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6 10:10:5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科学工程管理专业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and trends globalization,there is an increasing needs for the highly educated personnel in China's real estate industry. Based on a historical review of real estate education in china,this paper provides you with a general picture of real estate education within the frame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programs.In conjunction with the experiences in offering real estate couse i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programs.at tsinghua university,the author indicates that real estate an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re the two specialization with very different foundations,and the national codes of subject installment control policy are the key issues restricting the proper development of real estate education in china.In view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real estate education in china,we should pay a great attention for the differents of real estate an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For the mutual recognition of accredited programs with overseas professional bodies in real estate and construction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it would be relatively easy to sign the agreement, but how to educate chinese students with international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s would be the key of this mutual recognition.
Key words:Real estate High Educatio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一、房地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房地产业是从事房地产开发、投资、经营、管理与服务的行业。具体包括: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各类房地产开发、土地开发、房地产投资经营等活动)、房地产管理业(住宅物业管理、土地批租经营管理和其它房屋的管理活动)、房地产经纪与业(房地产与经纪人服务、居间买卖、租赁服务、房地产交易保证服务、房地产估价等)。日益发展壮大的房地产金融保险业虽然不包括在房地产业中,但其在人才需求上也与房地产人才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房地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兴起,经过近20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000年末已经达到20,5平方米(户均住宅建筑面积64平方米),农村达到27平方米。据有关部门预测,201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45%左右,城镇人口达到6.3亿人,比2000年净增1.7亿人。如果到2010年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按25平方米计算,将需要新建城镇住宅建筑面积56.1亿平方米,平均每年约5.6亿平方米。如果再计入非居住建筑的建筑面积,未来10年中国胸地产市场发展潜力巨大。2000年,城镇住宅与房地产业增加值约5400亿元,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了6%左右,在国民经济、尤其是国民经济增长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到2001年末,中国共有房地产开发企业2.7万个,从业人员100多万人,房地产估价和土地估价机构8000余家,从业人员约15万人(其中取得房地产估价师、土地估价师执业资格的人数30000人),房地产经纪机构约2.7万个,从业人员30多万人:物业管理企业2.5万个,从业人员260多万人。此外,如果加上在政府从事房地产行政管理工作、房地产教育研究机构、房地产信息服务与咨询机构、房地产投资顾问与策划机构的就业人数,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就业总人数预计超过550万人。
房地产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其从业人员基本上都是来自城市规划、建筑学、土木工程、建设管理、投资与金融等相关专业,真正受过系统的房地产专业教育的人才只占很小的比例。上海市教育考试院提供的消息表明,目前上海包括信息产业、金融保险和房地产在内的一类专业,最受考生青睐;《深圳晚报》在未来人才市场上最走俏的将是金融、保险,高级管理、物业管理等13类经济专业人才。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对北京市有关高校房地产专业毕业生的调查显示,30.77%的同学认为就业前景非常乐观、毕业生供不应求,69.23%的同学认为就业前景一般、但是可以找到合理的工作,没有同学认为就业形势不好。
二、中国高校房地产专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
1、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教育的变革
1989年,经过国家教委批准,中国高等学校开始设置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到1998年教育部颁布新的专业目录为止,全国设置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的高等学校达到了114所。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对原有专业讲行了调整,专业种数由504种减少至249种,将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调整到工商管理类的工商管理专业。各高校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于1999年开始对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的归属进行了调整,部分高校将该专业并入工程管理专业,也有部分高校并人了工商管理专业。
建设部作为中国建筑业与房地产业的行政主管部门,于1994年成立了“全国高等学校建筑与房地产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在1998年过渡到“全国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过程中,继承了原对房地产专业教育指导的职责,并将“房地产经营管理”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一个方向延续至今。将“房地产经营管理”并人工商管理专业的院校,目前尚没有纳入“全国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的范围。另外,目前中国专科教育的专业目录中,目前仍然保留有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和物业管理专业。
2、中国高校与房地产相关的本科教育
到2000年底,全国共有77所高校开设有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工程管理专业。此外,还有一些本科生专业与房地产教育相关。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共有以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在内的32所高校开设了地理学学科门类下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该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地质学、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国土规划、地图学、遥感应用、管理科学、环境科学、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水资源计算与管理、生态环境规划、环境化学、地理信息系统、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等。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等工作。
城市规划:共有以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大学等为代表的43所高校开设了属于建筑学门类的城市规划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设计、城市规划理论与城市发展史、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行政法规与城市规划管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在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管理、决策咨询、房地产开发等部门从事规划设计与管理,开展城市遏路交通规划、城市市政工程规划、园林游憩系统规划,并能参与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城市开发、房地产筹划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研究等方面工作。
土地资源管理:以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为行表的34所高校(以农业类院校为主)开设了公共管理学科门类下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土地资源学、土地规划学、土地管理学、土地经济学、地籍管理学、测量学、土地信息系统。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规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2.086
1 引言
长期以来,工程管理某一领域被各高校用来设立专业,合并后的课程体系并没有实现真正有效的融合,主要表现在:课程多而杂,重复的授课内容在部分学科内体现的较明显,教学成效低下,资源利用率低;课程设置方面只是将原有专业的所有课程和教学理念及实践简单的拼接结合,没有达到优化系统的目的;合理性和预见性在课程结构中体现较少,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新型人才的素质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教学和科研是学校具有的最重要的两大功能,高校如果想要更好的发展离不开这两方面,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随环境的不同而不同。一直以来,较大的阻碍在教学和科研之间,由于学术评价指标的影响,通常院校注重科学研究和轻视教学。如何平衡教学和科研这两个方向,把教学的意义和学校科研能力都突出来。教学和科研并行发展是目前国内高校亟待解决的方向。
工程管理管业同样面对教学和科同事发展的问题,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在中国的所有大学专业中的影响力并不是很大,但是工程管理专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远大于在学校的影响程度。工程管理专业在国家级科研项目上取得的成就和在大学中的地位不成正比。
2 工程风险管理课程改革
目前不断快速变化的全球经济发展形势,作为新兴市场的中国迎来了迅速发展的热潮,但这就意味着面临的风险的增大。为了风险可以有效的被控制,迅速发展的风险管理相关理论研究,在每个工程专业进行有效的服务。因此,具有相当的风险意识和能力去应对社会的挑战是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技能。通过管理课程改革研究,让学生达到了解工程管理的基本原则,熟悉管理的主要过程,掌握有关现代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并掌握管理案例的分析方法,初步能够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的要求。
3 教学和科研是辩证统一的
很多学者也在研究教学和科研的相关关系,每个学者都有不同的观点,基本上有教学和研究存在负相关、零相关和正相关这三种关系观点
首先,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这一观点的基本依据是:首先,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不同的。能够传递知识是教学的最终目标,而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创造知识。其次,完成人的素质也是影响教学和科研质量的关键。除了积累相关的知识和良好的表达能力以外,还注重教师的教学质量,同时还要求教师的道德品质达到一定的水平等各方面。然而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创造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和智力因素,表达能力和其他方面的要求不是太高。再次,精力和时间限制也影响教学和研究的主体,在教学工作投入的时间精力多,势必影响到投资科学研究的时间,科学研究的结果也会受到较大影响。由此可见,教学和科研也是存在冲突的。
其次,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这一观点的基本依据是:首先,教学和科学研究存在相同的目标。教育和科学研究是促进社会和生产力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这方面来看两者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其次,从科研和教学从长期发展和整体大局观来看,二者也是一个统一的,而且是互补互助的关系。教学对科研的帮助主要体现在:随着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会打造出一支出色的科研团队,教学不但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师生在授课互动中发现新知识新问题的过程,这也有助于科研课题的发现和提出。由此可知,教学和科研是息息相关的。
最后,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零相关关系,这种观点认为教学和科研之间相互独立,并不存在任何直接联系。没有任何证据指明教学会影响科研,同样也没有证据证明科研对教育有直接影响。
4 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策略
4.1 学校出台政策协调教学与科研
大学学校可以通过制定关于协调教学与科研政策,并且对专业进行优化、学院进行重新分配专业,培训教师提升教学方法、改革制度优化人才配置,统一协调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实施一些可行的措施来降低学校面临的双重压力,各学院和教学科研主体能够采取这样的措施以达到协调教学和科研关系的目的。从教师的教学理念上出发,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师德教育树立正确三观,教学和科研的协调的重点就是这个方面。
4.2 从二级学院协调教学与科研
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问题上,大学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密切围绕二级学院改革实施方案,以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为主轴,准确提出教师在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定位需求,树立正确的学术和教学的价值观,将现有资源充分利用,使其在教学和研究工作的部门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职位分类设置,不同位置有不同的要求,突出教学人可以胜任各类工作;融合各类工作,体现相同的贡献相同的待遇。
4.2.1 专职教师岗位要求细分,工作职责明确
完成教学和研究是专职教师的主要工作,专职教师按工作方向不同可分为五种类型:教学型职位、教学科研型职位。
教学科研协同发展型教师需要满足的条件是完成二级学院安排的教学工作量,从教学、科研和学术服务三个方面协同发展,教师在完成最基本的本科或者研究生的教学工作量,需要完成自己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或者学术科研。
单纯教学型教师需要满足的条件是,是以本科生教学工作为主,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学术服务三方面综合协调的发展,教师必须完二级学院的教学任务,不仅质数量要求合格,质量同时达标,并且完成有一定质量的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教学成就总结等学术研究工作。
4.2.2 运用分配杠杆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
为达到教学岗与科研岗进行合理量化的目的,学部制定专门的绩效津贴分配制度。学部专职教师岗位绩效津贴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职位津贴、岗位津贴和奖励津贴。区别主要体现在工作资历和学术资历的不同,津贴根据工龄、职称、职称年限来建立不同程度的等级津贴。不同岗位的职责与绩效由不同的岗位津贴来体现,不同的职位和不同的工作职责的重要性也是设置岗位津贴的影响因素。如果员工表现出色和超额完成基本职责以外的学术奖励就是奖金津贴。
4.3 教师个体层面上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的途径
4.3.1 健全师资管理制度
学校和学院应该营造一个公平、公开和公平的竞争环境用于教师的发展,由学校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了解老师的实际能力,将选择申请教学、科学研究的主动权交给老师。
4.3.2 促进教师科研的公平竞争
学校和学院应该提供一个更有利的竞争环境,同时对青年教师的科研给予最大的帮助。工程管理学院成立学术团队,发挥专业集成的优点,鼓励教师申报重大研究课题,在国外期刊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学院需要对激励机制进行完善,创造更好的条件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快速完成。
5 结束语
在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中,教师不仅是面对技术问题这类矛盾,还存在道德问题,这就需要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来解决此类问题,根据内在要求处理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关系。本文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为实践课程,可以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能力,与此同时,将丰富的科研数据融入到教学活又校推动深入思考和研究,补充教学设计中的要点,为后续的实验设计打下基础,实现教学和科研的相互推动。
参考文献
工程管理专业是工程技术与管理交叉复合性学科。工程管理专业是20世纪80年代初,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需求设立的。该专业要求学生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土木工程技术、计算机管理和外语的综合知识,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外向型、开拓型的高级管理人才。工程管理要求学生能掌握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管理、经济、法律和法规等理论知识、具备相关实践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因此工程管理专业课的教学必须适应社会发展建设的需求,持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本文拟用全面质量管理(TQM)和戴明环理论与方法研究工程管理专业课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模式(PDCA)。
1 工程管理专业课教学的全面质量管理
工程管理专业课教学的全面质量管理是整个大学以教学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社会满意和本学校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成功的管理途径。基本观点是为培养人才和社会服务、全面管理和以预防为主的观点。
(1)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和社会服务观点。在大学里,学校各个部门均应该配合工程管理专业课的教学质量管理,从教学设施配备,实验室使用,教师选定、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活动的开展到考核,都应该树立为培养人才和社会服务观点,通过每道教学工序的质量控制,达到最终教学质量提高的目的。
(2)全面管理的观点。所谓全面管理,就是进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全员管理,为保证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从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企事业单位、甚至家长,都增强课程质量意识,为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负责;全过程管理,教学质量形成于教学实施的全过程,因此,专业课教学应该从开设课程、备课、授课、考核到效果评价进行全过程周密控制,做到教学质量最优;全方位管理,是指全方位的评估与管理教学质量,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工程管理专业课的理论知识,并培养工程管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3)以预防为主的观点。以预防为主,就是对工程管理专业课教学质量进行事前控制,把教学事故和问题消灭在发生之前,使每一道教学工序都处于控制状态。
2 工程管理专业课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PDCA模式设计2.1 PDCA教学质量管理模式设计
PDCA循环,是一个持续改进模型,在质量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包括持续改进与不断学习的四个循环反复的步骤,PDCA循环是能使任何一项活动有效进行的一种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特别是在质量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P、D、C、A所代表的意义如下: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处理。
PDCA教学质量环是全面教学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全面教学质量管理的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
(1)P—教学计划。每年制订工程管理专业课教学计划时,充分调研社会需求、人才培养需求、学生需求和教师科研等需求,通过集体讨论和个人思考的方式,找出前几届教学计划的优势和不足之处,选择合适的教师和教材,制订合理的专业课教学计划。
(2)D—教学活动。按照第一步骤所做出的教学计划,以全面质量管理的方式开展课程教学活动,要求做到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的专业课教学管理。
(3)C—教学检查。全方位评估教学效果,包括工程管理专业课的教师素质、教案、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主要原因。
(4)A—改进处理。对教学评估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教学经验加以肯定,并予以标准化以适当推广;发现的问题加以分析总结,进行改进,在不同的学生情况下,再重复循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2 PDCA教学质量管理模式的特点
PDCA循环,可以使工程管理专业课的教学思想方法和教学工作步骤更加条理化、系统化、图像化和科学化。具有如下特点:
(1)大环套小环,小环保大环,推动大循环。PDCA循环作为教学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不仅适用于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也适应于各个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质量管理,适应于专业课程的每一节课堂的教学管理。各级教学部门、每个教师、学生根据专业课程的教学方针目标,都有自己的PDCA循环,层层循环,形成大环套小环,小环里面又套更小的环。大环是小环的母体和依据,小环是大环的分解和保证。各级教学部门的小环都围绕着工程管理的教学目标朝着同一方向转动。通过循环把学校上下或课程教学的各项工作有机地联系起来,彼此协同,互相促进。
(2)PDCA循环的关键是处理阶段。因为处理阶段就是解决工程管理专业课教学存在问题,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的阶段。该阶段的重点又在于修订教学计划和标准,包括教学技术标准和教学管理制度。没有标准化和制度化,就不可能使PDCA教学质量循环持续上升。
(3)PDCA的核心目标是持续改进和不断提高。PDCA循环就像爬楼梯一样,一个循环运转结束,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就会提高一步,然后再制定下一个循环,再运转、再提高,不断前进,不断提高。
2.3 开展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管理PDCA模式的九个步骤开展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管理PDCA循环模式的9个步骤为:①调研和分析各方面教学需求;②按照需求设计专业课教学计划;③制定教学管理标准;④按照TQM模式开展教学活动;⑤全方位评估教学效果;⑥分析现状,总结成功经验,找出问题;⑦分析各种影响因素,找出主要影响因素;⑧针对主要原因,制订措施计划和相应标准;⑨把未解决或新出现的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
3 结 论
我国独立学院产生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为扩大高等教育资源,国家鼓励公办本科院校结合社会资金,举办独立的学院,独立学院对于缓解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不足提供了积极作用。
1独立学院特点
1.1学院特性。独立学院是由普通全日制本科高等学校按新机制、新模式成立或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独立学院具有独立的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独立进行招生,独立颁发学历证书,独立进行财务核算,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1.2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独立学院作为一种独立组织管理教育学生的学校,培养的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也具有自身的特点。第一,独立学院的学生大部分家庭条件较好,从小也受过相对较好的教育,课余生活比较丰富,兴趣爱好广泛,个体差异性大;第二,学生基础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且缺乏学习的毅力。第三,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第四,学生自尊心较强,但做事缺乏自信心;第五,部分学生家庭条件较差,自卑心较强,对事物比较敏感,容易受到影响。
2、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授课特点
2.1授课存在问题:
(1)授课速度较慢,效果较差。由于学生的基础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知识的学习全靠课堂的学习与记忆,对课堂知识掌握不够牢固。在后续的课堂中对老师的讲解反映较慢,甚至难以跟上老师的思路,造成问题的积累,而学生又缺乏学习的毅力,最终导致学生很容易放弃对课程的学习。
(2)理论课课堂氛围沉闷,学生积极性不高。对于理论课学生们大多没有兴趣,不会积极的回应老师的提问,尤其对于工程管理专业这种实际操作比较强的专业,学生更多的关注一些实践操作问题,更愿听一下工程中实际的应用案例,而忽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3)课堂练习及作业敷衍情况严重。很多学生对学习自律性不高,不善于对问题的思考学生之间存在着抄袭现象,对课堂的练习和作业存在敷衍情形,敷衍老师的要求。
(4)部分教师授课方式沿袭了普通高校的传统模式。我院部分教师是外聘制,多数来自普通高校的兼职老师,他们的上课模式学生沿袭了普通高校的授课模式,传统的讲授模式容易导致独立学院学生失去课程兴趣,抑制了他们的创造力。
2.2授课改革:
(1)选择激励为主,批评为辅的授课模式。独立学院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但缺乏自信心。如果采用激励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肯定和鼓励,学生们则会因为感受到老师们对他们真诚的关注,而备受鼓舞,增强了对学习的信心,而后会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并能够对课程知识形成加深记忆。相反,对于违反课堂纪律的同学则须提出批评,规范他们的不正确行为,引领他们融入课堂氛围。同时给学生一种奖罚分明的印象,在今后学习中主动规范自身行为,遵守课堂纪律。
(2)一视同仁,因材施教。在课堂上对待每个学生都应遵循平等原则,切实关心到每位同学,尤其很容易被忽略的同学。这种平等的关心能够使他们的自尊心得到满足、自信心得到增强。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对他们进行因材施教尤为重要,切实帮助每位同学的课堂学习,首先能够极大的鼓舞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能够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充分发挥他们活跃的思维,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课堂知识,最后鼓舞学生的勇气,能够大胆的提出课堂中的问题。作为任课老师有责任,准确、耐心地回答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悉心指导,不断鼓励他们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3)调整课程内容,改变传统“灌输式”授课模式。由于学生们习惯了仅仅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学习,因而他们能够掌握的知识非常有限。授课教师往往迫于授课压力,只注重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和全面性,而强行增加课堂内容,加大了学生们的负担,最终造成学生对知识掌握不牢固,学习效果不佳。而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讲,掌握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尤为重要。因此,对于理论课程的讲解,建议授课老师提炼课程核心内容,利用课堂时间进行详细讲解,并留给学生巩固知识的时间。例如《工程经济学》课程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而课程最基础的内容为现金流量、资金时间价值以及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经济评价方法。如果学生没能够掌握这两部分基础知识,便难以进行更深层的财务评价、设备更新分析等内容的学习。因此,学生只有在课堂上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够在后期根据自身需求而进行更深层次学习。
(4)改变传统“灌输式”授课模式,采用多媒体教学。传统“灌输式”的授课模式对于独立学生来说枯燥无味,难以激发他们对课程的兴趣,容易造成视觉疲劳。而我院的学生对直观、具体的知识接受较快,对于较抽象的、概况的知识接受较慢,采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多引入一些具体的图片和数据,不但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加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同时还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创造力。并且在课堂上尽量采用启发式的教育,对学生提出一些引导性、选择性的问题,让学生从众多答案中选择其一,引导学生们对问题的思考。
(5)课堂上切实关心每位同学的表现。课堂上有些同学对课程具有抵触心理,或者疑惑表现,而又不愿向老师表达自己的困惑。此时,授课教师须放慢讲课速度,或进行详细、直观的讲解,解答学生的困惑,否则会形成学生对整门课程的抵触与厌烦,最后放弃对本课程的学习。
对于独立学院学生这类独特的群体,需要在充分了解他们特点的基础上,制定一套适于独立学院学生学习的授课方法。在课堂的授课中,充分的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增添课堂的趣味性,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使学生掌握最核心的内容。
参考文献: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作为一种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是提升民众生活品质、国家治理能力的“富矿”,以大数据为基础要素的数字经济时代已经到来,这对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工商管理专业必须在以往商科课程的基础上融入新技术、新方法,进行学科交叉融合,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跨学科的教学[1]。运筹学自二战期间诞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已成为一门集理论与实验、既严密又富启发性的学科,既可把它当作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来研究,又可将其应用于几乎所有的科技领域,特别是在生产计划、运输问题、人事管理、库存管理、市场营销、财务和会计、设备维修、更新和可靠性分析、项目的选择与评价、工程优化设计等工商管理中有广泛的应用[2]。结合管理学和运筹学理论,《管理运筹学》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一门跨学科课程,不仅能为学生提供解决科技问题的工具,在未来的管理决策中提供科学支持,培养学生定量管理的意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理性思维,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等[3-4]。为此,充分考虑时展的要求,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特点,《管理运筹学》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1工商管理专业《管理运筹学》现状分析
1.1工商管理专业《管理运筹学》课程现状
本校《管理运筹学》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先修课程为微积分、线性代数、管理学。该课程在大二下学期开设,共计48个学时,其中理论课程30个学时,实验课程18个学时。目前,在工商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主修课程中,《管理运筹学》是少数定量化课程中的一门,也是管理的科学性在课程中的体现。但是《管理运筹学》涉及管理学、数学、计算机、运筹学等多学科交叉,在构建模型时需要有一定的多学科交叉背景。此外,《管理运筹学》理论中有大量的数学符号与公式、繁琐的求解过程步骤,学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才能较好地掌握求解方法和技巧。正因此,《管理运筹学》课程的教学在工商管理专业存在一定的难度。《管理运筹学》的教学设计大多仍停留在以教材为依托、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概念和原理等理论层面为教学重点,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通过学习,学生虽然可以在实验课上按照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建模及求解,但无法与真实的问题相结合,无法主动将真实的实际问题转化为运筹学可以解决的数学问题,遇到实际问题时难以用所学指导实践,无法达到教学的基本目标。
1.22019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关于《管理运筹学》课程调查结果分析
以本校为例,针对2019级工商管理专业的所有学生,在完成专业必修课程《管理运筹学》的学习后,通过调查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在课堂教学方面,大部分学生还是认为课程学习情况较好。大部分学生还是能认识到《管理运筹学》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在上课过程中也感受到了课程的难度较高,意识到认真听讲、多做练习和及时复习巩固的重要性。目前学习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知识点太多,学不会。(2)在上课形式方面,由于受疫情影响,该学年课程均采用网课形式,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均在线上沟通交流,沟通交流的机会有限,途径较少。但虽然是网课,整体逃课率较低,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按时上课。(3)在课程培养方面,学生十分关注建模的讲解,希望能从《管理运筹学》课程的学习中提高建模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其次,学生关注实验操作,希望提升软件操作能力。而学生最不感兴趣的是理论分析,特别是很多数学公式的推导过程。(4)对于《管理运筹学》课程的建议主要包含两个方面:首先理论讲解希望线上上课,讲得详细、生动,可以多讲例题,多做练习,巩固知识,其次关于实验课希望能融入模型实践部分,尽量先给学生演示操作。
2工商管理专业《管理运筹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上述分析,目前工商管理专业《管理运筹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2.1教学目标定位不符合学生现状
对于财经类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大部分学生从入学开始学习《微积分》就对数学类的课程有一定的抵触和畏难心理,而且学生的数学基础不一致,特别是还有一些转专业的学生。而且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此之前仅有数学类课程,无其他定量课程。很多学生没有较高的数理基础,定量管理的思维模式也无法得到训练。这使得后续学生学习《管理运筹学》时,无法接受不同于其他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方式,而且小部分学生无法理解运筹学理论。同时,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学习管理学知识,对管理学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而且思维比较活跃,具有较强的实践分析能力。但实际中《管理运筹学》的教学还是以理论讲解为主,实践分析为辅,与学生需求不一致。
2.2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管理运筹学》的教学主要采用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两方面相结合。理论学习主要采用教师课堂上讲授的方式,通常以填鸭式教学为主,学生只需要单方面听讲,缺少主动思考分析的过程,学习过程较为枯燥,而且涉及的知识点众多,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无法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学习主要为上机操作,要求学生根据每次的实验要求自主进行操作,完成相应的实验并提交实验报告。这个过程中很难发现学生的薄弱点,无法保障实验课时间的充分利用,长此以往学生的热情度也会下降。经过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的实施,更应该对新的教学模式进行尝试和探索。
2.3教学内容落后
目前,《管理运筹学》的教学内容在理论方面主要侧重于概念的介绍、定理的推导等理论知识,对案例建模与分析的过程内容较少,而且通常仅只考虑课本中相对陈旧的知识,没有拓展运筹学的最新研究,无法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而且,现有实践教学中的案例大部分已经用了十几年没有变化,而且只是为了单纯反映相对应的知识点,过于简单抽象,更侧重于运筹学的理论实践,与实际问题差距较大,忽略了其在工商管理专业中的应用性,无法跟随当今互联网时代的要求,也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2.4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课程主要采用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种形式,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40%,期末考核占总成绩的60%。平时考核包含点到、课堂回答问题和实验报告,期末考核为论文考核,要求以“管理运筹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为主题撰写结课论文。考核相对单一。而且无法完全衡量学生对《管理运筹学》课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很多学生只是应付考试,只是为了完成论文仿照课本习题编写案例,没有将所学知识真正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工商管理专业《管理运筹学》课程改革
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对《管理运筹学》课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目前教学情况,工商管理专业《管理运筹学》课程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3.1重视课前自学
为了保证学生能及时掌握《管理运筹学》知识,让学生课前预习相关知识。疫情期间已经完成的线上课程既可以作为学生课前学习的资源,同时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习题,并设置分析题以供课堂讨论,增加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通过学生习题完成的情况和课堂讨论分析题的情况,可以调查学生自学的情况,摸清课程的难点,及时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解答。
3.2充分重视实践教学
不同于统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管理科学等专业,工商管理专业所开设的《管理运筹学》课程以管理为背景,在理论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要重视实践教学,强调实践教学对于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设计上均应体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3.3丰富教学内容
及时更新理论教学内容。《管理运筹学》授课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定期就运筹学最新理论、方法或案例等内容组织研讨,并对授课内容进行及时更新,使得授课内容能够跟得上时展的要求。另外,鼓励授课教师定期与其他教学团队交流,与校外教师交流,探索《管理运筹学》在工商管理专业更广泛的应用。充实实践教学内容。一方面,教师要在所进行的项目中找寻合适的问题,尽量挖掘综合性问题,不断改进重新案例库,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邀请企业高管来为学生上课,将实际管理中所遇到的问题最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在充实案例库的同时,给学生带来切身的体会。
3.4充实教学方法
在一些理论课上采用翻转课堂[5]的方式,使得学生作为课堂的讲授者,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另外增加小组合作项目,以小组形式完成某实际企业管理中的案例,并进行小组汇总。紧跟时展潮流,关注企业管理热点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管理运筹学》课程在工商管理专业的必要性,培养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收获更强的成就感。另外,完善专业实习管理体系,将实践教学与专业实习相结合,提高学生对现代企业管理特别是定量管理的认识,掌握科学的立场、观点来观察、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课程的认可度[6]。
3.5优化考核方法
优化考核方法,在原有基础上加上案例展示,采用平时考核、案例展示和期末考核的多样化综合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案例展示需要学生在课堂上分析实际管理问题,从发现管理问题、管理问题的数学化表述、建模过程、仿真求解到结果分析,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语
本文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并以《管理运筹学》上课真实情况为例,研究了工商管理专业《管理运筹学》的教学问题。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重视实践教学,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2)通过教师研究项目和与企业合作,充实案例库,给学生带来切身的应用体会;(3)增加小组合作和翻转课堂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4)用平时考核、案例展示和期末考核等多样化的综合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参考文献
[1]吴志兴.地方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思路与措施[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0(15):32-33.
[2]胡运权.运筹学基础及应用[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
[3]孙嘉轶,魏玲,姚锋敏.“互联网+”背景和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下管理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39(8):46-48.
[4]李征仁,张晓航,刘娜.基于管理学视角的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7(9):38-40.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现状
据调研,大多数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都设置了工程识图模块、施工技术模块、工程估价及项目管理模块等课程,而工程估价又是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具有的“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导致其教学难度大,对任课教师理论和实践经验要求高,也导致了工程估价等同类型的专业课程在教学模式上存在诸多问题,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及学生就业。本文基于作者长期担任工程估价课程教学与研究的基础上,以工程估r课程为例,分析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现状如下:
课程体系不完善、知识结构零散。估价课程模块中,虽然工程识图、项目管理、工程概预算及其它应用类课程在教学计划中都安排一周的课程设计,但以往的课程设计以所配套的课程为单元,只完成对特定课程的相关知识的验证和巩固,没有知识系统化的环节,造成学生掌握知识零散,与实际脱节,难以建立关系化的课程系统概念
教学方式被动、缺乏综合训练。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满堂灌”、“纯理论授课”方式为主,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场地固定,大部分同学上课时玩手机、睡觉、走神等,课堂表现沉闷,教学效果不理想。一些实验类课程,软件设备都是单模块购买的软件,其自身开发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较弱,仅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指导书上的内容和步骤做实验,仅仅是模仿老师的操作,运行后,看看效果,而对于每个项目具体实现方法、运用原理,往往不求甚解,很少有学生去针对实验内容,提前主动了解、灵活运用,这种被动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实践教学形式化、软硬件设施保障不足。课程设计、实习等集中实践环节,一方面平时学生实践能力较弱,测试时没有提前准备,没有深入的认识。另一方面,全部软件的购买需要较大的经费投入,因此这一环节目前主要是购买几个节点运行。把几个基本节点连接起来,完成课程任务。学生不能经历工程预算的基本原理,工程预算软件运行原理,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竣工结算,竣工决算等全过程的概预算操作方法。教师对实践教学参与较少,个别教师不重视,不愿参与实践教学,也影响学生能力的提高。
考核方式单一、成绩评定不规范。考核尽管由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构成,理论考核采用试卷考试形式比较公正客观,但实践环节考核难于进行,只能给出影响分,而且只要到场不管做的效果如何都会通过,因此学生往往重理论轻实践。
基于上述分析,工程管理专业改革相关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内容
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达到较高的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改革。
基础层:以《工程估价》课程为例,改变传统的教室授课、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将课堂教学转移到实验室,教师讲授一部分知识,学生实验一部分,边学边做,淡化实验个数概念。实验内容就是项目中的一个个知识点、子模块或者是子程序。通过实践来强化工程估价的基础知识,掌握工程估价的软硬件资源及工作原理。
应用层:在工程估价原理及应用课程实验训练的基础上,学生带着在实验环节中实现的一个个子模块或者子程序进入集中实践环节(工程估价课程设计)。教学安排上将工程设计CAD实习与工程估价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整合到一起,引入项目训练,让学生在此完成一个项目的综合设计。使实践训练与工程实际接轨,启发学生多向思维和设计思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和创新欲望。
创新层:通过基础层与应用层的工程估价应用系统设计子项目设计与调试的全过程训练,学生已具备工程估价应用系统的学习、制作和应用能力。在这一阶段,要求学生进行综合性的项目设计。通过学生自制作品,参加学校举办的算量软件的创新比赛,也可以参加全国广联达设计大赛。通过大赛来检验学习效果,检验实践创新能力,完成综合项目的设计、制作与调试。在创新层的项目法实施过程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从文献查阅、方案制定、可行性分析、设计、仿真、实验调试、总结等方面组织学生独立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分析解决实际概预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以创新为灵魂,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不断提高自主学习、团结协作和组织实施的能力。
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效果
通过上述教学模式改革,《工程估价》课程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
首先,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转变原有“教师为主”纯理论式教学方法为“学生为主”参与式教学法,学生上课不再是“低头族”,闷不吭声,而是勤于发言,争相讨论。由此,他们不仅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而且通过讨论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层次思考,从而熟练掌握本门课程的所有知识点和应用技能。
要实现能力和知识的双重培养目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尤其是实践教学方法的凸显是必不可少的。除了最为传统的讲授法之外,还可以采用互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开放教学法等。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针对专业课程的不同教学内容,结合教师教学经验,尝试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较好发挥学生学习时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实现其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一)案例教学法
鉴于公共管理学科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目前案例教学法是国内外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中非常提倡的教学方法。教师结合国内外公共管理实践,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典型的专业课程的相关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把公共管理理论和国内外公共管理实践紧密结合,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公共管理实践中,在公共管理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然后结合专业知识研究分析,解决公共管理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并将学习研究的成果在实践中推广应用,做到公共管理知识“从社会中来,到社会中去,服务于社会”。为增加案例的可看性和趣味性,授课教师在案例可多选择一些视频资料。如《城市管理》课程,在第一章绪论教学中,教师引入了中央台“热线12”节目“恼人的夜市”报道视频,因为该报道是聚焦于中央民族大学周边魏公村夜市喧闹、乱搭乱建等问题,学生对于发生在身边的案例感同身受,非常活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中了解城市管理的必要性和管理客体。在媒体报道一年多后,魏公村违章乱建的建筑均被相关部门拆除,但拆下的建筑材料、砖头、泡沫被乱扔,街上尘土飞扬,持续好几天无相关部门问津,给过往行人带来了诸多不便。教师又在课堂上以此为例,启发学生思考城市管理中各管理部门配合协作的必要性和有效性。除了授课教师查找课程案例材料外,还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由学生联系课程专业理论,主动寻找相关公共管理实践案例,并以小组形式分组在课下进行充分讨论、分析,形成系统的分析报告,在专业课程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享,展开充分讨论,最后教师还可以对案例及学生的分析进行点评。通过理论和案例教学的有机结合,能使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变得浅显易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能大大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开放教学法
所谓的开放教学,是指教学活动不局限于学校的象牙塔,可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公共部门的工作环境,认知其管理程序和办事方式,从而认识真正的公共管理。“走出去”是指组织学生去政府等公共部门进行参观、调研、实习,参与公共管理实践是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能力素养的最快捷方式,也是学校课堂教学最好的补充。如在《行政学原理》课程教学实践中,授课教师组织学生去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审批大厅参观,并与建委法规处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座谈,了解北京市建委行政审批改革实践,学生在参观座谈中表现非常活跃,积极提问,这种实践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实践,学生具体感知了行政机关的运作,对公共管理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走出去”的课程实践方法固然教学效果突出,但也必然受到学生人数、场地、时间等多方面限制,相较而言,“请进来”的课堂实践方式受条件限制要少,也更容易实现。“请进来”是指邀请公共部门的管理者来学校作专题讲座,结合其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学生现身说法。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与一线的公共管理实践者面对面沟通,了解来自公共管理实践一线的最新动态,实现对专业知识理论由表及里的认知。当然,开放教学法能顺利、有效实施的前提,是学校与公共部门保持良好密切的合作。这除了可以借助于教师的个人人脉关
系外,更需要加强学校、学院与当地公共部门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认知的场所。 (三)互动教学法
互动教学法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讲授法固然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但它也有明显的缺陷,即在教学过程中的单向性。而互动教学法恰好能弥补讲授法的不足。教师在讲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针对某些教学重难点,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答疑等方式,鼓励启发学生思考,并由教师点评总结。这种互动能使教师有效了解学生实际知识掌握情况,便于及时调整安排教学进度,同时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学习的能力。如《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公文案例评析就非常适合采用互动教学法。通过提问、组织学生讨论例文,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并掌握写作的实践技巧。另外,在开学初,教师就可以公开电子邮箱及课程网络平台链接,方便学生在发现专业问题时随时答疑和下载相关课程资料。在实践中,这种网络互动方式尤其受到内向腼腆学生的欢迎,这既能避免他们和教师面谈时的紧张拘束,又能有效解决其知识困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能有效配合讲授法,实现教学相长,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优化
目前,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学时通常是54或者36学时,在有限的课时内,要争取使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信息量,并有效培养锻炼能力,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必须精心选择、优化教学内容。首先,教师必须明确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科内容的区别,在有限的授课学时内,要想面面俱到地涉及专业学科的所有知识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在选择课程教学内容时,必须有所取舍,关注和重点突出学科核心知识和热点问题,而其它相关知识,则可以介绍参考书籍、布置课外作业等形式,让学生自学相关的背景知识,锻炼培养其自学能力。其次,教师要结合课程特点,在教学内容中充分反映国内外公共管理实践活动。作为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必然包含学科的基础理论,这些理论描述了公共管理活动的规律,也是学生学习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但是纯理论知识的讲授不免枯燥乏味,而且,缺乏社会阅历的本科学生在这些知识的理解、掌握上也会存在一定的困难。事实上,放眼世界,国内外公共管理实践活动比比皆是,它们都蕴含着丰富的公共管理理念,用实践活动来说明和验证公共管理理论和规律当然是最有说服力的。这就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国内外公共管理实践,用专业眼光筛选、梳理、分析有案例价值的公共管理实践事件,及时补充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辅之以现实事例,使之能有效帮助学生融会贯通理论知识,这能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充分体现了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应用性导向。如《行政学原理》,顾名思义,这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如果教师就原理讲原理,则流于形式和枯燥,学生也难免兴趣缺缺。为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在行政学各个主题领域的原理讲授中辅之以政府实践活动的内容。如行政职能这一章的教学内容中,在介绍相关理论时,可加入我国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实践探索案例,用以说明在政府职能转变实践中政府和社会构建的合作伙伴关系,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政府职能转变的理解,强化其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再次,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使其反映最新的国内外学科理论前沿动态和最新的公共管理实践。部分高校教师可能会存在着一个教学误区,即“一套教案讲义可以用上好几年”。这种想法可能在诸如数学、英语等纯基础学科中有着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在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中,是绝对不适用的。公共管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公共管理理论和国内外公共管理实践更新变革非常快,因此,在每次授课之前,教师必须做好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优化,保持教学与理论、实践的同步发展,为学生提供最新的信息量。最后,为体现课程教学的深度,可以在教学内容中,结合教师的研究方向和科研优势,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增加部分专题分析的内容。专题分析可以增加学生对相关专业问题的了解深度,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其科研能力。如《城市管理》课程,在城市人口和社会管理这一章中,可以加入城市流动人口管理专题和城市社区养老专题,引导学生关注城市管理实践热点,加深其对问题的思考,并锻炼其思维能力,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36(2016)02-0074-04 DOI:10.14045/ki.rhen.2016.02.015
公共管理类专业是目前很多综合类高等院校开设的专业,它包含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等相关专业,随着公务员就业热,这个专业的招生前景越来越广阔。公共管理学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毫无疑问,公共管理类专业不同于一般的基础类专业,其培养目标并不仅限于学生在基础理论方面的融会贯通,而应该更侧重于学生应用型能力的培养。公共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就是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悉和掌握公共管理基本知识与技能,具有高度公共责任感和公共服务精神,适应当代公共管理现实需要的高素质公共管理人才。所有专业课程毋庸置疑的教学使命是追求教学效果和本专业培养目标的高度契合。传统教学模式下,专业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体系的培养,但对于应用型专业来说,专业课程单纯的理论知识教学导向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样重要。而这在传统教学实践中往往容易被专业课程教师所忽视。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加上本科学生社会经历有限,且公共管理类专业理论知识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不少学生在对专业课程的认识上,视其为“万金油”,什么都学,但觉得学与不学差别不大,专业性、实用性不强。在这种认知影响下,学生参与专业课程教学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难免大打折扣。因此,传统教学理念导向下的课程教学活动的效果,就会与培养提升学生能力的目标出现一定的偏离。专业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可以在教学实践中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试形式等多方面着手。本文拟从公共管理类课程的特点出发,结合多年教学实践,从上述角度逐一探讨。
一、采取基于能力培养的多种教学方法
要实现能力和知识的双重培养目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尤其是实践教学方法的凸显是必不可少的。除了最为传统的讲授法之外,还可以采用互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开放教学法等。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针对专业课程的不同教学内容,结合教师教学经验,尝试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较好发挥学生学习时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实现其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一)案例教学法
鉴于公共管理学科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目前案例教学法是国内外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中非常提倡的教学方法。教师结合国内外公共管理实践,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典型的专业课程的相关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把公共管理理论和国内外公共管理实践紧密结合,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公共管理实践中,在公共管理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然后结合专业知识研究分析,解决公共管理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并将学习研究的成果在实践中推广应用,做到公共管理知识“从社会中来,到社会中去,服务于社会”。为增加案例的可看性和趣味性,授课教师在案例可多选择一些视频资料。如《城市管理》课程,在第一章绪论教学中,教师引入了中央台“热线12”节目“恼人的夜市”报道视频,因为该报道是聚焦于中央民族大学周边魏公村夜市喧闹、乱搭乱建等问题,学生对于发生在身边的案例感同身受,非常活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中了解城市管理的必要性和管理客体。在媒体报道一年多后,魏公村违章乱建的建筑均被相关部门拆除,但拆下的建筑材料、砖头、泡沫被乱扔,街上尘土飞扬,持续好几天无相关部门问津,给过往行人带来了诸多不便。教师又在课堂上以此为例,启发学生思考城市管理中各管理部门配合协作的必要性和有效性。除了授课教师查找课程案例材料外,还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由学生联系课程专业理论,主动寻找相关公共管理实践案例,并以小组形式分组在课下进行充分讨论、分析,形成系统的分析报告,在专业课程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享,展开充分讨论,最后教师还可以对案例及学生的分析进行点评。通过理论和案例教学的有机结合,能使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变得浅显易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能大大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开放教学法
所谓的开放教学,是指教学活动不局限于学校的象牙塔,可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公共部门的工作环境,认知其管理程序和办事方式,从而认识真正的公共管理。“走出去”是指组织学生去政府等公共部门进行参观、调研、实习,参与公共管理实践是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能力素养的最快捷方式,也是学校课堂教学最好的补充。如在《行政学原理》课程教学实践中,授课教师组织学生去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审批大厅参观,并与建委法规处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座谈,了解北京市建委行政审批改革实践,学生在参观座谈中表现非常活跃,积极提问,这种实践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实践,学生具体感知了行政机关的运作,对公共管理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走出去”的课程实践方法固然教学效果突出,但也必然受到学生人数、场地、时间等多方面限制,相较而言,“请进来”的课堂实践方式受条件限制要少,也更容易实现。“请进来”是指邀请公共部门的管理者来学校作专题讲座,结合其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学生现身说法。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与一线的公共管理实践者面对面沟通,了解来自公共管理实践一线的最新动态,实现对专业知识理论由表及里的认知。当然,开放教学法能顺利、有效实施的前提,是学校与公共部门保持良好密切的合作。这除了可以借助于教师的个人人脉关系外,更需要加强学校、学院与当地公共部门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认知的场所。
(三)互动教学法
互动教学法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讲授法固然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但它也有明显的缺陷,即在教学过程中的单向性。而互动教学法恰好能弥补讲授法的不足。教师在讲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针对某些教学重难点,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答疑等方式,鼓励启发学生思考,并由教师点评总结。这种互动能使教师有效了解学生实际知识掌握情况,便于及时调整安排教学进度,同时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学习的能力。如《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公文案例评析就非常适合采用互动教学法。通过提问、组织学生讨论例文,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并掌握写作的实践技巧。另外,在开学初,教师就可以公开电子邮箱及课程网络平台链接,方便学生在发现专业问题时随时答疑和下载相关课程资料。在实践中,这种网络互动方式尤其受到内向腼腆学生的欢迎,这既能避免他们和教师面谈时的紧张拘束,又能有效解决其知识困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能有效配合讲授法,实现教学相长,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优化
目前,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学时通常是54或者36学时,在有限的课时内,要争取使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信息量,并有效培养锻炼能力,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必须精心选择、优化教学内容。首先,教师必须明确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科内容的区别,在有限的授课学时内,要想面面俱到地涉及专业学科的所有知识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在选择课程教学内容时,必须有所取舍,关注和重点突出学科核心知识和热点问题,而其它相关知识,则可以介绍参考书籍、布置课外作业等形式,让学生自学相关的背景知识,锻炼培养其自学能力。其次,教师要结合课程特点,在教学内容中充分反映国内外公共管理实践活动。作为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必然包含学科的基础理论,这些理论描述了公共管理活动的规律,也是学生学习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但是纯理论知识的讲授不免枯燥乏味,而且,缺乏社会阅历的本科学生在这些知识的理解、掌握上也会存在一定的困难。事实上,放眼世界,国内外公共管理实践活动比比皆是,它们都蕴含着丰富的公共管理理念,用实践活动来说明和验证公共管理理论和规律当然是最有说服力的。这就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国内外公共管理实践,用专业眼光筛选、梳理、分析有案例价值的公共管理实践事件,及时补充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辅之以现实事例,使之能有效帮助学生融会贯通理论知识,这能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充分体现了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应用性导向。如《行政学原理》,顾名思义,这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如果教师就原理讲原理,则流于形式和枯燥,学生也难免兴趣缺缺。为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在行政学各个主题领域的原理讲授中辅之以政府实践活动的内容。如行政职能这一章的教学内容中,在介绍相关理论时,可加入我国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实践探索案例,用以说明在政府职能转变实践中政府和社会构建的合作伙伴关系,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政府职能转变的理解,强化其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再次,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使其反映最新的国内外学科理论前沿动态和最新的公共管理实践。部分高校教师可能会存在着一个教学误区,即“一套教案讲义可以用上好几年”。这种想法可能在诸如数学、英语等纯基础学科中有着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在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中,是绝对不适用的。公共管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公共管理理论和国内外公共管理实践更新变革非常快,因此,在每次授课之前,教师必须做好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优化,保持教学与理论、实践的同步发展,为学生提供最新的信息量。最后,为体现课程教学的深度,可以在教学内容中,结合教师的研究方向和科研优势,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增加部分专题分析的内容。专题分析可以增加学生对相关专业问题的了解深度,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其科研能力。如《城市管理》课程,在城市人口和社会管理这一章中,可以加入城市流动人口管理专题和城市社区养老专题,引导学生关注城市管理实践热点,加深其对问题的思考,并锻炼其思维能力,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探索基于能力培养的课程考核改革
专业课程的考核是衡量教学目标是否有效实现的重要指标。课程考核一直被学生重点关注,考核形式的变革创新能有效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因此,为实现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课程考核内容、形式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授课教师可以借助于这个无形的指挥棒,在考核内容、形式改革中充分体现能力培养的导向,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更加关注知识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传统的专业课程考核形式往往采用试卷考试,用闭卷或者开卷的形式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但是这种形式有着自身的缺陷,它固然是考核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非常有效的方式,但是对于其理论联系实践的应用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却无法有效开展,以至于长期以来,学生对待专业课程的考试基本上陷入“死记硬背”的误区。在以实践性、应用性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下,课程考核形式也应该尝试着多种形式的改革。各学校教务处对专业必修课程期末考试一般会有考试形式等方面的规定,而课程期中考核就可以由教师视不同课程的特点尝试灵活的考核形式,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焦点。其一,可尝试由学生分组案例分析的考核方式,由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联系专业课程相关理论,结合现实公共管理实践案例,课下进行案例讨论、分析,各组将讨论分析结果在课堂上向全班作案例分析汇报展示,由教师为每组的案例汇报展示表现打分,这可以占考核50%的比例分,再由学生根据案例分析情况,每人撰写一份书面的案例分析报告,这也同样占50%的比例,两个成绩合一为学生的期中考核成绩。这种形式能有效考核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并充分锻炼学生思考应用、团队合作的能力。其二,可尝试写作课程学术论文的考核方式,这是锻炼学生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具备从事专业科研的能力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写作学年论文、毕业论文都是本科学生重要的学习任务。教师布置专业课程论文,为学生提供了基本的科研训练机会,为写作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这也是有效测试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方式。综上所述,在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学学内容的优化、以及考核形式的改革等多种方式,引导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最终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6)050078050引言
工科大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或知识结构?这是高等教育领域一直在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之一。陈辉[1]认为,工科大学生应具有专业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数理化知识、哲学、艺术、经济、历史、社会学、计算机、外语、管理等知识,而且认为现在的工科大学生在哲学、艺术、经济、历史、社会学、计算机、外语、管理等方面知识很弱。仲伟合提出大学生应培养4种能力[2]: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
我国在1998年12月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党的十报告指出,要“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3]。刘春英[4]认为创业知识是为了顺利地完成创业所需要知道的事实型与经验型信息,如企业运作和市场开发知识、商业基础知识、创业行业背景、专业技术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和对国家政策和经济形势的认识等等;刘明[5]基于创业教育设计了相应的课程体系,该体系不仅包含第一课堂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科技人文教育,还包含第二课堂的校外创业家、企业家、风投人员等为主体的创业讲座、论坛等;张艳瑾[6]提出应积极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形式,改变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式的教师讲授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005年,CDIO工程教育模式引入中国,在短短十年内,对中国工程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行(operate)。CDIO的创新贡献是通过对工程师工作的分析,把工程师所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分解整理成为CDIO教学大纲(CDIO专业培养标准)[7]。
综合学者们的研究结论及CDIO的素质要求,工科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必须包括“管理知识”。在燕山大学,“管理科学基础”这一课程已开设了30年,仅2014~2015学年,就有20个大专业、64个专业方向的112个班开设该课程,这也是列入工科学生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唯一一门管理类课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适应CDIO的要求,对该门课程进行了改革探索。
1传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内容不合理
多年来一直将“管理科学基础”定位为工科学生的管理知识扫盲课,因此,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包含了从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等几乎工商管理专业所有的主干课程,而且在具体内容上也是从职能管理者角度来安排,没有很好地考虑工科学生就业后从事的岗位特点,再加上课程学时的限制(目前是32学时,以后将缩短到16学时)及学生对该课程的不重视(因为是非专业课程),造成教师讲课无法深入、学生听课积极性不高的局面。
1.2教学方式单一
由于课程内容多、学时少,传统课程教学仍是理论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在听,没有时间主动地去思考,更难以参与其中。除了课堂教学外,任课教师在课堂外与学生没有沟通渠道,无法将更多的管理资讯与学生共享。
2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为了改进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依托燕山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创业导向的管理科学基础案例教学改革”,对该课程进行了改革。
2.1合理确定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139-0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建筑呈现智能化、集成化的趋势。特别是近年来建筑行业得到迅猛的发展。为了适应这种发展形势,建筑市场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高水平,综合类工程管理专业人才。虽然,许多高校结合自身具体实际,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已为建筑行业的发展输送了许多优秀的人才,但是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亟待进一步解决。如何对本科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进行优化已成为高校必须尽快解决的重要课题。
1 优化本科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计划
对本科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优化,具体应广泛涉及到三个方面,即优化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总体目标、优化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优化工程教学内容。具体如下:
1.1 优化总体目标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就是接受过工程师专业训练,土木工程技术基础扎实,能将其熟练的应用于实践,并且具有一定与工程管理有关的经济、管理以及法律知识的高素质人才。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才使用之间的关系来看,在这个领域实施注册工程师制度对于提高专业工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应按照“接受过工程师专业训练”的要求来对本科生进行专业训练。将学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学生用书的选择以及课堂教授内容和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房地产估价师等的实际操作以及专业培训紧密的结合起来。
1.2 优化课程设置
教学计划的中心环节就是课程设置。本科院校可以将工程管理的专业课程按照基础学科和专业学科特点构成以下几个层次的课程体系:
(1)除了安排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之外,还应在工科类本科在校生的日常课程中加入语言编程、网页制作等和计算机密切相关的课程。
(2)为土木建筑学科的在校生安排必修的学科课程,如,三大力学、建筑结构等。
(3)在本专业开设工程造价、项目管理等课程。然后再按照不同专业的方向设置相对应的课程组,并规定每个小组的主干课以及学分数。同时也要对基础课程的最低应修学分做出规定和要求。
(4)设立与学生专业相对应的拓展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认识程度,比如,设置特种结构,让本科生能够进一步掌握仓储建设最基本的结构与原理。此外,还可以通过开设project的软件应用课程,让本科在校生真正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管理工程建设项目进程的方法与过程。
1.3 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该遵照书本理论和课外实践、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验基地有机结合的方法,既要包含理论性知识,又要兼顾到实践性知识,将实验室教学和基地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增加实践课程。例:在与房地产开发有关的课程中,可以分别对房地产项目投资决策、模拟挂牌出让等章节进行设计和安排。
2 优化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项目的决策、实施、以及使用阶段的整个周期所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将实践教学分为课内实践、课外社会调研、模拟生产现场试验、生产现场实践这几种方式。
2.1 课内实践教学
开展课内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决策阶段可以通过安排编制项目与融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等课内作业来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在设计阶段,学校可以在基础课程中,通过设计建筑方案、设计概算、现场施工等形式来提高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招投标阶段可以用招、投标的文件来帮助学生了解与之相关的内容。在施工阶段,学生应该掌握施工的技术与方法,控制成本的方法以及相关技术的使用,并且通过施工组织设计以及项目管理规划使高校学生掌握与之相关的方法和工具;在竣工验收投入使用阶段,可以通过让高校学生整理验收的文件、结算物业管理手册来了解掌握相关方面的理论知识。
2.2 课外实践教学
课外社会调研是指通过搜集、分析和研究相关事实材料,进而对此做出解释,提出解决方法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对课外实践课程进行设计时,学校可以采用社会调查的方式将学生带到活动现场去感受施工的实际过程与企业的环境,学习最先进的建筑技艺,了解最前沿的建筑材料,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提高实际操作的能力。
2.3 模拟现场实践教学
模拟生产现场实验根据实验的对象制作出模型或仿照实验所需的一些条件进行试验。我们可以通过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工程资料管理实务模拟的情景模拟方式让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切实体会到项目管理的整个过程,与此同时,还可以让他们利用仿真道具来分角色扮演,以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2.4 真实现场实践教学
MIS概念部分要求正确理解管理、信息、系统和IS(Informationsystem)及MIS等相关概念;技术基础部分包括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数据处理和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等知识,常见MIS包括典型的MIS软件如MRP、MRPII、ERP、SCM、CRM和DSS等的使用以及这些软件对信息的处理和管理;MIS开发部分涵盖了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如MIS开发方法、MIS开发过程各阶段的任务与技术等;系统开发过程和运行过程的管理内容涉及信息系统开发的项目管理、运行维护、安全管理和评价等;MIS应用和案例部分介绍各类现代管理信息系统的特性、应用及其发展方向,通过大量相关案例总结课程内容和体系。
2多种理论教学方法并举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将多媒体教学、网络化教学、交互式教学及案例教学等方法灵活使用和动态结合,改变以往单一、枯燥的授课模式。
2.1合理使用多媒体
根据MIS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多媒体教学方式呈现的信息量大,图文表直观生动,便于流程的动态演示,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和记忆,并且通过增加大量阅读材料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对一些MIS中概念或原理的理解。但是对于一些教学重点难点内容,教师还是需要进行必要的板书来讲解,同时用自己的语言,手势和表情传达知识和信息,已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2网络化教学
网络化教学是对课堂内教学的有力补充,是实施教学改革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教学网络化的趋势。一方面笔者在教师个人计算机上构建FTP服务器,将课程教学中的常用MIS软件工具、教学资料和一些课外阅读材料等上传,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参与网上论坛、专题学习网站、专题QQ群、各大门户网站提供的免费博客系统等及时提出和解决问题,在使用过程中,学生也可以体验信息技术带来的优势。
2.3讨论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避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和被动学习,可以就某些课程内容展开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例如本次教学改革中,涉及了如下讨论的内容: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针对工商管理类专业,MIS课程的所起的作用和发挥的意义;MIS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挑战和MIS的发展趋势;调查沃尔玛公司,讨论其信息化建设;如何利用MIS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等。
2.4案例教学
在MIS教学中,由于教材的内容大都偏重理论,缺乏一些典型的案例,导致学生因抽象的理论而难以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案例教学是该课程重要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即将一个完整的、典型的、有一定实用价值的核心实例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从问题的提出、系统的初步调查、战略规划、详细调查、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到系统实施和运行管理过程,有机的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3重视实践与操作
3.1实地参观调研
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学生分批分组到实地去参考调研,这是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取得感性认识的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通过参观企业已建成的管理信息系统,让学生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熟悉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际结构和功能。
3.2上机实验法
在介绍信息系统的应用时,先介绍基本的原理,再通过相应的软件系统来操作,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学生从系统的观念出发考虑问题,教学过程中,使用了有代表性的ERP软件让学生分组,按照规定的业务流程,合作完成相应业务的处理,掌握如何将MIS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3.3课程实践体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