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7 10:06:5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市场供应分析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工程建设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招投标市场竞争程度越来越激烈,施工中由于会涉及到各种各样的因素,施工过程较为复杂,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所以施工企业要想继续持久稳定的发展下去,就要不断地更新和完善施工技术,不断地提升工程建设质量及内部管理。同时各方需加强对工程造价的管理力度,做好现场施工的管理工作,减少不必要投资浪费,以适应工程建设市场的发展。
2 工程造价的管理和控制
工程造价的管理和控制工作需要贯穿于整个项目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最主要的控制目标包括:质量目标、造价目标、工期目标以及安全目标,这四个目标之间不仅相互联系还相互制约。而工程造价的控制和管理不仅是确保工程造价、施工工期、施工质量、施工安全能够达到和谐统一的一个重要工作,同时也是参建各方一直以来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工程建设中,对工程造价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不仅包括施工单位的自身管理能力,还包括施工过程中各种条件的变化情况、施工材料价格的变动情况以及施工设计图纸的设计质量等。要想做好工程造价的控制和管理工作,参建各方就一定要充分分析各种对工程造价产生影响的因素,科学组织施工,加强现场管理,尽可能的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3 在现场施工过程中对工程造价产生的影响
在工程建设中,投资决策及工程设计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造价。根据相关报道可知,在工程整个寿命费用中,对项目工程造价产生最大影响的一个建设阶段就是工程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产生的影响程度达到了75%以上。虽然,在整个项目工程对工程造价的控制过程中,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所起到的作用稍小一些,不过,该阶段由于是实现施工设计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工程项目实体的价值以及使用价值最终形成的阶段,并且是对工程劳动力、施工建设材料、设备以及资金等消耗最多的一个阶段,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潜力来有效降低工程造价。与此同时,在整个项目工程造价控制过程中,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工作又是一个重要的构成内容。所以,在工程施工阶段我们首先需要在思想上提高对造价控制的认识,一定要做好各个方案的技术性以及经济性比较分析工作,尽可能的减少工程的投资资金。
在工程的施工现场,往往会发生许多意外情况,导致工程造价增加,直接损害到了投资方的利益。而对工程造价产生直接影响的原因仍然是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不到位引起的,以下将介绍在实际工程施工中常出现的几个问题。
3.1 在施工过程中未按设计、规范标准、工序施工问题
在实际施工中,由于施工管理人员技术交底不到位或未真正把交底落实到操作层,导致一系列问题:未严格按照施工设计要求展开施工,导致工程无法达到设计规定标准,引起整改的问题。施工项目一旦重新施工,又会增加工程的施工成本,出现重复投资的问题,直接影响到了整个工程项目的造价控制。另外,总包协调力度不足,各专业施工队配合不到位,各工序不能流水施工,不能按照施工流程进行操作,导致工序倒置,如墙面面层涂料完成后再凿墙埋管,修补面层,出现不必要浪费,还会引起工程质量隐患,工程无法在规定工期内完工,难免会引起工程施工人员赶进度的现象,直接影响到了工程的施工,很容易出现豆腐渣工程,给整个项目工程埋下过多安全隐患,进一步加大了事故的发生率,从而增加了工程的造价。
3.2 施工过程中使用的建设材料问题
在施工阶段对工程造价产生影响的一个主要因素为施工材料发生问题。在整个工程建设中,一旦材料发生问题,由于消耗量非常大,而且很多材料的价格相当昂贵,将会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的造价。而引起材料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下述两种情况:由于材料采购人员不具有专业知识,导致采购的材料不符合工程设计要求,在进入施工现场之前也没有严格按照进场检查程序进行检查,材料质量无法得到保障,造成整个工程的质量无法达到设计规定的标准,只能进行重新施工;另外一种情况则是因为一些施工单位为了增加自己的利益,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甚至使用劣质材料进行施工,各种事故不断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工程的造价。
3.3 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
施工安全一方面会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施工质量、施工进度以及工程造价,另一方面还对施工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在施工中经常发生的安全事故一般都是由于施工的不规范造成的,尤其临时用电中私拉乱接现象,高空作业时没采取相关的安全保护措施,施工机械使用过程中,由于对机械的操作熟悉程度不高,指挥不到位,都可能会发生意外情况,甚至发生施工作业人员意外伤亡的重大事故。若发生安全事故,会对工程造成工期延误,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程造价。
3.4 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变更签证问题
工程在施工过程一般会或多或少出现工程变更项目,需要现场签证,由于驻工地代表和监理人员的造价管理控制意识淡薄,施工现场造价管理技术欠缺,造成现场签证工程量不准确,严重时,甚至违背定额规定作重复计价签证,给工程结算带来很大困难。因此,要加强施工现场的费用签证管理,在确保工程能够保质保量完成的前提下,最大化降低投入资金。
4 现场施工工程造价管理和控制措施
4.1 抓好合同管理,减少工程索赔
规范合同管理是项目管理工作中心之一,而合同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是关键,拥有一套完善、合理的合同管理制度,才能保证合同管理责任的落实。在合同签订前,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双方要了解项目设计、地质、周围环境、施工条件各种情况,并对招标文件合同条款认真研究分析,对施工中可能发生的都要写在合同里面。再与材料供应商签订合同时要认真审查、公平合理、全面详细、奖罚分明。特别是项目管理人员要认真了解、熟悉施工合同条款,按合同约定实施,减少工程索赔。因自身管理问题造成的费用增加,只能自负。增加合同外工作内容应及时向对方提出索赔或反索赔,控制施工成本。另外,在合同中须明确约定人工、材料机械的调价风险范围,超过风险范围的部分可依据合同规定进行单价调整,未超出部分不作调整,以避免不必要地纠纷。
4.2 加强施工单位内部管理,减少施工成本
4.2.1材料费的控制
材料在工程建设成本中占很大的比重,约为工程造价的 50% ~ 60%,节约材料费用,对有效控制工程成本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特别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控制:
(1) 采购单价,在保质保量的情况下,货比三家,择优选购,就近购料,降低材料运输费用。
(2) 对现场进料的数量和质量,进行严格的验收,把好质量关,并坚持合理确定进货批量和批次,减少材料库存量。
(3) 严格监控施工过程中的消耗,要预防和纠正随时产生的偏差; 坚持按定额的材料消费量,实行限额领料和余料回收制度。
(4) 加强施工现场材料管理,合理堆放,减少搬运。避免材料超期储存积压以及堆放、仓储损耗。
4.2.2人工费控制
建筑施工中人的因素极为重要,从劳动力数量和劳动力来源方面进行控制成本是十分 必要的。第一,根据劳动定额计算出定额用工量,分配到班组,并根据工程的管理要求进行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并鼓励职工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第二,要提高生产工人的技术水平和操作技能,加强班组的施工组织管理水平,合理组织劳力,减少和避免无效劳动,精减非生产人员,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第三,对于部分技术含量较低的分项工程。可以分包给班组,让班组包干,自行组织人员,降低工费成本。
4.2.3机械费控制
在施工中为了加快施工进度,提高机械化施工水平,施工企业不断更新和改造设施,加强机械设备管理。因为机械费用约占工程造价的 5% ~ 8%,所以应进一步加强机械费用的控制。对机械的选型、进出场时间的确定、在施工现场的有效利用都是机械费用控制的重要方面。一是要加强内部机械设备管理和维修,充分利用现有机械设备、合理调配使用,力求提高主要机械的利用率; 二是在设备选型配套中,要及时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实现一机多用的功能,减少设备维修人员和设备零星配件的费用。三是对小型机械设备可由劳务公司包干购置及维修的方法进行控制,降低机械费用。
4.3工程变更及现场签证的控制
在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要控制好工程造价,合理实施工程变更往往会收到很好的经济效果。监理人员应建立一套严格的工程变更审批制度,对于必需的工程变更,均必须首先通过监理工程师,并由设计单位发出相应的图纸和说明后方可实施变更。其次,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监理人员要经常性地同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进行沟通,弄清建设单位的要求,寻找投资挖潜的突破口,积极主动地提出合理的工程变更,尽量为建设单位节约工程投资。最后,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应委派责任心强,具有相应专业知识的人员进驻工地进行现场管理,增强现场签证的控制意识,同时还要提高现场签证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预算、定额及有关造价方面政策法规的学习,做到合理、准确地办理每一份签证。在施工现场签证中的项目经理、施工经理和各专业技术人员及监理人员可对发生的事实签字确认,对于费用是否计取和计取多少由商务经理或合约专业工程师依据合同签字确认。这样可形成制度上的相互制约,使不正之风无处遁形,也可以有效避免工程费用的增加。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严格管理,做到全方位、全过程严格把关,层层落实,深挖企业内部潜力,就能有效地控制工程成本,较好地控制工程造价,有效节约建设资金,不断提高建设工程管理水平,促进工程建设市场良性、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熊平.浅议建设工程变更与现场签证的造价管理[J].中国工程咨询. 2012(10)
[2]李化冰.工程监理过程中如何开展造价控制[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2(09)
公共关系与市场营销在现实环境中的使用手段虽然不同,但是这两者之间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营销活动中,适时适度的采用一些公关手段,能够产生出良好的效果。
(一)公共关系能够促进企业产品的销售
在现代市场中,越来越多的企业日渐意识到在日常的销售活动中融合一些公关元素,一方面能切实促进企业产品的销售,另一方面还可以长久维系自身和公众的关系。在公共关系理念的引导下,企业的营销活动不仅仅以营利为唯一目的了,逐渐开始关注公众的所需和感受,从传统的“4P”转向“4C”,可以说公共关系赋予了现代市场营销新的发展机制。例如法国白兰地成功打入美国市场案例。
(二)公共关系能够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
企业通过灵活运用公关手段,例如传播沟通、协调关系等,可以帮助企业建立声誉、塑造形象,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取得社会公众对企业的理解和接受,并赢得社会公众对组织的信任和支持,使企业在一个和谐融洽的氛围中持续发展。例如美国凯皮特公司50年不变的承诺行为。
(三)公共关系能够采集企业发展所需信息并检测市场环境
信息是企业预测和决策的基础,而要实现科学预测就必须对市场环境进行严密监控和认真分析,及时掌握环境现状和未来的变化趋势,使企业能抓住有力时机,调整策略,避免不利因素。公共关系作为企业内外联系的纽带,能够起到积极主动的调节作用,为企业的市场营销做好服务工作。例如美国亨氏集团的“母亲座谈会”活动。
(四)公共关系能够通过系统的危机管理处理营销过程中的突发事件
在现代市场营销过程中,企业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突发事件甚至是灾难性事件。比如“达芬奇”假洋家具事件、新西兰恒天然奶粉的肉毒杆菌事件等等。通过公共关系危机处理的事前预警、事中处理、事后修缮等方法措施,可以帮助企业积极应对危机,降低不规范的营销活动给企业带来的损害,增强内部团结,修护良好形象,扩大社会影响。
二、公共关系在现代市场营销中的应用途径
(一)积极的将公关活动融入现代市场营销中
现代市场环境中企业应及时把握动态变化的消费者需求,适时提品或服务,最大程度满足消费者的消费意愿,为自身赢得利润的同时,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要逐渐从传统的以产品为导向的营销策略,转向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策略。也就是说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密切要关注消费者的欲望和需求、消费者获得满足的成本、消费者购买的方便性以及企业与消费者的有效沟通。
目前融入了公关推广方式的整合营销模式已被广大企业所认可。整合营销一方面把广告、促销、公关、新闻传媒等活动涵盖到营销范围内,另一方面可使企业把统一的营销信息有效的传递给消费者。在使用整合营销模式时,企业要注重多种媒介的综合运用,其次要考虑与社会、客户等接触时,要有一致的营销战略目标和当前的营销重点,再次企业要在日常经营管理、企业组织、企业文化等方面确保具体的活动都是紧紧围绕自己的经营目标而展开的。随着现代市场营销竞争的日益激化,各种各样的公关专题活动在企业的整合营销中将产生更大的推动作用。
(二)在现代市场营销中通过公关宣传为企业造势
企业在产品营销或形象营销时,可以借助大众传媒,利用一些有利的事件来制造新闻,从而让消费者迅速获得对本企业的相关信息,了解企业、支持企业,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例如云南马帮入京“进贡”普洱茶活动。在运用公关宣传造势时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新闻要真实。制造新闻不是胡变乱造,不是弄虚作假,否则不仅达不到公关的目的,还会破坏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新闻本身要有价值,也就是新闻自身要有重要性、新鲜性、及时性和趣味性等,这样才能成为公众关注的新闻,达到通过公关宣传促进企业营销的目的。
(三)运用各类公关专题活动来完善现代企业的营销形象
企业在现代营销过程中要切记不要仅仅是销售产品。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企业间竞争的焦点不仅局限在产品或服务本身了,企业要学会在行销过程中把自身的经营理念、文化等传达给消费者,建立起彼此间长久的关系。企业一方面通过营销获取利润,另一方面通过融合了公共关系理念的活动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在营销中使消费者对企业产生认同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电力市场空前繁荣,与此同时,市场能源竞争也愈演愈烈。供电公司的可持续,在做到与时俱进的同时,更要注重营销管理理念、模式,以及服务方式与内容的创新,刺激客户电能消费欲望,继而获取更多市场份额。
1优质服务现状
1.1客户方面
主要体现在客户信息方面:(1)客户信息掌握、分析不足;客户信息是明确用户需求的关键,而客户需求了解程度,直接关系到服务效果。但实际上,大部分的供电公司,并未意识到以客户为中心的重要性,导致服务不具备针对性、柔性化。(2)电子化服务模式,正处于摸索性阶段,部分供电公司,对营销服务的响应、协同等能力相对薄弱,并不能全部满足客户需求。
1.2价格调整方面
价格调整机制,应当是科学化、动态化的,电力是相对特殊的能源,与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联系相对密切,市场价格也直接决定着市场经济,以及自身经济利益的发展。当其市场价格,无法明确权衡收入、利润等方面的关系,会使客户产生质疑,直接降低了满意度。
1.3服务人员方面
市场营销服务水平,直接与服务意识有关,但当前的服务人员,服务意识不强,服务工作展开被动性强,不仅对客户要求及时满足,同时也阻碍了优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市场营销服务控制体系,是营销服务工作展开的重要依据,但是当前体系,并没有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的预防与监控等工作,导致问题处理能力水平得不到提升。
2改善策略
2.1树立公司形象
能源竞争日益激烈,供电公司市场份额的争取,必须注重市场拓展,而企业形象的树立,有利于现代化市场理念是形成。在其基础上,需重新审视与用户的供电关系,切实做到优质服务。(1)注重电能质量提升:商品质量因素,永远是吸引客户的重中之重,也是树立企业形象、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基础,对此可见,优质服务的改善,电能质量提升必不可少。(2)优化优质服务体系:实际上,优质服务工作,是相对系统的工程,直接关系到电网建设、发展等,任何工作环节,出现质量问题,均牵扯着公司服务质量,对此优化服务体系尤为重要。(3)树立服务形象;作为供电公司的工作人员,首先需具备竞争、服务意识。其次注重便民措施的落实、展开,主动拉近与客户距离,让其感受到人性化服务。最后全方位收集客户信息,掌握客户服务理念,继而针对性的提升服务形象。
2.2改革价格政策
电力市场环境是相对稳定的,但电能价格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围绕价格弹性、敏感,以及价格刚性市场,积极制定动态、弹性价格,不仅符合企业发展需求,更能第一时间应对市场环境变化。同时对不同用电规模的用户,更要灵活运用价格战略,继而拓展营销市场,可见价格政策创新、改革的重要性。如下所示:(1)对大工业用户,合理制定电价,积极落实丰水期富余电量折半,以及超基数电价优惠活动,继而稳定大工业营销市场。(2)注重电价时段调整:市场用电时段不同,电价也应当是随之调节的,为了提升居民用电合理性,可对居民采取时段电价措施,提升居民购电满意度。(3)拓展时段优惠电价影响范围,对空调等蓄能设备,展开时段优惠电价。(4)实现电力市场细分,客户用电量、用电属性不同,电价也应当存在差异,实施细分原则,更便于调控管理。(5)实施同网同价:采取该种方式,职工至农户,占据乡镇电力市场,另外制定农户免费用电基数,以及超基数优惠电价举措。
2.3拓展用电市场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增强电能利用率:城市化建设不断深入,对环境质量提出了更多要求,供电公司走在社会发展前端,更应当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在政府等相关部门支持、合作下,加强宣传电器应用,引导广大居民爱护环境,低碳减排。另外积极落实节电服务方案、节能服务活动,提升电能利用率与有效率。(2)拓展重点市场:按照各个时期电力市场发展需求,加速拓展重点市场,侧重于对居民生活、大型用电企业拓展,引导居民提升电力设备的使用程度,跟踪企业能源消耗情况,并注重农村市场拓展,增加电力营销覆盖范围。
2.4完善服务体系
(1)加强售后管理:客户除了注重商品质量,更注重售后服务;优质的售后管理,不仅可提升服务满意度,同时利于企业形象构建。供电公司方面,可通过精细化管理,对售后各项管理制度,加以细化与完善,形成优质服务理念、模式,确保服务水平。与此同时,更要注重电力功能的品质,强化工作作风。在市场营销管理方面,注重数据信息的高效利用,实现静态、动态管理的转变,对电力营销的全过程,积极引导、调控,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注重管理行为的调整,实现售后服务制度、工作流程的优化。针对于售后管理,不仅要注重责任具体落实,更要提升员工岗位意识,将工作效果与奖惩挂钩,保证售后服务工作的规范性、主动性。(2)加强服务关系调整;现代化的服务关系,应当是和谐与相互的,唯有处理好与客户间,以及与政府间的关系,才能保证电力市场营销的系统性。加强与政府联系,改善投资氛围,借助政府力量,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另外借助政府效应,展开电能替换活动,借助多元化媒体,加强电能推广,提升电能消费地位。主动与客户沟通,拉近与客户的距离,利用优质服务,打造企业良好形象。
2.5实施精细化信息管理
电力企业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支柱,更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近年来,电力企业得以飞速发展,与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稳定运行密不可分,信息化的电力营销,是围绕互联网技术展开的,为精细化的管理,做出了突出贡献。尤其是在营销数据提取、客户信息收集方面,借助智能分类等技术,加速了服务创新的实践。供电企业完善营销信息化,首先需整合基础设施、业务以及信息资源,尤其是对潜在、孤立信息资源的聚集,使其产生知识聚合效应。其次优化管理流程,以及对组织机构的整合,利用技术创新,带动机制、文化、管理、服务的创新。最后增值战略资源,加强集团化运作,积极发挥电子商务模式。可见技术、管理服创新,对电力营销管理突破瓶颈的重要性。
3结语
电力市场营销以及服务的创新,与政府、企业、客户等因素密不可分,唯有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借助网络等先进技术,以及精细化管理模式,提升优质服务主动性、规范性,才能提升社会、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一、引言
资本市场是一个信息流通的市场,信息披露是资本市场各种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充分的信息披露是保证资本市场有效运作的关键。年度报告是上市公司向证券市场传递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和工具,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重点,但是会计差错更正公告的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年报的质量,也影响了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依赖。尽管会计差错更正公告的存在各种不同的原因,但就实质而言,都是对公司已的年度报告事项的重新表述,因此在本文中称其为财务重述公告。财务重述的原因有多种,美国APB对需要进行财务重述处理的差错归纳为:计算错误、会计原则应用错误、财务报告公布日已经存在事实的忽视或误用。观察我国上市公司2004年的2003年财务重述公告,可以发现,近半数的重述公告原因是对2003年的相关规定的误解,说明新制度和新准则的出台是重述公告的主要原因。而2007年1月1日新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实行,在实施的最初几年内,难免会出现理解不当以及可能存在的操纵行为,而且与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相比,我国的资本市场尚不成熟,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在重述公告的及时性和规范性方面都欠佳。基于上述原因,重述公告市场效应的研究不仅对上市公司具有警示作用,而且为证券监管部门完善我国现行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提供数据支持,对迎接下一轮重述高峰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重述公告的市场效应主要体现在其经济效应上,主要表现在对投资者和股价的负面影响:投资者的信心下降。GAO(2002)研究表明不正当的会计行为对投资者乐观指数的负面影响位居首位股价下跌。GAO(2002)发现宣布重述的3个交易日内股票价格下降了约10%;市场负面效应。Palmrose等(2004)发现重述后市场对公司价值的反应降低了约9.2%。其中市场效应的研究受到更多的关注;Karen(2006)发现重述前后90天内非正常累计收益率不论是均值还是中位数都发生了明显的下降,特别是存在故意重述的上市公司降低趋势更为明显,此研究对支持故意与非故意重述对市场效应具有一定程度的解释力。Palmrose等(2004)发现在重述发生2天内CAR指标均值-9.5%,产生了负的市场效应。国外学者进一步的研究还体现在重述公告的市场效应应受到重述内容的影响上,第一,从重述对象看,Wu(2002)、Anderson和Yohn(2002)的研究表明,如果重述针对的是已归档的年报或季报,市场反应会更激烈。第二,市场对收入重述的反应更为激烈,Wu(2002)发现股市反应的激烈程度与更正数额的绝对值呈正向关系,如果重述承认了欺诈性会计行为,或是更正原因涉及收入确认问题,则将导致更加激烈的市场反应。Akhighe、Kudla和Madura(2005)也证实了收入相关性重述与成本相关性重述对超额收益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异。第三,市场对会计科目的反应较为强烈,Palmeose、Richardson和Scholz(2004)证实了收益率的下降趋势与涉及到的会计科目数量的多少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第四,虽然强制下的重述比自愿下的重述引发的市场反应更为缓和,市场对重述公告主体能够进行识别,但Wu(2002)发现在更正报告前的一段时间,强制下的重述将会引发更为强烈的负面反应。
(二)国内文献
我国学者对重述公告市场效应的研究有限,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少数学者。岳龙(2004)理论上认为重述公告损害了定期报告的权威性、可信度和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潘琰、辛清泉(2004)通过问卷调查得出重述公告对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会造成负面影响;陈璐(2007)对会计差错更正报告的股票市场反应的实证研究表明短期内公司股价的整体表明会受到明显的负面影响,股票市场不能对其更正调整程度进行识别,只能够识别部分更正原因。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重述公告的从其本质而言通告了投资者以下信息,即公司以往的财务报表存在错误。会计差错更正报告的预示着投资者作出以往判断的依据有误。假如投资者足够明智,将会对其以前的决策进行修正。因此,可以据此假定,财务报表重述公告的将会带来公司股价表现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基本假设:
假设1:财务报表重述公告的对证券市场产生影响
重述公告作为证券市场信息传递的手段之一,表明已公布的年报存在差错或信息披露不完整,通常被视为比较重大的事件,所以重述公告后这种不利隐含信息证券市场可以识别出来,并进一步通过股价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国外学者如Wu(2002)的研究证明财务重述所涉及的都是对以往收益的高估,对投资者而言都将是坏消息。在我国目前的监管体系下,重述公告的可能会向市场传递两种信息:投资者按照原财务报表数据做出的投资决策是有偏差的;管理层在信息披露上不够尽责。不管出于何种考虑,总体来说,财务重述公告的对投资者而言都是不利信息。由此假设:
假设2:财务重述公告的会导致市场的负面效应,非正常累计收益在重述后均值下降
随着证券市场的日趋成熟,市场对不同信息的甄别程度也逐步提高,因此,可以预测证券市场会对不同特征的重述公告做出不同的反应。国外相关学者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Wu(2002)的研究发现股票市场反应的激烈程度与更正数额的绝对值正相关;Wu(2002)、Akhighe等(2005)发现如果报表重述更正原因涉及了收入确认或与成本相关的问题,将会导致更为激烈的市场反应。Palmrose等(2004)研究得出收益率的下降趋势与涉及的会计科目数量大小之间正相关。考察我国证券市场特征发现,证券市场对企业盈利能力较为关注,因此,影响到企业盈利能力项目的重述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更大,如与利润相关的重述、重述事项数量等。为此提出假设:
假设3:CAR与是否涉及会计科目重述负相关
假设4:CAR与是否涉及非经常性损益项目重述负相关
作为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募集配股资金使用情况是其必然关注的要点问题,因此,提出假设:
假设5:CAR与是否涉及募集配股资金使用项目重述负相关
Wu(2002)研究得出虽然强制报表重述比自愿情况所引起的市场反应更为平缓,但在更正报告之前的一段时间内,被迫重述将会引发市场更为激烈的负面反应,即被迫重述现象对市场产生负面效应,并且该效应产生在重述公告前。国内学者研究也表明证券市场能够对推动重述公告的主体进行识别(陈璐,2007)。但国内外研究都认为该识别效应出现在重述前期或当期,由于我国市场对信息的反映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因此本文认为重述公告后较短时间内可能不会做出明确的识别,因此假设:
假设6:重述公告一段时间后,CAR与推动重述公告的主体显著相关
信息具有时效性,财务报表重述的市场效应也不会无限期持续下去,尽管国外学者在研究重述公告市场效应时采用了不同的窗口期,但其研究结论都指出重述公告后的短期内存在市场效应。Karen等(2007)的研究采用了比较长的窗口期,即重述前90天到重述后90天,研究结果指出,重述负市场效应存在于观察期内。但与国外的财务重述相比,我国上市公司重述公告涉及利润指标的相对较少,重述的内容和范围与国外相比也比较广,因此,重述市场效应可能较短。另外,其他与上市公司相关的信息出现,也可能会影响到财务重述市场效应的持续性。基于此,建立如下两项假设:
假设7:短期内重述公告的产生市场负效应
假设8:长期重述公告的市场负效应减弱
(二)样本选取
本文搜集了92份2009年年报重述公告,扣除二次重述样本后,共87家上市公司。按照证监会的行业分类,从行业分布看,制造业占到了多数,如表(1)所示。由于数据缺失等原因,对上述样本进行筛选,最后样本容量为83家上市公司。
(三)变量定义
本文选择非正常累计收益(Cumulative Abnorm
al Return,简称CAR)作为研究重述事件效应的指标。个股的超额收益等于个股收益减去正常收益后的差额,衡量正常收益的方法有市场调整法、市场模型法和均值调整法。理论上,市场模型法基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考虑了股票的?茁系数,是衡量正常收益最为基础的方法。在实际计算时,由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在一系列严格假设条件下才成立的,?茁系数的计算过程中可能会有较大的偏差,所以市场模型法在实际中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沈艺峰、吴世农(1999)的分析认为,市场调整超常收益方法比较适合中国市场的情况。因此在本文中采用市场调整方法计算股票的超常收益,即假设所有股票的?茁=1.,t1至t2期间第i种股票的非正常累计收益为:CAR (t1,t2)=■ ARiT;ARiT=riiT-rmiT。
其中:CARi(t1,t2)为第i种股票t1到t2时刻非正常累计收益;ARiT为第i种股票T时刻非正常收益;riiT为第i种股票T时刻收益;rmiT为第i种股票T时刻正常收益。采用市场调整超常收益的优点在于一方面有利于排除市场波动的影响,另一方面,我国证券市场有效性较低的情况下市场调整法不仅简单,更有助于说明问题,能够反映个股收益率相对于证券市场整体的波动情况。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重述公告市场总体反应在重述事件后的5-6天左右开始出现,因此据此选择不同的时间跨度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16,-6)窗口期多元回归
在进行多元回归过程中将涉及到重述公告的内容变量、推动主体变量、原因变量、重述类型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逐步回归结果见表(2)。以上两个变量系数都没有通过5%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说明重述公告前的股票市场表现力与重述公告的可能内容无关。
(二)(-5,5)窗口期多元回归分析
重述公告前后市场反应情况与重述公告前期表现类似,没有发现具有解释力的变量,采用向后回归后只有是否涉及关联方交易和投资参股情况两个变量通过了系数5%的显著性检验,回归方程整体的Adjusted R 只有7.7%,说明回归方程的已解释变差占总变差的7.7%,较低。
(三)(6,16)窗口期多元回归分析
重述事件后的6到16天的非正常累计收益率为因变量,多元线性回归后得到的方程,调整后的R 为16.4%,解释力提高。多重共线性不存在,结果见表(3)。上述四项内容在重述后的市场表现都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分别通过了5%和1%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说明证券市场对涉及上述内容的重述公告比较敏感。CAR与是否涉及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和募集配股资金使用情况显著负相关,验证了假设4和假设5。
(四)(17,27)窗口期多元回归分析
重述事件后的17到27天的非正常累计收益率为因变量,多元线性回归后得到的方程,调整后的R 为6.5%。多重共线性不存在,结果见表(4)。随着研究窗口期的推移,涉及会计科目事项的重述公告的影响力仍然存在,同时推动公告的主体也受到了市场关注,验证了假设6,明市场对重述主体作出了反应。CAR与会计科目重述负相关,验证了假设3。
(五)(30,60)窗口期多元回归分析
通过多元回归没有发现具有显著解释力的变量,说明长期来看重述公告的内容与市场表现之间的关系逐渐减弱了,验证了假设7和假设8,说明存在短期市场效应,长期市场效应消失。
五、结论
本文实证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年报重述公告的市场效应,结论如下:第一,重述公告当期市场对重述公告没有做出相应反应。重述公告,不论是从内容还是重述事项的重要程度都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在公告短期市场可能还无法完全掌握公告信息的内容,在公告是否有利的判断上也存在处于学习阶段,对关联方交易和投资情况作出了反应,但不显著。第二,重述公告短期内市场负效应逐渐显现。从回归分析的统计结论得出是否涉及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是否涉及子公司相关信息、是否涉及募集、配股资金使用情况、是否涉及会计科目重述得到了识别。是否涉及会计科目重述的影响力仍旧很显著,并与假设一致呈现负相关,说明经过市场对信息的识别将会计科目重述最终视为负面消息,另外该阶段市场对推动重述的主体作出反应,尤其对外部主体推动下的重述反应更激烈。第三,重述公告后长期市场效应降低。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没有发现CAR与重述公告相关特征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说明存在其他重要因素影响CAR,而不是重述公告相关的信息,由此判断,长期内重述公告的市场负效应在长期内逐渐消失。第四,财务报表重述公告的市场识别效应。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重述公告的负效应阶段,即重述后的6到27个工作日之间,第一阶段是否涉及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是否涉及子公司相关信息、是否涉及募集、配股资金使用情况、是否涉及会计科目重述得到了市场识别;第二阶段是否涉及会计科目重述的影响力仍旧很显著,另外市场对推动重述的主体得到了市场识别。
参考文献:
[1]蒋顺才、刘雪辉、刘迎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潘琰、辛清泉:《解读企业信息需求――基于机构投资者的信息需求探索》,《会计研究》2004年第12期。
[3]陈璐:《会计差错更正报告的股票市场反映实证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4]沈艺峰、吴世农:《我国证券市场过度反应了吗?》,《经济研究》1999年第2期。
[5]Karen Hennes,Andrew Leone and Brian Mliier.Management intent and CEO and CFO turnover around earnings restatement: evidence from the Post-Enron Era. 省略.March. 2007.
[6]Hemang Desai,Chis E.Hogan,Micheal S.Wilkins.The reputational penalty for aggressive accountings:earning restatements and management turnover.The Accounting Review.2006.
1供电企业的营销战略
11优质产品和服务战略
电力是一种产供销一体化瞬间完成的特殊产品,开发电力产品市场,首先要进行科学的分析预测,掌握市场需求潜力,制定周密的市场计划。力市场的载体和渠道是输电网和配电网,只有拥有高性能且网络布局合理的电网,作为商品的电能才能销售出去。具体的措施包括提高电能质量,增加供电电源点,还要根据用电需要进行电网改造。[2]采用调压或补偿方式为用户提供优质电能,采用双电源、双回路和环网形式提供可靠电力。
电销售出去后,还要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因为电力用户的满足程度决定了供电企业的潜在电力市场。供电企业的用户服务不应只是单纯的做好故障处理,而要从用户的需求―设计―施工―验收―运行―售后―服务―故障处理―扩大需求的各个环节提供全面的咨询或服务。供电企业要公开办事程序和社会承诺,应当树立全员营销的观念,所有的员工都为企业的社会形象负责,都要有主动热情的服务态度,要与客户建立并保持一种共同发展的新型供用电关系。
12激发用电积极性的价格战略
需求、成本和竞争是价格战略的三大中心。因为当前电力供应仍是电网统一调度,所以扩大电力营销的关键是要,针对用户需求降低用电成本,杜绝搭车收费和乱加价的现象,激发用户的用电积极性。
121降低用户增容成本
当前制约电力销售的主要因素是,用户在办理用电增容过程中,供、配电工程贴费一次性投入过大。因此在坚持原则的同时,可以灵活地调节闲置配变的使用,对于供配电工程贴费可以采取分批收取的方式,针对农村等经济落后地区可以采取贴费的“减、免、缓”等措施,减低用户增容的一次性投入,提高用户的用电积极性。[3]
122规范供电价格
为了带动经济发展,国家制定的电价是比较低的,然而在许多地方的执行中产生了搭车收费,“关系电,人情电,权力电”等现象,导致了人为加价。另外,在农村用电市场,线路、配电损耗过高、公益企业用电、窃电、违章用电等问题也都加大了农民的负担,降低了农民用电的积极性。因此,电力企业要开拓用电市场就必须,大力整顿用电市场的不合理现象,规范供电价格。
13新技术推广战略
在营销系统积极推广新技术,提高营销的自动化水平,提供服务效率,达到减员增效和优质服务的目的。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通信术,建设现代化的电力营销管理系统,实行科学化决策,银行化缴费和集中化管理,通过应用新技术提升管理水平。
2电力营销战略的实施
21建立新型营销体系
在新形势下要根据市场需求建立包含主营系统、监督系认、支持系统三部分的新型营销体系,将原来的用电管理机构转变为电力营销机构,抓好市场需求预测与管理、市场策划与开发、业务拓展、客户服务、公共关系管理、用电咨询、电价管理等工作,做好电力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形成以客户服务中心为核心的电力营销管理体系。
22拓展市场份额
221遵从市场细分原则
根据市场细分原则,针对不同用电性质的用户采取差别定价策略,运用可停电电价节假日电价、负荷率电价等灵活的电价政策,拓展市场份额。[4]对大工业客户实行丰水期季节折扣电价和超基数优惠电价,稳定工业用电市场;对于居民生活用电实行两时段电价,引导居民的合理用电;通过同网同价直供到户的策略,占领农村市场。
222推广用电,提高电能的使用比例
城市的环保需求越来越大,供电企业应当与供电设备制造企业和政府部门展开合作,加大用电宣传力度,鼓励使用电空调、电炊具、蓄热电锅炉等,引导用电消费取代燃煤和燃气消费,提高电能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
223重点市场重点突破
根据不同时期的市场需求,重点开拓重点市场。在未来的5~10年,重点在大型的能源消费市场和居民生活用电市场,大型能源消费市场的关键是电锅炉,居民生活方面重点促销电暖气、空调、烹调用品、热水器、干衣机等电气设备。同时积极地研究农村电力市场的潜力空间,提高农村电力质量,拓展农村用电市场。
23完善技术支持系统
完善的电网支撑系统,建立客户服务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营销信息自动化采集和营销在线监控水平,建立用电需求预测、管理、支持系统,加强对市场的预测和分析工作。
1 国内市场研究公司的类型
目前,国内的市场研究公司按性质可分为三类:外资、国有、民营。
外资市场研究公司在规模及办公环境方面都优于其它类型的调研公司。其客户主要是一些跨国的大企业。
国有市场研究公司。国家及各省的统计局一般都有下属的调研公司。
民营市场研究公司。这类市场研究公司可谓业内的后起之秀,大多为管理者以股份制的方式创办。其数量多于前两类市场研究公司,在传媒界也表现得非常活跃。
2 当前企业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的营销观念没有转变。
(2)高层营销管理缺位,导致营销部门以外的其它部门不能充分发挥营销职能。
(3)许多企业没有营销战略。
(4)开发新市场的能力欠佳。
(5)忽视了营销网络的功能。
3 解决问题的对策
(1)建立科学、实战的营销组织框架,确立企业整体营销观念,使企业所有部门和员工紧密地协作,共同实现理想的经营业绩。
(2)树立辩证的买方市场观。买方市场在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压力,产生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同时,也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3)确立名牌战略。当今的世界已进入品牌竞争的时代。它已成为企业进入市场的“敲门砖”,这是由于消费者对新产品的认识逐步加深,对选择产品的条件更为苛刻,这样就加剧了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因而企业必须在提高产品质量上下功夫、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4)制定合理实务的营销政策,充分发挥业务人员的促销作用。人员推销是人类最古老的推销手段。人员推销是最直接的促销形式。当今的推销人员除了商品销售这一作用外,他们可以了解和熟悉顾客的需求动向,及时地向顾客提供企业的产品介绍以及顾客所需的各类服务,另外,业务人员还可以利用直接接触市场和消费者的便利,进行市场调研和情报工作,从而为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决策提供依据。可见,业务人员在市场营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位著名的营销大师曾经说过,没有推销不出去的产品,只有推销不出去产品的推销员。
(5)建立科学、高效的营销网络。营销网络可以促进商品流通,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营销意识的增强,网络也被赋予了营销推广的重要职能。企业应当转变传统的网络仅为销售渠道的观念,认识到当今网络对企业的重要意义。创立自己的营销网络,首先,企业应针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市场细分,其依据可以是地理、人口等。然后,企业根据市场的特点、企业的目标及营销资源的具体情况确定细分变量。最后,调动自己的营销资源,分配到分市场,加强各细分市场的联系,形成高效的网络。企业甚至可以先构筑自己的营销网络,再建设工作。
4 三维市场营销成为现代营销新概念
市场营销的三条规则:建立一个三维的营销体系;通过科技的渠道输送;把资金分配在最需要的地方。
4.1 建立一个三维的营销体系
对于某一特定的行业,独特的竞争环境决定了其自身独特的三维市场体系。但是,有一点却是普遍相同的:每一种新的细分市场总是根据不同客户群体的大小与性质来进行分割,这些顾客群体则有着他们各自不同的功能利益、流程利益和关系利益方面的需求.
(1)建立市场机会的理念
(2)加强与顾客的联系
(3)收集顾客资料
(4)建立一个革新的合作伙伴网络
(5)提高科技含量
4.2 三维品牌的建立
二维市场营销同时也意味着三维的品牌,对于某一品牌来说;这将是一个扩展狭隘的产品功能的机会,并以此形成一定的优势。
(1)通过科技渠道输送向一些顾客群体提供三维的价值取向通常十分复杂,而且往往非常昂贵。如果将目标市场定位在个别的细分顾客群体上面,那么就能取得成本优势。解决这一难题的途径就是科技的途径。先人一步的市场营销者通常利用科技手段来了解各种类型顾客的需求,相应地为他们制定服务内容,鉴别并定位价值取向高类型的顾客,大幅度地削减在市场策划、销售以及顾客关系方面的成本。领先的市场营销者同时还利用科技开发小群体占公司利润主体的顾客,并为之提供相应的服务许多公司一直以来就利用新的科技手段来削减客户互动关系处理成本。如今,除了将顾客从劳动力密集型渠道转移到以万维网为主的渠道之外,公司也越来越多地通过降低成本来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以争取更大的利润。其实,领先的市场营销者认为在信息数据库和顾客反应系统完全建成之前,便可以开始自己的客户关系管理计划,并进一步改善自己的服务。在那些正准备采纳新科技手段的市场营销者中间,这种误解十分普遍
近几年,“沉浸式体验”这一独特性感知方式被接连提出和强调,随着AR、VR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这一感知方式被进一步传播并以新奇的体验感迅速吸引了大批粉丝。在戏剧舞台演出方面,也开始将这种体验方式与戏剧形式进行有机结合,诞生了与以往传统戏剧演出所不同的新型戏剧演出形式,即沉浸式戏剧。沉浸式戏剧主要以两种方式来生成沉浸效果。一种是利用新媒体技术,例如舞台剧《三体Ⅱ:黑暗森林》,观众戴上剧场所提供的3D眼镜,仿佛置身于“三体”世界之中,漫步在浩瀚的星空见证一场精彩绝伦的“水滴大战”。另一种则是在表演形式上进行创新,将沉浸式概念融入其中,例如戏剧《不眠之夜》,演员分布在不同的房间内进行表演,观众可以随意选择一个角色追随,自由走动,观众直接参与其中。无论哪种方式,都强调了观众的主体性,打破了传统戏剧文本的规训式束缚,形成了沉浸式戏剧独特的观剧体验感。从艺术原理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这是由于沉浸式戏剧具备在场性特征,而这种在场性促进了共振效应的产生。
一、哲学语态下的“在场”
(一)“场”论“场域”的概念在不同情境和领域中的含义不同,它既可以指人类生存活动的场所,又可以指某种无形空间,这时的“场域”因人类的实践而产生但是具有外在于人的特点。例如,从“场域”的起源来看,它是指物理学上的重力或磁力空间。哲学领域有关于“场”论的研究主要来自于布尔迪厄所提出的“场域”理论,他指出人的每一个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而场域并非单指物理环境,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1]。众多研究者对“场”的概念进行过探讨。孙士聪在《文学场与文学的在场》中围绕布尔迪厄的文学场论对文学与社会学的暧昧问题进行了分析与反思。张天勇、陈正良在《文化自信的“场域-惯习”分析及其意义》中利用布尔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对场域主导的“性情倾向系统”的揭示得到启示:文化自信是新场域的文化表达,树立文化自信,首先要将自己完全置身于这些新场域,适应新的惯习。陈彬婕在《论127小时的“在场性”表述》中从三个方面剖析了《127小时》中的在场性表述,为影视作品的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2]。
(二)“在场”就是“面向事物本身”在场性来自于德国哲学,从古至今的哲学家、美学家和文学家们都对此概念有过自己的理解与阐释。康德认为,所谓在场性就是“物自体”;到了黑格尔那里,在场性又被理解为“绝对理念”,把上帝当作精神;尼采则用他的强力意志理论诠释在场性,用强力意志取代上帝的地位,肯定生命,肯定人生;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对于在场性的解释存在分歧,胡塞尔从现象学的角度,用“纯粹意识”的观点解释在场,而海德格尔则提出了“此在”、“存在”的概念。如果说之前有关于在场性的理解都过于唯心主义或形而上学,那么如今这一概念已经获得了较为辩证的理解。经过不断发展,在场性已经在整个西方哲学界流行起来。简单来说,“在场性”就是“面向事物本身”[3]。
二、沉浸式戏剧的在场性特征
(一)主体性沉浸式戏剧的在场性特征首先体现在主体性方面。尧斯和伊瑟尔的“读者接受理论”以读者为中心,强调读者在艺术作品欣赏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一点在沉浸式戏剧中体现尤为明显。沉浸式戏剧的在场性强调观众成为作品的一部分,观剧的过程也是观众参与到戏剧作品二次创作的过程,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参与度。例如,在沉浸式戏剧的鼻祖《不眠之夜》的演出中,演员散布在90多个房间中完成整个故事的表演。期间观众可以自由走动,观赏不同的场景[4]。事实上,在戏剧中一直存在着“第四堵墙”的概念,它将舞台时空分割开来,舞台的叙事时空与观众席的欣赏时空之间形成一道透明的墙,演员与观众自觉产生身份界定。在沉浸式戏剧中,观众有了更多自主选择权,可以自己决定观看的内容和角度,创作者放松了对于戏剧内容固有框架的掌控。因此,无论是演员还是观众都拥有了更大程度上的自由,“在场”既是表演者的存在,又是观者主体地位的显现,使戏剧在形式上打破了舞台表演的“第四堵墙”,让观众从“旁观者”的身份转变为“参与者”。
(二)发散性沉浸式戏剧的在场性还表现在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发散性上。任何戏剧都是依照一定的故事进行创作的,传统戏剧大多拘泥于剧本内容,多场表演下来,从整体上看,场与场之间并没有什么大的不同。然而,沉浸式戏剧在这一点上进行了突破,它打破了剧本本身的规训式束缚,在忠于剧本内容的基础上褪去了传统戏剧的固定形式。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演员与观众的互动性上,在剧情开始之后,观众要将自己当成是作品中的人物,深入到场景之中。音乐剧《海德薇格》中的主角每一场演出都会根据现场情况与观众进行即兴式互动。
(三)在场与不在场的结合固然,沉浸式戏剧的在场性打破了舞台表演的“第四堵墙”,拉近了观众与创作者之间的距离,模糊了真实与虚幻之间的界限。但是,如果过于真实或者说戏剧的沉浸式过度,那么对于艺术作品来说也不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在场性过度将会导致作品趋于形式化和浅表化。例如,在百老汇浸没式音乐剧《娜塔莎、皮埃尔和1812的大彗星》之中,演员们突然在音乐剧的段落时出现在观众之中并高声喊道“谁想要个俄式饺子?”,本应是一出具有时代与史诗意义的《战争与和平》,却因为过度追求沉浸式体验而导致作品的游戏和肤浅。因此,在强调在场性的同时,更应注意到在场与不在场的结合,让观众沉浸其中的同时也能迅速将自身从作品中抽离,这也有利于戏剧作品本身的想象性的发挥。
三、共振效应的显现
(一)情感共振沉浸式戏剧使观众感受到强烈的在场性,发散式的戏剧形式以更具凝聚力的方式丰富了情感的表达。演员的表演以超近距离呈现在观众眼前,演员的言行举止对参与者直接产生作用,观众深受剧情以及演员表演状态影响,情感随着剧情走势而起伏变化。沉浸式戏剧不仅要注重外在的形式和场景,更要充分体现戏剧的文化性,注重戏剧本身的剧情与情感,这就需要“场”的创造。在艺术家玛瑞娜阿布拉莫维奇的艺术作品《艺术家在场》中,空旷的表演区内,一张桌子、两把椅子,玛瑞娜静坐着接受与陌生人面对面的互相凝视,观者在凝视过程中会不自觉的流下眼泪。这是因为艺术家在此时形成了一种“诚实表演”,她引导观众进入其所在的场,这时艺术家在场,观众也在场,情感产生强烈交织。纪录片导演阿涅斯瓦尔达曾经说过:“我相信人是被地点造就的,不仅是他们生长的地方,也包括他们所爱的地点,我相信环境居于我们之中,引导我们……”笔者认为,无论是玛瑞娜阿布拉莫维奇还是瓦尔达,她们的艺术创作与沉浸式戏剧的在场性有着同源性,它们都强调了“场”对于情感启发的作用。事实上,沉浸式戏剧构造了一个具有情感共鸣的心理场,在这个共同作用的心理场当中,审美的移情效果成为可能。人们在艺术思维和审美活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属于人的知、情、意移入客观的自然景物或其它审美对象之中,沉浸式戏剧这种超近距离的演绎方式,使情感的传达更为直接,观众对戏剧内容所展现的生命体验存在相似感而产生“联想”和“移入”,从而产生情感共振。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4007401
1 论公共关系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
公共关系与营销这两者之间虽然目的不同,使用的方法手段不同,但是这两者之间却有着紧密联系。特别是在营销活动中,公共关系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能够产生出良好的作用。虽然促进销售不是公共关系的主要职能,但是确实它的一个重要的派生职能。因此公共关系常常被看作是一种营销的手段,英国著名公关专家弗兰克·杰佛金斯在《最新公共关系技巧》有这样的一句论述:“市场营销与公共关系都涉及人际关系问题,它们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因而可以在很大范围内协作,以保证公司事业的成功。”从这精辟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良好的公共关系对于市场营销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2 解决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满足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的需要
公共关系部是企业联系社会的桥梁,企业通过公关部与社会有关团体、政府部门、用户以及新闻界保持经常性地联系,听取他们的意见,密切与他们的联系,及时地向企业股东、合伙人、职工提供准确的信息,这样就能够让企业上下对消费者的需求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及时的调节生产,对生产雨消费矛盾进行有效的缓解。同时企业通过公关活动,能够了解和掌握社会团体、舆论界及消费者对企业的认识、态度和反映,将这些情况综合整理,及时反映给企业的决策中心,这对于企业认清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对制定和调整市场营销计划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的生产和消费之间存在着空间和时间上的分离、产品、价格、双方信息不对称等多方面的矛盾。而企业营销的任务就是使生产和消费的不同的需要和欲望相适应,实现生产与消费的统一。公共关系在帮助企业确立营销目标的同时,既要考虑企业利益又要顾及消费者需求,既着眼企业利益,也注重社会效益,还要兼顾企业的暂时利益与长远利益等。这就必须要对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进行考虑,如果是牺牲消费者利益,过于注重生产,那么企业不会有前途;相反为了过于注重消费而维护产品的质量和企业良好信誉,甚至是不惜以高昂代价,这对企业本身来说也是不利的。公共关系策略正是以全局的高度、长远的角度和整体的立足点来帮助企业确定正确的经营目标和发展方向的,满足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的需要。
3 避免社会资源和企业资源的浪费
公关活动是积极的、主动的、富有预见性和创造性的工作。它应根据企业的营销总目标,制定和布置公关活动方案,协调企业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同时,还应在调查和分析公众舆论和态度的基础上,向企业的有关部门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忠告,这将有助于企业及时的调整生产,让企业的能够利用有限的资源获取更多的利润,从而能够避免企业对企业资源的浪费。公共关系能够确立“从客户利益出发”和“客户导向”的经营理念。旧的经营理念“盈利是企业的唯一目标”,往往会形成一种以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目标的企业文化,企业各种资源全部围绕着企业如何获取更多利润而配置,为获利而自觉不自觉地损害着客户利益,导致客户对该企业的满意度、认可度普遍偏低,老客户不断流失,而开发新客户的成本又很大,最终使企业的利益受损。现在提出“客户导向”,就是要让经营者和员工们理解顾客满意度的重要性,保持住企业的老客户,不断拓展新客户,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4 满足顾客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
公共关系的客体有两种:顾客公众和内部公众。所谓公众指的是与公共关系主体利益相关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个人、群体或者组织。
顾客公众指的是购买、消费某一组织的产品或服务的个人、群体或组织。如企业产品的用户、某商场的顾客、某宾馆的宾客等。他们的需求是企业生产产品的主要目标。市场营销活动中开展公关的目标是通过各种公共手段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需求,最终提高社会总体生活水平和人民的生存质量。通过公共关系活动能够了解客户类型,只有弄清了客户的类型,才能确定顾客的需求,并确定自己工作的方向、重点与策略,切中肯綮,否则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就难以满足客户的需要,会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不同的顾客对于产品的需求与个人需求的认识与把握就会不同。概括地分类,可以将顾客分为谨慎型、犹豫型、冲动型、圆滑型、决断型、排斥型、好表现型等种种,同时顾客都是以个人利益为依归,不仅仅是需要考虑产品的安全性,同时还需要考虑产品的性价比。还需要分析客户的处境。客户的类型是其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表明其一贯的思维方式与行事原则。客户的处境则会对其行事风格起一种制约或放大的效应。
总之,虽然公共关系活动的开展,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企业树立起正面的形象,并帮助企业更好的销售自己的产品。但是通过公共关系相关活动的开展,能使得企业更能获得公众的好感,更容易让消费者接受企业的产品。同时还能够让企业更好的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
1.前言
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前景下,我国的各个电力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一个企业能否可持续发展跟其营销策略息息相关。通过为客户提供更高品质的服务,进而提升客户的满意度,才能够在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并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目标。只有这样做电力企业才能在市场经济化显著的今天不断提高自己的市场占有率,并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2.电力营销工作体现出的必要性
电力企业要想抢占市场,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开展优质化服务。所谓优质服务就是通过在营销过程中,采取各种方式,为广大客户提供方便、快捷和高效的服务,以提高电力企业的信誉度、增强企业竞争力、扩展电力市场,从而获得更高的效益。
优质服务作为电力产品的重要组成,在电力营销中显示出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1)优质服务是营销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企业只有对内抓管理,才能在外树形象,才会有满意的客户;(2)优质服务是企业承担经济和社会责任的客观要求。电力企业不仅要维护电网稳定、服务好客户,更要参与社会经济建设。企业一味地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当今社会是行不通的,还要考虑社会责任,企业需要增大服务成本以改善社会竞争环境,而优质服务是电力企业承担责任的保证;(3)优质服务是保证电力企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企业只有通过优质服务,才能有效地减少电网事故,从而降低企业成本,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3.当前电力营销工作面临的现状
针对电力营销工作所面临的现状,简要地作以下分析。
3.1回收电费具有压力。单是用户使用电费的回收问题,就具有很大压力,具体表现在:①用电客户的法律意识淡薄;②电能运输由于用户四季用电情况不同而出现季节性,容易出现欠费现象;③收费人员主观因素限制,其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造成欠费现象等。
3.2电线损耗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对于电线设备的管理与维修等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如下:①受素质方面影响。目前采用的新型表具有轮显内容多、投放速度快、培训时间少等特点,所以容易出现抄写上的错漏。②受关口抄表纪律方面的影响,有些单位对于关口电表的管理不得当。③受线损管理本身不合理的结构影响,一线生产岗位和管理岗位并不能形成和谐统一。④受计量设备质量方面影响,由于部分计量设备的质量不理想,电能表容易出现跳码、不走字等现象,给低压动力表造成沉重的压力。
3.3难于开拓用电客户市场。随着人们提倡环保型社会,越来越多的以节能性为目的的替代能源被人家挖掘出来,所以电能以及处于强大的能源竞争环境中,而居民用电市场在面临庞大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要积极应对面临着的巨大挑战。
3.4供电合同存在管理上的缺陷。供电合同本来应该是对供电企业和用电客户提供保障性作用的,但是在管理上存在一定缺陷,从而制约了电力营销的发展。
3.5供用电合同牵涉范围过广,管理难度大。由于供用电合同所面对的对象范围极广,而且要有庞大的签约数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合同的种类、签约方式、地域等问题,因而出现“四重四轻”的现象,即重高压合同、重电子签约、重修签率、重城市和轻低压合同、轻书面签约、轻修签质量、轻农村。
4.应对电力营销工作现状的策略
4.1加强回收电费的力度。针对拖欠电费,难以回收的现状,必须要加大对电费的回收力度,具体可行的做法建议如下:①利用法律武器保障电费的回收,惩治恶心拖欠电费行为。②落实电费回收的制度和方法,从而增强对电费回收的力度。③完善电费回收机制,为防止季节性用电和临时性用电,可以对用户实施预支电费的办法。④与通信、银行以及邮储等单位进行友好合作,建立一定的优惠渠道,或是相关的抽奖活动,以吸引用电客户。
4.2重视线损管理工作。电线设备的损耗在所难免,不过平时还是要重视电线设备的管理以及对损耗维修管理。针对线损管理严重不当的现象,有以下策略:①全面增强稽查力度,严打窃电行为,成立打击专项小组,建立有效反窃电的管理机制。从而提高敬经营的效益。②加强对各个单位线损管理工作的考核,从根本上明确工作的重心和责任。③严格执行抄表日程以及轮换制度,减少由于人为态度而造成的损耗。
4.3加大拓展居民用电市场的力度。拓宽居民用电市场,有助于提高电能在各项资源里的竞争能力,具体对策有:①对目前的市场环境作充足的分析,挖掘出能应对替代能源的更强大的竞争能力。②施展积极的销售策略,激发用户的消费潜力,并且用良好的服务态度打动用户。③树立科学用电的生活观念,加大用户健康用电意识的宣传,以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4.4加强供用电合同管理。充分运用供用电合同的积极作用,加强对供用电合同的管理有助于电力营销,具体建议如下:①利用网络空间,搭建以计算机管理系统为主的平台,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②有针对性的安排供用电合同管理人员,避免人员冗杂影响工作的效率。③对供用电合同的质量要严格把关,杜绝因合同错漏引起的不必要损失。④针对“四重四轻”现象作有效的调节,以防止偏颇过重不利于全面发展。
5.优质服务在电力市场营销中的作用
5.1电力企业发展需要优质服务
电能服务是一项比较特殊的服务,它的消费与生产是同步进行的。电力企业在向消费者提供电力服务的同事还要不断地研发新产品,开拓新业务,为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提供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服务。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力企业不断推行改革,目前电力企业已将开始全面的面向市场,强化服务,并树立起了“以发展为主线,优质服务为宗旨”的新型管理理念,进一步提高在供电中的服务质量,并对供电服务的相关行为进行规范,以此来提升整个供电服务过程中的水平,进而击败其他供电企业并赢得市场。
5.2电力企业应该如何提供优质服务
5.2.1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是增强优质服务的前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供电企业的竞争更加激烈,在发展过程中,电力企业应该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用优质高效的服务作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都与自身提供的服务息息相关,只有当电力企业能够提供优质高效的 服务时,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自身在经济以及社会方面的收益。因此,电力企业应该同时开展经营与建设。在整个工作的进程中,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里面,将服务融于经营之中。
5.2.2确保电网运行的安全稳定,是搞好优质服务的基础电力企业对客户所提供的优质服务是基于电网安全运行的。只有当电网可以安全稳定的运行,才有提供优质服务的可能,因此,在对电力生产、运行、输送、维护等过程中,要杜绝违章操作的发生。严格把关。
5.2.3建设营销技术服务管理系统,健全优质服务目前,几乎所有的刚也都把营销服务当做市场竞争的主要途径,因此,只有电力企业满足了不同用电群体的需求,才能够在建立营销系统的进程中获得更多客户的认可。
6.结束语
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运用现代精细化管理替代粗放式的管理已是大势所趋。电力营销的开展应立足于“电网是基础,技术是支撑,服务和管理是保障”的原则,建立起适应买方市场需要的新型电力营销理念,实现供电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01
一.货币供给对股票市场影响的理论分析
(一)宏观视角下股票市场和实体经济之间的资金模型
股票市场资金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居民将储蓄投资于股票市场,二是证券化的实体经济通过现金分红的形式将资金反哺股票市场。股票市场资金主要出口也有两个,一个是实体经济通过在股票市场融资,第二就是撤资。可见,股票市场的资金供给主要来自于居民和企业的投资,以及企业以现金形式发放的股息;而资金需求来自一是居民和企业将资金撤离股票市场,包括“大小非”的减持,即撤资,二是实体经济通过IPO、增发、配股等手段在股票市场上融资。
(二)股票市场内部的资金模型
当居民甲买入一定数额的股票时,必然有一个对手居民乙方卖出相同数量和金额的股票,这笔成交的金额就是成交额。如果假设这个市场没有资金流入或流出,那么在进行交易后,保证金总额将不会发生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是流通市值。即:如果没有增量资金,股票交易不会增加实际财富,只能增加名义上的财富。
(三)资金供给——主动因素
如上所述,股票市场的资金供给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居民和企业的投资,另一方面是来自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根据我们的判断,只有当宏观环境下,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的情况下,企业才有多余的资金用于股票市场投资。同时,当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居民便会将一部分储蓄投资于股市。这两者的直接表现就是A股新增开户数的不断增长。
(四)资金需求——一个被动的因素
1.量化资金需求的方法
股票市场的资金需求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实体经济募集资金,另一方面是大小非或居民减持股票,即撤资。笔者统计了2005年到2010年每个季度的首发募集资金、配股募集资金和大小非减持股份,并将这些数据标准化相加后,与流通市值回归。资金流出=资金需求=首发募集资金+配股资金+大小非减持金额标准化的资金需求=标准化的首发募集资金+标准化的配股资金+标准化的大小非减持股份。
2.流通市值反映了一个股票市场的资金需求
流通市值越大,资金需求也就越大。从某种程度上说,资金需求是一个被动的指标,当股指下跌,市场的首发募集也会减少,乃至停止。同时,大小非减持也会大大减少。反之,实体经济对于从股票市场圈钱的意愿随之强烈。
(五)资金模型的意义
从两个静态的理论模型中我们看到,股票市场如果能形成一种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互动结构,就能使股票市场成为一个良性的价值投资市。然而,实际上中国的上市公司较少通过现金红利的方式反哺股票市场,大多只顾及圈钱。这种特性使得中国的股票市场偏离了价值投资的本源,而成为一种资金推动型市场创造了基础。
二、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A股市场的核心问题是货币供给和需求的相对关系
1.股票市场货币供给和需求的相对关系
根据理论模型和实证检验,我们发现货币供给和市场的自由流通市值的相关性最大。同时货币供给对自由流通市值的影响有效性会受到市场情绪的影响。由于股改和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等原因,上证指数和市场整体市盈率逐步与货币供给脱钩,新股供给增加和市场机制的变化等因素干扰了货币供给对这两个变量的直接影响。
我们认为,自由流通市值反映着一个股票市场对货币资金的需求。同时,新增A股开户数和货币供应量M1增速可以反映股票市场上的货币供给。两者直接的相关性很高。
因此,我们认为股票市场中货币供给和需求的相对关系,就是M1增速、新增开户数和自由流通市值之间的关系。
2.市盈率不是衡量中国A股整体估值的有效手段
(1)中国股票市场特有的股权分置结构。在中国股票市场,大多数公司尤其是国有控股公司,上市后依然要保持对公司的完全控制,中小股东的利益被忽视,全体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完全无法实现。最直接的一个表现,中国的上市公司很少采用现金分红的方式向股票市场反哺资金,实际是对中小投资者的一种利益侵占。
(2)现金分红缺乏的后果——只有成长股,没有价值股。如果上市公司少量或者不进行现金分红,这意味投资者只能通过股价公司成长获取价差的收益。然而,大量的高成长企业最终成为成熟企业,依然不进行分红,价值投资的逻辑就无法成立。因此,不难得出市盈率无法有效衡量市场的估值水平的结论。
3.通过新增A股开户数和自由流通市值/M2判断市场的估值水平
当自由流通市值/M2有着新增A股开户数提升的支持下,可以认为自由流通市值的增加具有市场情绪的配合,反之则意味着市场已经高估。同样地,如果自由流通市值/M2和新增A股开户数连创新低,则说明目前市场已经被低估但没有获得投资者的认可,如果当新增A股开户数上升,反之则意味着市场被低估,流通市值上涨可期。
(二)政策建议——加快由资金推动型市场向价值投资型转变
1.完善退市、分红机制——促进市场良性循环
加快向价值投资型市场转变,要着力促进市场的良性循环,促进资本的最有效配置。劣质的ST股不能退出市场,优质的上市公司也不分红。如此一来,投资者自然不会倾向价值投资了。完善市场退市机制,保护中小股东权益,鼓励分红,才能让股票市场能够形成价值投资的良性循环,才能真正转变市场的驱动因素。
2.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增加股票供应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0-0012-06
1 中国跨境物流市场分析
中国跨境物流市场现状和市场规模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加速了全社会商品、信息和服务的流通,为以国际货代为核心的跨境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外贸进出口总额的增长,中国跨境物流市场规模也将随之扩大。国内的巨大市场以及特有的比较成本优势决定了中国仍是世界的加工厂,这样中国就会逐渐变成世界的物流集散中心,中国跨境物流市场的巨大潜力不言而喻,跨境物流企业将获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1998年至2008年,中国跨境物流行业市场规模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受本次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外贸出口行业遭受较大的打击,并且连带整个外贸产业链的整体衰退,跨境物流行业作为外贸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也受到沉重的打击,不少货代公司都在减员,有些规模小的公司甚至难以为继。但是随着经济复苏,外贸经济的逐渐恢复,跨境物流行业也出现恢复性增长,逐渐回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准。而在中国政府4万亿元投资拉动内需的刺激下,市场出现新的机会,国内市场成为新的增长点。特别是在物流业振兴规划的适时推出,助推了行业发展。短期内行业企业受益于税费优惠,而长期政策引导将会明确行业发展模式,有利于:①市场规范步伐加快;②信息平台整合,扩大规模优势;③可能的政策优惠为公司发展提供良好融资环境;④重视技术创新,有利于长远发展。
根据上海市国际货代行业协会的统计,2009年中国国际货代市场规模已达8000亿元。在未来5年内,都将以10%~15%的速度增长。其中海运国际货代市场占整体国际货代市场比重约为7成。
根据测算,中国海运国际货代的市场规模将从2010年的1.11亿标准集装箱增长到2013年的1.64亿标准集装箱,未来三年的增长率都将超过10%。
空运国际货代市场相比海运而言,占整体国际货代市场比重要小得多,大约为15%。
根据测算,中国空运国际货代的市场规模将从2010年的275万吨成长到2013年的380万吨,未来三年的增长率都将超过10%。
2 供应链贸易市场现状与市场规模
2.1 供应链管理概述
供应链管理诞生于经济日益全球化、服务外包的大背景下。在国际上,供应链管理行业是第三方物流行业发展的高级阶段,目前尚不是以独立行业形式存在,因此国外并无专门的供应链管理行业分类。但国外此类企业的管理思想、发展途径、赢利模式、未来发展趋势,是中国供应链管理企业普遍学习、借鉴的对象,对我国供应链管理行业的产生、发展、未来产业升级均有重要影响。在中国,供应链管理从属于“现代物流”的范畴,其发展已越来越趋于独立,表现出更多自身特色,专业的供应链管理企业亦不断出现。
《物流术语》国家标准对供应链管理的定义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等。供应链管理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它所采用的是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的模式。
从物流服务对象来看,企业如果仅仅将运输与仓储环节外包给资产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所节约的成本大部分是由自己组织运输与仓储的所损失的设备设施利用率。供应链管理则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帮助企业实现从原材料到产成品,从供应商到终端消费者的整个供应链流程的重构与优化。因此供应链管理对企业效率的提高具有更大的作用。
从物流服务的提供者来看,运输与仓储业务的准入门槛一般较低,竞争激烈,固定资产投资较多,业务利润微薄。而供应链管理服务则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与管理经验,通过整合第三方物流资源提供服务,固定资产投资较少,且通过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整合可以创造更高的附加价值,进而获得更丰厚的利润。
从供需结构来看,一般性的服务、保守的运输和仓储服务,基本都是供大于求;而专业化的供应链一体化服务,能够满足企业特殊需要的个性化服务严重缺乏。从发展趋势看,能够适应企业专业生产需要的专业物流服务,适应精益化生产需要的精细化服务,将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而缺乏专业特色、简单粗放的物流企业生存空间将会进一步压缩。而且,我国物流业目前的发展环境与美国物流业80年代的发展环境极其类似,一是政策推动,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物流改善政策,给物流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二是新技术革新,以铁路运输为主的多式联运开始迅速普及,铁路集装箱运输也开始迅速发展;三是第三方物流快速发展,企业纷纷通过物流外包、撤出非核心竞争业务来提高经营效率。通过借鉴美国90年代以后的物流发展特征,我们可以预见我国物流业未来的发展主流很可能是供应链整合管理,而且增值型业务将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因此,供应链管理是比传统的储运服务更为高级的物流发展阶段,也是我国向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公司的供应链贸易业务包含了采购执行和销售执行两端,是供应链管理发展的一种新形态。
2.2 供应链贸易市场现状与市场规模
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为现代物流及供应链贸易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加入WTO以后,中国国际贸易额的成倍增长,2001―2009年中国商品进口年复合增长率为19.4%,商品出口年复合增长率为20.7%,这为物流及供应链贸易服务提供了广泛的业务基础。
2009年,中国与物流及供应链相关的总支出约7211亿美元,70%的物流及供应链管理服务提供商在过去三年中,年均业务增幅都高于30%。中国供应链贸易服务市场潜力很大,推动中国现代物流及供应链贸易服务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三点,第一是跨国公司正在将更多的业务转向中国,甚至将发展重心转移到中国,这会产生大量的供应链贸易服务需求;第二是中国公司为降低成本和增强核心竞争力也增加了对物流及供应链贸易服务的需求;第三是政府的激励措施也刺激了中国现代物流及供应链贸易服务市场的迅速发展。 在经历了经济危机的衰退之后,中国物流及供应链市场价值年增长率预计将恢复到经济危机前的水准,保持20%左右的年增长率。到2011年,中国物流及供应链服务市场价值将达到10026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物流及供应链服务市场。
3 中国跨境综合物流与供应链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3.1 物流行业竞争格局与特点
近年来我国物流行业总量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由于起步较晚,业内企业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的物流服务商只能提供简单的传统物流服务,而提供系统化、一体化综合物流服务的现代物流企业不多。
从参与我国物流市场的主体来看,目前我国物流行业的竞争呈现“四足鼎立”的格局:一是传统国有企业转型的物流企业,如中外运、中邮物流、中远物流、中海物流、中国储运等,仍占市场的主导地位;二是新兴民营物流企业,如锦程国际、新时代国际、飞马国际、怡亚通、新宁物流等,市场份额快速上升;三是外资物流企业,如DHL、德迅(中国)、嘉里大通物流、丹沙中福等,市场份额逐步扩大,并主要占据高端市场;四是源自生产流通企业的物流企业,如海尔物流、神华物流等,利用其与生产企业的密切联系发展供应链服务。
国内目前的物流服务商的规模和服务内容以及关注的行业都有很大的区别,这四类企业各有特点,也各有自己的市场定位。
其中,有部分拥有多元化股权结构的公司,如港中旅华贸国际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属于境外国有企业控股的跨境综合物流公司,另有少部分民营资本参股,多元化的股权结构使其兼具上述国有、民营、境外三类物流企业的特点:一方面由于民营资本的介入,使其拥有机制灵活、市场反应速度较快的特点,在细分市场的客户开发和维护方面具有优势,并且拥有较好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由于依托境外国有资本,具有较为雄厚的资本实力,拥有遍布全国主要城市的本土网络和覆盖世界主要国家的海外服务网络具有规模优势,且海运物流业务和空运物流业务平衡发展,是行业中极少数同时掌握丰富海运、空运运力资源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司之一。
3.2 跨境物流市场竞争格局和特点
我国以国际货代为核心的跨境物流行业发展速度较快,行业内企业众多,特别是2005年国家政策允许外资企业进入货代行业后,市场竞争程度更加激烈。截至2008年年底,在商务部备案的国际货代企业有18400多家,但据2009年的数据显示,海运货代服务营业额超过10亿元的只有26家企业,空运货代服务营业额超过10亿元的只有8家企业。绝大多数企业由于历史较短,规模很小,没有品牌影响力,竞争力较弱;少数企业拥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和规模优势,但仍然是地域性的品牌,缺乏跨区域的品牌影响力。具体而言,我国跨境物流行业的整体竞争状况呈现如下特点。
第一,竞争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竞争较少。由于环渤海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等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跨境运输需求旺盛,加之该地区海运、空运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因此,对货源的争夺和对运力资源的争夺最为激烈。中西部地区则因经济相对不活跃,跨境运输需求较少,且运输成本较高,因此该地区国际货代服务资源投入较少。
第二,区域内或单一行业竞争激烈,跨地区、跨行业的竞争较少。跨境物流行业尽管市场竞争者众多,但受自身资金实力、管理和技术能力所限,以及由于全国物流市场相互割裂,其竞争表现在某一区域市场的企业之间的竞争,例如长三角区域跨境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或者对某一行业客户资源的争夺,例如对电子制造行业的客户资源的争夺,而跨地区、跨行业的竞争较少。
第三,服务功能单一,增值服务较少,同质化竞争现象较为严重。大部分跨境物流企业只能提供海运物流或者空运物流服务,能提供多式联运(如海空联运)和满足客户其他不同需求的跨境物流企业较少;在提供跨境物流服务时,局限于报关、订舱等传统服务,在提供运输方案优化设计、综合物流服务方面较少,因此同质化竞争现象较为严重。
3.3 供应链贸易市场竞争格局和特点
供应链贸易从属于“现代物流”范畴,是供应链管理发展的一种新形态。但整体来看,我国的供应链管理服务行业的发展仍然处在初级阶段。目前,中国现代物流及供应链管理服务行业供应商功能单一,增值服务薄弱。供应链管理服务行业主要竞争还集中在物流运输层面,增值服务商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与国外同类企业有不小的差距,现代物流及供应链综合管理服务商开始出现,但其行业渗透度及服务集成度都还不高,多数现代物流及供应链管理服务商侧重在某个或某几个行业,使现代物流及供应链管理服务行业竞争状况呈现出细分市场相对垄断的竞争势态。而且供应链管理服务行业市场相当分散,企业规模小,地域集中度高,80%的收益都来自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但从理论上讲,所有进口业务都可能成为供应链贸易企业的服务对象,目前供应链管理企业所占份额极低,表明供应链管理企业渗透程度还不高,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光明。
由于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服务企业是专业的现代物流服务提供商,资源整合、服务内容以及服务范围是界定企业模式的重要方面,也是区别于竞争对手的关键所在。
首先,从资源整合角度来看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仅拥有少量固定资产,基本上不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主要依靠组织协调外部资源进行运作的“非资产型”物流企业,由于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类运行风险较小,在发达国家由于底层物流设施较为成熟,社会资源获取余地较大,很多国外第三方物流公司采取这类模式,并能提供较高的物流水平;另一种是投资购买各种装备并建立自己物流网点的“资产型”物流企业,该类公司需要较大的投入,拥有雄厚的资产、自己的网络与装备有利于更好地控制物流服务过程,雄厚的资产还能展示一个公司的实力,对品牌推广和市场拓展有重要意义。
其次,以服务内容来说可分集成度较低的功能型物流服务和增值型物流服务,以及集成度较高的综合集成服务和系统咨询设计服务。集成度最低的是功能型物流服务,这类企业提供诸如货代、运输、仓储与配送中的某一项或几项服务。他们的竞争力在于充分有效利用自有资源的基础上提高功能物流服务的经营效率,达到比自营物流更高效、更低成本的运作,传统的运输、仓储企业实际上就是提供这种服务的;提供综合集成服务的物流企业能够把供应链上的一段或者整个供应链的物流活动高度集成、有效衔接,进行运作、管理和优化,他们为客户提供一种长期的、专业的、高效的物流服务。
最后,服务范围是指物流企业所服务的行业范围。有些企业服务范围相对较窄、较集中,仅为单一或者少数行业提供服务,另外一些企业服务范围很广,可以为多个行业提供服务。在成熟的物流市场上,物流企业为了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一般将主营业务定位在特定的一个或几个行业,因为不同的行业其物流运作模式是不同的,专注于特定行业可以形成行业优势,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
经对比分析研究,根据企业提供服务内容的深度和覆盖行业和地域的广度,我国主要现代物流企业表现如图8所示。
4 结 论