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档案管理风险防控措施

档案管理风险防控措施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16 10:11:1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档案管理风险防控措施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档案管理风险防控措施

篇1

档案信息化作为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新阶段,具有高效便捷等优势,已在我国很多档案馆或部门得到尝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由于档案信息化的特性,使得它在实践中很容易受到恶意攻击,造成档案被篡改或者缺失。所以,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分析以及研究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风险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风险

档案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它的安全性以及管理效率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发展建设脚步。目前,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它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也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具体如下:

1、网络病毒威胁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由于网络病毒引起的网络通信阻塞、文件信息损坏等问题,不仅会极大阻碍档案系统提供正常服务,同时还会导致常年积累的档案信息丢失,造成的损失是灾难性且不可修复的。

2、网络攻击风险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为了确保档案传输存储安全,需要适当的将内网与外网进行隔离,防止因信息泄露而引发的严重后果。但是现实是,很多不法分子为了借助档案信息牟取暴利,会对档案内部网络进行恶意攻击,一方面可能造成档案资料被窃取或恶意篡改,另一方面还会导致系统瘫痪,影响它的功能。

3、外部环境风险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它自身的系统属于弱电工程,耐压值较低,它在运行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因素影响,比如地震、水灾以及火灾等自然灾害;技术人员的操作失误或错误;设备被恶意破坏或被盗;电磁干扰;等等。

4、管理安全风险

在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由于管理职责不明确以及相关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都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到档案管理的效率以及质量。与此同时,管理人员缺乏安全管理意识以及专业水平较低等,也是导致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纸漏的主要因素之一。

5、系统安全风险

在信息化时代,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应用系统也要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地修复漏洞或者更新换代,只有确保应用系统本身的安全可靠,才能降低其被网络攻击或病毒感染的几率。

二、档案信息化建设风险的防控措施

1、提高档案信息化建设团队的综合素质

想要实现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就要让相关的档案管理人员从过去的杂业型转变为专业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安全、有序、高效,离不开高素质管理人员的支持。目前,很多档案管理部门或档案馆在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缺少既懂软件开发又精通档案管理相关知识的人才。基于此,相关部门或机构就要尽一切努力来为档案管理人员提供培训学习的机会,并建立竞争机制,让每一位管理人员都能在克服惰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另外建立激励机制,并实现人员的优化配置,从而在保证工作效率的同时,提高员工的工作责任感以及积极性。

2、提高档案标准化管理意识

有些单位或机构过分强调本单位的特殊性,而没有实现对档案的标准化管理。这种拒绝标准化管理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该单位的可持续发展。甚至于有些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理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改变,尽管能获得一些成效,但是整体档案管理工作却不具备通用性,档案的利用率也大大降低。因此,淘汰这种陈旧的管理观念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目前档案信息化建设能否顺利展开的重要前提。

3、强化风险应急处置职能

相关部门或机构想要实现对风险的有效防控,应该针对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制定一套应急处理方案,其中包含事前控制措施以及事后处理措施,从而在遇到风险的第一时间就能立即做出反应,以此来将损失降到最低。与此同时,可以制定一个完善的风险评估方法,对风险发生的位置、几率、后果以及损失等有一个全面分析评估,从而为管理人员及时发现风险并预警提供保障。

4、加大对信息技术研发以及引进的投人力度

可以通过研发或者引进先进信息技术的方式,来保证档案信息管理的安全可靠。在信息技术不断革新或者修复的同时,系统受网络攻击或者病毒感染的几率也会大幅度下降,这就能强化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信息平台的操作监控,以此来向公众提供安全便捷的服务。

三、结语

在我国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想要进一步提升档案管理的效率以及安全性,进行信息化建设就势在必行。目前,我国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还会受到各种威胁以及风险,影响到档案管理的有序高效。因此,相关部门或机构应该改变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加强对他们的专业技术培训,从而在不断学习探索过程中,为档案信息化建设添砖加瓦。

作者:吴宁宁 单位:无棣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中心

参考文献:

[1]李晓琳,王艳华.关于档案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的探索[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5):58.

篇2

如今社会中,各行各业都开不开电子信息技术,纸质记录管理渐渐被取而代之,电子信息档案管理,随之因运而生。电子档案信息的安全是指保护该档案、保护该档案的核心内容、数据文件,不受到破环、丢失和窃取。与传统纸质记录比较,电子信息档案管理显得更加方便。但是在带来巨大快捷的同时,电子信息档案管理也存在着很大的风险隐患。

一、电子信息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风险

可是就我国目前来说,电子档案系统的构建才刚刚开始属于萌芽阶段,自身存在着很多缺陷,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的风险重在于对其的预防措施太单薄,很难去规避风险,不知道该如何加强信息保护,问题往往出现在电子信息管理人员缺乏科学技术,该管理人员对于电子信息的保护意识不够清晰,没有加大管理力度。管理中缺乏信息反馈。电子档案信息的风险主要来源于网络黑客或其它网络病毒,一旦受到攻击和传染,那么电子档案信息的安全将无从谈起,这种风险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导致就算经历了恶意网络攻击传染后,也并没有及时加强管理补救措施,并未对电子信息档案系统定期及时更新升级,导致系统老化,容易被袭击。在传统的管理方式落后的状态下,新的管理模式仍然还尚未研究、补救、总结、反馈,使得风险系数大大提升。未及时缓解突然风险。在电子信息档案的管理中会存在很多方面的因素,导致原本简单的风险防御系统失效,电子信息档案的管理本身就自带不安全性,而在面临突然情况时,如果稍有疏忽那简单的防御就会彻底崩盘,许多企业在选择了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的同时,也做好了风险转移的准备,而往往也有大多数企业管理人员未能及时采取措施,未能及时发现风险、未能解决风险[1]。

二、电子信息档案管理中应对风险的对策

(一)设置访问权限,减少泄漏风险。诸多企业都存在着蓄意或者非蓄意的人为疏失,有关企业部门并未严格执行人员个体确认,因为档案工作管理人员,都曾或多或少的接触过不同层次的档案实体,该工作人员包括,企业人员异动、岗位调换、退休、离职等因素,都很有可能造成电子信息档案泄漏的风险。该风险需要靠企业落实到个人,对其个人设置访问权限以及在有效期内个人可以对某部分区域的电脑进行管控和掌握使用权,这样可大大减少人为泄漏的风险。所谓的电子信息档案泄漏风险,除了人为泄漏因素外、还包括病毒泄漏。各个企业不光要大力宣导信息安全的观念,更是要投入科学技术防护,安全观念提醒我们,防毒措施以及相关资料备份的重要性。网络这个大载体中可以无形间夹带着病毒侵入电脑中,造成电子档案信息系统的感染,导致电子信息资料可能会被某病毒摧毁或者泄漏。与此同时,档案部门应该建立更好的防毒环境。将重要资料尽可能备份在光碟中,让备份可以工作法智能化。从而以保证电子信息档案的安全。(二)维护信息档案,规范操作流程。在各个企业档案部门向外提供档案资料的同时,尽可能的采用电子邮件或者网页浏览的方式进行传递操作,在信息档案发送前应进行强力扫描杀毒,该内容使用过滤方式循环阻隔其它普通网页的侵入,以此来保证信息档案的安全,监督保持杀毒扫描前后原件数量是否一致,维护发送信息档案的原件未受到恶意损坏或丢失,并组织确保已经发送后的系统网页攻击事件的出现,以及被他人侵权或盗用其他用途的可能。在当下科技发展如此飞快的社会,电子信息档案的操作也需要不断的更新学习,不光防控防病毒这一单方面,在信息系统维护上也要加大学习力度,不能一直停止在一个阶段,维系着已经过时的病毒库,新的病毒体已经出现,就需要档案部门操作人员及时更新,研究对策,不能持续“以不变应万变”的思想,应该多方面掌握信息安全的资料,重点关注,就电子信息档案的管理人员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对电子信息档案的每个环节能有严格把控、缜密的的分析、迅速的决定。而多年来,档案工作都普遍存在着“轻管、重用”的问题[2]。(三)完善培训计划,统筹管理风险。控制风险作为损失缩小的最佳方法,加强培训防御措施不但能够有效的控制风险,更能降低风险的可能性。学习引进最先进的防御系统,不被外界其它网络网页肆意侵略,确保电子信息档案的安全性能,学习对于电子信息技术进行加密处理。档案部门人员可以再通过学习培训制定实施应变计划、灾难恢复计划、以及各个电子信息档案所相关资产的重新布置等计划。管理中的黄金定律就是预防胜于治理,通过培训做到把风险预防放到首位,当风险真的出现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风险缓解和风险转移,尽可能降低各种风险所带来的危害,这才是最为关键的[3]。

篇3

[4]华能集团.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治理结构及其法律风险防范机制[EB/OL].(2012-10-31).

[5]周柏红.科技风险的法律防范[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10):P55-58

[6]朱茂元.工程建设中的法律风险防范[EB/OL].

[7]顾炜.国防科研院所法律风险的识别与防范[J].国防科技工业.2010(8):54-57.

篇4

数字档案是指在计算机及其网络环境下用数字代码形式把信息记录于电子载体而生成的文件,是一个国家、组织乃至家庭或个人形成的数量越来越多且越来越重要的信息资源。

全面、准确地理解“信息安全”的基本含义,是开展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和实现其目标的前提。信息安全,简单地说,是指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保持问题。信息的保密性根据信息被允许访问对象的多少而不同,能保障信息仅仅为那些被授权使用的人获取。信息的完整性一方面是指信息再利用、传输、储存等过程中不被篡改、丟失、缺损等,另一方面是指信息处理方法的正确性,不正当的操作,如误删除文件,有可能造成重要文件的丢失。信息的可用性是指信息及相关的信息资产在授权人需要的时候可以立即获得。

二、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

1.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策略制定的原则。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策略,是指导数字档案信息进行安全管理、保护和分配的规则和批示,为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管理提供导向和支持。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策略应阐明管理层的承诺,提出组织管理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的方法,并由管理层批准,采用适当的方式(传达与培训)将方针传达给管理人员。同时,为确保方针持续的适应性和有效性,我们应定期对其进行评审与评价,根据评审与评价结果保持原方针或对其进行调整。在制定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策略工作中,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预防控制为主的思想,做到防患于未然。

2.数字档案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管控的原则。数字档案信息安全风险的降低是通过安全控制目标和方式的选择、确立和有效实施而得以实现的。控制目标与控制方式的选择不应盲目进行,应建立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进行风险大小的排序,对于风险级别高的资产应被有限分配资源进行安全保护。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的管控,要做到数字档案信息的绝对安全(即零风险)是不可能的,只要将残余风险置于有效控制范围内便可。同时,实施和维持管控是需要费用支出的。我们接受与不接受风险的界限就是考虑风险控制成本与机会损失成本的平衡,如果风险控制成本大于机会损失成本,我们便接受风险,反之,我们就不接受风险。

3.数字档案信息安全商务持续性原则。数字档案信息安全需要建立并实施商务持续性管理。通过组织预防和恢复控制措施相结合的方式,确保组织的关键商务活动不会因数字档案信息安全故障造成中断或以最短的时间恢复商务运作。事实上,安全控制可以分为预防性控制措施和保护性控制措施,预防性措施可以降低威胁发生的可能性和减少安全薄弱点,而保护性措施,如制定并实施商务持续性计划、购买商业保险等,可以减少因威胁发生所造成的影响。

4.数字档案信息安全坚持动态管理的原则。数字档案信息的风险会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所以,我们在完成了数字档案信息的风险评估、风险控制与风险接受的一个全面系统的风险管理过程后,虽然已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但这并不意味着风险评估工作可以因此而结束,风险管理应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我们应适时动态地开展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

篇5

中图分类号:F830.58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08)02―0040―03

个人信贷业务作为国家扩大内需,拉动需求增长的有力举措越来越受到各家银行的重视,但应引起重视的是,个人信贷业务已进入风险显现期,其风险问题不容忽视,商业银行应制订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保障个人信贷业务的稳健快速发展。

一、个人信贷业务主要特征

(一)个人信贷业务总体特点

1.业务规模发展迅猛。个人信贷业务从无到有,从开办之初的星星点点,到目前的业务比例基本占据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15%,成为商业银行的核心产品和重要支柱。

2.贷款品种日益丰富。个人信贷业务目前已形成包括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个人商用房贷款、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个人助学贷款、个人综合消费贷款、个人质押贷款、个人经营贷款、个人信用贷款8个品种的个人贷款体系,满足了不同客户群体的消费需求。

3.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居于龙头地位。个人信贷业务各品种中,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一枝独大。以天津市某商业银行为例,截至2006年末,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74.51亿元,占个人贷款总额的90.63%,是发展个人贷款的龙头品种。

4.贷款投向合理。个人客户贷款主要投向具有稳定收入的中高端客户群体,投向合理。以天津市某商业银行为例,截至2006年末,从客户收入结构看,年收入2万元以上的客户贷款余额占比为93%;从客户职业结构看,管理人员和职员贷款余额占比为81%;从客户受教育程度看,受过高中和大学本科教育的客户贷款余额占比为87%。

5.贷款综合收益较好。个人贷款在商业银行信贷总额中的利息收入占比高于其余额占比,显示出良好的收益性。通过为客户提供个人信贷服务,带来持续、稳定的利息收入的同时,对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中间业务亦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达到了个人信贷业务和中间业务的联动发展。

6.贷款分散性较高。个人信贷业务因其贷款金额较小,贷款户数、笔数较多,贷款分散性较高的特点,有利于降低贷款集中性风险。

(二)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特性

近年来,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运行平稳,总体风险基本可控,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按业务发展规律,随着时间推移,贷款发放3―5年后,个人信贷业务开始进入风险显现期。个人信贷业务主要风险类型如下:

1.流动性风险。流动性是指银行个人信贷资产在不发生损失的情况下迅速变现的能力,流动性风险主要体现在对抵押物的处置执行难的问题无法根治。自2005年12月2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设定抵押的房屋的规定》的相关要求(第二条“人民法院对已经依法设定抵押的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居住的房屋,在裁定拍卖、变卖或者抵债后,应当给予被执行人六个月的宽限期。在此期限内,被执行人应当主动腾空房屋,人民法院不得强制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迁出该房屋。”、第三条“强制迁出时,被执行人无法自行解决居住问题的,经人民法院审查属实,可以由申请执行人为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提供临时住房。”、第六条“被执行人属于低保对象且无法自行解决居住问题的,人民法院不应强制迁出。”),使银行无法在申请执行后立即行使债权,增加了处置抵押物的难度。

2.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指借款人不能按期足额归还贷款本息的风险。对大多数银行来说,贷款是最大、最明显的信用风险来源,个人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广泛存在于每一笔交易之中,采取有效手段积极管理信用风险至关重要,在任何环节忽视对信用风险的管理都必将留下无法吞咽的苦果。如商业银行在开办个人汽车消费贷款的初期,对信贷政策的把握有偏差,认为由保险公司办理履约保证保险即可做到万无一失,对风险的防范过于依赖保证人,放松了对借款人情况的审查,结果保险公司因不愿承担损失而找出各种理由拒赔,这也是目前商业银行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不良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3.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等)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发生损失的风险。个人信贷业务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客户多且分散、客户风险状况差异显著。但由于目前我国利率尚处于管制阶段,商业银行无法通过采取差别定价的贷款策略,增加对高风险客户贷款的风险贴水,从而不能有效地降低个人贷款的平均损失率。

4.操作风险。根据2004年通过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失灵的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或外部事件导致损失的风险。个人信贷业务操作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是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缺乏足够的风险意识,往往是凭习惯和经验办理业务;二是贷后管理不到位,对贷款发放后借款人是否真正用于购房、购车等信息不能及时进行确认,当贷款出现风险时无法及时发现,甚至对逾期贷款也未能及时采取相应的保全措施,致使风险扩大。

二、个人信贷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贷前调查依据不足

由于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尚需进一步完善,个人信用评分和信用信息咨询服务尚需待对个人的其他社会信用信息(如司法、税务、社会保障等)采集完整后,才能逐步提供。已经在全国联网的人行征信系统存在调整周期过长、内容更新不及时的问题,由此系统查询出来的报告缺乏应有的权威性,目前判断借款人还款能力的主要依据仍为借款人提供的收入证明,但由于对出具证明的单位无任何法律约束力,导致证明中的收入随意性较大,同时缺乏明确的行业指导性收入水平等标准,增加了贷前调查的难度。

(二)管理机制不顺畅,制约业务稳健发展

1.缺乏相应的管理协同策略,尚未形成业务发展合力效应。市场营销和贷后管理归口于不同的部门管理,各部门考虑问题的角度和出发点是部门利益,而不是公司整体的发展目标和方略,缺少全局观念,前后台未达到有效联动,致使业务不能快速发展。

2.“重贷轻管”问题仍未得到彻底根治,贷后管理难度较大。一些银行因思想上存在短视行为,观念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过来,在市场营销上投人大,奖励多,对贷后管理投入少,处罚多,“重贷轻管”问题仍然存在,贷后管理工作亟需进一步加强。

(三)产品创新力度不大,不能充分满足市场需求。表面上看,个人信贷业务市场新品迭出,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但细究起来,大多难

免“换汤不换药”之嫌,真正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并没有多少。

(四)个人贷款的档案管理工作尚有待完善。档案作为业务发生的载体,事关银行的债权能否得到有效维护。相对于法人客户档案的规范管理而言,个人客户档案管理无论是从人员配备,还是管理基础都存在欠缺之处,有的银行就曾经发生过因档案散落在客户经理手中造成丢失而无法维护债权。

三、风险防控措施

(一)加强贷前调查和审查,风险防范关口前移

1.认真筛选客户,做好风险识别工作。发挥人行征信系统的屏障作用防范风险,在贷前调查环节强调风险防范,从源头上防控风险。目前对借款人资信的考察可在人行征信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对借款人的文化程度、工作经历、年龄等进行综合判断,确定收入的可信度。对现有合作结构、合作项目做好风险识别,规避对高风险的合作结构、合作项目的准人。

2.合理厘定贷款成数和期限,严格授信审批管理。一是对借款人还款能力的考核应严格按照银监会在《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风险管理指引》中所规定的“借款人住房贷款的月房产支出与收入比控制在50%以下(含50%),月所有债务支出与收入比控制在55%以下(含55%)”掌握,以严防借款人因自身收入下降而违约的风险。二是在审批贷款时,充分结合房地产市场发展趋势,合理厘定贷款期限和成数,最大限度避免借款人因房产价格下降而违约的风险。特别是在目前房地产市场过热、部分房价虚高的情况下,应密切关注抵押品的价值贬损问题,严格抵押物价值管理。

(二)理顺管理体制,业务发展与风险防范并行

1.加强合作,做到市场营销与风险防控的有机结合。协同管理市场营销和风险防控部门,定期组织形式多样的培训学习,使员工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严格控制业务风险。风险防控部门及时将各合作机构、合作项目的个人客户违约信息反馈给营销部门并据此调整对不同开发商、经销商的支持力度,对于优质客户,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扩大优质业务资源。

2.强化贷后管理。众所周知,贷款期限越长,其中的不可测因素越多,而个人消费贷款期限最长可达5年,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更是高达30年,贷款期限长、户数多的特点,无形中加大了管理的难度。应尽快配备与业务发展相适应的贷后管理人员,并适当加大奖励力度,以进一步健全个人信贷业务风险防范机制。

(三)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提高市场竞争力

篇6

农村信用社会计工作岗位虽小,却事关农信社工作发展大局。首先,领导阶层要将会计工作提上重视,具有防案控案的危机意识。注重会计员工的培养,重视会计检查辅导的作用,做到物尽其才人尽其力。其次,农信社的会计人员要发扬爱岗敬业的精神,在本职岗位上追求不断进步,细化工作方式,做到账目平整,精准记录财务情况。最后,发挥会计工作的职能作用。会计基础工作是农信社展开工作的基础,应该根据会计工作的特点,摸索具有实践可操作性的工作方法。

(二)建立会计基础的培训制度。

提高农信社会计基础的重要一点是建立长期、有效的会计基础培训制度。农信社的各级管理部门,应该建立起特定的培训学习系统,结合工作岗位特点及业务要求,及时在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上进行培训;加强与其他金融银行的学习交流。对农信社内部会计人员提出不断进修的要求,抓好会计人员的职称考试,打造专业知识过硬的队伍;严格考核试用期内员工,建立农信社的人才储备工作,为农信社后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将会计培训考核与工资收入挂钩。对培训考核实行书面考察和组织考察两种方式,并将成绩与表现变动柜员登记,与会计人员的工资相联,实现绩效工作的积极意义。另外,建立会计辅导员制度、会计主管分组学习制度,定期对会计基础工作进行跟踪与指导,明确会计基础人员的工作职责,强化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提高会计主管的辅导水平。

(三)建立会计风险防控指导。

会计基础风险处理是金融机构发展的重要机制,需要通过宣传、会议等形式树立风险防控意识,建立业务细则,在转账、注销用户、解冻等特殊业务需要审慎核对客户信息;建立会计业务结算疑难问题的共享平台,将农信社会计疑难问题做技术性指导,并结合现在多元化的会计辅导、培训方式整理设立会计疑难问题库,为会计基础工作提供可行性指导,最终实现防控风险的积极作用。另外,增强会计基础的服务功能,建立有序的信用社结算规则,防范与化解会计业务风险,确保客户资金安全也成为防范风险的一项长期战略。

(四)完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

篇7

从现如今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中可以看出,网络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得到了高效地应用。在这一过程中,档案管理工作之间从纸质档案管理工作形式转变为电子档案形式,有效地减少了人力、物力和材料的投入,提升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但是,电子档案在管理的过程中风险性相对较高。

1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审视档案安全管理

在对档案风险管理和安全管理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对这两点的区别进行分析和探讨。对于风险管理和安全管理来说,很多人都存在着严重地误解。事实上,风险和安全之间都有比较深刻的意义。虽然,风险管理和安全管理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但是风险和危险并不相同。

风险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是威胁,第二是机会。风险中的这两点因素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成本能量以及效率的大小。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电子档案的网络化程度。在实际的档案管理工作中,电子档案的风险性可能会比纸质档案高,但是,现如今,电子档案形式却仍然被广泛应用。主要是由于电子档案在进行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降低工作的实际难度,还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成本,工作效率也得到了高效地提升。也就是说,电子档案的管理形式既有风险的威胁,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机会。

安全管理和风险管理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风险管理工作主要是以风险评估方式为主,对风险进行控制的过程中,需要应用科学地判断手段。风险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降低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风险性,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高效性。安全管理工作的进行主要是在进行风险管理工作之后进行的一种管理方式。安全管理体系包含的范围比较广,在进行风险控制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将安全风险、效率以及成本三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明确。

2 档案安全管理的问题分析

2.1 缺少科学的安全管理技术

所谓的安全管理工作主要是指信息安全管理,在工作中,工作人员应该对信息的安全晨读,威胁力量以及安全风险等内容进行控制,同时还应该采取各种不同类型的保障措施。同时还应该对需要人力、物力等的投入量进行控制。但是,从实际的档案安全管理工作中可以看出,由于工作人员缺少安全管理工作的理论指导,往往在档案工作中出现安全性不高,档案管理工作混乱的现象。档案安全管理方式很难适应现如今的电子档案形式。虽然,档案管理部门也层做过各种尝试,但是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工作总是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很难在档案安全管理工作中起到促进作用。

2.2 对安全管理工作的认识存在着误解

一直以来,我国的档案管理事业都非常重视安全管理。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往往会一直追求安全性,以至于忽视风险的防控工作。从风险管理的角度上看,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只能对其进行控制却不能消除,安全风险的存在不受时间和地点的影响,安全也是相对的。从现如今的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上看,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就是所谓的风险管理工作,每一种工作类型都拥有其自身的保护级别。在具体的档案管理工作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如果一味地追求绝对的安全,必然会造成各种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电子档案的安全性也会受到严重地影响。可见,工作人员对档案安全管理工作的认识存在着严重地偏差。

2.3 管理环节不完善

首先,安全管理计划缺乏依据。现有的电子文件安全管理计划的制订,绝大多数是凭借个人经验或者参照其他管理部门计划来制定的,而不是依据风险应对、风险监控实际情况来制订的,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其次,缺乏关键的风险评估环节。风险评估是电子文件安全管理的基础和关键环节。没有风险评估,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决策行动的依据与方向,由此而引发的安全管理措施就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3 加强档案安全管理工作的对策分析

3.1 应对技术风险的措施分析

应对技术方面的风险,需要从IT基础设施规划、网络访问、信息传输、数据存储、操作系统与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应用软件系统、软硬件运行维护等各个方面部署防护措施,如采用防火墙加固网络访问控制,采用防水墙防止内网数据的非法拷贝和流失,采用入侵检测技术动态监控网络安全状态,采取电子签名技术防止电子文件被篡改和滥用,采用数据加密技术防止信息泄露,采取身份认证防止非法用户的入侵访问,采取防病毒软件和查杀技术防止系统文件遭破坏,采取升级服务技术堵漏洞关后门,采用容灾备份技术规避设备故障风险等。

3.2 应对管理风险的措施分析

应对管理方面的风险,需要从现代档案管理业务的特点和需求出发,建立各种防范制度和治理措施。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制定可实施的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推行规范化应用;从档案信息的密级与访问权限角度,规划和部署网络区域和各类档案信息的组织、保存和管理策略,对于档案实行物理隔离,非密档案采用授权管理模式提供利用;对于档案信息存储,按照使用要求和访问频度采取分级存储策略进行管理;针对数字介质寿命相对较短等特点,采取制作纸质拷贝的“双套制”方式以应对长期之风险;针对IT技术动态发展的特点,采取技术变迁管理方式,及时实施格式转换、数据迁移和版本跟踪管理;在内部IT资源管理方面,采取多人协同负责,定期轮换岗位和相互制约方法,降低单人集中管理之安全风险;在网络系统整体管理方面,避免“木桶短板”现象,采取同步升级,整体安全之管理理念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以往传统的电子档案安全管理模式上存在了很多的不足,从而导致各种安全风险的发生,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而风险管理作为电子档案安全管理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只有加强做好风险评估工作,选择科学合理的安全控制方式,才能及时对安全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避免电子档案受到损坏,从而促进我国档案事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卉蕾.浅谈档案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科技,2011(4).

[2]马淑琴.浅析电力部门档案安全管理规范化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3(23).

篇8

中图分类号:D923文献标识码: A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客户的方法,是法律风险法律风险防范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防治方法,其实质是客户的合同法律风险管理的方法。发包人法律风险管理属于一种发展中的全新理念。它所强调的是法律风险控制与企业管理的有机结合。在合同风险防控领域,这种以法律专业人才为主的防控活动,强调主动收集企业及法律环境方面的风险信息,分析企业的交易行为中潜在的风险,从企业切身利益角度寻找最为合适的折中方案,并在平衡控制成本、企业效率与风险防范之后,通过科学的方式,控制合同文本之内及签订与履行中的各类法律风险,并将某些控制方案有机地融入企业的管理活动之中。因此,控制企业从事法律风险发生后的补救转变为事前预防,企业法律风险最低的成本最小化和安全利益最大化。实践中,一个完备的建设工程合同法律防控体系应当包括一个完整的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体系以及建设工程合同法律风险评价系统。

1.完善发包人建设工程合同督理体系

首先一个完整的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体系可以通过前期工作减少法律风险、降低诉讼成本、保证企业利益。具体的流程应当保证以下几点:

(1)合同主体选择管理

避免因不当的选择形成缔约过失责任,以及因为招标等程序问题影响整个工程的进展。

(2)合同签订及生效的管理

从内部完善审批制度和合同签订及履行的标准程序,杜绝因合同签订及履行的随意性而产生的风险。

(3)建立完整的合同文本管理、档案管理制度

发包人应建立完整的合同文本管理、档案管理制度,并保证合同任何阶段的档案集中管理,可防止因缺少证据而丧失权益。

(4)危机事务处理管理

在合同履行中如果出现违约、突发公共事件等,可以有条不紊地及时采取有力措施,防止损失发生或防止损失扩大。

2.建立发包人建设工程合同法律风险评价系统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系统,法律风险的识别,需要法律风险管理的分析,有效的手段的选择,建立法律风险评估系统,减少法律风险,及时有效地控制法律风险的概率,取得最低的伤害。建设工程合同的法律风险的具体措施,确定可见的建设合同和人承包的法律风险的预防控制,包括对具体的防治措施分析三个实施步骤。

2.1建设工程合同法律风险的识别

实践中进行针对发包人一方在建设工程合同法律风险的识别,需要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的支持,如笔者在实习中参与了针对我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某分公司在建筑工程领域法律风险专项防控研究工作,参与调阅建筑工程公文档案、基建档案1347件,建设工程财务档案61件,并根据要求在对涉秘档案实施了签订保密承诺书等保密措施后对其中664份文件进行了复制、查阅。同时还收集含概各级法院对建筑纠纷等典型判例,并广泛收集整理了包括我国在建设工程领域基本法律法规、招标投标、建筑规划、环境保护、国家民用建筑设计规范标准(房屋)建造设计规定、施工管理、质量管理、工程监理、竣工验收、结算决算、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及该分公司所在省份在建设工程领域的地方性法规、行业规范等十四个领域的法律法规共176部。在综合筛查了该分公司过往签署的合同和该地区建设工程合同常见纠纷之后,作出了符合该分公司自身运营特点的法律风险识别报告。

2.2建设工程合同发包人法律风险的分析

它实际上是对开发商的建设合同法估计和衡量风险,科学的风险管理方法的使用,通过统计、计算、分析各个已识别出的法律风险,并计算出各个法律风险的出现的频率,作出有针对性的法律风险防控体系提供科学严谨的数据与理论依据。建设工程合同发包人法律风险的分析由法律风险发生概率的计算与造成损失的估算,以及综合这两者数据之后对法律风险进行风险评级构成:

(1)建设工程合同发包人法律风险的概率分析

要进行建设工程合同发包人法律风险的概率分析,需要通过公司历史合同档案的整理和统计,并参照地区内法院关于建筑工程合同纠纷的判例,对各个已识别的法律风险点的发生频数。一个简单的例子:在风险识别过程中,审查了发包人签订的1000份合同,在1000份合同中发现有5份合同的合同当事人名称与其在合同上印章所记载的名称不符,那么该法律风险发生的概率就是5/1000。因此,通过计算在各合同风险概率,概率高风险重点防治的法律风险。实践中进行概率分析的时候会遇到某一法律风险从未发生的情形,这里就需要风险管理人根据已知情况参照过往经验进行估计,从而给出一个确定的概率,或者直接将该类风险单独划归为极小概率事件,并不给出确定的值。

(2)建设工程合同发包人法律风险致损估算

所谓的法律风险造成的损失估计,其估计法可能会导致损失的大小。建设工程合同发包人的法律风险所导致的损失亦可分为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无论是直接损失还是间接损失,基本上可以归为两类:商誉的损失和经济损失。通过对损失数额的定量分析,对于容易照成直接损失并且损失后果严重的法律风险则为需要高度防范的对象。

2.3建设工程合同发包人法律风险的评级

综合建设工程合同中法律风险的概率分析结果与致损估算结果,将法律风险按风险系数进行级别划分,便于发包人对法律风险防控的重点进行科学的掌握。具体划分方法是:首先,将建设工程合同发包人法律风险的概率系数赋予固定的值,以上文中某法律风险的5/1000的概率为例,那么它的概率系数可以看成是5(每1/1000看作1);而该风险可能对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假设为20万,则该风险的损失系数可以看成是2 (每10万元看作1);将该法律风险的概率系数乘以它的损失系数,得到的就是它的风险系数10。

3.建设工程合同法律风险的防控方法

常见的法律风险的具体防控方法包括消极规避法、积极预防法、成本控制法、风险转移法等方法,具体阐述如下:

(1)消极规避法。即为预防可能发生的法律风险而采取消极的方式避免其发生。比如,假设B为了避免发生与A签约后,A违约而导致的法律风险,则B选择不与A签约,从而完全避免发生这个法律风险。消极规避法极易影响合同目的的实现。因此一般不太采用此法。

(2)积极预防法。即积极主动的取系列措施,降低、消灭可能引发法律风险发生的因素。再以上文为例:假设B为了确保合同相对人不会违约而引发法律风险,则在签约前选择数个合同主体进行调研,分析对方的违约率,再从中选择违约率最低的一方签约。积极预防法能有效的预防控制法律风险的发生,

(3)成本控制法。成本控制法是合同主体将可能发生的法律风险作为商业成本计算到支出项目中。因为收益与风险往往是并存的,当可得收益远远大于可能的风险损失时,风险管理者一般会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与预期目标综合抉择。成本控制法一般包括两类情形:一类是把可能的风险损失纳入成本,损失发生时以利润冲抵;第二类则是建立专项的风险基金。

(4)风险转移法。即将可能发生的风险分担或转移给其他主体,比如转让、保险等方法。并且经济成本小,因而被常被采用。

参考文献:

篇9

一、廉政风险点排查情况

我乡结合职责定位,对全乡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各口线和单位开展廉政风险点排查工作,共排查各口线中层以上干部36人,排查风险点139条,制定风险防控措施139条;排查口线、科室12个,排查风险点55条,制定风险防控措施55条。XX乡党委、政府总结排查风险点为9类,并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整改措施9条。

二、排查风险点手机分类及整改措施

(一)思想道德类:

1、政治理论学习不够,可能产生重业务、轻政治的倾向,政治素质下降等情况;

2、在日常工作中,部分职工怕承担责任,有畏难情绪,工作态度不端正,,不能开拓工作新局面;

3、思想放松,廉政意识不强。

4、不能及时安排、有效落实自己份内工作,消极怠工,可能导致工作出现偏差或失误。

防控措施:

1、加强单位日常学习,通过集中学习和利用学习强国等手机软件个人自学,提高全乡干部职工的学习能力;

2、加强单位日常工作纪律监督管理,转变工作作风。

3、建立健全考核问责机制,对工作落实情况加强督导管理。

4、定期开展主题党建活动,加强党员干部主体意识、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

(二)制度机制类

1、在制度的制定过程中,补充、修改和完善机制不健全;

2、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教条、本本主义,缺乏变通、灵活性,执行效果的反馈机制不强,可能导致制度不能得到有效落实,不能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防控措施:

1、建立综合性廉政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效能监察考核工作规范。

2、强化制度执行力度,以制度管人、用人。

(三)岗位职责类

1、财务资金使用方面支出管理不够规范,计划和控制的科学性不强,可能导致资金使用不当,给工作造成不利。

2、档案管理不严格,可能造成丢失、损坏等现象;

3、后勤管理上对物品采购、车辆使用等可能存在不规范现象;

防控措施:

(1)建立健全有效的财务内控制度。制定明确的工作职责、业务范围和权限;

(2)开展经常性的日常检查。通过开展制度执行情况多种方式的检查,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对于出现的问题也能够得到及时纠正。

篇10

一、前言

传统纸质化档案的管理存在保管难度大、档案移交过程存在丢失风险、人为非法接触档案等弊端,信息化档案的出现改变了纸质化档案的这些缺点,但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相关法律的滞后,使得信息化n案在百利无害的情况下,却必须面对无时无刻不存在的泄密风险,而这个泄密对象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只要对方的科学技术能够攻克现有的病毒防范技术,对方就能轻而易举地窃取其所需要的档案信息。在神秘莫测的网络世界中,站在网络世界面前的档案管理人员可能会对正在发生的档案窃取现象毫无察觉,信息化档案带来了便利,却也带来了诸多风险,给档案信息化的保密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本文从制度建设、队伍建设、技术建设等方面对保密措施进行了阐述,将主要的保密措施进行了相关分析。

二、办公室档案信息化保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档案信息化保密制度不完善

对于档案的保密要求,我国从立法层面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档案法》或《保密法》,这些法律法规给各个企事业单位的档案保密工作提供了宏观指导性建议,部分单位根据内部的实际需求配套制定了相关档案保密的规章制度,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法律呈现出了一定的滞后性,原有的法律法规对现有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而言存在较多漏洞,给单位的档案信息化保密工作的管理带来了诸多困难。加之,档案对于部分以业务为主的单位而言并非重要岗位,对档案信息化的管理及保密制度存在一定的忽视性,档案出现泄密危机也未得到及时的重视,使得单位的档案信息化保密工作存在泄密隐患。[1]

(二)档案信息化保密技术滞后

档案管理工作一直以来给众人形成一种机械性、无技术含量性的印象,对于非以档案管理为主的单位,档案管理工作在单位内部得不到较高的重视。档案管理人员也主要为档案管理、行政管理等相关专业毕业人员,缺乏专业的计算机相关知识,对于具备高科技含量的档案信息化系统和电子化档案,档案管理人员难以用最为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实时对其保密措施进行更新或维护,档案信息系统中的相关保密程序,如防火墙、病毒查杀软件等难以抗衡不断更新换代的木马攻击程序、网络嗅探程序、口令破译技术等,[2]进而使得档案信息化系统的保密工作“危机四伏”,随时都可能会被新的病毒程序所攻击,从而使得单位的档案存在泄密风险。

(三)档案管理人员保密能力不足

档案管理人员的保密能力不足,一方面在于单位对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在制度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保密要求也并不严苛,久而久之,档案管理人员自身对保密工作也放松了警惕;另一方面在于档案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参差不齐,部分档案管理人员并非档案管理专业出身,缺乏专业化的档案管理知识,同时,档案管理人员对于信息化档案管理,在技术方面也存在诸多不足,面对复杂多变的信息系统,任何一个无意的操作都可能造成信息的丢失,给档案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带来损害。档案管理人员保密能力的不足也是导致档案信息化保密工作存在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3]

三、加强办公室档案信息化保密工作的措施

(一)完善信息化档案保密制度

信息化档案保密制度是针对新时期信息化档案管理系统所制定的一系列保密措施和管理流程,是对信息化档案保密工作的行为约束和行为指导。信息化档案保密制度要针对信息化的特点来制定,以国家制定的《电子文件归档和管理规范》等制度为指导,再结合单位的具体情况,从档案从纸质化转化为信息化的制作流程、信息化档案的管理流程、信息化档案的读写权限、信息化档案的调阅权限及调阅措施等,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同时,制度中还需要具体明确档案信息化管理及调阅过程中出现的档案泄密行为,应该追究相关责任人相关责任,以严格的流程管理和责任追究控制信息化档案的泄密风险。[4]

(二)加强安全性技术管理软件

配备高安全性技术管理软件。高安全性技术管理软件要求档案管理部门对相关杀毒软件、办公软件、电子档案储存设备等都应向正规厂家购买正版权限,使软件的性能和服务都能得到较高的保障,避免性能不稳定而造成的信息丢失和病毒入侵等问题。加强安全性技术管理软件,一方面是对信息化档案保密制度的硬件支持,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抵御病毒的入侵和盗取档案行为。信息化档案的泄密存在人为有意泄密和外部人员窃取等多种情况,对于人为有意泄密,信息系统对此可以以用相关跟踪软件来记录档案调阅人的信息,从而使得档案泄密源头有据可查,控制了信息化档案人为泄密的风险。对于外部人员恶意入侵,信息系统可以通过更高强度的安全性技术软件来防止病毒的入侵。同时,档案管理部门还应定期安排相关技术人员来对档案信息系统进行管理与维护,定期检查档案信息系统是否存在网络安全隐患,从而将隐患扼杀在摇篮中。

(三)配备高素质档案管理队伍

当前,人才成本几乎是所有单位占比较大的费用支出,因此,关于高素质信息化档案管理队伍建设,单位应根据内部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必然会伴随着高额的成本支出,通常情况下,单位会首先考虑对内部人才进行培养,对于单位内部的档案管理人员,单位应先对其进行个体甄别,同等学历的管理人才,也存在能力不一的现象,因此,将能力强、态度好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重点培养,以最快的方式掌握信息化档案的保密管理目标,待这些员工达到要求后,再让其以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方式对余下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余下的档案管理人员达到相应的要求,从而使得整支档案管理队伍都达到单位要求的高素质标准。而对外部招聘更为优秀的档案管理人才,这主要视单位的成本和实际需求而定。

四、结语

办公室档案信息化的发展使得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档案在信息化建设之后,不管是从其利用方面还是保管难度等方面都便利了许多,但是在诸多便利的背后,却藏着档案泄密的风险,信息化档案在神秘的网络世界中,潜藏着无数病毒窥视的目光,因此,对于信息化档案的保密工作需从技术水平、人才管理水平、制度建设等方面入手,全方位地为档案信息化保密工作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为昆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作者简介:林杰(1984―),男,云南富民人,本科,助理馆员。]

参考文献

[1] 刘颖晖.谈信息化档案的保密工作[J].兰台内外,2012(5):117.

篇11

一、企业合同管理法律风险的概念

企业合同管理是指企业及所属单位对自身为当事人的合同进行签订、履行、变更、解除、转让、中止以及审查、监督、控制等一系列行为的总称。企业法律风险是指在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由于内部或外部的原因未按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行使权力、履行义务,给企业带来法律后果的可能性。本文所研究的企业合同管理法律风险是指企业在合同管理的过程中,由于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导致实际的履行情况与预期的合同管理目的发生不一致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法律后果。

二、企业合同管理法律风险的现状分析

1.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低。一些企业机构和岗位设置存在空缺,法律意识薄弱,对法律风险以及造成的影响认识不足,一旦风险发生,企业只能作为“消防员”事后补救。还有一些企业合同管理制度不健全。企业合同管理缺乏制度支撑,没有规范合同管理的体系,无法防范合同风险,给企业带来不利的法律后果。

2.合同订立管理不规范

第一,缺乏对合同对方当事人的资信调查。企业在订立管理的过程中,对合同对方当事人的资信调查是保证合同顺利履行的前提,如果发现合同对方当事人主体资格、履约能力、诚信情况、财务状况、经营能力存在缺陷,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降低法律风险,避免损失的发生。

第二,合同文本不规范。企业的合同文本应该文字规范、严谨、表述准确、具体,但有些企业为了追求所谓的效率,合同条款约定不明,合同文本不规范,导致企业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时候无法主张权利。

第三,合同的签订主体设置不当。有些企业签订合同是往往是合同双方的代表人负责签字,而不是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对签订主体和合同主体的法律关系认识不清。一旦代表人无授权或授权不明,就会导致合同因无权或超越权限处于效力不确定的状态。

3.合同履行管理不规范

第一,合同履行进度管理不规范。合同履行进度管理是合同目的实现的过程,只有控制过程才能把握结果。但有些企业不注重合同变更、交货、付款、提货、收款等基本的合同履行情况信息,不及时做好书面记录,使企业承担不必要的损失。

第二,合同档案管理不规范。一些企业不注重档案管理,对于合同订立、履行的相关证据材料保管不当,一旦发生纠纷,企业会因无法找到有利的书面证据,而导致不利的法律后果。

第三,合同纠纷管理不规范。合同纠纷的解决途径无外乎协商、调解、诉讼、仲裁四种方式。企业通过哪种途径解决纠纷应依据合同纠纷性质而定,不能一味的追求一种解决方式,每种解决方式产生的法律风险是不同的。

三、企业合同管理法律风险与防范的建议

1.合同管理模式设置中的法律风险与防范

第一,健全管理机构。企业的合同管理应实行“合同管理部门统一归口管理与各合同承办部门分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合同管理既要注重动态管理,也要注重静态管理,不仅需要企业法律部门还需要各个层级的人员与部门的共同参与,各部门各司其职,分工负责。

第二,合同管理人员的选配。合同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精通法律法规,熟悉公司的经营管理流程。合同管理人员不能完全由法律专业人士负责,必要时可根据企业发展状况、业务方位选配专业人员进行辅助,达到取长补短的作用。

第三,合同管理流程体系的完善。企业内部的合同管理流程并非越紧密越完善,太过细致导致企业反映速度降低,但是太过笼统又会缺乏跟踪把关,将潜在的风险变为实际的损失。一套有效的合同管理流程应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企业的机构设置对针对合同履行过程存在的异常情况做出快速的反应,有效降低企业的风险。

2.合同订立管理中的风险防范

第一,对方合同对方当事人的审查。合同对方当事人的审查包括对合同对方当事人的证照、合同履约能力、资信情况、财务履行状况、诚信情况的审查。企业可以建立合同对方当事人准入制度,使之规范化。

第二,合同授权委托管理。一方面,企业应加强合同对方当事人委托人的审核。合同对方委托人必须经过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的授权,证明其事项、权限和期限,并应保存授权委托书的原件;另一方面,企业应建立合同授权委托制度。

第三,完善合同文本。企业要结合企业实际,组织合同管理部门、合同承办部门等专业、非专业人员制定符合企业的制式合同文本。合同文本要内容合法完备,权利义务对等,违约责任具体,文字表达清楚,保证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可重复使用。

3.合同履行管理的法律风险与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