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课堂教学能力

课堂教学能力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16 10:11:0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课堂教学能力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课堂教学能力

篇1

一、培养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会对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会用演译、归纳和类比进行推理;能合乎逻辑地、准确地进行表述。

在教学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中,我以实例x+y-1>0和x+y-10(或Ax+By+C

当p(x,y),p(x,y)在直线L:Ax+By+C=0的同一侧时,则(Ax+By+C)(Ax+By+C)>0,两侧时(Ax+By+C)(Ax+By+C)0。

1.当p、p在直线L:Ax+By+C=0的同一侧且pp∥L时,则直线pp的方程可设为Ax+By+m=0(m≠C)。

Ax+By+m=0,Ax+By+m=0。

(Ax+By+c)(Ax+By+c)=(c-m)(c-m)=(c-m)>0(my≠C)。

2.当直线pp与直线L相交时,设直线pp与直线L的交点为p(x,y),设p分pp的比为λ,根据定比分点坐标公式

x=y=,

而Ax+By+C=0,则

A()+B()+C=0。

(Ax+By+C)λ=-(Ax+By+C),

p、p不在直线L上,

Ax+By+C≠0,Ax+By+C≠0,

λ=-。

若p、p在直线L的同侧,那么点p为pp的外分点,于是λ

-

(Ax+By+C)(Ax+By+C)>0。

若p、p在直线L的两侧,那么点p为pp的内分点,于是λ>0,即:

->0。

(Ax+By+C)(Ax+By+C)0。

综合1、2可知:

当p、p在直线L的同侧时,有(Ax+By+C)(Ax+By+C)>0;

当p、p在直线L的两侧时,有(Ax+By+C)(Ax+By+C)0。

再如:已知a、b、m都是正数,且ab,求证:

>。

“在含糖a克的b克糖水中加入m克糖,糖水就变甜了”。依据这一事实你能总结出的不等式是:

>。

我对以上两例进行处理和深加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得以提高。

二、培养运算能力

运算能力:会根据法则、公式进行正确运算、变形和处理数据;能根据问题的条件寻找与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能根据要求对数据进行估计和近似计算。

三、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空间想象能力:能根据条件作出正确的图形,根据图形想象出直观形象;能正确地分析出图形中基本元素及其相互关系;能对图形进行分解、组合与变换;会运用图形与图表等手段形象地揭示问题的本质。

四、培养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能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解决在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阅读、理解对问题进行陈述的材料;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分类,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应用相关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并加以验证,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地表述、说明。

篇2

有位教育家说过:“世界上没有枯燥的知识,只有枯燥的讲授。”可见教师的语言不仅可以反映出一个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一节课的教学效果。

由于化学世界中物质变化的多样性、复杂性,物质性质学习的阶段性和理论理解的有限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能力的差异性以及随着科学知识的不断发展和学生思维的空前活跃等因素,大大增加了化学课堂教学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在发生这些偶然性事情的情况时,教师在具备其它各种能力和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具有较好的教学语言,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进程,面对意外发生的事情,快速调整教学方案,采取新的措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现就教师较好的教学语言能力的形成以及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的认识。

1.要熟练地掌握教材

在教学中要钻研书本和相关资料,研究新的化学课程标准,钻研教学新动向,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只有对教材的高度稔熟,对教材相关的知识点做到博学精通,心中有数,以及注意对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这样才能回答和处理学生就教材内容提出的疑问,也才能就教学情况变换教学方法。例如,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一时答不上来,卡壳了,怎么办?或放缓思考的坡度,或化难为易,或变换角度等。这些都必须熟悉教材才能办到。

2.要充分备课

备课包括备教案、备实验、备上课、备学生。备教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有剃度、有坡度的问题,将一节课的重点、难点循序渐进的让学生掌握。备实验是对演示实验有充分的准备。演示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演示实验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所演示实验的目的要求、仪器装置、所用试剂、溶液浓度、实验用品等做到心中有数,准确无误,并从实验效果的直观性强、实验简易快捷以及确保实验安全等前提下做好预备实验。备上课实际上是在脑海里将上课情景过一遍电影,要把讲课的内容、方法、步骤仔细推敲、揣摩,其中每一个知识点的过度和连接一定要自然,能够达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备学生就是要在头脑中装着学生。例如,当教师讲到某个地方,学生会提出什么疑问,教师如何作答;教师提出某个问题,学生会怎样回答,一般有几种答案,教师怎样引导,最后该怎样归纳等等。如果在备课过程中多从学生方面考虑,会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应变能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兴趣爱好、课外阅读等方面的情况,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对同一个问题,由于每个学生知识基础和思考的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把握学生思维的脉搏,关注学生认识发展的动向。

篇3

0 引言

近年来,各种科学科技不断涌现,已经投入使用并给人直观印象的高科技飞行探测器、无人机、高铁列车,还有逐渐渗透到个人生活中的智能家居产品,以及最近刚刚上市方便出行的摩拜单车等。那么这些产品以及生活用品能直观触及到我们内心的变化,所以有激发人们去主动学习的动力,包括机械、轨道、计算机等各专业,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时会怀揣改变生活现状乃至改变世界的梦想,向着既定的目标去努力。而随着国际交流日趋频繁的今天,语言对大家来说也并不陌生,出国旅行已经不是遥不可及的一件事情,那么对于英语或其他语言的学习对大学生来说已经迫不及待,尤其是日常用语,所以对于文学语言类课程,大部分学生还是很感兴趣的。然而在这样一个时代进步阶段,经久不变的数学真理虽是各门学科的垫脚石,却不能直观的把研究成果真切的渗透到生活当中,加之众多繁杂的定理与计算,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到困难,最终导致学生中途放弃,他们觉得看不到尽头。

但是高等数学是理工科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通过高等数学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而且是学习其他学科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因此,提高高等数学课的教学质量,已成为教学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1]。

1 大学数学课堂的发展现状

现在高等数学课堂的讲授形式基本都是板书与多媒体结合,教师按部就班的将规定学时内的授课内容灌输给学生。有的同学会中途掉队,睡觉或玩手机等,这些现象还不能及时根治,也就大大降低了我们大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而从扩招这个客观原因来讲,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同一个班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参差不齐,所以对大学数学的学习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从另外一个原因而言,大部分教师科班出身,知识结构单一,习惯于理论学科式教学,授课时不能将数学与学生专业知识紧密结合,使得课堂枯燥乏味,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尤其对高职院校而言,还不能将应用直接贯穿到数学课堂当中[2]。

作为一门传统的基础公共课程,我们怎样才能在大学数学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自身教学质量?

2 对大学数学课堂教学能力提升的几点思考

《大学数学》作为大学课程中的基础课,是高等院校理工类、经管类等专业的必修课程,同时也是大学中比较受重视的一门课程。有人说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有人说教学是一门艺术,我想这些说法都没有问题,因为要想讲好一门课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也需要教学当做一件艺术品去创作。

那么作为一名高校的数学教师,我们应该做到哪些呢,尤其是课堂上我们应该具备怎样的教学能力,又应该怎样去提高我们的教学能力呢?以下是我个人的几点意见和看法。

2.1 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做一名教师的基础的条件是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并且知识面的要求也很高。正所谓学高为师,大学不像中小学,学生们都是成年人了,都具备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因此对教师的学识水平要求很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才有可能进行有效的教学,而且科学文化并不是停滞不前的,这也要求教师必须了解自己学科的发展方向,还需要涉猎一些相关学科的知识,丰富知识结构,以满足学生广泛的求知欲。

2.2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不是简简单单的照本宣科,也不是解数学题那样的按部就班。充分的课程准备是必不可少的,必须要深入地研究教材,根据学生的层次水平、所学专业等用心寻找素材编写教案,认真构思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W方法,甚至是设计准备好每堂课提什么问题、怎样去提问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透彻理解和把握所教课程的每一个模块,每一个知识点的设计目的、设计思路,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教学的流程。对于在高职学生的教学更要认真对待,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还有自制力等方面相较于本科院校的学生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这种差距是中小学阶段的学习中逐步形成的,很难抹平,作为高职阶段的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这些情况,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准备课程,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作为一名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还应该想法设法做到去吸引学生,管理学生,启发学生。教师应学会吸引学生,课程的开设是根据专业的要求,是学生未来的需要,但是并不意味着每一门开设的课程都是学生所感兴趣的,就比如数学,就是学生比较畏惧的一门学科,因为它的难懂,更因为学生的兴趣的缺失。为了让学生掌握做学知识,必须能够吸引学生去学习,教学是不单单是教师自己的事,更是师生之间心灵的交往,这就要求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教学,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的设计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不应该是空洞的乏味的,课堂上,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当然,教师也应该注意培养自身的魅力,平时的仪表、语言、板书等等都跟师生关系的建立有很大的关系,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如果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品质,教学的效果更加有效。教师还应该学会管理学生,因为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的问题,高职课堂上学习气氛的维护也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教学成功的保证,尤其面对学生迟到、讲话、玩手机、睡觉等情况的时候,怎样去处理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同时达到督促学生认真上课的目的,这些细节可能很多老师并不在意,但实则十分重要的,对于这些问题的出现,教师首先应找到问题出现的原因,为什么迟到,为什么讲话,为什么拿出手机,为什么一定要睡觉,找出原因,对症下药,而不是仗势欺人,强词夺理,只有做到这些,才有可能做到寓教于乐,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作为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上给予启发也是比不可少的环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应教给学生举一反三地本领,比如面临的学生的提问,是直截了当的给出结果,还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我想适当的引导就要比直接给出计算的过程要来的好很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提问也是启发学生的重要方法,互动交流更加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甚至是有些学生会因为一次提问,一个好的回答而喜欢上数学,当然很多时候也会面临学生对于所提问题的不能回答,这时候作为教师就更应该注意对待了,是不是需要给出些引导,给出些提示,还是适当的批评等等,因此教师也应该具备临场的应变能力,实际问题实际分析。除此以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去提问,鼓励学生去提问,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提出疑问,通过问题来促进教学和学习的效果。

对于课堂的把握,教师除了要备好课以外,要想完整地上好一堂课,还应该控制好教学的节奏,包括最后的结束,以怎样一种方式来结束一堂课,教师可以是对一节课内容的归纳或者小结,去突出本次课程重点的内容,已达到提醒学生需要注意的知识点。对于结束一堂课,教师还可以将书本上的知识进行适当的引申,已达到使学生眼界得到开阔的目的。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针对本次课程与下一次课程之间的联系,引出下次课程的内容,以促进学生课后的预习工作。

2.3 积累实战经验

作为一名新教师,听课也是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所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聆听优秀教师的课堂,可以最直接接触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听同类课程,也可以相对了解学生的专业课程,然后再充分吸取各位老师在上课中的优点,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新教师应该不断努力地去提升自身的素质,不断地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充分利用一切学习的机会,多对比,多反思,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3 结束语

总之,教学能力的提升并不是一朝一夕,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去提升自己,也希望有一天,我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一名优秀的大学数学教师。

篇4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和深人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挑战越来越明显,据调查分析,自身能力和素质的不足成为了课程改革实施和落实的最大障碍,课程教材表面上难度降低了,实际上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课程改革后的课程自由度较大的空间与教师创新实施能力不足的矛盾,已成为制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的“瓶颈”。因此,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是落实好新课程的关键。

一.传统教学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方面。教师教学能力的内容非常广泛,教师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传统教学把传授知识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复制,过多地强调学生书本知识学习和书面应试能力。教师对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学习更加关注。在教学目标设计时要体现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在教学设计能力方面,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定论为宗旨,以掌握知识为目的,教师要对教材全面掌握,深层次的挖掘。教学内容上重视按照学科逻辑顺序组织教材,实行分科教学,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以讲授、传授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主要对教材中的现有知识进行直接阐释。在教学监控方面,注重终结性评价,要求教师认真做好试卷以及考试后的试卷分析工作。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能力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改革的核心理念。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是改革的核心目标。然而课堂是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阵地,那么教师作为课堂改革的践行者是这一系统工作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可忽视的力量。

1.教学认知能力的要求

(1)分析和领会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每节课都按照多元化的教学目标设计并实施,让学生在学到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让学生知道知识与技能得来的方式方法。与此同时,教学目标设计时还应注意学生能否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否有利于进一步学习。也就是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2)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要求教师首先在其课堂教学的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其次,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最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陛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师不仅要充分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2.教学设计能力的要求

教学设计能力具体表现在根据学生特点整合教学内容的能力;教学目标制定的能力;把握教材重点、难点的能力;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能力。本文所指的基础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主要指课程分析掌握教材标准的能力、教学内容设计能力和教学方法设计能力。

(1)分析掌握教材标准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对教材和课程标准深层次的掌握。做到眉目清楚,思路清晰,结构完整,把握好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教材实际是为教师提供的教学素材,教师要准确无误地挖掘教材,把握标准。教师首先要分析这些素材中自身的知识因素、能力因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品格因素等;其次考虑如何将这些因素拓宽、扩展,最后确定本节课对学生终身打基础的素质进行重点开发和培养。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2)教学内容设计能力。传统的教学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缺乏各个学科的内容整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设计内容突出重难点,注重学生已学的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使教学内容形成较大规模的知识体系,在各学科之间建立科学的联系并保持科学的衔接,各学科内容不仅突出知识教学,而且更突出智能教学、学会学习教学、非智力心理品质教学和品格教学。

(3)教学方法设计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地探究,通过他们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整合,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自己的发展。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不断的自我建构的结果,而不是外塑的结果。未来的教育方式正向更加开放化、生活化、终身化的方向发展,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正在催生出适应信息文明、为信息社会服务的新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积极倡导自主学习、探索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师要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

5.教学操作能力

教学操作能力从教学操作的手段看主要表现为教师的言语表达能力,非言语表达能力,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应体现规范纯洁、鲜明生动和表达方式的多样化。应注意语言使用的科学性和可接受性。对非语言表达要求是,例如课堂教学中,目光是教师给学生传递信息时的重要手段,教师在使用非言语行为时要恰当、适度,应是教师情感的自然流露。对于教师选择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教师必须形成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新能力,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更好地为新课程改革服务。

4.教学监控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课堂评价要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教师要具备过程性和动态性评价的意识和能力,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评价的目标要综合,方式要多样,要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和对象,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结合起来,提高评价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面对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己新的历史重任,但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仍然遇到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1.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理解存在偏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的课程标准。由于过程和方法或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对知识与技能更不可测量,加上现行的大部分考试很难关注前两者,结果,课堂教学仍然主要围绕着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师在写教学目标晡总会将其三者写上,但是在真正的教学中,教师真正实现三维目标了吗?尤其在中学教学中,面对中考、高考的压力课堂教学实现三维目标显然是不可能的;可能正因为不可量化,所以在实现方式上也显得难以把握,有些教师为了实现三维目标,在某个教学环节强加进思想教育的内容,或者专门留出一个环节进行价值观的教育,以上都说明教师对于课程标准还没有掌握理解清楚。

2.教学方式技术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规定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在中小学公开课的课堂,都会用多媒体。多媒体的恰当运用有时确实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可吏教学更加直观、形象。但有时反而帮了倒忙例如,小学课文《春天来了》无数朵鲜花争芳斗艳,河岸上一排排垂柳,长出嫩芽。如果教师用画面展示其景物,可能就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有时运用课件不当,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感受。如果教师能够亲自在黑板上画出这幅美丽的春天画面,我们可以想象出课堂教学效果。由此可以看出在信息技术面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丧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机器操纵教学的现象,久而久之会导致教学方式技术化。

5.注重课堂教学表面,忽视教学的本质

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们纷纷投入到学习中,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将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然而一些教师只注重课堂教学的表面,却忽视教学的本质,也就是忽视了学生的发展。例如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的小组合作学习,几乎在小学的课堂上都会看见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然而,仔细观察发现多数的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表面上给专家或听课教师的感觉场面很热闹,但是实质上当师让学生回答讨论问题时学生的回答几乎都是自己的想法,并没有代表小组。这反映合作学习没有落实在教学的本质上。以上隋况表明教师对教学只注重表面而对学生的发展却忽视了。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对策

1.独立思考和学习

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教师要学会独自思考,即认真地反思及总结,独立思考是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根本途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全面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思想。如何将理念转成教学行为,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师要深思的事情。教师只有独立思考,才能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能够深人钻研、不断创新,才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进步。例如教师要备一节课,首先应该是自己先独立理解教材,领会课标、教参的精神,然后根据自己的教学能力、班级学生的基础,独立设计出符合自己教学水平、符合学生实际的教案来。这样的过程,凭的全都是教师自我的积累,发挥的全都是教师自己的才智,那么得到提高的才可能是教师自己。

2.同行交流与合作

交流与合作是人类社会行为的主要组成部分。未来社会不仅需要人们具有竞争意识,而且更需要人际之间的合作。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人人才标准和人才观念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相应地变化。2l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对人才素质将提出新的要求。其中能有效地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团结协作,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才是新时期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教师的合作是教师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交流与合作能获得心理支持,共同分享成功,分担问题;通过交流与合作可以从同事那里获取教学信息和灵感,产生新的想法;教师在合作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展示给学生,用无声的语言告诉学生合作很有益,教师也在身体力行他们所倡导的信念;作为一个集体,教师通过合作可以获得比个人努力更多的成绩;通过分析材料、计划及共同努力,可以减轻自己的负担,所以,与同行交流合作,是教师能力培养的又一重要途径。

3.学习书本与理论

教师学习,是自我更新的一个过程,是保持自身素质能够与时俱进的重要途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能力从教室的认知能力到教师监控能力等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出对教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知识就是力量,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教师的能力也是难以提高的。那么知识来源于书本上的理论,书本理论是教师最直接、最简便地吸收新的理论的来源。当遇到一些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打开理论书籍,可能使你茅塞顿开。教学的知识是不变的,但是教学的方法是可以多变的,要使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自如,所有这些,都需要教师加强理论学习。教师只有通过教育理论的学习,只有通过科学观念的输入,才能觉醒,才能去比较、反思,才能不断修正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超级秘书网

篇5

关键词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数学能力

本文从高中数学教学的实际出发,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使高中的数学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并能结合高中数学学科的特点,运用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教学形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数学能力。

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

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的研究证明,情感在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还能消除他们的学习疲劳,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和积极性。“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和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平易近人的,学生是容易和老师交流的;要多关心学生,多鼓励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老师也是自己的益友,这样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就会主动的去问老师,就喜欢和老师探讨问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就会得到增强,就愿意积极的去学习,数学能力的提高就有了内因的保证。

二、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无论这个学生是优等生还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要设计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如果他们能顺利正确的回答了这个问题,那么就能激起他们学习的信心;即使他们的回答不够圆满,教师也应该肯定和发展学生有价值的思路。对于胆小的学生,要鼓励他们积极地参与大胆地发言,他们在解题中遇到困难时要能耐心的引导,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出在那里,学生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就会积极的改进,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对于优等生,要适当地增加问题的难度,但也应该循序渐进,控制在学生所能突破的难度,以开阔他们的数学视野,拓展他们的数学思维,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三、精心备课,让学生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教师在教学中收集一些有一定代表性的数学题目,根据这些题目向学生们讲解、示范,然后让学生做类似的练习题,这是很多老师常用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这种使学生机械模仿而不主动思考的教学方法是不科学的。常见的不良后果就是学生只会做类似的试题,如果试题发生变化,就不会做或做不完整,起不到举一反三的作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就是老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而不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那么学生只是简单的模仿而缺少自主探究,知识很难升华为能力。因此,精心备课,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是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手段。

如果学生能够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征服一道道的数学难题,那么学生就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就会增加学习的兴趣和成就感。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就需要老师精心地准备和设计课堂的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有层次地设置让学生思考的问题和障碍,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对于学生有限的数学知识和解题能力,应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而不是用教师的答案替代学生的思考。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可能会给出各种各样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这就要求老师要精心备课,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情况,不要随便地否定学生,要巧妙利用课堂中出现的生成性资源,成为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增长点。

教学是一个师生双边协调的活动,在教学中老师不能唱独角戏,学生不能只做观众,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在课堂上进行积极地讨论和交流,教师的教学才会更有针对性,学生也能在互动中矫正自己的错误或交流彼此的思想方法。这样的教学方式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科学提问,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教学主体,老师是课堂的主导者,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就必须对学生进行提问。但是对学生的提问必须是科学的、合理的、有技巧的,下面就提出一些建议和要求。

1.提问的针对性和难易度

对学生进行提问时,一定要有的放矢,要按照教学目标的需要和解决问题的关键点进行提问,对于问题的难易度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基础进行调整,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太深奥的问题会使学生不知所云,而太简单的问题又使学生感觉到没意思,提不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因此,老师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难易适中的问题,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有针对性。

2.提问应准确、简洁

在提问的环节要做到语言简练,而不是繁琐重复,要用规范的数学符号和语言表述问题,所提的问题要表达准确,要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示范和参照作用。

3.提出的问题要体现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老师的提问不能仅仅是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更要启发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体会和总结该问题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充分发挥数学思想方法在提高数学能力中的指导作用。

五、控制好课堂教学的节奏、容量和难度

课堂教学的节奏和容量对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学的速度过快或内容密度过大,就容易使学生感到紧张、疲劳,使学生的认知产生困难,或者巩固落实不到位,或者因内容密度大而产生信息壅堵;反之如果教学的速度过慢或容量过小,就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或精神产生松懈,从而降低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在进行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不能为了追求教学的进度而随意地加快教学速度,要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控制好课堂的教学节奏和知识容量,给学生留出恰当的让知识内化为能力所需的思考、讨论和巩固、练习的时间。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科学合理地设计好数学课堂教学的难度,是优化课堂教学培养数学能力的重要保证。如果教学的难度过大,学生就不能理解掌握,甚至会因为畏难而放弃学习;反之如果教学的难度过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力就会下降。因此,既不能脱离学生实际一味追求难度,也不能简单重复降低要求,这两个极端,都不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突破传统的教学思维和方式,顺应现代教育发展的潮流,从而真正地立足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篇6

教学现实主义突出教学内容相较教学形式或技巧的重要性,强调课堂里人与物的真实“教学影响”,不轻易给出对教学素材的评论或观点,也不人为干涉学生的过程性学习,力求呈现课堂未加修饰的自然形态,还原教学去除包装后的本来面目,认为任何分散学生对教学内容注意力的做法都是值得怀疑的。也就是说,现实主义的教师宁可放弃自己“出彩”的机会,或降低自己的受关注度,也要让课堂内的所有人,包括学生和他自己以及可能还有的观课者,实实在在而又简洁明了地关注、把握和感受教学主题与内容的“风采”。教学现实主义不追求方式技艺的完美,坚持简约真实的原则,反而使现实主义的课堂,在不张扬其表现手法的本真状态下彰显其内质蕴含。

首先,教师的专业学识和教育职责必须与他(她)所承担的课程教学实际吻合,细化而言就是教师对课程目标和结构的把握必须准确,在课堂教学上的思路与流程设计必须切合学生的学情,采用的教学方式或其支持材料必须和特定的教学内容相适应,知识观点的表达必须清晰正确,绝无拖泥带水,自身想法的袒露必须诚实真切,绝不遮掩退避。

其次,学生的学习基础、目标、要求、能力、状态等,应该实实在在地让自己和老师心中有数,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就该和实际教学进程相对应,不能因公开课等特殊情况而有被人为拔高或掩饰的非正常现象,学习效果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观点或内心想法,应该大胆真实地予以表达。

再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必须是自然真诚的,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合理,既可以是完全来自现实世界的客观真实问题,也可以是依托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而情境创设的“人造真实”问题,学生的回答就该是符合常理的或者是自我思考的实际答案,不能为了迎合教师的预期或顺应课堂多数人的“主流”态度而作出言不由衷的回答,或者故意掩盖自己的看法;如果师生的课堂对话未按预设教学思路发展,则应立足即时生成的问题、现象,将其自然推进下去,并由此通过课堂现场真实感带动学生?W习的真实性。

同时,教学形式必须是真实的。这倒不是说教学形式主义所采用的形式就是不真实的或虚假的,事实上,无论是教学现实主义还是教学形式主义,用以表现教学内容的途径方法本身应该如我们所见都是真实的,就像多媒体技术、电子白板、实验操作、分组合作学习等手段所展示的那样。教学现实主义强调教学形式的真实主要是指:教学手段的选择应以真实的学生需求和课堂环境为出发点,教学方法的运用于教学内容的呈现之间必须具有高匹配度。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方法越复杂、手段越花哨越好,恰恰相反,简便快捷的形式往往更具实效。运作教学方法的素材、器具和情境,应尽量是生活化、常态化、普适性的元素。也就是说,教师如果在构思、准备教学手段上,比在解读教学内容和规划教学环节上花费了更多的时间、精力,那么表面精致的教学手段,则可能会带来低“性价比”的教学“产品”,反之,即使教学手段看上去粗糙简陋,也可能会造就高“性价比”的教学“产品”。

2 课堂教学对教学模式转变的张力分析

有时候教师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制作的多媒体或电子白板课件,不一定有临场随堂生成的教学方式亲切和实用。这倒不是否认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它对课堂教学的助力作用有目共睹,而是现实需要与课堂效益之间关系的协调性问题,对教学形式主义而言可能是非要不可,但对教学现实主义而言,需要就是需要,不需要就是不需要,绝不勉强,也就是说还是教学“性价比”问题。教学手段不必经过事先刻意而详尽的准备,完全以特定课堂教学的当时条件状况设置临场教学途径,包括课内和课外的各种可资运用的现实元素。

比如,教师在讲台上和靠得最近的学生之间进行问答式对话,虽然两人间的个人距离为学生带来安定感,但教师居高临下的俯视式对话又造成了两人间心理上的不对等,并且学生背向全班同学,和教师之间处于前景区域,与中远景区域的学生产生疏离感。教师和居中或偏后的学生进行对话,俯视下的心理权威感依然存在,同时由于教师单独占据前景区域,在相隔一大片区域的情况下,使居中或偏后的学生分别处于中景和远景区域,两人间的对话在相隔大片区域的其他学生头顶上来回交接,这对其他人不仅不礼貌而且具有排斥感。另外,学生隔着大片区域向教师的仰视式提问存在的问题是与此相似的。也就是说,无论何哪个学生进行课堂对话,教师始终在前景占据更多空间并主控课堂,相对减少教师的空间占有,从而相对增加学生的空间范围,架构层次合理、分布均匀的动态式课堂区域空间格局。

像这些课堂操作行为是值得进行的:教师在课堂提问和对话时走下讲台,与学生直接面对面平等交流,并且师生对话本身也面向全班展示;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时主动参与其中,近距离地和学生融入式互动,并在各学习小组间通过正向方位和区域互置,使学生个人的比例空间得以丰厚;教师邀请学生走上讲台,共同表现问题的探究过程,或者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全班面前展示探讨成果,教师在学生居于课堂前景的同时退至中景乃至远景,和讲台下的全班学生一起与前景之间形成内涵清晰、任务明确的场景梯度,这是相对单位区域空间的平衡。

师生课堂操作行为在教学时间与空间里的运作,可以看做事课堂的“自然运动”,这种“运动”更多的是在教学时间的自然流逝和教学空间的自然支撑中教学任务的完成过程。在此过程中,“静态”课堂和“动态”课堂是相对的,它随教师和学生处理教学环节时的“意向运动”的程度和方向而转化。课堂的“意向运动”一般是教师相对学生以及课堂装置之间的距离、区域和关系的动态变化,表面上看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实际上是思想与思想的互动联系。教师意在通过“行”动牵引“心”动,有时看似不露痕迹的动作行为却渗透着带动学生学习思维的目的,就像在教室里不经意的走动路线、学生分组讨论及交流发言的安排、师生话题探讨与对话的位置关系等等,都可以反映、传递出教师个性化、特色化、风格化的教学观念和课堂期待。

篇7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3-0191-01

一、灵活使用教材

教材是实践经验的结晶,虽然来源于实践,但总有一定的固定性和滞后性。教育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教育活动又有很大的灵活性。因此,教师没有必要把现有教材的概念、原则、方法等作为学生唯一的学习目标,而应把教材作为范本,灵活选用或增删教材内容、灵活调整教材顺序,也可以从网络上、从幼儿园实践中搜集现实材料,形成适合学生的校本教材,给学生学习实践创造足够的发展空间,以适应幼儿园的需求,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二、多种课型并存

在灵活处理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改变以往单一的讲授课形式,大胆设计至少以下四种课型:理论课、案例课、实践课和游戏课。理论课是以教材为基础,向学生传授有关的理论知识;案例课是分析教材中、网络上或幼儿园的典型案例;实践课是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游戏课是学生搜集或创编幼儿游戏进行积累。因此开学初教师就给学生布置“三本”(即笔记本、实践作业本、积累本),在教学活动中多种课型并存,有机结合,互相补充,不仅丰富了课堂形式,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更主要的是活化了课堂教学氛围,营造了师生共同学习、展示平台,突出了学生能力培养。

三、多种教学方式并用

根据不同的课型,教师必须采用多种教与学的方法,才能真正实现活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能力。

1.模拟实践法。结合各章节内容,教师首先应指导学生设计与本章节内容相关的教育活动,设计幼儿园教育活动方案,在假想的情景中进行试教,让学生进行分析评价,在诊断中及时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这样做,既训练学生的设计组织活动的技能,又解决教材中学与用脱节的弊端,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设计经验,而且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参与度。长此以往,学生很自然地由学生角色的“我在学”转换为教师角色的“我要教”,由“教师教我”转换为“我教幼儿”,实现“学”是为了“教”的观念转变,增强学生的角色意识和责任感。

2.实地感受法。幼儿的年龄特征是设计组织幼儿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据,脱离了这一点或停留在书本文字或模拟的情景中是不可能做好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所以要利用各种机会去接触、观察、记录、理解、关爱幼儿。因此对于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问题仅仅停留在课堂上的讲授和模拟教学还不够,教师必须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深入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实际,利用见习、实习的机会观摩幼儿园优质课,亲自参与教学实践,实地感受幼儿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及其效果,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分析真实课堂教学;要指导学生与幼儿园老师之间面对面进行讨论分析、现场交流,巩固学习效果……这些真实情境中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沿着旁观者――参与者――成熟实践者的路径发展,成长最快,能力提高最有效。

3.案例分析法。教师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原理,对典型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如:我们在某幼儿园见习时观摩了一节科学活动课《蚂蚁的家》,授课老师从网上收集了许多关于“人类的家“的图片和一些“蚂蚁的家”的图片进行对比后提问幼儿:“为什么我们的家比蚂蚁的家舒服?”“怎样才能使蚂蚁像我们人类一样舒服?”返校后,我把这个课例拿到课堂上让同学们再次分析。经过激烈的讨论后,同学们对其他的教学环节给予肯定,但就上述两个问题提出质疑:蚂蚁的生活真的不如人类舒服吗?从科学角度来说,蚂蚁虽然不是高等动物,但它们的生活方式与自然环境极为契合,是适合它们的方式。科技的发展确实使人类的的生活越来越舒适,但也隐藏许多问题,因此人类的生活方式是否真的优越于动物仍是值得商榷的问题,那位老师的问题有明显的倾向性和缺失。通过分析,学生吸收了案例的优点,指出了缺失,相信她们将来在教学活动中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案例教学的突出特征是真实性、生动性、典型性。将真实的事例拿到课堂上进行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理论分析与建构,必然能够加强教学的生态化效应,增加课堂的活力特征。

4.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形式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学习策略,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亲疏关系等方面的差异,拆解全班集体,组成各式各样的小组,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的单向或双向交流改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愉悦的课堂氛围和公平、公正的展示平台,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实现每个学生的表达欲望。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也增加课程实施中的交往密度,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有充分的对话与互动的机会。

5.研究性学习法。日新月异的时代告诉我们一个现实:知识本身的获得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如何获得知识,如何在知识的获取中,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教师与学生共同研究、探索教法与学法,分析、反思、实践,寻求最佳的教育途径,提高有效性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带领学生一齐遨游网海,共同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进行比照,择优选用。既节省时间又便于引入实例,增强学生的感知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教与学共长,师与生共进,何乐而不为?

四、多样化的考试形式并行

因为本课程实践性很强,因此以传统的单一闭卷考试形式考查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势必有些片面,我的主张是从四个方面考查学生的学习和能力情况:一是理论考试,二是平时表现,三是积累情况,四是实践教学。重点以一、四为主,知识与能力并重,学与用结合,充分利用考试的杠杆作用引导学生学用并重,学用结合,突出能力提升。

总之,幼儿园教育是一个人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看似简单、平凡,但责任重大,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幼师学生不仅要有高尚的敬业精神,非凡的知识素养,更要有较高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能力和丰富的实战经验,这样才能胜任幼儿园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篇8

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这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同样,我们的数学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发挥个人能动性,动手、动脑参与课堂实践,寻找最简洁的解题途径.那么我们的教师就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积极耐心引导,与学生平等合作,步步探研,达到学生自主思考目的.同时在整个在过程中要做到,凡学生能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提出;凡能学生能解的例题,教师不要解答;凡学生能表述的,教学不要写出.让学生独立思考,在思考中摸索和探求,最终找出合理答案.我们的教师在整个教学中要教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点,学会方法,经过不断地实践,融会贯通获取的新知识,达到学生能独立分析,多途径解决问题.如在不等式证明的教学中,重点要教学生遇到问题怎么分析,灵活运用比较、分析、综合三种基本证法,同时引导学生用三角、复数、几何等新方法研究证明不等式.

二、在数学教学中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所以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并指导学生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发挥学生独有的好奇思想.如在球的体积教学中,我可以布置一个课余习题,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合理将本班学生分为三组,要求第一组每人寻找或自制半径为10 cm的半球,并装满沙;第二组每人做半径为10 cm,高为10 cm圆锥;第三组每人做半径为10 cm,高为10 cm圆柱.上课后,先让学生自己动动手,动动脑,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给学生一个猜想和遐想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探索和寻找答案.之后,教师要求每组出一人组成许多小组,各小组分别将圆锥放入圆柱中,然后将装满半球的沙倒入圆柱中,学生们这时就很明了的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了,半球的体积等于圆柱与圆锥体积之差.在整个推导球的体积公式的过程,就是集公理化思想、转化思想、等积类比思想、割补转换方法等这些思想方法的灵活运用.因此我们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之前,先要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之后在课堂教学时才能做到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通过综合运用学生已学到的知识来解答学习新知识时的一些困惑.教师在教学中要恰当指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形成系统的条理的推导线索,并指导学生的实际操作,展现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把这些思想方法明确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才能从中领悟到当初数学家的创造思维进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这样既能活跃课堂的气氛,也能让学生感到教师是良师益友.

篇9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8-106-01

能力是学生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之间,有着很大的距离。特别是从近几年中考试题中,出现了不少立意新颖,构思巧妙,形式各样的探索性、创造性、开放性的试题,这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就更高了。为了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各种综合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各种综合能力,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如何在课堂中创造思维情境,培养学生的能力呢?通过这几年来的摸索和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设计提问,引导阅读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不利于能力的培养。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设计提问,引导阅读”的方法。每堂课首先依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出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阅读课文,自己学习,再根据学生理解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这样就使学生有了独立发挥的空间,也使老师能够有的放矢。如在讲解例题:“一个弧形拱桥,跨度为37cm,拱高为7cm ,求拱桥圆弧的半径。”中我设计的问题为:(1)这是一个实际问题,把它转化为数学问题是什么问题;(2)题中已知什么,求什么;(3)画出几何图形,标上有关数据;(4)这个题目中最终是借助什么图形来解决问题的?这样使学生通过逐步思考,既能很好地掌握这个例题的做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篇10

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从而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开发智力。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演一演,做一做,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认识数学来源于实践,又用于实践,从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如教学“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时,我事先准备好等底等高的透明的空心圆锥形杯和圆柱形杯各一个,让学生用圆锥形杯装满有颜色的水倒入圆柱体杯内,三次正好装满,并再让学生将圆柱体杯装满水,分三次将圆柱体内的水倒入圆锥体杯内,让学生观察到正好可以装满3个圆锥体杯,这样反复操作演示,从而得出:圆锥体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圆柱体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锥形体积的三倍,即为:V锥=1/3SH。这样,让学生手脑并用,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记得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注重语言表达,让学生动口学

动口说是知识内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实际教学中,无论是动手操作,还是归纳分析,无论是计算题,还是应用题,我都做到让学生把演示过程、概念法则、运算顺序,解题思路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把感知上升为理性。如教学“圆柱体的侧面积”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圆柱体模型,让学生说出制作的过程,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将圆柱体的侧面剪成一个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说出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再让学生说出圆柱体的表面积计算。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创造了参与条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注重激趣引思,让学生动脑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时,我注重在知识的关键、转折等处,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营造一种热烈的课堂气氛,使他们动脑学,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借助多媒体演示了一个生活中的故事:“我去大众商场买了三瓶可口可乐,我喝了一瓶的1/2,孩子喝了一瓶的2/4,侄子喝了一瓶的3/6,请同学猜一猜,我们三人谁喝的多?”

此时,学生兴趣盎然,纷纷认真动脑思考,积极寻求正确答案,这样就能很快地引入“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注重民主教学,让学生主动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愉快时,感觉、观察都比较敏锐,记忆效果好,想象丰富,思维较敏捷,而人在沮丧时,这一切都将受阻。因此,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基础。民主教学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必然为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敢于质疑,大胆创新,乐于发表见解。

例如在教学了“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时,我出示了下面一题:“某水果店运来600个西瓜,300个大的,300个小。

1、大的一元卖2个,小的一元卖3个,结果可以卖多少元?请展示出你的计算。

2、平均每一元卖两个半,每个4角钱,结果可以卖多少元?请展示出你的计算。

3、哪种方法比较科学?请你选择。

然后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不但知道“两个西瓜价钱的平均数和每元钱卖的西瓜并不是一回事”,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五、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自己学

学法指导是现代教学的趋势,教会学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就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因此,在教学时,我注意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指导,让他们“会学”。

如在分数应用题综合练习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某村计划25天修一条长2500米的水渠,前4天修了全长的1/5,照这样计算,可以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大多数学生这样列式:25-2500÷(2500×1/5÷4),我肯定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用工程问题的思路解答这题。学生很快又想出了以下几种解法:

(1)、25-1÷(1/5÷4)

(2)、25-4×(1÷1/5)

篇11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正是我们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本,改革授课的方式、方法,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所谓多样化,即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语文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所谓科学化,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点滴知识,而是注重情感的熏陶和培养。新教材在这方面给师生们留下了较大的思维空间。例如“慢慢走,欣赏啊”这一板块,新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领悟美意。

(二)改革师生互动方式,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改革语文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崇尚真理、追求美境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的禀赋可潜在自由、充分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当我们的教学被考试牵着鼻子走的时候,当课堂沉闷到师生都感到窒息的时候,语文美妙的韵律已经沉沉睡去……。一首歌唱道:“……我已不再想你,我失落了和你牵手的冲动……”,以此来阐释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可谓恰如其分。

(三)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新教材增加的阅读课和活动课,就是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语文教师可以在组织指导这两种新课型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当然还可根据新大纲要求开展好其他类型的研究性学习,比如课堂讨论、辩论,收集资料撰写小论文,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编演小话剧,制作语文题材的音像作品或计算机课件等。 语文教学又是审美的韵律美,需要发现,用淳厚的文化涵养去发现,发现"祥林嫂之死"背后的传统沉淀与人性悲情,阿Q身上流淌的哲学思辩,以及透视宋江传统的君臣意念而触摸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值得思考的一面……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美国的学者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言:“想像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有了想像,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像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组合起来,想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像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复活。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如果不细想,不想像,就会感到杜甫真会幽默,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