车通道情况;场所的门窗是否设置影响排烟、逃生和灭火救援的障碍物;第十,易燃易爆场所的消防安全检查和防火巡查情况。

火灾隐患的整改情况。一是对存在的火灾隐患,要及时排除;条件许可的当场整改,条件不许可的限期整改;二是单位火灾隐患消除前,要落实好消防安全的防范措施,确保消防安全。对随时可能引发火灾的突出部位要停业整改,做到万无一失。三是单位火灾隐患整改完毕以后,单位要组织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员进行验收,并将整改情况经消防安全责任和管理人员签字后存档备查。

2、严密组织扑救初起火灾

要突出抓好两支队伍的建设,第一支灭火力量建设,要求现场员工在一分钟内形成战斗力;确认火灾后单位要在三分钟内形成第二支灭火力量,按照火灾应急疏散预案投入灭火,形成单位的灭火救援力量。同时单位要制定好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每半年单位要组织一次灭火应急演练。

任何人发现火灾应当及时的报告火警,火灾现场的工作人员要尽快的采取下列措施:要及时的按下手动火灾报警按钮或者打电话向消防控制室报警;及时启动使用灭火器、消火栓等消防设施进行灭火。

火灾确认后,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要立即启动消防应急预案。企业自己的消防队要按照要求采取下列措施:一是通知相关的人员赶往火灾现场进行灭火,与公安消防部队进行沟通报警,给单位领导报告火灾现场情况,并按照指挥部的要求下达灭火要求;二是根据火场的变化,最大限度的使用本单位消防器材进行灭火;三是做好现场的器材装备保障和伤亡维护工作。

3、引导人员进行疏散和逃生

要采取正确的方法组织大家进行疏散,要为老弱病残者提供帮助。及时通过广播、喊话等方式,按照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的要求通知、引导火灾现场人员进行疏散和逃生。当火灾扩大无法控制的时候,要果断的采取措施,组织所有的参加灭火救援的人员尽快撤离现场。

篇8

运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来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是以理服人。以理服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诸子百家中,孔、孟、庄都曾对“理”有过论述。这些论述都可归结为“以理服人”“以德服人”,这放在哪个时期都是真理。那么,现代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以理服人是什么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就是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指的是用以人为本的指导理念来教育大学生。以人为本的指导理念是用科学的理论教育大学生,武装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防大学生受到社会上的消极思想误导。以人为本的指导理念是大学生优良思想获得的重要途径。同时,深化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学生思想教育归根结底就是做关于人的教育,这也就是以人为本教育的支撑点。以人为本的理论指导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解决“思想”“观念”“精神”等诸多问题。因此,理论教育法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论创新理念,完善现有理论教育法的不足,让理论教育法更好地指导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发挥好理论教育法的作用。不断深化和创新理论教育法、重视大学生受教育的主体地位、重视以人为本与理论教育的有机结合。这些都将加强对大学生理论教育法的完善与创新,更好地促进理论教育法的发展。综上所述,运用以人为本的理论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理论教育法的创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应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理论教育法。

二、主客体互动的实践教育法

运用以人为本的理论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主客体互动实践。实践在哲学里格外强调过,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古时圣贤也曾经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些观念都着重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及实践的意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论,就是应该让大学生参加实践,通过主客体之间的互动,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实践教育法应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根本方法,长期坚持开展思想实践教育活动,这对于大学生未来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将增长大学生的才干,使大学生认识和了解社会,还能锻炼大学生的毅力,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感意识。

当今中国,在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改革应该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创新和完善教育方法。用实践教学法改变原有教育的刻板灌输、大字长篇,学生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的教育方法,将所要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融汇到实践中去。同时,通过在实践让大学生直接理解思想政治观念,学会运用思想政治观念,做到学以致用。这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质量与效果。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运用主客体互相实践的方法,更好地改进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三、体现艺术性的批评教育方法

篇9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9-009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5)09-0018-03

[本刊网址] http://hbxb.net

任何一种教育都是民族性的教育,需要社会和教育系统相互的配合和支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是如此。运用传统整体性思维方式来认识和指导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我们在正确认知教育系统各子系统以及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关系的基础上,促使我们按照人才培养规律,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一、传统整体思维方式的价值蕴涵

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思维方式是导致不同民族文化及其类型在显象层面呈现出极大差异性的根本因素,“也许可以这样说,在一个民族的发展过程中,那些长久地、稳定地、普遍地起作用的思维习惯、思维方法、对待事物的审视趋向和公认的观点,就叫做该民族的思维方式”。古代哲学和农业生产方式从根本上推动了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整体性思维是传统思维方式最基本、最突出的特征,历经两千多年的历史沉积,转化成了牢固的民族心理和行为模式,注重整体直观、崇尚天人和谐、注重想象顿悟等,它以特有的力量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显示出内在的巨大价值。

(一)传统整体性思维方式的基本观点

整体是一个近代名词,在古代称之为“一体”或“统体”。传统整体性思维方式从整体性出发,以“天人合一”为思维立场,把人类在内的天地万物作为一个处于无穷变化中和发展着的有机整体来思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感应的。想了解部分,先了解整体。这是一种比较全面、朴素的辩证思维,初步具备了现代思维方式综合性的雏形。“道”、“五行相生相克”等观念则把整体看作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这又和现代思维方式中的动态性是相吻合的。整体性思维方式促使人们去探求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对立统一关系,发现了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客观规律。传统整体性思维方式一脉相承地贯穿于整个思想史。中国的思想家们运用整体观念来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不仅把人与自然看成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且还看到整体处在永恒的变化、发展中。太极和阴阳五行思维的成熟标志着有机整体思维模式的最终形成。在整体思维方式的影响下,历法、农业理论、中医理论和实践以及社会管理系统等理论体系陆续创立,具备了自我发展的能力,加速了自主自足民族精神的形成。

(二)传统整体性思维方式衍生的和谐性和开放性

古代思维以世界的整体性为前提,重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以阴阳对立、有无相先、物极必反的运动观点和整体角度来思考一切,倾向于把人与宇宙万物看作孕育生化、相互联系的和谐整体。这种从整体上反映世界,从宏观上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思维定势极大地增强了古人思想的深刻、全面和哲理性,渗透于传统科学文化各领域,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由此衍生了整体性思维方式所特有的和谐性和开放性,注重直觉顿悟。

1.整体性思维方式保证了思维的和谐性。正如诺贝尔奖得主普里高津(I.Prigogine)所言:“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是着重于研究整体性和自发的研究协调与协和。”这种从总体上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注重阴阳平衡,有机和谐,能够全面认识世界,进一步推动了人类的生态平衡,促进了社会的协调稳定。

2.整体性思维方式保证了思维的开放性。采用整体性思维,多视角、全方位看问题,使我们的思维面向世界,面向全局,能使我们对世界及国内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情况、新问题有更多的了解,从而免于封闭、保守,使我们具有开放意识,融本国创新型人才培养于世界大潮之中。

3.整体性思维方式注重直觉领悟。道家哲学中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道可道,非常道”,易学所谓“得象忘言”,“得意忘象”。中国思维方式尤其注重直觉顿悟,强调直觉的成分――灵感在科学思维中的重要性。逻辑严密性和直觉及幻想在科学以及其他人类活动中的作用之间的差别已经引起了当代学者的极大兴趣,一些学者已经把目光转向了中国传统的整体论思维方式,这是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的一种思维方式。

二、运用传统整体性思维方式,培养创新型人才

在整体性思维的宏观视野下,稳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实现整个教育系统、政府和社会系统协同发展,构建完整、协调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一)推动教育体制改革,构建高等教育良好的外部环境

推动教育体制改革,调整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合理定位,推动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营造和谐的外环境,是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出路。一是实现高等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合理定位各类高等教育,能有效推动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重点;要稳定规模本科教育,以培养基础性、学术型人才为辅,以培养多规格、多样化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主;要研究生教育要严格控制规模,重质限量,以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重点。二是完善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布局。从国家宏观布局上,在充分调研基础上,推动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布局的进一步完善,推动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自主权的进一步落实,增量优化新兴学科,存量调整现有学科,重点支持高校根据办学定位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设置有利于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相关学科专业。三是构建协同育人机制。要深化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健全教师教育体系,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机制,同时,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建立“权责明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要构建多领域协同育人机制,加强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联合,探索部部、校校、校企、校地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深入实施“卓越计划”。四是健全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评估制度要健全,评价主体不可单一,加快推动院校自我评估、合格评估、审核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和国际评估教学评估制度体系的建立;评估指标体系要分门别类,审核评估不分等级、重在引导,考察评估要重点明确,要具体量化;制定标准和规定动作,要求高校本身要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定时向社会公布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

(二)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构建高等教育和谐的内部环境

1.实现教育理念的更新。

一是实现高校领导观念的转变。在学校管理体制中,学校领导者以其决策、指挥职权而居于制高点,决定着一定时空中的办学方向,是学校的灵魂。同时,高校校长、党委书记相当一部分是学者、专家,甚至有部分“学而优则仕”,从学者到领导岗位的一步式跨越,带来的不仅是教育理论的缺乏,也往往导致行政管理能力的不足,甚至是发展方向把握上的片面和短视。这也得证于很多高校的兴衰史。因而,推动高校领导教育思想的转变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二是实现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体,以其言传身教来教化学生、培养人才,对学生的影响直接而深远。因此,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支撑之一在于教育教学改革。要大力加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具体来说,要改革教学内容,建立能全面反映专业理论和实践最新进展、创新型人才发展需要的动态的、长效的机制;要以互动式教育方法为主,采用参与式、讨论式、交互式的教学方法;要建立有利于推进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自主选学、弹性学制的长效机制,建立开放、弹性的学籍管理制度,允许学生学业完成时间弹性制,放宽放活学习年限;要扭转当前科研评价模式,强调科研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度,构建科研反哺教学的长效机制;要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确定高层次、优秀教师本科生最低授课率,确立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任的前提条件,让每一位本科学生都能分享最优秀教师的智慧盛宴,确保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教学;明确规定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基础应用率以及制定相关制度办法,保证教师在丰富教学手段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3.健全科研保障机制。

篇10

何为法律思维?何为法社会学思维方式?对于这些涉及法律思维和逻辑方面的基本概念,人们知之甚少,学界也是近十几年才开始关注和研究。这些概念对于普通法科学生而言同样是比较陌生,况且也无相关课程的开设,即便是《法律逻辑》,讲授的多是形式逻辑方面的内容,并没有着重往法律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方面来开展,法科学生在日后的专业课程学习中并没有清醒地意识到,更谈不上主动地运用这种思维方法来解决法律问题。其实,在法科学生的课程学习和讨论中已经或多或少用到了这种思维方式,但运用者大多是潜意识的,是与其他普通思维混沌或同步进行的。如何更好地认识法社会学思维方式?如何在课程学习中更好地运用这种思维来解决问题?这正是课题研究所要达到的目的。为此需要了解广州高校法科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需要了解法科学生对法律思维以及法社会学思维方式的认知和实践的情况,为完善法社会学思维方式在理论法的教学实践提供充实的数据资料。

一、法社会学思维方式实证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限于时间和人力因素,本次调研选取了广州市大学城十所高校中部分学校的法科学生进行调查。学校方面选择了广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分别体现了广州市属院校、广东省属偏文科的综合性大学、广东省属偏理科的综合性大学的特征。学生方面,主要以法学本科生为主,辅以部分法学硕士研究生、非法律专业辅修法学的本科生和大专生,学生参与调查面的扩大主要考虑到让调查对象更具基础性和广泛性。

调查方法主要包括走访调研和问卷调研。课题组成员利用课堂教学间隙发放问卷,并发动学生在本校和外校发放问卷,还利用电子网络发放问卷,收集调查数据。共计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300份,因课题调查所涉及的主题内容、调查对象的专业和层次、参与的人数等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由此得出的调查数据和结论应该具有较强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二)调查提纲

这些提纲侧重调查的内容是广州高校法科学生的人文素养、法科学生对法律思维的认知情况以及在具体教学中的实施情况等:

1.您对法科学生的人文素质了解多少?(没听说过;不行;一般;还可以)

2.您对思维方式的了解有多少?(一般;很详细;一无所知)

3.您对法律思维的了解有多少?(一般;很详细;一无所知)

4.您对法社会学思维方式的了解有多少?(一般;很详细;一无所知)

5.您在法律课程学习中是否运用了法律思维和法社会学思维方式?(没有;不知道;有一点;有不少)

6.您学过的法学课程中有否提及或强调法社会学思维方式?(没有;很少;一般;经常)

7.您对目前的法学教学方法如何评价?(一般般;填鸭式无自主性;启发式很好)

8.哪些课程应该特别强调法律思维和法社会学思维方式的运用?(理论法;部门法;所有课程;大部分课程)

9.采用法社会学思维方式进行教学的课程效果如何?(没有明显效果;一般;很好;效果有待进一步确认)

10.您认为此类思维方式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如何?(无所谓;有点用处;很有用处;关键是如何在教学中实施)

二、法社会学思维方式实证调查的分析

(一)调查数据

通过对调查问卷和走访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发现法科学生对“思维方式”、“法律思维”了解不多,知之甚少,有些甚至觉得对思维方式的了解没有必要,认为应该将时间和精力花在具体的课程学习上,只有少数同学对“法律思维”和“法学思维”有一定的认知。

调查数据得出的基本结论总结如下:

1.90%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关注此类问题,学好十四门法律核心课程即可。

2.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关注此问题,了解思维方式和法律思维有一些用处。

3.3%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关注此类问题,法科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非常重要,有助于提高思辨能力和深入理解法律问题。

4.2%的学生认为很重要,问题是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法社会学思维方式,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加以运用和体现。

(二)调查数据的分析

1.对“法律思维”的认知。调查数据表明,少数同学听过“法律思维”,但要说出其具体含义时就难以表达。其实,“法律思维”是与普通人的思维(Thinking like a person)相分开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其概念内涵即便在美国本土的研究也是没有定论,可从多方面来理解,既可以简单理解为“法律人的思维”(Thinking like a lawyer),像法律人(包括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那样地来思考和解决问题,也可宽泛地理解为从法律角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习惯或潜意识,国内外学者对此研究不少,观点不一。“像法律人一样思维”被默认为美国法学院的教育目标,这种思维被美国学者表述为多种术语的组合系统,如“案例方法”、“学会专业范式和法律话语”、“批判性思维”、“洞察法律背后的道德原则”等,中国学者也有自己的观点,法律思维只是法律人的思维方式中的一种,“法律人的思维方式是以理性思维为基础、以法律思维为核心,以法学思维为先导的思维习惯或思维定势,而法律思维就是以法律为坐标和工具,按照法律观念和逻辑来理性地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 ,还有的侧重从法律适用和法律解释角度来谈及,法律思维是“依据法律逻辑,以价值取向的思考、合理的论证,解释适用法律,包括法的价值层面和方法层面”。还有的认为法律思维包括法律思维方法和法律思维方式两方面内容,是指“人们对于法律的认识态度,以及从法律的立场出发,人们思考和认识社会的方式,还包括这一过程中,人们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因此,对普通国人不应有所要求,但对学习法律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而言却是必须要了解的。即使对“法律思维”的概念说不出所以然来,也应该对此类术语有清醒的认知,意识到它是什么,何时应该运用此种思维,然后才是对其概念内涵的深度理解。或者说,法科学生应该在遇到法律问题时主动自觉地运用法律思维来分析思考,运用法律概念、法律原则和法律解释等使法纠纷得以圆满解决,使法律问题朝着制度化的轨道运行而不是演变为政治问题和道德问题来解决。

2.对法社会学思维方式的认知。课题实证调查数据反映出法科学生对思维方式和法社会学思维方式的认知非常有限。思维方式是一种职业群体所特有的标志或特征,并非短期可以学到,而是要靠长期的培养和训练,法律思维方式正是这样一种日积月累而成型的思维方式,是“按照法律的逻辑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是围绕着合法与非法来思考判断一切有争议的行为、主张、利益和关系”。而作为法律思维方式所属的“法社会学思维方式”,则是一种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独特的视角、立场与方法,强调从整体性思维角度出发,秉持社会立场,对法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对社会中的法律以及具有法律意义的其他社会现象进行经验研究与法益分析。

法社会学思维方式其实借鉴了法社会学的立场和研究方法来思考和解决法律问题,强调用一种外在、审视的态度来学习、理解和运用法律,带着一种社会现实的眼光来看待法律的运行,这种思维方式能够使学生尽快融入社会现实,提高其应变能力。这种思维方式不是简单地套用传统的三段论“归纳-演绎-推理”来推导出常规的审判公式,而是前置式地嵌入法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在传统的法律适用之外,更关注法律的社会实施效果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这种思维方式在理论法课程的教学中尤为重要,要求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课堂内容不限于理论讲授,而是将问题和案件置于社会现实中,要求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来分析看待。

三、法社会学思维方式的课程教学实践

(一)实施情况

目前专门和针对性的教学课程还没有,课题组成员在已经开设的课程中有意识注入此类方法,如《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宪法》、《法理学》和《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等课程。教学中明确告诉学生此类课程中要有意识运用到法律思维或法社会学思维方式,让学生带着法律的有色眼镜去看待生活中的纠纷,运用法言法语来表达观点,找寻相关的法律条文来分析,在法律、情理和乡俗之间寻找平衡点,而当不能很好地兼顾情理法时,则要有所取舍,并始终坚持依法处理的标准,而在面对这类难以处理的纠纷时,也会看到现行法律的不足、不够或不当之处,认识到这一点就是在很好地运用法社会学思维方式来分析处理的结果。

在教学方法上注重探究法社会学思维方式的培养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关系,具体要处理好理论法与部门法、实证调研与理论学习、个案讨论和综合讨论、演示教学与实践活动的关系,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尝试,再根据学生的反馈效果和老师的教学感受,以及定期的问卷调查和量化评分,初步取得一定的预期效果,但明显的效果有待长期的检验。

(二)教学实践的评价

篇11

目前,虽然我国的艺术设计人才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至今仍未提出关于艺术设计思维课程明确的定义范围,也还未形成完整、科学的教育体系。现阶段仍注重传统设计课堂的讲授,未将学生的主观能动设计思维纳入到教学体系当中,对于“设计思维”课程的开设往往存在盲目跟风和教学模式僵化、狭隘的问题,这将造成未来设计人才能力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重重矛盾。此外,在设计思维开发中过于强调技能,而忽视学生内在文化素质、综合素质培养和对新生事物的人文关注。在这方面国内高校如中央美术学院、清华美院、北京电影学院等艺术学科做得比较好,重视设计理论、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目前艺术生的增多,专业的特色发展体现了一门学科的核心竞争力,这也显示出了燕京理工学院设计思维课程专业特色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二、“设计思维与方法”国内高校艺术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设计思维与方法”课程是对感性思维到物质形态的转化过程,将自己熟悉了解的事物,通过丰富的想象力进行创新表现。打破原有的僵化思路,打开各个领域间思维的界限,体验更自由的个性设计思维方法。可涉及主题设计,并带动学生对主题充分理解,展开以点带面的设计表现,深层地剖析对主题的感受,唤醒设计的创作思维。本课程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但是大部分高校传统设计思维的教学缺少师生间的相互研讨,而是直接灌输,单纯地强调完成作业,忽视在学生对设计线索方面的理解,忽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因此,高校设计思维课程的需要创新改革。

三、“设计思维与方法”教学对高校艺术创新人才培养的表现形式

(一)“设计思维与方法”教学在高校艺术创新人才培养的切入点

创造的前提是习惯,学生中习惯是在以前画画时老师教的方法中形成,如概念中的苹果,概念中的树,教学中过早地用符号教育,使得学生创造世界的这扇大门过早地关上,切断了与世界联系那种感受力,从而忽视了其对生活的观察。艺术家更多地是保持人在原始状态的感性,而原始状态的感性最接近的是童年阶段,感受力很强。从米老鼠的卡通形象所代表的世界最挣钱的标志中可以看出,创造设计符号的简单性。其中有谁都能画米老鼠的耳朵,或说这是只没有设计的耳朵,只是一个圆的符号,也说明我们看待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对待。最好的设计或许就是没有设计,真水无香,大道无形,手中无剑,胜似有剑。从电影蒙太奇孤立地看片段似乎什么关系都没有,而片段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则形成新的意义。因此设计思维课程中应结合感知、整体、观察等设计思维作为课程改革的切入点。

(二)“设计思维与方法”教学在高校艺术创新人才培养的表现

1.在课程中首先通过《盲人摸象》课程训练,对旧元素产生新的认识。该作品不是要求画得多好,而是让同学通过自己的手来感知探索,在画完后学生都希望看到画的是什么?这个训练反过来让同学们看出一种旧元素还能画出这么丰富的东西。通过对物体的触摸,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所有的体会和感受都很新鲜。传统中我们认为《盲人摸象》是不好的代名词,而设计中的《盲人摸象》则是可以利用的方法。课程的核心是从触摸、误解到创造的过程,也是创造设计的源泉,盲人摸象创造了五种答案。艺术创造中的看上去是孤立和错误的却创造出新的解决方案,并能产生连锁反应,因为艺术创造中的创意是没有对错之分的。在科学中很多新的发现往往都是科学家某时出错了,而从中发现有什么可以再提炼而形成的创新,盲人摸象即体现了创造性的思维。

2.在设计思维课程中设立了由原形-移植-创造设计的训练过程。而移植是我们对身边已有功能的结合,如手机和相机结合,该创意元素中谁属于谁?是能打电话的照相机?还是能拍照的手机?设计时要有所侧重。学生作业中有米老鼠与现实生活人物(移植)结合,需要学生观察生活,去观察真实的人,把生活中的人移植到米老鼠的形态语言上,通过现实人物与米老鼠形态的反差而使人产生共鸣,从而打动受众。该课通过学生亲身实践,全方位对表现对象通过触觉感受,进行思维发散,其作品表现成果既有创新特征,又有自己对作品的独特理解和情感表达。从而对空间形体、平面形态产生较为深刻地印象,也为产品设计、服装造型、平面视觉设计的课程建设打下基础。本次课程不但强化了学生的视觉传达的表现能力,也激发了创新能力,并最大程度地挖掘其内在创新设计潜力,将传统的中式风格与西方文化对接表现,从而产生新的创意,造型上可与其他学科对接,如与《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人物造型设计形象的塑造融合。

3.在限制形-想象-创造的设计课程中,学生可以用适合纹样为设计限制形,形成一个整体的设计风格,如外观的剪影限制形,卡通形态中外形的整体感是很重要的,也可以通过生活中物品外形联想画成具象效果。其中形态设计中的压迫与反抗就是创造,有限制才有创造,创造是在条件极其苛刻的条件下创造价值。如笔记本的“薄”和速度“快”的诉求,大多数创造活动都是在极其苛刻的条件下,拍出了世界级的广告。也就是一个特别的严格的限制和一个创造可能性的结合,当学生作品通过绘画将限制造形有目的的设计一套后,将能得到一个创造性的启发,从而可以寻找到设计源头在哪里,并从中可以理解出设计和绘画的区别。

4.在原型异化法设计课程中将人物拟动物化,如迪斯尼和皮克斯的形象都一样有生活中人的原型,非人化的卡通造型一定是一个具体的可感的人,如表现“我很萌”形象,当小孩很认真做事的时候,可表现出无意识的可爱,越认真严肃也越可爱。

5.风格借用法课程。新时代下人们最喜欢学“山寨文化”,但在学别人东西的同时应该自己创造新事物。在设计作品中要求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前人熟悉的作品中增添一个新人进去,原型还是你自己,把你当成一个演员充当如蜡笔小新的角色,在艺术作品中学习前人成熟的动漫设计语言。

经过以上几次课程紧密衔接,通过生动的设计作品创作激发了学生的极大创意,在限制形的设计中,很多学生作品,都可以设计加工成系列的工艺美术商品,而且风格独一无二,最后产生的作品都具原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