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基础文学知识

基础文学知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16 10:11:0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基础文学知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基础文学知识

篇1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传授语文知识,应遵循精要、好懂、有用的原则。”这六个字准确而扼要地概括了小学语文知识教学的要求。“精要”就是教学要抓住重点,把各项知识中最至关紧要的、切合实用的部分教给学生,力求做到精选内容,要言不烦。“好懂”就是要深入浅出,讲授得法,使学生容易领会,帮助学生克服难点。“有用”是指基础知识教学切合小学生语言和思维发展的实际,训练内容有效地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要做到“精要、好懂、有用”,关键在于处理好知识的系统性和教学的针对性二者之间的矛盾。

二、紧密结合课文教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灵活运用语文基础知识

教学大纲强调语文知识教学要“尽可能和课文结合”。从语文知识教学的角度看,课文是语文教材中用来学习语文知识、训练读写听说技能的一个个“例子”。各种语文教材都体现了语文基础知识与课文相结合的原则,并以单元或以课文为单位设计成综合训练的板块。认真研究教材,可以看出,语文教材知识往往是编织教学程序的经线,是各项教学要求循序渐进的脉络。在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按照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的认知过程,应当先讲课文,并在课文讲解中,有意识地联系知识短文的内容,然后讲解文学知识“短文”,使学生对某一种文学体裁、某一类文学现象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三、联系读、写、听、说的实际,帮助学生把所学的语文基础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

读、写、听、说活动在其他学科(非语言的)教学中只是教学手段,而在语文科中,它们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目的。读、写、听、说四种能力既是语文教学的总体培养目标,更是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训练方式和教学目标。四者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要实现这四者之间的有机沟通必须有明确的教学思想,并改进教学方法。因此,语文知识教学中的读、写、听、说项目又必须单独进行专门训练。

四、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方法

1.温故知新。任何新知识的获得,都必须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语文基础知识的内容,前后左右都有内在联系,系统性、连贯性较强。因此,讲课时把新旧知识紧密衔接起来十分必要。由已知引入未知,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述,也可以通过提问或练习。让学生回忆与新知识有关的知识,然后从中引入新课、新概念。这样教汉语知识,不仅使学生巩固了以往学过的知识,而且使他们对新知识留下了较深印象。

2.选材举例。语文基础知识,尤其是语法修辞知识中的概念、规则和方法,都是从具体材料中概括出来的。在教学中,小学生领会这些规律,必须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由感性到理性这一过程。这样,接触、分析语例,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起点,是形成概念,理解语言规律的基础。因此,在备课和讲课时,要十分认真地选取和使用语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比较,找出规律,掌握知识。采用语例,要注意质量和数量。举例要典型,要联系语言实际,注意难易结合,正反结合。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采用以下几种类型:单纯性语例;对比性语例;分项式语例;变式语例;复杂型语例;聊误型语例。

3.重视“操练”。语文知识教学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任何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形成,因此一定要防止“学语言,不言语”的偏向,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尽可能多的活动机会,让他们手、脑、口、耳不停地活动,在运用语言的操练中掌握语言。教师要善于运用教练式的方法,在教学的各个步骤,引导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语言“操练”。在听课时,应引导学生对语例进行认真观察、比较、分析,进行归纳、概括,明确概念,理解法则和规律。语言操练应贯穿教学全过程,不仅在控固旧课时可以让学生操练,多做应用性的练习,在讲新知识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理解概念。

4.综合应用。要指导小学生正确使用语言,还必须把语文知识的教学与最富于综合表达特征的作文教学联系起来。学生在作文时,要多方面、灵活运用语文知识,全面反映出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但往往也暴露出运用语言方面的缺点和错误。联系这一实际,可以发挥汉语知识的应用效能,让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纠正语言错误,在纠正语言错误的过程中验证和运用汉语知识。在批阅作文和讲评作文时,在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时,都要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文字、词汇、语法、修辞和文体知识,改正错别字,纠正用词造句方面的语病,改正修辞和谋篇布局等方面的错误。

5.文理渗透。小学语文知识教育,应当适当联系其他学科内容,充分发挥“工具”的作用,为学好其他学科服务。其他学科一般多是科技语体,语言精练,用词准确,条理清晰,结构严密,把这些学科语体引进语文知识的教学领域中,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文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写作科技说明文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克服以后学习数理化时由于语言能力差造成的困难。

篇2

语文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不管怎么语文实践,都会涉及最基本的字、词、句、篇、语、修、文等基础知识。在新课改形势下,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应该改变以往教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紧密结合学生的语文学习实际,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审慎地选择语文基础知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现代的观点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在教学中,摒弃以语文基础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但同时也不能忽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以免走向另一极端。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知识增长规律,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增强他们的学习效果是极重要的。教育心理观察表明,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符合中学生好动、猎奇的心理,它能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兴趣盎然、活泼愉快,从而可以有效增强学习效果。因此,在抓好语文课堂教学的同时,教师还要巧妙地设计一些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语文活动,使它与课内常规教学相辅相成。例如看图猜成语、猜字谜比赛、书法竞赛、查字典比赛、改错别字比赛、成语接龙竞赛、修辞手法竞赛、对联诗词竞赛、文学常识竞赛、语文基础知识竞赛等。或开展一些其他的语文活动,如课前三分钟演讲、每月一次的手抄报比赛、诵读比赛等。注重语文活动对增强语文教学效果的作用,长期坚持,就会有很大的收获。

三、帮助学生构建语文基础知识体系

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一个认识同化的过程,即把新的知识纳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如果学生缺乏合理的语文基础知识结构,就不能实现原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同化,就会使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变得困难。所以,教师必须使学生了解语文基础知识的基本结构,这对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在初中阶段,语文基础知识主要由汉语知识、文体知识和文学知识三部分组成。汉语知识包括语音、文字、词、短语、句子、修辞等内容;文体知识包括基本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等文体的一般常识;文学知识则包括基本课文所涉及的作家、作品等内容。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大纲要求掌握的这些知识用表格或知识树的形式系统地为学生列出来。实践证明,注重引导学生归纳,从宏观地把握认知语文基础知识的整体结构,对他们理解、记忆和运用知识非常有帮助,非常重要。

四、解读“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中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要求

(一)考查范围

遵义市语文中考的试卷中,第一大题“积累与运用”(指对语文知识的识别、记忆),分值约30分,积累与运用包含以下内容:

1.汉字积累:识记现代汉字的字音、字形,认识3500个常用字。

2.词语积累:积累常用词语(包括成语)。

3.句子积累:识记要求背诵的句子。

4.文段积累:①默写要求背诵的古诗文(50篇首);②默写要求背诵的现代诗文。

5.文化积累:①识记重要的作家作品及作品中主要人物;②识记文学体裁常识、文章常识。

6.语言运用: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正确使用词语;仿写;变换句式;扩句、缩句。

(二)试题形式及分值

1.汉字积累(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词语积累(3分)――下列词语的意义最相近的一项是。

3.文化积累(3分)――下列选项的内容,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4.语言运用(3分)――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5.语言运用(3分)――根据语境,与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6.语言运用(3分)――提取下面句子的主要信息,正确的一项是。

7.句子积累(8分)――默写句子。

8.篇段积累(4分)――试写一段话。

(三)教学建议

1.对于字音的教学,以下方法可供借鉴。立足课本,勤查字典,读准字音,在此基础上找出错误规律。如形声字读半边(颓、恣)、生字想当然误读(游弋)、习惯性误读(琐屑、黄晕)。找出了错误规律,复习时即可有的放矢。对于字形,必须重视课本,因为考查的字基本上来自课本,没有生僻字,所以掌握课本中的生字词非常重要。字义要学会结合语言环境解释词语。

2.考查仿写。形象地说,就是比着葫芦画葫芦。

3.表面考查默写,实质考查背诵。默写对字词要求很高,不能有错别字,一字错,全错,因此,在平时背诵过程中,要边背边写。没的说,背的遍数多了,就背过了;背过了,又写了,就可以正确默写了。

4.考查文学常识。对于这些知识,只能用最简单的方法对付,那就是“背”。应付考试可能仅仅读读书上的精彩节选就够了,但还要抽出宝贵时间阅读,或看看相关的电影。

篇3

在当前考试制度没有较大改革的情况,多数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标准是以分数为导向的,因此,教师语文教育的目标自然也是向分数看齐。教师教育目标的设定决定了教学行为,培养学生博取高分的技巧成为教师教学的重点,长此以往,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薄弱,语文素养低下也就不难理解了,这从高中生、大学生文章中别字频出就可以看出来。学生语文成绩最终是以分数检验的,但我们决不能因此就唯分数论,而忽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育,尤其对初中生来说,忽视基础知识的教育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2.教学方式方法问题

许多教师沉不下来心来研究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实践中也不注意分析总结,形不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往往倾向于一些时髦的教学理念,并不断更新教学手段,花样翻新,语文教学被各种花样思潮所左右,脱离了以语言活动为中心的教学宗旨,不认认真真地研究文本,扎扎实实地学习基础知识,时间就在这样浮于表面的课堂教学形式中流逝了。

3.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当下提倡人文教育,这是对的,但不能走极端,同时也不能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从而走上另一个极端。在当前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强调人文性就搞自由主义,随意地解读文本,追逐时尚,给予学生过多的自,一节课下来,看着热闹,学生们却没有多大收获,特别是在语文基础知识方面,难有积累,这是造成初中生语文能力差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一些教师则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教学方式僵化,花大量时间灌输文章结构及语义,烦琐的分析不仅使学生昏昏欲睡,也不利于学生在整体上把握文章要表达的真正含义,使学生见木不见林,失去了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效率低下,同时还有可能使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失去了兴趣的学习无论如何效果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二、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一些建议

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教育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但要注意的是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融。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语文素养,但无论何时,无论教学怎样改革,语文基础知识永远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在当下唯分数论的大环境中,我们不可能做到完全不考虑分数,两者似乎看起来是矛盾的,但仔细思考,这还是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的原因。如果不那么浮躁,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以语言为中心,明确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地进行语文教学,那么语文基础知识的功力肯定会稳步提高。语文基础知识的提高会有利于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而在整体上把握了文章要表达的要义反过来更有利于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如其中的重点字词只有在通篇考虑的情况下才能把握其正含义。只有在对文章真正要表达的意思理解了才能去谈人文性,才能理解作者在写作文章时的感受与情怀,这种感同身受的感觉是每一个作者在写作文章所想要达到的预期效果。

三、培养对语文的热爱

语文课堂是学习母语的重要渠道。学习语文是为了掌握语言,运用语言,但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来说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教师要使学生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及语言背后的智慧,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对母语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和敬畏感,这是语文人文性的重要体现。有了对母语热爱和敬畏,学生在读和写的时候将会更加认真,语文基础的提高也会更快。

篇4

一、参与意识激趣

我们的教学形式应该不时“换新”,不断地给语文园地注入活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例如,在教学《雷雨》一文时,教师可以摈弃传统的一课一讲的方式,而是采取单元教学法。设计单元主题为“让周朴园向我们走来――一个话剧舞台人物形象的鉴赏”。在课前印发材料参读《周朴园人物形象之我见》、《周朴园对鲁侍萍真的毫无感情吗?》等。然后让学生分角色排练《雷雨》片段,教师在课后进行指导。在做好以上这些准备后,话剧小组演出,同学评说分析。依据这种“编演评研”法教《雷雨》,不仅适当拓展了教材,而且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的陈旧、僵化,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潜能,突出迁移发展,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提问质疑激趣

语文教学,还应是不断地唤醒和弘扬人的天性中蕴藏着的探索的冲动,养成敢于质疑的个性。因此,语文课堂上应该做到课文让学生看,题目让学生练,思路让学生想,疑难让学生问,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讲。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是导向、激励、评价、搭桥,给予每一位学生充分思考、实践的空间,让学生形成问题的意识与追问的风气。

在学习《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文时,学生针对教材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既然杜十娘与李甲已经做了夫妻,杜十娘为什么还始终不肯告诉李甲有关百宝箱的秘密?二是杜十娘身边还有百宝箱,她还可以选择走别的人生道路,为什么她还要投江自尽?难道她真的无路可走了吗?三是《琵琶行》中的琵琶女曾经让无数的读者洒下过同情的泪水,琵琶女与杜十娘都是风尘女子,两人都有过不幸的遭遇,那么相比较而言,琵琶女与杜十娘谁更值得我们同情,谁的形象更光彩照人呢?三个问题,言之凿凿,切中肯綮。学生如果对课文没有透彻的钻研,没有独立思考质疑问难的意识,对作品就没有如此深刻的洞察。

三、余音绕梁激趣

每节课结束前,有时也会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趣味空间的拓宽,设置悬念,诱发好奇心,吊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胃口”,促使他们课后积极主动地去预习、探求,为下节的教学能够顺利开展作好铺垫。

复习“选用、仿写、变换句式”时,我为学生朗读了曹雪芹《红楼梦》第32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惊又喜,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知己,既你我是知己,则何必有“金玉”之论?既有“金玉”之论,也该你我有之,而又何必来一宝钗呢?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

同学们能否用“又惊又喜,又悲又叹”起头仿照作者的写法分述“惊喜悲叹”的具体内容呢?下节课我们将请几位学生来交流,并系统复习仿写句式的知识。这样既消除了学生由于连续听课而产生的精神疲劳,又顺理成章地交代了下节课的教学内容,可谓一举数得。

四、渲染气氛激趣

音乐如一股晶莹而又甘美的泉水,流进人们的心里,洗去心灵的污垢,更像一座七色的彩虹桥,把人与人的心海紧紧相连。在复习诗歌鉴赏时,我有时选择一些与诗歌风格相近的音乐来渲染气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引起他们的共鸣。如鉴赏秦观的《鹊桥仙》这首词时,我给学生播放了《粱祝》小提琴协奏曲。这部作品以浙江的越剧唱腔为素材,按照剧情构思布局,综合采用交响乐与中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深入而细腻地描绘了梁祝相爱、抗婚、化蝶的情感与意境。学生被时而低回、时而高亢、时而缠绵、时而愤怒的如泣如诉、如怨如慕的音乐声深深地感染了,对秦观的词句也有了更为透彻的了解。

五、设计练习激趣

趣味性练习既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又有助于识记,能使学生留下持久、深刻的印象。如以下练习是我在复习相关考点时设计的,很有趣味。

(一)成语对对子:(注意对仗要工整,意思要相对)粗茶淡饭(山珍海味)流芳百世(遗臭万年)井然有序(杂乱无章) 指鹿为马(点石成金)。

(二)数字俗语激趣:表示实实在在,不可更改时用(一是一,二是二);表示做事不考虑周到,干了再说时用(一不做,二不休);表示一样东西两人平分时用(二一添作五);表示某人干事麻利时用(三下五除二);表示差不多时用(八九不离十);又如多音字的识记,将无意义的材料构成有意义联系的内容,帮助学生提高记忆的质量。

篇5

语文基础知识的复习一定要坚持以教材为根本,在此基础上做适当扩展;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学生哪方面知识掌握不理想,就着重复习哪方面,深入了解学情,突出重难点;一定要坚持以兴趣为主,选最合适最有效的方法,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培养最有能力的学生。

二、复习内容要系统化

语文基础知识的复习就是一个查缺补漏的过程,有些知识学生已经会了,或者学生自己稍加复习就可掌握的,教师就不要过多浪费时间,要给总复习做一个大大的减法,也就是说,总复习就好比修墙,哪有缺口就重点补哪。为了有的放矢,有效复习,我把小学高年级语文基础知识的复习分为四部分:字音复习、词语复习、句子复习、课文复习。

(一)字音复习

字音复习主要是消灭教材中容易读错的字音和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在这一环节,我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学生自己以组员为单位,把易读错的字音整理在复习本上。第二步:学生之间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互相帮助,督促、补充并检测。第三步:教师全体检测。对于过关的学生要大加表扬,对于没过关的学生,鼓舞士气,对于反复错的字音则要反复强化练习,并引导学生做好标记,以便下次复习时提醒自己注意。

(二)词语复习

1.圈出来

以教材为基础,从学生自身出发,圈出书中盘点里容易写错的字,对于易错字的易错偏旁或笔画学生间互相交流提醒,反复识记。

2. 反复练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词语只动嘴不动笔写是万万不行的。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要采取多种方式反复练写,可以听写,可以看拼音写,写时一定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圈出来易写错的字,不断动笔强化。

3.对比练习

复习一个字,要把它穿成串,当然,我建议在学生对书上的新字的字形已有了深刻印象之后,再适当拓展。比如“咳嗽”的“嗽”,这时候就可以和“漱、喇”这几个字进行比较,分别组词,对比练习,再次夯实字形。

4.结合词义

有时候,为了更好地识记字形,不写错别字,还要帮助学生分清重点词语的感彩,能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词义,能结合一定的语境来进行词语辨别。比如“恍然大悟”的“悟”和“庞然大物”的“物”,如果学生理解了它们各自的意思,就不容易混淆了。

(三) 句子复习

1. 日积月累

关于每一单元的日积月累的句子,要在引导学生理解含义的基础上,背会,写会,关于易错的字,就像识记易错字形一样,圈起来,反复强化。

2. 基本句子练习

扩句、缩句练习,反问句和陈述句互改,双重否定句与肯定句互改,“把”字句被字句互改等句子练习,因为基本方法学生早已掌握,只要稍作练习即可。转述句、修改病句等因为学生错误率较高,则要重点复习。主要就是帮助学生回顾方法,更要鼓励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相应的重点句子,强化训练,巩固练习。

3. 重点句子的理解、体会

仍然以教材为根本,抓住课后习题中出现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回顾理解体会,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将此类题型加以模式化。比如,结合课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就可以分为三环。第一环:这句话是什么描写?(语言、动作等表达方法,或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第二环:这句话写出了什么?(句子基本意思)第三环: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思想内涵、人物品格等)。这样,对于句子的理解体会,学生就有章可循了。

对于句子练习,可以先专项训练,然后再进行综合型练习,既是对学生学习方法是否掌握的检验,又避免了学生思维定式,且具有灵活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篇6

随着教育改革的愈加深入,语文教学工作发生了一些改变。相比较传统的语文教学来说,现今的语文不管是在教学方式还是在教学观念上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但需要注意的是,对初中语文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的时候,不能对其进行随意改革,需要立足于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在此基础上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发挥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本文主要对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今后的初中语文教学效果得以显著提升。语文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基础性作用。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愈加深入,语文教学也改变了过去固步自封的局面,开始做出一定的改变,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但应该看到的是,语文教学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使素质教育的开展受到阻碍。针对这种情况,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改善语文的教学工作,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同时,也应该注重语文教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发挥语文基础知识对于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基础性作用。

一、初中语文基础性知识内涵

在初中Z文教学工作中,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就是其中的基础工作,也是语文教育的关键所在。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不可能对所有语文知识都进行讲授。开展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语文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打开接触语文知识的窗口。因此,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时候,更主要是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如词语、语法、修辞、阅读能力等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对于语文基础知识有充分了解,继而为之后阶段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这样的条件下,不论是语文改革还是语文教学都应该以语文知识为基础,从而开展语文教学以及语文改革工作。

二、如何利用初中语文基础知识进行教学

要想使现今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加高效,让学生充分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1.注重对文中内容的挖掘

在语文学习中,需要注重对文中的细节内容进行深度挖掘。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对书本上的细节内容予以充分关注并深入挖掘,如在阅读学习中,老师可以对文章某一个词语的运用、某一句话、某一段文章进行细致提问,让学生的注意力放在课本中的细节之处。这种细节问题不仅会使学生对文章的细节有详细了解,还让学生把握细节的同时对于文章语境进行充分把握,使学生对于文章的内容充分了解,从而使语文阅读的教学效果更好。

2.因材施教

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他们之间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有生理上的,也有心理上的,如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很强,有的学生接受能力相对来说就会差一点,因而他们之间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都会存在差异。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根据他们的接受程度、学习能力等进行积极引导,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语文学习。对于一些学习能力强、接受能力也比较强的学生给予及时引导,鼓励他们更深层次地学习。而对于那些学习能力不太好的学生就要耐心辅导,使其充分了解课文的内容,从而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

3.改变教育观念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因此,现今的语文课堂依然会存在应试教育的影子。在课堂上,教师大多只注重知识的输出,却忽视了学生的吸收情况,使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一直不显著。要想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对这种教育观念进行清除,教师需要积极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运用新的教学方式,从而使现今初中语文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得到显著提高。一般来说,老师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进行充分认识,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行积极引导。并指导学生自主完成课文的阅读,课文阅读完成后,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后感,并在课堂上讨论。

注重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给现今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深刻思考,语文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不同,它主要目标就是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培养,因此,在课堂上,老师不仅要充分尊重学生对于文章的不同观点,尊重学生之间的思想差异,让课堂上的不同观点可以自由表达,还需要对语文基础知识的作用进行重视,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打好基础,发挥基础知识的作用,进而使初中语文学习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钱晨.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探究[J].语数外学习(高中语文教学),2014(6).

篇7

二、教学方法探讨

1.精心安排教学内容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涵盖的是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但这些知识不能完全满足于实际应用,应根据需要添加一些新的知识点,而且应将计算机发展的最新技术、发展动态以及这个领域相关的新知识,贯穿于整个教学内容中。因此,需要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紧扣教学大纲,因材施教,突出重点。由于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如果再按照以往的老教学方法,可能由于学习内容过于简单,学生容易达成教学目标,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大量的研究证明,中等程度的难度水平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最为有利,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因此,为了适应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需要提升教学内容层次,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2)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重在实践,计算机知识更新很快。故教学过程中那些陈旧的或淘汰的知识不能篇幅过重,而应插入一些比较贴近现实的或比较前沿的新知识,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发展的动态,而且可以激发学习本课程的兴趣。比如,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一些学习任务,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做出一些以往很期望但自己又不能实现的作品。同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计算机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不断地摸索,掌握要领,深刻理解每个操作的含义。教学过程中,每一堂课的内容都要上机操作进行练习、巩固。对于一些较难的知识点,应细化,分阶段进行详细讲解,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进步,有成功的体验和感受。

(3)课堂教学要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俗话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才能浇灌学生的一碗水。这就要求教师的基本功要扎实,才能应对和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有效得到调动,学生才能参与课堂并积极进行探索,主管能动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更高的成就感。这有利于学生追求真理,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

2.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习动机

布鲁纳认为: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习和研究的东西感兴趣,有了兴趣,愉悦的心情就会油然而生,从而全神贯注,积极钻研。教师只有紧扣教学内容,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课堂教学中巧妙导入新课程,让学生有跃跃欲试的心理,学习动机才能得到有效激发。当然,在计算机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着想,站在学生的立场,为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学习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水平也应当控制在学生可以达到的范围,这样能够有效引起学生共鸣。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应不拘泥于一种或某种,变化无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意识到学习计算机的好处和重要性,从而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远远不如高校的学生,他们往往仅凭感觉来感知外部事物,课堂上只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投入注意力,而对自己不感兴趣的,即使老师再怎么强调内容的重要性,他们也无动于衷。一堂课下来,老师的付出与学生的收获不成正比,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围绕学生的兴趣点,从课堂内容和形式上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教学效果。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引发学生的深沉学习动机。

3.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效果

大量研究表明,职业学校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都不如二年级学生的高,这说明学生在入学初,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够深入,只停留在肤浅的表面,对本专业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如果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他们将会更加主动地投入学习中,故教师扮演的这一角色尤为重要,上课时不只是强调“努力学习”等抽象的词语,而是给学生设置具体的目标,越详细越好,引导学生达到这些学习目标。使他们不在盲从,增加学习动力。

4.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增进成就型学习动机

如果学是没有成就感,学生将会失去信心,对学习没有兴趣,学习动机下降。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成就感,他们就会获得学习的信心,自己愿意继续接受新的挑战;相反如果学生学习过程中不能获得成就感,他们就会失去信心,就失去了继续学下去的勇气。所以成就感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巨大情感能源。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教学内容的难度要适中。难度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以及教材各章节知识的递进性、连贯性的特点,精心备课,选择基础性强、实用性强及难度适中的教学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学生的经历来进行启发,让学生感受到专业知识难度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大,而且很贴近我们的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应设立一至三个教学重点或一个难点,把理论知识联系实际来讲,直至学生理解和掌握,然后再辅以大量的练习使教学内容当堂得到巩固和应用。

5.创设竞争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热情

大量的研究证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立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适当的良性竞争对学生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热情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得到很好的激发,创新能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课堂内,教师应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课堂,相互交流,不断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完善,教师在实时地加以引导和回归课堂。课堂上对那些学习积极性高、作业完成好的同学,教师进行表扬并将作品展示给其他学生,让他们提出问题。这可促使学习好的同学激发更大的学习欲望,这样将很快形成互帮互助、取长补短、相互赶超的良好学习氛围。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我们要善于抓住关键点和教育时机,促进学生学习动机和热情的激发。比如,学生对文字输入不感兴趣,但这又是他们学习计算机知识所必备的技能,可组织一次文字输入比赛,全班同学一个不落,人人参与,看谁的速度快。在比赛过程中,学生互不服输,相互赶超,不仅熟练了电脑键盘和文字的录入,而且毅力和面对困难应难而上的精神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课堂外,学校应该多举办一些计算机相关课程的比赛和展览,如网页制作大赛,Flash制作比赛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b)-0194-01

文言文历来是同学们学习的难点,同时也是各种考试的重点。同学们喜欢文言文的那种朗朗上口的文字却很难领会其中的深意。毕竟,那些文字的创造者和我们之间有着几百年或者几千年的时空距离,我们只能透过浅浅的文字去感触他们当时内心的澎湃。如何缩短我们的距离,让我们理解古人深邃而神秘的思想。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我们要做到将基础知识掌握的牢固,以保证文言文学习的顺利进行。

如果想拥有一个轻松地学习文言文的状态,就必须打下扎实的基本功。 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看似广泛,实际上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归纳起来,文言文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文字和语法两个方面。

1 文言文文字方面的基础知识总结

文字是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文字的千变万化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同时也给我们讲现代人阅读古文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掌握好了文言文文字方面的基础知识,才能在阅读文言文的时候游刃有余。文字方面的主要包括:迭音词、连绵词、一次多义、一词多类、同义词、单音与复音词等等。

迭音词,是指在一个词语中两个字重叠、不能拆开,一般用来模拟形态或声音,如“含情脉脉”里的“脉脉”就很形象的刻画那种深情款款的眼神,“春日迟迟,采蘩祁祁”里的“迟迟”就描绘了一个幽幽的盼望春天的心态。

连绵词,是指一个词里的两个字不能拆开,用来描述情态形状等。例如, “踌躇满志”里的“踌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中的“蒹葭”。

一次多义,在古文中这一类词比较多,指一个词可以从本义衍生出两个以上的意义,这些意义相互关联,而且衍生出来的意思必须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才能体现出来。例如,《醉翁亭记》里面的“不知太守之乐其乐”,第一个“乐”的意思是“以…为乐”的意思,第二个“乐”是“乐趣”的意思。

一词多类,一词多类和一次多义相似,都是一个词语有两个以上的意思,但是它们有区别。它们的区别在于一词多类的各个含义之间没有多大的联系。例如,“疾”字的含义,在《荀子·劝学》里的“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中的“疾”是快速、迅猛的意思,“疾恶如仇”里的“疾”是痛恨的意思,《论语 》里的“伯牛 有疾,子问之”之中的“疾”是疾病的意思。

同义词,古代汉语中的同义词很多,例如表达偷东西这个含义的词就有“偷”“盗”“窃”,不是光景不好的词有“贫”“穷”等等。

单音与复音词,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古代的语言主要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主要以复音词为主,而古代的单音词连接起来和现代的复音词相同,但意思完全不一样。例如,《战国策·齐策》里的“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中的“地方”其实是由“地”和“方”两个词组成的,“地”就是现代的地方的意思,而“方”则是方圆的意思。

2 文言文语法方面的基础知识总结

语法就是将文字组合成语句的规则,是任何一个语言体系里面最基本的东西。学好了语法才能灵活的运用语言文字。文言文语法方面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使动”和“意动”的用法、名词活用、形容词活用、动词活用、语序倒装这几个方面。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些常见语法掌握。

“使动”和“意动”,使动是使之动的意思,意动是指“以之为何”的意思。《赤壁之战》中的“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其中的“走”是“使操军逃跑”的意思。《伤仲永》中的“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其中“邑人奇之”是“邑人以之为奇”的意思。

名词活用的一个最多的方面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范增数目项王”中的“目”就是使眼色的意思,“妇抚儿乳,儿含乳啼”中的第一个“乳”就是喂奶的意思。

形容词多活用为名词或动词。例如“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中的“苦”“劳”“空乏”都是形容词作动词用,寓意为使…苦、使…劳累、使…空乏的意思。而“积善成德”中的善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其含义为“善行”。

动词活用主要表现在活用为名词。例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一句中,“出”与“入”分别指“产品”和“收入”。又如,“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其中“谗”与“讥”的含义分别为“诬陷的话”和“嘲讽的话”。

语序倒装其实在文言文里面是经常用的,主要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这几个方面。倒装句一般都是有所强调,例如在主谓倒装句中主要用来强调谓语,增强语气。例如“甚矣,汝之不惠”,这句话的正确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意思是“你太不聪明了。宾语前置的用于疑问句和否定句之中。在疑问句中,代词充当宾语前置,如“何其然也?”,其中何为是为何的倒装,可以翻译为:为什么箫声这么悲凉呢?等等。

总之,要想学好文言文,就要学习好文言文的文字和语法,“文字是基础,语法是规则”,只有将它们掌握牢固了才能在阅读文言文时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 郑玉莹.怎样学习初中语文[N].学知报,2011.

篇9

写作构思的第一步便是审题。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命题人给出的记叙文的题目进行深入探索,仔细的推敲题目中的每一个字,这样才能领会题意,对题目进行恰当的解读,从而抓住写作的中心和重点,掌握题目的限定信息和要求,从而选取符合题意的新鲜材料,更好的完成写作任务。审题的方法多种多样,其步骤一般包括:审文体形式、审写作内容、审写作重点、审文题限制。把握题目的题眼是第一位的。例如“记我最熟悉的一个人”,虽然作文题目有点长,但应抓住题目中最重要的一个词“最熟悉”,找准文题所要求写的重点,选材也就有了范围。“记一件难忘的事”、“一件有意义的事”、“令我敬佩的一个人”、“记一件拨动我心弦的往事”等这些命题作文,也都能用此方法找到它们的题眼,即“难忘”、“有意义”、“敬佩”、“拨动心弦”,抓住了题眼,就是抓住了文章的写作重点。再例如“春天”、“清晨”、“路”等题目,在写作时就应该在理解题目上多下功夫,因为记叙文的题目就一个词,这个词既是题目,也是文章的题眼。同时还应分析题目的内涵,深层意义。象“春天”,它可以代表季节,可以写这个季节里的雨、风、花草等,也可以把人的心情比喻成象春天一样美好。

二、行文:前后照应

前后照应是谋篇的重要手段,它可以使文章严谨连贯,浑然一体,又能突出内容和结构上的内在联系。在记叙文的写作训练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在写作过程中做到前后照应,其形式主要有如下四种:(1)文题照应。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巴金的《繁星》一文,文章开头一段:“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这一段既是破题,又是统领全篇的关键段。(2)前后照应。例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文,第一段中有三组对比,即济南和北京的对比、济南和伦敦的对比、济南和热带的对比,其中第三组是用热带的毒日跟济南的温情作对比,从而得出“济南真的算个宝地”的结论。在这一组中“宝地”对应了前文第一组对比的“奇迹”,在后文中交代和阐明前面所写事物的结果与发展脉络,使全文环环相扣,结构紧密和逻辑清晰。(3)首尾照应。在文章的结尾处对开头交待的事情作必要的提及,使文章首尾一致,成为有机的整体。例如《济南的冬天》一文,文章以对比开篇,突出济南冬天的特点,结尾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收笔,和标题“济南的冬天”相呼应,抒发了作者的怀念之情。

三、观察:注重方法

在作文教学中,不仅要学习课文中的表达方法,还要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包括全面细致观察法、重点观察法、比较观察法等,在观察之后师生交流,归纳和总结。只要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善于观察,即使是很平凡的事情也可以成为很好的题材,都能写出形象生动、语言流畅、景色优美的好文章来。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这个在生活中太容易让人疏忽的“背影”却成了朱自清文中描写的焦点,从小小的背影中却映衬了大大的父爱。

四、仿写:熟能生巧

篇10

教育教学质量,人人关心。学生想提高自己的成绩;家长想让孩子出人头地;学校希望学生成绩个个拔尖;领导干部千方百计抓教育,期盼到下一个十年,这些学生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受教师引导方式方法影响,这与使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多少息息相关。那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呢,笔者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精心备课是前提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做任何事情,有“备”才无“患”。备课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备教材,二是备学生。通过认真备课,教师熟悉了教学内容,掌握了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熟悉了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和特长,然后确立教法,准备好教具,设计好教学进程、板书及作业,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

(一)备教材

写任何学科的教案,首先都必须先了解本学科的课程标准、掌握本章节的目标任务,然后要熟悉本章节的内容,并根据内容需要去阅读相关参考材料,明白教材地位、作用,确定教学目标要求,抓住重点、难点环节,拟订教学的基本方法。若是教师对教材不熟悉,或对教材内容没有吃透,上起课来必然穷于应付,教学效果将达不到预期目的。

其次要浏览全套教材。教师要对所教学科的全套教材进行粗读,浏览一遍教材的主要内容,熟悉全套教材内容分布情况,那些内容独立存在,那些知识是互相联系,体会全套教材的概貌,把握教材的结构系统。譬如你正准备教一年级,那就要看看二、三、四年级的课程标准――首先看语文和数学课程标准,也要看看五、六年级的课程标准。要阅读课本里有关历史、自然、地理的教材,再把这些东西放在一起比较一下,然后想一想,要使学生在以后的年级顺利地学习,那么他在本年级时应当知道些什么,熟记哪些内容,我们都必须让学生牢牢记住,这样,学生到中、高年级就不会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初中教师也不再为补小学的内容而烦恼,高中教师也不再为补初中的内容而忙碌。只要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牢记终生的程度。学生的成绩就不会出现越到高年级越落后的现象。

(二)备学生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师的教学结果,最后都要落实到学生身上。所谓备学生,是要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再根据其能力安排适当的学习任务。学生从事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是各不相同的。一些学生对教材感知、理解、识记得快,在记忆中保持长久而牢固;而另一部分学生的脑力劳动进行的就完全不同,对教材的感知很慢,知识在记忆中保持不久而且不牢固。如果把教育教学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所有学生身上是行不通的。因为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性:对一个学生来说,“七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所以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熟悉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备课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二、愉快学习是关键

当熟悉教材内容及学生个体情况后,教师要努力寻找适当的方法带领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教有法而教不同法,愉快的教学法就是其中的一种。凡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技能的教育教学方法,都属于愉快教学。愉快教学方法很多,在语文课中常用的愉快教学方法就有100多种,如“情境表演式”、“故事感染式”、“讨论探究式”等等。这些方法会使学生的力量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所以我们在实施教学课程中,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说,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在一节课上给一个组学生布置2、3个词语造句,而给另一个组学生只布置1个词语。这个组学生做的是比较复杂的造句,而另一个组学生做的则是比较简单的。这个组学生在完成语言的创造性作业(例如写作文),另一个组学生则在学习文艺作品的片断。这样,所有的学生都在前进――有的人快一点,另一些人慢一些。学生完成作业而得到评分时,从评分中看见了自己的劳动和努力的成果,会给他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欢乐。

在学习中取得成就,是点燃学生心灵通往成功的火花的途径。教师要爱护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

三、理解记忆是法宝

理解记忆是经过教师精心备课,组织学习之后,所传受的知识、技能在学生大脑的反映。如果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来正确处理课后习题,并延伸到能认清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并加以应用,为社会服务,就说明我们最终的教育教学目标已基本达到,但事实并非如此,特别是边远乡镇的教育教学质量与这一目标差距更大,所以要让学生理解记住并应用所学的知识,是每位教师的愿望。

小学四至六年级语文教科书(人教版)《词语盘点》里共有一千五百三十三个词语和四百三十八个成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熟记理解并会写这些词语,但大多数教师上到这些内容的时,只是对词语的意义、结构进行讲解,讲解结束,认真听课的学生能看词知其意,离开书本就只是零星地记住部分词语,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就是水过鸭背,一问三不知,这就说明教师所讲的内容无法在学生大脑里形成牢记。学生应该掌握的语文基础知识就这样一点一点地被遗忘。经验证明:如果学生在小学里牢牢地记住这些词、句,他就成了一个有读写能力的人。但是其意义不仅如此。在小学里获得的读写能力,又是学生到了更高年级后掌握知识的工具。

在教这些词语时,要让学生理解牢记这些词语,除了按照《课程标准》及教参要求去讲解剖析以外,还得走出教参去寻找适合理解记忆的有效方法。

篇11

案例一:沈老师执教《鹬蚌相争》中的“鹬”字。

师:今天这堂课我们先看一个字“鹬”,谁会念?

师:去掉一个鸟字旁,谁会念,动动脑筋,都会念。

师:真了不起,去掉鸟字,就是声旁,这位同学能利用形声字的特点来学。

师:再去掉上面的矛,这个字在现代往往写成这样一个字――,现在有一部非常流行的电影,知道吗――《泰》。

师:现在最初的鹬字还记得吗?伸出右手书空,先写一个矛字,再写一个字,右边是一个鸟字。我们很少碰到这个字,今天碰到了就要记住它。中国的汉字非常奇妙,只要掌握其中的技巧就能记住。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利用刚才的拆分法。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到网站去继续学习、研究。

评点:“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这是小学低中年级阶段识字的基本要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汉字,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趣味识字,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已成为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必然。学生是识字教学的主人,引导学生紧密联系实际生活,重视学生的体验相当重要。在本教例中,沈老师运用“拆分法”,让学生在拆字、识字的过程中,不但认识了两个新字,而且掌握了“鹬”字的构造规律,字形、字义及字音便很难忘记了。

此外,课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的个体体验,更让学生意识到“留心处处皆语文”,老师搭建一架无形的“梯子”,让学生在自主研究过程中,提高了识字的能力和自觉识字的意识。

二、教师机智引导促进学生朗读入情(朗读)

案例二:李老师执教《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中第11自然段:“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如何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呢?且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师:谁愿意读读这个句子?

(生1读句子,读得不投入)

师:你觉得当时作者的心里有什么想法。

生1:爸爸的话是不允许反抗的,爸爸的话就是命令,必须服从,“我”当时是被逼无奈的。

师:你再来读读,尝试把作者的无奈读出来。

(生1再读,读得还不投入)

师:如果你经历千辛万苦才得到一件宝贝,爸爸让你马上放弃它,你会怎么想?

生2:我不会轻易放弃的。

师:但爸爸下了命令,不能不放弃,怎么办?

生3:就算放弃,也是极不情愿地放弃。

师:好,哪些词突出了作者的极不情愿又无可奈何?

生3:我觉得“慢吞吞”“依依不舍”这两个词不仅写出了汤姆取下鱼钩的动作,更写出了其实并不想把鱼放掉,可又不能违反爸爸的命令这样一种矛盾的心理。

师:就把那种极不情愿但又无可奈何的心理读出来。

(生3读得声情并茂)

(生自由读,指名个别读,评价后齐读)

评点:本案例的朗读指导没有烦琐的分析,而是通过读让学生去品味作者的语言,真切地感受到了我和爸爸都是自觉遵守规定的人,并且被他们的思想所感动,获得了情感的体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母语是可亲的,优秀语文教师都懂得,触摸母语的最好方法就是读。要注意,朗读不能出现“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状态。为了让学生能读出真情实感,真正地读到灵魂里,李老师懂得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换位思考,调动学生的感官,引导学生朗读,深入体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教师机智引导培养学生良好语感(表达)

案例三:教师执教《小壁虎借尾巴》,进行课堂总结。

(学了课文,学生明白了壁虎、鱼、牛等动物的尾巴的作用后展开讨论)

师:假若有一天,小花猫去向小壁虎借尾巴,小壁虎会怎样说?

(学生议论纷纷)

生:小壁虎也许会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来保护自己,要是把尾巴借给了你,我就没有安全感啦。”

生:小壁虎也许会说:“不行啊,上次我的尾巴断了以后,我好难看,现在好不容易长出来了,怎么能借给你呢?那样我很难过的。”

(学生笑了)

生:假如我是小壁虎,我会说:“小花猫,别难过了,我把尾巴借给你,反正我的尾巴可以再长出来的。”

师:你真大方,挺会替别人着想的。小花猫一定会感激你的。

生:我觉得小壁虎会说:“小花猫,其实我也想把尾巴借给你,可是我们的尾巴的作用根本不同,就算借给你,你也不能用的。”

评点:这样的结课很新颖,也很巧妙。“假如有一天小花猫去向小壁虎借尾巴,小壁虎会怎样说?”这一趁热打铁的提问适度地延伸和拓展了课文内容,开放性很强,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语言文字训练和思维训练达到了完美统一,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酣畅饱满、淋漓尽致。小朋友的争相发言,闪烁着强烈的独特个性和创新思维的火花,可以说,这一极具训练价值的延伸拓展犹如一个引爆器,把当时的课堂气氛推向了。

看来,结课不应该仅仅是课文的总结,还应该根据不同的课文,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努力将各项教学任务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