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6 10:11:0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2建立合乎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
(1)建立健全课程质量监控组织体系。艺术实践教育质量监控组织体系是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目标和运行机制中的一部分,它具有行政事务管理组织与学术管理组织的属性,主要是从实践教学的源头———课程上进行管理,具体是从课程开发、课程设置、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管理上着手进行。行政事务管理组织属性是由系部教研室、教务处、督导室等部门彼此分工合作,学术管理组织属性是由专业建设委员会、课程建设委员会以及教材建设委员会等组成。
(2)课程质量监控制度体系。一些院校在对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没有一个明确的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导致许多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践规范性差和实践效果不明显现象。针对这种情况高校首先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的建立,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制定的规则制度包括实践教学规章制度、专业技能规范、实践教学大纲和修订实践教学计划。在实践教学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各个环节中都要加强管理,逐步完善规章制度的建设,特别要从实践教学出发来制定,实践教学一定要与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实验技能相适应,同时制定严格的质量标准建立实践教学规范化实施。要实现课程质量目标,必须建设和制定一套完整、科学、严密的规章制度,以明确各系统职能、规范工作程序,做到有章可循,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并形成自我完善、优化的建设机制,使学校的课程质量监控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3)建立有本校特色的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最佳的状态就是在真实或者接近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实践,这就对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有了高层次的要求。各个高校也要形成自己特色,针对不同的学生培养目标制定有特殊的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许多高校在以就业能力培养为主体,形成实践、就业、教研三位一体的实践就业模式。通过这一模式的开展高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达到了教学实习的目的,为外来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仅是学生而且教师和实践基地都取得了三赢的局面。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可以采用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可见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开展对于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保证。
(4)从实际出发,建立合理的质量保障考评体系。在建立质量评价体系应该让政府和企业参与,实现学校、企业、政府三方的联动的质量监控体系,以达到学校培养的学生符合社会和企业的要求。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是一项长期和基础性的工作,要对整个实践质量的掌控,单单凭借带队老师的监管是不行的,企业也可以把实习员工的工作纳入整个员工的质量考评体系中,企业的评价正事代表了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看法,这样的学生可以在回到学校的学习中找自己的不足。如果学生在用人单位的考核标准中可以顺利通过,这说明学生自己和学校的教育在社会上受到了很好的认可。这正是学校教学目标的最终目的,对于政府来说,政府的各项政策和方针可以在大的放向上给高校实践教学有指向性作用。对于高校总体的实践教学有着总体的监督和引导。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是相互联系,共同作用才能保证课程质量的,为了判断和评价课程质量,评价体系是不可缺少的组织手段,具有质量判断、诊断和激励功能,体现为专业建设评价、课程质量建设评价、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学生评价教学质量等方面。
(5)建立健全质量反馈与处理体系。艺术实践教育监控反馈和处理体系的建立可以更好的处理在艺术实践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保证艺术实践教育的顺利保质保量的开展。这个体系的建立要从课程开发到课程实施都要贯彻,反馈和处理的信息来自于教师、学生和社会实践基地的反馈,这些反馈的信息都需要我们从实践课程的源头开始寻找原因。如果是社会上的反馈信息就需要我们对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和实践方式进行调整,从课程的开发上找原因。如果这个反馈的信息来自于教师,那么就应该在课程实施上找原因,如果这个信息来自于学生,就要从教师和实践基地的师傅的教学方法上找原因。
3艺术实践教学的新趋势
艺术实践教育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必须和艺术实践教学相匹配,所以在建立高质量的艺术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时要深刻认识现如今艺术实践教育的新趋势。
3.1创业实践活动
创业实践是现在大学生必修课之一,学生一定要有创新的理念和创造能力,因此作为艺术人才培养的高校一定要给学生传授必需的创业实践与技能,锻炼学生对艺术实践市场开发和经营能力,创业实践是整个创新实践的拓展和现实化,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实践活动。艺术设计专业的时间活动是一种利用学校和社会之前的联系构建成的开发运行机制,促进教学科研成果的不断的转化为社会文化成果。让科研和社会活动之间的良性互动,同时也是对教学成果的一种检验,艺术设计实践促进了教学与实践的联系,让教学可以与时俱进,从而极大的提升了教学的质量。教学与实践活动的最佳契合点就是实践性活动,科研和实践活动的契合点是生产活动,教学,科研和实践活动三者的相互焦荣光就是整个设计专业教学实践系统的最内涵的部分,艺术设计专业如果能把实践教学和各个基础课程相联系的,把基本技能和设计理念完美的结合,艺术设计不仅是一种审美和技能的展示,而且是对社会发展方向的前瞻性的理解。因此艺术设计活动必须是包含多种知识与实践活动相联系的。艺术实践课程的设置从根本上说是取决于教学的目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系统的课程是以训练学生创造力能力培养为目标,要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突显艺术设计专业的创造能力,通过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能够利用实践途径来积累经验,为以后的自我创作开辟新的思维空间。
3.2创新实践活动
通过实践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的意识和新的认知方法,以及采取现有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是创新的来源,要通过实践教学人学生在专业技能上得到锻炼,而且让艺术设计专业学的人文素养得到提升,对于从事专业理论教学的教师也应该去工作中全方位的体验和感受从新构建自己的教学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所教授的知识具有最新的创新启发性,注重实践教学可以促使教学产生连锁效应,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艺术设计实践教学要贯穿整个学生的学习过程,经过一个从实训到实验再到实习的实践环节,这样可以促使科学理论与专业技能形成合力,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链接课堂和工作的桥梁,通过扎实的实践学生可以在构建专业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基础上提高设计理念。
4加强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措施
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培养专业性人才不可缺少的环节,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活动,是指替社会培养艺术设计专业人才而构建具有科学创新意识的教学体系和模式的总称,艺术设计专业的基本技能包括对造型、表现和对各种设计工具驾驭的能力
4.1应该整合艺术设计的专业基础实践教学
应当依据时间顺序对艺术设计专业进行实践教学安排,通常情况下是在第二年进行设计艺术采风,实践见习和相关的暑期实践,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社会对于本专业的要求,达到对自身缺陷的了解,在回到学校后可以补充不足的知识,以达到提升综合探究能力的目标。在第三年的社会实践中可以让学生在社会市场和生产车间进行实地训练,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市场,并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最后的一年中可以让学生一边实践一边学习,让学生将所学的东西应用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并且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回到学校进行探究,在这一年的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进一步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对于实践基地的建设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校友联系实践基地,建立联系紧密的校企共建实习基地,其次要让校领导主动发挥能动性向社会上的企业积极推荐本校的学生,共建互惠互利的实习基地,再次要聘请优势企业的领导担任学校实践顾问,可以更加推动学生实践的地域范围。
4.2强化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
我国目前很多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大多数人是从学校到学校的理论性较强、实践性较差的教师。这种长期形成了教学和实践的脱节,教学内容没有跟上时代的更新速度,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让教师首先进入企业进行实践,接受现实的实践锻炼,让教师在理论和技术上都一流的双师型教师,另外也可以聘请企业的专业性强的艺术设计师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
4.3强化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的实践管理
学生进入实践环节很容易形成流于形式的过程,所以要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首先不能把艺术采风的活动和市场调查等实践活动看成简单的旅游观光活动,在实践之前做好动员会,把整个实践的主题明确并且提出实践后的成果展示和测评标准。其次在暑期开展实习和见习活动时候,在实践和见习结束后要取得实践单位实践鉴定报告,并且院校与实践单位要取得联系,及时的了解和明确学生的实践情况。再次对于毕业设计和实践创作要做好评比活动,让学生有实践的成果。最后实践教学内容要和学生的学分相联系,把实践学分统一计入学生的学分中,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
4.4加强艺术实践教育的评价机制的转变
在评价机制转变过程中要特别重视评价机构转变,现如今都是将评价转移到了没有利益冲突的第三方,将评价主体的逐步转变成中介机构,政府对质量的控制由直接的监督变成间接管理。从这一点上讲这是扩大了学校的办学自,政府将社会监督评价和自我的工作相结合,建立了新的学校评价体系,更加有利于学校的自我发展。内部评价是指学校成立评价小组,分别有教学、管理、后期、科研等机构的人员组成,根据切实可行的标准对教师,学生和培养的毕业生的质量进行评价。通过平时的检查和定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内部评价的优点在于简单易行。让学校作为评价的主体,可以更加切合实际的提出一些符合本高校的要求,让学校自己考虑怎么样才能让培养的毕业生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从而促进学校各个方面的提升,内部评价可以让学校及时的发现艺术实践教育中的问题,及时的改进工作。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提出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最早是1961年由费根堡姆提出来的。全面质量管理是一门新兴的、不断与时俱进的管理学科,它把一切适用的能够促进、提高和改进产品质量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成果都吸收、应用到管理中来。它帮助人们对产品质量进行定量分析,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用科学数据说话,及时正确给经营决策部门和质量控制部门提供动态质量信息,科学地调整生产系统和控制产品质量。
二、医疗设备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
医疗设备全面质量管理是指在医院内,以医疗设备为对象所开展的一系列计划、组织、使用、控制和协调等工作的总称。其管理活动贯穿医疗设备的选购、安装、使用、维修直至报废的整个过程,主要通过医院的医疗设备全面质量管理部门进行管理。
三、我国医疗设备管理的现状
1.缺乏完整的管理理论体系
我国的医疗设备管理是在人们的不断摸索总结中发展而来的,带有浓烈的经验主义的色彩,缺乏科学系统的研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管理理论体系。因此,医院领导和设备管理人员对设备管理认识不深入,管理思路不够明确。
2.医院领导对设备管理认识片面
医院领导往往重视设备的采购管理而轻视设备的使用管理,重视设备的技术管理而轻视设备的经济管理,造成设备管理不全面,设备使用率低,经济效益差。
3.缺乏专业人才
医院设备管理人员多半是别的专业改行过来的,缺乏医疗设备专业知识。全国仅有几所高等院校设有医学工程专业,培养的专业人员重在工程技术,缺乏管理知识。医院对工程技术人员重视程度不够,待遇不高,大量的技术人员被医疗设备厂商挖走,造成医院严重缺乏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专业人才。
4.设备配置不合理
医院往往重视高精尖设备的购置而忽略常规设备的更新,重视重点科室的设备配置而轻视其他科室的设备装备,造成设备配置不均衡,难以提高整个医院的设备档次。
5.设备购置权过于集中
各级医院尤其是中小医院的设备购置权往往集中在院长一个人手里,设备购置的成败取决于院长对设备的认识、对厂商的了解、商务谈判的技巧等个人因素,失误的概率较高。有的院长甚至将购买设备当作谋取私利的良机,收受回扣,损公肥私,给医院造成重大损失。
6.管理手段落后
现在大部分医院仍采用手工方式管理医疗设备,效率低,容易出差错,不符合现代管理的要求。微机管理刚刚起步,管理模式不完善,适用范围小,期待开发推广。
四、医疗设备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1.质量管理内容。(1)在用设备有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反馈。着重注意如下内容:①全院有多少台在用设备,共占有多少金额;②各种类型或各种品种的设备的数量和占有金额;③设备在试用科室的分布情况如何;④历年设备的增减情况;⑤各台设备对电、水及其他物质的消耗情况;设备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是否达到引进前所预测的结果。
(2)了解并掌握医疗设备的当前使用动态:①全院各科室设备的使用状态如何,有无闲置、浪费、重复引进等现象;②各台设备的操作、运转、使用是否正常,设备是否充分发挥了作用;③设备的完好和维修情况,有无长期等待、待报设备;④设备有无不正常的情况,如不正常的流失、事故性的损坏等;⑤对医疗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评价和考核。
(3)为医疗设备的使用建立正常的工作秩序和必要的规章制度,使医疗仪器设备能正常运行,合理使用。
(4)为设备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使用条件,使设备保持正常运行。包括:①房屋、水电、恒温、恒湿、空气净化等;②人员的配备、人员的培训等;③设备运行过程中的消耗材料和维修配件等其他物质条件。
(5)采取积极措施发挥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率,提高医疗设备的经济效益。
(6)建立医疗设备的技术资料档案。
2.医疗设备分级动态管理
(1)医疗设备的数量与分布情况:全院医疗设备的总台数、总类别及其在各科室的分布情况,是医疗设备全面质量管理部门需要掌握的最基本情况,只有掌握了这些一手资料,对设备的动态追踪管理才有可能,这些资料可以从设备台账、设备卡片或计算机数据库中得到。
(2)医疗设备的使用状况,应随时掌握全员每台设备在各个时期内状态是否完好,使用是否正常,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发生的问题进行处理。其信息主要来自设备运行日志和设备使用情况月报表。
(3)医疗设备的异动情况,设备的购置、报废、调入、调出都是造成设备异动的原因,为掌握每月设备的异动情况,要编制医疗设备异动情况月报表。设备全面质量管理部门将收回的设备运行日志和设备使用情况月报表、设备移动情况月报表等原始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存档,计算各主要设备的完好率、使用率等指标,并以这些资料为基础,可编制成全院万元以上设备使用情况统计表和全院各科设备状况一览表等,可对全院的设备使用情况有一个全面整体的了解。也可通过这些资料分析,对单台设备的使用状况、经济效益等情况进行总结,得到单台设备的连续、动态的变化过程。管理人员应根据这些信息,适时调整管理方式,如对闲置设备及时进行调整,使其尽快投入使用,加强设备维修维护,提高设备完好率,加强设备专管共用,提高设备使用率等等。
3.在用医疗设备的评价
评价与考核是加强宏观管理的一种手段,通过对医疗设备的评价与考核,是医院领导、设备全面质量管理部门及设备使用单位对设备的使用和管理现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掌握确切的情况是,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改进设备的使用维护状况,对医疗设备进行评价考核的目的有:第一,了解本单位的设备全面质量管理水平,改进了措施;第二,对设备使用单位和操作人员的素质进行评价和分析,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使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设备本身的性能优劣给与评价,为将来医疗设备的引进提供第一手资料。医疗设备的评价与考核,可以通过设备性能指数、设备完好率、设备使用率设备综合评价指数等指标的考核来进行。
4.医疗设备事故的管理
事故是指在正常磨损和老化以外,由于人为或外界其他不正常的破坏行为造成医疗设备暂时或永久性损坏,从而影响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事故发生后,使用部门应立即将事故经过、事故原因、损失情况向设备全面质量管理部门报告。填写设备事故报告单。设备部门应立刻对事故进行调查,弄清事故原因、事故经过及责任情况,对事故损失进行估计,提出处理意见,商报领导批准。事故责任人应全部或部分赔偿经济损失,并应根据情节轻重受到相应的处罚。
五、结论
医疗设备全面质量管理与传统的管理方式比较,管理的理念更先进,方法更科学,管理内容更全面。通过医疗设备全面质量管理不仅可以全面深入的了解医院设备的拥有状况、使用状况和技术状况等技术管理的内容,还能获得每台设备的运行成本、盈利能力、经济寿命和全院设备的资金占用及回收情况等财务信息。因为信息更全面,对存在的问题认识就更深入,解决起来更彻底。医疗设备全面质量管理更加符合医院发展的需要,符合医院现代化管理的需要,是医疗设备全面质量管理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郑传权 李子峰: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的简要分析 医疗.设备信息,2007年4期
[2]郭仓田: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与控制探讨.亚太传统医药,2007年10期
关键词:楼房工程建设;质量;问题;措施和建议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especially since twenty-first Century, building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n China has been rapid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building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lso has some quality problems or light or heavy, the existence of these problem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brought unfavorable influenc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quality problems in building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n China, and then according to this problem gives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hich can better guide the building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to ensure its quality.
Keywords: building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quality; problems;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TU97 文献表示码:A
一.引言
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大,我国经济也取得了较好较快的发展,我国建筑业作为经济发展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正在迎来良好的发展势头,很多建筑在神州大地上拔地而起,其数量难以计算,样式各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楼房各方面的要求有了很大的提高,不但要符合管住、环境优雅、干净卫生的要求,还要防水、防潮等。此外,在实际的建筑施工作业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和谐问题,很是令人担忧,所建设的楼房的质量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工程建设的质量。接下来,结合业界诸多人员的实际工作经验,来谈一下工程建设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并给出行之有效的建议。
二.楼房工程建设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及其原因
(2) 1.楼房表面底层凹凸不平,颜色出现异常情况,质地不实,主要表现为底层表面有沙粒松动的现象,还有的地方出现水泥脱皮现象,从而可以看到地表的随你和沙土。经调查,其原因主要为:第一,水泥砂浆中的混合物的配置比例不符合一定的要求,以致砂浆国语稠密;第二,水泥的硬化过程异于往常,底层底部的湿度过大或过小,从而使得地面得不到较好的压光;第三,在养护水泥时,没有使用呢正确的养护方法;第四,水泥地在没有完全硬化时就已经遭到人们的践踏,或者其他施工过程损坏了先前的水泥地表,这均能够造成地面脱皮和沙土外翻等现象;第五,在冬天的时候,施工单位进行施工作业,水泥砂浆一旦遇到较低的温度,就很容易结冰,其强度就会显著降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水在零度以下就会结冰,而后体积就会变大,而当水解冻时,又会出现收缩现象,从而造成较大的孔隙率;第六,当温度较低时,如果在新建成的水泥地上燃烧煤炭,室内温度就会升高,煤炭燃烧后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一旦这种气体与水泥砂浆相遇,就会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最终生成一种固体物质——碳酸钙,这种物质是一种粉末状物质,其颜色是白色的,具有较低的强度,此外这种物质还可以影响水泥内部其他化学反应的正常进行,以致给地面层的强度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第七,建筑所使用的建筑材料不满足施工要求。水泥的标号难以满足建筑的要求,或者水泥的寿命出现了问题,出现了受潮、结块等现象,这种水泥具有非常差的性能,从而给地表的强度和耐磨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沙子的颗粒半径较小,搅拌时需要加入较多的水,以致水灰比变大,影响了其强度。
(2)2.之前制造的楼板拼缝出产生较小的裂缝。这种问题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楼房的地表的裂缝位于楼板的拼接方向;第二,这一裂缝的方向即为楼板搁置方向。第一种情况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第一,楼板在嵌缝时,没有严格按照一定的要求去进行,甚至某些工作人员在进行嵌缝工作时,将其他一些杂物也嵌入其中,以致减少了板缝的有效断面积,从而给嵌缝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第二,预制的构件具有较差的刚度,以致在重力的作用下,产生较大的弹性变形,使得这些构件的刚度产生较大的差异,如果构件的刚度较小,其两侧很容易产生裂缝;第三,安装不符合一定的要求。如果两个临近的楼板紧密地连接在一块,那么其中间很可能出现裂缝,其在受力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弯曲变形。第二种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四个:第一,预制楼板在受到一定的载荷后产生了弯曲下沉,形成一定的挠度,其中,在中部出现最大的挠度,楼板的两端向上伸,所以,楼板两端的上表面很容易形成裂缝;第二,温度,它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不可忽视。如果楼板的纵向温度发生一定的变化,那么楼板两端也是很容易形成裂缝的;第三,横隔墙受到压力后会发生沉落现象,如此,楼板容易在搁置处不停地旋转,从而使得水泥表面形成较大的应力,并最终形成裂缝;第四,预制楼板在进行安装工作时,没有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坐浆,顶部楼板连接处具有较差的嵌缝质量,使得地面形成裂缝。
(2) 3.某些楼板的水磨石表面具有非常不好的光亮度,甚至上面有微小的孔洞。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为:第一,在进行磨光工作时,没有正确使用磨石。在现实的施工作业中,金刚石具有很多种规格,在磨制工作中,将大部分精力投放在石子、分格条等方面中,而没有重视地表面的光亮度;第二,地面的打蜡 工作做得不是太好。在进行打蜡工作时,没有对草酸溶液做细致的工作,给打蜡工作的效果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三.针对上述质量问题,给出相应的建议
(3) 1.加强对水灰比的有效管理控制,要把握好地表的压光时长,从根本上解决原材料问题,以便更好地防止水泥的脱皮和砂浆外翻现象出现。第一,做好水灰比控制工作。在进行建设作业中,应使地面的水泥砂浆的粘稠程度满足一定的标准。第二,确定合理的压光时间。水泥地面的压光次数应不少于三次,第一次应在表铺设完成时相机进行,在此时,需要处理平整工作,第二次压光时,需等到水泥开始凝固后,最终凝固后来结束该工作,万万不要等到水泥终凝后而进行此工作。此外,水泥压光还应考虑到温度的因素,往往在一天后在进行洒水工作,以达到对其养护的目的,在条件较好时,可采用黄泥等来蓄水保养地表。对于各种不同材料的水泥地面,其保养时间也不尽相同。第三,选择性能优越的原材料。在进行楼房工程建设中,水泥往往采用具有较高强度的水泥,比如硅酸盐水泥,其标号应符合一定的标准,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千万不可使用已经出现问题的水泥。此外,还要选择异地标准的沙子,最好使用粗中砂,其应具有较低的含泥量。
(3)2.提高嵌缝质量,必须把楼板面所受的压力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科学规划施工,以防止预制楼板拼缝不产生一切质量问题。预制楼板嵌缝工作在整个建筑施工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其质量的情况将会给工程施工进度造成较大的影响。所以,下面几个工作需要做好。第一,必须做好嵌缝工作,严格遵守其工作流程。第二,降低楼板面受力状态。在施工过程中,各种建筑材料应一批一批地上运,以避免楼板承受较大的负荷。如条件允许,可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增加重物的受压面。当房间的面积较大或受力状态各不相同时,应找较为平坦的地面,布置一张钢丝网,以防止形成裂缝。第三,可在楼板两端安设一定厚度的钢筋片,其应具有较好的抗弯能力,还应使其在工程建设中不被触及。
(3)3.适当地增加打磨次数,做好接下来的污垢清理工作,使得水磨石表面具有较好的光亮度,水磨石的打磨虽然很复杂,但是需要仔细去做,工作人员一定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完成这一工作。因此,要想处理好这一工作,则必须做好下面三个部分:第一,打磨工作。如果需要的水磨石要具有较好的外观,则必须选择一定号数的油石,还需增加磨光次数。第二,打蜡工作。在进行打蜡工作之前,一定要处理彻底草酸溶液,还应选择合理的溶液配比,当其降低到一定温度时,才能够使用,应用时应将溶液喷洒于地面之上,而后在进行 其他工作。第三,补浆工作。补浆工作一般使用的是檫浆法。往往使用干布并使其粘上粘稠的水泥,填充洞眼,洞眼不应有其他物质。待进行完这一工作时,应适时进行养护工作,以达到水泥较好的硬化的目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搞好楼房工程质量建设意义重大,这不仅有利于中国梦的实现,还有利于人民幸福安康,实现美好生活。因此,所有工程建设单位都应该抱着对国家和人民谋利益的态度,来开展工程建设工作,加强企业本身的责任感建设,以提高楼房工程的建设质量,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建筑质量问题出现,为人民提供一个宜居、安全、美丽的家园,从而使人们以饱满的精神加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
参考文献
[1] 王忠.浅谈建筑工程质量通病的原因及防治[J].科技致富向导,2009(10)
[2] 梁雪峰.浅谈建筑工程常见质量问题及处理方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4)
[3] 陈志勇.浅议房屋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J].知识经济,2010(09)
[4] 黄志华.试析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途径[J].科技资讯,2007(12)
[5] 刘晓燕.如何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和控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2)
[6] 刘辉.对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探讨[J].城市建筑,2012(09)
[7] 滕树林.完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的有效措施[J].城市建筑,2012(13)
[8] 郑立伟,王利飞.浅议楼房主体工程施工[J].河南建材,2011(06)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6-0191-1
随着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水利工程质量得到大大提高。其中水利工程检测作为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的手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进一步加强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体系的建设,以落实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制度,成为质量监督部门的重要课题。
1 我国水利工程检测体系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水利工程建水利工程检测体系伴随着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慢慢成长起来。水利部《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管理规定》的,规范了水利检测行业的行为,2003年颁布的《行政许可法》更进一步为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提供了法律基础。质量检测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受到政府的影响非常大,因此,检测行业是一个政府导向性的非完全开放市场。它的大小完全取决于政府政策。地方政府一般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质量检测管理制度,然后让行业主管部门划定检测机构的服务范围,这在很大程度上排斥了其他地区检测机构的进入。再加上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常需要一些大型的检测设备,检测结果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导致检测市场带有行政区域独立性。正由于独立性的原因,检测市场被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垄断,质量检测机构长期依附于这些单位,无法形成市场竞争,没有一套独立的发展运作模式,内部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导致质量检测机构的技术水平不高,市场的技术门槛比较低。当前的水利工程规模不断加大,工程的技术复杂度也越来越高,现有的很多质量检测机构的技术渐渐不能适应当前的发展,过去的一些质量检测设备渐渐被淘汰,各种数字化的质量检测设备应运而生,这些先进的设备和仪器能够对工程质量进行多领域、多视角的检测,并可以通过无线通信与其他设备进行联合作业,然后将质量检测的结果发回到数据处理中心进行处理。这些质量检测设备的使用为评判工程质量提供了数字依据,使得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更加科学和规范。
2 加强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面对我国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体系的现状及其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2.1 质量检测机构应树立起市场化观念,加强自身建设
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单位从国家企事业单位向独立法人的转变,说明现今的质量检测机构是一种技术服务型企业,因此,质量检测机构应树立起企业观念,借鉴企业发展和改革的一系列有益经验和先进手段,来促进自身的变革,以适应未来质量检测工作的市场化趋势,促进质量检测工作的科学发展。
2.2 明确质量监管责任,提高行业质量检测意识
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是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检查、评定、验收的重要手段,因此,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的管理应划归质量监督部门,同时,质量监督部门也应加大对质量检测机构的检查力度,通过年检、抽检和不定检等各种手段来提高水利工程质量检测部门的质量检测意识和管理水平,促进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机构水平的提高,使之成为质量监督部门的得力助手。
2.3 机构的调整和费用的支付
质量检测机构必须以第三方的形式为工程承包方和业主提供服务,才能保证质量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权威性。因此,对于检测费的支付就不能由工程承包方来支付,应直接将其从施工费中扣除,由业主或保险公司来支配。这样就能有效保证质量检测结果的公正性。另外,对于质量检测机构来说,质量检测工作也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必须引入商业保险,以提高质量检测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也有利于质量检测机构对自身行为的约束,提高检测机构的诚信度,促使质量检测企业向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2.4 加强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的法律建设
加强水利工程质量的检测体系建设离不开法律的支持,尽管近年来已经了许多有关工程质量的检测办法,但是就水利检测行业来说,仍然缺乏一个比较完整科学的管理规定,因此,有必要加强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体系的法制建设,为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市场提供一个法律依据,促进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市场的发展,实现对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工作的有效管理和规范。
3 结语
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对提高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水平,强化工程质量监督检查,提高水利工程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水利工程质量监督部门应强化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体系建设,规范水利工程检测行为,全面提高质量检测水平。
参考文献
[1] 梁文灿.现行中小型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及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J].科技资讯,2009,(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毕业设计一般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课题的方案设计、电路设计、原理图与PCB图设计、实物制作与调试、撰写论文以及答辩等多个环节,是对电子信息类毕业生工程实践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的综合考核。但是,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和生源质量的下降,以及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的影响,导致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出现明显的下降。因此,如何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 毕业论文(设计)中的主要问题
1.1 学生缺乏工程实践能力
我校工程实践教育中始终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认识倾向,忽视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有的不会做方案设计;有的缺乏研究思路和方法;有的仪器操作不熟练,不会排除在实物制作与调试中遇到的故障和问题,导致实物没调试成功;这些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1.2 学生投入的时间、精力严重不足
我校的毕业设计安排在第8学期的1~16周,正是企事业单位招聘的高峰时刻,由于如今经济转型,大学生就业压力巨大,寻找一个好单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参加招聘会和面试,如果面试成功,用人单位希望学生马上顶岗实习,使得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实际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当然还有极少数学生忙于补考等遗留问题的解决也牵扯了大量的精力,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1.3 学生对毕业设计认识上有误区
我校大多数学生认为毕设对寻找工作单位没有影响,同时认为毕业设计总是可以通过的,没有将毕业设计看成是大学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综合实习,是对自己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自己清晰了解设计过程的学习,是自己论文撰写能力的培养,对自己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尽快适应社会,影响巨大。
2 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措施和建议
2.1 合理设置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我校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对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进行了修改,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有进行系统设计、实验分析和数据处理的能力。课程体系改革中进行了如下修改:(1)将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教学五个模块。(2)重视专业基础课程平台建设,对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教学内容优化,主要强调电路理论的基本理论和概念,电子器件的外部特性,突出实践运用,加强实验教学,在实验性教学中增加设计性实验。(3)对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单片机,将其由专业基础课调整为选修课,考核方式为项目设计,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4)针对应用型本科的特点,调整专业选修课程内容,突出实践运用,将一些理论性较强的选修课进行调整,如模式识别、图像处理等,调整为射频电路及CAD技术、FPGA通信设计基础、ARM原理与应用等。(5)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增加了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更加合理有序,符合认知规律,学生在一、二年级注重专业基础训练,培养学生的仪器操作能力和建立基本的系统概念,掌握基本的设计流程和动手制作实物的能力;三、四年级则是专业工程设计的培养,使学生具备独立设计一个完整电子系统的能力。(6)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建立实验室开放机制,电子工艺实验室全天开放,学生自主管理,其他专业实验室由学生申请,系部批准后对申请学生开放,尽可能提供实验室给学生使用,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7)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引入仿真工具和软件,如MATLAB,MULTISIM,PROTELL等。尤其是单片机教学采用CDIO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8)校企合作,与企业合建实验室,如与TI公司合建单片机实验室,将最新的电子技术引入教学中;并设立大学生创业创新基地,鼓励大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和开展科研活动。(9)开设科技讲座,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兴趣。
2.2 对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模式进行调整
(1)由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有责任心的中青年教师组成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小组和指导小组,对选题的综合性、实用性、创新性和时效性进行评价和筛选,强调选题以设计类题目为主,要求软硬件相结合。(2)学生的选题时间可灵活调整,我校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如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在做毕业设计时可选取与学科竞赛相近的题目;参加飞思卡尔的可选取智能车的题目;还有一些学生可在第6学期单片机实践时就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题目作为选题,如有学生在单片机实习时做的是电子抢答器,毕设时做的是无线抢答器,学生完成得非常好。(3)对学生加强教育,认真开好毕业设计动员大会,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毕业设计是一个自主学习、实践、探索和创新的过程,是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的一个预演,对学生很重要,消除学生的认识误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4)严格毕业论文(设计)考核制度,对在毕业设计中期检查中不合格的给予警告,如在毕业设计中确实不合格的要求二次答辩,二次答辩还不合格的则毕业设计判定不合格。
3 总结
近年来我校通过不断地探索和调研,借鉴其他学校的一些经验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科学设置课程体系,优化突出应用型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毕设时间和组织机构,整合学校实验室教学资源,与企业合建实验室,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目的,从实施的效果来看,已初步扭转质量下滑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杨英桂.浅谈高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化学高等教育,2006:89(3):65-67.
[2] 彭熙伟,郑戌华,王向南.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设计选题的几点思考[J].高教论坛,2010(12):45-47.
[3] 刘港.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途径[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4):49-51.
中图分类号:D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3)03-0005-03
近年来,“正能量”一词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从“最美妈妈”吴菊萍到“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从“最美司机”吴斌到“最美警卫战士”高铁成等。当这些“最美”的平凡人越来越多地走进公众视野的时候,人们也都自发地用“正能量”一词来形容看到这些事迹之后的第一感受。“最美”的“正能量”,不仅引导人们“审美”观念的回归,而且还表达出人们期盼中国传统价值观回归的强烈愿望。其实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始终萦绕在中华大地上,陪伴着中华民族,一刻都没有离开过,而正是由于“正能量”一词其内容、形式都体现着中国传统道德思想本来的价值诉求和形式,才使得这些“最美”人物的事迹让大众感觉更加可信、可亲、可爱,能够让“正力量”在各种情感交织的社会中脱颖而出,进而促使大众去学习、仿效这些“最美”平凡人的伟大行为。因此,研究“正能量”本身及其传播特点对于当前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正能量”概念及其传播的特点
“正能量”,在物理学中的解释是:以真空能量为零,能量大于真空的物质为正,能量低于真空的物质为负。在社会学或心理学中的解释是:一种自信、积极、正面、向上的动力和情感。全球超级畅销书《秘密》的作者朗达・拜恩认为,宇宙中有股“正能量”,能够实现人们想要的一切。《正能量》的作者英国世界著名心理大师理查德・怀斯曼将“正能量”看作是能够给予人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激发自身的潜力,从而表现出更加自信、更加充满活力的新的自我。而实际上,“正能量”一词同样能够在中国传统思想道德中找到归宿。通过认真研读中国最具权威的思想道德修养书《道德经》,关于对“道”“道德”本身的内涵,以及传播方式的解释,同样可以很好地对“正能量”的思想以及传播方式进行解释。
(一)“正能量”普遍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
《道德经》认为:“道”是万物的总根源,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但它就在人们的身上,只要把它表现出来,才叫做德。因此“德”,就是把心中已有的道表现出来,道之在天地叫做道,在人身上就叫做德。上面所提到的人物都被称为“最美”,这种美不是别的美,是他们所展现的品德之美,道德之美,因此“正能量”才借助这种“最美”释放出来。而更为重要的是:上述这些人物都不是“高、大、全”或“十全十美”的人物,他们都不是公众人物或位居高位,他们都来自寻常百姓,都是大众能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最普通、最常见的人,而正是这些最普通、最常见的人,他们或付出了常人不及的努力,或做出了超出一般的贡献,或一刹那的高尚行为,释放了“正能量”,被大众接收后,产生了共鸣,让大众感到更加平实、亲切,可效仿。由此可见,“正能量”普遍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释放“正能量”的“最美的人”。
(二)“正能量”蕴含着最朴素、最简单的道德力量
《道德经》指出:“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道德经・70.吾言甚易知章》)意思是说:我(老子)所说的都是非常容易听得懂,非常容易做到的事情,只是真正理解的人不多,真正能按照去做的人不多而已。这就如同各种“最美”的“正能量”,他们在一瞬间的抉择、很自然的行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坚持,都出于人性中最朴素的情感,都是最简单的行为。当大众通过媒体报道看到这些“最美”的善行时,似乎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这些情感自己也曾有过,这些行为自己也并不难做到,进而使大众感到自己并非只是一个“看客”,还可以成为一个行动者,进而实现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的转变,这也正是“正能量”的“力量”所在。由此可见,虽然只是最朴素、最简单的道理和行动,但是却能释放出无比强大的“正能量”,也正因为是最朴素、最简单的道理,才让所有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正能量”的存在,能够在“正能量”的鼓励下践行“最美”的善行。
(三)“正能量”通过行动诠释自己的“内涵”
《道德经》指出:“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而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41.上士闻道》)意思是说不同的人闻道之后,会有不同的表现:有的人明白了就去行动,有的人似懂非懂只好继续琢磨,也有的人只是“大笑之”。进一步解释,就是“道”不是用来讲的,而是用来力行的,如果讲,似乎总讲不清楚,总有偏差,需要的应该是一步一步从实践当中去了解“道”。这就如前所述的每一个释放着“正能量”的“最美者”,他们的事迹各有不同,都代表不同种类的“正能量”,如果根据每一个事迹去解释“正能量”似乎都有偏差,但他们都可以用“正能量”来概括。可见行动是“正能量”得以传播的重要载体,只要有“最美”的善行,就能释放“正能量”。进而,我们可以得出“正能量”的传播途径:首先,“正能量”通过某种“善行”释放出来,然后被大众接收并“感应到”,进而产生“教化”,实现由认识到态度,再由态度到仿效行动的升华。
(四)“正能量”通过“回旋前进”的方式汇聚力量,向前发展
从某种程度上看,“正能量”是“软弱的”。随着“正能量”的发展,它会由最朴素、最简单的道理上升为更为系统、丰富的理论体系,进而也就不便于让所有人都能理解,都能“感应”到这个体系中所蕴含的巨大的“正能量”,因此,也就不能形成对大众的教化,不足以产生更多的行动去抵挡社会上的各种“负能量”。换句话说,各种“负能量”往往都是以最粗俗、最低劣的违反道德的行为出现,而且往往越粗俗、越低劣,其“负能量”就越大,因此可以说“负能量”产生之时与已经形成系统、丰富的道德理论体系不在一个轨道或频率上。因此“正能量”似乎很难发挥作用,不足以鼓励大众去抵挡“负能量”的各种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正能量”是“软弱的”;但“正能量”又是无比“坚强的”,即当“正能量”回归到最朴素、最简单的道德“原点”的时候,它就能够被大众所理解、所感知,并形成放大效应,进而产生千千万万的仿效,汇聚千千万万的行动去击溃各种“负能量”。由此可见,“正能量”在战胜“负能量”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当“正能量”与“负能量”不在一个轨道或频率上的时候,它需要先“回旋”到与“负能量”在一个轨道或频率上,才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这也在《道德经》中有所体现。《道德经》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反者道之动。意思是说当道德返回到能够用最简单、最通俗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示的时候,才能使道德动起来,更好地发挥教化的作用。这就好比一个“轮子”,我们把“轮子的最前点”看作是系统、丰富的道德理论体系,“轮子的最后点”看作是最朴素、最通俗的道德思想和行为(见图1)。当“道德”轮或“正能量”轮在前进的过程中遇到“负能量”的时候,轮子的最前点会首先碰到“负能量”,而要想克服“负能量”,需要轮子“回旋”到最朴素、最简单的道德思想和行为,才能让大众更好地“感应到”,汇聚起更多的“正能量”行为力量,再向前旋转去克服“负能量”。
二、“正能量”广泛传播的启示
党的十七大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的十报告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也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新部署、新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体现,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然而,当前一些国民信仰缺失,对社会主义认识模糊、道德观念模糊等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的事件并没有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而消失,甚至阻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因为大众很少能够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书面语言中感受到“正能量”,进而去产生行为克服“负能量”。因此,通过对“正能量”本身及其传播特点的分析,我们似乎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积极启示。
(一)在教育的内容上,要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正能量”无论是说普遍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还是说蕴含着最朴素、最简单的道德力量,与丰富、系统的理论体系相比,其所蕴含的道理和内容都是比较少的,但是其包含的人文关怀、道德力量确是巨大的。这也符合《道德经》中“弱者道之用”的提法,即道德发挥作用,首先通过“弱小”的事情,通过“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发挥作用。如果给道德分个层次的话,初等道德是人性中善的本性,中等道德是在本能之上能够为他人、为社会奉献的情怀,高等道德是为人类社会、人与自然等等追求更美好的未来去奉献等。因此,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内容,不仅要增加这部分内容,而且在内容的组织顺序上应安排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前面进行讲授。
(二)在教育内容的选取上,要以实例为主
正如前面所分析的,“正能量”之所以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是那些“最美的人”通过自己的“行动”释放出来的。虽然在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不可能首先让每个人亲身做一下那些行为,然后再去体会其中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思想,但当我们可以借助媒介将这些具体行动通过映像、录音等形式纪录下来之时,我们就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这些“善行”所蕴含的“正能量”。因此,在教育内容的选取上,要选取各种“最美善行”的实例作为讲授的内容,以便让大众理解、效仿,并为深入理解更为系统、丰富的理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要注重由浅入深和由深入浅相结合
一、教学改革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质量保障的核心
以就业为导向的质量监控体系其质量保障的核心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它所保障的是教育的目标和过程的就业导向性,不进行教学改革,高职人才的培养还是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那么质量就无从谈起。因此我们研究就业导向的质量监控体系,必须先研究教学改革的要点,以明确监控和保障的内容。我们认为有关就业导向的教学改革要点主要有:
(1)培养目标的重点是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应用性人才指的是社会经济生产服务的一线人才,属产业大军范畴。在IT业培养的主要是技术型人才,一般是企业一线的技术专家,在二产尤其是制造业,主要是技能型人才,如数控机床的操作工、高档汽车的维护保养人才等,三产服务业主要是职业型人才。他们都属于急需的产业人才。
(2)课程体系和培养过程主要是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进一步明确“能力本位”的课程目标,面向我国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调整和丰富能力的内涵,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能力本位课程开发方法,保证专业课程和科目课程开发的科学性,并在教学过程中从课程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诸方面,确保能力本位课程的实现。
(3)教学环境方面主要是建设确实能对学生进行技术训练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环境应与企业真实环境基本类似,使用的技术应跟踪当前行业企业的主流技术、先进技术。要重视实训课程、实训项目的设计和开发,保证课程质量,要建立开放性的资源共享的实训基地的体制和机制,要建立保证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的投资机制和自主发展的能力。
(4)在产学研结合、产学合作教育方面,产业界、工业界、企业界的实质性参与教育教学全过程是关键,体制机制建设是保障,所谓实质性参与的重要标志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企业意见的反映和发挥作用的程度。
二、“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公布”制度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基础
评估的本质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标准,运用一定的途径和方法,对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进行的一种价值判断,即对学校教育目标和标准适应社会需要的程度和人才培养工作达到教育目标和质量标准的程度做出价值判断,由此可见评估的基本目标就在于追求人才培养效果和社会需要的一致性,与我们“消除系统性偏差”的目标完全一致。教育部现在试行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坚持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
建立“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公布”制度是国家为了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机构教学工作的宏观指导,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高职高专教学评估工作,增加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透明度,加强社会监督,提高教育质量。它作为评估方案的补充,进一步在保障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中起重要作用。
因此我们认为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应以国家《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和将建立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公布”制度为基础,作为高职教育的国家质量标准,不必另起炉灶重复建设。而国家和地方依此对高职院校的评估正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中的外部质量保障活动。
三、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专业剖析
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控(保障),是监控(保障)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核心。专业是学校进行教学的基本单元,也是学校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专业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水平,是反映办学水平、质量和效益的一项重要指标。选取专业进行质量剖析和评估,是促进专业建设,提高整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监控。为此,作为对国家“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的深入和细化,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对质量问题的调研和对高职教育教学性质规律认识以及高职质量观的认识基础上,研制了一套高职专业质量标准和评估方案,以及进行专业评估剖析的工作要点和资料(分析表格和调查问卷等),这套专业评估剖析方案既可以用于高职专业自身进行自我评估,也可以用于学校对专业建设的检查与监控,还可以用于国家或地方对高职高专院校的评估中对专业的剖析。
高职专业质量标准和评估方案以及专业剖析材料的主要特点有:
(1)突出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课程建设思想在评估中的作用,在确定各项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等级的内涵时,始终贯彻这一基本原则,以此引领专业课程改革的方向。
(2)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在界定评估等级标准内涵时,参照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将易于量化项目给以明确的数量要求,同时控制定量项目范围,以防止因过多定量而导致问题简单化;对不宜量化项目则通过文字表述给出定性标准,并采取了增加观测点的方法,力求避免概括性描述产生的问题界定模糊。
(3)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的基点。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不均衡,大部分专业仍维持较低水平,但在制定专业质量标准和评估方案过程中并未因此而降低标准,而是立足于发挥质量标准的积极导向作用,通过专业评估树立优秀典型,推动高职专业整体规范化建设,激励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尽快显示出高职专业特色。
(4)体现课程在专业中的核心地位。专业的本质是按一定目标的一系列有一定逻辑关系的课程组合。要始终围绕课程这一核心筛选确定质量标准各项目,在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结构、科目课程等项目界定时尽可能分解、细化。教育资源和教学过程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础和保证,“双师型”教师、行业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等方面改革一直以来广受重视,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用显著,课程实施所依托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师资队伍、教学环境、产学合作等项目仍然是专业质量标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5)着眼于高职专业的改革创新,鼓励专业主动进取、发挥优势、办出特色。首先,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走过了学习借鉴国外高职教育模式阶段之后,要继续实现跨越式发展,使高职专业有长久的生命力,必须结合我国和地方发展现状不断改革和创新。同时,一个创新思维活跃、富有活力和特色的专业教学改革局面也是高职教育繁荣的标志。因此,在高职专业质量标准别开辟了“专业特色”项目,强调高职专业建设要重视社会经济发展导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内涵的扩展,坚持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在专业建设观念和思路、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科目课程、产学研结合、教学管理等方面不断突破和创新,力戒格式化、一般化。
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结果的质量监控——毕业生能力剖析
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剖析是一种过程监控,而对教学结果进行监控是一种目标监控,即是将结果与目标要求相比较其符合的程度。是监控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可以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成效做出明确的判断。选择毕业生能力的情况进行剖析,作为对教学结果的一种监控指标,突出了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性质和能力本位的特征,避免了只重视知识掌握的倾向,是对目标实现的质量保障。我们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和能力培养的特点,正在开发研制一套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能力标准和评估方案以及进行能力评估剖析的材料,力求通过这项内容的评估,促进毕业生零距离上岗就业,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
参考文献
一、教学改革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质量保障的核心
以就业为导向的质量监控体系其质量保障的核心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它所保障的是教育的目标和过程的就业导向性,不进行教学改革,高职人才的培养还是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那么质量就无从谈起。因此我们研究就业导向的质量监控体系,必须先研究教学改革的要点,以明确监控和保障的内容。我们认为有关就业导向的教学改革要点主要有:
(1)培养目标的重点是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应用性人才指的是社会经济生产服务的一线人才,属产业大军范畴。在it业培养的主要是技术型人才,一般是企业一线的技术专家,在二产尤其是制造业,主要是技能型人才,如数控机床的操作工、高档汽车的维护保养人才等,三产服务业主要是职业型人才。他们都属于急需的产业人才。
(2)课程体系和培养过程主要是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进一步明确“能力本位”的课程目标,面向我国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调整和丰富能力的内涵,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能力本位课程开发方法,保证专业课程和科目课程开发的科学性,并在教学过程中从课程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诸方面,确保能力本位课程的实现。
(3)教学环境方面主要是建设确实能对学生进行技术训练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环境应与企业真实环境基本类似,使用的技术应跟踪当前行业企业的主流技术、先进技术。要重视实训课程、实训项目的设计和开发,保证课程质量,要建立开放性的资源共享的实训基地的体制和机制,要建立保证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的投资机制和自主发展的能力。
(4)在产学研结合、产学合作教育方面,产业界、工业界、企业界的实质性参与教育教学全过程是关键,体制机制建设是保障,所谓实质性参与的重要标志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企业意见的反映和发挥作用的程度。
二、“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公布”制度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基础
评估的本质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标准,运用一定的途径和方法,对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进行的一种价值判断,即对学校教育目标和标准适应社会需要的程度和人才培养工作达到教育目标和质量标准的程度做出价值判断,由此可见评估的基本目标就在于追求人才培养效果和社会需要的一致性,与我们“消除系统性偏差”的目标完全一致。教育部现在试行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坚持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
建立“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公布”制度是国家为了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机构教学工作的宏观指导,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高职高专教学评估工作,增加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透明度,加强社会监督,提高教育质量。它作为评估方案的补充,进一步在保障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中起重要作用。
因此我们认为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应以国家《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和将建立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公布”制度为基础,作为高职教育的国家质量标准,不必另起炉灶重复建设。而国家和地方依此对高职院校的评估正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中的外部质量保障活动。
三、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专业剖析
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控(保障),是监控(保障)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核心。专业是学校进行教学的基本单元,也是学校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专业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水平,是反映办学水平、质量和效益的一项重要指标。选取专业进行质量剖析和评估,是促进专业建设,提高整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监控。为此,作为对国家“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的深入和细化,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对质量问题的调研和对高职教育教学性质规律认识以及高职质量观的认识基础上,研制了一套高职专业质量标准和评估方案,以及进行专业评估剖析的工作要点和资料(分析表格和调查问卷等),这套专业评估剖析方案既可以用于高职专业自身进行自我评估,也可以用于学校对专业建设的检查与监控,还可以用于国家或地方对高职高专院校的评估中对专业的剖析。
高职专业质量标准和评估方案以及专业剖析材料的主要特点有:
(1)突出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课程建设思想在评估中的作用,在确定各项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等级的内涵时,始终贯彻这一基本原则,以此引领专业课程改革的方向。
(2)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在界定评估等级标准内涵时,参照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将易于量化项目给以明确的数量要求,同时控制定量项目范围,以防止因过多定量而导致问题简单化;对不宜量化项目则通过文字表述给出定性标准,并采取了增加观测点的方法,力求避免概括性描述产生的问题界定模糊。
(3)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的基点。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不均衡,大部分专业仍维持较低水平,但在制定专业质量标准和评估方案过程中并未因此而降低标准,而是立足于发挥质量标准的积极导向作用,通过专业评估树立优秀典型,推动高职专业整体规范化建设,激励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尽快显示出高职专业特色。
(4)体现课程在专业中的核心地位。专业的本质是按一定目标的一系列有一定逻辑关系的课程组合。要始终围绕课程这一核心筛选确定质量标准各项目,在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结构、科目课程等项目界定时尽可能分解、细化。教育资源和教学过程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础和保证,“双师型”教师、行业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等方面改革一直以来广受重视,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用显著,课程实施所依托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师资队伍、教学环境、产学合作等项目仍然是专业质量标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5)着眼于高职专业的改革创新,鼓励专业主动进取、发挥优势、办出特色。首先,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走过了学习借鉴国外高职教育模式阶段之后,要继续实现跨越式发展,使高职专业有长久的生命力,必须结合我国和地方发展现状不断改革和创新。同时,一个创新思维活跃、富有活力和特色的专业教学改革局面也是高职教育繁荣的标志。因此,在高职专业质量标准别开辟了“专业特色”项目,强调高职专业建设要重视社会经济发展导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内涵的扩展,坚持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在专业建设观念和思路、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科目课程、产学研结合、教学管理等方面不断突破和创新,力戒格式化、一般化。
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结果的质量监控——毕业生能力剖析
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剖析是一种过程监控,而对教学结果进行监控是一种目标监控,即是将结果与目标要求相比较其符合的程度。是监控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可以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成效做出明确的判断。选择毕业生能力的情况进行剖析,作为对教学结果的一种监控指标,突出了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性质和能力本位的特征,避免了只重视知识掌握的倾向,是对目标实现的质量保障。我们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和能力培养的特点,正在开发研制一套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能力标准和评估方案以及进行能力评估剖析的材料,力求通过这项内容的评估,促进毕业生零距离上岗就业,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
参考文献:
会计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渐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管理职能,其本质是对经济业务进行客观、真实、正确地反映。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会计已经不再单纯地记账、算账和报账,其功能延伸至参与管理和事前决策,但为所有者、经营者、使用者提供客观真实的会计信息仍然是它的主要职能。然而客观现状是会计信息严重失实,存在大量做假、造假情况。因此,会计诚信建设问题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会计诚信建设的重要性
从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为解决会计信息失真和经济秩序问题制定了一系列规范会计行为的法律法规,会计诚信意识开始逐步被企业和投资者所接受,初步建立了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会计信息披露系统和会计中介为主体的会计诚信联合体系。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未真正从根本上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会计诚信体系。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复杂化,会计信息失真、会计造假问题日益严重,会计诚信体系建设的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因此,加快会计诚信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会计信用环境,已成为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会计问题。
二、会计不诚信的危害性
会计不诚信问题在经济运行过程中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主要表现在:
(一)危害市场经济秩序
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信用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原则,没有了信用,市场经济就无法维系。如果市场主体采取不诚信的手段,大量的会计资料失真,不仅将直接影响国家的财税收入,造成各项经济指标失真,最终导致国家经济政策与实际的偏离,影响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对宏观经济的有效调控,从而危害市场经济秩序,导致严重的不公平竞争,损害国家及社会公众利益,加剧信用危机。
(二)危害会计资料使用者
会计资料的质量,不单纯是单位的内部事务,他已影响到会计资料使用者及时知悉、充分了解、有效利用会计资料的合法权益。中小投资者相对于大股东和代表大股东利益的公司管理层来讲,是弱势群体,他们投资的主要依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所公布的有关财务信息和会计报表的可信性,而会计不诚信引发的会计信息失真,严重扭曲了公司股票的实际价值,直接导致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三)危害会计工作者自身
会计人员不诚信,轻者不得从事会计职业,重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银广厦通过伪造金融票据等手段,虚构主营业务收入和巨额利润,为其出具严重失实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深圳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东窗事发,其执业资格及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许可证被吊销,签字的两名注册会计师被严惩就是例子。
(四)危害造假公司本身
市场是公正的,当美丽的谎言被戳穿的时候,股价也只能一泻千里。世界通信的股价从最高峰时期的64美元跌难0.83美元。昔日的巨头由于会计的不诚信不得不吞下自己酿造的苦果;而在我国,对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会计信息,只有8.45%的个人投资者认为完全可信。这反映出有些上市公司不惜以信用为代价,公然违背信用原则,不仅造成自身财务混乱,而且自行上丧失了赖以生存发展的“诚信”资源。
三、会计丧失诚信的原因分析
(一)信息不对称是会计失信的前提
信息不对称指市场经济的活动主体具有不相同的信息。如果会计信息是对称的,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主要指厂商)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是投资者)对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相同,虚假的会计信息就很容易被识破,那么就谈不上会计失信的问题,甚至会计这种职业也没有存在的必要。现实的经济并非一个有效率的市场,信息不对称始终存在,因此信息的不对称是会计信息制造者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前提。
(二)会计自身的特点及局限性是会计失信的条件
在日常经济中,经常看到会计人员为一分钱的差错折腾半天。会计给人们的感觉就是一门非常精确的科学。但事实上会计是一门貌似精确但并不精确的科学。这是因为会计原则或会计标准的选择余地较大,不同的选择将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这就为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三)公司制度缺陷是我国会计失信的根本原因
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缺陷,已经严重制约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会计信誉度低的根本原因是目前我国公司制度缺陷。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由国企改制而来的,由于改制不彻底,上市公司未能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因此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较突出的问题。
(四)失信成本低是会计失信的动力
会计造假的背后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作为动力。对于企业而言,它的目的是利润,只有当诚信能带来利润,不诚信会带来损失时,它才会讲诚信;对于个人而言,他们的目的是自己价值的实现,只有当诚信与自己的最终价值相符合时,他们才会诚信。在利益的驱使下,关键时刻就出现了诚信问题。企业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可骗取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有关管理机关的信任,并因此获得投资、贷款或减少税金支出等经济利益。企业负责人作为企业管理的最高首长,他们有能力也有条件影响会计人员,通过制造虚假会计信息,骗取投资者的信任,并因此获得职务、薪金、股票升值等方面的利益;会计人员作为会计信息的直接生产者,他们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他们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避免因违及法规而影响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他们必须接受企业负责人领导,按企业负责人的管理要求完成会计工作,并由此获得薪金、升迁、奖励等利益。虚假会计
信息能实现“多赢”,正是这些复杂的利益关系构成了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内在动因。
四、加强会计诚信建设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诚信应该是全社会的诚信,不仅政府官员、上市公司高管人员和财会人员,还包括注册会计师、律师以及广大投资者等,都要遵循诚信规则,接受诚信教育,特别是企业的负责人以及能够控制企业负责人的各级领导,因为他们掌握着会计诚信的支配权,更应率先身体力行,致力树立一个失去诚信的资本市场是没有发展前途的经营理念。此外,要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包括发挥媒体作用,广泛宣传诚信思想,使全社会的人们都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强化“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观念,形成“诚信者受尊重,不诚信者遭鄙视”的社会氛围。只有所有市场参与者都弘扬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道德风范,才能有效防范会计不诚信行为的发生。
(二)健全制度法规,完善监督职能
抓紧对市场规则的完善,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在制度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可靠;建立会计从业人员个人的信誉档案,对其执业状况、守法状况等进行严格的登记,守信者受鼓励,不守信者受惩罚。发挥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作用,鼓励媒介披露不讲诚信的单位和个人,对不守诚信而造成严重后果者,不仅要在经济上追究其责任,还应追究其法律责任。完善各项监督制度,包括建立内部监督制度、监事会制度,有条件的还要采用会计委派制度、独立董事制度,完善这些监督机构的任职资格制度、监督程序制度、报告制度、责任制度等。
(三)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强化会计基础工作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基本规范,一套完善规范的内控体系,能有效起到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和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的作用。只有建立健全一个包含内部稽核制度、内部牵制制度、内部审计监督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严密的、
较为完整的企业内控系统,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才具备了必要的条件。制定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使之分工科学合理,职责分明。同时应将开展会计业务达标活动经常化制度化,促进会计行为的规范化要求,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将得到有力的保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才能落实到实处。
(四)加大对会计不诚信行为的处罚力度
借鉴国外成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修改、完善相关法律和规章,加大对造假者的处罚力度,使其造假的预期成本远远大于其造假的收益,因对外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而给投资者、债权人等广大会计信息使用者导致决策失误等造成损失的,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对相关责任人员要处以重罚,情节严重的还要追究刑事责任,使造假者无利可图,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遏制操纵会计信息行为的发生。
论文摘要: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文化是学校质量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影响到学校体育工作的各个方面。从学校体育质量文化的内涵和内容入手,从五个方面分析高职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文化的现状及问题,力求探索出促进高职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文化建设的推进策略,从而促进高职院校学校体育内部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提高高职学校体育工作管理质量和教育质量。
前言
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随着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精品课程遴选、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名师等一系列质量管理举措的推进,高职院校的质量建设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质量管理思想的理念、技术方法不断完善和优化,从评价到保障进而发展为文化建设。学校质量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文化是学校质量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影响到学校体育工作的各方面,学校体育教学、管理及保障活动都为这一文化环境打下鲜明的标记。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发挥学校体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学校体育工作质量乃至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学校体育质量文化的内涵及外延
(一)质量文化的内涵
质量文化最初主要是作为企业文化的一个部分而使用的,是企业在长期过程中形成的涉及质量空间的意识、规范、行动准则、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即一种共同遵守的质量价值观[1]。只是最近几年,质量文化概念才被移植到高等教育系统中使用。笔者比较倾向,高校质量文化是全体师生员工涉及质量空间的一切精神活动及精神物化产品的总称。它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题,以人(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学生)为主体,以教育过程为主线的一种文化。高校质量文化实际上是校园文化的一种亚文化[2]。质量文化分为显性和隐性两个部分,显性部分即质量管理对象、质量管理的手段、质量管理的结果等。隐性部分即隐藏在质量管理手段背后的管理思想,包括质量经营哲学、质量价值观念、质量道德规范等。
(二)学校体育质量文化的内涵
学校体育质量文化是学校体育所独有的、为学校体育工作者共同持有的关于质量的价值观、信念、规范与行为形态等的综合体系,是学校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
(三)学校体育质量文化的外延
学校体育质量文化是学校质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正是在传统学校质量文化与现代的教育质量文化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得以进一步传承与更新的。根据文化学对文化的分类,学校体育质量文化分为四个内容。
1.学校体育质量观念文化
学校体育质量观念文化是以教育质量价值观或教育质量意识形式存在的观念形式的学校体育质量文化形态。因此,学校体育质量观念文化的核心就是学校体育质量价值观,这是学校体育质量活动的动力系统。
2.学校体育质量制度文化
学校质量制度文化包括两个体系,一是机构体系,即政府与教育机构的教育质量管理、评价和监督机构以及人员组成体系;二是规范体系,包括各种各样的教育质量管理制度,其中主要的是教育质量责任制及其运行机制[3]。笔者认为,学校体育质量制度文化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与学校体育质量有关的各类工作规范、规则等;二是监控体系,即学校与体育部门的体育工作质量管理、评价和监督机构以及人员组成体系;三是学校体育质量的监督与奖惩制度。这三方面组成的学校体育质量制度文化是学校体育质量活动的保证系统或制约系统。
3.学校体育质量行为文化
学校体育质量行为文化是在学校体育质量观念文化和学校体育质量制度文化共同作用下人所表现的行为特征的总和,因此,所有与学校体育质量有关的行为都是学校体育质量行为文化的内容。
4.学校体育质量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整个学校体育质量文化的最外层,是学校体育质量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物化,如师资队伍、师生员工的语言行为、心灵的文明化、带有校本特色的学校体育的育人环境、体育教学技术与方法、体育环境质量等。物质文化是直接可以感受到的,最直观地体现学校体育质量文化的依据。
二、高职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文化的现状及问题
(一)质量管理理念跟不上高职学校体育工作发展的需求
高职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是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
目前,普通高校体育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重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能、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高职和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有着较大的差异性。然而,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校体育工作质量管理方面照搬普通高校的套路,把增强体能、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最终的质量管理理念,而未更多从职业教育方面出发,探索学校体育工作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关键的是促进学生职业发展与学生未来职业健康相关的体育项目,以及体育教学的校本体育工作的开发,从而推动学校体育工作适合高职职业发展的需求,一切为了学生的职业发展而努力与创新。
(二)师生员工工作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缺失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都潜藏着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职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差主要是由于质量管理观念的落后,以及管理者的权力化,忽视体育教职工内在的主体价值取向、内在的成就动机以及自我实现的价值目标。
学生学习体育知识、运动技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差,不仅与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关,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意识薄弱,教师缺乏引导学生以“就业为导向”的意识,体育课程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选择与改革等都没有服务和服从于学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更不用提及发展学生综合身体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三)体育工作管理和监督机构不健全
高校在学校一级都设立了专门的教学质量管理部门,但是在系(部)一级,特别是体育工作教学的基层组织,如教研室、某一门课程,均没有相应的教学质量管理和监督组织机构,因而没有形成体育工作质量管理的网络系统。由于学校教学单位多,学科、课程差异大,单靠校级教学质量管理部门就容易造成体育工作质量问题难以及时发现,难以及时解决,从而出现问题把握不准,改进措施不到位等问题。
(四)学校体育工作制度规范缺乏时效性
工作制度规范都是具有时代性和时效性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的高职学校体育工作管理制度只适应当时状态下的体育工作质量管理需要,它面对的是传统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稳定的专业和课程设置。而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课程改革的进展,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和手段及生源质量等方面都已经或将要发生一系列重大变革,用传统的规章制度来管理变化了的高职体育工作,其适应程度以及暴露的弊端可想而知。
三、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文化建设及推进策略
(一)更新观念,提升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方针,确立核心质量价值观
陈玉琨教授指出:“高等学校质量文化的内容广泛,学校成员的质量价值观是其中最为核心的要素,它决定了学校决策行为的取舍原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导要素”[4]。无论对于学校领导还是教职工来说,要改变学校的风景、建筑特征等是可能的,出台和实施一项政策和措施也是不难的,然而要改变领导和教职工大脑深层次的观念或假设,从而建立新的价值观念并影响其行为,这应该是最难的。每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都是有差异性的,因此,要统一和形成体育教职工质量管理思想,形成核心质量价值观,就要更新全体教职工思想观念,提升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方针。
第一,质量方针提升要体现校本特色。具有校本特色的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方针才具有生命力、竞争力和应变力。高职院校学校体育工作要针对高职院校自身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和学校的实际,突出与职业相挂钩的特色。
第二,领导推动与践行。学校体育工作的质量文化首先是学校体育领导、尤其是第一责任人的质量理念、质量意识和质量行为的体现。特别是学校的高层领导,要在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方针的提升过程中,加强学习,转变观念,集思广益,以身作则,起模范带头作用,努力推动与践行质量方针,发挥学校领导者的示范效应。
第三,全员参与。高职院校学校体育工作应从实际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形式多样的学校体育工作活动,促进质量方针的实施,使质量方针成为一种精神力量和工作的指南,从而确定学校体育工作核心质量价值观。
(二)全体体育教职工培训,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制度
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克劳斯比(Crosby)认为:“教育和培训是帮助所有的员工沟通对质量的观念,知道自己在改善质量中所负的责任,而且具备特殊的知识,足以处理即将面临的改变”[5]。因此,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文化建设重要的工作是加强教职工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三)完善规章制度和学校体育工作质量管理、监督及激励体制
学校体育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和运行是学校体育质量文化建设的基础,用质量管理制度来规范管理学校体育工作各个环节的质量行为,通过长期有效的质量运行使是学校体育工作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提高学校体育工作质量管理水平。建立健全体育工作质量管理制度和程序并强化运行,用质量责任把职能部门和体育教职工紧密联系为一体,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部环节进行监控,运用质量管理方法对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预防和改进各种问题,逐步培养教职工自觉遵守规章管理制度和按程序办事的行为习惯。另外,在实践过程中对于学校体育工作的制度进行完善和修正,体现制度的人性化和科学化,促进质量文化建设的发展、教职工观念更新和积极性提高。
以质量管理体系为核心,建立完善质量管理机构与管理制度,领导和教职工明确责任,通过质量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培养教职工对学校体育工作质量问题的思考方法和工作模式,最终在学校体育工作过程中形成特有的工作氛围、环境和程序,即就是质量文化的形成。
(四)体育工作领导的倡导与全员践行
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文化建设首先从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做起,其担负学校体育质量管理方针和目标的确定,建立完善质量管理制度、监督管理质量过程以及持续改进质量管理的措施等方面的任务。同时,全体体育教职工是质量管理组织的基础,是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重视全体体育教职工质量意识的教育,提高教职工的思想和专业水平,促进其充分参与质量管理过程才能为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带来最大的收益。
(五)建设学校体育文化环境和师资队伍
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文化建设中,建设与完善学校体育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对学校体育场场地设施、与体育文化、体育人物和体育史相关的宣传栏、文化氛围的布置和精心设计,才能更好地体现学校体育工作的质量文化,间接影响学校教职工以及学生的体育思想、对体育的认识和促进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同时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是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语言、行为以及心灵对于学生以及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从业务能力以及师德修养两方面提高教师个体素质,从而构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群体。
参考文献
[1]周朝琦,侯龙文,郝和国.质量经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131.
[2]孔凡莉.构建高校质量文化管理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7).
0 引言
1994年,麻省理工学院的院长乔尔・莫西斯提出了大工程教育观,主张工程教育更加重视工程实际以及工程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要求工程教育要为学生提供综合的知识背景,强调工程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性[1-2]。在工程教育回归工程的趋势下,教育部在教高[2007]1号文件中提出全面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时,首项工程便是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3]。2010年教育部又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加强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培养造就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应用型人才。毕业设计是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其本质是一次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的综合训练,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工程设计的思想方法及所必须的基本技能,培养严格、正确、创造性地从事技术工作的精神。但当前毕业设计由于缺乏生产现场设计条件和一线的数据资料、指导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知识和设计经验等多种原因,题目往往偏重理论分析、模拟仿真而与社会、工厂、实践脱钩,学生难以接受到工程技术人才所必须的综合训练。毕业设计质量评估是高校为改善毕业设计教学条件、规范毕业设计过程指导与管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而进行的一项内部质量保证方式,其评价指标对于本校毕业设计工作的开展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因此,依托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卓越计划”通用标准,将工程能力培养要求融入毕业设计评价指标体系中,突出“产学结合,面向产业”的理念,成为推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从学习岗位到工作岗位的初步过渡的重要保障。
1 优化毕业设计评分指标,突出工程性、应用性
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由指导教师、评阅人和答辩小组三部分评分组成,权重分别为30%、20%和50%。指导教师评分主要围绕工作表现、能力水平和成果质量三部分展开,其中后两者占80%的比重。能力水平具体评价指标为:1)查阅文献资料、调查研究的能力;2)方案设计与实践技能;3)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外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5)撰写论文(技术文件)的能力;6)团队协作能力及表达能力。成果质量评价指标包括:1)设计方案正确,数据真实可靠,分析处理科学;2)毕业设计水平;3)实用价值、经济效益;4)技术创新性或独特见解;5)论文撰写规范化。答辩小组评分的具体评价指标包括:1)选题符合教学计划要求,体现专业特点,紧密结合工程实际,达到综合工程训练的目的;2)设计思路分析归纳合理,方案论证充分,实验方法科学;3)完成设计任务,工作量饱满,有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4)设计方案有实用价值,适应社会需求;5)答辩过程思路清晰、概念清楚、表达准确。在评分过程中引进企业界的评价干预机制。对于企业指导的毕业设计,专业指导与论文专业内容的质量由企业导师全权负责;验收时,设计方案和结果需接受生产现场的检验和评价。对于校内完成的工程类毕业设计课题,评阅和答辩环节需聘请企业专家参与,并将企业专家评价意见反馈给学院和校内指导教师。
2 改革毕业设计管理评价,推进校企合作
毕业设计管理层面的评价指标可具体细化为校级、学院级和教师三个层面。校级主管部门评价指标分为:1)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制度和规定,协调各部门为毕业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软硬件支持;2)专人负责全校毕业设计工作的宏观组织、质量监督、检查考核和质量评估等工作;3)根据各专业具体特点,拨付充足的专项经费;4)制定激励措施,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及其指导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学院层面的评价指标包括:1)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拟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管理规范、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书;2)认真分配各教研室的工作任务,及时了解完成课题存在的困难并提出解决方案;3)专人负责本学院毕业设计工作的校外企业联络、定期检查、评审答辩等工作;4)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共赢的毕业设计合作指导关系,积极拓展指导规模;5)校企共同指导的毕业设计题目比例以及其他紧密结合本专业工程实际问题的工程设计型、应用型题目比例超过题目总数的80% 。指导教师层面的评价指标为:1)对进度和设计方向严格把关,定期进行答疑辅导,并结合不定期检查;2)熟悉课题重点、难点、常见错误和解决方法,指导思路清晰,教学过程注意引入工程实际和新思想、新技术、新原理,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3)题目的深度、广度与本科生的实际能力和学校的教学计划相适应,工作量饱满[4-5];4)校内指导教师需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企业导师需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丰富的独立科研经验。
【参考文献】
[1]刘春林,李伟明,薛勇.以“大工程观”为指导构建高校实践教学新体系[J].江苏高教,2010(3):78-79.
[2]中国工程院工程教育研究课题组.我国工程师培养的重要性与培养途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